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83551A - 一种垂向和横向耦合混合产流计算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垂向和横向耦合混合产流计算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83551A
CN116383551A CN202310265067.7A CN202310265067A CN116383551A CN 116383551 A CN116383551 A CN 116383551A CN 202310265067 A CN202310265067 A CN 202310265067A CN 116383551 A CN116383551 A CN 1163835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unoff
infiltration
distribution curve
water storage
impermeabl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6506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璐
易彬
陈桂亚
冯宝飞
许银山
张俊宏
郭鹤翔
刘一卓
冷致远
覃叶红萍
甘晓雪
李思明
杨彬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reau of Hydrology 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Original Assigne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reau of Hydrology 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reau of Hydrology 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filed Critical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31026506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83551A/zh
Publication of CN1163835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835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G06F17/10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WMETEOROLOGY
    • G01W1/00Meteorology
    • G01W1/14Rainfall or precipitation gaug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4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e.g. of flood or hurricane; Forecasting, e.g. risk assessment or mapp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Algebra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径流预报相关技术领域,其公开了一种垂向和横向耦合混合产流计算方法,方法包括:根据下渗能力分布曲线获得超渗地表径流量和当前时段下渗量;构建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和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将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和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耦合于同一坐标系,以两条曲线的交点和所述当前时段下渗量为基准获得总地下径流量;采用流域平均稳定下渗能力和流域稳渗分布不均匀系数将总地下径流量分割为壤中流径流量和地下径流量;将超渗地表径流量、壤中流径流量和地下径流量汇总获得流域出口总径流量。本申请解决了现有的混合产流方法开展洪水预报时存在径流产生及分割机制不清晰、洪水预报误差较大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垂向和横向耦合混合产流计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径流预报相关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垂向和横向耦合混合产流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高精度水文预报可为水库调度、防洪减灾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等提供决策依据,在水资源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国民经济建设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产流计算是降雨径流建模的关键过程之一,受自然条件胁迫、陆面水文过程驱动,流域产流呈现异常复杂的时空变异特性,单一蓄满、超渗产流模式已经无法精确刻画产流过程的时空变异规律,开展基于混合产流的流域洪水预报研究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目前常用的混合产流模式有垂向混合额产流、横向兼容混合产流、VIC-3L混合产流等,地面径流、壤中流和地下水径流构成了不同产流机制下的全部径流成分,与单一产流模式相比,采用混合产流模式的预报精度有明显提升,但现有混合产流理论仍不足以精确刻画各种径流成分的组成变异规律,主要原因如下:现有混合产流理论假定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后产生壤中流,进而将采用蓄水容量分布曲线生产的蓄满径流量划分为壤中流和地下径流,忽略了未饱和带中也可能产生壤中流;其次,现有产流理论根据流域稳定下渗率进行地下径流分割时,其认为包气带岩土结构为水平方向空间分布均匀,该假定与实际情况不符,理论上,流域稳定下渗率是空间分布不均的,与流域植被覆盖、地形、土壤等下垫面特性相关。因此,现有的混合产流计算方法应用时存在径流产生机制不准确以及径流分割机制不合理,造成洪水预报精度偏低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垂向和横向耦合混合产流计算方法,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混合产流方法开展洪水预报时存在径流产生及分割机制不清晰、洪水预报误差较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垂向和横向耦合混合产流计算方法,所述方法包括:S1:根据下渗能力分布曲线获得超渗地表径流量,进而获得当前时段下渗量;S2:以流域平均蓄水容量以及流域蓄水容量分布不均系数为参数构建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并以相对不透水层平均下渗率和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不均系数为参数构建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S3:将所述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和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耦合于同一坐标系,以两条曲线的交点和所述当前时段下渗量为基准获得总地下径流量;S4:采用流域平均稳定下渗能力和流域稳渗分布不均匀系数将所述总地下径流量分割为壤中流径流量和地下径流量;S5:将所述超渗地表径流量、壤中流径流量和地下径流量汇总获得流域出口总径流量。
优选地,所述超渗地表径流量RS和当前时段下渗量FA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21
FA=P-RS
其中,P为降雨量,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22
为下渗能力分布曲线围成的面积,表示流域平均下渗率;BF为下渗能力分布不均系数;Δt代表计算时段。
优选地,步骤S2还包括根据所述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情况和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分别获得流域蓄水容量小于某固定值WM′的面积比例α,以及根据相对不透水层下渗率小于某固定值fs的面积比例γ: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31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32
其中,WM′为流域点蓄水容量,WM为流域水容量分布曲线围成的面积,表示流域平均蓄水容量,B为流域蓄水容量分布不均系数,fs为相对不透水层点下渗能力,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33
为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对不透水层平均下渗率,BFs为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不均系数。
优选地,步骤S3具体为:将所述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和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耦合于同一坐标系,以下渗水量为输入,根据两条曲线的相交情况,计算总地下径流量RR:
①当所述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和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存在交点且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34
则: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35
②当所述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和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存在交点且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36
则: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37
③当a+FA≤y,则: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38
④当所述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和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不存在交点且a+FA>WM(1+B),则:
RR=FA-WM+W
其中,FA为当前时段下渗量,y为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与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交点的纵坐标,a为当前时段流域平均土壤含水两的最大值,WM′为流域点蓄水容量,WM为流域水容量分布曲线围成的面积,表示流域平均蓄水容量,W为上一时段土壤含水量,α为流域蓄水容量小于某固定值WM′的面积比例,γ为相对不透水层下渗率小于某固定值fs的面积比例,WM′为流域点蓄水容量,fs为相对不透水层点下渗能力,B为流域蓄水容量分布不均系数,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41
为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对不透水层平均下渗率。
优选地,步骤S4中采用流域平均稳定下渗能力和流域稳渗分布不均匀系数将所述总地下径流量分割为壤中流径流量RI和地下径流量RG具体公式为: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42
RG=RR-RI
其中,RR为总地下径流量,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43
为流域平均稳定下渗能力;BFc为流域稳渗分布不均系数,Δt为计算时段。
优选地,步骤S5中采用线性水库及马斯京根方法将所述超渗地表径流量、壤中流径流量和地下径流量汇总获得流域出口总径流量。
优选地,采用线性水库及马斯京根方法将所述超渗地表径流量、壤中流径流量和地下径流量汇总获得流域出口总径流量具体表达式为: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44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45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46
QT(t)=QS(t)+QI(t)+QI(t)
Q(t)=C0·QT(t)+C1·QT(t-1)+C2·Q(t-1)
式中,RS(t)、RI(t)、RG(t)分别代表t时段超渗地表径流量、壤中流径流量和地下径流量;QS(t)、QI(t)、QG(t)分别代表t时段超渗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QS(t-1)、QI(t-1)、QG(t-1)分别代表t-1时段超渗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CS、CI、CG分别代表超渗地表径流消退系数、壤中流消退系数和地下径流消退系数;F为流域面积;QT(t-1)、QT(t)分别代表t-1时段和t时段单元面积河网总入流;Q(t-1)、Q(t)分别代表t-1时段和t时段单元面积河网总出流;C0、C1、C2为马斯京根参数。
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垂向和横向耦合混合产流计算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有益效果:
1.针对传统混合产流模型中的壤中流产生机制不完备的问题,本发明引入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完善了未蓄满区壤中流生成机制,提高了净雨计算的精度,可为流域径流分割提供更准确的输入背景场;
2.针对传统二水源分割方法未考虑包气带岩土结构水平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的问题,本申请采用流域平均稳定下渗能力和流域稳渗分布不均匀系数对总地下径流量进行了分割,引入稳渗能力分布不均系数考虑下垫面空间分布的异质性,提高了壤中流、地下径流划分的精度;
3.本申请提出了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从净雨计算及径流分割两个方面更加精细地刻画了产流过程的非一致性,在此基础上,采用线性水库及马斯京根方法,分水源汇流获得流域出口总径流,解决了传统混合产流计算方法应用时存在径流产生机制不准确以及径流分割机制不合理的技术问题,提高了洪水预测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种垂向和横向耦合混合产流计算方法的步骤图;
图2是汉江流域向家坪水文站以上区域流域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垂向和横向耦合混合产流过程示意图,其中①为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和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存在交点且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61
的情况,②为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和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存在交点且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62
的情况,③(a)和③(b)a+FA≤y的情况,④(a)和④(b)为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和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不存在交点且a+FA>WM(1+B)的情况;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稳渗能力分布曲线示意图;
图5中的(a)为改进垂向混合产流和垂向混合产流的预报结果示意图,(b)为改进横向混合产流和横向混合产流的预报结果示意图,(c)为垂横向一体化混合产流模型预报效果与改进垂向混合产流模型及改进横向混合产流模型的预报结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垂向和横向耦合混合产流计算方法,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S5,具体如下。
S1:以下渗能力分布曲线为参数获得超渗地表径流量,进而获得当前时段下渗量。
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格林-安普特方法、菲利普方法、霍顿方法获得下渗能力分布曲线,首先获得超渗地表径流量RS,进一步获得当前时段下渗量FA,具体的所述超渗地表径流量RS和当前时段下渗量FA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71
FA=P-RS
其中,P为降雨量,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72
为下渗能力分布曲线围成的面积,表示流域平均下渗率;BF为下渗能力分布不均系数;Δt代表计算时段。
S2:以流域平均蓄水容量以及流域蓄水容量分布不均系数为参数构建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并以相对不透水层平均下渗率和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不均系数为参数构建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
步骤S2还包括根据所述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情况和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分别获得流域蓄水容量小于某固定值WM′的面积比例α,以及根据相对不透水层下渗率小于某固定值fs的面积比例γ: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73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74
其中,WM′为流域点蓄水容量,WM为流域水容量分布曲线围成的面积,表示流域平均蓄水容量,B为流域蓄水容量分布不均系数,fs为相对不透水层点下渗能力,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75
为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对不透水层平均下渗率,BFs为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不均系数。
S3:将所述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和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耦合于同一坐标系,以两条曲线的交点和所述当前时段下渗量为基准获得总地下径流量。
具体为,将所述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和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耦合于同一坐标系,以下渗水量为输入,根据两条曲线的相交情况,计算总地下径流量RR:
①当所述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和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存在交点且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81
则: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82
②当所述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和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存在交点且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83
则: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84
③当a+FA≤y,则: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85
④当所述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和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不存在交点且a+FA>WM(1+B),则:
RR=FA-WM+W
其中,FA为当前时段下渗量,y为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与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交点的纵坐标,a为当前时段流域平均土壤含水两的最大值,WM′为流域点蓄水容量,WM为流域水容量分布曲线围成的面积,表示流域平均蓄水容量,W为上一时段土壤含水量,α为流域蓄水容量小于某固定值WM′的面积比例,γ为相对不透水层下渗率小于某固定值只的面积比例,WM′为流域点蓄水容量,只为相对不透水层点下渗能力,B为流域蓄水容量分布不均系数,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86
为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对不透水层平均下渗率。
S4:采用流域平均稳定下渗能力和流域稳渗分布不均匀系数将所述总地下径流量分割为壤中流径流量和地下径流量。
流域平均稳定下渗能力和流域稳渗分布不均匀系数均可通过稳渗能力分布曲线获得,稳渗能力分布曲线可以采用与下渗能力分布曲线类似的格林-安普特、菲利普、霍顿等方法获得。
采用流域平均稳定下渗能力和流域稳渗分布不均匀系数将所述总地下径流量分割为壤中流径流量RI和地下径流量RG具体公式为: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91
RG=RR-RI
其中,RR为总地下径流量,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92
为流域平均稳定下渗能力;BFc为流域稳渗分布不均系数,Δt为计算时段。
S5:将所述超渗地表径流量、壤中流径流量和地下径流量汇总获得流域出口总径流量。
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采用线性水库及马斯京根方法将所述超渗地表径流量、壤中流径流量和地下径流量汇总获得流域出口总径流量,具体表达式为: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93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94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095
QT(t)=QS(t)+Q,(t)+Q,(t)
Q(t)=C0·QT(t)+C1·QT(t-1)+C2·Q(t-1)
式中,RS(t)、RI(t)、RG(t)分别代表t时段超渗地表径流量、壤中流径流量和地下径流量;QS(t)、QI(t)、QG(t)分别代表t时段超渗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QS(t-1)、QI(t-1)、QG(t-1)分别代表t-1时段超渗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CS、CI、CG分别代表超渗地表径流消退系数、壤中流消退系数和地下径流消退系数;F为流域面积;QT(t-1)、QT(t)分别代表t-1时段和t时段单元面积河网总入流;Q(t-1)、Q(t)分别代表t-1时段和t时段单元面积河网总出流C0、C1、C2为马斯京根参数。
实施例
本实施例以汉江流域向家坪水文站以上区域为研究对象,流域示意图如图2。
(1)基于下渗能力分布曲线,计算地表径流量和下渗量: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101
式中,P为降雨量;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102
为下渗能力分布曲线围成的面积,表示流域平均下渗率;BF为下渗能力分布不均系数;Δt代表计算时段;RS代表地表径流量,则当前时段下渗量为:
FA=P-RS (2)
式中,FA代表当前时段下渗量。
(2)将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与蓄水容量分布曲线耦合于同一坐标系,以下渗量FA为输入,根据两条曲线的相交情况计算总地下径流量,存在六种情形,如图3所示,其中情形③(a)、(b)计算方程一致,可合并为一种情形,情形④(a)、(b)计算方程一致,可合并为一种情形,具体地,各情形地下径流计算结果如下:
①当两条曲线存在交点且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103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104
②当两条曲线存在交点且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105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106
③当a+FA≤y,则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111
④当两条曲线不存在交点且a+FA>WM(1+B)
RR=FA-WM+W (6)
式中,RR为总地下径流量;y为地下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与流域蓄水能力分布曲线交点的纵坐标;a为当前时段流域平均土壤含水量的最大值。
(3)建立稳渗能力分布曲线,将总地下径流分割为壤中流及地下径流,稳渗能力分布曲线示意图如图4所示,具体地:
Figure BDA0004132779860000112
RG=RR-RI(8)
(4)将地表径流量、壤中径流量、地下径流量分水源汇流得到流域出口流量过程:
QS(t)=0.99·QS(t-1)+2.98.RS(t) (9)
QI(t)=0.54.QI(t-1)+137.32.RI(t) (10)
QG(t)=0.96·QG(t-1)+11.94·RI(t) (11)
QT(t)=QS(t)+QI(t)+QG(t) (12)
进一步地,河网总入流经过马斯京根方法演算至流域出口得到流域总出流:
Q(t)=0.04·QT(t)+0.42·QT(t-1)+0.54·Q(t-1) (13)
为验证所提方法预报精度,以向家坪水文站2011年5月31日至10月2日的汛期洪水过程为例进行洪水预报,预报结果如图5所示,以纳什效率系数(NSE)、Kling-Gupta系数(KGE)为评价指标,垂向混合产流模型、横向兼容混合产流模型、改进垂向混合产流模型、改进横向兼容混合产流模型、一体化垂横向一体化混合产流模型的NSE分别为0.840、0.694、0.866、0.858、0.866,KGE系数分别为0.719、0.538、0.751、0.696、0.758。为分析所提改进方法的准确性,首先,将混合产流、横向兼容混合产流与改进垂向混合产流、改进横向兼容混合产流预报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改进地下径流分割方法后预报结果的精度,引入稳渗能力分布不均系数改进水源分割机制后,改进垂向混合产流的NSE由0.840提升至0.866,KGE由0.719提升至0.751(图5中的(a)),改进横向兼容混合产流模型的NSE由0.694提升至0.858,KGE由0.538提升至0.696(图5中的(b)),预报精度有一定提升;进一步,将垂横向一体化混合产流模型预报效果与改进垂向混合产流模型及改进横向混合产流模型进行对比(图5中的(c)),结果表明,总体上,所提预报方法精度优于传统混合产流模型,证明所提改进壤中流产生机制有实际物理基础。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垂向和横向耦合混合产流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S1:根据下渗能力分布曲线获得超渗地表径流量,进而获得当前时段下渗量;
S2:以流域平均蓄水容量以及流域蓄水容量分布不均系数为参数构建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并以相对不透水层平均下渗率和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不均系数为参数构建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
S3:将所述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和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耦合于同一坐标系,以两条曲线的交点和所述当前时段下渗量为基准获得总地下径流量;
S4:采用流域平均稳定下渗能力和流域稳渗分布不均匀系数将所述总地下径流量分割为壤中流径流量和地下径流量;
S5:将所述超渗地表径流量、壤中流径流量和地下径流量汇总获得流域出口总径流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超渗地表径流量RS和当前时段下渗量FA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FDA0004132779840000011
FA=P-RS
其中,P为降雨量,
Figure FDA0004132779840000012
为下渗能力分布曲线围成的面积,表示流域平均下渗率;BF为下渗能力分布不均系数;Δt代表计算时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还包括根据所述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情况和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分别获得流域蓄水容量小于某固定值WM′的面积比例α,以及根据相对不透水层下渗率小于某固定值fs的面积比例γ:
Figure FDA0004132779840000021
Figure FDA0004132779840000022
其中,WM′为流域点蓄水容量,WM为流域水容量分布曲线围成的面积,表示流域平均蓄水容量,B为流域蓄水容量分布不均系数,fs为相对不透水层点下渗能力,
Figure FDA0004132779840000023
为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对不透水层平均下渗率,BFs为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不均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具体为:将所述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和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耦合于同一坐标系,以下渗水量为输入,根据两条曲线的相交情况,计算总地下径流量RR:
①当所述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和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存在交点且
Figure FDA0004132779840000024
则:
Figure FDA0004132779840000025
②当所述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和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存在交点且
Figure FDA0004132779840000026
则:
Figure FDA0004132779840000027
③当a+FA≤y,则:
Figure FDA0004132779840000028
④当所述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和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不存在交点且a+FA>WM(1+B),则:
RR=FA-WM+W
其中,FA为当前时段下渗量,y为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与流域蓄水容量分布曲线交点的纵坐标,a为当前时段流域平均土壤含水两的最大值,WM′为流域点蓄水容量,WM为流域水容量分布曲线围成的面积,表示流域平均蓄水容量,W为上一时段土壤含水量,α为流域蓄水容量小于某固定值WM′的面积比例,γ为相对不透水层下渗率小于某固定值fs的面积比例,WM′为流域点蓄水容量,fs为相对不透水层点下渗能力,B为流域蓄水容量分布不均系数,
Figure FDA0004132779840000034
为相对不透水层下渗能力分布曲线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对不透水层平均下渗率。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采用流域平均稳定下渗能力和流域稳渗分布不均匀系数将所述总地下径流量分割为壤中流径流量RI和地下径流量RG具体公式为:
Figure FDA0004132779840000031
RG=RR-RI
其中,RR为总地下径流量,
Figure FDA0004132779840000032
为流域平均稳定下渗能力;BFc为流域稳渗分布不均系数,Δt为计算时段。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中采用线性水库及马斯京根方法将所述超渗地表径流量、壤中流径流量和地下径流量汇总获得流域出口总径流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线性水库及马斯京根方法将所述超渗地表径流量、壤中流径流量和地下径流量汇总获得流域出口总径流量具体表达式为:
Figure FDA0004132779840000033
Figure FDA0004132779840000041
Figure FDA0004132779840000042
QT(t)=QS(t)+QI(t)+QI(t)
Q(t)=C0·QT(t)+C1·QT(t-1)+C2·Q(t-1)
式中,RS(t)、RI(t)、RG(t)分别代表t时段超渗地表径流量、壤中流径流量和地下径流量;QS(t)、QI(t)、QG(t)分别代表t时段超渗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QS(t-1)、QI(t-1)、QG(t-1)分别代表t-1时段超渗地表径流、壤中流和地下径流;CS、CI、CG分别代表超渗地表径流消退系数、壤中流消退系数和地下径流消退系数;F为流域面积;QT(t-1)、QT(t)分别代表t-1时段和t时段单元面积河网总入流;Q(t-1)、Q(t)分别代表t-1时段和t时段单元面积河网总出流;C0、C1、C2为马斯京根参数。
CN202310265067.7A 2023-03-15 2023-03-15 一种垂向和横向耦合混合产流计算方法 Pending CN11638355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65067.7A CN116383551A (zh) 2023-03-15 2023-03-15 一种垂向和横向耦合混合产流计算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65067.7A CN116383551A (zh) 2023-03-15 2023-03-15 一种垂向和横向耦合混合产流计算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83551A true CN116383551A (zh) 2023-07-04

Family

ID=869625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65067.7A Pending CN116383551A (zh) 2023-03-15 2023-03-15 一种垂向和横向耦合混合产流计算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8355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87127A (zh) * 2023-12-07 2024-03-12 广东省水文局梅州水文分局 基于优化超渗蓄满混合产流模式的水文预报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87127A (zh) * 2023-12-07 2024-03-12 广东省水文局梅州水文分局 基于优化超渗蓄满混合产流模式的水文预报方法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103510A1 (zh) 流域绿色基础设施对地表径流调蓄能力的评价方法
CN103544533B (zh) 一种调水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动态模型构建系统
WO2022032872A1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水文预报方法
CN105678067B (zh) 城市河涌防洪排涝动态预报控制方法及系统
Wu et al. Simulation of soil loss processes based on rainfall runoff and the time factor of governance in the Jialing River Watershed, China
CN107679021B (zh) 一种河流入湖库流量计算方法
CN113742910A (zh) 基于中小流域洪水预报的水库来水量预警预报方法及系统
CN110046469A (zh) 多约束条件下水电站坝前河床冲淤变形的计算方法
CN112257352A (zh) 一维水动力模型和二维水动力模型的耦合方法及系统
CN108269199B (zh) 一种面向对象的小水库群时空分布式出流计算方法
CN105160121A (zh) 一种有限元控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建模方法
CN116383551A (zh) 一种垂向和横向耦合混合产流计算方法
CN114580316B (zh) 一种基于二维-零维耦合模型的小水库洪水位预报方法
CN110232737A (zh) 一种城市汇水区划分方法
CN105760703B (zh) 一种基于聚合水库蓄放水模拟的洪水预报方法
CN111260159B (zh) 一种气象水文耦合洪水测报法
CN109299830A (zh) 一种基于墒情监测的水文预报系统及方法
CN109002946B (zh) 一种河湖补水的“两库—两站”系统水资源优化调度方法
CN103810401B (zh) 一种人类活动影响分离的二维径流还原方法
CN111428936A (zh) 一种基于分布式水节点的流域雨洪可利用性指标测算方法
CN106033480A (zh) 一种基于改进的新安江模型对山洪预报的方法
CN115564238B (zh) 一种基于水动力机制的小水库洪水预报调洪分析方法
CN115422779B (zh) 一种基于常微分方程组的新安江模型的构建方法及其水文预报方法
CN114840989B (zh) 一种栅格尺度考虑水利工程拦蓄的河道汇流演算方法
CN105976103B (zh) 一种基于动态蓄水容量的洪水预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