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93415A - 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93415A
CN116193415A CN202310183158.6A CN202310183158A CN116193415A CN 116193415 A CN116193415 A CN 116193415A CN 202310183158 A CN202310183158 A CN 202310183158A CN 116193415 A CN116193415 A CN 1161934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ay
mode
remote
message
net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8315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建华
郭雅莉
杨皓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8315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9341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934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934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中继设备向远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第一消息用于指示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远端设备基于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与至少一个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从至少一个中继设备中选择第一中继设备;其中,第一中继设备用于实现远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且第一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相匹配。本申请实施例确保了中继通信过程能够有效和稳定地实现,并且,本申请实施例在远端设备选择中继设备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不同设备的中继能力,进一步完善了中继设备的选择机制。

Description

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20年09月29日的PCT国际专利申请PCT/CN2020/118967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中国专利申请号202080101603.4、发明名称为“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在R13(Release 13,第13版本)ProSe(Proximity Service,近距离通讯服务)架构中引入了中继通信这一概念。
中继通信是指基于IP(Internet Protocol,互联网协议)层中继的UE(UserEquipment,终端设备)-to-Network(UE至网络)。也即,Remote UE(远端设备)通过Relay UE(中继设备)接入网络。其中,Relay UE承担IP层中继的功能,在Remote UE和网络之间传输数据,以建立Remote UE与网络之间的通信连接,示例性地,网络中包括接入网设备和核心网设备,Relay UE将来自于Remote UE的数据发送给接入网设备,并可以进一步由接入网设备发送给核心网设备;或者,接入网设备将来自于核心网设备的数据发送给Relay UE,然后由Relay UE将来自于接入网设备的数据发送给Remote UE。
因此,Remote UE在与网络进行数据传输之前,需要先确定使用的中继设备。针对如何确定使用的中继设备,还需要进一步地讨论和研究。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应用于远端设备中,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所述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与至少一个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从所述至少一个中继设备中选择第一中继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用于实现所述远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且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所述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相匹配。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应用于中继设备中,所述方法包括:
向远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
其中,所述第一消息为发现消息或针对所述远端设备发送的中继请求消息的响应消息。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设备的选择装置,设置在远端设备中,所述装置包括:
设备选择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与至少一个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从所述至少一个中继设备中选择第一中继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用于实现所述远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且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所述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相匹配。
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设备的选择装置,设置在中继设备中,所述装置包括:
消息发送模块,用于向远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
其中,所述第一消息为发现消息或针对所述远端设备发送的中继请求消息的响应消息。
还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被远端设备的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述远端设备侧的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
还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被中继设备的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述中继设备侧的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
还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可编程逻辑电路和/或程序指令,当所述芯片在远端设备上运行时,用于实现如上述远端设备侧的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
还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可编程逻辑电路和/或程序指令,当所述芯片在中继设备上运行时,用于实现如上述中继设备侧的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
还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远端设备上运行时,用于实现如上述远端设备侧的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
还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中继设备上运行时,用于实现如上述中继设备侧的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在远端设备发现中继设备的过程中,设置中继设备向远端设备的消息指示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进而远端设备能够根据至少一个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以及远端设备自身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从至少一个中继设备中选择合适的中继设备实现中继通信,由于该合适的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相匹配,进而避免由于中继方式的不匹配导致无法进行中继通信,确保中继通信过程能够有效和稳定地实现。另外,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根据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和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来进行中继设备的选择,充分考虑了不同设备的中继能力,进一步完善了中继设备的选择机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EPS系统架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5GS系统架构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5GS系统架构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中继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中继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层三中继的协议栈;
图8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与PDU会话相关的用户平面协议栈;
图9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远程UE到NAS-MM和NAS-SM组件的NAS连接的协议栈;
图10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支持使用基于层三中继的远程UE传输流量的端到端安全性的解决方案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建立IPSec隧道之前和建立IPsec隧道之后的控制平面协议栈;
图1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通过N3IWF进行基于层三的中继连接的用户平面协议栈;
图1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远端设备发现中继设备的模式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远端设备发现中继设备的模式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的流程图;
图1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消息指示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中继设备的选择装置的框图;
图18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中继设备的选择装置的框图;
图19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中继设备的选择装置的框图;
图20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远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中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GSM(Global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全球移动通讯)系统、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码分多址)系统、E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系统、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业务)、LTE(Long Term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LTE频分双工)系统、TDD(Time Division Duplex,LTE时分双工)系统、UMTS(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 System,通用移动通信系统)、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for Microwave Acces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通信系统、5GS(5th-Generation System,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或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或者后续其它的演进系统等。
随着5G(5th-Generation,第五代移动通信)应用的不断发展,NCIS(NetworkControlled Interactive Services,网络控制互动服务)业务作为一个新的业务形态被引入到标准中进行相关的标准化业务。
NCIS业务主要针对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游戏等应用,对速率、时延、丢包率、高速编解码等业务质量有很高的要求。例如:对于VR游戏,需要达到10Gbps(交换带宽)速率,丢包率不可超过10E-4。针对NCIS业务建立的会话为NCIS会话,在相同NCIS会话的UE可以认为组成一个NCIS组,例如:游戏中组队。在一个示例中,NCIS组内的UE有以下几种可能的通信方式,并且可以组合使用:
(1)彼此临近。例如:使用D2D(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设备至设备通信)技术进行广播或组播;或建立Sidelink(侧行链路),也称为使用PC5接口,进行一对一(One-2-One)通信(单播);
(2)远离彼此。例如:使用UE-网络-服务器-对端网络-对端UE(也称为使用Uu接口)。
可选地,组内的UE可以来自相同的PLMN(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陆地公用移动通信网络),也可以来自不同的PLMN。例如,一个NCIS组中有5个UE,其中,3个是PLMN 1的UE、2个是PLMN2的UE,3个PLMN 1的UE可以使用D2D技术在PC5接口互相直接通信,同时又与2个PLMN 2的UE使用网络进行通信。
在一个示例中,NCIS业务的一种实现方式是UE通过Relay UE实现与网络之间的通信。
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系统架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架构100可以包括:终端设备10、接入网设备20和核心网设备30。
终端设备10可以指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端终端、移动设备、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可选地,终端设备还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会话启动协议)电话、WLL(WirelessLocal Loop,无线本地环路)站、PDA(Personal Digita1 Assistant,个人数字处理)、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5GS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Pub1ic Land Mobi1eNetwork,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中的终端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接入网设备20是一种部署在接入网中用以为终端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设备。接入网设备20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中继站,接入点等等。在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中,具备接入网设备功能的设备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5GS中,称为gNodeB或者gNB;在EPS(Evolved Packet System,演进分组系统)中,接入网设备可以称为eNodeB(Evo1ved NodeB,演进型基站)。随着通信技术的演进,“接入网设备”这一名称可能会变化。为方便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为终端设备提供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统称为接入网设备。
核心网设备30是指可以为终端设备提供会话管理、移动性关系、策略管理、安全认证等功能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中,核心网设备30可以包括第一核心网设备和第二核心网设备,其中,第一核心网设备负责终端设备的接入管理和移动性管理,第二核心网设备负责终端设备的会话管理。示例性地,在5GS系统中,第一核心网可以实现为AMF(Core Access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核心网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第二核心网设备可以实现为SMF(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会话管理功能);在EPS系统中,第一核心设备可以实现为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移动性管理实体),第二核心网设备可以实现为SGW(Serving Gateway,服务网元)。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1所示,终端设备包括远端(Remote)终端设备12和中继(Relay)终端设备14。中继设备14可以与远端设备12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以建立远端设备12与接入网设备20和核心网设备30之间的通信连接,示例性地,中继设备14将来自于远端设备12的数据发送给接入网设备20,并可以进一步由接入网设备20发送给核心网设备30;或者,接入网设备20将来自于核心网设备30的数据发送给中继设备14,然后由中继设备14将来自于接入网设备20的数据发送给远端设备12。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EPS的系统架构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系统架构可以包括如下网络实体:
1、EUTRAN:由多个eNodeB组成的网络,实现无线物理层功能、资源调度和无线资源管理、无线接入控制以及移动性管理功能。eNodeB之间可以通过X2接口相连,可以在基于X2的切换过程中用来传输数据。eNodeB通过用户面接口SI-U和SGW相连,使用GTP-U(GeneralPacket Radio System General Tunneling Protocol User Plane,通用分组无线系统隧道协议用户面)来传送用户数据:通过控制面接口SI-E和MME相连,采用SI-AP协议实现无线接入承载控制等功能。
2、MME:主要负责用户即会话管理的所有控制平面功能,包括NAS(Non-Access-Stratum,非接入层)信令及安全,跟踪区列表的管理(Tracking Area List)的管理,P-GW(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分组数据网络网关)与SGW的选择等。
3、SGW:主要负责用户设备的数据传输、转发以及路由切换等,并作为用户设备在eNodeB之间切换时的本地移动性锚定点(对于每一个用户设各,每个时刻仅有一个SGW为之服务)。
4、P-GW:作为PDN(Packet Data Network,分组数据网络)连接的锚定点,负责用户设备的IP地址分配,用户设备的数据报文过滤、速率控制、生成计费信息等。
5、SGSN(Serving GPR Supporting Node,服务GPRS支持节点):为2G接入网GERAN(GSM/EDGE Radio Access Network,GSM/EDGE无线接入网)、3G接入网UTRAN(Universal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通用陆地无线接入)与EPS核心网EPC的接入节点,负责从GERAN,UTRAN到EPC承载的建立和数据的转发。
6、HSS(Home Subscriber Server,归属用户服务器):存储移动用户的签约数据。
7、PCRF(Policy and Charging Rules Function,策略和计费规则功能):负责计费管理和策略控制,包括PCC(Policy and Charging Control,策略与计费控制)规则,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规则。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5GS的系统架构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系统架构200可以包括:UE、RAN(Radio Access Network,无线接入网)、Core(核心网)和DN构成。其中,UE、RAN、Core是构成架构的主要成分,逻辑上它们可以分为用户面和控制面两部分,控制面负责移动网络的管理,用户面负责业务数据的传输。图中,NG2参考点位于RAN控制面和Core控制面之间,NG3参考点位于RAN用户面和Core用户面之间,NG6参考点位于Core用户面和数据网络之间。
UE:是移动用户与网络交互的入口,能够提供基本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向用户显示业务窗口,接受用户操作输入。UE会采用下一代空口技术,与RAN建立信号连接、数据连接,从而传输控制信号和业务数据到移动网络。
RAN:类似于传统网络里面的基站,部署在靠近UE的位置,为特定区域的授权用户提供入网功能,并能够根据用户的级别,业务的需求等使用不同质量的传输隧道传输用户数据。RAN能够管理自身的资源,合理利用,按需为UE提供接入服务,把控制信号和用户数据在UE和核心网之间转发。
Core:负责维护移动网络的签约数据,管理移动网络的网元,为UE提供会话管理、移动性管理、策略管理、安全认证等功能。在UE附着的时候,为UE提供入网认证;在UE有业务请求时,为UE分配网络资源;在UE移动的时候,为UE更新网络资源;在UE空闲的时候,为UE提供快恢复机制:在UE去附着的时候,为UE释放网络资源;在UE有业务数据时,为UE提供数据路由功能,如转发上行数据到DN:或者从DN接收UE下行数据,转发到RAN,从而发送给UE。
DN:是为用户提供业务服务的数据网络,一般客户端位于UE,服务端位于数据网络。数据网络可以是私有网络,如局域网,也可以是不受运营商管控的外部网络,如Internet,还可以是运营商共同部署的专有网络,如为了配置IMS(IP Multimedia CoreNetwork Subsystem,IP多媒体网络子系统)服务。
图4是在图3的基础上确定的详细架构,其中核心网用户面包括UPF(User PlaneFunction,用户面功能);核心网控制面包括AUSF(Authentication Server Function,认证服务器功能)、AMF、SMF,NSSF(Network Slice Selection Function,网络切片选择功能),NEF(Network Exposure Function,网络开放功能)、NRF(NF Repository Function,网络功能实体仓储功能),UDM(Unified Data Management,统一数据管理),PCF(Policy ControlFunction,策略控制功能),AF(Application Function,应用功能)。这些功能实体的功能如下:
UPF:根据SMF的路由规则执行用户数据包转发;
AUSF:执行UE的安全认证;
AMF:UE接入管理和移动性管理;
SMF:UE会话管理;
NSSF:为UE选择网络切片;
NEF:以北向API接口的方式向第三方开放网络功能;
NRF:为其他网元提供网络功能实体信息的存储功能和选择功能;
UDM:用户签约上下文管理;
PCF:用户策略管理;
AF:用户应用管理。
在图4所示架构中,N1接口为UE与AMF之间的参考点;N2接口为RAN和AMF的参考点,用于NAS消息的发送等;N3接口为RAN和UPF之间的参考点,用于传输用户面的数据等;N4接口为SMF和UPF之间的参考点,用于传输例如N3连接的隧道标识信息、数据缓存指示信息,以及下行数据通知消息等信息;N6接口为UPF和DN之间的参考点,用于传输用户面的数据等。
需要说明的是,图3和图4中的各个网元之间的接口名称只是一个示例,具体实现中接口的名称可能为其他的名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图3和图4中包括的各个网元(比如SMF、AF、UPF等)的名称也仅是一个示例,对网元本身的功能不构成限定。在5GS以及未来其它的网络中,上述各个网元也可以是其他的名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例如,在6G网络中,上述各个网元中的部分或全部可以沿用5G中的术语,也可能采用其他名称,等等,在此进行统一说明,以下不再赘述。此外,应理解,上述各个网元之间的所传输的消息(或信令)的名称也仅仅是一个示例,对消息本身的功能不构成任何限定。
请参考图5,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中继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图5所示的中继通信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无线子系统部分、EPC(Evolved Packet Core,演进分组核心网)部分、近距离通讯服务部分。
无线子系统部分,即EUTRAN,包括一个或多个eNodeB,又可以称为EPS系统中的接入网设备部分。
EPC部分包括上述HSS、MME、SGW、PGW等。
近距离通讯服务部分,即ProSe架构部分,包括PF(ProSe Function,近距离通讯服务功能)、PAS(ProSe Application Server,近距离通讯应用服务器)、中继设备(RelayUE)、远端设备(Remote UE)。其中,PF:用于对终端设备的近距离通讯进行授权、提供终端设备间发现辅助等;PAS:用于提供具体的近距离通讯业务支持;Relay UE:用于为Remote UE提供中继接入支持;Remote UE:用于通过Relay UE接入到网络,获得IP(InternetProtocol,网络之间互联的协议)服务。在一个示例中,Relay UE和Remote UE中均安装有PA(ProSe Application,近距离通讯业务)。
在一个示例中,中继通信可以采用不同的中继方式,可选地,中继通信包括以下几种中继方式: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或称为“基于层三中继(Layer-3 UE-to-NetworkRelays)”)、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或称为“基于层二中继(Layer 2UE-to-NetworkRelays)”)和基于N3IWF(Non-3GPP Inter Working Function,非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互通功能)的中继方式(或称为“基于N3IWF中继”)。下面,分别针对这三种中继方式进行介绍说明。
首先,介绍说明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
如图6所示,5G近距离通讯中的UE至网络中继实体(ProSe 5G UE-to-NetworkRelay entity,以下简称为“中继设备”)提供了支持远程UE与网络连接的功能。可选地,该中继设备既可用于公共安全服务,也可用于商业服务(如交互式服务)。
在一个示例中,若UE已成功地建立与近距离通讯中UE至网络中继(ProSe UE-to-Network relay,以下简称为“中继”)之间建立PC5连接,则认为该UE是该中继的远程UE。远程UE可以位于NG-RAN覆盖范围内或NG-RAN覆盖范围之外。
远程UE可以基于链路质量和配置的阈值(预先配置或由NG-RAN提供)在直接Uu路径和间接Uu路径之间执行通信路径选择。例如,如果Uu链路质量超过配置的阈值,则选择直接Uu路径。否则,通过执行中继的发现和选择来选择间接Uu路径。
中继应在远程UE和网络之间中继单播业务(UL(Uplink,上行)和DL(Downlink,下行))。中继应提供可中继任何IP、以太网(Ethernet)或非结构化流量(Unstructuredtraffic)的通用功能。其中:
对于PC5参考点上的IP流量,中继使用IP类型的PDU会话至5GC;
对于PC5参考点上的以太网流量,中继可以使用以太网型PDU会话或IP型PDU会话至5GC;
对于PC5参考点上的非结构化业务,中继可以使用非结构化类型的PDU会话或IP类型的PDU会话(即中继的IP封装/解封)至5GC。
PC5参考点上支持的业务类型由中继指示,例如,中继使用相应的中继服务代码(Relay Service Code,RSC)来指示。中继基于例如近距离通讯策略/参数、URSP(UE路径选择策略)规则、中继服务代码等来确定PDU会话类型。
注意:中继如何确定PDU会话类型应独立进行评估,同时考虑其他PDU会话参数,例如DNN(Data Network Name,数据网络名称)、SSC模式。
可选地,IP类型PDU会话和以太网类型PDU会话可用于支持多个远程UE,而非结构化类型PDU会话仅可用于支持一个远程UE。
远程UE和中继之间采用一对一的直接通信。如图7所示,图7示例性地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层三中继的协议栈。
其次,介绍说明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
基于层二的中继UE提供转发功能,即可以通过PC5链路中继任何类型的流量。
基于层二的中继UE提供了支持远程UE到5GS的连接的功能。若UE已成功地建立到基于层二的中继UE的PC5链路,则认为该UE是远程UE。远程UE可以位于NG-RAN覆盖范围内或NG-RAN覆盖范围之外。
(1)用户平面协议栈。
如图8所示,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与PDU会话相关的用户平面协议栈,包括一个基于层二的中继UE。PDU层对应于通过PDU会话在远程UE和数据网络(DN)之间携带的PDU。注意: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链路的两个端点是远程UE和gNB,中继功能在PDCP以下执行,这意味着可以确保远程UE与gNB之间的数据安全,而不会在中继设备处暴露原始数据。
中继UE和gNB内的适配层可以区分特定远程UE的信令无线电承载(SignallingRadio Bearers,SRB)和数据无线电承载(Data Radio Bearers,DRB)。适配层还负责将PC5流量映射到Uu的一个或多个DRB。可选地,适配层的定义由RAN WG2负责。
(2)控制平面协议栈。
如图9所示,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远程UE到NAS-MM和NAS-SM组件的NAS连接的协议栈。可选地,NAS消息通过基于层二的中继UE使用以下方法在远程UE和gNB之间透传:
(1)PDCP端到端连接,其中,中继UE的作用是在信令无线电承载上中继PDU,而无需进行任何修改。
(2)gNB和AMF之间通过N2进行的N2连接。
(3)AMF和SMF之间通过N11进行N11连接。
中继UE的作用是无需任何修改即可中继来自信令无线承载的PDU。
最后,介绍说明基于N3IWF的中继方式。
如图10所示,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支持使用基于层三中继的远程UE传输流量的端到端安全性的解决方案的示意图。
当使用对N3IWF的连接时,中继应能够将远程UE和网络之间的控制平面流量(NAS)和用户平面单播流量(UL和DL)中继到N3IWF。可选地,远程UE和中继之间使用一对一直接通信,以实现单播流量。
远程UE与N3IWF使用IKE(因特网密钥交换协议)程序通过中继连接建立信令IPsec(因特网安全协议)隧道。此外,类似于不受信任的非3GPP接入(non-3GPP Access),UE和N3IWF之间后续的NAS消息将通过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IP上的信令IPsec SA进行交换。如图11所示,建立IPSec隧道之前和建立IPsec隧道之后的控制平面协议栈与不受信任的非3GPP访问协议栈相同。
远程UE通过使用N3IWF建立的信令IPsec隧道传输相应的NAS信令,支持与5GC的NAS-MM(注册后)、SMS和PDU会话建立/修改/释放过程。
远程UE通过中继PDU会话发送/接收UP流量,该中继PDU会话是为远程UE建立的通过子IPSec SA隧道到N3IWF的PC5中继路径。PCF可以提供相应的URSP规则来帮助远程UE识别需要访问N3IWF的服务。在部署中,可以配置中继UE的UPF和N3IWF。
如图12所示,通过N3IWF进行基于层三的中继连接的用户平面协议栈与不受信任的非3GPP接入的用户平面协议栈相同。在中继UE和中继UE UPF之间使用的PDU会话类型是IP,但是在远程UE和UPF(PDU会话锚)之间的PDU层中传输的流量可以是IP、以太网或非结构化的。
与基于层三的中继解决方案相比,基于N3IWF的中继方式在NG-RAN(gNB)对远程UE的流量没有任何不同的处理。
由上述介绍说明可知,在中继通信过程中,远端设备需要发现中继设备。在一个示例中,远端设备发现中继设备分为两种模式:模式A(Model A)和模式B(Model B)。
模式A如图13所示,UE-1广播(announcing)消息,其余UE监听(monitoring)UE-1广播的消息。可选地,UE-1广播的消息为发现消息,该发现消息中可以携带UE-1的设备标识等。其余UE监听到该发现消息即可明确UE-1可以提供中继服务,也即,UE-1可以作为中继设备。
模式B如图14所示,UE-1向其余UE发送请求消息(Solicitation message),以请求获取中继服务。其余UE接收到请求消息后,在能够提供中继服务的情况下,可以向UE-1发送响应消息(Response message),以指示其可以提供中继服务器,可选地,该响应消息中包括UE的设备标识。例如,UE-1向UE-2至UE-5发送请求消息,其中,UE-2和UE-3能够提供中继服务,则可以分别向UE-1发送响应消息,UE-2发送的响应消息中可以携带UE-2的设备标识,UE-3发送的响应消息中可以携带UE-3的设备标识,UE-1在接收到响应消息后,即可明确UE-2和UE-3能够提供中继服务,也即,UE-2和UE-3可以作为中继设备。
由于不同的中继设备的中继能力不同,不同的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能力也不能同,因此,远端设备在发现和选择中继设备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不同的中继能力。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下面,结合几个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介绍说明。
请参考图15,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上述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步骤(1510~1520):
步骤1510,中继设备向远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第一消息用于指示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
在中继通信过程中,远端设备需要发现中继设备。由上述介绍说明可知,远端设备发现中继设备既可以通过中继设备广播消息(以下称为“发现消息”),也可以通过远端设备发送请求消息然后接收响应消息(以下称为“针对中继请求消息的响应消息”)。为了使得远端设备明确各个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并且便于远端设备选择合适的中继设备来进行中继通信,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远端设备发现中继设备的过程中,中继设备向远端设备的第一消息用于指示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其中,第一消息为发现消息或针对中继请求消息的响应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消息如何指示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不作限定,可选地,第一消息直接指示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例如,第一消息包括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进而远端设备接收到第一消息,即可明确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或者,第一消息间接指示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例如,第一消息包括与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的关联信息,进而远端设备接收到第一消息,即可根据关联信息确定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有关第一消息如何指示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的其它介绍说明,请参见下述实施例,此处不多赘述。
步骤1520,远端设备基于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与至少一个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从至少一个中继设备中选择第一中继设备;其中,第一中继设备用于实现远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且第一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相匹配。
在远端设备发现中继设备的过程中,通常存在至少一个中继设备向远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进而远端设备可以明确至少一个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然后,远端设备可以基于至少一个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远端设备自身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从至少一个中继设备中选择第一中继设备,该第一中继设备即用于实现远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也即,用于实现中继通信。
可选地,上述中继方式的类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和基于N3IWF的中继方式。有关这三种中继方式的介绍说明,请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此处不多赘述。本申请实施例对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的类型和数量,以及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的类型和数量均不作限定,例如,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为两种,分别为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和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也为两种,分别为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和基于N3IWF的中继方式。
远端设备在选择中继设备的过程中,可以比较至少一个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自身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并从至少一个中继设备中选择与自身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相匹配的中继方式对应的中继设备,也即,第一中继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确定中继方式是否匹配的具体方式不作限定,下面示例性地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几种是否匹配的确定方式。
可选地,远端设备将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自身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相同确定为中继方式匹配,因此,第一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相同。例如,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为两种,分别为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和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只有在某一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也为两种,且也分别为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和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才选择该中继设备实现中继通信。
可选地,远端设备将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包括自身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确定为中继方式匹配,因此,第一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包括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例如,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为两种,分别为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和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若某一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为三种,且分别为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和基于N3IWF的中继方式,则可以选择该中继设备实现中继通信。
可选地,远端设备将自身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包括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确定为中继方式匹配,因此,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包括第一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例如,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为三种,分别为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和基于N3IWF的中继方式,若某一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为两种,且分别为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和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则可以选择该中继设备实现中继通信。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本申请实施例在确定中继方式是否匹配时,也可以不要求所有的中继方式都匹配,若某一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仅有部分匹配的情况下,也可以认为该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相匹配。例如,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为两种,分别为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和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若某一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也为两种,且分别为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和基于N3IWF的中继方式,由于该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和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中存在相同的中继方式,也即,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该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确认为与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相匹配。
基于此,第一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相匹配,包括以下任意一项:远端设备选择的第一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相同、远端设备选择的第一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包括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包括第一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远端设备发现中继设备的过程中,设置中继设备向远端设备的消息指示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进而远端设备能够根据至少一个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以及远端设备自身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从至少一个中继设备中选择合适的中继设备实现中继通信,由于该合适的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相匹配,进而避免由于中继方式的不匹配导致无法进行中继通信,确保中继通信过程能够有效和稳定地实现。另外,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根据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和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来进行中继设备的选择,充分考虑了不同设备的中继能力,进一步完善了中继设备的选择机制。
下面,针对第一消息如何指示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进行介绍说明。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16所示,第一消息包括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
中继设备可以通过第一消息直接指示其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也即,第一消息中可以包括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进而远端设备在接收到第一消息之后,解析第一消息即可明确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
在另一个示例中,如图16所示,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参考信息。
由上述介绍说明可知,中继设备也可以通过第一消息间接指示其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也即,第一消息中可以包括与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关联的信息(又称为“参考信息”)。可选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以下至少一个参考信息相对应:PLMN、RAT、RSC、DNN、网络切片。从而,第一消息中可以包括上述至少一个参考信息。
若中继设备没有直接指示其能够支持的中继方式,远端设备在接收到第一消息之后,需要根据第一消息中包括的至少一个参考信息来确定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基于此,如图16所示,上述方法还包括步骤1530:远端设备根据至少一个参考信息和第一对应关系,确定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其中,第一对应关系包括至少一个参考信息与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至少一个参考信息,即可从第一对应关系中确定该参考信息对应的中继方式,进而将确定的中继方式确定为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对应关系的确定方式不作限定,可选地,第一对应关系预配置至远端设备中,例如,第一对应关系预配置在远端设备的SIM(Subscriber IdentityModule,用户身份识别模块)中;或者,第一对应关系由通信协议预定义;或者,第一对应关系由远端设备对应的网络设备向远端设备发送。可选地,远端设备对应的网络设备包括远端设备的驻留网络设备(远端设备驻留的网络对应的网络设备),进而,该驻留网络设备可以在广播的系统消息中携带第一对应关系。可选的,远端设备对应的网络设备包括远端设备的注册网络设备(注册远端设备的网络对应的网络设备),进而,该注册网络设备可以在注册消息中携带第一对应关系。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中继设备通过第一消息直接指示其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也即,在第一消息中直接包括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的情况下,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也可以与上述至少一个参考信息相对应。可选地,中继设备根据至少一个参考信息,确定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并将该中继方式承载于第一消息中,以向远端设备发送。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远端设备发现中继设备的过程中,由中继设备向远端设备发送的消息承载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从而达到直接指示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的目的。并且,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远端设备发送中继设备的过程中,由中继设备向远端设备发送的消息承载参考信息,远端设备根据参考信息可以确定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进而达到间接指示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的目的。
下面,分别对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以及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进行介绍说明。
在一个示例中,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远端设备支持的中继方式、远端设备授权的中继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中,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包括:远端设备支持中继方式,或者远端设备授权的中继方式,或者远端设备支持和授权的中继方式。
可选地,远端设备支持的中继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基于PLMN支持的中继方式、基于注册区支持的中继方式、基于RAT支持的中继方式。
PLMN可以为远端设备当前所在的PLMN,基于PLMN支持的中继方式即可为在该PLMN时远端设备可以支持的中继方式,例如,PLMN 1支持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PLMN 2支持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那么,远端设备在PLMN 1时支持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远端设备在PLMN 2时支持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
注册区为远端设备的注册区,基于注册区支持的中继方式即可为在该注册区下注册时远端设备可以支持的中继方式,例如,注册区1支持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注册区2支持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那么,远端设备在注册区1注册时支持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远端设备在注册区2注册时支持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
RAT为远端设备对应的无线接入技术,基于RAT支持的中继方式即可为通过该RAT接入网络时远端设备可以支持的中继方式,例如,RAT 1支持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RAT 2支持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那么,远端设备通过RAT 1接入网络时支持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远端设备通过RAT 2接入网络时支持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
需要说明的一点,上述几种远端设备支持的中继方式的确定方式也可以组合使用。例如,远端设备支持的中继方式包括基于PLMN和注册区支持的中继方式。例如,PLMN 1支持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注册区1支持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和基于N3IWF的中继方式,那么,远端设备在注册区1注册且位于PLMN 1时支持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也即支持注册区1和PLMN 1共同支持的中继方式;或者,远端设备在注册区1注册且位于PLMN 1时支持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和基于N3IWF的中继方式,也即,远端设备支持注册区1和PLMN1支持的中继方式之和。
可选地,远端设备授权的中继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基于PLMN授权的中继方式、基于注册区授权的中继方式、基于RAT授权的中继方式。
PLMN可以为远端设备当前所在的PLMN,基于PLMN授权的中继方式即可为在该PLMN时远端设备可以授权的中继方式,例如,PLMN 1授权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PLMN 2授权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那么,远端设备在PLMN 1时授权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远端设备在PLMN 2时授权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
注册区为远端设备的注册区,基于注册区授权的中继方式即可为在该注册区下注册时远端设备可以授权的中继方式,例如,注册区1授权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注册区2授权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那么,远端设备在注册区1注册时授权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远端设备在注册区2注册时授权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
RAT为远端设备对应的无线接入技术,基于RAT授权的中继方式即可为通过该RAT接入网络时远端设备可以授权的中继方式,例如,RAT 1授权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RAT 2授权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那么,远端设备通过RAT 1接入网络时授权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远端设备通过RAT 2接入网络时授权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
需要说明的一点,上述几种远端设备授权的中继方式的确定方式也可以组合使用。例如,远端设备授权的中继方式包括基于PLMN和注册区授权的中继方式。例如,PLMN 1授权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注册区1授权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和基于N3IWF的中继方式,那么,远端设备在注册区1注册且位于PLMN 1时授权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也即支持注册区1和PLMN 1共同授权的中继方式;或者,远端设备在注册区1注册且位于PLMN 1时授权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和基于N3IWF的中继方式,也即,远端设备支持注册区1和PLMN1授权的中继方式之和。
在一个示例中,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中继设备支持的中继方式、中继设备授权的中继方式、中继设备对应的网络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中,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包括:中继设备支持中继方式,或者中继设备授权的中继方式,或者中继设备对应的网络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或者中继设备支持和对应的网络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或者中继设备支持和授权的中继方式,或者中继设备授权和对应的网络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或者,中继设备支持、授权和对应的网络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
可选地,中继设备支持的中继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基于PLMN支持的中继方式、基于注册区支持的中继方式、基于RAT支持的中继方式。
PLMN可以为中继设备当前所在的PLMN,基于PLMN支持的中继方式即可为在该PLMN时中继设备可以支持的中继方式,例如,PLMN 1支持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PLMN 2支持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那么,中继设备在PLMN 1时支持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中继设备在PLMN 2时支持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
注册区为中继设备的注册区,基于注册区支持的中继方式即可为在该注册区下注册时中继设备可以支持的中继方式,例如,注册区1支持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注册区2支持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那么,中继设备在注册区1注册时支持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中继设备在注册区2注册时支持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
RAT为中继设备对应的无线接入技术,基于RAT支持的中继方式即可为通过该RAT接入网络时中继设备可以支持的中继方式,例如,RAT 1支持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RAT 2支持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那么,中继设备通过RAT 1接入网络时支持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中继设备通过RAT 2接入网络时支持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
需要说明的一点,上述几种中继设备支持的中继方式的确定方式也可以组合使用。例如,中继设备支持的中继方式包括基于PLMN和注册区支持的中继方式。例如,PLMN 1支持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注册区1支持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和基于N3IWF的中继方式,那么,中继设备在注册区1注册且位于PLMN 1时支持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也即支持注册区1和PLMN 1共同支持的中继方式;或者,中继设备在注册区1注册且位于PLMN 1时支持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和基于N3IWF的中继方式,也即,中继设备支持注册区1和PLMN1支持的中继方式之和。
可选地,中继设备授权的中继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基于PLMN授权的中继方式、基于注册区授权的中继方式、基于RAT授权的中继方式。
PLMN可以为中继设备当前所在的PLMN,基于PLMN授权的中继方式即可为在该PLMN时中继设备可以授权的中继方式,例如,PLMN 1授权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PLMN 2授权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那么,中继设备在PLMN 1时授权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中继设备在PLMN 2时授权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
注册区为中继设备的注册区,基于注册区授权的中继方式即可为在该注册区下注册时中继设备可以授权的中继方式,例如,注册区1授权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注册区2授权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那么,中继设备在注册区1注册时授权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中继设备在注册区2注册时授权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
RAT为中继设备对应的无线接入技术,基于RAT授权的中继方式即可为通过该RAT接入网络时中继设备可以授权的中继方式,例如,RAT 1授权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RAT 2授权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那么,中继设备通过RAT 1接入网络时授权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中继设备通过RAT 2接入网络时授权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
需要说明的一点,上述几种中继设备授权的中继方式的确定方式也可以组合使用。例如,中继设备授权的中继方式包括基于PLMN和注册区授权的中继方式。例如,PLMN 1授权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注册区1授权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和基于N3IWF的中继方式,那么,中继设备在注册区1注册且位于PLMN 1时授权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也即支持注册区1和PLMN 1共同授权的中继方式;或者,中继设备在注册区1注册且位于PLMN 1时授权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和基于N3IWF的中继方式,也即,中继设备支持注册区1和PLMN1授权的中继方式之和。
可选地,中继设备对应的网络设备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中继设备的驻留网络设备、中继设备的注册网络设备。其中,中继设备的驻留网络设备是指中继设备驻留的网络对应的网络设备,中继设备的注册网络设备是指注册中继设备的网络对应的网络设备。可选地,中继设备的驻留网络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承载于中继设备的驻留网络设备广播的系统消息中,也即,驻留网络设备在广播的系统消息中承载驻留网络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可选地,中继设备的注册网络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承载于中继设备的注册网络设备发送的注册消息中,也即,注册网络设备在注册消息中承载注册网络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提供多种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的确定方式,提升了远端设备确定其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的灵活性。并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多种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的确定方式,提升了中继设备确定其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的灵活性。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本申请实施例从远端设备和中继设备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进行了介绍说明。上述有关远端设备执行的步骤,可以单独实现为远端设备侧的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上述有关中继设备执行的步骤,可以单独实现为中继设备侧的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
下述为本申请装置实施例,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方法实施例。对于本申请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申请方法实施例。
请参考图17,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中继设备的选择装置的框图。该装置具有实现上述远端设备侧的方法示例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装置可以是上文介绍的远端设备,也可以设置在远端设备中。如图17所示,该装置1700可以包括:设备选择模块1710。
设备选择模块1710,用于基于所述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与至少一个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从所述至少一个中继设备中选择第一中继设备;其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用于实现所述远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且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所述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相匹配。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所述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相匹配,包括以下任意一项: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所述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相同;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包括所述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所述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包括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远端设备支持的中继方式、所述远端设备授权的中继方式。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远端设备支持的中继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基于PLMN支持的中继方式、基于注册区支持的中继方式、基于RAT支持的中继方式。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远端设备授权的中继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基于PLMN授权的中继方式、基于注册区授权的中继方式、基于RAT授权的中继方式。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中继设备支持的中继方式、所述中继设备授权的中继方式、所述中继设备对应的网络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支持的中继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基于PLMN支持的中继方式、基于注册区支持的中继方式、基于RAT支持的中继方式。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授权的中继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基于PLMN授权的中继方式、基于注册区授权的中继方式、基于RAT授权的中继方式。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对应的网络设备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中继设备的驻留网络设备、所述中继设备的注册网络设备。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对应的网络设备包括所述中继设备的驻留网络设备;所述中继设备的驻留网络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承载于所述中继设备的驻留网络设备广播的系统消息中。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对应的网络设备包括所述中继设备的注册网络设备;所述中继设备的注册网络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承载于所述中继设备的注册网络设备发送的注册消息中。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承载于第一消息中,所述第一消息为发现消息或针对所述远端设备发送的中继请求消息的响应消息。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以下至少一个参考信息相对应:PLMN、RAT、RSC、DNN、网络切片。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至少一个参考信息承载于第一消息中,所述第一消息为发现消息或针对所述远端设备发送的中继请求消息的响应消息;如图18所示,所述装置1700还包括:方式确定模块1720,用于根据所述至少一个参考信息和第一对应关系,确定所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其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参考信息与所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预配置至所述远端设备中。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方式的类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和基于N3IWF的中继方式。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远端设备发现中继设备的过程中,设置中继设备向远端设备的消息指示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进而远端设备能够根据至少一个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以及远端设备自身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从至少一个中继设备中选择合适的中继设备实现中继通信,由于该合适的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相匹配,进而避免由于中继方式的不匹配导致无法进行中继通信,确保中继通信过程能够有效和稳定地实现。另外,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根据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和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来进行中继设备的选择,充分考虑了不同设备的中继能力,进一步完善了中继设备的选择机制。
请参考图19,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中继设备的选择装置的框图。该装置具有实现上述中继设备侧的方法示例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装置可以是上文介绍的中继设备,也可以设置在中继设备中。如图19所示,该装置1900可以包括:消息发送模块1910。
消息发送模块1910,用于向远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其中,所述第一消息为发现消息或针对所述远端设备发送的中继请求消息的响应消息。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中继设备支持的中继方式、所述中继设备授权的中继方式、所述中继设备对应的网络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支持的中继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基于PLMN支持的中继方式、基于注册区支持的中继方式、基于RAT支持的中继方式。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授权的中继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基于PLMN授权的中继方式、基于注册区授权的中继方式、基于RAT授权的中继方式。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对应的网络设备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中继设备的驻留网络设备、所述中继设备的注册网络设备。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对应的网络设备包括所述中继设备的驻留网络设备;所述中继设备的驻留网络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承载于所述中继设备的驻留网络设备广播的系统消息中。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对应的网络设备包括所述中继设备的注册网络设备;所述中继设备的注册网络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承载于所述中继设备的注册网络设备发送的注册消息中。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以下至少一个参考信息相对应:PLMN、RAT、RSC、DNN、网络切片。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参考信息。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方式的类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和基于N3IWF的中继方式。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远端设备发现中继设备的过程中,设置中继设备向远端设备的消息指示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进而远端设备能够根据至少一个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以及远端设备自身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从至少一个中继设备中选择合适的中继设备实现中继通信,由于该合适的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相匹配,进而避免由于中继方式的不匹配导致无法进行中继通信,确保中继通信过程能够有效和稳定地实现。另外,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根据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和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来进行中继设备的选择,充分考虑了不同设备的中继能力,进一步完善了中继设备的选择机制。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在实现其功能时,仅以上述各个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设备的内容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请参考图20,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远端设备200的结构示意图,例如,该远端设备可以用于执行上述远端设备侧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具体来讲,该远端设备200可以包括:处理器201,以及与所述处理器201相连的收发器202;其中:
处理器201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核心,处理器201通过运行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信息处理。
收发器202包括接收器和发射器。可选地,收发器202是一块通信芯片。
在一个示例中,远端设备200还包括:存储器和总线。存储器通过总线与处理器相连。存储器可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该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远端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
此外,存储器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储器)和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Memory,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电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闪存或其他固态存储其技术,CD-ROM(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只读光盘)、DVD(Digital Video Disc,高密度数字视频光盘)或其他光学存储、磁带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其中:
所述处理器201,用于基于所述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与至少一个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从所述至少一个中继设备中选择第一中继设备;其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用于实现所述远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且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所述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相匹配。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所述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相匹配,包括以下任意一项: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所述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相同;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包括所述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所述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包括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远端设备支持的中继方式、所述远端设备授权的中继方式。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远端设备支持的中继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基于PLMN支持的中继方式、基于注册区支持的中继方式、基于RAT支持的中继方式。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远端设备授权的中继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基于PLMN授权的中继方式、基于注册区授权的中继方式、基于RAT授权的中继方式。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中继设备支持的中继方式、所述中继设备授权的中继方式、所述中继设备对应的网络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支持的中继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基于PLMN支持的中继方式、基于注册区支持的中继方式、基于RAT支持的中继方式。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授权的中继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基于PLMN授权的中继方式、基于注册区授权的中继方式、基于RAT授权的中继方式。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对应的网络设备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中继设备的驻留网络设备、所述中继设备的注册网络设备。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对应的网络设备包括所述中继设备的驻留网络设备;所述中继设备的驻留网络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承载于所述中继设备的驻留网络设备广播的系统消息中。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对应的网络设备包括所述中继设备的注册网络设备;所述中继设备的注册网络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承载于所述中继设备的注册网络设备发送的注册消息中。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承载于第一消息中,所述第一消息为发现消息或针对所述远端设备发送的中继请求消息的响应消息。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以下至少一个参考信息相对应:PLMN、RAT、RSC、DNN、网络切片。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至少一个参考信息承载于第一消息中,所述第一消息为发现消息或针对所述远端设备发送的中继请求消息的响应消息;所述处理器201,用于根据所述至少一个参考信息和第一对应关系,确定所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其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参考信息与所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预配置至所述远端设备中。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方式的类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和基于N3IWF的中继方式。
请参考图21,其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中继设备210的结构示意图,例如,该中继设备可以用于执行上述中继设备侧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具体来讲,该中继设备210可以包括:处理器211,以及与所述处理器211相连的收发器212;其中:
处理器211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核心,处理器211通过运行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信息处理。
收发器212包括接收器和发射器。可选地,收发器212是一块通信芯片。
在一个示例中,中继设备210还包括:存储器和总线。存储器通过总线与处理器相连。存储器可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该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中继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
此外,存储器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储器)和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Memory,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电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闪存或其他固态存储其技术,CD-ROM(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只读光盘)、DVD(Digital Video Disc,高密度数字视频光盘)或其他光学存储、磁带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其中:
所述收发器212,用于向远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其中,所述第一消息为发现消息或针对所述远端设备发送的中继请求消息的响应消息。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中继设备支持的中继方式、所述中继设备授权的中继方式、所述中继设备对应的网络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支持的中继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基于PLMN支持的中继方式、基于注册区支持的中继方式、基于RAT支持的中继方式。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授权的中继方式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基于PLMN授权的中继方式、基于注册区授权的中继方式、基于RAT授权的中继方式。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对应的网络设备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中继设备的驻留网络设备、所述中继设备的注册网络设备。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对应的网络设备包括所述中继设备的驻留网络设备;所述中继设备的驻留网络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承载于所述中继设备的驻留网络设备广播的系统消息中。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对应的网络设备包括所述中继设备的注册网络设备;所述中继设备的注册网络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承载于所述中继设备的注册网络设备发送的注册消息中。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以下至少一个参考信息相对应:PLMN、RAT、RSC、DNN、网络切片。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至少一个参考信息。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中继方式的类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和基于N3IWF的中继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被远端设备的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述远端设备侧的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被中继设备的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述中继设备侧的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被中继设备的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述中继设备侧的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可编程逻辑电路和/或程序指令,当所述芯片在中继设备上运行时,用于实现如上述中继设备侧的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远端设备上运行时,用于实现如上述远端设备侧的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中继设备上运行时,用于实现如上述中继设备侧的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远端设备中,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所述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与至少一个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从所述至少一个中继设备中选择第一中继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用于实现所述远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且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所述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相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包括所述远端设备授权的中继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包括所述中继设备授权的中继方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中继服务代码RSC相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服务代码RSC承载于第一消息中,所述第一消息为发现消息或针对所述远端设备发送的中继请求消息的响应消息;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中继服务代码RSC和第一对应关系,确定所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
其中,所述第一对应关系包括所述中继服务代码RSC与所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应关系预配置至所述远端设备中。
7.一种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中继设备中,所述方法包括:
向远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
其中,所述第一消息为发现消息或针对所述远端设备发送的中继请求消息的响应消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所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中继服务代码RSC相对应。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方式的类型包括以下至少一项:基于层三的中继方式、基于层二的中继方式和基于非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互通功能N3IWF的中继方式。
11.一种中继设备的选择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远端设备中,所述装置包括:
设备选择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与至少一个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从所述至少一个中继设备中选择第一中继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用于实现所述远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且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与所述远端设备能够适应的中继方式相匹配。
12.一种中继设备的选择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中继设备中,所述装置包括:
消息发送模块,用于向远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中继设备能够提供的中继方式;
其中,所述第一消息为发现消息或针对所述远端设备发送的中继请求消息的响应消息。
CN202310183158.6A 2020-09-29 2020-09-29 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19341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83158.6A CN116193415A (zh) 2020-09-29 2020-09-29 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118967 WO2022067540A1 (zh) 2020-09-29 2020-09-29 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202310183158.6A CN116193415A (zh) 2020-09-29 2020-09-29 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202080101603.4A CN115669213A (zh) 2020-09-29 2020-09-29 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1603.4A Division CN115669213A (zh) 2020-09-29 2020-09-29 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93415A true CN116193415A (zh) 2023-05-30

Family

ID=8094938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83158.6A Pending CN116193415A (zh) 2020-09-29 2020-09-29 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202080101603.4A Pending CN115669213A (zh) 2020-09-29 2020-09-29 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1603.4A Pending CN115669213A (zh) 2020-09-29 2020-09-29 中继设备的选择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26582A1 (zh)
EP (1) EP4156854A4 (zh)
CN (2) CN116193415A (zh)
WO (1) WO20220675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00283B (zh) * 2023-07-19 2023-10-03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网络接入方式识别方法、装置、通信设备、介质及产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04257A (zh) * 2015-05-15 2017-01-04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选择ue到网络的中继的方法和用于中继发现的同步方法
CN106888494B (zh) * 2015-12-15 2020-10-27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选择中继ue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KR102493536B1 (ko) * 2016-06-08 2023-01-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단말의 릴레이 통신 방법 및 그 통신 단말
US10708754B2 (en) * 2016-10-19 2020-07-0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device-to-device discovery and related device
EP3531723B1 (en) * 2016-11-17 2023-04-0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Indic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WO2018145084A1 (en) * 2017-02-06 2018-08-09 Intel IP Corporation User equipment (ue), evolved node-b (enb) and methods to indicate parameters for a relay arrangement
US10932175B2 (en) * 2017-03-21 2021-02-2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lay terminal to select remote terminal where access control is applied due to network congestion and relay terminal performing method
CN108809897A (zh) * 2017-04-28 2018-11-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发现及中继转发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9246793B (zh) * 2017-05-17 2021-05-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链接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0099423A (zh) * 2018-01-30 2019-08-0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工作模式的选择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0098858A (zh) * 2018-01-30 2019-08-0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工作模式配置方法及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126582A1 (en) 2023-04-27
CN115669213A (zh) 2023-01-31
EP4156854A4 (en) 2023-05-10
WO2022067540A1 (zh) 2022-04-07
EP4156854A1 (en) 2023-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06734B2 (en) Handover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CA3030741C (en) Method for processing pdu session establishment procedure and amf node
US20200053603A1 (en) Handling of Collision between SR Procedure and PDU Session Establishment Procedure for PDU Session Handover
EP3477993B1 (en) Method for processing pdu session establishment procedure and amf node
CN114600504B (zh) 用于将非3gpp上的ims语音会话移动到3gpp接入的方法
CN114143871B (zh) 网络连接方法、网络去连接方法及通信装置
US11503667B2 (en) Enhancement for multi-access PDU session release
US923758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plural network attachment procedures to support plural connections in a wireless access system
US20220046742A1 (en) Multi-access pdu session state synchronization between ue and network
CN114557031B (zh) 用于将非3gpp上的pdu会话移动到3gpp接入的方法
US20240107599A1 (en) Ma pdu session and user plane resource establishment for data transmission
US20230126582A1 (en) Method for selecting relay device, remote device and relay device
US20220353941A1 (en) Ma pdu reactivation requested handling
WO2022021355A1 (zh) 会话建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EP4106398A1 (en) Parameter configu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4731714A (zh) 一种会话建立的方法及装置
WO2024067200A1 (zh) 通信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WO2023124932A1 (zh) 建立连接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US2024006458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ndover of termi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4216622A2 (en) Network registration method for traffic steering and device supporting the same
WO2022205219A1 (zh) 中继方式的配置方法、中继通信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7956529A (zh) 信息传输、切换方法、管理网元、服务节点、系统及介质
CN116962978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6939505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