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82116A - 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动力学响应仿真方法 - Google Patents

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动力学响应仿真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82116A
CN116382116A CN202310367653.2A CN202310367653A CN116382116A CN 116382116 A CN116382116 A CN 116382116A CN 202310367653 A CN202310367653 A CN 202310367653A CN 116382116 A CN116382116 A CN 1163821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damping
flexible beam
rigid body
central rig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6765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黎亮
王越
章定国
郭永彬
郭晛
张永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31036765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82116A/zh
Publication of CN1163821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821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7/00Systems involving the use of models or simulators of said systems
    • G05B17/02Systems involving the use of models or simulators of said systems electri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动力学响应仿真方法,将空间机械臂简化为一个中心刚体‑柔性梁结构,将分段约束层阻尼覆盖于中心刚体‑柔性梁上,基于浮动坐标系理论,采用有限元法进行离散,考虑高阶耦合变形项,根据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建立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这个系统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并采用广义‑α法对这个系统的动力学方程进行求解,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末端的横向位移‑时间曲线图。本发明为柔性梁结构的主动和混合振动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动力学模型,为本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完善的数据资料和图像资料。

Description

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动力学响应仿真 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具体是一种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系统的动力学响应仿真方法。
背景技术
分段约束层阻尼是对传统主动约束层阻尼进行改进的一种振动控制技术,其同时切断压电约束层和粘弹性阻尼层,在该位置处粘弹性阻尼层会产生一个剪切变形集中区域,从而提高结构的阻尼特性。由于分段方法的有效性受切口的布局以及阻尼层厚度等参数的影响较大,因此对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着重要的意义。
田士涛在《分段约束层阻尼结构及其在空间机械臂减振中的应用》一文中对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悬臂梁进行动力学建模,并研究了分段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并指出分段方法总是适用于结构的一阶模态,对于系统的高阶模态,分段方法能对极柔的结构起作用。但是他的研究只对悬臂梁进行分析,没有考虑转动对系统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系统的动力学响应仿真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动力学响应仿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建立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物理模型,并设置模型的材料参数、几何参数和运动参数;
步骤2,基于浮动坐标系理论描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变形,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动能和势能;
步骤3,采用有限元法离散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得到离散后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动能和势能;同时,基于比例-微分控制律,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广义压电控制力;
步骤4,将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动能、势能、广义压电控制力以及驱动力矩代入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方程,通过单元组装,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整体动力学方程;
步骤5,采用广义-α法求解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整体的动力学方程,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末端的横向位移-时间曲线图。
一种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柔性梁动力学响应的仿真系统,基于所述的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柔性梁动力学响应的仿真方法,实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柔性梁动力学响应的仿真。
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基于所述的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柔性梁动力学响应的仿真方法,实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柔性梁动力学响应的仿真。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基于所述的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柔性梁动力学响应的仿真方法,实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柔性梁动力学响应的仿真。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为:(1)考虑了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梁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转动,分析了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梁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动力学特性。(2)考虑了高阶变形耦合项,建立了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高次刚柔耦合动力学新模型,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3)考虑了多物理场耦合,包括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以及驱动力矩的影响,通过改变结构的几何参数和材料参数可以得到不同情况下柔性梁的动力学响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图2为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示意图。
图3为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变形示意图。
图4为开环情况下,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和覆盖主动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横向变形的对比图。
图5为控制对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末端横向变形的影响。
图6为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横向变形随比例控制增益kp的变化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如图1所示,本发明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系统的动力学响应仿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建立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物理模型,并设置模型的材料参数、几何参数和运动参数。
(1)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物理模型
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包括中心刚体和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柔性梁,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柔性梁由基梁、粘弹性阻尼层、压电约束层三个子层组成,其中压电材料构成压电约束层位于顶层,粘弹性材料组成的粘弹性阻尼层位于中间层,基梁为最底层,分段约束层阻尼通过在同一位置处切断粘弹性阻尼层和压电约束层实现。
(2)模型的材料参数、几何参数和运动参数
材料参数为各层弹性模量Ei,密度ρi,其中下标i=1,2,3,分别表示基层、粘弹性阻尼层和压电约束层,以及粘弹性阻尼层的剪切模量G2;几何参数为各层的厚度hi,惯性矩Ii,其中下标i=1,2,3,分别表示基层、粘弹性阻尼层和压电约束层,以及这个柔性梁的梁长L,梁宽b,中心刚体的半径R,中心刚体的转动惯量为Joh,分段约束层阻尼中切口的位置为k,切口的数量为n;运动参数为作用于中心刚体上的驱动力矩Fτ
步骤2、基于浮动坐标系理论描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变形,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动能和势能。
(1)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变形
以中心刚体的圆心为原点o,将o点沿基梁的中性轴的方向设为x轴,垂直于x轴,沿着基梁厚度的方向设为z轴,垂直于x轴,沿着基梁宽度的方向设为y轴,建立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整体坐标系o-xyz。则粘弹性阻尼层近中心刚体侧上端和下端沿x轴方向的轴向变形分别用uA和uB来表示: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41
其中,w是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横向变形,x为柔性梁上任意一点的横坐标,ui是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各层沿x轴方向的纵向变形,其中下标i=1,2,3,分别表示基层、粘弹性阻尼层和压电约束层;
粘弹性阻尼层沿x轴方向的轴向变形为: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42
其中,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43
粘弹性阻尼层的剪切应变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44
其中,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45
右上标“'”表示对x求一阶偏导。
(2)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动能和势能
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上任意点的位置矢量可以表示为:
ri=(R+x+ui)x+wz,i=1,2,3 (4)
其中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各层的轴向变形ui=wi+wc,wi表示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各层沿中性轴方向的轴向变形,其中下标i=1,2,3,分别表示基层、粘弹性阻尼层和压电约束层,wc代表由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横向弯曲引起的轴向缩短变形量,可以写作二阶耦合变形项: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46
其中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47
为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上任意点的横坐标。
则定轴转动的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动能Ts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51
其中,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52
为中心刚体的角速度,A1、A2和A3分别为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中基层、粘弹性阻尼层和压电约束层的横截面积,上标“·”表示对时间t求一阶偏导。
将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势能表示为U=U1+U2+U3,其中U1、U2和U3分别为基梁、粘弹性阻尼层和压电约束层的势能。
基梁的势能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53
其中右上标“””表示对x求二阶偏导。
粘弹性阻尼层的势能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54
其中Ushear为粘弹性阻尼层的剪切应变能: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55
其中G*为粘弹性阻尼层的剪切模量,采用复常数模量模型描述粘弹性阻尼层的材料特性,G*可以表示为:
G*=G2(1+η) (10)
其中η为粘弹性阻尼层的损耗因子。
压电约束层的势能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56
其中e31表示压电常数,EZ表示压电约束层沿z轴的电场,∈33表示介电常数。
步骤3、采用有限元法离散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得到离散后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动能和势能;同时,基于比例-微分控制律,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广义压电控制力。
(1)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动能和势能
采用有限元法离散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将这个梁划分成N个单元,每个单元的长度为Le。取其中的第e个单元,将第e个单元近中心刚体侧基梁的中性轴处设为单元坐标系的原点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61
将/>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62
点沿基梁的中性轴的方向设为/>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63
轴,垂直于/>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64
轴,沿着基梁厚度的方向设为/>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65
轴,垂直于/>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66
轴,沿着基梁宽度的方向设为/>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67
轴建立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第e个单元的单元坐标系/>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68
将第e个单元的节点位移向量表示为:qe={w1j w3j wj wj′w1k w3k wk wk′}T,其中w1j和w1k分别表示第e个单元处前一个节点和后一个节点的基梁沿中性轴方向的轴向变形,w3j和w3k分别表示第e个单元处前一个节点和后一个节点的压电约束层沿中性轴方向的轴向变形,wj和wk分别表示第e个单元处前一个节点和后一个节点的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横向变形。采用形函数N1、N2、N3、N4、N5和Ν6将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各层沿中性轴方向的轴向变形w1、w2、w3,横向变形w,绕x轴方向的变形转角w′和粘弹性阻尼层的剪切应变γ表示为节点位移的内插多项式:
{w1 w2 w3 w w′γ}T={N1 N2 N3 N4 N5 N6}Tq (12)
其中,q为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整体的节点位移向量,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整体和梁单元的节点位移向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qe=Beq (13)
其中Be是由所在单元编号e决定的布尔矩阵:
No.1 2 … e e+1 … N+1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69
其上方表示布尔矩阵中单位矩阵I的位置;
式(12)中的N1、N2、N3、N4、N5和Ν6分别为w1、w2、w3、w、w′和γ对应的形函数,N1、N2、N3、N4、N5和Ν6和其在单元坐标系下形函数的关系可以表示为:N1 (e)=N1Be T,N2 (e)=N2Be T,N3 (e)=N3Be T,N4 (e)=N4Be T,N5 (e)=N5Be T,N6 (e)=N6Be T,其中: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71
其中,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72
对由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横向弯曲引起的轴向缩短变形量wc进行有限元离散,有: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73
其中,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76
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74
其中,N4 (j)=N4Bj T
将式(12)、(13)、(15)代入式(4)中可以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第e个单元各层沿x轴方向的轴向变形ui以及横向变形w为: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75
由式(18)可以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第e个单元各层的变形速度为: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81
将式(18)、(19)代入式(6)、(7)、(8)、(11)可以得到有限元法离散后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动能Ts (e)和势能U(e)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82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83
(2)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广义压电控制力
压电约束层的压电效应所做的功Wp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97
式中,εc=u3′是压电约束层的弹性轴向应变,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91
是由压电效应产生的应变(d31表示压电应变常数)。
作用于压电约束层上的控制电压φc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92
其中,kp为比例控制增益,kd为微分控制增益,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93
为传感器的感应电压,/>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94
As为传感器的表面积,k3t为介电常数,/>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95
k31表示力电耦合因子,g31表示压电电压常数。
由式(22)、(23)可以得到有限元法离散后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广义压电控制力为: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096
步骤4、将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动能、势能、广义压电控制力以及驱动力矩代入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方程,通过单元组装,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整体动力学方程;
(1)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方程
将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动能Ts (e)、势能U(e)、广义压电控制力Qp (e)以及驱动力矩Fτ带入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中,有: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101
由此可得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第e个单元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方程为: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102
其中M11 (e)、M12 (e)、M21 (e)和M22 (e)为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质量阵,Qθ (e)和Qq (e)为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广义力阵。
(2)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整体动力学方程
先对基梁上覆盖的压电约束层和粘弹性层施加切口以此来进行一个分段处理,将切口放置于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节点k处,对梁做分段处理之后,第k个节点处的自由度由原来的{w1 (k) w3 (k) w(k) w′(k)}扩充为{w1 (k) w3r (k) w3l (k) w(k) w′(k)},其中w3r (k)表示切口k处前一个单元压电约束层沿中性轴方向的轴向变形,w3l (k)表示切口k处后一个单元压电约束层沿中性轴方向的轴向变形,相应得,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质量阵M11 (e)、M12 (e)、M21 (e)和M22 (e)以及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广义力阵Qθ (e)和Qq (e)的大小也会随着切口位置处自由度的扩充而变大,对梁施加n个切口后,q和M12 (e)的大小从之前的4(N+1)×1变成[4(N+1)+n]×1,相应得,M21 (e)和Qq (e)的大小会由1×4(N+1)增加为1×[4(N+1)+n],M22 (e)的大小会由4(N+1)×4(N+1)增加为[4(N+1)+n]×[4(N+1)+n],M11 (e)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103
以及Qθ (e)的大小保持为1×1不变。再完成单元组装,将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质量阵以及广义力阵相加,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整体动力学方程为: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104
其中M11、M12、M21和M22为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整体的质量阵,Qθ和Qq为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整体的广义力阵。
步骤5、采用广义-α法求解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整体的动力学方程,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末端的横向位移-时间曲线图。
实施例
本实施例基于MATLAB计算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系统动力学响应,具体方法如下:
步骤1、本实施例中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采用表1所示的几何参数以及材料参数。设置作用于中心刚体上的驱动力矩Fτ为: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111
其中τ0为1N·m,取周期T为2秒,在计算时取t为0-3秒,即1.5个周期。
表1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采用的几何参数和材料参数
Figure BDA0004167412730000112
步骤2、基于浮动坐标系理论,根据图3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变形示意图描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变形,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动能和势能,转入步骤3。
步骤3、用有限元法离散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得到离散后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动能和势能,基于比例-微分控制定律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广义压电控制力,转入步骤4。
步骤4、根据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建立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高次刚-柔耦合动力学方程,然后在单元组装时将切口放置于两个单元之间的节点位置处,获得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整体的动力学方程组,转入步骤5;
步骤5、利用广义-α法求解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整体的动力学方程组,采用MATLAB编程,计算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末端的横向位移-时间曲线图,并将开环情况下覆盖主动约束层阻尼和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末端的横向变形进行比较,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分段方法可以降低旋转梁的最大振幅,并且在t>T,即结构的驱动力矩为零时,SCLD旋转梁的最大振幅也明显小于ACLD旋转梁的最大振动幅度。由此可以看出,在取表1所示的材料参数和尺寸参数时,分段式主动约束层阻尼的抑振效果比单纯的主动约束层阻尼的振动抑制效果更好。采用比例微分控制律分析闭环情况下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横向变形情况,图5为kp=1,kd=-0.005时,控制对梁末端的横向变形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对SCLD梁施加控制后,其振动的幅度变小,对梁的振动抑制效果也更好,因此将控制用于结构的振动抑制具有非常明显的抑制效果。图6为kd=0时,kp不同的情况下梁末端的横向变形曲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比例控制系数kp的增加,SCLD旋转梁的振动抑制效果更好,kp=5时,SCLD旋转梁的横向变形降低的幅度最大,kp在此基础上再变大后,其横向变形也有所降低,但是降低的幅度有所减小。
本发明基于前人的研究,基于MATLAB对覆盖SCLD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系统进行了动力学计算,为柔性梁结构的主动和混合振动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动力学模型,为本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完善的数据资料和图像资料。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动力学响应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建立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物理模型,并设置模型的材料参数、几何参数和运动参数;
步骤2,基于浮动坐标系理论描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变形,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动能和势能;
步骤3,采用有限元法离散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得到离散后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动能和势能;同时,基于比例-微分控制律,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广义压电控制力;
步骤4,将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动能、势能、广义压电控制力以及驱动力矩代入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方程,通过单元组装,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整体动力学方程;
步骤5,采用广义-α法求解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整体的动力学方程,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末端的横向位移-时间曲线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动力学响应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建立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物理模型,并设置模型的材料参数、几何参数和运动参数,具体方法为:
(1)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物理模型
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包括中心刚体和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柔性梁,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柔性梁由基梁、粘弹性阻尼层、压电约束层三个子层组成,其中压电材料构成压电约束层位于顶层,粘弹性材料组成的粘弹性阻尼层位于中间层,基梁为最底层,分段约束层阻尼通过在同一位置处切断粘弹性阻尼层和压电约束层实现;
(2)模型的材料参数、几何参数和运动参数
材料参数为各层弹性模量Ei,密度ρi,其中下标i=1,2,3,分别表示基层、粘弹性阻尼层和压电约束层,以及粘弹性阻尼层的剪切模量G2;几何参数为各层的厚度hi,惯性矩Ii,其中下标i=1,2,3,分别表示基层、粘弹性阻尼层和压电约束层,以及这个柔性梁的梁长L,梁宽b,中心刚体的半径R,中心刚体的转动惯量为Joh,分段约束层阻尼中切口的位置为k,切口的数量为n;运动参数为作用于中心刚体上的驱动力矩F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动力学响应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基于浮动坐标系理论描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变形,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动能和势能,具体方法为:
(1)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变形
以中心刚体的圆心为原点o,将o点沿基梁的中性轴的方向设为x轴,垂直于x轴,沿着基梁厚度的方向设为z轴,垂直于x轴,沿着基梁宽度的方向设为y轴,建立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整体坐标系o-xyz,则粘弹性阻尼层近中心刚体侧上端和下端沿x轴方向的轴向变形uA和uB为: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21
其中,w是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横向变形,x为柔性梁上任意一点的横坐标,ui是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各层沿x轴方向的纵向变形,其中下标i=1,2,3,分别表示基层、粘弹性阻尼层和压电约束层;
粘弹性阻尼层沿x轴方向的轴向变形为: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22
其中,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23
粘弹性阻尼层的剪切应变为: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24
其中,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31
右上标“'”表示对x求一阶偏导;
(2)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动能和势能
将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上任意点的位置矢量表示为:
ri=(R+x+ui)x+wz,i=1,2,3 (4)
其中,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各层的轴向变形ui=wi+wc,wi表示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各层沿中性轴方向的轴向变形,其中下标i=1,2,3,分别表示基层、粘弹性阻尼层和压电约束层,wc代表由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横向弯曲引起的轴向缩短变形量,写作二阶耦合变形项为: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32
其中ζ为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上任意点的横坐标;
则定轴转动的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动能Ts为: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33
其中,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34
为中心刚体的角速度,A1、A2和A3分别为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中基层、粘弹性阻尼层和压电约束层的横截面积,上标“·”表示对时间t求一阶偏导;
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势能由基梁、粘弹性阻尼层和压电约束层的势能U1、U2和U3决定,表示为:U=U1+U2+U3,其中:
基梁的势能为: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35
其中右上标“””表示对x求二阶偏导;
粘弹性阻尼层的势能为: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36
其中Ushear为粘弹性阻尼层的剪切应变能: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41
其中G*为粘弹性阻尼层的剪切模量,采用复常数模量模型描述粘弹性阻尼层的材料特性,G*表示为:
G*=G2(1+η) (10)
其中η为粘弹性阻尼层的损耗因子;
压电约束层的势能为: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42
其中e31表示压电常数,EZ表示压电约束层沿z轴的电场,∈33表示介电常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动力学响应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采用有限元法离散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得到离散后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动能和势能;同时,基于比例-微分控制律,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广义压电控制力,具体方法为:
(1)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动能和势能
采用有限元法离散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将这个梁划分成N个单元,每个单元的长度为Le,将第e个单元的节点位移向量表示为:qe={w1j w3j wj wj′ w1k w3kwk wk′}T,其中w1j和w1k分别表示第e个单元处前一个节点和后一个节点的基梁沿中性轴方向的轴向变形,w3j和w3k分别表示第e个单元处前一个节点和后一个节点的压电约束层沿中性轴方向的轴向变形,wj和wk分别表示第e个单元处前一个节点和后一个节点的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横向变形;采用形函数N1、N2、N3、N4、N5和Ν6将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各层沿中性轴方向的轴向变形w1、w2、w3,横向变形w,绕x轴方向的变形转角w′和粘弹性阻尼层的剪切应变γ表示为节点位移的内插多项式:
{w1 w2 w3 w w′ γ}T={N1 N2 N3 N4 N5 N6}Tq (12)
其中,q为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整体的节点位移向量,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整体和梁单元的节点位移向量之间的关系表示为:
qe=Beq (13)
其中,Be是由所在单元编号e决定的布尔矩阵: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51
其上方表示布尔矩阵中单位矩阵I的位置;
式(12)中的N1、N2、N3、N4、N5和Ν6分别为w1、w2、w3、w、w′和γ对应的形函数,N1、N2、N3、N4、N5和Ν6和其在单元坐标系下形函数的关系可以表示为:N1 (e)=N1Be T,N2 (e)=N2Be T,N3 (e)=N3Be T,N4 (e)=N4Be T,N5 (e)=N5Be T,N6 (e)=N6Be T,其中: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52
其中,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53
对由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横向弯曲引起的轴向缩短变形量wc进行有限元离散,有: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54
其中,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55
表示为: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56
其中,N4 (j)=N4Bj T
将式(12)、(13)、(15)代入式(4)中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第e个单元各层沿x轴方向的轴向变形ui以及横向变形w为: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61
由式(18)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第e个单元各层的变形速度为: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62
将式(18)、(19)代入式(6)、(7)、(8)、(11)得到有限元法离散后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动能Ts (e)和势能U(e)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71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72
(2)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广义压电控制力
压电约束层的压电效应所做的功Wp为: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73
式中,εc=u3′是压电约束层的弹性轴向应变,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74
是由压电效应产生的应变,d31表示压电应变常数;
作用于压电约束层上的控制电压φc为: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75
其中,kp为比例控制增益,kd为微分控制增益,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81
为传感器的感应电压,/>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82
As为传感器的表面积,k3t为介电常数,/>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83
k31表示力电耦合因子,g31表示压电电压常数;
由式(22)、(23)得到有限元法离散后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广义压电控制力为: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8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动力学响应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将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动能、势能、广义压电控制力以及驱动力矩代入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方程,通过单元组装,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整体动力学方程,具体方法为:
(1)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方程
将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动能Ts (e)、势能U(e)、广义压电控制力Qp (e)以及驱动力矩Fτ带入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中,有: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85
由此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第e个单元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方程为: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86
其中M11 (e)、M12 (e)、M21 (e)和M22 (e)为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质量阵,Qθ (e)和Qq (e)为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广义力阵;
(2)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整体动力学方程
对基梁上覆盖的压电约束层和粘弹性层施加切口以此来进行一个分段处理,将切口放置于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节点k处,对梁做分段处理之后,第k个节点处的自由度由原来的{w1 (k) w3 (k) w(k) w′(k)}扩充为{w1 (k) w3r (k) w3l (k) w(k) w′(k)},其中w3r (k)表示切口k处前一个单元压电约束层沿中性轴方向的轴向变形,w3l (k)表示切口k处后一个单元压电约束层沿中性轴方向的轴向变形,相应得,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质量阵M11 (e)、M12 (e)、M21 (e)和M22 (e)以及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广义力阵Qθ (e)和Qq (e)的大小也会随着切口位置处自由度的扩充而变大,对梁施加n个切口后,q和M12 (e)的大小从之前的4(N+1)×1变成[4(N+1)+n]×1,相应得,M21 (e)和Qq (e)的大小会由1×4(N+1)增加为1×[4(N+1)+n],M22 (e)的大小会由4(N+1)×4(N+1)增加为[4(N+1)+n]×[4(N+1)+n],M11 (e)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91
以及Qθ (e)的大小保持为1×1不变;完成单元组装,将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单元的质量阵以及广义力阵相加,得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整体动力学方程为:
Figure FDA0004167412720000092
其中M11、M12、M21和M22为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整体的质量阵,Qθ和Qq为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整体的广义力阵。
6.一种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柔性梁动力学响应的仿真系统,其特征在于,基于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柔性梁动力学响应的仿真方法,实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柔性梁动力学响应的仿真。
7.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基于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柔性梁动力学响应的仿真方法,实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柔性梁动力学响应的仿真。
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基于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柔性梁动力学响应的仿真方法,实现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柔性梁动力学响应的仿真。
CN202310367653.2A 2023-04-07 2023-04-07 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动力学响应仿真方法 Pending CN11638211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67653.2A CN116382116A (zh) 2023-04-07 2023-04-07 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动力学响应仿真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67653.2A CN116382116A (zh) 2023-04-07 2023-04-07 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动力学响应仿真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82116A true CN116382116A (zh) 2023-07-04

Family

ID=86978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67653.2A Pending CN116382116A (zh) 2023-04-07 2023-04-07 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动力学响应仿真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8211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973151A (zh) * 2024-03-27 2024-05-0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压电层合板壳结构振动控制方法、系统及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973151A (zh) * 2024-03-27 2024-05-0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压电层合板壳结构振动控制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17973151B (zh) * 2024-03-27 2024-05-3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压电层合板壳结构振动控制方法、系统及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ang et al. An analysis of the stability and chattering reduction of high-order sliding mode tracking control for a hypersonic vehicle
Azadi et al. Vibration suppression and adaptive-robust control of a smart flexible satellite with three axes maneuvering
Paranjape et al. Dynamics and performance of tailless micro aerial vehicle with flexible articulated wings
CN116382116A (zh) 覆盖分段约束层阻尼的中心刚体-柔性梁的动力学响应仿真方法
Shabana An overview of the ANCF approach, justifications for its use, implementation issue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Song et al. Toward tradeoff between impact force reduction and maximum safe speed: Dynamic 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 variable stiffness robots
Verstraete et al. A co-simulation methodology to simulate the nonlinear aeroelastic behavior of a folding-wing concept in different flight configurations
Chakraborty et al. Dynamic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a wheeled mobile robot for traversing uneven terrain without slip
Zhao et al. Hydrodynamics modeling of a piezoelectric micro-robotic fish with double caudal fins
Guo et al. Modeling and practical fixed-time attitude tracking control of a paraglider recovery system
Fedonyuk et al. Locomotion of a compliant mechanism with nonholonomic constraints
Fallah et al. Robust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of shimmy vibration in aircraft landing gears
De Silva et al. The right invariant nonlinear complementary filter for low cost attitude and heading estimation of platforms
Geder et al. Fuzzy logic PID based control design and performance for a pectoral fin propelled 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
Muhammad et al. Comparison of proportional-derivative and active-force controls on vibration of a flexible single-link manipulator using finite-element method
Ge et al. Tracking and vibration control of flexible robots using shape memory alloys
Clark et al. The effect of leg specialization in a biomimetic hexapedal running robot
Fan et al. Nonlinear attitude control of flexible spacecraft with scissored pairs of control moment gyros
Goodarzi et al. Innovative active vehicle safety using integrated stabilizer pendulum and direct yaw moment control
Mashadi et al. Vehicle dynamics control by using an active gyroscopic device
Selçuk Arslan et al. Energy optimal control design for steer-by-wire systems and hardware-in-the-loop simulation evaluation
Li et al. Hydrodynamics with complex boundary motions by non-inertial SPH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ttitude-liquid-control coupled dynamics of a liquid-filled quadrotor UAV
US11273903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n aircraft's flight control surface
Sun Control of flexible-link multiple manipulators
Lungu et al. Four-bar mechanism's proportional-derivative and neural adaptive control for the thorax of the micromechanical flying insec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