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47527A - 带宽模式指示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宽模式指示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47527A
CN116347527A CN202310378888.1A CN202310378888A CN116347527A CN 116347527 A CN116347527 A CN 116347527A CN 202310378888 A CN202310378888 A CN 202310378888A CN 116347527 A CN116347527 A CN 1163475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width mode
frame
field
bandwidth
bi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7888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347527B (zh
Inventor
李云波
于健
刘辰辰
淦明
梁丹丹
郭宇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7888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47527B/zh
Publication of CN1163475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475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3475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475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04W28/20Negotiating bandwid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6Indication of changes in allocation
    • H04L5/0098Signalling of the activation or deactivation of component carriers, subcarriers or frequency ban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3Signal structure ensuring backward compatibility with legacy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4Rate requirement of the data, e.g. scalable bandwidth, data prio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2Indication of how the channel is divid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7Variable allocation of band or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带宽模式指示方法及装置,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第一帧,第一帧包括服务字段,服务字段包括第一字段,第一字段用于表示是否允许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目标带宽模式,目标带宽模式包括除了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之外的其他带宽模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从而,在引入新的带宽模式的场景下,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使得两个设备之间通过第一帧来协商带宽模式。

Description

带宽模式指示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带宽模式指示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场景中,由于发送端和接收端所处的无线信道环境不同,在数据通信之前如果能够根据两者的信道可用情况,协商出双方都可用的带宽将对于数据通信非常有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802.11ac标准中,将非高吞吐率(non-high throughput,non-HT)帧或者non-HT复制(duplicated)帧所使用的扰码序列(scrambling sequence)的前7个比特中的两个比特(也即B5比特和B6比特)用来指示带宽模式。这两个比特的四种取值与四种带宽模式一一对应。这四种带宽模式分别是20MHz、40Mhz、80MHz、160MHz(或者80+80MHz)。
目前,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engineers,IEEE)正在开展802.11ax之后的下一代802.11be标准的讨论。相比于之前的802.11ax标准,802.11be标准支持极高吞吐率(extremely high throughput,EHT)的数据传输。802.11be标准支持的最大传输带宽为320MHz。因此,802.11be标准会引入除了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之外的其他带宽模式,例如320MHz。
在引入除了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之外的其他带宽模式之后,两个设备之间如何协商带宽模式,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带宽模式指示方法及装置,在引入除了20MHz、40MHz、80MHz、160MHz(或者80+80MHz)之外的其他带宽模式的场景下,以使得两个设备之间能够正常协商带宽模式。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带宽模式指示方法,包括:发送端生成第一帧,第一帧为non-HT帧或non-HT duplicated帧,第一帧包括服务字段,服务字段包括第一字段,第一字段用于表示是否允许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目标带宽模式,目标带宽模式包括除了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之外的其他带宽模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之后,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第一帧。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帧仅是使用服务字段中的至少一个比特来作为第一字段,并没有增加或减少服务字段的比特,从而保证第一帧具有后向兼容性。另外,第一字段用于表示是否允许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指示目标带宽模式。也就是说,由于第一帧的服务字段存在第一字段的原因,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扩展了能够指示的带宽模式的范围。从而,在引入除了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之外的其他带宽模式的场景下,两个设备之间通过传输第一帧,可以实现在更多的带宽模式下协商使用一种带宽模式的目的。
另外,第一字段位于第一帧的服务字段中,存在以下优点:(1)目前,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帧中预留比特很可能被芯片厂商用作私有化特性的指示比特。因此,如果使用MAC帧中的预留比特来作为第一字段,则会影响私有化特性的指示。而使用服务字段中的比特来作为第一字段,则可以避免影响芯片厂商对MAC帧中预留比特的私有化使用。(2)不同类型传统帧的MAC帧中预留比特的位置不一定相同,从而,对于不同类型的传输帧来说,以MAC帧中的预留比特作为第一字段的实现方案是不同的。而服务字段是为了在物理层进行加扰操作而引入的字段,服务字段位于MAC帧之前,服务字段本身属于物理层的字段,也即所有类型的传统帧均包含服务字段。这样一来,使用服务字段中的比特来作为第一字段可以通用于所有类型的传统帧。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字段用于表示是否允许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目标带宽模式,包括: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时,表示不允许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目标带宽模式;或者,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时,表示允许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目标带宽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帧还包括单播/组播比特;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0时,表示第一帧未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或者,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1时,表示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并且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一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第一带宽模式集合包括: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或者,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0或者1时,表示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并且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第二带宽模式集合包括目标带宽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帧还包括单播/组播比特;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0时,表示第一帧未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或者,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1时,表示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并且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一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第一带宽模式集合包括: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或者,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0时,表示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并且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三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或者,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1时,表示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并且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四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其中,第三带宽模式集合和第四带宽模式集合中至少一个带宽模式集合包括目标带宽模式,第三带宽模式集合所包括的带宽模式不同于第四带宽模式集合所包括的带宽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并且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时,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B5比特和B6比特。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并且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时,带宽模式指示字段为以下情形之一: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B5比特和B6比特;或者,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至少3个比特;或者,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服务字段的后9个比特中的至少一个比特;或者,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至少一个比特,以及服务字段的后9个比特中的至少一个比特。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第一字段的取值为第二预设值时,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包括第四字段和第五字段;当第四字段用于指示总带宽小于或等于160MHz时,第五字段所占用的8个比特中每一个比特对应一个20MHz信道,一个比特用于指示比特对应的20MHz信道是否空闲;当第四字段用于指示总带宽大于160MHz,或者总带宽等于320MHz或160+160MHz时,第五字段包括4个第一比特、2个第二比特以及2个第三比特,4个第一比特中每一个第一比特分别对应主80MHz信道中一个20MHz信道,2个第二比特中每一个第二比特分别对应次80MHz信道中一个40MHz信道,2个第三比特中每一个第三比特分别对应次160MHz中的一个80MHz,第一比特用于指示第一比特对应的20MHz信道是否空闲,第二比特用于指示第二比特对应的40MHz信道是否空闲,第三比特用于指示第三比特对应的80MHz信道是否空闲。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字段占用服务字段的后9个比特中的至少一个比特。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目标带宽模式包括前导码打孔的带宽模式和/或非前导码打孔的带宽模式。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带宽模式指示方法,包括:接收端接收第一帧,第一帧为non-HT帧或non-HT duplicated帧,第一帧包括服务字段,服务字段包括第一字段,第一字段用于表示是否允许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目标带宽模式,目标带宽模式包括除了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之外的其他带宽模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之后,接收端解析第一帧。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帧仅是使用服务字段中的至少一个比特来作为第一字段,并没有增加或减少服务字段的比特,从而保证第一帧具有后向兼容性。第一字段用于表示是否允许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指示目标带宽模式。也就是说,由于第一帧的服务字段存在第一字段的原因,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扩展了能够指示的带宽模式的范围。从而,在引入除了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之外的其他带宽模式的场景下,两个设备之间通过传输第一帧,可以实现在更多的带宽模式下协商使用一种带宽模式的目的。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字段用于表示是否允许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目标带宽模式,包括: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时,表示不允许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目标带宽模式;或者,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时,表示允许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目标带宽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帧还包括单播/组播比特;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0时,表示第一帧未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或者,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1时,表示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并且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一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第一带宽模式集合包括: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或者,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0或者1时,表示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并且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第二带宽模式集合包括目标带宽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帧还包括单播/组播比特;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0时,表示第一帧未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或者,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1时,表示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并且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一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第一带宽模式集合包括: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或者,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0时,表示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并且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三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或者,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1时,表示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并且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四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其中,第三带宽模式集合和第四带宽模式集合中至少一个带宽模式集合包括目标带宽模式,第三带宽模式集合所包括的带宽模式不同于第四带宽模式集合所包括的带宽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并且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时,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B5比特和B6比特。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并且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时,带宽模式指示字段为以下情形之一: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B5比特和B6比特;或者,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至少3个比特;或者,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服务字段的后9个比特中的至少一个比特;或者,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至少一个比特,以及服务字段的后9个比特中的至少一个比特。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第一字段的取值为第二预设值时,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包括第四字段和第五字段;当第四字段用于指示总带宽小于或等于160MHz时,第五字段所占用的8个比特中每一个比特对应一个20MHz信道,一个比特用于指示比特对应的20MHz信道是否空闲;当第四字段用于指示总带宽大于160MHz,或者总带宽等于320MHz或160+160MHz时,第五字段包括4个第一比特、2个第二比特以及2个第三比特,4个第一比特中每一个第一比特分别对应主80MHz信道中一个20MHz信道,2个第二比特中每一个第二比特分别对应次80MHz信道中一个40MHz信道,2个第三比特中每一个第三比特分别对应次160MHz中的一个80MHz,第一比特用于指示第一比特对应的20MHz信道是否空闲,第二比特用于指示第二比特对应的40MHz信道是否空闲,第三比特用于指示第三比特对应的80MHz信道是否空闲。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字段占用服务字段的后9个比特中的至少一个比特。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目标带宽模式包括前导码打孔的带宽模式和/或非前导码打孔的带宽模式。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带宽模式指示方法,包括:发送端生成第二帧,第二帧为non-HT帧或non-HT duplicated帧,第二帧包括服务字段,服务字段包括第二字段,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是否是目标带宽模式,目标带宽模式包括除了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之外的其他带宽模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之后,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第二帧。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帧仅是使用服务字段中的至少一个比特来作为第二字段,并没有增加或减少服务字段的比特,从而保证第二帧具有后向兼容性。并且,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是否是目标带宽模式。从而,在引入除了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之外的其他带宽模式的场景下,两个设备之间通过传输第二帧,可以实现在更多的带宽模式下协商使用一种带宽模式的目的。
另外,第二字段位于第二帧的服务字段中,存在以下优点:(1)目前,MAC帧中预留比特很可能被芯片厂商用作私有化特性的指示比特。因此,如果使用MAC帧中的预留比特来作为第二字段,则会影响私有化特性的指示。而使用服务字段中的比特来作为第二字段,则可以避免影响芯片厂商对MAC帧中预留比特的私有化使用。(2)不同类型传统帧的MAC帧中预留比特的位置不一定相同,从而,对于不同类型的传输帧来说,以MAC帧中的预留比特作为第二字段的实现方案是不同的。而服务字段是为了在物理层进行加扰操作而引入的字段,服务字段位于MAC帧之前,服务字段本身属于物理层的字段,也即所有类型的传统帧均包含服务字段。这样一来,使用服务字段中的比特来作为第二字段可以通用于所有类型的传统帧。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是否是目标带宽模式,包括:当第二字段设置为第九预设值时,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不为目标带宽模式;或者,当第二字段设置为第十预设值时,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为目标带宽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帧还包括单播/组播比特;当第二字段设置为第十预设值时,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为目标带宽模式,包括:当第二字段设置为第十预设值,并且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0时,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为第一带宽模式;当第二字段设置为第十预设值,并且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1时,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为第二带宽模式;第一带宽模式和第二带宽模式均属于目标带宽模式,第一带宽模式不同于第二带宽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字段占用服务字段的后9个比特中的至少一个比特。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带宽模式指示方法,包括:接收端接收第二帧,第二帧为non-HT帧或non-HT duplicated帧,第二帧包括服务字段,服务字段包括第二字段,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是否是目标带宽模式,目标带宽模式包括除了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之外的其他带宽模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之后,接收端解析第二帧。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帧仅是使用服务字段中的至少一个比特来作为第二字段,并没有增加或减少服务字段的比特,从而保证第二帧具有后向兼容性。并且,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是否是目标带宽模式。从而,在引入除了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之外的其他带宽模式的场景下,两个设备之间通过传输第二帧,可以实现在更多的带宽模式下协商使用一种带宽模式的目的。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是否是目标带宽模式,包括:当第二字段设置为第九预设值时,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不为目标带宽模式;或者,当第二字段设置为第十预设值时,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为目标带宽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帧还包括单播/组播比特;当第二字段设置为第十预设值时,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为目标带宽模式,包括:当第二字段设置为第十预设值,并且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0时,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为第一带宽模式;当第二字段设置为第十预设值,并且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1时,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为第二带宽模式;第一带宽模式和第二带宽模式均属于目标带宽模式,第一带宽模式不同于第二带宽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字段占用服务字段的后9个比特中的至少一个比特。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带宽模式指示方法,包括:发送端生成第三帧,第三帧为non-HT帧或non-HT duplicated帧,第三帧包括:带宽协商字段和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带宽协商字段和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联合指示第三帧的带宽模式,第三帧的带宽模式为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或第一带宽模式,第一带宽模式为除了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之外的其他带宽模式中的一种;之后,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第三帧。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技术中non-HT帧或non-HT duplicated帧仅能以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来实现在4种带宽模式中协商使用一种带宽模式的目的,本申请提供的第三帧充分利用带宽协商字段和带宽模式指示字段中冗余的一种状态来指示一个新的带宽模式(第一带宽模式)。从而,第三帧中带宽协商字段和带宽模式指示字段联合用于从5种带宽模式中指示一种带宽模式。这样一来,两个设备之间传输第三帧,可以实现从5种带宽模式中协商使用一种带宽模式的目的。另外,相比于802.11n标准定义的non-HT帧或non-HTduplicated帧,本申请提供的第三帧没有增加比特或者减少比特,从而保证了第三帧的后向兼容性。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带宽协商字段占用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B4比特,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B5比特和B6比特。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带宽协商字段和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联合指示第三帧使用的带宽模式,包括:当带宽协商字段设置为1,带宽模式指示字段设置为0,表示第三帧的带宽模式为第一带宽模式。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带宽模式指示方法,包括:接收端接收第三帧,第三帧为non-HT帧或non-HT duplicated帧,第三帧包括:带宽协商字段和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带宽协商字段和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联合指示第三帧的带宽模式,第三帧的带宽模式为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或第一带宽模式,第一带宽模式为除了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之外的其他带宽模式中的一种;之后,接收端解析第三帧。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技术中non-HT帧或non-HT duplicated帧仅能以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来实现在4种带宽模式中协商使用一种带宽模式的目的,本申请提供的第三帧充分利用带宽协商字段和带宽模式指示字段中冗余的一种状态来指示一个新的带宽模式(第一带宽模式)。从而,第三帧中带宽协商字段和带宽模式指示字段联合用于从5种带宽模式中指示一种带宽模式。这样一来,两个设备之间传输第三帧,可以实现从5种带宽模式中协商使用一种带宽模式的目的。另外,相比于802.11n标准定义的non-HT帧或non-HTduplicated帧,本申请提供的第三帧没有增加比特或者减少比特,从而保证了第三帧的后向兼容性。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带宽协商字段占用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B4比特,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B5比特和B6比特。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带宽协商字段和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联合指示第三帧使用的带宽模式,包括:当带宽协商字段设置为1,带宽模式指示字段设置为0,表示第三帧的带宽模式为第一带宽模式。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带宽模式指示方法,包括:发送端生成第四帧,第四帧用于响应多用户(multi-user,MU)-请求发送(request to send,RTS)帧,第四帧的MAC帧占用15个字节,第四帧的MAC帧包括帧控制字段、持续时间字段、发送地址字段、帧效验序列字段以及第三字段,所帧控制字段占用2个字节,持续时间字段占用2个字节,发送地址字段占用6个字节,帧效验序列字段占用4个字节,第三字段占用1个字节,第三字段中的K个比特用于指示第四帧的带宽模式,K为正整数;之后,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第四帧。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清除发送(clear to send,CTS)帧的MAC帧占用14个字节,第四帧的MAC帧占用15个字节。虽然第四帧的MAC帧增加了1个字节,但是CTS帧的传输时间和第四帧的传输时间是一致的,因此不影响基于RTS/CTS或MU-RTS/CTS交互的网络分配向量(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NAV)重置机制的正常执行。另外,第四帧可以利用增加的8个比特来作为第三字段,并以第三字段中的一个或多个比特来指示带宽模式。从而,在引入新的带宽模式的场景下,两个设备之间传输第四帧,可以实现从更多的带宽模式中指示出一种带宽模式的目的。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四帧还包括服务字段,服务字段占用16个比特;第三字段中的K个比特和服务字段中的M个比特用于联合指示第四帧的带宽模式,M为正整数。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K+M=16时,第三字段中的K个比特和服务字段中的M个比特用于联合指示第四帧的带宽模式,包括:对于16个比特中的每一个比特来说,一个比特对应一个20MHz信道,并且比特的取值用于指示比特对应的20MHz信道是否空闲,16个比特包括第三字段中的K个比特和服务字段中的M个比特。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带宽模式指示方法,包括:接收端接收第四帧,第四帧用于响应MU-RTS帧,第四帧的MAC帧占用15个字节,第四帧的MAC帧包括帧控制字段、持续时间字段、发送地址字段、帧效验序列字段以及第三字段,所帧控制字段占用2个字节,持续时间字段占用2个字节,发送地址字段占用6个字节,帧效验序列字段占用4个字节,第三字段占用1个字节,第三字段中的K个比特用于指示第四帧的带宽模式,K为正整数;之后,接收端解析第四帧。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技术中CTS帧的MAC帧占用14个字节,第四帧的MAC帧占用15个字节。虽然第四帧的MAC帧增加了1个字节,但是CTS帧的传输时间和第四帧的传输时间是一致的,因此不影响基于RTS/CTS的NAV重置机制的正常执行。另外,第四帧可以利用增加的8个比特来作为第三字段,并以第三字段中的一个或多个比特来指示带宽模式。从而,在引入新的带宽模式的场景下,两个设备之间传输第四帧,可以实现从更多的带宽模式中指示出一种带宽模式的目的。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四帧还包括服务字段,服务字段占用16个比特;第三字段中的K个比特和服务字段中的M个比特用于联合指示第四帧的带宽模式,M为正整数。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K+M=16时,第三字段中的K个比特和服务字段中的M个比特用于联合指示第四帧的带宽模式,包括:对于16个比特中的每一个比特来说,一个比特对应一个20MHz信道,并且比特的取值用于指示比特对应的20MHz信道是否空闲,16个比特包括第三字段中的K个比特和服务字段中的M个比特。
第九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模块和通信模块。其中,处理模块,用于生成第一帧,第一帧为non-HT帧或non-HT duplicated帧,第一帧包括服务字段,服务字段包括第一字段,第一字段用于表示是否允许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目标带宽模式,目标带宽模式包括除了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之外的其他带宽模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通信模块,用于向接收端发送第一帧。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字段用于表示是否允许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目标带宽模式,包括: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时,表示不允许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目标带宽模式;或者,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时,表示允许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目标带宽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帧还包括单播/组播比特;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0时,表示第一帧未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或者,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1时,表示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并且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一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第一带宽模式集合包括: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或者,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0或者1时,表示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并且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第二带宽模式集合包括目标带宽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帧还包括单播/组播比特;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0时,表示第一帧未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或者,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1时,表示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并且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一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第一带宽模式集合包括: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或者,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0时,表示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并且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三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或者,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1时,表示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并且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四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其中,第三带宽模式集合和第四带宽模式集合中至少一个带宽模式集合包括目标带宽模式,第三带宽模式集合所包括的带宽模式不同于第四带宽模式集合所包括的带宽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并且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时,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B5比特和B6比特。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并且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时,带宽模式指示字段为以下情形之一: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B5比特和B6比特;或者,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至少3个比特;或者,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服务字段的后9个比特中的至少一个比特;或者,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至少一个比特,以及服务字段的后9个比特中的至少一个比特。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字段占用服务字段的后9个比特中的至少一个比特。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目标带宽模式包括前导码打孔的带宽模式和/或非前导码打孔的带宽模式。
第十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模块和通信模块。通信模块,用于接收第一帧,第一帧为non-HT帧或non-HT duplicated帧,第一帧包括服务字段,服务字段包括第一字段,第一字段用于表示是否允许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目标带宽模式,目标带宽模式包括除了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之外的其他带宽模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处理模块,用于解析第一帧。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字段用于表示是否允许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目标带宽模式,包括: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时,表示不允许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目标带宽模式;或者,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时,表示允许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目标带宽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帧还包括单播/组播比特;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0时,表示第一帧未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或者,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1时,表示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并且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一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第一带宽模式集合包括: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或者,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0或者1时,表示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并且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第二带宽模式集合包括目标带宽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帧还包括单播/组播比特;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0时,表示第一帧未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或者,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1时,表示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并且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一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第一带宽模式集合包括: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或者,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0时,表示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并且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三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或者,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1时,表示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并且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四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其中,第三带宽模式集合和第四带宽模式集合中至少一个带宽模式集合包括目标带宽模式,第三带宽模式集合所包括的带宽模式不同于第四带宽模式集合所包括的带宽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并且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时,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B5比特和B6比特。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并且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时,带宽模式指示字段为以下情形之一: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B5比特和B6比特;或者,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至少3个比特;或者,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服务字段的后9个比特中的至少一个比特;或者,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至少一个比特,以及服务字段的后9个比特中的至少一个比特。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字段占用服务字段的后9个比特中的至少一个比特。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目标带宽模式包括前导码打孔的带宽模式和/或非前导码打孔的带宽模式。
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模块和通信模块。处理模块,用于生成第二帧,第二帧为non-HT帧或non-HT duplicated帧,第二帧包括服务字段,服务字段包括第二字段,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是否是目标带宽模式,目标带宽模式包括除了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之外的其他带宽模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通信模块,用于向接收端发送第二帧。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是否是目标带宽模式,包括:当第二字段设置为第九预设值时,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不为目标带宽模式;或者,当第二字段设置为第十预设值时,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为目标带宽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帧还包括单播/组播比特;当第二字段设置为第十预设值时,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为目标带宽模式,包括:当第二字段设置为第十预设值,并且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0时,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为第一带宽模式;当第二字段设置为第十预设值,并且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1时,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为第二带宽模式;第一带宽模式和第二带宽模式均属于目标带宽模式,第一带宽模式不同于第二带宽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字段占用服务字段的后9个比特中的至少一个比特。
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模块和通信模块。通信模块,用于接收第二帧,第二帧为non-HT帧或non-HT duplicated帧,第二帧包括服务字段,服务字段包括第二字段,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是否是目标带宽模式,目标带宽模式包括除了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之外的其他带宽模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处理模块,用于解析第二帧。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是否是目标带宽模式,包括:当第二字段设置为第九预设值时,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不为目标带宽模式;或者,当第二字段设置为第十预设值时,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为目标带宽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帧还包括单播/组播比特;当第二字段设置为第十预设值时,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为目标带宽模式,包括:当第二字段设置为第十预设值,并且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0时,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为第一带宽模式;当第二字段设置为第十预设值,并且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1时,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为第二带宽模式;第一带宽模式和第二带宽模式均属于目标带宽模式,第一带宽模式不同于第二带宽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字段占用服务字段的后9个比特中的至少一个比特。
第十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模块和通信模块。处理模块,用于生成第三帧,第三帧为non-HT帧或non-HT duplicated帧,第二帧包括:带宽协商字段和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带宽协商字段和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联合指示第三帧的带宽模式,第三帧的带宽模式为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或第一带宽模式,第一带宽模式为除了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之外的其他带宽模式中的一种。通信模块,用于向接收端发送第三帧。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带宽协商字段占用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B4比特,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B5比特和B6比特。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带宽协商字段和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联合指示第二帧使用的带宽模式,包括:当带宽协商字段设置为1,带宽模式指示字段设置为0,表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为第一带宽模式。
第十四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模块和通信模块。通信模块,用于接收第三帧,第三帧为non-HT帧或non-HT duplicated帧,第二帧包括:带宽协商字段和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带宽协商字段和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联合指示第三帧的带宽模式,第三帧的带宽模式为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或第一带宽模式,第一带宽模式为除了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之外的其他带宽模式中的一种。处理模块,用于解析第三帧。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带宽协商字段占用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B4比特,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B5比特和B6比特。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带宽协商字段和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联合指示第二帧使用的带宽模式,包括:当带宽协商字段设置为1,带宽模式指示字段设置为0,表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为第一带宽模式。
第十五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模块和通信模块。处理模块,用于生成第四帧,第四帧用于响应MU-RTS帧,第四帧的MAC帧占用15个字节,第四帧的MAC帧包括帧控制字段、持续时间字段、发送地址字段、帧效验序列字段以及第三字段,所帧控制字段占用2个字节,持续时间字段占用2个字节,发送地址字段占用6个字节,帧效验序列字段占用4个字节,第三字段占用1个字节,第三字段中的K个比特用于指示第四帧的带宽模式,K为正整数。通信模块,用于向接收端发送第四帧。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四帧还包括服务字段,服务字段占用16个比特;第三字段中的K个比特和服务字段中的M个比特用于联合指示第四帧的带宽模式,M为正整数。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K+M=16时,第三字段中的K个比特和服务字段中的M个比特用于联合指示第四帧的带宽模式,包括:对于16个比特中的每一个比特来说,一个比特对应一个20MHz信道,并且比特的取值用于指示比特对应的20MHz信道是否空闲,16个比特包括第三字段中的K个比特和服务字段中的M个比特。
第十六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模块和通信模块。通信模块,用于接收第四帧,第四帧用于响应MU-RTS帧,第四帧的MAC帧占用15个字节,第四帧的MAC帧包括帧控制字段、持续时间字段、发送地址字段、帧效验序列字段以及第三字段,所帧控制字段占用2个字节,持续时间字段占用2个字节,发送地址字段占用6个字节,帧效验序列字段占用4个字节,第三字段占用1个字节,第三字段中的K个比特用于指示第四帧的带宽模式,K为正整数。处理模块,用于解析第四帧。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四帧还包括服务字段,服务字段占用16个比特;第三字段中的K个比特和服务字段中的M个比特用于联合指示第四帧的带宽模式,M为正整数。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K+M=16时,第三字段中的K个比特和服务字段中的M个比特用于联合指示第四帧的带宽模式,包括:对于16个比特中的每一个比特来说,一个比特对应一个20MHz信道,并且比特的取值用于指示比特对应的20MHz信道是否空闲,16个比特包括第三字段中的K个比特和服务字段中的M个比特。
第十七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处理器和收发器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其中,处理器用于执行相应方法中的处理动作,收发器用于执行相应方法中的接收/发送的动作。
第十八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当该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
第十九方面,提供一种包含计算机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
第二十方面,提供一种芯片,包括:处理电路和收发管脚,处理电路和收发管脚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任一方面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其中,处理电路用于执行相应方法中的处理动作,收发管脚用于执行相应方法中的接收/发送的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九方面至第二十方面中任一种设计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见第一方面至第八方面中对应设计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带宽为320MHz时的信道分布情况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服务字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宽模式指示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带宽模式指示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带宽模式指示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CTS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四帧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带宽模式指示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此外,“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本申请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WLAN从802.11a/g开始,历经802.11n、802.11ac,到现在正在讨论中的802.11ax和802.11be,其允许传输的带宽可以参考表1。其中802.11n标准的名称又叫做高吞吐率(highthroughput,HT),802.11ac标准叫做非常高吞吐率(very high throughput,VHT),802.11ax(Wi-Fi 6)叫做HE,802.11be(Wi-Fi 7)叫做极高吞吐率(extremely highthroughput,EHT),而对于HT之前的标准,如802.11a/b/g等统称叫做非高吞吐率(Non-HT)。其中802.11b采用非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模式,因此没有列在表1里。
表1
Figure BDA0004172011210000121
/>
示例性的,带宽为320MHz时信道分布情况可以如图1所示。320MHz信道可以划分为16个20MHz信道。这16个20MHz信道可以从高频到低频顺序编号,也可以从低频到高频顺序编号。
例如,在图1中,可以以信道1作为主20MHz信道,信道2作为次20MHz信道,信道1和信道2可以聚合为主40MHz信道,信道3和信道4可以聚合为次40MHz信道,信道1-信道4可以聚合为主80MHz信道,信道5-信道8可以聚合为次80MHz信道,信道1-信道8可以聚合为主160MHz信道,信道9-信道16可以聚合为次160MHz信道。
值得注意的是,主20MHz信道不一定位于最开始的20MHz,比如可以以信道3作为主20MHz信道,信道4作为次20MHz信道,信道3和信道4可以聚合为主40MHz信道,信道1和信道2可以聚合为次40MHz信道,信道1-信道4可以聚合为主80MHz信道,信道5-信道8可以聚合为次80MHz信道,信道1-信道8可以聚合为主160MHz信道,信道9-信道16可以聚合为次160MHz信道。次信道还可以有其他名称,例如从信道、辅信道等,本申请实施例不限于此。
在802.11a之后的标准中,为了保证后向兼容性,一些控制帧在带宽大于20MHz的信道上采用non-HT duplicated方式进行发送。也即,控制帧采用non-HT格式(也即,该控制帧采用符合802.11a标准的格式),并且控制帧被复制到信道中的一个20MHz信道上发送。为了便于描述,下文中将以non-HT duplicated方式发送的帧,称为non-HT duplicated帧,或者non-HT duplicated格式的帧。
在无线通信场景中,由于发送端和接收端所处的无线信道环境不同,在数据通信之前如果能够根据两者的信道可用情况,协商出双方都可用的带宽将对于数据通信非常有用。
在802.11n标准中,non-HT duplicated帧或non-HT帧包括服务字段,服务字段的结构可以参考图2所示。其中,服务字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服务字段的前7个比特用于承载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服务字段的后9个比特为预留服务比特。
为了实现对带宽模式进行协商的目的,在802.11ac标准中,将non-HT duplicated帧或者non-HT帧所使用的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B5比特和B6比特设置为CH_BANDWIDTH_IN_NON_HT字段,CH_BANDWIDTH_IN_NON_HT字段用于指示带宽模式。
其中,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从低位到高位依次编号为B0比特-B6比特。从而,B5比特是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第6个比特,B6比特是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第7个比特。
示例性的,在802.11ac标准中,CH_BANDWIDTH_IN_NON_HT字段的取值与带宽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如表2所示。表2中信道带宽(channel bandwidth,CBW)的单位为MHz。
表2
带宽模式的枚举值 取值
CBW20 0
CBW40 1
CBW80 2
CBW160或CBW80+80 3
其中,带宽模式也可以称为信道带宽。当前帧中CH_BANDWIDTH_IN_NON_HT字段所指示的带宽模式,即为该帧传输所使用的信道带宽。
可选的,为了让接收端知道发送端是否在扰码序列中携带了CH_BANDWIDTH_IN_NON_HT字段,发送端以non-HT duplicated帧或者non-HT帧中的发送地址(transmitteraddress,TA)字段中的单播(unicast)/组播(multicast)比特来指示扰码序列前7个比特中的B5比特和B6比特是否作为CH_BANDWIDTH_IN_NON_HT字段。具体的,如果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1,则表示扰码序列前7个比特中的B5比特和B6比特作为CH_BANDWIDTH_IN_NON_HT字段。如果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0,则表示扰码序列前7个比特中的B5比特和B6比特不作为CH_BANDWIDTH_IN_NON_HT字段。
随着技术发展,无线通信场景中,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可以采用的带宽模式可以超过表2所示的四种带宽模式。例如,由于802.11be标准支持最大传输带宽为320MHz,因此采用802.11be标准的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可以采用320MHz等其他带宽模式。
目前,CH_BANDWIDTH_IN_NON_HT字段仅能支持表2所示的四种带宽模式。因此,在引入除了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之外的其他带宽模式的场景下,non-HTduplicated帧或者non-HT帧如何指示带宽模式,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带宽模式指示方法及装置。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采用IEEE 802.11标准的系统。示例性的,IEEE 802.11标准包括但不限于:802.11be标准、或者更下一代的802.11标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适用的场景包括:接入点(access point,AP)与站点(station,STA)之间的通信、AP与AP之间的通信、以及STA与STA之间的通信等。
本申请涉及到的STA可以是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用户终端、用户装置,接入装置,订户站,订户单元,移动站,用户代理,用户装备或其他名称,其中,用户终端可以包括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以及各种形式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station,MS),终端(terminal),终端设备(terminal equipment),便携式通信设备,手持机,便携式计算设备,娱乐设备,游戏设备或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设备或被配置为经由无线介质进行网络通信的任何其他合适的设备等。在此,为了描述方便,上面提到的设备统称为站点或STA。
本申请所涉及到的接入点AP是一种部署在无线通信网络中为其关联的STA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该接入点AP可用作该通信系统的中枢,可以为基站、路由器、网关、中继器,通信服务器,交换机或网桥等通信设备,其中,所述基站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中继站等。在此,为了描述方便,上面提到的设备统称为接入点AP。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帧,该第一帧为non-HT duplicated帧或non-HT帧,例如RTS帧或者CTS帧。
第一帧包括服务字段。其中,第一帧所携带的服务字段占用16个比特。也即,相比于802.11n标准定义的non-HT duplicated帧或non-HT帧,本申请提供的第一帧没有增加或者减少比特,从而第一帧具有后向兼容性。
第一帧的服务字段包括第一字段,第一字段用于表示是否允许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指示目标带宽模式,目标带宽模式包括除了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之外的其他带宽模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示例性的,目标带宽模式可以包括320MHz(或160+160MHz)、240MHz等,在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第一字段占用服务字段的B7-B15比特中的至少一个比特。例如,第一字段占用服务字段中的B7比特、B11比特或者B15比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第一帧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时,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的比特不同于第一字段占用的比特。
可选的,当第一字段占用1个比特时,第一字段用于表示是否允许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指示目标带宽模式,包括: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时,第一字段用于表示不允许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指示目标带宽模式。或者,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时,第一字段用于表示允许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指示目标带宽模式。
示例性的,在第一字段以1个比特来实现的情况下,第一预设值可以为0,第二预设值可以为1;或者,第一预设值可以为1,第二预设值可以为0。
可选的,当第一字段占用多个比特时,第一字段用于表示是否允许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指示目标带宽模式,包括: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时,第一字段用于表示不允许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指示目标带宽模式。或者,当第一字段设置为除第一预设值之外的其他数值时,第一字段用于表示允许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指示目标带宽模式。其他数值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
可选的,当第一字段占用多个比特时,第一字段可以存在其他功能。例如第一字段还可以用于指示总带宽。
可选的,第一帧可以采用以下设计中的任意一种:
设计一、第一字段占用至少1个比特,第一帧通过以下方式(1-1)或(1-2)来指示带宽模式。
(1-1)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时,第一帧不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或者,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一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
其中,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时,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以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2个比特(例如B5比特和B6比特)来实现。第一带宽模式集合所包括的带宽模式分别为:20MHz、40MHz、80MHz、160MHz(或80+80MHz)。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的取值与带宽模式的枚举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参考上述表2。在此统一说明,以下不再赘述。
(1-2)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时,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第二带宽模式集合包括目标带宽模式。
可选的,在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1或2个比特的情况下,第二带宽模式集合不包括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这四种带宽模式;或者说,第二带宽模式集合与第一带宽模式集合的交集为空集。
可选的,在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至少3个比特的情况下,第二带宽模式集合可以包括20MHz、40MHz、80MHz、160MHz(或80+80MHz)这四种带宽模式。也就是说,第一带宽模式集合是第二带宽模式集合的真子集。基于此,第二带宽模式集合至少包括5种带宽模式。
可选的,在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至少3个比特的情况下,第二带宽模式集合不包括20MHz、40MHz、80MHz、160MHz(或80+80MHz)这四种带宽模式。也就是说,第二带宽模式集合与第一带宽模式集合的交集为空集。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第二带宽模式集合所包括的带宽模式的数目。例如,第二带宽模式集合可以包括8种或63种带宽模式。
设计二、第一字段占用至少1个比特,第一帧还包括单播/组播比特。第一帧通过以下方式(2-1)、(2-2)或(2-3)来指示带宽模式。
(2-1)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0时,表示第一帧未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
(2-2)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1时,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一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
(2-3)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0或者1时,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
设计三、第一字段占用至少1个比特,第一帧还包括单播/组播比特。第一帧通过以下方式(3-1)、(3-2)、(3-3)或(3-4)来指示带宽模式。
(3-1)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0时,表示第一帧未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
(3-2)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1时,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一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
(3-3)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0时,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三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
(3-4)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1时,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四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带宽模式集合和第四带宽模式集合中至少一个带宽模式集合包括目标带宽模式。并且,第三带宽模式集合所包括的带宽模式不同于第四带宽模式集合所包括的带宽模式。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三带宽模式集合可以包括20MHz、40MHz、80MHz、160MHz(或80+80MHz)这四种带宽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第四带宽模式集合可以包括20MHz、40MHz、80MHz、160MHz(或80+80MHz)这四种带宽模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三带宽模式集合不包括20MHz、40MHz、80MHz、160MHz(或80+80MHz)这四种带宽模式,并且第四带宽模式结合不包括20MHz、40MHz、80MHz、160MHz(或80+80MHz)这四种带宽模式。
可选的,基于上述设计一至设计三中任意设计,当第一字段的取值为第二预设值时,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可以采用以下实现方式1-1至实现方式1-4中的任意一种:
实现方式1-1、带宽模式指示字段以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1或2个比特来实现。
示例性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可以以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B5比特和B6比特来实现。
实现方式1-2、带宽模式指示字段以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至少3个比特来实现。
示例性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可以以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B3比特、B5比特和B6比特来实现。
实现方式1-3、带宽模式指示字段以服务字段的后9个比特中的一个或多个比特来实现。
示例性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服务字段的B9-B14这6个比特。
实现方式1-4、带宽模式指示字段以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至少一个比特和服务字段的后9个比特中的至少一个比特来实现。
示例性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扰码序列中的B5-B6这两个比特,以及服务字段中的B11-B14这四个比特。
示例性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扰码序列中的B3、B5和B6这三个比特,以及服务字段中的B12-B14这三个比特。
可选的,第二带宽模式集合、第三带宽模式集合或者第四带宽模式集合可以包括前导码打孔的带宽模式和/或非前导码打孔的带宽模式。非前导码打孔的带宽模式也可以称为前导码未打孔的带宽模式。
示例性的,基于非正交频分多址(no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 access,non-OFDMA),802.11be定义的的前导码打孔的带宽模式和非前导码打孔带宽模式,可以参考表3所示。表3示出63种带宽模式。在表3中,一个“1”或“X”均对应一个20MHz信道,“1”表示对应的20MHz信道是空闲的,“X”表示对应的20MHz信道是繁忙的或者不可获(no available)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前导码打孔的带宽模式来说,该带宽模式对应的总带宽即为不进行前导码打孔的情况下的带宽。示例性的,总带宽可以为:20MHz、40MHz、80MHz、160MHz(或80+80MHz)、320MHz(或160+160MHz)。
表3
Figure BDA0004172011210000161
/>
Figure BDA0004172011210000171
设计四、第一字段占用1个比特,第一帧通过以下方式(4-1)或(4-2)来指示带宽模式。
(4-1)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时,第一帧不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或者,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一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
(4-2)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时,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包括第四字段和第五字段。其中,第四字段用于指示总带宽。第五字段用于指示总带宽对应的前导码打孔信息。或者说,第五字段用于指示总带宽对应的各信道可用情况。
其中,第四字段可以占用至少一个比特,第五字段占用至少一个比特。第四字段和第五字段位于服务字段中。
可选的,第四字段可以采用以下实现方式2-1至实现方式2-3中的任意一种:
实现方式2-1、第四字段占用1个比特。第四字段用于指示总带宽,包括以下情形情形1-1和/或情形1-2:
情形1-1、当第四字段的取值为十一预设值时,表示总带宽小于或等于160MHz。
情形1-2、当第四字段的取值为十二预设值时,表示总带宽大于160MHz,或者总带宽等于320MHz或160+160MHz。
实现方式2-2、第四字段占用2个比特。第四字段用于指示总带宽,包括以下情形2-1至情形2-3中的一种或多种:
情形2-1、当第四字段的取值为十一预设值时,表示总带宽等于80MHz。
情形2-2、当第四字段的取值为十二预设值时,表示总带宽等于160MHz或80+80MHz。
情形2-3、当第四字段的取值为十三预设值时,表示总带宽等于320MHz或160+160MHz。
示例性的,十一预设值、十二预设值和十三预设值分别为:0,1,2。
实现方式2-3、第四字段的占用3个比特。第四字段用于指示总带宽,包括以下情形3-1至情形3-5中的一种或多种:
情形3-1、当第四字段的取值为十一预设值时,表示总带宽等于20MHz。
情形3-2、当第四字段的取值为十二预设值时,表示总带宽等于40MHz。
情形3-3、当第四字段的取值为十三预设值时,表示总带宽等于80MHz。
情形3-4、当第四字段的取值为十四预设值时,表示总带宽等于160MHz或80+80MHz。
情形3-5、当第四字段的取值为十五预设值时,表示总带宽等于320MHz或160+160MHz。
示例性的,十一预设值至十五预设值依次为:0,1,2,3,4。
可选的,第五字段可以采用以下实现方式3-1至实现方式3-4中的任意一种:
实现方式3-1、第五字段占用8个比特。第五字段用于指示总带宽对应的前导码打孔信息,为以下情形4-1或情形4-2:
情形4-1、当第四字段所指示的总带宽小于或等于160MHz时,第五字段中的每一个比特对应一个20MHz信道。一个比特用于指示该比特对应的20MHz信道是否空闲。
可选的,根据从低频到高频的顺序,依次设置第五字段中各个比特所对应的信道。从而,在第五字段中,低位的比特对应低频的信道,高位的比特对应高频的信道。
可选的,根据从高频到低频的顺序,依次设置第五字段中各个比特所对应的信道。从而,在第五字段中,低位的比特对应高频的信道,高位的比特对应低频的信道。
上述比特与信道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仅适用于第五字段的情形4-1,还可以适用于第五字段的其他情形或者其他字段。
一个比特用于指示该比特对应的信道是否空闲,可以为:当该比特设置为第七预设值时,表示该比特对应的信道可用;或者,当该比特设置为第八预设值时,表示该比特对应的信道不可获或者繁忙。可选的,第七预设值为0,第八预设值为1。或者,第七预设值为1,第八预设值为0。在此统一说明,以下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信道不可获或者繁忙”,可以替换为“信道被打孔”。“信道空闲”可以替换为“信道未被打孔”。
情形4-2、当第四字段所指示的总带宽大于160MHz时,第五字段中每一个比特对应一个40MHz信道。其中,第一比特用于指示主40MHz信道中的次20MHz信道是否空闲,第一比特对应主40MHz信道。第二比特用于指示该第二比特对应的40MHz信道是否空闲。第二比特为第五字段中除了第一比特之外的其他比特中的任意一个。
实现方式3-2、第五字段占用8个比特。第五字段用于指示总带宽对应的前导码打孔信息,为以下情形5-1或情形5-2:
情形5-1、当第四字段所指示的总带宽小于或等于160MHz时,第五字段中的每一个比特对应一个20MHz信道。一个比特用于指示该比特对应的20MHz信道是否空闲。
情形5-2、第五字段包括4个第一比特、2个第二比特以及2个第三比特,4个第一比特中每一个第一比特分别对应主80MHz信道中一个20MHz信道,2个第二比特中每一个第二比特分别对应次80MHz信道中一个40MHz信道,2个第三比特中每一个第三比特分别对应次160MHz中的一个80MHz。第一比特用于指示该第一比特对应的20MHz信道是否空闲。第二比特用于指示该第二比特对应的40MHz信道是否空闲。第三比特用于指示该第三比特对应的80MHz信道是否空闲。
实现方式3-3、第五字段占用10个比特。第五字段用于指示总带宽对应的前导码打孔信息,为以下情形6-1或情形6-2:
情形6-1、当第四字段所指示的总带宽小于或等于160MHz时,第五字段中的8个比特中每一个比特对应一个20MHz信道。一个比特用于指示该比特对应的20MHz信道是否空闲。
情形6-2、当第四字段所指示的总带宽大于160MHz时,第五字段包括4个第一比特、2个第二比特和4个第三比特。其中,4个第一比特中的每一个比特对应主80MHz信道中的一个20MHz信道。2个第二比特中的每一个第二比特对应次80MHz信道中的一个40MHz信道。4个第三比特中的每一个第三比特对应次160MHz信道中的一个40MHz信道。第一比特用于指示该第一比特对应的20MHz信道是否空闲。第二比特用于指示该第二比特对应的40MHz信道是否空闲。第三比特用于指示该第三比特对应的40MHz信道是否空闲。
实现方式3-4、第五字段占用10个比特。第五字段用于指示总带宽对应的前导码打孔信息,为以下情形7-1或情形7-2:
情形7-1、当第四字段所指示的总带宽小于或等于160MHz时,第五字段中的8个比特中每一个比特对应一个20MHz信道。一个比特用于指示该比特对应的20MHz信道是否空闲。
情形7-2、当第四字段所指示的总带宽大于160MHz时,第五字段包括8个第一比特和2个第二比特。8个第一比特中的每一个第一比特对应主160MHz信道中的一个20MHz信道。2个第二比特中的每一个第二比特对应次160MHz信道中的一个80MHz信道。第一比特用于指示该第一比特对应的20MHz信道是否空闲。第二比特用于指示该第二比特对应的160MHz信道是否空闲。
设计五、第一字段占用2个比特,第一帧通过以下方式(5-1)、(5-2)或(5-3)来指示带宽模式。
(5-1)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时,第一帧不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或者,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一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
(5-2)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时,第一字段用于指示总带宽小于或等于160MHz,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在总带宽小于或等于160MHz情况下各信道是否空闲。
(5-3)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三预设值时,第一字段用于指示总带宽大于160MH(或者总带宽等于320MHz),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在总带宽大于160MHz情况下各信道是否空闲。
设计六、第一字段占用2个比特,第一帧通过以下方式(6-1)、(6-2)、(6-3)或(6-4)来指示带宽模式。
(6-1)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时,第一帧不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或者,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一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
(6-2)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时,第一字段用于指示总带宽等于80MHz,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在总带宽等于80MHz情况下各信道是否空闲。
(6-3)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三预设值时,第一字段用于指示总带宽等于160MHz,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在总带宽等于160MHz情况下各信道是否空闲。
(6-4)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四预设值时,第一字段用于指示总带宽等于320Mhz,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在总带宽等于320MHz情况下各信道是否空闲。
设计七、第一字段占用3个比特,第一帧通过以下方式(7-1)、(7-2)、(7-3)、(7-4)或(7-5)来指示带宽模式。
(7-1)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一预设值时,第一帧不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或者,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一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
(7-2)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二预设值时,第一字段用于指示总带宽等于20MHz,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在总带宽等于20MHz情况下各信道是否空闲。
(7-3)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三预设值时,第一字段用于指示总带宽等于40MHz,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在总带宽等于40MHz情况下各信道是否空闲。
(7-4)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四预设值时,第一字段用于指示总带宽等于80MHz,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在总带宽等于80MHz情况下各信道是否空闲。
(7-5)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五预设值时,第一字段用于指示总带宽等于160MHz,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在总带宽等于160MHz情况下各信道是否空闲。
(7-6)当第一字段设置为第六预设值时,第一字段用于指示总带宽等于320Mhz,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在总带宽等于320MHz情况下各信道是否空闲。
可选的,基于上述设计五至设计七中的任一种设计,在第一字段所指示的总带宽小于或等于160MHz的情况下,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包括以下实现方式4-1或实现方式4-2中的任意一种。
实现方式4-1、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8个比特,带宽模式指示字段中的每一个比特对应一个20MHz信道。一个比特用于指示该比特对应的20MHz信道是否空闲。
实现方式4-2、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10个比特,带宽模式指示字段中8个字段中的每一个比特对应一个20MHz信道。一个比特用于指示该比特对应的20MHz信道是否空闲。
可选的,基于上述设计五至设计七中的任一种设计,在第一字段所指示的总带宽大于160MHz,或第一字段所指示的总带宽等于320Mhz的情况下,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包括以下实现方式5-1至实现方式5-4中的任意一种。
实现方式5-1、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8个比特,带宽模式指示字段中每一个比特对应一个40MHz信道。其中,第一比特用于指示主40MHz信道中的次20MHz信道是否空闲,第一比特对应主40MHz信道。第二比特用于指示该第二比特对应的40MHz信道是否空闲。第二比特为带宽模式指示字段中除了第一比特之外的其他比特中的任意一个。
实现方式5-2、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8个比特,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包括4个第一比特、2个第二比特以及2个第三比特,4个第一比特中每一个第一比特分别对应主80MHz信道中一个20MHz信道,2个第二比特中每一个第二比特分别对应次80MHz信道中一个40MHz信道,2个第三比特中每一个第三比特分别对应次160MHz中的一个80MHz。第一比特用于指示该第一比特对应的20MHz信道是否空闲。第二比特用于指示该第二比特对应的40MHz信道是否空闲。第三比特用于指示该第三比特对应的80MHz信道是否空闲。
实现方式5-3、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10个比特,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包括4个第一比特、2个第二比特和4个第三比特。其中,4个第一比特中的每一个比特对应主80MHz信道中的一个20MHz信道。2个第二比特中的每一个第二比特对应次80MHz信道中的一个40MHz信道。4个第三比特中的每一个第三比特对应次160MHz信道中的一个40MHz信道。第一比特用于指示该第一比特对应的20MHz信道是否空闲。第二比特用于指示该第二比特对应的40MHz信道是否空闲。第三比特用于指示该第三比特对应的40MHz信道是否空闲。
实现方式5-4、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10个比特,带宽模式指示字包括8个第一比特和2个第二比特。8个第一比特中的每一个第一比特对应主160MHz信道中的一个20MHz信道。2个第二比特中的每一个第二比特对应次160MHz信道中的一个80MHz信道。第一比特用于指示该第一比特对应的20MHz信道是否空闲。第二比特用于指示该第二比特对应的160MHz信道是否空闲。
基于上述第一帧,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带宽模式指示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发送端生成第一帧。
其中,发送端支持802.11be标准,或者发送端支持802.11be标准的下一代802.11标准。可以理解的是,发送端可以向后兼容之前的标准协议,比如支持802.11ax标准以及802.11ax标准之前的802.11ax标准。发送端可以为AP,也可以为STA。
发送端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对端设备(也即下文中的接收端)所支持的协议等因素,确定第一帧中相关字段(例如第一字段)的取值。
举例来说,在接收端支持802.11be标准的情况下,发送端可以设置第一帧中的第一字段的取值为第一预设值或者第二预设值。在接收端不支持802.11be标准的情况下,发送端仅能设置第一帧中的第一字段的取值为第一预设值。
S102、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第一帧,以使得接收端接收到第一帧。
S103、接收端解析第一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接收端解析出第一帧中的第一字段的取值为第二预设值时,接收端可以确定第一帧的发送端(也即发送端)支持802.11be标准或者更下一代的802.11标准。
基于图3所示的技术方案,第一帧仅是使用服务字段中的至少一个比特来作为第一字段,并没有增加或减少服务字段的比特,从而保证第一帧具有后向兼容性。第一字段用于表示是否允许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指示目标带宽模式。也就是说,由于第一帧的服务字段存在第一字段的原因,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扩展了能够指示的带宽模式的范围。从而,在引入除了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之外的其他带宽模式的场景下,两个设备之间通过传输第一帧,可以实现在更多的带宽模式下协商使用一种带宽模式的目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字段位于第一帧的服务字段中,存在以下优点:(1)目前,MAC帧中预留比特很可能被芯片厂商用作私有化特性的指示比特。因此,如果使用MAC帧中的预留比特来作为第一字段,则会影响私有化特性的指示。而使用服务字段中的比特来作为第一字段,则可以避免影响芯片厂商对MAC帧中预留比特的私有化使用。(2)不同类型传统帧的MAC帧中预留比特的位置不一定相同,从而,对于不同类型的传输帧来说,以MAC帧中的预留比特作为第一字段的实现方案是不同的。而服务字段是为了在物理层进行加扰操作而引入的字段,服务字段位于MAC帧之前,服务字段本身属于物理层的字段,也即所有类型的传统帧均包含服务字段。这样一来,使用服务字段中的比特来作为第一字段可以通用于所有类型的传统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二帧,该第二帧为non-HT duplicated帧或non-HT帧,例如RTS帧或者CTS帧。
第二帧包括服务字段。其中,第二帧所携带的服务字段占用16个比特。也即,相比于802.11n标准定义的non-HT duplicated帧或non-HT帧,本申请提供的第二帧没有增加或者减少比特,从而第二帧具有后向兼容性。
第二帧的服务字段包括第二字段,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是否是目标带宽模式,目标带宽模式包括除了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之外的其他带宽模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可选的,目标带宽模式包括前导码打孔的带宽模式和/或非前导码打孔的带宽模式。
可选的,第二字段占用服务字段的B7-B15比特中的至少一个比特。例如,第二字段占用服务字段中的B7比特、B11比特或者B15比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是否是目标带宽模式,包括以下情况(8-1)或情形(8-2):
(8-1)当第二字段设置为第九预设值时,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不为目标带宽模式。
基于情况(8-1),第一帧不携带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或者,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一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这种情况下,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以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2个比特(例如B5比特和B6比特)来实现。第一带宽模式集合所包括的带宽模式分别为: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的取值与带宽模式的枚举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参考上述表2。在此统一说明,以下不再赘述。
(8-2)当第二字段设置为第十预设值时,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为目标带宽模式。
可选的,第二帧还包括单播/组播比特,情况(8-2)还可以细化为以下情况(8-2-1)或(8-2-2)。
(8-2-1)当第二字段设置为第十预设值,并且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0时,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为第一带宽模式。
(8-2-2)当第二字段设置为第十预设值,并且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1时,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为第二带宽模式。
其中,第一带宽模式和第二带宽模式均属于目标带宽模式,第一带宽模式不同于第二带宽模式。示例性的,第一带宽模式为240MHz,第二带宽模式为320MHz。
示例性的,在第二字段以1个比特来实现的情况下,第九预设值可以为0,第十预设值可以为1;或者,第十预设值可以为1,第九预设值可以为0。
基于上述第二帧,如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宽模式指示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201、发送端生成第二帧。
其中,发送端支持802.11be标准,或者发送端支持802.11be标准的下一代802.11标准。可以理解的是,发送端可以向后兼容之前的标准协议,比如支持802.11ax标准以及802.11ax标准之前的802.11ax标准。发送端可以为AP,也可以为STA。
发送端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接收端所支持的协议等因素,确定第二帧中相关字段(例如第二字段)的取值。
S202、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第二帧,以使得接收端接收第二帧。
S203、接收端解析第二帧。
基于图4所示的技术方案,第二帧仅是使用服务字段中的至少一个比特来作为第二字段,并没有增加或减少服务字段的比特,从而保证第二帧具有后向兼容性。并且,第二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帧的带宽模式是否是目标带宽模式。从而,在引入除了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之外的其他带宽模式的场景下,两个设备之间通过传输第二帧,可以实现在更多的带宽模式下协商使用一种带宽模式的目的。
示例性的,上述第一字段或者第二字段可以有其他名称,例如EHT带宽指示字段,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字段位于第二帧的服务字段中,存在以下优点:(1)目前,MAC帧中预留比特很可能被芯片厂商用作私有化特性的指示比特。因此,如果使用MAC帧中的预留比特来作为第二字段,则会影响私有化特性的指示。而使用服务字段中的比特来作为第二字段,则可以避免影响芯片厂商对MAC帧中预留比特的私有化使用。(2)不同类型传统帧的MAC帧中预留比特的位置不一定相同,从而,对于不同类型的传输帧来说,以MAC帧中的预留比特作为第二字段的实现方案是不同的。而服务字段是为了在物理层进行加扰操作而引入的字段,服务字段位于MAC帧之前,服务字段本身属于物理层的字段,也即所有类型的传统帧均包含服务字段。这样一来,使用服务字段中的比特来作为第二字段可以通用于所有类型的传统帧。
目前,发送端在退避结束之后发送RTS帧。其中,发送端可以用non-HT duplicated方式来发送RTS帧。RTS帧中以CH_BANDWIDTH_IN_NON_HT字段来指示带宽模式,以DYN_BANDWIDTH_IN_NON_HT字段来指示带宽协商模式。
CH_BANDWIDTH_IN_NON_HT字段以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B5比特和B6比特来实现。DYN_BANDWIDTH_IN_NON_HT字段以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B4比特来实现。当DYN_BANDWIDTH_IN_NON_HT字段设置为0时,表示静态带宽协商。当DYN_BANDWIDTH_IN_NON_HT字段设置为1时,表示动态带宽协商。
当接收端在接收到RTS之后,当DYN_BANDWIDTH_IN_NON_HT字段设置为0时,如果NAV指示空闲,并且RTS帧所指示的带宽CCA检测结果为空闲,则接收端使用RTS帧所指示的带宽回复non-HT duplicated CTS帧。
当接收端在接收到RTS帧之后,当DYN_BANDWIDTH_IN_NON_HT字段设置为1时,如果NAV显示为空闲,并且RTS所指示的带宽CCA检测结果为全部或部分(包括主20MHz信道)空闲的时,接收站点使用与RTS帧相同或更小的带宽回复non-HT duplicated CTS。
申请人发现:当RTS帧中CH_BANDWIDTH_IN_NON_HT字段指示的带宽模式为20MHz时,无论DYN_BANDWIDTH_IN_NON_HT字段设置为0或1,接收端采用相同的处理方式:在主20MHz信道繁忙的情况下,接收端不回复CTS帧;在主20MHz信道空闲的情况下,接收端回复CTS帧,并且CTS帧所携带的CH_BANDWIDTH_IN_NON_HT字段指示20MHz。
可见,对于目前标准定义的RTS帧或者CTS帧,在CH_BANDWIDTH_IN_NON_HT字段设置为0时,DYN_BANDWIDTH_IN_NON_HT字段存在冗余的状态。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三帧,该第三帧为non-HT duplicated帧或non-HT帧,例如RTS帧或者CTS帧。
第三帧包括带宽协商字段和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其中,带宽协商字段和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联合指示第三帧的带宽模式。第三帧的带宽模式为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或第一带宽模式。第一带宽模式为除了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之外的其他带宽模式中的一种,例如320MHz。
带宽协商字段占用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B4比特。所述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占用扰码序列的前7个比特中的B5比特和B6比特。
可选的,带宽协商字段和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联合指示第三帧使用的带宽模式,包括以下情况:
(9-1)当带宽协商字段设置为1,带宽模式指示字段设置为0时,表示第三帧使用的带宽模式为第一带宽模式。
(9-2)当带宽协商字段设置为0,带宽模式指示字段设置为0时,表示第三帧使用的带宽模式为20MHz。
(9-3)当带宽协商字段设置为0或1,带宽模式指示字段设置为1时,表示第三帧使用的带宽模式为40MHz。
(9-4)当带宽协商字段设置为0或1,带宽模式指示字段设置为2时,表示第三帧使用的带宽模式为80MHz。
(9-5)当带宽协商字段设置为0或1,带宽模式指示字段设置为3时,表示第三帧使用的带宽模式为80+80MHz或160MHz。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带宽协商字段设置为0时,表示使用静态带宽协商。当带宽协商字段设置为1,表示使用动态带宽协商。
基于上述第三帧,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带宽模式指示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301、发送端生成第三帧。
其中,发送端支持802.11be标准,或者发送端支持802.11be标准的下一代802.11标准。可以理解的是,发送端可以向后兼容之前的标准协议,比如支持802.11ax标准以及802.11ax标准之前的802.11ax标准。发送端可以为AP,也可以为STA。
发送端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接收端所支持的协议等因素,确定第三帧中带宽协商字段和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的取值。
示例性的,当接收端支持802.11be标准或者更下一代802.11标准时,发送端可以将第三帧中的带宽协商字段设置为1,将带宽模式指示字段设置为0。
S302、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第三帧,以使得接收端接收第三帧。
S303、接收端解析第三帧。
基于图5所示的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技术中non-HT帧或non-HT duplicated帧仅能以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来实现在4种带宽模式中协商使用一种带宽模式的目的,本申请提供的第三帧充分利用带宽协商字段和带宽模式指示字段中冗余的一种状态来指示一个新的带宽模式(第一带宽模式)。从而,第三帧中带宽协商字段和带宽模式指示字段联合用于从5种带宽模式中指示一种带宽模式。这样一来,两个设备之间传输第三帧,可以实现从5种带宽模式中协商使用一种带宽模式的目的。另外,相比于802.11n标准定义的non-HT帧或non-HT duplicated帧,本申请提供的第三帧没有增加比特或者减少比特,从而保证了第三帧的后向兼容性。
在802.11be标准所支持的带宽扩展到320MHz以后,设备可以使用的带宽模式增多。对于发送端来说,发送端所发送的MU-RTS帧可以使用一个特殊AID的用户信息字段(user info field)来承载带宽模式指示字段。这样一来,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可以占用更多的比特(例如16个比特),从而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可以适用于通信系统存在更多带宽模式的场景下。
但是,对于接收端来说,用于响应MU-RTS帧的CTS帧是一个传统帧,从而CTS帧没有足够的空闲比特以供带宽模式指示字段使用。因此,目前的CTS帧不适用于通信系统引入更多带宽模式的场景下。
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第四帧,该第四帧用于响应MU-RTS帧或者RTS帧。相比于现有的CTS帧的MAC帧占用112个比特,该第四帧的MAC帧占用112+N个比特,N为正整数。所述N个比特中的一个或多个比特用于指示带宽模式。该带宽模式可以为前导码打孔的带宽模式或者非前导码打孔的带宽模式。
这样一来,该第四帧在包括CTS帧所携带的所有字段的情况下,第四帧还可以提供更多的空闲比特以指示带宽模式,从而实现从至少5种带宽模式中指示出一种带宽模式的目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N小于等于10,其具体原因如下:
目前,CTS帧通常采用6Mbps的速率进行发送,一个OFDM符号的长度为4微秒,从而一个OFDM符号可以传输24比特(6Mbps*4微秒)的数据。由于一字节有8个比特,因此一个OFDM符号可以传输3个字节。
如图6所示,CTS帧中除了non-HT帧都包括的前导码部分之外,还包括服务字段(2个字节)、帧控制(frame control)字段(2个字节)、持续时间(duration)字段(2个字节)、接收地址(receiving address,RA)字段(6个字节)、帧校验序列(frame check sequence,FCS)字段(4个字节)和尾部(tail)(6个比特)。也即,CTS帧需要使用16字节+6比特以承载上述字段。从而,CTS帧需要6个OFDM符号来传输。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计算过程中忽略了物理帧头部分传输所需要的时间,因为该部分传输时间对于所有non-HT帧都是固定的。
目前标准中支持一种基于RTS/CTS或MU-RTS/CTS交互的NAV重置机制:如果一个站点最后一次更新其NAV是基于RTS或者MU-RTS帧,如果在NAVTimeout时间内没有收到PHY-RXSTART.indication,则它可以重新设置NAV,即忽略该RTS或者MU-RTS对NAV的更新。NAVTimeout是从MAC层收到RTS或MU-RTS帧的PHY-RXEND.indication原语开始计算的。
NAVTimeout是现有标准中定义的一个固定的时间长度,其具体等于(2×aSIFSTime)+(CTS_Time)+aRxPHYStartDelay+(2×aSlotTime),其中aSIFSTime=16微秒,CTS_Time为CTS帧传输时长,aRxPHYStartDelay为物理层接收延迟,aSlotTime=9微秒。
由于NAVTimeout为一个固定的时间长度,为了保证基于RTS/CTS或MU-RTS/CTS交互的NAV重置机制的正常执行,第四帧的传输时长应与CTS帧的传输时长一致。也即,第四帧的传输时长同样为6个OFDM符号。6个OFDM符号最多可以传输18个字节的数据。从而,相比于CTS帧,第四帧最多可以增加10个比特。也即,N小于等于10。
可选的,N可以等于8。这样一来,第四帧可以满足MAC帧按照整字节增加长度的规则。
下面以N=8为例,具体介绍第四帧。
第四帧的MAC帧占用15个字节。如图7所示,第四帧的MAC帧包括帧控制字段、持续时间字段、发送地址字段、帧效验序列字段以及第三字段,所帧控制字段占用2个字节,所述持续时间字段占用2个字节,所述发送地址字段占用6个字节,所述帧效验序列字段占用4个字节,所述第三字段占用1个字节。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第三字段在第四帧中的位置。例如,第三字段还可以位于发送地址字段和持续时间字段之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字段中的K个比特用于指示第四帧的带宽模式。
可选的,第四帧还包括服务字段,服务字段占用16个比特。第三字段中的K个比特和服务字段中的M个比特用于联合指示第四帧的带宽模式,M为正整数。
示例性的,当K+M=16时,第三字段中的K个比特和服务字段中的M个比特用于联合指示第四帧的带宽模式,包括:对于16个比特中的每一个比特来说,一个比特对应一个20MHz信道,并且一个比特的取值用于指示该比特对应的20MHz信道是否空闲。上述16个比特包括第三字段中的K个比特和服务字段中的M个比特。
示例性的,上述16个比特可以包括第三字段中的8个比特以及服务字段中的8个比特。服务字段中的8个比特可以是服务字段的后9个比特(也即B7比特至B15比特)中的任意8个。
可选的,当服务字段中的M个比特包括服务字段中的B0比特至B6比特时,需要保证B0比特至B6比特不能全部设置为0,以避免发生扰码流程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
基于上述第三帧,本申请提供一种带宽模式指示方法。如图8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401、发送端生成第四帧。
其中,第四帧的具体描述可以参见上文,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发送端确定接收端支持802.11be标准或者更下一代的802.11标准的情况下,发送端生成第四帧。
S402、发送端发送第四帧,以使得接收端接收第四帧。
S403、接收端解析第四帧。
基于图8所示的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的CTS帧,第四帧具有更多的空闲比特可以用于指示带宽模式。这样一来,在引入除了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160MHz之外的其他带宽模式的场景下,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第三帧,可以实现从更多带宽模式中指示出一种带宽模式的目的。
下面主要从通信装置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介绍。可以理解的是,通信装置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每一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模块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各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装置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每一个功能划分每一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功能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下面以采用对应每一个功能划分每一个功能模块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模块101和通信模块102。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该通信装置作为发送端时,处理模块101用于执行图3中的步骤S101,通信模块用于执行图3中的步骤S102。
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该通信装置作为发送端时,处理模块101用于执行图4中的步骤S201,通信模块102用于执行图4中的步骤S202。
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该通信装置作为发送端时,处理模块101用于执行图5中的步骤S301,通信模块102用于执行图5中的步骤S302。
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该通信装置作为发送端时,处理模块101用于执行图8中的步骤S401,通信模块102用于执行图8中的步骤S402。
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该通信装置作为接收端时,处理模块101用于执行图3中的步骤S103,通信模块102用于执行图3中的步骤S102。
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该通信装置作为接收端时,处理模块101用于执行图4中的步骤S203,通信模块102用于执行图4中的步骤S202。
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该通信装置作为接收端时,处理模块101用于执行图5中的步骤S303,通信模块102用于执行图5中的步骤S302。
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该通信装置作为接收端时,处理模块101用于执行图8中的步骤S403,通信模块102用于执行图8中的步骤S402。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通信装置可能的产品形态的结构图。
作为一种可能的产品形态,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通信装置可以为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201和收发器202。可选的,所述通信设备还包括存储介质203。
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该通信设备作为发送端时,处理器201用于执行图3中的步骤S101,收发器202用于执行图3中的步骤S102。
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该通信设备作为发送端时,处理器201用于执行图4中的步骤S201,收发器202用于执行图4中的步骤S202。
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该通信设备作为发送端时,处理器201用于执行图5中的步骤S301,收发器202用于执行图5中的步骤S302。
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该通信设备作为发送端时,处理器201用于执行图8中的步骤S401,收发器202用于执行图8中的步骤S402。
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该通信设备作为接收端时,处理器201用于执行图3中的步骤S103,收发器202用于执行图3中的步骤S102。
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该通信设备作为接收端时,处理器201用于执行图4中的步骤S203,收发器202用于执行图4中的步骤S202。
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该通信设备作为接收端时,处理器201用于执行图5中的步骤S303,收发器202用于执行图5中的步骤S302。
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当该通信设备作为接收端时,处理器201用于执行图8中的步骤S403,收发器202用于执行图8中的步骤S402。
应理解,图9或图10所示的通信装置具备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发送端或者接收端的任意功能。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产品形态,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通信装置也可以由芯片来实现。该芯片包括:处理电路201和收发管脚202。可选的,该芯片还可以包括存储介质203。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产品形态,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通信装置也可以使用下述电路或者器件来实现:一个或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控制器、状态机、门逻辑、分立硬件部件、任何其他适合的电路、或者能够执行本申请通篇所描述的各种功能的电路的任意组合。
应理解,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者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以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等。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应该理解到,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带宽模式指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生成第一帧,所述第一帧为非高吞吐率non-HT帧或非高吞吐率复制non-HTduplicated帧,所述第一帧包括16个B0-B15比特的服务字段,所述服务字段的前7个B0-B6比特用于承载扰码序列,所述服务字段中的B7比特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是否指示目标带宽模式,所述目标带宽模式包括320MHz或者160+160MHz;和
发送所述第一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B7比特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是否指示目标带宽模式,包括:
当所述B7比特为第一预设值时,所述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一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其中,所述第一带宽模式集合包括: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者160MHz;
当所述B7比特为第二预设值时,所述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所述第二带宽模式集合包括所述目标带宽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帧还包括单播/组播比特;
当所述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1,所述B7比特为第一预设值时,所述第一帧携带的所述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一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其中,所述第一带宽模式集合包括: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者160MHz,
当所述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1,所述B7比特为为第二预设值时,所述第一帧携带的所述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所述第二带宽模式集合包括所述目标带宽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值为0,所述第二预设值为1。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包括所述服务字段中的B5比特和B6比特。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宽模式指示字段为CH_BANDWIDTH_IN_NON_HT字段。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带宽模式包括前导码打孔的带宽模式和/或非前导码打孔的带宽模式。
8.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生成第一帧,所述第一帧为非高吞吐率non-HT帧或非高吞吐率复制non-HT duplicated帧,所述第一帧包括16个B0-B15比特的服务字段,所述服务字段的前7个B0-B6比特用于承载扰码序列,所述服务字段中的B7比特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是否指示目标带宽模式,所述目标带宽模式包括320MHz或者160+160MHz;以及
通信模块,用于发送所述第一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B7比特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是否指示目标带宽模式,包括:
当所述B7比特为第一预设值时,所述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一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其中,所述第一带宽模式集合包括: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者160MHz;
当所述B7比特为第二预设值时,所述第一帧所携带的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所述第二带宽模式集合包括所述目标带宽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帧还包括单播/组播比特;
当所述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1,所述B7比特为第一预设值时,所述第一帧携带的所述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一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其中,所述第一带宽模式集合包括:20MHz、40MHz、80MHz、80+80MHz、或者160MHz,
当所述单播/组播比特设置为1,所述B7比特为为第二预设值时,所述第一帧携带的所述带宽模式指示字段用于指示第二带宽模式集合中的带宽模式,所述第二带宽模式集合包括所述目标带宽模式。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值为0,所述第二预设值为1。
12.根据权利要求8-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宽模式指示字段包括所述服务字段中的B5比特和B6比特。
13.根据权利要求8-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宽模式指示字段为CH_BANDWIDTH_IN_NON_HT字段。
14.根据权利要求8-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带宽模式包括前导码打孔的带宽模式和/或非前导码打孔的带宽模式。
15.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以及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7.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单元和收发管脚;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涉及的方法中的处理操作,所述收发管脚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涉及的方法中的通信操作。
CN202310378888.1A 2020-08-07 2020-08-07 带宽模式指示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163475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78888.1A CN116347527B (zh) 2020-08-07 2020-08-07 带宽模式指示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91002.2A CN114071581A (zh) 2020-08-07 2020-08-07 带宽模式指示方法及装置
CN202310378888.1A CN116347527B (zh) 2020-08-07 2020-08-07 带宽模式指示方法及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91002.2A Division CN114071581A (zh) 2020-08-07 2020-08-07 带宽模式指示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47527A true CN116347527A (zh) 2023-06-27
CN116347527B CN116347527B (zh) 2023-11-28

Family

ID=8011709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91002.2A Pending CN114071581A (zh) 2020-08-07 2020-08-07 带宽模式指示方法及装置
CN202310378888.1A Active CN116347527B (zh) 2020-08-07 2020-08-07 带宽模式指示方法及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91002.2A Pending CN114071581A (zh) 2020-08-07 2020-08-07 带宽模式指示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88309A1 (zh)
EP (1) EP4192096A4 (zh)
JP (1) JP2023536529A (zh)
KR (1) KR20230048375A (zh)
CN (2) CN114071581A (zh)
AU (1) AU2021319726A1 (zh)
CA (1) CA3188713A1 (zh)
MX (1) MX2023001577A (zh)
WO (1) WO2022028618A1 (zh)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01985A (zh) * 2010-11-01 2013-07-10 思科技术公司 Rts/cts帧中的带宽指示
CN103348742A (zh) * 2012-02-03 2013-10-09 Lg电子株式会社 由无线局域网系统中在省电模式操作的站进行的发送和接收帧的方法以及用于该方法的设备
CN104883711A (zh) * 2015-04-28 2015-09-02 江苏中兴微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型动态带宽机制及其收发装置
US20150296454A1 (en) * 2014-04-15 2015-10-15 Newracom, Inc. Method for low-power communications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and apparatus for the same
TW201540026A (zh) * 2014-01-09 2015-10-16 Qualcomm Inc 一訊框中之帶寬指示
US20150312386A1 (en) * 2014-04-28 2015-10-29 Newracom, Inc. Signaling method
KR20160019483A (ko) * 2011-05-12 2016-02-19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프레임을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KR20160084301A (ko) * 2015-01-05 2016-07-13 뉴라컴 인코포레이티드 동적 대역폭 할당 방법
CN106899534A (zh) * 2010-06-02 2017-06-27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Ieee 802.11ac中的vht‑sig‑b和服务字段的格式
CN107710820A (zh) * 2015-07-16 2018-02-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携带指示信息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190116513A1 (en) * 2017-10-16 2019-04-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Extremely high throughput (eht) signal detection
WO2019152240A1 (en) * 2018-01-30 2019-08-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xing clients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transmissions
CN110621043A (zh) * 2018-06-20 2019-12-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带宽模式指示方法、信道指示方法及装置
US20200015219A1 (en) * 2018-07-05 2020-01-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upporting 320 mhz operating bw
WO2020013594A1 (ko) * 2018-07-10 2020-01-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10769467A (zh) * 2018-07-28 2020-02-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带宽信息的指示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11162885A (zh) * 2018-11-07 2020-05-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频段指示方法和通信设备
US20200162963A1 (en) * 2017-08-11 2020-05-21 Yaron Alpert Determining a number of spatial streams and a bandwidth
WO2020145890A1 (en) * 2019-01-10 2020-07-16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persistent alloc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60119453A1 (en) * 2014-10-22 2016-04-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guard interval ind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Patent Citation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99534A (zh) * 2010-06-02 2017-06-27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Ieee 802.11ac中的vht‑sig‑b和服务字段的格式
CN103201985A (zh) * 2010-11-01 2013-07-10 思科技术公司 Rts/cts帧中的带宽指示
KR20160019483A (ko) * 2011-05-12 2016-02-19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프레임을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CN103348742A (zh) * 2012-02-03 2013-10-09 Lg电子株式会社 由无线局域网系统中在省电模式操作的站进行的发送和接收帧的方法以及用于该方法的设备
TW201540026A (zh) * 2014-01-09 2015-10-16 Qualcomm Inc 一訊框中之帶寬指示
US20150296454A1 (en) * 2014-04-15 2015-10-15 Newracom, Inc. Method for low-power communications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and apparatus for the same
US20150312386A1 (en) * 2014-04-28 2015-10-29 Newracom, Inc. Signaling method
KR20160084301A (ko) * 2015-01-05 2016-07-13 뉴라컴 인코포레이티드 동적 대역폭 할당 방법
CN104883711A (zh) * 2015-04-28 2015-09-02 江苏中兴微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型动态带宽机制及其收发装置
CN107710820A (zh) * 2015-07-16 2018-02-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携带指示信息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200162963A1 (en) * 2017-08-11 2020-05-21 Yaron Alpert Determining a number of spatial streams and a bandwidth
US20190116513A1 (en) * 2017-10-16 2019-04-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Extremely high throughput (eht) signal detection
WO2019152240A1 (en) * 2018-01-30 2019-08-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xing clients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transmissions
CN110621043A (zh) * 2018-06-20 2019-12-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带宽模式指示方法、信道指示方法及装置
US20200015219A1 (en) * 2018-07-05 2020-01-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upporting 320 mhz operating bw
WO2020013594A1 (ko) * 2018-07-10 2020-01-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10769467A (zh) * 2018-07-28 2020-02-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带宽信息的指示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11162885A (zh) * 2018-11-07 2020-05-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频段指示方法和通信设备
WO2020145890A1 (en) * 2019-01-10 2020-07-16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persistent allocation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EEE: "IEEE Standard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systems 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Specific requirements - Part 11: Wireless LAN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and Physical Layer (PHY) Specifications", 《IEEE STD 802.11-2016 (REVISION OF IEEE STD 802.11-201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88309A1 (en) 2023-06-15
KR20230048375A (ko) 2023-04-11
JP2023536529A (ja) 2023-08-25
EP4192096A4 (en) 2023-12-27
AU2021319726A1 (en) 2023-03-16
CA3188713A1 (en) 2022-02-10
EP4192096A1 (en) 2023-06-07
MX2023001577A (es) 2023-05-09
CN116347527B (zh) 2023-11-28
WO2022028618A1 (zh) 2022-02-10
CN114071581A (zh) 2022-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82969B2 (en) Resource allocation design for low cost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 UE
US20210337605A1 (en) Random access resource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EP3799496A1 (en) Parameter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US11528710B2 (en) Time domain resource indication method in relay network, network device, and user equipment
EP3820218A1 (e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terminal device, network device, and system
US20220263611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1871412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US11979342B2 (en) Resource indication method, access point, and station
US20230379114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EP4044707A1 (en) Dynamic resource ind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EP408096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dicating multi-resource unit multi-ru merge
JP2023528373A (ja) 通信方法及び装置
US20240023099A1 (en) Resource allo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1110853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tting symbol
CN116347527B (zh) 带宽模式指示方法及装置
US20200374913A1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WO2021159274A1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JP2023537068A (ja) アクセス情報指示方法、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CN116033558A (zh) 一种物理上行控制信道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通信装置
EP4247089A1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and chip
US20240121040A1 (en) Resource ind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22110138A1 (zh) 一种信道监听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EP4247051A1 (en) Bandwidth indication method, device, chip,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220174498A1 (en) Resource ind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21179269A1 (zh) 一种无线局域网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