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71215A - 一种用于工业互联网云边端的融合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工业互联网云边端的融合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71215A
CN116471215A CN202310344011.0A CN202310344011A CN116471215A CN 116471215 A CN116471215 A CN 116471215A CN 202310344011 A CN202310344011 A CN 202310344011A CN 116471215 A CN116471215 A CN 1164712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ace
test
document
interfaces
sla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4401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玉琳
杨梦培
贾超
王程安
黄琳
苍天竹
王瑞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Electronics Standardization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Electronics Standardization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Electronics Standardization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Electronics Standardization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31034401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7121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712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712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36Preventing errors by testing or debugging software
    • G06F11/3668Software testing
    • G06F11/3672Test management
    • G06F11/3684Test management for test design, e.g. generating new test cas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36Preventing errors by testing or debugging software
    • G06F11/3668Software testing
    • G06F11/3672Test management
    • G06F11/3676Test management for coverage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40/00Handling natural language data
    • G06F40/10Text processing
    • G06F40/166Editing, e.g. inserting or deleting
    • G06F40/186Templat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8/00Arrangements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 G06F8/70Software maintenance or management
    • G06F8/73Program documen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6Generation of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18Protocol analys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6Provisioning of proxy services
    • H04L67/565Conversion or adaptation of application format or cont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6Provisioning of proxy services
    • H04L67/568Storing data temporarily at an intermediate stage, e.g. ca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08Protocols for interworking; Protocol convers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02Total factory control, e.g. smart factorie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o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Audiology, Speech & Language Pathology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工业互联网云边端的融合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属于接口测试技术领域,包括接口测试模块、测试用例生成模块以及均设置有融合接口的云认证中心、边缘认证节点、终端设备;云认证中心、边缘认证节点、终端设备两两之间均通过融合接口实现数据传输;接口测试模块连接测试用例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测试用例对融合接口进行自动化测试并输出检测报告;接口测试模块和测试用例生成模块均与云认证中心、边缘认证节点、终端设备中的融合接口通信连接。本发明能够提高接口兼容性并实现自动生成测试用例,降低接口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的工作量,提升测试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工业互联网云边端的融合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口测试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用于工业互联网云边端的融合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在云边端工业控制系统中,云平台负责全局性、非实时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边缘计算将计算和存储能力扩展到边缘,减少网络的时间延迟,提高了数据安全性。边缘节点负责局部性、实时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基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云-边-端各部分使用的接口数量急剧增加,出现了不同业务逻辑的接口使用方式,并且而云边端系统在实现各部分互联的过程中,不同设备的接口之间由于接口速度,协议等差异,往往不能兼容。
同时,生产生活过程中对接口质量的要求以及测试人员对于接口的测试用例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现有技术中,随着系统复杂度越来越高,接口越来越多,编写可以完全覆盖所有接口的测试用例难度极大,且实际过程中任意内部接口的变动都可能导致相关的测试用例的不可用,而且编写测试用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测试软件的开发过程,需要专业人员耗费较长的时间来完成,且该过程工作量大、效率低下。
因此,提出一种用于工业互联网云边端的融合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提高接口兼容性并实现自动生成测试用例,降低测试人员的工作量,提升测试效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工业互联网云边端的融合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实现自动生成该从设备待传输接口的测试用例,降低了测试人员的工作量,提升了测试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避免了测试人员遗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工业互联网云边端的融合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系统包括接口测试模块、测试用例生成模块以及均设置有融合接口的云认证中心、边缘认证节点、终端设备;
云认证中心、边缘认证节点、终端设备两两之间均通过融合接口实现数据传输;
接口测试模块用于对所述融合接口进行自动化测试并输出检测报告,连接所述测试用例生成模块,同时所述接口测试模块和所述测试用例生成模块均与所述云认证中心、所述边缘认证节点、所述终端设备中的融合接口通信连接。
优选的,融合接口包括主设备接口、缓存器以及从设备接口;主设备接口和从设备接口分别与缓存器连接。
优选的,主设备接口包括各种类型的接口,从协议处理器和从设备接口选择模块;
从协议处理器与主设备接口中的各类接口相连,用于通过对应于各接口类型的从协议分别对对应类型的主设备接口传输的数据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从设备接口选择模块与所述从协议处理器连接,用于从主设备接口中的各类接口中选择一种接口作为主设备待传输接口,控制被选择的所述主设备待传输接口和所述缓存器之间的连通;
从设备接口包括各种类型的接口,主协议处理器和主设备接口选择模块;
主协议处理器与从设备接口中的各类接口相连,用于通过对应于各接口类型的主协议分别对对应类型的从设备接口传输的数据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所述主设备接口选择模块与所述主协议处理器连接,用于从所述从设备接口中的各类接口中选择一种接口作为从设备待传输接口,控制所述从设备待传输接口和所述缓存器之间的连通;
缓存器与所述从设备接口选择模块和所述主设备接口选择模块连接,用于缓存所述从协议处理器或所述主协议处理器转换后的数据。
优选的,主设备接口还包括与从设备接口选择模块连接的从微处理单元,用于根据配置的标识信息以及预设的标识信息与接口类型的对应关系,控制所述主设备接口选择模块选择对应于配置的标识信息的接口。
所述从设备接口还包括与主设备接口选择模块连接的主微处理单元,用于根据配置的标识信息以及预设的标识信息与接口类型的对应关系,控制所述从设备接口选择模块选择对应于配置的标识信息的接口。
优选的,所述各种类型的接口包括数据接口、模型接口和服务接口。
优选的,所述测试用例生成模块包括判断单元、生成单元、推送单元;
所述判断单元用于并判断所述融合接口中所述从设备待传输接口的接口文档是否符合测试要求;
所述生成单元用于在所述接口文档符合所述测试要求时,提取测试属性值,并将提取的各所述测试属性值转换成JSON字符串信息生成测试用例;
所述推送单元用于将所述测试用例推送至所述接口检测模块。
优选的,所述生成单元包括场景匹配信息标识子单元、测试用例场景确定子单元、测试用例生成子单元;
所述场景匹配信息标识子单元用于为各所述测试属性值对应的所述JSON字符串信息分配唯一标识,并根据所述唯一标识对各所述JSON字符串信息进行分组,并确定每一组所述JSON字符串信息中用于场景匹配的所述JSON字符串信息,并将用于场景匹配的所述JSON字符串信息标记为场景匹配信息;
所述测试用例场景确定子单元用于获取每一组所述JSON字符串信息中的所述场景匹配信息,并根据所述场景匹配信息确定各组所述JSON字符串信息对应的测试用例场景;其中,每一种所述场景匹配信息对应于至少一种所述测试用例场景;
所述测试用例生成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预设的组合规则,将各组所述JSON字符串信息对应的所述测试用例场景进行组合,生成所述测试用例。
优选的,所述测试属性包括入参数据长度或/和出参数据长度。
优选的,所述判断单元包括接口信息获取子单元和匹配子单元;
所述接口信息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所述融合接口中所述从设备待传输接口的接口文档、所述接口文档的文档类型、所述接口文档的文档容量以及所述接口文档的要素字段;
所述匹配子单元用于根据预设规则判断所述接口文档是否符合测试要求。
优选的,所述预设规则为:
在所述接口文档的所述文档类型与预设的文档类型匹配,且所述文档容量未超过预设的文档容量阈值,且所有所述要素字段与预设字段内容匹配时,所述接口文档对应的接口符合测试要求;在所述接口文档的所述文档类型与预设的文档类型不匹配,或所述文档容量超过预设的文档容量阈值,或所有所述要素字段与预设字段内容不匹配时,则所述接口文档对应的接口不符合测试要求。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工业互联网云边端的融合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有益效果如下:
1.通过融合接口实现数据传输,融合接口在主设备接口和从设备接口中包含多种类型的接口,主设备接口选择模块和从设备接口选择模块可以分别从从设备接口和主设备接口中选择接口,分别控制被选择的接口和缓存器的连通,由此实现了主设备接口和从设备接口中被选择的接口到缓存器之间的连通;由于主设备接口和从设备接口对应的协议处理器可以对各自包含的各种接口传输的设备数据进行转换,主设备接口中任一种接口可以与从设备接口中的任一种接口实现数据的交互,实现了多种类型的接口两两任意转换的目的,且转换方式十分灵活,可以提供更加灵活的转变,适应性更广,在具有多种类型的接口数据需要转换时,还能提高转换效率,降低转换成本,提升系统适用性和兼容性。
2.通过检测所述接口文档是否符合测试要求使得接口文档实现模板化(通过测试要求使得接口文档实现统一规范),如此,接口文档的规范使得后续的测试过程中不易出错,同时也便于理解接口文档,降低了沟通成本,同时,测试用例的自动生成的程序开发过程中的程序设计将更为简易,降低了维护成本;同时,本提案可以实现自动生成该从设备待传输接口的测试用例,降低了测试人员的工作量,提升了测试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避免了测试人员遗漏;且生成的测试用例所覆盖的参数测试场景全面并具有唯一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融合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的系统架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融合接口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工业互联网云边端的融合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其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包括接口测试模块、测试用例生成模块以及均设置有融合接口的云认证中心、边缘认证节点、终端设备;
云认证中心、边缘认证节点、终端设备两两之间均通过融合接口实现数据传输;
接口测试模块连接测试用例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测试用例对融合接口进行自动化测试并输出检测报告;接口测试模块和测试用例生成模块均与云认证中心、边缘认证节点、终端设备中的融合接口通信连接。
融合接口的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主设备接口、缓存器以及从设备接口;主设备接口和从设备接口分别与缓存器连接。
主设备接口包括各种类型的接口,从协议处理器和从设备接口选择模块;各种类型的接口包括数据接口、模型接口和服务接口;
从协议处理器与主设备接口中的各类接口相连,用于通过对应于各接口类型的从协议分别对对应类型的主设备接口传输的数据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从设备接口选择模块与从协议处理器连接,用于从主设备接口中的各类接口中选择一种接口作为主设备待传输接口,控制被选择的主设备待传输接口和缓存器之间的连通。
从设备接口包括各种类型的接口,主协议处理器和主设备接口选择模块;各种类型的接口包括数据接口、模型接口和服务接口;
主协议处理器与从设备接口中的各类接口相连,用于通过对应于各接口类型的主协议分别对对应类型的从设备接口传输的数据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主设备接口选择模块与主协议处理器连接,用于从从设备接口中的各类接口中选择一种接口作为从设备待传输接口,控制从设备待传输接口和缓存器之间的连通。
缓存器与从设备接口选择模块和主设备接口选择模块连接,用于缓存从协议处理器或主协议处理器转换后的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信息传递流向需求选择云认证中心、边缘认证节点、终端设备中的一种作为主设备,另外两种设备中的一种作为从设备,主设备接口中包括各个设备中不同类型的接口,在主设备接口中的从协议处理器中包含了对应于各种设备接口类型的从协议,对于不同类型的设备接口,从协议处理器可以采用不同的从协议对接口传输的数据进行数据和数据格式的转换。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接口传输数据可以是接口发送数据或接口接收数据。
参见图2中融合接口的结构,当从设备接口选择模块选择了与缓存器连通的接口后,主设备接口中被选择的接口到缓存器被连通,从被选择的接口发送的数据经过从协议处理器的转换后,经过从设备接口选择模块的控制,可以被送入缓存器中。由此,实现了数据在主设备接口中某一种类型接口到缓存器之间的传输。由于本实施例与缓存器连通的接口可以由从设备接口选择模块来选择,所以,本实施例中缓存器中由主设备接口送入的数据可能是从不同种类的接口上传输的数据转换而来的。
其中,虽然主设备接口可能中包含不同类型的接口,但是,当接口传输的数据经过从协议处理器的转换后,可以被转化为同一的数据和数据格式,所以在缓存器中的存储的数据在数据格式上是统一的。便于被从设备接口中的主协议处理器转换为对应于各设备接口类型的数据送入对应的接口。
对于本实施例的从设备接口,与主设备接口类似,参见图2可知本实施例的从设备接口中的模块与主设备接口中的模块可以看做是对称设置的,从设备接口中除了各种设备的接口外,还包括与接口连接的主协议处理器,与主协议处理器连接的主设备接口选择模块。主协议处理器中包含了对应于各种设备接口类型的主协议。
为了便于主设备接口选择模块和从设备接口选择模块的选择工作,优选地,主设备接口还包括与从设备接口选择模块连接的从微处理单元(图2中的从MCU213),用于根据配置的标识信息以及预设的标识信息与接口类型的对应关系,控制主设备接口选择模块选择对应于配置的标识信息的接口。
从设备接口还包括与主设备接口选择模块连接的主微处理单元(图2中的主MCU233),用于根据配置的标识信息以及预设的标识信息与接口类型的对应关系,控制从设备接口选择模块选择对应于配置的标识信息的接口。
在本实施例中,标识信息可以写入主MCU233或从MCU213的寄存器中,预设的标识信息与接口类型的对应关系可存储在MCU中。以主MCU为例,由主MCU根据自身的寄存器中被配置的标识信息与预设的标识信息与接口类型的对应关系确定对应的接口的类型,然后只需要发送一个控制消息给对应的主设备接口选择模块,主设备接口选择模块可以控制对应的接口与缓存器的连通。对于从MCL,控制接口与缓存器的连通的方式与上述类似。
此外,预设的标识信息与接口类型的对应关系可存储在主设备接口选择模块或从设备接口选择模块中,由对应的MCU将标识信息发送给对应的接口选择模块,由对应的接口选择模块根据接收的标识信息与预设的标识信息与总线接口类型的对应关系确定对应的接口的类型,然后连通其与缓存器。
当主设备接口需要向从设备,即待传输设备写入数据时,主设备接口中被选择的接口写入缓存器中的数据是写数据的写地址和对应的写数据,当从总线接口读取了缓存器中的写地址和写数据后,通过对应的总线向下游设备发送写地址和写数据,由待传输设备将写数据写入接收到的写地址中。
具体的,测试用例生成模块包括判断单元、生成单元、推送单元;
判断单元用于并判断融合接口中从设备待传输接口的接口文档是否符合测试要求,包括:
接口信息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融合接口中从设备待传输接口的接口文档、接口文档的文档类型、接口文档的文档容量以及接口文档的要素字段;
可理解地,从设备待传输接口的接口文档为与从设备待传输接口相关详细信息的文档,从设备待传输接口的接口文档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定,比如从设备待传输接口的接口文档可以为TXT格式的文档、EXCEL格式的文档或者DOC格式的文档等等,文档类型为接口文档对应的类型,比如接口文档为TXT格式的文档,则其文档类型为TXT格式,文档容量为接口文档的字节大小,要素字段为接口文档中包含的字段,要素字段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设置,比如要素字段可以包含从设备待传输接口的接口名称、该从设备待传输接口对应的操作是否为核心业务、入参描述、入参字段、入参是否必须、入参数据类型、入参数据长度、出参描述、出参字段、出参是否必须、出参数据类型、出参数据长度、出参响应码对照表等等。
匹配子单元,用于根据预设规则判断接口文档是否符合测试要求。
预设规则为:
在接口文档的文档类型与预设的文档类型匹配,且文档容量未超过预设的文档容量阈值,且所有要素字段与预设字段内容匹配时,接口文档对应的接口符合测试要求;在接口文档的文档类型与预设的文档类型不匹配,或文档容量超过预设的文档容量阈值,或所有要素字段与预设字段内容不匹配时,则接口文档对应的接口不符合测试要求。
生成单元用于在接口文档符合测试要求时,通过Python自符合测试要求的接口文档中提取测试属性值,并将提取的各测试属性值转换成JSON字符串信息生成测试用例。
其中,从设备待传输接口对应的接口文档中包括但不限定于为以下测试属性中的一种或多种:从设备待传输接口的接口名称、该从设备待传输接口对应的操作是否为核心业务、入参描述、入参字段、入参是否必须、入参数据类型、入参数据长度、出参描述、出参字段、出参是否必须、出参数据类型、出参数据长度、出参响应码对照表等要素字段内容。可理解地,为满足一个从设备待传输接口的测试要求,必须预先为该从设备待传输接口设定必须进行测试的一个或多个测试属性,而在该从设备待传输接口对应的接口文档中,必须首先具备上述预设的测试属性方可根据该接口文档进行测试,如此,在本实施例中,符合测试要求是指一个从设备待传输接口对应的接口文档中必须包含预设的测试属性。
若测试属性为:该从设备待传输接口对应的操作是否为核心业务;则自接口文档中通过Python代码提取与该测试属性对应的测试属性值为是或否;可理解地,在同一个接口文档中,对应于一个测试属性的测试属性值可以有多个。
因为Python是一种免费开源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使用简单,无需考虑程序使用的内存管理底层细节,并可直接翻译成计算机使用的机器语言运行,通过Python自带的JSON模块转换代码可以简单快捷将原始类型的数据转换成JSON字符串信息,而且JSON字符串信息存储类型只有7种数据类型,分别为object、array、string、number、true、false和null,7种数据类型能存储所有数据(所有测试属性值),加快了服务器读写的速度,因此,优选Python提取各测试用例参数测试属性值转换成JSON字符串信息。
具体的,生成单元包括:
场景匹配信息标识子单元,用于为各测试属性值对应的JSON字符串信息分配唯一标识,并根据唯一标识对各JSON字符串信息进行分组,并确定每一组JSON字符串信息中用于场景匹配的JSON字符串信息,并将用于场景匹配的JSON字符串信息标记为场景匹配信息;
其中,对各JSON字符串信息进行分组,可分组为请求参数和响应参数并标记为场景匹配信息;
也即,将JSON字符串信息中单个或多个入参描述、入参字段、入参是否必须、入参数据类型、入参数据长度划分为请求参数并分组标识,例如:将第1组入参描述、入参字段、入参是否必须、入参数据类型、入参数据长度分别定义为入参1描述、入参1字段、入参1是否必须、入参1数据类型、入参1数据长度,如此类推第2组,第3组等;
将JSON字符串信息中单个或多个出参描述、出参字段、出参是否必须、出参数据类型、出参数据长度、响应码对照表划分为响应参数并分组标识,例如:将第1组出参描述、出参字段、出参是否必须、出参数据类型、出参数据长度、出参响应码对照表分别定义为出参1描述、出参1字段、出参1是否必须、出参1数据类型、出参1数据长度、出参1响应码对照表,如此类推第2组,第3组等。
测试用例场景确定子单元,用于获取每一组JSON字符串信息中的场景匹配信息,并根据场景匹配信息确定各组JSON字符串信息对应的测试用例场景;其中,每一种场景匹配信息对应于至少一种测试用例场景;
可理解地,获取每一组JSON字符串信息中的请求参数和响应参数的每组场景匹配信息,按照预设的匹配规则生成每组JSON字符串信息对应的测试用例场景,优选地,对于请求参数的每组的入参数据类型作为第一个规则处理,入参数据类型只能是7种类型,对应的只有7种处理规则,例如:入参1数据类型为string类型,则生成6种入参1测试用例场景(分别为:不超过入参数据长度;超过入参数据长度;为入参数据长度;不为string类型;参数为空;参数不存在)。对于响应参数的每组的出参响应码对照表作为第一个规则处理,根据响应码对照表的属性值数量,生成该场景匹配信息对应测试用例场景,例如:响应码对照表存在两个属性值,则生成2种响应码测试用例场景。
测试用例生成子单元,用于根据预设的组合规则,将各组JSON字符串信息对应的测试用例场景进行组合,生成测试用例。
可理解地,将每组参数数据的测试用例场景的个数相乘得出测试用例总数,并根据预设的组合规则将请求参数的测试用例场景、响应参数的测试用例场景和除请求参数和响应参数以外的JSON字符串信息生成测试用例,插入测试用例队列,例如:测试接口,即从设备待传输接口的接口名称为接口名称1,请求参数有两组,分别为请求参数1生成6种该参数测试用例场景,请求参数2生成6种该参数测试用例场景,响应参数有一组,生成2种该响应参数测试用例场景,组合生成72种测试用例;测试用例存储格式为接口名称1_请求参数1的测试用例场景1_请求参数2的测试用例场景1_响应参数的测试用例场景1、接口名称1_请求参数1的测试用例场景1_请求参数2的测试用例场景1_响应参数的测试用例场景2……等。
推送单元用于将测试用例推送至接口检测模块;接口检测模块根据测试用例执行对接口的检测,接口测试模块和融合接口进行通信连接以及时接收待测试接口信息检测其状态,最终输出检测结果。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工业互联网云边端的融合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接口测试模块、测试用例生成模块以及均设置有融合接口的云认证中心、边缘认证节点、终端设备;
所述云认证中心、所述边缘认证节点、所述终端设备两两之间均通过所述融合接口实现数据传输;
所述接口测试模块用于对所述融合接口进行自动化测试并输出检测报告,连接所述测试用例生成模块,同时所述接口测试模块和所述测试用例生成模块均与所述云认证中心、所述边缘认证节点、所述终端设备中的融合接口通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工业互联网云边端的融合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接口包括主设备接口、缓存器以及从设备接口;所述主设备接口和所述从设备接口分别与所述缓存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工业互联网云边端的融合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设备接口包括各种类型的接口,从协议处理器和从设备接口选择模块;
所述从协议处理器与所述主设备接口中的各类接口相连,用于通过对应于各接口类型的从协议分别对对应类型的主设备接口传输的数据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所述从设备接口选择模块与所述从协议处理器连接,用于从所述主设备接口中的各类接口中选择一种接口作为主设备待传输接口,控制被选择的所述主设备待传输接口和所述缓存器之间的连通;
所述从设备接口包括各种类型的接口,主协议处理器和主设备接口选择模块;
所述主协议处理器与所述从设备接口中的各类接口相连,用于通过对应于各接口类型的主协议分别对对应类型的从设备接口传输的数据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所述主设备接口选择模块与所述主协议处理器连接,用于从所述从设备接口中的各类接口中选择一种接口作为从设备待传输接口,控制所述从设备待传输接口和所述缓存器之间的连通;
所述缓存器与所述从设备接口选择模块和所述主设备接口选择模块连接,用于缓存所述从协议处理器或所述主协议处理器转换后的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工业互联网云边端的融合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设备接口还包括与从设备接口选择模块连接的从微处理单元,用于根据配置的标识信息以及预设的标识信息与接口类型的对应关系,控制所述主设备接口选择模块选择对应于配置的标识信息的接口;
所述从设备接口还包括与主设备接口选择模块连接的主微处理单元,用于根据配置的标识信息以及预设的标识信息与接口类型的对应关系,控制所述从设备接口选择模块选择对应于配置的标识信息的接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工业互联网云边端的融合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种类型的接口包括数据接口、模型接口和服务接口。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工业互联网云边端的融合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用例生成模块包括判断单元、生成单元、推送单元;
所述判断单元用于并判断所述融合接口中所述从设备待传输接口的接口文档是否符合测试要求;
所述生成单元用于在所述接口文档符合所述测试要求时,提取测试属性值,并将提取的各所述测试属性值转换成JSON字符串信息生成测试用例;
所述推送单元用于将所述测试用例推送至所述接口检测模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工业互联网云边端的融合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单元包括场景匹配信息标识子单元、测试用例场景确定子单元、测试用例生成子单元;
所述场景匹配信息标识子单元用于为各所述测试属性值对应的所述JSON字符串信息分配唯一标识,并根据所述唯一标识对各所述JSON字符串信息进行分组,并确定每一组所述JSON字符串信息中用于场景匹配的所述JSON字符串信息,并将用于场景匹配的所述JSON字符串信息标记为场景匹配信息;
所述测试用例场景确定子单元用于获取每一组所述JSON字符串信息中的所述场景匹配信息,并根据所述场景匹配信息确定各组所述JSON字符串信息对应的测试用例场景;其中,每一种所述场景匹配信息对应于至少一种所述测试用例场景;
所述测试用例生成子单元用于根据预设的组合规则,将各组所述JSON字符串信息对应的所述测试用例场景进行组合,生成所述测试用例。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工业互联网云边端的融合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属性包括入参数据长度或/和出参数据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工业互联网云边端的融合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单元包括接口信息获取子单元和匹配子单元;
所述接口信息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所述融合接口中所述从设备待传输接口的接口文档、所述接口文档的文档类型、所述接口文档的文档容量以及所述接口文档的要素字段;
所述匹配子单元用于根据预设规则判断所述接口文档是否符合测试要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用于工业互联网云边端的融合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规则为:
在所述接口文档的所述文档类型与预设的文档类型匹配,且所述文档容量未超过预设的文档容量阈值,且所有所述要素字段与预设字段内容匹配时,所述接口文档对应的接口符合测试要求;在所述接口文档的所述文档类型与预设的文档类型不匹配,或所述文档容量超过预设的文档容量阈值,或所有所述要素字段与预设字段内容不匹配时,则所述接口文档对应的接口不符合测试要求。
CN202310344011.0A 2023-04-03 2023-04-03 一种用于工业互联网云边端的融合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 Pending CN11647121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44011.0A CN116471215A (zh) 2023-04-03 2023-04-03 一种用于工业互联网云边端的融合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44011.0A CN116471215A (zh) 2023-04-03 2023-04-03 一种用于工业互联网云边端的融合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71215A true CN116471215A (zh) 2023-07-21

Family

ID=87179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44011.0A Pending CN116471215A (zh) 2023-04-03 2023-04-03 一种用于工业互联网云边端的融合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71215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43993A (zh) * 2016-07-20 2018-01-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总线转换接口、总线转换接口的工作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11506498A (zh) * 2020-03-16 2020-08-07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测试用例的自动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2179363A1 (zh) * 2021-02-26 2022-09-01 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程序接口api测试方法以及装置
CN115328756A (zh) * 2021-05-11 2022-11-11 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测试用例生成方法、装置及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43993A (zh) * 2016-07-20 2018-01-3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总线转换接口、总线转换接口的工作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11506498A (zh) * 2020-03-16 2020-08-07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测试用例的自动生成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2179363A1 (zh) * 2021-02-26 2022-09-01 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程序接口api测试方法以及装置
CN115328756A (zh) * 2021-05-11 2022-11-11 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测试用例生成方法、装置及设备
WO2022237253A1 (zh) * 2021-05-11 2022-11-17 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测试用例生成方法、装置及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079072B (zh) 一种车辆数据采集方法及其系统、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
WO2021190087A1 (zh) 任务执行方法、装置、系统和服务器
CN113612654B (zh) 一种基于数据库的车载网关功能测试方法
CN113079198B (zh) 一种云平台接口协议转换的方法及装置
CN111294235B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网关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0147470B (zh) 一种跨机房数据比对系统及方法
EP3852340A1 (en) Data request method based on http protocol, and server
CN110769002A (zh) 基于LabVIEW的报文解析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和介质
CN108337133B (zh) 一种多式联运报文解析工具
CN114374678A (zh) 一种多协议设备在线接入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
WO2022214012A1 (zh) 实现应用程序的多语言翻译的系统、方法、设备和介质
CN114490467B (zh) 一种多核网络处理器的报文处理dma系统及方法
CN115665020A (zh) 通信解析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4159965A1 (zh) 一种自定义接口调用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4064312A (zh) 一种数据处理系统及模型训练方法
CN111698310B (zh) 基于swift网络的多测试环境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13010381A (zh) 一种部件管理的方法和设备
CN110932393B (zh) 一种变电站保信主站系统及其数据初始化方法
CN116471215A (zh) 一种用于工业互联网云边端的融合接口自动化测试系统
CN116185499B (zh) 寄存器数据传输方法、寄存器缓存模块、智能设备和介质
CN115543755B (zh) 一种性能监管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和介质
CN114928587B (zh) 一种基于云边协同系统的AIoT设备复用建模化方法
CN114385541B (zh) 一种面向智能制造的opc ua聚合服务器及其设计方法
CN115080771A (zh) 基于人工智能的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介质、网关设备
CN110134086B (zh) 一种数字化车间实现中间件功能的数据采集及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