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66081A - 接收机及其控制方法、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接收机及其控制方法、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66081A
CN116366081A CN202111681420.7A CN202111681420A CN116366081A CN 116366081 A CN116366081 A CN 116366081A CN 202111681420 A CN202111681420 A CN 202111681420A CN 116366081 A CN116366081 A CN 1163660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ak power
baseband signal
modul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68142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志雄
廖国权
张玉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68142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66081A/zh
Publication of CN1163660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660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04B1/1027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assessing signal quality or detecting noise/interference for the received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04B1/1027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assessing signal quality or detecting noise/interference for the received signal
    • H04B2001/1045Adjacent-channel interferen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ntrol Of Amplification And Gai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接收机,该接收机包括依序连接的接收天线、可调衰减器和接收链路;接收链路包括:依序连接的第一放大模块、混频模块和转换模块,调控电路分别与第一放大模块的输出端、混频模块的输出端、转换模块的输出端、可调衰减器的控制端连接,用于分别检测第一放大模块输出的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混频模块输出的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转换模块输出的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以及用于根据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确定目标衰减系数,并基于目标衰减系数调控可调衰减器。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接收机的控制方法、移动终端。

Description

接收机及其控制方法、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接收机及其控制方法、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当接收机接收到邻道或者互调强干扰信号时,天线传导输入低通滤波器或带通滤波器也只能滤除N*10MHz带外信号,无法滤除很近的邻道干扰信号,如几十KHz级邻道等干扰信号。此时,接收机中的低噪声放大器接近饱和输出,而进一步送进接收链路内部的放大模块则会达到深度饱和,导致接收链路非线性失真,从而引起低噪抬升及频谱扩展并高于解调门限,导致无法解调接收信号从而阻塞接收机。
对于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多是采用腔体滤波器和介质滤波器的高抑制度,抑制带外强阻塞干扰信号,使低噪声放大器工作在非饱和状态,提高接收机强阻塞干扰能力。但是,由于腔体滤波器体积大,不适合应用于小型化的设备中,同时滤波器的带外高抑制,使得带内插损增加,降低接收灵敏度,而射频滤波器要保证较宽的接收带宽,对于接收带宽内的强信号阻塞干扰无能为力,故急需一种技术方案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接收机及其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可以较好地改善邻道干扰问题,提高接收机的抗干扰能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接收机,所述接收机包括:依序连接的接收天线、可调衰减器和接收链路;
所述接收链路包括:依序连接的第一放大模块、混频模块和转换模块,所述第一放大模块与所述可调衰减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调控电路连接;
调控电路,所述调控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放大模块的输出端、混频模块的输出端、转换模块的输出端、可调衰减器的控制端连接,用于分别检测所述第一放大模块输出的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所述混频模块输出的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所述转换模块输出的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以及用于根据所述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确定目标衰减系数,并基于所述目标衰减系数调控所述可调衰减器。
其中,所述调控电路包括:
检测电路,所述检测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放大模块的输出端、混频模块的输出端、转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分别检测所述第一放大模块输出的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所述混频模块输出的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所述转换模块输出的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
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可调衰减器的控制端和所述检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所述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所述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确定所述目标衰减系数,并基于所述目标衰减系数调控所述可调衰减器。
所述检测电路包括第一检测端,所述混频模块包括混频器和第一放大器,所述混频器连接所述第一放大模块的输出端,所述混频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放大器,所述第一放大器连接所述转换模块,所述检测电路的第一检测端连接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输出端,以检测所述第一放大器输出的所述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电路包括第二检测端,所述转换模块包括模拟数字转换电路和第一滤波器,所述模拟数字转换电路连接所述混频模块的输出端,所述模拟数字转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器,所述第一滤波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所述第二检测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器的输出端,以检测所述第一滤波器输出的所述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
更进一步地,所述转换模块还包括第二滤波器,所述第二滤波器连接所述混频模块的输出端和所述模拟数字转换电路,以对所述混频模块输出的所述模拟基带信号进行滤波处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接收机的控制方法,所述接收机包括依序连接的接收天线、可调衰减器、接收链路和调控电路;所述接收链路包括:依序连接的第一放大模块、混频模块和转换模块,所述第一放大模块与所述可调衰减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调控电路连接;所述调控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放大模块的输出端、混频模块的输出端、转换模块的输出端、可调衰减器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所述调控电路检测第一放大模块输出的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所述混频模块输出的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所述转换模块输出的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
所述调控电路基于所述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确定目标衰减系数;
所述可调衰减器基于所述目标衰减系数对输入的信号进行衰减系数为所述目标衰减系数的衰减处理。
其中,所述调控电路基于所述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确定目标衰减系数,包括:
若所述第三峰值功率小于所述第二峰值功率、且所述第二峰值功率大于所述第一峰值功率,则将第一预设值确定为所述目标衰减系数;
若所述第三峰值功率小于所述第二峰值功率、且所述第二峰值功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峰值功率,则将第二预设值确定为所述目标衰减系数,其中,所述第二预设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值。
进一步地,所述调控电路基于所述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确定目标衰减系数,还包括:
若所述第三峰值功率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峰值功率,则将第三预设值确定为所述目标衰减系数,其中,所述第三预设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值。
其中,所述调控电路基于所述目标衰减系数调控可调衰减器,以使得所述可调衰减器对输入的信号进行衰减系数为所述目标衰减系数的衰减处理之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存储所述目标衰减系数并确定所述目标衰减系数对应的目标增益,利用所述目标增益对所述数字基带信号进行增益处理,获得目标信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接收机和发射机,所述接收机用于接收预设频段射频信号并将所述射频信号转换为数字基带信号,所述接收机为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接收机,所述发射机用于将基带信号转换为射频信号并发射。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接收机包括依序连接的接收天线、可调衰减器和接收链路,还包括调控电路,并通过设置第一放大模块与可调衰减器的输出端连接,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调控电路连接,调控电路分别与第一放大模块的输出端、混频模块的输出端、转换模块的输出端、可调衰减器的控制端连接,用于分别检测第一放大模块输出的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混频模块输出的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转换模块输出的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以及用于根据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确定目标衰减系数,并基于目标衰减系数调控可调衰减器,即基于接收链路中各个部件输出的信号的峰值实时调控可调衰减器的衰减系数,较好地改善邻道干扰问题,提高接收机的抗干扰能力,起到了良好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接收机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接收机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接收机的控制方法一实施例中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接收机的控制方法另一实施例中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移动终端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见图1,图1为本申请的接收机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在当前实施例中,接收机100包括接收天线1、可调衰减器2、接收链路3和调控电路4。
其中,接收天线1、可调衰减器2和接收链路3依序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提及的依序连接只表示连接顺序,并不代表相邻电路结构之间是直接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电路结构之间还可以通过其他电路结构进行间接连接。如,上文所述的接收天线1、可调衰减器2和接收链路3依序连接,只用于表示接收天线1、可调衰减器2和接收链路3的连接顺序,并不代表相邻电路结构之间是直接连接,接收天线1、可调衰减器2可以通过低通滤波器5、高通滤波器6、第三放大器7和第三滤波器8进行间接连接,具体可以参见下文图2所对应的实施例。
接收天线1与可调衰减器2连接,可调衰减器2的输出端与接收链路3连接。其中,接收天线1用于接收外部终端设备发送的射频信号,并将所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输出至可调衰减器2。可调衰减器2用于对射频信号进行衰减处理,并将经过衰减处理的射频信号输出至接收链路3。其中,可调衰减器2的控制端与调控电路4连接,可调衰减器2在调控电路4的控制下调整自身衰减系数。接收链路3用于对所接收到的射频信号依次进行放大、混频和转换等处理,进而依次得到射频信号、模拟基带信号和数字基带信号,接收链路3的输出端与调控电路4连接。
具体地,接收链路3包括依序连接的第一放大模块31、混频模块32和转换模块33。第一放大模块31与可调衰减器2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对可调衰减器2输出的射频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并将放大后的射频信号输出至混频模块32。
混频模块32与第一放大模块31的输出端连接,混频模块32的输出端与转换模块33连接,混频模块32用于将第一放大模块31输出的射频信号转换成模拟基带信号,并将所得的模拟基带信号输出至转换模块33。
转换模块33的输入端与混频模块32的输出端连接,转换模块33的输出端与控制电路42连接,转换模块33用于对模拟基带信号进行模拟数字转换,进而获得数字基带信号。
调控电路4分别与第一放大模块31的输出端、混频模块32的输出端、转换模块33的输出端、可调衰减器2的控制端连接,用于分别检测第一放大模块31输出的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混频模块32输出的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转换模块33输出的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以及用于根据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确定目标衰减系数,并基于目标衰减系数调控可调衰减器2,使得可调衰减器2按照目标衰减系数对输入的射频信号进行衰减处理,从而使得射频信号的强度变小,避免接收链路3因输入强度过大的射频信号而出现饱和输出,进而避免出现非线性失真引起低噪抬升及频谱扩展并高于解调门限等异常情况。
图1所对应的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接收机100,通过设置包括依序连接的接收天线1、可调衰减器2和接收链路3,还包括调控电路4,并通过设置第一放大模块31与可调衰减器2的输出端连接,转换模块33的输出端与调控电路4连接,调控电路4分别与第一放大模块31的输出端、混频模块32的输出端、转换模块33的输出端、可调衰减器2的控制端连接,用于分别检测第一放大模块31输出的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混频模块32输出的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转换模块33输出的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以及用于根据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确定目标衰减系数,并基于目标衰减系数调控可调衰减器2,即基于接收链路3中各个部件输出的信号的峰值实时调控可调衰减器2的衰减系数,较好地改善邻道干扰问题,提高接收机100的抗干扰能力。
请继续参见图1,图1为本申请的接收机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在当前实施例中,调控电路4包括检测电路41和控制电路42。
其中,检测电路41分别与第一放大模块31的输出端、混频模块32的输出端、转换模块33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分别检测第一放大模块31输出的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混频模块32输出的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转换模块33输出的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检测电路41的输出端与控制电路42连接,用于将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反馈至控制电路42。
更进一步地,检测电路41包括第一检测端、第二检测端和第三检测端,检测电路41通过第一检测端(图未标识)、第二检测端(图未标识)和第三检测端(图未标识)分别与接收链路3中的不同电路结构连接,进而检测获得接收链路3中的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
更进一步地,具体地,检测电路41的第一检测端与混频模块32的输出端连接,用于检测混频模块32输出的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检测电路41的第二检测端与转换模块33的输出端连接,用于检测转换模块33输出的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检测电路41的第三检测端与第一放大模块31的输出端连接,用于检测第一放大模块31输出的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
控制电路42分别与可调衰减器2的控制端和检测电路41的输出端连接,控制电路42用于根据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确定目标衰减系数,并基于目标衰减系数调控可调衰减器2,使得可调衰减器2对输入至自身的射频信号执行衰减系数为目标衰减系数的衰减处理。
具体地,控制电路42若确定得到第三峰值功率小于第二峰值功率、且第二峰值功率大于第一峰值功率,则将第一预设值确定为目标衰减系数。控制电路42若确定得到第三峰值功率小于第二峰值功率、且第二峰值功率小于或等于第一峰值功率,则将第二预设值确定为目标衰减系数。控制电路42若确定得到第三峰值功率大于或等于第二峰值功率,则将第三预设值确定为目标衰减系数。其中,第二预设值小于第一预设值,第三预设值大于第一预设值,第一预设值、第二预设值和第三预设值是根据经验值确定得到的。
此外,控制电路42根据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确定目标衰减系数的具体细节,还可以参见下文图3及图4所对应的实施例。
进一步地,控制电路42包括处理器和/或单片机芯片。在此对于处理器和单片机芯片的参数和型号不做限定,具体可以依据实际的接收机100参数需求进行选择。
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有效检测到接收链路3中包括了干扰信号的射频信号和模拟基带信号,以及不包括感染信号的有用信号即数字基带信号,即实现识别有用信号周边近端干扰信号,然后基于所检测到的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数字基带信号,确定目标衰减系数并控制可调衰减器调整为目标衰减系数,实现提升接收机近端抗干扰的能力。
进一步地,请同时参见图2,图2为本申请接收机另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混频模块32包括混频器321和第一放大器322,混频器321连接第一放大模块31的输出端,混频器32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放大器322,第一放大器322连接转换模块33,检测电路41的第一检测端连接第一放大器322的输出端,以检测第一放大器322输出的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其中,混频器321用于将经第一放大模块31放大后的射频信号与外部输入的本振信号进行混频处理,进而获得模拟基带信号,并将模拟基带信号输出至第一放大器322,第一放大器322用于对混频器321输出的模拟基带信号的幅度进行放大处理。
进一步地,转换模块33包括模拟数字转换电路332和第一滤波器331,模拟数字转换电路332连接混频模块32的输出端,模拟数字转换电路332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滤波器331。具体地,模拟数字转换电路332的输入端与第一放大器322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将经第一放大器322放大处理后的模拟基带信号转换为数字基带信号。
第一滤波器331的输出端连接控制电路42,检测电路41的第二检测端连接第一滤波器331的输出端,以检测第一滤波器331输出的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第一滤波器331用于对模拟数字转换电路332输出的数字基带信号进行滤波处理,以滤除数字基带信号中的干扰信号。
为了对信号进行更好地滤除干扰信号处理,转换模块33还包括第二滤波器333,第二滤波器333连接混频模块32的输出端和模拟数字转换电路332,以对混频模块32输出的模拟基带信号进行滤波处理。具体地,第二滤波器333连接第一放大器322和模拟数字转换电路332,用于对第一放大器322输出的模拟基带信号进行滤波处理,以对模拟基带信号中的干扰信号进行滤除处理。
进一步地,第一放大模块31包括第二放大器(图未示),第二放大器的输入端与可调衰减器2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混频模块32中混频器321的输入端连接,用于对可调衰减器2输出的射频信号进行放大处理,获得放大处理后的射频信号。
进一步地,本申请所提供的接收机100还包括依序连接的低通滤波器5、高通滤波器6、第三放大器7和第三滤波器8。其中,低通滤波器5的输入端与接收天线1连接,低通滤波器5的输出端与高通滤波器6的输入端连接,低通滤波器5和高通滤波器6分别用于对接收天线1所接收到的射频信号进行滤除干扰信号处理。高通滤波器6的输出端与第三放大器7的输入端连接,第三放大器7的输出端与第三滤波器8的输入端连接,第三放大器7用于对经过低通滤波器5和高通滤波器6滤波处理后的射频信号进行放大处理。第三滤波器8的输出端与可调衰减器2连接,用于对第三放大器7放大后的射频信号进行滤波处理,以滤除其中的干扰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选择不同参数的电路结构器件,即在此对于接收机100中的电子器件的参数不做限定。具体地,对于低通滤波器5、高通滤波器6、第三放大器7、第三滤波器8、可调衰减器2、第二放大器、混频器321、第一放大器322、第二滤波器333、模拟数字转换电路332、第一滤波器331和处理器等的具体型号和参数不做限定,可以根据实际产品需求进行调整。
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软件和硬件的结合,可以较好地解决近端干扰信号引起接收链路中后端模块处在非线性区深度饱和,引起底噪抬升及频谱扩展导致高于解调门限,故无法解调接收信号,从而阻塞接收机的问题。具体是通过在接收链路3中的第一放大模块31与第三滤波器8之间设置可调衰减器2和检测电路,使得控制电路用于基于检测电路检测所得的接收链路3中的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确定目标衰减系数并控制可调衰减器2调整衰减系数为目标衰减系数,实现改善了后端模块的深度饱和问题,保证接收链路在线性与基本饱和之间功率水平,消除芯片内部各模块的非线性引起低噪抬升及频谱扩展等影响。
其中,第三滤波器8包括固定带通滤波器或移动带通滤波器,第三滤波器8是用于滤除第三放大器7产生的多次谐波及带外杂散。
比如,在频偏25khz加一个干扰信号,经过接收链路,控制电路获取到三个检测值即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PK Det1、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PK Det2和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RSSI;然后控制电路经过运行的逻辑算法判别得到RSSI变化不大,PKDet2大于PKDet1,那么说明干扰增加引起混频器提前饱和了,此时需要增加可调衰减器的衰减系数ATT,只需要调大ATT就可以很好地改善后端模块的深度饱和问题,保证接收链路在线性与基本饱和之间功率水平,消除芯片内部各模块的非线性引起低噪抬升及频谱扩展等影响,保证了接收机的解调门限值,使接收信号解调恢复正常,大大改善了接收机邻道或者互调(频偏25-100KHz)近端强干扰能力。
请参见图3,图3为本申请接收机的控制方法一实施例中的流程示意图。在当前实施例中,本申请所提供的接收机的控制方法的执行主体为接收机,接收机可以是如图1至图2及其所对应的任意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接收机。如上所述,接收机100包括依序连接的接收天线1、可调衰减器2、接收链路3和调控电路4。其中,接收链路3包括:依序连接的第一放大模块31、混频模块32和转换模块33。具体地,第一放大模块31与可调衰减器2的输出端连接,转换模块33的输出端与调控电路4连接,调控电路4分别与第一放大模块31的输出端、混频模块32的输出端、转换模块33的输出端、可调衰减器2的控制端连接。
在当前实施例中,本申请所提供的方法包括步骤S310至步骤S330。
S310:调控电路4检测第一放大模块输出的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混频模块输出的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转换模块输出的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调控电路4首先获取接收链路3中的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即检测第一放大模块31输出的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混频模块32输出的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转换模块33输出的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
进一步地,调控电路4是通过检测电路41获取到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即设置检测电路41分别与第一放大模块31的输出端、混频模块32的输出端和转换模块33的输出端连接。
S320:调控电路4基于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确定目标衰减系数。
调控电路4在获取到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之后,进一步基于所获取的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确定目标衰减系数。其中,目标衰减系数为接下来即将使得可调衰减器2调整到达的衰减系数。在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控制电路42通过根据实时的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确定目标衰减系数,并控制可调衰减器2将自身的衰减系数调整为目标衰减系数,实现可以实时根据接收链路3中信号的功率情况,调整对接下来输入至接收链路3的射频信号的衰减幅度,进而避免出现接受链路中第一放大模块31或混频模块32出现饱和输出等异常状况。
进一步地,步骤S320包括:若确定得到第三峰值功率小于第二峰值功率、且第二峰值功率大于第一峰值功率,则将第一预设值确定为目标衰减系数。
若确定得到第三峰值功率小于第二峰值功率、且第二峰值功率小于或等于第一峰值功率,则将第二预设值确定为目标衰减系数。其中,第二预设值小于第一预设值。
若确定得到第三峰值功率大于或等于第二峰值功率,则将第三预设值确定为目标衰减系数。
其中,第三预设值大于第一预设值。在本申请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第一预设值、第二预设值和第三预设值是基于多次试验所确定的经验值,在此不做唯一性限定。
更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预设值可以设置为10dbm,第二预设值可以设置为20dbm,第三预设值可以设置为0dbm。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预设值、第二预设值和第三预设值还可以根据对接收机控制的功能性需求、以及经验值调整设置为其他数值,具体在此不一一列举。
S330:可调衰减器基于目标衰减系数调控可调衰减器,以使得可调衰减器对输入的信号进行衰减系数为目标衰减系数的衰减处理。
在确定了目标衰减系数之后,基于目标衰减系数调控可调衰减器2,以使得可调衰减器2对输入的信号进行衰减系数为目标衰减系数的衰减处理。
进一步地,基于目标衰减系数调控可调衰减器2,以使得可调衰减器2对即将输入的信号进行衰减系数为目标衰减系数的衰减处理之后,本申请所提供的方法还包括:存储目标衰减系数并确定目标衰减系数对应的目标增益,利用目标增益对数字基带信号进行增益处理,获得目标信号。即在当前实施例中,还会降将所确定的目标衰减系数存储,以用于在接收到接收链路3输出的数字基带信号时,基于所存储的目标衰减系数确定目标增益,然后利用目标增益对数字基带信号进行增益处理,获得目标信号。
请参见图4,图4为本申请接收机的控制方法另一实施例中的流程示意图。在当前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320进一步包括步骤S401至步骤S405。
S401:判断第三峰值功率是否小于第二峰值功率。
在接收到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之后,首先判断第三峰值功率是否小于第二峰值功率。
若判断得到第三峰值功率小于第二峰值功率,则会进一步执行下述步骤S402,反之,若判断得到第三峰值功率大于或等于第二峰值功率,在执行下述步骤S405。
S402:判断第二峰值功率是否大于第一峰值功率。
若判断得到第三峰值功率小于第二峰值功率,则进一步判断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是否大于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若判断得到第二峰值功率大于第一峰值功率,则进一步执行下述步骤S403,反之,若判断得到第二峰值功率小于或等于第一峰值功率,则会执行步骤S404。
S403:将第一预设值确定为目标衰减系数。
若判断得到第二峰值功率大于第一峰值功率,则会进一步将第一预设值确定为目标衰减系数。其中,第一预设值为预先设定的经验值。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预设值可以设置为10dbm,即设置可调衰减器2输入至自身的射频信号做10dbm的衰减处理。
S404:将第二预设值确定为目标衰减系数。
若判断得到第二峰值功率小于或等于第一峰值功率,则会将第二预设值确定的目标衰减系数。其中,第二预设值为预先设定的经验值。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预设值可以设置为20dbm,即设置可调衰减器2输入至自身的射频信号做20dbm的衰减处理。
S405:将第三预设值确定为目标衰减系数。
若判断得到第三峰值功率大于或等于第二峰值功率,则将第三预设值确定为目标衰减系数。其中,第三预设值为预先设定的经验值,如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三预设值设置为0dbm。当第三预设值为0dbm时,则表示可调衰减器2输入至自身的射频信号不做衰减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在另一实施例中,基于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确定目标衰减系数还可以是基于下述步骤确定:首先判断第三峰值功率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二峰值功率,若是,则将第三预设值确定为目标衰减系数;反之,若判断得到第三峰值功率小于第二峰值功率,则进一步判断第二峰值功率是否大于第一峰值功率,并在判断第二峰值功率大于第一峰值功率,则会进一步将第一预设值确定为目标衰减系数;反之,若判断得到第二峰值功率小于或等于第一峰值功率,将第二预设值确定为目标衰减系数。
在又一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先判断第二峰值功率是否大于第一峰值功率,并在判断得到第二峰值功率大于第一峰值功率时,进一步判断第三峰值功率是否小于第二峰值功率,若判断得到第三峰值功率小于第二峰值功率,则将第一预设值确定为目标衰减系数;若经过判断得到第三峰值功率大于或等于第二峰值功率,则将第三预设值确定为目标衰减系数。如若判断得到第二峰值功率小于或等于第一峰值功率,则进一步判断第三峰值功率是否小于第二峰值功率,若判断得到第三峰值功率小于或等于第二峰值功率,则将第二预设值确定为目标衰减系数;反之,若判断得到第三峰值功率大于或等于第二峰值功率,则将第三预设值确定为目标衰减系数。
进一步地,在本身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在接收机启动时,首先还需要进行软件配置以激活用于接收机控制的程序,然后对程序进行初始化,如初始化接收机中的各个模块,如可以默认将可调衰减器的衰减系数ATT初始化为0。
经过对本申请所提供的接收机和现有技术中接收机进行邻道抑制比(ACS)对比测试,可以得知:本申请所提供的接收机对中心频偏+-12.5KHz邻道干扰信号改善明显,检测得到可以改善5-6dB信纳值,显著提高接收机ACS抗干扰能力。而经过对本申请所提供的接收机现有技术中接收机进行互调抑制比(IMD)对比测试,可以得到:本申请所提供的接收机对中心频偏+-25KHz~+-100KHz互调干扰信号改善明显,测试得到可以改善3-6dB信纳值,显著提高接收机IMD抗干扰能力。
请参见图5,图5为本申请一种移动终端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在当前实施例中,本申请所提供的移动终端500包括接收机100和发射机200。
其中,接收机100用于接收预设频段的射频信号并将射频信号转换为数字基带信号,接收机100为如图1至图2及其所对应的任意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接收机100,接收机100还可以执行如图3至图4及其所对应的任意一个实施例中的接收机100的控制方法。
其中,发射机200用于将基带信号转换为射频信号并发射。
需要说明的是,如若移动终端500中包括处理器(图未示),则接收机100中的调控电路4中所包括的控制电路42,可以是与移动终端中所包括的处理器复用,即设置移动终端中的处理器连接可调衰减器2的控制端和转换模块33的输出端,并由移动终端500中的处理器执行获取接收链路3中的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并基于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确定目标衰减系数;并由移动终端500中所包括的处理器基于目标衰减系数调控可调衰减器2,以使得可调衰减器2对输入的信号进行衰减系数为目标衰减系数的衰减处理等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接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机包括:
依序连接的接收天线、可调衰减器和接收链路;
所述接收链路包括:依序连接的第一放大模块、混频模块和转换模块,所述第一放大模块与所述可调衰减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调控电路连接;
调控电路,所述调控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放大模块的输出端、混频模块的输出端、转换模块的输出端、可调衰减器的控制端连接,用于分别检测所述第一放大模块输出的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所述混频模块输出的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所述转换模块输出的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以及用于根据所述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确定目标衰减系数,并基于所述目标衰减系数调控所述可调衰减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控电路包括:
检测电路,所述检测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放大模块的输出端、混频模块的输出端、转换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用于分别检测所述第一放大模块输出的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所述混频模块输出的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所述转换模块输出的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
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可调衰减器的控制端和所述检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用于根据所述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所述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所述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确定所述目标衰减系数,并基于所述目标衰减系数调控所述可调衰减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电路包括第一检测端,所述混频模块包括混频器和第一放大器,所述混频器连接所述第一放大模块的输出端,所述混频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放大器,所述第一放大器连接所述转换模块,所述检测电路的第一检测端连接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输出端,以检测所述第一放大器输出的所述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电路包括第二检测端,所述转换模块包括模拟数字转换电路和第一滤波器,所述模拟数字转换电路连接所述混频模块的输出端,所述模拟数字转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器,所述第一滤波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所述第二检测端连接所述第一滤波器的输出端,以检测所述第一滤波器输出的所述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收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模块还包括第二滤波器,所述第二滤波器连接所述混频模块的输出端和所述模拟数字转换电路,以对所述混频模块输出的所述模拟基带信号进行滤波处理。
6.一种接收机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机包括依序连接的接收天线、可调衰减器、接收链路和调控电路;所述接收链路包括:依序连接的第一放大模块、混频模块和转换模块,所述第一放大模块与所述可调衰减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调控电路连接;所述调控电路分别与所述第一放大模块的输出端、混频模块的输出端、转换模块的输出端、可调衰减器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所述调控电路检测第一放大模块输出的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所述混频模块输出的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所述转换模块输出的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
所述调控电路基于所述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确定目标衰减系数;
所述可调衰减器基于所述目标衰减系数对输入的信号进行衰减系数为所述目标衰减系数的衰减处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控电路基于所述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确定目标衰减系数,包括:
若所述第三峰值功率小于所述第二峰值功率、且所述第二峰值功率大于所述第一峰值功率,则将第一预设值确定为所述目标衰减系数;
若所述第三峰值功率小于所述第二峰值功率、且所述第二峰值功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峰值功率,则将第二预设值确定为所述目标衰减系数,其中,所述第二预设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控电路基于所述射频信号的第一峰值功率、模拟基带信号的第二峰值功率和数字基带信号的第三峰值功率确定目标衰减系数,还包括:
若所述第三峰值功率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峰值功率,则将第三预设值确定为所述目标衰减系数,其中,所述第三预设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值。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控电路基于所述目标衰减系数调控可调衰减器,以使得所述可调衰减器对输入的信号进行衰减系数为所述目标衰减系数的衰减处理之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存储所述目标衰减系数并确定所述目标衰减系数对应的目标增益,利用所述目标增益对所述数字基带信号进行增益处理,获得目标信号。
10.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接收机和发射机,所述接收机用于接收预设频段射频信号并将所述射频信号转换为数字基带信号,所述接收机为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接收机,所述发射机用于将基带信号转换为射频信号并发射。
CN202111681420.7A 2021-12-28 2021-12-28 接收机及其控制方法、移动终端 Pending CN1163660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81420.7A CN116366081A (zh) 2021-12-28 2021-12-28 接收机及其控制方法、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681420.7A CN116366081A (zh) 2021-12-28 2021-12-28 接收机及其控制方法、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66081A true CN116366081A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096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681420.7A Pending CN116366081A (zh) 2021-12-28 2021-12-28 接收机及其控制方法、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6608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34615B2 (ja) 受信器の干渉イミュニティを向上させ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EP2731265B1 (en) Reception device, and gain control method
US6324387B1 (en) LNA control-circuit for receive closed loop automatic gain control
US6298221B1 (en) Adaptive receiver linearity techniques for a radio transceiver
US7639998B1 (en) RF receiver utilizing dynamic power management
CN112821902B (zh) 一种接收机、接收机的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7257245B (zh) 抗干扰收发单元、收发装置及抗干扰衰减处理方法
US9667212B2 (en) Gain control method, module, and wireless signal receiver using the same
US6775336B1 (en) Receiver and gain control method of the same
WO2011062478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090318133A1 (en) Error detector, error detecting method and control program thereof
CN109286407B (zh) 干扰信号抑制装置及对强干扰信号进行抑制的方法
CN111162808A (zh) 射频接收电路、接收机和基站
US7734266B2 (en) Adaptive radio frequency receiver
CN116366081A (zh) 接收机及其控制方法、移动终端
CN114944846B (zh) 一种射频收发装置、方法和电子设备
CN210693907U (zh) 射频接收电路、接收机和基站
KR100617739B1 (ko) 부호분할 다중접속 단말기의 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WO2009099786A2 (en) Receiver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for use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KR100301726B1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의 수신장치 및 그 수신장치의 스퓨리어스 제거방법
CN114765846B (zh) 一种提升邻道选择性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0635813B (zh) 抗阻塞接收机、接收机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6419383A (zh) 一种自动增益控制方法、电路及设备
KR20060099152A (ko) 통신 단말기에서 감쇠기를 이용한 크로스 변조 방지 장치및 방법
CN101427463A (zh) 自动增益控制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