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50763A - 液体流通结构、清洁设备和清洁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流通结构、清洁设备和清洁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50763A
CN116250763A CN202111509262.7A CN202111509262A CN116250763A CN 116250763 A CN116250763 A CN 116250763A CN 202111509262 A CN202111509262 A CN 202111509262A CN 116250763 A CN116250763 A CN 1162507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eaning
liquid
heating
heat storage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0926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进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reame Innov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reame Innov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reame Innov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Dreame Innovation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50926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50763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507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507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11/00Machines for cleaning floors, carpets, furniture, walls, or wall cove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11/00Machines for cleaning floors, carpets, furniture, walls, or wall coverings
    • A47L11/40Parts or details of machin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7L11/02 - A47L11/38, or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se groups, e.g. handles, arrangements of switches, skirts, buffers, lev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11/00Machines for cleaning floors, carpets, furniture, walls, or wall coverings
    • A47L11/40Parts or details of machin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7L11/02 - A47L11/38, or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se groups, e.g. handles, arrangements of switches, skirts, buffers, levers
    • A47L11/408Means for supplying cleaning or surface treating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11/00Machines for cleaning floors, carpets, furniture, walls, or wall coverings
    • A47L11/40Parts or details of machin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47L11/02 - A47L11/38, or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se groups, e.g. handles, arrangements of switches, skirts, buffers, levers
    • A47L11/408Means for supplying cleaning or surface treating agents
    • A47L11/4088Supply pumps; Spraying devices; Supply condui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液体流通结构、清洁设备和清洁控制方法。液体流通结构包括储液箱;过流管,过流管的一端连通储液箱,另一端适于连通清洁设备的清洁组件;储能加热装置,储能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及蓄热件,第一壳体具有容置腔,过流管的至少部分及蓄热件设置在容置腔内,蓄热件适于对过流管进行加热。本发明公开的液体流通结构、清洁设备和清洁控制方法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清洁设备存在清洁效率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液体流通结构、清洁设备和清洁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清洁设备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体流通结构、清洁设备和清洁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条件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清洁设备具有方便使用、清洁效果好的优点,因此,清洁设备逐渐开始取代人工清洁广泛的出现在生活和工作中。
但是,目前的清洁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只能出常温水,因此清洁设备在对待清洁面上的油污等污渍残留清洁时,无法有效地将待清洁面进行清洁,导致清洁效率低。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的清洁设备存在清洁效率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流通结构。液体流通结构包括储液箱;过流管,过流管的一端连通储液箱,另一端适于连通清洁设备的清洁组件;储能加热装置,储能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及蓄热件,第一壳体具有容置腔,过流管的至少部分及蓄热件设置在容置腔内,蓄热件适于对过流管进行加热。
可选地,蓄热件填充容置腔,以使过流管位于容置腔内的部分被蓄热件全部或部分包围。
可选地,储能加热装置还包括加热件及电源接口,电源接口适于电连接电源,加热件与电源接口电连接,加热件的至少一部分浸没在蓄热件中,以在电源接口通电时通过加热件对蓄热件进行加热。
可选地,加热件沿第一壳体的周向设置,加热件包括弯折形成的多个子加热件且子加热件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和/或加热件沿容置腔的侧壁设置,以在容置腔的中心处预留出容置过流管的空间,加热件围设在空间的外周。
可选地,储能加热装置还包括加热翅片,加热翅片套设在加热件外,加热翅片与蓄热件存在接触。
可选地,过流管包括内置段,内置段容置在容置腔的内部,内置段包括至少一条子管路,当子管路为多条时,多条子管路并联设置。
可选地,每条子管路具有多个折弯段,以形成迂回管路结构;和/或多个子管路沿第一壳体的周向依次排列。
可选地,储能加热装置还包括第一分水器,第一分水器安装在第一壳体上,第一分水器的第一进液口与储液箱连通,第一分水器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出液口,第一出液口与子管路一端连通设置;第二分水器,第二分水器安装在第一壳体上,第二分水器具有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口,第二分水器的第二进液口与子管路的另一端连通设置,第二分水器的第二出液口适于连通清洁设备的清洁组件。
可选地,过流管还包括第一外置段,第一外置段设置在储能加热装置的外部,第一外置段的一端连通储液箱,另一端连通内置段。
可选地,第一壳体的表面上设置有保温层。
可选地,储能加热装置还包括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安装在第二壳体的内部,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间具有安装间隙;隔热件,隔热件容置在安装间隙的内部,且全部或部分包围储能加热装置。
可选地,液体流通结构还包括连通管,连通管的一端连通储液箱,另一端适于连通清洁设备的清洁组件,储液箱可选择性地连通连通管或过流管。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清洁设备,清洁设备包括机体;上述的液体流通结构,液体流通结构安装在机体上;清洁组件,清洁组件安装在机体上,清洁组件与液体流通结构的过流管连通。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清洁控制方法,清洁控制方法采用上述的清洁设备执行清洁控制方法,清洁控制方法包括响应于接收到第一清洁指令,控制储液箱向过流管供水,以便过流管将经储能加热装置加热后的液体输送至清洁设备的清洁组件。
可选地,清洁设备还包括连通管,连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储液箱及清洁组件,清洁控制方法还包括响应于接收到第二清洁指令,控制储液箱向连通管供水,以便连通管将水输送至清洁设备的清洁组件。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提供的液体流通结构,液体流通结构包括储液箱、过流管和储能加热装置,储液箱用于向过流管提供液体,以使过流管容置在机体的容置腔的部分被储能加热装置的蓄热件进行加热,其中蓄热件具有蓄热功能,储存热能的蓄热件可对过流管进行加热,以在需要过流管流通热液体时,由过流管通过热的液体并输送到清洁设备的清洁组件上,以便清洁组件使用热水对地面进行清洁。当需要热液体时,蓄热后的蓄热件可以在不额外供电的情况下实现对过流管进行加热,以将待清洁面上的污渍通过热水进行清洁处理,提高清洁设备的清洁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清洁设备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储能加热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储能加热装置的主视图;
图4为图3的A-A向剖视图;
图5为图3的B-B向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储能加热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子管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储能加热装置;100-第二壳体;200-第一壳体;210-上盖;220-基部;230-下盖;300-加热件;400-加热翅片;500-蓄热件;600-电源接口;700-第一分水器;701-第一流通槽;702-第一出液口;800-第二分水器;900-安装间隙;1010-第一外置段;1020-内置段;1030-第二外置段;20-储液箱;30-清洁组件;40-第一开关;50-第一水泵;60-第二开关;70-第二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清洁设备存在清洁效率低的问题。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流通结构。如图1至图6所示,液体流通结构包括储液箱20、过流管和储能加热装置10,过流管的第一端与储液箱20连通设置,储能加热装置10包括第一壳体200和用于对过流管进行加热的蓄热件500,第一壳体200具有容置腔,过流管的至少一部分及蓄热件500安装在容置腔的内部,蓄热件500具有蓄热功能。
具体地,液体流通结构包括储液箱20、过流管和储能加热装置10,储液箱20用于向过流管提供液体,以使过流管容置在机体的容置腔的部分被储能加热装置的蓄热件500进行加热,其中蓄热件500具有蓄热功能,以在蓄热件500被加热后,蓄热件500将热能存储,储存热能的蓄热件500可对过流管进行加热,以在需要过流管流通热液体时,由过流管的第二端通过热的液体并输送到清洁设备的清洁组件30上,以便清洁组件30使用热液体对待清洁面进行清洁。需要热液体时,蓄热后的蓄热件500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可实现对过流管进行加热,以将待清洁面上的污渍通过热水进行清洁处理,提高液体的清洁效率。
进一步地,第一壳体200包括底座和盖板,底座和盖板可拆卸地连接,盖板上开设有第一过孔,底座上开设有第二过孔,过流管的第二端由第一过孔伸入第二过孔伸出,以使过流管至少一部分容置在容置腔的内部,方便蓄热件500对过流管加热。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壳体200可以为钢板材质,也可以是其他任意刚性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00的表面上设置有保温层,其中保温层可以是设置在第一壳体200的外表面上,或者保温层也可以是设置在第一壳体200的外表面上,保温层由保温材料制成,例如可以为ZS-1耐高温隔离保温材料。
如图2和图6所示,第一壳体200上设置有电源接口600,加热件300与电源接口600电连接,电源接口600通电以使蓄热件500蓄热,并在断电后蓄热件500对过流管持续加热。
具体地,当电源接口600与电源电连接时,电源开始使蓄热件500蓄热,蓄热后的蓄热件500在断电时仍可以通过热量的传递以对过流管进行加热。
进一步地,电源接口600设置在第一壳体200的其中一个侧壁上,可实时通过外接电源于电源接口600连接实现蓄热件500的蓄热。
当然,还可以是在第一壳体200上安装电源,电源与电源接口600连接以实现对加热件300供电,实现蓄热件500蓄热。
在本实施例中,蓄热件500填充在容置腔,以使过流管位于容置腔内的部分被蓄热件500浸没,蓄热件500可以包括合金粉末、氧化镁、沙子、陶瓷颗粒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如图4至图6所示,储能加热装置还包括加热件300,加热件300与电源接口600连接,加热件300的至少一部分浸没在蓄热件500中,以在电源接口600通电时通过加热件300对蓄热件500进行加热,电源接口600用于连接电源。
具体地,通过加热件300将电能转换成热能的形式,加热件300加热蓄热件500,实现蓄热件500蓄热。
进一步地,不限于加热件300的加热结构还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加热结构,以能实现电加热的效果为准,例如电阻丝、加热片等。
如图4至图6所示,加热件300沿第一壳体200的周向设置,加热件300包括弯折形成的多个子加热件且子加热件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
具体地,多个子加热件沿第一方向形成多层结构。通过弯折设置且形成多层结构增加了加热件300与蓄热件500的接触面积,提高加热件300加热蓄热件500的效率,提高蓄热件500的蓄热效率。其中,第一方向可以是平行于第一壳体200的底部和/或顶部的方向,也可以是其他任意方向。
进一步地,加热件300相对于容置腔的中心靠近容置腔的侧壁设置,以在容置腔的中心处预留出容置过流管的空间,加热件300围设在空间的外周。
需要说明的是,加热件300的管径、长度、空间的大小,均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适应性地调整。
如图4所示,储能加热装置还包括加热翅片400,加热翅片400安装在容置腔的内部,加热翅片400的至少一部分浸没在蓄热件500的内部,加热件300伸入到加热翅片400的内部。
具体地,加热件300通过伸入到加热翅片400的内部,以通过加热翅片400对蓄热件500实现加热,由于加热翅片400与蓄热件500的接触面积大,在电源接口600接电时,加热件300将加热翅片400加热,加热翅片400可快速加热蓄热件500,通过设置加热翅片400提高了蓄热件500的蓄热效率。
进一步地,加热翅片400沿第一壳体200的周向设置以形成匚型结构。
当然,加热翅片400还可以是其他形状的结构,具体以提高与蓄热件500之间的接触面积为准,例如□型结构等
如图1所示,过流管包括第一外置段1010和内置段1020,第一外置段1010位于储能加热装置10的外部,内置段1020容置在容置腔的内部,内置段1020包括至少一条子管路,当子管路为多条时,多条子管路并联设置。
具体地,过流管两段式设置,位于容置腔的外部的过流管为第一外置段1010,位于容置腔的内部的过流管为内置段1020,蓄热件500可对内置段1020进行加热处理,以实现将内置段1020的内部的液体进行升温,升温后的液体可流入到第一外置段1010即过流管的第二端。
进一步地,第一外置段1010包括两部分,的一部分设置在储液箱20与储能加热装置10之间,另一部分设置在储能加热装置10的外部。
进一步地,多个子管路浸没在蓄热件500的内部,提高了蓄热件500与内置段1020的接触面积,提高蓄热件500加热内置段1020的效率,进而提高了蓄热件500加热过流管的内部的液体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内置管可以为金属材质,以保障内置管的导热性,提高导热效率。也可以是任意导热性能优良的材质制成,本申请对此不加限定。
如图6和图7所示,每条子管路均多次弯折,以形成迂回管路结构,以增加子管路与蓄热件500之间的接触面积。
进一步地,多个子管路沿第一壳体200的周向依次排列,优选地为多个子管路等间隔设置以均匀设置在蓄热件500的内部,提高蓄热件500的加热效率。
如图4图6和图7所示,储能加热装置10还包括第一分水器700和第二分水器800,第一分水器700安装在第一壳体200上,第一分水器700的第一进液口与第一外置段1010连通,第一分水器700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出液口702,第一出液口702与子管路一端连通设置,第二分水器800安装在第一壳体200上,第二分水器800具有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口,第二分水器800的第二进液口与子管路的另一端连通设置,第二分水器800的第二出液口伸出到第一壳体200的外部。
具体地,内置段1020与第一外置段1010间通过第一分水器700进行连接,以使第一外置段1010的液体均匀流入到内置段1020的多个子管路中;内置段1020与第二外置段1030间通过第二分水器800进行连接,以实现多个子管路内的液体经第二分水器800流到第二外置段1030中。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00的表面上设置有保温层,第一壳体200上通过设置保温层以挺高保温效果,在断电状态下,以使蓄热件500长时间具有加热过流管的效果。当保温层设置在第一壳体200的内表面上时,保温层可减小温度和蓄热件500对第一壳体200的腐蚀。
其中,保温层可以是设置在第一壳体200的内表面上,也可以是设置在第一壳体200的外表面上,也可以是设置在第一壳体200的局部表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保温层材料为ZSZ-1耐高温隔热保温材料。
如图4所示,储能加热装置10还包括第二壳体100和隔热件,第一壳体200安装在第二壳体100的内部,第二壳体100与第一壳体200间具有安装间隙900,隔热件容置在安装间隙900的内部。
如图4所示,第一壳体200可以包括上盖210、基部220及下盖230。上盖210及下盖230可以设置为向远离基部220的方向凸起。上盖210、基部220及下盖230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形成为分体结构。第一分水器700可以设置在上盖210内,第二分水器800可以设置在下盖230内。
上盖210上可以形成有第一通孔,第一外置段1010的连接部可以通过第一通孔延伸至上盖内并连接第一分水器700。同样的,下盖230上可以形成第二通孔,第二外置段1030的连接部通过第二通孔延伸至下盖230内并连接第二分水器800。
如图6所示,第一分水器700上设置有第一流通槽701和与第一流通槽701连通设置的多个第一出液口702,多个第一出液口702等间隔设置在第一分水器700上,第二分水器800上设置有第二流通槽和与第二流通槽连通设置的多个第二进液口,多个第二进液口等间隔设置在第二分水器800上。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为第一流通槽701设置为两个,且两个第一流通槽701在第一分水器700上呈十字形交叉设置,第一分水器700上设置有四个第一出液口702,四个第一出液口702沿第一分水器700的周向等间隔设置并分别处于十字形第一流通槽701的四个端部;同理,第二流通槽设置为两个,且两个第二流通槽在第二分水器800上呈十字形交叉设置,第二分水器800上设置四个第二进液口,四个第二进液口沿第二分水器800的周向等间隔设置并分别处于十字形第二流通槽的四个端部;对应的设置有四个子管路,四个子管路的一端与第二分水器800的第二进液口连接,四个子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一分水器700的第一出液口702连接。
当液体由第一分水器700的第一进液口进入到第一流通槽701的内部后,液体均匀流动并等量通过第一出液口702流向子管路,液体通过多个子管路流向第二分水器800的多个第二进液口后在第二流通槽汇总,汇总后的液体经第二分水器800的第二出液口流出第二分水器800进入到第二外置段1030。
当然,第一分水器700和第二分水器800的结构并不限于上述的结构,分水器还可以是设置有不同数量的流通槽和与流通槽连通设置的过液孔,以能实现均匀分流的效果为准。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分水器700与第二分水器800的结构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以第一分水器700能实现分流使液体均匀流向多个子管路、多个子管路内部的液体经第二分水器800汇总流出为准。流通槽的数量和形状,以及进液口和出液口的数量和位置可进行适应性调整。
具体地,通过在安装间隙900处放置隔热件以避免第一壳体200的内部的蓄热件500的热量流失,同时也可以防止出现烫伤等现象出现。
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调节加热件300的尺寸参数,加热翅片400的尺寸参数,蓄热件500的材料以及子管路与蓄热件500的接触面积来综合调整定制温度。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清洁设备,如图1所示,清洁设备包括机体、实施例1中的液体流通结构、清洁组件30和控制组件,液体流通结构的储能加热装置10和储液箱20安装在机体上;清洁组件30安装在机体上,清洁组件30与过流管的第二端和储液箱20连通设置;控制组件至少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清洁组件30电连接。
具体地,液体流通结构为清洁设备的一部分,以在需要时能在控制组件的控制下向清洁组件30喷热液体,以使清洁设备具有出热液体的功能,在清洁设备清洁待清洁面时,当待清洁面上有难清洁的污渍时,通过液体流通结构的储能加热装置10加热过的过流管向清洁组件30提供热液体,实现清洁设备在清洁工作的时不需要设置单独的热水箱即可实现向清洁组件30提供热液体,并且不需要为加热设置单独的电源。
进一步地,清洁组件30包括清洁件,清洁件活动安装在机体上,机体上还设置有驱动电机,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作用下清洁件可以对待清洁面进行清洁。
进一步地,控制器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机体上,温度传感器可实时检测过水管的内部的液体的温度。
如图1所示,控制组件包括第一开关40、第二开关60、第一水泵50和第二水泵70。清洁设备内形成有第一水路和第二水路。其中,第一水路包括连通管,其两端直接连通储液箱20及清洁组件30;第二水路包括过流管,其连通储液箱20、清洁组件30及储能加热装置10。
第一开关40设置在第二水路上,用于控制第二水路的导通和关断;第一水泵50同样设置在在第二水路上,用于将储液箱20内的液体泵送至储能加热装置内、以便储能加热装置将加热后的液体输送至清洁设备的清洁组件30。
第二开关60设置在第一水路上,用于控制第一水路的导通和关断;第二水泵70也设置在第一水路上,用于将储液箱20内的液体通过连通管直接泵送至清洁组件30。
具体地,通过第一开关40和第一水泵50配合以使过流管朝向清洁件喷加热后液,第二开关60和第二水泵70配合以向清洁件喷常温的水,通过控制第一水泵50和第二水泵70的功率以进行调节出水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清洁设备上设置有蓄电池,蓄电池作为电源可与电源接口600电连接以实现对加热件300加热。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清洁控制方法,采用了实施例2中的清洁设备执行清洁控制方法,清洁控制方法包括响应于接收到第一清洁指令和响应于接收到第二清洁指令。
具体地,在响应于接收到第一清洁指令的过程中,控制储液箱20向过流管供水,以便过流管将经储能加热装置加热后的液体输送至清洁设备的清洁组件30。其中,第一开关40为打开状态,第二开关60为关闭状态,以通过加热储能装置对过流管加热实现加热过流管的内部的液体,被加热后的液体在第一水泵50的作用下流向清洁组件30,以实现向清洁组件30供热液体。
需要说明的是,清洁设备可以当识别到待清洁面上的预设污渍时,生成第一清洁指令,以便清洁设备向清洁组件30提供热水,以提高清洁效率。
具体的,清洁设备的存储机构上可以预先存储需要使用热水清洁的污渍类型。在清洁设备的摄像头和/或传感器识别到待清洁面上的污渍符合预先存储的污渍类型时,可以生成相应的第一清洁指令。当然,清洁设备上也可以设置相应的控制机构,以便用户操作控制机构并发出相应的第一清洁指令。
进一步地,清洁设备还包括连通管,连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储液箱20及清洁组件30,在响应于接收到第二清洁指令的过程中,控制储液箱20向连通管供水,以便连通管将水输送至清洁设备的清洁组件30。其中,第二开关60为打开状态,第一开关40为关闭状态,清洁设备的储液箱20的液体通过控制组件的第二水泵70流向清洁设备的清洁组件30,以实现向清洁组件30提供常温水。
具体的,第二清洁指令可以由用户操作控制机构发出,也可以由其他任意方式生成,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当清洁组件30需要供温水时,清洁设备也可以同时执行第一清洁指令和第二清洁指令,此时第一开关40和第二开关60均处于打开状态,通过控制第一水泵50和第二水泵70的可控制液体的流量,进而控制流向清洁件的液体的最终温度。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清洁系统,清洁系统包括实施例2中的清洁设备和底座。
具体地,底座上设置有电源,当清洁设备移动到底座上时,电源与清洁设备的液体流通结构的储能加热装置的电源接口600电连接,电源通过电源接口600以实现向加热件300通电,加热件300在通电的过程中将电能转换成热能,加热件300将热能传递到蓄热件500中,以实现加热件300加热蓄热件500,蓄热件500可保存热能实现蓄热的效果。
同时,电源可对清洁设备的蓄电池进行供电,以便蓄电池进行蓄能。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蓄热件500具有蓄热功能,以在蓄热件500被加热后,蓄热件500将热能存储,储存热能的蓄热件500可对过流管进行加热,以在需要过流管流通热液体时,由过流管的第二端通过热的液体。当需要热液体时,蓄热后的蓄热件500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可实现对过流管进行加热,以将待清洁面上的污渍通过热水进行清洁处理,提高液体的清洁效率,增强用户体验感。
2、第一壳体200上设置保温层,提高了第一壳体200的内部的蓄热件500的保温效果,同时使第一壳体200具有防腐蚀功能。
3、第一壳体200与第二壳体100之间的安装间隙900处填充隔热件,进一步加强了第一壳体200的保温效果,同时避免出现烫手的现象出现。
4、设置有多个子管路,以增加子管路与蓄热件500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加热效率。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液体流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储液箱(20);
过流管,所述过流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储液箱(20),另一端适于连通清洁设备的清洁组件(30);
储能加热装置(10),所述储能加热装置(10)包括第一壳体(200)及蓄热件(500),所述第一壳体(200)具有容置腔,所述过流管的至少部分及所述蓄热件(500)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蓄热件(500)适于对所述过流管进行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流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件(500)填充所述容置腔,以使所述过流管位于所述容置腔内的部分被所述蓄热件(500)全部或部分包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流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加热装置还包括加热件(300)及电源接口(600),所述电源接口(600)适于电连接电源,
所述加热件(300)与所述电源接口(600)电连接,所述加热件(300)的至少一部分浸没在所述蓄热件(500)中,以在所述电源接口(600)通电时通过所述加热件(300)对所述蓄热件(500)进行加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流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件(300)沿所述第一壳体(200)的周向设置,
所述加热件(300)包括弯折形成的多个子加热件且所述子加热件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布;和/或
所述加热件(300)沿所述容置腔的侧壁设置,以在所述容置腔的中心处预留出容置所述过流管的空间,所述加热件(300)围设在所述空间的外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液体流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加热装置还包括加热翅片(400),所述加热翅片(400)套设在所述加热件(300)外,所述加热翅片(400)与所述蓄热件(500)存在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流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流管包括内置段(1020),所述内置段(1020)容置在所述容置腔的内部,所述内置段(1020)包括至少一条子管路,当所述子管路为多条时,多条所述子管路并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流通结构,其特征在于,
每条所述子管路具有多个折弯段,以形成迂回管路结构;和/或
多个所述子管路沿所述第一壳体(200)的周向依次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液体流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加热装置(10)还包括:
第一分水器(700),所述第一分水器(700)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200)上,所述第一分水器(700)的第一进液口与所述储液箱(20)连通,所述第一分水器(700)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出液口(702),所述第一出液口(702)与所述子管路一端连通设置;
第二分水器(800),所述第二分水器(800)安装在所述第一壳体(200)上,所述第二分水器(800)具有至少一个第二进液口,所述第二分水器(800)的第二进液口与所述子管路的另一端连通设置,所述第二分水器(800)的第二出液口适于连通所述清洁设备的所述清洁组件(30)。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液体流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流管还包括第一外置段(1010),所述第一外置段(1010)设置在所述储能加热装置的外部,所述第一外置段(1010)的一端连通所述储液箱(20),另一端连通所述内置段(1020)。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流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200)的表面上设置有保温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流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加热装置(10)还包括:
第二壳体(100),所述第一壳体(200)安装在所述第二壳体(100)的内部,所述第二壳体(100)与所述第一壳体(200)间具有安装间隙(900);
隔热件,所述隔热件容置在所述安装间隙(900)的内部,且全部或部分包围所述储能加热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流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流通结构还包括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储液箱(20),另一端适于连通所述清洁设备的所述清洁组件(30),
所述储液箱(20)可选择性地连通所述连通管或所述过流管。
13.一种清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
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流通结构,所述液体流通结构安装在所述机体上;
清洁组件(30),所述清洁组件(30)安装在所述机体上,所述清洁组件(30)与所述液体流通结构的过流管连通。
14.一种清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3中的清洁设备执行所述清洁控制方法,所述清洁控制方法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第一清洁指令,控制储液箱(20)向所述过流管供水,以便所述过流管将经储能加热装置加热后的液体输送至所述清洁设备的清洁组件(30)。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清洁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设备还包括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储液箱(20)及所述清洁组件(30),所述清洁控制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第二清洁指令,控制所述储液箱(20)向所述连通管供水,以便所述连通管将水输送至所述清洁设备的清洁组件(30)。
CN202111509262.7A 2021-12-10 2021-12-10 液体流通结构、清洁设备和清洁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62507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09262.7A CN116250763A (zh) 2021-12-10 2021-12-10 液体流通结构、清洁设备和清洁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09262.7A CN116250763A (zh) 2021-12-10 2021-12-10 液体流通结构、清洁设备和清洁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50763A true CN116250763A (zh) 2023-06-13

Family

ID=866780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509262.7A Pending CN116250763A (zh) 2021-12-10 2021-12-10 液体流通结构、清洁设备和清洁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5076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324107C2 (ru) Парогенериру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печь с таким устройством
EP3117081B1 (en) Heating device for fluid
EP3830489B1 (en) Internally heated phase change material heat batteries
RU2738917C1 (ru)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водонагреватель накопительного типа с функцией генерации горячего воздуха
US20220265117A1 (en) Dynamic Fluid Heater And Washing Appliance
CN116250763A (zh) 液体流通结构、清洁设备和清洁控制方法
KR100393917B1 (ko) 열매체유를 이용한 전기보일러
KR20120057007A (ko) 소형 온수보일러의 온수 가열장치
KR200358234Y1 (ko) 순간가열 기능을 가지는 비데.
WO2003023291A2 (en) Electrical water heating device with large contact surface
CN101749774A (zh) 一种带有电加热装置的吸油烟机
ES2808975T3 (es) Calentador de agua sanitaria multi-depósito de almacenamiento de agua caliente
KR20100023729A (ko) 온수 보일러
CN219433485U (zh) 一种快速换热的电热水锅炉
CN208620620U (zh) 一种集成式开水机加热模块
RU2783613C2 (ru) Нагреваемые изнутри тепловые аккумуляторы с материалом с фазовым переходом
KR20100032288A (ko) 온수 보일러
CN217952708U (zh) 导热油加热装置
KR101094799B1 (ko) 정수기
CN210319969U (zh) 一种可提高热量利用率的中段回流液蒸汽发生器
CN113757774A (zh) 采暖炉及其控制方法
CN213687817U (zh) 一种设有预加热部件的合金电磁熔炉
CN211552024U (zh) 一种热水器
CN210425646U (zh) 热水制暖一体化换热设备及空调系统
JP3160566B2 (ja) 温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