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99025A - 一种电源检测电路及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源检测电路及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99025A
CN116299025A CN202310189336.6A CN202310189336A CN116299025A CN 116299025 A CN116299025 A CN 116299025A CN 202310189336 A CN202310189336 A CN 202310189336A CN 116299025 A CN116299025 A CN 1162990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port
circuit
power supply
port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8933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祝方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ingdao Zhixin Shanghai Semiconduc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ingdao Zhixin Shanghai Semiconduc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ingdao Zhixin Shanghai Semiconduc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Dingdao Zhixin Shanghai Semiconduc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8933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9902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990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990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40Testing power suppli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4Housings; Supporting members; Arrangements of terminals
    • G01R1/0408Test fixtures or contact fields; Connectors or connecting adaptors; Test clips; Test socket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4Housings; Supporting members; Arrangements of terminals
    • G01R1/0408Test fixtures or contact fields; Connectors or connecting adaptors; Test clips; Test sockets
    • G01R1/0416Connectors, terminal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28Provision in measuring instruments for reference values, e.g. standard voltage, standard wavefor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trol Of Voltage And Current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源检测电路及检测方法,所述电源检测电路包括:电源;负载,具有第一负载端和第二负载端,所述第二负载端与所述电源的负极连接;连接在所述电源的正极与所述第一负载端之间的至少一个检测端口组,所述检测端口组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可变电感组件,检测状态下,所述可变电感组件可拆卸的连接于一所述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其他所述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短接;其中,不同检测端口组对应不同的检测目标,且所述检测端口组接入的所述可变电感组件的电感值不同,检测获得的电源性能参数不同,不同的电源性能参数表征不同检测目标。

Description

一种电源检测电路及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路检测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电源检测电路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源设计中寄生电感的约束,行业普遍的做法是经过仿真和测试来确定,首先电源设计人员通过仿真给出寄生电感约束或者电源芯片厂商提供寄生电感约束,PCB(印刷电路板)设计满足寄生电感约束,然后回板后进行测试。但由于仿真结果与模型精确度、仿真方法相关,同时为了降低下游应用设计风险,设计人员或者芯片厂商提供的寄生电感约束往往存在一定的余量,造成无法准确获取电源设计中寄生电感的约束,对PCB板级设计约束过高,增加板级设计难度。且板上芯片,例如CPU、GPU、NPU等处理器芯片的电流需求越来越大,对电源系统的瞬态要求越来越高,单端近端反馈已经无法满足要求,会采用远端反馈形式,但远端反馈因为反馈线走线长,易受干扰,很难准确的找出最合适的远端反馈点位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源检测电路及检测方法,方案如下:
所述电源检测电路包括:
电源;
负载,具有第一负载端和第二负载端,所述第二负载端与所述电源的负极连接;
连接在所述电源的正极与所述第一负载端之间的至少一个检测端口组,所述检测端口组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可变电感组件,检测状态下,所述可变电感组件可拆卸的连接于一所述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其他所述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短接;
其中,不同检测端口组对应不同的检测目标,且所述检测端口组接入的所述可变电感组件的电感值不同,检测获得的电源性能参数不同,不同的电源性能参数表征不同检测目标。
优选的,在上述电源检测电路中,所述电源检测电路还包括:
连接在所述电源的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第一电容;
转换子电路,具有输入端、输出端、第一检测端和第二检测端;
其中,所述转换子电路的第一检测端与所述第一负载端连接,所述转换子电路的第二检测端与所述第二负载端连接;所述转换子电路的输入端耦接至所述电源的正极。
优选的,在上述电源检测电路中,所述转换子电路包括:低压差线性稳压电路、降压式变换电路和升压式变换电路中的一种。
优选的,在上述电源检测电路中,所述至少一个检测端口组中包括第一检测端口组,所述第一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连接第一节点,所述第一检测端口组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转换子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正极与所述第一电容的公共节点;
当所述第一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连接第一可变电感组件时,用于检测所述电源检测电路的第一电源性能参数。
优选的,在上述电源检测电路中,所述至少一个检测端口组中包括第二检测端口组,所述第二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转换子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检测端口组的第二端口连接第二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所述转换子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负载端的公共节点;
当所述第二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连接第二可变电感组件时,用于检测所述电源检测电路的第二电源性能参数。
优选的,在上述电源检测电路中,所述负载包括并联的输出电容、负载电容和负载电阻;
所述至少一个检测端口组中包括第三检测端口组,所述第三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二节点,所述第三检测端口组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第三节点,所述第三节点为所述输出电容第一负载端和所述负载电容第一负载端的公共节点;
当所述第三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连接第三可变电感组件时,用于检测所述电源检测电路的第三电源性能参数;
或,所述至少一个检测端口组中包括第四检测端口组,所述第四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三节点,所述第四检测端口组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第四节点,所述第四节点为所述负载电容第一负载端和所述负载电阻第一负载端的公共节点;
当所述第四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连接第四可变电感组件时,用于检测所述电源检测电路的第四电源性能参数。
优选的,在上述电源检测电路中,所述电感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标准寄生电感单元;
当所述电感组件具有多个所述标准寄生电感单元时,多个所述标准寄生电感单元串联和/或并联连接,以使得所述电感组件具有目标电感值。
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电源检测电路的检测方法,所述电源检测电路具有至少一个检测端口组,所述检测端口组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不同检测端口组对应不同的检测目标,所述检测方法包括:
根据检测目标,选择对应的所述检测端口组作为目标检测端口组;
在所述目标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连接可变电感组件,将其他所述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短接后,检测电源性能参数;
通过调整接入的可变电感组件得到不同电感值,获得不同电感值下所述检测目标对应的电源性能参数。
优选的,在上述检测方法中,获得当前检测目标对应的电源性能参数最优时所述可变电感组件对应的最优电感值,以所述最优电感值作为电源应用电路中,对应于当前检测端口组所在位置所对应的线路的寄生电感设计值。
优选的,在上述检测方法中,所述电感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标准寄生电感单元;
当所述电感组件具有多个所述标准寄生电感单元时,多个所述标准寄生电感单元串联和/或并联形成所述电感组件;
通过调整所述电感组件内标准寄生电感单元的数量和/或连接关系调整所述电感组件的电感值。
基于上述可知,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电源检测电路及检测方法,所述电源检测电路包括:电源;负载,具有第一负载端和第二负载端,所述第二负载端与所述电源的负极连接;连接在所述电源的正极与所述第一负载端之间的至少一个检测端口组,所述检测端口组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可变电感组件,检测状态下,所述可变电感组件可拆卸的连接于一所述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其他所述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短接;其中,不同检测端口组对应不同的检测目标,且所述检测端口组接入的所述可变电感组件的电感值不同,检测获得的电源性能参数不同,不同的电源性能参数表征不同检测目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申请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申请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检测电路中未连接可变电感组件的电路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检测电路的电路图;
图3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检测电路的电路图;
图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检测电路的电路图;
图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检测电路的电路图;
图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可变电感组件的电路图;
图7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检测电路的电路图;
图8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检测电路的电路图;
图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检测电路的电路图;
图10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检测电路的电路图;
图11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检测电路的电路图;
图1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检测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中的实施例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源检测电路,所述电源检测电路包括:
电源VCC;
负载,具有第一负载端和第二负载端,第二负载端与电源VCC的负极连接;
连接在电源VCC的正极与第一负载端之间的至少一个检测端口组,检测端口组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可变电感组件,检测状态下,可变电感组件可拆卸的连接于一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其他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短接;
其中,不同检测端口组对应不同的检测目标,且检测端口组接入的可变电感组件的电感值不同,检测获得的电源性能参数不同,不同的电源性能参数表征不同检测目标。
参考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检测电路中未连接可变电感组件的电路图,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源检测电路中,在电源VCC与负载的第一负载端之间设置了4个检测端口组,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用于直接连接可变电感组件,在4个检测端口组中,基于检测目标选择相对应的检测端口组为目标检测端口组,将目标检测端口与其对应的可变电感组件连接,其余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短接。可变电感组件的电感值可基于检测端口组的设计电感值发生改变,在检测过程中,目标检测端口组接入的可变电感组件的电感值不同,检测获得的电源性能参数也不同,基于最优性能参数,从而得到目标检测端口组位置处对应的最优电感值。其中,在检测过程中,位于电源检测电路的4个检测端口组对应不同的电源性能参数,从而可基于不同的电源性能参数来表征不同的检测目标,且检测端口组对应的电源性能参数包括电源输入线性调整率、反馈环路稳定性、电路中远端反馈点位置的确定、输入电压调整率、负载调整率、纹波等各项指标参数。
参考图2,图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检测电路的电路图,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电源检测电路中,所述电源检测电路还包括:
连接在电源VCC的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第一电容C1;
转换子电路5,具有输入端、输出端、第一检测端和第二检测端;
其中,转换子电路5的第一检测端与第一负载端连接,转换子电路5的第二检测端与第二负载端连接;转换子电路5的输入端耦接至电源VCC的正极。
参考图2,在图示电源检测电路中还包括:第一电容C1,转换子电路5;第一电容C1直接连接在电源VCC的正极和负极之间,用于滤波,消除干扰,且第一电容C1为整个电路中的输入电容;转换子电路5的第一检测端与第一负载端连接,转换子电路5的第二检测端与第二负载端连接;转换子电路5的输入端耦接至电源VCC的正极,其中,转换子电路5用于整个电路中的电源电压的转换,从而调整电路输出至负载的电压值。
在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检测电路中,至少一个检测端口组中包括第一检测端口组A1,第一检测端口组A1的第一端口连接第一节点1,第一检测端口组A1的第二端口连接转换子电路5的输入端;第一节点1为正极与第一电容C1的公共节点;
参考图2,第一检测端口组A1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连接第一可变电感组件L1,用于检测电源检测电路的第一电源性能参数。
在图2所示电源检测电路中包括4个检测端口组,4个检测端口组中包括第一检测端口组A1,本实施例中以第一检测端口组A1为目标检测端口组为例进行说明,在检测过程中,改变第一可变电感组件L1的电感值,基于电源VCC的输入线性调整率的大小判断得到第一可变电感组件L1的实际电感值。其中,当电源检测电路的寄生电感值过大会造成电源输入线性调整率变差,即当输入电压变化时会对输出电压造成影响,如纹波变大,电压跌落等情况。在检测过程中,基于某一固定电源性能测试得到电源转换电路中第一可变电感组件L1的最大电感值,其中,第一可变电感组件L1的最大电感值为印刷电路板设计的实际约束,且第一可变电感组件L1的最大电感值大于仿真最大值。基于第一可变电感组件L1的最大值可计算得到第一可变电感组件L1的最大电感值和仿真值之间的差值,从而可以得到更准确的设计约束,将芯片设计余量释放给PCB板级,降低PCB设计难度。
参考图3,图3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检测电路的电路图,在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检测电路中,至少一个检测端口组中包括第二检测端口组A2,第二检测端口组A2的第一端口连接转换子电路5的输出端,第二检测端口组A2的第二端口连接第二节点2;第二节点2为转换子电路5的输出端与第一负载端的公共节点;
当第二检测端口组A2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连接第二可变电感组件L2时,用于检测电源检测电路的第二电源性能参数。
在图3所示电源检测电路中包括4个检测端口组,4个检测端口组中包括第二检测端口组A2,本实施例以第二检测端口组A2为目标检测端口组为例进行说明,在检测过程中,改变第二可变电感组件L2的电感值,基于第二可变电感组件L2的电感值对反馈环路的影响,确定第二可变电感组件L2的最优电感值,第二可变电感组件L2的电感值与反馈点的响应速度成反比。其中,第二可变电感组件L2的最优电感值为满足反馈环路相位裕度和增益余量的情况下,第二可变电感组件L2的最大值。第二可变电感组件L2的电感值越小,反馈环路中反馈点的响应速度越快,从而使得反馈环路中的电源电压变化变快,出现环路电源电压振荡,从而影响电源检测电路中反馈环路的稳定性,环路稳定性问题指的是在电源使用过程中出现电源电压振荡的情况,从而容易造成电源的损坏。
参考图4和图5,图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检测电路的电路图,图5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检测电路的电路图,在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检测电路中,负载包括并联的输出电容C2、负载电容C3和负载电阻R;
至少一个检测端口组中包括第三检测端口组A3,第三检测端口组A3的第一端口连接第二节点2,第二端口连接第三节点3,第三节点3为输出电容C2的第一负载端和负载电容C3的第一负载端的公共节点;
当第三检测端口组A3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连接第三可变电感组件L3时,用于检测电源检测电路的第三电源性能参数;
或,至少一个检测端口组中包括第四检测端口组A4,第四检测端口组A4的第一端口连接第三节点3,第四检测端口组A4的第二端口连接第四节点4,第四节点4为负载电容C3的第一负载端和负载电阻R的第一负载端的公共节点;
当第四检测端口组A4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连接第四可变电感组件L4时,用于检测电源检测电路的第四电源性能参数。
在图4所示电源检测电路图中包括4个检测端口组,4个检测端口组中包括第三检测端口组A3,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三检测端口组A3为目标检测端口组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电源检测电路中的负载包括并联的输出电容C2、负载电容C3和负载电阻R;且在电源检测电路中,当负载电流大、负载电流跳变快时,需要用到远端反馈来调节,而在本实施例的电源检测电路中远端反馈点的位置确定包括:第三检测端口组A3的第一端口连接第二节点2,第三检测端口组A3的第二端口连接第三节点3,在第三检测端口组A3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连接第三可变电感组件L3,将其余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短接。在检测过程中,改变第三可变电感组件L3的电感值,基于第三可变电感组件L3的电感值的大小,确定印刷电路板上的远端反馈点的位置,且电感值和远端反馈点到电源VCC的距离成正比,即第三可变电感组件L3的电感值越大,印刷电路板上远端反馈点的位置距离电源VCC的距离越远,在实际电路应用中,第三可变电感组件L3的电感值越大,远端反馈点与电源VCC之间导线的长度越长。其中,因为远端反馈可以降低电源VCC在负载电流跳变时的电压跌落,因此可基于测试电压跌落的值判断出检测过程中的多个远端反馈点的性能,从而得到远端反馈点的准确位置。
在如图5所示电源检测电路图中包括4个检测端口组,4个检测端口组中包括第四检测端口组A4,在本实施例中以第四检测端口组A4为目标检测端口组为例进行说明。第四检测端口组A4的第一端口连接第三节点3,第四检测端口组A4的第二端口连接第四节点4,第四检测端口组A4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连接第四可变电感组件L4,将其余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短接。在检测过程中,基于第四可变电感组件L4的大小,评估转换子电路5的第一检测端与负载电容C3的第一检测端连接的收益,基于收益判断转换子电路5的第一检测端与负载电容C3的第一检测端连接还是与负载电阻R的第一检测端连接,转换子电路5的第二检测端与负载电容C3的第二检测端连接还是与负载电阻R的第二检测端连接。
其中,上述实施例中以一个检测端口组为例进行说明,但上述电源检测电路中的目标检测端口组包括但不限于一个目标检测端口组,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检测目标需要,设置符合需求的一定数量的2、3、5或更多数量的端口组。
参考图6,图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可变电感组件的电路图,在上述实施例所述电源检测电路中,可变电感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标准寄生电感单元L6;当可变电感组件具有多个标准寄生电感单元L6时,多个标准寄生电感单元L6串联和/或并联连接,以使得可变电感组件具有目标电感值。
在上述实施例的电源检测电路中,可变电感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标准计生电感单元L6,若可变电感组件包括多个标准寄生电感单元L6时,多个标准寄生电感单元通过串联和/或并联得到目标寄生电感值。如图6为本实施例中的可变电感组件的电路图,该可变电感组件是通过3个标准寄生电感单元L6串联和并联得到目标可变电感组件,以得到目标寄生电感值。其中,标准寄生电感单元L6的寄生电感值可基于公式:
L=0.0002*N*{Ln[2N/(W+H)]+0.2235[(W+H)/N]+0.5}
其中,L为标准寄生电感单元L6的寄生电感值,N为标准寄生电感单元L6的长度,W为标准寄生电感单元L6的宽度,H为标准寄生电感单元L6的厚度,且L的单位为uH,W、L和H单位为mm,而印刷电路板走线的厚度往往比较固定,如(35um),同时为了满足电源的通流能力W的大小比较大,那么H对寄生电感影响较小,公式可以简化为:
L=0.0002*N*[Ln(2N/W)+0.2235*W/N+0.5]
且若以长度10mm,宽度20mm的走线来计算该走线的寄生电感为:0.001894uH(1.8Nh)。
可变电感组件是通过标准寄生电感单元L6串联和/或并联得到的,且可变电感组件的电感值可基于目标检测端口组的仿真电感值发生改变,其中,构成可变电感组件的标准寄生电感单元L6可以多次重复使用。
在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电源检测电路中,转换子电路5包括:低压差线性稳压电路、降压式变换电路和升压式变换电路中的一种。
参考图7,图7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检测电路的电路图,图中转换子电路5为降压式变换电路中的同步开关降压式变换电路,在该电源检测电路中,所述同步开关降压式变换电路包括:开关管Q1\Q2、电感L6、反馈电阻R1/R2、反馈电路、开关管驱动模块PWM和基准电压VREF。
参考图8,图8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检测电路的电路图,图中转换子电路5为降压式变换电路中的异步开关降压式变换电路,在该电源检测电路中,所述异步开关降压式变换电路包括:开关管Q1、电感L6、反馈电路、反馈电阻R1/R2、续流二极管D、开关管驱动模块PWM和基准电压VREF。
在上述包括降压式变换电路的电源检测电路中,当转换子电路5中的反馈电阻R1的一端与输出电容C2的第一负载端连接时,电源检测电路中的反馈为近端反馈;当转换子电路5中的反馈电阻R1的一端与负载电容C3的第一负载端或负载电阻R的第一负载端连接时,电源检测电路的反馈为远端反馈。
参考图9,图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检测电路的电路图,图中转换子电路5为升压式变换电路中的同步开关降压式变换电路,在该电源检测电路中,所述同步开关降压式变换电路包括:开关管Q1\Q2、电感L6、反馈电路、反馈电阻R1/R2、开关管驱动模块PWM和基准电压VREF。
参考图10,图10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检测电路的电路图,图中转换子电路5为升压式变换电路中的异步开关降压式变换电路,在该电源检测电路中,所述异步开关降压式变换电路包括:开关管Q1、电感L6、反馈电路、反馈电阻R1/R2、续流二极管D、开关管驱动模块PWM和基准电压VREF。
在上述包括升压式变换电路的电源检测电路中,当转换子电路5中的反馈电阻R1的一端与输出电容C2的第一负载端连接时,电源检测电路中的反馈为近端反馈;当转换子电路5中的反馈电阻R1的一端与负载电容C3的第一负载端或负载电阻R的第一负载端连接时,电源检测电路的反馈为远端反馈,且该电路的远端反馈在应用时使用较少。
参考图11,图11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检测电路的电路图,图中转换子电路5为低压差线性稳压电路,所述低压差线性稳压电路包括:调整管Q1、误差放大器EA和基准电压VREF。
在上述包括升压式变换电路的电源检测电路中,当转换子电路5中的反馈电阻R1的一端与输出电容C2的第一负载端连接时,电源检测电路中的反馈为近端反馈;当转换子电路5中的反馈电阻R1的一端与负载电容C3的第一负载端或负载电阻R的第一负载端连接时,电源检测电路的反馈为远端反馈,且该电路的远端反馈在应用时使用较少。
参考图12,图1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源检测方法的方法流程图,本申请又一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电源检测电路的检测方法,所述电源检测电路具有至少一个检测端口组,检测端口组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不同检测端口组对应不同的检测目标,所述检测方法包括:
步骤S1:根据检测目标,选择对应的检测端口组作为目标检测端口组;
步骤S2:在目标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连接可变电感组件,将其他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短接后,检测电源性能参数;
步骤S3:通过调整接入的可变电感组件得到不同电感值,获得不同电感值下检测目标对应的电源性能参数。
基于上述检测电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电源检测电路的检测方法,在该检测方法中,基于检测目标,选择与检测目标相对应的检测端口组,在检测端口组连接对应的可变电感组件,调节可变电感组件的电感值,从而得到不同的电感值下电源性能的参数。
在上述实施例所述检测方法中,获得当前检测目标对应的电源性能参数最优时可变电感组件对应的最优电感值,以最优电感值作为电源应用电路中,对应于当前检测端口组所在位置所对应的线路的寄生电感设计值。
在上述实施例所述检测方法,可变电感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标准寄生电感单元L6;
当可变电感组件具有多个标准寄生电感单元L6时,多个标准寄生电感单元L6串联和/或并联形成可变电感组件;
通过调整可变电感组件内标准寄生电感单元L6的数量和/或连接关系调整电感组件的电感值。
其中,构成可变电感组件的标准寄生电感单元L6可重复使用。
基于上述可知,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电源检测电路及检测方法,在电源检测电路中,在电源VCC的正极和第一负载端之间设置了至少一个检测端口组,检测端口组用于连接可变电感组件,可变电感组件的电感值可基于仿真电感值进行改变。可变电感组件可拆卸的连接于目标检测端口组,其余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短接;不同的检测端口组对应不同的检测目标,且检测端口组接入的可变电感组件的电感值不同,检测获得的电源性能参数不同,可基于改变与目标检测端口组连接的可变电感组件的电感值,得到不同电感值下目标检测端口组对应的电源性能参数,获得最优电源性能参数,从而得到电源检测电路中各个检测位置的最优电感值,且将各个检测位置的最优电感值为电源电路在实际应用的设计电感值。其中,所述电源检测电路包括多个检测端口组,对应多个电源性能参数,多个性能参数包括电源输入线性调整率、反馈环路稳定性、电路中远端反馈点位置的确定、电源输出功率调整率、输出电压调整率、纹波等各项指标参数,且构成可变电感组件的标准寄生电感单元L6可重复使用。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或并列、或递进和并列结合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电路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幅图和实施例的描述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贯穿说明书实施例的同样的幅图标记标识同样的结构。另外,处于理解和易于描述,幅图可能夸大了一些层、膜、面板、区域等厚度。同时可以理解的是,当诸如层、膜、区域或基板的元件被称作“在”另一元件“上”时,该元件可以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另外,“在…上”是指将元件定位在另一元件上或者另一元件下方,但是本质上不是指根据重力方向定位在另一元件的上侧上。
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上述要素的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源检测电路,所述电源检测电路包括:
电源;
负载,具有第一负载端和第二负载端,所述第二负载端与所述电源的负极连接;
连接在所述电源的正极与所述第一负载端之间的至少一个检测端口组,所述检测端口组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可变电感组件,检测状态下,所述可变电感组件可拆卸的连接于一所述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其他所述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短接;
其中,不同检测端口组对应不同的检测目标,且所述检测端口组接入的所述可变电感组件的电感值不同,检测获得的电源性能参数不同,不同的电源性能参数表征不同检测目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检测电路,所述电源检测电路还包括:
连接在所述电源的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第一电容;
转换子电路,具有输入端、输出端、第一检测端和第二检测端;
其中,所述转换子电路的第一检测端与所述第一负载端连接,所述转换子电路的第二检测端与所述第二负载端连接;所述转换子电路的输入端耦接至所述电源的正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检测电路,所述转换子电路包括:低压差线性稳压电路、降压式变换电路和升压式变换电路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检测电路,所述至少一个检测端口组中包括第一检测端口组,所述第一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连接第一节点,所述第一检测端口组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转换子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正极与所述第一电容的公共节点;
当所述第一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连接第一可变电感组件时,用于检测所述电源检测电路的第一电源性能参数。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检测电路,所述至少一个检测端口组中包括第二检测端口组,所述第二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转换子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检测端口组的第二端口连接第二节点;所述第二节点为所述转换子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负载端的公共节点;
当所述第二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连接第二可变电感组件时,用于检测所述电源检测电路的第二电源性能参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检测电路,所述负载包括并联的输出电容、负载电容和负载电阻;
所述至少一个检测端口组中包括第三检测端口组,所述第三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二节点,所述第三检测端口组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第三节点,所述第三节点为所述输出电容第一负载端和所述负载电容第一负载端的公共节点;
当所述第三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连接第三可变电感组件时,用于检测所述电源检测电路的第三电源性能参数;
或,所述至少一个检测端口组中包括第四检测端口组,所述第四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三节点,所述第四检测端口组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第四节点,所述第四节点为所述负载电容第一负载端和所述负载电阻第一负载端的公共节点;
当所述第四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连接第四可变电感组件时,用于检测所述电源检测电路的第四电源性能参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检测电路,所述电感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标准寄生电感单元;
当所述电感组件具有多个所述标准寄生电感单元时,多个所述标准寄生电感单元串联和/或并联连接,以使得所述电感组件具有目标电感值。
8.一种电源检测电路的检测方法,所述电源检测电路具有至少一个检测端口组,所述检测端口组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不同检测端口组对应不同的检测目标,所述检测方法包括:
根据检测目标,选择对应的所述检测端口组作为目标检测端口组;
在所述目标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连接可变电感组件,将其他所述检测端口组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短接后,检测电源性能参数;
通过调整接入的可变电感组件得到不同电感值,获得不同电感值下所述检测目标对应的电源性能参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检测方法,获得当前检测目标对应的电源性能参数最优时所述可变电感组件对应的最优电感值,以所述最优电感值作为电源应用电路中,对应于当前检测端口组所在位置所对应的线路的寄生电感设计值。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检测方法,所述可变电感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标准寄生电感单元;
当所述可变电感组件具有多个所述标准寄生电感单元时,多个所述标准寄生电感单元串联和/或并联形成所述可变电感组件;
通过调整所述可变电感组件内标准寄生电感单元的数量和/或连接关系调整所述可变电感组件的电感值。
CN202310189336.6A 2023-02-28 2023-02-28 一种电源检测电路及检测方法 Pending CN1162990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89336.6A CN116299025A (zh) 2023-02-28 2023-02-28 一种电源检测电路及检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89336.6A CN116299025A (zh) 2023-02-28 2023-02-28 一种电源检测电路及检测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99025A true CN116299025A (zh) 2023-06-23

Family

ID=86779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89336.6A Pending CN116299025A (zh) 2023-02-28 2023-02-28 一种电源检测电路及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9902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98239B2 (en) Power supply with enhanced phase current sharing utilizing active droop control
US9819270B2 (en) Switching power converter, control circuit and integrated circuit therefor, and constant-current control method
US9882489B2 (en) Buck-boost converters with ramp compensation
US9748843B2 (en) DCR inductor current-sensing in four-switch buck-boost converters
US7193871B2 (en) DC-DC converter circuit
TWI684847B (zh) 功率變換器的電流檢測電路
US10177650B2 (en) Switching regulator synchronous node snubber circuit
US9568376B2 (en) Temperature detecting circuit and method thereof
US7352161B2 (en) Burst-mode switching voltage regulator with ESR compensation
US20190341848A1 (en) Power supply and control method for power supply
US20130057237A1 (en) Multi-phase switching regulator and droop circuit therefor
CN116299025A (zh) 一种电源检测电路及检测方法
US9203313B2 (en) Complex power management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6961216B (zh) 新型恒定输出电流buck电路
CN116613991A (zh) 一种具有高输出电压精度迟滞型aot控制的开关电源转换器
CN112710963B (zh) 基于脉冲响应的开关电源故障检测方法
CN112072918B (zh) 一种检测输出电压的补偿控制电路及其实现方法
CN111669059A (zh) 基于ucc28070实现超宽输入电压范围的方法及外围电路
CN216209757U (zh) 一种实现电源测试的装置
CN110854838A (zh) 阻抗定量可调的直流供电系统并联均流方法
CN112528578B (zh) 一种实现可变电感的设计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060033537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printed-circuit board and electronics device
CN118033212A (zh) 电流检测电路、电压调节器、线路板及电子设备
CN101431292A (zh) 具有纹波补偿的电源转换器
CN114460488A (zh) 一种非侵入式黑箱离线式开关电源故障检测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