CN116542017A - 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装置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装置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42017A
CN116542017A CN202310323358.7A CN202310323358A CN116542017A CN 116542017 A CN116542017 A CN 116542017A CN 202310323358 A CN202310323358 A CN 202310323358A CN 116542017 A CN116542017 A CN 1165420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cement
sliding joint
simulation
suspension system
swing ang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2335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小刚
刘靖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2335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4201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420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4201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5Vehicle, aircraft or watercraft desig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1/002D [Two Dimensional] image generation
    • G06T11/20Drawing from basic elements, e.g. lines or circles
    • G06T11/203Drawing of straight lines or curv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装置和设备,属于车辆检测技术领域,其中,所述悬架系统包括驱动轴的轴杆,及设置于所述轴杆两端的滑移节,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悬架系统在一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下的多种行车场景中的仿真模拟数据,所述仿真模拟数据包括滑移节的多个位移距离、及与每一所述位移距离对应的摆角;验证多个所述位移距离及对应的摆角是否符合与该所述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相应的校核标准;其中,所述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包括轴杆两端中至少一端的滑移节发生位移的位移模拟形式。本发明提供的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能够针对双滑移万向节式驱动轴校核检测两端滑移节的脱出及顶死风险,便于高效快速的完成校核操作。

Description

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装置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装置和设备。
背景技术
汽车制造厂商在设计新车时,需要对悬架系统进行驱动轴跳动校核。目前,厂商主要利用CATIA(Computer Aided Three-dimensional Interactive Application)系统进行仿真建模,比如利用CATIA系统中的DMU(Digital Mockup)模块进行驱动轴跳动校核。
目前,对于驱动轴跳动校核时一般适用于驱动轴的轴杆一端为固定万向节(仅产生摆角不发生位移的万向节)、一端为滑移万向节(兼具产生摆角和位移的万向节)的场景,对于双滑移万向节式驱动轴总成进行校核时,由于轴杆两端均设置有滑移万向节,难以针对性的对轴杆两端滑移万向节位移的场景进行校核,难以保证校核结果的仿真结果精确度,不适应快速高质量开发需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装置和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于双滑移万向节是驱动轴总成校核不便的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所述悬架系统包括驱动轴的轴杆,及设置于所述轴杆两端的滑移节,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悬架系统在一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下的多种行车场景中的仿真模拟数据,所述仿真模拟数据包括滑移节的多个位移距离、及与每一所述位移距离对应的摆角;
验证多个所述位移距离及对应的摆角是否符合与该所述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相应的校核标准;
其中,所述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包括轴杆两端中至少一端的滑移节发生位移的位移模拟形式。
进一步地,所述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包括:
第一位移模拟形式,所述第一位移模拟形式为轴杆靠近轮毂端的滑移节不发生位移、轴杆靠近动力端的滑移节发生位移;和/或,
第二位移模拟形式,所述第二位移模拟形式为轴杆靠近轮毂端的滑移节发生位移、轴杆靠近动力端的滑移节不发生位移。
进一步地,所述验证多个所述位移距离及对应的摆角是否符合与该所述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相应的校核标准,包括:
获取滑移节的理论位移摆角曲线;
根据一位移模拟形式下的仿真模拟数据建立滑移节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
将滑移节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与理论位移摆角曲线对比得出验证结果。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位移模拟形式和仿真模拟数据建立滑移节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包括:
响应于确定滑移节处于第一位移模拟形式或第二位移模拟形式,根据仿真模拟数据建立发生位移的滑移节的余量位移摆角曲线;
所述余量位移摆角曲线为该滑移节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的位移距离缩短二分之一、对应的摆角不变的曲线。
进一步地,所述将滑移节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与理论位移摆角曲线对比得出验证结果,包括:
响应于确定滑移节处于第一位移模拟形式或第二位移模拟形式,选用第一校核标准进行验证,并得到验证结果;所述第一校核标准为:发生位移的所述滑移节的余量位移摆角曲线落入该滑移节的预留安全余量后的理论位移摆角曲线中。
进一步地,所述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还包括第三位移模拟形式,所述第三位移模拟形式为轴杆的两端的滑移节均发生位移;
所述将滑移节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与理论位移摆角曲线对比得出验证结果,包括:
响应于确定滑移节处于第三位移模拟形式,选用第二校核标准进行验证,并得到验证结果;所述第二校核标准为:发生位移的所述滑移节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落入该滑移节的预留安全余量后的理论位移摆角曲线中。
进一步地,所述验证多个所述位移距离及对应的摆角是否符合与该所述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相应的校核标准,之后包括:
响应于确定多个所述位移距离及对应的摆角不符合与该所述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相应的校核标准,则调整悬架模型的相关配置参数,所述配置参数包括滑移节的品种类型或硬点坐标;
重复验证多个所述位移距离及对应的摆角是否符合与该所述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相应的校核标准。
进一步地,所述获取悬架系统在一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下的多种行车场景中的仿真模拟数据,之前包括:
获取整车硬点坐标,并根据硬点坐标搭建悬架模型;
设定不同车速、不同路况或不同负载下的行车场景对悬架系统进行仿真模拟。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悬架系统跳动校核装置,包括:
测量模块,被配置为获取悬架系统在一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下的多种行车场景中的仿真模拟数据,所述仿真模拟数据包括滑移节的多个位移距离、及与每一所述位移距离对应的摆角;
数据处理模块,被配置为验证多个所述位移距离及对应的摆角是否符合与该所述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相应的校核标准,其中,所述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包括轴杆两端中至少一端的滑移节发生位移的位移模拟形式。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由所述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方法。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申请提供的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通过获取悬架系统的仿真模拟数据,仿真模拟数据中包括滑移节的多个位移距离及每一位移距离对应的摆角,再验证位移距离和对应的摆角是否符合相应的校核标准,由于轴杆的两端滑移节在模拟仿真过程中存在不同的跳动形式,分别设定不同的校核标准对滑移节进行验证能够有效提升滑移节的仿真校核精确度,有利于检测并检核不同场景下滑移节的脱出、顶死风险及周边部件的动静态间隙,填补校核双滑移式万向节驱动轴的空白;此外,本申请的校核方法能够直接调用现有的悬架及驱动轴模型进行校核操作,从而能够快速高效完成校核过程,节省开发时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双滑移万向节式驱动轴传动架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的步骤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校核标准下滑移节的余量位移摆角曲线和理论位移摆角曲线的位置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校核标准下滑移节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和理论位移摆角曲线的位置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整体校核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校核标准下滑移节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和理论位移摆角曲线的位置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悬架系统跳动校核装置的组成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申请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申请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以下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实施例。
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属于车辆检测技术领域,其中,悬架系统中包括驱动轴的轴杆2及设置于轴杆2两端的滑移节。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及的用于校核的驱动轴一般为车辆的后轴,其采用双滑移万向节式的驱动轴传动架构,对于该传动架构,如图1所示,沿车辆的宽度方向从外向内依次为:车轮的轮毂端1-滑移节-轴杆2-滑移节-驱动轴动力端3,靠近轮毂端1的滑移节或靠近驱动轴动力端3的滑移节均可在产生摆角的同时兼具轴向滑移的功能,此设置能够实时补偿车辆由于不同载重或地面颠簸引起的车轮与动力端相对距离的变化。对此,本申请实施例中均以双滑移万向节式的驱动轴传动架构进行校核。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是基于有限元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校核等步骤的,有限元软件可以采用ABAQUS软件,对于本申请所述的悬架模型的DMU模型搭建等可采用CATIA软件,对此在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如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包括:
S101,获取悬架系统在一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下的多种行车场景中的仿真模拟数据,所述仿真模拟数据包括滑移节的多个位移距离、及与每一所述位移距离对应的摆角,其中,所述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包括轴杆两端中至少一端的滑移节发生位移的位移模拟形式。
在上述步骤S101中,图中示出了轮胎轮毂端1和驱动轴之间的两滑移节位置关系结构,在图中,驱动轴动力端3所在轴线与轴杆2的交点即为靠近驱动轴动力端3的滑移节A,轮毂端1轴承轴线与轴杆2的交点即为靠近轮毂端1的滑移节B,驱动轴动力端3所在轴线与轴杆2之间具有摆角α,轮毂端1轴承轴线与轴杆2之间具有摆角β。
靠近驱动轴动力端3的滑移节A发生位移时,滑移节A对应的摆角α也会相应发生变化,靠近轮毂端1的滑移节B发生轴向位移时,滑移节B对应的摆角β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对于不同的行车场景,滑移节A和滑移节B的位移距离和相应的摆角α、β也会发生变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移节的位移模拟形式包括:
第一位移模拟形式,所述第一位移模拟形式为轴杆靠近轮毂端1的滑移节不发生位移、轴杆靠近动力端的滑移节发生位移;和/或,
第二位移模拟形式,所述第二位移模拟形式为轴杆靠近轮毂端1的滑移节发生位移、轴杆靠近动力端的滑移节不发生位移;和/或,
第三位移模拟形式,所述第三位移模拟形式为轴杆的两端的滑移节均发生位移。
通过采用不同的位移模拟形式,分别进行不同行车场景下的仿真模拟,得出滑移节相应的位移距离和摆角,能够尽可能的囊括滑移节在不同车况或行车场景下的工作状态,从而有利于保证滑移节的校核精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S101之前,也就是获取悬架系统在一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下的多种行车场景中的仿真模拟数据,之前包括:
S1011,获取整车硬点坐标,并根据硬点坐标搭建悬架模型;
S1012,设定不同车速、不同路况或不同负载下的行车场景对悬架系统进行仿真模拟。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S1011中,示例性的,在catia软件中搭建悬架模型时,以多连杆悬架为例,对多连杆悬架建模时参照以下步骤进行:
①依据悬架硬点坐标搭建各零部件模型骨架;
②将车架设置为固定,变速箱与之设置为“刚性”连接;
③将轮毂中心节点与车架设置为“棱形”连接,并将轮心的轮跳行程作为驱动命令;
④将转向节轮中心节点与轮跳设置为“点曲面”连接;
⑤将悬架外点与转向节各连接处设置为“球面”连接;
⑥将悬架内点与车架各连接处设置为“U型接合”;
⑦将轮毂端1/动力端滑移节中心节点与转向节中心节点/变速箱中心节点设置为“球面”连接;
⑧将动力端/轮毂端1滑移节中心节点与变速箱轴线/转向节轴线设置为“点曲线”连接。
在此,上述搭建模型的步骤仅做示例性说明,悬架模型的搭建也可以采用其他三维制图软件进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1012中,对于不同行车场景,可以参照国内通用技术标准:GMW14116标准中的28工况(怠速、加速、等速、减速等共计28种不同车速和负荷组成一个试验循环的试验工况)来设定,具体体现为悬架系统的质心在28工况中朝立体空间中六个方向的位置变化,得到多组位移距离和摆角的仿真模拟数据。此设置能够将悬架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参数变化结合到驱动轴的校核过程中,有利于更加准确地分析不同行车场景对驱动轴的影响,提高了驱动轴仿真模型结果的有效性和客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还包括:
S102,验证多个所述位移距离及对应的摆角是否符合与该所述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相应的校核标准。
在上述步骤S102中,如图3所示,具体包括:
S1021,获取滑移节的理论位移摆角曲线;
S1022,根据一位移模拟形式下的仿真模拟数据建立滑移节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
S1023,将滑移节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与理论位移摆角曲线对比得出验证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步骤S1021,滑移节的理论位移摆角曲线是通过滑移节本身的产品属性及开发商提供的产品相关信息获取的,在获取理论位移摆角曲线时,可以参照滑移节的产品属性或相关信息,选取若干位移距离测量相应摆角,从而绘制理论位移摆角曲线。
进一步地,在步骤S1021中,还包括:
S1021a,响应于确定滑移节处于第一位移模拟形式或第二位移模拟形式,根据仿真模拟数据建立发生位移的滑移节的余量位移摆角曲线;
所述余量位移摆角曲线为该滑移节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的位移距离缩短二分之一、对应的摆角不变的曲线。
在步骤S1021a中,当滑移节处于第一位移模拟形式或第二位移模拟形式时,表示设定模拟位移形式为仅轴杆2一端的滑移节发生滑移,轴杆2另一端的滑移节不发生滑移仅产生摆角;对于实际行车场景而言,车辆在装配有双滑移式驱动轴结构的前提下,很少存在轴杆2仅一端的滑移节发生滑移的情况,对于此,设置余量位移摆角曲线能够补偿第一位移模拟形式或第二位移模拟形式下的滑移节的仿真模拟误差,从而进一步提升仿真模拟数据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步骤S1022,每一位移模拟形式下均会对应不同行车场景标定若干位移距离和摆角,对于每种不同的位移模拟形式,产生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不同,因此,设定多个不同的校核标准对不同的位移模拟形式下的滑移节进行校核,能够有效提升校核精度,降低校核误差。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步骤S1023,滑移节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与理论位移摆角曲线对比时,将实际位移摆角曲线和理论位移摆角曲线放置于同一坐标系中进行对比,从而能够直观的观测得出实际位移摆角曲线和理论位移摆角曲线的关系。
如图4所示,基于步骤S1023,具体的校核步骤如下:
S1023a,响应于确定滑移节处于第一位移模拟形式或第二位移模拟形式,选用第一校核标准进行验证,并得到验证结果;所述第一校核标准为:发生位移的所述滑移节的余量位移摆角曲线落入该滑移节的预留安全余量后的理论位移摆角曲线中;
在上述校核步骤S1023a中,确定滑移节处于第一位移模拟形式或第二位移模拟形式进行校核时,代表仅轴杆2一端的滑移节发生位移,另一端的滑移节不发生位移仅产生摆角,而对于实际行车场景而言,车辆在装配有双滑移式驱动轴结构的前提下,很少存在轴杆2仅一端的滑移节发生滑移的情况,理论应不发生位移的滑移节也会受实际行车场景的影响发生部分相对位移,对于此,将滑移节的余量位移摆角曲线和预留安全余量后的理论位移摆角曲线进行对比,可以有效补偿因理论设定不发生位移的滑移节的位移误差,结合实际考量滑移节的位移摆角校核标准,从而对双滑移式驱动轴的滑移节校核提供技术支持。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确定滑移节处于第一位移模拟形式或第二位移模拟形式,也可以选用第三校核标准进行验证,并得到验证结果;所述第三校核标准为:发生位移的所述滑移节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落入该滑移节的理论位移摆角曲线中。
在此可以看出,第三校核标准未考量不发生位移的滑移节的实际位移因素,因此,第一校核标准的校核精度高于第三校核标准,第三校核标准可以作为第一校核标准的预校核操作执行,滑移节在第三校核标准的校核过程中可以预调,从而尽可能的减少滑移节在第一校核标准的校核过程的调整步骤,有利于加快校核流程,提升调配速率。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校核标准可以作为首先进行的校核过程,当滑移节在模拟位移形势下满足第三校核标准后,再进行后续的预留安全余量的校核过程。
此外,如图7所示,基于步骤S1023,具体的校核步骤还包括:
S1023b,响应于确定滑移节处于第三位移模拟形式,选用第二校核标准进行验证,并得到验证结果;所述第二校核标准为:发生位移的所述滑移节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落入该滑移节的预留安全余量后的理论位移摆角曲线中。
在上述校核步骤S1023b中,第三位移模拟形式也即轴杆2两端的滑移节均发生位移的形式,对于第三位移模拟形式,轴杆2两端的两个滑移节发生位移时,两滑移节发生的位移相同,因此,滑移节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落入该滑移节的预留安全余量后的理论位移摆角曲线中,即满足滑移节的校核标准。
需要说明的是,在校核步骤S1023a和校核步骤S1023b中,滑移节的预留安全余量后的理论位移摆角曲线是指:在绘制理论位移摆角曲线的基础上,对理论位移摆角曲线的若干点位对应的位移距离和摆角预留安全余量,重新绘制位移距离和摆角预留安全余量后的曲线,在此,安全余量的设定可以根据不同车型、滑移节的种类等相关因素设定,预留安全余量后的曲线为等比例缩放后的理论位移摆角曲线。此外,本实施例中提及的位移摆角曲线是指横坐标为位移距离、纵坐标为摆角角度的坐标系中的曲线,对此在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仍如图6所示,在步骤S103之后,还包括:
S104,响应于确定多个所述位移距离及对应的摆角不符合与该所述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相应的校核标准,则调整悬架模型的相关配置参数,所述配置参数包括滑移节的品种类型或硬点坐标;
S105,重复验证多个所述位移距离及对应的摆角是否符合与该所述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相应的校核标准。
在上述步骤S104中,多个位移距离及对应的摆角不符合与该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相应的校核标准,包括以下几种场景:
(a)滑移节处于第一位移模拟形式或第二位移模拟形式下,该滑移节的余量位移摆角曲线的至少部分节点超出该滑移节的预留安全余量后的理论位移摆角曲线范围;
(b)滑移节处于第一位移模拟形式或第二位移模拟形式下,该滑移节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的至少部分节点超出该滑移节的理论位移摆角曲线范围;
(c)轴杆2两端的滑移节处于第三位移模拟形式下,其一滑移节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的至少部分节点超出该滑移节的预留安全余量后的理论位移摆角曲线范围。
在校核过程中,当出现上述场景时,开发人员可以及时调整改善悬架模型的相关配置参数,以使调整改善后的悬架模型的滑移节能够满足校核标准,当满足校核标准时即整个校核步骤完成。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的相关配置参数除了滑移节的品种类型或硬点坐标以外,还可以是滑移节的位置坐标及影响驱动轴跳动校核的相关零部件的关键参数,本实施例中对此仅做举例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可以由单个设备执行,例如一台计算机或服务器等。本实施例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分布式场景下,由多台设备相互配合来完成。在这种分布式场景的情况下,这多台设备中的一台设备可以只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中的某一个或多个步骤,这多台设备相互之间会进行交互以完成所述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上述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与上述任意实施例方法相对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悬架系统跳动校核装置。
参考图8,所述悬架系统跳动校核装置,包括:
测量模块4,被配置为获取悬架系统在一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下的多种行车场景中的仿真模拟数据,所述仿真模拟数据包括滑移节的多个位移距离、及与每一所述位移距离对应的摆角;
数据处理模块5,被配置为验证多个所述位移距离及对应的摆角是否符合与该所述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相应的校核标准,其中,所述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包括轴杆两端中至少一端的滑移节发生位移的位移模拟形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处理模块,还包括:
第一数据单元,被配置为获取滑移节的理论位移摆角曲线;
第二数据单元,被配置为根据一位移模拟形式下的仿真模拟数据建立滑移节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
对比单元,被配置为将滑移节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与理论位移摆角曲线对比得出验证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比单元,还包括:
第一对比子单元,被配置为响应于确定滑移节处于第一位移模拟形式或第二位移模拟形式,选用第一校核标准进行验证,并得到验证结果;所述第一校核标准为:发生位移的所述滑移节的余量位移摆角曲线落入该滑移节的预留安全余量后的理论位移摆角曲线中;
第二对比子单元,被配置为响应于确定滑移节处于第三位移模拟形式,选用第二校核标准进行验证,并得到验证结果;所述第二校核标准为:发生位移的所述滑移节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落入该滑移节的预留安全余量后的理论位移摆角曲线中。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模块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上述实施例的装置用于实现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相应的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并且具有相应的方法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与上述任意实施例方法相对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任意一实施例所述的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
图9示出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更为具体的电子设备硬件结构示意图,该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通信接口1040和总线1050。其中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和通信接口1040通过总线1050实现彼此之间在设备内部的通信连接。
处理器1010可以采用通用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等方式实现,用于执行相关程序,以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
存储器1020可以采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静态存储设备,动态存储设备等形式实现。存储器1020可以存储操作系统和其他应用程序,在通过软件或者固件来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时,相关的程序代码保存在存储器1020中,并由处理器1010来调用执行。
输入/输出接口1030用于连接输入/输出模块,以实现信息输入及输出。输入输出/模块可以作为组件配置在设备中(图9中未示出),也可以外接于设备以提供相应功能。其中输入设备可以包括键盘、鼠标、触摸屏、麦克风、各类传感器等,输出设备可以包括显示器、扬声器、振动器、指示灯等。
通信接口1040用于连接通信模块(图9中未示出),以实现本设备与其他设备的通信交互。其中通信模块可以通过有线方式(例如USB、网线等)实现通信,也可以通过无线方式(例如移动网络、WIFI、蓝牙等)实现通信。
总线1050包括一通路,在设备的各个组件(例如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和通信接口1040)之间传输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上述设备仅示出了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通信接口1040以及总线1050,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设备还可以包括实现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其他组件。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设备中也可以仅包含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方案所必需的组件,而不必包含图中所示的全部组件。
上述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用于实现前述任一实施例中相应的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并且具有相应的方法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与上述任意实施例方法相对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所述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
本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
上述实施例的存储介质存储的计算机指令用于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并且具有相应的方法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申请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申请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申请实施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另外,为简化说明和讨论,并且为了不会使本申请实施例难以理解,在所提供的附图中可以示出或可以不示出与集成电路(IC)芯片和其它部件的公知的电源/接地连接。此外,可以以框图的形式示出装置,以便避免使本申请实施例难以理解,并且这也考虑了以下事实,即关于这些框图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细节是高度取决于将要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平台的(即,这些细节应当完全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内)。在阐述了具体细节(例如,电路)以描述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或者这些具体细节有变化的情况下实施本申请实施例。因此,这些描述应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尽管已经结合了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是根据前面的描述,这些实施例的很多替换、修改和变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其它存储器架构(例如,动态RAM(DRAM))可以使用所讨论的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所述悬架系统包括驱动轴的轴杆,及设置于所述轴杆两端的滑移节,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悬架系统在一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下的多种行车场景中的仿真模拟数据,所述仿真模拟数据包括滑移节的多个位移距离、及与每一所述位移距离对应的摆角;
验证多个所述位移距离及对应的摆角是否符合与该所述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相应的校核标准;
其中,所述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包括轴杆两端中至少一端的滑移节发生位移的位移模拟形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包括:
第一位移模拟形式,所述第一位移模拟形式为轴杆靠近轮毂端的滑移节不发生位移、轴杆靠近动力端的滑移节发生位移;和/或,
第二位移模拟形式,所述第二位移模拟形式为轴杆靠近轮毂端的滑移节发生位移、轴杆靠近动力端的滑移节不发生位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验证多个所述位移距离及对应的摆角是否符合与该所述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相应的校核标准,包括:
获取滑移节的理论位移摆角曲线;
根据一位移模拟形式下的仿真模拟数据建立滑移节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
将滑移节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与理论位移摆角曲线对比得出验证结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位移模拟形式和仿真模拟数据建立滑移节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包括:
响应于确定滑移节处于第一位移模拟形式或第二位移模拟形式,根据仿真模拟数据建立发生位移的滑移节的余量位移摆角曲线;
所述余量位移摆角曲线为该滑移节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的位移距离缩短二分之一、对应的摆角不变的曲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滑移节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与理论位移摆角曲线对比得出验证结果,包括:
响应于确定滑移节处于第一位移模拟形式或第二位移模拟形式,选用第一校核标准进行验证,并得到验证结果;所述第一校核标准为:发生位移的所述滑移节的余量位移摆角曲线落入该滑移节的预留安全余量后的理论位移摆角曲线中。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还包括第三位移模拟形式,所述第三位移模拟形式为轴杆的两端的滑移节均发生位移;
所述将滑移节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与理论位移摆角曲线对比得出验证结果,包括:
响应于确定滑移节处于第三位移模拟形式,选用第二校核标准进行验证,并得到验证结果;所述第二校核标准为:发生位移的所述滑移节的实际位移摆角曲线落入该滑移节的预留安全余量后的理论位移摆角曲线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验证多个所述位移距离及对应的摆角是否符合与该所述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相应的校核标准,之后包括:
响应于确定多个所述位移距离及对应的摆角不符合与该所述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相应的校核标准,则调整悬架模型的相关配置参数,所述配置参数包括滑移节的品种类型或硬点坐标;
重复验证多个所述位移距离及对应的摆角是否符合与该所述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相应的校核标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悬架系统在一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下的多种行车场景中的仿真模拟数据,之前包括:
获取整车硬点坐标,并根据硬点坐标搭建悬架模型;
设定不同车速、不同路况或不同负载下的行车场景对悬架系统进行仿真模拟。
9.一种悬架系统跳动校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测量模块,被配置为获取悬架系统在一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下的多种行车场景中的仿真模拟数据,所述仿真模拟数据包括滑移节的多个位移距离、及与每一所述位移距离对应的摆角;
数据处理模块,被配置为验证多个所述位移距离及对应的摆角是否符合与该所述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相应的校核标准,其中,所述滑移节位移模拟形式包括轴杆两端中至少一端的滑移节发生位移的位移模拟形式。
10.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
CN202310323358.7A 2023-03-29 2023-03-29 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装置和设备 Pending CN11654201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23358.7A CN116542017A (zh) 2023-03-29 2023-03-29 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装置和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23358.7A CN116542017A (zh) 2023-03-29 2023-03-29 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装置和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42017A true CN116542017A (zh) 2023-08-04

Family

ID=874459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23358.7A Pending CN116542017A (zh) 2023-03-29 2023-03-29 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装置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4201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90322B (zh) 驱动轴跳动校核方法
CN113484851B (zh) 车载激光雷达的仿真测试系统、方法和整车在环测试系统
CN113433950B (zh) 车辆控制数据标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0177571A1 (zh) 建立车辆纵向运动模型的方法、装置及计算机系统
CN111185909B (zh) 机器人运行工况获取方法、装置、机器人及存储介质
CN116449820A (zh) 一种基于约束跟随的无人履带车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CN115407745A (zh) 基于hil测试系统的并行仿真模拟测试方法和相关设备
CN116542017A (zh) 悬架系统跳动校核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15981284A (zh) 车辆仿真测试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介质和程序产品
CN113066185B (zh) 矿山仿真系统的场景数据创建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
CN113283821B (zh) 虚拟场景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4386176A (zh) 车辆通过减速带的验证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US20120197615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imulating measuring process of workpiece
CN113066184A (zh) 矿山仿真系统的路面模型创建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
CN110321664B (zh) 一种麦弗逊悬架轮距变化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3408058B (zh) 衬套与周边结构校核间隙的确定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855072B (zh) 驾驶模拟平台的姿态估算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329150B (zh) 一种非独立悬架优化设计方法
KR102582056B1 (ko) 서라운드 뷰 제공 장치 및 이의 동작 방법
Onozawa et al. Self-Driving Software Benchmark for Model-Based Development
CN115828664A (zh) 外倾角的确定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861335B (zh) 一种汽车动力学计算模型的标定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8246147A (zh) 轮心载荷的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车辆
Sunagar et al. Development of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using non-invasive Hardware and 3D software for Electric all terrain Vehicle
CN116108681A (zh) 一种异形fov传感器模型构建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