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37405A - 建筑墙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建筑墙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37405A
CN116537405A CN202310594353.8A CN202310594353A CN116537405A CN 116537405 A CN116537405 A CN 116537405A CN 202310594353 A CN202310594353 A CN 202310594353A CN 116537405 A CN116537405 A CN 1165374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storage
storage cavity
controller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9435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悦来
朱振光
居宪磊
杜万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Chengjia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Chengjia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Chengjia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Chengjia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9435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3740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374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374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2/00Walls, e.g. partitions, for buildings; Wall construction with regard to insulation; 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wal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74Heat, sound or noise insulation, absorption, or reflection; Other building methods affording favourable thermal or acoustical conditions, e.g. accumulating of heat within walls
    • E04B1/76Heat, sound or noise insulation, absorption, or reflection; Other building methods affording favourable thermal or acoustical conditions, e.g. accumulating of heat within walls specifically with respect to heat only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74Heat, sound or noise insulation, absorption, or reflection; Other building methods affording favourable thermal or acoustical conditions, e.g. accumulating of heat within walls
    • E04B1/76Heat, sound or noise insulation, absorption, or reflection; Other building methods affording favourable thermal or acoustical conditions, e.g. accumulating of heat within walls specifically with respect to heat only
    • E04B1/762Exterior insulation of exterior wal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1/00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accumulated in storage masses
    • F24D11/001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accumulated in storage masses district heating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5/00Other 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 F24D15/02Other 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consisting of self-contained heating units, e.g. storage 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SSOLAR HEAT COLLECTORS; SOLAR HEAT SYSTEMS
    • F24S25/00Arrangement of stationary mountings or supports for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 F24S25/60Fixation means, e.g. faste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 F24S25/61Fixation means, e.g. faste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solar heat collector modules for fixing to the ground or to building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墙体结构,包括墙体本体和光热转换组件;墙体本体内设有蓄热腔、热传导组件和隔热层,隔热层和蓄热腔均设于墙体本体内,蓄热腔内填充有储热材料,隔热层包覆在蓄热腔的外壁上,热传导组件包括传导管道单元,传导管道单元的进气端设在墙体本体的外墙面上,传导管道单元的出气端设于墙体本体的内墙面上,且传导管道单元自蓄热腔中穿过;光热转换组件包括太阳能板和与太阳能板电连接的电热丝,太阳能板设于墙体本体的外墙面上,电热丝插置于蓄热腔内,并适于对储热材料加热。本申请具有储能能力强,能够提高夜间供热时长的效果。

Description

建筑墙体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建筑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墙体结构。
背景技术
建筑业是一个材料以及能源消耗都很大的行业,随着人们对环保节能的要求的提高,建筑业除了在施工的过程中采取了节能环保的措施,也积极地对其产品:房屋,进行改进,以寻求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也能够实现节能减排。
常见的是对建筑的墙体进行改进,使得墙体能够用来发电,或者是使得墙体具有更好的隔热能力,又或是使得墙体能够储热,从而日间储热夜间放热以使得房间内的温度波动小,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空调的使用。
现有技术中的可以蓄热的墙体通常是在墙体内加入相变材料,使得墙体被阳光照射时,能够吸收阳光的能量以在白天温度较高时吸热,并在夜间温度较低时放热,从而能够减小房间内的温度波动,但是,为了使得相变材料能够吸收更多的热量,通常会将相变材料设置在墙体的靠近室外的一侧,这就使得到了夜间,相变材料向外放热时,其放出的热量难以到达室内,因此也仅仅只能够使得室内的温度下降的速度变缓,并不能起到对室内进行供暖的作用,因此,在冬季的夜间还是需要空调等进行制热,依然难以起到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有鉴于此,需要提供一种建筑墙体结构。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上述的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建筑墙体结构。
本申请提供的建筑墙体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墙体结构,包括墙体本体和光热转换组件;所述墙体本体内设有蓄热腔、热传导组件和隔热层,所述隔热层和所述蓄热腔均设于所述墙体本体内,所述蓄热腔内填充有储热材料,所述隔热层包覆在所述蓄热腔的外壁上,所述热传导组件包括传导管道单元,所述传导管道单元的进气端设在所述墙体本体的外墙面上,所述传导管道单元的出气端设于所述墙体本体的内墙面上,且所述传导管道单元自所述蓄热腔中穿过;所述光热转换组件包括太阳能板和与所述太阳能板电连接的电热丝,所述太阳能板设于所述墙体本体的所述外墙面上,所述电热丝插置于所述蓄热腔内,并适于对所述储热材料加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白天,太阳能板将能够利用阳光进行发电,发出的电能将供给到电热丝上用于发热,从而能够将太阳光的能量转化为热能,更为直接的传导到蓄热腔内,以改善墙体吸收的能量远大于蓄热腔内的储热材料吸收的能量的问题,能够使得蓄热腔内的温度更高,储热效率更好;墙体本体内设置的隔热层能够减少室内与室外的热交换,从而能够使得在夜间时室内的温度下降的慢,且隔热层能够将蓄热腔进行包覆,从而能够减少蓄热腔内的热量流失速度,以保证蓄热腔具有良好的储热保温效果;传导管道单元能内能够供气体流通,传导管道单元内的气体流过蓄热腔时将会被其中的储热材料加热,加热后的气体将顺着传导管道单元流动到室内,以起到对室内供暖的效果,从而实现了利用白天的光能进行夜间的供暖的效果,更加节能环保。
具体地,所述储热材料为相变储热材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变储热材料储热能力强,能够存储更多的热量。
具体地,所述传导管道单元包括管道本体和热交换板,所述蓄热腔包括壳体、一对端盖和换热空心板,所述壳体的两端设有开口结构,所述端盖连接在所述开口结构处并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所述端盖上设有连接口,所述换热空心板与所述连接口连接,且所述连接口适于与所述传导管道单元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传导管道单元中的气体与蓄热腔之间的快速换热。
具体地,所述传导管道单元包括管道本体,所述管道本体适于与所述连接口连接;所述换热空心板为金属空心板,所述壳体为塑料壳体,所述端盖为金属端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传导管道单元中的气体与蓄热腔之间的快速换热,且蓄热腔具有一定的形变功能,能够在相变储热材料发生相变之后保证蓄热腔不破裂。
具体地,所述管道本体上从所述蓄热腔内穿出到所述管道本体的出气端的部分均设置在所述隔热层与所述墙体本体的内墙面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得管道本体被蓄热腔加热后的气体不易快速降温,能够减少热量传递时的损失。
具体地,所述管道本体的出气端处设有窄径段,所述窄径段与所述管道本体的出气端的端口之间设有冷气进气管,且所述冷气进气管的入口端设于所述墙体本体的外墙面上,且所述冷气进气管的入口端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管道本体的出气端的水平高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窄径段与所述管道本体的出气端之间形成负压,从而能够实现自动的抽吸冷气以将冷气与热气相混合,从而能够保证流向室内的气体的温度不会过高。
具体地,所述热传导组件还包括进气泵和出气控制单元,所述进气泵与所述管道本体的进气端连接,以向所述管道本体内鼓风;所述出气控制单元包括风量调节阀和冷气进气量控制阀,所述风量调节阀设于所述管道本体的出气端处,所述冷气进气量控制阀设于所述冷气进气管的入口端处;所述风量调节阀和所述冷气进气量控制阀均配置为能够控制开闭以及张开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对流入室内的气体的温度控制,能够保证流向室内的气体的温度不会过高。
具体地,所述传导管道单元还包括灶台集热盘管和土炕集热盘管,所述灶台集热盘管绕设在灶台的灶台烟筒内且连接在所述管道本体上;所述土炕集热盘管绕设在土炕的土炕烟囱内且连接在所述管道本体上;所述灶台集热盘管和所述土炕集热盘管中还设有盘管温度传感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利用做饭和烧炕的烟气余热对蓄热腔内的储热材料进行加热,能够提高能源利用率。
具体地,所述光热转换组件还包括电池和逆变器,所述太阳能板与所述电池电连接,所述电池经由所述逆变器与所述电热丝连接,所述建筑墙体结构还包括控制器,所述蓄热腔内设有蓄热温度传感器,所述逆变器还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电热丝电连接并与所述蓄热温度传感器通讯连接,所述蓄热温度传感器适于测量所述蓄热腔内的温度,并能够将蓄热温度信息传递给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配置为能够根据所述蓄热温度信息控制所述电池向所述电热丝的供电功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将蓄热腔内的储热材料维持在设定的温度。
具体地,所述出气控制单元还包括出气温度传感器,所述出气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通讯连接,所述控制器还与所述冷气进气量控制阀连接,所述控制器配置为能够根据所述出气温度传感器的检测信息控制所述冷气进气量控制阀的开闭以及张开度;所述盘管温度传感器适于检测所述灶台集热盘管和所述土炕集热盘管中的温度,所述盘管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通讯连接,所述控制器还与所述进气泵连接,所述控制器配置为能够根据所述盘管温度传感器的检测信息控制所述进气泵的送风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吹向室内的温度的控制以及传导管道单元内的温度控制。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如下的有益技术效果:
1、在白天,太阳能板将能够利用阳光进行发电,发出的电能将供给到电热丝上用于发热,从而能够将太阳光的能量转化为热能更为直接的传导到蓄热腔内,以改善墙体吸收的能量远大于蓄热腔内的储热材料吸收的能量的问题,能够使得蓄热腔内的温度更高;
2、墙体本体内设置的隔热层能够减少室内与室外的热交换,从而能够使得在夜间时室内的温度下降的慢,且隔热层能够将蓄热腔进行包覆,能够减少蓄热腔内的热量流失速度,以保证蓄热腔就有良好的储热保温效果;
3、传导管道单元能内能够供气体流通,传导管道单元内的气体流过蓄热腔时将会被其中的储热材料加热,加热后的气体将顺着传导管道单元流动到室内,以起到对室内供暖的效果,从而实现了利用白天的光能进行夜间的供暖的效果,更加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建筑墙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本申请的建筑墙体结构的后视图。
图3是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D-D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图5中E区域的放大图。
图7是图3中C-C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图7中G区域的放大图。
图9是图7中F区域的放大图。
图10是图7中H区域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1、墙体本体;11、蓄热腔;111、壳体;112、端盖;1121、连接口;113、换热空心板;114、蓄热温度传感器;115、金属管;1151、挡止密封件;12、热传导组件;121、传导管道单元;1211、管道本体;12111、窄径段;12112、冷气进气管;1212、灶台集热盘管;1213、土炕集热盘管;122、进气泵;123、出气控制单元;1231、风量调节阀;1232、冷气进气量控制阀;1233、出气温度传感器;13、隔热层;2、光热转换组件;21、太阳能板;22、电热丝;23、电池;24、逆变器;3、灶台烟筒;4、土炕烟囱;5、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10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建筑墙体结构。
参照图1和图2,一种建筑墙体结构,包括墙体本体1和光热转换组件2;具体地,如图3所示,是在墙体本体1内设置蓄热腔11、热传导组件12和隔热层13,隔热层13和蓄热腔11均设于墙体本体1内,其中,隔热层13可遍布整个墙体,以起到良好的隔热作用,使得室内与室外不易通过墙体本体1进行热交换,以使得建筑在冬季的时候能够保证室内的温度下降的速度较慢,且在夏季的时候能够保证室内的温度上升的慢,以能够便于将室温维持在合适的温度区间,隔热层13可以选用岩棉材料,其耐高温且具有防火的功能。
对蓄热腔11进行加热储能是利用的太阳能,具体地,如图4和图4所示,是在墙体本体1的外墙面上设置太阳能板21,并在蓄热腔11中插置电热丝22,以通过太阳能板21进行光电转换,再将得到的电能通过电热丝22转化为热能存储在蓄热腔11中,需要注意的是,蓄热腔11需要由隔热层13进行包覆,以减缓热量的流失,热传导组件12包括传导管道单元121,管道单元包括管道本体1211,管道本体1211的进气端设在墙体本体1的外墙面上,管道本体1211的出气端设于墙体本体1的内墙面上,管道本体1211能够从蓄热腔11中穿过,且管道本体1211的进气端处需要设置一个进气泵122,以将室外的冷气鼓入管道本体1211内,使得冷气在经过蓄热腔11时能够被加热,随后再送入室内,以起到向室内供暖的作用。
上述设计,在白天时太阳能板21将利用阳光进行发电,发出的电能将供给到电热丝22上用于发热,从而能够将太阳光的能量转化为热能更为直接的传导到蓄热腔11内,能够改善墙体吸收的能量远大于蓄热腔11内的储热材料吸收的能量的问题,且还能够改善为了便于吸收阳光将储热材料设置在墙体的外墙面处造成的夜间热损失量大的问题,能够使得蓄热腔11内的温度更高,墙体本体1内设置的隔热层13能够减少室内与室外的热交换,从而能够使得在夜间时室内的温度下降的慢,且隔热层13能够将蓄热腔11进行包覆,能够减少蓄热腔11内的热量流失速度,以保证蓄热腔11就有良好的储热保温效果。
管道本体1211能够供气体流通,管道本体1211内的气体流过蓄热腔11时将会被其中的储热材料加热,加热后的气体将顺着传导管道单元121流动到室内,以起到对室内供暖的效果,从而实现了利用白天的光能进行夜间的供暖的效果,更加节能环保,且管道本体1211上从蓄热腔11内穿出到管道本体1211的出气端的部分均可设置在隔热层13与墙体本体1的内墙面之间,以使得该段的管道本体1211内的气体不易快速降温,能够减少热量传递时的损失。
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蓄热腔11内需要填充有储热材料,且隔热层13包覆在蓄热腔11的外壁上,以能够起到保温的效果,使得蓄热腔11内的热量不易传导到墙体本体1上,能够减少热量的流失,其中,储热材料可以选用相变储热材料,以能够存储更多的热能,例如可以选用石蜡作为相变材料,由于石蜡在固相转变为液相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因此,蓄热腔11需要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
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蓄热腔11可设置为包括壳体111、一对端盖112和换热空心板113,壳体111由塑料材质制成,从而能够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使得石蜡由固相转化为液相后,蓄热腔11不易破裂,且石蜡由液相转化为固相后,塑料材质的壳体111能够回弹,不会产生不可逆的形变,从而能够防止石蜡在经历了多次的液相到固相的转变后,出现将墙体本体1挤坏的情况。
壳体111可具体设置为套筒结构,且两端设有开口结构,端盖112连接在开口结构处并可在两者的连接处设置密封圈,以实现端盖112与壳体111密封连接,形成密封的容纳腔(蓄热腔11),各个端盖112上均设有若干连接口1121,换热空心板113与连接口1121连接,且连接口1121适于与管道本体1211连接,使得换热空心板113能够串联在管道本体1211上,使得管道本体1211能够将室外的气体输送到蓄热腔11处进行加热后再送到室内,从而达到为室内供暖的效果。
为了方便管道本体1211的布置,壳体111可设置为左右两端开口,因此壳体111部分会由墙体本体1对壳体111进行支撑,而端盖112处则会缺乏墙体的支撑,因此,端盖112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以能够承受相变材料为液相时对端盖112施加的压力。换热空心板113可以由两块铜板叠合之后焊接而成,且在两块铜板之间形成适于气体流通的空腔,以在气体流动到换热空心板113的空腔中时,能够有更大的换热面积使得气体与蓄热腔11中的相变储热材料进行换热,从而能够提升换热效率,对室内供暖的效果好。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两端的端盖112上还要开设有若干个适于将电热丝22插入到蓄热腔11中的插入口,且在两端端盖112上相对应的两个插入口之间需要连接一根贯穿蓄热腔11的金属管115,电热丝22插至在金属管115中,并在电热丝22与金属管115之间填充氧化镁粉之类的绝缘材料,使得电热丝22产生的热量通过氧化镁粉和金属管115传递到相变储能材料中,并能够防止出现漏电的情况,该设计即是相当于在蓄热腔11中插置多根发热棒,从而能够对蓄热腔11中的相变储热材料进行均匀且高效的加热。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6所示,可具体将电热丝22插至到金属管115的中部,并在每根金属管115中设置一对挡止密封件1151,该对挡止密封件1151能够与金属管115连接,以在金属管115中形成发热密封腔,电热丝22和氧化镁粉即设置在该发热密封腔中,且该发热密封腔可设置为处在蓄热腔11的中部区域,使得电热丝22产生的热量不易传导到两端的端盖112上,从而能够保证端盖112不易出现温度过高,造成与端盖112接触的壳体111被烫坏,出现端盖112与壳体111之间产生缝隙,相变储热材料从缝隙处流失的情况。
进一步的,参照图7和图8,在本申请的建筑墙体结构的一种实施例中,管道本体1211的出气端处可设置一段窄径段12111,窄径段12111与管道本体1211的出气端的端口之间设有冷气进气管12112,该冷气进气管12112的入口端设于墙体本体1的外墙面上,且冷气进气管12112的水平高度低于管道本体1211的出气端的水平高度,气体从窄径段12111处流出并流向管道本体1211的出气端的过程中,气体的气压将降低,形成局部的负压状态,从而能够通过冷气进气管12112将室外的冷气抽吸到管道本体1211中与管道本体1211中的气体混合,从而能够实现管道本体1211的出气端处的出风温度的调节,进而能够实现室内温度的调节。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7所示,热传导组件12还包括出气控制单元123,出气控制单元123设于管道本体1211的出气端处,具体地,如图9和图10所示,出气控制单元123包括风量调节阀1231出气温度传感器1233和冷气进气量控制阀1232,冷气进气量控制阀1232设于冷气进气管12112的入口端处。
出气温度传感器1233(可以是双金属片式传感器)能够测量出气端处的气体温度,并能够根据出气温度传感器1233测出的气体温度的信息,控制冷气进气量控制阀1232的开闭以及张开度,从而实现吹向室内的气体温度的控制,且还能够通过控制风量调节阀1231的开闭以及张开度以实现出风量的控制。
具体地,以吹向室内的气体的温度被设置为20℃为例,当出气温度传感器1233检测到的气体温度小于等于20℃时,可控制冷气进气量控制阀1232关闭,当出气温度传感器1233检测到的气体温度为大于20℃时,则控制冷气进气量控制阀1232开启,且出气温度传感器1233检测到的气体温度越高,冷气进气量控制阀1232开启的张开度越大,以能够进入更多的冷气与热气混合,使得混合后的气体温度能够为20℃,上述的控制风量调节阀1231和冷气进气量控制阀1232两者均是在相对应的管道的内部设置一块能够转动的阀板,并在管道的外壁设置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筏板连接以能够带动阀板转动,从而能够在阀板转动时实现管道的通风面积的改变,进而能够实现出风量以及冷气进气量的控制,控制风量调节阀1231和冷气进气量控制阀1232均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参照图2,在本申请的建筑墙体结构的一种实施例中,传导管道单元121还可以设置为包括灶台集热盘管1212和土炕集热盘管1213,其中,灶台集热盘管1212绕设在灶台的灶台烟筒3内,炕集热盘管绕设在土炕的土炕烟囱4内,且灶台集热盘管1212和土炕集热盘管1213均可串联在管道本体1211上,从而能够利用做饭和烧炕的余热对蓄热腔11内的储热材料进行加热,能够提高能源利用率,特别适合利用在高纬度地区难以实现集中供暖的小村落中的民房建筑上。
进一步的,参照图1和图4,在本申请的建筑墙体结构的一种实施例中,建筑墙体结构还包括控制器5,蓄热腔11内设有蓄热温度传感器114(例如双金属片式传感器),光热转换组件2还包括电池23和逆变器24,太阳能板21与电池23电连接,电池23与逆变器24电连接,逆变器24还与控制器5电连接,控制器5与电热丝22电连接并与蓄热温度传感器114通讯连接,蓄热温度传感器114适于测量蓄热腔11内的温度,并能够将蓄热温度信息传递给控制器5,控制器5配置为能够根据蓄热温度信息控制电池23向电热丝22的供电功率。
设置电池23能够将电池23作为缓冲的电容器,从而能够保证电池23向电热丝22供电的稳定性,逆变器24能够将电池23输出的直流电转为交流电以能够便于常用的交流电电器的使用,电源能够与上述的电热丝22、进气泵122、出气温度传感器1233以及风量调节阀1231和冷气进气量控制阀1232上用于驱动阀板的驱动电机连接,以能够实现利用太阳能板21发出的电维持上述各用电器械的运作,更加节能环保。
控制器5的设置能够实现对太阳能板21发出的电进行分配,特别是对电热丝22的供电(供电功率)的分配,以将蓄热腔11内的储热温度设置到60℃为例,则当蓄热温度传感器114测得的蓄热腔11内的温度小于60℃时,控制器5控制电池23向电热丝22供电,且能够控制电池23向电热丝22的供电功率,蓄热温度传感器114测得温度越低电池23向电热丝22的供电功率越高(当然,不能超过电热丝22的额定功率),从而能够将蓄热腔11内的温度快速提高到60℃,并能够对其进行保温,以便于将蓄热腔11内的储热材料维持在设定的温度(或是温度范围)。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器5还与风量调节阀1231和冷气进气量控制阀1232上用于驱动阀板的驱动电机连接,以实现对两者的开闭以及张开度的控制,此外,在灶台集热盘管1212和土炕集热盘管1213中还设有盘管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出),盘管温度传感器1214适于检测灶台集热盘管1212和土炕集热盘管1213中的温度,盘管温度传感器与控制器5通讯连接,控制器5还与进气泵122连接,且控制器5配置为能够根据盘管温度传感器的检测信息控制进气泵122的送风量,以在盘管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过高时,加大进气泵122的送风量,从而使得管道中的温度不会过高造成管道损坏发生危险的情况,且在管道中的温度适合时,控制器5将控制进气泵122以相对较低的送风量向管道内送风,从而使得管道内被灶台以及土炕加热后的气体在经过蓄热腔11时由足够的换热时间以进行储能。
本申请实施例的建筑墙体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在白天太阳能板21将利用阳光进行发电,发出的电能将供给到电热丝22上用于发热,从而能够将太阳光的能量转化为热能更为直接的传导到蓄热腔11内,能够改善墙体吸收的能量远大于蓄热腔11内的储热材料吸收的能量的问题,能够使得蓄热腔11内的温度更高,墙体本体1内设置的隔热层13能够减少室内与室外的热交换,从而能够使得在夜间时室内的温度下降的慢,且隔热层13能够将蓄热腔11进行包覆,能够减少蓄热腔11内的热量流失速度,以保证蓄热腔11就有良好的储热保温效果。
管道本体1211能够供气体流通,管道本体1211内的气体流过蓄热腔11时将会被其中的储热材料加热,加热后的气体将顺着传导管道单元121流动到室内,以起到对室内供暖的效果,从而实现了利用白天的光能进行夜间的供暖的效果,更加节能环保,且管道本体1211上从蓄热腔11内穿出到管道本体1211的出气端的部分均可设置在隔热层13与墙体本体1的内墙面之间,以防止该段的管道本体1211内的气体不易快速降温,能够减少热量传递时的损失。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建筑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墙体本体(1)和光热转换组件(2);
所述墙体本体(1)内设有蓄热腔(11)、热传导组件(12)和隔热层(13),所述隔热层(13)和所述蓄热腔(11)均设于所述墙体本体(1)内,所述蓄热腔(11)内填充有储热材料,所述隔热层(13)包覆在所述蓄热腔(11)的外壁上,所述热传导组件(12)包括传导管道单元(121),所述传导管道单元(121)的进气端设在所述墙体本体(1)的外墙面上,所述传导管道单元(121)的出气端设于所述墙体本体(1)的内墙面上,且所述传导管道单元(121)自所述蓄热腔(11)中穿过;
所述光热转换组件(2)包括太阳能板(21)和与所述太阳能板(21)电连接的电热丝(22),所述太阳能板(21)设于所述墙体本体(1)的所述外墙面上,所述电热丝(22)插置于所述蓄热腔(11)内,并适于对所述储热材料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热材料为相变储热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腔(11)包括壳体(111)、一对端盖(112)和换热空心板(113),所述壳体(111)的两端设有开口结构,所述端盖(112)连接在所述开口结构处并与所述壳体(111)密封连接,所述端盖(112)上设有连接口(1121),所述换热空心板(113)与所述连接口(1121)连接,且所述连接口(1121)适于与所述传导管道单元(12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导管道单元(121)包括管道本体(1211),所述管道本体(1211)适于与所述连接口(1121)连接;所述换热空心板(113)为金属空心板,所述壳体(111)为塑料壳体,所述端盖(112)为金属端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本体(1211)上从所述蓄热腔(11)内穿出到所述管道本体(1211)的出气端的部分均设置在所述隔热层(13)与所述墙体本体(1)的内墙面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建筑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本体(1211)的出气端处设有窄径段(12111),所述窄径段(12111)与所述管道本体(1211)的出气端的端口之间设有冷气进气管(12112),且所述冷气进气管(12112)的入口端设于所述墙体本体(1)的外墙面上,且所述冷气进气管(12112)的入口端的水平高度低于所述管道本体(1211)的出气端的水平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传导组件(12)还包括进气泵(122)和出气控制单元(123),所述进气泵(122)与所述管道本体(1211)的进气端连接,以向所述管道本体(1211)内鼓风;所述出气控制单元(123)包括风量调节阀(1231)和冷气进气量控制阀(1232),所述风量调节阀(1231)设于所述管道本体(1211)的出气端处,所述冷气进气量控制阀(1232)设于所述冷气进气管(12112)的入口端处;所述风量调节阀(1231)和所述冷气进气量控制阀(1232)均配置为能够控制开闭以及张开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建筑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导管道单元(121)还包括灶台集热盘管(1212)和土炕集热盘管(1213),所述灶台集热盘管(1212)绕设在灶台的灶台烟筒(3)内且连接在所述管道本体(1211)上;所述土炕集热盘管(1213)绕设在土炕的土炕烟囱(4)内且连接在所述管道本体(1211)上;所述灶台集热盘管(1212)和所述土炕集热盘管(1213)中还设有盘管温度传感器(121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建筑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热转换组件(2)还包括电池(23)和逆变器(24),所述太阳能板(21)与所述电池(23)电连接,所述电池(23)经由所述逆变器(24)与所述电热丝(22)连接,所述建筑墙体结构还包括控制器(5),所述蓄热腔(11)内设有蓄热温度传感器(114),所述逆变器(24)还与所述控制器(5)电连接,所述控制器(5)与所述电热丝(22)电连接并与所述蓄热温度传感器(114)通讯连接,所述蓄热温度传感器(114)适于测量所述蓄热腔(11)内的温度,并能够将蓄热温度信息传递给所述控制器(5),所述控制器(5)配置为能够根据所述蓄热温度信息控制所述电池(23)向所述电热丝(22)的供电功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建筑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控制单元(123)还包括出气温度传感器(1233),所述出气温度传感器(1233)与所述控制器(5)通讯连接,所述控制器(5)还与所述冷气进气量控制阀(1232)连接,所述控制器(5)配置为能够根据所述出气温度传感器(1233)的检测信息控制所述冷气进气量控制阀(1232)的开闭以及张开度;所述盘管温度传感器(1214)适于检测所述灶台集热盘管(1212)和所述土炕集热盘管(1213)中的温度,所述盘管温度传感器(1214)与所述控制器(5)通讯连接,所述控制器(5)还与所述进气泵(122)连接,所述控制器(5)配置为能够根据所述盘管温度传感器(1214)的检测信息控制所述进气泵(122)的送风量。
CN202310594353.8A 2023-05-24 2023-05-24 建筑墙体结构 Pending CN1165374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94353.8A CN116537405A (zh) 2023-05-24 2023-05-24 建筑墙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94353.8A CN116537405A (zh) 2023-05-24 2023-05-24 建筑墙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37405A true CN116537405A (zh) 2023-08-04

Family

ID=87452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94353.8A Pending CN116537405A (zh) 2023-05-24 2023-05-24 建筑墙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3740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17281B (zh) 蓄能型热电式空调器
CN103986414B (zh) 一种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系统
CN107258396A (zh) 一种结合纳米流体集热与相变材料蓄热的太阳房温度调节装置
CN105674376B (zh) 一种固体蓄热装置
CN106705189A (zh) 基于相变材料储能换热箱的电加热炉及温控系统
CN110779131A (zh) 基于蓄能的Trombe墙与土壤-空气换热系统能源互补被动房
CN109737486B (zh) 一种集热蓄热墙和空气水集热器的组合供暖系统
CN100572973C (zh) 一种太阳能、峰谷电蓄热的热水供应与制冷复合装置
CN109028268B (zh) 一种内嵌有通风管道的电加热式相变储能地板
CN202126000U (zh) 水暖-电热两用相变铜铝复合柱翼型散热器
CN116537405A (zh) 建筑墙体结构
CN207262517U (zh) 一种固体蓄热高温取暖器
CN100427844C (zh) 一种太阳能、峰谷电蓄热的热水供应与辐射供暖复合装置
CN206269224U (zh) 一种三动力采暖系统
CN115682790A (zh) 一种热管嵌入式相变控温墙体
CN212729318U (zh) 一种基于电辅热和太阳能的农村多功能暖炕系统
CN201014823Y (zh) 制冷设备压缩机制热水装置
JP2001324226A (ja) 蓄熱層を用いた構造物の冷暖房構造
CN209801827U (zh) 太阳能集热、储热和释热的太阳能应用系统
CN206890647U (zh) 高效通用生物质燃料供暖装置
CN109458654A (zh) 一种相变储能式太阳能新风供暖系统
CN101290165A (zh) 自控式超导蓄热电暖器
CN201875776U (zh) 集合有多种能源热水器的集成灶
CN213657619U (zh) 一种大型涂布烘箱的余热回收系统
CN214581400U (zh) 一种太阳能供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