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54553A - 电池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池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54553A
CN116454553A CN202310637031.7A CN202310637031A CN116454553A CN 116454553 A CN116454553 A CN 116454553A CN 202310637031 A CN202310637031 A CN 202310637031A CN 116454553 A CN116454553 A CN 1164545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b
assembly
circuit board
package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3703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远胜
冯光辉
陈新欢
李小燕
杨立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Nv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Nv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Nv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Nv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3703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54553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545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545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19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omprisin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10/4257Smart batterie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side the housing of the cells or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2010/4271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s including electronic circuits, e.g. control of current or voltage to keep battery in healthy state, cell balanc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池及用电设备,电池包括电芯、第一电路板组件和第二电路板组件。电芯包括电极组件、包装袋、第一极耳组件和第二极耳组件。电极组件容纳于包装袋中。电芯的厚度方向为第一方向。沿第一方向观察,第一极耳组件和第二极耳组件分别连接于包装袋的不同侧。第一极耳组件包括连接于电极组件的且极性相反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二极耳组件包括连接于电极组件且极性相反的第三极耳和第四极耳。第一电路板组件与包装袋设有第一极耳组件的一侧相对设置,且电连接于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二电路板组件与包装袋设有第二极耳组件的一侧相对设置,且电连接于第三极耳和第四极耳。上述电池能够降低温升。

Description

电池及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池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电池快充技术成为趋势,手机等电子装置均采用快充设计。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无记忆效应等众多特点,在手机等电子装置市场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手机各项功能的不断提升,电池容量不断增加,如何快速充电就成了用户追求的重点。随着各种快充技术的发展,锂电池的保护电路板承载的电流越来越大导致保护板温升提高,从而导致电池的温升提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降低温升的电池。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括电芯、第一电路板组件和第二电路板组件。电芯包括电极组件、包装袋、第一极耳组件和第二极耳组件。电极组件容纳于包装袋中,电芯的厚度方向为第一方向。沿第一方向观察,第一极耳组件和第二极耳组件分别连接于包装袋的不同侧。第一极耳组件包括连接于电极组件的且极性相反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自包装袋一侧伸出且间隔设置。第二极耳组件包括连接于电极组件且极性相反的第三极耳和第四极耳,第三极耳和第四极耳自包装袋的另外一侧伸出且间隔设置。第一电路板组件与包装袋设有第一极耳组件的一侧相对设置,且电连接于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二电路板组件与包装袋设有第二极耳组件的一侧相对设置,且电连接于第三极耳和第四极耳。
上述电池中,第一电路板组件和第二电路板组件分别与电芯电连接,用于在电芯充电或放电的过程中提供两条电流回路,在不降低总功率的情况下,有利于减小流经第一电路板组件和第二电路板组件的电流,进而降低温升。并且,第一电路板组件和第二电路板组件位于包装袋的不同侧,有利于分散热源,进一步降低温升。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包装袋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承载部和第二承载部,以及形成于第一承载部和第二承载部之间的翻折部、顶壁、底壁和第一侧壁。包装袋由封装膜沿翻折部翻折后密封形成。顶壁和底壁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第一侧壁和翻折部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相互垂直。第一极耳组件设置于顶壁,第二极耳组件设置于底壁。翻折部作为翻折部位提供适配的翻折余量从而具有无封装边的表面,以消除翻折部与顶壁的连接处形成干涉第一电路板组件的连接结构、以及消除翻折部与底壁的连接处形成干涉第二电路板组件的连接结构,进而提高第一电路板组件和第二电路板组件与顶壁之间的空间利用率。并且还便于加长第一电路板组件和第二电路板组件在第三方向上的长度,有利于增加第一电路板组件和第二电路板组件的布件面积。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包装袋还包括形成于第一承载部和第二承载部之间的封装部。封装部包括第一封装边、第二封装边和第三封装边。第一封装边连接于顶壁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自第一封装边伸出,第一电路板组件和第一封装边相对设置。第二封装边连接于底壁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三极耳和第四极耳自第二封装边伸出,第二电路板组件和第二封装边相对设置。第三封装边连接于第一侧壁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三封装边和第一封装边的交接处形成凸出于顶壁的第一折角,第三封装边和第二封装边的交接处形成凸出于底壁的第二折角。沿第二方向,第一电路板组件的投影位于第一折角的投影和翻折部的投影之间,以便于第一电路板组件在第三方向上自第一折角延伸至翻折部,有利于增加第一电路板组件的布件面积。并且,第一折角用于对第一电路板组件对应的端部起到防护作用。第二电路板组件的投影位于第二折角的投影和翻折部的投影之间,以便于第二电路板组件在第三方向上自第二折角延伸至翻折部,有利于增加第二电路板组件的布件面积。并且,第二折角用于对第二电路板组件对应的端部起到防护作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第一电路板组件的投影和翻折部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以使第一电路板组件在第三方向上自第一折角延伸至翻折部;和/或第二电路板组件的投影和翻折部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以使第二电路板组件在第三方向上自第二折角延伸至翻折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组件或第二电路板组件设有电量计,电池还包括导电件,导电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路板组件和第二电路板组件电连接,用于使电量计通过导电件同时采集第一电路板组件和第二电路板组件的电压电流等信号,从而准确检测电芯的电量信息。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电件包括第一连接段和连接于第一连接段两端的第二连接段和第三连接段。第一连接段位于翻折部远离电极组件的一侧,沿第三方向,第一连接段的投影与翻折部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第二连接段连接于第一电路板组件,第三连接段连接于第二电路板组件,以使导电件不会在第一方向上影响电池的厚度,有利于电池轻薄化。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包括卷绕设置的极片和第一隔膜。极片包括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第一极耳和第三极耳连接于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中的一者,第二极耳和第四极耳连接于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中的另外一者。极片为卷绕状态时,定义极片靠近卷绕中心的一端为起始端,定义极片远离卷绕中心的一端为收尾端。极片为展开状态时,起始端和收尾端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极片包括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边和第二边。第一边和第二边分别沿第三方向延伸,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凸伸于第一边,第三极耳和第四极耳凸伸出第二边。沿第三方向,起始端和收尾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L1。第一极耳的中间线与起始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L2,第二极耳的中间线与收尾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L3,L1、L2和L3满足:20%L1≤L2≤30%L1,20%L1≤L3≤30%L1。第三极耳的中间线与收尾端之间的距离为第四距离L4,第四极耳的中间线与起始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五距离L5,L1、L4和L5满足:20%L1≤L4≤30%L1,20%L1≤L5≤30%L1。通过限定第一极耳、第二极耳、第三极耳和第四极耳的位置满足上述关系,有利于缩短电流在电极组件中的传导路径,便于降低电芯的内阻,进而降低温升。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L2=L3=L4=L5,且24%L1≤L2≤26%L1,有利于进一步缩短电流在电极组件中的传导路径,以降低电芯的内阻,进而降低温升。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池还包括第三极耳组件和第四极耳组件,第三极耳组件和第一极耳组件连接于包装袋的一侧,第四极耳组件和第二极耳组件连接于包装袋的另外一侧。第三极耳组件包括连接于电极组件的且极性相反的第五极耳和第六极耳,第一极耳和第五极耳极性相同且至少部分重叠,第二极耳和第六极耳极性相同且至少部分重叠。第四极耳组件包括连接于电极组件且极性相反的第七极耳和第八极耳,第三极耳和第七极耳极性相同且至少部分重叠,第四极耳和第八极耳极性相同且至少部分重叠。通过上述设置有利于增加极耳数量,以进一步缩短电流在电极组件中的传导路径,便于降低电芯的内阻,进而提高充电速度且降低温升。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包装袋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承载部和第二承载部,以及形成于第一承载部和第二承载部之间的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相邻设置。包装袋还包括形成于第一承载部和第二承载部之间封装部。封装部包括第四封装边和第五封装边。第四封装边连接于第二侧壁且朝向第二侧壁弯折,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自第四封装边伸出,第一电路板组件和第四封装边相对设置。第五封装边连接于第三侧壁且朝向第三侧壁弯折,第三极耳和第四极耳自第五封装边伸出,第二电路板组件和第五封装边相对设置。包装袋还包括连接壁,连接壁倾斜设置于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之间,电极组件为叠片结构,电极组件设有与连接壁相对设置的斜切面,封装部还包括第六封装边,第六封装边连接于连接壁,第六封装边两端分别连接第四封装边和第五封装边,以消除第四封装边和第五封装边的连接处形成干涉第一电路板组件和第二电路板组件的连接结构,提高电芯、第一电路板组件和第二电路板组件之间的空间利用率。
电池还包括连接软板,连接软板的一端与第一电路板组件靠近第二电路板组件的一端电连接,连接软板的另一端与第二电路板组件靠近第一电路板组件的一端电连接,以使第一电路板组件和第二电路板组件电连接,进而便于在电池仅有一个电量计时通过连接软板同时采集第一电路板组件和第二电路板组件的电压电流等信号,从而准确检测电芯的电量信息。第六封装边位于连接壁和连接软板之间,以提高电芯和连接软板之间的空间利用率。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连接软板包括沿相互连接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第一延伸部沿第二侧壁延伸且连接于第一电路板组件,第二延伸部沿第三侧壁延伸且连接于第二电路板组件,以提高电芯和连接软板之间的空间利用率。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实施例中的一种电池。
上述电池和用电设备中,第一电路板组件和第二电路板组件分别与电芯电连接,用于在电芯充电或放电的过程中提供两条电流回路,在不降低总功率的情况下,有利于减小流经第一电路板组件和第二电路板组件的电流,进而降低温升。并且,第一电路板组件和第二电路板组件位于包装袋的不同侧,有利于分散热源,进一步降低温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的俯视图。
图4是图1沿剖面线A-A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的电极组件的卷绕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的电极组件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的电极组件的卷绕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的电极组件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用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电池 100
用电设备 200
电芯 10
电极组件 11
极片 111
正极极片 111a
负极极片 111b
起始端 111c
收尾端 111d
第一边 111e
第二边 111f
斜切面 112
包装袋 12
第一承载部 121
第二承载部 122
翻折部 123
顶壁 124
底壁 125
第一侧壁 126
封装部 127
第一封装边 127a
第二封装边 127b
第三封装边 127c
第四封装边 127d
第五封装边 127e
第六封装边 127f
第一折角 128
第二折角 129
第一极耳组件 13
第一极耳 131
第二极耳 132
第二极耳组件 14
第三极耳 141
第四极耳 142
第三极耳组件 15
第五极耳 151
第六极耳 152
第四极耳组件 16
第七极耳 161
第八极耳 162
第一电路板组件 20
第一基板 21
第一柔性电路板 22
连接器 221、321
镍片 23、33
第二电路板组件 30
第二基板 31
第二柔性电路板 32
第一粘接件 41
第二粘接件 42
导电件 50
第一连接段 51
第二连接段 52
第三连接段 53
第二侧壁 61
第三侧壁 62
连接壁 63
连接软板 70
第一延伸部 71
第二延伸部 72
第一方向 Z
第二方向 X
第三方向 Y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应理解的是,考虑实际加工公差的因素,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当两元件平行/垂直设置时沿同一方向设置,两元件之间可存在一定的夹角,两元件之间的允许存在0-±10%的公差,两元件大于、等于或小于允许存在0-±10%的公差。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包括电芯、第一电路板组件和第二电路板组件。电芯包括电极组件、包装袋、第一极耳组件和第二极耳组件。电极组件容纳于包装袋中,电芯的厚度方向为第一方向。沿第一方向观察,第一极耳组件和第二极耳组件分别连接于包装袋的不同侧。第一极耳组件包括连接于电极组件的且极性相反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自包装袋一侧伸出且间隔设置。第二极耳组件包括连接于电极组件且极性相反的第三极耳和第四极耳,第三极耳和第四极耳自包装袋的另外一侧伸出且间隔设置。第一电路板组件与包装袋设有第一极耳组件的一侧相对设置,且电连接于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二电路板组件与包装袋设有第二极耳组件的一侧相对设置,且电连接于第三极耳和第四极耳。
上述电池中,第一电路板组件和第二电路板组件分别与电芯电连接,用于在电芯充电或放电的过程中提供两条电流回路,在不降低总功率的情况下,有利于减小流经第一电路板组件和第二电路板组件的电流,进而降低温升。并且,第一电路板组件和第二电路板组件位于包装袋的不同侧,有利于分散热源,进一步降低温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1,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100,包括电芯10、第一电路板组件20和第二电路板组件30。电芯10用于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第一电路板组件20和第二电路板组件30可以但不限于作为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电池管理系统),用于监控并管理电芯10。
定义电芯10的厚度方向为第一方向Z,电芯10的长度方向为第二方向X,电芯10的宽度方向为第三方向Y。其中,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X和第三方向Y相互垂直。
请一并参阅图2,电芯10包括电极组件11、包装袋12、第一极耳组件13和第二极耳组件14。电极组件11容纳于包装袋12中。电极组件11包括依序设置的正极极片、隔离膜和负极极片,可选地,正极极片、隔离膜和负极极片卷绕结构或叠片结构。
沿第一方向Z观察,第一极耳组件13和第二极耳组件14分别连接于包装袋12的不同侧。可选地,第一极耳组件13和第二极耳组件14分别连接于包装袋12相对的两侧,或连接于包装袋12相邻的两侧。
第一极耳组件13包括第一极耳131和第二极耳132,所述第一极耳131和第二极耳132连接于电极组件11且极性相反。第一极耳131和第二极耳132各自从包装袋12一侧伸出且间隔设置。第二极耳组件14包括第三极耳141和第四极耳142,第三极耳141和第四极耳142连接于电极组件11且极性相反。第三极耳141和第四极耳142各自从包装袋12的另外一侧伸出且间隔设置。第一电路板组件20与包装袋12设有第一极耳组件13的一侧相对设置,且电连接于第一极耳131和第二极耳132,以使第一电路板组件20与电芯10电连接。第二电路板组件30与包装袋12的设有第二极耳组件14的一侧相对设置,且电连接于第三极耳141和第四极耳142,以使第二电路板组件30与电芯10电连接。
上述电池100中,第一电路板组件20和第二电路板组件30分别与电芯10电连接,用于在电芯10充电或放电的过程中提供两条电流回路,在不降低总功率的情况下,有利于减小流经第一电路板组件20和第二电路板组件30的电流,进而降低温升。并且,第一电路板组件20和第二电路板组件30位于包装袋12的不同侧,有利于分散热源,进一步降低温升。
可以理解的是,在电池100的充电过程中,第一电路板组件20和第二电路板组件30对充电电流进行分流,以减小流经第一电路板组件20和第二电路板组件30的电流,从而实现更大电流的充电而不会有较大的温升,有利于使电池100实现快速充电。可选地,电池100在充电过程中包括恒流充电阶段和恒压充电阶段,当电池100处于恒流充电阶段时,第一电路板组件20和第二电路板组件30用于同时对电芯10进行恒流充电,当电池100处于恒流压电阶段时,第一电路板组件20或第二电路板组件30中的一者用于对电芯10进行恒压充电。电池100在放电过程中仅通过第一电路板组件20或第二电路板组件30中靠近外部电路的一者对电芯10进行放电。
请继续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包装袋12包括沿第一方向Z间隔设置的第一承载部121和第二承载部122、以及形成于第一承载部121和第二承载部122之间的翻折部123、顶壁124、底壁125和第一侧壁126。包装袋12由封装膜沿翻折部123翻折后密封形成,顶壁124和底壁125沿第二方向X相对设置。第一侧壁126和翻折部123沿第三方向Y相对设置。具体地,封装膜的外轮廓呈矩形且为一体式,封装膜对应第一承载部121的区域设有冲坑,和/或封装膜对应第二承载部122的区域设有冲坑,在制备过程中,封装膜对应第一承载部121的区域相对封装膜对应第二承载部122的区域翻折,以将电极组件11封装于第一承载部121和第二承载部122之间,翻折部123作为翻折部位提供适配的翻折余量从而具有无封装边的表面。
第一极耳组件13设置于顶壁124,第一极耳131和第二极耳132自顶壁124一侧伸出且间隔设置。对应的,第一电路板组件20与顶壁124相对设置。顶壁124和翻折部123相邻设置,以消除翻折部123与顶壁124的连接处形成干涉第一电路板组件20的连接结构(例如折角),有利于第一电路板组件20充分利用顶壁124的空间,提高第一电路板组件20和顶壁124之间的空间利用率。并且,通过上述设置还便于加长第一电路板组件20在第三方向Y上的长度,有利于增加第一电路板组件20的布件面积。
第二极耳组件14设置于底壁125,第三极耳141和第四极耳142各自从底壁125伸出且间隔设置。对应的,第二电路板组件30与底壁125相对设置。底壁125和翻折部123相邻设置,以消除翻折部123与底壁125的连接处形成干涉第二电路板组件30的连接结构(例如折角),有利于第二电路板组件30充分利用底壁125的空间,提高第二电路板组件30和底壁125之间的空间利用率。并且,通过上述设置还便于加长第二电路板组件30在第三方向Y上的长度,有利于增加第二电路板组件30的布件面积。
请继续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包装袋12还包括形成于第一承载部121和第二承载部122之间的封装部127。冲坑其中一侧壁面为翻折部123,封装膜设有与冲坑其余侧壁面连接的封装区域,在制备过程中,封装膜的封装区域重叠连接且形成与翻折部123相离的封装部127。封装部127包括第一封装边127a、第二封装边127b和第三封装边127c。
第一封装边127a连接于顶壁124且朝向顶壁124弯折,可选地,第一封装边127a连接于顶壁124且沿第一方向Z延伸。第一极耳131和第二极耳132自第一封装边127a伸出,第一电路板组件20和第一封装边127a相对设置,以减少第一封装边127a和第一电路板组件20在第二方向X上占用的空间,进而提高电池100的能量密度。
第二封装边127b连接于底壁125且朝向底壁125弯折,可选地,第二封装边127b连接于顶壁124且沿第一方向Z延伸。第三极耳141和第四极耳142自第二封装边127b伸出,第二电路板组件30和第二封装边127b相对设置,以减少第二封装边127b和第二电路板组件30在第二方向X上占用的空间,进而提高电池100的能量密度。
第三封装边127c连接于第一侧壁126且朝向第一侧壁126弯折。可选地,第三封装边127c连接于第一侧壁126且沿第一方向Z延伸。第三封装边127c和第一封装边127a的交接处形成凸出于顶壁124的第一折角128,第三封装边127c和第二封装边127b的交接处形成凸出于底壁125的第二折角129。
请一并参阅图3,沿第二方向X,第一电路板组件20的投影位于第一折角128的投影和翻折部123的投影之间,以便于第一电路板组件20在第三方向Y上自第一折角128延伸至翻折部123,有利于增加第一电路板组件20的布件面积。并且,第一折角128用于对第一电路板组件20对应的端部起到防护作用。
沿第二方向X,第二电路板组件30的投影位于第二折角129的投影和翻折部123的投影之间,以便于第二电路板组件30在第三方向Y上自第二折角129延伸至翻折部123,有利于增加第二电路板组件30的布件面积。并且,第二折角129用于对第二电路板组件30对应的端部起到防护作用。
进一步地,沿第二方向X,第一电路板组件20的投影和翻折部123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以使第一电路板组件20在第三方向Y上自第一折角128延伸至翻折部123。和/或第二电路板组件30的投影和翻折部123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以使第二电路板组件30在第三方向Y上自第二折角129延伸至翻折部123。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组件20包括第一基板21和连接于第一基板21的第一柔性电路板22,第一基板21设有实现电路功能的元件,第一柔性电路板22上设有用于连接外部电路的连接器221。第一基板21呈平板状,第一基板21的厚度方向与第二方向X平行,以减少第一基板21第二方向X上占用的空间,进而提高电池100的能量密度。可选地,第一柔性电路板2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以提高第一电路板组件20与外部电路之间的电流传输能力,便于第一电路板组件20通过大电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组件20还包括两个镍片23,两个镍片23设于第一基板21且分别连接第一极耳131和第二极耳132,用于提高第一极耳131和第二极耳132与第一基板21的连接强度。可选地,镍片23呈U形结构设置,第一极耳131和第二极耳132的自第一封装边127a伸出的部分与镍片23焊接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路板组件30包括第二基板31和连接于第二基板31的第二柔性电路板32,第一基板21设有实现电路功能的元件,第二柔性电路板32上设有用于连接外部电路的连接器321。第二基板31呈平板状,第二基板31的厚度方向与第二方向X平行,以减少第二基板31第二方向X上占用的空间,进而提高电池100的能量密度。可选地,第二柔性电路板3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以提高第二电路板组件30与外部电路之间的电流传输能力,便于第二电路板组件30通过大电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路板组件30还包括两个镍片33,两个镍片33设于第二基板31且分别连接第三极耳141和第四极耳142,用于提高第三极耳141和第四极耳142与第二基板31的连接强度。可选地,镍片23呈U形结构设置,第三极耳141和第四极耳142自第二封装边127b伸出的部分位于镍片33中并与镍片33焊接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基板21和/或第二基板31的厚度方向与第一方向Z平行,有利于电池100轻薄化。
请参阅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100还包括两个第一粘接件41,其中一个第一粘接件41粘接于第一封装边127a和第一基板21之间,另外一个第一粘接件41粘接于第二封装边127b和第二基板31之间,以提高第一电路板组件20和第二电路板组件30与电芯10的连接强度,且实现第一电路板组件20和第二电路板组件30与电芯10之间起到缓冲作用。可选地,第一粘接件41为硅胶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100还包括两个第二粘接件42,其中一个第二粘接件42粘接于第一基板21背离第一封装边127a的一侧,另外一个第二粘接件42粘接于第二基板31背离第二封装边127b的一侧,每个第二粘接件42还粘接于第一承载部121和第二承载部122,以提高第一电路板组件20和第二电路板组件30与电芯10的连接强度,且能提高第一电路板组件20和第二电路板组件30与外部环境的绝缘稳定性。可选地,第二粘接件42为绝缘胶纸。
请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组件20或第二电路板组件30设有电量计(图未示),电量计用于检测电芯10的电量。电池100还包括导电件50,导电件5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电路板组件20和第二电路板组件30电连接,用于使电量计通过导电件50同时采集第一电路板组件20和第二电路板组件30的电压电流等信号,从而准确检测电芯10的电量信息。与每个电路板组件上均设置电量计的方式相比,通过上述设置降低电量计的数量,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件50包括第一连接段51和连接于第一连接段51两端的第二连接段52和第三连接段53。第一连接段51位于翻折部123远离电极组件11的一侧,沿第三方向Y,第一连接段51的投影与翻折部123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第二连接段52连接于第一电路板组件20,第三连接段53连接于第二电路板组件30。翻折部123作为翻折部位提供适配的翻折余量从而具有无封装边的表面以便于第一连接段51在第三方向Y上靠近电芯10,且消除第一封装边127a与翻折部123的连接处形成干涉第二连接段52的连接结构,以及消除第二封装边127b与翻折部123的连接处形成干涉第三连接段53的连接结构,进而减少导电件50在第二方向X和第三方向Y上占用的空间,提高导电件50和电芯10之间的空间利用率。并且,导电件50不会在第一方向Z上影响电池100的厚度,有利于电池100轻薄化。
可选地,第一连接段51沿第二方向X延伸,第二连接段52沿第三方向Y延伸且连接于第一基板21靠近电极组件11的一侧,第三连接段53沿第三方向Y延伸且连接于第二基板31靠近电极组件11的一侧。
请一并参阅图6和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11包括卷绕设置的极片111和第一隔膜(图未示),极片111包括正极极片111a和负极极片111b。
第一极耳131和第三极耳141各自连接于正极极片111a和负极极片111b中的一者,第二极耳132和第四极耳142各自连接于正极极片111a和负极极片111b中的另外一者,以下实施例以第一极耳131和第三极耳141连接于负极极片111b,第二极耳132和第四极耳142连接于正极极片111a进行描述。
极片111为卷绕状态时,定义极片111靠近卷绕中心的一端为起始端111c,定义极片远离卷绕中心的一端为收尾端111d。极片111为展开状态时,极片111展开为垂直于第一方向Z的片状,起始端111c和收尾端111d沿第三方向Y相对设置,极片111包括沿第二方向X相对设置的第一边111e和第二边111f,第一边111e和第二边111f分别沿第三方向Y延伸,第一极耳131和第二极耳132凸伸于第一边111e,第三极耳141和第四极耳142凸伸出第二边111f。
沿第三方向Y,起始端111c和收尾端111d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L1。可以理解的是,为了降低产生析锂的风险,极片111为展开状态时,沿第一方向Z,正极极片111a的投影位于负极极片111b的投影范围内,当沿第三方向Y,负极极片111b的长度大于正极极片111a的长度时,第一距离L1等于负极极片111b在第三方向Y上的长度。
第一极耳131的中间线K1与起始端111c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L2,第二极耳132的中间线K2与收尾端111d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L3。L1、L2和L3满足:20%L1≤L2≤30%L1,20%L1≤L3≤30%L1。第三极耳141的中间线K3与收尾端111d之间的距离为第四距离L4,第四极耳142的中间线K4与起始端111c之间的距离为第五距离L5。L1、L4和L5满足:20%L1≤L4≤30%L1,20%L1≤L5≤30%L1。
通过限定第一极耳131、第二极耳132、第三极耳141和第四极耳142的位置满足上述关系,有利于缩短电流在电极组件11中的传导路径,便于降低电芯10的内阻,进而降低温升。
进一步地,L2=L3=L4=L5,且24%L1≤L2≤26%L1,有利于进一步缩短电流在电极组件11中的传导路径,便于降低电芯10的内阻,进而降低温升。可选地,L2=L3=L4=L5=24%L1、或L2=L3=L4=L5=25%L1、或L2=L3=L4=L5=26%L1。
请一并参阅图8和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100还包括第三极耳组件15和第四极耳组件16,第三极耳组件15和第一极耳组件13连接于包装袋12的一侧,第四极耳组件16和第二极耳组件14连接于包装袋12的另外一侧。
第三极耳组件15包括第五极耳151和第六极耳152,第五极耳151和第六极耳152连接于电极组件11的且极性相反。第四极耳组件16包括第七极耳161和第八极耳162,第七极耳161和第八极耳162连接于电极组件11且极性相反。
极片111为卷绕状态时,第一极耳131和第五极耳151极性相同且至少部分重叠,第二极耳132和第六极耳152极性相同且至少部分重叠。第三极耳组件15与第一极耳组件13共同连通第一电路板组件20,第三极耳141和第七极耳161极性相同且至少部分重叠,第四极耳142和第八极耳162极性相同且至少部分重叠。第四极耳组件16与第二极耳组件14共同连通第二电路板组件30。通过上述设置有利于增加极耳数量,以进一步缩短电流在电极组件11中的传导路径,便于降低电芯10的内阻,进而提高充电速度且降低温升。
极片111为展开状态时,沿第三方向Y,第五极耳151的中间线K5与收尾端111d之间的距离为第六距离L6,第六极耳152的中间线K6与起始端111c之间的距离为第七距离L7,第七极耳161的中间线K7与起始端111c之间的距离为第八距离L8,第八极耳162的中间线K8与收尾端111d之间的距离为第八距离L9,L1、L2、L3、L4、L5、L6、L7、L8和L9满足:20%L1≤L2≤28%L,22%L1≤L7≤30%L1;20%L1≤L6≤28%L,22%L1≤L3≤30%L1;20%L1≤L8≤28%L,22%L1≤L5≤30%L1;20%L1≤L4≤28%L,22%L1≤L9≤30%L1。通过限定第五极耳151、第六极耳152、第七极耳161和第八极耳162的位置满足上述关系,有利于缩短电流在电极组件11中的传导路径,便于降低电芯10的内阻,进而降低温升。
可选地,L2=24%L1,L7=26%L1;L6=24%L1,L3=26%L1;L8=24%L1,L5=26%L1;L4=24%L1,L9=26%L1。通过上述设置便于极耳排布,且有利于进一步缩短电流在电极组件11中的传导路径,便于降低电芯10的内阻,进而降低温升。
可选地,极片111为展开状态时,沿第三方向Y,第五极耳151和第二极耳132相背的两侧的间距满足20mm至35mm;第六极耳152和第一极耳131相背的两侧的间距满足20mm至35mm;第七极耳161和第四极耳142相背的两侧的间距满足20mm至35mm;第八极耳162和第三极耳141相背的两侧的间距满足20mm至35mm。通过上述设置进一步便于极耳排布。
为了具体说明电池中极耳位置、充电时间和温升之间的关系,请参阅表1,提供对比例1-2和实施例1-10,表1中的各实施例和对比例中除所涉及到的参数之外的其它参数都相同。
L2 L3 L4 L5 L6 L7 L8 L9
对比例1 48%L1 52%L1 48%L1 52%L1
对比例2 33%L1 33%L1 33%L1 33%L1
实施例1 20%L1 20%L1 20%L1 20%L1
实施例2 24%L1 24%L1 24%L1 24%L1
实施例3 25%L1 25%L1 25%L1 25%L1
实施例4 26%L1 26%L1 26%L1 26%L1
实施例5 30%L1 30%L1 30%L1 30%L1
实施例6 20%L1 22%L1 20%L1 22%L1 20%L1 22%L1 20%L1 22%L1
实施例7 22%L1 24%L1 22%L1 24%L1 22%L1 24%L1 22%L1 24%L1
实施例8 24%L1 26%L1 24%L1 26%L1 24%L1 26%L1 24%L1 26%L1
实施例9 26%L1 28%L1 26%L1 28%L1 26%L1 28%L1 26%L1 28%L1
实施例10 28%L1 30%L1 28%L1 30%L1 28%L1 30%L1 28%L1 30%L1
测试表1中的各实施例和对比例的充电时长,具体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对比例1-2和实施例1-10中各电池的充电时长的测试结果
/>
测试表1中的各实施例和对比例的温升,具体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表3:对比例1-2和实施例1-10中各电池的温升的测试结果
由表2可知,当电池100仅包括第一极耳组件13和第二极耳组件14时,通过限定20%L1≤L2≤30%L1,20%L1≤L3≤30%L1,20%L1≤L4≤30%L1,20%L1≤L5≤30%L1,能够缩短充电时长且提高充电速度。并且,当电池100还包括第三极耳组件15和第四极耳组件16时,通过限定20%L1≤L2≤28%L,22%L1≤L7≤30%L1;20%L1≤L6≤28%L,22%L1≤L3≤30%L1;20%L1≤L8≤28%L,22%L1≤L5≤30%L1;20%L1≤L4≤28%L,22%L1≤L9≤30%L1,能够进一步缩短充电时长且提高充电速度。
由表3可知,当电池100仅包括第一极耳组件13和第二极耳组件14时,通过限定20%L1≤L2≤30%L1、20%L1≤L3≤30%L1、20%L1≤L4≤30%L1,20%L1≤L5≤30%L1,能够降低温升。并且,当电池100还包括第三极耳组件15和第四极耳组件16时,通过限定20%L1≤L2≤28%L,22%L1≤L7≤30%L1;20%L1≤L6≤28%L,22%L1≤L3≤30%L1;20%L1≤L8≤28%L,22%L1≤L5≤30%L1;20%L1≤L4≤28%L,22%L1≤L9≤30%L1,能够进一步降低温升。
请参阅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11为叠片结构,可通过在包装袋12上设置切角,便于第一电路板组件20和第二电路板组件30连接于包装袋12相邻的两侧。
具体地,包装袋12包括沿第一方向Z间隔设置的第一承载部121和第二承载部122,以及形成于第一承载部121和第二承载部122之间的第二侧壁61和第三侧壁62,第二侧壁61和第三侧壁62相邻设置。包装袋12还包括形成于第一承载部121和第二承载部122之间封装部127。封装部127包括第四封装边127d和第五封装边127e。
第四封装边127d连接于第二侧壁61且朝向第二侧壁61弯折,可选地,第四封装边127d连接于第二侧壁61且沿第一方向Z延伸。第一极耳131和第二极耳132自第四封装边127d伸出,第一电路板组件20和第四封装边127d相对设置。
第五封装边127e连接于第三侧壁62且朝向第三侧壁62弯折,可选地,第五封装边127e连接于第三侧壁62且沿第一方向Z延伸。第三极耳141和第四极耳142自第五封装边127e伸出,第二电路板组件30和第五封装边127e相对设置。
包装袋12还包括连接壁63,连接壁63倾斜设置于第二侧壁61和第三侧壁62之间,以在包装袋12上形成切角。具体地,沿第一方向Z观察,连接壁63相对第二方向X和第三方向Y倾斜。电极组件11设有与连接壁63相对设置的斜切面112,具体地,沿第一方向Z观察,斜切面112的延伸方向和连接壁63平行。
需要说明的是,当电极组件11为叠片结构时,可通过切割电极组件11形成斜切面112。
封装部127还包括第六封装边127f,第六封装边127f连接于连接壁63,第六封装边127f两端分别连接第四封装边127d和第五封装边127e。
请继续参阅图10,电池100还包括连接软板70,连接软板70的一端与第一电路板组件20靠近第二电路板组件30的一端电连接,连接软板70的另一端与第二电路板组件30靠近第一电路板组件20的一端电连接,以使第一电路板组件20和第二电路板组件30电连接,进而便于在电池100仅有一个电量计时通过连接软板70同时采集第一电路板组件20和第二电路板组件30的电压电流等信号,从而准确检测电芯10的电量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六封装边127f位于连接壁63和连接软板70之间,以提高电芯10和连接软板70之间的空间利用率。具体地,连接软板70包括沿相互连接的第一延伸部71和第二延伸部72,第一延伸部71沿第二侧壁61延伸且连接于第一电路板组件20,第二延伸部72沿第三侧壁62延伸且连接于第二电路板组件3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延伸部71和第二延伸部72分别呈片状,第一延伸部71沿第二侧壁61延伸即第一延伸部71垂直于其厚度方向的面平行于第二侧壁61所在面,第二延伸部72沿第三侧壁62延伸即第二延伸部72垂直于其厚度方向的面平行于第三侧壁62所在面。第六封装边127f远离连接壁63的侧边包括与第一延伸部71平行的第一段、以及与第二延伸部72平行的第二段。
请参阅图11,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200,用电设备200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种的电池100。用电设备200可以但不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无人机等电子设备。
综上,上述电池100和用电设备200中,第一电路板组件20和第二电路板组件30分别与电芯10电连接,用于在电芯10充电或放电的过程中提供两条电流回路,在不降低总功率的情况下,有利于减小流经第一电路板组件20和第二电路板组件30的电流,进而降低温升。并且,第一电路板组件20和第二电路板组件30位于包装袋12的不同侧,有利于分散热源,进一步降低温升。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申请精神内做其它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申请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申请所公开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芯,所述电芯包括电极组件、包装袋、第一极耳组件和第二极耳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容纳于所述包装袋中,所述电芯的厚度方向为第一方向,
沿所述第一方向观察,所述第一极耳组件和所述第二极耳组件分别连接于所述包装袋的不同侧,所述第一极耳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电极组件的且极性相反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自所述包装袋一侧伸出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极耳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电极组件且极性相反的第三极耳和第四极耳,所述第三极耳和所述第四极耳自所述包装袋的另外一侧伸出且间隔设置;
第一电路板组件,与所述包装袋设有第一极耳组件的一侧相对设置,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
第二电路板组件,与所述包装袋设有第二极耳组件的一侧相对设置,且电连接于所述第三极耳和所述第四极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装袋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承载部和第二承载部,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和所述第二承载部之间的翻折部、顶壁、底壁和第一侧壁,所述包装袋由封装膜沿所述翻折部翻折后密封形成,所述顶壁和所述底壁沿第二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翻折部沿第三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一极耳组件设置于所述顶壁,所述第二极耳组件设置于所述底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装袋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和所述第二承载部之间的封装部,所述封装部包括第一封装边、第二封装边和第三封装边,所述第一封装边连接于所述顶壁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自所述第一封装边伸出,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和所述第一封装边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封装边连接于所述底壁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三极耳和所述第四极耳自所述第二封装边伸出,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和所述第二封装边相对设置,所述第三封装边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所述第三封装边和所述第一封装边的交接处形成凸出于所述顶壁的第一折角,所述第三封装边和所述第二封装边的交接处形成凸出于所述底壁的第二折角,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折角的投影和所述翻折部的投影之间,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折角的投影和所述翻折部的投影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的投影和所述翻折部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和/或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的投影和所述翻折部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或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设有电量计,所述电池还包括导电件,所述导电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和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电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件包括第一连接段和连接于第一连接段两端的第二连接段和第三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位于所述翻折部远离电极组件的一侧,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一连接段的投影与所述翻折部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二连接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所述第三连接段连接于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包括卷绕设置的极片和第一隔膜,所述极片包括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三极耳连接于所述正极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片中的一者,所述第二极耳和所述第四极耳连接于所述正极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片中的另外一者,所述极片为卷绕状态时,定义所述极片靠近卷绕中心的一端为起始端,定义所述极片远离所述卷绕中心的一端为收尾端,所述极片为展开状态时,所述起始端和所述收尾端沿所述第三方向相对设置,所述极片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边和第二边,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分别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凸伸于所述第一边,所述第三极耳和所述第四极耳凸伸出所述第二边,
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起始端和所述收尾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L1;
所述第一极耳的中间线与所述起始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L2,所述第二极耳的中间线与所述收尾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三距离L3,所述L1、L2和L3满足:20%L1≤L2≤30%L1,20%L1≤L3≤30%L1;
所述第三极耳的中间线与所述收尾端之间的距离为第四距离L4,所述第四极耳的中间线与所述起始端之间的距离为第五距离L5,所述L1、L4和L5满足:20%L1≤L4≤30%L1,20%L1≤L5≤30%L1。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L2=L3=L4=L5,且24%L1≤L2≤26%L1。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第三极耳组件和第四极耳组件,所述第三极耳组件和所述第一极耳组件连接于所述包装袋的一侧,所述第四极耳组件和所述第二极耳组件连接于所述包装袋的另外一侧,
所述第三极耳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电极组件的且极性相反的第五极耳和第六极耳,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五极耳极性相同且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二极耳和所述第六极耳极性相同且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四极耳组件包括连接于所述电极组件且极性相反的第七极耳和第八极耳,所述第三极耳和所述第七极耳极性相同且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四极耳和所述第八极耳极性相同且至少部分重叠。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装袋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承载部和第二承载部,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和所述第二承载部之间的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相邻设置,所述包装袋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和所述第二承载部之间封装部,所述封装部包括第四封装边和第五封装边,所述第四封装边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且朝向所述第二侧壁弯折,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自所述第四封装边伸出,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和所述第四封装边相对设置,所述第五封装边连接于所述第三侧壁且朝向所述第三侧壁弯折,所述第三极耳和所述第四极耳自所述第五封装边伸出,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和所述第五封装边相对设置,
所述包装袋还包括连接壁,所述连接壁倾斜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之间,所述电极组件为叠片结构,所述电极组件设有与所述连接壁相对设置的斜切面,所述封装部还包括第六封装边,所述第六封装边连接于所述连接壁,所述第六封装边两端分别连接第四封装边和第五封装边,
所述电池还包括连接软板,所述连接软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靠近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的一端电连接,所述连接软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靠近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六封装边位于所述连接壁和所述连接软板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软板包括沿相互连接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沿所述第二侧壁延伸且连接于所述第一电路板组件,所述第二延伸部沿所述第三侧壁延伸且连接于所述第二电路板组件。
12.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
CN202310637031.7A 2023-05-31 2023-05-31 电池及用电设备 Pending CN11645455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37031.7A CN116454553A (zh) 2023-05-31 2023-05-31 电池及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37031.7A CN116454553A (zh) 2023-05-31 2023-05-31 电池及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54553A true CN116454553A (zh) 2023-07-18

Family

ID=87127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37031.7A Pending CN116454553A (zh) 2023-05-31 2023-05-31 电池及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5455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46616A (zh) * 2023-07-26 2023-08-25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和用电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46616A (zh) * 2023-07-26 2023-08-25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和用电设备
CN116646616B (zh) * 2023-07-26 2024-03-12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和用电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259322A1 (zh) 电子设备
CN104272515B (zh) 梯状结构的电极组件和复合电极组件
CN104885255B (zh) 设有切口部分的电池单体和包括该电池单体的电池组
US9972868B2 (en) Curved electrode stack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the same
JP2023535128A (ja) 電気化学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装置
CN112510240B (zh) 二次电池和终端设备
CN117895193A (zh) 电池
CN116454553A (zh) 电池及用电设备
CN110429216B (zh) 可折叠电子产品及其柔性电池以及柔性电池的制备方法
EP3686949A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battery module
US20230032873A1 (en) Battery and terminal device
CN212676424U (zh) 电池和使用电池的装置
CN113675541A (zh) 电极组件、电池和用电设备
CN114975864A (zh) 极片、电芯结构、锂电池以及电子设备
CN212625746U (zh) 电池、电池组及电子装置
CN113363673A (zh) 电池模组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CN215184263U (zh) 电池组及电子装置
CN215988840U (zh) 一种电池及电池装置
WO2023133749A1 (zh) 电池、用电设备、制备电池的方法和设备
US8974956B2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de assembly thereof
CN212303839U (zh) 电池及具有所述电池的用电装置
CN212303758U (zh) 电池组件及移动终端
CN113948711A (zh) 电化学装置、电池组和电子装置
CN111834576A (zh) 一种电芯混合并联电池
CN215266413U (zh) 电芯、电池及用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