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09000B - 一种用于双模模块的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双模模块的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09000B
CN116209000B CN202310043096.9A CN202310043096A CN116209000B CN 116209000 B CN116209000 B CN 116209000B CN 202310043096 A CN202310043096 A CN 202310043096A CN 116209000 B CN116209000 B CN 1162090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result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quality
environ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4309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209000A (zh
Inventor
江广龙
裘泷滨
陈文武
侯国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Wellsu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Wellsu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Wellsu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Wellsu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4309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09000B/zh
Publication of CN1162090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090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2090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090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4Arrangements for maintain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8Selecting a network or a communication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Transmission In General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双模模块的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方法及系统,涉及通信检测技术领域,对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进行双信道数据监测,基于信道数据监测结果进行信道连接质量评价,进而进行模块选择连接通信,生成通信交互数据,采集通信环境信息进行环境特征提取,提取第一模块的载波交互数据,根据对应时间节点匹配环境特征,进行通信质量分析,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于载波通信质量的检测分析方法主要针对结果维度,忽略了信号传输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影响,导致检测结果较为片面,检测精准度有待提升的技术问题,通过进行多维环境下的载波拟合,对比实际通信数据,基于偏差进行质量分析,保障载波模块的稳定性输出评价结果的实际契合度。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双模模块的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双模模块的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基于其本身的多维优势,逐步进行广泛普及,但由于存在一定的弊端,导致受环境影响较大,致使无线信号的传输受限,造成信号波动较大通信不稳定,甚至传输失败,为克服单一通信带来的传输稳定性问题,现如今,可通过利用双模通信进行通信传输优化,基于实时通信状况择优选取优选性通信信道进行信号传输,为了保障信道交替的通信传输效果,通过进行通信质量检测以进行确定。现如今,主要通过辅助检测工具进行终端传输信号检测,当前的通信质量检测方法局限性较大,适用性较窄。
现有技术中,对于载波通信质量的检测分析方法主要针对结果维度,忽略了信号传输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影响,导致检测结果较为片面,检测精准度有待提升。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双模模块的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方法及系统,用于针对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对于载波通信质量的检测分析方法主要针对结果维度,忽略了信号传输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影响,导致检测结果较为片面,检测精准度有待提升的技术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双模模块的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方法及系统。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双模模块的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对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进行模块初始化设置,获得初始化设置结果;
通过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进行双信道数据监测,获得信道数据监测结果;
通过所述信道数据监测结果进行信道连接质量评价,生成连接质量评价结果;
通过所述连接质量评价结果进行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的选择连接通信,并生成通信交互数据,其中,所述通信交互数据带有通信模块标识;
采集获得通信环境信息,对所述通信环境信息进行环境特征提取,获得环境特征提取结果;
根据所述通信模块标识提取获得所述通信交互数据中所述第一模块的载波交互数据,并根据对应时间节点匹配所述环境特征提取结果的匹配环境特征;
根据所述匹配环境特征对所述载波交互数据进行通信质量分析,获得通信质量分析结果。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双模模块的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初始化设置模块,所述初始化设置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进行模块初始化设置,获得初始化设置结果;
数据监测模块,所述数据监测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进行双信道数据监测,获得信道数据监测结果;
质量评价模块,所述质量评价模块用于通过所述信道数据监测结果进行信道连接质量评价,生成连接质量评价结果;
交互数据生成模块,所述交互数据生成模块用于通过所述连接质量评价结果进行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的选择连接通信,并生成通信交互数据,其中,所述通信交互数据带有通信模块标识;
特征提取模块,所述特征提取模块用于采集获得通信环境信息,对所述通信环境信息进行环境特征提取,获得环境特征提取结果;
特征匹配模块,所述特征匹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通信模块标识提取获得所述通信交互数据中所述第一模块的载波交互数据,并根据对应时间节点匹配所述环境特征提取结果的匹配环境特征;
质量分析模块,所述质量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匹配环境特征对所述载波交互数据进行通信质量分析,获得通信质量分析结果。
本申请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双模模块的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方法,对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进行模块初始化设置,通过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进行双信道数据监测,获得信道数据监测结果;通过所述信道数据监测结果进行信道连接质量评价生成连接质量评价结果,进行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的选择连接通信,并生成通信交互数据,所述通信交互数据带有通信模块标识;采集获得通信环境信息并进行环境特征提取,获得环境特征提取结果;根据所述通信模块标识提取获得所述通信交互数据中所述第一模块的载波交互数据,并根据对应时间节点匹配所述环境特征提取结果的匹配环境特征;根据所述匹配环境特征对所述载波交互数据进行通信质量分析,获得通信质量分析结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对于载波通信质量的检测分析方法主要针对结果维度,忽略了信号传输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影响,导致检测结果较为片面,检测精准度有待提升的技术问题,通过进行多维环境下的载波拟合,对比实际通信数据,基于偏差进行质量分析,保障载波模块的稳定性输出评价结果的实际契合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双模模块的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双模模块的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方法中通信质量分析结果获取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双模模块的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方法中载波通信质量分析结果获取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双模模块的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系统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初始化设置模块11,数据监测模块12,质量评价模块13,交互数据生成模块14,特征提取模块15,特征匹配模块16,质量分析模块17。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通过提供一种用于双模模块的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方法及系统,对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进行双信道数据监测,基于信道数据监测结果进行信道连接质量评价,生成连接质量评价结果,进行模块选择连接通信,并生成通信交互数据,采集获得通信环境信息并进行环境特征提取,提取第一模块的载波交互数据,根据对应时间节点匹配环境特征,对载波交互数据进行通信质量分析,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对于载波通信质量的检测分析方法主要针对结果维度,忽略了信号传输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影响,导致检测结果较为片面,检测精准度有待提升的技术问题。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双模模块的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系统,所述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系统与第一模块、第二模块通信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100:对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进行模块初始化设置,获得初始化设置结果;
具体而言,无线通信基于其本身的多维优势,逐步进行广泛普及,但由于存在一定的弊端,导致受环境影响较大,致使无线信号的传输受限,造成信号波动较大通信不稳定,甚至传输失败,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双模模块的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方法应用于所述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系统,通过将载波通信与无线通信将结合,可有效缩减单一通信模式带来的弊端限制,所述系统为进行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的总控系统,所述系统与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通信连接,所述第一模块为载波通信模块,所述第二模块为无线通信模块,通过进行载波传输的数据与其对应环境的匹配情况分析,以进行质量评价,进而进行无线部分对应环境下的载波通信拟合,根据拟合的信号质量和实际载波通信的质量作对比,进行载波模块的稳定输出分析,分别对所述第一模块与所述第二模块进行初始化设置,即进行模块重置,恢复初始配置,获取所述初始化设置结果,基于所述初始化设置结果进行通信检测分析,以缩减后续配置因素影响,保障分析结果的模块契合度。
步骤S200:通过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进行双信道数据监测,获得信道数据监测结果;
步骤S300:通过所述信道数据监测结果进行信道连接质量评价,生成连接质量评价结果;
具体而言,划定预设时间粒度,即进行数据检测的时间区间,基于所述预设时间粒度对所述第一模块与所述第二模块分别进行双信道数据检测,确定对应的监测数据集,包括信号传输速度、信号强度、信号波动幅度等多维参数,所述监测数据集带有模块标识,对获取的所述监测数据集基于时序性进行数据分布整合,生成所述信道数据监测结果,所述信道数据监测结果为待分析数据源。进一步的,将所述信道数据监测结果作为实际理论依据,进行信道连接质量评价,确定多维信号参数的阈值区间,即正常通信状态下的参数区间,基于所述多维信号参数的阈值区间,对所述信道数据监测结果进行对应监测数据的异常判定,当满足时,表明信道运行正常,进一步基于所述信道数据监测结果,针对所述第一模块与所述第二模块分别进行监测数据提取,进一步进行对应参数数据重叠校对,进行模块间的优劣分析,获取所述连接质量评价结果。基于所述连接质量评价结果进行通信传输判定。
步骤S400:通过所述连接质量评价结果进行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的选择连接通信,并生成通信交互数据,其中,所述通信交互数据带有通信模块标识;
步骤S500:采集获得通信环境信息,对所述通信环境信息进行环境特征提取,获得环境特征提取结果;
具体而言,将所述连接质量评价结果作为判定依据,对所述第一模块与所述第二模块进行优选性判定,确定优选性通信模块,即通信性能参数较优的模块,以进行模块连接通信,通过进行模块择优以保障通信质量,进一步进行通信数据交互,基于优选性交互通道进行数据标识,获取所述通信交互数据,所述通信交互数据为实时通信数据。
进一步的,对模块通信进程进行实时通信环境采集,获取所述通信环境信息,由于无线通信存在一定的环境限制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通信质量,降低信号稳定性,例如大型遮挡物、密闭环境、密集建筑区域等环境特征信息。对所述通信环境信息进行环境特征提取,进一步进行环境特征量级预估,例如建筑区域密集度,进行对应的环境特征标识,生成所述环境特征提取结果。将所述环境特征提取结果作为通信影响因素,为后续进行通信质量评定提供了事实依据。
步骤S600:根据所述通信模块标识提取获得所述通信交互数据中所述第一模块的载波交互数据,并根据对应时间节点匹配所述环境特征提取结果的匹配环境特征;
具体而言,将所述通信模块标识作为识别信息,遍历所述通信交互数据进行识别匹配,识别提取所述第一模块的载波交互数据。进而确定所述第一模块的载波交互数据对应的多个时间节点,由于进行模块选择性连接时为择优选取,不同时间节点与不同场景下对应的通讯模块非一致,存在着模块的交替通信。进一步基于对应时间节点的通信环境,与所述环境特征提取结果进行匹配,确定该时间节点的环境特征,作为所述匹配环境特征,将所述匹配环境特征作为通信质量影响因素,辅助进行后续通信质量分析,可进一步提高分析结果的实际贴合度。
步骤S700:根据所述匹配环境特征对所述载波交互数据进行通信质量分析,获得通信质量分析结果。
进一步而言,如图2所示,本申请步骤S700还包括:
步骤S710:根据所述环境特征提取结果和所述匹配环境特征获得无线通信环境特征;
步骤S720:通过大数据构建所述第一模块的模块通信拟合模型;
步骤S730:将所述无线通信环境特征输入所述模块通信拟合模型,输出载波通信质量拟合结果;
步骤S740:根据所述载波通信质量拟合结果和所述通信交互数据生成载波通信质量影响结果;
步骤S750:将所述载波通信质量影响结果添加至所述通信质量分析结果。
进一步而言,本申请步骤S740还包括:
步骤S741:根据所述通信模块标识提取获得所述通信交互数据中所述第二模块的无线交互数据;
步骤S742:对所述无线交互数据进行通信质量评价,生成无线交互通信质量评价结果;
步骤S743:基于所述载波通信质量拟合结果和无线交互通信质量评价结果进行质量比对,获得质量比对结果;
步骤S744:根据所述质量比对结果获得所述载波通信质量影响结果。
具体而言,将所述匹配环境特征作为通信影响因子,通过进行通信预测,基于通信质量拟合结果与所述载波交互数据进行校对,基于数据偏差进行通信质量分析,以获取所述通信质量分析结果。
具体的,基于所述环境特征提取结果与所述匹配环境特征,识别无线通信时间节点对应的环境特征,作为所述无线通信环境特征,即第二通信模块的通信环境特征。划定预定时间周期,即多个数据采集时间区间,基于所述预定时间周期,依据大数据调取历史通信数据,包括通信环境信息、信号指标参数等,作为匹配信息,并评估对应的载波通信质量作为决策信息,对匹配信息与决策信息进行关联对应,作为样本数据并进行样本划分,确定训练集与测试集,通过进行神经网络训练,生成所述第一模块的通信拟合模型,并基于测试集进行模型运行机制检测,保障模型分析精度。进一步将所述无线通信环境特征输入所述模块通信拟合模型中,通过进行模型分析获取所述载波通信质量拟合结果,所述载波通信质量拟合结果为基于环境特征预测的载波通信质量。通过建模进行通信拟合分析,可保障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与客观性。所述通信交互数据为实际载波通信数据,对所述载波通信质量拟合结果与所述通信交互数据进行对比,以进行模块的稳定输出评价分析,获取所述载波通信质量影响结果。
具体的,所述通信交互数据带有所述通信模块标识,用于进行模块数据识别区分,将所述通信模块标识作为识别依据,遍历所述通信交互数据,提取所述第二模块的通信交互数据,作为所述无线交互数据。所述无线交互数据为实际通信数据,对其进行通信质量评价获取所述无线通信交互通信质量评价结果。对所述载波通信质量拟合结果与所述无线交互通信质量评价结果进行校对,示例性的,可基于多个评价指标维度进行比对分析,例如传输速率、信号强度等,对两者进行偏差分析,生成所述质量比对结果。所述质量比对结果为载波通信过程中受不可控外因造成的质量影响,为精准化分析结果,具有数据可信度,将所述质量比对结果作为所述载波通信质量影响结果,将其作为通信质量的判据,添加至所述通信质量分析结果中。
进一步而言,本申请步骤S750还包括:
步骤S751:设定第一模块检测模式,通过所述第一模块检测模式对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进行模块控制;
步骤S752:设定测试环境,基于所述测试环境对所述第一模块进行数据交互,读取测试数据;
步骤S753:通过所述测试环境和所述测试数据进行通信质量分析,生成载波通信质量分析结果;
步骤S754:将所述载波通信质量分析结果添加至所述通信质量分析结果。
进一步而言,如图3所示,本申请步骤S753还包括:
步骤S7531:对所述测试环境进行环境聚类,获得环境聚类结果;
步骤S7532:根据所述环境聚类结果进行所述测试数据映射,获得测试数据映射结果;
步骤S7533:根据所述测试数据映射结果进行各环境聚类结果的交互数据稳定性分析,获得稳定性分析结果;
步骤S7534:根据所述稳定性分析结果获得所述载波通信质量分析结果。
具体而言,设定通信检测模式,即模块控制机制,作为所述第一模块检测模式,将所述第一模块检测模式作为定量,对所述第一模块与所述第二模块进行模块控制,通过配置所述第一模块测试模式进行模块控制,基于既定模式进行后续模块的数据交互分析,避免不同控制模式造成的数据偏差,可最大化保障数据同源。确定载配置多维场景,作为所述测试环境,针对所述测试环境,分别与所述第一模块进行数据交互,读取多个测试环境下的载波通信数据,作为所述测试数据。进一步对所述测试环境与所述测试数据进行映射对应,基于映射结果分别进行通信质量分析。
具体的,所述测试环境包括多维场景环境,对其进行环境聚类,示例性的,初始可将所述测试环境中多个环境分别作为独立组,划定聚类尺度,对多个独立组分别进行层级递推式框选,直至完成所述测试环境的处理,生成所述环境聚类结果,所述环境聚类结果包括多个簇,同一簇中环境差异性较小,或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遍历所述测试数据,与所述环境聚类结果进行映射,确定划分的与所述环境聚类结果对应的多组测试数据,作为所述测试数据映射结果。将所述测试数据映射结果作为待分析数据源,确定各环境聚类结果的交互数据稳定性,获取所述稳定性分析结果。进一步基于所述稳定性分析结果进行稳定性关联影响分析,获取所述载波通信质量分析结果。通过进行环境聚类分析,在保障分析完备性的基础上降低数据维度,提高分析结果的集成度。进一步将所述载波通信质量分析结果作为判据,添加至所述通信质量分析结果中。
进一步而言,本申请步骤S7534还包括:
步骤S75341:获得所述环境聚类结果的聚类约束系数和聚类结果标识;
步骤S75342:基于所述聚类约束系数和所述聚类结果标识对所述稳定性分析结果进行稳定性评价关联;
步骤S75343:根据稳定性关联评价结果获得所述载波通信质量分析结果。
进一步而言,本申请步骤S75342还包括:
步骤S753421:根据所述聚类结果标识进行环境覆盖度分析,获得环境覆盖度分析结果;
步骤S753422:通过所述环境覆盖度分析结果和所述聚类约束系数对所述稳定性分析结果进行稳定性评价关联。
具体而言,通过对所述测试环境进行环境聚类处理,生成所述环境聚类结果。基于所述环境聚类结果分别对应多维环境类型,同一环境聚类结果中存在环境相似性,将所述多维环境类型作为标识信息,对所述环境聚类结果进行映射标识,获取所述聚类结果标识;进一步确定进行环境聚类的综合性划分限制标准,作为所述聚类约束系数,即聚类限制数据。将所述聚类约束系数与所述聚类结果标识影响因子,对所述稳定性分析结果进行稳定性评价关联。
具体的,基于所述聚类结果标识,提取聚类簇的整体性环境特征,例如建筑集群区域、离散分布区域、地下区域等,对其进行环境覆盖度分析,例如建筑集群区域与地下区域的环境覆盖度较高,离散分布区域的环境覆盖度较低,获取所述环境覆盖度分析结果,示例性的,可设定多级覆盖度,与所述聚类结果标识进行匹配,将匹配的覆盖度等级作为所述环境覆盖度分析结果。其中,环境覆盖度的参差,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无线信号的传输,造成信号波动较大导致通信不稳定。将所述环境覆盖度分析结果与所述聚类约束系数作为判定依据,进行载波通信稳定性评价关联,例如,所述聚类约束系数限制聚类结果的环境特征,导致对应的环境覆盖度差异,环境覆盖度越高,对应的载波通信稳定性越低,获取所述稳定性评价关联结果。通过进行环境聚类结果的具化分析,进一步提高所述稳定性分析结果的完备性。基于所述稳定性评价关联结果,对所述稳定性分析结果进行补充,作为所述载波通信质量分析结果。
实施例二
基于与前述实施例中一种用于双模模块的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方法相同的发明构思,如图4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双模模块的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初始化设置模块11,所述初始化设置模块11用于对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进行模块初始化设置,获得初始化设置结果;
数据监测模块12,所述数据监测模块12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进行双信道数据监测,获得信道数据监测结果;
质量评价模块13,所述质量评价模块13用于通过所述信道数据监测结果进行信道连接质量评价,生成连接质量评价结果;
交互数据生成模块14,所述交互数据生成模块14用于通过所述连接质量评价结果进行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的选择连接通信,并生成通信交互数据,其中,所述通信交互数据带有通信模块标识;
特征提取模块15,所述特征提取模块15用于采集获得通信环境信息,对所述通信环境信息进行环境特征提取,获得环境特征提取结果;
特征匹配模块16,所述特征匹配模块16用于根据所述通信模块标识提取获得所述通信交互数据中所述第一模块的载波交互数据,并根据对应时间节点匹配所述环境特征提取结果的匹配环境特征;
质量分析模块17,所述质量分析模块17用于根据所述匹配环境特征对所述载波交互数据进行通信质量分析,获得通信质量分析结果。
进一步而言,所述系统还包括:
特征获取模块,所述特征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环境特征提取结果和所述匹配环境特征获得无线通信环境特征;
模型构建模块,所述模型构建模块用于通过大数据构建所述第一模块的模块通信拟合模型;
通信拟合模块,所述通信拟合模块用于将所述无线通信环境特征输入所述模块通信拟合模型,输出载波通信质量拟合结果;
结果生成模块,所述结果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载波通信质量拟合结果和所述通信交互数据生成载波通信质量影响结果;
结果添加模块,所述结果添加模块用于将所述载波通信质量影响结果添加至所述通信质量分析结果。
进一步而言,所述系统还包括:
数据提取模块,所述数据提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通信模块标识提取获得所述通信交互数据中所述第二模块的无线交互数据;
通信质量评价模块,所述通信质量评价模块用于对所述无线交互数据进行通信质量评价,生成无线交互通信质量评价结果;
质量比对模块,所述质量比对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载波通信质量拟合结果和无线交互通信质量评价结果进行质量比对,获得质量比对结果;
结果获取模块,所述结果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质量比对结果获得所述载波通信质量影响结果。
进一步而言,所述系统还包括:
模式控制模块,所述模式控制模块用于设定第一模块检测模式,通过所述第一模块检测模式对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进行模块控制;
测试数据读取模块,所述测试数据读取模块用于设定测试环境,基于所述测试环境对所述第一模块进行数据交互,读取测试数据;
通信质量分析模块,所述通信质量分析模块用于通过所述测试环境和所述测试数据进行通信质量分析,生成载波通信质量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添加模块,所述分析结果添加模块用于将所述载波通信质量分析结果添加至所述通信质量分析结果。
进一步而言,所述系统还包括:
环境聚类模块,所述环境聚类模块用于对所述测试环境进行环境聚类,获得环境聚类结果;
数据映射模块,所述数据映射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环境聚类结果进行所述测试数据映射,获得测试数据映射结果;
稳定性分析模块,所述稳定性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测试数据映射结果进行各环境聚类结果的交互数据稳定性分析,获得稳定性分析结果;
通信质量分析结果获取模块,所述通信质量分析结果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稳定性分析结果获得所述载波通信质量分析结果。
进一步而言,所述系统还包括:
信息提取模块,所述信息提取模块用于获得所述环境聚类结果的聚类约束系数和聚类结果标识;
结果评价关联模块,所述结果评价关联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聚类约束系数和所述聚类结果标识对所述稳定性分析结果进行稳定性评价关联;
载波通信质量分析结果获取模块,所述载波通信质量分析结果获取模块用于根据稳定性关联评价结果获得所述载波通信质量分析结果。
进一步而言,所述系统还包括:
覆盖度分析模块,所述覆盖度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聚类结果标识进行环境覆盖度分析,获得环境覆盖度分析结果;
稳定性评价关联模块,所述稳定性评价关联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环境覆盖度分析结果和所述聚类约束系数对所述稳定性分析结果进行稳定性评价关联。
本说明书通过前述对一种用于双模模块的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方法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清楚的知道本实施例中一种用于双模模块的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方法及系统,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用于双模模块的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系统,所述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系统与第一模块、第二模块通信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对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进行模块初始化设置,获得初始化设置结果;
通过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进行双信道数据监测,获得信道数据监测结果;
通过所述信道数据监测结果进行信道连接质量评价,生成连接质量评价结果;
通过所述连接质量评价结果进行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的选择连接通信,并生成通信交互数据,其中,所述通信交互数据带有通信模块标识;
采集获得通信环境信息,对所述通信环境信息进行环境特征提取,获得环境特征提取结果;
根据所述通信模块标识提取获得所述通信交互数据中所述第一模块的载波交互数据,并根据对应时间节点匹配所述环境特征提取结果的匹配环境特征;
根据所述匹配环境特征对所述载波交互数据进行通信质量分析,获得通信质量分析结果;
其中,根据所述匹配环境特征对所述载波交互数据进行通信质量分析,获得通信质量分析结果,包括:
根据所述环境特征提取结果和所述匹配环境特征获得无线通信环境特征;
通过大数据构建所述第一模块的模块通信拟合模型;
将所述无线通信环境特征输入所述模块通信拟合模型,输出载波通信质量拟合结果;
根据所述载波通信质量拟合结果和所述通信交互数据生成载波通信质量影响结果;
将所述载波通信质量影响结果添加至所述通信质量分析结果;
根据所述载波通信质量拟合结果和所述通信交互数据生成载波通信质量影响结果,包括:
根据所述通信模块标识提取获得所述通信交互数据中所述第二模块的无线交互数据;
对所述无线交互数据进行通信质量评价,生成无线交互通信质量评价结果;
基于所述载波通信质量拟合结果和无线交互通信质量评价结果进行质量比对,获得质量比对结果;
根据所述质量比对结果获得所述载波通信质量影响结果;
将所述载波通信质量影响结果添加至所述通信质量分析结果,包括:
设定第一模块检测模式,通过所述第一模块检测模式对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进行模块控制;
设定测试环境,基于所述测试环境对所述第一模块进行数据交互,读取测试数据;
通过所述测试环境和所述测试数据进行通信质量分析,生成载波通信质量分析结果;
将所述载波通信质量分析结果添加至所述通信质量分析结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对所述测试环境进行环境聚类,获得环境聚类结果;
根据所述环境聚类结果进行所述测试数据映射,获得测试数据映射结果;
根据所述测试数据映射结果进行各环境聚类结果的交互数据稳定性分析,获得稳定性分析结果;
根据所述稳定性分析结果获得所述载波通信质量分析结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所述环境聚类结果的聚类约束系数和聚类结果标识;
基于所述聚类约束系数和所述聚类结果标识对所述稳定性分析结果进行稳定性评价关联;
根据稳定性关联评价结果获得所述载波通信质量分析结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所述聚类结果标识进行环境覆盖度分析,获得环境覆盖度分析结果;
通过所述环境覆盖度分析结果和所述聚类约束系数对所述稳定性分析结果进行稳定性评价关联。
5.一种用于双模模块的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与第一模块、第二模块通信连接,所述系统包括:
初始化设置模块,所述初始化设置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进行模块初始化设置,获得初始化设置结果;
数据监测模块,所述数据监测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进行双信道数据监测,获得信道数据监测结果;
质量评价模块,所述质量评价模块用于通过所述信道数据监测结果进行信道连接质量评价,生成连接质量评价结果;
交互数据生成模块,所述交互数据生成模块用于通过所述连接质量评价结果进行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的选择连接通信,并生成通信交互数据,其中,所述通信交互数据带有通信模块标识;
特征提取模块,所述特征提取模块用于采集获得通信环境信息,对所述通信环境信息进行环境特征提取,获得环境特征提取结果;
特征匹配模块,所述特征匹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通信模块标识提取获得所述通信交互数据中所述第一模块的载波交互数据,并根据对应时间节点匹配所述环境特征提取结果的匹配环境特征;
质量分析模块,所述质量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匹配环境特征对所述载波交互数据进行通信质量分析,获得通信质量分析结果;
所述系统还包括:
特征获取模块,所述特征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环境特征提取结果和所述匹配环境特征获得无线通信环境特征;
模型构建模块,所述模型构建模块用于通过大数据构建所述第一模块的模块通信拟合模型;
通信拟合模块,所述通信拟合模块用于将所述无线通信环境特征输入所述模块通信拟合模型,输出载波通信质量拟合结果;
结果生成模块,所述结果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载波通信质量拟合结果和所述通信交互数据生成载波通信质量影响结果;
结果添加模块,所述结果添加模块用于将所述载波通信质量影响结果添加至所述通信质量分析结果;
数据提取模块,所述数据提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通信模块标识提取获得所述通信交互数据中所述第二模块的无线交互数据;
通信质量评价模块,所述通信质量评价模块用于对所述无线交互数据进行通信质量评价,生成无线交互通信质量评价结果;
质量比对模块,所述质量比对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载波通信质量拟合结果和无线交互通信质量评价结果进行质量比对,获得质量比对结果;
结果获取模块,所述结果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质量比对结果获得所述载波通信质量影响结果;
模式控制模块,所述模式控制模块用于设定第一模块检测模式,通过所述第一模块检测模式对所述第一模块和所述第二模块进行模块控制;
测试数据读取模块,所述测试数据读取模块用于设定测试环境,基于所述测试环境对所述第一模块进行数据交互,读取测试数据;
通信质量分析模块,所述通信质量分析模块用于通过所述测试环境和所述测试数据进行通信质量分析,生成载波通信质量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添加模块,所述分析结果添加模块用于将所述载波通信质量分析结果添加至所述通信质量分析结果。
CN202310043096.9A 2023-01-29 2023-01-29 一种用于双模模块的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620900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43096.9A CN116209000B (zh) 2023-01-29 2023-01-29 一种用于双模模块的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43096.9A CN116209000B (zh) 2023-01-29 2023-01-29 一种用于双模模块的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09000A CN116209000A (zh) 2023-06-02
CN116209000B true CN116209000B (zh) 2024-04-02

Family

ID=865183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43096.9A Active CN116209000B (zh) 2023-01-29 2023-01-29 一种用于双模模块的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09000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24045A (zh) * 2018-09-27 2018-11-30 深圳友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模通信网络信道衡量方法及系统
CN109067511A (zh) * 2018-09-27 2018-12-21 深圳友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模通信网络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2929056A (zh) * 2021-01-22 2021-06-08 浙江万胜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载波通信模块智能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13055049A (zh) * 2021-03-10 2021-06-29 北京中兆龙芯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双模多频物联网通信用双信道自动切换装置及方法
CN114881094A (zh) * 2022-07-08 2022-08-09 西安晟昕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装备模拟仪的环境适应性数据分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39275B (zh) * 2020-06-22 2021-05-07 杭州万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模通信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控制设备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24045A (zh) * 2018-09-27 2018-11-30 深圳友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模通信网络信道衡量方法及系统
CN109067511A (zh) * 2018-09-27 2018-12-21 深圳友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模通信网络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2929056A (zh) * 2021-01-22 2021-06-08 浙江万胜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载波通信模块智能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13055049A (zh) * 2021-03-10 2021-06-29 北京中兆龙芯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双模多频物联网通信用双信道自动切换装置及方法
CN114881094A (zh) * 2022-07-08 2022-08-09 西安晟昕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装备模拟仪的环境适应性数据分析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方旭 ; .电力线载波通信信道特征及其传输性能分析研究.信息通信.2018,(第05期),全文. *
电力线载波通信信道特征及其传输性能分析研究;方旭;;信息通信;20180515(第05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09000A (zh) 2023-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44134B (zh) 一种低压配电监控终端数据采集异常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15993807A (zh) 一种碳化硅的生产监测优化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0378618A (zh) 基于在线烟丝表面缺陷检测的质量评价方法及系统
CN115080290B (zh) 一种基于智能算法的异常数据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05181644A (zh) 一种卷烟纸的在线监控系统及方法
CN110298369A (zh) 一种电力系统不良数据的辨识方法及系统
CN112597831A (zh) 一种基于变分自编码器和对抗网络的信号异常检测方法
CN115409131A (zh) 基于spc过程管控系统的生产线异常检测方法
CN115643159A (zh) 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设备异常预警方法及系统
CN116563273A (zh) 用于钢材缺陷的检测预警方法及系统
CN117407662B (zh) 一种传感器数据处理方法及系统
CN116209000B (zh) 一种用于双模模块的载波通信质量检测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17118810B (zh) 一种网络通信异常预警方法及系统
CN116859875B (zh) 一种基于使用需求的钢管生产工艺调节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6614366A (zh) 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工业互联网优化方法及系统
CN116317103A (zh) 一种配电网电压数据处理方法
CN114339478B (zh) 一种集中器的通信故障区间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16126807A (zh) 一种日志分析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5795325A (zh) 一种自动检验的输电塔模态参数识别方法及系统
CN112508946B (zh) 一种基于对抗神经网络的电缆隧道异常检测方法
CN108429589B (zh) 基于光谱分析的光网络的光源及光路径识别方法
CN110647915A (zh) 一种用于高维数据一致性分析的动态模式判断方法
CN116405863B (zh) 基于数据挖掘的舞台音响设备故障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16037301B (zh) 一种火电站磨煤机爆燃故障位置识别方法及系统
CN116448062B (zh) 一种桥梁沉降变形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