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93512A - 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和装置、双连接系统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和装置、双连接系统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93512A
CN116193512A CN202111412990.6A CN202111412990A CN116193512A CN 116193512 A CN116193512 A CN 116193512A CN 202111412990 A CN202111412990 A CN 202111412990A CN 116193512 A CN116193512 A CN 1161935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threshold value
shunt
station
du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1299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毅华
许向东
陈秀敏
洪春金
卢洪涛
刘瑞强
刘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Telecom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Telecom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1299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93512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935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935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9Management thereof
    • H04W28/0925Management thereof using policies
    • H04W28/0933Management thereof using policies based on load-splitting ratio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和装置、双连接系统和存储介质。该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包括:在移动网络双连接过程中,获取辅站负荷;根据辅站负荷动态调整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值。本公开可以根据辅站的负载及业务指标情况自动调节分流门限,最大化发挥双连接技术的系统效率。

Description

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和装置、双连接系统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移动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和装置、双连接系统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3GPP Release-14在LTE双连接技术基础上,定义了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和5G的双连接技术。LTE/5G双连接是运营商实现LTE和5G融合组网、灵活部署场景的关键技术。在5G早期可以基于现有的LTE核心网实现快速部署,后期可以通过LTE和5G的联合组网来实现全面的网络覆盖,提高整个网络系统的无线资源利用率、降低系统切换时延以及提高用户和系统性能。
发明内容
发明人通过研究发现:相关技术的双连接分流机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触发分流条件中各项参数是预先设定的固定门限值,不能根据实际的负荷情况实现自动优化调整。
鉴于以上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项,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和装置、双连接系统和存储介质,可以根据辅站的负载及业务指标情况自动调节分流门限。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包括:
在移动网络双连接过程中,获取辅站负荷;
根据辅站负荷动态调整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值。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还包括:
设定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策略。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设定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策略包括:
设定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
设定辅站负荷评估指标;
设定门限值调整的步长和取值范围。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还包括:
设定向辅站分流的初始门限值;
设定辅站负荷的初始评估指标;
在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大于所述初始门限值的情况下,向辅站分流。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获取辅站负荷包括:
以预定辅站负荷评估周期获取辅站负荷的当前评估指标。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辅站负荷动态调整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值包括:
根据辅站负荷的当前评估指标确定辅站负荷评估值;
根据辅站负荷评估值动态调整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值。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辅站负荷评估值动态调整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值包括:
根据辅站负荷评估值,以门限值调整的步长,在门限值调整的和取值范围内动态调整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值。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辅站负荷动态调整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值包括:
根据辅站负荷的初始评估指标、辅站负荷的当前评估指标、向辅站分流的初始门限值,确定门限值调整量;
根据所述门限值调整量,调整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值。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装置,包括:
辅站负荷获取模块,用于在移动网络双连接过程中,获取辅站负荷;
门限值调整模块,用于根据辅站负荷动态调整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值。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装置用于执行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的操作。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装置,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指令,使得所述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装置执行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的操作。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双连接系统,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
本公开可以根据辅站的负载及业务指标情况自动调节分流门限,最大化发挥双连接技术的系统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一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另一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装置一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装置又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发明人通该研究发现:相关技术双连接分流机制中,触发分流条件中各项参数是预先设定的固定门限值,不能根据实际的负荷情况实现自动优化调整。相关技术在辅站较空闲时,如果预先设定的门限值较高,则造成双连接分流困难,不利于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在辅站负荷较高时,如果预先设定的门限值较低,则较多的双连接分流用户会造成辅站拥塞,减少可接入的用户数等问题。
针对相关技术的双连接技术中向辅站分流的各项参数预先设定固定门限值,易造成辅站低负载时基站资源不能充分利用、高负荷时小区拥塞及用户数大幅减少的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和装置、双连接系统和存储介质,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说明。
图1为本公开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一些实施例的示意图。优选的,本实施例可由本公开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装置或本公开双连接系统执行。该方法可以包括步骤11和步骤12中的至少一个步骤,其中:
步骤11,在移动网络双连接过程中,获取辅站负荷。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辅站负荷可以为辅站负载。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辅站负荷可以为辅站的网络负荷。
步骤12,根据辅站负荷动态调整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值。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值可以为向辅站分流的触发条件,如缓存数据量、时延、信道质量等门限值。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2可以包括:随着网络负荷的变化对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值进行自动优化调整。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2可以包括:根据辅站负荷适当调整向辅站分流的UE缓存数据量或包时延等相关门限值。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2可以包括:在辅站负荷较低(小于预定值)时,自动逐步调低各项门限值,以允许更多双连接用户进行分流,提升用户感知速率;在辅站负荷较高(高于预定值)时,自动逐步调高各项门限值,以避免较多的分流用户成倍占用小区的资源,造成拥塞及用户接入困难等问题。
本公开上述实施例可以根据双连接过程中辅站的负荷,动态调整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让其随着网络负荷的变化自动调整,实现资源利用率与用户感知速率的最佳化。
本公开上述实施例既考虑了负载的因素,又可以与信号条件最好的辅站进行双连接,实现网络传输效率的最优化。
本公开上述实施例不需要对网络进行复杂的改造。
图2为本公开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另一些实施例的示意图。优选的,本实施例可由本公开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装置或本公开双连接系统执行。该方法可以包括步骤21-步骤28中的至少一个步骤,其中:
步骤21,设定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策略。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21可以包括步骤211-步骤213中的至少一个步骤,其中:
步骤211,设定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值可以为向辅站分流的触发条件,如缓存数据量、时延、信道质量等门限值。
步骤212,设定辅站负荷评估指标及评估周期等参数。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辅站负荷评估周期以“秒”为单位。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辅站负荷评估指标可以包括但不限定于基站空口负载和硬件负载等。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空口负载主要指小区上行/下行的物理资源块占用率以及小区连接用户数、激活用户数、空口下行用户面丢包率、拥塞率等。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硬件负载主要指基站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和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等硬件资源的使用情况评估,如CPU平均占用率、CPU峰值占用率等。
步骤213,设定门限值调整的步长和取值范围。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优化调整的参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RLC(Radio LinkControl,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体接入控制协议)缓存数据量、RLC/MAC包时延等,设定的值包括但不限于参数调整的步长、取值的上、下值区间等;
在本公开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步骤21可以包括:假设辅站负荷评估指标为下行物理资源块使用率,评估周期设定为60秒,双连接分流触发的缓存门限取值区间为[0,1000KB],调整的步长因子为10KB。
步骤22,设定双连接分流相关参数初始门限值。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22可以包括:设定向辅站分流的初始门限值;设定辅站负荷的初始评估指标。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包括辅站分流RLC缓存数据门限、RLC包时延门限等。
在本公开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步骤22可以包括:假定优化调整参量为辅站分流RLC缓存数据门限,其初始值为200KB,物理资源块使用率初始值为75%,也就是说,当辅站物理资源块的使用率为75%时,辅站分流的条件是某UE的RLC缓存数据量大于200KB。
步骤23,基于策略增加辅连接或盲增加辅连接。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双连接的添加可以使用基于测量的添加方式,也可以使用盲添加的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假定使用基于测量的添加方式,有助于添加信号最好的辅站。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23可以包括:双连接主路径的设置以及进行辅站分流。
步骤24,判断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是否大于所述初始门限值。
步骤25,在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大于所述初始门限值的情况下,向辅站分流,主站和辅站同时传输数据。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24和步骤25可以包括:判断某UE缓存数据量或时延是否大于相关门限值;若某UE缓存数据量或时延大于相关门限值,则向辅连接分流。
步骤26,以预定辅站负荷评估周期获取辅站负荷的当前评估指标;根据辅站负荷的当前评估指标确定辅站负荷评估值,即,根据辅站负荷的当前评估指标判断辅站负荷是否为高。在辅站负荷评估为高的情况下,执行步骤28;否则,在辅站负荷评估为低的情况下,执行步骤27。
步骤27,如果辅站负荷评估为低(或相对主站负荷低),则适当调低向辅站分流的UE缓存数据量或包时延等相关门限值;之后返回至步骤23。
步骤28,如果辅站负荷评估为高(或相对主站负荷高),则适当调高向辅站分流的UE缓存数据量或首包时延等相关门限值;之后返回至步骤23。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27和步骤28可以包括:根据辅站负荷适当调整向辅站分流的UE缓存数据量或包时延等相关门限值。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27和步骤28可以包括:根据辅站负荷评估值,以门限值调整的步长,在门限值调整的和取值范围内动态调整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值。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27和步骤28可以包括:根据辅站负荷的初始评估指标、辅站负荷的当前评估指标、向辅站分流的初始门限值,确定门限值调整量;根据所述门限值调整量,调整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值。
在本公开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自适应调整参量为终端缓存数据量,其初始值为200KB,无线资源块的使用率初始值为75%。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28可以包括:在小区的负荷高的情况下,适当调高UE的终端缓存数据量门限值(更难触发分流),之后执行步骤23,以新的参数工作.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当X>75%时,视为小区的负荷高。
在本公开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新的终端缓存数据量门限值调整方法可按下行无线资源块使用率百分比值线性调整或非线性调整。
在本公开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采用线性调整,当无线资源块使用率为X时,缓存数据量门限值可调整为如公式(1)所示。
200+(X-75%)*500(1)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27可以包括:在小区的负荷低的情况下,适当调低UE的缓存数据量门限值(更易触发分流),返回步骤23,以新的参数工作。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当X<75%时,视为小区的负荷低,适当调UE的缓存数据量门限值;返回步骤3,以新的参数工作。
在本公开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新的缓存数据量门限值调整方法可按下行无线资源块使用率百分比值线性调整或非线性调整。如线性调整,当下行无线资源块使用率为X时,端接收信噪比门限值可调整为如公式(2)所示。
200-(75%-X)*200(2)
针对相关技术双连接技术中向辅站分流的各项参数预先设定固定门限值,易造成辅站低负载时基站资源不能充分利用、高负荷时小区拥塞及用户数大幅减少的技术问题,本公开上述实施例提出基于负载的双连接参数自优化机制。即:向辅站分流的触发条件,如缓存数据量、时延、信道质量等门限值,随着网络负荷的变化自动优化调整。在辅站负荷较低时,自动逐步调低各项门限值,以允许更多双连接用户进行分流,提升用户感知速率;本公开上述实施例在辅站负荷较高时,自动逐步调高各项门限值,以避免较多的分流用户成倍占用小区的资源,造成拥塞及用户接入困难等问题。
本公开上述实施例在涉及移动通信领域,具体涉及移动网络双连接分流参数的自优化方法,可应用到5G与LTE的双连接系统,本公开上述实施例可以根据辅站的负载及业务指标情况自动调节分流门限,最大化发挥双连接技术的系统效率。
本公开上述实施例可以双连接过程中辅站的负荷,动态调双连接辅站分流的相关触发参数,让其随着网络负荷的变化自动优化,
图3为本公开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装置一些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公开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装置可以包括辅站负荷获取模块31和门限值调整模块32,其中:
辅站负荷获取模块31,用于在移动网络双连接过程中,获取辅站负荷。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辅站负荷获取模块31可以用于以预定辅站负荷评估周期获取辅站负荷的当前评估指标。
门限值调整模块32,用于根据辅站负荷动态调整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值。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门限值调整模块32,可以用于根据辅站负荷的当前评估指标确定辅站负荷评估值;根据辅站负荷评估值动态调整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值。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门限值调整模块32,可以用于根据辅站负荷评估值,以门限值调整的步长,在门限值调整的和取值范围内动态调整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值。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门限值调整模块32,可以用于根据辅站负荷的初始评估指标、辅站负荷的当前评估指标、向辅站分流的初始门限值,确定门限值调整量;根据所述门限值调整量,调整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值。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装置还可以用于设定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策略。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装置还可以用于设定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设定辅站负荷评估指标;设定门限值调整的步长和取值范围。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本公开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装置还可以用于设定向辅站分流的初始门限值;设定辅站负荷的初始评估指标;在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大于所述初始门限值的情况下,向辅站分流。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装置用于执行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例如图1或图2实施例)所述的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的操作。
本公开上述实施例可以根据双连接过程中辅站的负荷,动态调整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让其随着网络负荷的变化自动调整,实现资源利用率与用户感知速率的最佳化。
本公开上述实施例既考虑了负载的因素,又可以与信号条件最好的辅站进行双连接,实现网络传输效率的最优化。
本公开上述实施例不需要对网络进行复杂的改造。
图4为本公开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装置又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装置包括存储器41和处理器42。
存储器41用于存储指令,处理器42耦合到存储器41,处理器42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执行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例如图2-图4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
如图4所示,该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装置还包括通信接口43,用于与其它设备进行信息交互。同时,该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装置还包括总线44,处理器42、通信接口43、以及存储器41通过总线4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存储器41可以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存储器41也可以是存储器阵列。存储器41还可能被分块,并且块可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虚拟卷。
此外,处理器42可以是一个中央处理器CPU,或者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是被配置成实施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
本公开上述实施例提出基于负载的双连接参数自优化机制。即:向辅站分流的触发条件,如缓存数据量、时延、信道质量等门限值,随着网络负荷的变化自动优化调整。在辅站负荷较低时,自动逐步调低各项门限值,以允许更多双连接用户进行分流,提升用户感知速率;本公开上述实施例在辅站负荷较高时,自动逐步调高各项门限值,以避免较多的分流用户成倍占用小区的资源,造成拥塞及用户接入困难等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双连接系统,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例如图3或图4实施例)所述的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装置。
本公开提供了移动网络双连接分流参数的自优化装置,可应用到5G与LTE的双连接系统,本公开上述实施例可以根据辅站的负载及业务指标情况自动调节分流门限,最大化发挥双连接技术的系统效率。
本公开上述实施例可以双连接过程中辅站的负荷,动态调双连接辅站分流的相关触发参数,让其随着网络负荷的变化自动优化,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所述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例如图1或图2实施例)所述的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公开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装置、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公开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公开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非瞬时性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公开是参照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上面所描述的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装置可以实现为包括用于执行本申请所描述功能的通用处理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或者其任意适当组合。
至此,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公开。为了避免遮蔽本公开的构思,没有描述本领域所公知的一些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面的描述,完全可以明白如何实施这里公开的技术方案。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示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本公开的描述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公开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然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公开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公开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Claims (12)

1.一种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移动网络双连接过程中,获取辅站负荷;
根据辅站负荷动态调整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定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策略;
其中,所述设定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策略包括:
设定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
设定辅站负荷评估指标;
设定门限值调整的步长和取值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定向辅站分流的初始门限值;
设定辅站负荷的初始评估指标;
在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大于所述初始门限值的情况下,向辅站分流。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辅站负荷包括:
以预定辅站负荷评估周期获取辅站负荷的当前评估指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辅站负荷动态调整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值包括:
根据辅站负荷的当前评估指标确定辅站负荷评估值;
根据辅站负荷评估值动态调整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辅站负荷评估值动态调整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值包括:
根据辅站负荷评估值,以门限值调整的步长,在门限值调整的和取值范围内动态调整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值。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辅站负荷动态调整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值包括:
根据辅站负荷的初始评估指标、辅站负荷的当前评估指标、向辅站分流的初始门限值,确定门限值调整量;
根据所述门限值调整量,调整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值。
8.一种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辅站负荷获取模块,用于在移动网络双连接过程中,获取辅站负荷;
门限值调整模块,用于根据辅站负荷动态调整向辅站分流的相关参数门限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装置用于执行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的操作。
10.一种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指令,使得所述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装置执行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的操作。
11.一种双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装置。
12.一种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所述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
CN202111412990.6A 2021-11-25 2021-11-25 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和装置、双连接系统和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1935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12990.6A CN116193512A (zh) 2021-11-25 2021-11-25 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和装置、双连接系统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12990.6A CN116193512A (zh) 2021-11-25 2021-11-25 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和装置、双连接系统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93512A true CN116193512A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33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12990.6A Pending CN116193512A (zh) 2021-11-25 2021-11-25 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和装置、双连接系统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9351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28025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user equipment state changes
EP1796413B1 (en) Call admission control device and call admission control method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473958B2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adjusting CQI feedback cycle
EP2493107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daptive retransmission of high 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
CN102104908A (zh) 一种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及设备
US9813954B2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unnecessary handover and base station
CN101064538B (zh) 一种时分同步码分多址通讯系统的功率控制方法
CN108064050B (zh) 配置方法及装置
US922012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er equipment control in a cellular network
CN110933724B (zh) VoWiFi和VoLTE语音业务的切换方法和移动终端
US10630801B2 (en) Data shunting method, data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shunting node device
EP3174330A1 (en) Optimized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for terminal service migration
CN103501519A (zh) 在分层小区结构中的基于小区质量的小区选择方法
KR100836239B1 (ko) 과부하 제어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07295658A (zh) 一种切换过程中的资源分配方法、源基站及目标基站
CN110178432A (zh) 业务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5323807A (zh) 一种进行切换的方法和设备
CN107484204B (zh) 基站上行突发缓解方法及装置
CN104902559A (zh) 一种双连接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CN116193512A (zh) 双连接分流参数优化方法和装置、双连接系统和存储介质
US8358637B2 (en) Load balancing method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CN103037473A (zh) 一种终端对上行无线公共资源的使用方法和终端
CN105472670A (zh) 小区切换处理方法、装置、终端及基站
EP3989609B1 (en) Method for processing a mib message of lte system message, base station, and storage medium
CN109640349B (zh) 一种业务转移门限的确定方法和蜂窝通信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