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04249A - 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以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以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04249A
CN116304249A CN202310552330.0A CN202310552330A CN116304249A CN 116304249 A CN116304249 A CN 116304249A CN 202310552330 A CN202310552330 A CN 202310552330A CN 116304249 A CN116304249 A CN 1163042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rget
information
area
data
are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5233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304249B (zh
Inventor
于志强
王海宁
姚继宏
潘红叶
何彤
曹胜楠
丁伟虎
商研研
李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urcell Digital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urcell Digital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urcell Digital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Purcell Digital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5233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304249B/zh
Publication of CN116304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042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3042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042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90Details of database functions independent of the retrieved data types
    • G06F16/904Browsing; Visualisation therefo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90Details of database functions independent of the retrieved data types
    • G06F16/907Retrieval characterised by using metadata, e.g. metadata not derived from the content or metadata generated manuall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90Details of database functions independent of the retrieved data types
    • G06F16/907Retrieval characterised by using metadata, e.g. metadata not derived from the content or metadata generated manually
    • G06F16/909Retrieval characterised by using metadata, e.g. metadata not derived from the content or metadata generated manually using geographical or spatial information, e.g. loc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8Logistics, e.g. warehousing, loading or distribution; Inventory or stock management
    • G06Q10/083Shipping
    • G06Q10/0833Trac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conomics (AREA)
  •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Marketing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Image Analysi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适用于计算机领域,提供了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以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显示第一区域的第一目标数据,所述第一目标数据是根据第一区域中目标物的转变信息得到的,所述转变信息用于表征目标物中第一目标物由第二区域内的限位工作状态变为非限位工作状态,所述第一区域包括多个第二区域;获取用户对所述第一目标数据的第一用户操作信息,根据所述第一用户操作信息以及第一活动目标的操作范围定位与所述第一目标物相邻的若干第二区域,所述第一活动目标与转变信息相关,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对相关目标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对同一活动目标和第一目标物之间的错位操作进行准确捕捉,还能够降低融合的数据处理量。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以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计算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以及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在涉及的物件处于多数量可并行被处理的场景,如待分配物流货物的各自验收分布、待充电物件的自助充电等场景,为了避免物件(工作或者被处理)的状态不受干扰或者被破坏,需要对物件的状态进行监管和分析。
为了保证监管的效果以及效率,现有技术中常常采用统一监控,统一分析的方式来进行,在一种方案中,在多物件所在的区域内,统一设置智能监控分析装置,统一对区域内物件的状态进行监管和分析,并且将分析结果显示在监管中心;在另一种方案中,设置多智能监控分析装置,分别对各自对应区域内物件的状态进行监管和分析。
但是通过实施上述现有技术后发现,在前一种方案中,存在对多物件的状态无法清晰识别的问题;在后一种方案中,存在对错位操作(如在C区域中对D区域内物件进行操作)捕捉困难,数据处理量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以及系统,旨在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第一方面,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显示第一区域的第一目标数据,所述第一目标数据是根据第一区域中目标物的转变信息得到的,所述转变信息用于表征目标物中第一目标物由第二区域内的限位工作状态变为非限位工作状态,所述第一区域包括多个第二区域;
获取用户对所述第一目标数据的第一用户操作信息,根据所述第一用户操作信息以及第一活动目标的操作范围定位与所述第一目标物相邻的若干第二区域;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操作信息生成识别指令,根据识别指令识别前置时段中满足第一活动目标同时出现的至少两个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包括第三区域,所述前置时段为非限位工作状态所在时间节点之前的时间段;
获取至少两个第三区域在所述前置时段内的区域识别数据,将所述区域识别数据进行融合,生成关于第一活动目标的融合分析信息,所述融合分析信息用于对所述非限位工作状态进行过程分析。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用户操作信息以及第一活动目标的操作范围定位与所述第一目标物相邻的若干第二区域具体包括:
根据第一用户操作信息生成合格检测指令,以对目标物和第一活动目标之间的相对距离进行检测;
当检测到第一活动目标靠近目标物时,溯源第一活动目标进入第一区域的第一轨迹;
根据所述第一轨迹定位若干分段点位,根据第一活动目标的第一特征,获取第一活动目标在若干分段点位的操作长度信息;
识别所述操作长度信息中最大操作长度,根据最大操作长度和第二区域的宽度,识别与所述第一目标物相距最远的第二区域,得到第一识别结果;
根据第一识别结果,确定所述若干第二区域。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还包括:
根据第一用户操作信息获取第一活动目标的第二特征,所述第二特征包括分段特征;
根据第二特征生成获取指令,根据所述获取指令获取前置时段内第二区域的检测信息,基于所述检测信息确定所述分段特征分布的第二区域,得到确定结果;
判断在确定结果中所述分段特征分布的时差;
识别所述时差处于设定时差内对应的第二区域,得到第二识别结果。
作为本发明的又进一步方案,考虑到识别结果中第二区域的个数,因而,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第二识别结果中第二区域的个数是否大于1;
若是,则获取第二识别结果中至少两个相距最远的第二区域,得到至少两个第三区域;
若否,则直接将第二识别结果中第二区域在所述前置时段内的区域识别数据作为融合分析信息。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将所述区域识别数据进行融合,生成关于第一活动目标的融合分析信息具体包括:
基于所述区域识别数据,识别第一活动目标和目标物之间的非间断距离变化,所述非间断距离变化用于表征目标物的关联接触行为;
当所述非间断距离变化达到距离阈值时,确定对应的第一时段;
确定包括第一时段的第二时段,将包含第二时段的区域识别信息进行同时段融合,生成融合分析信息。
作为上个设计的优选方案,所述非间断距离变化是根据待确定目标和第二区域中固定标识物之间的距离确定的,所述待确定目标包括第一活动目标和目标物。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提示恢复第一目标物的非限位工作状态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第一活动目标的区分信息,根据所述区分信息生成上报指令;
将上报指令下发给第一区域的若干区域设备,以使得当任一区域设备在检测范围内检测到任一活动目标时,上报关于任一活动目标的监测信息,所述若干区域设备分布于第一区域的若干出口;
根据上报的监测信息,检测满足所述区分信息的第一活动目标,根据检测结果确定对应的区域设备;
将告警提示下发给对应的区域设备,以使得对应的区域设备发出告警提示,所述告警提示用于提示恢复第一目标物的非限位工作状态。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确定目标物的方法,能够方便快速确定有效的第一目标物,避免无效目标物的影响,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第二区域内可能目标物的初始工作信息,所述初始工作信息包括初始约定工作时段;
获取可能目标物的当前工作信息;
筛选与初始工作信息相符合的当前工作信息,得到筛选结果,识别筛选结果所对应的可能目标物;
根据识别的可能目标物,确定第一目标数据中的目标物。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系统,可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到第三方面任意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方法,所述系统包括:
数据显示模块,用于显示第一区域的第一目标数据,所述第一目标数据是根据第一区域中目标物的转变信息得到的,所述转变信息用于表征目标物中第一目标物由第二区域内的限位工作状态变为非限位工作状态,所述第一区域包括多个第二区域;
获取和定位模块,用于获取用户对所述第一目标数据的第一用户操作信息,根据所述第一用户操作信息以及第一活动目标的操作范围定位与所述第一目标物相邻的若干第二区域;
区域识别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户操作信息生成识别指令,根据识别指令识别前置时段中满足第一活动目标同时出现的至少两个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包括第三区域,所述前置时段为非限位工作状态所在时间节点之前的时间段;
融合分析模块,用于获取至少两个第三区域在所述前置时段内的区域识别数据,将所述区域识别数据进行融合,生成关于第一活动目标的融合分析信息,所述融合分析信息用于对所述非限位工作状态进行过程分析。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相比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的主要优点在于:第一,通过严格依赖于所述第一用户操作信息以及第一活动目标的操作范围所确定的第二区域,对于不同的第一活动目标,其确定的第二区域不同,具有对第一活动目标较好的识别适配性,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在统一识别模式下对多目标物的错位操作无法清晰识别的弊端;第二,融合分析信息对应的第三区域最少只需要两个,由于其满足前置时段中第一活动目标同时出现的条件,因而生成的融合分析信息,不仅能够对同一活动目标和第一目标物之间进行准确的操作捕捉,还能够降低融合的数据处理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错位操作捕捉困难,数据处理量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的主流程图。
图2是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中定位与所述第一目标物相邻的若干第二区域的流程图。
图3是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中生成关于第一活动目标的融合分析信息的流程图。
图4是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中将告警提示下发给对应的区域设备的流程图。
图5是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中确定第一目标数据中的目标物的流程图。
图6是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中识别所述时差处于设定时差内对应的第二区域的流程图。
图7是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中得到若干第三区域的流程图。
图8是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的主结构图。
图9是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中获取和定位模块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以及系统,解决了背景技术中的技术问题。
在管控中心,工作人员对第一区域的多种情况难以一一识别和溯源分析,因而引入基于人机操作交互的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具体的,该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应用如下实施例中的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的主流程图,所述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包括:
步骤S10:显示第一区域的第一目标数据,所述第一目标数据是根据第一区域中目标物的转变信息得到的,所述转变信息用于表征目标物中第一目标物由第二区域内的限位工作状态变为非限位工作状态,所述第一区域包括多个第二区域;数据显示一般是在管控中心的操作屏幕上进行,第一目标数据可以通过实时图像、信息转换示意图以及状态显示图等形式显示,在此不做限定;信息转换示意图即通过目标物的简化示意图来表示;状态显示图可以用不同目标物的颜色状态栏来显示,如红色和绿色分别显示不同的状态;第一目标物在限位工作状态时,是处于第二区域内的,当其变为非限位工作状态时,其可能脱离了第二区域或者是脱离了正常的工作接触或者被处理状态;示例性的,第一目标物在第二区域内的限位工作状态表征用户进行待充电物件的自助充电、待验收物件的验收摆放、待工作物件处于工作分布状态、待分配物流货物处于各自区间分布状态等,其应用的场景在此不做限制,并且涉及到的物件一般是多数量可并行实施的,这里的物件就包括目标物,而第一目标物是目标物的一种特殊的状态,即从限位工作状态变为非限位工作状态;
步骤S11:获取用户对所述第一目标数据的第一用户操作信息,根据所述第一用户操作信息以及第一活动目标的操作范围定位与所述第一目标物相邻的若干第二区域;定位的若干第二区域主要是为了判断第一活动目标是否通过错位进行干扰,即导致了限位工作状态变为非限位工作状态;第一活动目标是活动目标的一种,活动目标一般指“非法用户”,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指被控制的机器人等;
步骤S12:根据所述第一用户操作信息生成识别指令,根据识别指令识别前置时段中满足第一活动目标同时出现的至少两个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包括第三区域,所述前置时段为非限位工作状态所在时间节点之前的时间段;由于前置时段为非限位工作状态所在时间节点之前的时间段,因而在非限位工作状态出现时,能够基于非限位工作状态捕捉到相应的时段,如目标物的状态改变为A时刻,参考状态改变一般需要10s时长的操作,因而确定前置时段为A时刻之前的15s所持续的时段;前置时段的时长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取;
步骤S13:获取至少两个第三区域在所述前置时段内的区域识别数据,将所述区域识别数据进行融合,生成关于第一活动目标的融合分析信息,所述融合分析信息用于对所述非限位工作状态进行过程分析。区域识别数据一般包括区域影像信息、区域红外检测信息、区域声音信息中至少一种;区域红外检测信息是红外检测信息的一种,红外检测信息主要有几种显示方式:一种是在单纯的热红外画面上叠加显示目标信息;另一种是在热红外、可见光融合叠加画面的基础上显示目标信息,二者均可用来反映待检测目标;融合处理一般包括按照区域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融合,按照第一活动目标出现的时间进行融合等。
本实施例在应用时,通过结合数据中心人员的操作信息,对第一区域中的第一目标数据进行显示,进而根据由分析而生成的识别指令,以此筛选满足第一活动目标同时出现的至少两个第三区域,再将至少两个第三区域在所述前置时段内的区域识别数据进行融合,由此即可得到方便对所述非限位工作状态进行过程分析的融合分析信息,可以较为清晰的反映目标物状态被改变的过程,相比较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的主要改进点在于:第一,通过严格依赖于所述第一用户操作信息以及第一活动目标的操作范围所确定的第二区域,对于不同的第一活动目标,其确定的第二区域不同,具有对第一活动目标较好的识别适配性,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在统一识别模式下对多目标物的错位操作无法清晰识别的弊端;第二,融合分析信息对应的第三区域最少只需要两个,由于其满足前置时段中第一活动目标同时出现的条件,因而生成的融合分析信息,不仅能够对同一活动目标和第一目标物之间进行准确的操作捕捉,还能够降低融合的数据处理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错位操作捕捉困难,数据处理量大的问题。
如图2所示,作为上个实施例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用户操作信息以及第一活动目标的操作范围定位与所述第一目标物相邻的若干第二区域具体包括:
步骤S111:根据第一用户操作信息生成合格检测指令,以对目标物和第一活动目标之间的相对距离进行检测;这里的合格检测指令,即确定第一用户操作信息符合合格用户的设定,如身份信息合格,表明相应的用户具有管控或者操作的权限;
步骤S112:当检测到第一活动目标靠近目标物时,溯源第一活动目标进入第一区域的第一轨迹;这里的相对距离检测只涉及第一活动目标的位置变化;第一轨迹可以是根据从入口到当前位置之间的路线所确定的,因为在第一区域中入口到当前位置之间的路线一般是唯一的;
步骤S113:根据所述第一轨迹定位若干分段点位,根据第一活动目标的第一特征,获取第一活动目标在若干分段点位的操作长度信息;若干分段点位表示存在若干操作长度的检测点;第一特征为人脸信息、衣着信息中至少一种,这里的第一特征不是用于确定操作长度,而是确定操作长度是属于同一个第一活动目标;操作长度信息可以是与分段点位为的对比信息,例如在分段点位设有长度区分标识;操作长度信息还可以是根据影像信息所确定的,或者根据红外测距所确定的;
步骤S114:识别所述操作长度信息中最大操作长度,根据最大操作长度和第二区域的宽度,识别与所述第一目标物相距最远的第二区域,得到第一识别结果;最大操作长度取决于第一活动目标能够展现的最大长度,例如在徒手状态下或者携带有工具的状态下,最大操作长度作为一个可以估量的值,其精确度可以稍差;主要是用于确定相距最远的第二区域,例如最大操作长度为a,第二区域的宽度为b(b小于a),因而相距最远的第二区域为
Figure SMS_1
,如果结果是整数,那么直接取该整数结果;当/>
Figure SMS_2
的结果不为整数时,常常需要对结果进行取整运算后加1,例如最远的第二区域为/>
Figure SMS_3
,示例性的,最大操作长度为2.2,b为0.8(二者单位统一),那么最远的第二区域为3(个)。
步骤S115:根据第一识别结果,确定所述若干第二区域。确定的若干区域即从第一目标物开始到最远的第二区域之间的第二区域,以此说明第一活动目标可能达到的最远接触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根据所述第一用户操作信息以及第一活动目标的操作范围定位与所述第一目标物相邻的若干第二区域,能够从理论上识别第一活动目标可能达到的最远接触距离,以此缩小必要的待分析识别的第二区域的范围,可以提高数据分析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如图3所示,再进一步的,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将所述区域识别数据进行融合,生成关于第一活动目标的融合分析信息具体包括:
步骤S131:基于所述区域识别数据,识别第一活动目标和目标物之间的非间断距离变化,所述非间断距离变化用于表征目标物的关联接触行为;一般的,非间断距离变化包括第一活动目标和目标物的直接接触变化、第一活动目标和目标物通过工具进行间接接触的间隔接触变化;
步骤S132:当所述非间断距离变化达到距离阈值时,确定对应的第一时段;当非间断距离变化达到距离阈值时,才有可能表明目标物的(工作)状态改变与第一活动目标之间存在相关性,第一时段就是非间断距离变化达到距离阈值所对应的时段;
步骤S133:确定包括第一时段的第二时段,将包含第二时段的区域识别信息进行同时段融合,生成融合分析信息。第二时段包括第一时段,即第二时段分别延长第一时段的开始时间节点和结束时间节点,并且延迟的时长一般为设定值,如第一时段总时长的1/10,确定第二时段的目的在于:更完整的记录达到距离阈值的临界过程;
区域识别信息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区域,因而在一种实施方法中将包含第二时段的区域识别信息进行同时段融合,能够对较为完整地展现出目标物状态在第一活动目标的影响或者作用下被改变的过程,即使是不能确定整个第一活动目标,但是展现出的部分第一活动目标一定是同一个,因而能够完整说明目标物状态被改变的过程。
具体的,需要指出的是,所述非间断距离变化是根据待确定目标和第二区域中固定标识物之间的距离确定的,所述待确定目标包括第一活动目标和目标物。例如,分别确定待确定目标物和固定标识物之间距离的相互变化,例如第一活动目标和固定标识物之间的变化为X,而第一活动目标和固定标识物之间的变化为Y,而Y与X的相对方向相反,进而确定X变化的方向为正方向时,非间断距离变化为X-Y,X和Y中至少一个存在变化,因而X-Y可以反映第一活动目标和目标物之间的非间断距离变化;示例性的,固定标识物为不可移动的建筑物、人工柱子等。通过以上说明可以看出,通过生成关于第一活动目标的融合分析信息,能够便于分析目标物状态改变的完整过程。
如图4所示,为了对非限位工作状态进行及时恢复,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本申请提出一种优化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20:获取第一活动目标的区分信息,根据所述区分信息生成上报指令;这里的区分信息可以是前述活动目标的特征的一种,所谓的区分信息即用来识别和区分第一活动目标;根据所述区分信息生成上报指令的目的是表明已经采集到区分信息了,可以指示区域设备执行相关的步骤;
步骤S21:将上报指令下发给第一区域的若干区域设备,以使得当任一区域设备在检测范围内检测到任一活动目标时,上报关于任一活动目标的监测信息,所述若干区域设备分布于第一区域的若干出口;在第一区域中可能存在若干出口,因而当活动目标使得第一目标物的状态改变后,其出去的路线是不确定的,并且考虑到第一区域中可能存在其他活动目标的进入,所以为了对其进行有效的提示,设置了相关的步骤;在每个区域的出口位置至少设置了一个区域设备,区域设备可能采集一定范围内的监测信息,监测信息包括影像信息,声音信息,动作信息中一种或者几种;
步骤S22:根据上报的监测信息,检测满足所述区分信息的第一活动目标,根据检测结果确定对应的区域设备;与上个步骤相对应的,检测区分信息是否满足,是根据监测信息是否与区分信息符合来决定的,与监测信息相对应的,区分信息可以是人脸信息、声纹特征信息、特征动作信息中至少一种;声纹特征信息是语音中所蕴含的、能表征和标识说话人的语音特征,声纹识别是根据待识别语音的声纹特征识别该段语音所对应的说话人的过程;特征动作表示活动目标具有特征性动作,如携带有某一工具、顺拐行走等;
步骤S23:将告警提示下发给对应的区域设备,以使得对应的区域设备发出告警提示,所述告警提示用于提示恢复第一目标物的非限位工作状态。
应当理解的是,通过将告警提示下发给对应的区域设备,从而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提示,考虑到第一区域中可能存在其他活动目标的进入,因而既不需要每个区域设备都进行提示,并且也不会影响其他活动目标的进入体验,再者,对于第一活动目标而言,该种有针对性的提示能够提高非限位工作状态被改正的概率。
如图5所示,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为了实现高效识别目标物的目的,本申请实施例再提出一种优化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30:获取第二区域内可能目标物的初始工作信息,所述初始工作信息包括初始约定工作时段;可能目标物表示该目标物可能是目标物,也有可能不是目标物,在其可能不是目标物的情况下,其不可能成为第一目标物;初始约定时段一般是在目标物开始进行工作或者被服务时所设定的工作时间,再比如工作方式,如选择的工作功率,选择的工作模式(如快速模式还是一般模式)等;
步骤S31:获取可能目标物的当前工作信息;
步骤S32:筛选与初始工作信息相符合的当前工作信息,得到筛选结果,识别筛选结果所对应的可能目标物;若当前工作信息与初始工作信息矛盾时,表明该可能目标物不是合规的,其工作信息经过了篡改或者破坏;
步骤S33:根据识别的可能目标物,确定第一目标数据中的目标物。
本实施例在应用时,最终识别出的可能目标物,才会被包括于第一目标数据的目标物中,因而本实施例,即保证了第一目标物中目标物分析识别的有效性,避免了无效分析,还可以有效减少第一目标数据的相关数据处理量。
如图6所示,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考虑到实际中第一活动目标可能跨越若干第二区域,因此为了对不同情况进行分析,解决不同分布区域的监测不到位的问题,本申请还提出如下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40:根据第一用户操作信息获取第一活动目标的第二特征,所述第二特征包括分段特征;在第一活动目标为使用者的情况下,第二特征是为了区分同一活动目标而设定的,第二特征可以是前面所述的第一特征,需要注意的是,第二特征之所以设置为分段特征,主要是为了识别其跨越至少一个第二区域;示例性的,分段特征分别为手臂部穿戴特征、足部特征,手臂部穿戴特征,如裸露手臂或者穿戴手表,足部特征为其鞋子的穿戴情况,另外还可以附加衣着特征或者携带某种工具(如用来进行与目标物相关的活动)的特征,分段特征组合起来便可识别同一活动目标;
步骤S41:根据第二特征生成获取指令,根据所述获取指令获取前置时段内第二区域的检测信息,基于所述检测信息确定所述分段特征分布的第二区域,得到确定结果;前置时段的检测信息有多个,每个第二区域内至少有一个,检测信息一般为红外成像信息、影像信息中至少一种;分段特征由于是组合特征,因而可以同时分布在多个第二区域,当然若是检测到组合特征中至少两种,也有可能不是同时分布的,因而设置了步骤S42;
步骤S42:判断在确定结果中所述分段特征分布的时差;确定结果即分段特征和第二区域的分布对应关系;
步骤S43:识别所述时差处于设定时差内对应的第二区域,得到第二识别结果。显然,第二识别结果即表征第二区域的个数;对于所述时差处于设定时差内对应的第二区域,表明分段特征几乎是同时处于对应的第二区域内;如图7所示,由于识别结果可能出现不只一种情况,因此,进一步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50:判断第二识别结果中第二区域的个数是否大于1;由于第二识别结果即表征第二区域的个数,只要是第二区域的个数大于1,即可得到下步骤中的结果,也就需要对至少两个第二区域的区域识别数据进行融合;
步骤S51:若是,则获取第二识别结果中至少两个相距最远的第二区域,得到至少两个第三区域;考虑到在较短时长内第三区域的第二区域中活动目标为同一个,因而最少只需要确定首尾两个第二区域即可确定活动目标在第三区域中的活动情况,也即至少两个相距最远的第二区域;一般的,在目标物分布合理的情况下,考虑到对第二区域空间的有效利用,对于第一活动目标而言,如果其是使用者的情况下,使用者的跨越区间能力有限(体长有限或者操作范围有限),因而其所跨越的第二区域不会太多;
步骤S52:若否,则直接将第二识别结果中第二区域在所述前置时段内的区域识别数据作为融合分析信息。此时,即第一活动目标只占据了一个第二区域,这个第二区域极有可能是目标物所在的第二区域,也有可能是与目标物相邻或者相隔的第二区域,当该第二区域是与目标物相邻或者相隔的第二区域时,该第二区域内存在目标物相关的活动信息,通过区域识别数据即可反映非限位工作状态的过程。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充分考虑到第二识别结果的多种情况,并且将多种情况进行优化处理,优化过程按照第二区域的个数是否大于1,因而可以在尽量不影响非限位工作状态的过程分析的情况下,有效的优化待融合的数据量。
再一方面,如图8所示,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数据显示模块100,用于显示第一区域的第一目标数据,所述第一目标数据是根据第一区域中目标物的转变信息得到的,所述转变信息用于表征目标物中第一目标物由第二区域内的限位工作状态变为非限位工作状态,所述第一区域包括多个第二区域;
获取和定位模块200,用于获取用户对所述第一目标数据的第一用户操作信息,根据所述第一用户操作信息以及第一活动目标的操作范围定位与所述第一目标物相邻的若干第二区域;
区域识别模块30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户操作信息生成识别指令,根据识别指令识别前置时段中满足第一活动目标同时出现的至少两个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包括第三区域,所述前置时段为非限位工作状态所在时间节点之前的时间段;
融合分析模块400,用于获取至少两个第三区域在所述前置时段内的区域识别数据,将所述区域识别数据进行融合,生成关于第一活动目标的融合分析信息,所述融合分析信息用于对所述非限位工作状态进行过程分析。
如图9所示,所述获取和定位模块200具体包括:
生成单元2001,用于根据第一用户操作信息生成合格检测指令,以对目标物和第一活动目标之间的相对距离进行检测;
轨迹溯源单元2002,用于当检测到第一活动目标靠近目标物时,溯源第一活动目标进入第一区域的第一轨迹;
定位单元2003,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轨迹定位若干分段点位,根据第一活动目标的第一特征,获取第一活动目标在若干分段点位的操作长度信息;
第一确定单元2004,用于识别所述操作长度信息中最大操作长度,根据最大操作长度和第二区域的宽度,识别与所述第一目标物相距最远的第二区域,得到第一识别结果;
第二确定单元2005,用于根据第一识别结果,确定所述若干第二区域。
参照前述实施例中对本系统对应的方法的实施描述,在此不再对本系统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描述。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并基于该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提供了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通过结合数据中心人员的操作信息,对第一区域中的第一目标数据进行显示,进而根据由分析而生成的识别指令,以此筛选满足第一活动目标同时出现的至少两个第三区域,再将至少两个第三区域在所述前置时段内的区域识别数据进行融合,由此即可得到方便对所述非限位工作状态进行过程分析的融合分析信息,可以较为清晰的反映目标物状态被改变的过程,相比较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具有对第一活动目标较好的识别适配性,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在统一识别模式下对多目标物的错位操作无法清晰识别的弊端;不仅能够对同一活动目标和第一目标物之间进行准确的操作捕捉,还能够降低融合的数据处理量;通过有针对性的提示能够提高非限位工作状态被改正的概率。
为了能够加载上述方法和系统能够顺利运行,该系统除了包括上述各种模块之外,还可以包括比上述描述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例如可以包括输入输出设备、网络接入设备、总线、处理器和存储器等。
所称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上述处理器是上述系统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各个部分。
上述存储器可用于存储计算机以及系统程序和/或模块,上述处理器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内的计算机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内的数据,实现上述各种功能。存储器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信息采集模板展示功能、产品信息发布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泊位状态显示系统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不同产品种类对应的产品信息采集模板、不同产品提供方需要发布的产品信息等)等。此外,存储器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硬盘、内存、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Media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Card)、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本应该理解的是,虽然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各实施例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显示第一区域的第一目标数据,所述第一目标数据是根据第一区域中目标物的转变信息得到的,所述转变信息用于表征目标物中第一目标物由第二区域内的限位工作状态变为非限位工作状态,所述第一区域包括多个第二区域;
获取用户对所述第一目标数据的第一用户操作信息,根据所述第一用户操作信息以及第一活动目标的操作范围定位与所述第一目标物相邻的若干第二区域,所述第一活动目标与转变信息相关;
根据所述第一用户操作信息生成识别指令,根据识别指令识别前置时段中满足第一活动目标同时出现的至少两个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包括第三区域,所述前置时段为非限位工作状态所在时间节点之前的时间段;
获取至少两个第三区域在所述前置时段内的区域识别数据,将所述区域识别数据进行融合,生成关于第一活动目标的融合分析信息,所述融合分析信息用于对所述非限位工作状态进行过程分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显示第一区域的第一目标数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第一活动目标的区分信息,根据所述区分信息生成上报指令;
将上报指令下发给第一区域的若干区域设备,以使得当任一区域设备在检测范围内检测到任一活动目标时,上报关于任一活动目标的监测信息,所述若干区域设备分布于第一区域的若干出口;
根据上报的监测信息,检测满足所述区分信息的第一活动目标,根据检测结果确定对应的区域设备;
将告警提示下发给对应的区域设备,以使得对应的区域设备发出告警提示,所述告警提示用于提示恢复第一目标物的非限位工作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显示第一区域的第一目标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第二区域内可能目标物的初始工作信息,所述初始工作信息包括初始约定工作时段;
获取可能目标物的当前工作信息;
筛选与初始工作信息相符合的当前工作信息,得到筛选结果,识别筛选结果所对应的可能目标物;
根据识别的可能目标物,确定第一目标数据中的目标物。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用户操作信息以及第一活动目标的操作范围定位与所述第一目标物相邻的若干第二区域具体包括:
根据第一用户操作信息生成合格检测指令,以对目标物和第一活动目标之间的相对距离进行检测;
当检测到第一活动目标靠近目标物时,溯源第一活动目标进入第一区域的第一轨迹;
根据所述第一轨迹定位若干分段点位,根据第一活动目标的第一特征,获取第一活动目标在若干分段点位的操作长度信息;
识别所述操作长度信息中最大操作长度,根据最大操作长度和第二区域的宽度,识别与所述第一目标物相距最远的第二区域,得到第一识别结果;
根据第一识别结果,确定所述若干第二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还包括:
根据第一用户操作信息获取第一活动目标的第二特征,所述第二特征包括分段特征;
根据第二特征生成获取指令,根据所述获取指令获取前置时段内第二区域的检测信息,基于所述检测信息确定所述分段特征分布的第二区域,得到确定结果;
判断在确定结果中所述分段特征分布的时差;
识别所述时差处于设定时差内对应的第二区域,得到第二识别结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第二识别结果中第二区域的个数是否大于1;
若是,则获取第二识别结果中至少两个相距最远的第二区域,得到至少两个第三区域;
若否,则直接将第二识别结果中第二区域在所述前置时段内的区域识别数据作为融合分析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区域识别数据进行融合,生成关于第一活动目标的融合分析信息具体包括:
基于所述区域识别数据,识别第一活动目标和目标物之间的非间断距离变化,所述非间断距离变化用于表征目标物的关联接触行为;
当所述非间断距离变化达到距离阈值时,确定对应的第一时段;
确定包括第一时段的第二时段,将包含第二时段的区域识别信息进行同时段融合,生成融合分析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间断距离变化是根据待确定目标和第二区域中固定标识物之间的距离确定的,所述待确定目标包括第一活动目标和目标物。
9.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数据显示模块,用于显示第一区域的第一目标数据,所述第一目标数据是根据第一区域中目标物的转变信息得到的,所述转变信息用于表征目标物中第一目标物由第二区域内的限位工作状态变为非限位工作状态,所述第一区域包括多个第二区域;
获取和定位模块,用于获取用户对所述第一目标数据的第一用户操作信息,根据所述第一用户操作信息以及第一活动目标的操作范围定位与所述第一目标物相邻的若干第二区域;
区域识别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用户操作信息生成识别指令,根据识别指令识别前置时段中满足第一活动目标同时出现的至少两个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包括第三区域,所述前置时段为非限位工作状态所在时间节点之前的时间段;
融合分析模块,用于获取至少两个第三区域在所述前置时段内的区域识别数据,将所述区域识别数据进行融合,生成关于第一活动目标的融合分析信息,所述融合分析信息用于对所述非限位工作状态进行过程分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和定位模块具体包括:
生成单元,用于根据第一用户操作信息生成合格检测指令,以对目标物和第一活动目标之间的相对距离进行检测;
轨迹溯源单元,用于当检测到第一活动目标靠近目标物时,溯源第一活动目标进入第一区域的第一轨迹;
定位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轨迹定位若干分段点位,根据第一活动目标的第一特征,获取第一活动目标在若干分段点位的操作长度信息;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识别所述操作长度信息中最大操作长度,根据最大操作长度和第二区域的宽度,识别与所述第一目标物相距最远的第二区域,得到第一识别结果;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第一识别结果,确定所述若干第二区域。
CN202310552330.0A 2023-05-17 2023-05-17 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以及系统 Active CN1163042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52330.0A CN116304249B (zh) 2023-05-17 2023-05-17 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以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52330.0A CN116304249B (zh) 2023-05-17 2023-05-17 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以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04249A true CN116304249A (zh) 2023-06-23
CN116304249B CN116304249B (zh) 2023-08-04

Family

ID=867980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52330.0A Active CN116304249B (zh) 2023-05-17 2023-05-17 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以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304249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74699A (zh) * 2018-08-31 2020-03-10 杭州海康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记录物品的物流信息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200364443A1 (en) * 2018-05-15 2020-11-19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Method for acquiring motion track and device thereof, storage medium, and terminal
CN115278179A (zh) * 2022-07-29 2022-11-01 广域铭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生产线安全监控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CN115829441A (zh) * 2023-01-09 2023-03-21 成都运荔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冷链物流管理方法及系统
CN116049262A (zh) * 2023-03-29 2023-05-02 北京安录国际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关联分析系统以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364443A1 (en) * 2018-05-15 2020-11-19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Method for acquiring motion track and device thereof, storage medium, and terminal
CN110874699A (zh) * 2018-08-31 2020-03-10 杭州海康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记录物品的物流信息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5278179A (zh) * 2022-07-29 2022-11-01 广域铭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生产线安全监控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CN115829441A (zh) * 2023-01-09 2023-03-21 成都运荔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冷链物流管理方法及系统
CN116049262A (zh) * 2023-03-29 2023-05-02 北京安录国际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关联分析系统以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04249B (zh) 2023-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17503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CN110210302B (zh) 多目标跟踪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443210B (zh) 一种行人跟踪方法、装置以及终端
US20090033746A1 (en) Automatic adjustment of area monitoring based on camera motion
KR101472077B1 (ko) 누적된 객체 특징을 기반으로 하는 감시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1770306B (zh) 场景监控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US9443135B2 (en) Person counting device, person counting system, and person counting method
CN107977922B (zh) 一种图像分析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0945888B2 (en) Intelligent blind guide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1798487A (zh) 目标跟踪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TWI798815B (zh) 目標重識別方法、裝置及電腦可讀存儲介質
CN110645999A (zh) 导航方法、装置、服务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5935003A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收集方法与系统
CN116229688A (zh) 一种工程施工安全风险预警方法及系统
CN116304249B (zh) 一种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以及系统
CN110888949B (zh) 基于三维地图的设备告警屏蔽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1178113B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2153341B (zh) 一种任务监督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516632A (zh) 检测方法、装置、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N111447403B (zh) 一种视频显示方法、装置及系统
JP6381189B2 (ja) 監視装置
JP2013102756A (ja) 細胞挙動解析装置、細胞挙動解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2036825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21056671A (ja) 作業状態判別装置、作業状態判別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WO2022091924A1 (ja) 支援システム、支援方法及び記憶媒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