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62306A - 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及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及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62306A
CN116162306A CN202310042555.1A CN202310042555A CN116162306A CN 116162306 A CN116162306 A CN 116162306A CN 202310042555 A CN202310042555 A CN 202310042555A CN 116162306 A CN116162306 A CN 1161623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ight
mixed material
crosslinking
ethylene
fl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4255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汤浩
李同兵
祁智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Antopu Polym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Antopu Polym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Antopu Polym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Antopu Polym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4255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62306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623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623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04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ethene
    • C08L23/08Copolymers of ethene
    • C08L23/0846Copolymers of ethene with unsaturated hydrocarbons containing other atoms than carbon or hydrogen atoms
    • C08L23/0853Vinylacet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0Oxides; Hydroxides
    • C08K3/22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 C08K2003/2217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of magnesium
    • C08K2003/2224Magnesium hydroxid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0Oxides; Hydroxides
    • C08K3/22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 C08K2003/2227Oxides; Hydroxides of metals of alumin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38Boro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2003/387Bor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1/00Properties
    • C08L2201/02Flame or fire retardant/resista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1/00Properties
    • C08L2201/22Halogen free composi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12/00Crosslinking
    • C08L2312/08Crosslinking by silan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阻燃绝缘材料技术领域,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包括第一混料和第二混料,第一混料中的组分为第一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第一聚烯烃弹性体、第一相容剂、第一阻燃剂、第一抗氧剂、交联剂、硫化剂以及第一加工助剂,第二混料中的组分为第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第二聚烯烃弹性体、第二相容剂、第二阻燃剂、第二抗氧剂、第二加工助剂、催化剂。将第一混料与第二混料按照重量比为19:1的比例混匀。将混匀后的第一混料与第二混料挤出成型。将成型后的材料在室温下放置3‑5天进行自然交联固化。如此,在室温下进行自然交联固化,无需额外引入设备和额外增加能耗进行交联反应,进而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低烟无卤、高阻燃,并且经济环保的阻燃绝缘材料。

Description

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阻燃绝缘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绝缘材料因其绝缘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工、石化、轻工、建材、纺织等诸多行业领域。特别是在电线电缆中起着绝缘、隔热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在电能的输送过程中,对电缆的绝缘、阻燃等性能要求较高。而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电缆的生产过程、使用过程以及报废过程均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损坏,电缆的绝缘层需要做到低烟无卤。而在通过交联工艺生产绝缘材料时,通常需要通过辐照设备对混料进行辐照交联,这不仅增加了设备采购成本,而且提高了生产过程的能耗,使生产成本增高。
申请号为2012103905995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高温自交联无卤阻燃电缆绝缘料或护套料及制备方法,在生产过程中,虽然交联过程不需要引入辐照设备进行辐照交联,但是其交联过程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完成,需要引入加热设备,依然无法降低设备的采购成本及生产过程的能耗,无法使生产成本降低。
可见,如何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低烟无卤、高阻燃,并且经济环保的阻燃绝缘材料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及制备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如何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低烟无卤、高阻燃,并且经济环保的阻燃绝缘材料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包括:
第一混料和第二混料,第一混料与第二混料的重量比为19:1;
其中,第一混料中各组分的重量分配比为,10-20重量份的第一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0-20重量份的第一聚烯烃弹性体、4-5重量份的第一相容剂、68-75重量份的第一阻燃剂、0.3-0.5重量份的第一抗氧剂、0.5-1重量份的交联剂、0.1-0.5重量份的硫化剂、1-2重量份的第一加工助剂,所述第一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中醋酸乙烯质量含量为28-33%;
第二混料中各组分的重量分配比为,10-20重量份的第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0-20重量份的第二聚烯烃弹性体、4-5重量份的第二相容剂、68-75重量份的第二阻燃剂、0.3-0.5重量份的第二抗氧剂、1-2重量份的第二加工助剂、0.5-1重量份的催化剂,所述第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中醋酸乙烯质量含量为28-33%。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相容剂是乙烯-马来酸酐接枝物、乙烯-马来酸酐-丙烯酸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所述第二相容剂是乙烯-马来酸酐接枝物、乙烯-马来酸酐-丙烯酸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阻燃剂是反应型DOPO-MA改性氢氧化铝阻燃剂、反应型DOPO-MA改性氢氧化镁阻燃剂、硼酸锌阻燃剂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所述第二阻燃剂是反应型DOPO-MA改性氢氧化铝阻燃剂、反应型DOPO-MA改性氢氧化镁阻燃剂、硼酸锌阻燃剂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抗氧剂与所述第二抗氧剂均包括受阻酚类抗氧剂和辅助抗氧剂,定义所述受阻酚类抗氧剂与所述辅助抗氧剂的重量比为n,则有1≤n≤2。
更进一步地,所述受阻酚类抗氧剂是抗氧剂1010、抗氧剂1035、抗氧剂300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所述辅助抗氧剂是硫代二丙酸双酯、亚磷酸脂类抗氧剂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工助剂是硅酮、聚乙烯蜡、硬脂酸、氧化锌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所述第二加工助剂是硅酮、聚乙烯蜡、硬脂酸、氧化锌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更进一步地,所述交联剂是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β-甲氧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所述硫化剂是过氧化二异丙苯。
更进一步地,所述催化剂是螯合锡、二月桂酸二丁基锡、辛酸亚锡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出一种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上述的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包括如下步骤:
制备所述第一混料,制备所述第二混料;
将所述第一混料与所述第二混料按照重量比为19:1的比例混合均匀;
将混匀后的所述第一混料与所述第二混料通过塑化挤出机挤出成型;
将挤出成型后的材料在室温下放置3天至5天进行自然交联固化;
其中,制备所述第一混料的步骤如下,
按照重量分配比将所述第一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所述第一聚烯烃弹性体、所述第一相容剂、所述第一阻燃剂、所述第一抗氧剂、所述交联剂、所述硫化剂以及所述第一加工助剂混匀;
将混匀后的混料在密炼机中进行塑化,塑化时长为10分钟至20分钟,塑化温度为120℃至180℃;
将塑化后的混料放入挤出造粒机中进行造粒;
其中,制备所述第二混料的步骤如下,
按照重量分配比将所述第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所述第二聚烯烃弹性体、所述第二相容剂、所述第二阻燃剂、所述第二抗氧剂、所述第二加工助剂以及所述催化剂混匀;
将混匀后的混料在密炼机中进行塑化,塑化时长为10分钟至20分钟,塑化温度为120℃至180℃;
将塑化后的混料放入挤出造粒机中进行造粒。
更进一步地,制备第一混料与第二混料时的塑化时长均为15分钟,塑化温度均为150℃;
对造粒完成后对成品的所述第一混料和所述第二混料分别进行真空包装。
本申请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提出的一种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及制备方法中,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包括第一混料和第二混料,其中第一混料中的组分为第一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第一聚烯烃弹性体、第一相容剂、第一阻燃剂、第一抗氧剂、交联剂、硫化剂以及第一加工助剂,第二混料中的组分为第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第二聚烯烃弹性体、第二相容剂、第二阻燃剂、第二抗氧剂、第二加工助剂、催化剂。第一混料在加工过程中,首先聚合物树脂在硫化剂发生热解自由基反应,优先失去叔碳原子上的氢原子产生自由基,该自由基与交联剂乙烯基硅烷的乙烯基反应生成含有三甲氧基或乙氧基硅酯基的接枝聚合物。第一混料与第二混料混合挤出后,第二混料中的催化剂会使接枝聚合物首先在空气中的水汽作用下发生水解生产硅醇,然后进一步缩合形成Si-O-Si键,从而使聚合物大分子间产生交联,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如此,在室温下进行自然交联固化,无需额外引入设备以及额外增加能耗进行交联反应,进而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低烟无卤、高阻燃,并且经济环保的阻燃绝缘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所述实施例,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左”、“右”、“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它工艺的应用和/或其它材料的使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提出的一种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包括:
第一混料和第二混料,第一混料与第二混料的重量比为19:1;
其中,第一混料中各组分的重量分配比为,10-20重量份的第一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0-20重量份的第一聚烯烃弹性体、4-5重量份的第一相容剂、68-75重量份的第一阻燃剂、0.3-0.5重量份的第一抗氧剂、0.5-1重量份的交联剂、0.1-0.5重量份的硫化剂、1-2重量份的第一加工助剂,第一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中醋酸乙烯质量含量为28-33%;
第二混料中各组分的重量分配比为,10-20重量份的第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0-20重量份的第二聚烯烃弹性体、4-5重量份的第二相容剂、68-75重量份的第二阻燃剂、0.3-0.5重量份的第二抗氧剂、1-2重量份的第二加工助剂、0.5-1重量份的催化剂,第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中醋酸乙烯质量含量为28-33%。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相容剂是乙烯-马来酸酐接枝物、乙烯-马来酸酐-丙烯酸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第二相容剂是乙烯-马来酸酐接枝物、乙烯-马来酸酐-丙烯酸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阻燃剂是反应型DOPO-MA改性氢氧化铝阻燃剂、反应型DOPO-MA改性氢氧化镁阻燃剂、硼酸锌阻燃剂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第二阻燃剂是反应型DOPO-MA改性氢氧化铝阻燃剂、反应型DOPO-MA改性氢氧化镁阻燃剂、硼酸锌阻燃剂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抗氧剂与第二抗氧剂均包括受阻酚类抗氧剂和辅助抗氧剂,定义受阻酚类抗氧剂与辅助抗氧剂的重量比为n,则有1≤n≤2。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受阻酚类抗氧剂是抗氧剂1010、抗氧剂1035、抗氧剂300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辅助抗氧剂是硫代二丙酸双酯、亚磷酸脂类抗氧剂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工助剂是硅酮、聚乙烯蜡、硬脂酸、氧化锌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第二加工助剂是硅酮、聚乙烯蜡、硬脂酸、氧化锌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交联剂是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β-甲氧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硫化剂是过氧化二异丙苯。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催化剂是螯合锡、二月桂酸二丁基锡、辛酸亚锡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另一方面,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制备所述第一混料,制备所述第二混料;
将所述第一混料与所述第二混料按照重量比为19:1的比例混合均匀;
将混匀后的所述第一混料与所述第二混料通过塑化挤出机挤出成型;
将挤出成型后的材料在室温下放置3天至5天进行自然交联固化;
其中,制备所述第一混料的步骤如下,
按照重量分配比将所述第一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所述第一聚烯烃弹性体、所述第一相容剂、所述第一阻燃剂、所述第一抗氧剂、所述交联剂、所述硫化剂以及所述第一加工助剂混匀;
将混匀后的混料在密炼机中进行塑化,塑化时长为10分钟至20分钟,塑化温度为120℃至180℃;
将塑化后的混料放入挤出造粒机中进行造粒;
其中,制备所述第二混料的步骤如下,
按照重量分配比将所述第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所述第二聚烯烃弹性体、所述第二相容剂、所述第二阻燃剂、所述第二抗氧剂、所述第二加工助剂以及所述催化剂混匀;
将混匀后的混料在密炼机中进行塑化,塑化时长为10分钟至20分钟,塑化温度为120℃至180℃;
将塑化后的混料放入挤出造粒机中进行造粒。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混料在加工过程中,首先聚合物树脂(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烯烃弹性体)在硫化剂发生热解自由基反应,优先失去叔碳原子上的氢原子产生自由基,该自由基与交联剂乙烯基硅烷的乙烯基反应生成含有三甲氧基或乙氧基硅酯基的接枝聚合物。第一混料与第二混料混合挤出后,第二混料中的催化剂会室温条件下使接枝聚合物首先在空气中的水汽作用下在发生水解生产硅醇,然后进一步缩合形成Si-O-Si键,从而使聚合物大分子间产生交联,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
如此,在室温下进行自然交联固化,无需额外引入设备以及额外增加能耗进行交联反应,进而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低烟无卤、高阻燃,并且经济环保的阻燃绝缘材料。
实施例一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提出的一种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本申请提出的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包括如下步骤:
制备第一混料,制备第二混料;
将第一混料与第二混料按照重量比为19:1的比例混合均匀;
将混匀后的第一混料与第二混料通过塑化挤出机挤出成型,制备成2.5平方的WDZB1-BYJ电线;
将挤出成型后的材料在室温下放置4天进行自然交联固化;
进行性能测试。
其中,制备第一混料的步骤如下:
按照重量分配比将14重量份的第一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4重量份的第一聚烯烃弹性体、4.5重量份的第一相容剂、69重量份的第一阻燃剂、0.4重量份的第一抗氧剂、0.8重量份的交联剂、0.3重量份的硫化剂以及1.5重量份的第一加工助剂混匀;
将混匀后的混料在密炼机中进行塑化,塑化时长为15分钟,塑化温度为150℃;
将塑化后的混料放入挤出造粒机中进行造粒;
对造粒完成后对成品的第一混料进行真空包装。
其中,制备第二混料的步骤如下:
按照重量分配比将12重量份的第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2重量份的第二聚烯烃弹性体、4.5重量份的第二相容剂、69重量份的第二阻燃剂、0.4重量份的第二抗氧剂、1.5重量份的第二加工助剂以及0.6重量份的催化剂混匀;
将混匀后的混料在密炼机中进行塑化,塑化时长为15分钟,塑化温度为150℃;
将塑化后的混料放入挤出造粒机中进行造粒;
对造粒完成后对成品的第二混料进行真空包装。
为了验证2.5平方的WDZB1-BYJ电线是否进行了自然交联,采用热延伸率的测试,其检验依据为《GB5013.3-5013.7-1997》、《TB8735.1-8735.3-1998》、《GB/T2951.5-1997》。
实施例二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提出的一种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本申请提出的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包括如下步骤:
制备第一混料,制备第二混料;
将第一混料与第二混料按照重量比为19:1的比例混合均匀;
将混匀后的第一混料与第二混料通过塑化挤出机挤出成型,制备成4平方的WDZB1-BYJ电线;
将挤出成型后的材料在室温下放置4天进行自然交联固化;
进行性能测试。
其中,制备第一混料的步骤如下:
按照重量分配比将14重量份的第一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4重量份的第一聚烯烃弹性体、4.5重量份的第一相容剂、69重量份的第一阻燃剂、0.4重量份的第一抗氧剂、0.8重量份的交联剂、0.3重量份的硫化剂以及1.5重量份的第一加工助剂混匀;
将混匀后的混料在密炼机中进行塑化,塑化时长为15分钟,塑化温度为150℃;
将塑化后的混料放入挤出造粒机中进行造粒;
对造粒完成后对成品的第一混料进行真空包装。
其中,制备第二混料的步骤如下:
按照重量分配比将12重量份的第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2重量份的第二聚烯烃弹性体、4.5重量份的第二相容剂、69重量份的第二阻燃剂、0.4重量份的第二抗氧剂、1.5重量份的第二加工助剂以及0.6重量份的催化剂混匀;
将混匀后的混料在密炼机中进行塑化,塑化时长为15分钟,塑化温度为150℃;
将塑化后的混料放入挤出造粒机中进行造粒;
对造粒完成后对成品的第二混料进行真空包装。
为了验证4平方的WDZB1-BYJ电线是否进行了自然交联,采用热延伸率的测试,其检验依据为《GB5013.3-5013.7-1997》、《TB8735.1-8735.3-1998》、《GB/T2951.5-1997》。
实施例三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提出的一种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本申请提出的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包括如下步骤:
制备第一混料,制备第二混料;
将第一混料与第二混料按照重量比为19:1的比例混合均匀;
将混匀后的第一混料与第二混料通过塑化挤出机挤出成型,制备成6平方的WDZB1-BYJ电线;
将挤出成型后的材料在室温下放置4天进行自然交联固化;
进行性能测试。
其中,制备第一混料的步骤如下:
按照重量分配比将14重量份的第一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4重量份的第一聚烯烃弹性体、4.5重量份的第一相容剂、69重量份的第一阻燃剂、0.4重量份的第一抗氧剂、0.8重量份的交联剂、0.3重量份的硫化剂以及1.5重量份的第一加工助剂混匀;
将混匀后的混料在密炼机中进行塑化,塑化时长为15分钟,塑化温度为150℃;
将塑化后的混料放入挤出造粒机中进行造粒;
对造粒完成后对成品的第一混料进行真空包装。
其中,制备第二混料的步骤如下:
按照重量分配比将12重量份的第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2重量份的第二聚烯烃弹性体、4.5重量份的第二相容剂、69重量份的第二阻燃剂、0.4重量份的第二抗氧剂、1.5重量份的第二加工助剂以及0.6重量份的催化剂混匀;
将混匀后的混料在密炼机中进行塑化,塑化时长为15分钟,塑化温度为150℃;
将塑化后的混料放入挤出造粒机中进行造粒;
对造粒完成后对成品的第二混料进行真空包装。
为了验证6平方的WDZB1-BYJ电线是否进行了自然交联,采用热延伸率的测试,其检验依据为《GB5013.3-5013.7-1997》、《TB8735.1-8735.3-1998》、《GB/T2951.5-1997》。
表1为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的原料组分表
Figure SMS_1
表二为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制备成2.5平方的WDZB1-BYJ电线、4平方的WDZB1-BYJ电线以及6平方的WDZB1-BYJ电线挤出成型后在室温下放置3天至5天进行自然交联固化的性能测试指标表
Figure SMS_2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此外,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混料和第二混料,第一混料与第二混料的重量比为19:1;
其中,第一混料中各组分的重量分配比为,10-20重量份的第一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0-20重量份的第一聚烯烃弹性体、4-5重量份的第一相容剂、68-75重量份的第一阻燃剂、0.3-0.5重量份的第一抗氧剂、0.5-1重量份的交联剂、0.1-0.5重量份的硫化剂、1-2重量份的第一加工助剂,所述第一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中醋酸乙烯质量含量为28-33%;
第二混料中各组分的重量分配比为,10-20重量份的第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0-20重量份的第二聚烯烃弹性体、4-5重量份的第二相容剂、68-75重量份的第二阻燃剂、0.3-0.5重量份的第二抗氧剂、1-2重量份的第二加工助剂、0.5-1重量份的催化剂,所述第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中醋酸乙烯质量含量为28-3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相容剂是乙烯-马来酸酐接枝物、乙烯-马来酸酐-丙烯酸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所述第二相容剂是乙烯-马来酸酐接枝物、乙烯-马来酸酐-丙烯酸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燃剂是反应型DOPO-MA改性氢氧化铝阻燃剂、反应型DOPO-MA改性氢氧化镁阻燃剂、硼酸锌阻燃剂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所述第二阻燃剂是反应型DOPO-MA改性氢氧化铝阻燃剂、反应型DOPO-MA改性氢氧化镁阻燃剂、硼酸锌阻燃剂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氧剂与所述第二抗氧剂均包括受阻酚类抗氧剂和辅助抗氧剂,定义所述受阻酚类抗氧剂与所述辅助抗氧剂的重量比为n,则有1≤n≤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受阻酚类抗氧剂是抗氧剂1010、抗氧剂1035、抗氧剂300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所述辅助抗氧剂是硫代二丙酸双酯、亚磷酸脂类抗氧剂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工助剂是硅酮、聚乙烯蜡、硬脂酸、氧化锌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所述第二加工助剂是硅酮、聚乙烯蜡、硬脂酸、氧化锌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联剂是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β-甲氧乙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所述硫化剂是过氧化二异丙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是螯合锡、二月桂酸二丁基锡、辛酸亚锡中的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组合。
9.一种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制备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种所述的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包括如下步骤:
制备所述第一混料,制备所述第二混料;
将所述第一混料与所述第二混料按照重量比为19:1的比例混合均匀;
将混匀后的所述第一混料与所述第二混料通过塑化挤出机挤出成型;
将挤出成型后的材料在室温下放置3天至5天进行自然交联固化;
其中,制备所述第一混料的步骤如下,
按照重量分配比将所述第一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所述第一聚烯烃弹性体、所述第一相容剂、所述第一阻燃剂、所述第一抗氧剂、所述交联剂、所述硫化剂以及所述第一加工助剂混匀;
将混匀后的混料在密炼机中进行塑化,塑化时长为10分钟至20分钟,塑化温度为120℃至180℃;
将塑化后的混料放入挤出造粒机中进行造粒;
其中,制备所述第二混料的步骤如下,
按照重量分配比将所述第二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所述第二聚烯烃弹性体、所述第二相容剂、所述第二阻燃剂、所述第二抗氧剂、所述第二加工助剂以及所述催化剂混匀;
将混匀后的混料在密炼机中进行塑化,塑化时长为10分钟至20分钟,塑化温度为120℃至180℃;
将塑化后的混料放入挤出造粒机中进行造粒。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第一混料与第二混料时的塑化时长均为15分钟,塑化温度均为150℃;
对造粒完成后对成品的所述第一混料和所述第二混料分别进行真空包装。
CN202310042555.1A 2023-01-28 2023-01-28 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及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616230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42555.1A CN116162306A (zh) 2023-01-28 2023-01-28 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及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42555.1A CN116162306A (zh) 2023-01-28 2023-01-28 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及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62306A true CN116162306A (zh) 2023-05-26

Family

ID=86412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42555.1A Pending CN116162306A (zh) 2023-01-28 2023-01-28 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及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62306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13020A (zh) * 2012-12-25 2013-04-03 上海新上化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硅烷自然交联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电缆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04883A (zh) * 2012-03-14 2013-09-18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含磷杂环化合物的无卤阻燃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的组合物
CN110272607A (zh) * 2019-07-10 2019-09-24 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150℃硅烷交联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绝缘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136070A (zh) * 2021-04-23 2021-07-20 无锡杰科塑业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薄壁线用硅烷自交联阻燃聚烯烃料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04883A (zh) * 2012-03-14 2013-09-18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含磷杂环化合物的无卤阻燃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的组合物
CN103013020A (zh) * 2012-12-25 2013-04-03 上海新上化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硅烷自然交联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电缆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72607A (zh) * 2019-07-10 2019-09-24 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150℃硅烷交联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绝缘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3136070A (zh) * 2021-04-23 2021-07-20 无锡杰科塑业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薄壁线用硅烷自交联阻燃聚烯烃料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79717B (zh) 阻燃性的硅烷交联烯烃树脂的制造方法、绝缘电线以及绝缘电线的制造方法
JP5640889B2 (ja) 電線・ケーブル
CN101245169B (zh) 免水煮低烟无卤阻燃硅烷交联聚烯烃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AU635225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filled water-crosslinkable silane copolymer composition
CN111004433A (zh) 一种光伏电缆用辐照交联低烟无卤护套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255247A (zh) 免水煮硅烷交联聚烯烃组合物
KR950009166B1 (ko) 난연성 수지 조성물의 제조방법, 그것으로부터의 난연성 수지 조성물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절연전선 및 절연튜우브
CN105308102A (zh) 耐热性硅烷交联树脂成型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了耐热性硅烷交联树脂成型体的耐热性制品
CN114015147A (zh) 一种硅烷交联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电缆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662038A (zh) 一种b1级阻燃耐超低温低烟无卤聚烯烃电缆料
CN114702749A (zh) 一种阻燃聚烯烃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54639A (zh) 一种环保型无卤阻燃电线电缆的生产方法
CN111961274A (zh) 一种光伏电缆用绝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806001A (zh) 一种提高低烟无卤护套材料抗开裂的方法
CN111303528A (zh) 一种电力电缆用无卤低烟高阻燃高隔氧电缆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213741A (zh) 一种耐热水耐油的热塑性低烟无卤阻燃聚烯烃电缆料
CN108350222B (zh) 稳定的可湿固化聚合物组合物
CN116162306A (zh) 自交联阻燃绝缘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04822744A (zh) 使用了耐热性硅烷交联性树脂组合物的成型体的制造方法
CN111647271A (zh) 一种耐高温阻燃有机硅弹性体电缆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4864163B (zh) 一种耐高温阻燃电缆
JP2001031831A (ja) 架橋性難燃樹脂組成物
CN114426728A (zh) 一种可高效挤出的硅烷交联型电缆绝缘材料
JP2000336215A (ja) 架橋性難燃性樹脂組成物
CN112430367A (zh) 一种辐照交联硅橡胶基材储能电缆料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