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06837A - 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06837A
CN116506837A CN202210072349.0A CN202210072349A CN116506837A CN 116506837 A CN116506837 A CN 116506837A CN 202210072349 A CN202210072349 A CN 202210072349A CN 116506837 A CN116506837 A CN 1165068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
indication information
terminal equipment
network element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07234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晓姬
宗在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07234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06837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70032 priority patent/WO202313835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5068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068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04W8/24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04W8/24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 H04W8/245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from a network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移动性管理网元确定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该移动性管理网元向接入网网元或该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终端设备是否支持该系统间通信接口,该第一指示信息包括该终端设备的身份标识信息。根据该方案,当终端设备需要进行系统间互操作时,可以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选择性地执行基于系统间通信接口或无系统间通信接口的互操作,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无线通信,尤其设计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5G的部署进程将是一个基于4G进行的长期的替换、升级、迭代的过程。在较长一段时间内,4G与5G并存,用户常常需要从5G变更至4G,或者从4G变更至5G。协议中规定了移动性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和接入和移动管理功能(access and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之间的N26接口。当网络侧N26接口已部署时,下发基于N26接口的系统间互操作的指示信息。当网络侧N26接口未部署或不可用时,下发无N26接口的系统间互操作的指示信息。也就是说,在该网络中的全部用户都会接收到同样的指示信息。
然而,这导致部分支持N26接口的用户可能采用无N26接口的系统间互操作,用户体验较差。因此,如何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系统间互操作的解决方案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根据该方案可以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系统间互操作的解决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移动性管理网元确定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该移动性管理网元向接入网网元或该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该第一指示信息包括该终端设备的身份标识信息。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性管理网元可以负责处理终端设备连接和移动管理任务。例如,在演进的分组系统(evolved packet system,EPS)中移动性管理网元可以是MME,在5G系统(the 5th generation system,5GS)中移动性管理网元可以是AMF。接入网网元可以是4G基站,也可以是5G基站。该系统间通信接口可以是两个移动通信系统之间的通信接口,可以用于传输终端设备的移动性管理状态和会话管理状态,例如该通信接口可以是EPS系统和5GS系统之间的N26接口。
应理解,在系统间通信接口已部署的场景下,移动性管理网元需要再确定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进而确定该终端设备进行系统间互操作的方式。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移动性管理网元可以确定每个注册入网的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并下发第一指示信息。在未来可能的系统间互操作的过程中,接入网网元可以查询该终端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选择性地执行基于系统间通信接口的互操作或者无系统间通信接口的互操作,以改变终端设备的接入网络。这样,可以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案,同时保障不同用户的业务连续性,提升用户的体验。并且,系统可以更灵活的控制每个终端设备进行系统间互操作的策略,提升控制精度。另外,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终端设备的身份标识信息,接入网网元可以区分不同终端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以便于针对不同的终端设备发起不同的系统间互操作。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移动性管理网元获取该终端设备的归属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LMN信息;移动性管理网元根据该归属的PLMN信息,确定该终端设备是否支持该系统间通信接口。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移动性管理网元可以确定终端设备归属哪个网络,从而确定哪些网络的用户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哪些网络的用户不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这样,可以为归属不同网络的用户提供不同的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案,同时保障不同用户的业务连续性,提升用户体验。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该归属的PLMN信息在第一PLMN列表上时,移动性管理网元确定该终端设备支持该系统间通信接口;或,当该归属的PLMN信息不在该第一PLMN列表上时,移动性管理网元确定该终端设备不支持该系统间通信接口。
应理解,该第一PLMN列表可以是预先配置的,例如,可以预先配置第一PLMN列表为(PLMN1,PLMN2),当终端设备归属的PLMN为PLMN1或PLMN2时,确定该终端设备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否则,确定该终端设备不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管理支持或不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的PLMN。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移动性管理网元获取该终端设备的签约数据,该签约数据包括系统间互操作的指示信息;移动性管理网元根据该系统间互操作的指示信息,确定该终端设备是否支持该系统间通信接口。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在签约该终端设备是否支持该系统间通信接口。这样,可以在更细粒度上针对不同的终端设备下发不同的系统间互操作的能力指示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移动性管理网元向该接入网网元发送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该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包括该第一指示信息。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在终端设备注册在网络的过程中的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该第一指示信息,可以节省信令开销。
可选地,移动性管理网元向终端设备发送附着接受消息,该附着接受消息包括第一指示信息。
可选地,当该终端设备所关联的接入网元发生变更时,向该变更后的接入网网元发送该第一指示信息。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当该终端设备所关联的接入网元发生变更时,例如,当终端设备从源基站的覆盖范围移动目标基站,终端设备从源基站切换或重选至目标基站,移动性管理网元可以向该目标基站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这样,终端设备当前所在的基站都能够获取第一指示信息,便于在未来可能的系统间互操作过程中,终端设备当前所在的基站能够根据第一指示信息变更终端设备的接入网络。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接入网网元获取终端设备选择的PLMN信息;接入网网元根据该PLMN信息,确定该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接入网网元也可以独立的确定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的通信接口,这样,不需要核心网网元的参与,可以减少信令消耗。同时,可以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案,同时保障不同用户的业务连续性,提升用户的体验。并且,系统可以更灵活的控制每个终端设备进行系统间互操作的策略,提升控制精度。
可选地,接入网网元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该第一指示信息包括该终端设备的身份标识信息。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终端设备可以在需要进行系统间互操作的时候,根据第一指示信息发起正确的系统间互操作,以保障业务连续性和提升用户体验。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接入网网元接收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该第一指示信息包括该终端设备的身份标识信息。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接入网网元可以接收终端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在未来可能的系统间互操作的过程中,接入网网元可以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选择性地执行基于系统间通信接口的互操作或者无系统间通信接口的互操作,以改变终端设备的接入网络。这样,可以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案,同时保障不同用户的业务连续性,提升用户的体验。并且,系统可以更灵活的控制每个终端设备进行系统间互操作的策略,提升控制精度。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接入网网元存储该第一指示信息。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接入网网元可以存储多个终端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以便于未来在系统间互操作的过程中,查询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一指示信息,以便于发起正确的系统间互操作。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接入网网元接收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该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包括该第一指示信息。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在终端设备注册在网络的流程中的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消息中携带该第一指示信息,这样可以节省信令开销。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当该第一指示信息指示该终端设备支持该系统间通信接口时,该接入网网元发起基于系统间通信接口的第一互操作,以改变该终端设备的接入网络;或,当该第一指示信息指示该终端设备不支持该系统间通信接口时,该接入网网元发起无系统间通信接口的第二互操作,以改变该终端设备的接入网络。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在系统间互操作的过程中,接入网网元可以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选择性地执行基于系统间通信接口的互操作或者采用无系统间通信接口的互操作,以改变终端设备的接入网络。这样,可以同时保障不同用户的业务连续性,提升用户的体验。
可选地,接入网网元查询该终端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终端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该第一指示信息包括该终端设备的身份标识信息。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终端设备可以接收该第一指示信息,有利于该终端设备在系统间互操作的过程中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发起正确的注册流程,有利于减少时延,提升用户体验。
结合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当该第一指示信息指示该终端设备支持该系统间通信接口时,该终端设备采用移动性注册的方式接入到网络中;或,当该第一指示信息指示该终端设备不支持该系统间通信接口时,该终端设备采用切换注册的方式接入到网络中。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在系统间互操作的过程中发起正确的注册流程,有利于减少时延,提升用户体验。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处理单元,用于确定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收发单元,用于向接入网网元或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终端设备是否支持该系统间通信接口,该第一指示信息包括该终端设备的身份标识信息。
本申请提供的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可以针对不同的终端设备下发不同的系统间互操作的能力指示信息。当终端设备需要进行系统互通时,可以基于终端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针对性地发起不同的系统间互操作。这样,可以避免系统中全部的终端设备采用同样的方式改变接入网络,例如当全部采用无系统间通信接口的方式进行系统间互操作,部分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的用户的体验较差。
结合第五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具体用于:获取该终端设备的归属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LMN信息;根据该归属的PLMN信息,确定该终端设备是否支持该系统间通信接口。
结合第五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当该归属的PLMN信息在第一PLMN列表上时,确定该终端设备支持该系统间通信接口;或,当该归属的PLMN信息不在第一PLMN列表上时,确定该终端设备不支持该系统间通信接口。
结合第五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具体用于:获取该终端设备的签约数据,该签约数据包括系统间互操作的指示信息;根据该系统间互操作的指示信息,确定该终端设备是否支持该系统间通信接口。
结合第五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收发单元具体用于:向接入网网元发送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该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包括该第一指示信息。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该装置包括:收发单元,用于获取终端设备选择的PLMN信息;处理单元,用于根据该PLMN信息,确定该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
该装置可以独立的判断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的通信接口,这样,不需要核心网网元的参与,可以减少信令消耗。
结合第六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还用于: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该第一指示信息包括该终端设备的身份标识信息。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该装置包括:收发单元,用于接收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该第一指示信息包括该终端设备的身份标识信息。该装置可以接收终端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在未来可能的系统间互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选择性地执行基于系统间通信接口的互操作或者无系统间通信接口的互操作,以改变终端设备的接入网络。这样,可以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案,同时保障不同用户的业务连续性,提升用户的体验。并且,系统可以更灵活的控制每个终端设备进行系统间互操作的策略,提升控制精度。
结合第七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装置还包括存储单元,用于存储该第一指示信息。
结合第七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收发单元具体用于,接收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该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包括该第一指示信息。
结合第七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装置还包括处理单元,用于当该第一指示信息指示该终端设备支持该系统间通信接口时,发起基于系统间通信接口的第一互操作,以改变该终端设备的接入网络;或,当该第一指示信息指示该终端设备不支持该系统间通信接口时,发起无系统间通信接口的第二互操作,以改变该终端设备的接入网络。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该装置包括:收发单元,用于接收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该第一指示信息包括该终端设备的身份标识信息。
该装置可以接收该第一指示信息,有利于该终端设备在系统间互操作的过程中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发起正确的注册流程,有利于减少时延,提升用户体验。
结合第八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装置还包括处理单元,用于当该第一指示信息指示该终端设备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时,采用移动性注册的方式接入到网络中;当该第一指示信息指示该终端设备不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时,采用切换注册的方式接入到网络中。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该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具有实现第一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功能。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
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具有实现第二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功能,或者具有实现第三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功能。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具有实现第四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功能。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至少一个处理器与至少一个存储器耦合,至少一个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从至少一个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使得通信设备执行第一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一个示例中,该装置可以为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或移动性管理实体。
在另一个示例中,该装置可以为安装在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网元或移动性管理实体内的部件(例如:芯片或集成电路)。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至少一个处理器与至少一个存储器耦合,至少一个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从至少一个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使得通信设备执行第二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执行第三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一个示例中,该用于装置可以为4G基站或5G基站。
在另一个示例中,该装置可以为安装在4G基站或5G基站的部件(例如:芯片或集成电路)。
第十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至少一个处理器与至少一个存储器耦合,至少一个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从至少一个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使得通信设备执行第三方面或其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一个示例中,该装置可以为终端设备。
在另一个示例中,该装置可以为安装在终端设备内的部件(例如:芯片或集成电路)。
第十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该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十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该计算机程序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结构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一个通信系统中,由运营者运营的部分可称为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也可以称为运营商网络等)。PLMN是由政府或其所批准的经营者,为公众提供陆地移动通信业务目的而建立和经营的网络,主要是移动网络运营商(mobile network operator,MNO)为用户提供移动宽带接入服务的公共网络。本申请中所描述的PLMN,具体可为符合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标准要求的网络,简称3GPP网络。3GPP网络通常包括但不限于第五代移动通信(5th-generation,5G)网络(简称5G网络)、第四代移动通信(4th-generation,4G)网络(简称4G网络)以及未来的其他通信系统如6G网络等。为了方便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将以4G网络或5G网络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到我们国家,每个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网络算一个PLMN,因此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网络是不同的PLMN。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首先结合图1详细说明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结构。
图1是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网络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网络结构例如是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定义的5GS系统与EPS系统互通的网络结构。该网络结构可以包括接入网(access network,AN)和核心网(core network,CN),还可以包含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
其中,接入网用于实现接入有关的功能,可以为特定区域的授权用户提供入网功能,并能够根据用户的级别,业务的需求等确定不同质量的传输链路以传输用户数据。接入网在终端设备与核心网之间转发控制信号和用户数据。接入网可以包括接入网络设备,接入网络设备可以是为终端设备提供接入的设备,可以包括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network,RAN)设备和AN设备。(R)AN设备,主要负责空口侧的无线资源管理、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管理、数据压缩和加密等功能。RAN设备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基站,例如宏基站,微基站(也可称为小站),中继站,接入点,气球站等。在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中,具备基站功能的设备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5G系统中,称为RAN或者下一代基站(next-generation Node basestation,gNB);在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中,称为演进的节点B(evolved NodeB,eNB或eNodeB)。
其中,核心网负责维护移动网络的签约数据,为UE提供会话管理、移动性管理、策略管理以及安全认证等功能。
下面对图1中示出的各网元做简单介绍:
1、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可以称终端设备、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
终端设备可以是一种向用户提供语音/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车载设备等。目前,一些终端的举例可以为: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如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等)、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internet device,MID)、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
此外,终端设备还可以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系统中的终端设备。IoT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技术特点是将物品通过通信技术与网络连接,从而实现人机互连,物物互连的智能化网络。IoT技术可以通过例如窄带(narrowband)NB技术,做到海量连接,深度覆盖,终端省电。
此外,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智能打印机、火车探测器、加油站等传感器,主要功能包括收集数据(部分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的控制信息与下行数据,并发送电磁波,向网络设备传输上行数据。
应理解,终端设备可以是任何可以接入网络的设备。终端设备与接入网设备之间可以采用某种空口技术相互通信。
2、接入网:包括在LTE系统中的演进的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evolved UMTS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和5G系统中的下一代无线接入网(nextgeneration radio access networ,NG-RAN)。接入网可以为特定区域的授权用户提供入网功能,包含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设备和AN设备。RAN设备主要是3GPP网络无线网络设备,AN设备可以是non-3GPP定义的接入网设备。
接入网络可以为采用不同接入技术的接入网络。目前的无线接入技术有两种类型:3GPP接入技术(例如3G、4G或5G系统中采用的无线接入技术)和非3GPP(non-3GPP)接入技术。3GPP接入技术是指符合3GPP标准规范的接入技术,例如,5G系统中的接入网设备称为下一代基站节点(next generation Node Base station,gNB)或者RAN。非3GPP接入技术是指不符合3GPP标准规范的接入技术,例如,以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为代表的空口技术、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CDMA)网络等。接入网设备(AN设备)可以允许终端设备和3GPP核心网之间采用非3GPP技术互连互通。
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实现接入网络功能的接入网可以称为RAN。无线接入网能够负责空口侧的无线资源管理、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管理、数据压缩和加密等功能。无线接入网为终端设备提供接入服务,进而完成控制信号和用户数据在终端和核心网之间的转发。
无线接入网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宏基站、微基站(也称为小站)、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WiFi系统中的AP、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传输点(transmission point,TP)或者发送接收点(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oint,TRP)等,还可以为5G(如,NR)系统中的gNB或传输点(TRP或TP),5G系统中的基站的一个或一组(包括多个天线面板)天线面板,或者,还可以为构成gNB或传输点的网络节点,如基带单元(BBU),或,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 unit,DU),或者下一代通信6G系统中的基站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无线接入网设备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具体设备形态不做限定。
接入网可以为小区提供服务。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接入网设备分配的传输资源(例如,频域资源,或者说,频谱资源)与小区通信。
3、MME网元:是EPC系统核心网控制面的网元,主要用于接入控制、用户注册网络、移动性管理、会话管理和路由选择等。
4、AMF网元:是5GS系统核心网的网元,主要用于移动性管理和接入管理等,如用户位置更新、用户注册网络、用户切换等。AMF还可用于实现MME中除会话管理之外的其它功能。例如,合法监听、或接入授权(或鉴权)等功能。
5、SGW网元:主要负责用户面处理,负责数据包的路由和转发等功能,用于处理业务流、完成业务的承载等。
6、SMF+PGW-C融合网元:由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和PDN网关控制面(PDN gate way control plane function,PGW-C)组合形成的网络实体。主要用于会话管理、UE的网际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分配和管理、选择可管理用户平面功能、策略控制、或收费功能接口的终结点以及下行数据通知等。
7、UPF+PGW-U融合网元:由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和PDN网关用户面(PDN gate way user plane function,PGW-U)组合形成的网络实体。主要负责终端设备中用户数据的转发和接收。可以从数据网络(data network,DN)接收用户数据,通过接入网设备传输给终端设备。
8、HSS+UDM融合网元:由归属签约用户服务器(home subscriber server,HSS)和统一数据管理(unified data management,UDM)组合形成的网络实体。主要用于生成认证信任状,用户标识处理(如存储和管理用户永久身份等),接入授权控制和签约数据管理等。
9、PCRF+PCF融合网元:由策略和计费控制功能(policy and charging rulefunction,PCRF)和策略控制功能(policy control function,PCF)组合形成的网络实体。
10、N26接口:AMF网元和MME网元之间的接口,用于UE在4G和5G系统间互操作场景下,目标侧网络通过N26接口从源侧网络获取UE的移动性管理和会话管理相关信息。N26接口为可选接口,其应用部署取决于运营商具体的部署策略和业务需求。
图1所示的网络结构支持4G系统和5G系统间互操作过程中的业务连续性,在从4G系统变更至5G系统或者从5G系统变更至4G系统的过程中不需要变更用户面锚点,节省业务处理资源。
应理解,图1所示的网络结构中各网元还可以通过其他接口进行交互,例如AMF网元和UE之间的N1接口,为简洁,这里不一一详述。
应理解,上述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结构仅是举例说明的从服务化架构的角度描述的网络结构,适用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结构并不局限于此,任何能够实现上述各个网元的功能的网络结构都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
还应理解,图1中所示的MME、AMF、SGW、SMF+PGW-C、UPF+PGW-U、HHS+UDM可以理解为核心网中用于实现不同功能的网元,例如可以按需组合成网络切片。这些核心网网元可以各自独立的设备,也可以集成于同一设备中实现不同的功能,本申请对于上述网元的具体形态不作限定。
还应理解,上述命名仅为便于区分不同的功能而定义,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并不排除在5G网络以及未来其它的网络中采用其他命名的可能。例如,在6G网络中,上述各个网元中的部分或全部可以沿用5G中的术语,也可能采用其他名称等。图1中的各个网元之间的接口名称只是一个示例,具体实现中接口的名称可能为其他的名称,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此外,上述各个网元之间的所传输的消息(或信令)的名称也仅仅是一个示例,对消息本身的功能不构成任何限定。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首先对系统间互操作的过程进行简单的介绍。
在传统的系统间互操作的解决方案中,基于网络侧是否部署了N26接口,可以采用切换或者重定向的方式进行系统间互操作。
当网络侧部署了N26接口时,在系统间互操作的过程中,例如从源侧网络变更到目标侧网络时,目标侧网元可以通过N26接口从源侧网元获取终端设备的移动性管理和会话管理上下文信息,源侧网元针对终端设备发起到目标侧网元的切换操作,可以保证用户业务的连续性。
当网络侧未部署N26接口时,目标侧网元不可以通过N26接口从源侧网元获取终端设备的上下文信息。此时源侧网元针对终端设备发起到目标侧网元的重定向操作,例如,源侧基站释放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连接,指示终端设备重定向到目标侧基站。虽然仍然可以不变更用户面锚点,保障用户业务的连续性,但由于没有通信接口,重定向操作比切换操作的时延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的方案中,可以基于N26接口的可用性下发不同的系统间互操作的指示信息,例如,无N26接口的系统间互操作(interworking without N26interface indicator),该系统间互操作的指示信息是根据N26接口的可用性状态下发给所有注册的终端设备,不能够区分用户下发不同的系统间互操作的指示信息。
示例性的,网络侧只能基于系统粒度配置用户系统间互操作的方式。也就是说,当网络侧部署N26接口时,所有用户均通过N26接口采用切换的方式实现系统间互操作。当网络侧未部署N26接口时,所有用户均通过重定向的方式实现系统间互操作。
在一些场景中,部分用户可以通过N26接口实现系统间互操作,但是由于网络侧未部署N26接口,只能够采用无N26接口的方式实现系统间互操作,用户的体验较差。
在另一些场景中,部分用户不可以通过N26接口的方式实现系统间互操作,但是该部分用户却发起基于N26接口的系统间互操作,导致被网络侧拒绝,增加信令消耗,增大系统间互操作的时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可以基于不同的终端设备下发不同的指示信息,有利于调整不同用户实现系统间互操作的策略,同时保障不同用户业务的连续性,提升用户体验。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图2所示的方法包括步骤S210至步骤S240。下面对各个步骤进行详细介绍。
S210,移动性管理网元确定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
移动性管理网元可以是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MME,也可以是图4所示实施例中的AMF。该系统间通信接口可以是4G网络和5G网络之间的N26接口。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已经部署该系统间通信接口。
应理解,对于每个终端设备,移动性管理网元均需要确定该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
可选地,移动性管理网元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归属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LMN信息;移动性管理网元根据所述归属的PLMN信息,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是否支持所述系统间通信接口。
例如,可以根据附着请求中携带的IMSI或SUPI,获取终端设备归属的PLMN信息。或者,也可以根据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身份请求和身份响应消息,获取终端设备归属的PLMN信息。或者,也可以根据IMSI获知用户设备的号段信息,以获知用户设备的归属的PLMN信息。号段信息可以指示用户设备所属的运营商网络。
可选地,当所述归属的PLMN信息在第一PLMN列表上时,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或,当所述归属的PLMN信息不在第一PLMN列表上时,确定所述终端设备不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
例如,第一PLMN列表可以为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第一PLMN列表。例如,MME可以预先配置第一PLMN列表为(PLMN1,PLMN2,PLMN3),当用户设备归属的PLMN为PLMN1、PLMN2或PLMN3时,MME确定该用户设备支持N26接口。当用户设备归属的PLMN为PLMN4时,MME确定该用户设备支持N26接口。
可选地,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签约数据,所述签约数据包括系统间互操作的指示信息;根据所述系统间互操作的指示信息,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
S220,移动性管理网元向接入网网元或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相应的,接入网网元接收第一指示信息。
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标识信息。
例如,终端设备的身份标识信息可以是终端设备的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IMSI)或用户永久标识符(subscriptionpermanentidentifier,SUPI)。
例如,该第一指示信息可以是图3或图4所示实施例中的第一指示信息。
可选地,移动性管理网元向接入网网元发送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所述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包括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例如,该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可以是图3或图4所示实施例中的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可选地,接入网网元或终端设备存储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也就是说,当接入网网元或终端设备接收到第一指示信息后,将存储第一指示信息,以便于在系统间互操作的过程中,查询该第一指示信息。
S240,移动性管理网元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相应的,终端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
可选地,移动性管理网元向终端设备发送附着接受消息,该附着接受消息包括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例如,图3或图4所示实施例中的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可以携带附着接受消息,经由eNB或gNB透传给终端设备。该附着接受消息可以是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附着接受消息,也可以是图4所示实施例中的注册接受消息。
S250,根据第一指示信息,接入网网元选择性地执行基于系统间通信接口的第一互操作或无系统间通信接口的第二互操作。
S250是可选的步骤,当终端设备需要进行系统间互操作时,执行S250。
应理解,当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时,所述接入网网元发起基于系统间通信接口的第一互操作,以改变所述终端设备的接入网络;或,当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不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时,所述接入网网元发起无系统间通信接口的第二互操作,以改变所述终端设备的接入网络。
如图6的实施例所示,基于系统间通信接口的第一互操作可以是切换操作,无系统间通信接口的第二互操作可以是重定向操作。
可选地,根据终端设备上报的测量报告,接入网网元确定终端设备需要进行系统间互操作。
可选地,当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时,可以通过所述系统间通信接口传输所述终端设备相关的上下文信息。
可选地,当终端设备需要进行系统间互操作时,查询所述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一指示信息。
S260,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终端设备选择性地执行移动性注册或切换注册。
S260是可选的步骤,当终端设备需要进行系统间互操作时,执行S260。
应理解,当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时,所述终端设备采用移动性注册的方式接入到网络中;或,当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不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时,所述终端设备采用切换注册的方式接入到网络中。
该移动性注册为基于系统间通信接口的系统间互操作,例如,从5G网络移动到4G网络,终端设备发起跟踪区更新流程,并通过N26接口获取在5G网络中的上下文信息。又例如,从4G网络移动到5G网络,终端设备发起移动性注册更新流程,并通过N26接口获取在4G网络中的上下文信息。
该切换注册为无系统间通信接口的系统间互操作。例如,用户设备需要从5G网络变更至4G网络,用户设备在附着请求中携带的附着请求类型为“切换”,携带由5G-GUTI映射而来的4G-GUTI,同时指示用户设备的源网络为5G网络。在后续的流程中,网络侧会将用户设备所有存活的PDU会话均通过该过程迁移到4G网络中,并保障用户设备的IP地址连续性。
又例如,用户设备携带由4G-GUTI映射而来的5G-GUTI在5G网络执行类型为“移动性注册更新”的注册流程,同时指示用户设备的源网络为4G网络。
可选地,当终端设备需要进行系统间互操作时,查询所述终端设备对应的第一指示信息。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下面对各个步骤进行介绍。
需要说明的是,图3所示实施例可以是在4G网络注册流程中进行的,注册流程也被称为附着流程。通过注册流程将用户设备的相关信息登记到网络实体,用户设备可以访问4G网络中的各种业务。
图3所示实施例并未详细描述完整的4G网络注册流程,例如,在步骤S305之前还可以包括鉴权、进入安全模式等关键的步骤。具体未详细介绍的部分可以参考协议所规定的4G网络的注册流程。
S301,用户设备向eNB发送附着请求。
S302,eNB向MME透传附着请求,相应的,MME接收该附着请求。
在S301和S302中,用户设备通过在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层发出附着请求(attach request)消息,eNB可以将该附着请求透传给MME。
应理解,该透传附着请求时,该附着请求对eNB是透明的,但eNB并不解析附着请求消息的内容,仅仅负责转发。
该附着请求可以包括:用户的身份标识,例如IMSI或全局唯一临时用户设备标识(globally unique temporary user equipment identity,GUTI);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例如跟踪区标识(tracking area identity,TAI);附着请求类型(attach request type);用户设备网络能力(useer equipment network capability);分组数据网络连接请求消息(Packet Data Network connectivity request,PDN connectivity request)等。
在基站共享的场景中,每个小区可以在广播消息中包含可用的PLMN,每个PLMN对应一家运营商网络,例如:中国移动的PLMN,中国联通的PLMN。
当用户设备向网络执行注册时,用户设备可以根据预设的选网规则,选择可用的PLMN执行注册。例如,优先选择归属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homepublic land mobilenetwork,HPLMN)执行注册。在允许异网漫游的场景下,如果归属的PLMN不可用时,用户设备还可以切换到网络信号较好的PLMN网络。例如,用户设备的归属的PLMN为中国移动的4G网络,用户设备可以优先选择归属的PLMN执行注册,当中国移动的网络信号不好时,可以切换到信号较好的中国联通的网络。
PLMN可以用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标识符(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 ID,PLMN ID)进行区分,例如:中国移动的4G网络的PLMN ID为46001,中国移动的5G网络的PLMNID为46002,中国联通的4G网络的PLMN ID为47001。
PLMN ID由移动国家码(mobile country code,MCC)和移动网络码(mobilenetwork code,MNC)组成。对于某一用户设备来说,其归属的PLMN只有一个。归属的PLMN的MCC和MNC与用户设备的IMSI中的MCC和MNC是一致的。
应理解,可以通过用户设备的IMSI获知用户设备的归属的PLMN。
可选地,用户设备可以使用IMSI为身份标识发起注册流程,也可以使用GUTI为身份标识发起的注册流程。
示例性的,用户设备开机时的第一次的注册流程可以使用IMSI为身份标识,后续可以使用GUTI为身份标识发起注册。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可以是先注册在5G网络,由于业务需求需要从5G网络移动到4G网络。此时,用户设备能够以映射的GUTI(由4G GUTI映射得到的5G GUTI)为身份标识在4G网络进行注册。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可以是在周期性注册流程中发送该附着请求。也就是说,图3所示实施例的方案也可以在周期性注册流程中进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UE移动到新的跟踪区域(track area,TA),导致用户设备所在的TA和用户设备所支持的TA不匹配,此时需要发起跟踪区更新(tracking area update,TAU)的流程,用户设备可以在TAU流程中发送跟踪区更新请求,然后执行后续相关的步骤。也就是说,图3所示实施例的方案也可以在TAU流程中进行。
S303,MME向用户设备发送身份请求(identity request)。
S304,用户设备向MME发送身份响应(identity response),相应的,MME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身份响应。
步骤S303和步骤S304是可选的步骤。当用户设备以IMSI为身份标识注册到网络时,不需要执行步骤S303和步骤S304。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前用户设备正在附着的MME可以称为新MME,用户设备曾经附着过的MME可以称为旧MME。
在一些实施例中,旧MME可以保存用户设备的上下文信息,当用户设备以GUTI为身份标识注册到网络时,新MME根据该GUTI获知用户设备曾经注册在哪个旧MME,新MME向该旧MME发送身份请求,响应于该身份请求,旧MME向新MME发送该用户设备的IMSI。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旧MME没有保存用户设备的上下文信息,当用户设备以GUTI为身份标识注册到网络时,新MME向旧MME发送身份请求。由于旧MME没有保存该用户设备的上下文信息,旧MME通知新MME没有找到该用户设备的上下文信息。然后新MME向用户设备发送身份请求,响应于该身份请求,用户设备向新MME发送身份响应以提供IMSI。
应理解,新MME和旧MME可以是同一个MME。
S305,MME向HSS+UDM融合网元发送更新位置请求(update locationrequest)。
S306,HSS+UDM融合网元向MME发送更新位置响应(update location response)。
步骤S305和步骤S306用于获取用户设备的签约数据。签约数据可以包括是否签约4G、签约的接入点(access point name,APN)、缺省APN等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签约数据包括系统间互操作的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可以理解为该用户设备是否订阅了N26接口,如果该用户设备订阅了N26接口,则该用户设备可以通过N26接口实现系统间互操作。否则,则该用户设备不可以通过N26接口实现系统间互操作。
应理解,该HSS+UDM融合网元也可以是4G核心网中的HSS网元或者5G核心网中的UDM网元,只要该网元可以用于管理用户的签约数据即可。
可选地,签约数据可以包括该用户设备支持N26接口的PLMN列表。该N26接口相关的信息也可以为该用户设备不支持N26接口的PLMN列表。
S307,MME确定用户设备是否支持N26接口。
应理解,当用户设备支持N26接口时,该用户设备可以通过N26接口实现系统间互操作,当用户设备不支持N26接口时,该用户设备不可以通过N26接口实现系统间互操作。
还应理解,当用户设备支持N26接口时,在系统间互操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N26接口传输用户设备的上下文信息。
当用户设备不支持N26接口时,在系统间互操作的过程中,不可以通过N26接口传输用户设备的上下文信息。
MME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确定用户设备是否支持N26接口。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MME根据用户设备的IMSI获知用户设备的归属的PLMN信息。
或者,也可以根据IMSI获知用户设备的号段信息,以获知用户设备的归属的PLMN信息。号段信息可以指示用户设备所属的运营商网络,例如,中国移动的号段134xxxxxxxx或135xxxxxxxx等,中国电信的号段为133xxxxxxxx、149xxxxxxxx等。
MME可以根据用户设备的归属的PLMN信息确定用户设备是否支持N26接口。
例如,MME可以预先配置第一PLMN列表,当用户设备归属的PLMN信息在该第一PLMN列表上时,MME确定该用户设备支持N26接口。否则,该用户设备不支持N26接口。
示例性的,第一PLMN列表为(PLMN1,PLMN2,PLMN3),当用户设备归属的PLMN为PLMN1、PLMN2或PLMN3时,MME确定该用户设备支持N26接口。当用户设备归属的PLMN为PLMN4时,MME确定该用户设备不支持N26接口。
或者,MME配置第二PLMN列表,当用户设备的PLMN信息在该第二PLMN列表上时,MME确定该用户设备不支持N26接口。否则,该用户设备支持N26接口。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MME可以根据用户设备的签约数据中系统间互操作的指示信息,确定用户设备是否支持N26接口。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MME可以根据用户设备的签约数据中支持N26接口的PLMN列表,确定用户设备是否支持N26接口的PLMN列表。
例如,当签约数据中签约了该用户设备支持N26接口PLMN列表为(PLMN2,PLMN3),该用户设备支持通过N26接口实现从归属的PLMN切换到PLMN2和PLMN3,但是该用户设备不支持通过N26接口实现从归属的PLMN切换到PLMN4。
应理解,对于每一个发起注册流程的用户设备,MME均需确定该用户设备是否支持N26接口。
S308,MME向SGW发送创建会话请求。
S309,SGW向SMF+PGW-C发送创建会话请求。
S310,SMF+PGW-C向SGW发送创建会话响应。
S311,SGW向MME发送创建会话响应。
步骤S308至步骤S311主要是建立会话默认承载的流程,本申请对其不予限定。
S312,MME向eNB发送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
MME通过向eNB发送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initial context request)消息,该消息中包括NAS层的附着接受(attach accept)消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可以携带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用户设备是否支持N26接口。
可选地,附着接受消息可以携带该第一指示信息。
可选地,该第一指示信息还包括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信息,例如,IMSI。
示例性的,在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中包括用户设备是否支持N26接口的指示信息(interworking without N26 interface indicator),该信息表示无N26接口的系统间互操作,当确定该用户设备支持N26接口时,可以将该指示信息设置为false,当确定该用户设备不支持N26接口时,可以将该指示信息设置为true。也就是说,当该指示信息设置为false时,未来可以采用N26接口的方式实现4G网络和5G网络之间的互操作。当该指示信息设置为true时,未来可以采用无N26接口的方式实现4G网络和5G网络的互操作。
可选地,MME可以向eNB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用户设备所关联的基站发生变更时,例如当用户设备从源基站移动到目标基站时,MME获知该用户设备当前所在的基站为目标基站,MME可以向目标基站发送该第一指示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用户设备从源基站移动到目标基站时,MME也发生了变更,例如MME从源MME变更至目标MME。此时,目标MME可以执行S307,并向基站和用户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例如,目标MME可以从源MME获取用户设备的IMSI,或者获取用户设备的签约数据,以确定该用户设备是否支持N26接口。并向目标基站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可选地,目标MME可以从源MME获取用户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并向目标基站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这样,可以保证用户设备移动到任意一个基站时,该基站都能够接收到该用户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以便于在该用户设备需要从4G网络变更至5G网络时,基站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发起正确的系统间互操作。
可选地,仅当用户设备初次入网时,例如开机时的初始附着,MME向用户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这样,可以减少向用户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的次数,节省信令消耗。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MME可以在用户设备注册入网的流程中,确定用户设备是否支持N26接口,并向基站发送该用户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可以用于指示用户设备是否支持N26接口。
可选地,在该用户设备需要进行系统间互操作时,基站可以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选择性地执行基于N26接口的互操作或无N26接口的互操作,以改变用户设备的接入网络。
示例性的,用户设备需要从4G网络变更至5G网络,如果第一指示信息指示该用户设备支持N26接口,那么基站执行跨系统切换流程,将用户设备接入到5G网络。此时,N26接口可以用于4G核心网和5G核心网之间的信令交互、数据传输,例如可以用于传输用户设备的上下文信息。
如果第一指示信息指示该用户设备不支持N26接口,那么基站执行重定向操作,将用户设备接入到5G网络。例如,释放与用户设备之间的RRC连接,并通知用户设备重定向至5G网络的基站。此时,视为4G网络和5G网络之间不存在N26接口。
可选地,上述示例中,用户设备可以处于连接态,与基站之间存在RRC连接。
可选地,该第一指示信息可以指示该用户设备能够通过N26接口进行切换的PLMN列表。在该用户设备需要进行系统间互操作时,基站根据RRC消息获知用户设备将要接入的PLMN信息,根据该该用户设备支持N26接口的PLMN列表,确定该用户设备是否支持通过N26接口切换到该将要接入的PLMN。
示例性的,当该用户将要接入PLMN5,当PLMN5在支持N26接口的PLMN列表上时,确定该用户设备支持通过N26接口接入PLMN5。
S313,eNB向用户设备发送RRC连接重配置消息。
该RRC连接重配置信息用于在eNB和用户设备之间建立起无线承载,该RRC连接重配置信息包括附着接受消息。
同时,该RRC连接重配置信息可以包括该第一指示信息。
可选地,MME可以向用户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这样,用户设备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可以获知自己是否可以通过N26接口实现系统间互操作,在该用户设备需要进行系统间互操作时,用户设备可以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进行正确的系统间互操作的流程,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信令开销,减小系统间互操作的时延。
示例性的,如果该第一指示信息指示用户设备支持N26接口,用户设备需要从4G网络变更至5G网络,那么用户设备执行跟踪区更新(tracking area update,TAU)流程接入5G网络。如果用户设备需要从5G网络变更至4G网络,用户设备执行移动性注册更新流程接入4G网络。
当该第一指示信息指示用户设备不支持N26接口时,用户设备执行切换注册接入网络。例如,用户设备需要从5G网络变更至4G网络,用户设备在附着请求中携带的附着请求类型为“切换”,同时指示用户设备的源网络为5G网络。在后续的流程中,网络侧会将用户设备所有存活的PDU会话均通过该过程迁移到4G网络中,并保障用户设备的IP地址连续性。
例如,用户设备携带由4G-GUTI映射而来的5G-GUTI在5G网络执行类型为“移动性注册更新”的注册流程,同时指示用户设备的源网络为4G网络。
可选地,上述示例中,用户设备处于空闲态,与基站之间不存在RRC连接。
S314,eNB向MME发送初始上下文设置响应(initialcontextsetupresponse)。
该初始上下文设置响应是对步骤S312中的初始上下文设置请求的响应,本申请对其不予限定。
S315,用户设备向MME发送附着完成(attachcomplete)消息。
S316,MME向SGW发送修改承载请求(modifybearerrequest)。相应的,SGW向MME发送修改承载响应(modifybearerresponse)。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下面对各个步骤进行介绍。
需要说明的是,图4所示实施例可以为用户设备注册在5G网络的流程。图4所示实施例并未详细描述完整的5G网络注册流程,例如,在gNB向AMF透传该注册请求之前,还包括选择AMF的步骤,具体未详细介绍的部分可以参考协议所规定的注册流程。
S401,用户设备向gNB发送注册请求。
S402,gNB向AMF发送注册请求,相应的,AMF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注册请求。
S401、S402分别与S301、S302类似,具体可参考S301和S302的相关描述。
注册请求与附着请求类似,用户设备可以在附着消息中携带SUPI或者用户隐藏标识符(subscription concealed identifier,SUCI)以发起注册流程。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可以是先注册在4G网络,由于业务需求需要从4G网络移动到5G网络。此时,用户设备能够以映射的GUTI(由4G GUTI映射得到的5G GUTI)为身份标识在5G网络进行注册。
在一些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可以是在周期性注册流程中发送该附着请求。也就是说,图4所示实施例的方案也可以在周期性注册流程中进行。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UE移动到新的TA,导致用户设备所在的TA和用户设备所支持的TA不匹配,此时需要发起移动性注册更新的流程,用户设备可以在移动性注册更新流程中发送注册请求,然后执行后续相关的步骤。也就是说,图4所示实施例所请求保护的方案也可以在移动性注册更新流程中进行。
S403,MME向用户设备发送身份请求。
S404,用户设备向MME发送身份响应,相应的,MME接收来自用户设备的身份响应。
S403和S404分别与S303和S304类似,具体可参考S303和S304的相关描述。
S403和S404是可选的步骤。当用户设备以SUPI或SUCI为身份标识注册到网络时,即当用户设备发送的注册请求中包括SUPI或SUCI时,不需要执行S403和S404。
如果无法识别用户设备的身份标识,在S303中,AMF需要向用户设备发起身份请求,以获取用户设备的SUPI或SUCI。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前用户设备正在注册的AMF可以称为新AMF,用户设备曾经附着过的AMF可以称为旧AMF。
可选地,新AMF向旧AMF发送身份请求以获取用户设备的SUPI或SUCI。
S405,AMF向HSS+UDM获取用户的签约数据。
S405与S305以及S306类似,具体可参考S303和S304的相关描述。
具体而言,AMF使用nudm_sdm_get消息获取HSS+UDM融合网元中的用户的签约数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签约数据包括系统间互操作的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可以理解为该用户设备是否订阅了N26接口,如果该用户设备订阅了N26接口,则该用户设备可以通过N26接口实现系统间互操作。否则,则该用户设备不可以通过N26接口实现系统间互操作。
应理解,该HSS+UDM融合网元也可以是4G核心网中的HSS网元或者5G核心网中的UDM网元,只要该网元可以用于管理用户的签约数据即可。
可选地,签约数据包括该用户设备支持N26接口的PLMN列表。该N26接口相关的信息也可以为该用户设备不支持N26接口的PLMN列表。
S404,AMF确定UE是否支持N26接口。
S405,AMF向gNB发送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
S406,gNB向UE发送RRC连接重配置信息。
S407,gNB向AMF发送初始上下文建立响应。
S408,UE向AMF发送注册完成信息。
S404至S408与图3所示实施例中相关的步骤类似,具体可参考图3所示实施例的相关描述。例如,S404与S07类似,S404可以参看S307的相关描述。S405与S312类似,具体可参考S312的相关描述。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一例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下面对各个步骤进行介绍。
S510,接入网网元获取终端设备选择的PLMN信息。
应理解,该接入网网元可以是4G基站,也可以是5G基站。
应理解,终端设备选择的PLMN信息为终端设备注册入网时选择的PLMN信息。
可选地,接入网网元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TAI获知终端设备选择的PLMN信息。
可选地,接入网网元可以通过RRC消息获知终端设备选择的PLMN信息。
可选地,接入网网元可以获取终端设备的归属的PLMN信息,根据该归属的PLMN信息确定终端设备是否支持N26接口。
S520,接入网网元确定终端设备是否支持N26接口。
具体的,根据终端设备选择的PLMN信息,确定该终端设备是否支持N26接口。
例如,接入网网元可以配置第三PLMN列表,当终端设备选择的PLMN在该PLMN列表上时,确定该终端设备支持N26接口。
第三PLMN列表为(PLMN1,PLMN2,PLMN3),当用户设备选择的PLMN为PLMN1、PLMN2或PLMN3时,MME确定该用户设备支持N26接口。当用户设备选择的PLMN为PLMN4时,MME确定该用户设备不支持N26接口。
可选地,接入网网元配置支持N26接口的终端设备列表,当接入网网元确定该终端设备支持N26接口后,将该终端设备加入到该终端设备列表中。
例如,当确定终端设备1支持N26接口后,将终端设备1加入到该终端设备列表中。
这样,可以保存对该终端设备的判断结果,保存该终端设备进行系统互通的能力信息,当终端设备需要进行系统间互操作时,可以查询该终端设备是否在该终端设备列表中,从而确定该终端设备是否支持N26接口。
可选地,在该终端设备需要进行系统间互操作时,接入网网元可以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选择性地执行基于N26接口的互操作或无N26接口接口的互操作,以改变终端设备的接入网络。
示例性的,终端设备需要从4G网络变更至5G网络,如果第一指示信息指示该终端设备支持N26接口,那么基站执行跨系统切换流程,将终端设备接入到5G网络。此时,N26接口可以用于4G核心网和5G核心网之间的信令交互、数据传输,例如可以用于传输终端设备的上下文信息。
如果第一指示信息指示该终端设备不支持N26接口,那么基站执行重定向操作,将终端设备接入到5G网络。例如,释放与终端设备之间的RRC连接,并通知终端设备重定向至5G网络的基站。此时,视为4G网络和5G网络之间不存在N26接口。
可选地,上述示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处于连接态,与基站之间存在RRC连接。
S530,接入网网元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S530是可选的步骤。S530与S313类似,具体可参考S313的相关描述。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另一例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的示例性流程图。下面对各个步骤进行介绍。
需要说明的是,图6所示实施例为当终端设备需要进行系统间互操作时,如何进行系统间互操作的示例。该示例主要以终端设备需要进行5G到4G的系统间互操作进行说明。同理,可以应用到从4G到5G的系统间互操作流程。
S610,终端设备需要从5G网络变更至4G网络。
在一些场景下,终端设备的数据业务初始建立在5G网络,终端设备移动到5G基站的边缘。终端设备执行测量并上报测量结果,基站根据测量报告确定终端设备需要进行系统间互操作,以将接入网络变更至4G网络,保障5G网络弱覆盖时的业务连续性。
在另一些场景下,终端设备的数据业务初始建立在5G网络,终端设备的数据业务需要承载在4G网络上,以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示例性的,5G建网初期,网络覆盖不连续,当检测到语音业务建立时,通过5G到4G的互操作将语音业务回落到4G网络来承载语音服务。
在一些场景下,终端设备为空闲态,没有与基站建立RRC连接,基于5G网络覆盖的问题,终端设备也需要从5G网络变更至4G网络。
在另一些场景下,终端设备需要从4G网络变更至5G网络。例如,从5G信号较弱的区域回到5G信号较好的区域时,终端设备需要从4G网络变更至5G网络。
S620,接入网网元查询终端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
应理解,基站处可以存储多个终端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基站可以查询需要进行系统间互操作的终端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例如,根据该终端设备的身份标识查询对应的第一指示信息,以确定该终端设备是否支持N26接口。
S630,如果该终端设备支持N26接口,则接入网网元通过N26接口执行5G网络到4G网络的切换。
例如,gNB发送切换请求(handover required)到AMF,AMF与MME通过系统间通信接口接口进行信令交互,以通知eNB有终端设备需要切换到eNB处。然后AMF发送切换命令(handover command)给gNB,gNB发送切换命令给终端设备。在S630中,可以通过N26接口传输用户设备的上下文信息。
应理解,该切换操作为基于N26接口的系统间互操作。
可选地,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终端设备知道自身支持N26接口,当终端设备没有与接入网网元建立RRC连接时,如果该第一指示信息指示用户设备支持N26接口,采用移动性注册的方式接入到网络中。
例如,用户设备需要从4G网络变更至5G网络,那么用户设备执行TAU流程接入5G网络。或者,如果用户设备需要从5G网络变更至4G网络,用户设备执行移动性注册更新流程接入4G网络。
应理解,为移动性注册的方式包括TAU流程或移动性注册更新流程。
S640,如果该终端设备不支持N26接口,则接入网网元执行5G网络到4G网络的重定向。
例如,gNB释放RRC连接,并通知终端设备重定向至eNB,并通过HSS+UDM融合网元传输终端设备的上下文信息,以维持终端设备的业务连续性。在S630中,不可以通过N26接口传输用户设备的上下文信息。
应理解,该重定向操作为无N26接口的系统间互操作。
可选地,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终端设备知道自身不支持N26接口,当终端设备没有与接入网网元建立RRC连接时,终端设备采用切换注册的方式接入到网络中。
例如,在终端设备需要从5G网络变更至4G网络时,在附着请求中携带的附着请求类型为“切换”,同时指示用户设备的源网络为5G网络。或者,在终端设备需要从4G网络变更至5G网络时,终端设备发起执行类型为“移动性注册更新”的注册流程,同时指示用户设备的源网络为4G网络。
以上,结合图2至图6详细说明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以下,结合图7至图8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应理解,装置实施例的描述与方法实施例的描述相互对应,因此,未详细描述的内容可以参见上文方法实施例,为了简洁,这里不再赘述。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的示意性框图。该装置700包括收发单元710和处理单元720。收发单元710可以实现相应的通信功能,处理单元720用于进行数据处理。收发单710还可以称为通信接口或通信单元。
装置700可以用于执行图2、图3、图4或图5所示实施例中移动性管理网元执行的动作,例如MME或者AMF所执行的动作。收发单元710用于执行图2、图3、图4或图5所示实施例中移动性管理网元的收发相关的操作,处理单元720用于执行图2、图3、图4或图5所示实施例中移动性管理网元的数据处理相关的操作。
可选地,该装置700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该存储单元可以用于存储指令和/或数据,处理单元720可以读取存储单元中的指令和/或数据,以使得该装置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
装置700可以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移动性管理网元所执行的动作,例如MME或者AMF所执行的动作。收发单元710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移动性管理网元的收发相关的操作,处理单元720用于执行上文方法实施例中移动性管理网元的处理相关的操作。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720,用于:确定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
收发单元710,用于:向接入网网元或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终端设备是否支持该系统间通信接口,该第一指示信息包括该终端设备的身份标识信息。
本申请提供的装置700,可以针对不同的终端设备下发不同的系统间互操作的能力指示信息。当终端设备需要进行系统互通时,可以基于终端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针对性地发起不同的系统间互操作。这样,可以避免系统中全部的终端设备采用同样的方式改变接入网络,例如当全部采用无系统间通信接口的方式进行系统间互操作,部分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的用户的体验较差。
作为一示例,处理单元720具体用于:获取该终端设备的归属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LMN信息;根据该归属的PLMN信息,确定该终端设备是否支持该系统间通信接口。
作为又一示例,处理单元720具体用于:当该归属的PLMN信息在第一PLMN列表上时,确定该终端设备支持该系统间通信接口;或,当该归属的PLMN信息不在第一PLMN列表上时,确定该终端设备不支持该系统间通信接口。
作为又一示例,处理单元720具体用于:获取该终端设备的签约数据,该签约数据包括系统间互操作的指示信息;根据该系统间互操作的指示信息,确定该终端设备是否支持该系统间通信接口。
作为又一示例,收发单元720具体用于:向接入网网元发送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该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包括该第一指示信息。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的示意性框图。该装置800包括收发单元810和处理单元820。收发单元810可以实现相应的通信功能。收发单元810还可以称为通信接口或通信单元。处理单元820可以用于数据处理。
装置800可以用于执行图5或图6所示实施例中接入网网元执行的动作。收发单元810用于执行图5或图6所示实施例中接入网网元的收发相关的操作。处理单元820用于执行图5或图6所示实施例中接入网网元的处理相关的操作。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810用于:获取终端设备选择的PLMN信息。
处理单元820用于:根据该PLMN信息,确定该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
该装置可以独立的判断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的通信接口,这样,不需要核心网网元的参与,可以减少信令消耗。
作为一示例,收发单元810还用于: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该第一指示信息包括该终端设备的身份标识信息。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的示意性框图。该装置900包括收发单元910。收发单元910可以实现相应的通信功能。收发单元910还可以称为通信接口或通信单元。
装置900可以用于执行图2、图3、图4或图6所示实施例中接入网网元执行的动作,例如eNB或者gNB所执行的动作。收发单元910用于执行图2、图3、图4或图6所示实施例中接入网网元的收发相关的操作。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910用于:接收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该第一指示信息包括该终端设备的身份标识信息。
该装置900可以接收终端设备的第一指示信息。在未来可能的系统间互操作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选择性地执行基于系统间通信接口的互操作或者无系统间通信接口的互操作,以改变终端设备的接入网络。这样,可以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案,同时保障不同用户的业务连续性,提升用户的体验。并且,系统可以更灵活的控制每个终端设备进行系统间互操作的策略,提升控制精度。
可选地,参考图10,该装置900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920或处理单元930,该存储单元920可以用于存储指令和/或数据,处理单元930可以读取存储单元中的指令和/或数据,以使得该装置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该处理单元930可以用于执行图2、图3、图4或图6所示实施例中接入网网元的处理相关的操作。
作为一示例,该存储单元920用于:存储该第一指示信息。
作为一示例,该收发单元910具体用于:接收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该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包括该第一指示信息。
作为一示例,处理单元930用于:当该第一指示信息指示该终端设备支持该系统间通信接口时,发起基于系统间通信接口的第一互操作,以改变该终端设备的接入网络;或,当该第一指示信息指示该终端设备不支持该系统间通信接口时,发起无系统间通信接口的第二互操作,以改变该终端设备的接入网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另外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为简洁,其示意性框图仍参考图9。
装置900可以用于执行图2、图3、图4、图5或图6所示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动作。收发单元910用于执行图2、图3、图4、图5或图6所示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收发相关的操作。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收发单元910用于:接收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该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该第一指示信息包括该终端设备的身份标识信息。
该装置可以接收该第一指示信息,有利于该终端设备在系统间互操作的过程中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发起正确的注册流程,有利于减少时延,提升用户体验。
可选地,参考图10,该装置900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920或处理单元930。该存储单元920可以用于存储指令和/或数据,处理单元930可以读取存储单元中的指令和/或数据,以使得该装置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该处理单元930用于执行图2、图3、图4或图5或图6所示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处理相关的操作。
作为一示例,处理单元930用于:当该第一指示信息指示该终端设备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时,采用移动性注册的方式接入到网络中;当该第一指示信息指示该终端设备不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时,采用切换注册的方式接入到网络中。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系统间互操作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11所示的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1000(该装置1000具体可以是一种接入网网元或移动性管理网元)包括存储器1010、处理器1020、通信接口1030以及总线1040。其中,存储器1010、处理器1020、通信接口1030通过总线1040实现彼此之间的通信连接。
存储器1010可以是ROM,静态存储设备,动态存储设备或者RAM。存储器1010可以存储程序,当存储器1010中存储的程序被处理器1020执行时,处理器1020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的各个步骤。
处理器1020可以采用通用的CPU,微处理器,ASIC,GPU或者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用于执行相关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中的单元所需执行的功能,或者执行本申请方法实施例的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
处理器1020还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本申请的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的各个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1020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1020还可以是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1010,处理器1020读取存储器1010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中包括的单元所需执行的功能,或者执行本申请方法实施例的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
通信接口1030使用例如但不限于收发器一类的收发装置,来实现装置700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之间的通信。
总线1040可包括在装置1000各个部件(例如,存储器1010、处理器1020、通信接口1030)之间传送信息的通路。
应注意,尽管图10所示的装置1000仅仅示出了存储器、处理器、通信接口,但是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装置1000还包括实现正常运行所必须的其他器件。同时,根据具体需要,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装置1000还可包括实现其他附加功能的硬件器件。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装置1000也可仅仅包括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必须的器件,而不必包括图11中所示的全部器件。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9)

1.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移动性管理网元确定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
所述移动性管理网元向接入网网元或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是否支持所述系统间通信接口,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标识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性管理网元确定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包括:
所述移动性管理网元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归属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LMN信息;
所述移动性管理网元根据所述归属的PLMN信息,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是否支持所述系统间通信接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性管理网元根据所述归属的PLMN信息,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是否支持所述系统间通信接口,包括:
当所述归属的PLMN信息在第一PLMN列表上时,所述移动性管理网元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支持所述系统间通信接口;或,
当所述归属的PLMN信息不在所述第一PLMN列表上时,所述移动性管理网元确定所述终端设备不支持所述系统间通信接口。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性管理网元确定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包括:
所述移动性管理网元获取所述终端设备的签约数据,所述签约数据包括系统间互操作的指示信息;
所述移动性管理网元根据所述系统间互操作的指示信息,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是否支持所述系统间通信接口。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性管理网元向接入网网元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包括:
所述移动性管理网元向所述接入网网元发送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所述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包括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6.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入网网元获取终端设备选择的PLMN信息;
所述接入网网元根据所述PLMN信息,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接入网网元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是否支持所述系统间通信接口,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标识信息。
8.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入网网元接收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标识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入网网元存储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网元接收第一指示信息,包括:
所述接入网网元接收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所述初始上下文建立请求包括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需要进行系统间互操作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所述系统间通信接口时,所述接入网网元发起基于系统间通信接口的第一互操作,以改变所述终端设备的接入网络;或,
当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不支持所述系统间通信接口时,所述接入网网元发起无系统间通信接口的第二互操作,以改变所述终端设备的接入网络。
12.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是否支持系统间通信接口,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终端设备的身份标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需要进行系统间互操作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支持所述系统间通信接口时,所述终端设备采用移动性注册的方式接入到网络中;或,
当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所述终端设备不支持所述系统间通信接口时,所述终端设备采用切换注册的方式接入到网络中。
14.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单元。
15.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6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单元。
16.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的单元。
17.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使得所述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装置执行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或执行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或执行权利要求8至11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或执行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
1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被执行,或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被执行,或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被执行,或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被执行。
19.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中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被执行,或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被执行,或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被执行,或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被执行。
CN202210072349.0A 2022-01-21 2022-01-21 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和装置 Pending CN11650683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72349.0A CN116506837A (zh) 2022-01-21 2022-01-21 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和装置
PCT/CN2023/070032 WO2023138352A1 (zh) 2022-01-21 2023-01-03 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72349.0A CN116506837A (zh) 2022-01-21 2022-01-21 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06837A true CN116506837A (zh) 2023-07-28

Family

ID=87327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072349.0A Pending CN116506837A (zh) 2022-01-21 2022-01-21 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06837A (zh)
WO (1) WO202313835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432641B1 (en) * 2017-01-09 2022-10-0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interworking betwee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N109005565B (zh) * 2017-06-06 2022-11-04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会话管理方法和装置
CN109391932A (zh) * 2017-08-14 2019-02-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异系统互操作的方法及装置
WO2019134181A1 (zh) * 2018-01-05 2019-07-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38352A1 (zh) 2023-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94434B2 (e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for supporting handover
CN109076437B (zh) 系统信息传输方法和基站、以及系统信息接收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11357339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与切换接入有关的信号的方法及其设备
US9271211B2 (en) Resource selection for dual radio terminals
EP3435729A1 (en) Method for changing connection mode in base station, and base station thereof, and method for changing connection mode in user equipment, and user equipment thereof
JP6433084B2 (ja) 複数の通信システムで基地局を探索する方法及びこのための装置
US20190349819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beam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300432B1 (en) Terminal, base station, cell access method an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WO2018069852A1 (en) Network slicing-aware access network
EP3069557B1 (en)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mobile terminals with respect to multiple radio access technologies
JP2020507983A (ja) Epsと5gsの間のシステム情報を解決すること
US20150024750A1 (en) Handover restriction
JP2019520764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基地局のnasシグナリング支援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装置
CN105704762A (zh) 一种移动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WO2020104925A1 (en) First core network to second core network interworking while reducing usage of default second core network resources
WO2016049806A1 (zh) 一种分流的方法及装置
WO2015034197A1 (ko) 다중의 무선 접속 기술들을 지원하는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인터페이스를 설정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는 장치
US20220361007A1 (en) Ul spatial relation switch for pucch, pusch and srs
CN113692033B (zh) 信息传输方法和设备
US20220353941A1 (en) Ma pdu reactivation requested handling
WO2015133754A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qos 관리 방법 및 장치
US20160234672A1 (en) Method for setting interface with 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 of radio access device for providing services to user equipment by using cellular-based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and/or wireless lan-based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CN115802333A (zh) 灾难漫游期间的确定性plmn选择
WO2023138352A1 (zh) 一种用于系统间互操作的方法和装置
CN114071595A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