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33915A - 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系统和汽车 - Google Patents

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系统和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33915A
CN116533915A CN202210087055.5A CN202210087055A CN116533915A CN 116533915 A CN116533915 A CN 116533915A CN 202210087055 A CN202210087055 A CN 202210087055A CN 116533915 A CN116533915 A CN 1165339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vehicle
speed
door
colli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8705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Ju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8705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3391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339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339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1/013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 B60R21/0136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responsive to actual contact with an obstacle, e.g. to vehicle deformation, bumper displacement or bumper velocity relative to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5/00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 B60R25/01Fittings or systems for preventing or indicating unauthorised use or theft of vehicles operating on vehicle systems or fittings, e.g. on doors, seats or windscreens
    • B60R25/012Airbags trigge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021/01204Actuation parameters of safety arrangents
    • B60R2021/01252Devices other than ba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021/01286Electronic control uni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系统和汽车,该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包括:响应于碰撞加速度信号达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的第一触发事件,发出车门锁止信号;在发出车门锁止信号之后,响应于速度信号降为零的第二触发事件,发出车门解锁信号。本公开方案在碰撞加速度信号达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时发出车门锁止信号,在发出车门锁止信号之后,并在速度信号降为零的情况下,发出车门解锁信号,使得车辆在发生碰撞开始到车辆完全静止的期间内,车门能够始终处于锁止状态,从而在此期间内的车内乘员会因为车门的关闭而将车内乘员保护与车厢内,避免了车辆碰撞后车门的解锁时机出现问题而造成车内乘员甩离车辆导致二次伤害的问题。

Description

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系统和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防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系统和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在行驶达到一定速度后,为保证行车安全,车门会自动落锁,根据有关要求,在车辆发生碰撞后,车门需要及时解锁,以方便车内乘员逃生及外部人员救援。
在车辆发生碰撞后,若车门的解锁时机出现问题,则可能使得车内乘员甩离车辆而造成二次伤害。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系统和汽车,以避免车门的解锁时机出现问题而造成车内乘员甩离车辆导致二次伤害的问题。
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包括:
响应于碰撞加速度信号达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的第一触发事件,发出车门锁止信号;
在发出所述车门锁止信号之后,响应于速度信号降为零的第二触发事件,发出车门解锁信号。
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响应于碰撞加速度信号达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的第一触发事件,发出车门锁止信号,包括:
监测至少一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
对所述至少一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与所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进行实时比较,以确定所述至少一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是否达到所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
若所述至少一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未达到所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则继续对所述至少一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与所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进行实时比较;
若所述至少一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达到所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则发出所述车门锁止信号。
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由安装于所述车辆的车身的至少一个碰撞传感器产生。
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响应于速度信号降为零的第二触发事件,发出车门解锁信号,包括:
监测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并接收车速信号;
对所述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所述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和所述车速信号进行实时分析,以确定所述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所述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和所述车速信号是否均降为零;
若所述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所述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和所述车速信号未均降为零,则继续对所述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所述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和所述车速信号进行实时分析;
若所述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所述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和所述车速信号均降为零,则发出所述车门解锁信号。
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由第一加速度传感器产生;
所述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由第二加速度传感器产生;
所述车速信号从所述车辆的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接收;
其中,所述第一加速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加速度传感器内置于所述车辆的安全气囊控制器。
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第一触发事件,发出安全气囊点火指令。
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第一触发事件,发出安全带预紧点火指令。
一种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系统,包括:
碰撞传感器,用于产生碰撞加速度信号;
速度信号监测系统,用于监测所述车辆的速度信号;
安全气囊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碰撞加速度信号,并响应于所述碰撞加速度信号达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的第一触发事件,发出车门锁止信号,在发出所述车门锁止信号之后,响应于所述速度信号监测系统监测的所述速度信号降为零的第二触发事件,发出车门解锁信号;
车身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车门锁止信号和所述车门解锁信号,以控制所述车辆的车门的锁止和解锁。
在一种可能实施方式中,所述速度信号监测系统包括:
第一加速度传感器,所述第一加速度传感器内置于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用于产生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
第二加速度传感器,所述第二加速度传感器内置于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用于产生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
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用于提供所述车辆的车速信号;
其中,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用于响应于所述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所述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和所述车速信号均降为零,而发出所述车门解锁信号。
一种汽车,采用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系统。
从上述方案可以看出,本公开的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装置和汽车,在碰撞加速度信号达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时发出车门锁止信号,在发出车门锁止信号之后,并在速度信号降为零的情况下,发出车门解锁信号,使得车辆在发生碰撞开始到车辆完全静止的期间内,车门能够始终处于锁止状态,从而在此期间内的车内乘员会因为车门的关闭而将车内乘员保护与车厢内,避免了车辆碰撞后车门的解锁时机出现问题而造成车内乘员甩离车辆导致二次伤害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一示意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2是根据一示意性实施例示出的车门锁止信号产生流程图;
图3是根据一示意性实施例示出的车门解锁信号产生流程图;
图4是根据一示意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的应用场景流程图;
图5是根据一示意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意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系统的应用场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现有的车辆碰撞控制方案中,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车辆的安全气囊控制器判断碰撞加速度信号达到点火阈值,在安全气囊控制器发出点火指令点爆安全气囊的同时发出碰撞信号给车辆的BCM(Body Control Module,车身控制模块),BCM接收到碰撞信号后控制车门锁止结构完成解锁动作,整个过程解锁过程大约在120ms左右,而从发生碰撞到气囊展开完成乘员保护动作时间约在100ms左右,理论上是在气囊完成乘员保护过程后再进行车门解锁。而在实际的碰撞过程中,由于碰撞环境的复杂性,导致车辆在发生碰撞时,即使气囊完成了乘员保护动作,但实际车辆并未完全处于静止状态,这时候车门如果解锁,有可能导致车门误开启,有可能对车内乘员和车外行人造成二次伤害。
有鉴于此,本公开提出一种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装置和汽车,将车门解锁信号不响应碰撞信号产生,BCM不以接收碰撞信号为解锁信号,而是由安全气囊控制器在判断车辆发生碰撞并在碰撞后完全停止移动的情况下发出单独的车门解锁信号给BCM,执行车门解锁,进而可避免车门的解锁时机出现问题而造成车内乘员甩离车辆导致二次伤害的问题。
图1是根据一示意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响应于碰撞加速度信号达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的第一触发事件,发出车门锁止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发事件的前提需要事先设置安全气囊点火阈值和碰撞加速度信号的获取。对于车辆来说,产生严重撞击的位置一般是在车辆的前部和两侧,因此,对应于碰撞加速度信号的碰撞产生位置分布于车辆的不同位置,进而碰撞加速度信号可以是由多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组成,其中,每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可以分别关联于车辆的不同位置,其中某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达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则表明与该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相关联的车辆位置产生碰撞。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所示的车门锁止信号产生流程,步骤101可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1011、监测至少一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
步骤1012、对至少一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与安全气囊点火阈值进行实时比较,以确定至少一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是否达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
步骤1013、若至少一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未达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则继续对至少一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与安全气囊点火阈值进行实时比较。
步骤1014、若至少一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达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则发出车门锁止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全气囊点火阈值可针对每一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而单独设置,每一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与各自对应的安全气囊点火阈值进行比较。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针对所有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设置统一的安全气囊点火阈值,每一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均与该统一的安全气囊点火阈值进行比较。在一些实施例中,安全气囊点火阈值可针对一部分碰撞加速度子信号而单独设置,另一部分碰撞加速度子信号可设置另外统一的安全气囊点火阈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由安装于车辆的车身的至少一个碰撞传感器产生。
其中,碰撞传感器的数量和安装位置可根据碰撞数据和车辆的设计结构而定。在一些实施例中,碰撞传感器可安装于车身的前部和中部,例如车身两侧的前翼子板内侧、前照灯支架下部、发动机散热器支架两侧等部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确保安全气囊的及时弹出而保护车内乘员,本公开实施例的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还进一步包括:
响应于第一触发事件,发出安全气囊点火指令。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防止在碰撞后车内乘员因惯性导致的过度摆动导致的伤害,本公开实施例的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还进一步包括:
响应于第一触发事件,发出安全带预紧点火指令。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01及其子步骤由安全气囊控制器执行。其中,安全气囊控制器为安全气囊系统中的一部分。当安全气囊控制器监测到碰撞加速度信号达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时,即安全气囊控制器响应于碰撞加速度信号达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的第一触发事件,发出车门锁止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安全气囊控制器发出车门锁止信号的同时,安全气囊控制器还发出安全气囊点火指令。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安全气囊控制器发出车门锁止信号的同时,安全气囊控制器还发出安全带预紧点火指令。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的BCM接收车门锁止信号,并控制车门锁止装置进行车门锁止。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全气囊系统中的气囊点火装置在安全气囊点火指令的触发下点火使得安全气囊充气,实现在碰撞瞬间对车内乘员的碰撞防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全带预张紧装置在安全带预紧点火指令的触发下张紧安全带,实现在碰撞瞬间对车内乘员的紧急固定。
步骤102、在发出车门锁止信号之后,响应于速度信号降为零的第二触发事件,发出车门解锁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发生碰撞后可能会出现滑动、翻滚等运动状态,并且车辆发生碰撞后的姿态和速度无法预测和控制,在车辆发生碰撞到车辆静止(停止)期间,如果车门解锁,则车门很有可能因为冲击惯性而打开导致车内乘员可能因为车门的敞开而甩出车外造成二次伤害。因此,需要在车辆发生碰撞后实时对车辆的速度进行监控以确保只有车辆完全静止时才解锁车门。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所示的车门解锁信号产生流程,步骤102中的响应于速度信号降为零的第二触发事件,发出车门解锁信号,可具体包括以下子步骤。
步骤1021、监测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并接收车速信号。
步骤1022、对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和车速信号进行实时分析,以确定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和车速信号是否均降为零。
步骤1023、若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和车速信号未均降为零,则继续对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和车速信号进行实时分析。
步骤1024、若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和车速信号均降为零,则发出车门解锁信号。
其中,车辆的滑动、翻滚等运动状态会产生针对车体的多个方向的速度分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和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分别关联于不同方向的速度分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可以关联于车辆的横向的速度分量,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速度变化量也可称为横向速度变化量(可表示为ΔV1);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可以关联于车辆的纵向的速度分量,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速度变化量也可称为纵向速度变化量(可表示为ΔV2)。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发生碰撞后的车速仍然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降为零,车速信息可能已经无法反映出车辆的真实速度,也就是说,当车辆处于静止状态时,车辆的车速信息可能仍然大于零,只有在车速信息为零的情况下,并且结合其它信息(如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和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才能确定车辆是否真正停止下来。所以本公开实施例中,结合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和车速信号来确保判断车辆停止的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由第一加速度传感器产生,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由第二加速度传感器产生,车速信号从车辆的ESP(Electronic StabilityProgram,车身电子稳定系统)接收。其中,第一加速度传感器和第二加速度传感器内置于车辆的安全气囊控制器。在一些实施例中,安全气囊控制器内置有横向加速度传感器和纵向加速度传感器,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加速度传感器可以是横向加速度传感器,第二加速度传感器可以是纵向加速度传感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02及其子步骤由安全气囊控制器执行。在安全气囊控制器发出车门锁止信号后,监测横向加速度传感器的横向速度变化量ΔV1信号、纵向加速度传感器的纵向速度变化量ΔV2信号,并接收ESP的车速信号,实时分析横向速度变化量ΔV1信号、纵向速度变化量ΔV2信号和车速信号,在分析出横向速度变化量ΔV1信号、纵向速度变化量ΔV2信号和车速信号均降为零时,发出车门解锁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的BCM接收车门解锁信号,并控制车门锁止装置进行车门解锁。
本公开实施例的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在碰撞加速度信号达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时发出车门锁止信号,在发出车门锁止信号之后,并在速度信号降为零的情况下,发出车门解锁信号,使得车辆在发生碰撞开始到车辆完全静止的期间内,车门能够始终处于锁止状态,从而在此期间内的车内乘员会因为车门的关闭而将车内乘员保护与车厢内,避免了车辆碰撞后车门的解锁时机出现问题而造成车内乘员甩离车辆导致二次伤害的问题。
图4是根据一示意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的应用场景流程图,如图4所示,该实施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01、安全气囊控制器监测车辆的碰撞传感器的碰撞加速度信号,并进入步骤402。
其中,碰撞传感器的数量为至少一个,碰撞传感器可安装于车身的前部和中部,例如车身两侧的前翼子板内侧、前照灯支架下部、发动机散热器支架两侧等部位。碰撞加速度信号由各个碰撞传感器分别产生的碰撞加速度子信号组成。
步骤402、安全气囊控制器对监测到的碰撞加速度信号进行实时比较,若碰撞加速度信号达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则进入步骤403,否则返回步骤401。
其中,安全气囊点火阈值可针对每一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而单独设置,每一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与各自对应的安全气囊点火阈值进行比较。还可针对所有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设置统一的安全气囊点火阈值,每一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均与该统一的安全气囊点火阈值进行比较。安全气囊点火阈值还可针对一部分碰撞加速度子信号而单独设置,另一部分碰撞加速度子信号可设置另外统一的安全气囊点火阈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402中,只要有一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达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则执行步骤403。
步骤403、安全气囊控制器发出车门锁止信号,之后进入步骤404和步骤405。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执行步骤403的同时,安全气囊控制器还发出安全气囊点火指令,气囊点火装置在安全气囊点火指令的触发下点火使得安全气囊充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执行步骤403的同时,安全气囊控制器还发出安全带预紧点火指令,安全带预张紧装置在安全带预紧点火指令的触发下张紧安全带。
步骤404、车辆的BCM接收车门锁止信号,并控制车门锁止装置进行车门锁止。
在完成步骤403之后,车内乘员会因为车门的关闭而将车内乘员保护与车厢内,避免了车辆碰撞后车门的解锁时机出现问题而造成车内乘员甩离车辆导致二次伤害的问题。同时,安全气囊充气以在碰撞瞬间对车内乘员进行碰撞防护,安全带张紧以在碰撞瞬间对车内乘员进行紧急固定。在车辆发生碰撞后的瞬间,在车门的锁止、安全气囊充气和安全带张紧的三者共同作用下,确保了车内乘员被安全牢固地固定于车内,防止了车辆碰撞时对乘员人体的巨大冲击并避免了乘员被甩出车外的风险。
步骤405、安全气囊控制器监测其内置的横向加速度传感器的横向速度变化量信号、纵向加速度传感器的纵向速度变化量信号,接收ESP的车速信号,并进入步骤406。
步骤406、安全气囊控制器对横向速度变化量信号、纵向速度变化量信号和车速信号进行分析,以判断横向速度变化量信号、纵向速度变化量信号和车速信号进行分析是否均降为零,如果是则进入步骤407,否则返回步骤405。
步骤407、安全气囊控制器发出车门解锁信号,之后进入步骤408。
步骤408、车辆的BCM接收车门解锁信号,并控制车门锁止装置进行车门解锁。
图5是根据一示意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碰撞传感器501、速度信号监测系统502、安全气囊控制器503和车身控制器504。
其中,碰撞传感器501,用于产生碰撞加速度信号。
速度信号监测系统502,用于监测车辆的速度信号。
安全气囊控制器503,用于接收碰撞加速度信号,并响应于碰撞加速度信号达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的第一触发事件,发出车门锁止信号,在发出车门锁止信号之后,响应于速度信号监测系统监测的速度信号降为零的第二触发事件,发出车门解锁信号。
车身控制器504,用于接收车门锁止信号和车门解锁信号,以控制车辆的车门的锁止和解锁。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图5所示的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系统的组成,速度信号监测系统502包括第一加速度传感器5021、第二加速度传感器5022和ESP5023。
其中,第一加速度传感器5021,用于产生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
第二加速度传感器5022,用于产生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
ESP 5023,用于提供车辆的车速信号。
其中,安全气囊控制器501,用于响应于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和车速信号均降为零,而发出车门解锁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速度传感器5021内置于安全气囊控制器501,第二加速度传感器5022内置于安全气囊控制器501。
图6是根据一示意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系统的应用场景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应用场景结构主要包括以下组成部分。
前碰撞传感器6011,用于在车辆前部发生碰撞时,产生前碰撞加速度信号。
侧碰撞传感器6012,用于在车辆侧部发生碰撞时,产生侧碰撞加速度信号。
安全气囊控制器602,与前碰撞传感器6011和侧碰撞传感器6012硬线连接(图6中以实线表示),前碰撞传感器6011和侧碰撞传感器6012产生的前碰撞加速度信号和侧碰撞加速度信号通过硬线信号方式传送至安全气囊控制器602。
安全气囊控制器602,用于接收前碰撞加速度信号和侧碰撞加速度信号,并响应于前碰撞加速度信号和侧碰撞加速度信号的至少其中之一达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而同时发出车门锁止信号、安全气囊点火指令和安全带预紧点火指令。
安全气囊控制器602内置横向加速度传感器6021和纵向加速度传感器6022。安全气囊控制器602在发出车门锁止信号之后,监测横向加速度传感器6021的横向速度变化量信号、纵向加速度传感器6022的纵向速度变化量信号,接收车速信号,并对横向速度变化量信号、纵向速度变化量信号和车速信号进行分析,以判断横向速度变化量信号、纵向速度变化量信号和车速信号进行分析是否均降为零,安全气囊控制器602响应于横向速度变化量信号、纵向速度变化量信号和车速信号进行分析是否均降为零,而发出车门解锁信号。
气囊点火装置603,与安全气囊控制器602硬线连接,安全气囊控制器602发出的安全气囊点火指令通过硬线信号方式传送至气囊点火装置603,气囊点火装置603在安全气囊点火指令的触发下点火使得安全气囊充气。
安全带预张紧装置604,与安全气囊控制器602硬线连接,安全气囊控制器602发出的安全带预紧点火指令通过硬线信号方式传送至安全带预张紧装置604,安全带预张紧装置604在安全带预紧点火指令的触发下张紧安全带。
ESP 605,通过网关608与安全气囊控制器602CAN线连接,ESP 605的车速信号通过CAN线信号方式传送至安全气囊控制器602。
BCM 606,通过网关608与安全气囊控制器602CAN线连接(图6中以虚线表示),安全气囊控制器602发出的车门锁止信号和车门解锁信号通过CAN线信号方式传送至BCM 606。
车门锁止装置607,与BCM 606硬线连接,BCM 606通过对车门锁止装置607的硬线信号控制,而在接收到车门锁止信号时控制车门锁止装置607进行车门锁止,在接收到车门解锁信号时控制车门锁止装置607进行车门解锁。
其中,由横向加速度传感器6021、纵向加速度传感器6022和ESP 605共同组成速度信号监测系统。
本公开实施例还同时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采用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的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系统。
本公开实施例的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装置和汽车,在碰撞加速度信号达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时发出车门锁止信号,在发出车门锁止信号之后,并在速度信号降为零的情况下,发出车门解锁信号,使得车辆在发生碰撞开始到车辆完全静止的期间内,车门能够始终处于锁止状态,从而在此期间内的车内乘员会因为车门的关闭而将车内乘员保护与车厢内,避免了车辆碰撞后车门的解锁时机出现问题而造成车内乘员甩离车辆导致二次伤害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包括:
响应于碰撞加速度信号达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的第一触发事件,发出车门锁止信号;
在发出所述车门锁止信号之后,响应于速度信号降为零的第二触发事件,发出车门解锁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碰撞加速度信号达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的第一触发事件,发出车门锁止信号,包括:
监测至少一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
对所述至少一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与所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进行实时比较,以确定所述至少一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是否达到所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
若所述至少一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未达到所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则继续对所述至少一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与所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进行实时比较;
若所述至少一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达到所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则发出所述车门锁止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路碰撞加速度子信号由安装于所述车辆的车身的至少一个碰撞传感器产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速度信号降为零的第二触发事件,发出车门解锁信号,包括:
监测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并接收车速信号;
对所述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所述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和所述车速信号进行实时分析,以确定所述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所述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和所述车速信号是否均降为零;
若所述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所述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和所述车速信号未均降为零,则继续对所述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所述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和所述车速信号进行实时分析;
若所述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所述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和所述车速信号均降为零,则发出所述车门解锁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由第一加速度传感器产生;
所述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由第二加速度传感器产生;
所述车速信号从所述车辆的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接收;
其中,所述第一加速度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加速度传感器内置于所述车辆的安全气囊控制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第一触发事件,发出安全气囊点火指令。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第一触发事件,发出安全带预紧点火指令。
8.一种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碰撞传感器,用于产生碰撞加速度信号;
速度信号监测系统,用于监测所述车辆的速度信号;
安全气囊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碰撞加速度信号,并响应于所述碰撞加速度信号达到安全气囊点火阈值的第一触发事件,发出车门锁止信号,在发出所述车门锁止信号之后,响应于所述速度信号监测系统监测的所述速度信号降为零的第二触发事件,发出车门解锁信号;
车身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车门锁止信号和所述车门解锁信号,以控制所述车辆的车门的锁止和解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门解锁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速度信号监测系统包括:
第一加速度传感器,所述第一加速度传感器内置于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用于产生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
第二加速度传感器,所述第二加速度传感器内置于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用于产生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
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SP,用于提供所述车辆的车速信号;
其中,所述安全气囊控制器,用于响应于所述第一速度变化量信号、所述第二速度变化量信号和所述车速信号均降为零,而发出所述车门解锁信号。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系统。
CN202210087055.5A 2022-01-25 2022-01-25 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系统和汽车 Pending CN11653391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87055.5A CN116533915A (zh) 2022-01-25 2022-01-25 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系统和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87055.5A CN116533915A (zh) 2022-01-25 2022-01-25 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系统和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33915A true CN116533915A (zh) 2023-08-04

Family

ID=874457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87055.5A Pending CN116533915A (zh) 2022-01-25 2022-01-25 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系统和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3391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86376B2 (en) Vehicle rollover prediction with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activation
JP3783925B2 (ja) 自動車の乗員保護装置
EP2228267B1 (en) Overhead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US855446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e-deploying restraints countermeasures using pre-crash sensing and post-crash sensing
US5366241A (en) Automobile air bag system
EP0531989B2 (en) Side collision sensor system for side airbag apparatus
US7648164B2 (en) Airbag deployment control based on deployment conditions
US7581750B2 (en) Airbag device for rollover countermeasure of vehicle
US6748307B1 (en) Collision sensing system
US7712776B2 (en) Method and control system for predictive deployment of side-impact restraints
CN105905061A (zh) 一种具有追尾保护功能的座椅调整装置及其方法
US6756889B2 (en) Dual sensor crash sensing system
US790551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impact deployment of air bag
KR100581044B1 (ko) 승원 구속 시스템
Chan A treatise on crash sensing for automotive air bag systems
CN116533915A (zh) 车辆碰撞的车门解锁控制方法、系统和汽车
KR100882202B1 (ko) 안전벨트장치용 전동식 버클 프리텐셔너
US8924089B2 (en) Automobil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automobile
KR102565345B1 (ko) 차량용 전방에어백
EP1031475A2 (en) Protection system for rear impact crashes
Yaniv et al. Rollover ejection mitigation using an inflatable tubular structure (ITS)
CN112172724A (zh) 使安全气囊起爆的方法
KR20080007723A (ko) 차량의 도어 록/언록 제어 방법
KR20070060569A (ko) 조수석 에어백 전개 제어방법
KR20070121093A (ko) 차량전복시 도어잠금 제어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