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80303A - 一种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及其织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及其织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80303A
CN116180303A CN202310005596.3A CN202310005596A CN116180303A CN 116180303 A CN116180303 A CN 116180303A CN 202310005596 A CN202310005596 A CN 202310005596A CN 116180303 A CN116180303 A CN 1161803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furcation
orthogonal
weaving
dimensional woven
we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0559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颜世博
张玮杰
李一丁
燕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ha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Bei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ha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Bei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000559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80303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803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803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25/00Woven fabric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3D25/005Three-dimensional woven fabri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0/00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C70/04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only, e.g. self-reinforcing plastics
    • B29C70/28Shaping operations therefor
    • B29C70/30Shaping by lay-up, i.e. applying fibres, tape or broadsheet on a mould, former or core; Shaping by spray-up, i.e. spraying of fibres on a mould, former or core
    • B29C70/36Shaping by lay-up, i.e. applying fibres, tape or broadsheet on a mould, former or core; Shaping by spray-up, i.e. spraying of fibres on a mould, former or core and impregnating by casting, e.g. vacuum casting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3Shape features
    • D10B2403/033Three dimensional fabric, e.g. forming or comprising cavities in or protrusions from the basic planar configuration, or deviations from the cylindrical shape as generally imposed by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及其织造方法,涉及纺织复合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设计并织造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以实现含分叉结构件的近净成形制造;通过设计纬纱路径,能够提高含分叉结构的正交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面外强度(各分支延伸方向)、侧向强度,并降低总重量。本发明的织造方法操作简单,得到的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质量稳定。

Description

一种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及其织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及其织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复合材料结构件以其高比强度、高比刚度、可设计性强、耐腐蚀等技术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设计、制造能力的提升,复合材料结构件的形式、应用环境、使用载荷逐渐复杂,含分叉的复合材料,尤其是具有“T”型、“H”型、“工”型、“π”型、“F”型等特殊截面形状的连接结构、加强结构被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含分叉复合材料结构多采用铺层堆叠的方法制造。分叉结构在面外载荷条件下结构强度低,层间往往依靠针刺、缝合等方法进行局部加强,但此类方法会破坏纤维完整性,应用面较为狭窄。同时由于工艺的局限性,该种方法需要大量的后加工,并且质量相对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及其织造方法,本发明的织造方法操作简单,得到的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质量稳定。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的织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的几何尺寸设定织造参数;所述织造参数包括经纱层数、经纱密度、纬纱层数和纬纱密度;
(2)根据步骤(1)所述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的几何尺寸和复合材料结构件的力学性能要求,设定分叉方式和分叉位置,确定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的分叉样式;
(3)根据所述步骤(1)和步骤(2)设定的条件,设计纬纱路径,得到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分叉结构的设计方案;
(4)根据步骤(3)所述的设计方案采用三维机织技术进行织造,得到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
优选地,所述步骤(1)包括:
将经纱层数为
Figure BDA0004036451590000021
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分为m个经纱层数/>
Figure BDA0004036451590000022
的分支,得到m分叉预制体;其中/>
Figure BDA0004036451590000023
对于无分叉区域,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的经纱层数
Figure BDA0004036451590000024
和纬纱层数/>
Figure BDA0004036451590000025
的关系为
Figure BDA0004036451590000026
对于m分叉区域,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的纬纱层数之和为
Figure BDA0004036451590000027
每个分支中纬纱数量分别为/>
Figure BDA0004036451590000028
优选地,所述步骤(2)包括:根据m分叉后每一分支的设计厚度,控制该分支内的经纱层数
Figure BDA0004036451590000029
控制该分支厚度;并根据所需层数对应的位置确定起始层数以在起始层数处增加纬纱二合股。
优选地,所述分叉结构包括1-m分叉结构、m-m分叉结构、m-1-m分叉结构、k分叉-m分叉结构或局部分叉结构。
优选地,所述1-m分叉结构包括1-2分叉结构或1-3分叉结构。
优选地,所述m-m分叉结构包括2-2分叉结构。
优选地,所述m-1-m分叉结构包括2-1-2分叉结构。
优选地,所述k分叉-m分叉结构包括3-2分叉结构。
优选地,所述织造包括:以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提起目标纬纱所在位置以上的经纱,并依次插入纬纱。
本发明提供了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织造方法得到的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的织造方法,本发明设计并织造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以实现含分叉结构件的近净成形制造;设计纬纱路径,能够提高含分叉结构的正交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面外强度(各分支延伸方向)、侧向强度,并降低总重量。本发明的织造方法操作简单,得到的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质量稳定。
本发明织造与最终分叉结构件外形近净成形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并保持构件内部纤维结构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既可以通过减少下料时间(预制体RTM的制备时间为30min,铺层RTM需要2~3h)、铺层工序和使用非热压罐工艺降低构件制造成本,又能够通过内部整体的纤维结构提高构件抗分层能力和损伤容限。提供的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的工艺相对简单、现有机器的自动化程度高,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作为优选的方案,本发明通过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中纬纱路径的设计与织造,使结构面外的拉伸、压缩等力学性能有明显提高,改善结构轴向、侧向等各个方向的力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1-2分叉结构的无交叉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可能的纬纱路径分布图;
图3为实施例1制备的预制体试验件;
图4为2-1-2分叉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2-2分叉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2-2分叉结构中以纬纱分布加强侧向性能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2制备的预制体试验件;
图8为3-2分叉结构的示意图;
图9为局部分叉结构的示意图;
图10为1-3分叉结构的分叉区织造的示意图;
图11为图2中8所示的纬纱路径的织造过程示意图;
图12为1-3分叉结构的示意图;
图13为真空灌注成型的设备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3分叉区域织造过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的织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的几何尺寸设定织造参数;所述织造参数包括经纱层数、经纱密度、纬纱层数和纬纱密度;
(2)根据步骤(1)所述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的几何尺寸和复合材料结构件的力学性能要求,设定分叉方式和分叉位置,确定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的分叉样式;
(3)根据所述步骤(1)和步骤(2)设定的条件,设计纬纱路径,得到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分叉结构的设计方案;
(4)根据步骤(3)所述的设计方案采用三维机织技术进行织造,得到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
本发明根据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的几何尺寸设定织造参数。在本发明中,所述织造参数包括经纱层数、经纱密度、纬纱层数和纬纱密度。本发明通过设计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的几何尺寸和织造参数能够控制预制体的整体厚度。
在本发明中,当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的一个区域在厚度方向上被不同的法向纱线分别增强,而不是使用贯穿厚度的法向纱线来联锁整个预制体时,在纱线层之间形成局部未增强的平面,预制体可以在该平面上展开以形成分叉。
在本发明中,将经纱层数为
Figure BDA0004036451590000041
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分为m个经纱层数
Figure BDA0004036451590000042
的分支,得到m分叉预制体;其中/>
Figure BDA0004036451590000043
对于无分叉区域,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的经纱层数
Figure BDA0004036451590000044
和纬纱层数/>
Figure BDA0004036451590000045
的关系为
Figure BDA0004036451590000046
对于m分叉区域,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的纬纱层数之和为
Figure BDA0004036451590000051
每个分支中纬纱数量分别为/>
Figure BDA0004036451590000052
在本发明中,所述经纱层数主要受织机性能限制,所述经纱层数优选≥3,更优选为20~24。在本发明中,所述
Figure BDA0004036451590000053
中的下角标0表示原始状态,上角标j表示经纱。在本发明中,经纱总层数是恒定量,后续“分叉”只涉及经纱层数的分配,不产生新的经纱层数。
在本发明中,所述
Figure BDA0004036451590000054
中下标i表示第“i”个分支;整体表示第“i”个分支中有多少个经纱层。
在本发明中,所述
Figure BDA0004036451590000055
中的下角标0表示原始状态,上角标w表示纬纱。
本发明根据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的几何尺寸和复合材料结构件的力学性能要求,设定分叉方式和分叉位置,确定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的分叉样式。在本发明中,所述复合材料结构件指的是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进行成型后得到的复合材料。在本发明中,所述设计分叉位置包括设计分叉的起始位置和起始层数。
在本发明中,优选根据m分叉后每一分支的设计厚度,控制该分支内的经纱层数
Figure BDA0004036451590000056
控制该分支厚度;并根据所需层数对应的位置确定起始层数以在起始层数处增加纬纱二合股。
本发明根据上述设定的条件,设计纬纱路径,得到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分叉结构的设计方案。本发明通过设计纬纱路径,控制分叉位置的连接形式、分叉结构件面外和侧向的力学性能。
在本发明中,所述分叉结构优选包括1-m分叉结构、m-m分叉结构、m-1-m分叉结构、k分叉-m分叉结构或局部分叉结构。在本发明中,所述1-m分叉结构优选包括1-2分叉结构或1-3分叉结构;所述1-2分叉结构经过预成形可以展开为“T”型或“Y”型结构。在本发明中,所述m-m分叉结构优选包括2-2分叉结构;所述m-1-m分叉结构优选包括2-1-2分叉结构;所述m-m分叉结构或m-1-m分叉结构经过预成形展开为“I”型、“H”型、“K”型或“π”型结构。在本发明中,所述k分叉-m分叉结构优选包括3-2分叉结构;所述k分叉-m分叉结构经过预成形展开为“I”型或“H”型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为1-2分叉结构的无交叉结构的示意图,图1中1为纬纱,2为经纱,3为纬纱二合股,左侧为1分叉区域,右侧为2分叉区域的两个分支。A-A截面和B-B截面分别为1分叉、2分叉区域截面,其中4为纬纱、5为二合股纬纱、6为经纱,7为z向纱。1-2分叉结构经过预成形可以展开为“T”型、“Y”型结构。
图2为图1中可能的纬纱路径分布和分支厚度控制,通过设计纬纱路径可以进一步控制结构的力学性能,通过设计分叉起始层数也可进一步调整各个分支的占比。图2中的8所示为一种典型的交叉排列方式,9所示为一种典型的缠绕排列方式;10为分支厚度不同时的设计方法,其中图2中的纬纱为任意分布,可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设计。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2为1-3分叉结构的示意图。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图4为2-1-2分叉结构的示意图,图4中的11、13为2分叉区域,12为1分叉区域。根据1分叉区域的长度和2分叉区域的长度,可以经过预成形展开为“I”型、“H”型、“K”型或“π”型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图5为2-2分叉结构的示意图,图5中的14、15为2分叉区域,左右两侧分叉区域中间为1分叉区域,16为展开后的纬纱(经纱略)。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图6为2-2分叉结构的示意图,以纬纱分布加强了侧向性能。如图6,若对侧向性能有进一步要求,可设计纬纱路径分布,使相邻的分支之间有连通的纬纱,17为一种优选的纬纱分布方式,18为预成形展开后的纬纱。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图8为3-2分叉结构的示意图,图8的19为二合股纬纱,20为预成形展开后的纬纱路径。该预制体经过预成形展开后为“大”型结构,进一步的将左侧的分支展开至水平方向,即可生产一种在水平方向有加强的“T”型结构。将该结构镜像组合即为“I”型、“H”型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图9为局部分叉结构的示意图,图9的21为分叉厚度处的纬纱二合股,22为剪裁位置示意,23为预成形展开后的筋板。结合适当的剪裁可以牺牲部分板的厚度以制造加筋板。
本发明采用三维机织技术进行织造,得到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在本发明中,所述织造优选采用织机进行织造,更优选为提花机。本发明优选以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提起目标纬纱所在位置以上的经纱,并依次插入纬纱。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0为1-3分叉结构的分叉区织造的示意图,图10的28为3分叉区域纬纱织造方法,29为对应1分叉区域纬纱织造方法,27为纬纱二合股,25所示方格表示垂直于纸面方向的经纱,横线表示该经纱未被提起,26所示的上箭头表示该步骤中经纱被提起,24表示纬纱。
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1为图2中8所示的纬纱路径的织造过程示意图,由下到上依次添加纬纱,在如图11的左侧,提起目标纬纱所在位置以上的经纱,在如图11的右侧,提起对应目标纬纱所在位置以上的经纱,将纬纱插入,该过程循环进行。
本发明提供了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织造方法得到的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1-2分叉结构:图1为1-2分叉结构的无交叉结构的示意图,图1中1为纬纱,2为经纱,3为纬纱二合股,左侧为1分叉区域,右侧为2分叉区域的两个分支。A-A截面和B-B截面分别为1分叉、2分叉区域截面,其中4为纬纱、5为二合股纬纱、6为经纱,7为z向纱。
总体参数:1分叉区域(图1的左侧)厚度为4mm、2分叉区域(图1的右侧)厚度分别为2mm、2mm;
机织参数:
1分叉区域经纱共6层,每层内纱线单丝数量为12k(TorayT700-12k);纬纱共7层,每层内纱线单丝数量为12k(TorayT700-12k),其中第3层位置纱线为二合股(总单丝数为24k);z向纱单丝数量为12k(TorayT700-12k)。经纱密度为3.33根/cm,纬纱密度为2.22根/cm。
2分叉区域一支共3层,每层内纱线单丝数量为24k(TorayT700-24k);纬纱共4层,每层内纱线单丝数量为12k(TorayT700-12k);经纱密度为1.67根/cm,纬纱密度为2.22根/cm。
分叉区域纬纱路径设计:如图1所示的不交叉,图2所示的交叉、交叉缠绕、任意方案(纬纱路径可以根据需求任意设计)三种。图11为实施例1交叉区域织造过程的示意图。
成型工艺采用真空灌注,如图13所示,(I)在50℃的环境下预热已合模模具及树脂体系(牌号为EpoTech-4360A/B)2h,至模具和树脂温度均匀;(II)连接储液瓶、模具、树脂储罐和真空泵,检查气密性;(III)混合树脂组分,真空消泡,灌入树脂储罐;(IV)关闭进料口阀门、打开真空泵、溢料口阀门,至模具内气压小于50kPa;(V)缓慢打开进料口阀门,注入树脂3min,待溢料口无明显气泡,先关闭进料阀门,再关闭溢料阀门;(VI)将完成灌注树脂的模具转移至烘箱内,100℃加热2h,得到如图3所示的试验件。本实施例制备的试验件的性能如表1所示。表1中参考试验件为铺层,表内表达为归一化后的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表1实施例1试验件的性能
Figure BDA0004036451590000081
由表1可以看出,在拉伸的载荷下,本发明制备的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在相同的成型条件下,在最大载荷上有明显的优势,在刚度上优于参考;不同的纬纱路径明显影响最大载荷;测试案例中最佳的交叉缠绕结构相较于参考铺层试验件最大载荷提高了530%,刚度提高了40%。
实施例2
2-1-2分叉结构:图4为2-1-2分叉结构的示意图,图4中的11、13为2分叉区域,12为1分叉区域。
织造具体参数为:
1分叉区域(图4的12)经纱共6层,每层内纱线单丝数量为12k(Toray T700-12k);纬纱共7层,每层内纱线单丝数量为12k(TorayT700-12k),其中第3层位置纱线为二合股(总单丝数为24k);z向纱单丝数量为12k(TorayT700-12k)。1分叉区域经纱密度为3.33根/cm,纬纱密度为2.22根/cm。1分叉区域共有经纱38组,纬纱5组。
2分叉区域(图4中的11、13)一支经纱共3层,每层内纱线单丝数量为24k(TorayT700-24k);纬纱共4层,每层内纱线单丝数量为12k(Toray T700-12k)。2分叉区域经纱密度为1.67根/cm,纬纱密度为2.22根/cm。2分叉区域共有经纱8组,纬纱5组。
分叉区域纬纱路径设计:如图1所示的不交叉,图2从左至右所示的交叉、交叉缠绕、任意方案(纬纱路径可以根据需求任意设计)三种。图11为实施例2一侧1-2交叉区域织造过程的示意图,将其镜像就是另一侧2-1。
成型过程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如图7所示的试验件(交叉缠绕)。本实施例制备的试验件的性能如表2所示。表2中参考试验件为铺层。
表2实施例2试验件的性能
Figure BDA0004036451590000091
由表2可以看出,在2-1-2分叉预制体制造的“工形结构”拉伸实验中,本发明制备的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在经过相同成型工艺后制造的试验件最大载荷具有明显优势。
实施例3
3-2分叉结构:图8为3-2分叉结构的示意图,图8的19为二合股纬纱,20为预成形展开后的纬纱路径。
织造具体参数为:
2分叉区域(图8的右侧)经纱共6层,每层内纱线单丝数量为12k(Toray T700-12k);纬纱共8层,每层内纱线单丝数量为12k(TorayT700-12k),其中第6层位置纱线为二合股(总单丝数为24k),第3层和第4层纬纱之间无经纱;z向纱单丝数量为12k(TorayT700-12k)。2分叉区域经纱密度为3.33根/cm,纬纱密度为2.22根/cm。
3分叉区域(图8的左侧)一支经纱共2层,每层内纱线单丝数量为24k(TorayT700-24k);纬纱共3层,每层内纱线单丝数量为12k(Toray T700-12k)。3分叉区域经纱密度为1.67根/cm,纬纱密度为2.22根/cm。
图14为实施例3分叉区域织造过程的示意图。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的织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的几何尺寸设定织造参数;所述织造参数包括经纱层数、经纱密度、纬纱层数和纬纱密度;
(2)根据步骤(1)所述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的几何尺寸和复合材料结构件的力学性能要求,设定分叉方式和分叉位置,确定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的分叉样式;
(3)根据所述步骤(1)和步骤(2)设定的条件,设计纬纱路径,得到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分叉结构的设计方案;
(4)根据步骤(3)所述的设计方案采用三维机织技术进行织造,得到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包括:
将经纱层数为
Figure FDA0004036451580000011
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分为m个经纱层数/>
Figure FDA0004036451580000012
的分支,得到m分叉预制体;其中/>
Figure FDA0004036451580000013
对于无分叉区域,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的经纱层数
Figure FDA0004036451580000014
和纬纱层数/>
Figure FDA0004036451580000015
的关系为
Figure FDA0004036451580000016
对于m分叉区域,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的纬纱层数之和为
Figure FDA0004036451580000017
每个分支中纬纱数量分别为/>
Figure FDA000403645158000001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包括:根据m分叉后每一分支的设计厚度,控制该分支内的经纱层数
Figure FDA0004036451580000019
控制该分支厚度;并根据所需层数对应的位置确定起始层数以在起始层数处增加纬纱二合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叉结构包括1-m分叉结构、m-m分叉结构、m-1-m分叉结构、k分叉-m分叉结构或局部分叉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1-m分叉结构包括1-2分叉结构或1-3分叉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m分叉结构包括2-2分叉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1-m分叉结构包括2-1-2分叉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k分叉-m分叉结构包括3-2分叉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织造包括:以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提起目标纬纱所在位置以上的经纱,并依次插入纬纱。
10.采用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织造方法得到的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
CN202310005596.3A 2023-01-04 2023-01-04 一种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及其织造方法 Pending CN11618030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05596.3A CN116180303A (zh) 2023-01-04 2023-01-04 一种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及其织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05596.3A CN116180303A (zh) 2023-01-04 2023-01-04 一种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及其织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80303A true CN116180303A (zh) 2023-05-30

Family

ID=86441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05596.3A Pending CN116180303A (zh) 2023-01-04 2023-01-04 一种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及其织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8030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79387B2 (en) Pi-shaped preform
EP2367674B1 (en) Pi-preform with variable width clevis and related method of forming
EP1948856B1 (en) Hybrid three-dimensional woven/laminated struts for composite structural applications
EP2814648B1 (en) Pi-shaped preform with bias fibers
US6283168B1 (en) Shaped three-dimensional engineered fiber preforms with insertion holes and rigid composite structures incorporating same, and method therefor
JPS63152637A (ja) 樹脂の補強用プリフオ−ム材
EP2271798A1 (en) Improved fiber architecture for pi-preforms
US11427939B2 (en) FRP tubular bod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FRP tubular body
TR201816482T4 (tr) Karbon fi̇ber takvi̇yeli̇ kompozi̇t i̇çi̇n dokuma ve bunun i̇malati i̇çi̇n yöntem.
EP3653769A1 (en) Fiber structure and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
CN116180303A (zh) 一种含分叉的正交三维机织预制体及其织造方法
US12017419B1 (en) Three-dimensional orthogonal woven composite outlet guide va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5949471B (zh) 一种正交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出口导向叶片及其制造方法
CN117120705A (zh) 由两个3d编织纤维预制件包围的芯体构成的复合涡轮发动机部件
CN116121938A (zh) 一种等厚度三维机织梁结构预制体制造方法
MX2008006454A (en) Hybrid three-dimensional woven/laminated struts for composite structural applic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