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92175A - 一种口腔拉钩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口腔拉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92175A
CN116392175A CN202310288469.9A CN202310288469A CN116392175A CN 116392175 A CN116392175 A CN 116392175A CN 202310288469 A CN202310288469 A CN 202310288469A CN 116392175 A CN116392175 A CN 1163921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ding groove
working end
drag hook
groove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8846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力铭
杨宇龙
孟庆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Kangmi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Kangmi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Kangmi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Kangmi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28846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9217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3921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921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holding wounds open; Trac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口腔拉钩,包括:拉钩主体;所述拉钩主体具有第一工作端、第二工作端;所述第一工作端与所述第二工作端均具有弧面,所述弧面包括内弧面与外弧面,所述第一工作端与第二工作端的端头为楔形;所述拉钩主体的上表面还具有第一持握槽与第二持握槽,所述第一持握槽与第二持握槽用于与人体手部拇指部贴合持握;所述第一持握槽和所述第二持握槽位于所述第一工作端和所述第二工作端之间,所述第一持握槽的中心到所述第一工作端端头的水平距离与第二持握槽的中心到所述第二工作端端头的水平距离相等。该装置能够贴合人体手型,持握省力并且能够减轻患者痛苦。

Description

一种口腔拉钩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口腔拉钩。
背景技术
在下颌阻生智齿拔出手术中,医生需要先对智齿处的牙龈进行切口,再通过切口对牙龈进行翻瓣露从而暴露智齿,以便使用高速涡轮钻进行牙体分割。而高速涡轮钻在转动时会产生局部负压,将周围的软组织吸入钻头绞碎,从而造成口腔损伤,在术后出现出血、肿胀,甚至感染的情况。所以在进行手术时需要使用专门器械对牙周软组织进行保护。
目前,现有技术中也存在用于对牙周组织进行保护的装置,如CN209091467U,但该装置存在医生持握费力的问题,无法长期持握或进行高强度手术作业,并且在进行翻瓣时平板状的工作端会对患者切口处造成痛苦。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口腔拉钩,该装置能够贴合人体手型,持握省力并且能够减轻患者痛苦。
为实现本申请的目的,本申请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口腔拉钩,包括:拉钩主体;所述拉钩主体具有第一工作端、第二工作端;所述第一工作端与所述第二工作端均具有弧面,所述弧面包括内弧面与外弧面,所述第一工作端与第二工作端的端头为楔形;所述拉钩主体的上表面还具有第一持握槽与第二持握槽,所述第一持握槽与第二持握槽用于与人体手部拇指部贴合持握;所述第一持握槽和所述第二持握槽位于所述第一工作端和所述第二工作端之间,所述第一持握槽的中心到所述第一工作端端头的水平距离与第二持握槽的中心到所述第二工作端端头的水平距离相等。
可选的,所述第一持握槽与第二持握槽还用于人体手部大鱼际的持握。
可选的,所述第一工作端与第二工作端外层包裹一层乳胶材料保护套。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工作端与所述第二工作端中心对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工作端的端头中部还具有凹陷部,所述第一工作端与所述第二工作端的宽度小于所述拉钩主体中间腰部的宽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工作端的弧面弯曲方向向下,所述第二工作端的弧面弯曲方向向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工作端的外弧面切线与拉钩主体中间腰部上表面的法线夹角范围为70-90°,所述第一工作端的外弧面切线为经过所述第一工作端的外弧面的横向剖面曲线中心点的切线;所述第二工作端的外弧面切线与拉钩主体中间腰部上表面的法线夹角范围为70-90°,所述第二工作端的外弧面切线为经过所述第二工作端的外弧面的横向剖面曲线中心点的切线。
可选的,所述第一工作端的外弧面切线与拉钩主体中间腰部上表面的法线夹角范围为80°,所述第一工作端的外弧面切线为经过所述第一工作端的外弧面的横向剖面曲线中心点的切线;所述第二工作端的外弧面切线与拉钩主体中间腰部上表面的法线夹角范围为80°,所述第二工作端的外弧面切线为经过所述第二工作端的外弧面的横向剖面曲线中心点的切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拉钩主体的下表面还具有与所述第一持握槽对应的第三持握槽和与所述第二持握槽对应的第四持握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持握槽、第二持握槽、第三持握槽和第四持握槽的形状与尺寸相同,所述形状为边缘为椭圆形或类椭圆形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槽面为圆滑曲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持握槽与第三持握槽的槽面与所述第一工作端的弧面为连续曲面,所述第二持握槽与第四持握槽的圆滑曲面与所述第二工作端的弧面为连续曲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持握槽与第三持握槽的靠近所述拉钩主体两侧长边的边缘厚度,与所述第二持握槽与第四持握槽的靠近所述拉钩主体两侧长边的边缘厚度向等,且大于所述拉钩主体中间腰部的厚度,大于所述拉钩主体中间腰部的厚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拉钩主体的长度为180mm;所述第一工作端的端头凹陷部到所述第一持握槽中心的距离为55mm,所述第二工作端的端头到所述第二持握槽中心的水平距离为56mm;所述第一持握槽中心到所述第二持握槽中心的水平距离为68mm,所述第一持握槽与所述第二持握槽之间的所述拉钩主体中间腰部的宽度为20mm、厚度为3.8mm,所述第一工作端与第二工作端的宽度为16mm,端头的厚度为0.4m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端头的端口圆滑,厚度为0.4mm,用于在便于插入患者智齿处创口内,以达到保护创口四周软组织目的的同时,不伤及创口深处软组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持握槽边缘椭圆形的长轴为44mm,短轴为17mm,深度为1.3mm,所述第一持握槽与所述第二持握槽之间的所述拉钩主体中间腰部的宽度为20mm、厚度为3.8mm所述第一持握槽与第三持握槽的靠近所述拉钩主体两侧长边的边缘厚度为5.3m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持握槽与所述第三持握槽的位置与形状类似两曲面形状相同双叶双曲面,靠近所述拉钩主体两侧长边的边缘厚度大于所述拉钩主体中间腰部的厚度。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如下:
通过采用本申请口腔拉钩,能够实现以下技术效果:该装置整体连续曲面的设置,符合人手自然握持时的状态,能够很好的贴合人体手型;四个持握槽的设置,能够很好的对自然握持状态下的五指以及大鱼际进行限位,能够有效节省医生在持握时的握力,并且工作端的弧面设计能够在牙龈翻瓣时,通过弧面一侧的突出部分轻易将牙周软组织顶开并保护,弧面突出部分对牙周软组织施力均匀,减轻患者痛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口腔拉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口腔拉钩俯视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口腔拉钩主视视角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口腔拉钩第二持握槽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口腔拉钩的持握方法;
图6为本申请口腔拉钩的整体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口腔拉钩的整体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口腔拉钩的侧面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口腔拉钩的顶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工作端,11-凹陷部;2-第二工作端;3-第一持握槽;4-第二持握槽;5-第三持握槽;6-第四持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中的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垂直”、“水平”、“对齐”、“重叠”、“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实施例1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口腔拉钩,包括:拉钩主体;所述拉钩主体具有第一工作端1、第二工作端2,所述第一工作端1与所述第二工作端2均具有弧面,所述弧面包括内弧面与外弧面,所述第一工作端1与第二工作端2的端头为楔形;所述拉钩主体还具有第一持握槽3与第二持握槽4,所述第一持握槽3与第二持握槽4用于贴合人体手部拇指的持握;
所述第一持握槽3和所述第二持握槽4位于所述第一工作端1和所述第二工作端2之间,所述第一持握槽3的中心到所述第一工作端1端头的水平距离与第二持握槽4的中心到所述第二工作端2端头的水平距离相等。
可选的,所述拉钩主体材质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不锈钢食具容器卫生标准》GB4806.9-2016的不锈钢。
可选的,所述第一持握槽3与第二持握槽4还用于人体手部大鱼际的持握。
可选的,所述第一工作端1与第二工作端2外层包裹一层乳胶材料保护套,采用该实施方式能够使工作端与智齿处牙龈的切口接触更温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工作端1与所述第二工作端2中心对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工作端1的端头中部还具有凹陷部11,采用该实施方式能够根据智齿埋藏深度选择不同的工作端,凹陷部11能够更好的使第一工作端1伸入切口进行翻瓣。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工作端1的弧面弯曲方向向下,所述第二工作端2的弧面弯曲方向向上,采用该实施方式能够在使用拉钩时,提高未使用的工作与手掌根和手腕处贴合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工作端1的外弧面切线与拉钩主体中间腰部上表面的法线夹角范围为80°,所述第一工作端1的外弧面切线为经过所述第一工作端1的外弧面的横向剖面曲线中心点的切线;所述第二工作端2的外弧面切线与拉钩主体中间腰部上表面的法线夹角范围为80°,所述第二工作端2的外弧面切线为经过所述第二工作端2的外弧面的横向剖面曲线中心点的切线,采用该实施方式工作端弧面的弯曲度符合人体工学设计,能够在使用所述口腔拉钩时,更加舒适和省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工作端1与所述第二工作端2的宽度小于所述拉钩主体中间腰部的宽度,采用该实施方式能够在不影响持握的情况下减小工作端宽度,便于插入切口。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拉钩主体的另一面还具有与所述第一持握槽3对应的第三持握槽5和与所述第二持握槽4对应的第四持握槽6,采用该实施方式能够实现在持握拉钩时大拇指与大鱼际贴合一面设置的两个持握槽,食指与中指、无名指和小指贴合另一面的两个持握槽,两个持握槽中间的拉钩主体中间腰部用于在持握时支撑大拇指与第一掌骨之间的掌指关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持握槽3、第二持握槽4、第三持握槽5和第四持握槽6的形状与尺寸相同,所述形状为边缘为椭圆形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槽面为圆滑曲面,采用该实施方式的圆滑曲面凹槽能够使手部五指与大鱼际更加贴合持握槽,四个持握槽的形状与尺寸相同实现拉钩无论是左手或是右手使用,使用的是第一工作端还是第二工作端时,都保持舒适贴合的使用感。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持握槽3与第三持握槽5的槽面与所述第一工作端1的弧面为连续曲面,所述第二持握槽4与第四持握槽6的圆滑曲面与所述第二工作端2的弧面为连续曲面,采用该实施方式能够使拉钩整体呈流线型,握持更省力舒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持握槽与第三持握槽的靠近所述拉钩主体两侧长边的边缘厚度,与所述第二持握槽与第四持握槽的靠近所述拉钩主体两侧长边的边缘厚度向等,且大于所述拉钩主体中间腰部的厚度,大于所述拉钩主体中间腰部的厚度,采用该实施方式能够加强持握槽对拇指限位的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拉钩主体的长度为180mm;所述第一工作端1的端头凹陷部11到所述第一持握槽3中心的距离为55mm,所述第二工作端2的端头到所述第二持握槽4中心的水平距离为56mm;所述第一持握槽3中心到所述第二持握槽4中心的水平距离为68mm,所述第一持握槽3与所述第二持握槽4之间的所述拉钩主体中间腰部的宽度为20mm、厚度为4.6mm,所述第一工作端1与第二工作端2的宽度为16m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端头的端口圆滑,厚度为0.4mm,用于在便于插入患者智齿处创口内,以达到保护创口四周软组织目的的同时,不伤及创口深处软组织,采用该实施方式能够保证端头在插入创口时,不割伤周围软组织,免去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持握槽3边缘椭圆形的长轴为44mm,短轴为17mm,深度为1.3mm,所述第一持握槽3与所述第二持握槽4之间的所述拉钩主体中间腰部的宽度为20mm、厚度为3.8mm所述第一持握槽与第三持握槽的靠近所述拉钩主体两侧长边的边缘厚度为5.3m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持握槽3与所述第三持握槽5的位置与形状类似两曲面形状相同双叶双曲面,靠近所述拉钩主体两侧长边的边缘厚度大于所述拉钩主体中间腰部的厚度,采用该实施方式能够加强持握槽对拇指限位的效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口腔拉钩使用方法,以患者需拔出左侧下方的智齿,智齿埋藏较深,医生右手持本申请的口腔拉钩为例,因智齿埋藏较深,所以选择使用第一工作端1,在切出切口后,医生右手大拇指贴合第三持握槽5,右手大鱼际贴合第四持握槽6,右手食指贴合第一持握槽3,右手中指、无名指与小指贴合第二持握槽4,此时整个手部贴合口腔拉钩流线型主体,呈现自然握持状态,施力效率高,且能长时间持续持握;而后将第一工作端插入切口处,弧面的突出一面靠近口腔壁,突出部分轻易将牙周软组织顶开并保护,弧面突出部分对牙周软组织施力均匀,减轻患者痛苦,在需要对舌侧软组织进行保护时,就更换左手持口腔拉钩,此时左手大拇指贴合第三持握槽5,也可继续使用右手持口腔拉钩,此时右手大拇指贴合第一持握槽3。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口腔拉钩使用方法,以患者需拔出左侧下方的智齿,智齿埋藏较浅,医生左手持本申请的口腔拉钩为例,因智齿埋藏较深,所以选择使用第二工作端2,在切出切口后,医生右手大拇指贴合第二持握槽4,右手大鱼际贴合第一持握槽3,右手食指贴合第四持握槽6,右手中指、无名指与小指贴合第三持握槽5,此时整个手部贴合口腔拉钩流线型主体,呈现自然握持状态,施力效率高,且能长时间持续持握;而后将第二工作端2插入切口处,弧面的突出一面靠近口腔壁,突出部分轻易将牙周软组织顶开并保护,弧面突出部分对牙周软组织施力均匀,减轻患者痛苦,在需要对舌侧软组织进行保护时,就更换左手持口腔拉钩,此时左手大拇指贴合第二持握槽4,也可继续使用右手持口腔拉钩,此时右手大拇指贴合第四持握槽6。
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意的准确结构,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做出的各种改变和变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口腔拉钩,其特征在于,包括:拉钩主体;
所述拉钩主体具有第一工作端(1)、第二工作端(2);所述第一工作端(1)与所述第二工作端(2)均具有弧面,所述弧面包括内弧面与外弧面,所述第一工作端(1)与第二工作端(2)的端头为楔形;
所述拉钩主体的上表面还具有第一持握槽(3)与第二持握槽(4),所述第一持握槽(3)与第二持握槽(4)用于人体手部拇指部贴合持握;
所述第一持握槽(3)和所述第二持握槽(4)位于所述第一工作端(1)和所述第二工作端(2)之间,所述第一持握槽(3)的中心到所述第一工作端(1)端头的水平距离与第二持握槽(4)的中心到所述第二工作端(2)端头的水平距离相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拉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作端(1)的端头中部还具有凹陷部(11),且所述第一工作端(1)与所述第二工作端(2)的宽度小于所述拉钩主体中间腰部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拉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作端(1)的弧面弯曲方向向下,所述第二工作端(2)的弧面弯曲方向向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拉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作端(1)的外弧面切线与拉钩主体中间腰部上表面的法线夹角范围为70-90°,所述第一工作端(1)的外弧面切线为经过所述第一工作端(1)的外弧面的横向剖面曲线中心点的切线;所述第二工作端(2)的外弧面切线与拉钩主体中间腰部上表面的法线夹角范围为70-90°,所述第二工作端(2)的外弧面切线为经过所述第二工作端(2)的外弧面的横向剖面曲线中心点的切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口腔拉钩,其特征在于,所述拉钩主体的下表面还具有与所述第一持握槽(3)对应的第三持握槽(5)和与所述第二持握槽(4)对应的第四持握槽(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口腔拉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持握槽(3)、第二持握槽(4)、第三持握槽(5)和第四持握槽(6)的形状与尺寸均相同,所述形状为边缘为椭圆形或类椭圆形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槽面为圆滑曲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口腔拉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持握槽(3)与第三持握槽(5)的槽面与所述第一工作端(1)的弧面为连续曲面,所述第二持握槽(4)与第四持握槽(6)的圆滑曲面与所述第二工作端(2)的弧面为连续曲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口腔拉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持握槽(3)与第三持握槽(5)的靠近所述拉钩主体两侧长边的边缘厚度,与所述第二持握槽(4)与第四持握槽(6)的靠近所述拉钩主体两侧长边的边缘厚度向等,且大于所述拉钩主体中间腰部的厚度,大于所述拉钩主体中间腰部的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口腔拉钩,其特征在于,所述拉钩主体的长度为180mm;所述第一工作端(1)的端头凹陷部(11)到所述第一持握槽(3)中心的距离为55mm,所述第二工作端(2)的端头到所述第二持握槽(4)中心的水平距离为56mm;所述第一持握槽(3)中心到所述第二持握槽(4)中心的水平距离为68mm,所述第一持握槽(3)与所述第二持握槽(4)之间的所述拉钩主体中间腰部的宽度为20mm、厚度为3.8mm,所述第一工作端(1)与第二工作端(2)的宽度为16mm,端头的厚度为0.4mm。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口腔拉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持握槽(3)边缘椭圆形的长轴为44mm,短轴为17mm,深度为1.3mm,所述第一持握槽(3)与所述第二持握槽(4)之间的所述拉钩主体中间腰部的宽度为20mm、厚度为3.8mm,所述第一持握槽(3)与第三持握槽(5)的靠近所述拉钩主体两侧长边的边缘厚度为5.3mm。
CN202310288469.9A 2023-03-23 2023-03-23 一种口腔拉钩 Pending CN1163921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88469.9A CN116392175A (zh) 2023-03-23 2023-03-23 一种口腔拉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88469.9A CN116392175A (zh) 2023-03-23 2023-03-23 一种口腔拉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92175A true CN116392175A (zh) 2023-07-07

Family

ID=87015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88469.9A Pending CN116392175A (zh) 2023-03-23 2023-03-23 一种口腔拉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9217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50662B2 (en) Ergonomic handle
US4616633A (en) Retractor for use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US10307228B2 (en) Retractor for periodontal surgery
CN219962945U (zh) 一种口腔拉钩
CN116392175A (zh) 一种口腔拉钩
US11033258B2 (en) Tongue elevator device
US8435035B1 (en) Dental instrument
CN211325364U (zh) 一种限位式弧形骨刀
CN212326656U (zh) 一种牙龈翻瓣牵拉保护器
CN210330631U (zh) 一种新型的椎板拉钩
US20190038379A1 (en) Dental retractor
CN218009872U (zh) 一种减痛瘢痕针刀
CN215079961U (zh) 牙齿冠根分离挺
KR200338068Y1 (ko) 수술용 박리 장치
CN216985697U (zh) 一次性使用无菌穴位针
CN212661968U (zh) 一种下颌磨牙旋转微创拔牙钳
CN216439329U (zh) 用于转移牙髓细胞聚合体的牙科镊子
CN212592488U (zh) 一种新式上颌残根钳
RU66945U1 (ru) Хирургические щипцы
CN215688108U (zh) 一种扣眼穿刺剥痂针
CN215272983U (zh) 一种适用于皮下肿物手术分离的简易剥离子
CN111481314A (zh) 一种牙龈翻瓣牵拉保护器
CN216933574U (zh) 牙槽外科专用手术拉钩
CN210542819U (zh) 一种医用手术穿刺引导针
CN209253097U (zh) 一种骨折钢丝缝线导引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