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67122A - 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67122A
CN116367122A CN202310137353.5A CN202310137353A CN116367122A CN 116367122 A CN116367122 A CN 116367122A CN 202310137353 A CN202310137353 A CN 202310137353A CN 116367122 A CN116367122 A CN 1163671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terminal
transmission
module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3735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延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Huib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Huib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Huib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Huiba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3735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67122A/zh
Publication of CN1163671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671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73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transmission pow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具体运行方法包括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簇组建立处理;对终端直通通信进行中继选择控制及链路传输调整;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通信传输管理;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运行控制。所述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簇组建立处理包括:根据终端直通通信用户信息,通过通信基站建立终端直通通信簇组。所述对终端直通通信进行中继选择控制及链路传输调整包括: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数据信息传输处理过程中,对终端直通通信中继选择进行控制;根据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质量数据,对通信传输链路进行传输控制调整。本发明,具有频谱资源利用率高及有效提升通信质量的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终端直通(Device to Device,D2D)通信技术是指两个对等的用户节点之间直接进行通信的一种通信方式。在由D2D通信用户组成的分布式网络中,每个用户节点都能发送和接收信号,并具有自动路由(转发消息)的功能。
随着无线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无线通信设备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已成为当今生活必备,不管是学习还是办公,都存在着大量的智能移动设备。但由于无线通信网络所能使用的带宽资源有限,且频谱利用率低下,难以满足高速用户体验速率需求。因此,设计频谱资源利用率高及有效提升通信质量的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方法,包括:
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簇组建立处理;
对终端直通通信进行中继选择控制及链路传输调整;
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通信传输管理;
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运行控制。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簇组建立处理包括:
根据终端直通通信用户信息,通过通信基站建立终端直通通信簇组。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对终端直通通信进行中继选择控制及链路传输调整包括:
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数据信息传输处理过程中,对终端直通通信中继选择进行控制;
根据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质量数据,对通信传输链路进行传输控制调整。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通信传输管理包括:
完成通信传输链路的传输控制调整后,进一步进行通信传输信道的映射处理;
根据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通信方用户信息,对通信传输信道进行管理;
终端直通通信数据接收端对待接收的数据进行识别后,进行对应的接收管理。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运行控制包括:
对终端直通通信系统的运行状态信息进行采集后对其进行识别传输;
根据接收到终端直通通信系统的运行信息识别结果,对其运行模式进行切换控制管理。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系统,包括:
传输调整模块,用于对终端直通通信进行传输调整处理;
通信管理模块,用于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通信传输管理;
分析控制模块,用于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运行控制。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传输调整模块包括:
簇组建立模块,用于建立终端直通通信簇组;
中继选择模块,用于对终端直通通信中继选择进行控制;
链路调整模块,用于对通信传输链路进行传输控制调整。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通信管理模块包括:
信道管理模块,用于进行通信传输信道的映射处理;
映射处理模块,用于对通信传输信道进行管理;
接收管理模块,用于进行通信数据接收管理。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分析控制模块包括:
信息采集模块,用于对终端直通通信系统的运行状态信息进行采集;
模式切换模块,用于对终端直通通信系统运行模式进行切换控制管理;
识别传输模块,用于进行数据信息识别传输处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设置有传输调整模块、通信管理模块与分析控制模块,可使所有终端直通通信用户均可参与终端直通通信簇组的建立,保证了通信传输的公平性,并有效降低终端直通通信的传输时延,可有效提升终端直通通信的中继节点发射功率,间接降低通信传输干扰、提高通信传输的准确性,同时可有效提高系统的吞吐量,使频谱资源使用更加高效。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系统的模块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可应用于通信系统中,该方法可以由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系统来执行,该系统由多个软硬件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01、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簇组建立处理;
示例性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终端直通通信用户信息,通过通信基站建立终端直通通信簇组;将终端直通通信用户的物理位置信息发送到通信基站后,基站根据接收位置信息,初步建立终端直通通信簇组,将簇内成员分成发送端以及接收端,同时基站为初步建立的终端直通通信簇组内成员分配频谱资源,发送端用户广播探测信号,接收端用户接收到探测信号后,将信道质量信息以及业务需求反馈给发送端用户,发送端用户根据反馈的信息确定最终的建立终端直通通信簇组,并将相关信息汇报给基站后,完成终端直通通信簇组的建立,并进行终端直通通信传输,通过该步骤,使所有终端直通通信用户均可参与终端直通通信簇组的建立,保证了通信传输的公平性,并有效降低终端直通通信的传输时延。
S102、对终端直通通信进行中继选择控制及链路传输调整;
示例性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数据信息传输处理过程中,对终端直通通信中继选择进行控制;由于在终端直通通信的数据传输过程中提高发射功率虽然可以提高数据包的发送成功率,但是干扰也相应增大,导致数据包错误接收的可能性增大,故通过该步骤进行中继选择,将各个终端直通通信用户间的干扰(终端直通通信用户与蜂窝用户之间、多个终端直通通信用户之间)进行坐标定位,然后通过干扰信息分析将不合适作为中继的终端直通通信用户排除在外,并通过信道探测,选择干扰最小的用户终端作为中继,可有效提升终端直通通信的中继节点发射功率,间接降低通信传输干扰、提高通信传输的准确性。
根据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质量数据,对通信传输链路进行传输控制调整;采集获取到终端直通通信的实时信道质量数据后,与规定的阈值进行对比,当信道质量数据超出规定的阈值时,控制通信传输链路发送端发送高调制高码率的编码数据流,当信道质量数据未超出规定的阈值时,控制通信传输链路发送低调制低码率的编码数据流,通过该步骤对传输链路的码率进行调制控制调整,可有效提高系统的吞吐量,使频谱资源使用更加高效。
S103、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通信传输管理;
示例性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完成通信传输链路的传输控制调整后,进一步进行通信传输信道的映射处理;该步骤中,将通信传输信道完成调制编码后的编码序列进行串并转换得到并行的比特流后,分别与0、1进行异或,再将异或后的比特流进行并串变换合并,得到一个新的序列,将该序列与原输入序列串接,得到两倍长的编码序列后,进一步将两倍长的编码序列与另一数据包的比特流进行网络编码,再调制成可以在信道上传输的符号完成比特映射处理,通过该处理,有效减少在终端直通通信过程中的误码率,提高数据可靠性,有效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根据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通信方用户信息,对通信传输信道进行管理;由于进行终端直通通信过程中,当终端直通通信用户远离基站时,复用上行信道要比复用下行信道得到更大的信噪比,当终端直通通信用户接近基站时,复用下行信道要比复用上行信道得到更大的信噪比,故通过该步骤,根据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通信方用户信息进行上下行信道传输管理,当终端直通通信用户接近基站时传输使用复用下行信道,否则使用复用下行信道,通过该处理,有效提升了通信传输质量与通信传输稳定性。
终端直通通信数据接收端对待接收的数据进行识别后,进行对应的接收管理;数据接收端对待接收的数据进行识别后,将其分为信道质量好与信道质量差的数据分组,并对信道质量好的传输数据进行信道均衡和解调,得到接收数据包软信息后进行数据接收提取,并对信道质量差的传输数据进行信道均衡和解调,得到接收数据包软信息后,利用已正确译码的数据包的信息,从软信息中提取所需的数据信息,通过该处理,可使所接收的数据信息更加准确,减少误差的产生。
S104、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运行控制;
示例性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终端直通通信系统的运行状态信息进行采集后对其进行识别传输;
根据接收到终端直通通信系统的运行信息识别结果,对其运行模式进行切换控制管理;对终端直通通信系统的运行模式切换包括复用模式、专用信道模式与蜂窝模式,其中使用复用模式,可以提高频谱效率,使用专用信道模式,可以完全避免干扰,使用蜂窝模式,基站可以更容易地控制终端直通通信用户与蜂窝用户的干扰,通过该处理可使终端直通通信运行通信更加高效。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系统,图2为本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系统的模块构成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系统包括:
传输调整模块,用于对终端直通通信进行传输调整处理;
通信管理模块,用于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通信传输管理;
分析控制模块,用于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运行控制。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传输调整模块包括:
簇组建立模块,用于建立终端直通通信簇组;
中继选择模块,用于对终端直通通信中继选择进行控制;
链路调整模块,用于对通信传输链路进行传输控制调整。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通信管理模块包括:
信道管理模块,用于进行通信传输信道的映射处理;
映射处理模块,用于对通信传输信道进行管理;
接收管理模块,用于进行通信数据接收管理。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分析控制模块包括:
信息采集模块,用于对终端直通通信系统的运行状态信息进行采集;
模式切换模块,用于对终端直通通信系统运行模式进行切换控制管理;
识别传输模块,用于进行数据信息识别传输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簇组建立处理;
对终端直通通信进行中继选择控制及链路传输调整;
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通信传输管理;
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运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簇组建立处理包括:
根据终端直通通信用户信息,通过通信基站建立终端直通通信簇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终端直通通信进行中继选择控制及链路传输调整包括:
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数据信息传输处理过程中,对终端直通通信中继选择进行控制;
根据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质量数据,对通信传输链路进行传输控制调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通信传输管理包括:
完成通信传输链路的传输控制调整后,进一步进行通信传输信道的映射处理;
根据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通信方用户信息,对通信传输信道进行管理;
终端直通通信数据接收端对待接收的数据进行识别后,进行对应的接收管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运行控制包括:
对终端直通通信系统的运行状态信息进行采集后对其进行识别传输;
根据接收到终端直通通信系统的运行信息识别结果,对其运行模式进行切换控制管理。
6.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输调整模块,用于对终端直通通信进行传输调整处理;
通信管理模块,用于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通信传输管理;
分析控制模块,用于进行终端直通通信的运行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调整模块包括:
簇组建立模块,用于建立终端直通通信簇组;
中继选择模块,用于对终端直通通信中继选择进行控制;
链路调整模块,用于对通信传输链路进行传输控制调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管理模块包括:
信道管理模块,用于进行通信传输信道的映射处理;
映射处理模块,用于对通信传输信道进行管理;
接收管理模块,用于进行通信数据接收管理。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控制模块包括:
信息采集模块,用于对终端直通通信系统的运行状态信息进行采集;
模式切换模块,用于对终端直通通信系统运行模式进行切换控制管理;
识别传输模块,用于进行数据信息识别传输处理。
CN202310137353.5A 2023-02-20 2023-02-20 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系统 Pending CN11636712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37353.5A CN116367122A (zh) 2023-02-20 2023-02-20 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37353.5A CN116367122A (zh) 2023-02-20 2023-02-20 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67122A true CN116367122A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17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37353.5A Pending CN116367122A (zh) 2023-02-20 2023-02-20 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6712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76056B (zh) 一种短波快速建链系统的实现方法
EP2213124B1 (en) Preamble design for a wireless signal
US8755360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spectrally compliant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9714817B (zh) 使用noma和d2d组的通信系统功率分配方法
JP5762517B2 (ja) スペクトル方式セルラー通信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1370164B (zh) 一种在高速分组接入信道上传输信令无线承载的方法
CN101919295B (zh) 无线数据传输的方法
US20170359819A1 (en) Neighborhood Awareness Network and Multi-Channel Operation over OFDMA
Kassir et al. Power domain non 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A review
CN112994759B (zh) 一种基于ofdm的协作中继d2d通信方法
CN106973362B (zh) 一种蜂窝网络中基于网络编码的d2d通信方法
CN116367122A (zh) 一种基于终端直通通信的信道管理系统
CN114258036B (zh) 一种帧结构配置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8540265B (zh) 基于网络编码的d2d干扰消除和协作转发方法
JP2000514263A (ja) Tdmaメッセージ通信サービスマイクロセル
CN103036639A (zh) 利用网络编码的无线中继传输方法、装置及中继节点
CN1292602C (zh) 一种增加无线通信系统业务信道的方法
JP7087104B2 (ja) 中継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2625489B (zh) 一种基站、通信系统及数据处理方法
CN105307213A (zh) 一种解决微信信令风暴的基站侧跨层信令优化传输方案
US10219308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figuring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using a plurality of transmission devices
CN117895996A (zh) 基于多个上行光口基站的数据传输方法及其基站
CN115835238A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CN115333907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6472727A (zh) 组播传输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