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60023A - 一种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及增材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及增材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60023A
CN116160023A CN202310149375.3A CN202310149375A CN116160023A CN 116160023 A CN116160023 A CN 116160023A CN 202310149375 A CN202310149375 A CN 202310149375A CN 116160023 A CN116160023 A CN 1161600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ser
blue
additive manufacturing
laser generator
pow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4937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常成
闫星辰
卢冰文
高硕洪
董东东
刘敏
杨军红
郑江鹏
王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Guangdong Hong Kong Macao Dawan District Har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Institute of New Materials of Guang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Guangdong Hong Kong Macao Dawan District Har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Institute of New Materials of Guang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Guangdong Hong Kong Macao Dawan District Har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Institute of New Materials of Guang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Guangdong Hong Kong Macao Dawan District Har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31014937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60023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600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6002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21951 priority patent/WO2024012610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34Laser welding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joi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FWORKING METALLIC POWDER; MANUFACTURE OF ARTICLES FROM METALLIC POWDER; MAKING METALLIC POWDER;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LIC POWDER
    • B22F10/00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workpieces or articles from metallic powder
    • B22F10/20Direct sintering or melting
    • B22F10/25Direct deposition of metal particles, e.g. direct metal deposition [DMD] or laser engineered net shaping [L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FWORKING METALLIC POWDER; MANUFACTURE OF ARTICLES FROM METALLIC POWDER; MAKING METALLIC POWDER;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LIC POWDER
    • B22F10/00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workpieces or articles from metallic powder
    • B22F10/20Direct sintering or melting
    • B22F10/28Powder bed fusion, e.g. selective laser melting [SLM] or electron beam melting [EB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FWORKING METALLIC POWDER; MANUFACTURE OF ARTICLES FROM METALLIC POWDER; MAKING METALLIC POWDER;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LIC POWDER
    • B22F12/00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uxiliary means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Combination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or devices with other processing apparatus or devices
    • B22F12/40Radiation means
    • B22F12/41Radiation mean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e.g. laser or electron bea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FWORKING METALLIC POWDER; MANUFACTURE OF ARTICLES FROM METALLIC POWDER; MAKING METALLIC POWDER; 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LIC POWDER
    • B22F12/00Apparatus 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uxiliary means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Combination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or devices with other processing apparatus or devices
    • B22F12/40Radiation means
    • B22F12/44Radiation mean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radiation means
    • B22F12/45Two or mo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3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B33Y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33Y10/00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3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B33Y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33Y30/00Apparatus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aser Beam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及增材制造方法,涉及增材制造技术领域。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包括红外激光发生器、红外光准直透镜、蓝光激光发生器、蓝光准直透镜、二向色镜和聚焦透镜,其他部分均为激光增材制造系统的常见配套系统。本发明采用多波长光束进行复合加工的思路,即采用多束低功率的脉冲式蓝光激光在焦点处进行合束处理以提高实际加工面积、激光输出的能量密度,在减少蓝光激光在光纤中的能量损失率、提升高反射材料对激光吸收率的同时,使用大大光斑的红外激光对其熔池进行扩大和维持,以达到提高增材效率、降低能耗等目的,是用于激光加工像铜、铝等高反射率材料的一种极佳手段。

Description

一种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及增材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增材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及增材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利用高能激光束作为能量源的激光增材制造技术(Laser additivemanufacturing,LAM)是基于分层制造原理,采用材料逐层累加的方法,直接将数字化模型制造为实体零件的一种新型制造技术。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F42国际委员会给出了增材制造的定义:增材制造是依据三维模型数据将材料连接制作成物体的过程,相对于减法制造,它通常是逐层累加的过程。增材制造技术集成了数字化技术、制造技术、激光技术以及新材料技术等多个学科技术,可以直接将CAD数字模型快速而精密地制造成三维实体零件,实现真正的“自由制造”。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增材制造技术具有柔性高、无模具、周期短、不受零件结构和材料限制等一系列优点,在航天航空、汽车、电子、医疗、军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激光增材制造技术所应用的材料已涵盖钛合金、高温合金、铁基合金、铝合金、难熔合金、非晶合金、陶瓷以及梯度材料等,在航空航天领域中高性能复杂构件和生物制造领域中多孔复杂结构制造具有显著优势。激光增材制造技术按照其成形原理进行分类,最具代表性的为以粉床铺粉为技术特征的激光选区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和以同步送粉为技术特征的激光立体成形(Laser solid forming)技术。但不论是哪种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现阶段采用最多的仍是以960-1100nm波段的近红外激光做为加工源,这就导致对红光吸收率较低的高反射率金属(如:金、银、铜、铝)难以得到较好熔化及成形。
为解决该问题,在激光增材制造加工系统的构建方面提出了使用对激光吸收率较高的短波长(450nm)蓝光激光作为激光增材制造的能量源,但由于光纤对蓝光激光的吸收率高,导致其在经过光纤耦合后将会形成至少15%的能量损失且易烧毁光纤。现有技术也有采用蓝光/红光2种激光光路的方式集成了双波长激光,以通过振镜调节实现大尺寸红光预热,小尺寸蓝光精细加工的效果。但是红蓝激光在使用同一振镜进行光路调节时将避免不了对蓝光激光产生干涉,无法实现预期效果。并且,所产生的蓝色激光能量密度仍是以高斯模(TEM00)为主,无法降低激光增材过程中产生的匙孔效应,仍有较多气孔和裂纹的形成。
因此,为了解决高反射率金属材料对红外激光吸收率低导致的加工困难,蓝色激光在持续传输过程中对光纤的损伤问题,以及高斯单模激光容易产生的匙孔现象,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及增材制造方法,既解决了单纯的红外激光加工高反射率材料时需要极高能量密度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蓝光激光输出能量低,无法使材料及熔池得到较好熔化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用于形成红蓝激光复合加工光路,包括红外激光发生器、红外光准直透镜、蓝光激光发生器、蓝光准直透镜、二向色镜和聚焦透镜,红外激光发生器、红外光准直透镜、二向色镜和聚焦透镜依次通过光纤进行光路连接,蓝光激光发生器、蓝光准直透镜、二向色镜和聚焦透镜依次通过光纤进行光路连接;
二向色镜朝向红外激光发生器的一面镀有红外透光膜层,朝向蓝光激光发生器的一面镀有蓝光全反膜;
聚焦透镜的光路输出部分用于外接振镜系统或熔覆枪头。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二向色镜倾斜设置,且二向色镜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45度;
红外激光发生器位于二向色镜的上方,蓝光激光发生器位于二向色镜的一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蓝光激光发生器为4个氮化镓作为泵浦源的低功率蓝光激光器,蓝光激光发生器和聚焦透镜被配置成从蓝光激光发生器激发出能量为高斯光束的平行光束,且两两光束间在高斯光束半峰高处进行重合。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输出的多束蓝色平行激光在与入射轴呈10~45°的聚焦透镜处发生汇聚,汇聚结果为光束直径的1/3~2/3(即单束光的半峰宽高处)将发生能量叠加,以使入射中轴处汇聚成1个原单束蓝光直径1~1.5倍的一个近圆形光斑或矩形光斑,并使汇聚的蓝光光束完全落在红外激光的内部。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红外激光发生器为YAG光纤激光器。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光纤为双包层有源光纤。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与红外激光发生器和蓝光激光发生器连接。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增材制造方法,利用前述实施方式中任一项的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进行增材制造。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红外激光发生器的光斑尺寸为4束蓝光激光合束后尺寸的1.2~2倍,红外激光发生器在激光加工过程中保持持续出光状态,蓝光激光发生器的关/出光频率为1-10HZ;
优选地,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用于送粉式增材设备中时,红外激光发生器的功率为3000-6000W,蓝光激光发生器的功率为300-1000W;蓝光激光发生器的激光光斑直径为1-2mm;
优选地,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用于铺粉式增材设备中时,红外激光发生器的功率为500-1000W,蓝光激光发生器的功率为50-100W,蓝光激光发生器的激光光斑直径为30-50μm。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包括:
根据目标零件使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3D模型,将虚拟模型导入增材制造的控制系统中进行零件扫描路径的生成;
将待加工粉末倒入储粉仓中,等待高能激光束的增材制造成形;
在惰性气体的保护下,使用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对高反射率金属粉末进行所期望零件的成形制造;
优选地,三维建模软件选自UG、Solidworks和CATIA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待加工粉末选自铜和铝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待加工粉末为球形颗粒,用于铺粉式增材设备时,待加工粉末的粒径为15-72μm;用于送粉式增材设备中时,待加工粉末的粒径为90-150μm;
优选地,待加工粉末在倒入储粉仓之前进行干燥;更优选地,采用真空干燥的方式进行干燥,控制干燥温度为120-200℃,真空度为-0.080~-0.1MPa。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红外激光发生器发出的红外激光和蓝光激光发生器发出的蓝光激光分别经过红外光准直透镜和蓝光准直透镜后,经过二向色镜后利用聚焦透镜聚焦,将不同波长的红外激光和蓝光激光进行耦合,但是仅为终端输出部位的能量复合,整体光路系统简单易实现、成本低、适用性广,在送粉式和铺粉式等激光增材制造系统中都可以得到很好地推广。红外激光发生器在工作过程中持续出光,蓝光激光发生器可以为关/出光频率较低的脉冲式激光,在蓝光关光过程中则由高能量的红外激光扩大并维持熔池的形状和深度,保证其可以实现有效熔化和快速成形的同时,降低持续输出蓝光带来的高能耗,既解决了单纯的红外激光加工高反射率材料时需要极高能量密度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蓝光激光输出能量低,无法使材料及熔池得到较好熔化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激光能量分布:(a)复合后的多个小尺寸蓝光激光;(b)大尺寸红光激光;
图3为实施例1蓝光/红外激光纯铜增材制造:(a)激光增材后表面;(b)激光增材后截面;
图4为实施例2蓝光/红外激光7075铝合金增材制造:(a)激光增材后表面;(b)激光增材后截面;
图5为实施例3加工后的纯铜激光增材层;
图6为实施例4加工后的7075铝合金激光增材层;
图7为对比例1红外激光在纯铜基体表面增材镍基合金涂层;
图8为对比例2蓝光激光增材7075铝合金涂层;
图9为对比例3加工后的7075铝合金激光增材层;
图10为对比例4加工后的纯铜激光增材层。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001-红外激光发生器;002-光纤;0031-红外光准直透镜;0032-蓝光准直透镜;004-二向色镜;005-蓝光激光发生器;006-聚焦透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请参照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用于形成红蓝激光复合加工光路,包括红外激光发生器001、红外光准直透镜0031、蓝光激光发生器005、蓝光准直透镜0032、二向色镜004和聚焦透镜006,将不同波长的红外激光和蓝光激光进行耦合,但是仅为终端输出部位的能量复合。
具体地,红外激光发生器001、红外光准直透镜0031、二向色镜004和聚焦透镜006依次通过光纤002进行光路连接,蓝光激光发生器005、蓝光准直透镜0032、二向色镜004和聚焦透镜006依次通过光纤进行光路连接。二向色镜004朝向红外激光发生器001的一面镀有红外透光膜层,以使红外激光透过;朝向蓝光激光发生器005的一面镀有蓝光全反膜,以使蓝光激光都反射与红外激光耦合。为终端输出部位的能量复合,整体光路系统简单易实现、成本低、适用性广,在送粉式和铺粉式等激光增材制造系统中都可以得到很好地推广。
进一步地,聚焦透镜006的光路输出部分用于外接振镜系统或熔覆枪头,对于铺粉式增材系统(SLM)选择外接振镜系统,而对于送粉式增材系统(LSF)选择外接熔覆枪头,其他部分均为激光增材制造系统的常见配套系统。
在一些实施例中,二向色镜004倾斜设置,且二向色镜004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45度;红外激光发生器001位于二向色镜004的上方,蓝光激光发生器005位于二向色镜004的一侧。红外激光发生器001与二向色镜004的对齐方式,以及蓝光激光发生器005与二向色镜004的对齐方式,均为常规方式,控制二向色镜004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45度即可。具体地,二向色镜004与水平面的夹角可以为30度、35度、40度、45度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蓝光激光发生器005为4个氮化镓作为泵浦源的低功率蓝光激光器,蓝光激光发生器005和聚焦透镜006被配置成从蓝光激光发生器005激发出能量为高斯光束(TEM00)的平行光束,且两两光束间在高斯光束半峰高处进行重合,以便4束蓝光激光在经过聚焦透镜006合束后呈现近似平顶激光的能量密度分布,保证其以较高能量密度熔化高反射率材料的同时,降低了高斯光束带来的稀释率和匙孔效应,减少孔洞、裂纹等缺陷形成的可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两光束间在高斯光束半峰高处进行重合可以采用如下控制手段:输出的多束蓝色平行激光在与入射轴呈10~45°的聚焦透镜处发生汇聚,汇聚结果为光束直径的1/3~2/3(即单束光的半峰宽高处)将发生能量叠加,以使入射中轴处汇聚成1个原单束蓝光直径1~1.5倍的一个近圆形光斑或矩形光斑,并使汇聚的蓝光光束完全落在红外激光的内部。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4束脉冲式蓝光激光复合方法不仅不需要在光路系统中进行繁复的耦合操作,而且在可成形区域得到加工尺寸大、能量密度高且分布均匀的近平顶激光。保证了待加工的高反射率粉体材料可充分吸收蓝光激光能量,使其快速熔化的同时,降低了能量损耗,减轻了蓝光激光对光纤的损害作用。
进一步地,红外激光发生器001可以但不限于YAG光纤激光器,以提升其在光纤中的传导效率和光束质量,光束能量为高斯光束(TEM00),以降低制造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纤002可以但不限于双包层有源光纤,采用双包层有源光纤,一方面有利于降低蓝光激光在传输过程中发生的能量损耗,另一方面通过双包层光纤良好的导热系统,提升了其散热效率,减少因激光能量过高而出现的光纤烧损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与红外激光发生器001和蓝光激光发生器005连接,通过外置控制系统控制红外激光发生器001和蓝光激光发生器005工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增材制造方法,利用上述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进行增材制造,通过改进红蓝激光复合加工光路系统,以最终实现多模激光能量分布、激光加工效率及零件成型质量等多方面的提升。
具体而言,增材制造方法包括:
S1、待加工粉末前处理
将待加工粉末放入真空干燥箱中进行干燥,以去除粉末中的杂质,满足工艺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待加工粉末选自铜和铝中的至少一种,可以为任意一种或几种,适合于上述高反射率材料,粉末纯度至少为99.0wt.%。
进一步地,待加工粉末为球形颗粒,用于铺粉式增材设备时,待加工粉末的粒径为15-72μm(15μm、20μm、40μm、60μm、72μm等);用于送粉式增材设备中时,待加工粉末的粒径为90-150μm(90μm、120μm、150μm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采用真空干燥的方式进行干燥,控制干燥温度为120-200℃,真空度为-0.080~-0.1MPa。具体地,干燥温度可以为120℃、150℃、170℃、200℃等,真空度为-0.080MPa、-0.090MPa、-0.1MPa等,干燥时间不限,根据所选择粉末,一般选择为0.5-3h。
S2、生成零件扫描路径
根据目标零件使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3D模型,将虚拟模型导入增材制造的控制系统中进行零件扫描路径的生成。具体地,扫描路径是通过将三维模型中的信息转换为多个切片,并将每个切片限定为所述零件的横截面层后采用上述方法制造实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三维建模软件选自UG、Solidworks和CATIA中的至少一种,可以为以上任意一种专业建模软件。
S3、成形制造
将待加工粉末倒入储粉仓中,等待高能激光束的增材制造成形;在惰性气体的保护下,使用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对高反射率金属粉末进行所期望零件的成形制造,具体的成形原理可以参照现有技术。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粉仓是充满惰性气体进行保护的,高纯惰性气体可以但不限于为氮气、氩气等,纯度为99.999vol.%。成形制造时所使用的惰性气体可以但不限于氮气、氩气等,纯度为99.999vol.%。
需要说明的是,零件是通过激光增材制造的技术加工而成的,由于铺粉式、送粉式的激光增材制造系统在国内外的命名方法不同,涉及到以下激光增材制造的工艺均可使用本发明实施例的光路系统及制造方法,铺粉式激光增材制造方法常被命名为选择性激光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选择性激光烧结(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SLS)、直接金属激光烧结成型技术(Direct Metal Laser-Sintering,DMLS)、激光粉末床熔融成形(Laser Powder Bed Fusion,LPBF)等;送粉式的激光增材制造方法常被命名为激光金属熔覆沉积技术(LMD,Laser Metal Deposition)、激光近净成型技术(LENS,LaserEngineered Net Shaping)、激光立体成形技术(LSF,Laser Solid Forming)等。
发明人对红外激光发生器001和蓝光激光发生器005的参数进行了优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红外激光发生器001的光斑尺寸为4束蓝光激光合束后尺寸的1.2~2倍(如1.2倍、1.5倍、1.8倍、2.0倍等),以保证蓝光激光的焦点完全落在红外激光中,使得形成的熔池可以保持稳定形状。
为保证高反射率材料的充分熔化和高质量成形,红外激光发生器001在激光加工过程中保持持续出光状态,红外激光发生器001在激光加工过程中将保持持续出光状态,而蓝光激光发生器005可选择性的有2束光还是4束光进行复合。为降低能耗,提升蓝光激光发生器的质量及寿命,蓝光激光发生器005优选为关/出光频率较低的脉冲式激光,根据扫描速度的快慢和单道成形长度,关/出光频率优选为1-10HZ,即每加工到一次未熔材料前都会出蓝光,以保证高反射率材料可以充分吸收蓝光并完全熔化,而在蓝光关光过程中则由高能量的红外激光扩大并维持熔池的形状和深度,保证其可以实现有效熔化和快速成形的同时,降低持续输出蓝光带来的高能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用于送粉式增材设备中时,红外激光发生器001的功率为3000-6000W(如3000W、4000W、5000W、6000W等),蓝光激光发生器005的功率为300-1000W(如300W、500W、700W、1000W等);红外激光发生器001的功率较高,以保证有足够的能量充分熔化高反射率材料;蓝光激光发生器005是低功率,以保证有足够的能量充分熔化高反射率材料的同时,不会因为所需的能量密度过高导致蓝光激光器的体积过大。蓝光激光发生器005的激光光斑直径为1-2mm(如1.0mm、1.5mm、2.0mm等),以使蓝光激光发生器005在所设定功率下具有较好的光束质量和焦点光斑,防止由于蓝光在光纤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失而无法充分熔化高反射率材料。红外激光发生器001的光斑尺寸为4束蓝光激光合束后尺寸的1.2~2倍,根据蓝光激光发生器005的激光光斑直径进行调整。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用于铺粉式增材设备中时,红外激光发生器001的功率为500-1000W(如500W、700W、1000W等),蓝光激光发生器005的功率为50-100W(如50W、80W、100W等),蓝光激光发生器005的激光光斑直径为30-50μm(如30μm、40μm、50μm等)。利用发生器的功率和激光光斑直径配合,以保证在所设定功率下具有较好的光束质量和焦点光斑,防止由于蓝光在光纤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失而无法充分熔化高反射率材料。
需要补充的是,无论是送粉式增材设备还是铺粉式增材设备,都是采用大功率大尺寸的红外激光在蓝光激光将高反射率材料充分熔化后,发挥出了扩大熔池,稳定熔池形貌的作用。既解决了单纯的红外激光加工高反射率材料时需要的极高能量密度,同时也解决了蓝光激光输出能量低,无法使材料及熔池得到较好熔化的窘境,扩大了激光增材制造系统的使用范畴。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特征和性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增材制造方法,利用图1中的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进行增材制造,具体如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包括红外激光发生器001、红外光准直透镜0031、蓝光激光发生器005、蓝光准直透镜0032、二向色镜004和聚焦透镜006。红外激光发生器001、红外光准直透镜0031、二向色镜004和聚焦透镜006依次通过光纤002(双包层有源光纤)进行光路连接,蓝光激光发生器005、蓝光准直透镜0032、二向色镜004和聚焦透镜006依次通过光纤(双包层有源光纤)进行光路连接。
二向色镜004与水平面的夹角为40°,蓝光激光发生器005为4个氮化镓作为泵浦源的低功率蓝光激光器,蓝光激光发生器005和聚焦透镜006被配置成从蓝光激光发生器005激发出能量为高斯光束(TEM00)的平行光束,且两两光束间在高斯光束半峰高处进行重合。二向色镜004朝向红外激光发生器001一面镀有红外透光膜层,朝向蓝光激光发生器005一面镀有蓝光全反膜,保证红外激光和蓝光激光都可以在有效聚焦后被熔覆枪头输出。
红外激光发生器001使用的是额定功率6000W,波长1064nm,能量形式为高斯光束(TEM00),能量密度分布如图2中(a)所示,聚焦直径为4mm的红外激光发生器。
蓝光激光发生器005使用的是4个额定功率为1000W,其中,单个聚焦直径为1.8mm,能量形式为高斯光束(TEM00)的蓝光激光发生器,4束激光在合束后的光斑直径约为2.3mm,波长为450nm,能量密度分布如图2中(b)所示。
红外激光发生器001外接Nd:YAG(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器)泵浦源,蓝光激光发生器005外接GaN(氮化镓)泵浦源,之后将红外激光发生器001和蓝光激光发生器005与外接电机控制系统进行连结,最终的光路输出部分,即聚焦透镜006与熔覆枪头进行连结。本实施例未提及的操作步骤可以参照上述说明书的内容。
表1显示了不同种高反射率粉末材料对不同波段光的吸收情况。
表1.多种高反射率材料在不同波段照射下的吸收率
Figure BDA0004090281520000121
可以看出,粉末材料对红外/蓝光激光复合后的吸收率是最高的,均都超过了粉体材料对单种波段光的吸收情况,之后,采用本实施例提出的红外/蓝光激光复合加工系统进行纯铜件的增材制造。
实施例1中在铜基板表面进行的纯铜增材制造工艺为:使用的单个蓝光激光功率为650W,出/关光频率为5HZ,红光激光功率2000W,扫描速度10mm/s,送粉速度1.5g/min。
图3展示了加工后的激光增材层,其表面质量良好,截面中仅有少量孔洞,表明使用本实施例提出的红蓝光复合加工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实施例2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光路系统,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参数控制:
在铝合金基板表面进行的7075铝合金增材制造工艺为:使用的单个蓝光激光功率为850W,出/关光频率为4HZ,红光激光功率1500W,扫描速度10mm/s,送粉速度1.5g/min。
图4展示了加工后的7075铝合金激光增材层,其单道沉积层表面质量良好,截面中仅有少量孔洞,受到红外激光高斯光束的影响,沉积层较深,保证了与基体界面的良好结合,很好地解决了铝合金焊接难、熔合差、增材不易等现状。
实施例3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光路系统,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参数控制:
在铜基板表面进行的纯铜增材制造工艺为:使用的单个蓝光激光功率为700W,出/关光频率为4HZ,4束光聚焦后的光斑直径为2.88mm,红光激光功率1200W,扫描速度8mm/s,送粉速度2.5g/min。
图5展示了加工后的纯铜激光增材层,多层熔覆后的表面质量良好,无明显裂纹或焊合不好等问题。
实施例4
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光路系统,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参数控制:
在铝合金基板表面进行的7075铝合金增材制造工艺为:使用的单个蓝光激光功率为750W,出/关光频率为3HZ,红光激光功率1800W,扫描速度6mm/s,送粉速度2.1g/min。
图6展示了加工后的7075铝合金激光增材层,单层沉积厚度可达0.3~0.5mm,宏观表面无裂纹、孔洞,成型质量较好。
对比例1
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仅在于:关闭蓝光激光发生器005,仅采用红外激光发生器001,使用的具体参数为:红外激光功率2000W,扫描速度5mm/s,送粉速度1.5g/min。
图7展示了在纯铜表面加工后的激光增材Ni625/Ni60A层,涂层整体出现了大面积裂纹和孔洞,甚至有裂纹会从涂层顶部一直裂到基体处,表明仅采用红外激光在纯铜基体表面进行激光增材是不合适的。
对比例2
与实施例2不同之处仅在于:关闭红外激光发生器001,仅采用蓝光激光发生器005,进行激光增材7075铝合金涂层,使用的具体参数为:蓝光激光功率750W,扫描速度20mm/s,送粉速度1.5g/min。
图8展示了仅使用蓝光增材后的7075铝合金表面质量及涂层内部缺陷情况,尽管加工后的铝合金涂层表面质量目视检测结果尚可,但通过金相检测发现涂层中充满大量孔洞,表明仅采用蓝光激光在铝合金基体表面进行激光增材是不合适的。
对比例3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在铝合金基板表面进行的7075铝合金增材制造工艺为:使用的单个蓝光激光功率为350W,出/关光频率为4HZ,红光激光功率1000W,扫描速度10mm/s,送粉速度2.5g/min。
图9展示了加工后的7075铝合金激光增材层,由于所输入的能量较低、扫描速度过快,导致沉积单层7075铝合金层后出现了明显开裂现象。
对比例4
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在铜合金基板表面进行的纯铜合金增材制造工艺为:使用的单个蓝光激光功率为11000W,出/关光频率为4HZ,红光激光功率5100W,扫描速度6mm/s,送粉速度2.5g/min。
图10展示了加工后的纯铜激光增材层,由于所输入的能量过高、扫描速度过低,导致沉积纯铜层后出现了大量的气孔,表明根据材料进行合理的工艺选择对增材制造结果是十分重要的。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用于形成红蓝激光复合加工光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红外激光发生器、红外光准直透镜、蓝光激光发生器、蓝光准直透镜、二向色镜和聚焦透镜,所述红外激光发生器、所述红外光准直透镜、所述二向色镜和所述聚焦透镜依次通过光纤进行光路连接,所述蓝光激光发生器、所述蓝光准直透镜、所述二向色镜和所述聚焦透镜依次通过光纤进行光路连接;
所述二向色镜朝向所述红外激光发生器的一面镀有红外透光膜层,朝向所述蓝光激光发生器的一面镀有蓝光全反膜;
所述聚焦透镜的光路输出部分用于外接振镜系统或熔覆枪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向色镜倾斜设置,且所述二向色镜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45度;
所述红外激光发生器位于所述二向色镜的上方,所述蓝光激光发生器位于所述二向色镜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蓝光激光发生器为4个氮化镓作为泵浦源的低功率蓝光激光器,所述蓝光激光发生器和所述聚焦透镜被配置成从所述蓝光激光发生器激发出能量为高斯光束的平行光束,且两两光束间在高斯光束半峰高处进行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输出的多束蓝色平行激光在与入射轴呈10~45°的聚焦透镜处发生汇聚,汇聚结果为光束直径的1/3~2/3将发生能量叠加,以使入射中轴处汇聚成1个原单束蓝光直径1~1.5倍的一个近圆形光斑或矩形光斑,并使汇聚的蓝光光束完全落在红外激光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激光发生器为YAG光纤激光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为双包层有源光纤。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红外激光发生器和所述蓝光激光发生器连接。
8.一种增材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进行增材制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增材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激光发生器的光斑尺寸为4束蓝光激光合束后尺寸的1.2~2倍,所述红外激光发生器在激光加工过程中保持持续出光状态,所述蓝光激光发生器的关/出光频率为1-10HZ;
优选地,所述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用于送粉式增材设备中时,所述红外激光发生器的功率为3000-6000W,所述蓝光激光发生器的功率为300-1000W;所述蓝光激光发生器的激光光斑直径为1-2mm;
优选地,所述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用于铺粉式增材设备中时,所述红外激光发生器的功率为500-1000W,所述蓝光激光发生器的功率为50-100W,所述蓝光激光发生器的激光光斑直径为30-50μ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增材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目标零件使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3D模型,将虚拟模型导入增材制造的控制系统中进行零件扫描路径的生成;
将待加工粉末倒入储粉仓中,等待高能激光束的增材制造成形;
在惰性气体的保护下,使用所述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对高反射率金属粉末进行所期望零件的成形制造;
优选地,所述三维建模软件选自UG、Solidworks和CATIA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待加工粉末选自铜和铝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待加工粉末为球形颗粒,用于铺粉式增材设备时,所述待加工粉末的粒径为15-72μm;用于送粉式增材设备中时,所述待加工粉末的粒径为90-150μm;
优选地,待加工粉末在倒入储粉仓之前进行干燥;更优选地,采用真空干燥的方式进行干燥,控制干燥温度为120-200℃,真空度为-0.080~-0.1MPa。
CN202310149375.3A 2023-02-20 2023-02-20 一种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及增材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616002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49375.3A CN116160023A (zh) 2023-02-20 2023-02-20 一种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及增材制造方法
PCT/CN2023/121951 WO2024012610A1 (zh) 2023-02-20 2023-09-27 一种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及增材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49375.3A CN116160023A (zh) 2023-02-20 2023-02-20 一种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及增材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60023A true CN116160023A (zh) 2023-05-26

Family

ID=86411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49375.3A Pending CN116160023A (zh) 2023-02-20 2023-02-20 一种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及增材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60023A (zh)
WO (1) WO2024012610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84631A (zh) * 2023-09-20 2023-11-03 苏州倍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式多激光定向扫描的3d打印系统及方法
WO2024012610A1 (zh) * 2023-02-20 2024-01-18 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 一种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及增材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38728A (zh) * 2016-02-23 2016-05-04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一种激光增减材复合制造的方法与装置
CN211276517U (zh) * 2019-10-28 2020-08-18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高反射材料蓝绿激光微熔化成型装置
CN110918994A (zh) * 2019-12-26 2020-03-27 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slm双光斑成形系统
CN216126556U (zh) * 2021-08-23 2022-03-25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定向能量沉积设备的复合激光装置
CN113664222B (zh) * 2021-08-23 2024-03-26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定向能量沉积设备的复合激光装置与方法
CN114012111A (zh) * 2021-11-25 2022-02-08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蓝光红外双波长同轴复合激光增材制造装置与方法
CN116160023A (zh) * 2023-02-20 2023-05-26 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 一种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及增材制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12610A1 (zh) * 2023-02-20 2024-01-18 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 一种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及增材制造方法
CN116984631A (zh) * 2023-09-20 2023-11-03 苏州倍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式多激光定向扫描的3d打印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12610A1 (zh) 2024-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160023A (zh) 一种激光增材制造用系统及增材制造方法
US11833615B2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multiple-material variable-rigidity component by efficient collaborative additive manufacturing
CN108453261B (zh) 一种具有预热和缓冷功能的激光增材制造的装置
CN101607311B (zh) 一种三束激光复合扫描金属粉末熔化快速成形方法
CN108453374A (zh) 一种铝合金的双光束激光焊接方法及装置
WO2021057725A1 (zh) 一种增材制造方法
CN110918994A (zh) 一种slm双光斑成形系统
CN104985327A (zh) 一种双焦点激光与InFocus电弧复合焊接方法
JP2010240741A (ja) 高出力レーザビーム溶接及びそのアセンブリ
CN113634769B (zh) 基于高斯光束、光束整形复合光束的金属slm打印系统
Hajavifard et al. The effects of pulse shaping variation in laser spot-welding of aluminum
WO2024027852A1 (zh) 高反射材料的短波长超高速激光熔覆方法和装置
WO2019141115A1 (zh) 基于小孔效应的激光增材制造方法和系统
CN113927045A (zh) 一种激光增材制造的在线原位应力控制装置
Singh et al. Processability of pure Cu by LPBF using a ns-pulsed green fiber laser
CN211564508U (zh) 一种slm双光斑成形装置
US20140305910A1 (en) System and Method Utilizing Fiber Lasers for Titanium Welding Using an Argon Cover Gas
Yang et al.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lue and green laser in industrial manufacturing: A review
CN113967787B (zh) 一种激光焊接方法
CN117139646B (zh) 一种脉冲电流辅助脉冲激光烧结抑制飞溅的方法
CN109175691A (zh) 一种镀锌钢的焊接方法
CN105149784B (zh) 变速箱齿轮部件激光焊接工艺
CN216298281U (zh) 激光复合焊接头
EP2621664B1 (en) System and method utilizing fiber lasers for titanium welding using an argon cover gas
CN113042746B (zh) 一种钨铜复合材料的激光增材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