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72015A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72015A
CN116472015A CN202180073983.XA CN202180073983A CN116472015A CN 116472015 A CN116472015 A CN 116472015A CN 202180073983 A CN202180073983 A CN 202180073983A CN 116472015 A CN116472015 A CN 1164720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absorbent article
width direction
length
wai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7398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手岛翠
桥野夕贵
梶原拓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char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Unichar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charm Corp filed Critical Unichar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4720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720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9Absorbent article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worn around the waist, e.g. diap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提供能抑制吸收性物品下窜的吸收性物品。在吸收性物品(1)的前腰身区域(S1)设有沿长边方向(L)分割前腰身区域而得到的多个区域。多个区域具有:前腰部区域(F11),其距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S1F)为前腰身区域的长边方向的全长的0~25%地位于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的后方;上腹区域(F12),其距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为前腰身区域的长边方向的全长的25~50%地位于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的后方;下腹区域(F13),其距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为前腰身区域的长边方向的全长的50~75%地位于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的后方;以及腿前区域(F14),其距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为前腰身区域的长边方向的全长的75~100%地位于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的后方。下腹区域(F13)的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比腿前区域(F14)的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长。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被穿戴成覆盖身体的腹部以及背部,构成为抑制下窜(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吸收性物品构成为相对于穿戴者的身体的活动,吸收性物品不容易偏移。更详细而言,在后腰身区域设有第一伸缩部和与第一伸缩部相比位于裆部侧的第二伸缩部。第一伸缩部和第二伸缩部在长边方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第一伸缩部的伸缩应力以及第二伸缩部的伸缩应力,比第一伸缩部与第二伸缩部之间的区域的伸缩应力大。因此,在吸收性物品被穿着的状态下,第一伸缩部和第二伸缩部紧贴于身体,而第一伸缩部与二伸缩部之间的区域与身体没那么紧贴。
例如,当穿戴者以弯曲伸展等方式活动腿时,在后腰身区域中位于裆部区域侧的第二伸缩部被向裆部侧拉扯。另外,伴随第二伸缩部向裆部侧的移动,第一伸缩部与第二伸缩部之间的区域也被向裆部侧拉扯。第一伸缩部与第二伸缩部之间的区域的伸缩应力比较小,没有与身体紧贴。因此,在因穿戴者的身体的活动而使拉扯力沿长边方向作用于一次性尿布的后腰身区域时,该第一伸缩部和第二伸缩部之间的区域成为缓冲区域,能够吸收由身体的活动引起的皮肤的伸缩变化。因此,能够抑制第一伸缩部向裆部侧偏移。另外,第一伸缩部和第三伸缩部相连,第二伸缩部和第三伸缩部相连。即,前腰身区域的伸缩部和后腰身区域的伸缩部配置为覆盖穿戴者的腰围一周。因此,在第二伸缩部向裆部侧偏移了的情况下,能够由第三伸缩部上提至原来的位置。这样,专利文献1的吸收性物品构成为抑制偏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022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抑制吸收性物品偏移的需求很大,还有改进的余地。尤其是,当吸收性物品与穿戴者的体形并不合身时,在该不合身的部位处产生偏移,可能在穿着时产生整个吸收性物品的偏移。为此,目的在于提供能够进一步抑制吸收性物品的下窜的吸收性物品。
一技术方案的吸收性物品具有:相互正交的长边方向以及宽度方向;前腰身区域、后腰身区域以及配置在所述前腰身区域与所述后腰身区域之间的裆部区域;以及至少配置在裆部区域的吸收芯。在所述前腰身区域以及所述后腰身区域设有沿长边方向分割所述前腰身区域以及所述后腰身区域而得到的多个区域。所述多个区域具有:前腰部区域,其距所述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为所述前腰身区域的所述长边方向的全长的0~25%地位于所述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的后方;上腹区域,其距所述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为所述前腰身区域的所述长边方向的全长的25~50%地位于所述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的后方;下腹区域,其距所述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为所述前腰身区域的所述长边方向的全长的50~75%地位于所述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的后方;腿前区域,其距所述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为所述前腰身区域的所述长边方向的全长的75~100%地位于所述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的后方。所述下腹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比所述腿前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示意主视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展开状态的示意俯视图。
图3是沿图1所示的F3-F3的示意剖视图。
图4是示意性示出吸收性物品被穿戴者穿戴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的概要
根据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至少可以明确以下的事项。
一技术方案的吸收性物品具有:相互正交的长边方向以及宽度方向;前腰身区域、后腰身区域以及配置在所述前腰身区域与所述后腰身区域之间的裆部区域;以及至少配置在裆部区域的吸收芯。在所述前腰身区域以及所述后腰身区域,设有沿长边方向分割所述前腰身区域以及所述后腰身区域而得到的多个区域。所述多个区域具有:前腰部区域,其距所述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为所述前腰身区域的所述长边方向的全长的0~25%地位于所述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的后方;上腹区域,其距所述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为所述前腰身区域的所述长边方向的全长的25~50%地位于所述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的后方;下腹区域,其距所述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为所述前腰身区域的所述长边方向的全长的50~75%地位于所述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的后方;腿前区域,其距所述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为所述前腰身区域的所述长边方向的全长的75~100%地位于所述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的后方。所述下腹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比所述腿前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长。穿戴者的体形的腰身尺寸在吸收性物品的长边方向上发生变化。申请人潜心研究发现:在穿戴者的腹部的腰身尺寸中,腹部的下端的凹陷附近的腰身尺寸短,随着从下端的凹陷向裆部侧去而逐渐变长。吸收性物品中收缩长度长的区域在从伸长状态向自然状态变化的过程中,发生收缩的长度很长,收缩引起的变化很大。由于与腹部中腰身尺寸短的部分(凹陷)抵接的下腹区域的收缩长度很长,与比凹陷鼓起的部分抵接的腿前区域的收缩长度比较短,因此,吸收性物品本身会变形为沿着身体的凹凸的形状。通过在身体的凹陷配置吸收性物品的尺寸短的部分,从而使吸收性物品卡在该凹陷处,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的偏移。
根据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下腹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比所述上腹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长。在穿戴者的腹部的腰身尺寸中,腹部的下端的凹陷附近的腰身尺寸短,随着从下端的凹陷向上侧去而逐渐变长。根据本技术方案,由于下腹区域的收缩长度长,与从凹陷鼓起的部分抵接的上腹区域以及腿前区域的收缩长度比较短,因此,吸收性物品本身会变形为沿着身体的凹凸的形状。通过在身体的凹陷处配置吸收性物品的尺寸短的部分,从而使吸收性物品卡在该凹陷处,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的偏移。
根据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腹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比所述前腰部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长。在穿戴者的腹部的腰身尺寸中,腹部的下端的凹陷附近的腰身尺寸短,随着从下端的凹陷向上侧去而逐渐变长。根据本技术方案,吸收性物品的腰身尺寸在自然状态下按照下腹区域、上腹区域以及前腰部区域的顺序变长。通过使吸收性物品本身变形为沿着腹部的鼓起的形状,从而能够抑制偏移。
根据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前腰部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收缩长度与所述上腹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收缩长度之差比所述上腹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收缩长度与所述下腹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收缩长度之差小。穿戴者的腹部的腰身尺寸的变化率并不是恒定的,而是不同的。进一步详细而言,穿戴者的腹侧的腰身尺寸的变化率是F12-F11<F13-F12。根据该技术方案,吸收性物品的形状更与身体的形状合身,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的偏移。
根据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腹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比所述腿前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长。腿前区域是配置大腿根且容易追随腿的活动而进行活动的区域。根据本技术方案,由于该腿前区域的收缩长度比较短,因此,能够确保穿着状态下的腿前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提高穿戴感却不会妨碍大腿根的活动。
根据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下腹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比所述前腰身区域的任意区域的收缩长度长。根据本技术方案,与腹部中腰身尺寸短的部分(凹陷)抵接的下腹区域的收缩长度长,吸收性物品容易卡在该凹陷处,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的偏移。
根据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多个区域具有:后腰部区域,其距所述后腰身区域的后端缘为所述后腰身区域的所述长边方向的全长的0~25%地位于所述后腰身区域的后端缘的前方;上背区域,其距所述后腰身区域的后端缘为所述后腰身区域的所述长边方向的全长的25~50%地位于所述后腰身区域的后端缘的前方;下背区域,其距所述后腰身区域的后端缘为所述后腰身区域的所述长边方向的全长的50~75%地位于所述后腰身区域的后端缘的前方;腿后区域,其距所述后腰身区域的后端缘为所述后腰身区域的所述长边方向的全长的75~100%地位于所述后腰身区域的后端缘的前方。所述上背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比所述后腰部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长。在穿戴者的背部,随着向比臀部的鼓起靠上侧的位置远离,腰身尺寸变短。上背区域触抵比臀部的鼓起的顶点靠上侧的部分,后腰部区域触抵腰部(身体最细的部分)近旁。腰身尺寸的变化随着从臀部的鼓起的顶点向上侧逐渐减少,在腰部近旁,大致是向身体的外侧的鼓起少而平坦的形状。由于上背区域的收缩长度比后腰部区域的收缩长度长,因此,吸收性物品本身在背部从臀部的鼓起向上侧变形为沿着身体的凹凸的形状,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的偏移。另外,由于上背区域的收缩长度比较长,因此,在穿着时上背区域的腰身尺寸短,与臀部的鼓起的上侧的低洼处贴合,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的偏移。另外,与腰部近旁的平坦形状的部分触抵的后腰部区域的收缩长度短,能够确保穿着时的腰部周围的腰身尺寸。因此,能够抑制后腰部区域因收缩而向裆部侧下窜。
根据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背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比所述下背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长。下背区域配置为覆盖臀部的鼓起的顶点。能够确保下背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能够提高穿戴感而不会过于按压臀部的鼓起。另外,通过缩短位于臀部的鼓起的顶点的上侧的上背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从而能够使吸收性物品卡在比臀部的鼓起的顶点靠上侧的低洼处,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的下窜。即,吸收性物品本身在背部从臀部的鼓起向上侧变形为沿着身体的凹凸的形状,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的偏移。
根据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腿后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比所述下背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短。根据本技术方案,腿后区域的收缩长度短,能够向裆部区域侧确保后腰身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因此,能够抑制吸收芯收缩,确保体液的吸收性能。而且,通过抑制吸收芯收缩,从而抑制在吸收芯产生意料之外的褶皱,能够抑制意料之外的褶皱在裆部区域侧连续而导致体液的吸收性能下降。由于腿后区域的收缩长度比较短,因此,能够确保穿着状态下的腿后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提高穿戴感却不会妨碍大腿根的活动。
根据优选的技术方案,上背区域的所述收缩长度与所述下背区域的所述收缩长度之差比所述上背区域的所述收缩长度与所述后腰部区域的所述收缩长度之差大。从配置下背区域的臀部的鼓起的顶点向配置上背区域的鼓起的上侧,腰身尺寸的变化率高,特别是弯身时的腰身尺寸的变化率高。根据本技术方案,上背区域的收缩长度与下背区域的收缩长度之差大,更容易沿着身体的形状。
根据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后腰部区域的收缩长度比所述下背区域的收缩长度长。触抵后腰部区域的腰部近旁的腰身尺寸比触抵下背区域的臀部的鼓起部分的腰身尺寸短。根据本技术方案,通过使吸收性物品本身变形为沿着身体的凹凸的形状,从而使吸收性物品卡在该凹陷处而不会过于紧贴身体的鼓起,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的偏移。
根据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上背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比所述后腰身区域的任意区域的收缩长度长。根据本技术方案,通过缩短与臀部的鼓起的上侧触抵的上背区域的腰身尺寸,即使后腰身区域被向裆部侧拉扯,也能够使上背区域卡在臀部的鼓起的上侧,能够抑制下窜。
根据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后腰身区域中最长的收缩长度与最短的收缩长度之差比所述前腰身区域中最长的收缩长度与最短的收缩长度之差大。背侧相比腹侧,在穿戴者的腿的弯曲伸展等动作时容易伸缩。当吸收性物品本身的形状相对于身体的凹凸偏移了时,在动作时吸收性物品更容易偏移。根据本技术方案,吸收性物品通过实现沿着身体的凹凸的形状,动作时的吸收性物品的追随性变高,能够抑制偏移。
根据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后腰部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拉伸应力比所述上背区域的所述拉伸应力高。根据本技术方案,相比上背区域,后腰部区域的拉伸应力高,对身体的穿着压力容易变高。另外,相比上背区域,后腰部区域的收缩长度短,收缩量少,容易维持相对于身体的位置。由于后腰部区域的偏移少,其穿着压力高,因此,能够抑制在穿戴者的动作时产生背侧的腰部开口与穿戴者之间的间隙。
(2)吸收性物品的整体概略结构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附图的记载中,对同一或类似的部分标注同一或类似的附图标记。但是,应当注意的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各尺寸的比例等与现实不同。因而,具体的尺寸等应当参照以下的说明来进行判断。另外,附图相互间中也可能包含相互的尺寸关系、比例不同的部分。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示意主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展开状态的示意俯视图。图2表示在将后述的侧接合部的接合解除了的状态下使吸收性物品1伸长至不形成褶皱的状态的伸长状态。图3是沿着图2中的F3-F3线的吸收性物品的示意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有的部件省略了图示。另外,虽然为了便于说明而使各部件在厚度方向上分离,但实际的产品在厚度方向上是相接的。
吸收性物品1例如是内裤型的一次性尿布、带型的一次性尿布或短裤型的生理用卫生巾等。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是内裤型的一次性尿布。如图1所示,吸收性物品1具有长边方向L以及与长边方向L正交的宽度方向W。长边方向L是沿身体前侧和身体后侧延伸的方向。吸收性物品1具有与长边方向L和宽度方向W两者正交的厚度方向T。厚度方向T沿着朝向穿戴者侧的皮肤面侧T1以及与皮肤面侧相反的那侧的非皮肤面侧T2延伸。
吸收性物品1具有在穿戴者的腹侧配置的前腰身区域S1、在穿戴者的背侧配置的后腰身区域S2、以及在穿戴者的裆部配置且配置在前腰身区域S1与后腰身区域之间的裆部区域S3。如图1所示,吸收性物品1可以具有将前腰身区域S1的外侧部和后腰身区域S2的外侧部接合起来的侧接合部16。如图1所示,在形成有侧接合部16的状态下,在吸收性物品1形成有供穿戴者的身体穿过的腰部开口部17以及供穿戴者的腿穿入的一对腿围开口部18。腰部开口部17可以由前腰身区域S1的前端缘S1F和后腰身区域S2的后端缘S2R规定。
在内裤型的吸收性物品1中,裆部区域S3可以由侧接合部16在长边方向L上的内端缘规定。前腰身区域S1与裆部区域S3的交界可以由侧接合部16在前腰身区域S1处的后端缘16R规定。后腰身区域S2与裆部区域S3的交界可以由侧接合部16在后腰身区域S2处的前端缘16F规定。需要说明的是,裆部区域S3可以由设有腿围开口部18的区域规定。腿围开口部18是从吸收性物品1的外侧缘向宽度方向W的内侧凹陷的部分。前腰身区域S1与裆部区域S3的交界可以由腿围开口部18的前端缘规定。后腰身区域S2与裆部区域S3的交界可以由腿围开口部18的后端缘规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外侧部”是指包含宽度方向W上的外缘在内的沿宽度方向W占据一定范围的部分,“外侧缘”是指宽度方向W上的外缘。本说明书中的“内侧部”是指包含宽度方向W上的内缘在内的沿宽度方向W占据一定范围的部分,“内侧缘”是指宽度方向W上的内缘。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是指包含长边方向L上的边缘在内的沿长边方向L占据一定范围的部分,“前端缘”以及“后端缘”是长边方向L上的边缘。“外端部”包括“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外端缘”包含“前端缘”以及“后端缘”。
吸收性物品1可以具有吸收性本体20以及外装体50。吸收性本体20可以相对于外装体50独立地构成。吸收性本体20至少配置在裆部区域S3。吸收性本体20可以沿长边方向L从裆部区域S3至少向前腰身区域S1延伸,也可以跨前腰身区域S1、后腰身区域S2以及裆部区域S3延伸。吸收性本体20在前腰身区域S1以及后腰身区域S2中与外装体50在厚度方向T上重叠。外装体50至少配置在前腰身区域S1和后腰身区域S2。吸收性本体20可以具有吸收体30、表面片41、背面片42和侧片47。吸收体30至少具有包含吸收材料的吸收芯31。吸收材料例如可以含有粉碎浆料或高吸收性聚合物(SAP),或者含有它们的混合物。吸收芯31至少配置在裆部区域S3,可以在从前腰身区域S1到后腰身区域S2的范围延伸。吸收体30可以具有覆盖吸收芯31的芯包片32。芯包片32例如可以由纸巾或无纺布构成。
吸收体30可以具有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比周围低的低单位面积重量部LR。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低单位面积重量部LR,在厚度方向T上没有配置吸收芯31,而是配置有芯包片32。因而,低单位面积重量部LR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为0。需要说明的是,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为0是指实质上为0即可,在低单位面积重量部LR实质上不存在吸收芯31即可。可以是低单位面积重量部LR周围的吸收芯31的一部分流入到低单位面积重量部LR而存在于低单位面积重量部LR。
表面片41位于比吸收体30靠皮肤面侧T1的位置。表面片41的至少一部分(例如,没有被侧片47覆盖的部分)在吸收性物品中最靠皮肤面侧T1地配置,与穿戴者的皮肤抵接。表面片41具有透液性即可,例如,可以由无纺布构成。背面片42位于比吸收体30靠非皮肤面侧T2的位置。背面片42具有非透液性即可,例如可以由薄膜构成。侧片47比吸收芯31的宽度方向W的中心靠宽度方向W的外侧地配置。侧片47可以配置在表面片的皮肤面侧T1。侧片47例如可以由无纺布构成。
外装体50可以比吸收性本体20靠非皮肤面侧T2地配置。外装体50可以由多个片部件构成。多个片材例如可以由无纺布构成。前腰身区域S1的外装体和后腰身区域S2的外装体可以沿长边方向L分离。外装体50可以具有以在前腰身区域S1以及后腰身区域S2沿宽度方向W伸长的状态配置的腰部弹性部件55。腰部弹性部件55既可以由沿宽度方向W延伸的线状或绳状的弹性部件构成,也可以由片状的弹性部件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构成为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1的下窜。接下来,详细说明抑制吸收性物品1的下窜的结构。在前腰身区域S1以及后腰身区域S2设有沿长边方向L分割前腰身区域S1以及后腰身区域S2而得到的多个区域。各区域构成为各自适当的收缩长度。由于收缩长度的不同,使得各区域以不同的形态变形,吸收性物品1构成为不易下窜。多个区域具有:前腰部区域F11,其距前腰身区域S1的前端缘S1F为前腰身区域S1的长边方向L的全长的0~25%地位于前腰身区域S1的前端缘S1F的后方;上腹区域F12,其距前腰身区域S1的前端缘S1F为前腰身区域S1的长边方向L的全长的25~50%地位于前腰身区域S1的前端缘S1F的后方;下腹区域F13,其距前腰身区域S1的前端缘S1F为前腰身区域S1的长边方向L的全长的50~75%地位于前腰身区域S1的前端缘S1F的后方;腿前区域F14,其距前腰身区域S1的前端缘S1F为前腰身区域S1的长边方向L的全长的75~100%地位于前腰身区域S1的前端缘S1F的后方;后腰部区域R11,其距后腰身区域S2的后端缘S2R为后腰身区域S2的长边方向L的全长的0~25%地位于后腰身区域S2的后端缘S2R的前方;上背区域R12,其距后腰身区域S2的后端缘S2R为后腰身区域S2的长边方向L的全长的25~50%地位于后腰身区域S2的后端缘S2R的前方;下背区域R13,其距后腰身区域S2的后端缘为后腰身区域S2的长边方向L的全长的50~75%地位于后腰身区域S2的后端缘的前方;腿后区域R14,其距后腰身区域S2的后端缘为后腰身区域S2的长边方向L的全长的75~100%地位于腰身区域S2的后端缘的前方。
收缩长度上的各区域是整个吸收性物品1的区域(将外装体50和吸收性本体20合起来的区域)。能够通过以下的方法测量各区域的宽度方向W上的收缩长度。在将吸收性物品1在温度23℃±2℃、湿度50%±5%的环境下放置2小时后,在将吸收性物品1伸长至看不到褶皱的状态下,在前腰身区域S1以及后腰身区域S2的区域的交界标上记号,测量各区域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在具有侧接合部的吸收性物品中,各区域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为侧接合部的内侧缘间的长度。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在区域内会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使用最长的部分的长度和最短的部分的长度的平均值。接着,撕开具有侧接合部16的吸收性物品1的侧接合部16,将前腰身区域S1和后腰身区域S2分开。在吸收性本体20接合于前腰身区域S1以及后腰身区域S2的情况下,不解除接合地按照区域进行切断,获得试样。在台上放置试样60分钟,使试样成为自然状态。接着,在试样上载置5mm的亚克力板,由台和亚克力板夹持试样,测量试样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在试样弯曲的情况下,使软尺弯曲而进行测量。需要说明的是,在吸收体配置于区域的情况下,由于吸收体的厚度,使得难以用台和亚克力板夹持试样,因此,在吸收体为3mm以上的情况下,除去吸收体后进行测量。能够由以下的(式1)算出收缩长度。
(式1)收缩长度=伸长状态的长度-自然状态的长度(单位:mm)
在表1中示出由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的吸收性物品1获得的收缩长度的测量数据。
[表1]
单位:mm
图4是示意性示出吸收性物品1被穿戴者穿戴的状态的图。图4是示出站立状态下的侧面侧的穿戴状态的图。用点划线BL表示穿戴者的身体线条。如图4所示,穿戴者的体形在腹侧和背侧是不同的,腰身尺寸在吸收性物品1的长边方向L上发生变化。申请人经过潜心研究发现:在穿戴者的腹部的腰身尺寸中,腹部的下端的凹陷附近的腰身尺寸短,随着从下端的凹陷向裆部侧去而逐渐变长。吸收性物品1中的收缩长度长的区域在从伸长状态向自然状态(穿戴辅助者等沿宽度方向除去了拉扯力的状态)变化的过程中,发生收缩的长度长,由收缩引起的变化大。因此,吸收性物品1中的收缩长度长的区域在穿着状态下沿着腰身的尺寸变短,容易贴合于身体的凹陷部分。在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1中,下腹区域F13的宽度方向W的收缩长度比腿前区域F14的宽度方向W的收缩长度长。即,收缩长度的关系满足F13>F14。与腹部处腰身尺寸短的部分(凹陷)抵接的下腹区域F13的收缩长度长,与比凹陷鼓起的部分抵接的腿前区域F14的收缩长度比较短,因此,吸收性物品1本身变形为沿着身体的凹凸的形状。通过在身体的凹陷处配置吸收性物品1的尺寸短的部分,从而使吸收性物品1卡在该凹陷处,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1的偏移。
下腹区域F13的宽度方向W的收缩长度可以比上腹区域F12的宽度方向W的收缩长度长。即,收缩长度的关系可以满足F13>F12。在穿戴者的腹部的腰身尺寸中,腹部的下端的凹陷附近的腰身尺寸短,随着从下端的凹陷向上侧去而逐渐变长。下腹区域F13的收缩长度长,与从凹陷鼓起的部分抵接的上腹区域F12以及腿前区域F14的收缩长度比较短,因此,吸收性物品1本身变形为沿着身体的凹凸的形状。通过将吸收性物品1的尺寸短的部分配置在身体的凹陷处,从而使吸收性物品1卡在该凹陷处,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1的偏移。另外,当假设上腹区域F12的收缩长度比下腹区域F13的收缩长度长时,有可能产生如下的不良情况:由上腹区域F12压迫鼓起的部分,或上腹区域F12向腹部的凹陷侧偏移。但是,通过使吸收性物品1沿着身体的形状,能够抑制该不良情况。
上腹区域F12的宽度方向W的收缩长度可以比前腰部区域F11的宽度方向W的收缩长度长。即,收缩长度的关系可以满足F12>F11。在穿戴者的腹部的腰身尺寸中,腹部的下端的凹陷附近的腰身尺寸短,随着从下端的凹陷向上侧去而逐渐变长。自然状态下的吸收性物品1的腰身尺寸按照下腹区域F13、上腹区域F12以及前腰部区域F11的顺序变长。通过使吸收性物品1本身变形为沿着腹部的鼓起的形状,从而能够抑制偏移。另外,配置前腰部区域F11的肚脐的近旁是腿的弯曲伸展时等容易活动的部分。通过缩短将容易活动的部分覆盖的区域的收缩长度,从而抑制因吸收性物品1紧贴于身体而使吸收性物品1过于追随身体的活动所引起的吸收性物品1的移动,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1的起皱。
前腰部区域F11的宽度方向W的收缩长度与上腹区域F12的宽度方向W的收缩长度之差,可以比上腹区域F12的宽度方向W的收缩长度与下腹区域F13的宽度方向W的收缩长度之差小。即,收缩长度的关系可以满足F12-F11<F13-F12。穿戴者的腹部的腰身尺寸的变化率并不是恒定的,而是不同的。进一步详细地讲,穿戴者的腹侧的腰身尺寸的变化率是F12-F11<F13-F12。根据该技术方案,吸收性物品的形状变得更合身于身体的形状,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的偏移。
上腹区域F12的宽度方向W的收缩长度可以比腿前区域F14的宽度方向W的收缩长度长。即,收缩长度的关系可以满足F12>F14。腿前区域F14是配置大腿根、容易追随于腿的活动而活动的区域。通过使腿前区域F14的收缩长度比较短,能够确保穿着状态下的腿前区域F14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提高穿戴感却不会妨碍大腿根的活动。优选的是,腿前区域F14的宽度方向W的收缩长度可以比前腰身区域S1的任意区域的收缩长度短。即,收缩长度的关系可以满足F14<F11、F14<F12、F14<F13。由于腿前区域F14的宽度方向W的收缩长度短,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穿戴感,却不会妨碍腿的活动。
下腹区域F13的宽度方向W的收缩长度可以比前腰身区域S1的任意区域的收缩长度长。即,收缩长度的关系可以满足F13>F11、F13>F12、F13>F14。在穿戴者的腹部的腰身尺寸中,腹部的下端的凹陷附近的腰身尺寸最短。与腹部处腰身尺寸短的部分(凹陷)抵接的下腹区域F13的收缩长度长,吸收性物品容易卡在该凹陷处,能够抑制偏移。
在穿戴者的背部,随着向比臀部的鼓起靠上侧的位置远离,腰身尺寸变短。臀部的鼓起的顶点由下背区域R13覆盖。由上背区域R12以及后腰部区域R11覆盖的部分,比由下背区域R13覆盖的部分凹陷。上背区域R12的宽度方向W的收缩长度可以比下背区域R13的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长。即,收缩长度的关系可以满足R12>R13。下背区域R13配置为覆盖臀部的鼓起的顶点。能够确保下背区域R13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能够提高穿戴感而不会过于按压臀部的鼓起。另外,通过缩短位于臀部的鼓起的顶点的上侧的上背区域R12的自然状态的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从而使吸收性物品1卡在比臀部的鼓起的顶点靠上侧的部分,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1的下窜。即,吸收性物品1本身在背部从臀部的鼓起向上侧变形为沿着身体的凹凸的形状,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1的偏移。另外,配置下背区域R13的臀部的顶点近旁是腿的弯曲伸展时等容易活动的部分。通过缩短覆盖容易活动的部分的区域的收缩长度,从而抑制吸收性物品过于追随身体的活动而引起的吸收性物品的移动,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的起皱。而且,下背区域R13配置为与排出的大小便相向。当假设下背区域R13的收缩长度很长时,有可能导致大小便紧贴于身体,穿戴感变差。但是,下背区域R13的收缩长度比较短,不会紧贴于身体。因此,排出的大小便能够被持续收容而不会紧贴于身体,能够抑制穿戴感的变差。
上背区域R12的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可以比后腰部区域R11的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长。即,收缩长度的关系可以满足R12>R11。在穿戴者的背部,随着向比臀部的鼓起靠上侧的位置远离,腰身尺寸变短。上背区域R12触抵比臀部的鼓起的顶点靠上侧的部分,后腰部区域R11触抵腰部(身体最细的部分)近旁。腰身尺寸的变化随着从臀部的鼓起的顶点向上侧去而逐渐减少,在腰部近旁,大致是向身体的外侧的鼓起少而平坦的形状。由于上背区域R12的收缩长度比后腰部区域R11的收缩长度长,因此,吸收性物品1本身在背部从臀部的鼓起向上侧变形为沿着身体的凹凸的形状,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1的偏移。另外,由于上背区域R12的收缩长度比较长,因此,穿着时上背区域的腰身尺寸变短,贴合于臀部的鼓起的上侧的低洼处,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的偏移。另外,触抵腰部近旁的平坦形状的部分的后腰部区域的收缩长度短,能够确保穿着时的腰部周围的腰身尺寸。因此,能够抑制后腰部区域因收缩而向裆部侧下窜。
腿后区域R14的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可以比下背区域R13的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短。即,收缩长度的关系可以满足R14<R13。腿后区域R14的收缩长度短,能够朝向裆部区域S3侧确保后腰身区域S2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因此,能够抑制吸收芯31收缩,确保体液的吸收性能。而且,通过抑制吸收芯31收缩,能够抑制在吸收芯31产生意料之外的褶皱,抑制因意料之外的褶皱在裆部区域S3侧连续而导致体液的吸收性能下降。再有,腿后区域R14是配置大腿根、容易追随腿的活动而活动的区域。通过缩短腿后区域R14的收缩长度,能够提高穿戴感却不会妨碍大腿根的活动。优选的是,腿后区域R14的宽度方向W的收缩长度可以比后腰身区域S2的任意区域的收缩长度短。即,收缩长度的关系可以满足R14<R11、R14<R12、R14<R13。腿后区域R14是配置大腿根、容易追随腿的活动而活动的区域。通过缩短该腿后区域R14的收缩长度,能够提高穿戴感却不会妨碍大腿根的活动。
上背区域R12的收缩长度与下背区域R13的收缩长度之差,可以比上背区域R12的收缩长度与后腰部区域R11的收缩长度之差大。即,收缩长度的关系可以满足R12-R13>R12-R11。穿戴者的背部的腰身尺寸随着从臀部的鼓起的顶点向上侧去而鼓起的程度变化。随着从配置下背区域R13的臀部的鼓起的顶点向配置上背区域R12的鼓起的上侧去,腰身尺寸的变化率高,特别是弯身时的腰身尺寸的变化率高。上背区域R12的收缩长度与下背区域R13的收缩长度之差大,吸收性物品更容易沿着身体的形状。
后腰部区域R11的收缩长度可以比下背区域R13的收缩长度长。即,收缩长度的关系可以满足R11>R13。触抵后腰部区域R11的腰部近旁的腰身尺寸,比触抵下背区域R13的臀部的鼓起部分的腰身尺寸短。通过在穿着状态下使吸收性物品1本身变形为沿着身体的凹凸的形状,从而使吸收性物品1不会过于紧贴于身体的鼓起,吸收性物品1卡在该凹陷处,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1的偏移。
上背区域R12的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可以比后腰身区域S2的任意区域的收缩长度长。即,收缩长度的关系可以满足R12>R11、R12>R13、R12>R14。通过缩短在臀部的鼓起的上侧触抵的上背区域R12的腰身尺寸,即使后腰身区域S2被向裆部区域S3侧拉扯,上背区域R12也会卡在臀部的鼓起的上侧,能够抑制下窜。
后腰身区域S2中最长的收缩长度与最短的收缩长度之差,可以比前腰身区域S1中最长的收缩长度与最短的收缩长度之差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后腰身区域S2中收缩长度最长的上背区域R12的收缩长度与后腰身区域S2中收缩长度最短的腿后区域R14之差,比前腰身区域S1中收缩长度最长的下腹区域F13的收缩长度与前腰身区域S1中收缩长度最短的腿前区域F14之差大。相比腹侧,背侧在穿戴者的腿的弯曲伸展等动作时容易伸缩。当吸收性物品1本身的形状相对于身体的凹凸偏移了时,在动作时吸收性物品1更容易偏移。但是,通过吸收性物品1实现沿着身体的凹凸的形状,从而动作时的吸收性物品1的追随性变高,能够抑制偏移。
另外,吸收性物品1的各区域构成为各自适当的拉伸应力。由于拉伸应力的不同,各区域以不同的形态变形,吸收性物品1构成为不易下窜。拉伸应力处的各区域是外装体50的区域(不含吸收性本体20的区域)。能够通过以下的方法测量各区域的规定以及拉伸应力。撕开具有侧接合部16的吸收性物品1的侧接合部16,将前腰身区域S1与后腰身区域S2分开。接着,将吸收性本体20与外装体50分开。在将外装体50在温度23℃±2℃、湿度50%±5%的环境下放置2小时后,在将外装体50伸长至看不到褶皱的状态下,在前腰身区域S1以及后腰身区域S2的区域的交界标上记号。基于该记号将外装体50切断,能够获得分割为多个区域的试样。接着,用拉伸试验机(英斯特朗)的卡盘(夹具)对切出的试样的两端部(5mm宽度)进行挟持。此时,使卡盘间的距离为100mm。接着,在将宽度方向W上的卡盘的一方固定的状态下,移动卡盘的另一方以改变卡盘间的距离。此时的卡盘的移动速度为254mm/min。在卡盘移动的过程中,测量施加于卡盘的应力,将在伸长状态的70%(恒定宽度)的状态下获得的应力(N)定义为“拉伸应力”。在表2中示出由上述实施例2的吸收性物品1获得的拉伸应力的测量数据。需要说明的是,在表2中仅示出了实施例2的测量结果,以下说明中的拉伸应力的关系在实施例1的吸收性物品中也是同样的。
[表2]
单位:N/mm
实施例2 实施例2
F11 0.0092 R11 0.0402
F12 0.0100 R12 0.0268
F13 0.0352 R13 0.0165
F14 0.0059 R14 0.0041
合计 0.0604 0.0877
如上所述,穿戴者的体形在腹侧和背侧是不同的,腰身尺寸在吸收性物品1的长边方向L上是变化的。申请人潜心研究发现:在穿戴者的腹部,腹部的下端的凹陷附近的腰身尺寸最短,腰身尺寸随着从腹部的下端的凹陷向上侧以及裆部侧去而变长。另外,在穿戴者的背部,随着向比臀部的鼓起靠上侧的位置远离而使腰身尺寸变短,在腰部(身体最细的部分)近旁,腰身尺寸的变化少,大致是向身体的外侧的鼓起少而平坦的形状。吸收性物品1中应力大的区域紧贴于身体。此时,例如,当应力大的区域紧贴于身体的腰身尺寸比较长的部分时,应力大的区域会由于吸收性物品1的收缩而向腰身尺寸短的部分移动,因此,有时吸收性物品1会偏移。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下腹区域F13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比前腰身区域S1的任意区域的拉伸应力大。即,拉伸应力的关系满足F13>F11、F13>F12、F13>F14。另外,后腰部区域R11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比后腰身区域S2的任意区域的拉伸应力大。即,拉伸应力的关系满足R11>R12、R11>R13、R11>R14。在腹部,与腰身尺寸最短的部分抵接的下腹区域F13的拉伸应力最大,在背部,与腰身尺寸最短的部分抵接的后腰部区域R11的拉伸应力最大,应力最大的区域触抵于身体的腰身尺寸短的部分。通过在身体的最凹陷的部分触抵应力最大的区域,从而利用吸收性物品1的收缩使吸收性物品1贴合于身体的形状,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1沿长边方向L偏移。即,通过在身体的凹陷处配置应力大的区域,从而吸收性物品1的应力与身体的形状相匹配,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1的偏移。而且,应力比较大的后腰部区域R11贴合于身体为平坦形状的背侧的腰部近旁,因此,不易产生贴合时的长边方向L的偏移,容易持续维持吸收性物品1的适当的位置。
上背区域R12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可以比下背区域R13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大。即,拉伸应力的关系可以满足R12>R13。后腰身区域S2的拉伸应力按照下背区域R13、上背区域R12以及后腰部区域R11的顺序逐渐变大。下背区域R13是覆盖穿戴者的臀部的鼓起的部分。背侧的腰身尺寸随着从臀部的鼓起向上侧去而逐渐变短。通过使吸收性物品1的应力随着身体的腰身尺寸的变小而增大,从而使吸收性物品1沿着穿戴者的体形,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1在长边方向L上的偏移。而且,下背区域R13配置为与排出的大小便相向。当假设下背区域R13的拉伸应力大时,有可能导致大小便紧贴于身体,穿戴感会变差。但是,下背区域R13的应力比后腰部区域R11以及上背区域R12的应力小,不会紧贴于身体。因此,排出的大小便能够被持续收容而不会紧贴于身体,能够抑制穿戴感变差。另外,下背区域R13所覆盖的臀部的鼓起部分是动作时身体容易活动的部分。通过使吸收性物品1不过于紧贴于该动作时身体容易活动的部分,不易因身体的活动而使吸收性物品1起皱,能够抑制偏移。
下背区域R13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可以比腿后区域R14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大。即,拉伸应力的关系满足R13>R14,可以满足R11>R12>R13>R14。后腰身区域S2的拉伸应力按照腿后区域R14、下背区域R13、上背区域R12以及后腰部区域R11的顺序逐渐变大。背侧的腰身尺寸从臀部的鼓起向裆部侧变短。因此,配置腿后区域R14的部分的腰身尺寸比配置下背区域R13的部分的腰身尺寸短。但是,腿后区域R14是配置大腿根、容易追随腿的活动而活动的区域。通过使该腿后区域R14的拉伸应力比较小,能够提高穿戴感却不会妨碍大腿根的活动。
前腰部区域F11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可以比上腹区域F12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小。即,拉伸应力的关系可以满足F11<F12。在穿戴者的腹部的腰身尺寸中,腹部的下端的凹陷最短,随着从该凹陷向上侧远离而变长。前腰身区域S1的拉伸应力按照下腹区域F13、上腹区域F12以及前腰部区域F11的顺序逐渐变大。通过使吸收性物品1的应力随着身体的腰身尺寸的变小而变大,从而使吸收性物品1沿着穿戴者的体形,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1的长边方向L的偏移。另外,前腰部区域F11所覆盖的腹部的鼓起部分是动作时身体容易活动的部分。通过使吸收性物品1不过于紧贴于该动作时身体容易活动的部分,吸收性物品1不易因身体的活动而起皱,能够抑制偏移。
下腹区域F13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可以是前腰部区域F11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上腹区域F12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以及腿前区域F14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的合计值以下。即,拉伸应力的关系可以满足F13<F11+F12+F14或F13=F11+F12+F14。当下腹区域F13的拉伸应力相比周围过大时,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1的下窜,却有可能因局部勒紧而导致穿戴感变差。由于下腹区域F13的拉伸应力是前腰身区域S1的其他区域的拉伸应力的合计值以下,因此,下腹区域F13相对于整个前腰身区域S1的穿着压力并没有过于突出,能够在抑制不适感的同时抑制下窜。
前腰身区域S1的区域的拉伸应力的关系可以满足F13>F12>F11>F14。能够与腹部的腰身的周长相配合地配置拉伸应力的关系,能够使吸收性物品1贴合在周长比较短的下腹区域F13,并且,通过在容易留下腿围的弹性部件的印记的腿前区域F14降低应力,能够提高穿戴者的穿戴感却不会勒紧大腿附近。
后腰部区域R11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比其他任何区域的拉伸应力都大。即,拉伸应力的关系满足R11>F11、R11>F12、R11>F13、R11>F14。在背部,通过将最大的应力作用于身体的最凹陷的部分,从而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1因吸收性物品1的收缩而沿长边方向L偏移。另外,后腰部区域R11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比其他任何区域的拉伸应力都大,因此,在抑制对腹部的穿着压力的同时,能够通过提高背部的穿着压力而抑制偏移。能够抑制对穿戴者的腹部的压迫感,能够提高穿戴感。
后腰身区域S2的4个区域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的合计值可以比前腰身区域S1的4个区域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的合计值大。即,拉伸应力的关系满足R11+R12+R13+R14>F11+F12+F13+F14。穿戴者的体形在腹部和背部是不同的,腹侧比背侧鼓出。前腰身区域S1的多个区域的拉伸应力的合计值比较小,对身体的鼓起多的腹侧不会过于勒紧,并且后腰身区域S2的多个区域的拉伸应力的合计值比较大,使吸收性物品1贴合于身体的鼓起少的背侧,能够既提高穿戴感又抑制偏移。
前腰部区域F11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和后腰部区域R11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的合计值,可以比下腹区域F13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和下背区域R13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的合计值大。即,拉伸应力的关系可以满足F11+R11>F13+R13。在穿着状态下,前腰身区域S1与后腰身区域S2相连,两者协作地覆盖穿戴者的腰身。穿戴者的腰身一周的尺寸在腰部开口近旁容易比下腹近旁变短。通过增大腰部开口近旁的拉伸应力的合计值,可以进行符合身体的前后相加而得到的周长的应力设计,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1的偏移。
前腰部区域F11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和后腰部区域R11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的合计值、以及下腹区域F13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和下背区域R13的宽度方向的拉伸应力的合计值,可以比上腹区域F12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和上背区域R12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的合计值大。即,拉伸应力的关系满足F11+R11>F12+R12,可以满足F13+R13>F12+R12。腰身的周长在腰部开口近旁最短,随着从腰部开口向裆部侧去而变长。变长的理由是腹部的鼓起和从臀部的顶点开始的倾斜。腹部的鼓起和从臀部的顶点开始的倾斜主要与上腹区域F12和上背区域R12对应。由于上腹区域F12和上背区域R12的拉伸应力的合算值,比前腰部区域F11的拉伸应力和后腰部区域R11的拉伸应力的合算值小,因此,沿着身体配置吸收性物品1而不会勒紧身体的鼓起。腰身的周长因下腹部的凹陷而从腹部的鼓起和从臀部的顶点开始的倾斜向裆部侧变短。下腹区域F13的拉伸应力和下背区域R13的拉伸应力的合算值比上腹区域F12和上背区域R12的拉伸应力的合算值大,贴合于下腹部的凹陷处。从腰部开口近旁到腹部的下端的区域与身体的周长相应地配置,能够在抑制局部勒紧导致的穿戴感变差的同时,抑制整个吸收性物品1的偏移。
后腰部区域R11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和上背区域R12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的合计值可以比下腹区域F13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和腿后区域R14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的合计值大。即,拉伸应力的关系可以满足R11+R12>R13+R14。背部的身体的形状是上侧凹陷,后腰部区域R11以及上背区域R12是在背部比较凹陷的区域。通过以强应力贴合该背部的凹陷的部分,抑制吸收性物品1的偏移。另外,后腰部区域R11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和上背区域R12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的合计值可以比下腹区域F13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和腿后区域R14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的合计值大。即,拉伸应力的关系可以满足F11+F12>F13+F14。腹部的身体的形状是下侧凹陷,下腹区域F13以及腿前区域F14是在腹部比较凹陷的区域。通过以强应力贴合该腹部的凹陷的部分,抑制吸收性物品1的偏移。可以比下腹区域F13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和腿前区域F14的宽度方向W的平均值大。拉伸应力的关系可以满足R11+R12>F13+F14。后腰部区域R11以及上背区域R12是在背部比较凹入的区域。另外,下腹区域F13以及腿前区域F14是在腹部比较凹入的区域。能够对在腹部以及背部凹入的区域强力勒紧而抑制下窜。另外,通过相比腹侧更强力地勒紧背侧,从而向背侧之上增大拉扯力,施加与腹侧向下偏移的方向相反的力。因此,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1下窜。
后腰部区域的R11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可以比下腹区域F13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大。即,拉伸应力的关系可以满足R11>F13。在前腰身区域S1,下腹区域的拉伸应力最大,在后腰身区域S2,后腰部区域的拉伸应力最大,在穿戴状态下,下腹区域和后腰部区域相互拉扯。此时,由于后腰部区域的拉伸应力比下腹区域的拉伸应力大,因此,从腹部的中央向身体的侧部作用有斜上方向的力。因此,即使在吸收尿等体液时作用有裆部区域侧的力,也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1的下拉。
上背区域R12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可以比下腹区域F13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大。即,拉伸应力的关系可以满足R12>F13。在穿戴状态下,下腹区域F13和上背区域R12相互拉扯。此时,由于上背区域R12的拉伸应力比下腹区域的拉伸应力大,因此,从腹部的中央向身体的侧部作用斜上方向的力。因此,即使在吸收尿等体液时作用有裆部区域侧的力,也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1的下拉。
下腹区域F13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可以比下背区域R13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大。即,拉伸应力的关系可以满足F13>R13。下腹区域F13和下背区域R13经由侧接合部16相互拉扯。此时,由于拉伸应力的关系满足F13>R13,因此,拉伸应力相对大的下腹区域将背侧向腹侧拉扯,能够进一步提高对腹部的下端的贴合性。另外,在背部,由于后腰部区域R11的拉伸应力比较大,因此,产生朝上方的力,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1的下窜。
上背区域R12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可以比上腹区域F12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大。即,拉伸应力的关系可以满足R12>F12。另外,优选的是,上背区域R12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可以是上腹区域F12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的2倍以上。身体的形状是上侧比上背区域R12触抵的臀部的顶点凹入且上侧的部分比配置上腹区域F12的腹部的下端部鼓起。相对于臀部的顶点开始凹陷的区域与相对于腹部的下端开始鼓起的区域的腰身周长之差容易变大。通过使拉伸应力的关系满足R12>F12,能够成为与身体的形状更合身的应力配置,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1的下窜。
后腰部区域R11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和上背区域R12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的合计值可以为前腰部区域F11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和上腹区域F12的宽度方向W的拉伸应力的合计值以上。根据本技术方案,对于身体的形状中凹陷的附近,通过相比腹侧更强力地勒紧背侧,从而施加与腹侧向下偏移的方向相反的力,因此,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1的下窜。
除了外装体的应力不同之外,也可以使吸收性本体的结构变化。进一步详细地讲,低单位面积重量部LR可以配置在与下腹区域F13重叠的区域。吸收芯31因低单位面积重量部LR而容易变形,下腹区域F13进一步贴合于腹部的下端的凹陷处,能够进一步抑制前腰身区域S1的偏移。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被设计成为按照应力合适的拉伸应力以及收缩长度。拉伸应力高的区域紧贴于穿戴者。由此,该区域贴合于身体,穿着压力变高。另一方面,拉伸应力低的区域不会过于紧贴于身体。因此,能够适度地确保身体与吸收性物品之间的空间,确保排泄物的收容空间,或者能够抑制由勒紧导致穿戴感变差,或者能够抑制因过于追随身体的活动而导致吸收性物品的偏移。另外,对于收缩长度短的区域,在穿着时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不易变短,容易沿着身体的鼓起配置。再有,对于收缩长度短的区域,伸长状态的长度与自然状态的长度之差小。由于该区域的可收缩的长度小,因此,不易发生位置偏移。另一方面,对于收缩长度长的区域,穿着时宽度方向W上的长度变短,容易沿着身体的凹陷处配置。
另外,例如,通过以下手段能够实现增大各区域的应力的结构。提高配置在外装体的腰部弹性部件的伸长倍率。或者,增加线状或绳状的腰部弹性部件55的条数。或者,提高配置在外装体的线状的腰部弹性部件的股数。另外,减小各区域的应力的结构采用与增大应力的结构相反的结构即可。另外,例如通过以下手段,能够实现加长各区域的收缩长度的结构。提高配置在外装体的腰部弹性部件的伸长倍率。或者,增加线状或绳状的腰部弹性部件55的条数。或者,提高配置在外装体的线状的腰部弹性部件的股数。需要说明的是,弹性部件的股数对拉伸应力的影响比较大,对收缩长度的影响比较小。减少配置腰部弹性部件的原料(片材的单位面积重量或张数)。或者,减少用于将腰部弹性部件粘结于原料的粘结剂。或者,不配置吸收芯。或者,降低吸收芯的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通过减少原料以及粘结剂,或者不配置吸收芯,或者降低吸收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刚性变低,容易收缩。另外,缩短各区域的收缩长度的结构采用与加长收缩长度的结构相反的结构即可。如上所述,收缩长度是整个吸收性物品1的各区域的自然状态相对于伸长状态的长度,拉伸应力是外装体50中的各区域的拉伸应力。收缩长度与拉伸应力的定义是不同的,其大小关系也是不同的。进一步详细地讲,在任意的第一区域的收缩长度比任意的第二区域的收缩长度长(第一区域更发生收缩)情况下,不限于第一区域的拉伸应力比第二区域的拉伸应力大,也有时是第一区域的拉伸应力比第二区域的拉伸应力小。
可以是:后腰部区域R11的宽度方向的拉伸应力比上背区域R12的拉伸应力高,上背区域R12的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比后腰部区域R11的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长。即,可以是:拉伸应力的关系满足R11>R12,收缩长度的关系满足R12>R11。相比上背区域,后腰部区域的拉伸应力高,对身体的穿着压力容易变高。另外,根据优选的方式,相比上背区域R12,后腰部区域R11的收缩长度短,收缩量少,容易维持相对于身体的位置。由于后腰部区域R11的偏移少,其穿着压力高,因此,能够抑制在穿戴者动作时产生背侧的腰部开口与穿戴者之间的间隙。
以上,使用上述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显然不限定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确定的本发明的主旨以及范围的前提下,作为修正以及变更的技术方案来进行实施。因而,本说明书的记载的目的在于例示说明,对本发明没有任何限制的意思。
需要说明的是,2020年11月5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20-185279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而写入本说明书。
工业实用性
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吸收性物品下窜的吸收性物品。
1:吸收性物品,31:吸收芯,LR:低单位面积重量部,F11:前腰部区域,F12:上腹区域,F13:下腹区域,F14:腿前区域,R11:后腰部区域,R12:上背区域,R13:下背区域,R14:腿后区域,S1:前腰身区域,S1F:前端缘,S2:后腰身区域,S2R:后端缘,S3:裆部区域,L:长边方向,W:宽度方向。

Claims (14)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具有:相互正交的长边方向以及宽度方向;前腰身区域、后腰身区域及配置在所述前腰身区域与所述后腰身区域之间的裆部区域;以及至少配置在所述裆部区域的吸收芯,其中,
在所述前腰身区域以及所述后腰身区域,设有沿所述长边方向分割所述前腰身区域以及所述后腰身区域而得到的多个区域,
所述多个区域具有:前腰部区域,其距所述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为所述前腰身区域的所述长边方向的全长的0~25%地位于所述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的后方;上腹区域,其距所述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为所述前腰身区域的所述长边方向的全长的25~50%地位于所述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的后方;下腹区域,其距所述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为所述前腰身区域的所述长边方向的全长的50~75%地位于所述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的后方;以及腿前区域,其距所述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为所述前腰身区域的所述长边方向的全长的75~100%地位于所述前腰身区域的前端缘的后方,
所述下腹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比所述腿前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下腹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比所述上腹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上腹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比所述前腰部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前腰部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收缩长度与所述上腹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收缩长度之差比所述上腹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收缩长度与所述下腹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收缩长度之差小。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上腹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比所述腿前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长。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下腹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比所述前腰身区域的任意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长。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多个区域具有:后腰部区域,其距所述后腰身区域的后端缘为所述后腰身区域的所述长边方向的全长的0~25%地位于所述后腰身区域的后端缘的前方;上背区域,其距所述后腰身区域的后端缘为所述后腰身区域的所述长边方向的全长的25~50%地位于所述后腰身区域的后端缘的前方;下背区域,其距所述后腰身区域的后端缘为所述后腰身区域的所述长边方向的全长的50~75%地位于所述后腰身区域的后端缘的前方;以及腿后区域,其距所述后腰身区域的后端缘为所述后腰身区域的所述长边方向的全长的75~100%地位于所述后腰身区域的后端缘的前方,
所述上背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比所述后腰部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上背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比所述下背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长。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腿后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比所述下背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上背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收缩长度与所述下背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收缩长度之差比所述上背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收缩长度与所述后腰部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收缩长度之差大。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后腰部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比所述下背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长。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上背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收缩长度比所述后腰身区域的任意区域的收缩长度长。
13.根据权利要求7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后腰身区域中最长的收缩长度与最短的收缩长度之差比所述前腰身区域中最长的收缩长度与最短的收缩长度之差大。
14.根据权利要求7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所述后腰部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拉伸应力比所述上背区域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拉伸应力高。
CN202180073983.XA 2020-11-05 2021-10-27 吸收性物品 Pending CN11647201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85279 2020-11-05
JP2020185279A JP2022074871A (ja) 2020-11-05 2020-11-05 吸収性物品
PCT/JP2021/039657 WO2022097551A1 (ja) 2020-11-05 2021-10-27 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72015A true CN116472015A (zh) 2023-07-21

Family

ID=81457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73983.XA Pending CN116472015A (zh) 2020-11-05 2021-10-27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074871A (zh)
CN (1) CN116472015A (zh)
WO (1) WO202209755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54310A (zh) * 2012-02-13 2014-12-31 宝洁公司 一次性套穿衣服
WO2016029370A1 (en) * 2014-08-27 2016-03-03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Wearable article having elastic belt
JP7129245B2 (ja) * 2018-06-29 2022-09-01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2020025748A (ja) * 2018-08-13 2020-02-20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74871A (ja) 2022-05-18
WO2022097551A1 (ja) 2022-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41579B2 (en) Sanitary napkin
TWI386192B (zh) Underwear type disposable diaper
US9433541B2 (en) Disposable wearing article
JP6449135B2 (ja)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CN108883004B (zh) 吸收性物品
TWI569788B (zh) 用後即棄式紙尿布
CN110812000A (zh) 吸收性物品
CN107613923B (zh) 吸收性物品
CN109414358B (zh) 吸收性物品
CN113556999B (zh) 吸收性物品
CN107847376B (zh) 吸收性物品
JP5140374B2 (ja) 吸収性着用物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TW201402094A (zh) 用後即棄式紙尿布
CN116472015A (zh) 吸收性物品
EP2813197A1 (en) Disposable diaper
JP3425348B2 (ja)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EP3705099B1 (en) Absorbent article
WO2017115540A1 (ja) 吸収性物品
JP3744925B2 (ja) 使い捨ての尿とりパッド
TW201410219A (zh) 用後即棄式紙尿布
CN116456947A (zh) 吸收性物品
JP7217148B2 (ja) 吸収性物品
JP7366881B2 (ja) パンツ型使い捨ておむつ
TWI801687B (zh) 短褲型吸收性物品、及吸收墊片安裝方法
JP5147665B2 (ja) 着用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