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12973A - 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12973A
CN116112973A CN202310076610.9A CN202310076610A CN116112973A CN 116112973 A CN116112973 A CN 116112973A CN 202310076610 A CN202310076610 A CN 202310076610A CN 116112973 A CN116112973 A CN 1161129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ess network
target
points
point
termina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7661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汝翔
王晓东
尹祖新
刘琦
赵广
田洪宁
杨婧雅
梁芳
李贝
狄子翔
佟恬
黄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7661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12973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129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129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47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nditions of the access network or the infrastructur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2Access restriction performed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W48/04Access restriction performed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s based on user or terminal location or mobility data, e.g. moving direction, spe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20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能够提高确定的待退网接入网设备的准确性。该方法包括:确定多个终端设备中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多个终端设备为接入多个接入网设备的终端设备;一个位置点对应一个时刻;基于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对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进行聚类,得到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基于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确定多个接入网设备中每个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确定多个接入网设备中,用户数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接入网设备为目标接入网设备;目标接入网设备为待退网的接入网设备。本申请实施例用于接入网设备确定的过程中。

Description

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将早期的通信网络中的部分接入网设备进行退网处理,已成为当前运营商节省运营成本的一种常态化运营手段。然而,在触发接入网设备的退网流程之前,需要确定待退网接入网设备。
目前,确定待退网接入网设备的主要方法为:根据各个早期通信系统中多个接入网设备在最近一个时刻下携带的用户数,或根据在接入网设备覆盖范围内用户触发注册流程(首次开机)的数量确定该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接着,基于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对上述多个接入网设备进行排序,确定用户数最少的接入网设备为待退网接入网设备。但是,由于用户是会移动的,因此用户注册地所在的接入网设备或者用户最后接入的接入网设备均不能反映用户最长时间或最大概率接入的接入网设备,进而无法准确的确定出接入网设备的真实用户数,导致确定的待退网接入网设备的准确性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能够提高确定的待退网接入网设备的准确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该方法包括:确定多个终端设备中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多个终端设备为接入多个接入网设备的终端设备;一个位置点对应一个时刻;基于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对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进行聚类,得到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基于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确定多个接入网设备中每个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确定多个接入网设备中,用户数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接入网设备为目标接入网设备;目标接入网设备为待退网的接入网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确定多个终端设备中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包括:获取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经纬度;对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经纬度执行第一操作,以得到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第一操作为对经纬度的度、分、以及秒进行加权求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对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进行聚类,得到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包括:确定目标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每两个位置点之间的距离;目标终端设备为多个终端设备中的任一个终端设备;基于每两个位置点之间的距离,确定目标位置点的局部密度和目标距离;目标位置点为目标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的任一个位置点;局部密度用于表征目标位置点与除目标位置点以外的目标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每个位置点之间的距离,与预设距离的差异度之和;目标距离用于表征目标位置点与至少一个预设位置点之间的距离中,目标位置点与预设位置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或者目标位置点与预设位置点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的距离;预设位置点为目标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位置点的局部密度大于目标位置点的局部密度的位置点;在目标位置点的局部密度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阈值,且目标位置点的目标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五预设阈值的情况下,确定目标位置点为目标终端设备的常驻位置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基于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确定多个接入网设备中每个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包括:基于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确定目标接入网设备的待定用户数;目标接入网设备为多个接入网设备中的任一个接入网设备;对待定用户数中,具有相同用户标识的位置点进行去重,得到目标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接入网设备确定装置,该装置包括:处理单元;处理单元,用于确定多个终端设备中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多个终端设备为接入多个接入网设备的终端设备;一个位置点对应一个时刻;处理单元,还用于基于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对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进行聚类,得到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处理单元,还用于基于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确定多个接入网设备中每个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多个接入网设备中,用户数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接入网设备为目标接入网设备;目标接入网设备为待退网的接入网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装置还包括:通信单元;通信单元,用于获取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经纬度;处理单元,还用于对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经纬度执行第一操作,以得到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第一操作为对经纬度的度、分、以及秒进行加权求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目标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每两个位置点之间的距离;目标终端设备为多个终端设备中的任一个终端设备;处理单元,还用于基于每两个位置点之间的距离,确定目标位置点的局部密度和目标距离;目标位置点为目标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的任一个位置点;局部密度用于表征目标位置点与除目标位置点以外的目标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每个位置点之间的距离,与预设距离的差异度之和;目标距离用于表征目标位置点与至少一个预设位置点之间的距离中,目标位置点与预设位置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或者目标位置点与预设位置点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的距离;预设位置点为目标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位置点的局部密度大于目标位置点的局部密度的位置点;在目标位置点的局部密度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阈值,且目标位置点的目标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五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目标位置点为目标终端设备的常驻位置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还用于基于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确定目标接入网设备的待定用户数;目标接入网设备为多个接入网设备中的任一个接入网设备;处理单元,还用于对待定用户数中,具有相同用户标识的位置点进行去重,得到目标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接入网设备确定装置,该装置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通信接口和处理器耦合,处理器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实现如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描述的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指令在终端上运行时,使得终端执行如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描述的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接入网设备确定装置上运行时,使得接入网设备确定装置执行如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描述的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芯片,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通信接口和处理器耦合,处理器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实现如第一方面和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描述的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
具体的,本申请中提供的芯片还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计算设备可以确定多个终端设备(即接入多个接入网设备的终端设备)中每个终端设备在多个位置点,并对每个终端设备在多个位置点进行聚类,得到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即终端设备的常驻位置点)。接着,计算设备可以基于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确定多个接入网设备中每个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并确定多个接入网设备中,用户数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接入网设备为目标接入网设备(即待退网的接入网设备)。本申请基于上述聚类的方法可以准确的确定出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即聚类中心),这样计算设备基于上述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确定的每个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出接入该接入网设备的实际的用户数,进而基于上述准确的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确定的目标接入网设备(即待退网的接入网设备)的准确定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28个位置点的分布示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28个位置点的局部密度和目标距离的坐标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入网设备的用户分布的示例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入网设备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接入网设备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进行详细地描述。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本申请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和“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或者用于区别对同一对象的不同处理,而不是用于描述对象的特定顺序。
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所提到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其他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所示,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通信系统100包括:计算设备101,终端设备102,以及接入网设备103。
计算设备101,用于确定多个终端设备中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对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进行聚类,得到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基于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确定多个接入网设备中每个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并确定多个接入网设备中,用户数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接入网设备为目标接入网设备。
其中,多个终端设备为接入多个接入网设备的终端设备;一个位置点对应一个时刻;目标接入网设备为待退网的接入网设备。
终端设备102是一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设备,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如轮船等)。还可以部署在空中(例如飞机、气球和卫星上等)。
在一些示例中,终端设备102又称之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以及终端等,是一种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例如,终端设备102包括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车载设备等。目前,终端设备102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计步器等),车载设备(例如,汽车、自行车、电动车、飞机、船舶、火车、高铁等)、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家居设备(例如,冰箱、电视、空调、电表等)、智能机器人、车间设备、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手术(remote medical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或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飞行设备(例如,智能机器人、热气球、无人机、飞机)等。本申请一种可能的应用的场景中终端设备为经常工作在地面的终端设备,例如车载设备。在本申请中,为了便于叙述,部署在上述设备中的芯片,例如片上系统(System-On-a-Chip,SOC)、基带芯片等,或者其他具备通信功能的芯片也可以称为终端设备102。
可选的,终端设备102可以是嵌入式通信装置,也可以是用户手持通信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等。
作为示例,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终端设备102还可以是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广义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首饰等。
接入网设备103为位于上述通信系统100的接入网侧,且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或可设置于该设备的芯片或芯片系统。接入网设备103包括但不限于:WiFi系统中的接入点(access point,AP),如家庭网关、路由器、服务器、交换机、网桥等,演进型节点B(evolvedNodeB,e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B,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B,HNB)、基带单元(base band unit,BBU)、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传输点(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point,TRP或者transmission point,TP)等,还可以为5G基站,如,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中的gNB,或,传输点(TRP或TP),5G系统中的基站的一个或一组(包括多个天线面板)天线面板,或者,还可以为构成gNB或传输点的网络节点,如基带单元(BBU),或,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unit,DU)、具有基站功能的路边单元(road side unit,RSU)、或者5G接入网(NG radioaccess network,NG-Ran)设备等。接入网设备103还包括不同组网模式下的基站,如,主基站(master evolved NodeB,MeNB)、辅基站(secondary eNB,SeNB,或者,secondary gNB,SgNB)。接入网设备103还包括不同类型,例如地面基站、空中基站以及卫星基站等。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通信系统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通信系统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随着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将早期的通信网络(例如,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the3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3G)网络,或者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4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4G)网络)中的部分接入网设备进行退网处理,已成为当前运营商节省运营成本的一种常态化运营手段。然而,在触发接入网设备的退网流程之前,需要确定待退网接入网设备。
目前,确定待退网接入网设备的主要方法为:根据各个早期通信系统中多个接入网设备在最近一个时刻下携带的用户数,或根据在接入网设备覆盖范围内用户触发注册流程(首次开机)的数量确定该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接着,基于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对上述多个接入网设备进行排序,确定用户数最少的接入网设备为待退网接入网设备。但是,由于用户是会移动的,因此用户注册地所在的接入网设备或者用户最后接入的接入网设备均不能反映用户最长时间或最大概率接入的接入网设备,进而无法准确的确定出接入网设备的真实用户数,导致确定的待退网接入网设备的准确性较低。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能够提高确定的待退网接入网设备的准确性。如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S201、计算设备确定多个终端设备中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
其中,多个终端设备为接入多个接入网设备的终端设备。一个位置点对应一个时刻。
可选的,上述多个位置点可以对应多个时刻。上述多个时刻可以为离散的多个时刻。例如,上述多个时刻包括:时刻#1、时刻#2、时刻#3、以及时刻#4。上述时刻#1为20XX年2月1日10:00,上述时刻#2为20XX年2月1日10:30,上述时刻#3为20XX年2月1日11:00,上述时刻#4为20XX年2月1日11:30。上述仅为多个时刻的一种示例性的描述,上述多个时刻还可以包括其他时刻,本申请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S202、计算设备基于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对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进行聚类,得到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上述S202的实现过程可以为:计算设备对目标终端设备(即任一个终端设备)在多个位置点进行聚类,得到该目标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即聚类中心),基于上述方法对每个终端设备在多个位置点进行聚类,直至得到上述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
S203、计算设备基于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确定多个接入网设备中每个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上述S203的实现过程可以为:计算设备可以通过上述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统计出多个常驻位置点。计算设备可以将上述每个常驻位置点视为一个位置用户,这样计算设备可以基于上述每个位置用户所处位置属于的接入网设备,统计每个接入网设备的位置用户数,并对上述每个接入网设备的位置用户数进行去重,得到每个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
S204、计算设备确定多个接入网设备中,用户数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接入网设备为目标接入网设备。
其中,目标接入网设备为待退网的接入网设备。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上述S204的实现过程可以为:计算设备可以基于用户数,对上述多个接入网设备进行由小至大的排序,得到接入网设备序列,并从上述接入网设备序列中确定排序第一的接入网设备为目标接入网设备。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计算设备可以确定多个终端设备(即接入多个接入网设备的终端设备)中每个终端设备在多个位置点,并对每个终端设备在多个位置点进行聚类,得到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即终端设备的常驻位置点)。接着,计算设备可以基于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确定多个接入网设备中每个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并确定多个接入网设备中,用户数小于或等于预设阈值的接入网设备为目标接入网设备(即待退网的接入网设备)。本申请基于上述聚类的方法可以准确的确定出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即聚类中心),这样计算设备基于上述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确定的每个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出接入该接入网设备的实际的用户数,进而基于上述准确的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确定的目标接入网设备(即待退网的接入网设备)的准确定更高。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如S201所示,计算设备确定多个终端设备中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在图2示出的方法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能实现方式,如图3所示,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S201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因此,计算设备确定多个终端设备中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的实现过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301至S302。
S301、计算设备获取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经纬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上述S301的实现过程可以为:计算设备可以每隔一个采样周期,确定终端设备的位置点,直至采集次数达到次数预设阈值,得到该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并获取该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经纬度。计算设备可以基于上述方法依次获取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经纬度。
可选的,计算设备还可以获取上述多个终端设备中每个终端设备在多个用户的标识(例如,用户手机号)、坐标位置、通话状态、剩余话费、信号强度、所属接入网设备的标识、以及归属地等信息。
S302、计算设备对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经纬度执行第一操作,以得到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
其中,第一操作为对经纬度的度、分、以及秒进行加权求和。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位置点的横坐标可以满足以下公式1:
x=w1*3600+w2*60+w3            公式1
其中,x为位置点的横坐标。w1为纬度的度对应的权重。w2为纬度的分对应的权重。w3为纬度的秒对应的权重。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位置点的横坐标可以满足以下公式1:
y=j1*3600+ j2*60+ j3            公式1
其中,y为位置点的横坐标。j1为经度的度对应的权重。j2为经度的分对应的权重。j3为经度的秒对应的权重。
示例性的,以终端设备在一个经度为北纬39°54′27〃,纬度为东经116°23′17〃。在该示例中,该终端设备的横坐标可以为143667(即39*3600+54*60+27=143667),该终端设备的纵坐标可以为418997(即116*3600+23*60+17=418997),这样得到终端设备的位置点为(143667,418997)。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计算设备获取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经纬度,并对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每个位置点的经纬度的度、分、以及秒进行加权求和,以得到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这样可以便于后续计算设备基于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对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进行聚类,为上述计算过程提供了数据基础。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如S202所示,计算设备基于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对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进行聚类,得到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在图2或者图3示出的方法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能实现方式,如图4所示(以在图3的基础上结合为例),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S202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因此,计算设备基于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对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进行聚类,得到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的实现过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401至S404。
S401、计算设备确定目标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每两个位置点之间的距离。
其中,目标终端设备为多个终端设备中的任一个终端设备。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上述每两个位置点之间的距离满足以下公式3:
Figure BDA0004070257390000101
其中,上述dij为上述每两个位置点之间的距离。上述xi为上述每两个位置点中一个位置点的横坐标。上述yi为上述每两个位置点中一个位置点的纵坐标。上述xj为上述每两个位置点中另一个位置点的横坐标。上述yj为上述每两个位置点中另一个位置点的纵坐标。
S402、计算设备基于每两个位置点之间的距离,确定目标位置点的局部密度和目标距离。
其中,目标位置点为目标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的任一个位置点。局部密度用于表征目标位置点与除目标位置点以外的目标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每个位置点之间的距离,与预设距离的差异度之和。目标距离用于表征目标位置点与至少一个预设位置点之间的距离中,目标位置点与所述预设位置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或者目标位置点与所述预设位置点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的距离。预设位置点为目标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位置点的局部密度大于目标位置点的局部密度的位置点。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局部密度可以满足以下公式4:
Figure BDA0004070257390000111
其中,ρi为局部密度。dc为预设截断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dij和dc之间的差值或者比值均可以用于表征上述dij和dc之间的差异程度。公式5对上述dij和dc之间的差异程度进行归一化处理,这样可以更加有助于后续确定目标距离。在该实现方式中,局部密度用于表征目标位置点与除目标位置点以外的目标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每个位置点之间的距离,与预设距离的差异度之和。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局部密度可以满足以下公式5:
ρi=∑jλ(dij-dc)                              公式5
可选的,上述公式4中的λ函数为二值函数,即当x<0时,λ(x)=1,当x≥0时,λ(x)=0。dc是聚类方法中需要事先设定的参数,例如,dc为10。在该实现方式中,ρi用于表征除目标位置点以外的多个位置点中,与目标位置点相距的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的位置点的数量。j用于表征上述多个位置点中第j个位置点。
示例性的,若上述多个位置点包括:位置点A、位置点B、位置点C、位置点D、以及位置点E。若计算设备当前计算上述位置点A的局部密度,则上述第j个位置点可以为上述位置点B、位置点C、位置点D、以及位置点E中的第j个位置点。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目标距离满足以下公式6:
Figure BDA0004070257390000121
其中,δρi为目标位置点的目标距离。
由上述公式6可知,若第i个位置点的局部密度最大,则第i个位置点的目标距离用于表征与除第i个位置点以外的多个位置点之间的距离中的最大距离。若第i个位置点的局部密度最大,则第i个位置点的目标距离用于表征局部密度大于或等于第i个位置点的局部密度的位置点,与第i个位置点的距离中的最小值。
S403、计算设备确定目标位置点的局部密度是否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阈值,且目标位置点的目标距离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五预设阈值。
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由于局部密度和目标距离可能具有不同的数量级,因此计算设备对局部密度和目标距离进行归一化处理,并且计算局部密度和目标距离的乘积。上述乘积可以满足公式7:
γi=ρi×δi                     公式7
其中,γi为第i个位置点的局部密度和目标距离的乘积。
在该实现方式中,计算设备基于上述乘积确定该目标位置点是否为常驻位置点。其实现过程可以为:计算设备基于上述乘积,对上述多个位置点进行排序,确定乘积最大的位置点为常驻位置点。或者,计算设备还可以确定上述序列中多个位置点对(即每两个相邻位置点)的乘积差值,并确定乘积差值大于预设乘积阈值的预设位置点对。计算设备确定上述预设位置点对中,排序位置较高的位置点为待选常驻位置点。接着,计算设备确定序列中,排序位置在上述待选常驻点之上的位置点,以及待选常驻位置点均为常驻位置点。
可选的,计算设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上述预设乘积阈值,例如,计算设备将上述预设乘积阈值设置为0.1。上述仅为预设乘积阈值的一种示例性的描述,本申请对比不作任何限制。
可选的,计算设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上述第四预设阈值和第五预设阈值,例如,计算设备将上述第四预设阈值设置为0.7,并将上述第五预设阈值设置为4。上述仅为第四预设阈值和第五预设阈值的一种示例性的描述,本申请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若目标位置点的局部密度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阈值,且目标位置点的目标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五预设阈值,则计算设备执行S404。
S404、计算设备确定位置点为常驻位置点。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5所示,图5示出了28个位置点的分布示例。由图5可知,图5中的位置点1和位置点10均可以作为常驻位置点。如图6所示,图6示出了上述28个位置点中每个位置点的局部密度和目标距离。由图6可知,位置点9和位置点10的局部密度相似,但目标距离值却有很大差别。然而,基于上述目标距离的公式可知,位置点9的目标距离为比位置点9有着更高的局部密度的位置点与位置点9之间欧式距离中的最小值(即位置点1和位置点9之间的欧氏距离),因此相对较小位置点9本质上属于位置点1的类似常驻位置点。
基于上述目标距离的公式可知,位置点10的目标距离为比位置点10有着更高局部密度的位置点和位置点1之间的欧式距离中的最小值(即位置点1和位置点10之间的欧氏距离),因此相对较大位置点10属于一个新的常驻位置点。
综上,只有具有高局部密度和相对较高的距离的点才是常驻位置点。
可选的,若目标位置点的局部密度小于第四预设阈值,和/或目标位置点的目标距离小于第五预设阈值,则计算设备确定该位置点为异常点,不对异常点进行统计。
基于图6可知,位置点26、位置点27、以及位置点28均是孤立存在的,位置点26、位置点27、以及位置点28有着相对较高的目标距离,但位置点26、位置点27、以及位置点28的低局部密度均较低,因此计算设备确定上述位置点26、位置点27、以及位置点28为异常点。在退网场景中,上述位置点26、位置点27、以及位置点28可理解为用户近期仅去过一次的地方,因此没有必要保留。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计算设备确定目标终端设备(即多个终端设备中的任一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每两个位置点之间的距离,并基于每两个位置点之间的距离,确定目标位置点(即目标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的任一个位置点)的局部密度(即目标位置点与除目标位置点以外的目标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每个位置点之间的距离,与预设距离的差异度之和)和目标距离(即目标位置点与至少一个预设位置点之间的距离中,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或者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的距离)。接着,在目标位置点的局部密度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阈值,且目标位置点的目标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五预设阈值的情况下,计算设备确定目标位置点为目标终端设备的常驻位置点。基于此,计算设备可以基于上述所记载的聚类方法准确的确定出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进而为后续计算设备基于多个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确定目标接入网设备的实现过程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基础。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如S203所示,计算设备基于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确定多个接入网设备中每个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在图2示出的方法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能实现方式,如图7所示,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S203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因此,计算设备基于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确定多个接入网设备中每个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的实现过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701至S704。
S701、计算设备基于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确定目标接入网设备的待定用户数。
其中,目标接入网设备为多个接入网设备中的任一个接入网设备。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上述S701的实现过程可以为:计算设备可以通过上述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统计出多个常驻位置点。计算设备可以将上述每个常驻位置点视为一个位置用户,这样计算设备可以基于上述每个位置用户所处位置属于的接入网设备,统计每个接入网设备下待定用户数。
S702、计算设备对待定用户数中,具有相同用户标识的位置点进行去重,得到目标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上述S702的实现过程可以为:计算设备可以上述待定用户数中每个待定用户的用户标识。若上述待定用户中存在相同用户标识的待定用户,则计算设备只保留上述相同用户标识的待定用户中的任一个待定用户,并删除其他具有相同用户标识的待定用户,进而确定目标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
可以理解的是,一个终端设备的常驻位置点可以包括公司和家,但是若上述公司和家均所属一个接入网设备,则计算设备会将在待定用户数中对该终端设备进行重复计数,这样会导致上述确定的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不准确。因此,在计算设备确定了接入网设备的待定用户数之后,还需要对上述待定用户数中,具有相同用户标识的位置点进行去重,得到目标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
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图8示出了4个接入网设备(例如,接入网设备A(还可以称之为基站A)、接入网设备B(还可以称之为基站B)、接入网设备C(还可以称之为基站C)、以及接入网设备D(还可以称之为基站D))。基站A的覆盖范围内有1个用户(即用户#1),用户#1的身份标识号(identity document,ID)为1,用户#1的位置为北纬39°26′东经115°25′,用户#2的ID为2,用户#2的位置为北纬39°28′东经116°25′;基站B的覆盖范围内有2个用户(即用户#3和用户#4),用户#3的ID为3,用户#3的位置为北纬41°12′东经120°35′,用户#4的ID为3,用户#4的位置为北纬40°22′东经135°15′;基站C的覆盖范围内有3个用户(即用户#5、用户#6、以及用户#7),用户#5的ID为5,用户#5的位置为北纬39°42′东经150°45′,用户#6的ID为6,用户#6的位置为北纬39°42′东经160°32′,用户#7的ID为7,用户#7的位置为北纬39°27′东经150°08′;基站D的覆盖范围内有2个用户(即用户#8和用户#8),用户#8的ID为8,用户#8的位置为北纬30°42′东经140°05′,用户#9的ID为9,用户#9的位置为北纬20°24′东经142°45′。在该示例中,计算设备可以确定基站A为目标接入网设备。
需要指出的是,如图8所示,待定用户#2既在基站A的覆盖范围又在B的覆盖范围,但一个用户在某一时刻只会属于一个基站,一般情况下属于信号强度较好(距离较近)的基站,因此将待定用户#2确定为基站A的用户,但是上述待定用户#1和待定用户#2具有相同的用户标识,因此只保留一个待定用户(例如,待定用户#1或待定用户#2)作为最终用户。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带来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的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计算设备基于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确定目标接入网设备(即多个接入网设备中的任一个接入网设备)的待定用户数,并对待定用户数中,具有相同用户标识的位置点进行去重,得到目标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这样,计算设备可以避免对一个终端设备进行重复计数造成确定的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不准确的问题,进而提高了确定的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的准确性。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可以由接入网设备确定装置实现。接入网设备确定装置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模块及算法步骤,本申请公开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公开实施例的范围。
本申请公开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生成的接入网设备确定装置进行功能模块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公开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入网设备确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接入网设备确定装置90可以用于执行图2-图7所示的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该接入网设备确定装置90包括:处理单元901。
处理单元901,用于确定多个终端设备中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多个终端设备为接入多个接入网设备的终端设备;一个位置点对应一个时刻;处理单元901,还用于基于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对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进行聚类,得到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处理单元901,还用于基于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确定多个接入网设备中每个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处理单元901,还用于确定多个接入网设备中,用户数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接入网设备为目标接入网设备;目标接入网设备为待退网的接入网设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装置还包括:通信单元902;通信单元902,用于获取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经纬度;处理单元901,还用于对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经纬度执行第一操作,以得到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第一操作为对经纬度的度、分、以及秒进行加权求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901,还用于确定目标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每两个位置点之间的距离;目标终端设备为多个终端设备中的任一个终端设备;处理单元901,还用于基于每两个位置点之间的距离,确定目标位置点的局部密度和目标距离;目标位置点为目标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的任一个位置点;局部密度用于表征目标位置点与除目标位置点以外的目标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每个位置点之间的距离,与预设距离的差异度之和;目标距离用于表征目标位置点与至少一个预设位置点之间的距离中,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或者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的距离;预设位置点为目标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局部密度大于目标位置点的局部密度的位置点;在局部密度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阈值,且目标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五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处理单元901,还用于确定目标位置点为目标终端设备的常驻位置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901,还用于基于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确定目标接入网设备的待定用户数;目标接入网设备为多个接入网设备中的任一个接入网设备;处理单元901,还用于对待定用户数中,具有相同用户标识的位置点进行去重,得到目标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
在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上述集成的模块的功能的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接入网设备确定装置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一种接入网设备确定装置100,例如用于执行图2-图7所示的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该接入网设备确定装置100包括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以及总线1003。处理器1001与存储器1002之间可以通过总线1003连接。可选的,该接入网设备确定装置100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1004。
处理器1001是用户设备的控制中心,可以是一个处理器,也可以是多个处理元件的统称。例如,处理器1001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单元1002(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也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等。其中,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器10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10中所示的CPU 0和CPU 1。
存储器1002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存储器1002可以独立于处理器1001存在,存储器1002可以通过总线1003与处理器1001相连接,用于存储指令或者程序代码。处理器1001调用并执行存储器1002中存储的指令或程序代码时,能够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图标绘方法。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存储器1002也可以和处理器1001集成在一起。
总线1003,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ISA)总线、外围设备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该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0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通信接口1004,用于与其他设备通过通信网络连接。该通信网络可以是以太网,无线接入网,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等。通信接口1004可以包括用于接收数据的通信单元1002。
在一种设计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接入网设备确定装置100中,通信接口还可以集成在处理器中。
需要指出的是,图10示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该接入网设备确定装置100的限定。除图10所示部件之外,该接入网设备确定装置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作为一个示例,结合图10,接入网设备确定装置中的处理单元1001实现的功能与图10中的处理器1001的功能相同。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其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寄存器、硬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多个终端设备中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所述多个终端设备为接入多个接入网设备的终端设备;一个位置点对应一个时刻;
基于所述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对所述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进行聚类,得到所述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
基于所述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确定所述多个接入网设备中每个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
确定所述多个接入网设备中,所述用户数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接入网设备为目标接入网设备;所述目标接入网设备为待退网的接入网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多个终端设备中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包括:
获取所述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经纬度;
对所述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经纬度执行第一操作,以得到所述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所述第一操作为对所述经纬度的度、分、以及秒进行加权求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进行聚类,得到所述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包括:
确定目标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每两个位置点之间的距离;所述目标终端设备为所述多个终端设备中的任一个终端设备;
基于所述每两个位置点之间的距离,确定目标位置点的局部密度和目标距离;所述目标位置点为所述目标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的任一个位置点;所述局部密度用于表征所述目标位置点与除所述目标位置点以外的目标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每个位置点之间的距离,与预设距离的差异度之和;所述目标距离用于表征所述目标位置点与至少一个预设位置点之间的距离中,所述目标位置点与所述预设位置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或者所述目标位置点与所述预设位置点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的距离;所述预设位置点为所述目标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所述位置点的局部密度大于所述目标位置点的局部密度的位置点;
在所述目标位置点的局部密度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阈值,且所述目标位置点的目标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五预设阈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目标位置点为所述目标终端设备的常驻位置点。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确定所述多个接入网设备中每个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包括:
基于所述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确定目标接入网设备的待定用户数;所述目标接入网设备为所述多个接入网设备中的任一个接入网设备;
对所述待定用户数中,具有相同用户标识的位置点进行去重,得到所述目标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
5.一种接入网设备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单元;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确定多个终端设备中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所述多个终端设备为接入多个接入网设备的终端设备;一个位置点对应一个时刻;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基于所述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对所述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进行聚类,得到所述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基于所述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确定所述多个接入网设备中每个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多个接入网设备中,所述用户数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接入网设备为目标接入网设备;所述目标接入网设备为待退网的接入网设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通信单元;
所述通信单元,用于获取所述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经纬度;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对所述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经纬度执行第一操作,以得到所述每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的坐标;所述第一操作为对所述经纬度的度、分、以及秒进行加权求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目标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每两个位置点之间的距离;所述目标终端设备为所述多个终端设备中的任一个终端设备;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基于所述每两个位置点之间的距离,确定目标位置点的局部密度和目标距离;所述目标位置点为所述目标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的任一个位置点;所述局部密度用于表征所述目标位置点与除所述目标位置点以外的目标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每个位置点之间的距离,与预设距离的差异度之和;所述目标距离用于表征所述目标位置点与至少一个预设位置点之间的距离中,所述目标位置点与所述预设位置点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或者所述目标位置点与所述预设位置点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阈值的距离;所述预设位置点为所述目标终端设备的多个位置点中,所述位置点的局部密度大于所述目标位置点的局部密度的位置点;
在所述目标位置点的局部密度大于或等于第四预设阈值,且所述目标位置点的目标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五预设阈值的情况下,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确定所述目标位置点为所述目标终端设备的常驻位置点。
8.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基于所述每个终端设备的至少一个常驻位置点,确定目标接入网设备的待定用户数;所述目标接入网设备为所述多个接入网设备中的任一个接入网设备;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对所述待定用户数中,具有相同用户标识的位置点进行去重,得到所述目标接入网设备的用户数。
9.一种接入网设备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其特征在于,当计算机执行该指令时,该计算机执行上述权利要求1-4任一项中所述的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
CN202310076610.9A 2023-01-16 2023-01-16 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11297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76610.9A CN116112973A (zh) 2023-01-16 2023-01-16 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76610.9A CN116112973A (zh) 2023-01-16 2023-01-16 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12973A true CN116112973A (zh) 2023-05-12

Family

ID=862576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76610.9A Pending CN116112973A (zh) 2023-01-16 2023-01-16 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1297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85677B2 (e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estimating access points using log data
CN109905892B (zh) 用户定位方法和装置
US11218986B2 (en) Positioning method and server, and terminal
CN111818634B (zh) 一种5g场景下的定位方法、定位平台及用户终端
CN105530598B (zh) 基于wlan室内定位的ap选择方法
CN109348501B (zh) 基于lte信号的室内外区分方法
Ma et al. Subway station real-time indoor positioning system for cell phones
CN111405464B (zh) 基站位置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6112973A (zh) 接入网设备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KR101545562B1 (ko) 전파시간 측정정보를 활용한 단말기 위치 측위 방법 및 장치
Xu et al. Indoor localization based on hybrid Wi-Fi hotspots
CN108540926B (zh) 一种无线信号指纹的构建方法及装置
CN114980194A (zh) 干扰检测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5348587B (zh) 组网规划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665647A (zh) 基于无人机基站的终端定位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EP3468235B1 (en) Positioning method and device
CN111836196A (zh) 一种室内定位的方法和系统
CN109164409B (zh) 一种基于4g室内网络无源天线实现定位的方法
CN107787041A (zh) 一种定位终端的方法和装置
CN116249125A (zh) 小区确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Slobodyanyuk et al. Monitoring of the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by distributed spectrum monitoring system in Ukraine
Khilari Fingerprinting Based Indoor Positioning System using RSSI Bluetooth
Boujnah et al. Crowdsourcing based terminal positioning using linear and non-linear interpolation techniques
KR20130030378A (ko) 측위 방법 및 장치
CN110555313A (zh) 一种基于Android系统的位置隐藏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