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49130A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49130A
CN116249130A CN202111483593.8A CN202111483593A CN116249130A CN 116249130 A CN116249130 A CN 116249130A CN 202111483593 A CN202111483593 A CN 202111483593A CN 116249130 A CN116249130 A CN 1162491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element
label
tag
labels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8359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妍
谢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148359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4913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33280 priority patent/WO2023103761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2491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491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64Hybrid switching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其中,该方法包括:第一网元根据获取的属性特征信息对应的物理含义配置标签,其中,所述标签用于与第二网元通信;第一网元对第二网元发送所述标签。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标签提高了网元间的认知准确度,可提高通信参数选择的准确性,可提高数据传输效率,降低信息通信开销。

Description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通信系统中针对域、协议层、网元、节点、设备、终端、智能体等不同层次可以划分出多种通信对象。从领域角度,通信对象对应接入网、核心网、承载网和应用等领域。从业务类型角度,通信对象可以划分控制域和数据域,数据域还可以划分为包含用户数据和业务数据的业务域、包含网络运输数据的运营域以及包含通信管理数据的管理域。从节点的角度,通信对象可以包括基站、中继、用户、终端等。另外协议层也可以是通信对象,可以在相邻层或者跨层之间存在信息交互。随着通信网络的发展,通信对象的类型和数量也将日益庞大,这将导致各通信对象无法对通信网络进行准确快速的认知和响应,极大影响通信网络的性能和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一网元根据获取的属性特征信息对应的物理含义配置所述标签,其中,所述标签用于与第二网元通信;第一网元对第二网元发送所述标签。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该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申请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标签配置的示例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标签迭代更新的示例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的示例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的示例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现有技术中,通信系统的认知能力比较弱,具体表现在通信对象对自我和其他通信对象的认知程度不够,通信过程需要用传递大量参数信息、过程繁琐且难以动态灵活改变,存在冗余重复的信息交互和信息存储,通信交互信息不能够准确反映意图和需求。因此,不准确的信息交互带来大量的处理工作和通信时延,重复的信息交互和存储让通信变得低效。当网络中存在巨量的通信对象时,网络将会难以承受这样的交互方式。并且通信系统真正运行起来后网络瞬息万变,当前技术中通信对象、实现方案和流程紧耦合,不能够根据网络变化进行灵活、动态、可编排的操作。另外,由于领域或系统代际不同,通信网络的每个域/系统各有自己的一套定义方式和规则,在域/系统间通信交互上存在信息壁垒,需要有一套转换体系作为跨域跨系统交互的桥梁。当前技术中使用不同域/系统的参数相互映射的方式,当需要转译的参数非常多时将会带来很大的工作量大,并且参数转移过程中也会丧失一些信息的含义。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本申请实施例可适用于无线通信中信息传输的情况,该方法可以由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信息处理装置来执行,该装置可以通过软件和/或硬件的方式实现,参见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10、第一网元根据获取的属性特征信息对应的物理含义配置标签,其中,标签用于与第二网元通信。
其中,属性特征信息可以是反映第一网元或其他网元通信状态的信息;属性特征信息可以是反映网络运行情况、部署情况等信息;属性特征信息可以包括业务类型、流量需求、负载变化、能量消耗等,物理含义可以是属性特征信息对应的信息交互过程中的物理量、系统统计特性或系统宏观特征,例如,业务、流量、能量、场景等。属性特征信息对应的含义使用标签来进行标记,并使用标签来进行信息的交互,不同标签对应不同的物理含义,可以使通信对象提升对自我认知能力、对其他通信对象的认知能力以及对网络的认知能力,从而使得网络更智能地执行通信过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网元可以获取属性特征信息,并确定属性特征信息对应的物理含义,按照该物理含义生成标签,该标签可以是第一网元本身的标签或者其他网元的标签,可以理解的是,按照物理含义生成标签的过程可以包括模式识别的方式确定或者使用字符匹配的方式确定。
步骤120、第一网元对第二网元发送标签。
具体的,第一网元可以将生成的标签发送到第二网元,使得第二网元与第一网元基于该标签进行信息交互,可提高通信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第一网元按照获取到的属性特征信息确定物理含义,按照物理含义生成标签,并发送标签到第二网元,提高了网元间认知的准确性,可提高通信参数设置的准确性,增强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效率。
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网元配置标签包括以下处理至少之一:标签映射、标签聚合、标签拆分、为数据流配置标签、为控制面信令配置标签、为流程配置标签、为策略配置标签、为算法配置标签、为过程配置标签、为编排方式配置标签、为实例配置标签、为参数配置标签。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网元配置标签的过程可以包括标签映射、标签聚合、标签拆分、为数据流配置标签、为控制面信令配置标签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标签映射可以是将标签与其他已有的标签进行关联的过程,例如,将核心网的标签与接入网的标签建立对应关系,使得核心网和接入网对双方标签相互理解。标签聚合可以是将多个标签进行聚合生成标识网元、网络或者业务宏观特性的标签,例如对处于相同地理位置范围的每个投诉用户对应的标签汇聚,生成区域故障标签。标签拆分可以是将标签拆分为多个标签的过程,拆分后的标签可以对应原始标签的一个方面的特征,例如将“高速移动大吞吐量低时延”标签拆分成“eMBB场景”标签和“低时延”标签。在配置标签的过程中可以给数据流、控制面信令、流程、执行策略、算法、过程、编排方式、实例、参数等配置标签。
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标签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一网元标签,第二网元标签,第三网元标签。
具体的,第一网元标签可以是与第一网元属性特征相关的标签,用于帮助通信网络对第一网元的认知。第二网元标签可以是与第二网元属性特征相关的标签,用于帮助通信网络对第二网元的认知,第三网元标签可以是与第三网元属性特征相关的标签,用于帮助通信网络对第三网元的认知。网络中各网元都可以交互第一网元标签,第二网元标签,第三网元标签,其中,第一网元、第二网元和第三网元可以是位于无线通信网络中不同位置的网络节点,第一网元可以与第二网元直接通信,第三网元可以通过第二网元与第一网元进行通信。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标签映射包括:所述第一网元将获取的新标签与第一网元已有的旧标签建立对应关系,所述关系包括以下之一: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具体的,标签映射可以是将新配置的标签与第一网元中已有的旧标签进行关联映射的过程,新标签与旧标签的对应关系可以包括: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标签聚合包括:所述第一网元将获取的标签进行汇聚以生成具有宏观特性的标签。
其中,宏观特性可以是第一网元或者其他网元在数据交互过程中的宏观属性,该宏观属性可以由多个特性组合生成。
在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网元可以将配置生成的多个标签进行聚合,使得聚合后生成的标签可以反映第一网元的宏观特性。
在另一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标签拆分包括:所述第一网元将获取的标签进行分级后生成多级标签。
具体的,标签拆分可以将标签按照不同等级进行划分的过程,可以将一个标签拆分为多级标签,不同级别的标签可以对应第一网元或者其他网元信息交互过程中不同级别的属性信息。例如,将标签根据优先级分为一级标签,二级标签,三级标签,一级标签优先使用。例如将标签根据继承性分为父类标签和子类标签。例如根据业务描述的精确度,一级标签是视频业务,二级标签是直播业务、视频点播业务等。
在另一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为数据流配置标签的目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之一:
用于根据所述标签控制数据流的传输和处理;用于根据所述标签来控制数据流的服务质量QoS保证;用于所述标签在数据承载的传输。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网元通过为数据流配置标签,可以通过使用标签来控制数据流的传输和处理,不同的标签可以对应不同的传输方式和处理方式。第一网元还可以通过使用标签控制数据流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使得配置不同标签的数据流可以以不同的服务质量进行处理。第一网元为数据流配置标签,还可以控制标签选择不同颗粒度的数据承载和路由方向。第一网元为数据流配置标签,还可以将标签放在数据流中进行传输,通过数据流的传输将标签发送到其他网元。
在另一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为控制面信令配置标签的目的包括以下之一:用于根据所述标签进行信令管理;用于所述标签在控制面信令承载的传输。
具体的,第一网元还可以对控制面信令配置标签,可以是通过不同的标签触发不同的信令流程。第一网元还可以对控制面信令配置标签,可以是通过不同标签将不同信令进行分别管理。第一网元在控制面信令中配置标签,还可以是将标签放在信令中进行传输,通过信令将标签发送到其他网元。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本申请实施例是在上述申请实施例基础上的具体化,参见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10、第一网元获取标签。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网元可以获取标签,该获取过程可以包括接收其他网元的标签或者接收其他网元的属性信息,再根据属性信息生成标签,进一步的,第一网元还可以测量其他网元属性信息,并按照测量结果确定标签。
步骤220、第一网元根据获取的属性特征信息对应的物理含义配置标签,其中,所述标签用于与第二网元通信。
步骤230、第一网元对第二网元发送标签。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网元获取所述标签的方法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网元根据内部感知的属性特征信息对应的物理含义生成所述标签;
第一网元根据来自其他网元的属性特征信息对应的物理含义生成所述标签;
第一网元来自其他网元的标签作为所述标签;
第一网元根据内部感知属性特征信息和来自其他网元的属性特征信息对应的物理含义生成所述标签;
第一网元订阅并接收所述第二网元发布的标签;
第一网元根据对第二网元的测量获取标签;
第一网元发送信息请求到所述第二网元,并接收消息响应以获取所述标签。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网元获取标签的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种,第一网元对自身内部进行感知,获取到属性特征信息,该属性特征信息可以反映第一网元自身的信息传输状态,可以按照该属性特征信息的物理含义生成标签。
第二种:第一网元可以接受其他网元的属性特征信息,并确定该属性特征信息对应的物理含义,通过物理含义生成标签,可以理解的是,其他网元可以是与第一网元直接进行信息交互的第二网元和/或通过第二网元与第一网元交互信息的第三网元,该第三网元传输的信息可以由第二网元转发。
第三种:第一网元可以直接接收其他网元的标签作为第一网元使用的标签,接收到的标签可以由其他网元生成。
第四种:第一网元可以结合内部感知到的属性特征信息以及其他网元发送的属性特征信息共同确定出对应的物理含义,可以使用该物理含义生成标签。
第五种:第一网元可以订阅第二网元并接收第二网元发布的标签,可以由第一网元主动获取第二网元生成的标签。
第六种:第一网元可以发送请求到第二网元,由第二网元反馈请求对应的消息响应,第一网元可以按照接收到的消息响应获取标签。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一网元在获取标签后,还包括:执行以下至少之一的操作:
第一网元给第二网元发送标签;
第一网元给第二网元发送标签,以用于所述第二网元转发所述标签给第三网元;
第一网元将标签发布给已订阅标签通知服务的网元;
在接收到第二网元标签后,第一网元给第二网元发送标签反馈;
第一网元接收来自第二网元的对第一网元发送标签的反馈;
第一网元将标签放入数据子头发送;
第一网元将标签放入控制信令发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网元在获取标签后,还可以使用标签执行操作,该操作可以包括下述的一种或多种:
第一种操作:第一网元向第二网元发送标签。
第二种操作:第一网元通过第二网元向第三网元转发标签,使得第三网元基于标签实现准确认知。
第三种操作:第一网元可以向其他订阅标签的网元发送标签,该订阅过程可以早于标签的生成。
第四种操作:第一网元在接收第二网元的标签后,可以生成标签对应的标签反馈,并发送标签反馈到第二网元。
第五种操作:第一网元可以在数据子头中传输。
第六种操作:第一网元可以将数据在控制信令中传输。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所述第一网元在获取标签后,还包括:执行以下至少之一的操作:
根据所述标签选择至少一套规则,按照所述规则执行规则;
根据所述标签选择至少一套策略,按照所述策略执行策略;
根据所述标签选择至少一套网络编排方式,按照所述网络编排方式进行网络编排;
根据所述标签选择至少一个实例化过程,按照所述实例化过程进行实例化;
根据所述标签选择至少一个流程,按照所述流程执行流程;
根据所述标签选择至少一套参数配置,按照所述参数进行参数配置;
根据所述标签进行智能化操作。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第一网元将所述获取的标签进行存储,包括以下之一:
将所述获取的标签作为新增加的标签存储;
将已存储的旧标签替换为最新获取的标签;
存储获取的新标签并删除与获取的新标签互斥的旧标签;
将所述获取的新标签和旧标签进行拆分重组形成多级标签,进行多级标签存储;
对所述获取的新标签和旧标签建立映射关系,进行标签映射关系存储;
对所述获取的新标签和旧标签进行聚合形成汇聚标签,对汇聚标签进行存储。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存储的标签在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被清除:
所述标签的存活计时器超时;所述标签的消亡条件被触发。
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标签按照对应的类型进行结构化存储,其中,所述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之一:父类标签、子类标签、扩展标签、信息压缩标签、分段标签、静态固定标签、动态可变标签、定性类标签、定量类标签、分级标签、状态类标签、需求类标签、时间类标签、场景类标签、业务类标签、性能类标签、设备类标签、配置类标签、安全类标签、模型类标签、运维类标签。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标签对应的属性特征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了下列至少之一:通信资源信息、算力资源信息、节点意图信息、节点语义信息、节点目的信息、节点需求信息、系统性能信息、系统能力信息、系统故障信息、设备类型信息、设备厂家信息、设备型号信息、节点位置信息、节点时间信息、节点策略执行信息。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内部感知属性特征信息的获取方法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按需提取自身存储的信息;通过特定的内部信令进行信息上报汇总。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属性特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性能参数、配置参数、业务特征参数、统计参数、信令参数、来自其他网元的标签。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网元包括以下之一:域、主体、节点、实体、协议层、接入网、核心网、传输网、无线接入网、有线接入网、基站、终端、通信网元、网络功能。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网元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生成标签,第一网元可以通过对自身情况的感知生成自己的第一网元标签,例如在地铁、商圈、写字楼等具有明显通信潮汐效应的地区,白天是通信流量高峰期,晚上通信量比较小。基站作为第一网元通过感知一天内不同时间自身负载变化,记录满足高峰门限和低谷门限的负载情况和对应的时间。当负载大小和对应的时间变化满足规律时给自己打上“潮汐效应”标签,对具有该标签的基站执行特定的策略。例如,使用多载波发射且具有“潮汐效应”标签的基站执行载波动态开关的策略,这种方式可以节约基站发射功率,降低基站功耗。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新部署的基站1开启所有载波资源,记录一天内每个小时的负载,
步骤2:如存在超过流量高峰期门限的时段和低于流量低估门限的时段,给基站1打上“潮汐效应”标签
步骤3:具有“潮汐效应”标签的基站1执行早晚时段载波动态开关的策略、对调度算法和参数配置进行优化,如在白天时段开启所有载波,在晚上时段只保留一个缺省载波,关闭其他载波。
步骤4:通过信息交互,基站1获知基站2也具有潮汐效应特点。如基站1看到基站2也有“潮汐效应”标签。
步骤5:基站1将自己“潮汐效应”标签对应下的参数配置、算法和策略推荐给基站2,帮助基站2进行优化
通过对基站的感知,对基站打上“潮汐效应”标签,并且对所述基站进行参数配置和算法策略的调整和优化。同时,“潮汐效应”标签的基站所形成的参数、算法和策略还可以推荐给其他打上“潮汐效应”标签的基站,帮助这些基站快速进行参数、算法和策略的匹配。以使用AI的方式,对具有相同标签的基站进行机器学习和联邦学习,可以形成更优的参数、算法和策略给具有相同标签的基站使用,可以提升网络的智能化水平。
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网元可以为其他网元打标签,例如,终端UE可以作为第一网元为向其提供服务的基站打标签,使用标签标识基站的服务能力。UE在接入服务小区后,频繁出现掉话或数据传输速率低,甚至出现长时间内无法获得服务小区的数据传输时,UE为服务小区标记“服务能力差”标签,并将该标签广播给该UE附近的其他UE。收到该标签的UE在选择服务小区或切换时,将打上“服务能力差”的服务小区作为禁止接入小区,避免终端接入服务效果差的小区,造成系统资源浪费。
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网元可以根据接收到的其他网元的信息生成第一网元标签,例如,基站作为第一网元,在基站收到一定数量的终端反复的接入请求或者一定数量的终端同时给基站配置“服务能力差”的标签后,基站可以进行风险评估。在基站根据风险评估确定自检受到恶意空间时,可以为自己配置“存在安全风险”的标签,并触发该标签相应的安全保护机制。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在无线通信中使用加密协议对传输数据加密后,底层无法使用深度报文检测(Deep Packet Inspection,DPI)来探测特点的业务,使得无线通信网络无法针对特点业务进行专项优化、分流和计费等。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标签的跨域传输实现业务信息从应用服务器、核心网到接入网的传递,在保证应用层数据加密的同时也保证了接入网能够识别特定的业务。跨域的标签传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应用层将业务服务器传递来的数据流配置某款第三方应用软件标签,并将所述标签发送给核心网。
步骤2:核心网将标记了某款第三方应用软件标签的数据流转换为对应专用QoS参数的数据流,并执行对应专用的路由策略和计费策略。
步骤3:接入网收到带有上述标签的来自核心网的数据流后,将所述数据流放在预留的资源上传输。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标签配置的示例图,参见图3,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网元可以对标签进行迭代更新,由于业务运行初期,第一网元获得业务信息较少,针对业务配置标签比较粗略,因此也不能给相关业务配置合适的资源。随着业务运行中获取到越来越多的信息,标签配置的越来越准确,因此需要对标签进行迭代更新。例如,接入网作为第一网元在业务刚开始时只能识别业务为视频业务,将业务打标签标记为“视频”,分配资源优先级为低。随着业务数据越来越多,呈现出大量数据在短时间内高速传输的特点,接入网将业务的标签更新为“高清视频”,分配资源优先级变为中。当业务在低于一定时延的数据即使传输正确仍被丢弃时,针对拓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XR)业务的超低时延特征,在接入网将业务的标签更新为“XR”时,分配资源优先级变为高。随着标签的不断迭代,标签越来越精确刻画系统特征,系统因此变得越来越智能。并且,智能的系统也会使得标签打的越来越精确。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标签迭代更新的示例图,参见图4,在通信系统中,标签的迭代更新可以包括标签的反馈和传递,终端对跨层信息获取上具有优势,终端通过对这些跨层信息的感知生成标签1,并将标签1传递给基站,基站根据感知的信息对终端传递过来的标签1进行迭代更新,形成新的标签2,并建立标签1和标签2之间的映射关系。基站将标签1和标签2反馈到核心网,核心网根据标签1、标签2以及核心网感知的信息生成标签3。相反方向,核心网可以将生成的标签传递给基站,基站根据标签进行迭代更新,然后传递标签到终端,由终端根据接收到的标签进行标签迭代。通过标签的传递、映射和迭代更新,实现了跨层跨域信息高效准确的交互。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网元还可以对标签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在通信系统中,有些状态是长时间不变的,其标签的生命周期很长。有些状态是有时效性的,其标签的生命周期比较短。如体育馆场景,经常会举办体育赛事或演唱会等大型聚集活动。在大型聚集活动期间,视频直播业务激增,需要进行特殊的通信保障。当系统识别到所在区域是体育馆场景时,为该区域服务的通信节点(如基站、核心网、UPF、MEC)被打上“体育馆场景”的标签,体育馆场景一般不会变化,所以这个标签对应的生命周期可能是几年甚至数十年。但是,具有“体育馆场景”这个标签的通信节点,需要具有资源预留能力、负载均衡能力和/或本地分流能力。通信节点在体育馆举办大型活动期间使用“高业务量”标签进行交互,执行和资源预留、负载均衡、本地分流策略等。通信节点在非活动期间使用“正常业务量”标签进行交互,执行普通的资源分配和通信策略。可以通过标签对业务状态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从标签拆分和分级上看,“体育馆场景”作为第一级标签,“高业务量”和“正常业务量”作为第二级标签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的示例图,参见图5,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标签实现交互信息的全面感知,该信息处理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网元1向网元2提出感知需求。
步骤2:网元2对感知需求进行层层分解,在分解的过程中还可能需要从网元3获取感知信息。
步骤3:经过感知信息的分解和与其他网元的交互,网元2根据对自己的认知配置自身标签。
步骤4:网元2将自身标签和对网元1的感知信息发送给网元1。
步骤5:网元1根据收到的来自网元2的标签和感知信息给网元2配置标签并发送给网元2。
步骤6:网元2判断网元1针对网元2配置的标签,如果网元2认可网元1配置的标签,则在本地标签库中更新网元2的标签。
步骤7:网元2将自己更新后的标签发送给其他相关主体(如网元1和网元3),协助其他网元进行智能化处理
步骤8:网元2根据标签库中的标签进行如配置、编排、管理、发起特定流程等智能化处理。标签是经过分析推理得到的,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性。并且标签包含丰富的语义,对需求和意图的表达更清晰。因此可以使用标签进行智能化操作。
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网元可以使用标签进行实例化。基于标签的实例化可以在通信系统中实现现场定制功能,可以使用标签动态生成群组+业务的实例。例如,当系统在一个切片上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所述切片难以支撑更多的系统用户,需要迁移一批用户到另外一个切片。可以通过标签把独特业务的用户抓取出来,如抓取XR用户进行单独部署,而其他传统用户业务继续使用原来切片。
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标签可以用于系统节能的实例过程。以空闲态的移动终端UE为例,UE在移动过程中需要获取小区的系统信息。在密集小区场景,往往多个相邻小区具有相同的系统信息,网络面临系统信息重复发送的资源浪费问题。使用标签的方式,可以让这些小区减少发射系统信息的频度,在这些小区范围内移动的UE只需要检测其任一小区的系统信息。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信息处理过程中使用的标签可以是多种类型,标签可以进行结构化和/或非结构化存储以形成标签库。例如:根据重要性进行标签分级,如系统先用广播的形式发送一级标签,在收到进一步请求时再定向发送二级标签。根据继承属性将标签分为父标签和子标签,子标签可以继承父标签的属性特征,并能进行新特征属性的扩展。根据逻辑属性将标签分为现象标签和推断标签,现象标签如“掉话”、“无信号”、“卡顿”、“流畅”这类可直接观察到的现象标签,推断类标签一般是过对采集数据的加工处理分析,甚至通过机器学习、关联、试探猜测等方式获取的信息。根据时间属性可以分为常态标签、动态标签。另外标签还可以有文字形式的定性标签,也有数值形式的定量标签。在标签库中存储的标签包括但不限于:父类标签、子类标签、扩展标签、信息压缩标签、分段标签、静态固定标签、动态可变标签、定性类标签、定量类标签、分级标签、状态类标签、需求类标签、时间类标签、场景类标签、业务类标签、性能类标签、设备类标签、能力类标签、配置类标签、安全类标签、模型类标签、运维类标签、算力类标签、移动类标签。如GPU、存储属于算力标签,低时延、大带宽属于能力类标签,高速移动属于移动类标签。标签之间可以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关系。如果现有标签类中没有适合的标签,可以生成新的类。对同一个主体,可以同时拥有多个标签。通过标签分类和标签在通信各环节中的使用,能够在功能、流程、业务和资源上实现差异化效果。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标签的宏观特征信息可以包括什么原因WHY、什么程度WHAT、什么用户WHO、什么地方WHERE、什么时间WHEN以及什么方式HOW等,网元可以将琐碎信息经过汇聚生成具有宏观特性的标签,标签从宏观层面和需求层面进行信息传递,不限于参数传递这一种形式,还可以是自然语言或公认的自然语言转译。标签还可以反映系统性能、能力、故障情况等网络信息,以及通信主体的设备类型信息、厂家信息、型号信息、位置信息、通信时间信息等具体信息。如对具有相同标签的数据流进行关联分析,可以帮助分析网络状态和定位网络问题,如通过用户标签可以确定某款手机硬件出现问题。
在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标签可以用于网络编排控制,在网络部署启动初期,对系统状态对未来网络架构,可以通过标签的方式对功能、算法和资源进行自动编排和裁剪。如通过“低时延高可靠”标签,网络可以通过裁剪掉用户面重传功能,分配预留资源等方式来达到低时延高可靠的目的。利用标签进行避免了网络初期的冷启动过程,使得网络能够快速地分配合理资源、选择合适的功能和算法。
通过标签还能够实现核心网、传输网、接入网各环节的深度协同。比如通过标签实现相同业务领域的存储共享;比如RAN与CN通过使用相同标签来达到共用相同协议栈、流程的目的。
通过标签的形式还可以区分出企业的通信节点及数据流,保证数据流只在具有相同企业标签的节点流通。在企业内部,通过标签可以进行统计数据跟踪和精确的资源分配。
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网元可以使用标签进行跨领域跨平台的信息交互。如算力网络、通信网络、互联网、车联网和企业网等不同的网络,通过使用标签作为桥梁进行信息转译,打破了信息壁垒。如算力网络的“高负载”标签指的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占用高和内存占用高,无线接入网的“高负载”标签指的是频谱资源紧张,但相同的“高负载”标签都包含了网络拥塞的物理含义。
对不同运营商、不同设备厂家、不同系统和不同领域,由于内在实现机理不同,都存在难以相互理解的情况。使用标签的方式进行通信,标签作为桥梁,打通信息交互的障碍。比如不同运营商混合组网时,如车联网环境下,需要多个运营网络之间频繁的交互,通过标签的方式帮助不同网络相互理解对方想传递的信息。同样,在一套无线通信系统中,可能采购的设备来自不同厂商,异厂商之间的互联互通也需要有标签的方式来加强交流。
如图6给出了标签进行跨域通信的示意图。分别对电网、制造、全息场景使用不同的标签进行从终端、无线接入网、承载网、核心到到应用的业务协同。
在另一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区块链可以基于标签实现联盟,区块链是无中心的,与标签结合可以形成区块链联盟,生态链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打标签放在区块链上,供大家查看和使用。如对某种业务特征识别后形成标签,其他参与者使用该标签进行相同业务的识别。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可执行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信息处理方法,具备执行方法相应的功能模块和有益效果。该装置可以由软件和/或硬件实现,一般应用于第一网元,具体包括:标签配置模块301和标签传输模块302。
标签配置模块301,用于根据获取的属性特征信息对应的物理含义配置标签,其中,所述标签用于与第二网元通信。
标签传输模块302,用于对第二网元发送所述标签。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标签配置模块按照获取到的属性特征信息确定物理含义,标签传输模块按照物理含义生成标签,并发送标签到第二网元,提高了网元间认知的准确性,可提高通信参数设置的准确性,增强无线通信系统的通信效率。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标签配置模块包括以下处理至少之一:标签映射、标签聚合、标签拆分、为数据流配置标签、为控制面信令配置标签、为流程配置标签、为策略配置标签、为算法配置标签、为过程配置标签、为编排方式配置标签、为实例配置标签、为参数配置标签。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装置中标签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一网元标签,第二网元标签,第三网元标签。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标签映射包括:所述第一网元将获取的新标签与第一网元已有的旧标签建立对应关系,所述关系包括以下之一: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标签聚合包括:所述第一网元将获取的标签进行汇聚以生成具有宏观特性的标签。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标签拆分包括:所述第一网元将获取的标签进行不同等级划分后生成多级标签。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为数据流配置标签的目的包括以下之一:用于根据所述标签控制数据流的传输和处理;用于根据所述标签来控制数据流的服务质量QoS保证;用于所述标签在数据承载的传输。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为控制面信令配置标签的目的包括以下之一:用于根据所述标签进行信令管理;用于所述标签在控制面信令承载上传输。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中第一网元获取所述标签的方法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网元根据内部感知的属性特征信息对应的物理含义生成所述标签;
第一网元根据来自其他网元的属性特征信息对应的物理含义生成所述标签;
第一网元来自其他网元的标签作为所述标签;
第一网元根据内部感知属性特征信息和来自其他网元的属性特征信息对应的物理含义生成所述标签;
第一网元订阅并接收所述第二网元发布的标签;
第一网元根据对第二网元的测量获取标签;
第一网元发送信息请求到所述第二网元,并接收消息响应以获取所述标签。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还执行以下至少之一的操作:
第一网元给第二网元发送标签;
第一网元给第二网元发送标签,以用于所述第二网元转发所述标签给第三网元;
第一网元将标签发布给已订阅标签通知服务的网元;
在接收到第二网元标签后,第一网元给第二网元发送标签反馈;
第一网元接收来自第二网元的对第一网元发送标签的反馈;
第一网元将标签放入数据子头发送;
第一网元将标签放入控制信令发送。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装置还执行以下至少之一的操作:
根据所述标签选择至少一套规则,按照所述规则执行规则;
根据所述标签选择至少一套策略,按照所述策略执行策略;
根据所述标签选择至少一套网络编排方式,按照所述网络编排方式进行网络编排;
根据所述标签选择至少一个实例化过程,按照所述实例化过程进行实例化;
根据所述标签选择至少一个流程,按照所述流程执行流程;
根据所述标签选择至少一套参数配置,按照所述参数进行参数配置;
根据所述标签进行智能化操作。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装置还包括:标签存储模块,用于将所述获取的标签进行存储,具体用于以下至少之一:
将所述获取的标签作为新增加的标签存储;
将已存储的旧标签替换为最新获取的标签;
存储获取的新标签并删除与获取的新标签互斥的旧标签;
将所述获取的新标签和旧标签进行拆分重组形成多级标签,进行多级标签存储;
对所述获取的新标签和旧标签建立映射关系,进行标签映射关系存储;
对所述获取的新标签和旧标签进行聚合形成汇聚标签,对汇聚标签进行存储。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存储的标签在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被清除:所述标签的存活计时器超时;所述标签的消亡条件被触发。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标签的分类包括以下之一:父类标签、子类标签、扩展标签、信息压缩标签、分段标签、静态固定标签、动态可变标签、定性类标签、定量类标签、分级标签、状态类标签、需求类标签、时间类标签、场景类标签、业务类标签、性能类标签、设备类标签、配置类标签、安全类标签、模型类标签、运维类标签。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的基础上,标签对应的属性特征信息包括下列至少之一:通信资源信息、算力资源信息、节点意图信息、节点语义信息、节点目的信息、节点需求信息、系统性能信息、系统能力信息、系统故障信息、设备类型信息、设备厂家信息、设备型号信息、节点位置信息、节点时间信息、节点策略执行信息。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用于:内部感知属性特征信息的获取方法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按需提取自身存储的信息;通过特定的内部信令进行信息上报汇总。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装置中属性特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性能参数、配置参数、业务特征参数、统计参数、信令参数、来自其他网元的标签。
进一步的,在上述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装置中网元包括以下之一:域、主体、节点、实体、协议层、接入网、核心网、传输网、无线接入网、有线接入网、基站、终端、通信网元、网络功能。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40、存储器41、输入装置42和输出装置43;电子设备中处理器40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图8中以一个处理器40为例;电子设备中处理器40、存储器41、输入装置42和输出装置43可以通过总线或其他方式连接,图8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
存储器41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信息处理装置对应的模块(标签配置模块301和标签传输模块302)。处理器4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41中的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电子设备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的信息处理方法。
存储器41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电子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41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例中,存储器71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40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电子设备。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输入装置42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电子设备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输出装置73可包括显示屏等显示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由计算机处理器执行时用于执行一种信息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
第一网元根据获取的属性特征信息对应的物理含义配置所述标签,其中,所述标签用于与第二网元通信;第一网元对第二网元发送所述标签。
通过以上关于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可借助软件及必需的通用硬件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计算机的软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闪存(FLASH)、硬盘或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装置的实施例中,所包括的各个单元和模块只是按照功能逻辑进行划分的,但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划分,只要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即可;另外,各功能单元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设备中的功能模块/单元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
在硬件实施方式中,在以上描述中提及的功能模块/单元之间的划分不一定对应于物理组件的划分;例如,一个物理组件可以具有多个功能,或者一个功能或步骤可以由若干物理组件合作执行。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实质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在本发明的权利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网元根据获取的属性特征信息对应的物理含义配置标签,其中,所述标签用于与第二网元通信;
第一网元对第二网元发送所述标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元配置所述标签包括以下处理至少之一:标签映射、标签聚合、标签拆分、为数据流配置标签、为控制面信令配置标签、为流程配置标签、为策略配置标签、为算法配置标签、为过程配置标签、为编排方式配置标签、为实例配置标签、为参数配置标签。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签包括以下至少之一:第一网元标签,第二网元标签,第三网元标签。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签映射包括:所述第一网元将获取的新标签与第一网元已有的旧标签建立对应关系,所述关系包括以下之一: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签聚合包括:所述第一网元将获取的标签进行汇聚以生成具有宏观特性的标签。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签拆分包括:所述第一网元将获取的标签进行不同等级划分后生成多级标签。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为数据流配置标签的目的包括以下之一:
用于根据所述标签控制数据流的传输和处理;
用于根据所述标签来控制数据流的服务质量QoS保证;
用于所述标签在数据承载的传输。
8.根据权利要求2,其特征在于,所述为控制面信令配置标签的目的包括以下之一:
用于根据所述标签进行信令管理;
用于所述标签在控制面信令承载上传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元获取所述标签的方法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第一网元根据内部感知的属性特征信息对应的物理含义生成所述标签;
第一网元根据来自其他网元的属性特征信息对应的物理含义生成所述标签;
第一网元来自其他网元的标签作为所述标签;
第一网元根据内部感知属性特征信息和来自其他网元的属性特征信息对应的物理含义生成所述标签;
第一网元订阅并接收所述第二网元发布的标签;
第一网元根据对第二网元的测量获取标签;
第一网元发送信息请求到所述第二网元,并接收消息响应以获取所述标签。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网元在获取标签后,还包括:执行以下至少之一的操作:
第一网元给第二网元发送标签;
第一网元给第二网元发送标签,以用于所述第二网元转发所述标签给第三网元;
第一网元将标签发布给已订阅标签通知服务的网元;
在接收到第二网元标签后,第一网元给第二网元发送标签反馈;
第一网元接收来自第二网元的对第一网元发送标签的反馈;
第一网元将标签放入数据子头发送;
第一网元将标签放入控制信令发送。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网元在获取标签后,还包括:执行以下至少之一的操作:
根据所述标签选择至少一套规则,按照所述规则执行规则;
根据所述标签选择至少一套策略,按照所述策略执行策略;
根据所述标签选择至少一套网络编排方式,按照所述网络编排方式进行网络编排;
根据所述标签选择至少一个实例化过程,按照所述实例化过程进行实例化;
根据所述标签选择至少一个流程,按照所述流程执行流程;
根据所述标签选择至少一套参数配置,按照所述参数进行参数配置;
根据所述标签进行智能化操作。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网元将所述获取的标签进行存储,包括以下之一:
将所述获取的标签作为新增加的标签存储;
将已存储的旧标签替换为最新获取的标签;
存储获取的新标签并删除与获取的新标签互斥的旧标签;
将所述获取的新标签和旧标签进行拆分重组形成多级标签,进行多级标签存储;
对所述获取的新标签和旧标签建立映射关系,进行标签映射关系存储;
对所述获取的新标签和旧标签进行聚合形成汇聚标签,对汇聚标签进行存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的标签在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被清除:
所述标签的存活计时器超时;
所述标签的消亡条件被触发。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签的分类包括以下之一:父类标签、子类标签、扩展标签、信息压缩标签、分段标签、静态固定标签、动态可变标签、定性类标签、定量类标签、分级标签、状态类标签、需求类标签、时间类标签、场景类标签、业务类标签、性能类标签、设备类标签、配置类标签、安全类标签、模型类标签、运维类标签。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签对应的属性特征信息包括下列至少之一:通信资源信息、算力资源信息、节点意图信息、节点语义信息、节点目的信息、节点需求信息、系统性能信息、系统能力信息、系统故障信息、设备类型信息、设备厂家信息、设备型号信息、节点位置信息、节点时间信息、节点策略执行信息。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感知属性特征信息的获取方法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按需提取自身存储的信息;
通过特定的内部信令进行信息上报汇总。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属性特征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性能参数、配置参数、业务特征参数、统计参数、信令参数、来自其他网元的标签。
1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元包括以下之一:域、主体、节点、实体、协议层、接入网、核心网、传输网、无线接入网、有线接入网、基站、终端、通信网元、网络功能。
1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18中任一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
2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权利要求1-18中任一所述的信息处理方法。
CN202111483593.8A 2021-12-07 2021-12-07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24913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83593.8A CN116249130A (zh) 2021-12-07 2021-12-07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PCT/CN2022/133280 WO2023103761A1 (zh) 2021-12-07 2022-11-21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83593.8A CN116249130A (zh) 2021-12-07 2021-12-07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49130A true CN116249130A (zh) 2023-06-09

Family

ID=866247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83593.8A Pending CN116249130A (zh) 2021-12-07 2021-12-07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49130A (zh)
WO (1) WO202310376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67603B2 (ja) * 2004-02-12 2008-10-15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サービス提供システムおよびゲートウェイ装置
JP4997196B2 (ja) * 2008-08-08 2012-08-0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パス計算装置、通信路確立制御方法
CN102624601B (zh) * 2011-01-28 2014-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报文发送方法、网络装置及网络系统
CN102651698B (zh) * 2012-04-28 2014-11-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管理的方法、网络管理系统和网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103761A1 (zh) 2023-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ang et al. Traffic and computation co-offloading with reinforcement learning in fog computing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Chen et al. Spatio–temporal edge service placement: A bandit learning approach
Ghanbari et al. Resource allocation mechanisms and approaches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Banchs et al. A 5G mobile network architecture to support vertical industries
Wahab et al. MAPLE: A machine learning approach for efficient placement and adjustment of virtual network functions
CN111813570A (zh) 一种电力物联网的事件驱动型消息交互方法
Chang et al. Campus edge computing network based on IoT street lighting nodes
Ja’afreh et al. Toward integrating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 with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 review
WO2019024671A1 (zh) 部署网络切片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2137087A (zh) 业务处理方法、对已分发的内容进行调整的方法和业务节点
Khan et al. Big data processing using internet of software defined things in smart cities
WO2016066438A1 (en) Network management using adaptive policy
Qin et al. Enabling multicast slices in edge networks
Din et al. Sdiot: Software defined internet of thing to analyze big data in smart cities
Mohammedali et al. A survey of mobility management as a service in real-time inter/intra slice control
CN101601227A (zh) 与网络管理有关的系统和方法
Bellavista et al. Holistic processing and networking (hornet): An integrated solution for iot-based fog computing services
Hassan et al. PlanIoT: a framework for adaptive data flow management in IoT-enhanced spaces
Richerzhagen Mechanism Transitions in Publish/Subscribe Systems: Adaptive Event Brokering for Location-based Mobile Social Applications
Donatti et al. Survey on machine learning-enabled network slicing: covering the entire life cycle
Fendt et al. A network slice resource allocation process in 5G mobile networks
CN116249130A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Mansouri et al. Dynamic semantic‐based green bio‐inspired approach for optimizing energy and cloud services qualities
WO2022152027A1 (zh) 一种数据分析装置的管控方法与通信装置
CN115460617A (zh) 基于联邦学习的网络负载预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