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91390A - 一种中深孔探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深孔探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91390A
CN116291390A CN202310586797.7A CN202310586797A CN116291390A CN 116291390 A CN116291390 A CN 116291390A CN 202310586797 A CN202310586797 A CN 202310586797A CN 116291390 A CN116291390 A CN 1162913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fid tag
cable
medium
detection device
length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58679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291390B (zh
Inventor
高兆全
许宏图
原新宇
张平发
王日东
杨彬
赵伟
彭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hai Gemho Digital Min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hai Gemho Digital M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hai Gemho Digital Min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hai Gemho Digital M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8679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91390B/zh
Publication of CN1162913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913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2913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913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7/00Survey of boreholes or wells
    • E21B47/04Measuring depth or liquid leve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7/00Survey of boreholes or wells
    • E21B47/02Determining slope or direction
    • E21B47/022Determining slope or direction of the borehole, e.g. using geomagnetism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logy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数据识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深孔探测装置,包括深度检测单元、姿态检测单元和控制单元,深度检测单元、姿态检测单元将测量的深度信息与角度信息传输给控制单元处理。其中,深度检测单元包括线缆、位于线缆外侧且沿线缆轴向间隔设置的多个RFID标签、RFID标签识别器以及位于RFID标签外侧的外壳,RFID标签被设置为RFID标签识别器在任意一点可以获取至多一个RFID标签的信号。本申请中的RFID标签识别器可准确识别洞口位置的至多一个RFID标签的信号,不存在深度信息的误判问题,具有准确率高、精度高、操作简单、测量方便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中深孔探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数据识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深孔探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各大露天矿和土石方工程爆破中,广泛使用中深孔爆破,而中深孔爆破方法是介于浅孔爆破与深孔爆破之间的,以专用钻凿设备钻孔作为炸药包埋藏空间的爆破方法。
大型露天矿山单次爆破炮孔个数动辄几百个、甚至上千个,中深孔的质量直接影响爆破效果的好坏,因此,需要对中深孔的深度和角度进行检测。
目前主要依赖打孔经验进行检测,当然也有部分企业通过人工的方式,将带有刻度的线缆直接深入炮孔内,通过线缆的深入深度获取炮孔的深度,通过洞口的量角装置获取炮孔的角度,并手工记录数据,该检测方法中线缆的材质较软,存在测量到炮孔的最深处无法感知尽头的问题,基于线缆材质较软的问题,也有部分企业将线缆替换为材质较硬的测量装置深入炮孔获取深度数据,无论采用材质较软的线缆测量深度数据还是采用材质较硬的测量装置测量深度数据,均存在需要人工观测并录入数据、效率低且无法实现自动检测的问题;也有部分企业采用声波探测装置进行炮孔检测,但存在看不见、探不准的问题;也有部分企业,通过采用裸露的摄像头投入炮孔内进行拍照和定位,但由于炮孔内的环境较为恶劣,炮孔内时常存在岩石、泥浆和灰尘等不可控因素,该检测方法不仅会给摄像头造成损伤,而且拍摄的照片通常是模糊不清的,工程应用的效果极差。
公告号CN217976184U公开了一种新型中深孔探测装置,该装置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测量方便、测量灵活性高、无需人工录入信息的探测装置,该装置可以实现深度信息和角度信息的自动获取,但是手持机在靠近孔口附近的RFID标签(电子标签)时,由于RFID标签的传输距离较远,手持机同时可获取多个RFID标签的信息,存在深度信息误判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深孔探测装置,可实现深度信息的准确检测。
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中深孔探测装置,包括深度检测单元、姿态检测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深度检测单元、所述姿态检测单元将测量的深度信息与角度信息传输给所述控制单元处理。
所述深度检测单元包括线缆、位于所述线缆外侧且沿所述线缆轴向间隔设置的多个RFID标签、RFID标签识别器以及位于所述RFID标签外侧的外壳;
所述RFID标签被设置为所述RFID标签识别器在任意一点可以获取至多一个RFID标签的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RFID标签为有源标签或无源标签;
当所述RFID标签为有源标签时,所述RFID标签的发射功率、所述外壳的径向厚度与任意相邻的所述RFID标签之间的最小间隔L满足以下条件:
Figure SMS_1
当所述RFID标签为无源标签时,所述RFID标签识别器的发射功率、所述外壳的径向厚度与任意相邻的所述RFID标签之间的最小间隔L满足以下条件:
Figure SMS_2
其中,
Figure SMS_3
为所述RFID标签的发射功率,/>
Figure SMS_4
为所述RFID标签识别器的发射功率,/>
Figure SMS_5
为所述外壳的衰减系数,/>
Figure SMS_6
为空气的衰减系数,h为所述外壳的径向厚度,/>
Figure SMS_7
为所述RFID标签识别器的接收功率阈值。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由玻璃钢材料制成,所述外壳的径向厚度为0.2cm。
进一步地,所述RFID标签的形状为环形,所述线缆、所述RFID标签和所述外壳固定连接且同轴设置;
相邻所述RFID标签间隔10 cm。
优选地,所述RFID标签沿其轴向方向的长度为10cm,功率为0.85 W。
进一步地,所述姿态检测单元经所述线缆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器经所述线缆与所述姿态检测单元通信,从而实现角度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所述第二控制器用于与所述深度检测单元通信,从而实现深度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优选地,所述中深孔探测装置还包括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进行通信;
所述显示单元可将所述控制单元处理后的深度信息与角度信息进行显示。
优选地,所述中深孔探测装置还包括穿引单元,用于实现所述线缆的运输与收集;
所述穿引单元包括绕线支架、支撑底座、脚轮和手推杆,所述绕线支架为车轮状结构,用于供所述线缆缠绕,并通过其自身的周向旋转完成所述线缆的释放与收集;所述支撑底座与所述绕线支架固定连接,以使所述绕线支架处于悬空状态;所述脚轮安装于所述支撑底座的一端,从而实现所述穿引单元的移动;所述手推杆与所述绕线支架固定连接,以方便操作人员推动。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中深孔探测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的RFID标签为环形结构,且外壳由玻璃钢材料制成,通过合理设置RFID标签以及外壳的参数,从而实现RFID标签识别器在任意一点可以获取至多一个RFID标签的信号。当测量人员将RFID标签识别器靠近洞口的RFID标签时,只能读取洞口处的最多一个RFID标签信息,而不存在其他位置RFID标签信息的干扰,实现了近距离深度信息的自动获取,提高了深度数据测量的准确性和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中深度检测单元与姿态检测单元连接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中深度检测单元、姿态检测单元、穿引单元连接的整体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中线缆、RFID标签、外壳在洞口处沿轴向的剖面图;
图4为本申请中手持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附图标记:11、线缆,12、外壳,13、RFID标签,14、RFID标签识别器,2、姿态检测单元,31、第一控制器,4、穿引单元,41、绕线支架,410、挡圈,411、固定轴,412、旋转轴,413、保护杆,414、支撑轴,42、支撑底座,43、脚轮,46、手推杆,5、手持装置,51、显示器,52、支撑架,53、握柄,55、连接杆、56、安装台,6、洞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说明。
本说明书中词汇是为了说明本申请的实施例而使用的,但不是试图要限制本申请。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描述中,为了方便理解,放大或者缩小了图纸上的各种构件,但这种做法不是为了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中深孔探测装置,该探测装置包括深度检测单元、姿态检测单元2和控制单元,其中,深度检测单元用于获取炮孔的深度信息,姿态检测单元2用于获取炮孔对应位置的角度信息,深度检测单元、姿态检测单元2将测量的深度信息与角度信息传输给控制单元处理。
具体地,图1示出了本申请中深度检测单元与姿态检测单元2连接的整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深度检测单元包括线缆11、位于线缆11外侧且沿线缆11间隔设置的多个RFID标签13、位于RFID标签13外侧的外壳12和RFID标签识别器14,RFID标签识别器14可读取RFID标签13的编码信息,从而通过洞口6处RFID标签13的编码信息获取炮孔的深度信息。
具体地,外壳12由玻璃钢材料制成。一方面,玻璃钢可降低RFID标签13的传输信息损耗,保证RFID标签13的传输信息精度,提高了获取深度信息的准确性与精度;另一方面,玻璃钢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弹性,可对线缆11形成良好的保护,使线缆11可深入不同类型的炮孔中。
进一步地,虽然玻璃钢外壳12可降低RFID标签13的传输信息损耗,但是由于普通方形RFID标签13的有效识别距离可达到10米以上,若在炮孔洞口6进行RFID标签13的识别,会存在同时获取若干个RFID标签13信息的问题,使得无法确定哪个信息为炮孔洞口6的RFID标签13发出的,存在深度信息误判的问题。
进一步地,图3示出了本申请中线缆11、RFID标签13、外壳12在洞口6处的轴向剖面图,如图3所示,本申请中的RFID标签13为环形结构,RFID标签13与线缆11同轴设置,环形结构的RFID标签13可极大地缩短其自身的有效识别距离,保证RFID标签识别器14获取的信息即为洞口6的RFID标签13发出的,排除了该RFID标签13以外其他RFID标签13的信号,从而实现深度信息的高效、准确测量。
进一步地,为实现深度信息的准确测量,就需要保证RFID标签识别器14在任意一点最多可以获取一个RFID标签13的信号。即,当RFID标签识别器14与RFID标签13在有效通信范围内时,RFID标签识别器14可以获取一个RFID标签13的信号;当RFID标签识别器14与RFID标签13超过有效通信范围内时,RFID标签识别器14获取不到任意一个RFID标签13的信号。在此基础上,测量人员只需保证RFID标签识别器14靠近洞口6,并与洞口6处的RFID标签13处于有效通信范围内,即可实现深度信息的准确测量。
基于以上描述,则需要对RFID标签13、外壳12以及RFID标签识别器14的相关参数进行设置,以实现RFID标签识别器14在任意一点最多可以获取一个RFID标签13的信号。
进一步地,RFID标签13为有源标签或无源标签,由于不同种类RFID标签13的通信原理不同,因而RFID标签13、外壳12以及RFID标签识别器14的相关参数设置也会不同。
(1)当RFID标签13为有源标签时,有源RFID标签13可直接向外发射微波信号,RFID标签识别器14具有接收功率阈值D,即RFID标签13到达RFID标签识别器14时的功率大于RFID标签识别器14的接收功率阈值D时,即可被RFID标签识别器14识别,反之,则不能被RFID标签识别器14识别。
具体地,当RFID标签13为有源标签时,RFID标签13的发射功率、外壳12的径向厚度与任意相邻的RFID标签13之间的最小间隔L满足以下条件:
Figure SMS_8
其中,
Figure SMS_9
为RFID标签13的发射功率,/>
Figure SMS_10
为外壳12的衰减系数,/>
Figure SMS_11
为空气的衰减系数,h为外壳12的径向厚度,D为RFID标签识别器14的接收功率阈值。
具体地,当RFID标签13为有源标签时,RFID标签13发出的微波信号需要依次穿过外壳12、空气才能到达RFID标签识别器14,而微波信号在外壳12、空气的传播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信号的衰减。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由于RFID标签识别器14存在位于相邻RFID标签13连接线的垂直平分线的情况(即L/2所在的垂直线),如位置一的位置,此时RFID标签识别器14与这两个RFID标签13的距离相等,需保证在此刻两个RFID标签13的信号都获取不到,才能实现深度信息的准确测量,即
Figure SMS_12
,此时测量人员需要将RFID标签识别器14再进一步靠近洞口6处的RFID标签13才能实现微波信号的获取,如位置二的位置。另外,RFID标签识别器14与RFID标签13的最近距离为外壳12的径向厚度,即RFID标签13发出的微波信号仅需穿过外壳12就可被RFID标签识别器14获取,如位置三的位置,此时/>
Figure SMS_13
(2)当RFID标签13为无源RFID标签时,无源RFID标签13只有接收到微波信号后才将内部芯片中的数据发送出来。具体地,RFID标签识别器14向RFID标签13发送微波信号,RFID标签13接收微波信号后,并将部分微波能量转换为直流电供自身作业,并将内部芯片存储的编号信息发出,再传输给RFID标签识别器14。
具体地,当RFID标签13为无源标签时,RFID标签识别器14的发射功率、外壳12的径向厚度与任意相邻的RFID标签13之间的最小间隔L满足以下条件:
Figure SMS_14
其中,
Figure SMS_15
为RFID标签识别器14的发射功率,/>
Figure SMS_16
为外壳12的衰减系数,/>
Figure SMS_17
为空气的衰减系数,h为外壳12的径向厚度,D为RFID标签识别器14的接收功率阈值。
具体地,当RFID标签13为无源RFID标签时,RFID标签识别器14发射的微波信号需要依次经过空气、外壳12到达RFID标签13,再依次经过外壳12、空气后再回到RFID标签识别器14,而微波信号在两次经过空气、外壳12的传播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信号的衰减。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由于RFID标签识别器14存在位于相邻RFID标签13连接线的垂直平分线的情况(即L/2所在的垂直线),如位置一的位置,此时RFID标签识别器14与这两个RFID标签13的距离相等,需保证在此刻两个RFID标签13的信号都获取不到,才能实现深度信息的准确测量,即
Figure SMS_19
,此时测量人员需要将RFID标签识别器14再进一步靠近洞口6处的RFID标签13才能实现微波信号的获取,如位置二的位置。另外,RFID标签识别器14与RFID标签13的最近距离为外壳12的径向厚度,即RFID标签13发出的微波信号仅需穿过外壳12就可被RFID标签识别器14获取,如位置三的位置,此时/>
Figure SMS_20
基于实际情况考虑,RFID标签识别器14发射的微波信号经过衰减到达RFID标签13,RFID标签13再将接收到的微波信号传递出去的过程中,RFID标签13输出的微波信号小于输入RFID标签13的微波信号,即RFID标签13的微波信号转化效率λ必然小于1。
此时,RFID标签识别器14的发射功率、外壳12的径向厚度与任意相邻的RFID标签13之间的最小间隔L满足以下条件:
Figure SMS_21
在本申请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为保证RFID标签13的穿透能力,外壳12的径向厚度为0.2 cm。
在本申请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为保证深度信息的测量精度,相邻RFID标签13的间隔为10 cm。
在本申请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RFID标签13沿其轴向方向的长度为10 cm,功率为0.85 W。
在本申请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中深孔探测装置还包括穿引单元4,用于实现线缆11的运输与收集。
在本申请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外壳12在每个RFID标签13处设有标记,方便测量人员清楚的找到RFID标签13的位置,以便准确读取洞口6处RFID标签13的信号。
具体地,图2示出了本申请中穿引单元4的整体结构图,如图2所示,由于线缆11为线性结构,为方便其收集与整理,本申请中的穿引单元4包括绕线支架41,绕线支架41为车轮状结构,线缆11可缠绕在绕线支架41内部。
具体地,绕线支架41包括挡圈410、旋转轴412、保护杆413和支撑轴414,挡圈410为圆环状结构,旋转轴412、支撑轴414位于挡圈410的中心位置且与挡圈410同轴设置,挡圈410通过保护杆413与旋转轴412固定连接,支撑轴414位于旋转轴412的内部且与旋转轴412转动连接,挡圈410、旋转轴412和保护杆413可沿支撑轴414轴线同步周向旋转。挡圈410可限位线缆11,防止其沿绕线支架41径向方向脱落。
进一步地,旋转轴412设置有沿其轴向贯穿的中心通孔,支撑轴414容置于中心通孔内。
具体地,保护杆413为U型结构,且沿挡圈410径向设置,开口端与旋转轴412固定连接,封闭端固定连接于与挡圈410的左右两侧。一方面,保护杆413从左右两侧限位深度测量装置,可防止深度测量装置沿绕线支架41轴向方向散落;另一方面,保护杆413给予了挡圈410与旋转轴412之间的径向支撑力,增加了挡圈410与旋转轴412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线缆11缠绕于旋转轴412上,并被挡圈410和保护杆413包围于绕线支架41内部。当进行测量工作时,牵引线缆11的一端,即可实现线缆11带动旋转轴412旋转,从而实现线缆11的释放;当测量工作完成时,转动挡圈410即可带动旋转轴412旋转,从而实现线缆11的收集。
进一步地,绕线支架41还包括两个支撑底座42,支撑底座42固定连接于绕线支架41沿其轴向方向的两侧,支撑底座42可使得绕线支架41处于悬空状态,从而实现挡圈410沿支撑轴414轴线周向旋转的可靠实施。
具体地,绕线支架41还包括固定轴411,固定轴411固定连接于支撑轴414沿其轴向方向的两侧,支撑底座42通过固定轴411与绕线支架41固定连接。
具体地,支撑底座42为三角形结构,其一条边与地面接触,该边的对角与固定轴411固定连接。支撑底座42可增加穿引单元4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保证穿引单元4的稳定性,且三角形结构也有稳固、坚定和耐压的特点。
具体地,固定轴411与旋转轴412同轴设置,固定轴411设置有与旋转轴412中心通孔对应的通孔,以实现容置支撑轴414的效果。
优选地,穿引单元4还包括脚轮43,脚轮43安装于支撑底座42的一端,脚轮43可沿地面滚动,从而实现穿引单元4的省力移动。
优选地,穿引单元4还包括手推杆46,手推杆46为U型结构,其开口端与固定轴411固定连接,封闭端以方便操作人员推动,从而实现穿引单元4的移动。
如图1和图2所示,姿态检测单元2经线缆11与控制单元连接,从而实现姿态检测单元2与控制单元之间的通信,从而实现角度信号的传输。
具体地,姿态检测单元2内部设置有测斜仪,测斜仪可检测炮孔对应位置的角度信息,并传输给控制单元。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控制器31,姿态检测单元2经线缆11与第一控制器31连接,第一控制器31设有充电电池,可通过线缆11为姿态检测单元2提供能量。
进一步地,支撑轴414设置有容置第一控制器31的通孔,支撑轴414与第一控制器31固定连接,以使挡圈410和旋转轴412转动时,保证第一控制器31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中深孔探测装置还包括显示单元,显示单元与控制单元通信,从而将控制单元处理后的深度信息与角度信息进行显示。
具体地,如图4所示,本申请中的显示单元采用显示器51,为实现显示器51的固定与携带,本申请中的中深孔探测装置设置有手持装置5。
具体地,手持装置5还包括支撑架52,支撑架52用于固定与保护显示器51,防止显示器51脱落,支撑架52安装于显示器51的下方。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的RFID标签识别器14安装于手持装置5上,可实现RFID标签识别器14读取RFID标签13的同时,通过显示器51直观获得炮孔的深度信息与角度信息。
具体地,手持装置5还包括安装台56和连接杆55,安装台56上方与支撑架52固定连接,连接杆55一端与安装台56固定连接,另一端与RFID标签识别器14铰接。由于连接杆55与RFID标签识别器14铰接,使用时可以调节RFID标签识别器14的角度,以更好地与RFID标签13配合,确保识别的精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连接杆55采用伸缩杆结构,以满足不同位置炮孔深度的测量,尤其是巷道顶高较高,或测量人员手臂到达不了的位置,可将连接杆55拉长,实现炮孔深度数据的测量。
具体地,伸缩杆的结构有多种,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详细赘述,只要能够实现伸长和回缩即可。
在本申请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伸缩杆包括外管和内杆,内杆滑动插在外管中,外管内壁上设有延期轴向方向设置的凹槽,内杆外壁上设有沿其轴向方向设置的凸起,通过凸起与凹槽的配合,实现内杆位置的限位固定。进一步地,RFID标签识别器14与内杆铰接,外管与安装台56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控制单元还包括第二控制器,第二控制器位于安装台56内,第二控制器可与RFID标签识别器14、显示器51、第一控制器31通信,以实现深度信息与角度信息的传输。
具体地,第一控制器31与第二控制器通信,将姿态检测单元2测量的角度信息传输给第二控制器。
可以想象的是,第一控制器31可以通过信号线等有线方式与第二控制器连接,也可以通过蓝牙等无线方式与第二控制器连接。本申请中采用蓝牙通讯进行第一控制器31与第二控制器之间的通信,可解除第一控制器31与第二控制器之间的距离限制,具有使用方便的特点。
具体地,RFID标签识别器14与第二控制器通信,RFID标签识别器14将RFID标签13的编号信息传送至第二控制器进行数据处理,第二控制器将读取到的编号信息与内部数据库的存储信息做比对(内部数据库存储不同RFID标签13固定在线缆11上的深度位置信息),即可得到炮孔的深度信息。
可以想象的是,RFID标签识别器14可以通过信号线等有线方式与第二控制器连接,也可以通过蓝牙等无线方式与控制器连接。本申请中采用信号线进行第二控制器与RFID标签识别器14之间的通信,信号线可手持装置5内部实现两者的通信,既提高了传输的稳定性与效率,又不会影响手持装置5的美观。
具体地,显示器51与第二控制器通信,将第二控制器处理的角度信息和深度信息传输给显示器51进行显示。
可以想象的是,第二控制器可以通过信号线等有线方式与显示器51连接,也可以通过蓝牙等无线方式与显示器51连接。本申请中采用信号线进行第二控制器与显示器51之间的通信,信号线可从手持装置5内部实现两者的通信,既提高了传输的稳定性与效率,又不会影响手持装置5的美观。
在本申请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为方便测量人员持握,手持装置5还包括握柄53,握柄53固定连接于安装台56背向支撑架52的一侧。
具体地,本申请中第一控制器31、第二控制器采用PLC控制器。
以上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介绍,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中深孔探测装置,包括深度检测单元、姿态检测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深度检测单元、所述姿态检测单元将测量的深度信息与角度信息传输给所述控制单元处理,其特征在于:
所述深度检测单元包括线缆、位于所述线缆外侧且沿所述线缆轴向间隔设置的多个RFID标签、RFID标签识别器以及位于所述RFID标签外侧的外壳;
所述RFID标签被设置为所述RFID标签识别器在任意一点可以获取至多一个RFID标签的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深孔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RFID标签为有源标签或无源标签;
当所述RFID标签为有源标签时,所述RFID标签的发射功率、所述外壳的径向厚度与任意相邻的所述RFID标签之间的最小间隔L满足以下条件:
Figure QLYQS_1
当所述RFID标签为无源标签时,所述RFID标签识别器的发射功率、所述外壳的径向厚度与任意相邻的所述RFID标签之间的最小间隔L满足以下条件:
Figure QLYQS_2
其中,
Figure QLYQS_3
为所述RFID标签的发射功率,/>
Figure QLYQS_4
为所述RFID标签识别器的发射功率,/>
Figure QLYQS_5
为所述外壳的衰减系数,/>
Figure QLYQS_6
为空气的衰减系数,h为所述外壳的径向厚度,D为所述RFID标签识别器的接收功率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深孔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由玻璃钢材料制成,所述外壳的径向厚度为0.2 c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中深孔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RFID标签的形状为环形,所述线缆、所述RFID标签和所述外壳固定连接且同轴设置;
相邻所述RFID标签间隔10c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中深孔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RFID标签沿其轴向方向的长度为10 cm,功率为0.85 W。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深孔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姿态检测单元经所述线缆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中深孔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一控制器经所述线缆与所述姿态检测单元通信,从而实现角度信息的获取;
所述第二控制器用于与所述深度检测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器通信,从而实现深度信息、角度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深孔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深孔探测装置还包括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进行通信;
所述显示单元可将所述控制单元处理后的深度信息与角度信息进行显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深孔探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深孔探测装置还包括穿引单元,用于实现所述线缆的运输与收集;
所述穿引单元包括绕线支架、支撑底座、脚轮和手推杆,所述绕线支架为车轮状结构,用于供所述线缆缠绕,并通过其自身的周向旋转完成所述线缆的释放与收集;所述支撑底座与所述绕线支架固定连接,以使所述绕线支架处于悬空状态;所述脚轮安装于所述支撑底座的一端,从而实现所述穿引单元的移动;所述手推杆与所述绕线支架固定连接,以方便操作人员推动。
CN202310586797.7A 2023-05-24 2023-05-24 一种中深孔探测装置 Active CN1162913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86797.7A CN116291390B (zh) 2023-05-24 2023-05-24 一种中深孔探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86797.7A CN116291390B (zh) 2023-05-24 2023-05-24 一种中深孔探测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91390A true CN116291390A (zh) 2023-06-23
CN116291390B CN116291390B (zh) 2023-08-15

Family

ID=868171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86797.7A Active CN116291390B (zh) 2023-05-24 2023-05-24 一种中深孔探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9139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29963A (zh) * 2023-10-08 2024-01-02 威海晶合数字矿山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测深装置及包括该测深装置的露天炮孔验收仪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31418A1 (en) * 2005-12-14 2007-06-14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robust and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wireline depth in a borehole
US20090120637A1 (en) * 2007-11-14 2009-05-14 Baker Hughes Incorporated Tagging a Formation for Use in Wellbore Related Operations
US8138921B1 (en) * 2007-08-09 2012-03-20 Kovio, Inc. Reliable tag deactivation
CN102625901A (zh) * 2009-09-16 2012-08-01 普睿司曼股份公司 用于沿着设置有识别标签的电缆检测扭转的监测方法和系统
WO2013165943A2 (en) * 2012-04-30 2013-11-07 National Oilwell Varco,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drill pipe tallying
CN204419162U (zh) * 2015-02-02 2015-06-24 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井下工具定位定向系统
CN204419148U (zh) * 2015-02-02 2015-06-24 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多级压裂智能控制系统
CN109831743A (zh) * 2019-02-21 2019-05-31 天津工业大学 一种适于定向辐射场景的改进kNN无源超高频RFID定位算法
CN217976184U (zh) * 2022-09-14 2022-12-06 威海晶合数字矿山技术有限公司 新型中深孔探测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31418A1 (en) * 2005-12-14 2007-06-14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robust and accurate determination of wireline depth in a borehole
US8138921B1 (en) * 2007-08-09 2012-03-20 Kovio, Inc. Reliable tag deactivation
US20090120637A1 (en) * 2007-11-14 2009-05-14 Baker Hughes Incorporated Tagging a Formation for Use in Wellbore Related Operations
CN102625901A (zh) * 2009-09-16 2012-08-01 普睿司曼股份公司 用于沿着设置有识别标签的电缆检测扭转的监测方法和系统
WO2013165943A2 (en) * 2012-04-30 2013-11-07 National Oilwell Varco,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drill pipe tallying
CN204419162U (zh) * 2015-02-02 2015-06-24 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井下工具定位定向系统
CN204419148U (zh) * 2015-02-02 2015-06-24 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多级压裂智能控制系统
CN109831743A (zh) * 2019-02-21 2019-05-31 天津工业大学 一种适于定向辐射场景的改进kNN无源超高频RFID定位算法
CN217976184U (zh) * 2022-09-14 2022-12-06 威海晶合数字矿山技术有限公司 新型中深孔探测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黄巍;: "基于RFID技术的矿井定位系统", 煤炭技术, no. 12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29963A (zh) * 2023-10-08 2024-01-02 威海晶合数字矿山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测深装置及包括该测深装置的露天炮孔验收仪
CN117329963B (zh) * 2023-10-08 2024-03-19 威海晶合数字矿山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测深装置及包括该测深装置的露天炮孔验收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91390B (zh) 2023-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291390B (zh) 一种中深孔探测装置
CN204253027U (zh) π近钻头伽玛测井仪
CN109342996B (zh) 基于rfid全域正交旋转天线的手机精确定位搜寻装置及方法
CA2883972A1 (en) Advanced system for navigating between, locating and monitoring underground assets
CN107181299A (zh) 用于户外供电的移动电源
JP2868420B2 (ja) 金属ケーブルの埋設位置を確認する方法と装置
CN103233722A (zh) 一种煤矿井下防爆型电磁波无线随钻测量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US10502634B2 (en) Temperature measuring head unit for a hot stick
US20180356812A1 (en) Mobile transportation means for transporting data collectors, data collection system and data collection method
CN103115578A (zh) 测量树木高处直径的仪器
CN203037225U (zh) 测量树木高处直径的仪器
CN110567519A (zh) 用于监测滑坡体深孔土体的压力、含水量的测量单元
CN209706797U (zh) 一种新型测斜仪
CN217976184U (zh) 新型中深孔探测装置
CN116735394A (zh) 一种智能混凝土强度检测系统及施工方法
CN111290032B (zh) 一种基于电磁的地层金属智能识别装置及识别方法
CN103400170B (zh) 一种地下光纤定位检测装置
CN105241368A (zh) 楼板厚度自动巡检仪
CN214252564U (zh) 功能可扩展的激光测距仪及测绘工具组
CN212006966U (zh) 建筑装饰设计用便携测量装置
CN106932779A (zh) 便携式手持超声波雪深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
CN210195732U (zh) 一种隧道光面爆破炮眼参数手持检测装置
NO20170117A1 (en) Non-magnetic survey instrument for boreholes, casings or drill strings
CN106501681A (zh) 一种便携式地线探测仪
CN207908710U (zh) 一种带有倾斜检测的金属探测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