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43487B - 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43487B
CN116143487B CN202310423911.4A CN202310423911A CN116143487B CN 116143487 B CN116143487 B CN 116143487B CN 202310423911 A CN202310423911 A CN 202310423911A CN 116143487 B CN116143487 B CN 1161434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de sand
machine
strength
fiber
tai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2391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143487A (zh
Inventor
刘泉辛
杜光明
李颖新
刘辉
马磊
王荣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Fuwei Building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Fuwei Building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Fuwei Building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Fuwei Building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42391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43487B/zh
Publication of CN1161434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434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1434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434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8/00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 C04B28/14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containing calcium sulfate cements
    • C04B28/142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containing calcium sulfate cements containing synthetic or waste calcium sulfate cements
    • C04B28/144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containing calcium sulfate cements containing synthetic or waste calcium sulfate cements the synthetic calcium sulfate being a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produc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14/00Use of inorganic materials as fillers, e.g. pigments, for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Treatment of inorganic materials specially adapted to enhance their filling properties in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 C04B14/02Granular materials, e.g. microballoons
    • C04B14/04Silica-rich materials; Silicates
    • C04B14/06Quartz; Sand
    • C04B14/068Specific natural sands, e.g. sea -, beach -, dune - or desert sa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18/00Use of agglomerated or waste materials or refuse as fillers for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Treatment of agglomerated or waste materials or refuse, specially adapted to enhance their filling properties in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 C04B18/04Waste materials; Refuse
    • C04B18/12Waste materials; Refuse from quarries, mining or the lik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40/00Processes, in general, for influencing or modifying the propertie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mpositions, e.g. their setting or hardening ability
    • C04B40/0028Aspects relating to the mixing step of the mortar preparation
    • C04B40/0039Premixtures of ingredients
    • C04B40/0046Premixtures of ingredi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rocessing, e.g. sequence of mixing the ingredients when preparing the premixtur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11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or mixtures to prepare them,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function, property or use
    • C04B2111/00241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04B2111/00
    • C04B2111/00284Materials permeable to liqu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20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 C04B2201/5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physical values for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91Use of waste materials as fillers for mortars or concrete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混凝土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主要由以下原料制成:水、水泥、粉煤灰、硅灰、石膏、粒径5‑25mm尾矿石、粒径5‑10mm尾矿石、中机制砂、细机制砂、减水剂、改性纤维组合物、玻璃微珠;所述改性纤维组合物为带双键硅烷偶联剂、1,3‑丙烷磺酸内酯、2‑(二甲氨基)乙基丙烯酸酯对有机仿钢纤维、聚丙烯网状纤维、聚丙烯束状绞联纤维处理获得。该高强度透水混凝土,通过原料之间的协同增效,具有高尾矿石利用率、高机械强度、优良透水性、高抗冻性的优点,满足市场需求,适用于工业化批量生产。

Description

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混凝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技的发展,锂电新能源行业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是锂电新能源汽车。锂电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工业化生产离不开锂电池,碳酸锂作为锂电池的重要原料,其需求量不断的增加。碳酸锂主要从锂矿石原料中进行提取,锂矿石主要包括锂辉石、锂云母、磷锂铝石、锂长石等,其中氧化锂含量一般≤10%。提取方法主要包括硫酸盐法、硫酸法、石灰石烧结法等,而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均需要对锂矿石进行破碎、筛分、磁选,此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大量的尾矿石,尾矿石如果采用堆放或填埋的方式,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破坏生态平衡,对环境存在安全隐患。
现有技术中,有部分研究者将尾矿石应用于混凝土的制备中,以实现尾矿石的回收利用,降低资源浪费。混凝土的原料一般包括水、水泥、粉煤灰、粗骨料、尾矿石、细骨料、减水剂,将原料经过混料,从而获得混凝土。申请人在实际制备中发现,如果将粗骨料全部替换为尾矿石,虽然能够提高尾矿石的利用率,但是混凝土的强度较差。如果将粗骨料部分替换为尾矿石,获得的混凝土强度仍然欠佳,且随着尾矿石、粗骨料配比的不断增加,强度逐渐降低。因此,如何在保持尾矿石利用率的基础上,增强混凝土强度的技术问题,仍待解决。
发明内容
为了增加尾矿石利用率,提高透水混凝土的强度,本申请提供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其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水175-180份、水泥295-335份、粉煤灰55-75份、硅灰30-40份、石膏13-17份、粒径5-25mm尾矿石625-695份、粒径5-10mm尾矿石625-695份、中机制砂210-250份、细机制砂25-55份、减水剂6-10份、改性纤维组合物6-7份、玻璃微珠14-16份;
所述改性纤维组合物为带双键硅烷偶联剂、1,3-丙烷磺酸内酯、2-(二甲氨基)乙基丙烯酸酯对有机仿钢纤维、聚丙烯网状纤维、聚丙烯束状绞联纤维处理获得。
将原料中的粗骨料全部替换为尾矿石,增加尾矿石利用率,此时,虽然降低了强度。但是,同步的还对尾矿石、机制砂的级配进行优化,使用粒径5-25mm尾矿石、粒径5-10mm尾矿石、中机制砂、细机制砂。粒径5-25mm尾矿石为连续级配,粒径5-10mm尾矿石为连续级配,中机制砂为粒径0.35-0.5mm机制砂,也为连续级配;细机制砂为粒径0.25-0.35mm机制砂,也为连续级配。此时,透水混凝土中骨料级配为:粒径5-25mm连续级配、粒径5-10mm连续级配、粒径0.35-0.5mm连续级配、粒径0.25-0.35mm连续级配,利用不同粒径尾矿石、机制砂的级配,有效的增加透水混凝土的密实度,增强透水混凝土的机械性能。
而且,本申请还在原料中添加纤维组合物,纤维组合物为有机仿钢纤维、聚丙烯网状纤维、聚丙烯束状绞联纤维,并利用三者之间的协同增效,显著增加透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以及抗冻性。由于尾矿石自身具有良好的透水性,且尾矿石作为透水混凝土骨架的主要原料,其能够在透水混凝土中形成良好的连通孔隙,从而使得纤维组合物对透水混凝土透水系数影响不大。进一步的,相比在原料中添加乳液或可再分散乳胶粉而言,本申请采用对纤维组合物进行接枝改性,能够避免乳液或可再分散乳胶粉对连通孔隙堵塞的影响。本申请中,利用带双键硅烷偶联剂、1,3-丙烷磺酸内酯、2-(二甲氨基)乙基丙烯酸酯对其进行处理,使纤维组合物的表面含有磺酸基、烯酰氧基、氨基、硅烷氧基等,且,磺酸基带有正电荷、氨基带有负电荷,通过其之间的相互配合,利用改性纤维组合物表面的亲水基团,有效增强纤维组合物和原料之间的结合强度,提高纤维组合物的使用效果,不仅弥补了尾矿石带来强度降低的影响,甚至提高了透水混凝土的强度。与此同时,在原料中还添加了玻璃微珠,利用玻璃微珠增加原料的流动性,降低改性纤维组合物对原料流动性的影响。
本申请的高强度透水混凝土,从尾矿石利用率、透水性、机械强度、流动性出发,通过多角度多方面的相互配合,使高强度透水混凝土28d抗压强度>45MPa、抗折强度>7MPa、透水系数>4mm/s、50次冻融循环抗压强度损失率<5%,具有高尾矿石利用率、高机械强度、优良透水性、高抗冻性的优点,满足市场需求,适用于工业化批量生产。
可选的,所述改性纤维组合物采用以下方法制备:
S1、在乙腈中加入1,3-丙烷磺酸内酯、2-(二甲氨基)乙基丙烯酸酯,搅拌处理10-15h,静置处理30-40h,过滤,洗涤,烘干至恒重,获得预制物;
S2、在温度为50-60℃下,于无水乙醇中加入有机仿钢纤维、聚丙烯网状纤维、聚丙烯束状绞联纤维混合,然后加入带双键硅烷偶联剂、预制物、有机过氧化物,搅拌处理30-50min,过滤,洗涤,烘干至恒重,获得改性纤维组合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1,3-丙烷磺酸内酯中含有磺酸内酯基,2-(二甲氨基)乙基丙烯酸酯中含有双键、二甲氨基。待将1,3-丙烷磺酸内酯、2-(二甲氨基)乙基丙烯酸酯混合后,1,3-丙烷磺酸内酯开环并和2-(二甲氨基)乙基丙烯酸酯中的二甲氨基反应,且获得预制物。此时,预制物中含有双键、磺酸基、烯酰氧基、氨基。
利用有机过氧化物对有机仿钢纤维、聚丙烯网状纤维、聚丙烯束状绞联纤维表面进行氧化,且形成活性位点。然后利用带双键硅烷偶联剂、预制物进行处理,带双键硅烷偶联剂、预制物中的双键打开并接枝到活性位点处,从而获得改性纤维组合物。此时,改性纤维组合物中接枝硅烷偶联剂、预制物,且使其表面含有磺酸基、烯酰氧基、氨基、硅烷氧基等,显著提高纤维组合物的使用效果,也增强高强度透水混凝土的性能。
可选的,所述有机仿钢纤维、聚丙烯网状纤维、聚丙烯束状绞联纤维的重量配比为(30-40):(5-7):(5-7);
所述有机仿钢纤维、带双键硅烷偶联剂、1,3-丙烷磺酸内酯、2-(二甲氨基)乙基丙烯酸酯的重量配比为(30-40):(13-15):(5-7):(6-8)。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有机仿钢纤维、聚丙烯网状纤维、聚丙烯束状绞联纤维的重量配比进行优化,增强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对有机仿钢纤维、带双键硅烷偶联剂、1,3-丙烷磺酸内酯、2-(二甲氨基)乙基丙烯酸酯的重量配比进行优化,增强纤维组合物的改性,提高纤维组合物的使用效果。
可选的,所述有机过氧化物的使用量为有机仿钢纤维总量的0.6-0.9wt%。对有机过氧化物的使用量进行优化,使有机仿钢纤维、聚丙烯网状纤维、聚丙烯束状绞联纤维表面具有充足的活性位点,便于带双键硅烷偶联剂、预制物的接枝。
进一步的,步骤S1中,乙腈、1,3-丙烷磺酸内酯的重量配比为(35-45):(5-7)。在一个实施例中,乙腈、1,3-丙烷磺酸内酯的重量配比为20:3,其也可以根据需要将配比调整为7:1、5:1、9:1、45:7中的一种。
步骤S2中,无水乙醇、有机仿钢纤维的重量配比为(900-1100):(30-40)。在一个实施例中,乙腈、1,3-丙烷磺酸内酯的重量配比为500:17,其也可以根据需要将配比调整为30:1、45:2、110:3、55:2中的一种。
可选的,所述有机仿钢纤维的平均长度为20-30mm、平均直径为0.8-1.0mm;
所述聚丙烯网状纤维的平均长度为12-20mm、平均直径为0.06-0.1mm;
所述聚丙烯束状绞联纤维的平均长度为40-50mm、平均直径为0.2-0.4mm。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有机仿钢纤维、聚丙烯网状纤维、聚丙烯束状绞联纤维的性能参数进行优化,提高纤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透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
可选的,所述有机过氧化物为过氧化二叔丁酯、过氧化二苯甲酰、过氧化甲基乙基酮中的一种或几种。
可选的,带双键硅烷偶联剂为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几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有机过氧化物、带双键硅烷偶联剂进行优化,便于有机过氧化物、带双键硅烷偶联剂的选择。
可选的,粒径5-25mm尾矿石为锂尾矿、铁尾矿、锑尾矿中的一种或几种;粒径5-10mm尾矿石为锂尾矿、铁尾矿、锑尾矿中的一种或几种;
中机制砂为玄武岩机制砂、花岗岩机制砂、流纹岩机制砂、河卵石机制砂中的一种或几种;细机制砂为玄武岩机制砂、花岗岩机制砂、流纹岩机制砂、河卵石机制砂中的一种或几种。
锂尾矿、铁尾矿、锑尾矿具有良好的透水性,玄武岩、花岗岩、流纹岩、河卵石具有良好的强度。对粒径5-25mm尾矿、粒径5-10mm尾矿石的来源进行优化,使透水混凝土保持良好的透水性。对中机制砂、细机制砂的来源进行优化,不仅增加透水混凝土的密实度,而且有效的增加透水混凝土的强度,提高透水混凝土的机械性能。
可选的,所述水泥为普通硅酸盐水泥;所述减水剂为聚羧酸减水剂;所述粉煤灰为I级粉煤灰。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上述所述的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上述所述的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粒径5-25mm尾矿石、粒径5-10mm尾矿石、中机制砂、细机制砂混合,加入改性纤维组合物混合,加入水泥、粉煤灰、硅灰、石膏、玻璃微珠混合,加入水、减水剂混合,获得高强度透水混凝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步骤对原料进行混合,且最后加入水、减水剂,增强原料混料均匀性,便于高强度透水混凝土的制备。
综上所述,本申请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申请的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在将粗骨料全部替换为尾矿石,保持尾矿石高利用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尾矿石、机制砂进行级配,增加透水混凝土的致密性,同步还添加改性纤维组合物,利用带双键硅烷偶联剂、1,3-丙烷磺酸内酯、2-(二甲氨基)乙基丙烯酸酯对有机仿钢纤维、聚丙烯网状纤维、聚丙烯束状绞联纤维进行接枝处理,不仅弥补了尾矿石带来强度降低的影响,甚至提高了透水混凝土的强度。使高强度透水混凝土28d抗压强度>45MPa、抗折强度>7MPa、透水系数>4mm/s、50次冻融循环抗压强度损失率<5%,具有高尾矿石利用率、高机械强度、优良透水性、高抗冻性的优点,满足市场需求,适用于工业化批量生产。
2、本申请的改性纤维组合物制备方法中,首先通过1,3-丙烷磺酸内酯、2-(二甲氨基)乙基丙烯酸酯反应获得预制物,之后利用有机过氧化物对有机仿钢纤维、聚丙烯网状纤维、聚丙烯束状绞联纤维表面进行氧化,且形成活性位点,然后通过带双键硅烷偶联剂、预制物于活性位点进行接枝,使纤维组合物表面接枝磺酸基、烯酰氧基、氨基、硅烷氧基等,显著提高纤维组合物的使用效果,也增强高强度透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以及抗冻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更加容易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这些实施例仅起说明性作用,并不局限于本申请的应用范围。本申请中所使用的原料或组分若无特殊说明均可以通过商业途径或常规方法制得。
制备例
制备例1
一种改性纤维组合物,其采用以下方法制备:
S1、在转速为300r/min下,于40kg的乙腈中加入6kg的1,3-丙烷磺酸内酯、7kg的2-(二甲氨基)乙基丙烯酸酯,搅拌处理13h,静置处理35h,过滤。然后采用丙酮洗涤3次,每次洗涤使用的丙酮为200kg,之后在温度为60℃下,烘干至恒重,获得预制物。
S2、在转速为100r/min、温度为55℃下,于1000kg的无水乙醇中加入34kg的有机仿钢纤维、6kg的聚丙烯网状纤维、6kg的聚丙烯束状绞联纤维,搅拌处理20min。然后加入14kg的带双键硅烷偶联剂、步骤S1获得的预制物、0.25kg的有机过氧化物,搅拌处理40min,过滤。然后采用水洗涤3次,每次洗涤使用的水为200kg,之后在温度为50℃下,烘干至恒重,获得改性纤维组合物。
其中,有机仿钢纤维的平均长度为20mm、直径为0.9mm;聚丙烯网状纤维的平均长度为18mm、平均直径为0.08mm;聚丙烯束状绞联纤维的平均长度为40mm、平均直径为0.3mm;且,有机仿钢纤维、聚丙烯网状纤维、聚丙烯束状绞联纤维均选自泰安同伴纤维有限公司;带双键硅烷偶联剂为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有机过氧化物为过氧化二叔丁酯。
制备例2
一种改性纤维组合物,其和制备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步骤S1中,1,3-丙烷磺酸内酯的添加量为5kg;2-(二甲氨基)乙基丙烯酸酯的添加量为8kg;步骤S2中,有机仿钢纤维的添加量为30kg;聚丙烯网状纤维的添加量为5kg;聚丙烯束状绞联纤维的添加量为7kg;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为13kg。
制备例3
一种改性纤维组合物,其和制备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步骤S1中,1,3-丙烷磺酸内酯的添加量为7kg;2-(二甲氨基)乙基丙烯酸酯的添加量为6kg;步骤S2中,有机仿钢纤维的添加量为40kg;聚丙烯网状纤维的添加量为7kg;聚丙烯束状绞联纤维的添加量为5kg;硅烷偶联剂的添加量为15kg。
实施例
表1 高强度透水混凝土的各原料含量(单位:kg)
Figure SMS_1
实施例1
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其原料配比见表1所示。
其中,水泥为普通硅酸盐水泥,具体为普通硅酸盐水泥42.5R;粉煤灰为I级粉煤灰;硅灰选自济南传泽新材料有限公司;石膏为脱硫石膏,且选自临汾汇森石膏建材有限公司;减水剂为聚羧酸减水剂,具体为聚羧酸减水剂AN4000;玻璃微珠为实心玻璃微珠,实心玻璃微球的平均粒径为1mm,且选自河北文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改性纤维组合物采用制备例1制备获得。
粒径5-25mm尾矿石为连续级配,粒径5-10mm尾矿石为连续级配,且粒径5-25mm尾矿石、粒径5-10mm尾矿石均为锂尾矿,具体为锂辉石尾矿。中机制砂为粒径0.35-0.5mm机制砂,也为连续级配;细机制砂为粒径0.25-0.35mm机制砂,也为连续级配,且中机制砂、细机制砂均为河卵石机制砂。
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粒径5-25mm尾矿石中加入粒径5-10mm尾矿石、中机制砂、细机制砂,搅拌处理20min,然后加入改性纤维组合物,搅拌处理10min,之后加入水泥、粉煤灰、硅灰、石膏、玻璃微珠,搅拌处理10min,然后加入水、减水剂,搅拌处理30min,获得高强度透水混凝土。
实施例2
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其和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高强度透水混凝土的原料配比不同,且其原料配比见表1所示。
实施例3
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其和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高强度透水混凝土的原料配比不同,且其原料配比见表1所示。
实施例4
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其和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高强度透水混凝土的原料中,改性纤维组合物来源不同,且改性纤维组合物采用制备例2制备获得。
实施例5
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其和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高强度透水混凝土的原料中,改性纤维组合物来源不同,且改性纤维组合物采用制备例3制备获得。
对比例
对比例1
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其和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高强度透水混凝土的原料中未添加改性纤维组合物。
对比例2
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其和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高强度透水混凝土的原料中,用等量的有机仿钢纤维替换改性纤维组合物。
对比例3
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其和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高强度透水混凝土的原料中,用等量的聚丙烯网状纤维替换改性纤维组合物。
对比例4
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其和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高强度透水混凝土的原料中,用等量的聚丙烯束状绞联纤维替换改性纤维组合物。
对比例5
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其和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高强度透水混凝土的原料中,用等量的有机仿钢纤维、聚丙烯网状纤维、聚丙烯束状绞联纤维替换改性纤维组合物,且有机仿钢纤维、聚丙烯网状纤维、聚丙烯束状绞联纤维的重量配比为17:3:3。
对比例6
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其和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高强度透水混凝土的原料中,用等量的有机仿钢纤维、聚丙烯网状纤维、聚丙烯束状绞联纤维、可再分散乳胶粉替换改性纤维组合物,且有机仿钢纤维、聚丙烯网状纤维、聚丙烯束状绞联纤维、可再分散乳胶粉的重量配比为17:3:3:13.5。可再分散乳胶粉选自河北航科建材有限公司。
对比例7
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其和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改性纤维组合物制备方法的步骤S2中,用等量的带双键硅烷偶联剂替换预制物。
对比例8
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其和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改性纤维组合物制备方法的步骤S2中,用等量的预制物替换带双键硅烷偶联剂。
对比例9
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其和实施例1的区别之处在于,改性纤维组合物制备方法的步骤S2中,用等量的3-(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替换带双键硅烷偶联剂。
性能检测
分别取实施例1-5、对比例1-9获得的高强度透水混凝土作为试样,并依据JC/T2558-2020《透水混凝土》,对试样进行以下性能检测,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其中,28d抗压强度、28d抗折强度越高,表示高强度透水混凝土的机械性能越好;透水系数越高,表示高强度透水混凝土的透水性越好;50次冻融循环抗压强度损失率越低,表示高强度透水混凝土的抗冻性越好。
表2 检测结果
Figure SMS_2
从表2中可以看出,本申请的高强度透水混凝土,28d抗压强度为48.1-49.2MPa、抗折强度为7.1-7.9MPa,表现出高强度的优点。而且,透水系数为4.1-4.6mm/s,表现出良好的透水性。同时,50次冻融循环抗压强度损失率为4.2-4.4%,表现出高抗冻性。本申请的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具有机械强度高、透水性好、抗冻性高的优点,满足市场需求,适用于工业化批量生产。
将对比例1-5进行比较,且以对比例1为基础。对比例2相较于对比例1而言,在原料中添加了有机仿钢纤维;对比例3相较于对比例1而言,在原料中添加了聚丙烯网状纤维;对比例4相较于对比例1而言,在原料中添加了聚丙烯网状纤维;对比例5相较于对比例1而言,在原料中添加了有机仿钢纤维、聚丙烯网状纤维、聚丙烯束状绞联纤维。由此可以看出,在原料中同步添加有机仿钢纤维、聚丙烯网状纤维、聚丙烯束状绞联纤维,不仅对透水系数影响不大,且通过其之间的协同增效,有效的增加了透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以及抗冻性。
将对比例5和对比例6进行比较,且以对比例5为基础。对比例6相较于对比例5而言,在原料中添加了可再分散乳胶粉。由此可以看出,在原料中添加可再分散乳胶粉,其对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以及抗折强度提高有限,同时,由于可再分散乳胶粉对透水混凝土连通孔隙的堵塞,明显降低透水系数。结合对比例7-8和实施例1,对比例7相较于对比例5而言,通过带双键硅烷偶联剂对纤维组合物进行接枝改性;对比例8相较于对比例5而言,通过预制物对纤维组合物进行接枝改性;实施例1相较于对比例5而言,通过带双键硅烷偶联剂、预制物对纤维组合物进行接枝改性。由此可以看出,采用接枝的方式对纤维组合物进行改性处理,对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折强度、透水系数更有利,且通过带双键硅烷偶联剂、预制物之间的协同增效,明显提高了透水混凝土的机械性能以及抗冻性。
将对比例8和对比例9进行比较,且以对比例8为基础。对比例9相较于对比例8而言,改性纤维组合物制备中用3-(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替换部分预制物。由此可以看出,用3-(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替换部分预制物,不但没有增加透水混凝土的机械性能,反而降低了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这主要是由于3-(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不但没有接枝到纤维混合物表面,而且还降低了预制物的添加量,从而降低改性纤维组合物的使用效果。结合实施例1,实施例1相较于对比例8而言,改性纤维组合物制备中用带双键硅烷偶联剂替换部分预制物,使透水混凝土表现出更优的综合性能。
应当注意的是,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任何限制。通过参照典型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应当理解为其中所用的词语为描述性和解释性词汇,而不是限定性词汇。可以按规定在本申请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对本申请作出修改,以及在不背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内对本发明进行修订。尽管其中描述的本申请涉及特定的方法、材料和实施例,但是并不意味着本申请限于其中公开的特定例,相反,本申请可扩展至其他所有具有相同功能的方法和应用。

Claims (6)

1.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其特征在于:其主要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水175-180份、水泥295-335份、粉煤灰55-75份、硅灰30-40份、石膏13-17份、粒径5-25mm尾矿石625-695份、粒径5-10mm尾矿石525-595份、中机制砂210-250份、细机制砂125-155份、减水剂6-10份、改性纤维组合物6-7份、玻璃微珠14-16份;所述改性纤维组合物为带双键硅烷偶联剂、1,3-丙烷磺酸内酯、2-(二甲氨基)乙基丙烯酸酯对有机仿钢纤维、聚丙烯网状纤维、聚丙烯束状绞联纤维处理获得;
所述改性纤维组合物采用以下方法制备:
S1、在乙腈中加入1,3-丙烷磺酸内酯、2-(二甲氨基)乙基丙烯酸酯,搅拌处理10-15h,静置处理30-40h,过滤,洗涤,烘干至恒重,获得预制物;
S2、在温度为50-60℃下,于无水乙醇中加入有机仿钢纤维、聚丙烯网状纤维、聚丙烯束状绞联纤维混合,然后加入带双键硅烷偶联剂、预制物、有机过氧化物,搅拌处理30-50min,过滤,洗涤,烘干至恒重,获得改性纤维组合物;
所述有机仿钢纤维、聚丙烯网状纤维、聚丙烯束状绞联纤维的重量配比为(30-40):(5-7):(5-7);所述有机仿钢纤维、带双键硅烷偶联剂、1,3-丙烷磺酸内酯、2-(二甲氨基)乙基丙烯酸酯的重量配比为(30-40):(13-15):(5-7):(6-8);带双键硅烷偶联剂为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有机仿钢纤维的平均长度为20-30mm、平均直径为0.8-1.0mm;所述聚丙烯网状纤维的平均长度为12-20mm、平均直径为0.06-0.1mm;所述聚丙烯束状绞联纤维的平均长度为40-50mm、平均直径为0.2-0.4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过氧化物的使用量为有机仿钢纤维总量的0.6-0.9wt%。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过氧化物为过氧化二叔丁酯、过氧化二苯甲酰、过氧化甲基乙基酮中的一种或几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其特征在于:粒径5-25mm尾矿石为锂尾矿、铁尾矿、锑尾矿中的一种或几种;粒径5-10mm尾矿石为锂尾矿、铁尾矿、锑尾矿中的一种或几种;
中机制砂为玄武岩机制砂、花岗岩机制砂、流纹岩机制砂、河卵石机制砂中的一种或几种;细机制砂为玄武岩机制砂、花岗岩机制砂、流纹岩机制砂、河卵石机制砂中的一种或几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为普通硅酸盐水泥;所述减水剂为聚羧酸减水剂;所述粉煤灰为I级粉煤灰。
6.一种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将粒径5-25mm尾矿石、粒径5-10mm尾矿石、中机制砂、细机制砂混合,加入改性纤维组合物混合,加入水泥、粉煤灰、硅灰、石膏、玻璃微珠混合,加入水、减水剂混合,获得高强度透水混凝土。
CN202310423911.4A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61434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23911.4A CN116143487B (zh)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23911.4A CN116143487B (zh)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43487A CN116143487A (zh) 2023-05-23
CN116143487B true CN116143487B (zh) 2023-07-11

Family

ID=863739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23911.4A Active CN116143487B (zh) 2023-04-20 2023-04-20 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43487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09250A (zh) * 2018-04-25 2018-08-17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利用尾矿制备绿色透水混凝土的方法
CN108424091A (zh) * 2018-05-16 2018-08-21 合肥慧林建材有限公司 一种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2777989B (zh) * 2021-01-07 2022-12-09 山东大学 一种环保型路用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43487A (zh) 2023-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65966A (zh) 一种利用高细粉含量机制砂制备桥梁自密实抗裂清水混凝土
CN108793895A (zh) 一种高抗裂性混凝土
CN103613303A (zh) 一种改性石灰石粉高性能矿物掺合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572969B (zh) 一种海砂超高性能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7117856B (zh) 具有纳米增强作用的纯粉剂透水混凝土增强剂及其使用方法
CN109704677B (zh) 建筑用镍渣砂和镍渣粉混用水泥基灌浆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777989B (zh) 一种环保型路用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455919B (zh) 一种超细钢渣粉胶凝及其制备混凝土的方法
CN114455904B (zh) 一种基于改性明矾石尾矿的收缩补偿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824325B (zh) 一种抗压抗渗铁尾矿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1704407A (zh) 一种掺废旧玻璃的混凝土
CN116789377B (zh) 一种早强抗裂混凝土掺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43545B (zh) 一种人工砂及其制备方法
CN116143487B (zh) 一种尾矿石机制砂高强度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9867502B (zh) 一种抗渗铁尾矿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08882A (zh) 一种增强纤维抗裂钢筋套筒灌浆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6514478A (zh) 一种碳酸钙、碳纤维增强型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5557755A (zh) 一种低钙固碳再生透水混凝土及其生产方法
CN108911544A (zh) 一种掺和料及其制备的混凝土及其它们的制备方法
CN113754390A (zh) 一种高强超高泵送自密实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0171940B (zh) 一种珊瑚砂掺合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484289A (zh) 一种利用工业废渣的彩色透水混凝土和制备方法
CN115432966B (zh) 一种透水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16496027B (zh) 一种尾矿水洗机制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CN111960793B (zh) 一种耐水抗震石膏基自流平材料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