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07500A - 多频带移相器组件、多频带天线系统和基站天线 - Google Patents
多频带移相器组件、多频带天线系统和基站天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207500A CN116207500A CN202210250993.2A CN202210250993A CN116207500A CN 116207500 A CN116207500 A CN 116207500A CN 202210250993 A CN202210250993 A CN 202210250993A CN 116207500 A CN116207500 A CN 11620750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hase shifter
- multiband
- filter
- printed
- rotary wip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3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 H01Q3/32—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mechanical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18—Phase-shifters
- H01P1/184—Strip line phase-shift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18—Phase-shift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6—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base st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antennas with earthing switches, lead-in devices or lightning protec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3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 H01Q3/34—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electrical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2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erating wavebands
- H01Q5/28—Arrangements for establishing polarisation or beam width over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30—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operation on different wavebands
- H01Q5/307—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4—Combinations of antenna units polaris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circularly and elliptically polarised waves or waves linearly polarised in any dir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Waveguide Switches, Polarizers, And Phase Shift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多频带移相器组件,包括:第一基板;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其被配置为实施针对第一频带内的第一射频信号的移相操作;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其被配置为实施针对第二频带内的第二射频信号的移相操作;第一滤波器,其被配置为通过第一射频信号而阻止第二射频信号,每个第一滤波器的输入端连接至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的相应一个输出端口;第二滤波器,其被配置为通过第二射频信号而阻止第一射频信号,每个第二滤波器的输入端连接至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的相应一个输出端口;以及导电结构,被配置为将第一滤波器的一个输出端与相应的第二滤波器的一个输出端电连接。此外,本公开还涉及一种多频带天线系统和基站天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基站天线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多频带移相器组件、多频带天线系统和基站天线。
背景技术
蜂窝通信系统在本领域中是公知的。在蜂窝通信系统中,地理区域被分成一系列区域,这些区域被称为由各个基站服务的“小区”。基站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基站天线,其被配置为提供与由基站服务的小区内的移动订户的双向射频(“RF”)通信。
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蜂窝通信量,蜂窝运营商已经在各种新的频带中增加了蜂窝服务。在一些情况下可以使用所谓的“宽带”或“超宽带”辐射元件的线性阵列来在多个频带中提供服务。因此,例如,在1.7-2.7GHz频率范围内工作的辐射元件可用于支持多个不同频段内的蜂窝服务。基站天线通常还可以包括多个辐射元件阵列,这些阵列设计用于在不同频带中运行。例如,在一种常见的多频带天线设计中,天线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用于在617-960MHz频带(例如在790-862MHz处的数字红利Digital Dividend和/或GSM900)中的一些或全部中提供服务的“低频带”辐射元件的至少一个线性阵列,以及一个或多个用于在例如1427-2690MHz频带(例如在1920MHz-2170MHz处的UTMS和/或GSM1800)中的一些或全部中提供服务的“中频带”辐射元件的至少一个线性阵列。然而,多频带天线往往具有增加的宽度以适应数量增加的辐射元件阵列。由于本地分区条例和/或天线塔的重量以及风力载荷限制等原因,对于可以在给定基站处部署的基站天线的尺寸经常存在限制。这些约束可能会有效地限制多频带天线中可包含的辐射元件阵列的数量。
此外,在这样的多频带天线系统中还可以提供用于不同频带的移相器来调节由各辐射元件阵列产生的辐射图案或者说“天线波束”的下倾角。这种下倾调节可用于调节每个辐射元件阵列的覆盖区域。
然而,随着在基站天线内集成越来越多的频段、越来越多的功能模块(例如移相器、滤波器、同轴电缆和辐射元件阵列等等),使得基站天线内的安装空间和/或操作空间(例如焊接空间)得到进一步限制。因此,改善基站天线的空间利用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在基站天线内的安装空间和/或操作空间也应得到改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至少一个缺陷的多频带移相器组件、多频带天线系统和基站天线。
按照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多频带移相器组件,包括:
第一基板;
布置在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上的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其被配置为实施针对第一频带内的第一射频信号的移相操作;
布置在第一基板的与第一表面对置的第二表面上的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其被配置为实施针对第二频带内的第二射频信号的移相操作,所述第二频带与第一频带不同;
第一滤波器,其被配置为通过第一射频信号而阻止第二射频信号,其中,每个第一滤波器的输入端连接至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的相应一个输出端口;
第二滤波器,其被配置为通过第二射频信号而阻止第一射频信号,其中,每个第二滤波器的输入端连接至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的相应一个输出端口;以及
跨越第一基板的导电结构,所述导电结构被配置为将第一滤波器的一个输出端与相应的第二滤波器的一个输出端电连接,以共同与多频带移相器组件的一个公共输出端口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包括第一输入端口、第一输出端口、第二输出端口、电连接至第一输出端口和第二输出端口的第一印制迹线以及第一滑臂,所述第一滑臂被构造成将第一输入端口耦接到第一印制迹线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印制迹线滑动;并且
所述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包括第二输入端口、第三输出端口、第四输出端口、电连接至第三输出端口和第四输出端口的第二印制迹线以及第二滑臂,所述第二滑臂被构造成将第二输入端口耦接到第二印制迹线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印制迹线滑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和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彼此叠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和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彼此叠置成,使得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的轮廓与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的轮廓基本上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印制迹线与第二印制迹线至少部分地遵循弧形轨迹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印制迹线的弧形轨迹与第二印制迹线的弧形轨迹基本上重叠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臂构成为第一滑臂印刷电路元件,在所述第一滑臂印刷电路元件上印制有与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的第一输入端口耦接的第一耦接部以及与第一印制迹线耦接的第二耦接部;并且
所述第二滑臂构成为第二滑臂印刷电路元件,在所述第二滑臂印刷电路元件上印制有与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的第二输入端口耦接的第三耦接部以及与第二印制迹线耦接的第四耦接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和所述多个第一滤波器集成在第一印刷电路板上,并且所述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和所述多个第二滤波器集成在第二印刷电路板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滤波器和/或所述多个第二滤波器分别构成为带阻滤波器或带通滤波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滤波器和/或所述多个第二滤波器分别构成为陷波滤波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滤波器和/或所述多个第二滤波器分别构成为印制在相应的印刷电路板上的滤波微带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滤波器和/或所述多个第二滤波器分别构成为谐振短截线或阶梯阻抗微带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频带移相器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和多个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所述多个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经由第一操纵杆来进行移相操作,所述多个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经由第二操纵杆来进行移相操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两个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彼此并排且彼此朝向地布置,并且每两个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彼此并排且彼此朝向地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被配置为用于第一极化和第二极化的第一射频信号的移相,并且所述多个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被配置为用于第一极化和第二极化的第二射频信号的移相。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基板上设有通道,导电结构经由所述通道而跨越第一基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电结构的第一端部经由第一开口与第一滤波器的一个输出端电连接,并且导电结构的第二端部经由第二开口与第二滤波器的一个输出端电连接,由此实现第一滤波器的一个输出端与相应的第二滤波器的一个输出端之间的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结构构成为同轴连接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结构构成为金属导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或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的宽度小于9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或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的宽度小于7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频带移相器组件还包括:
第三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其被配置为实施针对第三频带内的第三射频信号的移相操作,所述第三频带与第一频带和第二频带不同,并且
多个第三滤波器,其被配置为通过第三射频信号而阻止第一射频信号和第二射频信号,其中,每个第三滤波器的输入端连接至第三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的相应一个输出端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频带移相器组件还包括:
第二基板和跨越所述第二基板的导电结构,所述第二基板处于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和第三旋转式滑臂移相器之间,并且跨越所述第二基板的导电结构被配置为将第三滤波器的一个输出端与相应的第一滤波器的一个输出端电连接。
按照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多频带天线系统,包括
至少一个根据本公开各实施例所述的多频带移相器组件;
辐射元件阵列,其被配置为能至少在第一频带和第二频带内运行,其中,多频带移相器组件的一个公共输出端口与辐射元件阵列中的至少一部分辐射元件电连接。
按照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基站天线,所述基站天线包括根据本公开各实施例所述的多频带天线系统。
按照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多频带移相器系统,其中,所述多频带移相器系统包括:
并排布置的两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所述两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基板、布置在基板的外侧表面上的外侧旋转式滑臂移相器、以及布置在基板的内侧表面上的内侧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和
双层连杆组件,所述双层连杆组件包括布置在所述两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之间且沿竖直方向排列的第一连杆组件和第二连杆组件,所述第一连杆组件被构造成驱动所述两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的外侧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的滑臂同步枢转,并且所述第二连杆组件被构造成驱动所述两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的内侧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的滑臂同步枢转。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杆组件包括连杆连接块和位于连杆连接块的横向两侧的两个滑臂连接块,其中,所述连杆连接块连接至用于驱动所述两个外侧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的滑臂的第一连杆,并且所述两个滑臂连接块连接至所述两个外侧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的滑臂。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杆连接块包括布置在第一连杆上的块体、以及从块体向下伸出的多个保持钩,所述多个保持钩共同协作以将第一连杆可移除地保持在其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部分数量的所述保持钩沿纵向方向排列在块体的下表面的一侧横向边缘处、并且面朝内,而另一部分数量的所述保持钩沿纵向方向排列在块体的下表面的相对另一侧横向边缘处、并且面朝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保持钩依次交错地排列在块体的下表面的两侧横向边缘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杆连接块还包括从块体向下伸出的一个或多个定位柱,所述一个或多个定位柱沿纵向方向排列在块体的下表面上,并且插入第一连杆的相应定位孔中,以将连杆连接块在第一连杆上固定就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两个滑臂连接块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彼此连接的水平臂和竖直臂,其中,水平臂从连杆连接块的左侧部或右侧部水平向外伸出,竖直臂从水平臂的外端部向下伸出、并且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滑动通槽,所述滑动通槽被构造成接收外侧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的滑臂的自由端部上的滑动柱。
在一些实施例中,竖直臂的下端部向外折弯,并且滑动通槽的下端部向下敞开,以便于滑动柱从向往上安装至滑动通槽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两个滑臂连接块与连杆连接块分别形成、并且彼此连接,或者所述两个滑臂连接块与连杆连接块一体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杆通过两个或更多个第一连杆支架被可滑动地支撑在所述两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的基板的内表面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杆组件包括连杆连接块和位于连杆连接块的横向两侧的两个滑臂连接块,其中,所述连杆连接块连接至用于驱动所述两个内侧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的滑臂的第二连杆,并且所述两个滑臂连接块连接至所述两个内侧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的滑臂。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杆连接块包括布置在第二连杆上的块体、以及从块体向下伸出的多个保持钩,所述多个保持钩共同协作以将第二连杆可移除地保持在其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部分数量的所述保持钩沿纵向方向排列在块体的下表面的一侧横向边缘处、并且面朝内,而另一部分数量的所述保持钩沿纵向方向排列在块体的下表面的相对另一侧横向边缘处、并且面朝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保持钩依次交错地排列在块体的下表面的两侧横向边缘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杆连接块还包括从块体向下伸出的一个或多个定位柱,所述一个或多个定位柱沿纵向方向排列在块体的下表面上,并且插入第二连杆的相应定位孔中,以将连杆连接块在第二连杆上固定就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两个滑臂连接块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彼此连接的水平臂和竖直臂,其中,水平臂从连杆连接块的左侧部或右侧部水平向外伸出,竖直臂从水平臂的外端部同时向上和向下伸出、并且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滑动通槽,所述滑动通槽被构造成接收内侧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的滑臂的自由端部上的滑动柱。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滑臂连接块在竖直臂和水平臂之间设有加强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两个滑臂连接块与连杆连接块分别形成、并且彼此连接,或者所述两个滑臂连接块与连杆连接块一体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杆通过两个或更多个第二连杆支架被可滑动地支撑在所述两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的基板的内表面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杆组件是上层连杆组件,并且第二连杆组件是下层连杆组件,并且布置在上层连杆组件的下方。
按照本公开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支撑基站天线内部的印刷电路板的支撑架组件,所述印刷电路板被连接至基板,所述基板包括用于连接和支撑印刷电路板的板体、从板体的前端部向前伸出的第一上侧插入杆和第一下侧插入杆、以及从板体的后端部向伸出的第二上侧插入杆和第二下侧插入杆,其中,所述支撑架组件包括:
前侧支撑架,所述前侧支撑架包括第一底板、以及从第一底板向上伸出的第一架体,所述第一架体包括用于接收基板的第一下侧插入杆的第一下侧基板接收口、用于接收基板的第一上侧插入杆的第一上侧基板接收口、以及位于第一下侧基板接收口和第一上侧基板接收口之间的第一保持爪阵列,所述第一保持爪阵列被构造成保持连接至印刷电路板的线缆;和
后侧支撑架,所述前侧支撑架包括第二底板、以及从第二底板向上伸出的第二架体,所述第二架体包括用于接收基板的第二下侧插入杆的第二下侧基板接收口、用于接收基板的第二上侧插入杆的第二上侧基板接收口、以及位于第二下侧基板接收口和第二上侧基板接收口之间的第二保持爪阵列,所述第二保持爪阵列被构造成保持连接至印刷电路板的线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下侧基板接收口固定至第一底板,并且设计成闭口或者具有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保持爪阵列包括第一中间板、以及从第一中间板的两侧向外伸出的多对第一线缆保持爪,其中,第一中间板从第一下侧基板接收口的顶壁向上伸出,并且所述多对第一线缆保持爪在第一中间板上排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对第一线缆保持爪中的至少一对第一线缆保持爪彼此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上侧基板接收口固定至第一中间板的顶部,并且设计成闭口或者具有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侧支撑架还包括第一加强肋,所述第一加强肋从第一底板向上伸出、并且连接和支撑第一架体的第一下侧基板接收口、第一上侧基板接收口和/或第一保持爪阵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底板包括从其下表面伸出的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通过凹凸配合将前侧支撑架可移除地连接至基站天线上的一块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下侧基板接收口固定至第二底板,并且设计成闭口或者具有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保持爪阵列包括第二中间板、以及从第二中间板的两侧向外伸出的多对第二线缆保持爪,其中,第二中间板从第二下侧基板接收口的顶壁向上伸出,并且所述多对第二线缆保持爪在第二中间板上排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对第二线缆保持爪中的至少一对第二线缆保持爪彼此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上侧基板接收口固定至第二中间板的顶部,并且设计成闭口或者具有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侧支撑架还包括第二加强肋,所述第二加强肋从第二底板向上伸出、并且连接和支撑第二架体的第二下侧基板接收口、第二上侧基板接收口和/或第二保持爪阵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底板包括从其下表面伸出的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凸部通过凹凸配合将后侧支撑架可移除地连接至基站天线的支撑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组件还包括将线缆连接至印刷电路板的线缆夹,所述线缆夹包括彼此连接的连接环和连接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环具有大致环形的外壁,所述外壁被构造成接收线缆的外导体,并且设有一个或多个开口,以供焊料通过其中并输送至线缆的外导体和连接环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板从连接环的外壁径向向外伸出,并且设有一个或多个切口,所述切口构造成接收和焊接至印刷电路板的边缘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印刷电路板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移相器的印刷电路板、双工器的印刷电路板、或功分器的印刷电路板。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借助具体实施方式来更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示意性的附图简要说明如下:
图1示出一种多频带移相器组件的示意图;
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多频带天线系统的示意性框图。
图3示出可用在图2的多频带天线系统中的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多频带移相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4示出图3的多频带移相器组件的背侧视图;
图5示出图3的多频带移相器组件的局部视图;
图6示出图5的局部剖切透视图,以示出多频带移相器组件中的导电结构;
图7示出图5的多频带移相器组件中的导电结构的示意图;
图8示出集成有多个移相器的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多频带移相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9示出图8的多频带移相器组件的背侧视图;
图10A和10B分别示出多频带移相器系统的俯视立体图和仰视立体图;
图11A和11B分别示出多频带移相器系统的正视图和后视图,并且图11C和11D分别示出多频带移相器系统移除相应支撑架后的正视图和后视图;
图12示出多频带移相器组件的第一基板的立体图;
图13A和13B分别示出上层连杆组件的与外侧移相器的滑臂相连的立体图和正视图;
图14A-14C分别示出上层连杆组件的单独立体图、正视图和仰视图;
图15A和15B分别示出下层连杆组件的与内侧移相器的滑臂相连的立体图和正视图;
图16A-16C分别示出下层连杆组件的单独立体图、正视图和仰视图;
图17A和17B分别示出前侧支撑架的立体图和正视图;
图18A和18B分别示出后侧支撑架的立体图和正视图;
图19示出用于多频带移相器组件的线缆夹的单独立体图;
图20A-20D分别示出处于安装状态的线缆夹的不同角度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其中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若干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不局限于下文描述的实施例;事实上,下文描述的实施例旨在使本公开的公开更为完整,并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说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还应当理解的是,本文公开的实施例能够以各种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提供更多额外的实施例。
应当理解的是,本文中的用语仅用于描述特定的实施例,并不旨在限定本公开的范围。本文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除非另外定义,均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为简明和/或清楚起见,公知的功能或结构可以不再详细说明。
在本文中,称一个元件位于另一元件“上”、“附接”至另一元件、“连接”至另一元件、“耦合”至另一元件、或“接触”另一元件等时,该元件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附接至另一元件、连接至另一元件、耦接到另一元件或接触另一元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对照的是,称一个元件“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直接附接”至另一元件、“直接连接”至另一元件、“直接耦合”至另一元件或、或“直接接触”另一元件时,将不存在中间元件。在本文中,一个特征布置成与另一特征“相邻”,可以指一个特征具有与相邻特征重叠的部分或者位于相邻特征上方或下方的部分。
在本文中,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高”、“低”等的空间关系用语可以说明一个特征与另一特征在附图中的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关系用语除了包含附图所示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在附图中的装置倒转时,原先描述为在其它特征“下方”的特征,此时可以描述为在其它特征的“上方”。装置还可以以其它方式定向(旋转90度或在其它方位),此时将相应地解释相对空间关系。
在本文中,用语“A或B”包括“A和B”以及“A或B”,而不是排他地仅包括“A”或者仅包括“B”,除非另有特别说明。
在本文中,用语“示意性的”或“示例性的”意指“用作示例、实例或说明”,而不是作为将被精确复制的“模型”。在此示例性描述的任意实现方式并不一定要被解释为比其它实现方式优选的或有利的。而且,本公开不受在上述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发明内容或具体实施方式中所给出的任何所表述的或所暗示的理论所限定。
在本文中,用语“基本上”意指包含由设计或制造的缺陷、器件或元件的容差、环境影响和/或其它因素所致的任意微小的变化。
另外,仅仅为了参考的目的,还可以在本文中使用“第一”、“第二”等类似术语,并且因而并非意图限定。例如,除非上下文明确指出,否则涉及结构或元件的词语“第一”、“第二”和其它此类数字词语并没有暗示顺序或次序。
还应理解,“包括/包含”一词在本文中使用时,说明存在所指出的特征、步骤、操作、单元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增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单元和/或组件以及/或者它们的组合。
图1示出一种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的示意图。在该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中集成了用于第一频带的第一射频信号的第一移相器110’、耦联至第一移相器110’的第一滤波电路120’、用于第二频带的第二射频信号的第二移相器130’和耦联至第二移相器130’的第二滤波电路140’。各移相器可分别构成为如专利号为7,907,096的美国专利(其通过引用而纳入到本公开中)所描述的可变差分、弧形移相器(arcuate phase shifter)或者说旋转式滑臂(rotary wiper arm shifter)移相器。在相应的弧形移相器中,可旋转的滑臂(未示出)将RF信号耦接到沿着固定的弧形传输线的选定的位置处。然而,第一移相器110’和第二移相器130’在同一面上在垂直方向上并排布置的结构,使得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需要占据相对大的空间。而且这样的结构的空间利用率也不太高。如图1所示,在两个移相器之间的用粗实线标注的空闲空间是浪费空间的。随着移相器数量的增加,空间利用率的问题会更加值得关注。
基于第一移相器110’和第二移相器130’的上述结构,为了将第一移相器110’的输出端电连接至相应的同轴电缆,需要在该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的背面执行焊接操作,这些焊接操作是相对耗费的。此外,如图1所示,每个同轴电缆在第一滤波电路120’和第二滤波电路140’的相应交汇位置处焊接至移相器110’,这可能使得相应的焊接位置处于较难焊接的区域,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在背侧的焊接操作的难度。
接下去参照附图2至9介绍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多频带天线系统10连同其所包含的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
参照图2至图4,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多频带天线系统10的示意性框图。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的立体图。图4示出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的背侧视图。
多频带天线系统1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辐射元件阵列20(其可以被配置为能在第一频带和第二频带内运行的宽频带辐射元件阵列20)和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所述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可以被配置为,接收来自无线电设备(称为Radio)的一路或多路处于不同频带下的射频信号,并且在对相应的射频信号进行移相操作后将其馈送至辐射元件阵列20。如图2所示,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可以被配置为经由相应的同轴电缆接收来自无线电设备的处于第一频带内的第一射频信号RF1以及来自无线电设备的处于第二频带内的第二射频信号RF2,并且经由相应的同轴电缆将第一射频信号的经移相处理的各子分量以及第二射频信号的经移相处理的各子分量馈送至辐射元件阵列20。
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可以包括第一基板101(例如介质基板)、被配置为实施针对第一频带内的第一射频信号的移相操作的第一移相器110、耦联至第一移相器110的第一滤波器120、被配置为实施针对第二频带内的第二射频信号的移相操作的第二移相器130和耦联至第二移相器130的第二滤波器140。
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的第一移相器110和第二移相器130可以形成一种叠置结构。第一移相器110可以布置在第一基板101的第一表面上,而第二移相器130可以布置在第一基板101的与第一表面对置的第二表面上。这种叠置结构是有利的,每个移相器连同相应的滤波器的布线灵活性可以得以提高,从而可以避免图1中的移相器110’所涉及的一些问题。换句话说,基于这种叠置结构,可以消除或者说减小如图1中用粗实线标注的不必要的空闲空间。此外,基于布线灵活性,用于相应的同轴电缆134的焊接端122可以设置在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的侧向边缘处,从而方便焊接操作。进一步地,基于这种叠置结构,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的宽度可以被显著减小、例如相比于图1的情况至少减小一半,从而形成紧凑的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移相器的宽度可以小于100mm、90mm、80mm、70mm甚至50mm,这对于原本就紧凑的内部空间而言是极为有利的。
如图3和4所示,第一移相器110和第二移相器130可以分别构成为例如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第一移相器110和第二移相器130可以彼此叠置成,使得第一印制迹线103与第二印制迹线104至少部分地重叠延伸。换句话说,第一移相器110和第二移相器130可以分别在对置的表面上相同朝向地布置,使得第一移相器110的轮廓与第二移相器130的轮廓基本上重叠,并且相应的弧形传输线的轨迹至少部分重叠或者基本上重叠。
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110可以包括第一输入端口105、第一输出端口106、第二输出端口107、电连接在第一输出端口和第二输出端口之间的第一印制迹线103(在图中为弧形传输线)以及第一滑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臂可以构成为第一滑臂印刷电路元件,在所述第一滑臂印刷电路元件上印制有与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110的第一输入端口经由印制迹线耦接的第一耦接部以及与第一印制迹线耦接的第二耦接部。第一滑臂可以被构造成将第一输入端口耦接到第一印制迹线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印制迹线滑动,以调节RF信号的子分量从第一输入端口到相应输出端口所经历的相位变化。换句话说,可旋转的第一滑臂可以将来自第一输入端口的第一射频信号位置可变地耦接到固定的弧形传输线中,以针对第一射频信号执行移相操作。
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130可以包括第二输入端口131、第三输出端口132、第四输出端口133、电连接在第三输出端口和第四输出端口之间的第二印制迹线104(在图中为弧形传输线)以及第二滑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滑臂可以构成为第二滑臂印刷电路元件,在所述第二滑臂印刷电路元件上印制有与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130的第二输入端口经由印制迹线耦接的第三耦接部以及与第二印制迹线耦接的第四耦接部。所述第二滑臂可以被构造成将第二输入端口耦接到第二印制迹线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印制迹线滑动,以调节RF信号的子分量从第二输入端口到相应输出端口所经历的相位变化。换句话说,可旋转的第二滑臂可以将来自第二输入端口的第二射频信号位置可变地耦接到固定的弧形传输线中,以针对第二射频信号执行移相操作。
每个移相器可以具有例如5、7、9或更多个输出端口。在图示实施例中,移相器具有5个输出端口,其中的4个差分可变地移相,还有1个维持固定相位的输出,然而,具有与输入成固定相位关系的输出是可选的。由此,第一移相器110和第二移相器130可以分别执行沿无线电传输方向的1∶5功率分配。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移相器110和第二移相器130也可以分别执行沿无线电传输方向的例如1∶7或1:9或其他比例的功率分配。
应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认识到其他类型的移相器、例如腔体移相器,它们可以被使用而不偏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
如图2所示,第一滤波器120被示意性地描绘成一个滤波模块,其输入端连接至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110的相应的输出端口。类似地,第二滤波器140被示意性地描绘成一个滤波模块,其输入端连接至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130的相应的输出端口。第一滤波器120的一个输出端可以与相应的第二滤波器140的一个输出端彼此电连接,并共同电连接至或者共同形成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的一个公共输出端口122。换句话说,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的每个公共输出端口122可以分别与第一滤波器120的一个输出端以及第二滤波器140的一个输出端电连接。在图示实施例中,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示例性地具有5个公共输出端口122,分别给相应的辐射元件馈电。
在图示实施例中,配设给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110的第一滤波器120以及配设给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130的第二滤波器140可以作为滤波微带线(例如谐振短截线(resonant stub)或阶梯阻抗微带线)印制在相应的印刷电路板上并与相应的移相电路一体地印制而成。换句话说,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110和相应的第一滤波器120可以集成在第一印刷电路板上,并且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130和相应的第二滤波器140可以集成在第二印刷电路板上。这种一体式结构是有利的,不仅可以简化天线系统的组成,而且可以节约空间,例如可以省去不必要的电缆连接。
第一滤波器120可以被配置为通过第一射频信号而阻止第二射频信号,而第二滤波器140可以被配置为通过第二射频信号而阻止第一射频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滤波器120和第二滤波器140可以分别构成为带阻滤波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滤波器120和第二滤波器140可以分别构成为带通滤波器。
在图示实施例中,相应的滤波器可以构成为谐振短截线,其可以用作带阻滤波器,阻止特定频带中的能量。谐振频率主要取决于短截线的长度以及短截线如何被端接、例如四分之一波长的开路短截线或半波波长的短路短截线。
应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认识到其他类型的滤波器,它们可以被使用而不偏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在一些实施例中,滤波器可以与移相器分开地构成,并且经由同轴电缆彼此电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滤波器120和/或第二滤波器140可以分别构成为陷波滤波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滤波器120和/或第二滤波器140可以分别构成为腔体滤波器。在此不再赘述。
参照图5、6和7,详细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中用于电连接第一滤波器120和第二滤波器140的导电结构126。如图5所示,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可以经由同轴电缆134将各射频信号子分量馈送给辐射元件阵列20。在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上提供有用于电连接同轴电缆的公共输出端口122或者说焊接端,这些公共输出端口122或者说焊接端可以布置在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或者说相应的印刷电路板的侧向边缘处,以供同轴电缆的端部以基本上平行于印刷电路板的方向抵达焊接端并与之焊接。这样的焊接操作相对而言是高效、简单的。
继续参照图5,每个公共输出端口122可以与第一滤波器120的一个输出端电连接成一体。处于背侧的第二滤波器140的一个输出端可以经由导电结构126(参见图6-7)电连接至第一滤波器120的相应的输出端,进而与相应的公共输出端口122电连接。来自无线电设备的第一射频信号可以经由第一移相器110以及第一滤波器120而到达公共输出端口122,并从焊接至公共输出端口122的同轴电缆被馈送至辐射元件阵列20。来自无线电设备的第二频信号可以经由第二移相器130、第二滤波器140、导电结构126而到达公共输出端口122,并从焊接至公共输出端口122的同轴电缆被馈送至辐射元件阵列20。
图6示出了导电结构126跨越第一基板101的示例性视图。在第一基板101上可以提供有通道,在第一印刷电路板上提供有与通道对应的第一开口并且在第二印刷电路板上提供有与通道对应的第二开口。导电结构126的第一端部1261经由第一开口与第一滤波器120的一个输出端电连接、例如焊接,并且导电结构126的第二端部1262经由第二开口与第二滤波器140的一个输出端电连接、例如焊接,由此实现第一滤波器120的一个输出端与相应的第二滤波器140的一个输出端之间的电连接。
图7示出了图6中示例性的导电结构126,其构成为金属导电柱形式。导电结构126包括作为电连接端部的狭窄区段和被配置为容纳在通道内的拓宽区段。
应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认识到其他类型的导电结构126,它们可以被使用而不偏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结构126可以构成为同轴连接器。
接下去参照图8和9,描述集成有多个移相器的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
图8示出了所述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的正面视图。所述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可以包括集成在正面的多个(图中示例性地示出了4个)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110和相应的多个第一滤波器120。所述多个第一滤波器120中每两个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110彼此并排且彼此朝向地布置。作为示例,正面的4个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110可以负责针对两个辐射元件阵列20的第一射频信号在两个极化(例如±45极化)下的移相。所述多个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110可以经由第一操纵杆来进行移相操作。
图9示出了所述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的背面视图。所述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可以包括集成在背面的多个(图中示例性地示出了4个)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130和相应的多个第二滤波器140。所述多个第二滤波器140中每两个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130彼此并排且彼此朝向地布置。作为示例,背面的4个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130可以负责针对两个辐射元件阵列20的第二射频信号在两个极化(例如±45极化)下的移相。所述多个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130可以经由第二操纵杆来进行移相操作。
应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认识到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的进一步扩展方案,它们可以被使用而不偏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可以被扩展到三个或更多RF频带。为此,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可以构成为三层或更多层结构。例如以三层结构为例,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还可以附加地包括第三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相应的多个第三滤波器、第二基板(处于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和第三旋转式滑臂移相器之间)和跨越所述第二基板的导电结构。第三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可以被配置为实施针对第三频带内的第三射频信号的移相操作,并且第三滤波器可以被配置为通过第三射频信号而阻止第一射频信号和第二射频信号,其中,每个第三滤波器的输入端连接至第三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的相应一个输出端口,并且跨越所述第二基板的导电结构被配置为将第三滤波器的一个输出端与相应的第一滤波器的一个输出端电连接。第一滤波器的一个输出端可以直接与相应的公共输出端口电连接,第二滤波器的一个输出端可以经由导电结构与相应的公共输出端口电连接,并且第三滤波器的一个输出端可以经由导电结构与相应的公共输出端口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移相器的数目,以及滤波器上的端口的数目,可随着每个附加的频带而增加。附加地,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可被配置用于高频带或低频带操作。在涉及低频带频率的一个例子中,第一频带可包括880-960MHz且第二频带可包括790-862MHz。在涉及高频带频率的另一个例子中,第一频带可包括1710-1880MHz且第二频带可包括1920MHz-2170MHz。关于这个例子可替代地,可包括在2.5-2.7GHz的第三频带。在另一个替代实施例中,第一频带可以是1710-2170MHz且第二频带可以是2.5-2.7GHz。
图10A和10B分别示出多频带移相器系统200的俯视立体图和仰视立体图。图11A和11B分别示出多频带移相器系统200的正视图和后视图,并且图11C和11D分别示出多频带移相器系统200移除相应支撑架后的正视图和后视图。如图所示,多频带移相器系统200可以包括并排布置的两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两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可以设置成镜像对称。如上所述,每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均可以包括第一基板101、第一移相器或外侧移相器110、以及第二移相器或内侧移相器130。第一基板101可以垂直放置在基站天线的反射板(未示出)上。外侧移相器110和内侧移相器130均可以形成为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并且布置成叠置结构,即外侧移相器110布置在第一基板101的第一表面或内表面上、而内侧移相器130布置在第一基板101的第二表面或外表面上。
多频带移相器系统200还包括驱动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的移相器滑臂枢转的双层连杆组件。如图11C和11D所示,双层连杆组件包括布置在所述两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之间的上层连杆组件260和下层连杆组件280。上层连杆组件260驱动两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的外侧移相器110的滑臂150同步枢转,并且下层连杆组件280布置在上层连杆组件260的下方,并且驱动两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的内侧移相器130的滑臂155同步枢转。多频带移相器系统200还包括将每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支撑在反射板上方的支撑架组件。如图11A和11B所示,支撑架组件包括分别支撑两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中的每一个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的前侧支撑架220和后侧支撑架240。
图12示出第一基板101的立体图。如图所示,第一基板101包括平坦的板体102。板体102的外表面用于连接和支撑外侧移相器110,而板体102的内表面不仅用于连接和支撑内侧移相器130,而且用于连接和支撑上层连杆组件260和下层连杆组件280。第一基板101还包括从板体102的前端部向前伸出的上侧插入杆103F和下侧插入杆104F,以用于连接至前侧支撑架220。第一基板101还包括从板体102的后端部向伸出的上侧插入杆103R和下侧插入杆104R,以用于连接至后侧支撑架240。
图13A和13B分别示出上层连杆组件260的与外侧移相器110的滑臂150相连的立体图和正视图,并且图14A-14C分别示出上层连杆组件260的单独立体图、正视图和仰视图。如图所示,上层连杆组件260包括连杆连接块261和位于连杆连接块261的横向左右两侧的两个滑臂连接块271。连杆连接块261用于连接至上层连杆160。连杆连接块261包括块体262。块体262沿纵向方向呈伸长状,并且被布置在上层连杆160上。连杆连接块261还包括从块体262向下伸出的一个或多个定位柱263。定位柱263可以沿纵向方向排列在块体262的下表面上,并且上层连杆160沿纵向方向在其上表面可以设置相应数量和位置的定位孔(未示出)。定位柱263可以插入相应定位孔中,以将连杆连接块261在上层连杆160上固定就位。连杆连接块261还包括从块体262向下伸出的多个保持钩264。一部分数量的保持钩264可以沿纵向方向排列在块体262的下表面的一侧横向边缘处、并且面朝内,而另一部分数量的保持钩264可以沿纵向方向排列在块体262的下表面的相对另一侧横向边缘处、并且面朝内。两侧横向边缘的保持钩264共同协作,以将上层连杆160可移除地保持在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保持钩264可以依次交错地排列在块体262的下表面的两侧横向边缘处。
每个滑臂连接块271连接至外侧移相器110的滑臂150,并且包括彼此连接的水平臂272和竖直臂273。每个滑臂连接块271呈大致L形。水平臂272从连杆连接块261的左侧部或右侧部水平向外伸出。竖直臂273从水平臂272的外端部竖直向下伸出,并且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滑动通槽274。滑动通槽274用于接收从滑臂150的自由端部上的滑动柱151。当滑臂150被上层连杆160驱动绕其枢轴枢转时,滑动柱151可以在滑动滑槽274中往复运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竖直臂273的下端部可以向外折弯,并且滑动通槽274的下端部向下敞开,以便于滑动柱151从向往上安装至滑动通槽274中。两个滑臂连接块271可以与连杆连接块261分别形成,并且通过卡扣连接、焊接、粘结等方式彼此连接,或者两个滑臂连接块271可以与连杆连接块261一体形成。上层连杆160通过两个或更多个上层连杆支架161(参见图10A)被可滑动地支撑在两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的第一基板101的内表面之间,由此,上层连杆组件260被可滑动地支撑在两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之间。
图15A和15B分别示出下层连杆组件280的与内侧移相器130的滑臂155相连的立体图和正视图,并且图16A-16C分别示出下层连杆组件280的单独立体图、正视图和仰视图。如图所示,下侧连杆组件280包括连杆连接块281和位于连杆连接块281的横向左右两侧的两个滑臂连接块291。连杆连接块281用于连接至下层连杆180。连杆连接块281包括块体282。块体282沿纵向方向呈伸长状,并且被布置在下层连杆180上。连杆连接块281还包括从块体282向下伸出的一个或多个定位柱283。定位柱283可以沿纵向方向排列在块体282的下表面上,并且下层连杆180沿纵向方向在其上表面可以设置相应数量和位置的定位孔(未示出)。定位柱283可以插入相应定位孔中,以将连杆连接块281在下层连杆180上固定就位。连杆连接块281还包括从块体282向下伸出的多个保持钩284。一部分数量的保持钩284可以沿纵向方向排列在块体282的下表面的一侧横向边缘处、并且面朝内,而另一部分数量的保持钩284可以沿纵向方向排列在块体282的下表面的相对另一侧横向边缘处、并且面朝内。两侧横向边缘的保持钩284共同协作,以将下层连杆180可移除地保持在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保持钩284可以依次交错地排列在块体282的下表面的两侧横向边缘处。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杆连接块281和连杆连接块261结构大致相同,从而在安装时可以互换。
每个滑臂连接块291连接至内侧移相器130的滑臂155,并且包括彼此连接的水平臂292和竖直臂293。水平臂292从连杆连接块281的左侧部或右侧部水平向外伸出。竖直臂293从伸出部292的外端部同时竖直向上和向下伸出,并且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滑动通槽294。滑动通槽294用于接收从滑臂155的自由端部上的滑动柱156。当滑臂155被下层连杆180驱动绕其枢轴枢转时,滑动柱151可以在滑动滑槽294中往复运动。在一些实施例中,竖直臂293和水平臂292之间设有加强肋295,以加强两者的强度。两个滑臂连接块291可以与连杆连接块281分别形成,并且通过卡扣连接、焊接、粘结等方式彼此连接,或者两个滑臂连接块291可以与连杆连接块281一体形成。下层连杆180通过两个或更多个下层连杆支架181被可滑动地支撑在两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的第一基板101的内表面之间,并且位于上层连杆160的下方,由此,下层连杆组件280被可滑动地支撑在两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之间,并且位于上层连杆组件260的下方并与其间隔开。
多频带移相器系统200包括两个支撑架组件,两个支撑架组件的前侧支撑架220和后侧支撑架240分别用于支撑两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具体来说,一对前侧支撑架220用于支撑两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的前端部,并且彼此镜像对称设置。图17A和17B分别示出其中一个前侧支撑架220的立体图和正视图。如图所述,前侧支撑架220可以包括底板221、以及从底板221向上伸出的架体225。底板221包括从其下表面伸出的凸部222,并且可以通过凹凸配合将前侧支撑架220可移除地连接至基站天线的反射板(未示出)。在一些实施例中,凸部222可以呈倒置的T形体,并且该倒置的T形体可以向下穿过反射板的凹槽、并且下端部抵靠在反射板的下表面上,从而将前侧支撑架220可移除地连接至反射板。
架体225包括下侧基板接收口226、上侧基板接收口227、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保持爪阵列228。下侧基板接收口226固定至底板221,并且用于接收第一基板101的下侧插入杆104F。下侧基板接收口226和下侧插入杆104F的横截面形状可以设计成相匹配。保持爪阵列228包括中间板229、以及从中间板229的左右两侧向外伸出的多对线缆保持爪230。中间板229从下侧基板接收口226的顶壁向上伸出。所述多对线缆保持爪230用于保持外侧移相器110和内侧移相器130的各种线缆。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对线缆保持爪230在中间板229上沿竖直方向排列,并且最下方的一对线缆保持爪230用于保持外侧移相器110的输入线缆和内侧移相器130的输入线缆,而其他对线缆保持爪230用于保持外侧移相器110的输出线缆和内侧移相器130的输出线缆。在一些实施例中,最下方的一对线缆保持爪230彼此连通,即中间板229在最下方的一对线缆保持爪230处断开,以更好地适应具有较大直径的输入线缆。上侧基板接收口227固定至中间板229的顶部,并且用于接收第一基板101的上侧插入杆103F。上侧基板接收口227和上侧插入杆103F的横截面形状可以设计成相匹配。下侧基板接收口226和上侧基板接收口227可以设计成闭口或者具有开口(图示下侧基板接收口226为闭口,而上侧基板接收口227为开口)。
前侧支撑架220还可以包括加强肋231,以增强架体225的连接强度。加强肋231从底板221向上伸出,并且沿竖直方向在多处连接和支撑架体225的下侧基板接收口226、上侧基板接收口227、和保持爪阵列228。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肋231的轮廓可以设计成弧形或固定其他附件的接口形。
一对后侧支撑架240用于支撑两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的后端部,并且彼此镜像对称设置。图18A和18B分别示出其中一个后侧支撑架240的立体图和正视图。如图所述,后侧支撑架240可以包括底板241、以及从底板241向上伸出的架体245。底板241包括从其下表面伸出的凸部242,并且可以通过凹凸配合将后侧支撑架240可移除地连接至基站天线的反射板(未示出)。在一些实施例中,凸部242可以呈倒置的T形体,并且该倒置的T形体可以向下穿过反射板上的凹槽、并且下端部抵靠在反射板的下表面上,从而将后侧支撑架240可移除地连接至反射板。
架体245包括下侧基板接收口246、上侧基板接收口247、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保持爪阵列248。下侧基板接收口246固定至底板241,并且用于接收第一基板101的下侧插入杆104R。下侧基板接收口246和下侧插入杆104R的横截面形状可以设计成相匹配。保持爪阵列248包括中间板249、以及从中间板249的左右两侧向外伸出的多对线缆保持爪250。中间板249从下侧基板接收口226的顶壁向上伸出。所述多对线缆保持爪250用于保持外侧移相器110和内侧移相器130的各种线缆。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对线缆保持爪250在中间板249上沿竖直方向排列,并且用于保持外侧移相器110的输出线缆和内侧移相器130的输出线缆。上侧基板接收口247固定至中间板249的顶部,并且用于接收第一基板101的上侧插入杆103R。上侧基板接收口247和上侧插入杆103R的横截面形状可以设计成相匹配。下侧基板接收口246和上侧基板接收口247可以设计成闭口或者具有开口(图示下侧基板接收口246为闭口,而上侧基板接收口247为开口)。
后侧支撑架240还可以包括加强肋251,以增强架体245的连接强度。加强肋251从底板241向上伸出,并且沿竖直方向在多处连接和支撑架体245的下侧基板接收口246、上侧基板接收口247、和保持爪阵列248。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肋251的轮廓可以设计成弧形或固定其他附件的接口。
在其他实施例中,包括前侧支撑架220和后侧支撑架240的支撑架组件不仅可以用于支撑移相器的印刷电路板,也可以用于支撑基站天线内部的任何其他印刷电路板,比如双工器的印刷电路板、功分器的印刷电路板等。
图19示出用于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的线缆夹300的单独立体图,并且图20A-20D分别示出处于安装状态的线缆夹300的不同角度的立体图。线缆夹300用于将输入线缆或者输出线缆固定连接至移相器(例如外侧移相器110或内侧移相器130)的印刷电路板。如图所示,线缆夹300包括彼此相连的连接环301和连接板302,连接环301用于连接至输入线缆或者输出线缆,而连接板302用于连接至移相器的印刷电路板。连接环301具有大致环形的外壁,以在其中接收线缆外导体。连接环301在外壁上设有一个或多个开口303。焊料可以通过开口303输送至线缆外导体和连接环301之间,以将线缆外导体焊接至连接环301,而线缆内导体则焊接至移相器的印刷电路板。连接板302从连接环301的外壁(例如在外壁的后边缘处)径向向外伸出,并且在其上部部分和下部部分分别设有切口304。切口304分别接收移相器的印刷电路板的边缘部,并且随后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至该印刷电路板。
现在介绍多频带移相器系统200的组装过程。首先,制备用于移相器(包括两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的外侧移相器110或内侧移相器130)的每根线缆(包括输入线缆和输出线缆)的端部,使其依次露出内导体和外导体。将线缆的制备好端部插入穿过线缆夹300的连接环301,并且将线缆的内导体焊接至移相器的印刷电路板。之后,将线缆夹300的连接板302在其切口304和305处焊接至移相器(包括外侧移相器110或内侧移相器130)的印刷电路板,并且将线缆夹300的连接环301在其开口303处焊接至线缆的外导体。
针对两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中的每一个,利用铆钉等紧固件将外侧移相器110和内侧移相器130分别固定至每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的第一基板101的板体102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并且将滑臂150和155安装到外侧移相器110和内侧移相器130上。将第一基板101的前端部的上侧插入杆103F和下侧插入杆104F分别插入前侧支撑架220的上侧基板接收口227和下侧基板接收口226中,以将第一基板101连接至前侧支撑架220。将第一基板101的后端部的上侧插入杆103R和下侧插入杆104R分别插入后侧支撑架240的上侧基板接收口247和下侧基板接收口246中,以将第一基板101连接至后侧支撑架240。
将上层连杆160的定位孔和连杆连接块261的定位柱263对准,并且将上层连杆160朝向连杆连接块261推动。连杆连接块261的保持钩264向外弹性变形,并且在接收上层连杆160后恢复原形,从而将上层连杆160连接至上层连杆组件260。类似的,将下层连杆180的定位孔和连杆连接块281的定位柱283对准,并且将下层连杆180朝向连杆连接块281推动。连杆连接块281的保持钩284向外弹性变形,并且在接收下层连杆180后恢复原形,从而将下层连杆180连接至下层连杆组件280。
针对两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中的第一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将前侧支撑架220的凸部222和后侧支撑架240的凸部242分别穿过反射板上的凹槽,以将第一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可移除地连接至反射板。将上层连杆组件260和下层连杆组件280分别通过上层连杆支架161和下层连杆支架181可滑动地连接至第一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的第一基板101的内表面。针对两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中的第二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将前侧支撑架220的凸部222和后侧支撑架240的凸部242分别穿过反射板上的凹槽,以将第二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可移除地连接至反射板。将上层连杆组件260和下层连杆组件280分别通过上层连杆支架161和下层连杆支架181可滑动地连接至第二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100的第一基板101的内表面。由此,完成多频带移相器系统200的组装。
根据本公开的多频带移相器通过并排布置的两个多频带移相器组件、以及双层连杆组件和一对支撑架组件,减少了安装所需的空间,极大改善了基站天线的空间利用率。
虽然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在本质上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本公开的示范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和改变。因此,所有变化和改变均包含在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内。本公开由附加的权利要求限定,并且这些权利要求的等同物也包含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多频带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基板;
布置在第一基板的第一表面上的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其被配置为实施针对第一频带内的第一射频信号的移相操作;
布置在第一基板的与第一表面对置的第二表面上的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其被配置为实施针对第二频带内的第二射频信号的移相操作,所述第二频带与第一频带不同;
第一滤波器,其被配置为通过第一射频信号而阻止第二射频信号,其中,每个第一滤波器的输入端连接至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的相应一个输出端口;
第二滤波器,其被配置为通过第二射频信号而阻止第一射频信号,其中,每个第二滤波器的输入端连接至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的相应一个输出端口;以及
跨越第一基板的导电结构,所述导电结构被配置为将第一滤波器的一个输出端与相应的第二滤波器的一个输出端电连接,以共同与多频带移相器组件的一个公共输出端口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频带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包括第一输入端口、第一输出端口、第二输出端口、电连接至第一输出端口和第二输出端口的第一印制迹线以及第一滑臂,所述第一滑臂被构造成将第一输入端口耦接到第一印制迹线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印制迹线滑动;并且
所述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包括第二输入端口、第三输出端口、第四输出端口、电连接至第三输出端口和第四输出端口的第二印制迹线以及第二滑臂,所述第二滑臂被构造成将第二输入端口耦接到第二印制迹线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印制迹线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频带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和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彼此叠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频带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和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彼此叠置成,使得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的轮廓与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的轮廓基本上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频带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印制迹线与第二印制迹线至少部分地遵循弧形轨迹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频带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第一印制迹线的弧形轨迹与第二印制迹线的弧形轨迹基本上重叠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频带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滑臂构成为第一滑臂印刷电路元件,在所述第一滑臂印刷电路元件上印制有与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的第一输入端口耦接的第一耦接部以及与第一印制迹线耦接的第二耦接部;并且
所述第二滑臂构成为第二滑臂印刷电路元件,在所述第二滑臂印刷电路元件上印制有与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的第二输入端口耦接的第三耦接部以及与第二印制迹线耦接的第四耦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频带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和所述多个第一滤波器集成在第一印刷电路板上,并且所述第二旋转式滑臂移相器和所述多个第二滤波器集成在第二印刷电路板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多频带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滤波器和/或所述多个第二滤波器分别构成为带阻滤波器或带通滤波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多频带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滤波器和/或所述多个第二滤波器分别构成为陷波滤波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US2022/080003 WO2023102323A1 (en) | 2021-11-30 | 2022-11-17 | Multi-band phase shifter assembly, multi-band antenna system and base station antenna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437201 | 2021-11-30 | ||
CN2021114372014 | 2021-11-3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207500A true CN116207500A (zh) | 2023-06-02 |
Family
ID=865161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250993.2A Pending CN116207500A (zh) | 2021-11-30 | 2022-03-15 | 多频带移相器组件、多频带天线系统和基站天线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207500A (zh) |
WO (1) | WO2023102323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029776B (zh) * | 2015-06-01 | 2021-04-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天线 |
US10476534B2 (en) * | 2016-12-06 | 2019-11-12 | Qorvo Us, Inc. | Multi-band radio frequency circuit |
WO2019209815A1 (en) * | 2018-04-23 | 2019-10-31 | John Mezzalingua Associates, LLC | Compact antenna phase shifter with simplified drive mechanism |
CN110661081B (zh) * | 2018-06-29 | 2023-10-31 |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包括接帚移相器的基站天线 |
-
2022
- 2022-03-15 CN CN202210250993.2A patent/CN116207500A/zh active Pending
- 2022-11-17 WO PCT/US2022/080003 patent/WO2023102323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102323A1 (en) | 2023-06-08 |
WO2023102323A9 (en) | 2023-11-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847902B2 (en) | Enhanced phase shifter circuit to reduce RF cables | |
CN100442598C (zh) | 天线装置 | |
CN204243211U (zh) | 具有低无源互调的天线系统 | |
US5625371A (en) | Flat plate TV antenna | |
WO2017165512A1 (en) | Modular base station antennas | |
CN104769772A (zh) | 用于车辆的可重配置多输入多输出天线 | |
CN1525598A (zh) | 多频带平面天线 | |
CN101336497A (zh) | 四波段耦合元件天线结构 | |
CN114830436A (zh) | 具有跨越由跳线电缆连接的多个天线的阵列的基站天线单元 | |
CN103178331A (zh) | 电调天线及射频装置 | |
CN113871842A (zh) | 辐射元件、天线组件和基站天线 | |
CN113300083A (zh) | 安装在基站天线上的无线电装置的连接性和现场可替换性 | |
CN110957567A (zh) | 一种双极化双工振子和天线 | |
CN116207500A (zh) | 多频带移相器组件、多频带天线系统和基站天线 | |
CN210926308U (zh) | 一种双极化双工振子和天线 | |
CN113451765B (zh) | 一种同时工作在Sub6GHz频段与毫米波频段的5G移动终端天线 | |
CN209298345U (zh) | 用于天线的辐射器以及基站天线 | |
CN113708087A (zh) | 融合天线 | |
US20230344123A1 (en) | Radio frequency device, multi-band phase shifter assembly, antenna system, and base station antenna | |
CN108682960B (zh) | 多频阵列天线及通信系统 | |
CN217881856U (zh) | 适用于微基站的5g多端口带反射板天线 | |
CN112216959A (zh) | 一种宽频带的双极化定向天线 | |
CN212485546U (zh) | 辐射元件、天线组件和基站天线 | |
WO2023068008A1 (ja) | アンテナ装置 | |
CN118249072B (zh) | 一种外置天通天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