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22027A - 冷却组件、控制方法及装置、可读存储介质、换热机组 - Google Patents

冷却组件、控制方法及装置、可读存储介质、换热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22027A
CN116222027A CN202111461903.6A CN202111461903A CN116222027A CN 116222027 A CN116222027 A CN 116222027A CN 202111461903 A CN202111461903 A CN 202111461903A CN 116222027 A CN116222027 A CN 1162220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valve
refrigerant
cooling
condenser
evapo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6190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战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Chongqing Midea General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6190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2202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220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220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4Arrangement of shut-off valves for disconnecting a part of the refrigerant cycle, e.g. an outdoor par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F25B2600/027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pressure
    • F25B2600/0272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pressure the suction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17Control issues by controlling the pressure of the condens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和换热机组。冷却组件包括冷凝器、蒸发器、冷媒驱动组件、冷却部件和多个控制阀;冷媒驱动组件的冷媒输入端分别与冷凝器和蒸发器连通;冷却部件的第一端与冷媒驱动组件的冷媒输出端连通;多个控制阀中至少一个控制阀设置于冷媒驱动组件与冷凝器之间,多个控制阀中至少一个控制阀之外的至少另一个控制阀设置于冷媒驱动组件与蒸发器之间;其中,冷媒驱动组件能够根据多个控制阀的状态将冷媒由冷凝器和/或蒸发器引导至冷却部件。本发明所提供的冷却组件能够提升对设备系统中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Description

冷却组件、控制方法及装置、可读存储介质、换热机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水机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却组件、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和换热机组。
背景技术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冷水机组中电机、润滑油和变频器等部件采用冷媒冷却,冷媒冷却需要依靠冷凝器到蒸发器或者冷凝器到经济器的压差驱动,其冷媒主要来源于冷凝器的液态冷媒。但当系统冷媒发生迁移或者工况变化剧烈时,可能会出现冷凝器液量减少的现象,使得冷却管路出现取液量不足或者无液的情况,导致电机、润滑油和变频器的冷却效果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冷却组件。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出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出一种可读存储介质。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出一种换热机组。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包括冷凝器、蒸发器、冷媒驱动组件、冷却部件和多个控制阀;冷媒驱动组件的冷媒输入端分别与冷凝器和蒸发器连通;冷却部件的第一端与冷媒驱动组件的冷媒输出端连通;多个控制阀中至少一个控制阀设置于冷媒驱动组件与冷凝器之间,多个控制阀中至少一个控制阀之外的至少另一个控制阀设置于冷媒驱动组件与蒸发器之间;其中,冷媒驱动组件能够根据多个控制阀的状态将冷媒由冷凝器和/或蒸发器引导至冷却部件。
本发明所提供的冷却组件,冷媒驱动组件的冷媒输入端分别与冷凝器和蒸发器连通,冷却部件的第一端与冷媒驱动组件的冷媒输出端连通,进而使得冷媒驱动组件能够将冷凝器或蒸发器内的冷媒输送至冷却部件内,以实现对系统中被冷却部件的冷却。
多个控制阀中至少一个控制阀设置于冷媒驱动组件与冷凝器之间,多个控制阀中至少一个控制阀之外的至少另一个控制阀设置于冷媒驱动组件与蒸发器之间,能够控制冷却驱动组件和蒸发器,以及冷媒驱动组件和冷凝器之间的导通或断开,进而在使得冷媒驱动组件既能够驱动蒸发器内的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中,也能够驱动冷凝器内的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中。由于在设备系统中,冷媒主要存储于冷凝器或蒸发器中,所以冷凝器和蒸发器不会同时缺少冷媒,所以通过多个控制阀和冷媒驱动组件即可将蒸发器的冷媒送入到冷却部件中,也可将冷凝器内的冷媒送入到冷却部件中,能够避免因冷凝器中的冷媒较少而影响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进而提升对设备系统中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由于通过设置冷媒驱动组件和多个控制阀能够提升对设备系统中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所以能够提升被冷却部件运行的稳定性,并且能够降低被冷却部件因过热而损毁的概率,延长被冷却部件的使用寿命。
通过设置冷媒驱动部件驱动冷媒由冷凝器进入到冷却部件,即使冷凝器中的压力较低,也不会影响冷媒的输送速度,能够进一步提升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冷却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第一管路的第一端与冷凝器连通,第一管路的第二端与冷媒驱动组件的冷媒输入端连通;第二管路的第一端与蒸发器连通,第二管路的第二端与冷媒驱动组件的冷媒输入端连通;第一控制阀设置于第一管路上;第二控制阀设置于第二管路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管路的第一端与冷凝器连通,第一管路的第二端与冷媒驱动组件的冷媒输入端连通,使得冷媒能够在冷媒驱动组件的作用下,由冷凝器进入到冷媒驱动组件内。第一控制阀设置于第一管路上,能够控制冷媒驱动组件与冷凝器之间的导通或断开,进而实现对第一管路的控制。
第二管路的第一端与蒸发器连通,第二管路的第二端与冷媒驱动组件的冷媒输入端连通,使得冷媒能够在冷媒驱动组件的作用下,由蒸发器进入到冷媒驱动组件内。第二控制阀设置于第二管路上,能够控制冷媒驱动组件与蒸发器之间的导通或断开,进而实现对第二管路的控制。
由于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能够控制分别对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进行控制,能够在需要时断开第一管路和第二管理,避免冷凝器和蒸发器不经过制冷部件而直接连通,进而确保冷凝器或蒸发器内的冷媒能够顺利地进入到冷却部件内。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冷媒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管路,驱动管路包括进气部和收缩部;进气部与第一管路连通;收缩部的第一端与进气部连接,收缩部的第二端与冷却部件连通,收缩部的管壁上设置有进液口,进液口与第二管路连通;其中,收缩部的内径小于进气部的内径。
在该技术方案中,冷媒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管路,驱动管路包括进气部和收缩部,进气部的第一端和收缩部的第一端连接。进气部的第二端和第一管路连接,收缩部的第二端与冷却部件连通。冷媒在通过驱动管路时,由于收缩部的内径小于进气部的内径,所以冷媒在由进气部流向收缩部时,冷媒的速度会增加。收缩部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液口,第二管路与进液口连接,在驱动管路内的冷媒经过收缩部时,会在进液口处形成一定的负压区域,进而带动第二管路和蒸发器内的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内,进而实现利用冷凝器内的高压冷媒作为动力,驱动蒸发器内的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内,以实现对设备系统内发热元件的冷却。
由于可通过冷凝器内的高压冷媒来驱动蒸发器内的冷媒进入冷却部件,减少了驱动蒸发器内冷媒运动所需的能耗,提升了冷却组件的能源利用率。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三管路和第三控制阀,第三管路的第一端与冷凝器连通,第三管路的第二端与冷却部件连通;第三控制阀设置于第三管路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三管路的第一端与冷凝器连通,第三管路的第二端与冷却部件连通,在需要通过冷凝器内的冷媒冷却被冷却部件时,可将第三控制阀切换至开启状态,进而使得冷凝器内的冷媒能够在压力的作用下直接进入到冷却部件,减少了驱动冷凝器内冷媒运动所需的能耗,提升了冷却组件的能源利用率。在需要驱动蒸发器内的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时,可将第三控制阀切花至关闭状态,进而避免第三管理影响对蒸发器内的冷媒进行驱动。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冷却组件还包括气液分离器、第四管路和第四控制阀;气液分离与冷却部件的第二端连通;第四管路的第一端与气液分离器的储液端连通,第四管路的第二端与蒸发器连通。第四控制阀设置于第四管路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气液分离器的第一端与冷却部件的第二端连通,第四管路的第一端与气液分离器的储液端连通,第四管路的第二端与蒸发器连通,使得经过冷却部件后的冷媒在进入到气液分离器后进行气液分离,液态冷媒返回至蒸发器内。
并且第四管路的第一端与气液分离器的储液端连通,第四管路的第二端与蒸发器连通,使得冷凝器能够通过第一管路、冷媒驱动部件、冷却部件、气液分离器和第四管路后与蒸发器连通,进而通过冷凝器和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为冷凝器内的气态冷媒或液态冷媒提供动力,使得冷凝器内的液态冷媒能够进入到冷却部件内,或通过冷凝器内的气态冷媒带动蒸发器内的液态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内,实现了对冷媒的驱动,减少了驱动蒸发器内冷媒运动所需的能耗,提升了冷却组件的能源利用率。
第四控制阀设置于第四管路上,第四控制阀能够根据冷媒流动的需要,在关闭和开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进而实现对第四管路的控制。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冷却组件还包括压缩机、第五管路和第五控制阀。压缩机包括回气口、排气口和导叶片,排气口与冷凝器连通,回气口位于导叶片的第一侧,回气口与蒸发器连通;第五管路的第一端与气液分离器的储气端连通,第五管路的第二端与导叶片的第二侧连通;第五控制阀设置于第五管路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压缩机包括回气口、排气口和导叶片,排气口设置在压缩机的第一端,与冷凝器连通,以将压缩后的高温高压冷媒送入到冷凝器中。在压缩机的第二端设置有导叶片,导叶片的第一侧设置有回气口,回气口与蒸发器连通,进而使得蒸发器内的低温低压气态冷媒能够回流至压缩机。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五管路和第五控制阀,第五管路的第一端与气液分离器的储气端连通,第五管路的第二端与导叶片的第二侧连通,使得经过冷却部件后的冷媒在进入到气液分离器后进行气液分离,气态冷媒返回至蒸发器内。
并且第五管路的第一端与气液分离器的储气端连通,第五管路的第二端与导叶片的第二侧连通,使得冷凝器能够通过第一管路、冷媒驱动部件、冷却部件、气液分离器和第五管路后与导叶片的第二侧连通,进而在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无法驱动冷媒运动时,通过冷凝器与导叶片的第二侧之间的压力差为冷凝器内的气态冷媒或液态冷媒提供动力,使得冷凝器内的液态冷媒能够进入到冷却部件内,或通过冷凝器内的气态冷媒带动蒸发器内的液态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内,实现了对冷媒的驱动,减少了驱动蒸发器内冷媒运动所需的能耗,提升了冷却组件的能源利用率。
第五控制阀设置于第五管路上,第五控制阀能够根据冷媒流动的需要,在关闭和开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进而实现对第五管路的控制。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冷媒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泵。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驱动泵对冷媒进行驱动,不受冷却组件内各个部件之间的压力差的控制,使得冷却组件对冷媒的驱动更方便。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冷却部件包括压缩机冷却器、变频器冷却器和/或油箱冷却器。
在该技术方案中,压缩机冷却器环绕压缩机的电机设置,用于对压缩机的电机进行冷却。变频器冷却器用于对变频器进行冷却。油箱冷却器用于对润滑油进行冷却。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的压力差;获取被冷却部件的温度值;根据压力差和温度值,控制多个控制阀的状态,以将冷媒由冷凝器和/或蒸发器引导至冷却部件。
本发明所提供的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根据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的压力差和被冷却部件的温度值来控制多个阀门的开启状态,进而能够控制蒸发器内的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中,也能够驱动冷凝器内的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中。由于在设备系统中,冷媒主要存储于冷凝器或蒸发器中,所以冷凝器和蒸发器不会同时缺少冷媒,所以通过多个控制阀和冷媒驱动组件即可将蒸发器的冷媒送入到冷却部件中,也可将冷凝器内的冷媒送入到冷却部件中,能够避免因冷凝器中的冷媒较少而影响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进而提升对设备系统中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由于通过设置冷媒驱动组件和多个控制阀能够提升对设备系统中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所以能够提升被冷却部件运行的稳定性,并且能够降低被冷却部件因过热而损毁的概率,延长被冷却部件的使用寿命。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多个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根据压力差和温度值,控制多个控制阀开启或关闭包括:基于压力差大于等于第一压力阈值,温度值大于温度阈值,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开启,控制第三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关闭。
在该技术方案中,如果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处于第一压力阈值以上或等于第一压力阈值,且温度值大于温度阈值,即冷凝器内的液态冷媒不充足时,则系统切换至冷媒迁移模式。冷媒迁移模式下冷凝器液态冷媒的液量减少使得冷却管路出现液量不足或者无液,打开第一控制阀,打开第二控制阀,打开第四控制阀,关闭第三控制阀,关闭第五控制阀。该状态下,高压高温的气态冷媒从冷凝器中提取,经过驱动管路,从蒸发器中提取低温低压液态冷媒,经过第六控制阀、第七控制阀和第八控制阀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进入气液分离器,然后返回至蒸发器,进而实现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提升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第一压力阈值为冷却系统正常工作时,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的压力差。
温度阈值为能够保证被冷却部件正常工作的最大温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多个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根据压力差和温度值,控制多个控制阀开启或关闭包括:基于压力差大于等于第一压力阈值,温度值小于等于温度阈值,控制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开启,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关闭。
在该技术方案中,如果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处于第一压力阈值以上或等于第一压力阈值,且冷凝器内的液态冷媒充足时,打开第三控制阀,打开第四控制阀,关闭第一控制阀,关闭第二控制阀,关闭第五控制阀。根据被冷却部件和冷却部件的温度,控制第六控制阀、第七控制阀和第八控制阀的开度,进而实现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的调节。并且利用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来驱动冷媒,减少了驱动蒸发器内冷媒运动所需的能耗,提升了冷却组件的能源利用率。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多个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根据压力差和温度值,控制多个控制阀开启或关闭包括:基于压力差小于第一压力阈值,且压力差大于等于第二压力阈值,温度值大于温度阈值,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开启,控制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关闭。
在该技术方案中,如果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处于第一压力阈值和第二压力阈值之间,且压力差大于等于第二压力阈值,即冷凝器内的液态冷媒不充足时,则系统切换至小压差冷媒迁移模式。
小压差冷媒迁移模式下默认冷凝器液态冷媒液量减少使得冷却管路出现液量不足或者无液,同时冷凝器到蒸发器的压力差低于常规压差,系统会逐渐关闭导叶片开度至第一预设值以提供少量导叶片节流压差打开第一控制阀,打开第二控制阀,打开第五控制阀,关闭第三控制阀,关闭第四控制阀。
高压高温的气态冷媒从冷凝器中提取,经过驱动管路,从蒸发器中提取低温低压液态冷媒,经过第六控制阀、第七控制阀和第八控制阀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进入气液分离器,然后气态冷媒返回导叶片的第二侧,进而实现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提升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第二压力阈值为能够通过驱动管路驱动蒸发器内的液态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中所需的最小压力差。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控制方法还包括调节导叶片的开度,将导叶片第二侧的压力调节至第一压力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调节导叶片的开度,将导叶片第二侧的压力改变至第一压力值,进而使得冷凝器与导叶片第二侧之间具有充足的压力差来对冷媒进行驱动,提升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第一压力值可根据计算得出,或根据试验数据测试得出。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多个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根据压力差和温度值,控制多个控制阀开启或关闭包括:基于压力差小于第二压力阈值,温度值小于等于温度阈值,控制第三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开启,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关闭。
在该技术方案中,如果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在第二压力阈值以下,则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的压力差不足以通过驱动管路来驱动冷凝器和蒸发器内的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内,则系统切换至驱动管路失效模式。
在驱动管路失效模式下,驱动管路已失效不能提供足够的动力提取蒸发器的业态冷媒,系统会逐渐关闭导叶片开度至第二预设值以提供中量导叶片节流压差,打开第三控制阀,打开第五控制阀开启,关闭第一控制阀,关闭第二控制阀,关闭第四控制阀。该状态下,高压高温的液态冷媒从冷凝器中提取,经过第六控制阀、第七控制阀和第八控制阀和被冷却部件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进入气液分离器,然后气态冷媒返回导叶片的第二侧,进而实现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提升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控制方法还包括调节导叶片的开度,将导叶片第二侧的压力调节至第二压力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调节导叶片的开度,将导叶片第二侧的压力改变至第二压力值,进而使得冷凝器与导叶片第二侧之间具有充足的压力差来对冷媒进行驱动,提升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第二压力值可根据计算得出,或根据试验数据测试得出。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多个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根据压力差和温度值,控制多个控制阀开启或关闭包括:基于压力差小于第二压力阈值,温度值大于温度阈值,控制第二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开启,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关闭。
在该技术方案中,如果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在第二压力阈值以下,且系统处于驱动管路失效模式下,且冷凝器内的液态冷媒不充足时,则系统切换至驱动管路失效迁移模式。
在驱动管路失效迁移模式下,驱动管路已失效不能提供足够的动力提取蒸发器的液态冷媒,且冷凝器液态冷媒液量减少使得冷却管路出现液量不足或者无液,系统会逐渐关闭导叶片开度至第三预设值以提供大量导叶片节流压差,开启第二控制阀,开启第五控制阀,关闭第一控制阀,关闭第三控制阀,关闭第四控制阀。
该状态下,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从蒸发器中提取,其动力来源于蒸发器压力与导叶片第三预设值提供的最高节流压差,液态冷媒经过第六控制阀、第七控制阀和第八控制阀和被冷却部件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进入气液分离器,然后气态冷媒返回导叶片的第二侧,进而实现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提升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控制方法还包括:调节导叶片的开度,将导叶片第二侧的压力调节至第三压力值。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调节导叶片的开度,将导叶片第二侧的压力改变至第三压力值,进而使得冷凝器与导叶片第二侧之间具有充足的压力差来对冷媒进行驱动,提升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第三压力值可根据计算得出,或根据试验数据测试得出。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控制方法还包括:检测气液分离器中的液位;根据气液分离器中的液位,调节冷却部件内冷媒的流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液态冷媒暂存于气液分离器内,待气液分离器内的液位达到预设高度,其液位传感器发出信号,系统将根据被冷却部件温度分别调节第四控制阀、第六控制阀、第七控制阀和第八控制阀,保证冷却效果的前提下,减少冷却供液流量,维持冷却供液平衡,同时消耗气液分离器内积存的液态冷媒。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包括压力获取单元、温度获取单元和控制单元;压力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的压力差;温度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被冷却部件的温度值;控制单元用于根据压力差和温度值,控制多个控制阀的状态,以将冷媒由冷凝器和/或蒸发器引导至冷却部件。
本发明所提供的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根据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的压力差和被冷却部件的温度值来控制多个阀门的开启状态,进而能够控制蒸发器内的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中,也能够驱动冷凝器内的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中。由于在设备系统中,冷媒主要存储于冷凝器或蒸发器中,所以冷凝器和蒸发器不会同时缺少冷媒,所以通过多个控制阀和冷媒驱动组件即可将蒸发器的冷媒送入到冷却部件中,也可将冷凝器内的冷媒送入到冷却部件中,能够避免因冷凝器中的冷媒较少而影响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进而提升对设备系统中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由于通过设置冷媒驱动组件和多个控制阀能够提升对设备系统中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所以能够提升被冷却部件运行的稳定性,并且能够降低被冷却部件因过热而损毁的概率,延长被冷却部件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出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配置为存储程序或指令;处理器配置为执行存储的程序或指令以实现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此该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出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此该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出一种换热机组,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冷却组件;和/或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和/或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可读存储介质。因此该换热机组具备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冷却组件、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和/或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可读存储介质的全部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换热机组包括冷水机组、热泵机组或空调器。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冷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冷却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之一;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之二;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之三;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之四;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之五;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之六;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的框图。
其中,图1a和图1b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2冷凝器,104蒸发器,106冷媒驱动组件,108冷却部件,110第一管路,112第二管路,114第一控制阀,116第二控制阀,118第三管路,120第三控制阀,122气液分离器,124第四管路,126第四控制阀,128压缩机,130回气口,132排气口,134导叶片,136第五管路,138第五控制阀,140压缩机冷却器,142变频器冷却器,144油箱冷却器,146第六控制阀,148第七控制阀,150第八控制阀,152省功器,154驱动管路,156进气部,158收缩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a至图8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冷却组件、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和换热机组。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a和图1b所示,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包括冷凝器102、蒸发器104、冷媒驱动组件106、冷却部件108和多个控制阀;冷媒驱动组件106的冷媒输入端分别与冷凝器102和蒸发器104连通;冷却部件108的第一端与冷媒驱动组件106的冷媒输出端连通;多个控制阀中至少一个控制阀设置于冷媒驱动组件106与冷凝器102之间,多个控制阀中至少一个控制阀之外的至少另一个控制阀设置于冷媒驱动组件106与蒸发器104之间;其中,冷媒驱动组件106能够根据多个控制阀的状态将冷媒由冷凝器102和/或蒸发器104引导至冷却部件108。
在该实施例中,冷媒驱动组件106的冷媒输入端分别与冷凝器102和蒸发器104连通,冷却部件108的第一端与冷媒驱动组件106的冷媒输出端连通,进而使得冷媒驱动组件106能够将冷凝器102或蒸发器104内的冷媒输送至冷却部件108内,以实现对系统中被冷却部件的冷却。
多个控制阀中至少一个控制阀设置于冷媒驱动组件106与冷凝器102之间,多个控制阀中至少一个控制阀之外的至少另一个控制阀设置于冷媒驱动组件106与蒸发器104之间,能够控制冷却驱动组件和蒸发器104,以及冷媒驱动组件106和冷凝器102之间的导通或断开,进而在使得冷媒驱动组件106既能够驱动蒸发器104内的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108中,也能够驱动冷凝器102内的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108中。由于在设备系统中,冷媒主要存储于冷凝器102或蒸发器104中,所以冷凝器102和蒸发器104不会同时缺少冷媒,所以通过多个控制阀和冷媒驱动组件106即可将蒸发器104的冷媒送入到冷却部件108中,也可将冷凝器102内的冷媒送入到冷却部件108中,能够避免因冷凝器102中的冷媒较少而影响冷却部件108的冷却效果,进而提升对设备系统中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由于通过设置冷媒驱动组件106和多个控制阀能够提升对设备系统中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所以能够提升被冷却部件运行的稳定性,并且能够降低被冷却部件因过热而损毁的概率,延长被冷却部件的使用寿命。
通过设置冷媒驱动部件驱动冷媒由冷凝器102进入到冷却部件108,即使冷凝器102中的压力较低,也不会影响冷媒的输送速度,能够进一步提升冷却部件108的冷却效果。
具体地,在设备运行的过程中,冷媒驱动组件106驱动冷媒由冷凝器102进入到冷却部件108时,如果被冷却部件的温度持续在温度阈值以上,那么说明冷凝器102内的冷媒不足,可通过多个控制阀控制管路的通断,进而切换至冷媒驱动组件106驱动蒸发器104内的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108中,进而实现对被冷却部件的持续冷却,避免因冷凝器102中冷媒不足而影响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a和图1b所示,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一管路110、第二管路112、第一控制阀114和第二控制阀116;第一管路110的第一端与冷凝器102连通,第一管路110的第二端与冷媒驱动组件106的冷媒输入端连通;第二管路112的第一端与蒸发器104连通,第二管路112的第二端与冷媒驱动组件106的冷媒输入端连通;第一控制阀114设置于第一管路110上;第二控制阀116设置于第二管路112上。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管路110的第一端与冷凝器102连通,第一管路110的第二端与冷媒驱动组件106的冷媒输入端连通,使得冷媒能够在冷媒驱动组件106的作用下,由冷凝器102进入到冷媒驱动组件106内。第一控制阀114设置于第一管路110上,能够控制冷媒驱动组件106与冷凝器102之间的导通或断开,进而实现对第一管路110的控制。
第二管路112的第一端与蒸发器104连通,第二管路112的第二端与冷媒驱动组件106的冷媒输入端连通,使得冷媒能够在冷媒驱动组件106的作用下,由蒸发器104进入到冷媒驱动组件106内。第二控制阀116设置于第二管路112上,能够控制冷媒驱动组件106与蒸发器104之间的导通或断开,进而实现对第二管路112的控制。
由于第一控制阀114和第二控制阀116能够控制分别对第一管路110和第二管路112进行控制,能够在需要时断开第一管路110和第二管理,避免冷凝器102和蒸发器104不经过制冷部件而直接连通,进而确保冷凝器102或蒸发器104内的冷媒能够顺利地进入到冷却部件108内。
第一管路110的第一端与压缩机128的排气口连接,第一管路110的第一端或与压缩机128与冷凝器102之间的管路连接。
第二管路112的第一端也可与省功器152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a和图1b所示,冷媒驱动组件106包括驱动管路154,驱动管路154包括进气部156和收缩部158;进气部156与第一管路110连通;收缩部158的第一端与进气部156连接,收缩部158的第二端与冷却部件108连通,收缩部158的管壁上设置有进液口,进液口与第二管路112连通;其中,收缩部158的内径小于进气部156的内径。
在该实施例中,冷媒驱动组件106包括驱动管路154,驱动管路154包括进气部156和收缩部158,进气部156的第一端和收缩部158的第一端连接。进气部156的第二端和第一管路110连接,收缩部158的第二端与冷却部件108连通。冷媒在通过驱动管路154时,由于收缩部158的内径小于进气部156的内径,所以冷媒在由进气部156流向收缩部158时,冷媒的速度会增加。收缩部158的侧壁上设置有进液口,第二管路112与进液口连接,在驱动管路154内的冷媒经过收缩部158时,会在进液口处形成一定的负压区域,进而带动第二管路112和蒸发器104内的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108内,进而实现利用冷凝器102内的高压冷媒作为动力,驱动蒸发器104内的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108内,以实现对设备系统内发热元件的冷却。
由于可通过冷凝器102内的高压冷媒来驱动蒸发器104内的冷媒进入冷却部件108,减少了驱动蒸发器104内冷媒运动所需的能耗,提升了冷却组件的能源利用率。
具体地,第一管路110的第一端与冷气器的上部连接,即与冷凝器102存储气态冷媒的一侧连接,进而将气态冷媒引入到第一管路110内。第二管路112的第一端与蒸发器104的下部连接,即与蒸发器104内存储有液态冷媒的一侧连接,进而使得蒸发器104内的液态冷媒能够进入到第二管路112内。在需要将蒸发器104内的液态冷媒送入到冷却部件108时,将第一控制阀114和第二控制阀116打开,冷凝器102内的高温高压冷媒在压力的作用下进入到第一管路110内,在经过驱动管路154的收缩部158时,收缩部158的内径减小,冷媒的流速增加,进而在收缩部158上的进液口处形成负压区域,在负压区域和蒸发器104之间的压力差的作用下,蒸发器104内的液态冷媒进入到收缩部158的,进而与来自冷凝器102内的气态冷媒一同进入到冷却部件108内,实现了通过冷凝器102内的气态冷媒来驱动蒸发器104中的液态冷媒,减少了驱动蒸发器104内冷媒运动所需的能耗,提升了冷却组件的能源利用率。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a和图1b所示,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三管路118和第三控制阀120,第三管路118的第一端与冷凝器102连通,第三管路118的第二端与冷却部件108连通;第三控制阀120设置于第三管路118上。
在该实施例中,第三管路118的第一端与冷凝器102连通,第三管路118的第二端与冷却部件108连通,在需要通过冷凝器102内的冷媒冷却被冷却部件时,可将第三控制阀120切换至开启状态,进而使得冷凝器102内的冷媒能够在压力的作用下直接进入到冷却部件108,减少了驱动冷凝器102内冷媒运动所需的能耗,提升了冷却组件的能源利用率。在需要驱动蒸发器104内的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108时,可将第三控制阀120切花至关闭状态,进而避免第三管理影响对蒸发器104内的冷媒进行驱动。
具体地,第三管路118的第二端与冷凝器102的下部连接,即与冷凝器102内存储有液态冷媒的一侧连接,进而使得冷凝器102内的液态冷媒能够直接进入得到冷却部件108内,以实现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a和图1b所示,冷却组件还包括气液分离器122、第四管路124和第四控制阀126;气液分离与冷却部件108的第二端连通;第四管路124的第一端与气液分离器122的储液端连通,第四管路124的第二端与蒸发器104连通。第四控制阀126设置于第四管路124上。
在该实施例中,气液分离器122的第一端与冷却部件108的第二端连通,第四管路124的第一端与气液分离器122的储液端连通,第四管路124的第二端与蒸发器104连通,使得经过冷却部件108后的冷媒在进入到气液分离器122后进行气液分离,液态冷媒返回至蒸发器104内。
并且第四管路124的第一端与气液分离器122的储液端连通,第四管路124的第二端与蒸发器104连通,使得冷凝器102能够通过第一管路110、冷媒驱动部件、冷却部件108、气液分离器122和第四管路124后与蒸发器104连通,进而通过冷凝器102和蒸发器104之间的压力差为冷凝器102内的气态冷媒或液态冷媒提供动力,使得冷凝器102内的液态冷媒能够进入到冷却部件108内,或通过冷凝器102内的气态冷媒带动蒸发器104内的液态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108内,实现了对冷媒的驱动,减少了驱动蒸发器104内冷媒运动所需的能耗,提升了冷却组件的能源利用率。
第四控制阀126设置于第四管路124上,第四控制阀126能够根据冷媒流动的需要,在关闭和开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进而实现对第四管路124的控制。
具体地,第四管路124的第二端与蒸发器104的上部连接,即与蒸发器104存储气态冷媒的一侧连接。
气液分离器122的出液口采用维持冷却供液平衡方式消耗液态冷媒,同样可以安装抽吸装置将液态制冷剂返回至蒸发器104中。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a和图1b所示,冷却组件还包括压缩机128、第五管路136和第五控制阀138。压缩机128包括回气口130、排气口132和导叶片134,排气口132与冷凝器102连通,回气口130位于导叶片134的第一侧,回气口130与蒸发器104连通;第五管路136的第一端与气液分离器122的储气端连通,第五管路136的第二端与导叶片134的第二侧连通;第五控制阀138设置于第五管路136上。
在该实施例中,压缩机128包括回气口130、排气口132和导叶片134,排气口132设置在压缩机128的第一端,与冷凝器102连通,以将压缩后的高温高压冷媒送入到冷凝器102中。在压缩机128的第二端设置有导叶片134,导叶片134的第一侧设置有回气口130,回气口130与蒸发器104连通,进而使得蒸发器104内的低温低压气态冷媒能够回流至压缩机128。冷却组件还包括第五管路136和第五控制阀138,第五管路136的第一端与气液分离器122的储气端连通,第五管路136的第二端与导叶片134的第二侧连通,使得经过冷却部件108后的冷媒在进入到气液分离器122后进行气液分离,气态冷媒返回至蒸发器104内。
并且第五管路136的第一端与气液分离器122的储气端连通,第五管路136的第二端与导叶片134的第二侧连通,使得冷凝器102能够通过第一管路110、冷媒驱动部件、冷却部件108、气液分离器122和第五管路136后与导叶片134的第二侧连通,进而在冷凝器102与蒸发器104之间的压力差无法驱动冷媒运动时,通过冷凝器102与导叶片134的第二侧之间的压力差为冷凝器102内的气态冷媒或液态冷媒提供动力,使得冷凝器102内的液态冷媒能够进入到冷却部件108内,或通过冷凝器102内的气态冷媒带动蒸发器104内的液态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108内,实现了对冷媒的驱动,减少了驱动蒸发器104内冷媒运动所需的能耗,提升了冷却组件的能源利用率。
第五控制阀138设置于第五管路136上,第五控制阀138能够根据冷媒流动的需要,在关闭和开启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进而实现对第五管路136的控制。
排气口132可以连接于导叶片134的下游,同样可以连接于导叶片134于一级叶轮入口中的任何位置,同样可以连接于一级叶轮进口位置。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a和图1b所示,冷媒驱动组件106包括驱动泵。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驱动泵对冷媒进行驱动,不受冷却组件内各个部件之间的压力差的控制,使得冷却组件对冷媒的驱动更方便。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a和图1b所示,冷却部件108包括压缩机冷却器140、变频器冷却器142和/或油箱冷却器144。
在该实施例中,压缩机冷却器140环绕压缩机128的电机设置,用于对压缩机128的电机进行冷却。变频器冷却器142用于对变频器进行冷却。油箱冷却器144用于对润滑油进行冷却。
冷却组件还包括第六控制阀146、第七控制阀148和第八控制阀150。
第六控制阀146与压缩机冷却器140串联,通过调节第六控制阀146的开度,能够调节进入压缩机冷却器140的冷媒流量,进而实现对压缩机冷却器140的冷却效果的调节。并且第六控制阀146能够在开启和关闭状态下进行切换,进而实现对压缩机冷却器140的控制。
第七控制阀148与变频器冷却器142串联,通过调节第七控制阀148的开度,能够调节进入变频器冷却器142的冷媒流量,进而实现对变频器冷却器142的冷却效果的调节。并且第七控制阀148能够在开启和关闭状态下进行切换,进而实现对变频器冷却器142的控制。
第八控制阀150与油箱冷却器144串联,通过调节第八控制阀150的开度,能够调节进入油箱冷却器144的冷媒流量,进而实现对油箱冷却器144的冷却效果的调节。并且第八控制阀150能够在开启和关闭状态下进行切换,进而实现对油箱冷却器144的控制。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如图1a和图1b所示,冷却组件还包括省功器152,省功器152的第一端与蒸发器104连通,省功器152的第二端与冷凝器102连通,省功器152的第三端与压缩机128连通。
省功器152能够替代气液分离器122,对冷却部件108流出的冷媒进行气液分离。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在通过冷却部件108对被冷却部件进行冷却的情况下,可对冷却组件进行如下控制:
如果冷凝器102与蒸发器104之间的压力差处于第一压力阈值以上或等于第一压力阈值,且冷凝器102内的液态冷媒充足时,打开第三控制阀120,打开第四控制阀126,关闭第一控制阀114,关闭第二控制阀116,关闭第五控制阀138。根据被冷却部件和冷却部件108的温度,控制第六控制阀146、第七控制阀148和第八控制阀150的开度,进而实现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的调节。
如果冷凝器102与蒸发器104之间的压力差处于第一压力阈值以上或等于第一压力阈值,且冷凝器102内的液态冷媒不充足时,则系统切换至冷媒迁移模式。
冷媒迁移模式下冷凝器102液态冷媒的液量减少使得冷却管路出现液量不足或者无液,打开第一控制阀114,打开第二控制阀116,打开第四控制阀126,关闭第三控制阀120,关闭第五控制阀138。该状态下,高压高温的气态冷媒从冷凝器102中提取,经过驱动管路154,从蒸发器104中提取低温低压液态冷媒,经过第六控制阀146、第七控制阀148和第八控制阀150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进入气液分离器122,然后返回至蒸发器104。
如果冷凝器102与蒸发器104之间的压力差处于第一压力阈值和第二压力阈值之间,且冷凝器102内的液态冷媒不充足时,则系统切换至小压差冷媒迁移模式。
小压差冷媒迁移模式下默认冷凝器102液态冷媒液量减少使得冷却管路出现液量不足或者无液,同时冷凝器102到蒸发器104的压力差低于常规压差,系统会逐渐关闭导叶片134开度至第一预设值以提供少量导叶片134节流压差打开第一控制阀114,打开第二控制阀116,打开第五控制阀138,关闭第三控制阀120,关闭第四控制阀126。
高压高温的气态冷媒从冷凝器102中提取,经过驱动管路154,从蒸发器104中提取低温低压液态冷媒,经过第六控制阀146、第七控制阀148和第八控制阀150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进入气液分离器122,然后气态冷媒返回导叶片134的第二侧,液态冷媒暂存于气液分离器122内,待气液分离器122内的液位达到预设高度,其液位传感器发出信号,系统将根据被冷却部件温度分别调节第四控制阀126、第六控制阀146、第七控制阀148和第八控制阀150,保证冷却效果的前提下,减少冷却供液流量,维持冷却供液平衡,同时消耗气液分离器122内积存的液态冷媒。
如果冷凝器102与蒸发器104之间的压力差在第二压力阈值以下,系统切换至驱动管路154失效模式。
在驱动管路154失效模式下,驱动管路154已失效不能提供足够的动力提取蒸发器104的业态冷媒,系统会逐渐关闭导叶片134开度至第二预设值以提供中量导叶片134节流压差,打开第三控制阀120,打开第五控制阀138开启,关闭第一控制阀114,关闭第二控制阀116,关闭第四控制阀126。
该状态下,高压高温的液态冷媒从冷凝器102中提取,经过第六控制阀146、第七控制阀148和第八控制阀150和被冷却部件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进入气液分离器122,然后气态冷媒返回导叶片134的第二侧,液态冷媒暂存于气液分离器122内,待气液分离器122内的液位达到预设高度,其液位传感器发出信号,系统将根据被冷却部件温度分别调节第四控制阀126、第六控制阀146、第七控制阀148和第八控制阀150,保证冷却效果的前提下,减少冷却供液流量,维持冷却供液平衡,同时消耗气液分离器122内积存的液态冷媒。
如果冷凝器102与蒸发器104之间的压力差在第二压力阈值以下,且系统处于驱动管路154失效模式下,且冷凝器102内的液态冷媒不充足时,则系统切换至驱动管路154失效迁移模式。
在驱动管路154失效迁移模式下,驱动管路154已失效不能提供足够的动力提取蒸发器104的液态冷媒,且冷凝器102液态冷媒液量减少使得冷却管路出现液量不足或者无液,系统会逐渐关闭导叶片134开度至第三预设值以提供大量导叶片134节流压差,开启第二控制阀116,开启第五控制阀138,关闭第一控制阀114,关闭第三控制阀120,关闭第四控制阀126。
该状态下,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从蒸发器104中提取,其动力来源于蒸发器104压力与导叶片134第三预设值提供的最高节流压差,液态冷媒经过第六控制阀146、第七控制阀148和第八控制阀150和被冷却部件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进入气液分离器122,然后气态冷媒返回导叶片134的第二侧,液态冷媒暂存于气液分离器122内,待气液分离器122内的液位达到预设高度,其液位传感器发出信号,系统将根据被冷却部件温度分别调节第四控制阀126、第六控制阀146、第七控制阀148和第八控制阀150,保证冷却效果的前提下,减少冷却供液流量,维持冷却供液平衡,同时消耗气液分离器122内积存的液态冷媒。
具体地,阀门第六控制阀146、第七控制阀148和第八控制阀150开度已开至最大,但被冷却部件温度依然无法降低至温度阈值以下,则冷凝器102内的液态冷媒不充足。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202,获取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的压力差;
步骤204,获取被冷却部件的温度值;
步骤206,根据压力差和温度值,控制多个控制阀的状态,以将冷媒由冷凝器和/或蒸发器引导至冷却部件。
在该实施例中,根据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的压力差和被冷却部件的温度值来控制多个阀门的开启状态,进而能够控制蒸发器内的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中,也能够驱动冷凝器内的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中。由于在设备系统中,冷媒主要存储于冷凝器或蒸发器中,所以冷凝器和蒸发器不会同时缺少冷媒,所以通过多个控制阀和冷媒驱动组件即可将蒸发器的冷媒送入到冷却部件中,也可将冷凝器内的冷媒送入到冷却部件中,能够避免因冷凝器中的冷媒较少而影响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进而提升对设备系统中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由于通过设置冷媒驱动组件和多个控制阀能够提升对设备系统中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所以能够提升被冷却部件运行的稳定性,并且能够降低被冷却部件因过热而损毁的概率,延长被冷却部件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多个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根据压力差和温度值,控制多个控制阀开启或关闭包括:基于压力差大于等于第一压力阈值,温度值大于温度阈值,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开启,控制第三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关闭。
在该实施例中,如果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处于第一压力阈值以上或等于第一压力阈值,且温度值大于温度阈值,即冷凝器内的液态冷媒不充足时,则系统切换至冷媒迁移模式。冷媒迁移模式下冷凝器液态冷媒的液量减少使得冷却管路出现液量不足或者无液,打开第一控制阀,打开第二控制阀,打开第四控制阀,关闭第三控制阀,关闭第五控制阀。该状态下,高压高温的气态冷媒从冷凝器中提取,经过驱动管路,从蒸发器中提取低温低压液态冷媒,经过第六控制阀、第七控制阀和第八控制阀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进入气液分离器,然后返回至蒸发器,进而实现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提升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第一压力阈值为冷却系统正常工作时,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的压力差。
温度阈值为能够保证被冷却部件正常工作的最大温度。
具体地,如图3所示,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302,获取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的压力差;
步骤304,获取被冷却部件的温度值;
步骤306,基于压力差大于等于第一压力阈值,温度值大于温度阈值,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开启,控制第三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关闭。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多个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根据压力差和温度值,控制多个控制阀开启或关闭包括:基于压力差大于等于第一压力阈值,温度值小于等于温度阈值,控制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开启,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关闭。
在该实施例中,如果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处于第一压力阈值以上或等于第一压力阈值,且冷凝器内的液态冷媒充足时,打开第三控制阀,打开第四控制阀,关闭第一控制阀,关闭第二控制阀,关闭第五控制阀。根据被冷却部件和冷却部件的温度,控制第六控制阀、第七控制阀和第八控制阀的开度,进而实现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的调节。并且利用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来驱动冷媒,减少了驱动蒸发器内冷媒运动所需的能耗,提升了冷却组件的能源利用率。
具体地,如图4所示,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402,获取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的压力差;
步骤404,获取被冷却部件的温度值;
步骤406,基于压力差大于等于第一压力阈值,温度值小于等于温度阈值,控制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开启,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关闭。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多个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根据压力差和温度值,控制多个控制阀开启或关闭包括:基于压力差小于第一压力阈值,且压力差大于等于第二压力阈值,温度值大于温度阈值,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开启,控制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关闭。
在该实施例中,如果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处于第一压力阈值和第二压力阈值之间,且压力差大于等于第二压力阈值,即冷凝器内的液态冷媒不充足时,则系统切换至小压差冷媒迁移模式。
小压差冷媒迁移模式下默认冷凝器液态冷媒液量减少使得冷却管路出现液量不足或者无液,同时冷凝器到蒸发器的压力差低于常规压差,系统会逐渐关闭导叶片开度至第一预设值以提供少量导叶片节流压差打开第一控制阀,打开第二控制阀,打开第五控制阀,关闭第三控制阀,关闭第四控制阀。
高压高温的气态冷媒从冷凝器中提取,经过驱动管路,从蒸发器中提取低温低压液态冷媒,经过第六控制阀、第七控制阀和第八控制阀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进入气液分离器,然后气态冷媒返回导叶片的第二侧,进而实现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提升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第二压力阈值为能够通过驱动管路驱动蒸发器内的液态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中所需的最小压力差。
具体地,如图5所示,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502,获取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的压力差;
步骤504,获取被冷却部件的温度值;
步骤506,基于压力差小于第一压力阈值,且压力差大于等于第二压力阈值,温度值大于温度阈值,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开启,控制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关闭。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控制方法还包括调节导叶片的开度,将导叶片第二侧的压力调节至第一压力值。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调节导叶片的开度,将导叶片第二侧的压力改变至第一压力值,进而使得冷凝器与导叶片第二侧之间具有充足的压力差来对冷媒进行驱动,提升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第一压力值可根据计算得出,或根据试验数据测试得出。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多个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根据压力差和温度值,控制多个控制阀开启或关闭包括:基于压力差小于第二压力阈值,温度值小于等于温度阈值,控制第三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开启,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关闭。
在该实施例中,如果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在第二压力阈值以下,则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的压力差不足以通过驱动管路来驱动冷凝器和蒸发器内的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内,则系统切换至驱动管路失效模式。
在驱动管路失效模式下,驱动管路已失效不能提供足够的动力提取蒸发器的业态冷媒,系统会逐渐关闭导叶片开度至第二预设值以提供中量导叶片节流压差,打开第三控制阀,打开第五控制阀开启,关闭第一控制阀,关闭第二控制阀,关闭第四控制阀。该状态下,高压高温的液态冷媒从冷凝器中提取,经过第六控制阀、第七控制阀和第八控制阀和被冷却部件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进入气液分离器,然后气态冷媒返回导叶片的第二侧,进而实现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提升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具体地,如图6所示,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602,获取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的压力差;
步骤604,获取被冷却部件的温度值;
步骤606,基于压力差小于第二压力阈值,温度值小于等于温度阈值,控制第三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开启,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关闭。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控制方法还包括调节导叶片的开度,将导叶片第二侧的压力调节至第二压力值。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调节导叶片的开度,将导叶片第二侧的压力改变至第二压力值,进而使得冷凝器与导叶片第二侧之间具有充足的压力差来对冷媒进行驱动,提升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第二压力值可根据计算得出,或根据试验数据测试得出。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多个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根据压力差和温度值,控制多个控制阀开启或关闭包括:基于压力差小于第二压力阈值,温度值大于温度阈值,控制第二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开启,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关闭。
在该实施例中,如果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在第二压力阈值以下,且系统处于驱动管路失效模式下,且冷凝器内的液态冷媒不充足时,则系统切换至驱动管路失效迁移模式。
在驱动管路失效迁移模式下,驱动管路已失效不能提供足够的动力提取蒸发器的液态冷媒,且冷凝器液态冷媒液量减少使得冷却管路出现液量不足或者无液,系统会逐渐关闭导叶片开度至第三预设值以提供大量导叶片节流压差,开启第二控制阀,开启第五控制阀,关闭第一控制阀,关闭第三控制阀,关闭第四控制阀。
该状态下,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从蒸发器中提取,其动力来源于蒸发器压力与导叶片第三预设值提供的最高节流压差,液态冷媒经过第六控制阀、第七控制阀和第八控制阀和被冷却部件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进入气液分离器,然后气态冷媒返回导叶片的第二侧,进而实现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提升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具体地,如图7所示,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702,获取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的压力差;
步骤704,获取被冷却部件的温度值;
步骤706,基于压力差小于第二压力阈值,温度值大于温度阈值,控制第二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开启,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关闭。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控制方法还包括:调节导叶片的开度,将导叶片第二侧的压力调节至第三压力值。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调节导叶片的开度,将导叶片第二侧的压力改变至第三压力值,进而使得冷凝器与导叶片第二侧之间具有充足的压力差来对冷媒进行驱动,提升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第三压力值可根据计算得出,或根据试验数据测试得出。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控制方法还包括:检测气液分离器中的液位;根据气液分离器中的液位,调节冷却部件内冷媒的流量。
在该实施例中,液态冷媒暂存于气液分离器内,待气液分离器内的液位达到预设高度,其液位传感器发出信号,系统将根据被冷却部件温度分别调节第四控制阀、第六控制阀、第七控制阀和第八控制阀,保证冷却效果的前提下,减少冷却供液流量,维持冷却供液平衡,同时消耗气液分离器内积存的液态冷媒。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800,包括压力获取单元802、温度获取单元804和控制单元806;压力获取单元802用于获取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的压力差;温度获取单元804用于获取被冷却部件的温度值;控制单元806用于根据压力差和温度值,控制多个控制阀的状态,以将冷媒由冷凝器和/或蒸发器引导至冷却部件。
在该实施例中,根据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的压力差和被冷却部件的温度值来控制多个阀门的开启状态,进而能够控制蒸发器内的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中,也能够驱动冷凝器内的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中。由于在设备系统中,冷媒主要存储于冷凝器或蒸发器中,所以冷凝器和蒸发器不会同时缺少冷媒,所以通过多个控制阀和冷媒驱动组件即可将蒸发器的冷媒送入到冷却部件中,也可将冷凝器内的冷媒送入到冷却部件中,能够避免因冷凝器中的冷媒较少而影响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进而提升对设备系统中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由于通过设置冷媒驱动组件和多个控制阀能够提升对设备系统中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所以能够提升被冷却部件运行的稳定性,并且能够降低被冷却部件因过热而损毁的概率,延长被冷却部件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多个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控制子单元,第一控制子单元用于基于压力差大于等于第一压力阈值,温度值大于温度阈值,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开启,控制第三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关闭。
在该实施例中,如果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处于第一压力阈值以上或等于第一压力阈值,且温度值大于温度阈值,即冷凝器内的液态冷媒不充足时,则系统切换至冷媒迁移模式。冷媒迁移模式下冷凝器液态冷媒的液量减少使得冷却管路出现液量不足或者无液,打开第一控制阀,打开第二控制阀,打开第四控制阀,关闭第三控制阀,关闭第五控制阀。该状态下,高压高温的气态冷媒从冷凝器中提取,经过驱动管路,从蒸发器中提取低温低压液态冷媒,经过第六控制阀、第七控制阀和第八控制阀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进入气液分离器,然后返回至蒸发器,进而实现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提升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第一压力阈值为冷却系统正常工作时,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的压力差。
温度阈值为能够保证被冷却部件正常工作的最大温度。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多个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控制单元包括第二控制子单元,第二控制子单元用于基于压力差大于等于第一压力阈值,温度值小于等于温度阈值,控制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开启,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关闭。
在该实施例中,如果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处于第一压力阈值以上或等于第一压力阈值,且冷凝器内的液态冷媒充足时,打开第三控制阀,打开第四控制阀,关闭第一控制阀,关闭第二控制阀,关闭第五控制阀。根据被冷却部件和冷却部件的温度,控制第六控制阀、第七控制阀和第八控制阀的开度,进而实现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的调节。并且利用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来驱动冷媒,减少了驱动蒸发器内冷媒运动所需的能耗,提升了冷却组件的能源利用率。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多个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控制单元包括第三控制子单元,第三控制子单元用于基于压力差小于第一压力阈值,且压力差大于等于第二压力阈值,温度值大于温度阈值,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开启,控制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关闭。
在该实施例中,如果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处于第一压力阈值和第二压力阈值之间,且压力差大于等于第二压力阈值,即冷凝器内的液态冷媒不充足时,则系统切换至小压差冷媒迁移模式。
小压差冷媒迁移模式下默认冷凝器液态冷媒液量减少使得冷却管路出现液量不足或者无液,同时冷凝器到蒸发器的压力差低于常规压差,系统会逐渐关闭导叶片开度至第一预设值以提供少量导叶片节流压差打开第一控制阀,打开第二控制阀,打开第五控制阀,关闭第三控制阀,关闭第四控制阀。
高压高温的气态冷媒从冷凝器中提取,经过驱动管路,从蒸发器中提取低温低压液态冷媒,经过第六控制阀、第七控制阀和第八控制阀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进入气液分离器,然后气态冷媒返回导叶片的第二侧,进而实现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提升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第二压力阈值为能够通过驱动管路驱动蒸发器内的液态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中所需的最小压力差。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一调节单元,第一调节单元用于调节导叶片的开度,将导叶片第二侧的压力调节至第一压力值。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调节导叶片的开度,将导叶片第二侧的压力改变至第一压力值,进而使得冷凝器与导叶片第二侧之间具有充足的压力差来对冷媒进行驱动,提升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第一压力值可根据计算得出,或根据试验数据测试得出。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多个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控制单元包括第四控制子单元;第四控制子单元用于基于压力差小于第二压力阈值,温度值小于等于温度阈值,控制第三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开启,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关闭。
在该实施例中,如果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在第二压力阈值以下,则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的压力差不足以通过驱动管路来驱动冷凝器和蒸发器内的冷媒进入到冷却部件内,则系统切换至驱动管路失效模式。
在驱动管路失效模式下,驱动管路已失效不能提供足够的动力提取蒸发器的业态冷媒,系统会逐渐关闭导叶片开度至第二预设值以提供中量导叶片节流压差,打开第三控制阀,打开第五控制阀开启,关闭第一控制阀,关闭第二控制阀,关闭第四控制阀。该状态下,高压高温的液态冷媒从冷凝器中提取,经过第六控制阀、第七控制阀和第八控制阀和被冷却部件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进入气液分离器,然后气态冷媒返回导叶片的第二侧,进而实现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提升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二调节单元,第二调节单元用于调节导叶片的开度,将导叶片第二侧的压力调节至第二压力值。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调节导叶片的开度,将导叶片第二侧的压力改变至第二压力值,进而使得冷凝器与导叶片第二侧之间具有充足的压力差来对冷媒进行驱动,提升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第二压力值可根据计算得出,或根据试验数据测试得出。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多个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控制单元包括第五控制单元,第五控制单元用于基于压力差小于第二压力阈值,温度值大于温度阈值,控制第二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开启,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关闭。
在该实施例中,如果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的压力差在第二压力阈值以下,且系统处于驱动管路失效模式下,且冷凝器内的液态冷媒不充足时,则系统切换至驱动管路失效迁移模式。
在驱动管路失效迁移模式下,驱动管路已失效不能提供足够的动力提取蒸发器的液态冷媒,且冷凝器液态冷媒液量减少使得冷却管路出现液量不足或者无液,系统会逐渐关闭导叶片开度至第三预设值以提供大量导叶片节流压差,开启第二控制阀,开启第五控制阀,关闭第一控制阀,关闭第三控制阀,关闭第四控制阀。
该状态下,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从蒸发器中提取,其动力来源于蒸发器压力与导叶片第三预设值提供的最高节流压差,液态冷媒经过第六控制阀、第七控制阀和第八控制阀和被冷却部件后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物进入气液分离器,然后气态冷媒返回导叶片的第二侧,进而实现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提升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三调节单元,第三调节单元用于调节导叶片的开度,将导叶片第二侧的压力调节至第三压力值。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调节导叶片的开度,将导叶片第二侧的压力改变至第三压力值,进而使得冷凝器与导叶片第二侧之间具有充足的压力差来对冷媒进行驱动,提升对被冷却部件的冷却效果。
第三压力值可根据计算得出,或根据试验数据测试得出。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除上述实施例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控制装置还包括检测单元和第四调节单元;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气液分离器中的液位;第四调节单元用于根据气液分离器中的液位,调节冷却部件内冷媒的流量。
在该实施例中,液态冷媒暂存于气液分离器内,待气液分离器内的液位达到预设高度,其液位传感器发出信号,系统将根据被冷却部件温度分别调节第四控制阀、第六控制阀、第七控制阀和第八控制阀,保证冷却效果的前提下,减少冷却供液流量,维持冷却供液平衡,同时消耗气液分离器内积存的液态冷媒。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出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配置为存储程序或指令;处理器配置为执行存储的程序或指令以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此该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出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此该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出一种换热机组,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冷却组件;和/或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和/或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可读存储介质。因此该换热机组具备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冷却组件、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和/或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可读存储介质的全部有益效果。
换热机组包括冷水机组、热泵机组或空调器。
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有额外的明确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本发明和使得描述过程更加简便,而不是为了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所描述的特定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这些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举例来说,“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直接相连,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上述数据地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3)

1.一种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冷凝器;
蒸发器;
冷媒驱动组件,所述冷媒驱动组件的冷媒输入端分别与所述冷凝器和所述蒸发器连通;
冷却部件,所述冷却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冷媒驱动组件的冷媒输出端连通;
多个控制阀,所述多个控制阀中至少一个控制阀设置于所述冷媒驱动组件与所述冷凝器之间,所述多个控制阀中所述至少一个控制阀之外的至少另一个控制阀设置于所述冷媒驱动组件与所述蒸发器之间;
其中,所述冷媒驱动组件能够根据所述多个控制阀的状态将冷媒由所述冷凝器和/或所述蒸发器引导至所述冷却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冷凝器连通,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冷媒驱动组件的冷媒输入端连通;
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蒸发器连通,所述第二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冷媒驱动组件的冷媒输入端连通;
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一管路上;
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二管路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冷媒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管路,所述驱动管路包括:
进气部;所述进气部与所述第一管路连通;
收缩部,所述收缩部的第一端与所述进气部连接,所述收缩部的第二端与所述冷却部件连通,所述收缩部的管壁上设置有进液口,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第二管路连通;
其中,所述收缩部的内径小于所述进气部的内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冷凝器连通,所述第三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冷却部件连通;
第三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三管路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与所述冷却部件的第二端连通;
第四管路,所述第四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储液端连通,所述第四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蒸发器连通;
第四控制阀,所述第四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四管路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包括回气口、排气口和导叶片,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冷凝器连通,所述回气口位于所述导叶片的第一侧,所述回气口与所述蒸发器连通;
第五管路,所述第五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储气端连通,所述第五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导叶片的第二侧连通;
第五控制阀,所述第五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五管路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媒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泵。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却部件包括压缩机冷却器、变频器冷却器和/或油箱冷却器。
9.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的压力差;
获取被冷却部件的温度值;
根据所述压力差和所述温度值,控制多个控制阀的状态,以将冷媒由冷凝器和/或蒸发器引导至冷却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所述根据所述压力差和所述温度值,控制所述多个控制阀开启或关闭包括:
基于所述压力差大于等于第一压力阈值,所述温度值大于温度阈值,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和所述第四控制阀开启,控制所述第三控制阀和所述第五控制阀关闭。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所述根据所述压力差和所述温度值,控制所述多个控制阀开启或关闭包括:
基于所述压力差大于等于第一压力阈值,所述温度值小于等于温度阈值,控制所述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开启,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和所述第五控制阀关闭。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所述根据所述压力差和所述温度值,控制所述多个控制阀开启或关闭包括:
基于所述压力差小于第一压力阈值,且所述压力差大于等于第二压力阈值,所述温度值大于温度阈值,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和所述第五控制阀开启,控制所述第三控制阀和所述第四控制阀关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调节导叶片的开度,将所述导叶片第二侧的压力调节至第一压力值。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所述根据所述压力差和所述温度值,控制所述多个控制阀开启或关闭包括:
基于所述压力差小于第二压力阈值,所述温度值小于等于温度阈值,控制所述第三控制阀和所述第五控制阀开启,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所述第四控制阀关闭。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调节导叶片的开度,将所述导叶片第二侧的压力调节至第二压力值。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控制阀包括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和第五控制阀,所述根据所述压力差和所述温度值,控制所述多个控制阀开启或关闭包括:
基于所述压力差小于第二压力阈值,所述温度值大于温度阈值,控制所述第二控制阀和所述第五控制阀开启,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和所述第四控制阀关闭。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调节导叶片的开度,将所述导叶片第二侧的压力调节至第三压力值。
18.根据权利要求9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检测气液分离器中的液位;
根据所述气液分离器中的液位,调节冷却部件内冷媒的流量。
19.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力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的压力差;
温度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被冷却部件的温度值;
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压力差和所述温度值,控制所述多个控制阀的状态,以将冷媒由冷凝器和/或蒸发器引导至冷却部件。
20.一种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配置为存储程序或指令;
处理器,配置为执行存储的程序或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9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21.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或所述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9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组件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22.一种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组件;和/或
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冷却组件的控制装置;和/或
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可读存储介质。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机组包括冷水机组、热泵机组或空调器。
CN202111461903.6A 2021-12-02 2021-12-02 冷却组件、控制方法及装置、可读存储介质、换热机组 Pending CN1162220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61903.6A CN116222027A (zh) 2021-12-02 2021-12-02 冷却组件、控制方法及装置、可读存储介质、换热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61903.6A CN116222027A (zh) 2021-12-02 2021-12-02 冷却组件、控制方法及装置、可读存储介质、换热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22027A true CN116222027A (zh) 2023-06-06

Family

ID=86568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61903.6A Pending CN116222027A (zh) 2021-12-02 2021-12-02 冷却组件、控制方法及装置、可读存储介质、换热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2202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940003310B1 (ko) 용량 제어 가능한 압축기 장치
CN111623558B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1952537A (zh) 用于多联空调的冷媒循环量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KR20020005411A (ko) 냉동장치
CN111928507B (zh) 冷媒循环系统、控制方法及空调机组
CN216554974U (zh) 用于气悬浮轴承的供气系统及冷媒循环系统
CN111365906B (zh) 冷媒循环系统
CN111365874B (zh) 冷媒循环系统
CN109682106A (zh) 减缓压缩机喘振的冷媒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CN101086358A (zh) 一拖多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4654679A (zh) 一种冷凝系统、风冷式空调系统和控制方法
CN212657900U (zh) 冷媒循环系统及空调机组
CN212318358U (zh) 压缩机用气体轴承的供气系统及制冷系统
CN105387658A (zh) 水冷冷风型空调设备及基于该设备的操作方法
EP3604972B1 (en) Hybrid chiller system
CN111692772A (zh) 换热系统、空调设备和空调设备的控制方法
KR100557760B1 (ko) 공기조화기
CN217817534U (zh) 空调机组
CN116222027A (zh) 冷却组件、控制方法及装置、可读存储介质、换热机组
CN109307385B (zh) 空调系统、压缩供油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4198919B (zh) 气悬浮机组系统
CN114198922B (zh) 压缩机的供液系统
CN114198925B (zh) 压缩机的气液供给系统
CN113883600B (zh) 一种空调双压缩机制冷系统及空调
CN209944793U (zh) 冷媒循环系统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