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53632A - 电压变换方法、电子设备、平面变压器及其绕组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电压变换方法、电子设备、平面变压器及其绕组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53632A
CN116153632A CN202111383532.4A CN202111383532A CN116153632A CN 116153632 A CN116153632 A CN 116153632A CN 202111383532 A CN202111383532 A CN 202111383532A CN 116153632 A CN116153632 A CN 1161536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winding
type
coils
planar transform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8353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胜峰
任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8353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5363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40383 priority patent/WO2023087484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1536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536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6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027/348Preventing eddy curr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压变换方法、电子设备、平面变压器及其绕组结构,将平面变压器的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设置在磁芯的空腔内,并将第一绕组的N匝第一线圈,设置在第二绕组的M匝第二线圈的上、下两侧和左、右两侧,当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内流经方向相反的电流时,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磁场能够相互抵消,从而能够减少了平面变压器内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在多个方向上的磁场强度,进而减少了平面变压器的涡流损耗。

Description

电压变换方法、电子设备、平面变压器及其绕组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变压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压变换方法、电子设备、平面变压器及其绕组结构。
背景技术
平面变压器是一种具有高频,低造型,高度很小而工作频率高等特点的变压器,通过设置低截面平面化结构的扁平状磁芯,再将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依次设在磁芯内部来实现电压变换。
现有技术中,绕设在磁芯内的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在流经电流时,所产生的磁场会给经过平面变压器传输的电能带来较大的涡流损耗。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压变换方法、电子设备、平面变压器及其绕组结构、平面变压器的应用,以克服平面变压器中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在流经电流时产生的磁场强度较大导致的涡流损耗的问题。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平面变压器,包括:磁芯、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所述磁芯包括贯穿中心设置的空腔,所述第一绕组和所述第二绕组设置在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一绕组和所述第二绕组的电流方向相反;所述第一绕组包括N匝第一线圈,所述第二绕组包括M匝第二线圈;所述N匝第一线圈和所述M匝第二线圈平行于同一个平面分别绕设;所述N匝第一线圈和所述M匝第二线圈的中心位于同一条穿过所述磁芯的中心的直线上;所述N匝第一线圈设置在所述M匝第二线圈的上、下两侧和左、右两侧。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平面变压器的绕组结构,可应用于如本申请第一方面任一项提供额平面变压器中,该绕组结构包括: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其中,所述第一绕组包括N匝第一线圈,所述第二绕组包括M匝第二线圈;所述N匝第一线圈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类型的线圈层和至少一个第二类型的线圈层,所述M匝第二线圈包括至少一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类型的线圈层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的上、下两侧,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类型的线圈层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的左、右两侧。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压变换方法,包括:获取输入电压;将所述输入电压送入平面变压器的第一绕组或者第二绕组,并从所述平面变压器的第二绕组或者第一绕组获取经过电压变换后的输出电压;其中,所述第一绕组包括N匝第一线圈,所述第二绕组包括M匝第二线圈;所述N匝第一线圈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类型的线圈层和至少一个第二类型的线圈层,所述M匝第二线圈包括至少一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类型的线圈层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的上、下两侧,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类型的线圈层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的左、右两侧。
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平面变压器。
本申请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平面变压器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
综上,本申请提供的电压变换方法、电子设备、平面变压器及其绕组结构、平面变压器的应用,将平面变压器的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设置在磁芯的空腔内,并将第一绕组的N匝第一线圈,设置在第二绕组的M匝第二线圈的上、下两侧和左、右两侧,当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内流经方向相反的电流时,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磁场能够相互抵消,从而能够减少了平面变压器内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在多个方向上的磁场强度,进而减少了平面变压器的涡流损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平面变压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平面变压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平面变压器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平面变压器的磁场强度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平面变压器的截面结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平面变压器的截面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平面变压器的磁场强度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平面变压器的交流电阻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正式介绍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之前,先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提供的平面变压器,以及现有技术中平面变压器所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说明。
图1为一种平面变压器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其中,平面变压器是一种具有高频,低造型,高度很小而工作频率高等特点的变压器,被广泛应用在电子产品的开关电源中,是开关电源中用于传输电能的磁性供电器件。具体地,平面变压器可以通过其输入电路A-B接收输入电压V1和输入电流I1,当输入电流I1流经原边绕组R1时,在原边绕组R1和副边绕组R2的磁芯上产生感应电动势,感应电动势又在副边绕组R2上产生感应电流I2,并通过输出电路C-D输出电压V2和电流I2,其中,电压V1和V2的关系与原边绕组R1和副边绕组R2的线圈匝数有关,从而实现电能从A-B侧到C-D侧的传输以及电压从V1到V2的变化。
图2为一种平面变压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以平面变压器磁芯为低截面平面化结构的扁平状长方体磁芯10作为示例,则在该长方形磁芯内设置有空腔101,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设置在磁芯10的空腔101内,将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所在的如图2所示的三维坐标系x-y-z中的平面x-z,则长方体磁芯10在平面x-z上存在两个相对的表面,空腔101从磁芯10在平面x-z上两个相对的表面贯穿磁芯10的中心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腔101两侧在z轴方向的高度大于中部的高度,则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的线圈以磁芯10在y-x平面上的中心为圆心,绕设在空腔101内的两侧。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绕组201和第二绕组202可以在磁芯10的空腔101内平行于平面x-y依次分层设置,例如在图2所示的示例中的z轴方向,自上而下分别设置有第一绕组201的线圈和第二绕组202的线圈,第一绕组201通过输入电路A-B接收输入电流,第二绕组202通过输出电路C-D输出感应电流,在如图2所示的z-x平面上,流经第一绕组201的电流和流经第二绕组202的电流方向相反,例如第一绕组201的电流方向为y轴正向、第二绕组202的电流方向为y轴负向等。
图3为一种平面变压器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详细示出了如图2所示的磁芯10的空腔101内,第一绕组201和第二绕组202的设置方式。其中,第一绕组201包括N匝线圈记为N匝第一线圈,N为正整数,图3中以N=16作为示例,并将16匝第一线圈分为上下两层设置,其中8匝第一线圈形成第一线圈层L1、另外8匝第一线圈形成第二线圈层L2。第二绕组202包括M匝线圈记为M匝第二线圈,M为正整数,图3中以M=8作为示例,并将8匝第二线圈分为上下两层设置,其中4匝第二线圈形成第三线圈层L3、另外4匝第二线圈形成第四线圈层L4。
图4为一种平面变压器的磁场强度示意图,示出了如图3所示的第一绕组201和第二绕组202中一层线圈所能够产生的磁场在x轴方向和z轴方向的分布示意图。如图4所示,以第一线圈层L1上各位置的第一线圈在x轴所产生的磁场作为示例,在图4下方以水平方向为x轴绘制磁场强度值的坐标系,根据“右手定则”当位于图中第一线圈层L1上最右侧P8位置的第一线圈流经电流I1后,在磁芯的作用下,产生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051
当P7位置的第一线圈流经电流I1后,在磁芯的作用下,产生的磁场强度同样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052
而由于P8位置的第一线圈磁场在第一线圈P7处产生叠加,使得P7位置处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053
以此类推,位置P6处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054
位置P5处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055
位置P4处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056
位置P3处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057
位置P2处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058
位置P1处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059
整个第一线圈层L1上的磁场强度呈现递增趋势分布。第二线圈层L2上的磁场强度与第一线圈层L1上的磁场强度分布相同,不再赘述。第三线圈层L3和第四线圈层L4上,按照相同的原理,当第二绕组流经电流I2时,位置Q4处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0510
位置Q3处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0511
位置Q2处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0512
位置Q1处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0513
同样是递增趋势分布。
下面对第一线圈层L1到第四线圈层L4上各位置在z轴所产生的磁场进行分析,在图4右侧以竖直方向为z轴绘制磁场强度值的坐标系,同样根据“右手定则”当位于图中第一线圈层L1流经电流I1后,在磁芯的作用下,第一线圈层L1上8匝第一线圈所产生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061
第二线圈层L2上8匝第一线圈所产生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062
而由于第一线圈层L1的磁场在第二线圈层L2处产生叠加,使得第二线圈层L2处的磁场强度为N·I1。第三线圈层L3上4匝第二线圈所产生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063
由于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的电流方向相反,第一绕组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绕组的第二线圈上所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反,使得第三线圈层L4所产生的磁场与第二线圈层L2处产生的磁场方向相反因此能够相互抵消。为了便于说明和计算,在如图4所示的示例中,假设M=N,I1=I2,则第三线圈层L3上的磁场叠加第二线圈层L2的磁场后,其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064
第四线圈层L4上的磁场继续进行叠加后磁场强度为0。
综上,从图4中可以看出,当平面变压器采用如图3所示的绕组的设置结构时,在至少两个方向上的磁场分布都呈现递增的趋势,根据平面变压器的涡流损耗的计算公式: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065
其中,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066
H1=H0+N1·I1,H2=H0+N1·I1+N2·I2,Hs为绕组线圈中心的磁场强度,单位为(A/m);H1为绕组线圈气隙外侧的磁场强度,单位为(A/m);H2为绕组线圈气隙内侧的磁场强度,单位为(A/m);J为电流密度,单位为(A/m2);N为绕组的匝数;I为绕组线圈的电流,单位为(A);δ为集肤深度,单位为(m);σ为介质的电导率,单位为(S/m);y为厚度的未知数形式,单位为(m);h为厚度,单位为(m)。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在平面变压器的其他特征参数保持不变时,涡流损耗P与公式中的变量磁场强度N·I为正相关的变化关系,磁场强度越大时平面变压器的涡流损耗越大,严重降低平面变压器在传输电能时的传输效率。
因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平面变压器及其绕组结构,以克服平面变压器采用如图3所示的绕组结构时,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在流经电流时产生的磁场强度较大导致的涡流损耗的问题。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不再赘述。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平面变压器的截面结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的平面变压器的绕组结构可以应用在如图2所示的平面变压器内,图5中同样以磁芯10为长方形作为示例,则该平面变压器的绕组结构包括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其中,第一绕组的N匝第一线圈和第二绕组的M匝线圈设置如图5所示的长方形磁芯10的贯穿其中心的空腔内,N匝第一线圈和M匝第二线圈平行于同一个平面分别绕设,所有N匝第一线圈和M匝第二线圈的中心都处于同一条穿过磁芯的中心的直线上,并且第一绕组201的N匝第一线圈,设置在第二绕组的M匝第二线圈202的上、下两侧和左、右两侧。由于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均包括环形的线圈,每个线圈的圆心都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线圈的半径不同,位于不同平面上的线圈的半径可以相同或不同,因此如图5所示的截面可以理解为在第一绕组201和第二绕组202上任意位置处,垂直于线圈延伸方向的截面。此外,由于所有线圈平行于同一个平面设置,对于实际位于同一个平面上且半径不同的多个线圈,这多个线圈又可以被称为嵌套的位置关系。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平面变压器,由于N匝第一线圈设置在第二绕组的M匝第二线圈的上、下两侧和左、右两侧,使得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在流经反向相反的电流时所产生的磁场能够抵消,进而减少了平面变压器中由磁场强度导致的涡流损耗。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平面变压器具有磁场强度小、涡流损耗小的技术效果。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N匝第一线圈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类型的线圈层和至少一个第二类型的线圈层,M匝第二线圈包括至少一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至少两个第一类型的线圈层设置在至少一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的上、下两侧,至少一个第二类型的线圈层设置在至少一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的左、右两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绕组201的N匝第一线圈和第二绕组202的M匝第二线圈在空腔内形成不同的线圈层上,且线圈层的数量不做限定,本申请实施例定义第一类型的线圈层、第二类型的线圈层和第三类型的线圈层,来对如图5所示的结构中N匝第一线圈和M匝第二线圈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仅为示例。其中,第一绕组201的N匝第一线圈形成至少两个第一类型的线圈层和至少一个第二类型的线圈层,同时,第二绕组202的M匝第二线圈形成至少一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其中,第一类型的线圈层设置在第三类型的线圈层的上、下两侧,第二类型的线圈层设置在第三类型的线圈层的左、右两侧。
例如,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假设N=16,M=8,则16匝第一线圈中的8匝第一线圈形成两个第一类型的线圈层,每个第一类型的线圈层有4匝线圈,另外8匝第一线圈形成两个第二类型的线圈层,每个第二类型的线圈层有4匝线圈;8匝第二线圈形成两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每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有4匝线圈。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对N匝第一线圈和M匝第二线圈的具体划分仅为示例,还可以划分成其他数量的线圈层,每层也可以包括不同数量的线圈。
两层第三类型的线圈层213a和213b设置在空腔中部,两个第一类型的线圈层设置在第三类型的线圈层213a和213b的上下两侧,其中,第一类型的线圈层211a设置在图中线圈层分布的竖直方向的上侧,第一类型的线圈层211b设置在图中线圈分布的竖直方向的下侧。两个第二类型的线圈层分别设置在第三类型的线圈层213的左右两侧,其中,第二类型的线圈层212a中的2匝线圈设置在第三类型的线圈层213a朝向磁芯中心的一侧、另外2匝线圈设置在远离磁芯中心的一侧,第二类型的线圈层212b中的2匝线圈设置在第三类型的线圈层213b朝向磁芯中心的一侧、另外2匝线圈设置在远离磁芯中心的一侧。
第三类型的线圈层213a与第二类型的线圈层212a处于同一个平面,记为第二线圈层L2,第三类型的线圈层213b与第二类型的线圈层212b处于同一个平面,记为第三线圈层L3。第一类型的线圈层211a所在的平面记为第一类线圈层L1,第一类型的线圈层211b所在的平面记为第四线圈层L4。如图5所示的结构中,第一线圈层L1、第二线圈层L2、第三线圈层L3和第四线圈层L4依次排列。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在平行于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绕设的平面内,远离或指向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中心所在直线的方向上,位于同一平面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在垂直于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绕设的平面的方向上,位于不同平面上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平面变压器具体提供的N匝第一线圈和M匝第二线圈的分布方式,将N匝第一线圈分成线圈数量相同的第一类型的线圈和第二类型的线圈,并分别设置在M匝第二线圈的上、下和左、右共四个方向,实现了将第一线圈环绕第二线圈设置的结构,其没有改变原有平面变压器的分层设置的结构,具有实现较为简单、直接的效果。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位于同一个平面上相邻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之间,设置绝缘隔离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线圈层L2和第三线圈层L3中,由于在同一个平面上相邻设置了电流方向相反的第二类型的线圈层和第三类型的线圈层,为了对不同电流方向的线圈进行绝缘隔离,在第二线圈层L2和第三线圈层L3的第二类型的线圈层和第三类型的线圈层之间可以设置隔离结构。例如,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平面变压器的截面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在图6所示的示例中,第二类型的线圈层L2和L3中,位于中部的第三类型的线圈层和其两侧的第二类型的线圈层之间设置有隔离结构304,用于将处于同一个线圈层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进行绝缘隔离。同时,每个线圈层之间也可以设置绝缘隔离结构,第一线圈层L1和第二线圈层L2之间的隔离结构301、第二线圈层L2和第三线圈层L3之间的隔离结构302以及第三线圈层L3和第四线圈层L4之间的隔离结构303等。综上,由于相邻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之间流经的电流方向不同,本实施例中所设置的绝缘结构,能够让不同线圈之间隔离开,防止电流方向不同的线圈之间相互接触产生的短路等现象发生,提高平面变压器的安全性能。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N匝第一线圈包括两个第一类型的线圈层和两个第二类型的线圈层,M匝第二线圈包括两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两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类型的线圈层,两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类型的线圈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平面变压器中,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在流经不同方向的电流时,所产生的磁场可以在至少两个方向上实现抵消,所述抵消包括全部抵消和部分抵消。因此能够减少平面变压器在至少两个方向上的磁场强度,进而减少在该至少两个方向上的涡流损耗。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类型的线圈层中的第一线圈依次等间距排列;第二类型的线圈层中的第一线圈依次等间距排列;第三类型的线圈层中的第二线圈依次等间距排列。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两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中的第二线圈和两个第一类型的线圈层中的第一线圈中,每个线圈层中的线圈数量相等,且呈上下对齐形式,依次排列在垂直于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绕设的平面的多条第一直线上;两个第二类型的线圈层中的第一线圈的数量相等,且呈上下对齐形式,依次排列在垂直于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绕设的平面的多条第二直线上。
例如,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平面变压器的磁场强度示意图,在如图7所示的平面变压器中,以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形成四个线圈层L1-L4,以及第一绕组的第一线圈匝数N=16、第二绕组的第二线圈匝数M=8作为示例。则第二线圈层L2和第三线圈层L3的中部各包括4个第二线圈形成的第三类型的线圈层,将4匝第二线圈的位置记为Q1-Q4,如图7所示的水平方向上,第三类型的4匝第二线圈在Q1-Q4位置上依次等间距排列。第二线圈层L2和第三线圈层L3的上下两侧各包括两个由4匝第一线圈形成的第一类型的绕组层,将第一线圈的位置记为P3-P6,如图7所示的水平方向上,4匝第一线圈在P3-P6的位置上依次等间距排列、第二线圈层L2和第三线圈层L3的左右两侧各包括两个由4匝第一线圈形成的第二类型的绕组层,将第一线圈的位置记为P1-P2和P7-P8,如图7所示的水平方向上,4匝第一线圈在P1-P2和P7-P8的位置上依次等间距排列。
结合图5,两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213a和213b中各自包括的4个第二线圈,以及两个第一类型的线圈层211a和211b中各自包括的4个第一线圈上下对齐,并依次排列在垂直于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绕设平面的多条第一直线上,多条第一直线可以是图7中P3-P6所在位置的4条直线。两个第二类型的线圈层212a和212b中各自包括的4个第一线圈上下对齐,并依次排列在垂直于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绕设平面的多条第二直线上,多条第二直线可以是图7中P1-P2和P7-P8所在位置的4条直线。综上,本实施例中采用线圈上下对齐的结构,使得位于同一条直线上,不同电流方向的线圈之间的磁场能够实现抵消,进而实现z轴方向上磁场强度的减少。
此时,第一绕组的第一线圈所产生的磁场与第二绕组的第二线圈所产生的磁场在第一方向上可实现部分抵消,其中,第一方向具体为:在平行于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绕设的平面内,指向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中心所在直线或者远离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中心所在直线的方向上,则在上述第一方向上,位于同一平面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产生的磁场可以相互抵消,从而能够减少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在流经不同方向的电流时,于第一方向上的磁场强度。
具体地,如图7所示,以第二线圈层L2所在的平面内,所有线圈在图7中x轴指示的第一方向上产生的磁场作为示例,对第一方向上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磁场的相互抵消进行说明。根据“右手定则”当位于图中第二线圈层L2上最右侧的P8位置的第一线圈流经电流I1后,在磁芯的作用下,P8位置产生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111
当第二线圈层L2上P7位置的第一线圈流经电流I1后,在磁芯的作用下,产生的磁场强度同样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112
而由于P8位置处的磁场在P7位置处产生叠加,使得位置P7处产生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113
当第二线圈层L2上的位置Q4处的第二线圈流经电流I2,在Q4位置处产生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121
磁场方向与第一线圈产生的磁场强度方向相反,为了便于说明和计算,假设M=N,I1=I2,则在Q4位置的磁场强度抵消为0。以此类推,在第二线圈层L2上位置Q3处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122
位置Q2处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123
位置Q1处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124
位置P2处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125
位置P1处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126
整个第二线圈层L2上的磁场强度呈现波动趋势,并没有持续递增或递减,其最大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127
与图4中x方向上磁场强度的最大值/>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128
相比实现了最大磁场强度的减少。
第三线圈层L3上的磁场强度与第二线圈层L2上的磁场强度分布相同,不再赘述。
第一线圈层L1和第四线圈层L4上,按照相同的原理,位置P6处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129
位置P5处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1210
位置P4处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1211
位置P3处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1212
虽然属于递增趋势,但其最大值只有/>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1213
与图4中x方向上磁场强度的最大值/>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1214
相比,也实现了最大磁场强度的减少。
第二方向具体为:在垂直于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绕设的平面的方向上,则在上述第二方向上,位于不同平面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产生的磁场可以实现全部抵消,从而能够消除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在流经不同方向的电流时,于第二方向上所产生的磁场强度。
同样地,以图7中的结果作为示例,对位于不同的第一线圈层L1到第四线圈层L4四个不同平面上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在图7中z轴指示的第二方向上所产生的磁场的相互抵消进行说明。具体地,在图7右侧以竖直方向为z轴绘制磁场强度值的坐标系,同样根据“右手定则”当位于图中第四线圈层L4的第一线圈流经电流I1后,其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131
第三线圈层L3内的第一线圈流经电流I1产生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132
第二线圈流经电流I2时产生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133
为了便于计算,假设M=N,I1=I2,则磁场强度在第二线圈层L2相互抵消为0。以此类推,在第二线圈层L2处产生的磁场强度为/>
Figure BDA0003366513670000134
在第一线圈层L1处产生的磁场强度为0,与图4中在z方向上磁场强度的最大值N·I1相比,消除了z方向上的磁场强度。
综上,从图7中可以看出,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平面变压器采用如图7所示的绕组的设置结构时,在至少两个方向上的磁场分布都没有呈现完全递增的趋势,而是能够在相互抵消的作用下呈现往复变化的趋势。与图4中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极大地减少了多个方向上的磁场强度以及最大磁场强度,并且根据涡流损耗的计算公式,当磁场强度越小时,平面变压器的涡流损耗也越小。如图4和图7所示的磁场强度和x轴、z轴围成的面积可以间接反映涡流损耗的大小,可以看出图7所示的磁场强度与x轴、z轴围成的面积小于图4中对应的面积,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平面变压器具有磁场强度小、涡流损耗小的技术效果。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平面变压器可以将匝数较多的绕组的线圈分为设置在不同层且不同类型的线圈层,从而可以有效减少线圈的横向占用面积,使得平面变压器的绕组可以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提高平面变压器的利用率。同时,采用第一绕组包围第二绕组的设置方式,两个绕组的线圈之间的相对面积更大,能够更加充分地进行耦合,从而减少漏感、提高平面变压器的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平面变压器的交流电阻(AC电阻)示意图,其中,在横轴对应的不同交流电频率(Hz)的情况下,S1曲线为如图3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绕组所产生的AC电阻的大小(mohm),S2曲线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平面变压器的绕组所产生的AC电阻的大小,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平面变压器的AC电阻更小,从而根据涡流损耗的计算公式,AC电阻更小时涡流损耗也越小,从而通过AC电阻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平面变压器的磁场强度的抵消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平面变压器中,第三类型的线圈层中的第二线圈和第一类型的线圈层中的第一线圈的中线位于多条相同的直线上。例如,在如图7所示的平面变压器中,第一类型的线圈层中位置P3-P6的第一线圈、和第三类型的线圈层位置Q1-Q4的第二线圈在图7中竖直方向上位于4条相同的直线上。使得第一线圈层L1和第四线圈层L4中位置P3的2个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层L2和第三线圈层L3中位置Q1的2个线圈的中线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同理,在P4、P5和P6位置处的第一线圈与Q2、Q3和Q4位置处的第二线圈也分布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同时,第二类型的线圈层中位于不同层的第一线圈的中线在多条相同的直线上,例如,在图7中,第二线圈层L2和第三线圈层L3中第二类型的线圈层在位置P1、P2、P7和P8位置的2个线圈的中线处于同一条直线上。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一实施例中,两个第一类型的线圈层中至少两个位于同一条第一直线上的第一线圈为并联连接关系;和/或,两个第二类型的线圈层中至少两个位于同一条第二直线上的第一线圈为并联连接关系;和/或,两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中至少两个位于同一条第一直线上的第二线圈为并联连接关系。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第一线圈层L1和第四线圈层L4的两个第一类型的线圈层中至少两个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的第一线圈为并联连接关系,例如,图7中位于P3位置的第一线圈层L1上的第一线圈和第四线圈层L4上的第一线圈并联连接;和/或,位于第二线圈层L2和第三线圈层L3的两个第二类型的线圈层中至少两个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的第一线圈为并联连接关系,例如,图7中位于P1位置的第二线圈层L2上的第一线圈和第三线圈层L3上的第一线圈并联连接;和/或,位于第二线圈层和L2第三线圈层L3的两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中至少两个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的第二线圈为并联连接关系,例如,图7中位于Q1位置的第二线圈层L2上的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层L3上的第二线圈并联连接。因此,采用上述并联结构连接的两匝线圈在实现双线并绕的同时,由于两匝线圈的绕设半径、长度相同使得两匝线圈能够更好地实现阻抗匹配,避免了双线不均流的情况发生,进一步提高了平面变压器的效率。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绕组为原边绕组,第二绕组为副边绕组;或者,第一绕组为副边绕组,第二绕组为原边绕组。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平面变压器还包括:输入电路,用于向原边绕组输入电流;输出电路,用于将副边绕组的感应电流输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前述实施例所述的第一绕组可以是原边绕组,第二绕组可以是副边绕组,则第一绕组可以通过平面变压器的输入电路接收输入电流后,在磁芯内产生磁通量,磁通量在第二绕组产生感应电流后,第二绕组通过输出电路将感应电流输出。或者,第二绕组可以是副边绕组、第一绕组可以是原边绕组,其实现方式及原理相同,不再赘述。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平面变压器中,所设置的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可以分别连接原边绕组和副边绕组,进而连接输入电路与输出电路,实现在具体电路中的应用,而对于平面变压器中绕组、输入输出电路的对具体应连接关系不做限定,使得平面变压器在设计时可以根据具体的电路或者工况进行连接,丰富了平面变压器的应用场景,并使得该平面变压器易于推广与使用。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本申请前述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平面变压器。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平面变压器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中的平面变压器被配置为使用平面变压器进行电压变换。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交互平板、家用电器等任意需要对电压进行处理的电子设备。
示例性地,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的电子设备中包括电源模块,电源模块可用于获取外部交流电,并对交流电进行电压变换等处理,则电源模块可以包括如本申请前述任意实施例中提供的平面变压器,使得电源模块在通过插头等形式接收到电子设备外部的交流电后,可以通过平面变压器对电压进行变换后输出。
例如,当电子设备为显示屏幕时,由于一些超薄的显示屏幕要求变压器的厚度较小,因此可以使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平面变压器,对输入电压进行变换后得到输出电压,使得电源模块根据输出电压为显示屏幕内的其他负载供电。
又例如,当电子设备为手机、平板电脑等待充电设备的快充插头时,快充插头内的电源模块使用平面变压器对输入电压进行变换后得到输出电压,进而将输出电压通过快充插头与待充电设备之间的连接线,传输到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压变换方法,可用于如图9所示的电子设备中,在电子设备获取输入电压后,将输入电压输入本申请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平面变压器中,使得平面变压器对输入电压进行电压变换后得到输出电压,最终可以将从平面变压器获取的输出电压输出。示例性地,当输入电压送入平面变压器的第一绕组,则第一绕组上的电流在平面变压器的磁芯内产生磁通量,进而在第二绕组上产生输出电压,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之比等于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的匝数之比;或者,当输入电压送入平面变压器的第二绕组,则第二绕组上的电流在平面变压器的磁芯内产生磁通量,进而在第一绕组上产生输出电压,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之比等于第二绕组和第一绕组的匝数之比。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平面变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磁芯、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所述磁芯包括贯穿中心设置的空腔,所述第一绕组和所述第二绕组设置在所述空腔内;所述第一绕组和所述第二绕组的电流方向相反;
所述第一绕组包括N匝第一线圈,所述第二绕组包括M匝第二线圈;所述N匝第一线圈和所述M匝第二线圈平行于同一个平面分别绕设;所述N匝第一线圈和所述M匝第二线圈的中心位于同一条穿过所述磁芯的中心的直线上;所述N匝第一线圈设置在所述M匝第二线圈的上、下两侧和左、右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N匝第一线圈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类型的线圈层和至少一个第二类型的线圈层,所述M匝第二线圈包括至少一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
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类型的线圈层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的上、下两侧,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类型的线圈层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的左、右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平面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N匝第一线圈包括两个第一类型的线圈层和两个第二类型的线圈层,所述M匝第二线圈包括两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
所述两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类型的线圈层,所述两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二类型的线圈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面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中的第二线圈和所述两个第一类型的线圈层中的第一线圈中,每个线圈层中的线圈数量相等,且呈上下对齐形式,依次排列在垂直于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绕设的平面的多条第一直线上;
所述两个第二类型的线圈层中的第一线圈的数量相等,且呈上下对齐形式,依次排列在垂直于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绕设的平面的多条第二直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面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第一类型的线圈层中至少两个位于同一条第一直线上的第一线圈为并联连接关系;和/或,
所述两个第二类型的线圈层中至少两个位于同一条第二直线上的第一线圈为并联连接关系;和/或,
所述两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中至少两个位于同一条第一直线上的第二线圈为并联连接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平面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类型的线圈层中的第一线圈依次等间距排列;
所述第二类型的线圈层中的第一线圈依次等间距排列;
所述第三类型的线圈层中的第二线圈依次等间距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平面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位于同一个平面上相邻的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之间,设置绝缘隔离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平面变压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绕组为原边绕组,所述第二绕组为副边绕组;
或者,所述第一绕组为副边绕组,所述第二绕组为原边绕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平面变压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输入电路,用于向所述原边绕组输入电流;
输出电路,用于将所述副边绕组的感应电流输出。
10.一种平面变压器的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其中,所述第一绕组包括N匝第一线圈,所述第二绕组包括M匝第二线圈;所述N匝第一线圈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类型的线圈层和至少一个第二类型的线圈层,所述M匝第二线圈包括至少一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类型的线圈层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的上、下两侧,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类型的线圈层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的左、右两侧。
11.一种电压变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输入电压;
将所述输入电压输入平面变压器的第一绕组或者第二绕组,并从所述平面变压器的第二绕组或者第一绕组获取经过电压变换后的输出电压;其中,所述第一绕组包括N匝第一线圈,所述第二绕组包括M匝第二线圈;所述N匝第一线圈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类型的线圈层和至少一个第二类型的线圈层,所述M匝第二线圈包括至少一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类型的线圈层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的上、下两侧,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类型的线圈层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三类型的线圈层的左、右两侧。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平面变压器。
13.一种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平面变压器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
CN202111383532.4A 2021-11-22 2021-11-22 电压变换方法、电子设备、平面变压器及其绕组结构 Pending CN11615363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83532.4A CN116153632A (zh) 2021-11-22 2021-11-22 电压变换方法、电子设备、平面变压器及其绕组结构
PCT/CN2021/140383 WO2023087484A1 (zh) 2021-11-22 2021-12-22 电压变换方法、电子设备、平面变压器及其绕组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83532.4A CN116153632A (zh) 2021-11-22 2021-11-22 电压变换方法、电子设备、平面变压器及其绕组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53632A true CN116153632A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548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83532.4A Pending CN116153632A (zh) 2021-11-22 2021-11-22 电压变换方法、电子设备、平面变压器及其绕组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53632A (zh)
WO (1) WO202308748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32993B1 (en) * 2007-04-10 2008-02-19 Bose Corporation Planar transformer having fractional windings
CN202102847U (zh) * 2010-11-19 2012-01-04 广东斯泰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新型变压器
CN108364768B (zh) * 2017-11-10 2019-11-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平面变压器、电源转换电路以及适配器
CN209880359U (zh) * 2019-04-19 2019-12-31 佰力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耐用型高功率密度高频平面变压器
CN110310815A (zh) * 2019-06-14 2019-10-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平面变压器、电源转换电路以及适配器
CN111933433B (zh) * 2020-08-04 2022-08-09 墨尚电子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平面变压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87484A1 (zh) 2023-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71761B1 (en) Voltage converter and common-mode noise impedance adjusting method
Lee et al. A design methodology for multi-kW, large air-gap, MHz frequency,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s
EP2894764A1 (en) Contactless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contactless extension plug
CN103559978A (zh) 功率转换器的磁性装置
EP3427366A1 (en) Bi-plane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pad
Wang et al. Review of load-independent constant-current and constant-voltage topologies for domino-type multiple-load inductive power relay system
CN104021922A (zh) 一种可实现绕组非正交解耦的变压器
CN102568794B (zh) 多模块逆变输出分裂变压器
Water et al. Shielding analysis of high-frequency coaxial transformers used for electric vehicle on-board charging systems
EP3477666A1 (en) Balanced-to-unbalanced (balun) transformer
CN207503796U (zh) 一种共差模磁集成电感
CN116153632A (zh) 电压变换方法、电子设备、平面变压器及其绕组结构
Gogo et al. Effect of Coil Parameters on the Electromagnetic Halbach Array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Zhang et al. Decoupling optimization of the three-coil coupler for IPT system featuring high efficiency and misalignment tolerance
CN101399114B (zh) 一种多磁路变压器
US20220328235A1 (en) Integrated magnetic component, transformer, and power system
CN207977198U (zh) 一种电子变压器
CN109920633A (zh) 减小电磁干扰的变压器
CN205487700U (zh) 变压器及电子设备
CN110993254B (zh) 多种频率段磁性材料集成差共模滤波器
CN209249255U (zh) 一种扁平变压器
US20080197952A1 (en) Three-phase Transformer
US20220108823A1 (en) Inductor
CN111835196A (zh) 阻抗匹配的电源装置
Li et al. Design Method of Primary Transmitting Coil for Realizing Large Uniform Magnetic Field Distribu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