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14143A - 无线电力发送设备 - Google Patents

无线电力发送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14143A
CN116114143A CN202080104680.5A CN202080104680A CN116114143A CN 116114143 A CN116114143 A CN 116114143A CN 202080104680 A CN202080104680 A CN 202080104680A CN 116114143 A CN116114143 A CN 1161141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power
coil
shielding layer
shielding
patte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468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经桓
李晟熏
权泰旭
金亨锡
金洪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161141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141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04Printed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6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6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 H01F27/366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made of ferromagnet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5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additional energy repeaters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7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reduction of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leakage fiel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Regulation Of General Use Transformers (AREA)

Abstract

一种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包括:屏蔽板;所述屏蔽板上的发送线圈;以及屏蔽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屏蔽板上并围绕所述发送线圈。所述屏蔽板可以屏蔽形成于所述发送线圈下侧的磁场。所述屏蔽构件可以抵消形成在所述发送线圈侧面的磁场。因此,在实施方式中,可以使由形成在发送线圈的下方和侧面的磁场引起的EMI或EMF最小化。

Description

无线电力发送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施方式涉及无线电力发送设备。
背景技术
近来,能够无线地传输电力的无线电力传输引起了关注。
无线电力传输或无线能量传送是利用磁场的感应原理将电能从发送器无线的传输到接收器的技术。
无线电力传输可以用在各种行业中,如IT、铁路、汽车、显示装置(诸如,TV)和家用电气以及移动装置。
此外,传输电力往往会与最近用于家用或车辆的智能手机无线充电器的快速充电的趋势相一致地增加。另外,正在积极进行针对诸如平板PC和笔记本PC这样的相对高电力的移动装置的无线充电的研究/开发/标准化。虽然传输电力的这种增加为用户提供了快速充电的便利,但问题在于,由于泄漏磁场,对其它装置的电磁干扰(EMI)影响和电磁波人体暴露(EMF)增加。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实施方式的一个目的是解决以上问题和其它问题。
实施方式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使EMI最小化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
实施方式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使EMF最小化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
实施方式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能够减小共振电容器的部件大小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
技术方案
根据用于实现以上或其它目的的实施方式的一方面,一种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包括:屏蔽板;所述屏蔽板上的发送线圈;以及屏蔽构件,其设置在所述屏蔽板上并被配置为围绕所述发送线圈。
有利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的效果如下所述。
根据实施方式中的至少一个,屏蔽板设置在发送线圈的下侧,并且屏蔽构件设置在发送线圈的侧面。因此,形成在发送线圈后方的磁场被屏蔽板屏蔽,并且形成在发送线圈侧面的磁场被屏蔽构件抵消,由此使由发送线圈的磁场引起的EMI或EMF最小化。
根据实施方式中的至少一个,屏蔽层围绕发送线圈设置,并且当在发送线圈中产生磁场时,在发送线圈中流动的电流的相位因屏蔽层中的发送线圈中产生的磁场而反转,并且具有相同幅值的电流流动,并且在发送线圈的侧面形成的磁场被由电流产生的磁场抵消,由此使发送线圈的侧面的EMI或EMF最小化。
根据实施方式中的至少一个,通过使至少一个图案线圈构成屏蔽层从而由于至少一个图案线圈而增加总电感值,可以减小共振电容器的电容值,由此减小共振电容器的部件大小,增大传输效率并提高屏蔽性能。
根据实施方式中的至少一个,在底部基板中形成闭环开口,使得当底部基板被放置在屏蔽板上时,发送线圈容易被引导到闭环开口,由此在不阻碍发送线圈的情况下设置在屏蔽板上。
实施方式的进一步适用范围将从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变得显而易见。然而,由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理解在实施方式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变化和修改,因此应该理解,详细描述和诸如优选实施方式这样的具体实施方式仅通过示例的方式给出。
附图说明
图1是磁感应型等效电路。
图2是磁共振型等效电路。
图3a和图3b是例示了作为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之一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的框图。
图4是例示了作为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之一的电子装置的框图。
图5是例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的平面图。
图6是例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的截面图。
图7是例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图8是例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的截面图。
图9是例示了图8的屏蔽构件的截面图。
图10是例示了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中的屏蔽构件的截面图。
图11是例示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的截面图。
图12是例示了图11的屏蔽构件的平面图。
图13例示了当屏蔽层由一层图案线圈构成时根据共振电容器的电容的磁场分布。
图14例示了当屏蔽层由一层图案线圈构成时根据共振电容器的电容的泄漏磁场。
图15例示了当屏蔽层由一层图案线圈构成时根据共振电容器的电容、共振频率和耦合系数之间的关系的磁场分布。
图16例示了当屏蔽层由两层图案线圈构成时根据共振电容器的电容的磁场分布。
图17例示了当屏蔽层由两层图案线圈构成时根据共振电容器的电容的泄漏磁场。
图18例示了当屏蔽层由两层图案线圈构成时根据共振电容器的电容、共振频率和耦合系数之间的关系的磁场分布。
图19例示了当屏蔽层由一层图案线圈构成时根据共振电容器的电容的传输效率。
图20例示了当屏蔽层由两层图案线圈构成时根据共振电容器的电容的传输效率。
图21例示了当屏蔽层由一层图案线圈构成时根据共振电容器的电容的屏蔽性能。
图22例示了当屏蔽层由两层图案线圈构成时根据共振电容器的电容的屏蔽性能。
图23例示了根据一层图案线圈和两层图案线圈中的每一个中的耦合系数的传输效率。
图24例示了根据一层图案线圈和两层图案线圈中的每一个中的耦合系数的屏蔽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来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本公开的技术思想不限于所描述实施方式中的一些,而是可以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并且如果它在本公开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则可以通过选择性地组合和替换来使用实施方式当中的部件中的一个或更多个。另外,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术语(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可以被解释为能够被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除非明确地具体定义和描述,并且诸如在字典中定义的术语这样的常用术语可以考虑相关技术的上下文含义来解释。另外,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术语用于描述实施方式,并且不旨在限制本公开。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在短语中另有规定,否则单数形式也可以包括复数形式,并且当被描述为“B和C中的至少一个(或一个或更多个)”时,它可以包括可以与A、B和C组合的任何组合中的一个或更多个。另外,可以使用诸如第一、第二、A、B、(a)和(b)这样的术语来描述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部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部件与其它部件,并且术语不限于对应部件的性质、次序或顺序。另外,当部件被描述为“连接”、“联接”或“接合”到其它部件时,它可以不仅包括部件直接地“连接”、“组合”或“接合”到其它部件的情况,而且包括部件通过另一部件“连接”、“组合”或“接合”到其它部件的情况。另外,当被描述为形成或设置在每个部件的“顶部(上部)或底部(下部)”时,它可以不仅包括两个部件彼此直接接触的情况,而且包括另一部件形成或设置在两个部件之间的情况。另外,当被表示为“上(向上)或下(向下)”时,它可以不仅包括向上方向的含义,而且包括基于一个分量的向下方向的含义。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包括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具有无线地发送电力的功能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和无线地接收电力的电子装置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例如,可以包括从电子装置无线地接收电力的无线电力接收设备,但不限于此。以下引入的实施方式作为示例提供,以向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公开的精神。相应地,本公开可以以其它形式来实施,而不限于下面描述的实施方式。另外,在附图中,为了方便,可以夸大设备的大小和厚度。在通篇说明书中,类似的参考标号指示类似的元件。
根据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可以以焊盘型、托架型、接入点(AP)型等配置。
根据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接收设备可以用在诸如可穿戴装置这样的包括移动电话、智能电话、膝上型计算机、数字广播终端、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导航装置、MP3播放器、电动牙刷、电子标签、照明装置、遥控器、鱼漂和智能手表但不限于此的小电子装置中,并且本公开可以用在能够对配备有根据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接收设备的电池进行充电的装置中。
实施方式可以考虑能够使用包括一个或多个发送线圈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向一个或更多个电子装置发送电力的系统。
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术语如下。
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在磁场内提供无线电力传输的系统。
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在磁场内向电子装置提供无线电力传输并管理整个系统的装置。
无线电力接收设备:在磁场内从无线电力发送设备接收无线电力传输的装置。
充电区域:磁场区域内的发生实际无线电力传输的区域,并且该区域可以根据诸如电子装置这样的应用的大小、所需电力和操作频率而变化。
从无线电力传输原理来看,作为无线电力传输原理,主要存在磁感应方法和磁共振方法。
磁感应方法是以下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技术:通过当使发送电感器和负载电感器彼此靠近并且电流经过一个发送电感器时产生的磁通量,在负载电感器中产生电动势。磁共振方法是组合两个共振器的技能,并且磁共振按两个共振器之间的固有频率发生,以相同的频率振动并在相同的波长范围内产生电场和磁场的。
图1是磁感应型等效电路。
参照图1,在磁感应型等效电路中,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可以用根据供应电力的装置的源电压Vs、发送电阻Rs和用于阻抗匹配的发送电容器Cs以及与无线电力接收设备磁耦合的发送Ls来实现,并且无线电力接收设备可以用作为无线电力接收设备的等效电阻的负载电阻Rl、用于阻抗匹配的负载电容器Cl和用于与无线电力接收设备磁耦合的负载线圈Ll来实现,并且发送线圈Ls和负载线圈Ll之间的磁耦合程度可以被表示为互电感Msl。
传输电容器Cs可以作为用于阻抗匹配的补偿电容器添加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并且负载电容器Cl可以被添加到无线电力接收设备。补偿电容器Cs和Cl可以分别连接到例如接收线圈Ls和负载线圈Ll。另外,诸如附加电容器和电感器以及补偿电容器这样的无源元件可以被进一步添加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和无线电力接收设备中的每一个以用于阻抗匹配。
图2是磁共振型等效电路。
参照图2,在磁共振型等效电路中,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用通过源电压Vs、发送电阻Rs和发送电感器Ls的串联连接构成闭合电路的源线圈以及通过共振电感器L1和共振电容器C1的串联连接构成闭合电路的共振线圈来实现,无线电力接收设备用通过负载电阻Rl和负载电感器Ll的串联连接构成闭合电路的负载线圈和通过负载线圈、共振电感器L2和共振电容器C2的串联连接构成闭合电路的共振线圈来实现,并且发送电感器Ls和电感器L1以K01的耦合系数磁耦合,负载电感器Ll和负载侧共振电感器L2以K23的耦合系数磁耦合,并且共振电感器L1和共振电感器L2以L12的耦合系数磁耦合。在另一实施方式的等效电路中,可以省略源线圈和/或负载线圈,并且可以仅形成共振线圈和共振线圈。
在磁共振方法中,当两个共振器的共振频率相同时,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的共振器的大部分能量被传送到无线电力接收设备的共振器,使得可以提高电力传送效率。
为了提高自共振方法中的效率,可以添加阻抗匹配元件,并且阻抗匹配元件可以是诸如电感器和电容器这样的无源元件。
基于无线电力传输原理,将描述用于以磁感应方法或磁共振方法传输电力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无线电力发送设备>
图3a和图3b是例示了作为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之一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的框图。
参照图3a,根据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可以包括无线电力发送设备100和从无线电力发送设备100无线地接收电力的无线电力接收设备200。例如,无线电力接收设备200可以包括无线地接收电力的无线电力接收设备,但不限于此。
无线电力发送设备100可以包括:电力转换器101,其执行输入AC信号的电力转换以作为AC信号输出;共振电路部102,其基于从电力转换器101输出的AC信号来生成磁场,以向充电区域内的无线电力接收设备200提供电力;以及控制器103,其被配置为控制电力转换器101的电力转换,调整电力转换器101的输出信号的幅值和频率,执行共振电路部102的阻抗匹配,感测来自电力转换器101和共振电路部102的阻抗、电压和电流信息,并与无线电力接收设备200无线地通信。
电力转换器101可以包括将AC信号转换为DC信号的电力转换器、通过变化DC的电平来输出DC的电力转换器以及将DC转换为AC的电力转换器中的至少一个。共振电路部102可以包括线圈和能够与线圈共振的阻抗匹配部。另外,控制器103可以包括用于感测阻抗、电压和电流信息的感测部和无线通信部。例如,感测部可以包括测量电流的电流测量部,但不限于此。例如,通信部可以能够以蓝牙(Bluetooth)方式通信。例如,通信部可以能够以带内通信方法或带外通信方法通信。
具体地,参照图3b,无线电力发送设备100可以包括AC/DC转换器110、DC/AC转换器120、阻抗匹配部130、发送线圈部140以及通信和控制部150。
AC/DC转换器110是在通信和控制部150和DC/DC转换器114的控制下将从外部提供的AC信号转换为DC信号的电力转换器。
整流器112是将所供应的AC信号转换为DC信号的系统,并且作为用于实现这一点的实施方式,可以是在高频操作期间具有相对高效率的二极管整流器、可以是单芯片的同步整流器、或可以节省成本和空间并在死区时间中具有高自由度的混合整流器。然而,并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应用任何将交流转换为直流的系统。
另外,DC/DC转换器114在通信和控制部150的控制下调整从整流器112提供的DC信号的电平,并且作为实现这一点的示例,可以是降低输入信号电平的降压转换器、增加输入信号电平的升压转换器、可以降低或增加输入信号电平的降压升压转换器或库克(cuk)转换器。另外,DC/DC转换器114可以包括用于电力转换控制的开关元件、用于电力转换调解或输出电压平滑的电感器和电容器以及用于调整电压增益或电分离(隔离)的转换器等,并且可以用于去除输入DC信号中所包括的波纹分量或脉动分量(DC信号中所包括的AC分量)。可以通过反馈方法来调整DC/DC转换器114的输出信号的命令值与实际输出值之间的误差,并且这可以由通信和控制部150来执行。
DC/AC转换器120是能够在通信和控制部150的控制下将从AC/DC转换器110输出的DC信号转换为AC信号并调整经转换的AC信号的频率的系统,并且作为实现这一点的示例,存在半桥逆变器或全桥逆变器。作为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可以应用将直流转换为交流的各种放大器,并且作为示例,存在A类、B类、AB类、C类、E类和F类放大器。另外,DC/AC转换器120可以包括产生输出信号的频率的振荡器和放大输出信号的电力放大器。
阻抗匹配部130通过使具有不同阻抗的点处的反射波最小化来改善信号流。由于无线电力发送设备100和无线电力接收设备200的两个线圈在空间上分开并且存在大量的磁场泄漏,因此可以通过校正无线电力发送设备100和无线电力接收设备200的两个连接端之间的阻抗差来提高电力传送效率。阻抗匹配部130可以由电感器和电容器电阻元件构成,并可以通过在通信和控制部150的控制下变化电感器的电感的电阻值和电容器的电容电阻来调整用于阻抗匹配的阻抗值。
当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以磁感应方法传输电力时,阻抗匹配部130可以具有串联共振结构或并联共振结构,并且可以通过增加无线电力发送设备100与无线电力接收设备200之间的感应耦合系数来使能量损失最小化。
当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以磁共振方式传输电力时,阻抗匹配部130可以改变无线电力发送设备100与无线电力接收设备200之间的分离距离,或者可以根据由于根据金属异物(FO)和多个装置的相互影响的线圈特性改变而导致的能量传输线上的匹配阻抗改变来启用阻抗匹配的实时校正,并且其校正方法可以是使用电容器的多匹配方法、使用多天线的匹配方法、使用多回路的方法等。
线圈140可以被实现为多个线圈或单个线圈,并且当设置多个线圈140时,线圈可以彼此间隔开或者彼此交叠,并且当线圈彼此交叠时,可以考虑磁通密度的变化来确定交叠区域。另外,当制造线圈140时,可以考虑内部电阻和辐射电阻来制造线圈,并且此时,如果电阻分量小,则可以增加品质因数并且可以提高传输效率。
通信和控制部150可以包括控制器152和通信部154。考虑无线电力接收设备200的电力需求、电流充电量和无线电力方法,控制器152可以起到调整AC/DC转换器110的输出电压的作用。考虑到最大电力传输效率,可以通过生成用于驱动DC/AC转换器120的频率和开关波形来控制将要传输的电力。另外,控制器152可以基于从无线电力接收设备接收的唯一信息(RXID)来确定无线电力接收设备的大小。换句话说,可以根据无线电力接收设备的大小来选择多个发送线圈中的一个。唯一信息(RXID)可以包括RXID消息、证书信息(证书版本)、标识信息和错误检测代码(CRC),但不限于此。RXID消息可以包括无线电力接收设备的大小和电力信息。
另外,可以使用从无线电力接收设备200的存储部(未例示)读取的控制所需的算法、程序或应用来控制无线电力接收设备200的整体操作。此外,控制器152可以被称为微处理器、微控制器单元或微型计算机。通信部154可以执行与通信部264的通信,并且作为通信方法的示例,可以使用诸如蓝牙、NFC或Zigbee这样的短距离通信方法。通信部154和通信部264可以彼此发送/接收充电状态信息、充电控制命令等。充电状态信息可以包括无线电力接收设备200的数量、剩余电池容量、充电次数、使用、电池容量、电池比率和无线电力发送设备100的发送电力量。另外,通信部154可以发送用于控制无线电力接收设备200的充电功能的充电功能控制信号,并且充电功能控制信号可以是控制无线电力接收设备200以启用或禁用充电功能的控制信号。
如此,通信部154可以以由单独模块构成的带外格式进行通信,但不限于此,并且可以通过使用由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发送的电力信号,以使用从无线电力接收设备向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发送的反馈信号的带内格式执行通信。例如,无线电力接收设备可以调制反馈信号,并通过反馈信号将诸如充电开始、充电结束、电池状态等这样的信息发送到发送器。另外,通信部154可以与控制器152分开配置,并且无线电力接收设备200也可以在接收设备的控制器262中包括通信部264,或者可以单独配置。
<无线电力接收设备>
图4是例示了作为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之一的电子装置的框图。
参照图4,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可以包括无线电力发送设备100和从无线电力发送设备100无线地接收电力的无线电力接收设备200。无线电力接收设备200可以包括接收线圈部210、阻抗匹配部220、AC/DC转换器230、DC/DC转换器240、负载250以及通信和控制部2600。
接收线圈部210可以通过磁感应方法或磁共振方法接收电力。如此,根据电力接收方法,可以包括感应线圈和共振线圈中的至少一个。接收线圈部210还可以包括用于近场通信(NFC)的天线。接收线圈部210可以与线圈部140相同,并且接收天线的大小可以根据无线电力接收设备200的电特性而变化。
阻抗匹配部220执行无线电力发送设备100和无线电力接收设备200之间的阻抗匹配。
AC/DC转换器230对从接收线圈部210输出的AC信号进行整流,以生成DC信号。
DC/DC转换器240可以根据负载250的容量来调整从AC/DC转换器230输出的DC信号的电平。
负载250可以包括电池、显示器、音频输出电路、主处理器和各种传感器。
通信和控制部2600可以被来自通信和控制部150的唤醒电力激活,与通信和控制部150通信,并控制无线电力接收设备200的子系统的操作。
单个或多个无线电力接收设备200可以被设置为同时无线地从无线电力发送设备100接收能量。换句话说,在磁共振型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中,多个目标无线电力接收设备200可以从一个无线电力发送设备100接收电力。在这种情况下,无线电力发送设备100的匹配部130可以自适应地执行多个无线电力接收设备200之间的阻抗匹配。即使当以磁感应方法设置多个独立线圈部时,这也可以同样地应用。
另外,当配置多个无线电力接收设备200时,电力接收方法可以是相同的系统或不同类型的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无线电力发送设备100可以是以磁感应方法或磁共振方法发送电力的系统,或者将两种方法一起使用的系统。
<第一实施方式>
图5是例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的平面图,图6是例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的截面图,并且图7是例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参照图5至图7,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100可以包括屏蔽板110、发送线圈120和屏蔽构件130。
屏蔽板110可以阻止由发送线圈120产生的磁场影响屏蔽板110的下部部分。
由流过发送线圈120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可以分布在发送线圈120的前面、后面和侧面。
在实施方式中,无线电力接收设备可以位于发送线圈120的前面以用于充电。
用于操作或控制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的各种电子部件可以设置在发送线圈120的后面。相应地,屏蔽板110可以屏蔽形成在发送线圈120后面的磁场,使得设置在屏蔽板110后部的电子部件不因磁场而损坏。
此外,人可以位于发送线圈120的侧部周围。以这种方式,形成在发送线圈120侧面的磁场可以影响人。如稍后将描述的,在实施方式中,屏蔽构件130设置在发送线圈120的侧面,以抵消或消除由屏蔽构件130形成在发送线圈120的侧面的磁场,使得磁场不会影响人。
例如,屏蔽板110的大小大于发送线圈120的大小,使得可以完全屏蔽在发送线圈120后方形成的磁场。
屏蔽板110可以由屏蔽材料制成。例如,屏蔽板110可以由诸如铁氧体这样的具有高磁导率的铁磁材料制成,但不限于此。
发送线圈120可以设置在屏蔽板110上。发送线圈120可以产生磁场。以这种方式产生的磁场在无线电力接收设备的接收线圈中感应出电流,并且可以基于该电流来产生接收电力。
可以由流过发送线圈120的电流来产生磁场。电流因发送电力而流过发送线圈12,并且可以通过该电流产生磁场。随着发送电力的增加,流过发送线圈120的电流增加,这可能意味着磁场的强度增加。
为了增加由无线电力接收设备产生的接收电力,需要增加由无线电力发送设备100的发送线圈120产生的磁场的强度,或者需要增大无线电力发送设备100与无线电力接收设备之间的耦合系数。为了增大耦合系数,可以在无线电力发送设备100和无线电力接收设备之间执行阻抗匹配,或者可以使无线电力接收设备更靠近无线电力接收设备。
此外,由无线电力发送设备100发送的发送电力与由无线电力接收设备基于发送电力生成的接收电力之间的效率可以被称为传输效率或充电效率。传输效率越高,相比于相同的发送电力的接收电力越高。
发送线圈120可以是例如涂覆有绝缘材料的李兹(Litz)线圈,但不限于此。发送线圈120可以具有中心中空部,并可以沿着中心中空部的外周缠绕多次。
发送线圈120可以包括一个发送线圈或两个或更多个发送线圈。例如,当设置三个发送线圈时,两个发送线圈可以设置在下层上,而剩余的一个发送线圈可以设置在上层上。在这种情况下,剩余的一个发送线圈可以被设置为与两个发送线圈中的每一个部分地交叠。多个发送线圈可以沿着一个方向设置、布置成矩阵或布置成蜂窝状。
当从上方观察时,发送线圈120可以具有圆形形状、椭圆形形状、正方形形状、六边形形状等。例如,当发送线圈120具有四边形形状时,拐角可以是矩形或者被倒圆。
发送线圈120可以使用粘合材料附接到屏蔽构件130,但不限于此。
屏蔽构件130可以设置在屏蔽板110上。
屏蔽构件130可以阻止由发送线圈120产生的磁场影响侧面。
屏蔽构件130可以包括底部基板140、屏蔽层150和共振电容器160。
屏蔽构件130可以产生能够使流过发送线圈120的电流的相位反转的电流。换句话说,屏蔽构件130可以产生磁场,以抵消由发送线圈120产生的磁场。这里,由发送线圈120产生的磁场可以是磁场通量。磁场通量可以在从发送线圈120的下侧渗透到上侧之后形成从发送线圈120的外侧到发送线圈120的下侧的闭环。
形成在发送线圈120前方的磁场通量可以用于产生无线电力接收设备的接收电力。稍后,将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底部基板140可以包括开口147。
底部基板140可以支撑或保护屏蔽层150和共振电容器160。例如,底部基板140可以包括刚性底部基板或柔性底部基板。例如,底部基板140可以是由FR-4制成的印刷电路板。FR-4根据印刷电路板的树脂类型分类,并可以由例如环氧树脂制成。
FR-4可以是玻璃增强环氧层压材料的NEMA等级名称。FR-4可以是由具有阻燃(自熄)的环氧树脂粘结剂的织造玻璃纤维布组成的复合材料。
FR-4玻璃环氧树脂具有优异的强度重量比,并可以是各种高压热固性塑料层压物。在吸水极少的情况下,FR-4可以是机械强度相当大的电绝缘体。FR-4可以在干燥和潮湿条件下具有高机械值和电绝缘属性。
底部基板140的大小可以大于屏蔽板110的大小,但不限于此。
底部基板140和发送线圈120可以设置在同一表面上。换句话说,底部基板140也可以设置在屏蔽板110的上表面上,并且发送线圈120也可以设置在屏蔽板110的上表面上。为此目的,可以在底部基板140中设置开口140,并且可以在开口140中设置发送线圈120。发送线圈120可以通过底部基板140的开口140设置在屏蔽板110上。
开口147可以是穿透底部基板14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孔。开口147可以位于底部基板140的中心,但不限于此。
开口147的直径可以等于或大于发送线圈120的大小。因此,当屏蔽构件130设置在屏蔽板110上时,设置在屏蔽板110上的发送线圈120可以被设置为通过开口147向上突出,而不受底部基板140的阻碍。换句话说,开口147可以形成在底部基板140中,使得屏蔽构件130容易地设置在屏蔽板110上。
由于开口147的直径小于屏蔽板110的大小并且底部基板140的大小大于屏蔽板110的大小,因此当底部基板140设置在屏蔽板110上时,底部基板140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可以坐落在屏蔽板110上。底部基板140可以使用粘合材料附接到屏蔽板110,但不限于此。
共振电容器160可以安装在底部基板140上并连接到屏蔽层150。例如,共振电容器160可以安装在底部基板140的下表面上,但不限于此。可以设置至少一个共振电容器160。
共振电容器160可以调整在屏蔽层150中产生的电流的相位和幅值。换句话说,根据共振电容器160的电容值,在屏蔽层150中产生的电流的相位可以改变并且其幅值可以增加。因此,通过调整共振电容器160,相位与由发送线圈120产生的电流的相位相反并且幅值与该电流的幅值相同的电流可以流过屏蔽层150。因此,在发送线圈120中产生的磁场可以被在屏蔽层150中产生的磁场抵消。因此,由共振电容器160的发送线圈120产生的磁场被抵消,由此最小化或阻挡侧面的EMI或EMF。
当仅由屏蔽层150充分地抵消由发送线圈120产生的磁场时,可以省略共振电容器160。
屏蔽层150可以与发送线圈120的外侧间隔开。屏蔽层150可以具有与发送线圈120的形状对应的形状。例如,当发送线圈120具有圆形形状时,屏蔽层150也可以具有圆形形状。以这种方式,由于屏蔽层具有与发送线圈120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因此屏蔽层150可以沿着屏蔽层150的外周保持与发送线圈120相同的距离,因此通过发送线圈120的磁场,可以容易地在屏蔽层150中感应出电流。
屏蔽层150可以设置在底部基板140上,但不限于此。
屏蔽层150可以包括通过图案化工艺而图案化的图案线圈151。例如,在底部基板140上形成金属膜之后,可以执行蚀刻工艺,以在底部基板140上形成图案线圈151。因此,图案线圈151可以包括金属。例如,图案线圈151可以由铜、铝、铂等制成,但不限于此。
图案线圈151可以被缠绕成多个。由于图案线圈151是金属的,因此缠绕的线圈可以彼此间隔开,以防止电短路。
由于图案线圈151通过图案化工艺形成,因此图案线圈151可以自由地形成为期望的形状。
图案线圈151和共振电容器160可以形成闭环。换句话说,图案线圈151的一侧可以连接到共振电容器160的一侧,并且图案线圈151的另一侧可以连接到共振电容器160的另一侧。
在实施方式中,当无线电力接收设备与无线电力接收设备相邻时,当电流根据在无线电力接收设备中确定的发送电力而流过发送线圈120时,可以产生与该电流对应的磁场。所产生的磁场可以形成在发送线圈120的前面、后面和侧面。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在发送线圈120后面的磁场被屏蔽板110阻挡,并且可以防止对设置在屏蔽板110下方的电子部件的损坏。通过在发送线圈120前方形成的磁场在无线电力接收设备的接收线圈中感应出电流以产生接收电力,并且所产生的接收电力可以被充入电池等中。
此外,电流因形成在发送线圈120侧面的磁场而流过屏蔽层150,并且该电流可以形成磁场。此时,通过与屏蔽层150连接的共振电容器160来调整流过屏蔽层150的电流的相位和幅值,并且在发送线圈120的侧面形成的磁场被由屏蔽层150产生的磁场抵消。因此,发送线圈120的侧面不再形成磁场,并且发送线圈120的侧面的EMI或EMF被最小化或阻挡,由此防止对位于发送线圈120侧面的电子部件或人体的损坏。
<第二实施方式>
图8是例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的截面图,并且图9是例示了图8的屏蔽构件的截面图。
除了两层图案线圈151和152之外,第二实施方式类似于第一实施方式。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被指派给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部件相同的功能、形状和/或结构的部件,并且省略详细描述。
参照图8和图9,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100A可以包括屏蔽板110、发送线圈120和屏蔽构件130。
屏蔽构件130可以包括底部基板140、屏蔽层150和共振电容器160。
底部基板140可以包括开口147以及通孔145和146。例如,开口147可以位于底部基板140的中心。通孔145和通孔146可以形成于在底部基板140的边缘处设置屏蔽层150的区域的一部分中。
在实施方式中,屏蔽层150可以包括两层图案线圈151和152。例如,第一图案线圈151可以设置在底部基板140的上表面上,并且第二图案线圈152可以设置在底部基板140的下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图案线圈151和第二图案线圈152可以通过通孔145和通孔146电连接。连接部155和连接部156可以设置在通孔145和通孔146中。例如,连接部155和连接部156可以由与第一图案线圈151和第二图案线圈152相同的材料形成,但不限于此。例如,连接部155和156可以与第一图案线圈151和第二图案线圈152一体地形成。
例如,第一连接部155设置在第一通孔151中,并且第一图案线圈151的一侧151a和第二图案线圈152的一侧152a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155电连接。例如,第二连接部156设置在第二通孔152中,并且第一图案线圈151的另一侧151b和第二图案线圈152的另一侧152b可以通过第二连接部156电连接。
图9是不考虑共振电容器160的视图,并且当考虑共振电容器160时,它可以与图9不同地例示。换句话说,当共振电容器160被安装在底部基板140的下表面上时,例如,与第一图案线圈151的另一侧151b连接的第二连接部156连接到共振电容器160的一侧,并且共振电容器160的另一侧可以连接到第二图案线圈152的一侧152a。
另选地,共振电容器160可以设置在底部基板140的上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与第二图案线圈152的另一侧152b连接的第二连接部156可以连接到共振电容器160的一侧,并且共振电容器160的另一侧可以连接到第一图案线圈151的一侧151a。
第一图案线圈151和第二图案线圈152可以被设置为在底部基板140插置在其间的情况下彼此竖直交叠。具体地,第一图案线圈151的每个缠绕线圈和第二图案线圈152的每个缠绕线圈可以在底部基板140插置在其间的情况下以一对一的方式彼此竖直地交叠。
如果第一图案线圈151和第二图案线圈152中的每一个被涂覆绝缘材料,则第一图案线圈151和第二图案线圈152还可以在底部基板140的同一表面上彼此交叠。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第一图案线圈151和第二图案线圈152增加总电感值以使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共振电容器160的电容值可以减小,因此共振电容器160的部件大小可以减小,传输效率可以提高,并且屏蔽性能可以提高。
<第三实施方式>
图10是例示了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中的屏蔽构件的截面图。
除了具有三层或更多层的图案线圈171至173之外,第三实施方式类似于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被指派给具有与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的部件相同的功能、形状和/或结构的部件,并且省略其详细描述。
参照图5和图10,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可以包括屏蔽板110、发送线圈120和屏蔽构件130。
屏蔽构件130可以包括底部基板140、屏蔽层170和共振电容器160。
底部基板140可以包括开口147以及通孔161和通孔162。例如,开口147可以位于底部基板140的中心。通孔161和通孔162可以形成于在底部基板140的边缘处设置屏蔽层170的区域的一部分中。
底部基板140可以包括第一层141、第二层142和第三层143。第二层142可以设置在第一层141的下方,并且第三层143可以设置在第二层142的下方。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通孔161可以形成在第一层141中,并且第二通孔162可以形成在第二层142中。
屏蔽层170可以设置在底部基板140上。例如,屏蔽层170可以包括的三层或更多层图案线圈171至173。
在图10中,为了便于绘制,例示了三层图案线圈171至173,但实施方式还可以包括四层或更多层图案线圈。
例如,第一图案线圈171可以设置在第一层141的上表面上。第一图案线圈171的下表面可以连接到设置在第一层141的通孔161中的第一连接部157的上表面。
例如,第二图案线圈172可以设置在第一层141和第二层142之间。例如,第二图案线圈172可以设置在第二层142的上表面上。第二图案线圈172的上表面连接到第一连接部157的下表面,并且第二图案线圈172的下表面连接到设置在第二层142的通孔162中的第二连接部158的上表面。
例如,第三图案线圈173可以设置在第二层142和第三层143之间。例如,第三图案线圈173可以设置在第三层143的上表面上。第三图案线圈173的上表面可以连接到第二连接部158的下表面。
在图10中,尽管第一通孔161和第二通孔162中的每一个仅设置一个,但可以设置两个第一通孔和两个第二通孔。例如,第一通孔161可以包括1-1通孔和1-2通孔,并且第二通孔162可以包括2-1通孔和2-2通孔。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图案线圈171的一侧和第二图案线圈172的一侧可以通过1-1通孔连接,并且第一图案线圈171的另一侧、第二图案线圈172的另一侧或第一共振电容器(未例示)的一侧可以通过1-2通孔连接。第二图案线圈172的一侧和第三图案线圈173的一侧可以通过2-1通孔连接,并且第二图案线圈172的另一侧和第三图案线圈173的另一侧或第二共振电容器(未例示)的一侧可以通过2-2通孔连接。
第一图案线圈171至第三图案线圈173可以由相同的金属制成,但不限于此。
例如,可以顺序地层压带有第一图案线圈171的第一层141、带有第二图案线圈172的第二层142以及带有第三图案线圈173的第三层143,然后可以执行热压缩工艺以形成图10中例示的屏蔽层170,但可以通过各种其它工艺形成屏蔽层170。当通过热压缩工艺形成屏蔽层170时,第一层141、第二层142和第三层之间的边界消失,使得第一层141、第二层142和第三层143可以由一层形成,但不限于此。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三层或更多层图案线圈171至173增加总电感值以使得与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相比共振电容器160的电容值可以减小,因此共振电容器160的部件大小可以减小,传输效率可以提高,并且屏蔽性能可以提高。
<第四实施方式>
图11是例示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的截面图,并且图12是例示了图11的屏蔽构件的平面图。
除了屏蔽构件130的底部基板140之外,第四实施方式类似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被赋予具有与第一至第三实施方式的部件相同的功能、形状和/或结构的部件,并且省略其详细描述。
参照图11和图12,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100B可以包括屏蔽板110、发送线圈120和屏蔽构件130。
屏蔽构件130可以包括底部基板140、屏蔽层150和共振电容器160。
底部基板140可以包括例如闭环开口148。例如,闭环开口148可以具有与发送线圈120的多个缠绕线圈的大小对应的形状。闭环开口148的宽度可以等于或大于发送线圈120的多个缠绕线圈的宽度。
发送线圈120可以包括在中心处具有中空部并沿着中空部的外周缠绕多次的线圈。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闭环开口148具有与多个缠绕线圈对应的形状,因此当底部基板140设置在屏蔽板110上时,设置在屏蔽板110上的发送线圈120可以通过底部基板140的闭环开口148突出。
因此,当底部基板140设置在屏蔽板110上时,底部基板140的一部分可以设置在发送线圈120的中空部中。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在底部基板140中形成闭环开口148。因此,当底部基板140被放置在屏蔽板110上时,发送线圈120被引导到闭环开口148,因此底部基板140可以被放置在屏蔽板110上而不受发送线圈120的阻碍。
<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的验证>
图13例示了当屏蔽层由一层图案线圈构成时根据共振电容器的电容的磁场分布,图14例示了当屏蔽层由一层图案线圈构成时根据共振电容器的电容的泄漏磁场,并且图15例示了当屏蔽层由一层图案线圈构成时根据共振电容器的电容、共振频率和耦合系数之间的关系的磁场分布。
图13至图15是针对第一实施方式(图5至图7)中屏蔽层包括一层图案线圈的情况的测试结果。
可以看出,与现有技术(图13的(a))相比,如在第一实施方式(图13的(b)、图13的(c)和图13的(d))中,设置包括一层图案线圈的屏蔽层,并且随着共振电容器增大,磁场的强度降低。例如,当使用2,300nF共振电容器(图13的(b))时,与常规情况(图13的(a))相比,磁场的强度可以降低。当使用3,000nF共振电容器(图13的(c))时,与使用2,300nF共振电容器(图13的(b))时相比,磁场的强度可以较低。另外,当使用4,000nF共振电容器(图13的(d))时,与使用3,000nF共振电容器(图13的(c))时相比,磁场的强度可以较低。
在图14中,常规情况(图13的(a))可以是(1),使用2,300nF共振电容器的情况(图13的(b))可以是(2),并且可以使用3,000nF共振电容器的情况(图13的(c))是(3),并且使用4,000nF共振电容器的情况(图13的(d))可以是(4)。
虚线是ICNIRP参考水平,并且要求泄漏磁场被管理在该参考水平以下。
总体上,(1)具有比(2)、(3)和(4)大得多的泄漏磁场。因此,当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共振电容器的电容器值不同时,可以看出泄漏磁场显著低于常规情况(1)的泄漏磁场。这里,泄漏磁场可以是发送线圈一侧的磁场。
特别地,在常规情况(1)中,商业化是困难的,因为它超过了ICNIRP标准水平,但由于在第一实施方式(3)、(4)的情况下,它可以在距发送线圈20mm或更大的距离处被管理为ICNIRP标准水平或更低水平,因此商业化成为可能。
在图15中,从上侧沿着水平方向例示常规情况(1)和第一实施方式(2)、(3)、(4),并且从下侧沿着水平方向例示屏蔽层的共振频率(fres,r),并且在左侧沿着纵向方向例示发送线圈与屏蔽层之间的耦合系数k0r。可以由屏蔽层的电感和共振电容器的电容来确定屏蔽层的共振频率(fres,r)。
例如,在(2)的情况下,当使用2,300nF共振电容器时,屏蔽层的共振频率(fres,r)可以是85kHz至88kHz。例如,在(3)的情况下,当使用3,000nF共振电容器时,屏蔽层的共振频率(fres,r)可以是74kHz至77kHz。例如,在(4)的情况下,当使用4,000nF共振电容器时,屏蔽层的共振频率(fres,r)可以是64kHz至67kHz。
如图15中例示的,如从上侧沿着水平方向可以看出的,可以看出与常规情况(1)相比,在第一实施方式(2)、(3)、(4)中,磁场的强度降低。
另外,如从下侧沿着水平方向可以看出的,可以看出随着屏蔽层的共振频率降低,磁场的强度降低。
另外,如在左侧沿着竖直方向可以看出的,可以看出随着发送线圈与屏蔽层之间的耦合系数k0r减小,磁场的强度降低。
图16例示了当屏蔽层由两层图案线圈构成时根据共振电容器的电容的磁场分布,图17例示了当屏蔽层由两层图案线圈构成时根据共振电容器的电容的泄漏磁场,并且图18例示了当屏蔽层由两层图案线圈构成时根据共振电容器的电容、共振频率和耦合系数之间的关系的磁场分布。
图16至图18是针对第二实施方式(图8和图9)中屏蔽层包括两层图案线圈的情况的测试结果。
与现有技术(图16的(a))相比,如在第二实施方式(图16的(b)、图16的(c))中,设置包括两层图案线圈的屏蔽层,并且随着共振电容器增大,磁场的强度降低。例如,当使用800nF共振电容器(图16的(b))时,与常规情况(图16的(a))相比,磁场的强度可以降低。当使用1,000nF共振电容器(图16的(c))时,与使用800nF共振电容器(图16的(b))的情况相比,磁场的强度可以降低。
在图17中,常规情况(图16的(a))是(1),使用800nF共振电容器的情况(图16的(b))可以是(5),并且使用1,000nF共振电容器的情况(图16的(c))可以是(6)。
总体上,(1)具有比(5)和(6)大得多的泄漏磁场。因此,当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共振电容器的电容器值不同时,可以看出泄漏磁场显著低于常规情况(1)的泄漏磁场。这里,泄漏磁场可以是发送线圈一侧的磁场。
特别地,在常规情况(1)中,商业化是困难的,因为它超过了ICNIRP标准水平,但由于在第二实施方式(5)、(6)的情况下,它可以在距发送线圈20mm或更大的距离处被管理为ICNIRP标准水平或更低水平,因此商业化成为可能。
在图18中,从上侧沿着水平方向例示常规情况(1)和第二实施方式(5)、(6)、(7),并且从下侧沿着水平方向例示共振频率(fres,r),并且在左侧沿着纵向方向例示发送线圈与屏蔽层之间的耦合系数k0r。(7)是使用1,200nF共振电容器的情况。可以由屏蔽层的电感和共振电容器的电容来确定屏蔽层的共振频率(fres,r)。
例如,在(5)的情况下,当使用800nF共振电容器时,屏蔽层的共振频率(fres,r)可以是75kHz至78kHz。例如,在(6)的情况下,当使用1,000nF共振电容器时,屏蔽层的共振频率(fres,r)可以是67kHz至70kHz。例如,在(7)的情况下,当使用1,200nF共振电容器时,屏蔽层的共振频率(fres,r)可以是61kHz至64kHz。
如图18中例示的,如从上侧沿着水平方向可以看出的,可以看出与常规情况(1)相比,在第二实施方式(5)、(6)、(7)中,磁场的强度降低。
另外,如从下侧沿着水平方向可以看出的,可以看出随着屏蔽层的共振频率(fres,r)降低,磁场强度降低。
另外,如在左侧沿着竖直方向可以看出的,可以看出随着发送线圈与屏蔽层之间的耦合系数k0r减小,磁场的强度降低。
图19例示了当屏蔽层由一层图案线圈构成时根据共振电容器的电容的传输效率,并且图20例示了当屏蔽层由两层图案线圈构成时根据共振电容器的电容的传输效率。
如图19中例示的,在第一实施方式(2)、(3)和(4)中,随着共振电容器的电容器值增大,传输效率可以增加。另外,随着发送线圈与屏蔽层之间的耦合系数降低,传输效率可以增加。
如图20中例示的,在第二实施方式(5)、(6)和(7)中,随着共振电容器的电容器值增大,传输效率可以增加。另外,随着发送线圈与屏蔽层之间的耦合系数降低,传输效率可以增加。
在图19和图20中,当发送线圈与屏蔽层之间的耦合系数增大时,屏蔽层因由发送线圈产生的磁场而感应的电流增大,并且由增大的电流产生的磁场也可以增大。因此,由于由屏蔽层产生的磁场甚至抵消或抑制了从发送线圈到前方无线电力接收设备形成的磁场,因此传输效率可能降低。
图21例示了当屏蔽层由一层图案线圈构成时根据共振电容器的电容的屏蔽性能,并且图22例示了当屏蔽层由两层图案线圈构成时根据共振电容器的电容的屏蔽性能。
如图21中例示的,在第一实施方式(2)、(3)和(4)中,随着共振电容器的电容器值增大,屏蔽性能可以增加。另外,随着发送线圈与屏蔽层之间的耦合系数降低,屏蔽性能可以提高。
如图22中例示的,在第二实施方式(5)、(6)和(7)中,随着共振电容器的电容器值增大,屏蔽性能可以增加。另外,随着发送线圈与屏蔽层之间的耦合系数降低,屏蔽性能可以提高。
在图21和图22中,当发送线圈与屏蔽层之间的耦合系数增大时,屏蔽层因由发送线圈产生的磁场而感应出的电流增大,并且由该增大的电流产生的磁场也可以增大。因此,由屏蔽层产生的磁场对于抵消在发送线圈一侧形成的磁场而言绰绰有余,并且剩余磁场作为泄漏磁场而损失,导致屏蔽性能降低。
因此,当发送线圈与屏蔽层之间的耦合系数大时,可以通过使用具有大电容值的共振电容器来提高屏蔽性能。
图23例示了根据一层图案线圈和两层图案线圈中的每一个中的耦合系数的传输效率,并且图24例示了根据一层图案线圈和两层图案线圈中的每一个中的耦合系数的屏蔽性能。
在图23和图24中,使用屏蔽层和共振频率为74kHz至78kHz的共振电容器。
如图23中例示的,可以看出具有两层图案线圈的屏蔽层(第二实施方式)比具有一层图案线圈的屏蔽层(第一实施方式)具有更高的传输效率。
如图24中例示的,当发送线圈与屏蔽层之间的耦合系数超过0.3时,具有一层图案化线圈的屏蔽层(第一实施方式)在屏蔽性能方面优于具有两层图案化线圈的屏蔽层(第二实施方式)。当发送线圈与屏蔽层之间的耦合系数为0.3或更少时,具有一层图案线圈的屏蔽层(第一实施方式)和具有两层图案线圈的屏蔽层(第二实施方式)之间屏蔽性能相似。
从图13至图24,当在实施方式中满足以下条件时,可以在不降低传输效率的情况下提高屏蔽性能。
例如,屏蔽层的共振频率与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的驱动频率的比率可以是0.7或更小。
例如,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的驱动频率与屏蔽层的共振频率之间的差值可以是55kHz或更小。
例如,发送线圈与屏蔽层之间的耦合系数可以是0.35或更小。
以上的详细描述在所有方面都不应该被解释为是限制性的,并且应该被视为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范围应该通过对所附权利要求的合理解释来确定,并且在实施方式的等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被包括在实施方式的范围内。
工业实用性
实施方式可以不同地应用于诸如IT、车辆、铁路和家用电器行业以及移动装置这样的全体行业。

Claims (19)

1.一种无线电力发送设备,该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包括:
屏蔽板;
所述屏蔽板上的发送线圈;以及
屏蔽构件,所述屏蔽构件被设置在所述屏蔽板上并被配置为围绕所述发送线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其中,所述屏蔽构件包括:
底部基板,所述底部基板包括开口;
屏蔽层,所述屏蔽层设置在所述底部基板上并被配置为围绕所述发送线圈;以及
共振电容器,所述共振电容器安装在所述底部基板上并连接到所述屏蔽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
其中,所述屏蔽层包括设置在所述底部基板上的图案线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
其中,所述屏蔽层包括竖直交叠的两层或更多层图案线圈,并且
其中,所述底部基板包括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
其中,在两层图案线圈当中,在所述底部基板的上表面上设置第一图案线圈;
其中,在两层图案线圈当中,在所述底部基板的下表面上设置第二图案线圈,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图案线圈和所述第二图案线圈通过所述通孔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
其中,所述底部基板设置在三层或更多层图案线圈之间,并且
其中,所述三层或更多层图案线圈通过所述通孔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
其中,所述屏蔽层具有与所述发送线圈的形状对应的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
其中,所述屏蔽层包括金属。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
其中,所述发送线圈设置在所述开口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
其中,所述开口的直径等于或大于所述发送线圈的大小。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
其中,所述开口是与所述发送线圈的形状对应的闭环开口。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
其中,所述发送线圈和所述底部基板设置在同一表面上。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
其中,所述屏蔽层与所述发送线圈的外侧间隔开。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
其中,所述屏蔽层的共振频率与所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的驱动频率的比率为0.7或更小。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
其中,所述无线电力发送设备的驱动频率与所述屏蔽层的共振频率之间的差值是55kHz或更小。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
其中,所述发送线圈与所述屏蔽层之间的耦合系数是0.35或更小。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
其中,所述底部基板包括刚性底部基板或柔性底部基板。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
其中,所述屏蔽构件产生通过使在所述发送线圈中流动的第一电流的相位反相而获得的第二电流。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力发送设备,
其中,所述屏蔽构件产生用于抵消由所述发送线圈产生的第一磁场的第二磁场。
CN202080104680.5A 2020-07-17 2020-07-17 无线电力发送设备 Pending CN11611414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KR2020/009486 WO2022014758A1 (ko) 2020-07-17 2020-07-17 무선 전력 송신 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14143A true CN116114143A (zh) 2023-05-12

Family

ID=79554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4680.5A Pending CN116114143A (zh) 2020-07-17 2020-07-17 无线电力发送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83119A1 (zh)
EP (1) EP4184754A4 (zh)
KR (1) KR20230037479A (zh)
CN (1) CN116114143A (zh)
WO (1) WO202201475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05833B1 (ko) * 2011-09-09 2013-09-06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중계 장치 및 전송 시스템
KR101294465B1 (ko) * 2011-10-11 2013-08-07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무선전력 중계 장치, 무선전력 중계기, 무선전력 전송 시스템 및 무선전력 전송 방법
KR20160090420A (ko) * 2015-01-21 2016-08-01 한국과학기술원 무선 전력 송수신 장치
KR20170088184A (ko) * 2016-01-22 2017-08-01 동양이엔피 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의 전자파 저감 구조
US10110070B2 (en) * 2016-04-01 2018-10-23 Intel Corporation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with array of transmit coils
KR102669965B1 (ko) * 2016-09-05 2024-05-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 및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
GB2559147A (en) * 2017-01-26 2018-08-01 Bombardier Primove Gmbh A receiving devic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receiving device
KR102004445B1 (ko) * 2017-10-27 2019-07-26 한국전력공사 전기자동차용 차폐형 무선전력 전송 장치
KR101853491B1 (ko) * 2017-12-08 2018-04-30 엘아이지넥스원 주식회사 무선전력전송 코일 구조체 및 무선전력전송 시스템
KR101964428B1 (ko) * 2018-09-12 2019-04-01 한국과학기술원 누설 자기장 차폐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30037479A (ko) 2023-03-16
EP4184754A1 (en) 2023-05-24
EP4184754A4 (en) 2024-05-22
US20230283119A1 (en) 2023-09-07
WO2022014758A1 (ko) 2022-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29484B2 (en) Coil device of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US9979233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hanging magnetic flux density and receiving wireless power
US9680311B2 (en) Wireless power supply system
KR101950369B1 (ko)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
JP6219285B2 (ja) 電界を用いたワイヤレス電力送信システムおよび電力送信方法
CN103718417B (zh) 电容性非接触供电系统
US10326315B2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JP6696573B2 (ja) 無線モジュール、rfidシステムおよびワイヤレス給電装置
CN104008846A (zh) 可变螺距螺旋形线圈
JP2012049434A (ja) 電子部品、給電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
US20180205268A1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115210988A (zh) 利用多个发射天线与共同电子装置的无线功率发射系统
CN115136448A (zh) 用于动态调谐无线电力传送系统的系统及方法
US20190222060A1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US20230283119A1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apparatus
KR102124901B1 (ko)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
CN110323837B (zh) 线圈单元、无线供电装置、无线受电装置、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KR20170139319A (ko) 무선 전력 송신기 및 수신기
KR20170005589A (ko) 무선 전력 송신 장치 및 무선 전력 송신 시스템
KR101984794B1 (ko)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
KR20170044321A (ko) 무선전력송신장치와 무선전력수신장치 및 이의 구동 방법.
KR20170086978A (ko) 무선전력 수신장치 및 제조 방법
US20240136110A1 (en) Magnetic-Shielding-and-Enhancement Winding
KR20170137494A (ko) 무선 전력 송신기
KR20160148239A (ko)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 및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