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205505A - 一种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205505A
CN116205505A CN202310495513.3A CN202310495513A CN116205505A CN 116205505 A CN116205505 A CN 116205505A CN 202310495513 A CN202310495513 A CN 202310495513A CN 116205505 A CN116205505 A CN 1162055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cological
safety
pattern
area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9551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秉利
张文选
杜颖
冯林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mposa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mposa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mposat Co Ltd filed Critical Emposa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49551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20550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2055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2055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7Strategic management or analysis, e.g. setting a goal or target of an organisation; Planning actions based on goals; Analysis or evaluation of effectiveness of go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 G06Q50/265Personal security, identity or safe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40Controlling or monitoring, e.g. of flood or hurricane; Forecasting, e.g. risk assessment or mapping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Econom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arket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Alarm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设备,涉及生态空间规划领域,包括:在自然资源分布图内,采用智能工具,根据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构建包括水体的水域生态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水域安全格局;构建包括农田的农田生态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农田安全格局;构建包括林地的林地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林地安全格局;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建筑现状和生态要素,构建不同级别的地质灾害安全格局,构建不同级别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对同级别的各类安全格局进行加权叠加,分别形成不同级别的生态安全格局。由单个到总体采用了多个元素评价准确率高,正确准确地协助区域各种用地规划,保证用地规划的同时不破坏相应的生态安全格局。

Description

一种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空间规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设备。
背景技术
当前不同城市、地区可能存在城乡建设、转型等情况,在具体实施时需要同时考虑生活、生态的布局,保证土地资源利用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人文、自然环境保护、生物保护等,以保障所在区域的生态安全。目前在城乡建设、转型之前需要对土地利用进行分析,以确定具体的措施和手段,现有技术中通常根据现有的城乡建设、转型进行粗略评价确定,所以对区域的生态安全的准确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一种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设备,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粗略评价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所带来的准确性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包括:
根据待规划区域的自然资源现状、非建设用地空间的用地现状,以及最新年度用地数据,采用智能工具通过特定标识表示各生态要素构建该区域的自然资源分布图;所述生态要素的类型包括至少如下之一:水体、林地、农田;
在所述自然资源分布图内,采用智能工具,根据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构建包括水体的水域生态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水域安全格局;构建包括农田的农田生态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农田安全格局;构建包括林地的林地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林地安全格局;并且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建筑现状和生态要素,构建不同级别的地质灾害安全格局,构建不同级别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
对相同级别的水域安全格局、农田安全格局、林地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和生物保护安全格局进行加权叠加,分别形成该区域不同级别的生态安全格局。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系统,包括:
分布图构建单元,用于根据待规划区域的自然资源现状、非建设用地空间的用地现状,以及最新年度用地数据,采用智能工具通过特定标识表示各生态要素构建该区域的自然资源分布图;所述生态要素的类型包括至少如下之一:水体、林地、农田;
单要素安全格局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自然资源分布图内,采用智能工具,根据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构建包括水体的水域生态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水域安全格局;构建包括农田的农田生态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农田安全格局;构建包括林地的林地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林地安全格局;并且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建筑现状和生态要素,构建不同级别的地质灾害安全格局,构建不同级别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确定单元,用于对相同级别的水域安全格局、农田安全格局、林地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和生物保护安全格局进行加权叠加,分别形成该区域不同级别的生态安全格局。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当被计算机设备执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设备执行前述的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
处理器;以及,被安排成存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所述可执行指令在被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前述的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
本发明的优势效果:针对每个生态要素进行安全格局评价,然后在采用各单个生态要素的安全格局进行加权叠加形成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由单个到总体采用了多个元素评价准确率高,那么在形成不同的生态安全格局后,为各生态空间结构划定及生态要素规划与管控提供依据,并且能够根据各生态安全格局准确地对应设置禁止、限制和允许准入清单,正确准确地协助区域各种用地规划,保证用地规划的同时不破坏相应的生态安全格局。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例,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标、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2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系统的结构图;
图3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计算机设备的逻辑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例。然而,示例实施例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申请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例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申请的各方面。
附图中所示的方框图仅仅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即,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块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附图中所示的流程图仅是示例性说明,不是必须包括所有的内容和操作/步骤,也不是必须按所描述的顺序执行。例如,有的操作/步骤还可以分解,而有的操作/步骤可以合并或部分合并,因此实际执行的顺序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
应理解,虽然本文中可能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组件,但这些组件不应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乃用以区分一组件与另一组件。因此,下文论述的第一组件可称为第二组件而不偏离本申请概念的教示。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及/或”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及一或多者的所有组合。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示例实施例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申请所必须的,因此不能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包括:
S101:根据待规划区域的自然资源现状、非建设用地空间的用地现状,以及最新年度用地数据,采用智能工具通过特定标识表示各生态要素构建该区域的自然资源分布图;所述生态要素的类型包括至少如下之一:水体、林地、农田;
S102:在所述自然资源分布图内,采用智能工具,根据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构建包括水体的水域生态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水域安全格局;构建包括农田的农田生态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农田安全格局;构建包括林地的林地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林地安全格局;并且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建筑现状和生态要素,构建不同级别的地质灾害安全格局,构建不同级别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
S103:对相同级别的水域安全格局、农田安全格局、林地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和生物保护安全格局进行加权叠加,分别形成该区域不同级别的生态安全格局。
针对每个生态要素进行安全格局评价,然后在采用各单个生态要素的安全格局进行加权叠加形成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由单个到总体采用了多个元素评价准确率高,那么在形成不同的生态安全格局后,为各生态空间结构划定及生态要素规划与管控提供依据,并且能够根据各生态安全格局准确地对应设置禁止、限制和允许准入清单,正确准确地协助区域各种用地规划,保证用地规划的同时不破坏相应的生态安全格局。
优选地,所述自然资源现状包括:生态资源的分布、农业资源的分布、水资源的分布;以及该区域内具有保护与游憩价值的区域的分布;所述农业资源包括农田,所述水资源包括水体;
所述非建设用地空间包括至少如下之一:农田生态空间、林地生态空间、水域生态空间和其他生态空间;其中,所述农田生态空间包括至少如下之一:耕地、具有种植导向的设施农用地、园地,所述园地包括采用地上物为标准进行判别确定的、具有标记说明的园地;所述林地生态空间包括至少如下之一:林地和草地;所述水域生态空间包括至少如下之一:河流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滩涂、填洼;其他生态空间包括至少如下之一:具有养殖导向的设施农用地和沙地。
优选地,S102:所述在所述自然资源分布图内,采用智能工具,根据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构建包括水体的水域生态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水域安全格局,具体包括:
S1021:在所述自然资源分布图内,采用智能工具的空间分析功能,根据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对该区域的地表水系进行分析,形成地表水系的低安全格局、中安全格局和高安全格局;对该区域的地表径流过程进行分析,形成地表径流的低安全格局、中安全格局和高安全格局;对该区域的暴雨洪水淹没进行分析,形成暴雨洪水的低安全格局、中安全格局和高安全格局;
S1022:根据该区域的所述地表水系的低安全格局、所述地表径流的低安全格局和所述暴雨洪水的低安全格局形成水域的低安全格局;根据所述地表水系的中安全格局、所述地表径流的中安全格局和所述暴雨洪水的中安全格局形成水域的中安全格局;根据所述地表水系的高安全格局、所述地表径流的高安全格局和所述暴雨洪水的高安全格局形成水域的高安全格局。采用智能工具分析工具缓冲区工具,能够方便、快速、准确得到水域生态空间的不同级别的水安全格局。
优选地,S1021:所述采用智能工具的空间分析功能,根据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对该区域的地表水系进行分析,形成地表水系的低安全格局、中安全格局和高安全格局,具体包括:
S1021-1:自该区域最新年度用地数据内提取出该区域潜在具有洪水调蓄功能的水体;
S1021-2:采用智能工具的缓冲区工具,在各潜在具有洪水调蓄功能的水体边界分别建立第一宽度的第一滨水缓冲区,形成地表水系的低安全格局;在各潜在具有洪水调蓄功能的水体边界分别建立第二宽度的第二滨水缓冲区,形成地表水系的中安全格局;在各潜在具有洪水调蓄功能的水体边界分别建立第三宽度的第三滨水缓冲区,形成地表水系的高安全格局;其中,所述潜在具有洪水调蓄功能的水体包括至少如下之一:河流水面、水库水面;所述第一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宽度,所述第二宽度小于所述第三宽度。针对具有洪水调蓄功能的水体建立三个梯度的滨水缓冲区,形成3种不同的地表水系的安全格局,也对应于3种不同的生态安全格局,用于为不同的生态安全格局评价提供支撑。
优选地,S1021:所述采用智能工具的空间分析功能,根据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对该区域的地表径流过程进行分析,形成地表径流的低安全格局、中安全格局和高安全格局,具体包括:
S1021-3:根据该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采用智能工具的水文分析工具,对该区域的填洼、水流向、水流量、河网分级进行分析,得到该区域的潜在径流通道;
S1021-4:采用智能工具的缓冲区工具,沿所述潜在径流通道建立第四宽度的第一径流廊道,形成地表径流的低安全格局;沿所述潜在径流通道建立第五宽度的第二径流廊道,形成地表径流的中安全格局;沿所述潜在径流通道建立第六宽度的第三径流廊道,形成地表径流的高安全格局;其中,所述第四宽度小于所述第五宽度,所述第五宽度小于所述第六宽度。采用智能工具的水文分析工具确定该区域的潜在径流通道;
针对潜在径流通道建立三个梯度的径流廊道,形成3种不同的地表径流的安全格局,也对应于3种不同的生态安全格局,用于为不同的生态安全格局评价提供支撑。
优选地,S1021:所述采用智能工具,根据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对该区域的暴雨洪水淹没进行分析,形成暴雨洪水的低安全格局、中安全格局和高安全格局,具体包括:
S1021-5:根据该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和水系格局,以及径流系数,采用智能工具模拟洪水过程,形成与高洪水风险频率、中洪水风险频率、低洪水风险频率分别对应的淹没范围,依次得到暴雨洪水的低安全格局、中安全格局和高安全格局。根据高洪水风险频率、中洪水风险频率、低洪水风险频率相对应的淹没范围,形成暴雨洪水的低安全格局、中安全格局和高安全格局,用于为不同的生态安全格局评价提供准确的支撑。
优选地,S102:所述采用智能工具,根据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构建包括农田的农田生态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农田安全格局,具体包括:
采用智能工具将所述自然资源分布图内面积大于第一预设面积值的且邻近距离小于第一预设距离的农田图斑合并,形成农田连片分布图;其中,农田包括至少如下之一:耕地、具有种植导向的设施农用地和园地;
根据该区域数字高程模型,采用智能工具对农田连片分布图进行栅格表面坡度分析,计算得到农田的地形坡度,将地形坡度≤2°、2-6°、6-15°、15-25°、>25°依次划分为平地、平坡地、缓坡地、缓陡坡地和陡坡地,生成坡度分级图;
通过智能工具自农田连片分布图内提取栅格单元的地形坡向,根据地形坡向生成坡向图;
将农田连片度、地形坡度和地形坡向作为农田的指标;智能工具的空间分析工具基于各指标,分别生成农田的低安全格局、农田的中安全格局和农田的高安全格局。
采用农田的多个指标,能够客观评价农田的各个安全格局,用于为不同的生态安全格局评价提供准确的支撑。
优选地,S102:所述采用智能工具,根据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构建包括林地的林地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林地安全格局,具体包括:
采用智能工具的面聚合工具,将所述自然资源分布图内面积大于第二预设面积值、且邻近距离小于第二预设距离的林地图斑合并,按照林地连片度将林地分成低级、中级和高级;
获取园林绿化资源专业调查成果中的林地质量,按照林地质量将林地分成低级、中级和高级;
将林地连片度、林地质量作为林地的指标,智能工具的空间分析工具基于各指标的每级赋值与对应的权重值,分别生成林地的低安全格局、林地的中安全格局和高安全格局,并生成林地的各安全格局的空间分布图;其中,各指标的权重值根据专家打分法得到。
采用多个指标对林地的安全格局进行评价,能够客观评价林地的各个安全格局,用于为不同的生态安全格局评价提供准确的支撑。
优选地,所述自然环境包括:工程地质条件、自然地貌;
S102:所述采用智能工具,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建筑现状和生态要素,构建不同级别的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具体包括:
将降水侵蚀力、地形起伏度、土壤可蚀性、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类型作为地质灾害的指标,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建筑现状和生态要素,将每个指标分成低、中、高三个级别;
并为每个级别的每个指标分别赋值和相应的权重;其中,各级别指标对应的权重通过专家打分法得到;
针对同一级别的各指标,基于指标值与对应权重加权求和得到相应级别的地质灾害的安全格局,所述地质灾害的安全格局包括:地质灾害的低安全格局、地质灾害的中安全格局和地质灾害的高安全格局。
采用多个指标对地质灾害的安全格局进行评价,能够客观评价地质灾害的各个安全格局,用于为不同的生态安全格局评价提供准确的支撑。
优选地,S102:所述采用智能工具,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构建形成不同级别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具体包括:
根据焦点物种的定义和选取标准,得到影响所述焦点物种栖息地适宜性的第一关键因子,所述第一关键因子包括至少如下之一:土地覆盖、海拔、坡度、人类干扰程度,并将每个第一关键因子划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基于每级第一关键因子的赋值及对应的权重,得到所述焦点物种的最适宜栖息地,将最适宜栖息地作为生物保护的高安全格局;
根据所述焦点物种的空间运动规律,模拟所述焦点物种在该区域克服阻力进行水平运动的过程,建立阻力面;根据阻力面的特征来确定除最适宜栖息地外的其他栖息地的第二关键因子,基于第二关键因子分别形成生物保护的低安全格局和中安全格局。
采用土地覆盖、海拔、坡度、人类干扰程度这些指标,充分考虑了焦点物种的栖息地适宜性,首先判断出生物保护的高安全格局,判断方式客观准确;然后再根据焦点物种的空间运动规律确定生物保护的低安全格局和中安全格局,能够客观评价安全格局,用于为不同的生态安全格局评价提供准确的支撑。
优选地,所述的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还包括:
根据待规划区域的自然资源现状分析该区域内各生态要素,得到在各生态要素内存在不符合规划要求的用地情况;所述非建设用地空间包括所述生态要素;所述生态要素包括至少如下之一类型:水体、林地、农田;
根据在各生态要素内存在不符合规划要求的用地情况,明确该区域当前需要保护的第一生态空间和/或当前需要修复的第二生态空间;
S103:所述对相同级别的水域安全格局、农田安全格局、林地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和生物保护安全格局进行加权叠加,分别形成该区域不同级别的生态安全格局,具体包括:
对相同级别的水域安全格局、农田安全格局、林地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和生物保护安全格局进行加权叠加时,若存在所述第一生态空间和/或所述第二生态空间,则将所述第一生态空间和/或所述第二生态空间以对应的负值进行加权叠加,对该区域的安全格局级别进行微调。
充分考虑该区域当前各生态要素内存在不符合规划要求的用地情况,明确该区域当前需要保护的第一生态空间和/或当前需要修复的第二生态空间,将所述第一生态空间和/或所述第二生态空间以对应的负值进行加权叠加,对该区域的安全格局级别进行微调。实现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客观评价。
如图2所示,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系统,包括:
分布图构建单元21,用于根据待规划区域的自然资源现状、非建设用地空间的用地现状,以及最新年度用地数据,采用智能工具通过特定标识表示各生态要素构建该区域的自然资源分布图;所述生态要素包括至少如下之一类型:水体、林地、农田;
单要素安全格局确定单元22,用于在所述自然资源分布图内,采用智能工具,根据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构建包括水体的水域生态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水域安全格局;构建包括农田的农田生态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农田安全格局;构建包括林地的林地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林地安全格局;并且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建筑现状和生态要素,构建不同级别的地质灾害安全格局,构建不同级别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确定单元23,用于对相同级别的水域安全格局、农田安全格局、林地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和生物保护安全格局进行加权叠加,分别形成该区域不同级别的生态安全格局。
优选地,所述自然资源现状包括:生态资源的分布、农业资源的分布、水资源的分布;以及该区域内具有保护与游憩价值的区域的分布;所述农业资源包括农田,所述水资源包括水体;
所述非建设用地空间包括至少如下之一:农田生态空间、林地生态空间、水域生态空间和其他生态空间;其中,所述农田生态空间包括至少如下之一:耕地、具有种植导向的设施农用地、园地,所述园地包括采用地上物为标准进行判别确定的、具有标记说明的园地;所述林地生态空间包括至少如下之一:林地和草地;所述水域生态空间包括至少如下之一:河流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滩涂、填洼;其他生态空间包括至少如下之一:具有养殖导向的设施农用地和沙地。
优选地,所述单要素安全格局确定单元22包括:水域安全格局确定子单元,用于:
在所述自然资源分布图内,采用智能工具的空间分析功能,根据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对该区域的地表水系进行分析,形成地表水系的低安全格局、中安全格局和高安全格局;对该区域的地表径流过程进行分析,形成地表径流的低安全格局、中安全格局和高安全格局;对该区域的暴雨洪水淹没进行分析,形成暴雨洪水的低安全格局、中安全格局和高安全格局;
根据该区域的所述地表水系的低安全格局、所述地表径流的低安全格局和所述暴雨洪水的低安全格局形成水域的低安全格局;根据所述地表水系的中安全格局、所述地表径流的中安全格局和所述暴雨洪水的中安全格局形成水域的中安全格局;根据所述地表水系的高安全格局、所述地表径流的高安全格局和所述暴雨洪水的高安全格局形成水域的高安全格局。
优先地,水域安全格局确定子单元,具体用于:
自该区域最新年度用地数据内提取出该区域潜在具有洪水调蓄功能的水体;
采用智能工具的缓冲区工具,在各潜在具有洪水调蓄功能的水体边界分别建立第一宽度的第一滨水缓冲区,形成地表水系的低安全格局;在各潜在具有洪水调蓄功能的水体边界分别建立第二宽度的第二滨水缓冲区,形成地表水系的中安全格局;在各潜在具有洪水调蓄功能的水体边界分别建立第三宽度的第三滨水缓冲区,形成地表水系的高安全格局;其中,所述潜在具有洪水调蓄功能的水体包括至少如下之一:河流水面、水库水面;所述第一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宽度,所述第二宽度小于所述第三宽度。
优选地,水域安全格局确定子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该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采用智能工具的水文分析工具,对该区域的填洼、水流向、水流量、河网分级进行分析,得到该区域的潜在径流通道;
采用智能工具的缓冲区工具,沿所述潜在径流通道建立第四宽度的第一径流廊道,形成地表径流的低安全格局;沿所述潜在径流通道建立第五宽度的第二径流廊道,形成地表径流的中安全格局;沿所述潜在径流通道建立第六宽度的第三径流廊道,形成地表径流的高安全格局;其中,所述第四宽度小于所述第五宽度,所述第五宽度小于所述第六宽度。
优选地,水域安全格局确定子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该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和水系格局,以及径流系数,采用智能工具模拟洪水过程,形成与高洪水风险频率、中洪水风险频率、低洪水风险频率分别对应的淹没范围,依次得到暴雨洪水的低安全格局、中安全格局和高安全格局。
优选地,单要素安全格局确定单元22,包括农田安全格局确定子单元,用于:
采用智能工具将所述自然资源分布图内面积大于第一预设面积值的且邻近距离小于第一预设距离的农田图斑合并,形成农田连片分布图;其中,农田包括至少如下之一:耕地、具有种植导向的设施农用地和园地;
根据该区域数字高程模型,采用智能工具对农田连片分布图进行栅格表面坡度分析,计算得到农田的地形坡度,将地形坡度≤2°、2-6°、6-15°、15-25°、>25°依次划分为平地、平坡地、缓坡地、缓陡坡地和陡坡地,生成坡度分级图;
通过智能工具自农田连片分布图内提取栅格单元的地形坡向,根据地形坡向生成坡向图;
将农田连片度、地形坡度和地形坡向作为农田的指标;智能工具的空间分析工具基于各指标,分别生成农田的低安全格局、农田的中安全格局和农田的高安全格局。
优选地,单要素安全格局确定单元22,包括林地安全格局确定子单元,用于:
采用智能工具的面聚合工具,将所述自然资源分布图内面积大于第二预设面积值、且邻近距离小于第二预设距离的林地图斑合并,按照林地连片度将林地分成低级、中级和高级;
获取园林绿化资源专业调查成果中的林地质量,按照林地质量将林地分成低级、中级和高级;
将林地连片度、林地质量作为林地的指标,智能工具的空间分析工具基于各指标的每级赋值与对应的权重值,分别生成林地的低安全格局、林地的中安全格局和高安全格局,并生成林地的各安全格局的空间分布图;其中,各指标的权重值根据专家打分法得到。
优选地,所述自然环境包括:工程地质条件、自然地貌;所述建筑现状包括:该区域内的建筑质量、建筑高度及各建筑的使用情况;
单要素安全格局确定单元22包括地质灾害安全格局确定子单元,用于:
将降水侵蚀力、地形起伏度、土壤可蚀性、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类型作为地质灾害的指标,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建筑现状和生态要素,将每个指标分成低、中、高三个级别;
并为每个级别的每个指标分别赋值和相应的权重;其中,各级别指标对应的权重通过专家打分法得到;
针对同一级别的各指标,基于指标值与对应权重加权求和得到相应级别的地质灾害的安全格局,所述地质灾害的安全格局包括:地质灾害的低安全格局、地质灾害的中安全格局和地质灾害的高安全格局。
优选地,单要素安全格局确定单元22,包括生物保护安全格局确定子单元,用于:
根据焦点物种的定义和选取标准,得到影响所述焦点物种栖息地适宜性的第一关键因子,所述第一关键因子包括至少如下之一:土地覆盖、海拔、坡度、人类干扰程度,并将每个第一关键因子划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基于每级第一关键因子的赋值及对应的权重,得到所述焦点物种的最适宜栖息地,将最适宜栖息地作为生物保护的高安全格局;
根据所述焦点物种的空间运动规律,模拟所述焦点物种在该区域克服阻力进行水平运动的过程,建立阻力面;根据阻力面的特征来确定除最适宜栖息地外的其他栖息地的第二关键因子,基于第二关键因子分别形成生物保护的低安全格局和中安全格局。
优选地,根据待规划区域的自然资源现状分析该区域内各生态要素,得到在各生态要素内存在不符合规划要求的用地情况;所述非建设用地空间包括所述生态要素;所述生态要素包括至少如下之一类型:水体、林地、农田;
根据在各生态要素内存在不符合规划要求的用地情况,明确该区域当前需要保护的第一生态空间和/或当前需要修复的第二生态空间;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对相同级别的水域安全格局、农田安全格局、林地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和生物保护安全格局进行加权叠加时,若存在所述第一生态空间和/或所述第二生态空间,则将所述第一生态空间和/或所述第二生态空间以对应的负值进行加权叠加,对该区域的安全格局级别进行微调。
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当被计算机设备执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设备执行前述任一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
如图3所示,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
处理器;以及,被安排成存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所述可执行指令在被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前述任一的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
针对本发明的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的实施例的详细介绍如下:
本发明通过对生态安全现状分析评估,确定生态安全格局,从而明确生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各生态空间结构划定及生态要素规划与管控提供依据。
其中,生态安全格局是指对维护国土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包括调节能力、生产能力、生命承载能力和文化服务能力)具有关键性意义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的基础性国土生态结构。生态安全格局规划以景观生态学、水文学、生态系统服务等理论为指导,综合考虑自然过程及生物过程,从水源涵养、洪水调蓄、水土保持、沙漠化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统筹建立综合生态安全格局。
底线生态安全格局是低水平生态安全格局,是保障生态安全的最基本保障范围,是城市发展建设中不可逾越的生态底线,需要重点保护和严格限制,并纳入城市的禁止和限制建设区。
满意生态安全格局是中水平生态安全格局,需要限制开发,实行保护措施,保护与恢复生态系统。
理想生态安全格局是高水平安全格局,是维护区域生态服务的理想的景观格局,在这个范围内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进行有条件的开发建设活动。
一、根据所研究区域及待规划区域,获取待规划区域的区域现状,区域现状包括区位基础现状、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现状、非建设用地空间土地使用现状。
(一)区位基础现状
1、位置现状,包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周边地理位置的关系。
2、人口现状,包括:区域内的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等情况。
3、用地现状,包括:用地权属现状,具有用地权限的单位企业的用地情况和用地发展意向;其中,相关现状单位企业包括:国有和集体建设用地单位。
4、建筑现状,包括:区域内的建筑质量、建筑高度及各建筑的使用情况等。
(二)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现状
1、规划范围(即所研究区域,比如乡镇)内的工程地质条件、自然地貌、生态资源、农业资源、水资源的分布特征。
2、规划范围内的古树名木、水源保护区、地下文物埋藏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具有保护与游憩价值区域的分布特点。
(三)非建设用地空间的土地使用现状
包括:农田生态空间、林地生态空间、水域生态空间、其他生态空间都属于非建设用地空间。其中,所述农田生态空间包括至少如下之一:耕地、具有种植导向的设施农用地、园地,所述园地包括以地上物为标准进行判别确定的、具有标记说明的园地;所述林地生态空间包括至少如下之一:林地和草地;所述水域生态空间包括至少如下之一:河流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滩涂、填洼;其他生态空间包括至少如下之一:具有养殖导向的设施农用地和沙地。各类用地使用情况举例如表1所示。
表1 生态要素统计表
Figure SMS_1
二、采用最新年度用地数据,根据生态空间分类情况,利用智能软件ARCGIS软件符号化,形成现状自然资源要素分布图。
三、形成现状自然资源要素分布图。在生态要素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区位条件、差异化引导,合理确定评价指标及权重,对水域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农田适宜性(农田安全格局)、林地适宜性(农田安全格局)、生物保护安全格局分别进行单项确定。
(一)、确定水生态格局:在所述自然资源分布图内,采用智能工具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根据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对该区域的地表水系进行分析,形成地表水系的低安全格局、中安全格局和高安全格局;对该区域的地表径流过程进行分析,形成地表径流的低安全格局、中安全格局和高安全格局;对该区域的暴雨洪水淹没进行分析,形成暴雨洪水的低安全格局、中安全格局和高安全格局;
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的栅格计算器,根据该区域的所述地表水系的低安全格局、所述地表径流的低安全格局和所述暴雨洪水的低安全格局形成水域的安全格局;根据所述地表水系的中安全格局、所述地表径流的中安全格局和所述暴雨洪水的中安全格局形成水域的中安全格局;根据所述地表水系的高安全格局、所述地表径流的高安全格局和所述暴雨洪水的高安全格局形成水域的高安全格局。
1、地表水系分析
自该区域最新年度用地数据内提取出该区域潜在具有洪水调蓄功能的水体;
采用ARCGIS智能工具的分析工具的缓冲区工具,在各潜在具有洪水调蓄功能的水体边界分别建立第一宽度比如30米的第一滨水缓冲区,形成地表水系的低安全格局;在各潜在具有洪水调蓄功能的水体边界分别建立第二宽度比如20米的第二滨水缓冲区,形成地表水系的中安全格局;在潜在各具有洪水调蓄功能的水体边界分别建立第三宽度比如30米的第三滨水缓冲区,形成地表水系的高安全格局;其中,所述潜在具有洪水调蓄功能的水体包括至少如下之一:河流水面、水库水面;所述第一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宽度,所述第二宽度小于所述第三宽度。
2、地表径流过程分析
根据该区域的DEM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采用智能工具的水文分析工具,对该区域的填洼、水流向、水流量、河网分级进行分析,得到该区域的潜在径流通道;
采用智能工具的缓冲区工具,沿所述潜在径流通道建立第四宽度比如10米的第一径流廊道,形成地表径流的低安全格局;沿所述潜在径流通道建立第五宽度比如20米的第二径流廊道,形成地表径流的中安全格局;沿所述潜在径流通道建立第六宽度比如30米的第三径流廊道,形成地表径流的高安全格局;其中,所述第四宽度小于所述第五宽度,所述第五宽度小于所述第六宽度。
3、暴雨洪水淹没分析
根据该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和水系格局,以及径流系数,采用智能工具模拟洪水过程,形成与高洪水风险频率、中洪水风险频率、低洪水风险频率分别对应的淹没范围,依次得到暴雨洪水的低安全格局、中安全格局和高安全格局。其中,根据水务部门提供洪水风险频率:高洪水风险频率20年一遇(5%)、中洪水风险频率50年一遇(2%)、低洪水风险频率200年一遇(0.5%)的相关数据,利用智能工具ArcScene结合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径流系数和水系格局模拟洪水过程,得到不同洪水风险频率的淹没范围。
(二)、确定地质灾害安全格局:采用智能工具,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建筑现状和生态要素,构建不同级别的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具体包括:
将降水侵蚀力、地形起伏度、土壤可蚀性、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类型作为地质灾害的指标,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建筑现状和生态要素,将每个指标分成低、中、高三个级别;所述自然环境包括:工程地质条件、自然地貌;所述建筑现状包括:该区域内的建筑质量、建筑高度及各建筑的使用情况;
参照环境保护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标》和文献调研,为每个级别的每个指标分别赋值和相应的权重,举例如表2所示;并根据研究区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其中,各级别指标对应的权重通过专家打分法得到;
针对同一级别的各指标,基于指标值与对应权重加权求和得到相应级别的地质灾害的安全格局,所述地质灾害的安全格局包括:地质灾害的低安全格局、地质灾害的中安全格局和地质灾害的高安全格局。
表2 地质灾害指标数据
Figure SMS_2
根据修正水土流失方程(RUSLE):A=R*K*LS*C*P。其中,R—降水侵蚀力;LS—地形起伏度;K—土壤可蚀性;C—植被覆盖度;P—土地利用类型。选取降水侵蚀力、地形起伏度因子、土壤可蚀性和植被覆盖度作为自然要素方面的指标,根据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作为人为因素方面的指标,运用智能工具ArcGIS的空间叠加和计算功能,确定区域的水土流失敏感性也就是地质灾害的安全格局。
(三)、农田的安全格局确定。采用智能工具,根据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构建包括农田的农田生态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农田安全格局,对应农田耕作适宜程度,具体包括:
采用智能工具将所述自然资源分布图内面积大于第一预设面积值的且邻近距离小于第一预设距离的农田图斑合并,形成农田连片分布图;其中,农田包括至少如下之一:耕地、具有种植导向的设施农用地和园地;
根据该区域数字高程模型,采用智能工具对农田连片分布图进行栅格表面坡度分析,计算得到农田的地形坡度,将地形坡度≤2°、2-6°、6-15°、15-25°、>25°依次划分为平地、平坡地、缓坡地、缓陡坡地和陡坡地,生成坡度分级图;
通过智能工具自农田连片分布图内提取栅格单元的地形坡向,根据地形坡向生成坡向图;
将农田连片度、地形坡度和地形坡向作为农田的指标;智能工具的空间分析工具基于各指标和相应的权重,如表3所示,分别生成农田的低安全格局、农田的中安全格局和农田的高安全格局。
表3 农田的指标数据
Figure SMS_3
比如通过ARCGIS制图工具—制图综合—面聚合工具,将面积大于1公顷且邻近距离20米以内的耕地图斑合并,形成耕地连片分布图。收集区域DEM数字地形图,在ArcGIS软件中进行栅格表面坡度分析,计算地形坡度,按≤2°、2-6°、6-15°、15-25°、>25°划分为高(平地)、较高(平坡地)、中等(缓坡地)、较低(缓陡坡地)、低(陡坡地)5个等级,生成坡度分级图。通过ArcGIS技术提取栅格单元的坡向,计算地形坡向生成坡向图。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及结合各因子的权重值,利用ArcGIS重分类功能,将评价结果划分为高、中和低3个等级,得到农田适宜性评价结果:低、中、高安全格局。其中,连片度:针对大部分现有农田虽占地面积广阔,但由于各项人为活动的影响,农田边界不完整、农田内部存在空洞地区、块与块之间连片度不够完整的问题,以每一独立农田斑块为单元、计算其连片面积,对于与农田直接联系的沟渠、农村道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农业设施划入连片农田中,对于镇级及以上级别河流、公路,划入连片农田外。
另外,还可以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导向为基础,结合该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相关数据,计算出农业经济效益并分级,得到研究区域农业经济效益分析图。 结合区域自身农业种植历史及特色种植文化,进行判别并分级,得到研究区域种植历史分析图。
(四)、林地适宜性确定。采用智能工具,根据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构建包括林地的林地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林地安全格局,具体包括:
采用智能工具的面聚合工具,将所述自然资源分布图内面积大于第二预设面积值、且邻近距离小于第二预设距离的林地图斑合并,按照林地连片度将林地分成低级、中级和高级;
获取园林绿化资源专业调查成果中的林地质量,按照林地质量将林地分成低级、中级和高级;
将林地连片度、林地质量作为林地的指标,智能工具的空间分析工具基于各指标的每级赋值与对应的权重值,分别生成林地的低安全格局、林地的中安全格局和高安全格局,并生成林地的各安全格局的空间分布图;其中,各指标的权重值根据专家打分法得到,如表4所示。
表4 林地指标数据
Figure SMS_4
比如,通过ARCGIS制图工具—制图综合—面聚合工具,将面积大于1公顷且邻近距离50米以内的林地图斑合并,形成林地连片度评价结果; 采用园林绿化资源专业调查成果,得到林地质量评价结果。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结合各因子的权重值得到林地适宜性评价结果:高安全格局、中安全格局和低安全格局,还可以生成林地适宜性的空间分布图。
(五)、生物保护安全格局确定。主要通过分析生境退化程度、生物栖息地适宜性、生物水平迁徙阻力三个方面来分析生物保护安全格局,指标的权重值则由专家打分法获得,示例如表5所示。采用智能工具,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构建形成不同级别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具体包括:
根据焦点物种的定义和选取标准,得到影响所述焦点物种栖息地适宜性的第一关键因子,所述第一关键因子包括至少如下之一:土地覆盖、海拔、坡度、人类干扰程度,并将每个第一关键因子划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基于每级第一关键因子的赋值及对应的权重,最后通过GIS的空间叠加技术得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直方图,得到所述焦点物种的最适宜栖息地,将最适宜栖息地作为生物保护的高安全格局;
判别出最适宜该物种的栖息地,并将其作为“源”进入下一步分析。根据所述焦点物种的空间运动规律,运用MCR(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模拟所述焦点物种在该区域克服阻力进行水平运动的过程,建立阻力面;根据阻力面的特征来确定除最适宜栖息地外的其他栖息地的第二关键因子,基于第二关键因子分别形成生物保护的低安全格局和中安全格局。
表5 生物保护的指标数据
Figure SMS_5
源:物种的核心栖息地;
栖息地缓冲区:核心栖息地的外围区域,由此确立不同水平安全格局;
廊道:对于景观的连接性以及物种的迁徙与扩散具有关键性作用线性景观元素;
战略:对于整体生物保护和形成景观基础结构具有重要作用的位置,包括生物迁徙的踏脚石、生物廊道交汇处、生物廊道与城市道路的交叉点等。
焦点物种的栖息地示例如下:
(1)大白鹭栖息地:稻田、芦苇丛;水系附近的山坡、村寨附近的乔木林等;
(2)绿头鸭栖息地:浅水地带及农田;
(3)环颈雉栖息地:中、低山丘陵的灌丛及其内部地面。
(六)、生态安全格局确定。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的栅格计算器,通过综合叠加所分析的各生态要素的单项安全格局,得到该区域的相应级别的生态安全格局,包括:低安全格局(底线生态安全格局)、中安全格局(满意生态安全格局)、高安全格局(理想安全格局)。根据不同级别的生态安全格局,对应设置禁止、限制和允许准入清单,为各生态空间结构划定及生态要素规划与管控提供依据。
若该区域为高生态安全格局,允许准入,即各用地类型基本皆可准入。
若该区域为中生态安全格局,则限制准入,即对非必须的工业及对生态涵养、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的用地类型不得准入;对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用地类型,环境影响评估可行后方可准入,并对其实施动态监督及项目承诺制的管控方式。
若该区域为低生态安全格局,则限制准入,即对非必须的工业及对生态涵养、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的用地类型不得准入;对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用地类型,环境影响评估可行后方可准入,并对其实施动态监督及项目承诺制的管控方式。或者,若该区域为低生态安全格局,禁止准入,即对环境造成污染,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不符合规划的行为与建设活动对应的用地类型严禁准入;对生态保护不力的用地类型,引导逐步退出或转型。
不同生态安全格局的准入建议示例如表6所示,其中,√表示允许准入,×表示禁止准入,○表示限制准入。
表6 不同生态安全格局的准入建议
Figure SMS_6
五、根据待规划区域的自然资源现状分析该区域内各生态要素,得到在各生态要素内存在不符合规划要求的用地情况;所述非建设用地空间包括所述生态要素;所述生态要素包括至少如下之一类型:水体、林地、农田。也就是通过包括山体、水体、林地、农田等各类生态要素的现状情况分析区域内生态空间问题;确定水、林、田各类生态要素内不符合规划要求的用地情况,并明确区域内需重点予以保护的第一生态空间及修复的第二生态空间。
对相同级别的水域安全格局、农田安全格局、林地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和生物保护安全格局进行加权叠加,分别形成该区域不同级别的生态安全格局,具体包括:对相同级别的水域安全格局、农田安全格局、林地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和生物保护安全格局进行加权叠加时,若存在所述第一生态空间和/或所述第二生态空间,则将所述第一生态空间和/或所述第二生态空间以对应的负值进行加权叠加,对该区域的安全格局级别进行微调。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
以上具体地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应可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描述的详细结构、设置方式或实现方法;相反,本发明意图涵盖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效设置。

Claims (14)

1.一种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待规划区域的自然资源现状、非建设用地空间的用地现状,以及最新年度用地数据,采用智能工具通过特定标识表示各生态要素构建该区域的自然资源分布图;所述生态要素的类型包括至少如下之一:水体、林地、农田;
在所述自然资源分布图内,采用智能工具,根据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构建包括水体的水域生态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水域安全格局;构建包括农田的农田生态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农田安全格局;构建包括林地的林地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林地安全格局;并且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建筑现状和生态要素,构建不同级别的地质灾害安全格局,构建不同级别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
对相同级别的水域安全格局、农田安全格局、林地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和生物保护安全格局进行加权叠加,分别形成该区域不同级别的生态安全格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然资源现状包括:生态资源的分布、农业资源的分布、水资源的分布;以及该区域内具有保护与游憩价值的区域的分布;所述农业资源包括农田,所述水资源包括水体;
所述非建设用地空间包括至少如下之一:农田生态空间、林地生态空间、水域生态空间和其他生态空间;其中,所述农田生态空间包括至少如下之一:耕地、具有种植导向的设施农用地、园地,所述园地包括采用地上物为标准进行判别确定的、具有标记说明的园地;所述林地生态空间包括至少如下之一:林地和草地;所述水域生态空间包括至少如下之一:河流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滩涂、填洼;其他生态空间包括至少如下之一:具有养殖导向的设施农用地和沙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自然资源分布图内,采用智能工具,根据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构建包括水体的水域生态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水域安全格局,具体包括:
在所述自然资源分布图内,采用智能工具的空间分析功能,根据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对该区域的地表水系进行分析,形成地表水系的低安全格局、中安全格局和高安全格局;对该区域的地表径流过程进行分析,形成地表径流的低安全格局、中安全格局和高安全格局;对该区域的暴雨洪水淹没进行分析,形成暴雨洪水的低安全格局、中安全格局和高安全格局;
根据该区域的所述地表水系的低安全格局、所述地表径流的低安全格局和所述暴雨洪水的低安全格局形成水域的低安全格局;根据所述地表水系的中安全格局、所述地表径流的中安全格局和所述暴雨洪水的中安全格局形成水域的中安全格局;根据所述地表水系的高安全格局、所述地表径流的高安全格局和所述暴雨洪水的高安全格局形成水域的高安全格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智能工具的空间分析功能,根据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对该区域的地表水系进行分析,形成地表水系的低安全格局、中安全格局和高安全格局,具体包括:
自该区域最新年度用地数据内提取出该区域潜在具有洪水调蓄功能的水体;
采用智能工具的缓冲区工具,在各潜在具有洪水调蓄功能的水体边界分别建立第一宽度的第一滨水缓冲区,形成地表水系的低安全格局;在各潜在具有洪水调蓄功能的水体边界分别建立第二宽度的第二滨水缓冲区,形成地表水系的中安全格局;在各潜在具有洪水调蓄功能的水体边界分别建立第三宽度的第三滨水缓冲区,形成地表水系的高安全格局;其中,所述潜在具有洪水调蓄功能的水体包括至少如下之一:河流水面、水库水面;所述第一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宽度,所述第二宽度小于所述第三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智能工具的空间分析功能,根据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对该区域的地表径流过程进行分析,形成地表径流的低安全格局、中安全格局和高安全格局,具体包括:
根据该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采用智能工具的水文分析工具,对该区域的填洼、水流向、水流量、河网分级进行分析,得到该区域的潜在径流通道;
采用智能工具的缓冲区工具,沿所述潜在径流通道建立第四宽度的第一径流廊道,形成地表径流的低安全格局;沿所述潜在径流通道建立第五宽度的第二径流廊道,形成地表径流的中安全格局;沿所述潜在径流通道建立第六宽度的第三径流廊道,形成地表径流的高安全格局;其中,所述第四宽度小于所述第五宽度,所述第五宽度小于所述第六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智能工具,根据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对该区域的暴雨洪水淹没进行分析,形成暴雨洪水的低安全格局、中安全格局和高安全格局,具体包括:
根据该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和水系格局,以及径流系数,采用智能工具模拟洪水过程,形成与高洪水风险频率、中洪水风险频率、低洪水风险频率分别对应的淹没范围,依次得到暴雨洪水的低安全格局、中安全格局和高安全格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智能工具,根据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构建包括农田的农田生态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农田安全格局,具体包括:
采用智能工具将所述自然资源分布图内面积大于第一预设面积值的且邻近距离小于第一预设距离的农田图斑合并,形成农田连片分布图;其中,农田包括至少如下之一:耕地、具有种植导向的设施农用地和园地;
根据该区域数字高程模型,采用智能工具对农田连片分布图进行栅格表面坡度分析,计算得到农田的地形坡度,将地形坡度≤2°、2-6°、6-15°、15-25°、>25°依次划分为平地、平坡地、缓坡地、缓陡坡地和陡坡地,生成坡度分级图;
通过智能工具自农田连片分布图内提取栅格单元的地形坡向,根据地形坡向生成坡向图;
将农田连片度、地形坡度和地形坡向作为农田的指标;智能工具的空间分析工具基于各指标,分别生成农田的低安全格局、农田的中安全格局和农田的高安全格局。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智能工具,根据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构建包括林地的林地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林地安全格局,具体包括:
采用智能工具的面聚合工具,将所述自然资源分布图内面积大于第二预设面积值、且邻近距离小于第二预设距离的林地图斑合并,按照林地连片度将林地分成低级、中级和高级;
获取园林绿化资源专业调查成果中的林地质量,按照林地质量将林地分成低级、中级和高级;
将林地连片度、林地质量作为林地的指标,智能工具的空间分析工具基于各指标的每级赋值与对应的权重值,分别生成林地的低安全格局、中安全格局和高安全格局,并生成林地的各安全格局的空间分布图;其中,各指标的权重值根据专家打分法得到。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然环境包括:工程地质条件、自然地貌;所述建筑现状包括:该区域内的建筑质量、建筑高度及各建筑的使用情况;
所述采用智能工具,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建筑现状和生态要素,构建不同级别的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具体包括:
将降水侵蚀力、地形起伏度、土壤可蚀性、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类型作为地质灾害的指标,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建筑现状和生态要素,将每个指标分成低、中、高三个级别;
并为每个级别的每个指标分别赋值和对应的权重;其中,各级别指标对应的权重通过专家打分法得到;
针对同一级别的各指标,基于指标值与对应权重加权求和得到相应级别的地质灾害的安全格局,所述地质灾害的安全格局包括:地质灾害的低安全格局、地质灾害的中安全格局和地质灾害的高安全格局。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智能工具,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构建不同级别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具体包括:
根据焦点物种的定义和选取标准,得到影响所述焦点物种栖息地适宜性的第一关键因子,所述第一关键因子包括至少如下之一:土地覆盖、海拔、坡度、人类干扰程度,并将每个第一关键因子划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基于每级第一关键因子的赋值及对应的权重,得到所述焦点物种的最适宜栖息地,将最适宜栖息地作为生物保护的高安全格局;
根据所述焦点物种的空间运动规律,模拟所述焦点物种在该区域克服阻力进行水平运动的过程,建立阻力面;根据阻力面的特征来确定除最适宜栖息地外的其他栖息地的第二关键因子,基于第二关键因子分别形成生物保护的低安全格局和中安全格局。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待规划区域的自然资源现状分析该区域内各生态要素,得到在各生态要素内存在不符合规划要求的用地情况;所述非建设用地空间包括所述生态要素;
根据在各生态要素内存在不符合规划要求的用地情况,明确该区域当前需要保护的第一生态空间和/或当前需要修复的第二生态空间;
所述对相同级别的水域安全格局、农田安全格局、林地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和生物保护安全格局进行加权叠加,分别形成该区域不同级别的生态安全格局,具体包括:
对相同级别的水域安全格局、农田安全格局、林地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和生物保护安全格局进行加权叠加时,若存在所述第一生态空间和/或所述第二生态空间,则将所述第一生态空间和/或所述第二生态空间以对应的负值进行加权叠加,对该区域的安全格局级别进行微调。
12.一种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布图构建单元,用于根据待规划区域的自然资源现状、非建设用地空间的用地现状,以及最新年度用地数据,采用智能工具通过特定标识表示各生态要素构建该区域的自然资源分布图;所述生态要素的类型包括至少如下之一:水体、林地、农田;
单要素安全格局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自然资源分布图内,采用智能工具,根据生态要素的分布特征,构建包括水体的水域生态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水域安全格局;构建包括农田的农田生态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农田安全格局;构建包括林地的林地空间,形成不同级别的林地安全格局;并且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建筑现状和生态要素,构建不同级别的地质灾害安全格局,构建不同级别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确定单元,用于对相同级别的水域安全格局、农田安全格局、林地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和生物保护安全格局进行加权叠加,分别形成该区域不同级别的生态安全格局。
1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当被计算机设备执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设备执行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
14.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以及,被安排成存储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所述可执行指令在被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
CN202310495513.3A 2023-05-05 2023-05-05 一种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设备 Pending CN1162055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95513.3A CN116205505A (zh) 2023-05-05 2023-05-05 一种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95513.3A CN116205505A (zh) 2023-05-05 2023-05-05 一种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205505A true CN116205505A (zh) 2023-06-02

Family

ID=865081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95513.3A Pending CN116205505A (zh) 2023-05-05 2023-05-05 一种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20550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12703A (zh) * 2023-08-14 2023-11-24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基于多维度分析的空间规划存量单元识别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69948A1 (en) * 2008-12-31 2010-07-01 Hytrust, Inc. Intelligent security control system for virtualized ecosystems
CN109685393A (zh) * 2019-01-17 2019-04-26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适用于生态型地区的地质资源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CN113487181A (zh) * 2021-07-05 2021-10-08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 城市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评估方法
CN114004416A (zh) * 2021-11-09 2022-02-01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城乡一体化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
CN115619055A (zh) * 2022-08-30 2023-01-17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流域生态保护配置格局研究方法
US20230068107A1 (en) * 2020-09-22 2023-03-02 Swiss Reinsurance Company Ltd. Monitoring and risk index measuring system based on measured ecosystem services as a function of sectoral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69948A1 (en) * 2008-12-31 2010-07-01 Hytrust, Inc. Intelligent security control system for virtualized ecosystems
CN109685393A (zh) * 2019-01-17 2019-04-26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适用于生态型地区的地质资源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US20230068107A1 (en) * 2020-09-22 2023-03-02 Swiss Reinsurance Company Ltd. Monitoring and risk index measuring system based on measured ecosystem services as a function of sectoral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
CN113487181A (zh) * 2021-07-05 2021-10-08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 城市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评估方法
CN114004416A (zh) * 2021-11-09 2022-02-01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城乡一体化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
CN115619055A (zh) * 2022-08-30 2023-01-17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流域生态保护配置格局研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俞孔坚;王思思;李迪华;李春波;: "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及城市增长预景", 生态学报, no. 03, pages 1190 - 1202 *
蒋贵彦;运迎霞;任利剑;: "基于GIS-MCR高寒藏区城镇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空间发展策略――以青海省玉树市为例", 现代城市研究, no. 04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12703A (zh) * 2023-08-14 2023-11-24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 基于多维度分析的空间规划存量单元识别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ang et al. Delimitation of ecological corridors in a highly urbanizing region based on circuit theory and MSPA
Klaučo et al. Land planning as a suppor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Slovak rural region.
Hong et al. Sensitivity evaluation and land-use control of urban ecological corridors: A case study of Shenzhen, China
Babbar-Sebens et al. Spatial identific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upland wetlands in agricultural watersheds
Chen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priority areas for territorial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based on ecological networks: A case study of Tianjin City, China
Khudhair et al. Locating site selection for rainwater harvesting structure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
Stancic et al. Settlement pattern modelling through Boolean overlays of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Mougiakou et al. Urban green space network evaluation and planning: Optimizing accessibility based on connectivity and raster gis analysis
Aithal et al.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urbanisation in greater Bangalore, India
CN114925974A (zh) 一种面向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的分类逐步双评价方法
Li et al. Water accessibility assessment of freshwater wetland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China
CN116205505A (zh) 一种生态安全格局的确定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设备
Jiayu et al. Balancing urban expansion with ecological integrity: An ESP framework for rapidly urbanizing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with insights from Suizhou, China
Ardahanlıoğlu et al. GIS-based approach to determine suitable settlement areas compatible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chmad et al. Determination of recharge areas to optimize the function of urban protected areas on a small island
Fura Analysing and modelling urban land cover change for run-off modelling in Kampala, Uganda
Vujačić et al. Initial results of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soil erosion intensity using Wintero model: A Case Study Of Polimlje And Shirindareh Drainage Basins
Criado et al. INTEGRATION OF GIS TECHNOLOGY IN THE URBAN PLANNING TO EXTEND THE CITY OF ZAMORA, SPAIN.
Palo et al. Predictive vegetation mapping based on soil and topographical data: A case study from Saare County, Estonia
Das et al. GIS based multi-criteria land suitability assessment for future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Country Park peripheries of Hong Kong
Lauro Simulation models and GIS technology i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landscape management
Zhang et al. Assessing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and ecological connectivity to support regional spatial planning: 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rbab et al. Implications of Different DEMs on Watershed Runoffs Estimations
Marselina et al. The conservation index as a control instrument of space utilisation in the Upper Cikapundung Watershed of Indonesia
Shaviraachin Flood simulation: a case study in the lower Limpopo valley, Mozambique using the SOBEK flood mod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