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45647B - 一种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45647B
CN116345647B CN202310629410.1A CN202310629410A CN116345647B CN 116345647 B CN116345647 B CN 116345647B CN 202310629410 A CN202310629410 A CN 202310629410A CN 116345647 B CN116345647 B CN 1163456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harging
voltage
current
const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2941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345647A (zh
Inventor
成威
焦孟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Tongze Kangwe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Tongze Kangw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Tongze Kangw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Tongze Kangw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62941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45647B/zh
Publication of CN1163456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456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3456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456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4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battery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02J7/00718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in response to battery volta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方法及系统,包括:在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将系统的供电路径切换至外部电源单独供电,并获取在外部电源单独供电时,电池的第一端口电压和第一充电电流;获取在关闭电池充电时,电池的第二端口电压,计算出电池内阻,从而计算出实际的电池满电状态下的触发电压;在结束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后,持续采集电池的第三端口电压和第二充电电流;当持续采集的所述第二充电电流均小于第一充电电流时,切换进入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当所述第三端口电压到达判断电压时,切换进入电池恒压充电阶段。本发明通过调整恒流充电和恒压充电的时间,使得能够提高电池充电效率、缩短电池充电时间。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充放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市场上,带电池的消费电子产品,总体上向着智能化,便携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化,意味着产品需要运行更耗电的软件。便携化,意味着产品只能用更容量更小的电池。上述两个方向都压缩了产品的实际续航,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产品必须提供更快的充电方案。
现有技术中,存在有诸如PD充电协议、QC充电协议等成熟的快充方案,可以从产品外部提供很强的充电能力。但是,产品在电池端,依然保持传统的充电管理。电池从完全没电到充满电,依此经过涓流充电,预充电,恒流充电以及恒压充电。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电池涓流充电和预充电时间很短,而电池恒流充电和恒压充电过程都很长。但由于恒压充电的过程,是一个充电电流在逐步降低的过程,同时由于电池内阻的存在,使得恒压充电的效率比恒流充电要低,从而导致在恒压充电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较长,使得整个充电过程的时间延长。
因此,目前继续一种能够提高电池充电效率、缩短电池充电时间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方法及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充电效率低、电池充电时间较长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方法,包括:
在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将系统的供电路径切换至外部电源单独供电,并获取在外部电源单独供电时,电池的第一端口电压和第一充电电流;
获取在关闭电池充电时,电池的第二端口电压,并根据第一端口电压、第一充电电流和第二端口电压,计算出电池内阻,从而计算出实际的电池满电状态下的触发电压;
在结束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后,持续采集电池的第三端口电压和第二充电电流;
当持续采集的所述第二充电电流均小于第一充电电流时,切换进入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并将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作为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的电流值;
当所述第三端口电压到达判断电压时,切换进入电池恒压充电阶段,并将预设电池满电状态下的额定电压作为电池恒压充电阶段的电压值,直至完成电池充电;其中,所述判断电压通过所述触发电压和预设安全裕度计算得到。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计算出电池内阻的公式为:
其中,为电池内阻,/>为第一端口电压,/>为第二端口电压,/>为第一充电电流。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计算出实际的电池满电状态下的触发电压,具体为:
根据所述电池内阻和所述第一充电电流,对预设电池满电状态下的额定电压进行修正,从而得到实际的电池满电状态下的触发电压。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实际的电池满电状态下的触发电压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实际的电池满电状态下的触发电压,/>为预设电池满电状态下的额定电压。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在结束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后,持续采集电池的第三端口电压和第二充电电流,具体为:
在结束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后,切换进入测试性电池恒压充电阶段,并在所述测试性电池恒压充电阶段中,持续采集电池的第三端口电压和第二充电电流。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当持续采集的所述第二充电电流均小于第一充电电流时,切换进入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并将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作为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的电流值,具体为:
当持续采集的所述第二充电电流均小于第一充电电流时,抬升测试性电池恒压充电阶段的充电电压,并保持电池的充电电流为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以使切换进入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当所述第三端口电压到达判断电压时,切换进入电池恒压充电阶段,并将预设电池满电状态下的额定电压作为电池恒压充电阶段的电压值,直至完成电池充电,具体为:
当所述第三端口电压到达所述判读电压时,进行充电模式的重新配置,并设置保持充电电压为预设电池满电状态下的额定电压,以使切换进入电池恒压充电阶段,直至电池在电池恒压充电阶段中完成充电。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系统,包括:中控系统和电池;所述中控系统与所述电池连接;
所述中控系统用于执行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方法。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中控系统包括充电模块和ADC检测模块;
所述ADC检测模块,用于实时获取电池当前状态的端口电压和充放电电流,包括:
获取在外部电源单独供电时,电池的第一端口电压和第一充电电流;获取在关闭电池充电时,电池的第二端口电压;在结束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后,持续采集电池的第三端口电压和第二充电电流。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充电模块用于控制电池的充电管理和系统整体的电源供电路径的管理,包括:
将系统的供电路径切换至外部电源单独供电;根据第一端口电压、第一充电电流和第二端口电压,计算出电池内阻,从而计算出实际的电池满电状态下的触发电压;当持续采集的所述第二充电电流均小于第一充电电流时,切换进入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并将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作为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的电流值;当所述第三端口电压到达判断电压时,切换进入电池恒压充电阶段,并将预设电池满电状态下的额定电压作为电池恒压充电阶段的电压值,直至完成电池充电;其中,所述判断电压通过所述触发电压和预设安全裕度计算得到。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对电池的第一端口电压和第一充电电流进行采集,并通过测试当前电源处于非充电状态下时的电压,来准确且高效地计算出电池的实时内阻,从而实现电池内阻的自学习,进而计算出电池满电状态下的触发电压,以使得在结束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后,现有传统的方式是直接进入电池恒压阶段来使电池完全进行充电,但本发明在结束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后进行电池的电压和第二充电电流,进而来判断是否进入保持充电电流为第一充电电流的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来延长电池恒流充电阶段,进而在不提高恒流充电电流的前提下,提高恒流充电的时长,避免了现有电池在恒压充电阶段花费时间过长的情况,将明显缩短电池的充电时长,同时也确保了电池充电的安全性,以使得在电池第二端口电压到达判断电压时,再进入电池恒压充电阶段,直至电池完成充电。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典型的电池充电过程的时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充电过程的时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的模拟电路模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其为现有的一个典型的电池充电过程的时序图,电池涓流充电和预充电时间很短,但电池恒流充电和恒压充电过程通常都很长。而恒压充电的过程,是一个充电电流在逐步降低的过程,所以恒压充电的效率比恒流充电要低,因此只要提高电池恒流充电的时间,即可实现对整个充电过程时间的缩短。
进一步地,提高恒流充电电流的方式虽然也能提高充电效率,减少整个充电过程的时间,但提高恒流充电电流则缺乏考虑电池充电安全性以及电池老化速度的问题。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1-S105:
步骤S101:在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将系统的供电路径切换至外部电源单独供电,并获取在外部电源单独供电时,电池的第一端口电压和第一充电电流。
需要说明的是,系统中的供电路径可以进行切换,包括单独外部电源供电、单独内部电源供电和内外部电源同时供电。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需要对对电池的内阻进行自学习与计算,同时该过程是在电池充电阶段,因此在进行电池恒流充电时,需要直接将整个系统由外部电源进行单独的供电,避免内部电池供电过程中导致电池电能的损耗,进而使得电池的第一端口电压和第一充电电流不会由于供电过程导致电压和电流不稳定,采样结果不精确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确保能够延长电池恒流充电的时间,因此需要在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完成电池内阻的自主学习。进而在电池恒流充电的某个时间点上,将供电路径切换到外部电源单独供电,再获取当前时间点的电池的第一端口电压,第一充电电流/>
步骤S102:获取在关闭电池充电时,电池的第二端口电压,并根据第一端口电压、第一充电电流和第二端口电压,计算出电池内阻,从而计算出实际的电池满电状态下的触发电压。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所述计算出电池内阻的公式为:;其中,/>为电池内阻,/>为第一端口电压,/>为第二端口电压,/>为第一充电电流。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步骤S101已经获取了电池在恒流充电状态下的第一端口电压和第一充电电流,因此需要获取电池自身的电动势所产生的电压,由于在该状态下,电池电源回路的电流基本为0,因此可以认为此时电池端的电压等同于电池自身的电动势/>,即电池在关闭充电状态时的第二端口电压/>,从而即可计算出电池内阻。其中,所计算出的电池内阻应当对应于步骤S101中的当前时间点的电池状态,由于获取关闭电池充电时电池的第二端口电压的响应很快,因此步骤S101与步骤S102中测量的第一端口电压和第二端口电压在时间上存在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所述计算出实际的电池满电状态下的触发电压,具体为:
根据所述电池内阻和所述第一充电电流,对预设电池满电状态下的额定电压进行修正,从而得到实际的电池满电状态下的触发电压。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所述实际的电池满电状态下的触发电压的计算公式为:;其中,/>为实际的电池满电状态下的触发电压,/>为预设电池满电状态下的额定电压。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已经计算出实时的电池内阻,因此再结合恒流充电电流和预设电池满电状态下的额定电压,即可计算出电池在满电状态时实际的触发电压。可以理解的是,触发电压是用于系统判断电池是否已经完成恒流充电阶段的参量,在传统的充电协议中,通过检测电池的电压是否达到触发电压,进而来决策出是否进入电池的恒压充电阶段。
步骤S103:在结束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后,持续采集电池的第三端口电压和第二充电电流。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所述在结束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后,持续采集电池的第三端口电压和第二充电电流,具体为:
在结束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后,切换进入测试性电池恒压充电阶段,并在所述测试性电池恒压充电阶段中,持续采集电池的第三端口电压和第二充电电流。
需要说明的是在结束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后,现有的充电协议则直接进入恒压充电阶段。在本实施例中,在结束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后,先进入一个短暂的测试性电池恒压充电阶段,进而在电池的恒压充电过程中,持续采集电池的第三端口电压和第二充电电流,进而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恒流充电时间的延长。其中,第二充电电流和第三端口电压是处于测试性电池恒压充电阶段所测量的电池充电电流和端口电压,测试性电池恒压充电阶段的持续时长可根据实际的需求与情况进行设定。
步骤S104:当持续采集的所述第二充电电流均小于第一充电电流时,切换进入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并将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作为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的电流值。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所述当持续采集的所述第二充电电流均小于第一充电电流时,切换进入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并将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作为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的电流值,具体为:
当持续采集的所述第二充电电流均小于第一充电电流时,抬升测试性电池恒压充电阶段的充电电压,并保持电池的充电电流为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以使切换进入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充电电流是在电压恒定阶段所获取的,因此第二充电电流并不会大于恒流充电阶段的第一充电电流,若所采集的第二充电电流大于第一充电电流,则说明电池已经完成充电。因此,当持续采集的所述第二充电电流均小于第一充电电流时,说明电池还需进行大功率的充电,因此需要抬升充电电压,以使得电池的充电电流保持为第一充电电流,进而切换进入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
步骤S105:当所述第三端口电压大于判断电压时,切换进入电池恒压充电阶段,并将预设电池满电状态下的额定电压作为电池恒压充电阶段的电压值,直至完成电池充电;其中,所述判断电压通过所述触发电压和预设安全裕度计算得到。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所述当所述第三端口电压大于判断电压时,切换进入电池恒压充电阶段,并将预设电池满电状态下的额定电压作为电池恒压充电阶段的电压值,直至完成电池充电,具体为:
当所述第三端口电压大于判断电压时,进行充电模式的重新配置,并设置保持充电电压为预设电池满电状态下的额定电压,以使切换进入电池恒压充电阶段,直至电池在电池恒压充电阶段中完成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步骤S102计算所得到的触发电压,进而通过预设安全裕度计算得到的判断电压,能够调整整个电池充电过程中进入恒压充电的阈值大小,进而来延长充电效率更高的恒流充电过程。进一步地,第三端口电压与判断电压进行判断比较时,需要考虑电压安全裕度的因素,避免电压过高导致充电过程来不及转换的情况,因此设置第三端口电压与达到满电触发电压的97%来进行判断,即作为判断电压,其中,预留3%的触发电压安全裕量。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充电电流均小于第一充电电流,以及,第三端口电压到达判断电压,这两个条件并不会同时成立。第二充电电流均小于第一充电电流说明电池还未冲满电,电池电压不足以达到进行恒压充电的阶段;第三端口电压大于判断电压,则说明电池端口处的电压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只需要进行恒压充电过程使电池完成充电过程。
请参阅图3,其为本实施例中电池充电过程阶段的时序图,通过不断采样反馈,以抬升充电电压的方式延长恒流充电时长的充电策略,使得电池充电过程,通过电池内阻自学习,确定电池重新进入恒压充电的阈值的方法。后续进行工程测试时,电池充电时长较常规充电,能够缩短约15%的充电时长。
实施以上实施例,具有如下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对电池的第一端口电压和第一充电电流进行采集,并通过测试当前电源处于非充电状态下时的电压,来准确且高效地计算出电池的实时内阻,从而实现电池内阻的自学习,进而计算出电池满电状态下的触发电压,以使得在结束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后,现有传统的方式是直接进入电池恒压阶段来使电池完全进行充电,但本发明在结束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后进行电池的电压和第二充电电流,进而来判断是否进入保持充电电流为第一充电电流的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来延长电池恒流充电阶段,进而在不提高恒流充电电流的前提下,提高恒流充电的时长,避免了现有电池在恒压充电阶段花费时间过长的情况,将明显缩短电池的充电时长,同时也确保了电池充电的安全性,以使得在电池第二端口电压到达判断电压时,再进入电池恒压充电阶段,直至电池完成充电。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4,其为本发明所提供一种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系统,包括:中控系统01和电池02;所述中控系统01与所述电池02连接。
所述中控系统01用于执行如实施例一所述的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方法。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所述中控系统01包括充电模块011和ADC检测模块012。
所述充电模块011用于控制电池02的充电管理和系统整体的电源供电路径的管理,包括:
将系统的供电路径切换至外部电源单独供电;根据第一端口电压、第一充电电流和第二端口电压,计算出电池内阻,从而计算出实际的电池满电状态下的触发电压;当持续采集的所述第二充电电流均小于第一充电电流时,切换进入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并将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作为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的电流值;当第三端口电压到达判断电压时,切换进入电池恒压充电阶段,并将预设电池满电状态下的额定电压作为电池恒压充电阶段的电压值,直至完成电池充电;其中,所述判断电压通过所述触发电压和预设安全裕度计算得到。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计算出电池内阻的公式为:;其中,/>为电池内阻,/>为第一端口电压,/>为第二端口电压,/>为第一充电电流。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计算出实际的电池满电状态下的触发电压,具体为:
根据所述电池内阻和所述第一充电电流,对预设电池满电状态下的额定电压进行修正,从而得到实际的电池满电状态下的触发电压。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实际的电池满电状态下的触发电压的计算公式为:;其中,/>为实际的电池满电状态下的触发电压,/>为预设电池满电状态下的额定电压。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当持续采集的所述第二充电电流均小于第一充电电流时,切换进入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并将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作为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的电流值,具体为:
当持续采集的所述第二充电电流均小于第一充电电流时,抬升测试性电池恒压充电阶段的充电电压,并保持电池的充电电流为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以使切换进入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当所述第三端口电压到达判断电压时,切换进入电池恒压充电阶段,并将预设电池满电状态下的额定电压作为电池恒压充电阶段的电压值,直至完成电池充电,具体为:
当所述第三端口电压到达判断电压时,进行充电模式的重新配置,并设置保持充电电压为预设电池满电状态下的额定电压,以使切换进入电池恒压充电阶段,直至电池在电池恒压充电阶段中完成充电。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所述ADC检测模块012,用于实时获取电池02当前状态的端口电压和充放电电流,包括:
获取在外部电源单独供电时,电池的第一端口电压和第一充电电流;获取在关闭电池充电时,电池的第二端口电压;在结束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后,持续采集电池的第三端口电压和第二充电电流。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在结束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后,持续采集电池的第三端口电压和第二充电电流,具体为:
在结束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后,切换进入测试性电池恒压充电阶段,并在所述测试性电池恒压充电阶段中,持续采集电池的第三端口电压和第二充电电流。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其为电池的模拟电路模型,现实中的电池并不是理想的电压源,它存在一定的内阻,而且这个内阻的阻值是随电池的老化而缓慢增大的。
在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完成电池内阻的自主学习。在T0(电池恒流充电的某个时间点)时间中,中控系统配置充电模块,将供电路径切换到外部电源单独供电,再通过ADC检测模块获取电池端电压充电电流/>。随后,中控系统配置充电模块,关闭充电功能,再通过ADC检测模块获取电池端电压/>。因为此时,电池电源回路的电流基本为0,可以认为此时电电池端电源/>等同于电池电动势Vb。综上,中控系统即可以计算得到当前的电池内阻/>。然后,中控系统由此推算出充电模块满电触发电压/>
中控系统在电池进入测试恒压充电模式后,不断通过ADC检测模块检测充电电流,优选地,在连续3次采样低于恒流充电电流后,重新配置充电模块,抬升电池的充电电压,保证电池充电电流基本稳定在/>。如果中控系统通过ADC检测模块,检测到电池端第三端口电压/>到达/>(工程设计保留0.05的设计余量),中控系统将重新配置充电模块,设置电池的充电电压为/>。然后,充电模块将重新进入传统充电方案的恒压充电,并最终完成充电。
可以理解的是,电池充电过程中通过不断采样反馈,以抬升充电电压的方式延长恒流充电时长的充电策略,使得电池充电过程,通过电池内阻自学习,确定电池重新进入恒压充电的阈值的方法。
实施以上实施例,具有如下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对电池的第一端口电压和第一充电电流进行采集,并通过测试当前电源处于非充电状态下时的电压,来准确且高效地计算出电池的实时内阻,从而实现电池内阻的自学习,进而计算出电池满电状态下的触发电压,以使得在结束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后,现有传统的方式是直接进入电池恒压阶段来使电池完全进行充电,但本发明在结束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后进行电池的电压和第二充电电流,进而来判断是否进入保持充电电流为第一充电电流的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来延长电池恒流充电阶段,进而在不提高恒流充电电流的前提下,提高恒流充电的时长,避免了现有电池在恒压充电阶段花费时间过长的情况,将明显缩短电池的充电时长,同时也确保了电池充电的安全性,以使得在电池第二端口电压到达判断电压时,再进入电池恒压充电阶段,直至电池完成充电。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特别指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将系统的供电路径切换至外部电源单独供电,并获取在外部电源单独供电时,电池的第一端口电压和第一充电电流;
获取在关闭电池充电时,电池的第二端口电压,并根据第一端口电压、第一充电电流和第二端口电压,计算出电池内阻,从而计算出实际的电池满电状态下的触发电压;
在结束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后,持续采集电池的第三端口电压和第二充电电流;在结束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后,切换进入测试性电池恒压充电阶段,并在所述测试性电池恒压充电阶段中,持续采集电池的第三端口电压和第二充电电流;
当持续采集的所述第二充电电流均小于第一充电电流时,切换进入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并将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作为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的电流值;
当所述第三端口电压到达判断电压时,切换进入电池恒压充电阶段,并将预设电池满电状态下的额定电压作为电池恒压充电阶段的电压值,直至完成电池充电;其中,所述判断电压通过所述触发电压和预设安全裕度计算得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出电池内阻的公式为:
其中,为电池内阻,/>为第一端口电压,/>为第二端口电压,/>为第一充电电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出实际的电池满电状态下的触发电压,具体为:
根据所述电池内阻和所述第一充电电流,对预设电池满电状态下的额定电压进行修正,从而得到实际的电池满电状态下的触发电压。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实际的电池满电状态下的触发电压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实际的电池满电状态下的触发电压,/>为预设电池满电状态下的额定电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持续采集的所述第二充电电流均小于第一充电电流时,切换进入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并将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作为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的电流值,具体为:
当持续采集的所述第二充电电流均小于第一充电电流时,抬升测试性电池恒压充电阶段的充电电压,并保持电池的充电电流为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以使切换进入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第三端口电压到达判断电压时,切换进入电池恒压充电阶段,并将预设电池满电状态下的额定电压作为电池恒压充电阶段的电压值,直至完成电池充电,具体为:
当所述第三端口电压到达判断电压时,进行充电模式的重新配置,并设置保持充电电压为预设电池满电状态下的额定电压,以使切换进入电池恒压充电阶段,直至电池在电池恒压充电阶段中完成充电。
7.一种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控系统和电池;所述中控系统与所述电池连接;
所述中控系统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方法。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控系统包括充电模块和ADC检测模块;
所述ADC检测模块,用于实时获取电池当前状态的端口电压和充放电电流,包括:
获取在外部电源单独供电时,电池的第一端口电压和第一充电电流;获取在关闭电池充电时,电池的第二端口电压;在结束第一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后,持续采集电池的第三端口电压和第二充电电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模块用于控制电池的充电管理和系统整体的电源供电路径的管理,包括:
将系统的供电路径切换至外部电源单独供电;根据第一端口电压、第一充电电流和第二端口电压,计算出电池内阻,从而计算出实际的电池满电状态下的触发电压;当持续采集的所述第二充电电流均小于第一充电电流时,切换进入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并将所述第一充电电流作为第二电池恒流充电阶段的电流值;当所述第三端口电压到达判断电压时,切换进入电池恒压充电阶段,并将预设电池满电状态下的额定电压作为电池恒压充电阶段的电压值,直至完成电池充电;其中,所述判断电压通过所述触发电压和预设安全裕度计算得到。
CN202310629410.1A 2023-05-31 2023-05-31 一种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63456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29410.1A CN116345647B (zh) 2023-05-31 2023-05-31 一种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629410.1A CN116345647B (zh) 2023-05-31 2023-05-31 一种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45647A CN116345647A (zh) 2023-06-27
CN116345647B true CN116345647B (zh) 2023-08-15

Family

ID=868934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29410.1A Active CN116345647B (zh) 2023-05-31 2023-05-31 一种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45647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22420A (ja) * 1996-05-27 1997-12-12 Sony Corp 充電時間演算方法およびバッテリパック
JP2009232632A (ja) * 2008-03-25 2009-10-08 Panasonic Corp 充電器および充電方法
JP2013096752A (ja) * 2011-10-28 2013-05-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パック電池の異常判定方法及びパック電池
CN105375544A (zh) * 2014-08-29 2016-03-02 重庆重邮信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低电量电池充电方法及电源管理集成电路
CN107768757A (zh) * 2017-10-20 2018-03-06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单节锂电池内阻补偿的快速充电方法
CN114388911A (zh) * 2020-10-16 2022-04-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方法、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22420A (ja) * 1996-05-27 1997-12-12 Sony Corp 充電時間演算方法およびバッテリパック
JP2009232632A (ja) * 2008-03-25 2009-10-08 Panasonic Corp 充電器および充電方法
JP2013096752A (ja) * 2011-10-28 2013-05-20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パック電池の異常判定方法及びパック電池
CN105375544A (zh) * 2014-08-29 2016-03-02 重庆重邮信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低电量电池充电方法及电源管理集成电路
CN107768757A (zh) * 2017-10-20 2018-03-06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单节锂电池内阻补偿的快速充电方法
CN114388911A (zh) * 2020-10-16 2022-04-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方法、电子设备和可读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等效电路模型的锂离子电池双向均衡系统研究;陈金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第第12期期);第13-15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45647A (zh) 2023-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63763B (zh) 充電控制裝置、方法及其電池管理系統
US9660461B2 (en) Charging assembly and charging control method
CN102082458B (zh) 逆变器智能充电控制方法
CN104868566B (zh) 一种太阳能控制器及太阳能充电系统
CN102185354A (zh) 一种用于电动自行车的锂电池组智能充放电管理控制系统
CN102882260A (zh) 一种带温度检测的锂电池充电控制方法及其充电器
CN107666167A (zh) 一种新型三段式充电管理方法及装置
CN107819336A (zh) 锂电池的均衡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5162206A (zh) 充电电池的充电控制方法
CN202111486U (zh) 用于电动自行车的锂电池组智能充放电管理控制系统
CN108988412A (zh) 一种蓄电池充放电控制方法
CN105870993A (zh)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锂电池主动均衡控制方法
CN113364068A (zh) 充电管理方法和电池包
CN116345647B (zh) 一种基于电池内阻自学习的电池充电方法及系统
KR20220023244A (ko) 배터리 관리 시스템, 배터리 관리 방법, 배터리 팩 및 전기 차량
RU98071U1 (ru) Система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ого контроля и заряда аккумуляторных батарей
CN112768793B (zh) 一种电池组主动均衡补偿方法、装置、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02931706B (zh) 一种蓄电池两阶段电流充电的星载软件限流控制方法
CN113824182A (zh) 自变周期被动均衡方法及被动均衡系统
CN104242414B (zh) 电池内阻及充电接受能力动态跟随的充电系统
CN207098642U (zh) 一种小电池充电装置
CN113054708A (zh) 基于有效均衡信号的全均衡充电方法与电池集成系统
CN106712130A (zh) 一种新型的充电控制系统和方法
CN205898872U (zh) 一种充电器测试仪电路
CN212323748U (zh) 一种可提高锂电池充电效果的充电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0000 room 1301, No. 37, Jinlong street, Xiangjiang financial and business center,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office only)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Tongze Kangwe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301, No. 37 Jinlong, Nansha Street, Xiangjiang Financial and Business Center,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0000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Tongze Kangw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