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08887B - 一种智能配电集成平台模型构建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配电集成平台模型构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08887B
CN116308887B CN202310530519.XA CN202310530519A CN116308887B CN 116308887 B CN116308887 B CN 116308887B CN 202310530519 A CN202310530519 A CN 202310530519A CN 116308887 B CN116308887 B CN 1163088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distribution
personnel
area
maintenance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3051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308887A (zh
Inventor
秦蕴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uncha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unch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uncha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unch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3051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08887B/zh
Publication of CN1163088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088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3088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088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1Scheduling, planning or task assignment for a person or group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5Needs-based resource requirements planning or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lectricity, gas or water supp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2203/20Simulating, e g planning, reliability check, modelling or computer assisted design [CA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10/00Systems supporting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4S10/50Systems or methods supporting the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or management, involving a certain degree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load-side end user application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conom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arket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配电集成平台模型构建方法,涉及配电系统模型构建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构建配电集成平台的基础模型;步骤S2,分析配电区域内设置检测点的数量以及位置;步骤S3,分析维护人员的调配;步骤S4,判断检测点所需检测类型,在检测点上安装检测装置,并在配电集成平台模型内进行显示;步骤S5,分析配电系统电力负荷是否正常并对检测点进行风险分析或故障分析;步骤S6,获取步骤S5输出的故障信号,同时获取故障信号对应的检测点的位置信息,将存在风险或故障的检测点的位置信息进行记录;本发明通过对检测点以及维护人员进行智能管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检修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配电集成平台模型构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电系统模型构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配电集成平台模型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配电系统模型构建技术,是指对现有的配电系统各组成部分进行信息采集,将配电系统导入计算机中形成一个方便使用者对配电系统进行管理或分析的模型的技术;
现有的配电系统模型构建技术中,通常都是对配电系统现有的各组成部分以及安装好的检测装置进行模型构建,再通过模型对配电系统进行分析,得到配电系统当前的状态并进行维护,现有的配电系统模型构建技术中缺少对配电系统中各检测点安装位置的合理性的分析,导致系统中的检测资源存在较大浪费,且在对配电系统进行维护时,通常都是通知电力公司内维护人员前往区域内进行维护,难以做到高效的对配电系统进行维护检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配电集成平台模型构建方法,能够对各区域内用电情况进行监测以及分析,判断各区域内检测装置的放置数量以及放置位置,并且能够对各区域内用电优先级进行分析,在供电不足时优先保障用电优先级高的区域的用电需求,还能够通过对各区域的实时用电情况进行检测以及分析,对维护人员进行区域调配,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检修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智能配电集成平台模型构建方法,所述智能配电集成平台模型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将配电集成平台管理范围内的若干区域设定为配电区域,获取配电区域内建筑物数量、建筑类型、用电信息以及线路信息,构建配电集成平台的基础模型;所述建筑类型包括一类负荷建筑、二类负荷建筑以及三类负荷建筑;
步骤S2,建立综合检测分析模型,通过对配电区域的用电量、线路长短以及建筑类型进行分析,得到配电区域内设置检测点的数量以及位置;
步骤S3,获取配电区域当前的用电量并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配电区域内的维护人员进行调配;
步骤S4,判断检测点所需检测类型,在检测点上安装检测装置,并在配电集成平台模型内进行显示;
步骤S5,分析各配电区域内的建筑类型,得到各区域的用电优先级;获取配电系统的电力负荷,标记为系统电力负荷,获取配电系统的输出功率,标记为系统输出功率,对系统电力负荷以及系统输出功率进行分析,得到系统电力负荷是否异常,当检测到系统电力负荷异常时,优先保障用电优先级高的配电区域的用电需求;对配电区域内的用电信息以及电力负荷进行实时监测,通过风险检测模型对配电区域内的检测点进行风险评估,并对特定的配电区域内的检测点进行故障检测;根据分析结果输出对应的故障信号;
步骤S6,获取步骤S5输出的故障信号,同时获取故障信号对应的检测点的位置信息,将存在风险的检测点的位置信息进行记录,输出维护信号至维护端。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1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101,读取配电系统的数据库,获取配电系统到达各变压器的传输线路的长度,标记为传输长度;
步骤S102,读取配电系统的数据库,获取第一分析时间内配电区域的用电量;
步骤S103,读取配电系统的数据库,获取配电区域内建筑物的建筑类型,将包含一类负荷建筑的配电区域标记为一类负荷区域,将不包含一类负荷建筑但包含二类负荷建筑的配电区域标记为二类负荷区域,将不包含一类负荷建筑以及二类负荷建筑的配电区域标记为三类负荷区域;
步骤S104,综合传输长度、建筑物的用电量、建筑物的类型以及配电区域的类型,建立配电系统的基础模型。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201,读取配电集成平台的基础模型上的配电区域的用电量、配电区域内的建筑物数量以及传输长度,通过检测点数量公式计算配电系统中配电区域内应设置的检测点的数量,标记为检测点预估数量;其中,N为检测点预估数量,Q为配电区域的用电量,G为配电区域内建筑物数量,L为配电区域内传输长度的最小值,K1为第一权重值,K2为第二权重值,K3为第三权重值,A1为第一转换系数,A2为第二转换系数,A3为第三转换系数;
步骤S202,若计算得到的检测点预估数量大于等于第一检测数量阈值时,则在对应配电区域的变压器以及传输线路上均设置检测点;若计算得到的检测点预估数量小于第一检测数量阈值时,则仅在对应配电区域的变压器处设置检测点。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301,获取配电区域的用电量的实时数据,标记为实时用电量;获取配电区域的面积,标记为区域面积;获取配电区域的检测点预估数量;
步骤S302,通过人员调配公式计算得到配电区域的维护人员数量;其中,M为配电区域的维护人员数量,Qs
为配电区域的实时用电量,S为区域面积,N为配电区域的检测点预估数量,K4为第四权重值,K5为第五权重值,K6为第六权重值,A4为第四转换系数,A5为第五转换系数,A6为第六转换系数;
步骤S303,根据计算结果对每个区域进行人员调配,将每次完成人员调配后当前配电区域的维护人员数量设定为初始人员数量;
步骤S304,配置完成后,每间隔第一调配周期后重新通过人员调配公式计算配电区域的维护人员数量,标记为更新人员数量,将更新人员数量与初始人员数量进行比对,若更新人员数量等于初始人员数量,则不对配电区域进行人员调配;若更新人员数量小于初始人员数量,则将配电区域标记为待删减人员区域;若更新人员数量大于初始人员数量,则将配电区域标记为待补充人员区域;
步骤S305,将待删减人员区域的更新人员数量与初始人员数量进行差值计算,将计算结果标记为待删减人员数量;将待补充人员区域的更新人员数量与初始人员数量进行差值计算,将计算结果标记为待补充人员数量;获取待补充人员区域以及待删减人员区域的位置信息,获取待补充人员区域的待补充人员数量以及距离该待补充人员区域最近的待删减人员区域的待删减人员数量,将获取到的待补充人员数量与待删减人员数量进行比对,若待补充人员数量小于等于待删减人员数量,则发送调配信号至维护端;维护端接收到调配信号后,进行人员调配:若待补充人员数量大于待删减人员数量,则从该待删减人员区域调配对应待删减人员数量的维护人员至待补充人员区域,剩余的待补充人员数量由其他待删减人员区域调配;
步骤S306,将所有配电区域的更新人员数量相加得到总更新人员数量,获取配电系统数据库内维护人员的数量,标记为在册人员数量,将总更新人员数量与在册人员数量进行比对,若总更新人员数量小于等于在册人员数量,则输出人员充足信号;若总更新人员数量大于在册人员数量,则输出人员不足信号;当输出人员不足信号时,分别对所有配电区域调配一名维护人员,再按照更新人员数量从大到小的顺序对配电区域进行维护人员调配;当输出人员充足信号时,将对应更新人员数量的维护人员调配至配电区域,剩余未调配的维护人员标记为待调配人员,首次进行人员调配后,再次进行人员调配时,优先选取待调配人员进行调配。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401,将一类负荷区域以及二类负荷区域的检测点设置为实时风险检测;将三类负荷区域内建筑物数量与第一数量阈值进行比对,若建筑物数量小于第一数量阈值,则将该三类负荷区域内检测点的检测类型设置为实时故障检测;若建筑物数量大于等于第一数量阈值,则将该三类负荷区域内检测点的检测类型设置为实时风险检测;所述实时故障检测为实时检测区域内各配电组件是否存在故障;所述实时风险检测为实时检测区域内各配电组件是否存在故障风险;
步骤S402,在实时故障检测点以及实时风险检测点上安装电流计以及电压计。
进一步地, 所述步骤S5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501,获取各配电区域的电力负荷,将各配电区域的电力负荷相加得到配电系统的电力负荷,标记为系统电力负荷;
步骤S502,获取配电系统的输出功率,将系统电力负荷与配电系统的输出功率进行比对,若系统电力负荷小于输出功率,则输出负荷正常信号;若系统电力负荷大于等于输出功率,则输出负荷异常信号;在负荷异常时,配电系统将以一类负荷区域、二类负荷区域以及三类负荷区域的顺序保障配电区域的供电;
步骤S503,获取实时风险检测点的电流、电压,通过电阻计算公式计算该检测点的电阻,其中,R为实时风险检测点的电阻,U为实时风险检测点的电压,I为实时风险检测点的电流;将电阻与第一电阻阈值进行比对,若电阻小于等于第一电阻阈值,则输出配电稳定信号;若电阻大于第一电阻阈值,则输出配电不稳定信号;
步骤S504,实时获取配电系统中若干检测点的电流以及电压,并计算其对应的功率,实时获取配电区域的用电负荷,标记为区域负荷;
步骤S505,通过风险检测模型对实时风险检测点的电流、电压、功率以及区域负荷,计算该检测点的风险值;
步骤S506,将若干检测点的风险值分别与第一风险阈值进行比对,若风险值小于等于第一风险阈值,则输出线路正常信号;若风险值大于第一风险阈值,则输出线路存在风险信号;
步骤S507,获取实时故障检测点的电流,若电流不大于0,则输出线路故障信号;若电流大于0,则获取实时故障检测点的电压以及配电系统的数据库内对应检测点的额定电压范围,将电压与额定电压范围进行比对,若电压不处于额定电压范围内,则输出线路故障信号;若电压处于额定电压范围内,则输出线路正常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风险检测模型配置有风险分析公式,所述风险分析公式配置为:,其中,Ri为实时检测点的风险值,B为区域总负荷,P为检测点的功率,A7为第七转换值,A8为第八转换值。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6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601,对维护人员进行编号,同时建立维护人员数据库,将维护人员的编号、维护成功率以及维护效率录入维护人员数据库内;通过成功率公式计算维护人员的维护成功率,其中,X为维护人员的维护成功率,S为维护成功的次数,Z为总维护次数;通过效率公式/>计算维护人员的维护效率,其中,Pr为维护人员的维护效率,C为维护人员在及时维护时间内维护成功的次数,V为维护人员进行维护的总次数;
步骤S602,获取线路存在风险信号、配电不稳定信号以及线路故障信号,获取信号对应的检测点的位置信息;
步骤S603,获取若干维护人员当前的位置信息,通过维护优先级公式计算若干维护人员对目标检测点的维护优先级,选取若干维护优先级中的最大值,向对应维护人员发送维护信号以及检测点的位置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维护优先级公式配置为:;其中,O为维护人员对目标检测点的维护优先级,Pr为维护人员的维护效率,d为维护人员与目标点的距离,K7为第七权重值,K8为第八权重值,K9为第九权重值。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获取配电集成平台管辖区域内各区域建筑物的分布情况、用电信息以及线路信息构建配电集成平台的基础模型,再通过综合检测分析模型对配电区域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配电区域内设置检测点的数量以及位置,可以降低配电系统的检测功能模块的资源浪费,将检测资源合理分配到配电区域,提高了配电系统内故障检测的合理性以及准确性;
本发明通过对配电区域内当前的用电量进行实时监测并分析,对维护人员进行调配,保证各区域内维护人员能够保障该区域的配电系统正常运行以及足够应对该区域的突发情况,提高了配电系统中维护资源的分配合理性以及配电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本发明通过对配电区域内的用电量以及建筑分布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设置配电区域内的检测点的检测类型,对用电量少且建筑物少的区域仅进行故障检测,判断是否出现故障,对用电量大且建筑物集中的区域进行风险检测,判断该区域内配电系统的各功能组件是否存在故障风险;本发明的优势在于,将检测重心放在用电量需求大的区域,此类区域配电系统易出现故障风险,通过风险检测保障此类区域用电的稳定性,防止出现重大事故,而用电量少且建筑物少的地区的用电用户较少,受到电力故障产生的影响较小,由于线路分布量少,因此故障概率也较低,所以针对用电量少且建筑物少的地区仅检测其配电系统是否故障即可,同时通知维护人员进行检修,提高了配电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以及资源分配的合理性;
本发明通过收集配电区域的电力负荷信息,将配电区域的电力负荷总和与配电系统的输出功率进行比对,分析配电系统是否能够满足当前所有区域的电力需求,若不满足则优先保障一类负荷类型以及二类负荷类型的区域,防止出现重大事故,提高了配电系统运行时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
本发明通过建立维护人员数据库,将维护人员的编号、维护成功率以及维护效率进行收录,在检测到区域内某检测点出现问题时,获取该区域内各维护人员的位置信息,对维护人员的维护成功率、维护效率以及到达检测点的距离进行分析,找到维护优先级最高的维护人员,通知其到达检测点对配电系统进行检修;本发明的优势在于,可以保障出现故障或具有风险的检测点得到最快的维护,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恢复配电系统的稳定,保障区域内用电需求,提高了配电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本发明附加方面的优点将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的智能配电集成平台模型构建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配电集成平台模型构建方法,能够对各区域内用电情况进行监测以及分析,判断各区域内检测装置的放置数量以及放置位置,并且能够对各区域内用电优先级进行分析,在供电不足时优先保障用电优先级高的区域的用电需求,还能够通过对各区域的实时用电情况进行检测以及分析,对维护人员进行区域调配。
请参阅图1所示,模型构建方法包括步骤S1、步骤S2、步骤S3、步骤S4、步骤S5以及步骤S6。
步骤S1包括将配电集成平台管理范围内的若干区域设定为配电区域,获取配电区域内建筑物数量、建筑类型、用电信息以及线路信息,构建配电集成平台的基础模型;建筑类型包括一类负荷建筑、二类负荷建筑以及三类负荷建筑;步骤S1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101,读取配电系统的数据库,具体实施时,获取得到配电系统到达配电区域一的变压器a1的传输线路长度为3.2km;
步骤S102,读取配电系统的数据库,获取第一分析时间内区域内各建筑物的用电量的总量;
具体实施中,第一分析时间设置为一小时,获取到配电区域一的用电量为4000KWh;
步骤S103,读取配电系统的数据库,获取配电区域内建筑物的建筑类型,将包含一类负荷建筑的配电区域标记为一类负荷区域,将不包含一类负荷建筑但包含二类负荷建筑的配电区域标记为二类负荷区域,将不包含一类负荷建筑以及二类负荷建筑的配电区域标记为三类负荷区域;
具体实施中,获取到配电区域一内建筑物1为一类负荷建筑,建筑物2为二类负荷建筑,其余均为三类负荷建筑,则将配电区域一划分为一类负荷区域;用电量少且建筑物少的区域为三类负荷区域,用电量大且建筑物集中的区域为一类负荷区域或二类负荷区域;
步骤S104,综合传输长度、建筑物的用电量、建筑物的类型以及配电区域的类型,建立配电系统的基础模型;
具体实施中,配电系统的基础模型建立在计算机上,基于配电系统数据库内的地图,将传输长度、建筑物的用电量、建筑物的类型以及配电区域的类型标注在地图上。
步骤S2包括建立综合检测分析模型,通过对配电区域的用电量、线路长短以及建筑类型进行分析,得到配电区域内设置检测点的数量以及位置;步骤S2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201,读取配电集成平台的基础模型上的配电区域的用电量、配电区域内的建筑物数量以及传输长度,通过检测点数量公式计算配电系统中配电区域内应设置的检测点的数量,标记为检测点预估数量;其中,N为检测点预估数量,Q为配电区域的用电量,G为配电区域内建筑物数量,L为配电区域内传输长度的最小值,K1为第一权重值,K2为第二权重值,K3为第三权重值,A1为第一转换系数,A2为第二转换系数,A3为第三转换系数;
步骤S202,若计算得到的检测点预估数量大于等于第一检测数量阈值时,则在对应配电区域的变压器以及传输线路上均设置检测点;若计算得到的检测点预估数量小于第一检测数量阈值时,则仅在对应配电区域的变压器处设置检测点;
具体实施中,K1设置为0.5,K2设置为0.3,K3设置为0.2,A1设置为100,A2设置为2,A3设置为0.2;获取到配电区域一的用电量Q为3400KWh,配电区域一内建筑物数量G为38,配电区域一内传输长度的最小值L为3.0km,则计算得到配电区域一内检测点预估数量N为8,计算结果含有小数的,将整数加一并保留整数;
第一检测数量阈值设置为5,通过比对得到配电区域一内检测点预估数量大于第一检测数量阈值,则在配电区域一内的变压器以及传输线路上均设置检测点。
步骤S3,获取配电区域当前的用电量并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配电区域内的维护人员进行调配;步骤S3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301,获取配电区域的用电量的实时数据,标记为实时用电量;获取配电区域的面积,标记为区域面积;获取配电区域的检测点预估数量;
步骤S302,通过人员调配公式计算得到配电区域的维护人员数量;其中,M为配电区域的维护人员数量,Qs为配电区域的实时用电量,S为区域面积,N为配电区域的检测点预估数量,K4为第四权重值,K5为第五权重值,K6为第六权重值,A4为第四转换系数,A5为第五转换系数,A6为第六转换系数;
步骤S303,根据计算结果对每个区域进行人员调配,将每次完成人员调配后当前配电区域的维护人员数量设定为初始人员数量;
具体实施中,K4设置为0.4,K5设置为0.2,K6设置为0.4,A4设置为500,A5设置为500,A6设置为1.2;计算得到配电区域一的维护人员数量M为7,计算结果保留整数;从维护团队中选取7人均匀分布在配电区域一内;此时配电区域一内的初始人员数量为7;
步骤S304,配置完成后,每间隔第一调配周期后重新通过人员调配公式计算配电区域的维护人员数量,标记为更新人员数量,将更新人员数量与初始人员数量进行比对,若更新人员数量等于初始人员数量,则不对配电区域进行人员调配;若更新人员数量小于初始人员数量,则将配电区域标记为待删减人员区域;若更新人员数量大于初始人员数量,则将配电区域标记为待补充人员区域;
步骤S305,将待删减人员区域的更新人员数量与初始人员数量进行差值计算,将计算结果标记为待删减人员数量;将待补充人员区域的更新人员数量与初始人员数量进行差值计算,将计算结果标记为待补充人员数量;获取待补充人员区域以及待删减人员区域的位置信息,获取待补充人员区域的待补充人员数量以及距离该待补充人员区域最近的待删减人员区域的待删减人员数量,将获取到的待补充人员数量与待删减人员数量进行比对,若待补充人员数量小于等于待删减人员数量,则发送调配信号至维护端;维护端接收到调配信号后,进行人员调配:若待补充人员数量大于待删减人员数量,则从该待删减人员区域调配对应待删减人员数量的维护人员至待补充人员区域,剩余的待补充人员数量由其他待删减人员区域调配;
具体实施中,第一调配周期设置为2小时,间隔第一调配周期后,再次通过人员调配公式计算配电区域一内的维护人员数量,得到配电区域一内的更新人员数量为8,获取到配电区域一的初始人员数量为7,通过比对得到配电区域一的更新人员数量大于初始人员数量,则将配电区域一标记为待补充人员配电区域一,而与待补充人员配电区域一相距最近的待删减人员配电区域一内的初始人员数量为6,更新人员数量为5;
计算得到待补充人员配电区域一的待补充人员数量为1,待删减人员配电区域一的待删减人员数量为1,通过比对得到待补充人员数量等于待删减人员数量,则从待删减人员配电区域一内选取距待补充人员配电区域一最近的维护人员前往待补充人员配电区域一;
步骤S306,将所有配电区域的更新人员数量相加得到总更新人员数量,获取配电系统数据库内维护人员的数量,标记为在册人员数量,将总更新人员数量与在册人员数量进行比对,若总更新人员数量小于等于在册人员数量,则输出人员充足信号;若总更新人员数量大于在册人员数量,则输出人员不足信号;当输出人员不足信号时,分别对所有配电区域调配一名维护人员,再按照更新人员数量从大到小的顺序对配电区域进行维护人员调配;当输出人员充足信号时,将对应更新人员数量的维护人员调配至配电区域,剩余未调配的维护人员标记为待调配人员,首次进行人员调配后,再次进行人员调配时,优先选取待调配人员进行调配;
具体实施中,配电区域一的更新人员数量为8,配电区域二的更新人员数量为5,配电区域三的更新人员数量为6,配电区域四的更新人员数量为4,配电区域五的更新人员数量为5,配电区域六的更新人员数量为2,则计算得到总更新人员数量为30,获取到在册人员数量为30,通过比对得到总更新人员数量等于总在册人员数量,则输出人员充足信号。
步骤S4,判断检测点所需检测类型,在检测点上安装检测装置,并在配电集成平台模型内进行显示;步骤S4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401,将一类负荷区域以及二类负荷区域的检测点设置为实时风险检测;将三类负荷区域内建筑物数量与第一数量阈值进行比对,若建筑物数量小于第一数量阈值,则将该三类负荷区域内检测点的检测类型设置为实时故障检测;若建筑物数量大于等于第一数量阈值,则将该三类负荷区域内检测点的检测类型设置为实时风险检测;实时故障检测为实时检测区域内各配电组件是否存在故障;实时风险检测为实时检测区域内各配电组件是否存在故障风险;
具体实施中,第一数量阈值设置为30,获取到配电区域一为一类负荷区域,则将配电区域一内检测点的检测类型设置为实时风险检测;获取到配电区域六为三类负荷区域,获取配电区域六内建筑数量为18,则将配电区域六内检测点的检测类型设置为实时故障检测;
步骤S402,在实时故障检测点以及实时风险检测点上安装电流计以及电压计。
步骤S5,分析各配电区域内的建筑类型,得到各区域的用电优先级;获取配电系统的电力负荷,标记为系统电力负荷,获取配电系统的输出功率,标记为系统输出功率,对系统电力负荷以及系统输出功率进行分析,得到系统电力负荷是否异常,当检测到系统电力负荷异常时,优先保障用电优先级高的配电区域的用电需求;对配电区域内的用电信息以及电力负荷进行实时监测,通过风险检测模型对配电区域内的检测点进行风险评估,并对特定的配电区域内的检测点进行故障检测;根据分析结果输出对应的故障信号;步骤S5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501,获取各配电区域的电力负荷,将各配电区域的电力负荷相加得到配电系统的电力负荷,标记为系统电力负荷;
步骤S502,获取配电系统的输出功率,将系统电力负荷与配电系统的输出功率进行比对,若系统电力负荷小于输出功率,则输出负荷正常信号;若系统电力负荷大于等于输出功率,则输出负荷异常信号;在负荷异常时,配电系统将以一类负荷区域、二类负荷区域以及三类负荷区域的顺序保障配电区域的供电;
具体实施中,获取到配电区域一的电力负荷为7000KW、配电区域二的电力负荷为7500KW、配电区域三的电力负荷为6800KW、配电区域四的电力负荷为8100KW、配电区域五的电力负荷为6200KW以及配电区域六的电力负荷为4200KW,则系统电力负荷为39800KW;获取到配电系统的输出功率为40000KW,通过比对得到系统电力负荷小于输出功率,则输出负荷正常信号;
步骤S503,获取实时风险检测点的电流、电压,通过电阻计算公式计算该检测点的电阻,其中,R为实时风险检测点的电阻,U为实时风险检测点的电压,I为实时风险检测点的电流;将电阻与第一电阻阈值进行比对,若电阻小于等于第一电阻阈值,则输出配电稳定信号;若电阻大于第一电阻阈值,则输出配电不稳定信号;
具体实施中,第一电阻阈值设置为0.6Ω,获取到配电区域一内检测点b1的电流I为500A,电压U为220V,则检测点的电阻R为0.44Ω,通过比对得到检测点的电阻小于第一电阻阈值,则输出配电线路稳定信号;
步骤S504,实时获取配电系统中若干检测点的电流以及电压,并计算其对应的功率,实时获取配电区域的用电负荷,标记为区域负荷;
步骤S505,通过风险检测模型对实时风险检测点的电流、电压、功率以及区域负荷,计算该检测点的风险值;
步骤S506,将若干检测点的风险值分别与第一风险阈值进行比对,若风险值小于等于第一风险阈值,则输出线路正常信号;若风险值大于第一风险阈值,则输出线路存在风险信号;
风险检测模型配置有风险分析公式,风险分析公式配置为:,其中,Ri为实时检测点的风险值,B为区域总负荷,P为实时检测点的功率,A7为第七转换值,A8为第八转换值;
具体实施中,第一风险阈值设置为2,A7设置为0.1,A8设置为10,获取到配电区域一内检测点b1为实时检测点,获取到检测点b1的电流I为500A、电压U为220V、功率P为110000W以及用电负荷总和B为5600KW,计算得到检测点b1的风险值Ri为2.24,通过比对得到检测点b1的风险值大于第一风险阈值,则输出线路存在风险信号;
步骤S507,获取实时故障检测点的电流,若电流不大于0,则输出线路故障信号;若电流大于0,则获取实时故障检测点的电压以及配电系统的数据库内对应检测点的额定电压范围,将电压与额定电压范围进行比对,若电压不处于额定电压范围内,则输出线路故障信号;若电压处于额定电压范围内,则输出线路正常信号;
具体实施中,配电区域六内的检测点的类型为实时故障检测,且配电区域六内的额定电压范围为180V到230V,获取到配电区域六的电流为450A,通过比对得到电流大于0,则获取配电区域六的电压,获取到的电压值为220V,通过比对得到电压处于额定电压范围内,则输出线路正常信号。
步骤S6,获取步骤S5输出的故障信号,同时获取故障信号对应的检测点的位置信息,将存在风险的检测点的位置信息进行记录,输出维护信号至维护端;步骤S6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601,对维护人员进行编号,同时建立维护人员数据库,将维护人员的编号、维护成功率以及维护效率录入维护人员数据库内;通过成功率公式计算维护人员的维护成功率,其中,X为维护人员的维护成功率,S为维护成功的次数,Z为总维护次数;通过效率公式/>计算维护人员的维护效率,其中,Pr为维护人员的维护效率,C为维护人员在及时维护时间内维护成功的次数,V为维护人员进行维护的总次数;
维护人员数据库的部分数据请参阅表1;
表1 维护人员数据库的部分数据
具体实施中,及时维护时间设置为1小时,获取到维护人员1的维护总成功次数S为14次,总维护次数Z为18次,维护人员1在及时维护时间内维护成功的次数C为10次,则计算得到维护人员1的维护成功率X为78%,维护效率Pr为56%;
步骤S602,获取线路存在风险信号、配电不稳定信号以及线路故障信号,获取信号对应的检测点的位置信息;
步骤S603,获取若干维护人员当前的位置信息,通过维护优先级公式计算若干维护人员对目标检测点的维护优先级,选取若干维护优先级中的最大值,向对应维护人员发送维护信号以及检测点的位置信息;
维护优先级公式配置为:;其中,O为维护人员对目标检测点的维护优先级,X为维护人员的维护成功率,Pr为维护人员的维护效率,d为维护人员与目标点的距离,K7为第七权重值,K8为第八权重值,K9为第九权重值;
具体实施中,K7设置为0.3,K8设置为0.3,K9设置为0.4,捕获到配电区域一内检测点b1输出了线路存在风险信号,获取到该检测点的地理位置信息;再获取配电区域一内所有维护人员的地理位置信息,得到维护人员1到达检测点b1的距离d为1.2km,读取维护人员数据库内维护人员1的维护成功率X为80%,维护效率Pr为64%,则计算得到维护人员1的维护优先级为0.9,同理计算得到维护人员2的维护优先级为0.8,维护人员3的维护优先级为0.4,维护人员4的维护优先级为0.86,维护人员5的维护优先级为0.74,通过比对得到维护人员1的维护优先级最高,则对维护人员1发送维护信号以及检测点b1的地理位置信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6)

1.一种智能配电集成平台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将配电集成平台管理范围内的若干区域设定为配电区域,获取配电区域内建筑物数量、建筑类型、用电量以及线路长短,构建配电集成平台的基础模型;所述建筑类型包括一类负荷建筑、二类负荷建筑以及三类负荷建筑;
步骤S2,建立综合检测分析模型,通过对配电区域的用电量、线路长短以及建筑类型进行分析,得到配电区域内设置目标检测点的数量以及位置;
步骤S3,获取配电区域当前的用电量并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配电区域内的维护人员进行调配;
步骤S4,判断目标检测点所需检测类型,在目标检测点上安装检测装置,并在配电集成平台模型内进行显示;
步骤S5,分析各配电区域内的建筑类型,得到各区域的用电优先级;获取配电集成平台的电力负荷,标记为系统电力负荷,获取配电集成平台的输出功率,标记为系统输出功率,对系统电力负荷以及系统输出功率进行分析,得到系统电力负荷是否异常,当检测到系统电力负荷异常时,优先保障用电优先级高的配电区域的用电需求;对配电区域内的用电量以及电力负荷进行实时监测,通过风险检测模型对配电区域内的目标检测点进行风险评估,并对特定的配电区域内的目标检测点进行故障检测;根据分析结果输出对应的故障信号;
步骤S6,获取步骤S5输出的故障信号,同时获取故障信号对应的目标检测点的位置信息,将存在风险或故障的目标检测点的位置信息进行记录,通过分析维护人员与目标检测点的距离以及维护人员的工作信息,得到维护人员对目标检测点的维护优先级,选取维护优先级最高的维护人员对目标检测点进行维护,输出维护信号至维护端;
所述步骤S1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101,读取配电集成平台的数据库,获取配电集成平台到达各变压器的传输线路的长度,标记为传输长度;
步骤S102,读取配电集成平台的数据库,获取第一分析时间内配电区域的用电量;
步骤S103,读取配电集成平台的数据库,获取配电区域内建筑物的建筑类型,将包含一类负荷建筑的配电区域标记为一类负荷区域,将不包含一类负荷建筑但包含二类负荷建筑的配电区域标记为二类负荷区域,将不包含一类负荷建筑以及二类负荷建筑的配电区域标记为三类负荷区域;
步骤S104,综合传输长度、建筑物的用电量、建筑物的类型以及配电区域的类型,建立配电集成平台的基础模型;
所述步骤S2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201,读取配电集成平台的基础模型上的配电区域的用电量、配电区域内的建筑物数量以及传输长度,通过目标检测点数量公式计算配电集成平台中配电区域内应设置的目标检测点的数量,标记为目标检测点预估数量;其中,N为目标检测点预估数量,Q为配电区域的用电量,G为配电区域内建筑物数量,L为配电区域内传输长度的最小值,K1为第一权重值,K2为第二权重值,K3为第三权重值,A1为第一转换系数,A2为第二转换系数,A3为第三转换系数;
步骤S202,若计算得到的目标检测点预估数量大于等于第一检测数量阈值时,则在对应配电区域的变压器以及传输线路上均设置目标检测点;若计算得到的目标检测点预估数量小于第一检测数量阈值时,则仅在对应配电区域的变压器处设置目标检测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配电集成平台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301,获取配电区域的用电量的实时数据,标记为实时用电量;获取配电区域的面积,标记为区域面积;获取配电区域的目标检测点预估数量;
步骤S302,通过人员调配公式计算得到配电区域的维护人员数量;其中,M为配电区域的维护人员数量,Qs为配电区域的实时用电量,S为区域面积,N为配电区域的目标检测点预估数量,K4为第四权重值,K5为第五权重值,K6为第六权重值,A4为第四转换系数,A5为第五转换系数,A6为第六转换系数;
步骤S303,根据计算结果对每个区域进行人员调配,将每次完成人员调配后当前配电区域的维护人员数量设定为初始人员数量;
步骤S304,配置完成后,每间隔第一调配周期后重新通过人员调配公式计算配电区域的维护人员数量,标记为更新人员数量,将更新人员数量与初始人员数量进行比对,若更新人员数量等于初始人员数量,则不对配电区域进行人员调配;若更新人员数量小于初始人员数量,则将配电区域标记为待删减人员区域;若更新人员数量大于初始人员数量,则将配电区域标记为待补充人员区域;
步骤S305,将待删减人员区域的更新人员数量与初始人员数量进行差值计算,将计算结果标记为待删减人员数量;将待补充人员区域的更新人员数量与初始人员数量进行差值计算,将计算结果标记为待补充人员数量;获取待补充人员区域以及待删减人员区域的位置信息,获取待补充人员区域的待补充人员数量以及距离该待补充人员区域最近的待删减人员区域的待删减人员数量,将获取到的待补充人员数量与待删减人员数量进行比对,若待补充人员数量小于等于待删减人员数量,则发送调配信号至维护端;维护端接收到调配信号后,进行人员调配:若待补充人员数量大于待删减人员数量,则从该待删减人员区域调配对应待删减人员数量的维护人员至待补充人员区域,剩余的待补充人员数量由其他待删减人员区域调配;
步骤S306,将所有配电区域的更新人员数量相加得到总更新人员数量,获取配电集成平台数据库内维护人员的数量,标记为在册人员数量,将总更新人员数量与在册人员数量进行比对,若总更新人员数量小于等于在册人员数量,则输出人员充足信号;若总更新人员数量大于在册人员数量,则输出人员不足信号;当输出人员不足信号时,分别对所有配电区域调配一名维护人员,再按照更新人员数量从大到小的顺序对配电区域进行维护人员调配;当输出人员充足信号时,将对应更新人员数量的维护人员调配至对应配电区域,剩余未调配的维护人员标记为待调配人员,首次进行人员调配后,再次进行人员调配时,优先选取待调配人员进行调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配电集成平台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401,将一类负荷区域以及二类负荷区域的目标检测点的检测类型设置为实时风险检测;将三类负荷区域内建筑物数量与第一数量阈值进行比对,若建筑物数量小于第一数量阈值,则将该三类负荷区域内目标检测点的检测类型设置为实时故障检测;若建筑物数量大于等于第一数量阈值,则将该三类负荷区域内目标检测点的检测类型设置为实时风险检测;所述实时故障检测为实时检测区域内各配电组件是否存在故障;所述实时风险检测为实时检测区域内各配电组件是否存在风险;
步骤S402,在实时故障目标检测点以及实时风险目标检测点上安装电流计以及电压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智能配电集成平台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5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501,获取各配电区域的电力负荷,将各配电区域的电力负荷相加得到配电集成平台的电力负荷,标记为系统电力负荷;
步骤S502,获取配电集成平台的输出功率,将系统电力负荷与配电集成平台的输出功率进行比对,若系统电力负荷小于输出功率,则输出负荷正常信号;若系统电力负荷大于等于输出功率,则输出负荷异常信号;在负荷异常时,配电集成平台将以一类负荷区域、二类负荷区域以及三类负荷区域的顺序保障配电区域的供电;
步骤S503,获取实时风险目标检测点的电流以及电压,通过电阻计算公式计算该目标检测点的电阻,其中,R为实时风险目标检测点的电阻,U为实时风险目标检测点的电压,I为实时风险目标检测点的电流;将该电阻与第一电阻阈值进行比对,若电阻小于等于第一电阻阈值,则输出配电稳定信号;若电阻大于第一电阻阈值,则输出配电不稳定信号;
步骤S504,实时获取配电集成平台中若干目标检测点的电流以及电压,并计算其对应的功率,实时获取配电区域的用电负荷,标记为区域负荷;
步骤S505,通过风险检测模型对实时风险目标检测点的电流、电压、功率以及区域负荷进行计算得到该目标检测点的风险值;
步骤S506,将若干目标检测点的风险值分别与第一风险阈值进行比对,若风险值小于等于第一风险阈值,则输出线路正常信号;若风险值大于第一风险阈值,则输出线路存在风险信号;
步骤S507,获取实时故障目标检测点的电流,若电流不大于0,则输出线路故障信号;若电流大于0,则获取实时故障目标检测点的电压以及配电集成平台的数据库内对应目标检测点的额定电压范围,将电压与额定电压范围进行比对,若电压不处于额定电压范围内,则输出线路故障信号;若电压处于额定电压范围内,则输出线路正常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智能配电集成平台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险检测模型配置有风险分析公式,所述风险分析公式配置为:,其中,Ri为实时目标检测点的风险值,B为区域总负荷,P为实时目标检测点的功率,A7为第七转换值,A8为第八转换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智能配电集成平台模型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包括如下子步骤:
步骤S601,对维护人员进行编号,同时建立维护人员数据库,将维护人员的编号、维护成功率以及维护效率录入维护人员数据库内;通过成功率公式计算维护人员的维护成功率,其中,X为维护人员的维护成功率,S为维护成功的次数,Z为总维护次数;通过效率公式/>计算维护人员的维护效率,其中,Pr为维护人员的维护效率,C为维护人员在及时维护时间内维护成功的次数,V为维护人员进行维护的总次数;
步骤S602,获取线路存在风险信号、配电不稳定信号以及线路故障信号,获取信号对应的目标检测点的位置信息;
步骤S603,获取若干维护人员当前的位置信息,通过维护优先级公式计算若干维护人员对目标检测点的维护优先级,选取若干维护优先级中的最大值,向对应维护人员发送维护信号以及目标检测点的位置信息;
所述维护优先级公式配置为:;其中,O为维护人员对目标检测点的维护优先级,Pr为维护人员的维护效率,d为维护人员与目标检测点的距离,K7为第七权重值,K8为第八权重值,K9为第九权重值。
CN202310530519.XA 2023-05-12 2023-05-12 一种智能配电集成平台模型构建方法 Active CN1163088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30519.XA CN116308887B (zh) 2023-05-12 2023-05-12 一种智能配电集成平台模型构建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30519.XA CN116308887B (zh) 2023-05-12 2023-05-12 一种智能配电集成平台模型构建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08887A CN116308887A (zh) 2023-06-23
CN116308887B true CN116308887B (zh) 2023-08-11

Family

ID=86801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30519.XA Active CN116308887B (zh) 2023-05-12 2023-05-12 一种智能配电集成平台模型构建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088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852773A (zh) * 2024-03-04 2024-04-09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枣庄供电公司 一种配电网路故障定位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03058A (zh) * 2012-12-26 2014-07-02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智能配电网高效运行评估方法
CN110880072A (zh) * 2019-11-15 2020-03-13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 实时电网静态安全风险处置优化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2862249A (zh) * 2021-01-12 2021-05-28 广州市锐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配电设备精益管理方法及其系统
CN113962461A (zh) * 2021-10-22 2022-01-21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抚顺供电公司 一种基于环境数据预测的配电网韧性提升策略
CN114157014A (zh) * 2020-09-07 2022-03-08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舟山供电公司 末端配电系统
CN114709923A (zh) * 2022-03-30 2022-07-05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 一种电力物联网的智能故障判断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89848B2 (ja) * 2017-02-27 2020-11-25 株式会社東芝 アイソレーション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アイソレーション管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03058A (zh) * 2012-12-26 2014-07-02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智能配电网高效运行评估方法
CN110880072A (zh) * 2019-11-15 2020-03-13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 实时电网静态安全风险处置优化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4157014A (zh) * 2020-09-07 2022-03-08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舟山供电公司 末端配电系统
CN112862249A (zh) * 2021-01-12 2021-05-28 广州市锐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配电设备精益管理方法及其系统
CN113962461A (zh) * 2021-10-22 2022-01-21 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抚顺供电公司 一种基于环境数据预测的配电网韧性提升策略
CN114709923A (zh) * 2022-03-30 2022-07-05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青岛供电公司 一种电力物联网的智能故障判断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云平台的智能配电系统设计;贺丽;工程建设与设计(第第11期期);第161-163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08887A (zh) 2023-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34094B (zh) 一种工业企业能源消耗监测管理系统
CN116308887B (zh) 一种智能配电集成平台模型构建方法
CN110806518B (zh) 一种台区线损异动分析模块及其操作方法
CN102521672B (zh) 一种基于配网生产作业计划的安全风险自动识别方法
CN102708411A (zh) 一种地区电网在线风险评估方法
CN107491867A (zh) 一种用于多周期发输变检修计划的安全校核及评估方法
CN108182194A (zh) 一种基于电网gis的网格化划分的管理方法
CN112947158B (zh) 一种楼宇智能电气控制系统
CN115796399B (zh) 基于电力物资的智能调度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742488B (zh) 一种主变压器运行风险评估方法和系统
CN109472459B (zh) 计及变动检修风险和等待时间的电网操作任务优化方法
CN107527121A (zh) 一种电网的信息系统运行状态诊断预测的方法
CN114757797B (zh) 一种基于数据模型驱动的电网资源业务中台架构方法
CN111667143A (zh) 电网调度实时监测数据与业务管理数据融合的实现方法
CN113806420A (zh) 一种电网数据监测方法及装置
CN109948897B (zh) 一种主变过载10kV线路转供电方案自动生成系统与方法
CN114117738A (zh) 一种移动应急电源的双目标优化调度方法
CN112598257A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特征挖掘的停电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08988484B (zh) 基于计量自动化系统的馈线及重要客户停电监测方法
CN116633018A (zh) 一种电力行业故障停电全流程管控平台
CN110957724A (zh) 一种配电网运行方式及网架结构评估的方法
CN116522746A (zh) 高耗能企业配电托管方法
CN115129957A (zh) 一种配网全息数据可视化展示系统及方法
CN113902317A (zh) 一种配电网线路运行风险分析系统和方法
CN115271641A (zh) 一种配电线路第一种工作票基础信息自动审核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