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71897A -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71897A
CN116471897A CN202310636315.4A CN202310636315A CN116471897A CN 116471897 A CN116471897 A CN 116471897A CN 202310636315 A CN202310636315 A CN 202310636315A CN 116471897 A CN116471897 A CN 1164718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emi
light
display panel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3631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齐璞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3631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7189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718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718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6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0/865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light-block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8Arrangements for polarized ligh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9/8792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black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3Arrangements for polarized light emiss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包括衬底基板和在衬底基板一侧层叠设置的像素界定层、发光层、封装层、1/4λ相位膜,半透半反层和线偏光层,像素界定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开口区和非开口区,发光层包括阵列排布的发光单元,每个发光单元位于一个开口区内。半透半反层包括多个半透半反区和多个透光区,每个半透半反区对应一个开口区,每个透光区对应一个非开口区;半透半反区设有半透半反膜,半透半反膜透过沿第一方向振动的光,反射第二方向振动的光,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该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高,功耗低。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技术领域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显示面板已经成为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不可或缺的组件。为了避免显示面板对外界光的反射,导致显示屏的对比度和室外可视度较低,通常在显示面板出光侧处贴附一层圆偏光片进行改善,该圆偏光片的主要功能层为1/4λ相位膜及线偏光层,此时,显示面板出射的自然光(即非偏振光)经过1/4λ相位膜后依然为自然光,该自然光经线偏光层后,振动方向平行于线偏光层透过轴的光透过,振动方向平行于线偏光层吸收轴的光被线偏光层吸收,显示面板发出的光线透过率无法超过50%,导致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较低、功耗增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以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降低显示面板的功耗。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和在所述衬底基板一侧层叠设置的像素界定层、发光层、封装层、1/4λ相位膜,半透半反层和线偏光层,所述像素界定层包括所述多个间隔设置的开口区和非开口区,所述发光层包括阵列排布的发光单元,每个所述发光单元位于一个所述开口区内;所述半透半反层包括多个半透半反区和多个透光区,每个所述半透半反区对应一个所述开口区,每个所述透光区对应一个所述非开口区;所述半透半反区设有半透半反膜,所述半透半反膜透过沿第一方向振动的光,反射第二方向振动的光,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且均与所述衬底基板的厚度方向垂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封装层包括沿远离衬底基板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无机层、有机层和第二无机层,所述第一无机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一黑矩阵,所述第一黑矩阵在所述像素界定层的正投影与所述非开口区位置相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无机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二黑矩阵,所述第二黑矩阵在所述像素界定层的正投影与所述非开口区位置相对,所述第二黑矩阵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设置有平坦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无机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一黑矩阵,所述第二黑矩阵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黑矩阵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透半反膜包括多个交替堆叠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一层为各向同性的膜层,所述第二层为各向异性的膜层,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沿所述衬底基板的厚度方向交替堆叠排布;
所述第二层在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折射率不同,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在所述第一方向的折射率相同,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在所述第二方向的折射率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沿所述第二方向和/或所述第三方向交替排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半透半反区在所述像素界定层的正投影小于所述开口区的开口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透光区为镂空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1/4λ相位膜的光轴方向与所述线偏光层的透光轴方向成45°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单元、绿色发光单元和蓝色单元,沿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方向,与所述蓝色发光单元位置相对的每个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的厚度之和、与所述绿色发光单元的每个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的厚度之和和与所述绿色发光单元的每个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的厚度之和不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方向,与所述蓝色发光单元、所述绿色发光单元和所述红色发光单元的相对的各所述半透半反层的厚度相等或者不等。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用于制作以上所述的显示面板,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衬底基板。
在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制作像素界定层,并对所述像素界定层进行刻蚀,形成开口区,未被刻蚀的部分形成非开口区。
在每个所述开口区内分别设置一个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阵列排布形成发光层。
在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制作封装层。
在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制作1/4λ相位膜。
在所述1/4λ相位膜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制作半透半反层,所述半透半反层包括多个半透半反区和多个透光区,每个所述半透半反区对应一个所述开口区,每个所述透光区对应一个所述非开口区;所述半透半反区设有半透半反膜,所述半透半反膜透过沿第一方向振动的光,反射第二方向振动的光,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且均与所述衬底基板的厚度方向垂直。
在所述半透半反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制作线偏光层。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以上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通过在1/4λ相位膜和线偏光层之间增加用于透过振动方向为第一方向的线偏振光且反射振动方向为第二方向线偏振光的偏振分光式半透半反层,配合透射第一方向线偏振光的线偏光层,可提高显示面板的光透过率,提升了显示效果,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功耗。而且通过将半透半反层分为透光区和具有半透半反膜的半透半反区,半透半反区中半透半反膜的设置用于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透光区用于消除显示面板对于外界环境光的反射,保证了显示面板本身的对比度,即使在强烈的太阳光下,用户也可清晰看见屏幕内容,不影响该位置的降反效果。
当然,实施本申请的任一产品或方法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实施例。
图1为相关技术中显示面板反射外界自然光的示意图;
图2为线偏光层结合1/4λ相位膜的减反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半透半反膜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半透半反膜的原理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半透半反膜的显示面板提高出光效率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半透半反膜的显示面板的外界环境光反射示意图;
图8为半透半反膜厚度与波长、反射率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又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再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半透半反膜的在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半透半反膜在一种实施例中的俯视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半透半反膜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俯视图;
图1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半透半反膜在又一种实施例中的俯视图;
图1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半透半反膜在再一种实施例中的俯视图;
图1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半透半反层在一种实施例中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如下:衬底基板100;像素界定层101;开口区1011;非开口区1012;发光单元102;红色发光单元1021;绿色发光单元1022;蓝色发光单元1023;封装层103;第一无机层1031;有机层1032;第二无机层1033;第一黑矩阵104;平坦层105;第二黑矩阵106;1/4λ相位膜200;半透半反层300;半透半反区301;半透半反膜3011;第一层3011a;第二层3011b,透光区302;线偏光层400;阴极CTD;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第三方向Z。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基于本申请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面板,由于OLED显示面板的阴阳极金属(例如材料为Mg-Ag镁银合金)具有较强的反射作用,从而导致OLED显示面板在较强环境光下的对比度下降,室外可视度较低,如图1所示,影响了OLED显示面板的效果。
因此,目前的OLED显示面板,通常都会在即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设置例如包括1/4λ相位膜和线偏光层的减反层来对环境光反射进行改善,如图2所示。具体方式为:在显示面板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依次层叠设置1/4λ相位膜和线偏光层。外界环境光入射时,先经过线偏光层再经过1/4λ相位膜,入射光被反射时的路径为先经过1/4λ相位膜再经过线偏光层,如果能够穿透线偏光层则会增加显示面板的反射率。该显示面板消除环境光反射的原理如图2所示:外界环境光经过例如吸收轴为垂直方向、透过轴为水平方向的线偏光层后,垂直吸收轴(即偏振方向为水平方向)的部分环境光可以通过,偏振方向为垂直方向的光均被吸收掉,即自然光变为偏振方向为水平方向的入射线偏振光,偏振方向为水平方向的入射线偏振光继续前进,经过1/4λ相位膜,光由例如偏振方向为水平方向的入射线偏振光变为例如左旋圆偏振光,左旋圆偏振光到达OLED显示面板,经过OLED显示面板的反射后旋转180°而变为右旋圆偏振光,右旋圆偏振光再次经过1/4λ相位膜后,右旋圆偏振光变为反射线偏振光,但这次的反射线偏振光方向与第一次经过1/4λ相位膜的入射线偏振光方向垂直,即变成偏振方向为垂直方向的反射线偏振光,偏振方向为垂直方向的反射线偏振光与线偏光层的吸收轴平行,故被线偏光层吸收,从而消除了OLED显示面板对于外界环境光的反射,保证了OLED显示面板本身的对比度,即使在强烈的太阳光下,用户也可清晰看见屏幕内容。
但该设计使得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大大降低,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的出光光路为:显示面板出射的自然光经1/4λ相位膜后,显示面板出射的自然光可以通过,没有任何振动方向的光被吸收,自然光继续前进,经过线偏光层,振动方向与线偏光层吸收轴例如垂直方向垂直的光可以通过,振动方向与线偏光层吸收轴平行的光均被吸收掉,即自然光变为偏振方向为水平方向的出射线偏振光,此时面板出射的自然光由各个振动方向的光转变为只剩与线偏光层吸收轴方向垂直即偏振方向为水平方向的光,因此人眼看到的显示面板出射的光小于显示面板出射的光的50%,实际情况一般在40%~45%之间,造成OLED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降低,若想人眼能看到OLED显示面板原来设定的出射的光的强度,必须增加OLED显示面板的显示亮度,以较高的功耗作为代价来提升OLED显示面板的出光亮度。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如图3、图4所示,图4为半透半反层300的第1层、第2层、一直到第n层的层叠结构示意图,第n层表示远离衬底基板100方向上半透半反层300的叠层的次序和数量。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100和在衬底基板100一侧依次层叠设置的像素界定层101、发光层、封装层103、1/4λ相位膜200,半透半反层300和线偏光层400,像素界定层10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开口区1011和非开口区1012,发光层包括阵列排布的发光单元102,每个发光单元102位于一个开口区1011内;半透半反层300包括多个半透半反区301和多个透光区302,每个半透半反区301对应一个开口区1011,每个透光区302对应一个非开口区1012;半透半反区301设有半透半反膜3011,半透半反膜3011透过沿第一方向X振动的光,反射第二方向Y振动的光,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垂直,且均与衬底基板100的厚度方向垂直,衬底基板100的厚度方向即为第三方向Z。
在本实施例中,半透半反膜3011的工作原理原理如图5所示,光线在经过折射率不同两种介质的交界面时,根据斯涅耳定律,光线会发生反射和折射。在折射和反射后的光线中,振动方向平行于入射面的光线成为P光,振动方向垂直于入射面的光线成为S光,P光被反射,S光可以透过。由于半透半反膜3011包括与开口区1011相对的半透半反区301,以及与非开口区1012相对的透光区302,针对发光单元102的周边区即像素界定层101的非开口区1012均设置为透光的部分,即该位置起作用的膜层只有1/4λ相位膜200和线偏光层400,根据上面的降反原理,可以消除显示面板对于外界环境光的反射,保证了显示面板本身的对比度,即使在强烈的太阳光下,用户也可清晰看见屏幕内容,不影响该位置的降反效果。针对发光层中有发光单元102的位置均设置了具有半透半反功能的半透半反膜3011,半透半反膜3011可提高显示面板的光透过率,提升了显示效果,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功耗。如图6所示,显示面板出光率提高的具体原理为:显示面板中的发光层出射的光经1/4λ相位膜200后,显示面板中的发光层出射的自然光可以通过,并未对自然光进行吸收,光继续前进,经过半透半反膜3011,透过第一偏振方向的光,例如振动方向为水平方向的线偏振光,反射第二偏振方向的光,例如振动方向为垂直方向的线偏振光;半透半反膜3011透射的第一偏振方向例如振动方向为水平方向的线偏振光继续前进,经过线偏光层400,由于第一偏振方向与线偏光层400透过轴平行,所以第一方向X线偏振光透过线偏光层400,形成为显示面板出射的光;半透半反膜3011反射的第二方向Y线偏振光被反射至1/4λ相位膜200,变为例如右旋圆偏振光,右旋圆偏振光经显示面板的例如阴极等金属层反射后旋转180°而变为左旋圆偏振光,左旋圆偏振光继续前进,经1/4λ相位膜200后,变为第一方向X线偏振光,第一方向X线偏振光继续前进,经半透半反膜3011时能够透过,且依然为第一方向X线偏振光,第一方向X线偏振光继续前进,经过线偏光层400,由于第一偏振方向与线偏光层400透过轴平行,所以第一方向X线偏振光透过线偏光层400,形成为显示面板出射的光。可见,原来无法透过线偏光层400的第二方向Y的偏振光,通过半透半反膜3011反射回1/4λ相位膜200,而后再次经过1/4λ相位膜200后变为第一方向X的偏振光,最终透过线偏光层400,因此增加了显示面板的出光率。
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半透半反膜3011虽然可以提升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但是会对1/4λ相位膜200和线偏光层400的环境光降反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如图7所示,具体光路为:环境中的自然光照射线偏光层400,一半光变为例如振动方向为第一方向X的线偏振光;第一方向X线偏振光经半透半反膜3011,依然为第一方向X线偏振光;第一方向X线偏振光经1/4λ相位膜200,变为例如左旋圆偏振光;左旋圆偏振光经显示面板反射后旋转108°而变为右旋圆偏振光;右旋圆偏振光经1/4λ相位膜200,变为第二方向Y线偏振光;第二方向Y线偏振光经半透半反膜3011反射,依然为第二方向Y线偏振光;第二方向Y线偏振光经1/4λ相位膜200,变为例如右旋圆偏振光;右旋圆偏振光经显示面板的例如阴极等金属层反射后旋转180°而变为左旋圆偏振光;左旋圆偏振光经1/4λ相位膜200,变为第一方向X线偏振光;第一方向X线偏振光经半透半反膜3011,依然为第一方向X线偏振光;第一方向X线偏振光经线偏光层400,依然为第一方向X线偏振光,即增加了部分环境光的反射,但是这部分环境光的反射很少,而且通过将对应非开口区1012的位置设置为透光区302,还能进一步减少对环境光的反射。
可以理解的,如图8所示,为了增加半透半反层300的对可见光的透射效果,从而增加显示面板的出光率,半透半反层300的厚度可以根据需要透射的光线的波长进行计算。具体地方法为:若要实现对波长为λ1的可见光的增透,只要第一层3011a或第二层3011b的两个表面的反射光的光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即可达到增透效果,即光程差a+b=2n1d1=(2k+1)*(1/2*λ1),其中,n1为需要增透的膜层的折射率,d1为该膜层的厚度,λ1为需要增透的光线的波长。可见当k=0时,需要增透的膜的厚度最小,最小厚度与波长之间的关系为:d1=1/(4*n11。根据该公式计算出的最佳厚度可以作为第一层3011a或者第二层3011b的厚度。同理,还可以调整第一层3011a或第二层3011b的厚度,使其增加对波长为λ2的外界环境光的反射效果,只要第一层3011a或第二层3011b的两个表面的反射光的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即可达到增反效果,光程差a+b=2*n2*d2=k*λ2,其中n2为该层的折射率,d2为该层的厚度,λ2为需要增反外界环境光的波长,当k=1时,该层的厚度最小,最小厚度与波长之间的关系为:d2=1/(2*n22。因此可以将其中一层或两层设置为用于将外界紫外光增反的膜层,另一层设置为用于显示面板出射的可见光增透的膜层。其中,半透半反层300可以集成于显示面板上,即直接在封装层103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制作,半透半反层300可以单独制作,然后粘接于显示面板上,即通过外贴的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9-图11所示,半透半反膜3011包括与开口区1011相对的半透半反区301,以及与非开口区1012相对的透光区302,其中半透半反区301到开口区1011的高度(例如半透半反区301到开口区1011的阴极CTD),大于透光区302到非开口区1012的高度(例如透光区302到非开口区1012的阴极CTD),如此设计,有利于更好的满足光的光程差要求,增加对半透半反层300的反射效果,从而增加显示面板的出光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封装层103包括沿远离衬底基板100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无机层1031、有机层1032和第二无机层1033,第一无机层1031背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一黑矩阵104,第一黑矩阵104在像素界定层101的正投影与非开口区1012位置相对。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黑矩阵104与非开口区1012的位置相对,不影响发光单元102的发光显示。且黑矩阵起到遮挡阴极或阳极金属的作用,降低阴极或阳极金属表面的反光,从而进一步降低显示面板的反射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在第一无机层1031背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一黑矩阵104的基础上,第二无机层1033背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二黑矩阵106,第二黑矩阵106在像素界定层101的正投影与非开口区1012位置相对,第二黑矩阵106背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设置平坦层105。
在本实施例中,平坦层105用于对第二黑矩阵106进行平坦化,便于103、1/4λ相位膜200的设置。第二黑矩阵106能够吸收外界环境光,减少进入阴极层或阳极层的环境光,进一步降低对外界环境光的反射。第二黑矩阵106在像素界定层101的正投影与非开口区1012位置相对,不影响发光单元102的出光,从而保证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同时设有第一黑矩阵104和第二黑矩阵106,能够进一步降低阴极或阳极的反射率。
可以理解的,也可以如图11所示,显示面板只在第二无机层1033背离衬底的一侧设置第二黑矩阵106。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第二黑矩阵106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黑矩阵104在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范围内。第二黑矩阵106相比于第一黑矩阵104,尺寸略小,可保证第二黑矩阵106不影响各个发光单元102边缘位置的出光,从而保证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半透半反膜3011包括多个交替堆叠的第一层3011a和第二层3011b,第一层3011a为各向同性的膜层,第二层3011b为各向异性的膜层,第一层3011a和第二层3011b沿衬底基板100的厚度方向即第三方向Z交替堆叠排布;第二层3011b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的折射率不同,第一层3011a与第二层3011b在第一方向X的折射率相同;第一层3011a与第二层3011b在第二方向Y的折射率不同。
本实施例中,第一层3011a和第二层3011b只有在第二方向Y上的折射率不等,那么,当外界紫外光沿着第三方向Z入射时,第二方向Y的偏振分量全部通过,而根据非涅耳方程,第一方向X的偏振分量全部被反射从而实现对紫外环境光的半透半反效果。
优选地,第一层3011a和第二层3011b中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层的折射率大于靠近衬底基板100的一层的折射率,且第一层3011a和第二层3011b的折射率的差值在0.2以内,比如可以两层的折射率之差可以为0.12、0.14、0.13、0.15、0.16等。折射率差值越大,则在交界面处的反射率越大,光线透过率则越小,因此两者之间的差值不宜过大,比如超过0.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图16所示,第一层3011a和第二层3011b沿第一方向X和/或第二方向Y交替排布。即第一层3011a和第二层3011b不是仅沿第三方向Z交替堆叠排布,如图13所示为第一层3011a和第二层3011b仅沿第三方向Z交替堆叠排布,沿第一方向X和/或第二方向Y不进行交替排布,同一平面内全部为第一层3011a或者全部为第二层3011b。其中,图13-图16中第1层和第2层分别表示远离衬底基板100方向上半透半反层300的叠层的顺序。
本实施例中,第一层3011a和第二层3011b沿第一方向X和/或第二方向Y交替堆叠排布,即指第一层3011a和第二层3011b在同一平面内并不是单纯地全部为第一层3011a或者全部为第二层3011b,可以理解为将平行于衬底基板100的平面分成多个区域,该平面每个区域内第一层3011a和第二层3011b穿插排列。优选地,第一层3011a和第二层3011b的分区域排列可以和一个像素单元或多个像素单元的形状相同,从而减小相邻像素单元之间的光串扰。其中一个像素单元为发光单元102阵列排布的一个周期,比如经典阵列排布RGBRGBRGB的一个周期为RGB,RGGBRGGBRGGB的一个周期为RGGB。当然像素单元的排列方式不限于以上两种,还可以为Pentile排列等。进一步地,第一层3011a和第二层3011b的分区域排列还可以和一个像素单元的亚像素的形状相同,即分别与红色发光单元1021、绿色发光单元1022、蓝色发光单元1023的形状一致。
由于第一层3011a与第二层3011b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00的第三方向Z上至少是交替堆叠的,也就是说对应第一层3011a上方必然是第二层3011b,而对应第二层3011b上方必然是第一层3011a,最终在光线经过两层膜层之后依然可以达到对无法透过该膜层的可见光部分进行反射的效果。
具体地,第一层3011a和第二层3011b沿第三方向Z的交替规律可以为ABABAB,如图4所示;第一层3011a和第二层3011b沿第一方向X和/或第二方向Y的交替规律可以为ABABAB、AABAABAAB、ABBABBABB或者AAABAAABAAAB,其中A代表第一层3011a,B代表第二层3011b。如图16所示,第一层3011a和第二层3011b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同时交替排列,采用该排列方式,对可见光的透射效果更加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9-图11所示,半透半反区301在像素界定层101的正投影小于开口区1011的开口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半透半反区301在像素界定层101的正投影小于开口区1011的开口范围,由于出射光线主要集中在发光单元102内部,从而使得发光单元102的出射光绝大部分能经过半透半反层300,提高原来被反射回去的那部分光线的出射率,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出光率,且降低了对边缘部分的反射,保证显示面板的可视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9-图11和图17所示,透光区302为镂空结构。将透光区302设置为镂空结构,进一步简化了半透半反层300的结构,降低半透半反层300的制作难度,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1/4λ相位膜200的光轴方向与线偏光层400的透光轴方向成45°角。将1/4λ相位膜200的光轴方向与线偏光层400的透光轴方向的夹角设置成45°,可以将偏振光改变方向后与改变方向之前的方向垂直,从而将原来未能透射的偏振光改变方向后能够透射出去。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单元102包括红色发光单元1021、绿色发光单元1022和蓝色单元,沿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方向,与蓝色发光单元1023位置相对的每个第一层3011a和第二层3011b的厚度之和、与绿色发光单元1022的每个第一层3011a和第二层3011b的厚度之和和与绿色发光单元1022的每个第一层3011a和第二层3011b的厚度之和不相等。
通过调整不同发光单元102对应的单层膜厚可以控制不同颜色光的出射比例,从而使得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最佳。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与蓝色发光单元1023位置相对的每个第一层3011a和第二层3011b的厚度之和小于与绿色发光单元1022的每个第一层3011a和第二层3011b的厚度之和;与绿色发光单元1022的每个第一层3011a和第二层3011b的厚度之和小于与红色发光单元1021的每个第一层3011a和第二层3011b的厚度之和。
在本实施例中,将红色发光单元1021上方的半透半反层300单层膜厚设置为最厚,可以增加红色光的反射减小红色光的透射,相比于红色发光单元1021,绿色发光单元1022则会有更多的绿色光被透射,蓝色发光单元1023透射的蓝色光最多。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衬底基板100的正投影方向,与蓝色发光单元1023、绿色发光单元1022和红色发光单元1021的相对的各半透半反层300的厚度相等或者不等。
通过调整不同发光单元102对应的半透半反层300的总膜厚度,比如相等或者各不相等,可以控制不同颜色光的出射比例,从而使得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最佳。比如显示面板如果不存在色偏现象,那么可以将各个发光单元102相对的半透半反层300的总膜厚做成相等的,如果存在蓝色色偏,则可以增加正投影与蓝色发光单元1023相对的半透半反层300的膜厚,减少蓝色光的出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每个第一层3011a和第二层3011b的厚度为0.05μm-1μm,比如0.06μm、0.07μm、0.08μm、0.09μm、0.095μm等。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层3011a和第二层3011b的厚度越小,在总厚度不变的情况下叠层数则越多,意味着出射光线在经过半透半反层300被反射的次数也越多,最终透射出去的出射光也越多。但是受制于工艺条件,第一层3011a和第二层3011b也不可能无限薄,因此第一层3011a和第二层3011b的厚度为0.05μm-1μm,既能有效增加叠层数,又不会增加工艺难度。
其中,每个叠层的厚度,甚至每个第一层3011a和第二层3011b的厚度允许有厚度差异,厚度差异在0.00125μm以内。
在一些可行的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半透半反层300的厚度为1μm-10μm,比如可以为1.5μm、2μm、3μm、5μm、6μm、7μm、9μm、9.5μm等。半透半反层300厚度越小则越有利于彩膜基板的轻薄化,但是会相应减少半透半反层300的堆叠层数,影响透射率,因此半透半反层300的具体厚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半透半反层300的折射率为1.4~1.8,以用于反射波长500nm~700nm波段的光线。通过控制半透半反层300的折射率可以实现对特定波长的可见光进行反射,增加对可见光的透射率。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用于制作以上的显示面板,包括以下步骤:
S1:提供衬底基板100。
S1:在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制作像素界定层101,并对像素界定层101进行刻蚀,形成开口区1011,未被刻蚀的部分形成非开口区1012。
S1:在每个开口区1011内分别设置一个发光单元102,发光单元102阵列排布形成发光层。
S2:在发光层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制作封装层103。
S3:在封装层103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制作1/4λ相位膜200。
S4:在1/4λ相位膜200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制作半透半反层300,半透半反层300包括多个半透半反区301和多个透光区302,每个半透半反区301对应一个开口区1011,每个透光区302对应一个非开口区1012;半透半反区301设有半透半反膜3011,半透半反膜3011透过沿第一方向X振动的光,反射第二方向Y振动的光,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垂直,且均与衬底基板100的厚度方向垂直。
S5:在半透半反层300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制作线偏光层400。
通过在1/4λ相位膜200和线偏光层400之间增设半透半反层300,且半透半反层300包括透光区302和半透半反区301,透光区302与像素界定层101的非开口区1012相对设置,提高该位置的降反效果,半透半反区301与像素界定层101的开口区1011相对设置,并在半透半反区301设置半透半反膜3011,能够增加显示面板的出光率。
其中,1/4λ相位膜200可通过“涂覆聚酰亚胺配向层→UV照射固化→涂覆向列相液晶→UV照射固化”的工艺流程得到。线偏光层400可通过“涂覆聚酰亚胺配向层→UV照射固化→涂覆二色性染料与聚合性液晶混合物→UV照射固化”的工艺流程得到。
进一步地,封装层103包括第一无机层1031、有机层1032和第二无机层1033,在制备1/4λ相位膜200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发光层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制作第一无机层1031,在第一无机层1031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制备第一黑矩阵104,第一黑矩阵104在像素界定层101的正投影与非开口区1012相对,然后在第一黑矩阵104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依次制作有机层1032和第二无机层1033。
进一步地,在制备1/4λ相位膜200之前还包括以下步骤,在第二无机层1033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制作第二黑矩阵106,并在第二黑矩阵106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制作平坦层105,然后在平坦层105远离衬底基板100的一侧制作1/4λ相位膜200。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以上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其包括的显示面板包括半透半反层300,且半透半反层300包括透光区302和半透半反区301,透光区302与像素界定层101的非开口区1012相对设置,提高该位置的降反效果,半透半反区301与像素界定层101的开口区1011相对设置,并在半透半反区301设置半透半反膜3011,能够增加显示面板的出光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相关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基板和在所述衬底基板一侧层叠设置的像素界定层、发光层、封装层、1/4λ相位膜,半透半反层和线偏光层,所述像素界定层包括所述多个间隔设置的开口区和非开口区,所述发光层包括阵列排布的发光单元,每个所述发光单元位于一个所述开口区内;
所述半透半反层包括多个半透半反区和多个透光区,每个所述半透半反区对应一个所述开口区,每个所述透光区对应一个所述非开口区;所述半透半反区设有半透半反膜,所述半透半反膜透过沿第一方向振动的光,反射第二方向振动的光,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且均与所述衬底基板的厚度方向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层包括沿远离衬底基板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无机层、有机层和第二无机层,所述第一无机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一黑矩阵,所述第一黑矩阵在所述像素界定层的正投影与所述非开口区位置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无机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二黑矩阵,所述第二黑矩阵在所述像素界定层的正投影与所述非开口区位置相对,所述第二黑矩阵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设置有平坦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机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一黑矩阵,所述第二黑矩阵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黑矩阵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半透半反膜包括多个交替堆叠的第一层和第二层,所述第一层为各向同性的膜层,所述第二层为各向异性的膜层,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沿所述衬底基板的厚度方向交替堆叠排布;
所述第二层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折射率不同,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在所述第一方向的折射率相同,所述第一层与所述第二层在所述第二方向的折射率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沿所述第二方向和/或所述第三方向交替排布。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半透半反区在所述像素界定层的正投影小于所述开口区的开口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区为镂空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1/4λ相位膜的光轴方向与所述线偏光层的透光轴方向成45°角。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红色发光单元、绿色发光单元和蓝色单元,沿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方向,与所述蓝色发光单元位置相对的每个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的厚度之和、与所述绿色发光单元的每个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的厚度之和和与所述绿色发光单元的每个所述第一层和所述第二层的厚度之和不相等。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方向,与所述蓝色发光单元、所述绿色发光单元和所述红色发光单元的相对的各所述半透半反层的厚度相等或者不等。
12.一种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用于制作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衬底基板;
在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制作像素界定层,并对所述像素界定层进行刻蚀,形成开口区,未被刻蚀的部分形成非开口区;
在每个所述开口区内分别设置一个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阵列排布形成发光层;
在所述发光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制作封装层;
在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制作1/4λ相位膜;
在所述1/4λ相位膜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制作半透半反层,所述半透半反层包括多个半透半反区和多个透光区,每个所述半透半反区对应一个所述开口区,每个所述透光区对应一个所述非开口区;所述半透半反区设有半透半反膜,所述半透半反膜透过沿第一方向振动的光,反射第二方向振动的光,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且均与所述衬底基板的厚度方向垂直;
在所述半透半反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制作线偏光层。
1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310636315.4A 2023-05-31 2023-05-31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64718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36315.4A CN116471897A (zh) 2023-05-31 2023-05-31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36315.4A CN116471897A (zh) 2023-05-31 2023-05-31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71897A true CN116471897A (zh) 2023-07-21

Family

ID=87180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36315.4A Pending CN116471897A (zh) 2023-05-31 2023-05-31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7189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50796A (zh) * 2023-11-16 2023-12-19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250796A (zh) * 2023-11-16 2023-12-19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7250796B (zh) * 2023-11-16 2024-04-09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037907A1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WO2018006868A1 (zh) 偏振光学组件、oled器件及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KR101563786B1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02090730A (ja) 液晶表示装置並びに半透過型反射体
TW200401916A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6833892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14182280A (ja) 表示装置
KR20120093338A (ko) 간섭형 필터층 부착 기판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표시 장치
CN109814316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1696785B (zh) 基于一维金属光子晶体的带偏振功能的导光板
US20220128860A1 (en) Reflective display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0642112B2 (en)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6471897A (zh)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KR100819650B1 (ko) 액정 표시 패널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11969030A (zh) 背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KR20220012995A (ko) 색상 변환 어셈블리, 표시 패널 및 표시 장치
KR20120064467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201629591A (zh) 包括反射性極化器及補償膜之光學堆疊
CN109212813B (zh) 彩膜基板、显示装置
CN117215072A (zh) 光学系统及成像设备
JP2002359069A (ja) Elデバイス、elディスプレイ、el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液晶装置、並びに電子機器
CN215494449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0211534A1 (zh) 移动终端、盖板、显示组件
WO2022151628A1 (zh) Oled显示面板
CN113176685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