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76264A - 车辆冷却装置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车辆冷却装置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176264A CN116176264A CN202111455535.4A CN202111455535A CN116176264A CN 116176264 A CN116176264 A CN 116176264A CN 202111455535 A CN202111455535 A CN 202111455535A CN 116176264 A CN116176264 A CN 11617626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rt
- flow passage
- channel
- flow
- cool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with liquid cool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7—Liquid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冷却装置及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主壳体、流体控制组件、泵组件、流体换热组件,流体换热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第一换热通道内流体与第二换热通道内流体热交换;主壳体具有叶轮腔,泵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叶轮腔,车辆冷却装置在所述叶轮腔具有涡流通道;车辆冷却装置至少具有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流体控制组件控制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连通或阻断,形成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的至少壁部位于主壳体,第二流道或第一流道和叶轮腔连通,第三流道和第一换热通道连通,使得流体在主壳体流动,结构紧凑,流路简单,连接方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热管理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冷却装置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今,为响应节能减排的政策,国家大力发展电驱动的车辆以替代传统的燃油车,在电驱动的车辆热管理系统中,冷却液可用于电池降温,也可以用于发动机(例如混动)的降温等,由于冷却液的用处很多,因此冷却液的系统涉及到很多部件,冷却液系统中部件多连接结构会很复杂。
在车辆热管理系统中,冷却液系统中涉及到泵、阀、电池换热器等多个部件,尤其是热管理系统中需要的冷却液流路较多,会涉及到阀的流路切换及调整,因此在整个热管理系统中,会看到管路中挂着很多阀、泵等零件,连接管路多且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减少管路的车辆冷却装置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辆冷却装置,包括主壳体、流体控制组件、泵组件,包括流体换热组件,所述流体换热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换热通道内流体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内流体热交换;
所述主壳体具有叶轮腔,所述泵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叶轮腔,
所述车辆冷却装置至少具有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所述流体控制组件控制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的连通或阻断,形成所述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的至少壁部位于所述主壳体,所述第二流道和所述叶轮腔连通或者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叶轮腔,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一换热通道连通。
为实现上述目的,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换热回路,所述电池换热回路包括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车辆冷却装置,所述电池换热回路的管路与所述第一端口、第二端口连通,所述第一端口、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叶轮腔、第二端口连通。
为实现上述目的,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发动机冷却回路,所述发动机冷却回路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车辆冷却装置,所述发动机冷却回路的管路与所述第一端口、第二端口连通,所述第一端口、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叶轮腔、第二端口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的车辆冷却装置及车辆热管理系统具有流体控制组件、泵组件和流体换热组件,主壳体具有叶轮腔,所述泵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叶轮腔,且形成所述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的至少壁部位于所述主壳体,所述第二流道或第一流道和所述叶轮腔连通,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一换热通道连通,使得流体在主壳体流动,结构紧凑,流路简单,连接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3为图2中B-B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3中E-E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2中A-A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图2中C-C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1中流体换热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9为图8中主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俯视示意图;
图11为沿图10中F-F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12为图10的侧视示意图;
图13为沿图12中B-B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14为流体控制组件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的仰视示意图;
图15为流体控制组件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16本发明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主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18为图17的俯视示意图;
图19为图18中的B-B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20为图17的侧视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的D-D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22为流体控制组件又一种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仰视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另又一种实施方式沿图2中C-C面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具体阐述车辆冷却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知道,以下仅作为例示性,车辆冷却装置是用于车辆热管理系统中,车辆冷却装置内具有冷却液,冷却液可以用于冷却新能源车的电池、电机、发动机等。
本文中,术语“固定”包括A和B直接固定或者通过其他部件实现A和B固定的情况,“连接”、“连通”等做类似术语解释。
本文中,阀芯部运动能够控制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的连通或阻断,包括流量的调节和流路的切换。
在图1-图24所示的车辆冷却装置中,车辆冷却装置包括主壳体11、流体控制组件12、泵组件13、流体换热组件14,流体换热组件14至少包括第一换热通道141和第二换热通道142,第一换热通道141内流体与第二换热通道142内流体热交换;主壳体11一体形成有叶轮腔111,泵组件13的至少部分位于叶轮腔111,泵组件13与主壳体11组装固定;车辆冷却装置在叶轮腔111具有涡流通道1111。
车辆冷却装置至少第一流道151、第二流道152和第三流道153,流体控制组件12控制第一流道151和第二流道152的连通或阻断,形成第一流道151、第二流道152、第三流道153的至少壁部位于主壳体11,所述第二流道或第一流道和所述涡流通道连通,第三流道153与第一换热通道141连通。
该车辆冷却装置具有流体控制组件12、泵组件13和流体换热组件14,车辆冷却装置的主壳体11一体形成有收容部分泵组件13的叶轮腔111,在主壳体11设置形成第一流道151、第二流道152、第三流道153的至少壁部结构,第三流道153与第一换热通道141连通,车辆冷却装置集成有流体控制组件、泵组件、流体换热组件,使得流体在主壳体11流动,结构紧凑,流路简单。
其中,第一端口可以为流体进口,第二端口可以作为流体出口;第一端口也可以为流体出口,第二端口也可以为流体进口。
具体参照图1-图7,图1示意出一种车辆冷却装置的部分结构分解示意图。
车辆冷却装置包括流体控制组件12、泵组件13、流体换热组件14、主壳体11;流体控制组件12和主壳体11组装固定,泵组件13和主壳体11组装固定,流体换热组件14和主壳体11组装固定,例如通过螺钉等方式固定。
车辆冷却装置至少包括第一端口181、第二端口182,车辆冷却装置至少具有第一流道151、第二流道152,其中第一端口181、第二端口182位于主壳体11,第一端口181和第一流道151连通。在图1所示实施方式中,泵组件13可以为离心泵,主壳体11一体形成有叶轮腔111,主壳体11在叶轮腔111具有涡流通道1111,涡流通道1111的进口1112和第二流道152连通,涡流通道1111的出口1113位于涡流通道1111的切线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道151、第二流道152位于主壳体11,第一流道151和第二流道152由主壳体11形成。
主壳体11具有容纳腔112,流体控制组件12的部分位于容纳腔112,流体控制组件12具有阀芯部121,阀芯部121相对主壳体11运动,阀芯部121能够驱使第一流道151和第二流道152的连通或者阻断第一流道151和第二流道152的连通;流体控制组件12能够控制流体是否进入涡流通道1111。流体控制组件12、泵组件13都和主壳体11固定,通过第二流道152和涡流通道1111的进口1112连通,如此,当流体控制组件12控制第一流道151和第二流道152连通时,流体可从车辆冷却装置的第一端口181进入,经第一流道151、第二流道152进入到涡流通道1111的进口1112,由泵组件13的叶轮驱动进入系统流路下游部件。本车辆冷却装置将第一端口181、第二端口182设置在主壳体11,且主壳体11与流体控制组件12、泵组件13组装固定,结构更加紧凑,连接方便。
车辆冷却装置包括流体换热组件14,流体换热组件14至少包括第一换热通道141和第二换热通道142,第一换热通道141和第二换热通道142内流体可以进行热交换。流体换热组件14可以是板式换热器形式。
车辆冷却装置至少还包括第三流道15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流道153位于主壳体11,如此该车辆冷却装置可通过流体控制组件12和流体换热组件14的作用调节换热的冷却液的温度,用于冷却液系统所需。
车辆冷却装置至少还包括第四流道154、第五流道155、第六流道156,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冷却装置至少具有第十端口190、第三端口183、第四端口184,其中第十端口190、第三端口183、第四端口184、第四流道154、第五流道155、第六流道156位于主壳体11,第一换热通道141和第十端口190连通,第四流道154与第一换热通道141连通,第十端口190与第四流道154连通,第三端口183与第五流道155连通,第四端口184与第六流道156连通,第二换热通道142与第五流道155、第六流道156连通;
第三端口183、第四端口184可用于和外部连通,如此车辆冷却装置的流体换热组件14和外部连接时,外部连接管145用于和主壳体11的第三端口183、第四端口184连通,如此方便该车辆冷却装置和外部零部件的连接,便于安装。
流体换热组件14的进出口都可以设置在主壳体11,通过主壳体11和上下游其他零件连接,方便后续组装,同时也简化了管路设计。
另外,作为其他实施方式,第三端口183、第四端口184也可以位于流体换热组件14。
作为其他实施方式,流体换热组件14还可以具有更多个换热通道,例如可以为三流体换热通道,如此在主壳体11还可以有更多个端口的设计。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壳体11一体形成有容纳腔112,流体控制组件12的部分位于容纳腔112;
流体控制组件12包括阀芯部121,阀芯部121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112,主壳体11形成容纳腔112的壁部设置有与第一流道151连通的第一连通口1171以及和所述第二流道152连通的第二连通口1173,第一流道151形成于主壳体11,所述第二流道152形成于所述主壳体11,第一流道151与第一端口181连通,第一流道151呈直线形式延伸设置。阀芯部121的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112,使得第一流道151和第二流道152的连通在容纳腔112位置控制,结构简单。第一流道151呈直线形式延伸,也方便第一流道151的加工。
第一流道151、第二流道152都位于主壳体11,车辆冷却装置至少具有第一流路,第一流路包括第一端口181、第一流道151、第二流道152、涡流通道1111、第二端口182。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壳体11是塑料注塑形成的,第一流道151、第二流道152、第三流道153、第四流道154、第五流道155、第六流道156位于主壳体11内部,这些流道主要通过注塑形成,加工简单。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壳体11是以单独件形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主壳体11还可以具有两部分,通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固定,例如塑料焊接方式固定。
作为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主壳体11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具有流道槽,第二部分也具有流道槽,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拼接,可将两部分的流道槽拼接形成流道。通过这种方式,可对主壳体11形成各种形式的流道。
在图1所示实施方式中,泵组件13具有第二控制部132,其中第二控制部132包括第二电路板1322、定子1321、转子等。第二控制部132能够驱动叶轮131转动。泵组件13是一种电动泵。流体控制组件12包括第一控制部122,第一控制部122用于带动阀芯部121运动,第一控制部122可以具有第一电路板1221、电机、齿轮等。阀芯部121也可以具有多种结构,例如球形、柱形等,或者其他实施方式。第一控制部122可以具有减速齿轮或步进电机等。
流体控制组件12和泵组件13位于主壳体11的同一侧部,如此,泵组件13的第二电路板1322和流体控制组件12的第一电路板1221可以位于主壳体11的同一侧部,如此组装形成的车辆冷却装置方便流体管路和电线的分开布局以及连接。
车辆冷却装置具有第七流道157和第五端口185,在此实施方式中,该流体控制组件12即为三通阀结构,第七流道157的其中一个端口设置于形成容纳腔112的壁部,阀芯部121转动,使得第一流道151能够和第七流道157连通。如此,流体控制组件12可以用于控制流路的切换,车辆冷却装置可以具有以下流路,流体可从车辆冷却装置的第一端口181进入,经第一流道151、第二流道152进入到涡流通道1111的进口1112,通过阀芯部121的控制,流体还可从流体可从车辆冷却装置的第一端口181进入,经第一流道151、第七流道157、第五端口185离开车辆冷却装置进入系统下游零件。
车辆冷却装置还包括第二流路,第二流路包括第一端口181、第一流道151、第七流道157、第五端口185。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可以同时有流体通过,也可以是只有一路有流体。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流体控制组件12还可以为更多连通结构,例如四通、五通甚至更多。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流体控制组件12和泵组件13位于主壳体11的同一侧部,车辆冷却装置包括总电路板16,总电路板16的一部分与流体控制组件12连接,总电路板16的另有部分与泵组件13连接,流体控制组件12包括阀芯部121,泵组件13包括叶轮131、定子1321、转子;总电路板16能够同时控制流体控制组件12的运动和泵组件13的运动。如此通过一个总电路板16能同时控制泵组件13和流体控制组件12,控制更为简单。如此组装形成的车辆冷却装置方便流体管路和电线的分开布局以及连接。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8-图15,车辆冷却装置具有主壳体11、流体控制组件12和泵组件13,流体控制组件12和主壳体11组装固定,泵组件13和主壳体11组装固定。
主壳体11一体形成有叶轮腔111,泵组件13的至少部分位于叶轮腔111,主壳体11在叶轮腔111具有涡流通道1111,涡流通道1111的出口1113位于涡流通道1111的切线方向。
主壳体11一体形成有容纳腔112,流体控制组件12的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112,主壳体11一体形成有至少两个孔道,定义为第一孔道1131、第二孔道1132,第一孔道1131的端口、第二孔道1132的端口设置于容纳腔112的端口的周侧,第一孔道1131的端口、第二孔道1132的端口和容纳腔112的端口位于主壳体11的同一侧。流体控制组件12包括阀芯部121、第一控制部122和流道连接部123,阀芯部121的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112,第一控制部122控制阀芯部121的运动,流体控制组件12与主壳体11组装固定,流道连接部123为至少两个,定义为第一连接部1231、第二连接部1232,第一流道151至少部分形成于主壳体11,第一流道151至少部分形成于第一连接部1231,第二流道152至少部分形成于主壳体11,第二流道152至少部分形成于第二连接部1232,阀芯部121转动时,阀芯部121能够连通第一连接部1231和第二连接部1232的连通或阻断。
流道连接部123的数量和主壳体11形成的孔道数量一致,且流道连接部123与孔道相对并连通设置。
主壳体11一体形成有第一连通道115,所述第一流道151包括第一连通道115和第一孔道1131,第一连通道115与第一端口181连通,第一连通道115和第一孔道1131连通,第一连通道115呈直线形式延伸;
车辆冷却装置至少具有第一流路,第一流路包括第一端口181、第一连通道115、第一孔道1131、第一连接部1231、阀芯部121、第二连接部1232、第二孔道1132。
车辆冷却装置至少具有第一流路,第一流路包括第一端口181、第一孔道1131、阀芯部121、第二孔道1132、涡流通道1111、第二端口182。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壳体11具有五个孔道,定义为第一孔道1131、第二孔道1132、第三孔道1133、第四孔道1134和第五孔道1135,流体控制组件12具有相对应的5个流道连接部123,即该流体控制组件12可以称之为五通阀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冷却装置具有第一流道151、第二流道152、第一端口181、第二端口182、第七端口187、第八端口188、第九端口189,第一孔道1131和第一端口181连通,第一孔道1131为第一流道151的一部分,第二孔道1132为第二流道152的一部分,第二流道152与涡流通道1111的进口1112连通,第二端口182与涡流通道1111的出口1113连通,第三孔道1133和第七端口187连通,第四孔道1134和第八端口188连通,第五孔道1135和第九端口189连通。
本实施方式将第一孔道1131、第二孔道1132、第三孔道1133、第四孔道1134、第五孔道1135通过将主壳体11注塑成型方式形成,降低了孔道加工成本,结构更简化。流道连接部123与主壳体11之间可以通过密封圈或塑料焊接方式保证流道连接部123与孔道之间的流体密封性。
作为一种具体的方式,主壳体11一侧设置第七端口187、第八端口188、第九端口189用于和流体控制组件12配合固定。主壳体11另一侧设置叶轮腔111,用于和泵组件13配合安装,如此结构布局更加稳定。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16-图22,车辆冷却装置具有主壳体11、流体控制组件12和泵组件13,流体控制组件12和主壳体11组装固定,泵组件13和主壳体11组装固定。
主壳体11一体形成有叶轮腔111,泵组件13的至少部分位于叶轮腔111,主壳体11在叶轮腔111具有涡流通道1111,涡流通道1111的出口1113位于涡流通道1111的切线方向。
车辆冷却装置具有第一流道151和第二流道152、第一端口181、第二端口182,第一端口181和第一流道151连通,第二端口182和涡流通道1111连通。
主壳体11一体形成有容纳腔112,容纳腔112和叶轮腔111位于不同侧,流体控制组件12的部分位于容纳腔112。
流体控制组件12包括阀芯部121、流道连接部123和第一控制部122,阀芯部121的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112,第一控制部122控制阀芯部121的运动,流体控制组件12与主壳体11组装固定,流道连接部123为至少两个,定义为第一连接部1231、第二连接部1232,第一流道151至少部分形成于主壳体11,第一流道151至少部分形成于第一连接部1231,第二流道152至少部分形成于主壳体11,第二流道152至少部分形成于第二连接部1232,阀芯部121转动时,阀芯部121能够连通第一连接部1231和第二连接部1232的连通或阻断。
主壳体11形成容纳腔112的一侧具有第一槽1141、第二槽1142,第一连接部1231、第二连接部1232面向第一槽1141、第二槽1142,第一连接部1231与第一槽1141配合形成第一流道151,第二连接部1232与第二槽1142配合形成第二流道152。第二流道152与涡流通道1111的进口1112连通,第二端口182与涡流通道1111的出口1113连通。流道连接部123的数量和主壳体11形成的槽数量一致,且流道连接部123与槽相对并连通设置。
第一槽1141、第二槽1142位于容纳腔112的端口的周侧,第一槽1141、第二槽1142和容纳腔112的端口位于主壳体11的同一侧。
容纳腔112和叶轮腔111分设在主壳体11的不同侧,也是为了方便第二槽1142的结构设置,同时便于第二槽1142连通的孔道和叶轮腔111的进口连通。
各流道连接部123与槽相对应设置,流道连接部123与主壳体11设置槽的部位之间可以设置密封圈,流道连接部123与主壳体11设置槽的部位也可以通过塑料焊接方式固定。
更为具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冷却装置具有第一流道151、第二流道152、第一端口181、第二端口182、第七端口187、第八端口188、第九端口189、第一槽1141、第二槽1142、第三槽1143、第四槽1144、第五槽1145,该实施方式中的流体控制组件12可以称之为五通阀结构。其中,第一槽1141和第一端口181连通,第一槽1141为第一流道151的一部分,第二槽1142为第二流道152的一部分,第二流道152与涡流通道1111的进口1112连通,第二端口182与涡流通道1111的出口1113连通,第三槽1143和第七端口187连通,第四槽1144和第八端口188连通,第五槽1145和第九端口189连通。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23,车辆冷却装置具有主壳体11、流体控制组件12和泵组件13,流体控制组件12和主壳体11组装固定,泵组件13和主壳体11组装固定。泵组件13固定于主壳体11的一侧,流体控制组件12和主壳体11的侧部固定。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24,车辆冷却装置具有传感器10,所述主壳体11具有连通通道101,所述连通通道101与所述涡流通道1111的出口连通,所述连通通道101的一个端口为所述第二端口182,所述传感器1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连通通道101。该车辆冷却装置还可以集成有传感器,例如为温度传感器或压力传感器,方便传感器的安装。
上述各种实施方式的车辆冷却装置可以应用于车辆热管理系统,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换热回路,所述电池换热回路包括上述各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车辆冷却装置,所述电池换热回路的管路与所述第一端口、第二端口连通,所述第一端口、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叶轮腔、第二端口连通。
还可以应用于包括发动机冷却回路的车辆热管理系统,所述发动机冷却回路包括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冷却装置,所述发动机冷却回路的管路与所述第一端口、第二端口连通,所述第一端口、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叶轮腔、第二端口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界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相互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车辆冷却装置,包括主壳体(11)、流体控制组件(12)、泵组件(13),其特征在于,包括流体换热组件(14),所述流体换热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换热通道(141)和第二换热通道(142),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41)内流体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142)内流体热交换;
所述主壳体具有叶轮腔(111),所述泵组件(13)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叶轮腔(111),
所述车辆冷却装置至少具有第一流道(151)、第二流道(152)和第三流道(153),所述流体控制组件控制所述第一流道(151)和所述第二流道(152)的连通或阻断,形成所述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的至少壁部位于所述主壳体,所述第二流道和所述叶轮腔连通或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叶轮腔连通,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一换热通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冷却装置至少具有第一端口(181)、第二端口(182);
所述车辆冷却装置在所述叶轮腔具有涡流通道(1111);
所述第一端口(181)和所述第一流道(151)连通,所述第二流道(152)与所述涡流通道(1111)连通,所述第二端口(182)和所述涡流通道连通;
所述主壳体(11)一体形成有容纳腔(112),所述流体控制组件(12)的部分位于所述容纳腔(112);
所述流体控制组件(12)包括阀芯部(121),所述阀芯部(121)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纳腔(112),所述主壳体(11)形成所述容纳腔(112)的壁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流道(151)连通的第一连通口(1171)以及和所述第二流道(152)连通的第二连通口(1173),所述第一流道(151)形成于所述主壳体(11),所述第二流道(152)形成于所述主壳体(11),所述第一流道(151)与所述第一端口(181)连通,所述第一流道(151)呈直线形式延伸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冷却装置至少具有第一端口(181)、第二端口(182);所述车辆冷却装置在所述叶轮腔具有涡流通道(1111);
所述第一端口(181)和所述第一流道(151)连通,所述第二流道(152)与所述涡流通道(1111)连通,所述第二端口(182)和所述涡流通道连通;
所述主壳体(11)一体形成有容纳腔(112),所述流体控制组件(12)的部分位于所述容纳腔(112);
所述流体控制组件(12)包括阀芯部(121)、流道连接部(123)和第一控制部(122),所述阀芯部(121)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纳腔(112),所述第一控制部(122)控制所述阀芯部(121)的运动,所述流体控制组件(12)与所述主壳体(11)组装固定,所述流道连接部(123)为至少两个,定义为第一连接部(1231)、第二连接部(1232),所述第一流道(151)至少部分形成于所述主壳体(11),所述第一流道(151)至少部分形成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231),所述第二流道(152)至少部分形成于所述主壳体(11),所述第二流道(152)至少部分形成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232),所述阀芯部(121)转动时,所述阀芯部(121)能够连通第一流道(151)和所述第二流道(152)的连通或阻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11)一体形成有至少两个孔道,定义为第一孔道(1131)、第二孔道(1132),所述第一孔道(1131)的端口、第二孔道(1132)的端口设置于所述容纳腔(112)的端口的周侧,所述第一孔道(1131)的端口、第二孔道(1132)的端口和容纳腔(112)的端口位于主壳体(11)的同一侧;所述第一孔道(1131)为所述第一流道(151)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孔道(1132)为所述第二流道(152)的一部分;
所述主壳体(11)一体形成有第一连通道(115),所述第一流道(151)包括所述第一连通道(115)和所述第一孔道(1131),所述第一连通道(115)与所述第一端口(181)连通,所述第一连通道(115)和所述第一孔道(1131)连通,所述第一连通道(115)呈直线形式延伸;
所述车辆冷却装置至少具有第一流路,所述第一流路包括第一端口(181)、第一连通道(115)、第一孔道(1131)、第一连接部(1231)、阀芯部(121)、第二连接部(1232)、第二孔道(113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11)形成所述容纳腔(112)的一侧具有第一槽(1141)、第二槽(1142),所述第一连接部(1231)、第二连接部(1232)面向所述第一槽(1141)、第二槽(1142),所述第一连接部(1231)与所述第一槽(1141)配合形成所述第一流道(151),所述第二连接部(1232)与所述第二槽(1142)配合形成所述第二流道(15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冷却装置至少具有第三端口(183)、第四端口(184)、第四流道(154)、第五流道(155)、第六流道(156),其中所述第三端口(183)、第四端口(184)、第三流道(153)、第四流道(154)、第五流道(155)、第六流道(156)位于所述主壳体(11),所述第四流道(154)与所述第一换热通道(141)连通,所述第二端口(182)与所述第四流道(154)连通,所述第三端口(183)与第五流道(155)连通,所述第四端口(184)与第六流道(156)连通,所述第二换热通道(142)与所述第五流道(155)、第六流道(156)连通;
或者所述车辆冷却装置至少具有第三端口(183)、第四端口(184),所述第三端口(183)、第四端口(184)位于所述流体换热组件(14),所述第三端口(183)、所述第二换热通道(142)、所述第四端口(184)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冷却装置具有温度传感器(10),所述车辆冷却装置在所述叶轮腔具有涡流通道(1111);所述主壳体(11)具有连通通道(101),所述连通通道(101)与所述涡流通道(1111)的出口连通,所述连通通道(101)的一个端口为所述第二端口(182),所述温度传感器(1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连通通道(101)。
8.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电池换热回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换热回路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冷却装置,所述电池换热回路的管路与所述第一端口、第二端口连通,所述第一端口、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叶轮腔、第二端口连通。
9.一种车辆热管理系统,包括发动机冷却回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回路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冷却装置,所述发动机冷却回路的管路与所述第一端口、第二端口连通,所述第一端口、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叶轮腔、第二端口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455535.4A CN116176264A (zh) | 2021-11-29 | 2021-11-29 | 车辆冷却装置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455535.4A CN116176264A (zh) | 2021-11-29 | 2021-11-29 | 车辆冷却装置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176264A true CN116176264A (zh) | 2023-05-30 |
Family
ID=864429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455535.4A Pending CN116176264A (zh) | 2021-11-29 | 2021-11-29 | 车辆冷却装置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176264A (zh) |
-
2021
- 2021-11-29 CN CN202111455535.4A patent/CN116176264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481275B (zh) | 用于电动汽车的集成式膨胀水壶以及电动汽车 | |
US11149862B2 (en) | Valve device and cooling system | |
CN115023565A (zh) | 用于在至少部分电力驱动的车辆内处理流体的装置 | |
KR20210061158A (ko) | 차량 통합 열관리 멀티포트 밸브 | |
CN218582335U (zh) | 多通道阀、热管理集成模块和车辆 | |
KR20210061520A (ko) | 차량 통합 열관리 멀티포트 밸브 | |
KR20210127435A (ko) | 멀티웨이밸브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의 통합 열관리 시스템 | |
CN113826309B (zh) | 智能型动力生成模块 | |
CN210327236U (zh) | 一种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冷却结构 | |
JP3514496B2 (ja) |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 |
CN220096075U (zh) | 一种集成热管理装置及汽车 | |
WO2023143165A1 (zh) | 热管理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16176264A (zh) | 车辆冷却装置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 |
KR20210120593A (ko) | 차량의 통합 열관리 시스템 | |
CN116176263A (zh) | 流体控制装置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 |
CN216715302U (zh) | 控制阀、换热系统及汽车 | |
CN116176359A (zh) | 车辆冷却装置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 |
CN116176260A (zh) | 流体控制装置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 |
CN114198537A (zh) | 一种集成水阀机构 | |
CN116176262A (zh) | 流体控制装置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 |
CN116176261A (zh) | 流体控制装置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 |
KR102299297B1 (ko) | 차량의 통합열관리 시스템 및 멀티웨이밸브 | |
CN116557591A (zh) | 多通切换阀、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114151577A (zh) | 阀装置及包含该阀装置的冷却系统、车辆 | |
WO2024164209A1 (zh) | 多通阀及车辆的热管理系统、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