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82543A - 顶针组件及承载机构 - Google Patents

顶针组件及承载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82543A
CN116182543A CN202211600369.7A CN202211600369A CN116182543A CN 116182543 A CN116182543 A CN 116182543A CN 202211600369 A CN202211600369 A CN 202211600369A CN 116182543 A CN116182543 A CN 1161825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imble
height
area
transition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0036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丁凡
刘明星
范柳彬
吴磊
赵晶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0036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82543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825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825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3GLASS; MINERAL OR SLAG WOOL
    • C03BMANUFACTURE, SHAPING, OR SUPPLEMENTARY PROCESSES
    • C03B32/00Thermal after-treatment of glass produc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C03B19/00, C03B25/00 - C03B31/00 or C03B37/00, e.g. crystallisation, eliminating gas inclusions or other impurities; Hot-pressing vitrified, non-porous, shaped glass produc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5/00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not covered by group F26B21/00 or F26B23/00
    • F26B25/06Chambers, containers, or receptacles
    • F26B25/14Chambers, containers, receptacles of simple construction
    • F26B25/18Chambers, containers, receptacles of simple construction mainly open, e.g. dish, tray, pan, rack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6DRYING
    • F26BDRYING SOLID MATERIALS OR OBJECTS BY REMOVING LIQUID THEREFROM
    • F26B25/00Detail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not covered by group F26B21/00 or F26B23/00
    • F26B25/06Chambers, containers, or receptacles
    • F26B25/14Chambers, containers, receptacles of simple construction
    • F26B25/18Chambers, containers, receptacles of simple construction mainly open, e.g. dish, tray, pan, rack
    • F26B25/185Spacers; Elements for supporting the goods to be dried, i.e. positioned in-between the goods to build a ventilated stac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顶针组件及承载机构,顶针组件包括载板和多个顶针,载板包括第一表面,第一表面包括第一区域、环绕设置在第一区域外围的第二区域;顶针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表面一侧,分布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且顶针背离第一表面的顶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具有第一高度;第一区域的顶针的第一高度小于第二区域的顶针的第一高度。通过上述方案,优化顶针组件与玻璃基板的接触受力,改善玻璃基板上出现的mura缺陷,提升顶针组件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顶针组件及承载机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顶针组件及承载机构。
背景技术
在柔性面板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在烘烤腔室内对玻璃基板进行去水烘烤处理,玻璃基板首先在机械手臂作用下接触并放置于托盘的顶针(Pin)组件上,然后机械手臂脱离玻璃基板,由顶针组件支撑玻璃基板,在烘烤腔室内加热烘干玻璃基板。
由于玻璃基板在放置到顶针组件的过程中,会存在玻璃基板刚接触顶针时的瞬间应力集中变大,从而导致玻璃基板上与顶针接触的位置出现mura(因受力不均产生的暗点、亮点等)缺陷等不良现象,进而影响显示面板的生产良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顶针组件及承载机构,优化顶针组件与玻璃基板的接触受力,改善玻璃基板上出现的mura缺陷,提升顶针组件的使用寿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顶针组件,包括载板和多个顶针,载板包括第一表面,第一表面包括第一区域、环绕设置在第一区域外围的第二区域;顶针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表面一侧,分布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且顶针背离第一表面的顶面与第一表面之间具有第一高度;第一区域的顶针的第一高度小于第二区域的顶针的第一高度
可选地,第二区域包括环绕设置在第一区域外围的过渡区域、以及环绕设置于过渡区域外围的边缘区域;
其中,位于过渡区域内的顶针的第一高度小于位于边缘区域内的顶针的第一高度;
可选地,位于边缘区域内的所有顶针的第一高度相同;
和/或,位于第一区域内的所有顶针的第一高度相同;
和/或,位于过渡区域内的至少部分顶针的第一高度不同。
可选地,位于过渡区域内的顶针对应的最小距离越大,其第一高度越大,其中,最小距离为位于过渡区域内的顶针的中心点与位于第一区域的顶针的中心点的距离的最小值。
可选地,过渡区域呈矩形环设置,过渡区域包含顶角子区域、在第一方向上位于相邻两个顶角子区域之间的第一连接子区域、以及在第二方向上位于相邻两个顶角子区域之间的第二连接子区域;
其中,位于顶角子区域的顶针的第一高度大于位于第一连接子区域和第二连接子区域的顶针的第一高度;
可选地,位于第二连接子区域的顶针的第一高度小于位于顶角子区域的顶针的第一高度,且大于位于第一连接子区域的顶针的第一高度;
可选地,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相邻顶针的距离大于沿第二方向排列的相邻顶针的距离。
可选地,位于第二连接子区域的顶针的第一高度与位于顶角子区域的顶针的第一高度的差值大于或等于0.8mm且小于或等于1.2mm;和/或,
位于第二连接子区域的顶针的第一高度与位于第一连接子区域的顶针的第一高度的差值为大于或等于0.8mm且小于或等于1.2mm。
可选地,顶针包含支撑体,且在第一高度的延伸方向上,支撑体包括依次连接的底部、过渡部和顶部,顶部远离底部的一侧为顶面;
其中,顶部的横截面尺寸大于底部的横截面尺寸,且沿底部指向顶部的方向,过渡部的横截面尺寸逐渐增大;横截面垂直于第一高度的延伸方向;
可选地,过渡部的外周面为曲面;
可选地,顶部、过渡部和底部在第一表面上的正投影均为圆形;
可选地,顶针还包括本体,本体与支撑体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在第一高度的延伸方向上,过渡部包含相互连接的第一子过渡部和第二子过渡部,且第一子过渡部位于第二子过渡部和底部之间;
其中,第一子过渡部的外周面呈内凹的第一弧面,第二子过渡部的外周面呈外凸的第二弧面;
可选地,第二弧面的曲率半径大于或等于第一弧面的曲率半径。
可选地,第一弧面与第二弧面在其连接处相切;
可选地,第一弧面与底部的外周面在其连接处相切,第二弧面与顶部的外周面在其连接处相切。
可选地,在第一高度的延伸方向上,顶部的高度为大于或等于1mm且小于或等于2mm;和/或,
顶部与过渡部的高度之和为大于或等于3.5mm且小于或等于5.5mm;和/或,
顶部的直径为大于或等于1.8mm且小于或等于2.2mm;底部的直径为大于或等于0.9mm且小于或等于1.1mm;和/或,
第二弧面的曲率半径为大于或等于1.5mm且小于或等于2mm,第一弧面的曲率半径为大于或等于1mm且小于或等于1.5mm。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承载机构,包括任一实施例中的顶针组件;载板对应顶针的位置设置有过孔;承载机构还包括驱动组件,与多个顶针连接,用于驱动多个顶针沿第一高度的延伸方向同步运动。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的顶针组件及承载机构的载板上分布有不同高度的顶针,其中顶针的高度由中心向外围逐渐增大。而玻璃基板被放置在顶针之前为悬空状态,处于悬空状态的玻璃基板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出现中心下沉的形态。由于顶针端部也呈现中心较低、外围较高的形态,玻璃基板下表面各个位置与相应的顶针端部的距离较为一致,当玻璃基板被放置在顶针上时,玻璃基板与各个顶针的应力分布较为均匀,不易出现局部位置应力集中的问题。一方面玻璃基板上不易出现局部位置应力过大的问题,从而降低玻璃基板出现mura缺陷的概率;另一方面各个顶针所受应力分布更为均匀,从而提升了顶针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顶针组件一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2是图1中顶针组件的俯视图;
图3是本申请的顶针组件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4是本申请的顶针组件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5是本申请的顶针组件又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6是顶针组件在两种方案下的应力分布对比表;
图7是本申请的顶针组件又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8是本申请的顶针组件一实施方式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应用本申请方案一和方案二的顶针组件时玻璃基板的不良率对比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申请进一步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的顶针组件一实施方式的侧视图。本申请的顶针组件包括载板2和多个顶针1,载板2包括第一表面2a;第一表面2a包括第一区域a、环绕设置在第一区域a外围的第二区域aa;顶针1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表面2a一侧,分布于第一区域a和第二区域aa,且顶针1背离第一表面2a的顶面与第一表面2a之间具有第一高度H;第一区域a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H小于第二区域aa的顶针的第一高度。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在远离多个顶针1(Pin)所围设的区域的中心的方向上(图1中A方向),多个顶针1的第一高度H逐渐增大。
顶针组件可用于支撑基板,例如可以是玻璃基板等。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表面2a沿远离多个顶针1所围设的区域的中心方向(图1中A方向)划分为一个第一区域以及多个依次外扩的环形区域,沿A方向,多个区域内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H的平均值由内向外依次增大,每个区域内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H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但为保证对玻璃基板3的支撑性,最外层的环形区域内顶针1的第一高度H可相同,环形区域的数量不做限制,可根据顶针1数量进行适应性调整。
本申请的顶针1向载板2上方延伸,用于支撑上方的玻璃基板3,顶针1的第一高度H由中心(例如可对应玻璃基板3的中心区域)向外围逐渐增大,而玻璃基板3被放置在顶针1之前为悬空状态,处于悬空状态的玻璃基板3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出现中心下沉的形态(如图1所示)。由于顶针1顶面也呈现由第一区域向外围区域逐渐增高的形态,玻璃基板3下表面各个位置与相应的顶针1顶面的距离较为一致,当玻璃基板3被放置在顶针组件上时,玻璃基板3与顶针组件刚接触时,玻璃基板3与各个顶针1的应力分布较为均匀,不易出现局部位置瞬间应力集中的问题。一方面,玻璃基板3上不易出现局部位置瞬间应力过大的问题,从而降低玻璃基板3出现mura缺陷的概率;另一方面,各个顶针1所受应力分布更为均匀,从而提升了顶针1的使用寿命。
参阅图2,图2是图1中顶针组件的俯视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区域aa包括环绕设置在第一区域a外围的过渡区域b、以及环绕设置于过渡区域b外围的边缘区域c;其中,位于过渡区域b内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小于位于边缘区域c内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如图2所示,顶针1所围设的区域由中心向外围被划分为三个区域,且三个区域内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由内向外依次增加,符合玻璃基板由外向内逐渐下沉的形态的同时,方便调节设置顶针1的第一高度。多个顶针1可以如图2所示的矩阵式分布,其过渡区域b和边缘区域c均呈长方形环结构;多个顶针1也可以如图3所示的圆形阵列分布,图3是本申请的顶针组件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其中,过渡区域b和边缘区域c均为圆环;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顶针1也可以为椭圆阵列分布或正方形阵列分布等。第一区域a可为长方形、圆形、椭圆形或正方形等。
可选地,位于边缘区域c内的所有顶针1的第一高度相同。顶针组件中位于边缘区域c内的顶针1对应所支撑的玻璃基板3的边缘,其下沉量极小,且边缘区域c内的顶针1通常所受到的应力最大,即具有最大的支撑力,而完全相同的第一高度进一步提升边缘区域c内顶针1对玻璃基板3的支撑力。可选地,位于第一区域a内的所有顶针1的第一高度相同。位于过渡区域b内的所有顶针1的第一高度可以完全相同,如图3所示的圆环形过渡区域b内的所有顶针1的第一高度均相同,也可以是位于过渡区域b内的至少部分顶针1的第一高度不同。
可选地,继续参阅图2,在一实施例中,位于过渡区域b内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不同,其中,位于过渡区域b内的顶针1对应的最小距离越大,其第一高度H越大,最小距离为位于过渡区域b内的顶针1的中心点与位于第一区域a的顶针1的中心点的距离的最小值。具体地,以图2所示的顶针组件为例,该顶针组件包括呈矩阵式分布的30个顶针1,其中,沿第一方向(图2中X方向)分布5个顶针1,沿第二方向(图2中Y方向)分布6个顶针1,位于过渡区域b内的顶针1对应的最小距离分别为第一过渡顶针1b、第二过渡顶针1c和第三过渡顶针1d的中心点与第一中心顶针1a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d1、d2和d3(第一中心顶针1a为第一区域a内距离第一过渡顶针1b、第二过渡顶针1c和第三过渡顶针1d最近的顶针1),其中,d1<d2<d3,第一过渡顶针1b的第一高度小于第二过渡顶针1c的第一高度,第二过渡顶针1c的第一高度小于第三过渡顶针1d的第一高度。通过细化过渡区域b中顶针1的高度分布,进一步降低过渡区域b中顶针1应力集中的概率。在其他实施例中,过渡区域b也可以呈圆环或椭圆环状。
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的顶针组件另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在本实施例中,过渡区域b和边缘区域c均为椭圆环状,该顶针组件位于过渡区域b内的第四过渡顶针1e和第五过渡顶针1f的中心点与第一中心顶针1a(第一中心顶针1a为第一区域a内距离第四过渡顶针1e和第五过渡顶针1f最近的顶针1)的中心点的距离分别为d4和d5,其中,d4<d5,第四过渡顶针1e的第一高度小于第五过渡顶针1f的第一高度。
可选地,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的顶针组件又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在本实施例中,过渡区域b呈矩形环设置,过渡区域b包含顶角子区域b3、在第一方向X上位于相邻两个顶角子区域b3之间的第一连接子区域b1、以及在第二方向Y上位于相邻两个顶角子区域b3之间的第二连接子区域b2;其中,位于顶角子区域b3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大于位于第一连接子区域b1和第二连接子区域b2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可选地,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交,例如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垂直。这样能够保证各区Pin点位接触玻璃基板顺序恰当,承受玻璃基板带来的应力更均匀,该高度分布使得各区Pin分担支撑力更合理,不至于出现个别区域的几支Pin所受瞬间应力集中变大现象。可选地,过渡区域b可呈正方形环设置。过渡区域b可呈长方形环设置,第一方向X可为其宽度方向,第二方向Y可为其长度方向。
可选地,位于第二连接子区域b2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小于位于顶角子区域b3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且位于第二连接子区域b2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等于位于第一连接子区域b1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顶针呈矩形阵列排布,行方向可对应第一方向X,列方向可对应第二方向Y。每行相邻顶针1的距离d2等于每列相邻顶针1的距离d1。
可选地,位于第二连接子区域b2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小于位于顶角子区域b3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且大于位于第一连接子区域b1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以进一步提高玻璃基板与顶针接触时的应力均匀性。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相邻顶针1的距离大于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相邻顶针1的距离。第二连接子区域b2内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顶针数量大于第一连接子区域b1内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顶针数量。可选地,第一区域a可为长方形区域,第一区域a的顶针1的个数可为一个或多个,第一区域a的长边与第二连接子区域b2相邻,第一区域a的短边与第一连接子区域b1相邻。可选地,过渡区域b呈长方形环设置。每行相邻顶针1的距离d2大于每列相邻顶针1的距离d1。
可选地,位于第二连接子区域b2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与位于顶角子区域b3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的差值大于或等于0.8mm且小于或等于1.2mm(例如0.9mm、1.0mm、1.1mm)。可选地,位于第二连接子区域b2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与位于第一连接子区域b1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的差值大于或等于0.8mm且小于或等于1.2mm(例如0.9mm、1.0mm、1.1mm)。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位于第一区域a的2个顶针1的第一高度均为64.0mm,位于第一连接子区域b1的2个顶针1的第一高度为65.5mm,位于第二连接子区域b2的4个顶针1的第一高度为66.5mm,位于第二连接子区域b2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与位于第一连接子区域b1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的差值为1mm,位于顶角子区域b3的4个顶针1的第一高度为67.5mm,位于顶角子区域b3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与位于第二连接子区域b2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的差值为1mm,位于边缘区域c的18个顶针1的第一高度为69.5mm。
如图6所示,图6是顶针组件在两种方案下的应力分布对比表。方案一:顶针组件中的顶针1仅具有两种第一高度,其中位于第一区域a内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均为64.0mm,位于第二区域(包括过渡区域b和边缘区域c)内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均为69.5mm。方案二:顶针组件在第一区域a,以及过渡区域b中的第一连接子区域b1、第二连接子区域b2、顶角子区域b3以及边缘区域c中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依次增大,如图5所示。从图6中可以看出,方案二的顶针1所受到的最大应力均大幅下降;方案二的顶针组件在不同区域内中的顶针1所受到的最大应力的分布更为均匀。
另一可选地,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的顶针组件又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在本实施例中,过渡区域b包含第一连接子区域b1和第二连接子区域b2;其中,位于第二连接子区域b2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大于位于第一连接子区域b1的顶针1的第一高度。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位于第一区域a的2个顶针1的第一高度均为64.0mm,位于第一连接子区域b1的2个顶针1的第一高度为65.5mm,位于第二连接子区域b2的4个顶针1的第一高度为66.5mm,位于边缘区域c的22个顶针1的第一高度为69.5mm。
可选地,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的顶针组件一实施方式的局部结构示意图,顶针1包含支撑体11,在第一高度H的延伸方向上,支撑体11包括依次连接的底部113、过渡部112和顶部111,顶部111远离底部113的一侧为顶针1的顶面。其中,顶部111的横截面尺寸大于底部113的横截面尺寸,且沿底部113指向顶部111的方向,过渡部112的横截面尺寸逐渐增大;横截面垂直于第一高度H的延伸方向。过渡部112的设置,降低了顶针1在顶部111和底部113尺寸相差较大,因尺寸突变出现的应力集中现象。可选地,过渡部112的外周面为曲面;可选地,曲面可以包括多段弧面。可选地,顶部111的第一径向尺寸大于底部113的第二径向尺寸,且过渡部112的径向尺寸从第二径向尺寸弧形增大至第一径向尺寸。由于顶部111的径向尺寸大于底部113的径向尺寸,一方面扩大了顶针1与其上方的玻璃基板的接触面积,降低了顶针1与玻璃基板的应力。另一方面,本申请由于过渡部112的径向尺寸在轴向上为逐渐变化,且由顶部111圆滑过渡至底部113,降低了顶针1在过渡部112上因径向尺寸突变出现的应力集中现象,从而降低了顶针1损伤的概率,从而提高了顶针组件整体的寿命,解决了若顶针组件中部分顶针1受损失效,会导致其余顶针1需分摊更多压力,进而导致其余顶针1所受应力增加,进一步加速其余顶针1的受损失效,降低顶针组件整体寿命的问题。
可选地,沿底部113指向顶部111的方向,顶部111和底部113的横截面尺寸不变。顶部111的横截面可为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或菱形等。底部113的横截面可为圆形、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或菱形等。顶部111和底部113的横截面形状可相同。
可选地,底部113在第一表面2a上的正投影位于过渡部112在第一表面2a上的正投影内,过渡部112在第一表面2a上的正投影位于顶部111在第一表面2a上的正投影内。
可选的,支撑体11为轴对称结构,支撑体11的对称轴可平行于第一高度的延伸方向。可选地,顶部111、过渡部112和底部113均为轴对称结构。可选地,顶部111、过渡部112和底部113在第一表面2a的正投影为圆形。可选地,顶部111和底部113均为圆柱体,顶部111的第一半径r1大于底部113的第二半径r2,且沿底部113指向顶部111的方向,过渡部112的半径从第二半径r2弧形增大至第一半径r1,具体地,顶部111的直径为大于或等于1.8mm且小于或等于2.2mm(例如2mm);底部113的直径为大于或等于0.9mm且小于或等于1.1mm(例如1mm)。横截面为圆形的支撑体11受力更为均匀,避免出现局部应力集中现象。在其他实施例中,顶部111、过渡部112和底部113在第一表面2a上的正投影也可以为椭圆形或多边形,如正方形、长方形或菱形等。
可选地,顶针1还包含本体12。支撑体11可位于本体12背离第一表面2a一侧。底部113位于过渡部112和本体12之间。本体12与支撑体11(例如可以是底部113)可拆卸连接。当支撑体11出现损坏,可从本体12上及时拆卸更换。具体地,支撑体11可以在底部113外周面设置外螺纹,本体12中设有相应的螺纹孔,支撑体11可以与本体12螺纹连接,一方面方便拆卸,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旋转支撑体11快速调节顶针1的第一高度H。
可选地,继续参阅图8,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高度H的延伸方向上,过渡部112包含相互连接的第一子过渡部1121和第二子过渡部1122,且第一子过渡部1121位于第二子过渡部1122和底部113之间;其中,第一子过渡部1121的外周面呈内凹的第一弧面,第二子过渡部1122的外周面呈外凸的第二弧面。沿底部113指向顶部111的方向,第一子过渡部1121的横截面尺寸逐渐增大。沿底部113指向顶部111的方向,第二子过渡部1122的横截面尺寸逐渐增大。由于顶部111的半径大于底部113的半径,相较于设置一个圆弧过渡,设置两个圆弧能够降低第二弧面的切线与顶部111外周面切线之间、第一弧面的切线与底部113外周面切线之间的夹角,过渡更为圆滑,进一步降低应力集中现象,同时由于第一弧面与第二弧面的凹凸方向相反,拆卸工具可以固定在第一弧面与第二弧面的交界处,降低拆卸工具打滑概率,提高拆卸效率。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弧面与第二弧面在其连接处相切。进一步地,第一弧面与顶部111的外周面在其连接处相切,第二弧面与底部113的外周面在其连接处相切。在顶部111外周面与第二弧面之间、第一弧面与第二弧面之间以及第一弧面与底部113外周面之间形成三处连接处为倒圆角,通过圆弧过渡,进一步降低在交界处产生的应力集中现象,可减轻或减少局部结构已出现的应力集中突变等问题,对改善Pin接触受力效果优异。
具体地,如图8所示,可选的,在第一高度H的延伸方向上,顶部111的高度h1大于或等于1mm且小于或等于2mm(例如1.2mm、1.5mm、1.8mm)范围下,玻璃基板在刚接触顶部111时能够得到较好的缓冲,同时,由于顶部111具有一定的高度,顶部111顶角不易对玻璃基板产生集中应力。可选的,顶部111的直径为大于或等于1.8mm且小于或等于2.2mm;底部113的直径为大于或等于0.9mm且小于或等于1.1mm,可缓解玻璃基板刚接触时产生的冲击效果,避免了Pin接触面过小过薄的风险,圆柱体外连接托盘状支撑体高度不易过大,有助于减少托盘状支撑体加工制作成本。
可选的,在第一高度H的延伸方向上,顶部111与过渡部112的高度之和(h1+h2)为大于或等于3.5mm且小于或等于5.5mm(例如4mm、4.5mm、5mm),以确保过渡部112半径较为平缓的过渡。
可选地,第二弧面的曲率半径大于或等于第一弧面的曲率半径。可选的,第一弧面的曲率半径R1大于或等于1mm且小于或等于1.5mm(例如1.2mm、1.4mm),可选的,第二弧面的曲率半径R2大于或等于1.5mm且小于或等于2mm(例如1.6mm、1.8mm),在该半径范围下,过渡部112所受应力分布均匀,顶针1寿命长。圆弧设计过渡巧妙,可减轻或减少局部结构已出现的应力集中突变等问题,对改善Lift Pin接触受力效果优异。
图9是应用本申请方案一和方案二的顶针组件时玻璃基板的mura不良率对比表。采用两种不同方案时不同工艺类型的玻璃基板,其mura不良率均得到了改善。从图中可以看出,相比于方案一,方案二的mura不良率改善效果更好。
继续参阅图8,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承载机构,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的顶针组件;载板2对应顶针1的位置设置有过孔21;承载机构还包括驱动组件(图未示),驱动组件与多个顶针1连接,用于驱动多个顶针1沿第一高度H的延伸方向同步运动。具体地,在通过机械手臂将玻璃基板放置于顶针组件上之前,驱动组件驱动顶针1同步上升至各自对应地第一高度H,通过机械手臂将玻璃基板放置于顶针组件上后,烘烤机构对玻璃基板进行烘烤,烘烤完成后,驱动组件驱动多个顶针1承载着玻璃基板下降,再运输传递至下一工位。
在本实施例的承载机构承载下烘烤的玻璃基板上不易出现局部位置应力过大的问题,从而降低玻璃基板出现mura缺陷的概率;且各个顶针1所受应力分布更为均匀,从而提升了顶针1的使用寿命。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顶针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载板,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包括第一区域、环绕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外围的第二区域;
多个顶针,所述顶针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一侧,分布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且所述顶针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顶面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具有第一高度;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顶针的第一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顶针的第一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区域包括环绕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外围的过渡区域、以及环绕设置于所述过渡区域外围的边缘区域;
其中,位于所述过渡区域内的所述顶针的所述第一高度小于位于所述边缘区域内的所述顶针的所述第一高度;
优选地,位于所述边缘区域内的所有所述顶针的所述第一高度相同;
和/或,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的所有所述顶针的所述第一高度相同;
和/或,位于所述过渡区域内的至少部分所述顶针的所述第一高度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过渡区域内的所述顶针对应的最小距离越大,其所述第一高度越大,其中,所述最小距离为位于所述过渡区域内的所述顶针的中心点与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所述顶针的中心点的距离的最小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区域呈矩形环设置,所述过渡区域包含顶角子区域、在第一方向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顶角子区域之间的第一连接子区域、以及在第二方向上位于相邻两个所述顶角子区域之间的第二连接子区域;
其中,位于所述顶角子区域的所述顶针的所述第一高度大于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子区域和所述第二连接子区域的所述顶针的所述第一高度;
优选地,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子区域的所述顶针的所述第一高度小于位于所述顶角子区域的所述顶针的所述第一高度,且大于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子区域的所述顶针的所述第一高度;
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列的相邻顶针的距离大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列的相邻顶针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子区域的所述顶针的所述第一高度与位于所述顶角子区域的所述顶针的所述第一高度的差值大于或等于0.8mm且小于或等于1.2mm;和/或,
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子区域的所述顶针的所述第一高度与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子区域的所述顶针的所述第一高度的差值为大于或等于0.8mm且小于或等于1.2mm。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顶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针包含支撑体,且在所述第一高度的延伸方向上,所述支撑体包括依次连接的底部、过渡部和顶部,所述顶部远离所述底部的一侧为所述顶面;
其中,所述顶部的横截面尺寸大于所述底部的横截面尺寸,且沿所述底部指向所述顶部的方向,所述过渡部的横截面尺寸逐渐增大;所述横截面垂直于所述第一高度的延伸方向;
优选地,所述过渡部的外周面为曲面;
优选地,所述顶部、过渡部和底部在第一表面上的正投影均为圆形;
优选地,所述顶针还包括本体,所述本体与所述支撑体可拆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顶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高度的延伸方向上,所述过渡部包含相互连接的第一子过渡部和第二子过渡部,且所述第一子过渡部位于所述第二子过渡部和所述底部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子过渡部的外周面呈内凹的第一弧面,所述第二子过渡部的外周面呈外凸的第二弧面;
优选地,所述第二弧面的曲率半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弧面的曲率半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顶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弧面与第二弧面在其连接处相切;
优选地,所述第一弧面与所述底部的外周面在其连接处相切,所述第二弧面与所述顶部的外周面在其连接处相切。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顶针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高度的延伸方向上,所述顶部的高度为大于或等于1mm且小于或等于2mm;和/或,
所述顶部与过渡部的高度之和为大于或等于3.5mm且小于或等于5.5mm;和/或,
所述顶部的直径为大于或等于1.8mm且小于或等于2.2mm;所述底部的直径为大于或等于0.9mm且小于或等于1.1mm;和/或,
所述第二弧面的曲率半径为大于或等于1.5mm且小于或等于2mm,所述第一弧面的曲率半径为大于或等于1mm且小于或等于1.5mm。
10.一种承载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顶针组件;所述载板对应所述顶针的位置设置有过孔;
所述承载机构还包括驱动组件,与所述多个顶针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多个顶针沿所述第一高度的延伸方向同步运动。
CN202211600369.7A 2022-12-12 2022-12-12 顶针组件及承载机构 Pending CN1161825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00369.7A CN116182543A (zh) 2022-12-12 2022-12-12 顶针组件及承载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00369.7A CN116182543A (zh) 2022-12-12 2022-12-12 顶针组件及承载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82543A true CN116182543A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49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00369.7A Pending CN116182543A (zh) 2022-12-12 2022-12-12 顶针组件及承载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8254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60125A (zh) * 2023-10-12 2023-11-1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顶针机构和烘干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60125A (zh) * 2023-10-12 2023-11-1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顶针机构和烘干设备
CN117060125B (zh) * 2023-10-12 2024-02-2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顶针机构和烘干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182543A (zh) 顶针组件及承载机构
CA2392847C (en) Discharge lamp for dielectrically impeded discharges having support elements between a base plate and a top plate
US10662519B2 (en) Mask,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mask assembly
CN207159336U (zh) 一种掩膜板
CN111402740A (zh) 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217781260U (zh) 一种适用于不同直径圆盘类热处理产品的气体氮化工装
CN215163089U (zh) 镀膜载板
CN107402478B (zh) 一种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9148353A (zh) 一种基板承托盘
CN102254773A (zh) 驱动用ic内置式荧光显示管
JPWO2020112372A5 (zh)
CN215219376U (zh) 一种新型背光支撑柱及背光模组、显示设备
CN205281062U (zh) 基板支撑装置
CN114645324A (zh) 一种基于mocvd设备的石墨盘
CN113523997A (zh) 一种高强度低形变游星轮
CN115050795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CN111926457A (zh) 一种编织机的组合式携纱器导向装置
US20240192723A1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10824760A (zh) 彩膜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20627778U (zh) 一种单片式外延平台的多尺寸晶圆复用升降支撑轴
CN218582095U (zh) 一种方便拆卸的轴承
CN214409584U (zh) 一种基板支撑顶针
JP3246030U (ja) 研削・研磨キャリア
CN219039526U (zh) 一种Mini_LED扩散板、超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4516800U (zh) 一种便于显微镜观察用的模块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