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15806A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15806A
CN116315806A CN202111570315.6A CN202111570315A CN116315806A CN 116315806 A CN116315806 A CN 116315806A CN 202111570315 A CN202111570315 A CN 202111570315A CN 116315806 A CN116315806 A CN 1163158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elastic arm
protruding
positioning groove
down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7031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善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Foxconn Kunshan Computer Connec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7031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15806A/zh
Priority to US18/069,392 priority patent/US20230198178A1/en
Publication of CN1163158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158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8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by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on the contact members; by locking means on resilient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基座及呈矩阵排列的若干端子,基座设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第一、第二表面的端子槽及位于端子槽旁侧的定位槽;端子包括本体部、自本体部向第一表面倾斜延伸的第一弹性臂及自所述本体部向第二表面倾斜延伸的连接部,第一弹性臂具有凸伸出第一表面的第一接触部,第一弹性臂可沿上下方向在端子槽内移动;端子的本体部收容于定位槽内,且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前后方向与左右方向上可浮动但被限制。相对于端子与端子槽硬干涉固持,本发明能够降低端子在安装时对端子槽侧壁破坏的风险。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相关现有技术请参中国专利CN210111103U,该专利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于连接电路板和一芯片模组,其包括设置有端子槽的基座、设置于端子槽内的端子,端子两侧设置有向外侧凸伸的固持部,端子通过两侧的固持部与端子槽的内壁面硬干涉而进行固定。
然而,该电连接器在组装时,对于端子侧壁厚度比较薄的基座,采用该种固持易造成端子侧壁变形或破坏。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能够降低端子安装时对端子槽侧壁的破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基座及呈矩阵排列的若干端子,所述基座设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第一、第二表面的端子槽及位于端子槽旁侧的定位槽;所述端子包括本体部、自所述本体部向所述第一表面倾斜延伸的第一弹性臂及自所述本体部向第二表面延伸的连接部,所述第一弹性臂具有凸伸出第一表面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弹性臂可沿上下方向在端子槽内移动;所述端子的本体部收容于所述定位槽内,且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前后方向与左右方向上可浮动但被限制。
优选地,所述定位槽贯穿所述第一表面,且具有临近第二表面的内底面;所述定位槽的内底面限制所述本体部向第二表面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弹性臂或连接部在上下方向上则被端子槽所定位限制,如此,所述端子在上下方向被限制。
优选地,所述定位槽贯穿所述第一表面,且具有临近第二表面的内底面,所述本体部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槽的内底面所定位限制;所述连接部为第二弹性臂,第二弹性臂具有凸伸出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二接触部;所述定位槽在临近第二表面处设置有向所述第二弹性臂凸出的凸出部,所述第二弹性臂的自由末端抵接在所述凸出部,从而在上下方向上限制所述端子向第一表面移动。
优选地,所述第二弹性臂的自由末端包括自第二接触部继续延伸出第一倾斜部与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一倾斜部同与其相连部分形成面向第一表面的V字型结构,所述第二倾斜部与第一倾斜部形成面向本体部的V字型结构,所述第一倾斜部抵靠在所述凸出部。
优选地,所述定位槽贯穿所述第一表面,且具有临近第二表面的内底面,所述本体部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槽的内底面所定位限制;所述第一弹性臂的自由末端设有横向凸出的第一凸条,所述端子槽在临近第一表面处设有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弹性臂的第一凸条被压入所述第一凸部的下方,从而限制端子在上下方向上向第一表面移动。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为第二弹性臂,第二弹性臂具有突伸出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端子槽在临近第二表面处设有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弹性臂的自由末端设有横向凸出的第二凸条,所述第二凸条位于所述第二凸部的上方,以限制端子在上下方向向第二表面方向移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第二凸条弹性地抵压在对应的第一、第二凸部,且具有预压效果。
优选地,所述定位槽贯穿所述第一表面,且具有临近第二表面的内底面;所述第一表面进一步设置有抵挡部,所述本体部在上下方向上被所述定位槽的内底面及抵挡部所限制。
优选地,所述抵挡部由构成基座的绝缘材料向所述本体部方向挤压而形成。
优选地,所述基座于邻近所述定位槽处设置有凸肋及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凸肋相对定位槽的另一侧,以方便收容治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端子的本体部可浮动地设置于定位槽内,而非采用硬干涉固持,能够降低对端子槽侧壁破坏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为图2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4显示了所示电连接器在安装状态和工作状态中变化的剖视图。
图5显示了所述端子在自由状态、安装状态以及工作状态中变化的侧视图。
图6显示了所述端子在工作状态的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端子连接有料带。
图8为图7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图8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0为图9所示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图11显示了所述电连接器在自由状态、安装状态以及工作状态中变化的剖视图。
图12为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其中一个端子与基座分离。
图13为图12的局部放大图。
图14为图13中凸肋被挤压并形成抵挡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所述电连接器的剖视图,其中端子处于安装状态。
【元件符号说明】
电连接器100、200、300 料带切割面211
基座10 第一弹性臂22
第一表面11 第一接触部220
第二表面12 第一弹性部221、231
端子槽13 第二弹性部222、232
凸出部130 自由末端223、233
导引面131 第一倾斜部2231、2331
第一凸部132 第二倾斜部2232、2332
导引面1320 第一凸条224
第二凸部133 第二弹性臂23
定位槽14 连接部23a
内底面140 第二接触部230
抵挡部151 避让槽2333
凸肋152 第二凸条234
凹陷部153 开槽235
端子20 电子元件91、92
本体部21 料带93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6,其为本发明所揭示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电连接器100,包括基座10及呈矩阵排列的若干端子20,图面仅显示其中一个端子结构。基座10由绝缘材料注塑成型,其设有相对的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沿上下方向贯穿第一、第二表面11、12的端子槽13及位于端子槽13旁侧的定位槽14,多个端子槽13呈矩阵排列,如图7所示(显示了3x3的矩阵排列),如图12所示(显示了4x4的矩阵排列),每一端子槽13内收容一个端子20。端子20包括本体部21、自本体部21向第一表面11倾斜延伸的第一弹性臂22及自本体部21向第二表面12延伸的连接部23a,第一弹性臂22具有凸伸出第一表面11的第一接触部220,第一弹性臂22可沿上下方向在端子槽13内移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23a为第二弹性臂23,第二弹性臂23具有凸伸出第二表面12的第二接触部230。定位槽14贯穿第一表面11,且具有临近第二表面12的内底面140,定位槽14局部贯穿第二表面12,局部未贯穿而形成内底面14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槽14可以不贯穿第二表面12。端子20的本体部21收容于定位槽14内,定位槽14的内底面140限制本体部21向第二表面12方向移动。第一弹性臂22或连接部23在上下方向上则被端子槽13所定位限制,限制端子20向第二表面12移动,如此,端子20在上下方向被限制。
为方便描述,本发明中定义图2中X方向为横向方向或左右方向;Y方向为前后方向,且端子槽13相对于定位槽14所在的方向为前方;Z方向为上下方向,且第一表面11相对于第二表面12所在的方向为上方。端子的本体部21为竖直板状,其自第一表面11插入定位槽14,本发明的改良点在于,本体部21并未硬干涉地固定在定位槽14内。在硬干涉中,主体部21的相对金属表面在前后方向被紧紧地夹持,主体部21的切割面在横向方向被紧紧地夹持,一般切割面还设有倒刺,增加干涉力,从而使得端子20在上下、左右以及前后方向均不能移动。本发明的主体部21借由定位槽14的内底面140限制端子20向下/第二表面12移动,在前后方向、横向方向具有一定的小间隙,使得主体部21没有被硬干涉,具有一定的浮动空间。在此处,因端子20及基座10的尺寸比较小,浮动空间相对也比较小,重点在于非硬干涉状态,但定位槽14在前后方向、横向方向对主体部21具有限位的基本功能,同时端子20则必须进一步形成限制其向上/第一表面12移动的结构,才能防止端子20脱落,尤其在电连接器制造完成后被转动至焊板的过程中。
参图4,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弹性臂23实现防止端子20向第一表面11移动的功能。端子槽13在临近第二表面12处设置有凸出部130,凸出部130向第二弹性臂23凸出,第二弹性臂23的自由末端233抵接在凸出部130。如图4所示,第二弹性臂23与凸出部130相抵接,产生一个向下的分力,该向下分力使得第二弹性臂23不会有向第一表面11方向移动的趋势。第二弹性臂23的自由末端233包括自第二接触部220继续延伸出第一倾斜部2331与第二倾斜部2332,第一倾斜部2331与其相连部分形成面向第一表面11的V字型,第二倾斜部2332与第一倾斜部2331形成面向本体部的V字型,第一倾斜部2331抵靠在凸出部130。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端子20大致呈夹子状,其中,本体部21呈长条状且沿横向延伸,第一弹性臂22自本体部21在端子槽13内向上且向前倾斜延伸,第二弹性臂23在端子槽13内向下且向前倾斜延伸,第一弹性臂22和第二弹性臂23之间呈夹角设置。定位槽14呈与本体部21形状相应的长槽,定位槽14沿前后方向的宽度略大于本体部21沿前后方向的厚度,且定位槽14沿横向的长度略大于本体部21在横向的长度,如此既能保证基座10结构紧凑,又便于本体部21安装至定位槽14内。可以理解的是,另外,因本体部21并非硬干涉固持于定位槽14中,本体部21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前后方向与左右方向上可浮动但被限制,也即可以在小范围内运动。
参见图3-图5,为方便将端子20可以相对稳定地设置于端子槽13和定位槽14中,端子20弹性支撑于端子槽13中。优选地,端子槽13的内壁面在临近第二表面12处设置有向第二弹性臂23突出的凸出部130,第二弹性臂23的自由末端233弹性抵接在凸出部130上,从而在上下方向上限制端子20向第一表面11移动,且在其它方向也能够进一步限定端子20的浮动。本实施例中,端子槽13位于定位槽14的前方且大致呈矩形,凸出部130位于端子槽13前方的内壁面,第一倾斜部2331由第二弹性臂23自第二接触部230向前且向上倾斜形成,第二倾斜部2332由第一倾斜部2331于末端向本体部21倾斜形成。为方便端子20自上向下安装,凸出部130设有自其上端向下倾斜设置的导引面131。
参见图4和图5,其显示了电连接器100在进入工作状态时的端子20变化过程,在两个电子元件91、92分别被安装至电连接器100的第一、第二表面11、12时,电子元件可以为电路板、芯片等,上下电子元件分别抵压第一弹性臂22和第二弹性臂23,使二者沿上下方向向彼此靠近的方向运动,且内缩于端子槽13内,第一倾斜部2331则远离所述凸出部130,避免端子槽内壁对端子20的影响。为防止第一弹性臂22和第二弹性臂23的自由末端于向彼此靠近时会相互干涉,第二弹性臂23于其自由末端的第一倾斜部2331和第二倾斜部2332上设有避让槽2333,参图6所示,即第二接触臂23的自由末端233为双叉状结构,如此,第一弹性臂22之末端则能够收容于避让槽2333中。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第一弹性臂22、第二弹性臂23具有更好的弹性,第二弹性臂23包括自本体部21向下且前倾斜延伸的第一弹性部231以及自第一弹性部231末端继续向下且向前倾斜延伸的第二弹性部232,第二接触部230位于第二弹性部232的末端。第一弹性臂22包括第一弹性部221和第二弹性部222,第一、第二弹性部221、222与第一、第二弹性部231、232沿上下方向对称设置。另外,本实施例中,本体部21在弹性臂22、23两侧设有料带切割面211,料带切割面211是在料带切割后形成的,可以参图7,当端子20进行组装时,将多个排成一排的端子20通过料带连接于本体部21,将本体部21安装于定位槽14内,并向下按压本体部21使得本体部21的底端抵接于定槽的14的内底面140,此时端子安装到位,第二弹性臂23的前端抵接在凸出部130上,然后再切除料带。
参见图7-图11,其显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连接器200,其端子为浮动地安装在定位槽14中,需要在上下方向上进行限位,尤其是向上方向的限制。电连接器200与第一实施例电连接器100相同部分,采用相同的元件符号,也不再详细描述,主要介绍不同点。
端子20的主体部21可浮动地收容在定位槽14内,其在前后方向、横向方向被定位槽14所限定,定位槽14的内底面140限制端子向第二表面移动。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臂22的自由末端设有横向突出的第一凸条224,端子槽13在临近第一表面11处设有第一凸部132,第一凸条224被压入第一凸部132的下方,从而限制端子20在上下方向上向第一表面11移动,如此,端子20在上下方向被限制。为了进一步实现对端子20进行更好地支撑,端子槽13在临近第二表面12处也设有第二凸部133,第二弹性臂23的自由末端设有横向突出的第二凸条234,第二凸条234位于第二凸部133的上方,以限制端子20在上下方向向第二表面12方向移动,也即限制端子20在上下方向上向下运动。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使得端子20能够稳定地支撑于端子槽13中,第一、第二凸条224、234弹性地抵压在对应的第一、第二凸部132、133,具有预压效果。
可以看出,第一实施例通过第二弹性臂23来限制端子20向第一表面11方向移动;第二实施例通过第一弹性臂22来限制端子20向第一表面11方向移动,该结构也可以使用于连接部23a为焊接脚之情形,并不限于具体图面显示的结构。
参图7,多个排成一排的端子20通过料带93连接于本体部21,将本体部21安装于定位槽14内。然后切除料带93,本体部21形成料带切割面211。参见图9-10,第一弹性臂22设有从其第一弹性部221延伸至第二弹性部222且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开槽225,第二弹性臂23设有从其第一弹性部231伸至第二弹性部232且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开槽235,可以增加端子弹性臂的弹性。
为方便端子20的安装,第一凸部132设有自其上表面向下倾斜的导引面1320,以使得安装时自由末端223能够沿着导引面1320顺利安装入端子槽13内。
图11显示了端子20组装及工作状态中的变化图。第一弹性臂22自第一接触部220继续延伸出第一倾斜部2231与第二倾斜部2232,其中第一倾斜部2231和第二弹性部222形成面向第二表面11的V字型结构,第一倾斜部2231和第二倾斜部2232形成面向本体部21的V字型结构,且第一凸条224由第二倾斜部2232沿横向向端子槽13的一侧凸伸形成。第二弹性臂23的自由末端也有类似结构,具有两个倾斜部,第二凸条234自其第二倾斜部2332延伸出。端子20的主体部21组装入定位槽14内时,第一、第二弹性臂22、23因倾斜延伸而位于第一表面11的上方,第二表面12的下方,然后利用第一弹性臂22的形变使得第一凸条224越过对应的第一凸部132,从而第一、第二凸条224、234弹性抵压在对应的第一、第二凸部132、133。在第一、第二电子元件91、93压状在第一、第二表面11、12时,第一、第二弹性臂22、24内缩入端子槽13内,两个弹性臂的倾斜部在上下方向上能够相互重叠。
参见图12-图15,其显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电连接器300,本发明的端子20依旧为浮动地安装在定位槽14中,需要在上下方向上进行限位,尤其是向上方向的限制,本实施例则通过对定位槽14的进一步改进来实现。端子本体部21在第一弹性臂21的两侧分别设有料带切割面211。定位槽14于靠近第一表面11处设有抵挡部151,端子的本体部21被抵挡部151所限制而不能向第一表面11移动。端子20自上向下组装时,端子主体部21的两侧借助轻微变形而强行穿过抵挡部151而进入定位槽14,主体部21向上则被限制,如此,通过端子槽14的改进而实现端子在前后、左右、上下方向的定位。
抵挡部151也可以通过基座10的绝缘材料挤压而形成。第一表面11通过冷卯工艺或热熔工艺形成余料,抵挡部151由余料在治具的作用下流入安装有本体部21的定位槽14内形成,也即抵挡部是在在本体部21安装入定位槽14后,使用治具将形成基座10的绝缘材料向定位槽14方向挤压而形成的。本申请中所说的“冷卯工艺”指本发明的绝缘基座10在常温下通过治具进行挤压变形。本申请所说的“热熔工艺”指绝缘基座或绝缘基座的部分加热至特定温度后,通过治具对加热的部分进行挤压变形。优选地,第一表面11设有靠近定位槽14的凸肋152,在本体部21安装入定位槽14后,凸肋152在治具作用下挤压变形而形成抵挡部151。进一步地,第一表面11设有邻近凸肋152的凹陷部153,凹陷部153位于凸肋152相对定位槽14的另一侧,以供放置治具使用。凸肋152平行于定位槽14,且其两端内缩于对应的端子槽13的内壁面,也即凸肋152的两端与邻近的定位槽14间隔一定距离设置,以防止凸肋152在挤压变形后其余料进入对应的端子槽13内,从而影响端子20的第一弹性臂22、第二弹性臂23运动。本实施例中,本体部21在第一弹性臂22的两侧设有料带切割面211,优选地,抵挡部151紧密地覆盖在料带切割面211,当然可以理解地,抵挡部141也可以覆盖在本体部21上端的其它位置。
当电连接器100进行组装时,首先将多个排成一排的端子20通过料带连接于本体部21,将本体部21安装于定位槽14内;去除料带,本体部21形成料带切割面211;利用治具挤压基座10之材料或凸肋152向定位槽14方向变形,变形的材料覆盖在料带切割面211,限制本体部21向第一表面11方向移动。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对于料带93的去除,往往是预先在料带93邻近本体部21的位置设置预切的小裂口,也即在需要形成料带切割面211的位置处预先形成预切的小裂口,再在本体部21安装于定位槽14之后,沿着预切的小裂口折断并移除料带93。本发明中,优选地,治具为圆形或方形压齿,治具挤压基座10。对于治具挤压基座10,可以在常温下进行,也可以对基座或凸肋152进行先加热,本发明优选常温下挤压,避免增加热程序对基座性能的影响。
第三实施例中,端子20的第一、第二弹性臂为简单结构,未设置挖空槽,第一弹性部的自由末端223自第一接触部向下向前倾斜延伸,第二弹性部的自由末端233自第二接触部230向上向前倾斜延伸,再向内方向弯折,从图15可以看出,自由末端大部分位于端子孔的外侧,并未对端子的限位提供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第二实施例中,可以进一步实施第三实施例的方式,且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实施例的端子的形状也并不局限于本发明的附图所示出的端子形状,端子可以是有两个弹性臂的的类型,也可以仅有第一弹性臂,第二连接部为23a为焊接脚之情形或其他类型的结构。即在端子孔的上方形成抵挡部151,即端子20安装于端子槽14后并去除料带,进一步利用治具挤压基座10之材料向定位槽14方向变形,以使变形的材料覆盖本体部21的上方,从而限制本体部21向第一表面11方向移动。
由上述三个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发明端子借助主体部与弹性部的配合或者端子槽本身结构的改变,克服硬干涉带来的问题,尤其是在基座的高度较低之情形,可以使用高度低至3.5mm的绝缘基座。相对而言,主体部的变化较小,利用弹性部的配合来改变,对模具的设计变化也较小,可以沿用现有产品的制造流程。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而非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发明说明书而对本发明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基座及呈矩阵排列的若干端子,所述基座设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第一、第二表面的端子槽及位于端子槽旁侧的定位槽;所述端子包括本体部、自所述本体部向所述第一表面倾斜延伸的第一弹性臂及自所述本体部向第二表面延伸的连接部,所述第一弹性臂具有凸伸出第一表面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弹性臂可沿上下方向在端子槽内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收容于所述定位槽内,且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前后方向与左右方向上可浮动但被限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贯穿所述第一表面,且具有临近第二表面的内底面;所述定位槽的内底面限制所述本体部向第二表面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弹性臂或连接部在上下方向上则被端子槽所定位限制,如此,所述端子在上下方向被限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贯穿所述第一表面,且具有临近第二表面的内底面,所述本体部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槽的内底面所定位限制;所述连接部为第二弹性臂,第二弹性臂具有凸伸出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二接触部;所述定位槽在临近第二表面处设置有向所述第二弹性臂凸出的凸出部,所述第二弹性臂的自由末端抵接在所述凸出部,从而在上下方向上限制所述端子向第一表面移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臂的自由末端包括自第二接触部继续延伸出第一倾斜部与第二倾斜部,所述第一倾斜部同与其相连部分形成面向第一表面的V字型结构,所述第二倾斜部与第一倾斜部形成面向本体部的V字型结构,所述第一倾斜部抵靠在所述凸出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贯穿所述第一表面,且具有临近第二表面的内底面,所述本体部在上下方向上被定位槽的内底面所定位限制;所述第一弹性臂的自由末端设有横向凸出的第一凸条,所述端子槽在临近第一表面处设有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弹性臂的第一凸条被压入所述第一凸部的下方,从而限制端子在上下方向上向第一表面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第二弹性臂,第二弹性臂具有突伸出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端子槽在临近第二表面处设有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弹性臂的自由末端设有横向凸出的第二凸条,所述第二凸条位于所述第二凸部的上方,以限制端子在上下方向向第二表面方向移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凸条弹性地抵压在对应的第一、第二凸部,且具有预压效果。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贯穿所述第一表面,且具有临近第二表面的内底面;所述第一表面进一步设置有抵挡部,所述本体部在上下方向上被所述定位槽的内底面及抵挡部所限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挡部由构成基座的绝缘材料向所述本体部方向挤压而形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于邻近所述定位槽处设置有凸肋及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位于所述凸肋相对定位槽的另一侧,以方便收容治具。
CN202111570315.6A 2021-12-21 2021-12-21 电连接器 Pending CN11631580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70315.6A CN116315806A (zh) 2021-12-21 2021-12-21 电连接器
US18/069,392 US20230198178A1 (en) 2021-12-21 2022-12-21 Electrical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resisting portions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70315.6A CN116315806A (zh) 2021-12-21 2021-12-21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15806A true CN116315806A (zh) 2023-06-23

Family

ID=86822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70315.6A Pending CN116315806A (zh) 2021-12-21 2021-12-21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15806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88113B2 (en) Connector
US864143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card edge connector
EP0926769B1 (en) Very thi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the connection of a smart card
EP1746688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EP1577980B1 (en) Contact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4354729A (en) Preloaded electrical contact terminal
US799314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EP2846409A2 (en) Connector
KR102186662B1 (ko)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KR20020000004U (ko) 표면 장착 전기 커넥터
EP2846414A1 (en) Connector
JP2019071184A (ja) コネクタ
EP1349240B1 (en) Connector in which movement of contact portion of contact is guided by insulator
CN113036487B (zh) 卡缘连接器
US20080020608A1 (en) Connector-mounting configuration
US6361338B1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KR20050053004A (ko) 커넥터
US6431898B1 (en) Card connector
CN116315806A (zh) 电连接器
US6328585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contact element with large flexibility and a short transmission path
KR100966183B1 (ko) 스위치
CN116315813A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US8096821B2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KR100689188B1 (ko) 아이씨카드용 소켓과 이를 위한 단자
CN109193192B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