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98963B - 一种空调机的换气系统及多功能空调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机的换气系统及多功能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98963B
CN116398963B CN202310545774.1A CN202310545774A CN116398963B CN 116398963 B CN116398963 B CN 116398963B CN 202310545774 A CN202310545774 A CN 202310545774A CN 116398963 B CN116398963 B CN 1163989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e
wind direction
pipe
switching valve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4577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398963A (zh
Inventor
李春雨
邱汉东
肖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Kenien Environ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Kenien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Kenien Environ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Kenien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4577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98963B/zh
Publication of CN1163989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989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3989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989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24F11/67Switching between heating and cooling mo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机的换气系统及多功能空调,空调机的换气系统包括在机体上的平风口和下风口和设置在机体内的进风机和排风机,在所述机体内设置有:双功能切换阀,用于切换空调的循环模式以及切换空调的吹风模式;管路组件,用于连接所述双功能切换阀和所述平风口、所述下风口、所述进风机以及所述排风机;所述双功能切换阀包括阀体以及设置在阀体内的风向切换阀芯和模式切换阀芯。本发明通过采用双功能切换阀和管路组件与空调的制冷制热组件配合,实现符合空调制冷制热以及快速制冷制热模式下的风向切换调节和换气循环模式切换调节,以在更低功耗下,快速改善室内空气环境以及环境温度。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机的换气系统及多功能空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机的换气系统及多功能空调。
背景技术
常用空调设备通常由外机和内机组成,内机和外机之间设有换热组件,即在内机的出风口内设置换热组件以实现制冷和制热,空调制冷制热过程中,需要房间相对密闭,以增加制冷制热效果,因此,长时间使用空调会使房间内空气环境变差。
新风空调解决了常用制冷制热空调影响室内空气环境的问题,其采用在空调内机增加一组额外的室内室外通风换气系统的方式,则通风换气系统与制冷制热系统相互独立,即换气系统和制冷制热系统需要两套控制机构控制其启动和关闭,这种系统在使用时,会出现以下问题:
1、开启室内室外换气时,由于换气系统和制冷制热系统独立,其室外空气进入室内时,会对室内空气温度造成较大影响,导致制冷制热速度效果变差。
2、换气系统和制冷制热系统需要两套风机组进行工作,在换气开启时,两套风机全部工作,能耗较大。
综上,现有空调换气系统独立于空调制冷制热系统,其换气时,室外空气对室内温度产生较大影响而无法达到快速制冷制热,且独立的两套系统导致换气时需要两套系统工作,能耗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的换气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换气系统和制冷制热系统相互独立导致制冷制热受到影响以及换气模式开启式需要启动两组风机导致能耗增加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具体提供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空调机的换气系统,包括在机体上的平风口和下风口和设置在机体内的进风机和排风机,在所述机体内设置有:
双功能切换阀,用于切换空调的循环模式以及切换空调的吹风模式;
管路组件,用于连接所述双功能切换阀和所述平风口、所述下风口、所述进风机以及所述排风机;
所述双功能切换阀包括阀体以及设置在阀体内的风向切换阀芯和模式切换阀芯;
其中,所述风向切换阀芯转动或滑动,将所述平风口与所述进风机的负压端连通,且所述下风口与所述排风机的正压端连通,开启上吸下吹模式;或将所述平风口与所述排风机的正压端连通,且所述下风口与所述进风机的负压端连通,开启下吸上吹模式,以匹配空调的制冷制热模式;
其中,所述模式切换阀芯转动或滑动,将所述进风机和所述排风机分别与所述机体的外部连通,开启换气模式;或使所述进风机和所述排风机相互连通,开启内循环模式,以匹配空调的快速制冷和快速制热。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管路组件包括:
连接所述进风机正负压端的送风管和吸风管,以及连接所述排风机正负压端的排风管和抽风管;
分别连接所述平风口和所述下风口的平风管和下风管,以及连接所述阀体的外吸管和外排管;
其中,所述平风管与所述下风管对称设置在所述阀体上,所述送风管和所述抽风管对称设置在所述阀体上;
其中,所述外吸管与所述排风管对称设置在所述阀体上,所述外排管与所述吸风管对称设置在所述阀体上;
其中,所述风向切换阀芯控制所述送风管和所述抽风管与所述平风管和所述下风管的连通状态,以切换上吸下吹模式和下吸上吹模式;
其中,所述模式切换阀芯控制所述外吸管和所述排风管与所述吸风管和所述外排管的连通状态,以切换换气模式和内循环模式。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风向切换阀芯上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一风向流道,每个所述第一风向流道的两个端口轴线均相互垂直;
在所述模式切换阀芯上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一模式流道,每个所述第一模式流道的两个端口轴线均相互垂直;
其中,所述平风管通过所述第一风向流道与所述送风管连通,且所述下风管通过另一所述第一风向流道与所述抽风管连通;或所述平风管通过所述第一风向流道与所述抽风管连通,且所述下风管通过另一所述第一风向流道与所述送风管连通;
其中,所述外吸管通过所述第一模式流道与所述外排管连通,且所述排风管通过另一所述第一模式流道与所述吸风管连通;或所述外吸管通过所述第一模式流道与所述吸风管连通,且所述排风管通过另一所述第一模式流道与所述外排管连通。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风向切换阀芯转动设置在所述阀体内;
其中,所述阀体内设置有控制电机驱动所述风向切换阀芯转动预设角度,以使所述平风管通过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风向流道连通所述送风管,且使所述下风管通过另一个所述第一风向流道连通所述抽风管,开启下吸上吹模式;或使所述平风管通过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风向流道连通所述抽风管,且使所述下风管通过另一个所述第一风向流道连通所述送风管,开启上吸下吹模式。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模式切换阀芯转动设置在所述阀体内;
其中,所述阀体内设置有控制电机驱动所述模式切换阀芯转动预设角度,以使所述外吸管通过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模式流道连通所述吸风管,且使所述外排管通过另一个所述第一模式流道连通所述排风管,开启外循环模式;或使所述外吸管通过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模式流道连通所述外排管,且使所述吸风管通过另一个所述第一模式流道连通所述排风管,开启内循环模式。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风向切换阀芯滑动设置在所述阀体内;
其中,所述风向切换阀芯为柱状结构,且在所述风向切换阀芯上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二风向流道,每个所述第二风向流道的两个端口轴线均相互垂直;
其中,两个所述第二风向流道与两个所述第一风向流道空间交错设置;
其中,所述阀体上设置有控制气缸驱动所述风向切换阀芯滑动预设距离,以使所述平风管通过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风向流道连通所述送风管,且使所述下风管通过另一个所述第一风向流道连通所述抽风管,开启下吸上吹模式;或使所述平风管通过其中一个第二风向流道连通所述抽风管,且使所述下风管通过另一个第二风向流道连通所述送风管,开启上吸下吹模式。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模式切换阀芯滑动设置在所述阀体内;
其中,所述模式切换阀芯为柱状结构,且在所述模式切换阀芯上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二模式流道,每个所述第二模式流道的两个端口轴线均相互垂直;
其中,两个所述第二模式流道与两个所述第一模式流道空间交错设置;
其中,所述阀体上设置有控制气缸驱动所述模式切换阀芯滑动预设距离,以使所述外吸管通过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模式流道连通所述吸风管,且使所述外排管通过另一个所述第一模式流道连通所述排风管,开启外循环模式;或使所述外吸管通过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模式流道连通所述外排管,且使所述吸风管通过另一个所述第二模式流道连通所述排风管,开启内循环模式。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风向切换阀芯和所述模式切换阀芯均转动设置在所述阀体内,在所述风向切换阀芯和所述模式切换阀芯的相向侧分别设置有风向转轴和模式转轴,在所述风向转轴和所述模式转轴之间设置有齿轮传动组件;
其中,所述阀体内设置有控制电机驱动所述齿轮传动组件,以使所述控制电机正转并通过所述齿轮传动组件控制所述风向转轴带动所述风向切换阀芯单向转动设定角度,以及使所述控制电机反转并通过所述齿轮传动组件控制所述模式转轴带动所述模式切换阀芯单向转动设定角度。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齿轮传动组件包括设置在阀体内的驱动锥齿轮以及与所述驱动锥齿轮啮合的风向锥齿轮和模式锥齿轮;
其中,所述风向锥齿轮和所述模式锥齿轮同轴线设置;
其中,所述风向锥齿轮的轮轴与所述风向转轴通过风向棘轮套连接,所述模式锥齿轮的轮轴与所述模式转轴通过模式棘轮套连接,且所述风向棘轮套与所述模式棘轮套的锁止方向相反。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风向切换阀芯和所述模式切换阀芯均滑动设置在所述阀体内,所述风向切换阀芯和所述模式切换阀芯均为柱状结构且相互连接形成单阀芯;
其中,在所述单阀芯上依次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一流道、两个第二流道、两个第三流道、两个第四流道和两个第五流道;
其中,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四流道和所述第五流道的设置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流道和所述第三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空间交错设置。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多功能空调,采用上述的换气系统。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采用双功能切换阀和管路组件与空调的制冷制热组件配合,实现符合空调制冷制热以及快速制冷制热模式下的风向切换调节和换气循环模式切换调节,以在更低功耗下,快速改善室内空气环境以及环境温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机的换气系统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机的换气系统的双功能切换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空调机的换气系统的风向切换阀芯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空调机的换气系统的模式切换阀芯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空调机的换气系统的风向切换阀芯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空调机的换气系统的模式切换阀芯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空调机的换气系统的齿轮传动组件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空调机的换气系统的单阀芯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标号分别表示如下:
1-机体;2-进风机;3-排风机;4-双功能切换阀;5-管路组件;6-齿轮传动组件;
11-平风口;12-下风口;41-阀体;42-风向切换阀芯;43-模式切换阀芯;44-单阀芯;51-送风管;52-吸风管;53-排风管;54-抽风管;55-平风管;56-下风管;57-外吸管;58-外排管;61-驱动锥齿轮;62-风向锥齿轮;63-模式锥齿轮;
421-第一风向流道;422-第二风向流道;431-第一模式流道;432-第二模式流道;441-第一流道;442-第二流道;443-第三流道;444-第四流道;445-第五流道;621-风向棘轮套;631-模式棘轮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空调,该空调机的换气系统,包括在机体1上的平风口11和下风口12和设置在机体1内的进风机2和排风机3,在机体1内设置有:
双功能切换阀4,用于切换空调的循环模式以及切换空调的吹风模式;
管路组件5,用于连接双功能切换阀4和平风口11、下风口12、进风机2以及排风机3;
双功能切换阀4包括阀体41以及设置在阀体41内的风向切换阀芯42和模式切换阀芯43;
其中,风向切换阀芯42转动或滑动,将平风口11与进风机2的负压端连通,且下风口12与排风机3的正压端连通,开启上吸下吹模式;或将平风口11与排风机3的正压端连通,且下风口12与进风机2的负压端连通,开启下吸上吹模式,以匹配空调的制冷制热模式;
其中,模式切换阀芯43转动或滑动,将进风机2和排风机3分别与机体1的外部连通,开启换气模式;或使进风机2和排风机3相互连通,开启内循环模式,以匹配空调的快速制冷和快速制热。
本实施方式的换气系统主要是利用双功能切换阀4配合管路组件5实现吹风模式的切换以及内循环模式和外循环换气模式的切换,较现有空调机换气和制冷制热的风向和内外循环单独控制更加集成。
即,双功能切换阀4能够配合管路组件5切换平风口11和下风口12与进风机2和排风机3的导通方向。
即,在制热时,实现下风口12吹风和平风口11进风,则能够使室内空气从下往上流动,增加制热效果;以及在制冷时,实现下风口12进风和平风口11吹风,则能够使室内空气从上往下流动,增加制冷效果。
并且,双功能切换阀4能够配合管路组件5切换内循环模式和外循环换气模式,即在内循环模式时,排风机3将室内空气排入到进风机2内,进风机2将室内空气再次排入到室内,实现室内空气循环,而在外循环换气模式时,进风机2将室外空气排入室内并将室内空气通过排风机3排出至室外,提升室内空气环境。
其中,平风口11和下风口12为现有结构,可在平风口11和下风口12内加设电动导流叶引导微调风向,提升使用体验。
其中,管路组件5的具体组成和连接装配如下: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管路组件5包括:
连接进风机2正负压端的送风管51和吸风管52,以及连接排风机3正负压端的排风管53和抽风管54;
分别连接平风口11和下风口12的平风管55和下风管56,以及连接阀体41的外吸管57和外排管58;
其中,平风管55与下风管56对称设置在阀体41上,送风管51和抽风管54对称设置在阀体41上;
其中,外吸管57与排风管53对称设置在阀体41上,外排管58与吸风管52对称设置在阀体41上;
其中,风向切换阀芯42控制送风管51和抽风管54与平风管55和下风管56的连通状态,以切换上吸下吹模式和下吸上吹模式;
其中,模式切换阀芯43控制外吸管57和排风管53与吸风管52和外排管58的连通状态,以切换换气模式和内循环模式。
在开启制冷时,风向切换阀芯42活动,使得送风管51与平风管55导通以及抽风管54与下风管56导通,即能够从下风口12进风并从平风口11吹风。
在开启制热时,风向切换阀芯42活动,使得送风管51与下风管56导通以及抽风管54与平风管55导通,即能够从平风口11进风并从下风口12吹风。
在开启换气模式时,模式切换阀芯43活动,使得外吸管57与吸风管52导通以及排风管53与外排管58导通,即能够将室内气体从外排管58排出并将室外气体从吸风管52排入。
在开启内循环模式时,模式切换阀芯43活动,使得外吸管57与外排管58导通以及吸风管52与排风管53导通,即能够将室内气在室内循环流动。
如图3和图4所示,在风向切换阀芯42上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一风向流道421,每个第一风向流道421的两个端口轴线均相互垂直;
在模式切换阀芯43上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一模式流道431,每个第一模式流道431的两个端口轴线均相互垂直;
其中,平风管55通过第一风向流道421与送风管51连通,且下风管56通过另一第一风向流道421与抽风管54连通;或平风管55通过第一风向流道421与抽风管54连通,且下风管56通过另一第一风向流道421与送风管51连通;
其中,外吸管57通过第一模式流道431与外排管58连通,且排风管53通过另一第一模式流道431与吸风管52连通;或外吸管57通过第一模式流道431与吸风管52连通,且排风管53通过另一第一模式流道431与外排管58连通。
下风管56与下风口12连接,平风管55与平风口11连接,则风向切换阀芯42活动,能够改变平风口11和下风口12的进出风方式,即平风口11进风以及下风口12吹风或平风口11吹风以及下风口12进风。
外吸管57和外排管58均与室外连通,且外吸管57和外排管58上均装有滤芯,则模式切换阀芯42活动,能够改变吸风管52和排风管53的循环方式,即吸风管52与外吸管57连通以及排风管53与外排管58连通实现外循环换气模式,或吸风管52与排风管53连通以及外吸管57和外排管58连通实现内循环模式。
风向切换阀芯42和模式切换阀芯43在阀体41内切换模式可采用旋转或滑动的方式实现,以下提供两种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风向切换阀芯42和模式切换阀芯43分别转动设置在阀体41内):
如图所示,风向切换阀芯42转动设置在阀体41内;
其中,阀体41内设置有控制电机驱动风向切换阀芯42转动预设角度,以使平风管55通过其中一个第一风向流道421连通送风管51,且使下风管56通过另一个第一风向流道421连通抽风管54,开启下吸上吹模式;或使平风管55通过其中一个第一风向流道421连通抽风管54,且使下风管56通过另一个第一风向流道421连通送风管51,开启上吸下吹模式。
其中,预设角度为90度,即风向切换阀芯42每旋转90度即切换一次模式。
风向切换阀芯42的旋转是通过阀体41内部的控制电机驱动,控制电机连接空调的控制系统,即控制电机受空调控制系统控制。
风向切换阀芯42转动设置在阀体41内,其为球形结构或柱形结构,其通过旋转改变第一风向流道421的导通方向。
如图所示,模式切换阀芯43转动设置在阀体41内;
其中,阀体41内设置有控制电机驱动模式切换阀芯43转动预设角度,以使外吸管57通过其中一个第一模式流道431连通吸风管52,且使外排管58通过另一个第一模式流道431连通排风管53,开启外循环模式;或使外吸管57通过其中一个第一模式流道431连通外排管58,且使吸风管52通过另一个第一模式流道431连通排风管53,开启内循环模式。
其中,预设角度为90度,即模式切换阀芯43每旋转90度即切换一次模式。
模式切换阀芯43的旋转是通过阀体41内部的控制电机驱动,控制电机连接空调的控制系统,即控制电机受空调控制系统控制。
模式切换阀芯43转动设置在阀体41内,其为球形结构或柱形结构,其通过旋转第一模式流道431的导通方向。
实施例二(风向切换阀芯42和模式切换阀芯43分别滑动设置在阀体41内):
如图所示,风向切换阀芯42滑动设置在阀体41内;
其中,风向切换阀芯42为柱状结构,且在风向切换阀芯42上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二风向流道422,每个第二风向流道422的两个端口轴线均相互垂直;
其中,两个第二风向流道422与两个第一风向流道421空间交错设置;
其中,阀体41上设置有控制气缸驱动风向切换阀芯42滑动预设距离,以使平风管55通过其中一个第一风向流道421连通送风管51,且使下风管56通过另一个第一风向流道421连通抽风管54,开启下吸上吹模式;或使平风管55通过其中一个第二风向流道422连通抽风管54,且使下风管56通过另一个第二风向流道422连通送风管51,开启上吸下吹模式。
其中,预设距离为第一风向流道421与第二风向流道422的轴线间距。
风向切换阀芯42的滑动是通过阀体41上的控制气缸驱动,控制气缸连接空调的控制系统,即控制气缸受空调控制系统控制。
风向切换阀芯42滑动设置在阀体41内,其仅能够为柱状结构,其通过滑动改变不同方向设置的第一风向流道421和第二风向流道422,以连接导通平风管55和下风管56与送风管51和抽风管54。
如图所示,模式切换阀芯43滑动设置在阀体41内;
其中,模式切换阀芯43为柱状结构,且在模式切换阀芯43上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二模式流道432,每个第二模式流道432的两个端口轴线均相互垂直;
其中,两个第二模式流道432与两个第一模式流道431空间交错设置;
其中,阀体41上设置有控制气缸驱动模式切换阀芯43滑动预设距离,以使外吸管57通过其中一个第一模式流道431连通吸风管52,且使外排管58通过另一个第一模式流道431连通排风管53,开启外循环模式;或使外吸管57通过其中一个第二模式流道432连通外排管58,且使吸风管52通过另一个第二模式流道432连通排风管53,开启内循环模式。
其中,预设距离为第一模式流道431与第二模式流道432的轴线间距。
模式切换阀芯43的滑动是通过阀体41上的控制气缸驱动,控制气缸连接空调的控制系统,即控制气缸受空调控制系统控制。
模式切换阀芯43滑动设置在阀体41内,其仅能够为柱状结构,其通过滑动改变不同方向设置的第一模式流道431与第二模式流道432,以连接导通外吸管57和吸风管52与外排管58和排风管53。
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相比:
实施例一中,采用转动的方式将风向切换阀芯42或模式切换阀芯43设置在阀体41内,其结构简单,通过控制电机旋转控制即可,但控制电机存在转动惯量,且风向切换阀芯42在被控制电机转动时,存在旋转误差,则长期使用误差增大后,容易导致进出风流量降低,但由于低载荷的控制电机体积较小,使双功能切换阀4的占用空间减小。
而实施例二中,采用滑动的方式将风向切换阀芯42或模式切换阀芯43设置在阀体41内,其结构简单,通过控制气缸推动控制即可,由于被阀体41限位,其误差较小,但由于控制气缸需要伸缩设定距离,则需要控制气缸本体大于此设定距离,导致体积增大,使得双功能切换阀4的占用空间增大。
其中,实施例一中的风向切换阀芯42和模式切换阀芯43与阀体41的连接方式,可与实施例二中的风向切换阀芯42和模式切换阀芯43与阀体41的连接方式自由组合使用或复合使用。
其中,自由组合时,风向切换阀芯42采用转动或滑动设置在阀体41内的一种方式与模式切换阀芯43采用转动或滑动设置在阀体41内的一种方式自由配合,形成四种组成方式。
其中,复合使用时,风向切换阀芯42即转动设置在阀体41内,也滑动设置在阀体41内,且模式切换阀芯43即转动设置在阀体41内,也滑动设置在阀体41内,使其能够形成备用控制方式。
即转动切换故障时,能够通过滑动切换,滑动切换故障时,能够通过转动切换。
其中,复合使用时,控制电机和控制气缸其中一个为活动安装在阀体41上,即控制电机能够驱动控制气缸转动或控制气缸能够驱动控制电机平移,以实现风向切换阀芯42和模式切换阀芯43的双控功能。
基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自由组合中,对于风向切换阀芯42和模式切换阀芯43均采用转动设置在阀体41内的结构,提供一种更优选的方式,具体如下:
如图所示,风向切换阀芯42和模式切换阀芯43均转动设置在阀体41内,在风向切换阀芯42和模式切换阀芯43的相向侧分别设置有风向转轴423和模式转轴433,在风向转轴423和模式转轴433之间设置有齿轮传动组件6;
其中,阀体41内设置有控制电机驱动齿轮传动组件6,以使控制电机正转并通过齿轮传动组件6控制风向转轴423带动风向切换阀芯42单向转动设定角度,以及使控制电机反转并通过齿轮传动组件6控制模式转轴433带动模式切换阀芯42单向转动设定角度。
控制电机能够使得齿轮传动组件6转动,从而使得风向转轴423或模式转轴433转动。
其中,仅在控制电机正转时,齿轮传动组件6带动风向转轴423转动,且仅在控制电机反转时,齿轮传动组件6带动模式转轴433转动。
即,控制电机通过正反转控制,能够单独控制风向切换阀芯42和模式切换阀芯43的旋转,实现单电机双控,结构较为简单,且能耗更低,控制更加方便。
如图所示,齿轮传动组件6包括设置在阀体41内的驱动锥齿轮61以及与驱动锥齿轮61啮合的风向锥齿轮62和模式锥齿轮63;
其中,风向锥齿轮62和模式锥齿轮63同轴线设置;
其中,风向锥齿轮62的轮轴与风向转轴423通过风向棘轮套621连接,模式锥齿轮63的轮轴与模式转轴433通过模式棘轮套631连接,且风向棘轮套621与模式棘轮套631的锁止方向相反。
控制电机工作能够带动驱动锥齿轮61转动,驱动锥齿轮61转动能够带动风向锥齿轮62和模式锥齿轮63同步转动。
由于,风向锥齿轮62的轮轴与风向转轴423通过风向棘轮套621连接,则驱动锥齿轮61正转时,带动风向锥齿轮62正转并朝向风向棘轮套621的锁止方向转动,则风向锥齿轮62能够通过风向棘轮套621带动风向转轴423转动,从而使得风向切换阀芯42转动,反之,驱动锥齿轮61反转时,带动风向锥齿轮62反转并朝向风向棘轮套621的顺向方向转动,则风向锥齿轮62无法通过风向棘轮套621带动风向转轴423转动。
由于,模式锥齿轮63的轮轴与模式转轴433通过模式棘轮套631连接,则驱动锥齿轮61反转时,带动模式锥齿轮63反转并朝向模式棘轮套631的锁止方向转动,则模式锥齿轮63能够通过模式棘轮套631带动模式转轴433转动,从而使得模式切换阀芯43转动,反之,驱动锥齿轮61正转时,带动模式锥齿轮63正转并朝向模式棘轮套631的顺向方向旋转,则模式锥齿轮63无法通过模式棘轮套631带动模式转轴433转动。
基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自由组合中,对于风向切换阀芯42和模式切换阀芯43均采用滑动设置在阀体41内的结构,提供一种更优选的方式,具体如下:
如图所示,风向切换阀芯42和模式切换阀芯43均滑动设置在阀体41内,风向切换阀芯42和模式切换阀芯43均为柱状结构且相互连接形成单阀芯44;
其中,在单阀芯44上依次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一流道441、两个第二流道442、两个第三流道443、两个第四流道444和两个第五流道445;
其中,第一流道441、第四流道444和第五流道445的设置方向一致,第二流道442和第三流道443与第一流道441空间交错设置。
控制气缸能够使得单阀芯44在阀体41内滑动,从而使得第一流道441、两个第二流道442、两个第三流道443、两个第四流道444和两个第五流道445依次通过阀体41上的管路组件5。
其中,平风管55与下风管56对称设置在阀体41上以及送风管51和抽风管54对称设置在阀体41上形成风向切换管路;外吸管57与排风管53对称设置在阀体41上以及外排管58与吸风管52对称设置在阀体41上形成换气切换管路。
初始时,风向切换管路连接第一流道411且换气切换管路连接第二流道412,则控制气缸切换风向和换气模式时,单阀芯44顺序滑动。
当控制气缸驱动单阀芯44滑动一个单位的设定距离时,第二流道412与风向切换管路连通且第三流道413与换气切换管路连通,此时,风向切换管路被第二流道412切换改变,而换气切换管路不变。
当控制气缸驱动单阀芯44滑动两个单位的设定距离时,第三流道413与风向切换管路连通且第四流道414与换气切换管路连通,此时,换气切换管路被第四流道414切换改变,而风向切换管路相对于上一次切换不变。
当控制气缸驱动单阀芯44滑动三个单位的设定距离时,第四流道414与风向切换管路连通且第五流道415与换气切换管路连通,此时,风向切换管路被,第四流道414切换改变,而换气切换管路相对于上一次切换不变。
综上,根据不同设定模式,控制气缸能够驱动单阀芯44移动至相应位置实现相应的风向模式和换气模式。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申请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申请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空调机的换气系统,包括设置在机体(1)上的平风口(11)和下风口(12)和设置在机体(1)内的进风机(2)和排风机(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体(1)内设置有:
双功能切换阀(4),用于切换空调的循环模式以及切换空调的吹风模式;
管路组件(5),用于连接所述双功能切换阀(4)和所述平风口(11)、所述下风口(12)、所述进风机(2)以及所述排风机(3);
所述双功能切换阀(4)包括阀体(41)以及设置在阀体(41)内的风向切换阀芯(42)和模式切换阀芯(43);
其中,所述风向切换阀芯(42)转动或滑动,将所述平风口(11)与所述进风机(2)的负压端连通,且所述下风口(12)与所述排风机(3)的正压端连通,开启上吸下吹模式;或将所述平风口(11)与所述排风机(3)的正压端连通,且所述下风口(12)与所述进风机(2)的负压端连通,开启下吸上吹模式,以匹配空调的制冷制热模式;
其中,所述模式切换阀芯(43)转动或滑动,将所述进风机(2)和所述排风机(3)分别与所述机体(1)的外部连通,开启换气模式;或使所述进风机(2)和所述排风机(3)相互连通,开启内循环模式,以匹配空调的快速制冷和快速制热;
所述管路组件(5)包括:
连接所述进风机(2)正负压端的送风管(51)和吸风管(52),以及连接所述排风机(3)正负压端的排风管(53)和抽风管(54);
分别连接所述平风口(11)和所述下风口(12)的平风管(55)和下风管(56),以及连接所述阀体(41)的外吸管(57)和外排管(58);
其中,所述平风管(55)与所述下风管(56)对称设置在所述阀体(41)上,所述送风管(51)和所述抽风管(54)对称设置在所述阀体(41)上;
其中,所述外吸管(57)与所述排风管(53)对称设置在所述阀体(41)上,所述外排管(58)与所述吸风管(52)对称设置在所述阀体(41)上;
其中,所述风向切换阀芯(42)控制所述送风管(51)和所述抽风管(54)与所述平风管(55)和所述下风管(56)的连通状态,以切换上吸下吹模式和下吸上吹模式;
其中,所述模式切换阀芯(43)控制所述外吸管(57)和所述排风管(53)与所述吸风管(52)和所述外排管(58)的连通状态,以切换换气模式和内循环模式;
在所述风向切换阀芯(42)上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一风向流道(421),每个所述第一风向流道(421)的两个端口轴线均相互垂直;
在所述模式切换阀芯(43)上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一模式流道(431),每个所述第一模式流道(431)的两个端口轴线均相互垂直;
其中,所述平风管(55)通过所述第一风向流道(421)与所述送风管(51)连通,且所述下风管(56)通过另一所述第一风向流道(421)与所述抽风管(54)连通;或所述平风管(55)通过所述第一风向流道(421)与所述抽风管(54)连通,且所述下风管(56)通过另一所述第一风向流道(421)与所述送风管(51)连通;
其中,所述外吸管(57)通过所述第一模式流道(431)与所述外排管(58)连通,且所述排风管(53)通过另一所述第一模式流道(431)与所述吸风管(52)连通;或所述外吸管(57)通过所述第一模式流道(431)与所述吸风管(52)连通,且所述排风管(53)通过另一所述第一模式流道(431)与所述外排管(58)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调机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向切换阀芯(42)转动设置在所述阀体(41)内;
其中,所述阀体(41)内设置有控制电机驱动所述风向切换阀芯(42)转动预设角度,以使所述平风管(55)通过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风向流道(421)连通所述送风管(51),且使所述下风管(56)通过另一个所述第一风向流道(421)连通所述抽风管(54),开启下吸上吹模式;或使所述平风管(55)通过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风向流道(421)连通所述抽风管(54),且使所述下风管(56)通过另一个所述第一风向流道(421)连通所述送风管(51),开启上吸下吹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调机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式切换阀芯(43)转动设置在所述阀体(41)内;
其中,所述阀体(41)内设置有控制电机驱动所述模式切换阀芯(43)转动预设角度,以使所述外吸管(57)通过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模式流道(431)连通所述吸风管(52),且使所述外排管(58)通过另一个所述第一模式流道(431)连通所述排风管(53),开启外循环模式;或使所述外吸管(57)通过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模式流道(431)连通所述外排管(58),且使所述吸风管(52)通过另一个所述第一模式流道(431)连通所述排风管(53),开启内循环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空调机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向切换阀芯(42)滑动设置在所述阀体(41)内;
其中,所述风向切换阀芯(42)为柱状结构,且在所述风向切换阀芯(42)上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二风向流道(422),每个所述第二风向流道(422)的两个端口轴线均相互垂直;
其中,两个所述第二风向流道(422)与两个所述第一风向流道(421)空间交错设置;
其中,所述阀体(41)上设置有控制气缸驱动所述风向切换阀芯(42)滑动预设距离,以使所述平风管(55)通过其中一个所述第一风向流道(421)连通所述送风管(51),且使所述下风管(56)通过另一个所述第一风向流道(421)连通所述抽风管(54),开启下吸上吹模式;或使所述平风管(55)通过其中一个第二风向流道(422)连通所述抽风管(54),且使所述下风管(56)通过另一个第二风向流道(422)连通所述送风管(51),开启上吸下吹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一种空调机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式切换阀芯(43)滑动设置在所述阀体(41)内;
其中,所述模式切换阀芯(43)为柱状结构,且在所述模式切换阀芯(43)上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二模式流道(432),每个所述第二模式流道(432)的两个端口轴线均相互垂直;
其中,两个所述第二模式流道(432)与两个所述第一模式流道(431)空间交错设置;
其中,所述阀体(41)上设置有控制气缸驱动所述模式切换阀芯(43)滑动预设距离,以使所述外吸管(57)通过其中一个所述第一模式流道(431)连通所述吸风管(52),且使所述外排管(58)通过另一个所述第一模式流道(431)连通所述排风管(53),开启外循环模式;或使所述外吸管(57)通过其中一个所述第二模式流道(432)连通所述外排管(58),且使所述吸风管(52)通过另一个所述第二模式流道(432)连通所述排风管(53),开启内循环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调机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向切换阀芯(42)和所述模式切换阀芯(43)均转动设置在所述阀体(41)内,在所述风向切换阀芯(42)和所述模式切换阀芯(43)的相向侧分别设置有风向转轴(423)和模式转轴(433),在所述风向转轴(423)和所述模式转轴(433)之间设置有齿轮传动组件(6);
其中,所述阀体(41)内设置有控制电机驱动所述齿轮传动组件(6),以使所述控制电机正转并通过所述齿轮传动组件(6)控制所述风向转轴(423)带动所述风向切换阀芯(42)单向转动设定角度,以及使所述控制电机反转并通过所述齿轮传动组件(6)控制所述模式转轴(433)带动所述模式切换阀芯(43)单向转动设定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空调机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轮传动组件(6)包括设置在阀体(41)内的驱动锥齿轮(61)以及与所述驱动锥齿轮(61)啮合的风向锥齿轮(62)和模式锥齿轮(63);
其中,所述风向锥齿轮(62)和所述模式锥齿轮(63)同轴线设置;
其中,所述风向锥齿轮(62)的轮轴与所述风向转轴(423)通过风向棘轮套(621)连接,所述模式锥齿轮(63)的轮轴与所述模式转轴(433)通过模式棘轮套(631)连接,且所述风向棘轮套(621)与所述模式棘轮套(631)的锁止方向相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调机的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向切换阀芯(42)和所述模式切换阀芯(43)均滑动设置在所述阀体(41)内,所述风向切换阀芯(42)和所述模式切换阀芯(43)均为柱状结构且相互连接形成单阀芯(44);
其中,在所述单阀芯(44)上依次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一流道(441)、两个第二流道(442)、两个第三流道(443)、两个第四流道(444)和两个第五流道(445);
其中,所述第一流道(441)、所述第四流道(444)和所述第五流道(445)的设置方向一致,所述第二流道(442)和所述第三流道(443)与所述第一流道(441)空间交错设置
9.一种多功能空调,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空调机的换气系统。
CN202310545774.1A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空调机的换气系统及多功能空调 Active CN1163989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45774.1A CN116398963B (zh)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空调机的换气系统及多功能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45774.1A CN116398963B (zh)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空调机的换气系统及多功能空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98963A CN116398963A (zh) 2023-07-07
CN116398963B true CN116398963B (zh) 2024-05-07

Family

ID=870089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45774.1A Active CN116398963B (zh) 2023-05-15 2023-05-15 一种空调机的换气系统及多功能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98963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32680A (ja) * 2002-10-11 2004-04-30 Tadashi Tsunoda 空調空気噴流式ふく射冷暖房システム
CN101201123A (zh) * 2007-12-11 2008-06-18 泰怡凯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快速转换阀及使用该阀的快速转换吸尘器
CN105115040A (zh) * 2015-09-16 2015-12-02 浙江科力鑫环境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自循环新风换气机及其控制方法
EP3045840A1 (en) * 2013-09-25 2016-07-2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ir conditioner
CN106765556A (zh) * 2016-11-30 2017-05-3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10388692A (zh) * 2019-07-11 2019-10-29 博乐环境系统(苏州)有限公司 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冷热源新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32680A (ja) * 2002-10-11 2004-04-30 Tadashi Tsunoda 空調空気噴流式ふく射冷暖房システム
CN101201123A (zh) * 2007-12-11 2008-06-18 泰怡凯电器(苏州)有限公司 快速转换阀及使用该阀的快速转换吸尘器
EP3045840A1 (en) * 2013-09-25 2016-07-2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ir conditioner
CN105115040A (zh) * 2015-09-16 2015-12-02 浙江科力鑫环境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自循环新风换气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6765556A (zh) * 2016-11-30 2017-05-3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10388692A (zh) * 2019-07-11 2019-10-29 博乐环境系统(苏州)有限公司 用于近零能耗建筑的冷热源新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98963A (zh) 2023-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814501U (zh) 新风机
CN109000312B (zh) 带内循环模式的整体式热泵热回收型新风除湿机
US20200240678A1 (e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N216814369U (zh) 新风机
CN108534289A (zh) 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14543387A (zh) 可提高除霜效率的燃气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TW201411073A (zh) 可變風門之多功能熱泵式空調機
CN116398963B (zh) 一种空调机的换气系统及多功能空调
CN102486326A (zh) 一种循环换气风机系统
WO2023142515A1 (zh) 新风机
CN104214986B (zh)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除霜控制方法
CN114322085B (zh) 空调器
CN210624834U (zh) 可调式新风机
CN214406359U (zh) 一种空调器
CN114877428B (zh) 多位换向阀、空调系统和空调器
CN108488917B (zh) 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集成装置以及新风除霾装置
CN208871812U (zh) 一种送风装置
CN208090891U (zh) 一种新风机组
CN111237880A (zh) 一种热回收多联机
CN218672360U (zh) 适配风盘的风盘、地暖及旁通一体控制阀
CN21630798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260434U (zh) 空气调节设备
CN21611436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系统
CN219063621U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10594875A (zh) 一种多重回路热泵式换气热回收与空气处理复合一体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