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94755A - 换热板片及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板片及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94755A
CN116294755A CN202310334199.0A CN202310334199A CN116294755A CN 116294755 A CN116294755 A CN 116294755A CN 202310334199 A CN202310334199 A CN 202310334199A CN 116294755 A CN116294755 A CN 1162947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heat exchange
shuttle
fusiform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3419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林
赵树男
郑雅欣
罗建飞
李华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31033419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9475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947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9475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2Arrangements for directing heat-exchange media into successive compartments, e.g. arrangements of guide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4Arrangements for promoting turbulent flow of heat-exchange media, e.g. by pl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换热板片及换热器,该换热板片包括:板体,包括相连的导流区和换热区,沿所述板体的长度方向,所述导流区分别位于所述换热区的两侧,两个所述导流区分别设置制冷剂出口和制冷剂进口;多个换热件,间隔布置于所述换热区,所述换热件为梭形结构;多个导流件,布置于所述导流区,且所述多个导流件分别以所述制冷剂进口和所述制冷剂出口为中心向所述换热区的方向呈发散状布置。该换热板片及换热器,均衡板片不同区域的流动阻力,解决了换热单元中流动死区导致的换热效率效率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换热板片及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热交换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板片及换热器。
背景技术
板式换热器作为目前较常使用的一种流体热交换设备,具有传热系统高、对数平均温差大、末端温差小、占地面积小、重量轻、制作方便等优点。换热板片作为板式换热器中最重要的部件,板片的设计直接影响到整个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果。现有技术中,所设计的板片在使用过程中,流体一般沿流程短、阻力小的路径流出,容易出现流体分布不均,使得远离进/出口区域的位置流体的流量较少,甚至出现流动死区,导致换热器的换热性能降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板片及换热器,均衡板片不同区域的流动阻力,解决了换热单元中流动死区导致的换热效率效率低的问题。
为此,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板片,该换热板片包括:
板体,包括相连的导流区和换热区,沿所述板体的长度方向,所述导流区分别位于所述换热区的两侧,两个所述导流区分别设置制冷剂出口和制冷剂进口;
多个换热件,间隔布置于所述换热区,所述换热件为梭形结构;
多个导流件,布置于所述导流区,且所述多个导流件分别以所述制冷剂进口和所述制冷剂出口为中心向所述换热区的方向呈发散状布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梭形结构包括梭形凸起和梭形凹陷,所述梭形凸起和所述梭形凹陷在所述换热区呈多行多列交错布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梭形结构为中心对称结构,对称中心线平行于所述延伸方向,
所述梭形结构包括相连的中间部、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所述中间部位于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之间,且所述第一引导部位于朝向所述制冷剂进口的一侧,沿所述延伸方向,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的横截面积均由与所述中间部连接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相对所述中间部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引导部设置为锥形状,或者,
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相对所述中间部非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引导部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引导部的长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梭形结构在所述延伸方向具有第一长度,在垂直于所述延伸方向具有最大宽度,所述第一长度与所述最大宽度的长宽比在2-4。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梭形结构的延伸方向相对所述板体的长度方向倾斜预设角度,位于同一行的所述梭形结构的倾斜方向相同,且位于同一列的相邻所述梭形结构倾斜方向相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部分的所述梭形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板体的长度方向平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流区还设有与所述制冷剂出口和所述制冷剂进口呈四角布置的液体进口和液体出口,所述制冷剂出口和所述制冷剂进口在所述长度方向同侧布置;
所述换热区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顺序划分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制冷剂出口相邻,所述第三区域与所述制冷剂进口相邻;
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梭形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长度方向平行,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梭形结构中,沿所述宽度方向,至少在远离所述制冷剂出口位置的部分所述梭形结构的延伸方向相对所述长度方向倾斜预设角度,且所述梭形结构朝向所述制冷剂出口方向倾斜,位于所述第三区域的所述梭形结构中,沿所述宽度方向,至少在远离所述制冷剂进口位于的部分所述梭形结构的延伸方向相对所述长度方向倾斜所述预设角度,且所述梭形结构朝向所述制冷剂进口方向倾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区域包括在所述宽度方向顺序划分的第一子区、第二子区和第三子区,所述第一子区位于靠近所述制冷剂出口的一侧,位于同一子区的所述梭形结构的预设角度相同,且由所述第一子区向所述第三子区的方向,位于不同子区的所述梭形结构的预设角度增大,所述梭形结构朝向所述制冷剂出口方向倾斜;
所述第三区域包括在所述宽度方向顺序划分的第四子区、第五子区和第六子区,所述第四子区位于靠近所述制冷剂进口的一侧,位于同一子区的所述梭形结构的预设角度相同,且由所述第一子区向所述第三子区的方向,位于不同子区的所述梭形结构的预设角度增大,所述梭形结构朝向所述制冷剂进口方向倾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位于所述第二子区的相邻所述梭形结构之间具有第一间距,位于所述第三子区的相邻所述梭形结构之间具有第二间距,所述第二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间距;和/或,
位于所述第五子区的相邻所述梭形结构之间具有第三间距,位于所述第六子区的相邻所述梭形结构之间具有第四间距,所述第四间距大于所述第三间距;和/或,
位于所述第二子区和所述第五子区的所述梭形结构的预设角度相同,但倾斜方向相反,所述梭形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板体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20°-30°,位于所述第三子区和所述第六子区的所述梭形结构的预设角度相同,但倾斜方向相反,所述梭形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板体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45°;和/或,
位于所述第一子区和所述第四子区中的所述梭形结构的预设角度为0°。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沿所述长度方向,位于不同区域的相邻所述梭形结构之间具有第一距离,位于同一区域中的相邻所述梭形结构之间具有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流件为从所述板体表面凸起的梭形结构,以所述制冷剂出口为中心,多个所述导流件组合形成多条导流组呈发散状延伸到所述换热区,位于同一条所述导流组中的所述导流件朝向所述制冷剂出口方向倾斜,且不同条所述导流组中的所述导流件的倾斜角度不同,随着多条所述导流组在所述宽度方向向远离所述制冷剂出口的位置进行导流,不同导流组中的所述导流件的倾斜角度增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阻挡区,所述阻挡区在宽度方向位于所述导流区的一侧,且所述阻挡区与所述制冷剂出口和/或所述制冷剂进口相邻设置,所述阻挡区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阻挡件,所述阻挡件为凸出于所述板体表面的梭形结构。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如上述所描述的换热板片。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板片及换热器,通过所设置的发散状布置的导流件能够用于将流体能够从不同位置的换热区进入,并通过设置于换热区的梭形结构的换热件,流体在流经梭形结构时,由于梭形结构具有中部宽、两端窄的特点,流体流经梭形结构时,在两端较窄位置流道截面小,流速较高,中间截面大,速度较低,使得流体在梭形结构的速度呈高速-低速-高速分布。换热区中多个梭形结构的设置,使得流体在流经整个换热区的过程中,会出现频繁的速度变化,增强了扰动,破坏边界层,增大垂直壁面方向的温度梯度,强化换热。在起到扰流作用、增强湍流、破坏边界层的同时,均衡板片不同区域的流动阻力,解决了换热单元中流动死区导致的换热效率效率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另外,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且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板片的主视图,其中,箭头X所指方向为宽度方向,箭头Y所指方向为长度方向;
图2示出图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板片的立体图;
图4示出图3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板片中的换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板片中的换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换热板片中的换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换热板片的主视图;
图9示出图8中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
1-板体;2-制冷剂出口;3-制冷剂进口;4-液体出口;5-液体进口;6-换热件;6a-中间部;6b-第一引导部;6c-第二引导部;61-梭形凸起;62-梭形凹陷;7-导流件;7a-导流组;8-阻挡件;A1-导流区;A2-换热区;A21-第一区域;A22-第二区域;A23-第三区域;a1-第一子区;a2-第二子区;a3-第三子区;a4-第四子区;a5-第五子区;a6-第六子区;A3-阻挡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板片,用于换热器,该换热器为板式换热器,由多个换热板片叠加并固定完成。其中,叠加的多个换热板片中,每相邻的两个换热板片作为一组,两个换热板片之间形成多条介质流道,以用于流体在流道中流动进行换热,在此不做详细描述。
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板片的主视图。图2示出图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3示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板片的立体图。其中,箭头X所指方向为宽度方向,箭头Y所指方向为长度方向,由图向纸面内的方向为厚度方向,长度方向Y、宽度方向X和厚度方向相互垂直,后续不再单独强调。
参见图1至图3,换热板片包括板体1,沿长度方向Y的两端分别设有制冷剂出口2和制冷剂进口3。换热板片还包括与制冷剂出口2和制冷剂进口3共同设置于板体1四角位置的液体进口5和液体出口4,制冷剂出口2和液体出口4对角设置,且制冷剂出口2和制冷剂入口在长度方向Y同侧设置。具体的,板体1的一侧表面沿长度方向Y划分为相连的导流区A1和换热区A2,导流区A1分别位于换热区A2的两侧,制冷剂出口2、液体进口5、制冷剂进口和液体出口4分别对应设置在两个导流区A1。导流区A1用于将流体导向换热区A2,以及用于将流体从换热区A2导出到对应的出口,流体能够在换热区A2流动以进行充分换热。
换热区A2间隔布置有多个换热件6,换热件6为梭形结构,导流区A1布置有多个导流件7,多个导流件7分别以制冷剂进口和制冷剂出口2为中心向换热区A2的方向呈发散状布置。通过所设置的发散状布置的导流件7能够用于将流体能够从不同位置的换热区A2进入,并通过设置于换热区A2的梭形结构的换热件6,流体在流经梭形结构时,由于梭形结构具有中部宽、两端窄的特点,流体流经梭形结构时,在两端较窄位置流道截面小,流速较高,中间截面大,速度较低,使得流体在梭形结构的速度呈高速-低速-高速分布。换热区A2中多个梭形结构的设置,使得流体在流经整个换热区A2的过程中,会出现频繁的速度变化,增强了扰动,破坏边界层,增大垂直壁面方向的温度梯度,强化换热。在起到扰流作用、增强湍流、破坏边界层的同时,均衡板片不同区域的流动阻力,解决了换热单元中流动死区导致的换热效率效率低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流动死区具体可以理解为:根据流体流动的规律,流体在流动中会选择进口到出口较近的流程,沿程阻力较小,流体不会主动绕行。因此,对于制冷剂流体来说,由于制冷剂进口3和制冷剂出口2沿长度方向Y同侧布置,同侧的液体进口5和液体出口4之间位于换热区A2中间区域的地方,由于远离制冷剂进口3和制冷剂出口2,经导流件7导流进入换热区A2的流体仅有较小流量甚至是没有(但水在该区域流量大、流速高)制冷剂流体进入中间区域,从而在该区域形成制冷剂流体的流动死区。
可选的,多个换热板片堆叠形成换热器,为了保证较好的换热效果,在板体1厚度方向的两侧均可以设置换热件6和导流件7,在此不做详细说明。为了便于描述,后续中的各实施例中仅以在板体1的一侧布置换热件6和导流件7,进行详细说明,后续不再单独强调。
参见图3和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板片中,对于换热区A2所设置的梭形结构,可以包括梭形凸起61和梭形凹陷62,梭形凸起61和梭形凹陷62在换热区A2呈多行多列交错布置。通过交错设置的梭形凸起61和梭形凹陷62,使得流体进入换热区A2后,在换热器形成的流道中经过梭形凸起61时,能够向宽度方向X两侧的梭形凹陷62流动,并在梭形凹陷62中沿长度方向Y运动,不断重复该流动方式,形成三维流动,以保证较流体在换热区A2流动的均匀性。
可选的,梭形凸起61远离板体1表面的一侧设有焊接表面,焊接表面可以为平面,用于在多个板体1堆叠时,实现相邻板体1之间的焊接固定,使得相邻板体1之间形成多个流道,流体能够从梭形凸起61的侧表面流向两侧的梭形凹陷62,以此不断重复流动,在此不做详细说明。
参见图4至图7,梭形结构为中心对称结构,对称中心线平行于延伸方向,梭形结构包括相连的中间部6a、第一引导部6b和第二引导部6c,中间部6a位于第一引导部6b和第二引导部6c之间,且第一引导部6b位于朝向制冷剂进口的一侧,沿延伸方向,第一引导部6b和第二引导部6c的横截面积均由与中间部6a连接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第一引导部6b用于引导流体流入该梭形结构,使得流体在梭形结构的外表面流动,并随着横截面积的增大到中间部6a,使得流体的流速降低,在达到中间部6a的位置时达到最低。之后再从中间部6a流向第二引导部6c,随着横截面积的减小而增大流速,第二引导部6c用于将流体从该梭形结构导出到长度方向Y位置下方的一个或多个梭形结构的第一引导部6b中,重复上面的流动。通过此种梭形结构的设置,使得流体在流经整个换热区A2的过程中,会出现频繁的速度变化,增强了扰动,破坏边界层、强化换热。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4和图5,第一引导部6b和第二引导部6c相对中间部6a对称设置,第一引导部6b设置为锥形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引导部6b和第二引导部6c的形状、大小设置为相同,可以为图4中的呈三角的锥形结构,或者为呈梯形的多边形的锥形结构,也可以为图5中曲面的锥形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锥形梭形结构,使流体更顺畅的沿梭形结构流动,破坏梭形结构后部流动死区。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参见图6和图7,第一引导部6b和第二引导部6c相对中间部6a非对称设置,第二引导部6c的长度小于第一引导部6b的长度,可以减小入口流动死区,在尾部撞击来流,增大湍流强度,强化换热。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引导部6b和第二引导部6c的形状、大小设置为不同,可以为图6中的雨滴状结构,且雨滴状的延长部分朝向制冷剂进口的方向,设置为雨滴状结构时,其外表面可以为圆滑过度的曲面,也可以为形成多面体的钻石形态的结构。也可以为图7中不对称的多边形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无论将梭形结构设置成上述中的何种形状,均能够使得第一引导部6b和第二引导部6c形成流线型结构,流动阻力小,且没有流动死区,所设置的换热件6的梭形结构还可以为其他形状,如梯形、椭圆形等,可以增强对来流的撞击,气液两相混合更加均匀。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的,梭形结构在延伸方向具有第一长度,在垂直于延伸方向具有最大宽度,第一长度与最大宽度的长宽比在2-4。长宽比过大或者过小,会使梭形结构呈细长状或者接近椭圆形,都会出现梭形结构中流体速度变化不明显,湍流强度低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板片中,在换热区A2中所设置的换热件6,多个换热件6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布置,以下列举几种具体的排布形式,但并不限于此。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位于换热区A2的多个梭形结构的换热件6可以呈多行多列阵列布置,梭形结构的延伸方向可以与板体1的长度方向Y平行,或者也可以相对板体1的长度方向Y倾斜预设角度a,用于引导流体冲击边界层和相邻的下一梭形尾部涡流区。
可选的,当将换热件6设置呈倾斜预设角度a的梭形结构时,各梭形结构的倾斜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完全相同。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位于同一行的梭形结构的倾斜方向相同,且位于同一列的相邻梭形结构倾斜方向相反。以通过交错设置的不同倾斜方向的梭形结构能够提高换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能够使得流体能够更方便、快速、均匀的从导流区A1流向换热区A2并从换热区A2导出至导流区A1,在长度方向Y位于最外侧的两行梭形结构中,两行梭形结构的倾斜方向相反,且梭形结构与对应的导流件7之间形成夹角,在此不做详细说明。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所设置的预设角度a,可以根据所设置的导流件7的具体排布等的具体配合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部分的梭形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板体1的长度方向Y平行。即设置于换热区A2的梭形结构的排布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组合来实现。
参见图8,换热区A2包括沿长度方向Y顺序划分的第一区域A21、第二区域A22和第三区域A23,第一区域A21与制冷剂出口2相邻,第三区域A23与制冷剂进口相邻。位于第二区域A22的梭形结构的延伸方向与长度方向Y平行,位于第一区域A21的梭形结构中,沿宽度方向X,至少在远离制冷剂出口2位置的部分梭形结构的延伸方向相对长度方向Y倾斜预设角度a,且梭形结构朝向制冷剂出口2方向倾斜,位于第三区域A23的梭形结构中,沿宽度方向X,至少在远离制冷剂进口位于的部分梭形结构的延伸方向相对长度方向Y倾斜预设角度a,且梭形结构朝向制冷剂进口方向倾斜。将位于中间第二区域A22中的梭形结构设置为平行于板体1的长度方向Y,而位于上下两侧的第一区域A21和第三区域A23中的至少部分朝向制冷剂进出口方向倾斜,有利于流体在换热区A2中能够更多的流向在宽度方向X远离制冷剂进出口一侧的易形成流动死区的位置,从而保证流体在换热区A2中的流动更为均匀,避免出现流动死区,提高换热效果。
可选的,对于第一区域A21和第三区域A23中的梭形结构,可以全部设置呈朝向对应的制冷剂进口或/制冷剂出口2方向倾斜的特征,并且,可以根据所设置的梭形结构相对制冷剂进口或制冷剂出口2距离的远近,将第一区域A21和第三区域A23中所布置的梭形结构进一步划分不同的子区,使得不同子区中的梭形结构的倾斜角度不同。即第一区域A21包括在宽度方向X顺序划分的第一子区a1、第二子区a2和第三子区a3,第一子区a1位于靠近制冷剂出口2的一侧,位于同一子区的梭形结构的预设角度a相同,且由第一子区a1向第三子区a3的方向,位于不同子区的梭形结构的预设角度a增大,梭形结构朝向制冷剂出口2方向倾斜。第三区域A23包括在宽度方向X顺序划分的第四子区a4、第五子区a5和第六子区a6,第四子区a4位于靠近制冷剂进口的一侧,位于同一子区的梭形结构的预设角度a相同,且由第一子区a1向第三子区a3的方向,位于不同子区的梭形结构的预设角度a增大,梭形结构朝向制冷剂进口方向倾斜。以能够将流体更多的引导到容易形成流动死区的位置,提高换热效果。
可选的,第一子区a1、第二子区a2和第三子区a3在第一区域A21中的占比可以为六分之一、六分之二、六分之三,第四子区a4、第五子区a5和第六子区a6在第三区域A23中的占比同样可以为六分之一、六分之二、六分之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的,位于第二子区a2的相邻梭形结构之间具有第一间距,位于第三子区a3的相邻梭形结构之间具有第二间距,第二间距大于第一间距。位于第五子区a5的相邻梭形结构之间具有第三间距,位于第六子区a6的相邻梭形结构之间具有第四间距,第四间距大于所述第三间距。通过不同子区的划分,随着在宽度方向X向制冷剂进出口的不断远离,所布置的子区中的梭形结构的倾斜方向增大,且所布置的梭形结构的密度逐渐降低。以减小流动阻力,使板片中的流量分布更加均匀,同时从中部到又不的湍流强度依次增大。
可以理解的是,经过导流区A1和第一区域A21的均流,板片中第二区域A22中的流量分布已经较为均匀,无需强化该区域中的某一区域的换热,因此将第二区域A22中的梭形结构设置成与板体1的长度方向Y平行。再经过第三区域A23导出到制冷剂出口2时,所设置的第三区域A23中的梭形结构的设计,以减小阻力,从而达到较好的引流效果。
可选的,位于第二子区a2和第五子区a5的梭形结构的预设角度a相同,但倾斜方向相反,梭形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板体1的长度方向Y之间的夹角为20°-30°,位于第三子区a3和第六子区a6的梭形结构的预设角度a相同,但倾斜方向相反,梭形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板体1的长度方向Y之间的夹角为30°-45°。位于第一子区a1和第四子区a4中的梭形结构的预设角度a为0°,在此不做详细说明。
进一步的,对于所设置换热板片中,沿长度方向Y,位于不同区域的相邻梭形结构之间具有第一距离L1,位于同一区域中的相邻梭形结构之间具有第二距离L2,第一距离L1大于第二距离L2。以通过在不同区域之间的位置增大梭形结构的间距,使得具有间距混合作用,提高换热效果。
可选的,对于所设置的第二区域A22中,沿板体1的长度方向Y,位于第二区域A22的中间位置的两行梭形结构中,两者之间的第三距离L3也可以设置为比其他相邻的梭形结构的间距更大,以提高流体的混合效果,在此不做详细说明。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8和图9,导流件7为梭形结构,以制冷剂出口2为中心,多个导流件7组合形成多条导流组7a呈发散状延伸到换热区A2,位于同一条导流组7a中的导流件7朝向制冷剂出口2方向倾斜,且不同条导流组7a中的导流件7的倾斜角度不同,随着多条导流组7a在宽度方向X向远离制冷剂出口2的位置进行导流,不同导流组7a中的导流件7的倾斜角度增大。通过所设置的导流件7,发散状的导流件7使得从制冷剂进出口向外的密度逐渐减小,以减小远离进出口处的流动阻力,使不同区域的流动阻力均衡,可以避免大部分流体沿流程较短、阻力小的方向流动,避免出现远离进出口区域的流量小的问题。
并且,所设置的多条导流组7a中,将不同的导流组7a中导流件7的倾斜角度设置为不同,即当所设置的导流组7a用于将流体引入的换热区A2的位置离制冷剂进出口越远,倾斜角度越大,以便于更好的将流体引入流量较少的换热区A2,进一步均匀流体在整板中的分布,同时能够增大换热面积,提升换热量。
可选的,梭形的导流件7朝向制冷剂进口、制冷剂出口2的方向倾斜,且倾斜角度的范围在25°-65°。
可以理解的是,将导流件7所设置的梭形结构,其形状可以参考换热区A2的梭形结构的设计,导流件7可以与换热件6中所设置的梭形凸起61相同,在此不做详细说明。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换热板片还包括阻挡区A3,阻挡区A3在宽度方向X位于导流区A1的一侧,且阻挡区A3与制冷剂出口2和/或制冷剂进口相邻设置,阻挡区A3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阻挡件8,阻挡件8为梭形结构。通过所设置的阻挡件8,用于将从制冷剂进口导出的流体能够更好的进入导流区A1,并用于将从导流区A1的流体更好导向制冷剂出口2,阻挡流体从板体1流出。
可以理解的是,对与所设置的梭形结构的阻挡件8,可以参考换热区A2的梭形结构的设计,阻挡件8可以与换热件6中所设置的梭形凸起61相同,在此不做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如上述中所描述的换热板片,在此不再赘述。
应当指出,在说明书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等表示所述的实施例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但未必每个实施例都包括该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此外,这样的短语未必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在结合实施例描述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时,结合明确或未明确描述的其他实施例实现这样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范围之内。
应当容易地理解,应当按照最宽的方式解释本公开中的“在……上”、“在……以上”和“在……之上”,以使得“在……上”不仅意味着“直接处于某物上”,还包括“在某物上”且其间具有中间特征或层的含义,并且“在……以上”或者“在……之上”不仅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的含义,还可以包括“在某物以上”或“之上”且其间没有中间特征或层(即,直接处于某物上)的含义。
此外,文中为了便于说明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例如,“下面”、“以下”、“下方”、“以上”、“上方”等,以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其他元件或特征的如图所示的关系。空间相对术语意在包含除了附图所示的取向之外的处于使用或操作中的器件的不同取向。装置可以具有其他取向(旋转90度或者处于其他取向上),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词可以同样被相应地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换热板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板体,包括相连的导流区和换热区,沿所述板体的长度方向,所述导流区分别位于所述换热区的两侧,两个所述导流区分别设置制冷剂出口和制冷剂进口;
多个换热件,间隔布置于所述换热区,所述换热件为梭形结构;
多个导流件,布置于所述导流区,且所述多个导流件分别以所述制冷剂进口和所述制冷剂出口为中心向所述换热区的方向呈发散状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梭形结构包括梭形凸起和梭形凹陷,所述梭形凸起和所述梭形凹陷在所述换热区呈多行多列交错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梭形结构为中心对称结构,对称中心线平行于所述延伸方向,
所述梭形结构包括相连的中间部、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所述中间部位于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之间,且所述第一引导部位于朝向所述制冷剂进口的一侧,沿所述延伸方向,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的横截面积均由与所述中间部连接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相对所述中间部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引导部设置为锥形状,或者,
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相对所述中间部非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引导部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引导部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梭形结构在所述延伸方向具有第一长度,在垂直于所述延伸方向具有最大宽度,所述第一长度与所述最大宽度的长宽比在2-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梭形结构的延伸方向相对所述板体的长度方向倾斜预设角度,位于同一行的所述梭形结构的倾斜方向相同,且位于同一列的相邻所述梭形结构倾斜方向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片,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的所述梭形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板体的长度方向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区还设有与所述制冷剂出口和所述制冷剂进口呈四角布置的液体进口和液体出口,所述制冷剂出口和所述制冷剂进口在所述长度方向同侧布置;
所述换热区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顺序划分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制冷剂出口相邻,所述第三区域与所述制冷剂进口相邻;
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梭形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长度方向平行,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梭形结构中,沿所述宽度方向,至少在远离所述制冷剂出口位置的部分所述梭形结构的延伸方向相对所述长度方向倾斜预设角度,且所述梭形结构朝向所述制冷剂出口方向倾斜,位于所述第三区域的所述梭形结构中,沿所述宽度方向,至少在远离所述制冷剂进口位于的部分所述梭形结构的延伸方向相对所述长度方向倾斜所述预设角度,且所述梭形结构朝向所述制冷剂进口方向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包括在所述宽度方向顺序划分的第一子区、第二子区和第三子区,所述第一子区位于靠近所述制冷剂出口的一侧,位于同一子区的所述梭形结构的预设角度相同,且由所述第一子区向所述第三子区的方向,位于不同子区的所述梭形结构的预设角度增大,所述梭形结构朝向所述制冷剂出口方向倾斜;
所述第三区域包括在所述宽度方向顺序划分的第四子区、第五子区和第六子区,所述第四子区位于靠近所述制冷剂进口的一侧,位于同一子区的所述梭形结构的预设角度相同,且由所述第一子区向所述第三子区的方向,位于不同子区的所述梭形结构的预设角度增大,所述梭形结构朝向所述制冷剂进口方向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板片,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二子区的相邻所述梭形结构之间具有第一间距,位于所述第三子区的相邻所述梭形结构之间具有第二间距,所述第二间距大于所述第一间距;和/或,
位于所述第五子区的相邻所述梭形结构之间具有第三间距,位于所述第六子区的相邻所述梭形结构之间具有第四间距,所述第四间距大于所述第三间距;和/或,
位于所述第二子区和所述第五子区的所述梭形结构的预设角度相同,但倾斜方向相反,所述梭形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板体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20°-30°,位于所述第三子区和所述第六子区的所述梭形结构的预设角度相同,但倾斜方向相反,所述梭形结构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板体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45°;和/或,
位于所述第一子区和所述第四子区中的所述梭形结构的预设角度为0°。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板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长度方向,位于不同区域的相邻所述梭形结构之间具有第一距离,位于同一区域中的相邻所述梭形结构之间具有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距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为从所述板体表面凸起的梭形结构,以所述制冷剂出口为中心,多个所述导流件组合形成多条导流组呈发散状延伸到所述换热区,位于同一条所述导流组中的所述导流件朝向所述制冷剂出口方向倾斜,且不同条所述导流组中的所述导流件的倾斜角度不同,随着多条所述导流组在所述宽度方向向远离所述制冷剂出口的位置进行导流,不同导流组中的所述导流件的倾斜角度增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板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阻挡区,所述阻挡区在宽度方向位于所述导流区的一侧,且所述阻挡区与所述制冷剂出口和/或所述制冷剂进口相邻设置,所述阻挡区设有多个间隔布置的阻挡件,所述阻挡件为凸出于所述板体表面的梭形结构。
14.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板片。
CN202310334199.0A 2023-03-30 2023-03-30 换热板片及换热器 Pending CN1162947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34199.0A CN116294755A (zh) 2023-03-30 2023-03-30 换热板片及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34199.0A CN116294755A (zh) 2023-03-30 2023-03-30 换热板片及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94755A true CN116294755A (zh) 2023-06-23

Family

ID=86790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34199.0A Pending CN116294755A (zh) 2023-03-30 2023-03-30 换热板片及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9475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44683B1 (en) Heat exchanger tube
JP2524812B2 (ja) 熱交換器
US11118848B2 (en) Heat-exchanging plate, and plate heat exchanger using same
US11454448B2 (en) Enhanced heat transfer surface
BRPI0415965B1 (pt) Canal de corrente para um trocador de calor e trocador de calor com canais de corrente desse tipo
CN107462093B (zh) 板式换热器
US10890381B2 (en) Cross-flow heat exchanger
JP2013537298A (ja) 冷媒導管とその冷媒導管を備えた熱交換器
WO2013037381A1 (en) Conduit assemblies for heat exchangers and the like
WO2020001125A1 (zh) 一种换热器
KR100197718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열교환기
CN108827057A (zh) 一种新型鱼骨形的板式换热器复合波纹板片
CN116294755A (zh) 换热板片及换热器
KR20070061448A (ko) 열교환 플레이트
KR0133026Y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열교환기
CN111536822B (zh) 翅片、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01403576A (zh) 一种三分之一扇形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
CN219511367U (zh) 换热板片及换热器
KR101315648B1 (ko) 판형 열교환기
CN106969651A (zh) 一种新型列管换热器
CN207439232U (zh) 翅片和换热器
RU2529288C1 (ru) Пакет пластин теплообменного аппарата
CN112414178A (zh) 板式换热器及其换热板片
KR100382492B1 (ko) 열교환기
JP2020139722A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却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