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52033A - 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法及数字化教学系统 - Google Patents

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法及数字化教学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52033A
CN116452033A CN202310288577.6A CN202310288577A CN116452033A CN 116452033 A CN116452033 A CN 116452033A CN 202310288577 A CN202310288577 A CN 202310288577A CN 116452033 A CN116452033 A CN 1164520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ching
course
information
students
t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8857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铁成
郑淑晖
郭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Youyu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Youyu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Youyu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Youyu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28857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452033A/zh
Publication of CN1164520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520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06Q10/06398Performance of employee with respect to a job func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0Education
    • G06Q50/205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or guidanc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BEDUCATIONAL OR DEMONSTRATION APPLIANCES; APPLIANCES FOR TEACHING, 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BLIND, DEAF OR MUTE; MODELS; PLANETARIA; GLOBES; MAPS; DIAGRAMS
    • G09B7/00Electrically-operated teaching apparatus or devices working with questions and answers
    • G09B7/02Electrically-operated teaching apparatus or devices working with questions and answers of the type wherein the student is expected to construct an answer to the question which is presented or wherein the machine gives an answer to the question presented by a student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conomics (AREA)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Marketing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Electrically Operated Instructiona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适用于数字化教学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法及数字化教学系统,所述方法应用于数字化教学系统,包括:获取多个学生针对第一课程的测试结果;根据所述测试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信息;若所述授课评价信息为所述第一课程未通过,则输出所述第一课程的关键授课信息,所述关键授课信息用于指示教师通过所述数字化教学系统对所述第一课程进行重新授课;若所述授课评价信息为所述第一课程已通过,则对与所述第一课程关联的第二课程进行授课。采用上述方法,可以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授课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实现精熟教学。

Description

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法及数字化教学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属于数字化教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法及数字化教学系统。
背景技术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具备应用相应知识的能力。以职业教育为例,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便是将各种职业技能教授给学生,使得学生具备从事某项职业的技能。
现有技术中,针对职业教育的各类课程进行集中授课是职业教育的主要培养模式。教师可以按照设定的顺序、节奏进行授课,例如教师在完成某一课程的授课后,将会进行下一课程的授课。但是,如果学生在学习上一课程的过程中未能充分理解该课程的知识点,教师就盲目地进行下一课程的授课,容易使得学生也无法准确掌握下一课程的知识点,至此进入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准确地评估学生对于每一课程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授课情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法及数字化教学系统,用以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授课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实现精熟教学。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法,应用于数字化教学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多个学生针对第一课程的测试结果;
根据所述测试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信息;
若所述授课评价信息为所述第一课程未通过,则输出所述第一课程的关键授课信息,所述关键授课信息用于指示教师通过所述数字化教学系统对所述第一课程进行重新授课;
若所述授课评价信息为所述第一课程已通过,则对与所述第一课程关联的第二课程进行授课。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数字化的课程实施装置,应用于数字化教学系统,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多个学生针对第一课程的测试结果;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测试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信息;
输出模块,用于若所述授课评价信息为所述第一课程未通过,则输出所述第一课程的关键授课信息,所述关键授课信息用于指示教师通过所述数字化教学系统对所述第一课程进行重新授课;
授课模块,用于若所述授课评价信息为所述第一课程已通过,则对与所述第一课程关联的第二课程进行授课。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数字化教学系统,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获取多个学生针对第一课程的测试结果,可以根据多个学生的测试结果,确定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信息,该授课评价信息可以用于评估多个学生对于第一课程的整体学习情况,也可以用于评估讲授第一课程的授课教师的授课情况。如果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信息为第一课程未通过,则可以表示多个学生对于第一课程的整体学习情况欠佳,或者也可以表示教师对于第一课程的讲授未达预期。此时,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输出第一课程的关键授课信息,该关键授课信息可以用于指示教师通过数字化教学系统对上述第一课程进行重新授课,帮助学生再次理解第一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如果授课评价信息为第一课程已通过,则可以表示多个学生对于第一课程的整体学习情况较好,或者也可以表示教师对于第一课程的讲授已达到授课预期。此时,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对与第一课程关联的第二课程进行授课。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授课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实现精熟教学。这样,教师只有在了解大部分学生均已掌握前一课程中的知识点后,才会开始下一课程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对于课程技能的掌握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法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法中S101的一种实现方式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法中S102的一种实现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法的实施过程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字化的课程实施装置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字化教学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他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申请的描述。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参照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法的示意图,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101、获取多个学生针对第一课程的测试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法可以应用于数字化教学系统,即本申请的执行主体可以是数字化教学系统。该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是由多个不同的计算机模块组成的。这些计算机模块可以包括供教师使用的授课模块、供学生学习使用的学习模块,以及对教学情况或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评价的评价模块等等,每个计算机模块可以由单独的计算机设备构成,也可以以一个计算机设备中的某一组件的形式存在,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均不作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准确评估教师的授课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评估教师教授第一课程的情况以及学生对于第一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首先获取多个学生针对第一课程的测试结果。
通常,在教师教授完某一课程后,可以组织相应的随堂测试或课后测试,数字化教学系统所获得的测试结果便可以是学生在完成随堂测试或课后测试所获得的测试分数。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2所示,S101中获取多个学生针对第一课程的测试结果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S1011-S1013:
S1011、在完成对所述第一课程的授课后,输出所述第一课程的第一测试题。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教师在完成对第一课程的授课后,可以通过数字化教学系统输出第一课程的第一测试题,用于评估学生对第一课程中的相应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测试题可以是教师在讲授第一课程前预先输入至数字化教学系统的,也可以是教师在完成第一课程的授课后,实时输入至数字化教学系统的。在完成第一课程的授课后,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通过相应的计算机模块将第一测试题展示给各个学生。
S1012、接收各个所述学生针对所述第一测试题的作答信息。
学生针对第一测试题的答题过程可以在数字化教学系统中完成。示例性地,在随堂测试中,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通过交互界面展示给每个学生,每个学生可以在供各自学习的界面中完成对第一测试题的作答。完成作答后,数字化教学系统对学生的作答信息进行保存。在一种示例中,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基于学生作答过程中的操作来保存作答信息。例如,学生可以点击交互界面中的保存按钮,以此来实现对作答信息的保存。在另一种示例中,数字化教学系统也可以基于学生的答题过程,自行对作答信息进行保存。例如,在学生答题过程中,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按照每隔一段时间的频次,自行保存学生的作答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学生针对第一测试题的答题过程也可以在与数字化教学系统关联的其他设备中完成。示例性地,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提供远程答题功能,学生可以通过其他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完成对第一测试题的答题。学生完成答题后,其他电子设备可以将相应的作答信息传输至数字化教学系统。
S1013、根据各个所述学生的所述作答信息和预先生成的参考信息,生成各个所述学生的所述测试结果。
在接收到学生的作答信息后,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根据各个学生的作答信息,生成每个学生针对第一课程的测试结果。具体地,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根据各个学生的作答信息和预先生成的参考信息,来生成各个学生的测试结果。
参考信息可以是指第一测试题的参考答案和/或评分标准等,参考信息可以与第一测试题同时输入至数字化教学系统中。在数字化教学系统未接收到学生的作答信息前,参考信息在数字化教学系统中对学生是不可见的。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测试题可以包括客观测试题和主观测试题。通常,客观测试题可以是包括有标准答案的测试题。例如,选择题、判断题等。这些测试题的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对于每一道客观测试题,只要学生的作答信息完全一致,通常才会认为该学生作答正确。主观测试题可以是允许学生自由发挥或论述的测试题。例如,综述题等。这些主观测试题可以没有明确的标准答案,通常只要学生论述有理或论述过程包括相应的知识点即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考信息可以包括针对客观测试题的标准答案以及针对主观测试题的多个评分点信息。对于客观测试题,数字化教学系统在生成各个学生的测试结果时,可以直接将学生对该题的作答信息与该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比较,对于严格作答信息与标准答案严格一致的,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判定该题作答正确。
对于主观测试题,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根据参考信息中的多个评分点信息,对各个学生针对客观测试题所作的作答信息进行逐一识别,获得与各个评分点信息一一对应的识别结果。然后,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根据识别结果,生成各个学生的测试结果。
在一种示例中,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对学生的作答信息进行语义识别,判断识别到的信息中是否包括参考信息中各个评分点信息所要求的文字。如果识别到的信息包括这些文字,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将该学生的作答信息判定为作答正确。否则,可以将其判定为作答错误。
在另一种示例中,对于某些存在明显先后顺序的操作过程,数字化教学系统在识别出学生的作答信息中包括实现这些操作的必要文字后,还可以对各个文字的顺序进行判断,以此来判定学生的作答是否正确。
S102、根据所述测试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数字化教学系统所获取的测试结果可以是每个学生对于第一课程进行学习后各自的测试情况,该测试情况仅可用于评估单个学生的学生情况,无法评估全体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也无法评估教师针对第一课程的授课情况。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获取每个学生的测试结果后,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测试结果,生成第一课程的整体的授课评价信息,该授课评价信息可以用于评估全体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也可以用于评估教师针对第一课程的授课情况。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3所示,S102中根据测试结果,确定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信息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S1021-S1022:
S1021、确定所述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目标,所述授课评价目标至少包括所述第一课程的目标通过分数以及目标通过人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授课评价目标可以是一种用于表示教师在完成某一课程的讲授后,预期希望能够达到的一种目标。例如,授课评价目标可以包括第一课程的目标通过分数以及目标通过人数。其中,目标通过分数可以表示一种合格分数,也即表示学生在完成测试题后,获得多少分数可以被认定为通过了本课程的学习。例如,目标通过分数可以是60分、70分或80分,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目标通过人数可以表示全体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通常目标通过人数可以根据全体学生的总人数按照一定比例确定。例如,若学习某一课程的学生共80人,假设认定只有80%以上的学生通过了本课程的学习才认为本课程通过,则目标通过人数可以设定为64人。
S1022、根据所述测试结果和所述授课评价目标,生成所述第一课程的所述授课评价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各个学生的测试结果以及预先确定的授课评价目标,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通过统计、分析,获得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首先统计测试结果高于目标通过分数的学生人数。例如,上述示例中,若目标通过分数为70分,则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首先统计测试结果的分数高于70分的学生人数有多少人。如果测试结果高于70分的学生人数少于目标通过人数,例如少于上述示例中的64人,则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确定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信息为该课程未通过。如果测试结果高于70分的学生人数多于或等于上述目标通过人数,则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确定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信息为该课程已通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数字化教学系统生成的授课评价信息还可以包括各个课程的关键授课信息,例如第一课程的关键授课信息。上述关键授课信息可以是针对学生作答第一测试题的过程中出现的易错试题所分析得到的。
在具体实现中,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对各个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确定各个学生的易错试题。然后,根据易错试题,确定关键授课信息,也即与易错试题关联的课程知识点。
示例性地,第一测试题中可以包括多个不同的测试题,每个测试题可以是基于特定的一个或多个知识点生成的。在学生完成第一测试题的作答后,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对每个学生作答错误的题目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确定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出错较多的,从而形成关键授课信息。关键授课信息可以供教师改进授课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对关键授课信息做更为详细的讲解。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果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信息为第一课程未通过,则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执行S103-S104;如果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信息为第一课程已通过,则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执行S105。
S103、输出所述第一课程的关键授课信息。
S104、通过所述数字化教学系统对所述第一课程进行重新授课。
在本申请实施中,如果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信息为第一课程未通过,则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输出第一课程的关键授课信息,供教师改进授课方式。
在一种示例中,对于未通过的课程,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指示教师对该课程进行重新授课。在此过程中,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向已完成第一课程的教师输出该关键授课信息,该教师可以根据关键授课信息,在重新授课时,重点讲授学生尚未完全掌握的知识点,也就是上述关键授课信息对应的知识点。
在另一种示例中,数字化教学系统也可以将关键授课信息展示给尚未进行本课程教学的其他教师。例如,在教师甲完成第一课程的授课后,教师甲的学生完成了第一课程的测试,结果显示这些学生,假设为学生群体甲,并未完全掌握其中的知识点,也即教师甲讲授的第一课程未通过。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将关键授课信息展示给教师甲,供教师甲重新讲授第一课程。此外,数字化教学系统还可以将关键授课信息展示给教师乙,教师乙可以是也需要讲授第一课程的教师,教师乙所教授的学生与教师甲教授的学生不同。例如,教师乙所教授的学生可以是学生群体乙。这样,教师乙在向自己的学生也就是学生群体乙讲授第一课程时,可以参考教师甲的关键授课信息,重点讲授关键授课信息对应的知识点,以此提高学生群体乙的测试通过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教师通过数字化教学系统对第一课程进行重新授课之后,数字化教学系统还可以输出第一课程的第二测试题,接收各个学生针对第二测试题的作答信息,并根据各个学生针对第二测试题的作答信息,再次确定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信息。
也即,在重新讲授第一课程后,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再次组织学生进行随堂测试或课后测试,根据测试结果重新生成授课评价信息,以此来确定经过二次授课后,全体学生是否已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课程的第二测试题可以是与第一测试题不完全相同的测试题,数字化教学系统重新生成授课评价信息的过程与初次生成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信息的过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S105、对与所述第一课程关联的第二课程进行授课。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果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信息为该课程已通过,则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进行第二课程的授课,第二课程也就是与第一课程关联的下一课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获取多个学生针对第一课程的测试结果,可以根据多个学生的测试结果,确定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信息,该授课评价信息可以用于评估多个学生对于第一课程的整体学习情况,也可以用于评估讲授第一课程的授课教师的授课情况。如果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信息为第一课程未通过,则可以表示多个学生对于第一课程的整体学习情况欠佳,或者也可以表示教师对于第一课程的讲授未达预期。此时,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输出第一课程的关键授课信息,该关键授课信息可以用于指示教师通过数字化教学系统对上述第一课程进行重新授课,帮助学生再次理解第一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如果授课评价信息为第一课程已通过,则可以表示多个学生对于第一课程的整体学习情况较好,或者也可以表示教师对于第一课程的讲授已达到授课预期。此时,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对与第一课程关联的第二课程进行授课。应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授课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实现精熟教学。这样,教师只有在了解大部分学生均已掌握前一课程中的知识点后,才会开始下一课程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对于课程技能的掌握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具体示例,假设数字化教学系统包括《添加显示元素》、《显示元素的属性》和《使用资源平台》等三个课程章节,在教师讲授《添加显示元素》章节后,可以通过数字化教学系统查看学生的测试结果。每个学生的测试结果可以通过数字化教学系统交互界面中的一个方块表示,其中方块显示为绿色表示该学生已通过测试,也即该学生的测试分数高于目标通过分数;如果方块显示为红色,则表示该学生未通过测试,也即该学生的测试分数低于目标通过分数。教师通过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了解,《添加显示元素》和《显示元素的属性》两个课程章节中大部分学生都通过了测试。教师可以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下一课程,也就是《使用资源平台》章节的教学。
在完成《使用资源平台》章节的教学后,教师可以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查看授课评价信息。假设授课评价信息显示,有一半的学生都没有通过《使用资源平台》章节侧测试,这表示在该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理解上出现了问题,这时候就不能继续讲授新的知识了,要立刻重修,也即重新讲授《使用资源平台》章节的内容。通过分析下学生的数据,找到学生在理解上的难点,可以夯实学生的学习,完成精熟教学。
贯彻精熟教学法是提高教学质量非常有效的手段。在职业教育中,很多学生尤其是新生,在刚入学的时候都是信心满满,但是随着学习的推进,越来越觉得后劲不足,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学生的理解力参差不齐,授课教师难以按照统一的授课节奏来满足所有的学生。当某个学生还未完全理解前一课程的内容时,授课教师可能并不知道该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开始了下一课程的讲授,那么该学生就可能更无法理解下一课程的内容了。这样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学生后续的学习情况也就更艰难了。本申请实施例结合数字化教学系统推行精熟教学,其优势在于教师在给学生讲授新的知识点时,可以明确了解各个学生对于上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只有在大多数学生均已掌握上一课程的知识点的情况下,教师才会开始下一课程的授课。这样,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就会事半功倍,也更容易帮助学生建立的学习自信心。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通过构建数字化的教学实施过程是必要的。只有通过数字化教学系统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展示给授课教师,授课教师才能知道各个学生是否有条件可以接受新的知识。如果条件不够,则授课教师可以不讲新知识,通过数据分析,找到本课程的真正难点在哪里,形成关键授课信息。然后,结合关键授课信息对标准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调整成适合当堂学生的课程资源,重新进行讲授,然后再一次查看教学评价信息等教学成果。如果学生通过了测试或考核,则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将这次教学资源归档,以便后续整体的课程资源的升级迭代。
如图4所示,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法的实施过程的示意图。按照图4所示的方式实施精熟教学法,可以首先在数字化教育系统中创建教学模块,该教学模块可以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分别针对不同的职业教育门类、课程分别建立。如图4所示,在创建教学模块时,可以同时按照两种不同的方式来实现。一种是在数字化教学系统中引入标准教学模块,一种是可以基于实际的教育任务,由职业教育教师或者课程开发人员自定义教学模块。其中,引入的标准教学模块可以由图4中示出的标准教学任务、标准扩展练习、标准电子教案、标准学生自测和标准考核任务等不同的单元组成,这些单元涵盖了从教学到测试等全过程的教学单元。当然,图4中示出的教学单元仅为一种示例,根据实际需要,引入的标准教学模块还可以包括其他教学单元。自定义的教学模块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自行设计。例如,自定义的教学模块可以由图4中的教师教学任务、教师扩展练习、教师电子教案、教师学生自测和教师任务考核等单元组成。应用上述创建出的教学模块,教师和职业教育学生可以在数字化教学系统中实现授课和学习等任务。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采集教师授课以及学生学习的数据,形成教学过程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标准学生自测、标准任务考核、教师学生自测和/或教师任务考核等教学单元,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获得学生针对某一课程的测试结果。基于测试结果,可以评价该课程是否考核通过。对于考核通过的课程,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对相应的教学模块进行归档处理,也即将教师在教授该课程中使用到的资源、学生的学习数据等信息进行归档。归档形成的数据可以用于后续对教学模块的升级迭代。而对于考核未通过的课程,数字化教学系统可以提供相应的数据给教师,通过数据分析,教师可以明白课程中的重点、难点,方便指导后续的课程重修。
参照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字化的课程实施装置的示意图,具体可以包括获取模块501、确定模块502、输出模块503和授课模块504,其中:
获取模块501,用于获取多个学生针对第一课程的测试结果;
确定模块502,用于根据所述测试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信息;
输出模块503,用于若所述授课评价信息为所述第一课程未通过,则输出所述第一课程的关键授课信息,所述关键授课信息用于指示教师通过所述数字化教学系统对所述第一课程进行重新授课;
授课模块504,用于若所述授课评价信息为所述第一课程已通过,则对与所述第一课程关联的第二课程进行授课。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获取模块501具体可以用于:
在完成对所述第一课程的授课后,输出所述第一课程的第一测试题;
接收各个所述学生针对所述第一测试题的作答信息;
根据各个所述学生的所述作答信息和预先生成的参考信息,生成各个所述学生的所述测试结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测试题可以包括主观测试题,所述参考信息可以包括针对所述主观测试题的多个评分点信息,所述获取模块501还可以用于:
根据多个所述评分点信息,对各个所述学生针对所述主观测试题所作的所述作答信息进行识别,获得与各个所述评分点信息一一对应的识别结果;
根据所述识别结果,生成各个所述学生的所述测试结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模块502具体可以用于:
确定所述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目标,所述授课评价目标至少可以包括所述第一课程的目标通过分数以及目标通过人数;
根据所述测试结果和所述授课评价目标,生成所述第一课程的所述授课评价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502还可以用于:
统计所述测试结果高于所述目标通过分数的学生人数;
若所述学生人数少于所述目标通过人数,则确定所述授课评价信息为所述第一课程未通过;
若所述学生人数多于或等于所述目标通过人数,则确定所述授课评价信息为所述第一课程已通过。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授课评价信息还可以包括所述关键授课信息,所述确定模块502还可以用于:
对所述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确定多个所述学生的易错试题;
根据所述易错试题,确定所述关键授课信息,所述关键授课信息可以是与所述易错试题关联的课程知识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输出模块和接收模块。其中:
输出模块,可以用于输出所述第一课程的第二测试题;
接收模块,可以用于接收各个所述学生针对所述第二测试题的作答信息;
确定模块502还可以用于根据各个所述学生针对所述第二测试题的作答信息,再次确定所述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字化的课程实施装置,应用该装置,可以实现前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各个步骤。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部分的说明即可。
参照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字化教学系统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数字化教学系统600包括:处理器610、存储器620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620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61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621。所述处理器610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621时实现上述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法各个实施例中的步骤,例如图1所示的步骤S101至S105。或者,所述处理器610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621时实现上述各装置实施例中各模块/单元的功能,例如图5所示模块501至504的功能。
示例性的,所述计算机程序621可以被分割成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所述一个或者多个模块/单元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620中,并由所述处理器610执行,以完成本申请。所述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可以是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指令段,该指令段可以用于描述所述计算机程序621在所述数字化教学系统600中的执行过程。例如,所述计算机程序621可以被分割成获取模块、确定模块、输出模块和授课模块,各模块具体功能如下: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多个学生针对第一课程的测试结果;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测试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信息;
输出模块,用于若所述授课评价信息为所述第一课程未通过,则输出所述第一课程的关键授课信息,所述关键授课信息用于指示教师通过所述数字化教学系统对所述第一课程进行重新授课;
授课模块,用于若所述授课评价信息为所述第一课程已通过,则对与所述第一课程关联的第二课程进行授课。
所述数字化教学系统600可以是实现前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步骤的教学系统,该数字化教学系统600可以是由桌上型计算机、云端服务器等计算设备组成的。所述数字化教学系统600可包括,但不仅限于,处理器610、存储器620。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6仅仅是数字化教学系统600的一种示例,并不构成对数字化教学系统600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例如所述数字化教学系统600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设备、网络接入设备、总线等。
所述处理器610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所述存储器620可以是所述数字化教学系统600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数字化教学系统600的硬盘或内存。所述存储器620也可以是所述数字化教学系统600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所述数字化教学系统600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 Card)等等。进一步地,所述存储器620还可以既包括所述数字化教学系统600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所述存储器620用于存储所述计算机程序621以及所述数字化教学系统600所需的其他程序和数据。所述存储器620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数字化教学系统,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前述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述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前述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法。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数字化教学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多个学生针对第一课程的测试结果;
根据所述测试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信息;
若所述授课评价信息为所述第一课程未通过,则输出所述第一课程的关键授课信息,所述关键授课信息用于指示教师通过所述数字化教学系统对所述第一课程进行重新授课;
若所述授课评价信息为所述第一课程已通过,则对与所述第一课程关联的第二课程进行授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多个学生针对第一课程的测试结果,包括:
在完成对所述第一课程的授课后,输出所述第一课程的第一测试题;
接收各个所述学生针对所述第一测试题的作答信息;
根据各个所述学生的所述作答信息和预先生成的参考信息,生成各个所述学生的所述测试结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测试题包括主观测试题,所述参考信息包括针对所述主观测试题的多个评分点信息,所述根据各个所述学生的所述作答信息和预先生成的参考信息,生成各个所述学生的所述测试结果,包括:
根据多个所述评分点信息,对各个所述学生针对所述主观测试题所作的所述作答信息进行识别,获得与各个所述评分点信息一一对应的识别结果;
根据所述识别结果,生成各个所述学生的所述测试结果。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测试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信息,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目标,所述授课评价目标至少包括所述第一课程的目标通过分数以及目标通过人数;
根据所述测试结果和所述授课评价目标,生成所述第一课程的所述授课评价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测试结果和所述授课评价目标,生成所述第一课程的所述授课评价信息,包括:
统计所述测试结果高于所述目标通过分数的学生人数;
若所述学生人数少于所述目标通过人数,则确定所述授课评价信息为所述第一课程未通过;
若所述学生人数多于或等于所述目标通过人数,则确定所述授课评价信息为所述第一课程已通过。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授课评价信息还包括所述关键授课信息,所述根据所述测试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信息,还包括:
对所述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确定多个所述学生的易错试题;
根据所述易错试题,确定所述关键授课信息,所述关键授课信息是与所述易错试题关联的课程知识点。
7.根据权利要求1-3或5-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输出所述第一课程的关键授课信息,通过所述数字化教学系统对所述第一课程进行重新授课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输出所述第一课程的第二测试题;
接收各个所述学生针对所述第二测试题的作答信息;
根据各个所述学生针对所述第二测试题的作答信息,再次确定所述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信息。
8.一种数字化的课程实施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数字化教学系统,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多个学生针对第一课程的测试结果;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测试结果,确定所述第一课程的授课评价信息;
输出模块,用于若所述授课评价信息为所述第一课程未通过,则输出所述第一课程的关键授课信息,所述关键授课信息用于指示教师通过所述数字化教学系统对所述第一课程进行重新授课;
授课模块,用于若所述授课评价信息为所述第一课程已通过,则对与所述第一课程关联的第二课程进行授课。
9.一种数字化教学系统,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法。
CN202310288577.6A 2023-03-22 2023-03-22 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法及数字化教学系统 Pending CN11645203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88577.6A CN116452033A (zh) 2023-03-22 2023-03-22 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法及数字化教学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88577.6A CN116452033A (zh) 2023-03-22 2023-03-22 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法及数字化教学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52033A true CN116452033A (zh) 2023-07-18

Family

ID=87124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88577.6A Pending CN116452033A (zh) 2023-03-22 2023-03-22 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法及数字化教学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45203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91900A (zh) * 2023-11-23 2024-01-12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学习效率检测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56509A (ja) * 2016-03-01 2017-09-0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教育支援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教育支援システム
CN108764708A (zh) * 2018-05-25 2018-11-06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56509A (ja) * 2016-03-01 2017-09-0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教育支援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教育支援システム
CN108764708A (zh) * 2018-05-25 2018-11-06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91900A (zh) * 2023-11-23 2024-01-12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学习效率检测系统及方法
CN117391900B (zh) * 2023-11-23 2024-05-24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学习效率检测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ong et al. Teacher development in computational thinking: Design and learning outcomes of programming concepts, practices and pedagogy
US20110244434A1 (en) System and Method of Analyzing Freeform Mathematical Responses
De Coninck et al. A measurement of student teachers’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s: the design of a video-based instrument
CN111861161B (zh) 基于标准化病人的问诊训练考评方法和装置
Veerasamy et al. Using early assessment performance as early warning signs to identify at-risk students in programming courses
Fancsali et al. Intelligent Instructional Hand Offs.
CN116452033A (zh) 数字化的课程实施方法及数字化教学系统
JP2002221893A (ja) 学習支援システム
CN111932415A (zh) 一种语言自适应分级学习的方法及装置
Sparkes Quality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Sarıcoban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of pre-service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in terms of various variables
Kim Preservice teachers’ enacted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s a function of content knowledge in teaching elementary physical education content
CN111477050A (zh)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化云平台、方法、终端设备、介质
Martin et al. Effect of manikin and virtual simulation on clinical judgment
Sadeghi et al. Utilization of Hello Talk Mobile Application in Ameliorating Iranian EFL Learners’ Autonomy
Carter et al. Does the use of annotated exemplars by nursing students predict academic performance? A cohort study
Ohrndorf et al. Measurement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students' knowledge and conceptions
Põldoja et al. Web-based self-and peer-assessment of teacher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mpetencies
Koong et al. Th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alysis of JAVA programming with automatic grading system
Hsieh et al. Ideal Mathematics Teaching Behavior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erspective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heir Teachers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Dabbour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implementing an online student-response system in a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course
TW201346855A (zh) 測驗學習平台之操作方法
CN111709551A (zh) 基于相似度的学生测试数据处理方法、系统、装置及介质
Kamišalić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a teaching approach using barker or bachman notation for conceptual database design
Nazaruk Diagnosis of the mathematical skills of children from polish kindergartens and its importance for geometric shape recogni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