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61686A - 电动舷外机冷却系统及其冷却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动舷外机冷却系统及其冷却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61686A
CN116461686A CN202310382951.9A CN202310382951A CN116461686A CN 116461686 A CN116461686 A CN 116461686A CN 202310382951 A CN202310382951 A CN 202310382951A CN 116461686 A CN116461686 A CN 1164616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heat exchanger
water
cooling liquid
i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8295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兆云
张恩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RCURY MARINE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ERCURY MARINE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RCURY MARINE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MERCURY MARINE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8295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61686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616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616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21/00Use of propulsion power plant or units on vessels
    • B63H21/38Apparatu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on marine vessels, for handling power plant or unit liquids, e.g. lubricants, coolants, fuel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20/00Outboard propulsion units, e.g. outboard motors or Z-drives; Arrangements thereof on vessels
    • B63H20/28Arrangements,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handling cooling-water in outboard drives, e.g. cooling-water intak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21/00Use of propulsion power plant or units on vessels
    • B63H21/38Apparatu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on marine vessels, for handling power plant or unit liquids, e.g. lubricants, coolants, fuels or the like
    • B63H21/383Apparatu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on marine vessels, for handling power plant or unit liquids, e.g. lubricants, coolants, fuels or the like for handling cooling-wate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舷外机冷却系统及其冷却方法,包括:闭环式冷却液系统:包括电动舷外机的逆变器、电机、冷却液储液罐、热交换器及冷却液泵,所述逆变器与电机并列,所述逆变器与电机通过冷却液泵与冷却液储液罐及热交换器连接;所述逆变器与电机冷却液出口端与热交换器连接;开环式冷却水系统:包括与热交换器连接的水泵,所述水泵的一端与外部水流连接。本发明通过闭环式冷却液冷却系统和开环式冷却水冷却系统实现了对电机和逆变器的冷却,从而实现了对电动舷外发动机冷却功能。冷却体统中的开环冷却水路采用直接从河中抽水,且冷却后的水直接排到河中,提高了热交换机的冷却效率,并降低了能源。

Description

电动舷外机冷却系统及其冷却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却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舷外机冷却系统及其冷却方法。
背景技术
舷外机,顾名思义是指安装在船体(船舷)外侧的推进用发动机,通常悬挂于艉板的外侧,又称船外机。舷外机集成度高、安装选购简单,是个人休闲娱乐小艇的首选动力,也广泛应用于商业运营、政府执法领域。根据能量来源不同,船外机分为燃油类、及电动舷外机。电动舷外机以可以循环使用的蓄电池作为能量源,通过电动机将电动转换为动能。电动舷外机由于绿色环保,零污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随着电动舷外机使用时间的增加,电机在长时间连续工作中温度逐渐升高,导致电机性能降低,甚至烧坏电机,目前电动舷外机主要通过风冷方式对电机进行冷却,但冷却效果并不好,于是中国专利CN216269855U中提出了一种电动舷外机内循环冷却系统,但实际其冷却效果有限,效果依旧不明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舷外机冷却系统及其冷却方法,有效的提高冷却效率,更好的实现电动舷外机的冷却,延长其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电动舷外机冷却系统,包括:
闭环式冷却液系统:包括电动舷外机的逆变器、电机、冷却液储液罐、热交换器及冷却液泵,所述逆变器与电机并列,所述逆变器与电机通过冷却液泵与冷却液储液罐及热交换器连接;所述逆变器与电机冷却液出口端与热交换器连接;
开环式冷却水系统:包括与热交换器连接的水泵,所述水泵的一端与外部水流连接。
优选地,所述冷却液储液罐的出口及热交换器的出口与冷却液泵的进口连接,所述冷却液泵的出口与逆变器及电机连接。
优选地,所述热交换器的冷却液出口支路端与冷却液储液罐的入口连接。
优选地,所述水泵的冷却水出口端与热交换器冷却水进口端连接,所述热交换器的冷却水出口端与外部水流联通进行排放。
优选地,所述水泵的冷却水出口端与热交换器下端的冷却水进口端连接,所述热交换器的上端的冷却水出口端与外部水流联通。
优选地,所述的电动舷外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闭路循环冷却形成的内冷却和开环冷却的外冷却;
所述闭路循环冷却通过闭环式冷却液系统中冷却液泵将冷却液储液罐和热交换器中的冷却液抽出,对电机和逆变器进行冷却,冷却液通过电机和逆变器后汇集到热交换器中,在热交换器的冷却液出口支路端进入到冷却储液罐的入口形成循环;
所述开环冷却通过开环式冷却水系统中的水泵将河中的冷却水抽出从下端去冷却热交换器,并从热交换器的上端排出河中形成外冷却。
本发明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闭环式冷却液冷却系统和开环式冷却水冷却系统实现了对电机和逆变器的冷却,从而实现了对电动舷外发动机冷却功能。冷却体统中的开环冷却水路采用直接从河中抽水,且冷却后的水直接排到河中,提高了热交换机的冷却效率,并降低了能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冷却系统的原理结构示意图。
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电动舷外机冷却系统,本发明的冷却系统包括外冷却系统及内冷却系统,其中,外冷却为开环式冷却水系统,内冷却为闭环式冷却液系统。
具体的,所述闭环式冷却液系统:包括电动舷外机的逆变器、电机、冷却液储液罐、热交换器及冷却液泵,所述逆变器与电机并列,所述逆变器与电机通过冷却液泵与冷却液储液罐及热交换器连接;所述逆变器与电机冷却液出口端与热交换器连接;所述冷却液储液罐的出口及热交换器的出口与冷却液泵的进口连接,所述冷却液泵的出口与逆变器及电机连接。所述热交换器的冷却液出口支路端与冷却液储液罐的入口连接,冷却液储液罐可以将管路中的气体排除还能加注和补充冷却液。所述闭环式冷却液系统通过冷却液泵进行冷却液的抽取从而实现了冷却液的内部循环。
开环式冷却水系统:包括与热交换器连接的水泵,所述水泵的一端与外部水流连接。进一步的,是指所述水泵的冷却水出口端与热交换机冷却水进口端连接,所述热交换器的冷却水出口端与外部水流联通进行排放。进一步的,为了有助于排除管道中的空气,所述水泵的冷却水出口端与热交换器下端的冷却水进口端连接,所述热交换器的上端的冷却水出口端与外部水流联通。
为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以下阐述下本发明利用以上系统进行冷却时的原理和方法:
所述的电动舷外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方法,包括闭路循环冷却形成的内冷却和开环冷却的外冷却;
所述闭路循环冷却通过闭环式冷却液系统中冷却液泵将冷却液储液罐和热交换器中的冷却液抽出,对电机和逆变器进行冷却,冷却液通过电机和逆变器后汇集到热交换器中,在热交换器的冷却液出口支路端进入到冷却储液罐的入口形成循环。
所述开环冷却通过开环式冷却水系统中的水泵将河中的冷却水抽出从下端去冷却热交换器,并从热交换器的上端排出河中形成外冷却。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Claims (6)

1.电动舷外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闭环式冷却液系统:包括电动舷外机的逆变器、电机、冷却液储液罐、热交换器及冷却液泵,所述逆变器与电机并列,所述逆变器与电机通过冷却液泵与冷却液储液罐及热交换器连接;所述逆变器与电机冷却液出口端与热交换器连接;
开环式冷却水系统:包括与热交换器连接的水泵,所述水泵的一端与外部水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舷外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储液罐的出口及热交换器的出口与冷却液泵的进口连接,所述冷却液泵的出口与逆变器及电机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舷外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的冷却液出口支路端与冷却液储液罐的入口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舷外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的冷却水出口端与热交换器冷却水进口端连接,所述热交换器的冷却水出口端与外部水流联通进行排放。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舷外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的冷却水出口端与热交换器下端的冷却水进口端连接,所述热交换器的上端的冷却水出口端与外部水流联通。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所述的电动舷外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闭路循环冷却形成的内冷却和开环冷却的外冷却;
所述闭路循环冷却通过闭环式冷却液系统中冷却液泵将冷却液储液罐和热交换器中的冷却液抽出,对电机和逆变器进行冷却,冷却液通过电机和逆变器后汇集到热交换器中,在热交换器的冷却液出口支路端进入到冷却储液罐的入口形成循环;
所述开环冷却通过开环式冷却水系统中的水泵将河中的冷却水抽出从下端去冷却热交换器,并从热交换器的上端排出河中形成外冷却。
CN202310382951.9A 2023-04-12 2023-04-12 电动舷外机冷却系统及其冷却方法 Pending CN11646168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82951.9A CN116461686A (zh) 2023-04-12 2023-04-12 电动舷外机冷却系统及其冷却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82951.9A CN116461686A (zh) 2023-04-12 2023-04-12 电动舷外机冷却系统及其冷却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61686A true CN116461686A (zh) 2023-07-21

Family

ID=871764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82951.9A Pending CN116461686A (zh) 2023-04-12 2023-04-12 电动舷外机冷却系统及其冷却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6168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44501B (zh) 一种电动汽车余热利用系统
CN108511849B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液冷与压缩co2复合冷却系统
CN202628254U (zh) 一种发动机涡轮增压器和中冷器的冷却装置
CN102852596A (zh) 一种优化内燃机排气背压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208674321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机构
JP2015086779A (ja) エンジン冷却システム
CN211364899U (zh) 一种船用制氢供氢一体化氢能动力系统
CN1138055C (zh) 内燃机废气发电及制氢的装置
CN110332036B (zh) 一种回收利用柴油机旁通废气能量的闭式冷却系统
CN115411318A (zh) 燃料电池系统提升回收效率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8565371A (zh) 一种电动汽车大容量锂电池用散热装置
CN201614961U (zh) 一种船用柴油机
CN220054115U (zh) 电动舷外机冷却系统
CN116461686A (zh) 电动舷外机冷却系统及其冷却方法
CN105370436A (zh) 一种基于斯特林发动机的汽车尾气余热回收系统
CN209838517U (zh) 一种船舶机舱冷却系统
CN201265460Y (zh) 一种利用内燃机排放高温气体发电的系统
CN108643994B (zh) 一种车载发动机排气能量多级联合回收装置
CN214898578U (zh) 一种船舶电池舱室的冷却装置
CN201594777U (zh) 船舶用牵引电机
CN214304056U (zh) 一种水冷四冲程轻型柴油舷外机
CN201215035Y (zh) 汽车发动机水箱空气冷却装置
CN208236474U (zh) 一种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CN108644021B (zh) 一种车载发动机排气能量多级联合回收控制方法
CN216269855U (zh) 一种电动舷外机内循环冷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