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33171A - 冲击工具 - Google Patents

冲击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33171A
CN116533171A CN202210089670.XA CN202210089670A CN116533171A CN 116533171 A CN116533171 A CN 116533171A CN 202210089670 A CN202210089670 A CN 202210089670A CN 116533171 A CN116533171 A CN 1165331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put shaft
impact tool
bearing
impact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8967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玉亿
汪晨
王小勇
吴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89670.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33171A/zh
Publication of CN1165331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331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1/00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 B25B21/02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with means for imparting impact to screwdriver blade or nut socket
    • B25B21/023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with means for imparting impact to screwdriver blade or nut socket for imparting an axial impact, e.g. for self-tapping screw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3/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spanners, wrenches, screwdri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冲击工具,包括:传动组件,至少包括齿轮箱壳体;输出轴;输出轴轴承,套设在所述输出轴上;其中,所述输出轴轴承的内圈与所述输出轴的表面接触;施加在所述输出轴的轴向反作用力至少通过所述输出轴轴承、所述输出轴传递至所述齿轮箱壳体。采用以上方案可以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防电机堵转的冲击工具。

Description

冲击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工具,具体涉及一种冲击工具。
背景技术
冲击工具能够输出具有一定冲击频率的旋转运动,例如冲击扳手、冲击螺丝批。冲击扳手用于拧螺栓、螺母,冲击螺丝批通常将螺钉拧松或拧紧。冲击工具在冲击时输出轴会承受反向作用力,当冲击力较大的工况下,输出轴上承受的反向作用力会传递至主轴上从而影响冲击工具的输出性能,例如出现电机堵转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冲击工具,以解决现有技术输出轴上承受的反向作用力传递至主轴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冲击工具,包括:传动组件,至少包括齿轮箱壳体;输出轴;输出轴轴承,套设在所述输出轴上;所述输出轴轴承的内圈与所述输出轴的表面接触;施加在所述输出轴的轴向反作用力至少通过所述输出轴轴承、所述输出轴传递至所述齿轮箱壳体。
进一步地,所述输出轴形成或连接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输出轴轴承相抵。
进一步地,所述输出轴轴承形成或连接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齿轮箱壳体相抵。
进一步地,施加在所述输出轴的轴向反作用力通过所述限位件、所述输出轴轴承、所述限位部传递至所述齿轮箱壳体。
进一步地,所述输出轴形成有一沿周向分布的第一凹槽,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件与所述输出轴一体成型,并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基准平面内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部设置为沿所述输出轴轴承的周向分布的凸台;所述凸台与所述输出轴轴承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输出轴轴承的外圈上形成有一沿周向分布的第二凹槽,所述限位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齿轮箱壳体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凹槽相对设置的第三凹槽,所述限位部设置在所述第三凹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件或所述限位部设置为扣夹。
本发明提供一种冲击工具,通过设置在输出轴上设置限位件,在输出轴轴承上设置限位部,使得施加在所述输出轴的轴向反作用力至少通过所述输出轴轴承、所述输出轴传递至所述齿轮箱壳体,从而使得施加在输出轴上的反作用力不传递至主轴,从而避免出现电机堵转的现象,提高用户使用手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冲击工具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a是图1中的冲击工具的局部剖视图;
图2b是图1中的冲击工具的另一部分的局部视图;
图3是图1中的冲击工具的主轴与行星轮组的结构图;
图4a是图3中的冲击工具的主轴的结构图;
图4b是图3中的冲击工具的主轴的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5a是图1中的冲击工具的冲击块的第一位置示意图;
图5b是图1中的冲击工具的冲击块的第二位置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冲击工具的输出轴、输出轴轴承以及齿轮箱壳体的结构图;
图7是图6中的冲击工具的输出轴和限位件的结构图;
图8是本发明中的冲击工具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中的冲击工具的第二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图;
图10是图8中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本发明中的冲击工具的第三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12a是图11中的冲击工具的局部分解图;
图12b是图12a中的冲击工具的另一视角的局部分解图;
图13是本发明中的冲击工具的第四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14是图13中的冲击工具的局部分解图;
图15是本发明中的冲击工具的第五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16是图15中的冲击工具的局部分解图;
图17是本发明中的冲击工具的第六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18是图17中的冲击工具的局部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具体的介绍。
图1至图4b示出了本发明中作为第一实施例的冲击工具1。冲击工具1包括马达11、传动组件12、冲击组件13、动力输出组件14以及外壳15。其中,马达11、传动组件12、冲击组件13、动力输出组件14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布设置在外壳15内。外壳15还形成有一供用户操作的握持部151。握持部151的一端连接有电源装置16。电源装置16用于接入冲击工具1工作所需的电源。其中,电源装置16可选地设置为交流电源,通过交流电插头接入120V或220V的交流市电。电源装置16也可以采用直流电的形式,例如可以为能可拆卸的结合至外壳15的电池包。在本实施例中,该冲击工具1具体为一种用于拧螺钉的冲击螺丝批手。可以理解的,在其它实施例中,该冲击工具也可以为能拧螺栓或者螺母的冲击扳。或者,在其它实施例中,该冲击工具还可以为用于钻孔的冲击钻。
马达11包括或者连接有能相对外壳15绕第一轴线101转动的驱动轴111,用于输出动力。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轴111为马达11的转子。本实施例中,驱动轴111与马达11的转子传动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马达11具体设置为电机11,下文将用电机11代替马达11,但其并不能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传动组件12包括齿轮箱壳体123和齿轮箱后盖124,以及设置在齿轮箱壳体123内的太阳轮121和与太阳轮121啮合旋转的行星轮组122。其中,太阳轮121与驱动轴111固定连接以实现太阳轮121和驱动轴111的同步转动。太阳轮121和行星轮组122形成传递动力的啮合齿,太阳轮121的齿顶圆直径被设置小于行星轮组122的齿顶圆直径,使得行星轮组122的啮合齿的齿数大于太阳轮121的啮合齿的齿数。电机11通过太阳轮121带动行星轮组122转动。行星轮组122包括内齿圈1221和与内齿圈1221啮合的若干个行星轮1222,内齿圈1221啮合在若干个行星轮1222的外围。
冲击组件13用于输出冲击力,冲击组件13包括能绕第一轴线101转动的主轴131和套设于主轴131上的弹簧132。其中,弹簧132用于在冲击组件13输出冲击力时实现缓冲和复位。动力输出组件14被冲击组件13冲击以输出动力,实现冲击工具1的功能。其中,动力输出组件14包括在沿第一轴线101方向上设置在主轴131的前侧的输出轴141。行星轮组122还包括多个行星轮销1223。行星轮1222套设在行星轮销1223上并与行星轮销1223啮合旋转。行星轮销1223还与主轴131固定连接以将驱动轴111输出的动力传递至主轴131上。
本实施例中的行星轮销1223采用悬臂梁的固定方式固定连接在主轴131上。行星轮组122设置有多个行星轮1222,每个行星轮1222套设在一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行星轮销1223的一端以使行星轮1222上的动力传递至行星轮销1223。具体而言,行星轮1222与行星轮销1223之间通过啮合齿轮进行连接。行星轮销1223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主轴131内以使主轴31能与行星轮销1223同时转动。
冲击工具1还包括电机轴承112和主轴轴承133。其中,电机轴承112用于支撑驱动轴111,主轴轴承133用于支撑主轴131。电机轴承112和主轴轴承133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基准平面上的投影有重叠区域。本实施例中,电机轴承112和主轴轴承133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行星轮组122的前侧,且行星轮组122位于电机11和电机轴承112之间。主轴131上形成有第一槽1311,驱动轴111部分伸入至第一槽1311内并通过电机轴承112定位在第一槽1311内。优选地第一槽1311设置为圆形。主轴轴承133沿主轴131的周向分布并设置在主轴131和齿轮箱后盖123之间。具体而言,主轴131具有第一表面1318a,主轴轴承133的内圈与主轴131的第一表面1318a相抵,主轴轴承133的外圈与齿轮箱后盖123相抵以实现其周向限位。主轴131沿其周向外侧形成有一凸缘1313,主轴轴承133与凸缘1313相抵以实现其轴向限位。
主轴131上还形成有第二槽1312。具体而言,第二槽1312为环状并形成在第一槽1311的径向外侧。第二槽1312具有与第一槽1311在前后方向上相反的开口方向。套设在主轴131上的弹簧132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槽1312中。具体而言,弹簧132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基准平面上的投影位于电机轴承112和主轴轴承133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基准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第一槽1311和第二槽1312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基准平面上的投影有重叠区域。电机轴承112、主轴轴承133以及弹簧132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基准平面上的投影有重叠区域。通过上述的结构的改进,能够缩短冲击工具1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11还包括电机后轴承113,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机轴承112在本实施例中为电机前轴承112。具体参见图2b所示,弹簧132的后端面1321到电机后轴承113的前端面1131的距离与电机前轴承112的前端面1121到电机后轴承113的前端面1131的距离之比小于或等于1。主轴轴承133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容纳空间(图未示),弹簧132至少部分地沿前后方向设置在上述的容纳空间内。
当冲击工具100执行冲击功能时,沿前后方向施加在主轴131上的反作用力F如箭头所示,先传递给主轴轴承133,然后经过主轴轴承133将作用力传递到齿轮箱后盖123上。具体而言,主轴131沿其周向外侧形成有一凸缘1313。凸缘1313与主轴轴承133相抵以实现主轴131在轴向上的限位。
冲击组件13还包括冲击块134。冲击块134支撑在主轴131上并可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主轴131滑动。弹簧132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套设在冲击块134上以实现在冲击过程中的缓冲作用以及使冲击块134复位。主轴131还形成有凸轮槽1314,凸轮球1315设置在凸轮槽1314内且与冲击块134接合。当主轴131旋转时,凸轮球315在凸轮槽1314内的运动允许冲击块134在前后方向上与主轴131相对运动。具体而言,冲击工具1在工作过程中,冲击块134具有靠近主轴轴承133的第一位置和远离主轴轴承133的第二位置。图5a示出了第一位置,图5b示出了第二位置。当冲击块134处于第一位置时弹簧132在沿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最短。当冲击块134处于第二位置时弹簧132在沿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最长。当冲击块134处于第一位置时,冲击块134与主轴131的凸缘1313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基准平面上的投影有重叠区域。
如图6和图7所示,动力输出组件14还包括用于支撑输出轴141的输出轴轴承142和用于为输出轴141进行轴向限位的限位件143。其中,输出轴轴承142直接套设在输出轴141上。当冲击工具1执行冲击操作时,输出轴141受到轴向反作用力F。轴向反作用力F的作用线144由输出轴141被引导至限位件143,再经过输出轴轴承142,最后到达齿轮箱壳体123上。具体而言,输出轴141形成有沿周向分布的第一凹槽1411,限位件143部分地设置在第一凹槽1411内。本实施例中的限位件143设置为扣夹,例如C型扣夹或圆形扣夹。输出轴轴承142形成有限位部1421能对输出轴141在前后方向上实现限位。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的输出轴轴承142的外侧形成凸台,即上述的限位部1421,凸台设置在齿轮箱壳体123的前侧并与齿轮箱壳体123在前后方向上相抵。当冲击工具1工作时,施加在输出轴141的轴向反作用力F通过限位件143和输出轴轴承142上的限位部1421传递至齿轮箱壳体123上。由于施加在输出轴141上的轴向反作用力F通过限位件143和输出轴轴承142的限位部1421传递至齿轮箱壳体123上,因而主轴不会承受来自输出轴上的轴向反作用力。在装配过程中,首先将输出轴141从后向前装入齿轮箱壳体123中,再将输出轴轴承142从前向后安装至输出轴141与齿轮箱壳体123之间,最后将限位件143安装至输出轴141上的第一凹槽1411中。本实施例中,输出轴轴承142、齿轮箱壳体123以及输出轴141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基准平面上的投影重叠区域。
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冲击工具2包括电机21、传动组件22、冲击组件23、动力输出组件24以及外壳25。其中,电机21、传动组件22、冲击组件23、动力输出组件24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布设置在外壳25内。
参见图8和图9所示,传动组件22至少包括行星轮组222,行星轮组222包括行星轮销2223、内齿圈2221和与内齿圈2221啮合的若干个行星轮2222,内齿圈2221啮合在若干个行星轮2222的外围。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一在于,主轴231形成有一个容纳空间2319,行星轮2222和行星轮销2223至少部分地设置在容纳空间2319内。具体而言,行星轮销222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主轴231的第一侧部2316上,行星轮销222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主轴231的第二侧部2317上。可以理解,当驱动轴211驱动太阳轮221转动时,太阳轮221带动行星轮2222转动,行星轮2222带动行星轮销2223转动,由于行星轮销2223固定连接在主轴231的第一侧部2316和第二侧部2317上,因此,主轴231能够与行星轮销2223同步转动。
冲击工具2包括用于支撑驱动轴211的电机轴承212和用于支撑主轴231的主轴轴承233。其中,电机轴承212和主轴轴承233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行星轮组222的前侧,且行星轮组222位于电机21和电机轴承212之间。主轴231上形成有第一凹槽2311,驱动轴211部分伸入至第一凹槽2311内并通过电机轴承212定位在第一凹槽2311内。其中,第一凹槽2311与容纳空间2319连通且设置在容纳空间2319的前侧。优选地第一凹槽2311设置为圆形。可以理解,驱动轴211沿前后方向经过容纳空间2319后再伸入至第一凹槽2311中实现定位。主轴轴承233沿主轴231的周向分布并设置在主轴231和齿轮箱后盖224之间。具体而言,主轴231具有第一表面2318a,主轴轴承233与主轴231的第一表面2318a和齿轮箱后盖224相抵以实现其周向限位。主轴231沿其周向外侧形成有一凸缘2313,主轴轴承233与凸缘2313相抵以实现其轴向限位。主轴231上还形成有第二凹槽2312。具体而言,第二凹槽2312为环状并形成在第一凹槽2311的径向外侧。套设在主轴231上的弹簧232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凹槽2312中。本实施例中,弹簧232、电机轴承212以及主轴轴承233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基准平面上的投影中,弹簧232的投影位于电机轴承212和主轴轴承233的投影之间。另一方面,电机轴承212、主轴轴承233以及弹簧232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基准平面上的投影有重叠区域。本实施例中的结构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小驱动轴和主轴之间的装配结构的轴向尺寸,进而缩短冲击工具的轴向尺寸。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0所示,齿轮箱后盖224与主轴231的第二表面2318b在前后方向上存在预留的间隙2318c。当冲击工具2执行冲击功能时主轴231承受前后方向上的作用力,由于预留的间隙2318c的存在,主轴231在承受轴向力时不会与齿轮箱后盖224接触,从而避免主轴231与齿轮箱后盖224之间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以降低齿轮箱后盖的寿命、影响冲击工具的输出功能,同时也能避免由于上述摩擦带来的对用户使用手感的影响。
图11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冲击工具3包括电机、传动组件、冲击组件、动力输出组件以及外壳。其中,电机、传动组件、冲击组件、动力输出组件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布设置在外壳内。由于上述的部件为常规部件,且在上述的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均已介绍。电机包括能相对外壳绕第一轴线301转动的驱动轴311。传动组件包括太阳轮321和与太阳轮321啮合旋转的行星轮组322。其中,太阳轮321与驱动轴311固定连接以实现太阳轮321和驱动轴311的同步转动。太阳轮321和行星轮组322形成传递动力的啮合齿,太阳轮321的齿顶圆直径被设置小于行星轮组322的齿顶圆直径,使得行星轮组322的啮合齿的齿数大于太阳轮321的啮合齿的齿数。电机通过太阳轮321带动行星轮组322转动。行星轮组322包括内齿圈3221和与内齿圈3221啮合的行星轮3222,行星轮3222有若干个,内齿圈3221啮合在若干个行星轮3222的外围。
冲击组件用于输出冲击力,冲击组件包括能绕第一轴线301转动的主轴331和套设于主轴331上的弹簧332。其中,弹簧332用于在冲击组件输出冲击力时实现缓冲和复位。动力输出组件被冲击组件冲击以输出动力,实现冲击工具3的功能。其中,动力输出组件包括在沿第一轴线301方向上设置在主轴331的前侧的输出轴341。行星轮组322还包括多个行星轮销。行星轮销与行星轮3222和主轴331固定连接以将驱动轴311输出的动力传递至主轴331上。上述的行星轮销与第二实施例中的安装方式类似,此处不再详细描述。
冲击工具3还包括齿轮箱后盖324和齿轮箱壳体323。参见图11至图12b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齿轮箱后盖324形成有第一容纳空间3232a,主轴331的部分设置于第一容纳空间3232a内。具体而言,主轴331在其周向外侧形成有支撑部3320,支撑部3320沿前后方向延伸至第一容纳空间3232a内。冲击组件包括用于支撑主轴331的主轴轴承333,主轴轴承333也设置在上述的容纳空间内。具体而言,主轴轴承333的外圈与第一容纳空间3232a的内壁相抵,主轴轴承333的内圈与支撑部3320相抵,从而实现主轴333的周向限位。齿轮箱后盖324还形成有第二容纳空间3232b。电机轴承312设置在第二容纳空间3232b内。具体而言,电机轴承312的外圈与第二容纳空间3232b的内壁相抵,电机轴承312的内圈与驱动轴311相抵从而实现驱动轴311的周向限位。本实施例中,第二容纳空间3232b与支撑部3320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基准平面的投影存在重叠区域。电机轴承312与主轴轴承333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基准平面的投影存在重叠区域。
行星轮组322置有多个行星轮3222,每个行星轮3222套设在一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行星轮销3223上以使行星轮3222的动力传递至行星轮销3223。具体而言,行星轮3222和行星轮销3223之间通过啮合齿轮进行连接。主轴331形成有一容纳空间3319用于容纳行星轮3222以及行星轮销3223。行星轮销322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主轴331的第一侧部3316,行星轮销的322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主轴331的第二侧部3317。可以理解,当驱动轴311驱动太阳轮321转动时,太阳轮321驱动行星轮3222转动,行星轮3222驱动行星轮销3223转动,由于行星轮销3223固定连接在主轴331的第一侧部3316和第二侧部3317上,因此,主轴331能够与行星轮销3223同步转动。本实施例中,行星轮销3223通过C型圈固定在主轴331上,防止冲击工具在冲击过程中行星轮销3223相对主轴331滑动,甚至脱离。
本实施例中,将电机轴承312设置在齿轮箱后盖3232所形成的第二容纳空间3232b内,同时将主轴轴承333设置在齿轮箱后盖3232所形成的第一容纳空间3232a内。另一方面,设置电机轴承312与主轴轴承333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基准平面上的投影存在重叠区域。通过上述的结构的改进,能够缩短冲击工具在前后方向的长度,通过改进电机轴承的定位方式以提升电机轴承的寿命的同时,使得电机轴承在装配过程中更加简单。
图13和图14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输出动力组件44还包括用于支撑输出轴441的输出轴轴承442和用于为输出轴441进行轴向限位的限位件443。其中,输出轴轴承442直接套设在输出轴441上。输出轴441形成有沿周向分布的第一凹槽4411,限位件443部分地设置在第三凹槽4411内。本实施例中的限位件443设置为扣夹,例如C型扣夹或圆形扣夹。输出轴轴承442连接有限位部4421能对输出轴441在前后方向上实现限位。本实施例中输出轴轴承442形成有第二凹槽4422,齿轮箱壳体423形成有与第二凹槽4422相对设置的第三凹槽4233。限位部4421设置同时设置在第二凹槽4422和第三凹槽4233中以实现齿轮箱423和输出轴轴承442的轴线限位。可以理解,上述的限位部4421设置为扣夹,例如C型扣夹或圆形扣夹。当冲击工具工作时,施加在输出轴441的轴向反作用力F的作用线444依次通过限位件443和输出轴轴承442与齿轮箱壳体423上的限位部4421传递至齿轮箱壳体423,以保证主轴不会承受来自输出轴上的轴向反作用力。在装配过程中,首先将输出轴441从后向前装入齿轮箱壳体423中,再将输出轴轴承442从前向后安装至输出轴441与齿轮箱423之间,最后将限位件443安装至输出轴441上的第一凹槽4411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将输出轴轴承442安装至输出轴441和齿轮箱423之间时,需要先将扣夹安装至第二凹槽4422中,由于扣夹能够发生形变量,能够通过特定的工装完成装配。本实施例中,输出轴轴承442、齿轮箱423以及输出轴441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基准平面上的投影重叠区域。进一步地,上述的重叠区域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8mm。
图15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动力输出组件54还包括用于支撑输出轴541的输出轴轴承542和用于为输出轴541进行轴向限位的限位件543。其中,输出轴轴承542直接套设在输出轴541上。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或第四实施例的不同之一在于,输出轴541与限位件543一体成型。具体而言,输出轴541上的限位件543为沿轴向延伸的凸起并与输出轴轴承542在前后方向上相抵。输出轴轴承542连接有限位部5421能对输出轴541在前后方向上实现限位。参见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输出轴轴承542形成有第二凹槽5422,齿轮箱壳体523形成有与第二凹槽5422相对设置的第三凹槽5233。限位部5421设置同时设置在第二凹槽5422和第三凹槽5233中以实现齿轮箱壳体523和输出轴轴承542的轴线限位。可以理解,上述的限位部5421设置为扣夹,例如C型扣夹或圆形扣夹。当冲击工具工作时,施加在输出轴541的轴向反作用力通过输出轴541上的凸起、输出轴轴承542与齿轮箱壳体523上的限位部5421传递至齿轮箱壳体523上,以保证主轴不会承受来自输出轴上的轴向反作用力。
本实施例中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还在于,输出轴541为分体式,即包括砧座5411和轴5412。其中砧座5411套设在轴5412上且保持同步转动。在装配过程中,首先将轴5412从前向后装入齿轮箱壳体523中并与砧座5411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将轴5412从前向后装入齿轮箱壳体523之前,需要先将扣夹安装至输出轴轴承542上第二凹槽4422中,并将其套设在轴5412上。由于扣夹能够发生形变量,能够通过特定的工装完成装配。本实施例中,输出轴轴承542、齿轮箱壳体523以及输出轴541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基准平面上的投影重叠区域。进一步地,上述的重叠区域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等于1mm且小于等于8mm。
图17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动力输出组件64包括用于支撑输出轴641的输出轴轴承642和用于为输出轴641进行轴向限位的限位件643。其中,输出轴轴承642直接套设在输出轴641上。与上述的实施例的不同之一在于,参见图18所示,动力输出组件64还包括与齿轮箱壳体623一体成型的衬套645。本实施例中,衬套645为金属材质制成,并以嵌件的形式压铸到齿轮箱壳体623上。衬套645的第一端面6451上形成有第四凹槽6452。本实施例中的输出轴轴承642设置为平面轴承。输出轴轴承642中的滚珠设置在第四凹槽6452中并保证输出轴轴承642上的滚珠能够在第四凹槽6452内滚动。输出轴641形成有沿周向分布的第一凹槽6411,限位件643部分地设置在第一凹槽6411内并与输出轴轴承642在前后方向上相抵。本实施例中的限位件643设置为扣夹,例如C型扣夹或圆形扣夹。
在装配过程中,首先将输出轴轴承642安装至衬套645中,然后将限位件643安装置输出轴641上的第一凹槽6411中,最后将输出轴641从后向前安装齿轮箱壳体623。本实施例中的冲击工具在冲击时,齿轮箱壳体具有防撞击功能。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冲击工具,包括:
传动组件,至少包括齿轮箱壳体;
输出轴;
输出轴轴承,套设在所述输出轴上;
其中,
所述输出轴轴承的内圈与所述输出轴的表面接触;
施加在所述输出轴的轴向反作用力至少通过所述输出轴轴承传递至所述齿轮箱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轴形成或连接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输出轴轴承相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轴轴承形成或连接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齿轮箱壳体相抵。
4.根据权利要求2-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施加在所述输出轴的轴向反作用力通过所述限位件、所述输出轴轴承、所述限位部传递至所述齿轮箱壳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轴形成有一沿周向分布的第一凹槽,所述限位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中。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件与所述输出轴一体成型,并在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基准平面内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部设置为沿所述输出轴轴承的周向分布的凸台;所述凸台与所述输出轴轴承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轴轴承的外圈上形成有一沿周向分布的第二凹槽,所述限位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轮箱壳体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凹槽相对设置的第三凹槽,所述限位部设置在所述第三凹槽中。
10.根据权利要求5或9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件或所述限位部设置为扣夹。
CN202210089670.XA 2022-01-25 2022-01-25 冲击工具 Pending CN11653317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89670.XA CN116533171A (zh) 2022-01-25 2022-01-25 冲击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89670.XA CN116533171A (zh) 2022-01-25 2022-01-25 冲击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33171A true CN116533171A (zh) 2023-08-04

Family

ID=87449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89670.XA Pending CN116533171A (zh) 2022-01-25 2022-01-25 冲击工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3317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47057B2 (en) Output mode switching apparatus
US5269733A (en) Power tool plastic gear train
US20100236889A1 (en) Power Tool
JP2018161731A (ja) 回転打撃工具
JP2016153153A (ja) 震動機構付き電動工具
US20240082994A1 (en) Impact tool
US20190389047A1 (en)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electric tool provided with same
CN116533171A (zh) 冲击工具
US20060219036A1 (en) Hypoid gear device
CN116533170A (zh) 冲击工具
CN108687708B (zh) 冲击工具
WO2021041829A1 (en) Gear assembly for a power tool
JP2001054874A (ja) 打撃工具
JP2005249110A (ja) 回転出力装置
CN220783822U (zh) 动力工具
WO2018061389A1 (ja) 回転打撃工具
CN112576638A (zh) 电动工具
EP2712708B1 (en) Impact rotation tool
CN219542996U (zh) 一种棘轮扳手
CN214578440U (zh) 电动工具
WO2018142742A1 (ja) 回転打撃工具
US20110278133A1 (en) Gapless main shaft locking apparatus
CN219275755U (zh) 动力工具
JPH0911140A (ja) 回転工具
JP2019048382A (ja) インパクト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