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12120A -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12120A
CN116112120A CN202111331519.4A CN202111331519A CN116112120A CN 116112120 A CN116112120 A CN 116112120A CN 202111331519 A CN202111331519 A CN 202111331519A CN 116112120 A CN116112120 A CN 1161121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indication information
encoded
coding mode
co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3151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佳徽
马梦瑶
林伟
顾佳琦
唐子涵
毕晓艳
颜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3151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1212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25585 priority patent/WO2023082943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1121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121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4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 H04L63/042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wherein the data content is protected, e.g. by encrypting or encapsulating the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40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9/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coding, decoding, compressing or decompressing digital video signals
    • H04N19/46Embedd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in the video signal during the compression proc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在该方法中,发送端的物理层待编码数据可以支持有损或无损传输,以及信道编码、压缩和信道编码分离的编码模式,以及压缩和信道编码联合的编码模式,由此,发送端的物理层编码可以支持更灵活的数据传输模式。此外,发送端的物理层待编码数据可以在物理层完成压缩以及所支持的某种编码模式的编码之后直接被发送,不再因为一些原因(例如,适配系统分配的有限带宽或者匹配接收端重构失真数据的能力)而将物理层数据发送至应用层处理之后,再经物理层的信道编码发出。因此,本申请中数据的发送路径更短,可以降低发送时延。

Description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很多通信系统中,例如,蜂窝、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等,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是分离的。发送端首先会对信源数据进行信源编码,然后对信源编码之后的数据进行信道编码。信源编码一般在应用层完成,信道编码一般在物理层完成。
但是,这种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分离的方案,有诸多的缺点。例如,仅支持无损传输,对于一些可支持一定程度无损传输的数据而言,灵活性较差,影响数据传输的整体性能。又例如,对于一些物理层数据而言,为了适配系统分配的有限带宽,需要将该物理层数据先传递到应用层处理,然后再传回物理层进行信道编码之后发送,时延较高,不能满足低时延要求的通信场景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性能,例如,支持数据的无损或者有损传输,还可以降低传输的时延。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编码模式,第一编码模式为如下编码模式之一:信道编码模式、压缩和信道编码分离的编码模式、压缩和信道编码联合的编码模式;
终端设备接收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有损程度;
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处理下行数据或上行待编码数据。
在本申请中,发送端的待编码数据是指发送端的物理层待编码数据,或者说,待执行物理层编码的数据,也即,待编码数据是针对物理层而言的,并不限定是否在其它层执行了编码操作。可选地,待编码数据可以为物理层的原生数据,也可以为来自于发送端的应用层的数据。可选地,待编码数据可以是经过发送端的应用层的信源编码的数据,或者未经过应用层的信源编码的数据,不作限制。
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发送端的待编码数据(例如,网络设备的下行数据,或者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可以支持有损或无损传输,以及信道编码、压缩和信道编码分离的编码模式,以及压缩和信道编码联合的编码模式。因此,发送端的物理层编码可以支持更灵活的数据的传输模式。例如,针对物理层的一些具备一定差错容忍能力的数据,可以支持一定程度的有损传输,能够更加灵活适配不同的传输需求。
此外,发送端的待编码数据可以在物理层完成压缩以及所支持的某种编码模式的编码之后直接被发送,不需要在发送到应用层处理之后,再经物理层的信道编码发出。因此,数据的发送路径更短,可以降低发送时延。鉴于上述优点,本申请提供的传输数据的方法可以提升数据传输的性能。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有损程度,包括: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有损或无损;或者,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失真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根据第一编码模式和有损程度,处理上行待编码数据,包括:
终端设备根据第一编码模式,对上行待编码数据进行编码,获得编码数据;
终端设备对编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在该实现中,终端设备将加密操作设置在物理层编码(包括速率匹配)之后,可以确保在进行物理层编码之前,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特性不会被破坏,从而不影响传输性能;此外,加密操作也保障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另外,由于不破坏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特性,可以实现更高的传输效率。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对所述编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包括:
在上行待编码数据为终端设备的物理层原生数据,或者,上行待编码数据来自于终端设备的物理层的上层,且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的加密功能未开启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对上行待编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在该实现中,终端设备针对物理层原生数据,或者来自于应用层的且未经过PDCP层的加密的数据,在物理层进行加密处理,可以保障物理层原生数据的传输的安全性,而对于未经过PDCP层加密的数据,也可以提升其传输的安全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终端设备的所述物理层接收来自于所述PDCP层的第三指示信息,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物理层的加密功能的开启;或者,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PDCP层的加密功能未开启。
在该实现中,如果终端设备的PDCP层的加密功能未开启,PDCP层向物理层发送第三指示信息,以使物理层开启加密功能,提供了一种在物理层设置加密功能(或者说,在物理层设置加密开关)的机制,可以根据数据传输的需求,开启物理层的加密功能,提升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有损或失真度的情况下,终端设备根据第一编码模式,对上行待编码数据进行编码,获得编码数据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终端设备对上行待编码数据的比特进行交织操作。
在该实现中,发送端如果采用有损的传输模式发送数据,则在对数据进行物理层编码之前进行交织操作,可以保证接收端恢复的数据块中不会出现一连串的连续错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接收第二指示信息,包括:
终端设备接收第一MCS索引,第一MCS索引用于确定第一传输配置,第一传输配置中包括第二指示信息。
在该实现中,通过建立MCS索引与第一传输配置的映射关系,且第一传输配置中包括第二指示信息(即,包括有损程度的指示信息),由此,网络设备通过向终端设备发送MCS索引,即可向终端设备指示数据传输的有损程度要求,可以节省指示开销。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一传输配置中还包括重传次数阈值,重传次数阈值和第一MCS索引关联;
终端设备根据第一编码模式和有损程度,处理下行数据或上行待编码数据,包括:
终端设备根据第一编码模式、有损程度和重传次数阈值,接收下行数据或发送上行待编码数据。
在该实现中,通过建立MCS索引与第一传输配置的映射关系,且第一传输配置中包括重传次数阈值。由此,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MCS索引,终端设备根据MCS索引,可以确定数据传输的第一传输配置,并且获知最大重传次数,从而根据第一传输配置和最大重传次数,接收下行数据或发送上行数据。网络设备不需要专门向终端设备配置最大重传次数,可以节省信令开销。
此外,通过配置最大重传次数,可以通过第一传输配置中包括的一个或多个传输参数,以及结合重传机制,共同来控制发送端的物理层数据传输的失真程度,可以适配更多信道状态,同时更加灵活地调整失真程度的范围。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终端设备接收来自于网络设备的第四指示信息,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重传次数阈值;
终端设备根据第一编码模式和有损程度,处理下行数据或上行待编码数据,包括:
终端设备根据第一编码模式、有损程度和重传次数阈值,接收下行数据或发送上行待编码数据。
在该实现中,可以先通过固定最大重传次数,单独调节MCS索引来实现不同的有损程度,从而单次调节的传输参数更少,在离线建立MCS索引的情况下,更容易快速匹配到最佳的传输参数。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上行数据传输中,该方法还包括:
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五指示信息,第五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上行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
以及,第一编码模式是基于该比特概率分布确定的。
在该实现中,根据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情况来确定该待编码数据的编码模式,可以适配不同的待编码数据的分布情况,获得更优的传输效率。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一编码模式是基于该比特概率分布确定的,包括:
第一编码模式是基于该比特概率分布和上行待编码数据的长度确定的。
在该实现中,根据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情况和待编码数据的长度,来选择第一编码模式,可以适配不同的待编码数据的分布情况以及码长,获得更优的传输效率。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编码模式,第一编码模式为如下编码模式之一:信道编码、压缩和信道编码分离的编码模式、压缩和信道编码联合的编码模式;
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有损程度;
网络设备根据第一编码模式和有损程度,处理上行数据或下行待编码数据。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有损程度,包括:
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有损或无损;或者,
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失真度。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根据第一编码模式和有损程度,处理上行数据或下行待编码数据,包括:
网络设备根据第一编码模式,对下行待编码数据进行编码,获得编码数据;
网络设备对编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对编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包括:
在下行待编码数据为网络设备的物理层原生数据,或者,下行待编码数据来自于网络设备的物理层的上层,且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的加密功能未开启的情况下,网络设备对下行待编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网络设备的物理层接收来自于上层的第六指示信息,第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物理层的加密功能的开启;或者,第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PDCP层的加密功能未开启。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有损或失真度的情况下,网络设备根据第一编码模式,对下行待编码数据进行编码,获得编码数据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网络设备对下行待编码数据的比特进行交织操作。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包括:
网络设备发送第一MCS索引,第一MCS索引用于确定第一传输配置,第一传输配置包括第二指示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第一传输配置中还包括重传次数阈值,重传次数阈值和第一MCS索引关联,
网络设备根据第一编码模式和有损程度,处理上行数据或下行待编码数据,包括:
网络设备根据第一编码模式、有损程度和重传次数阈值,接收上行数据或发送下行待编码数据。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指示信息,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重传次数阈值;
网络设备根据第一编码模式和有损程度,处理上行数据或下行待编码数据,包括:
网络设备根据第一编码模式、有损程度和重传次数阈值,接收上行数据或发送下行待编码数据。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网络设备获取下行数据或上行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
网络设备根据该比特概率分布,确定第一编码模式。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获取上行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包括;
网络设备接收来自于终端设备的第五指示信息,第五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上行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比特概率分布,确定第一编码模式,包括:
网络设备根据比特概率分布和下行待编码数据的长度,确定第一编码模式。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具有实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具有实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单元。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可选地,还可以包括收发器。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调用并运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并控制收发器收发信号,以使通信装置执行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可选地,还可以包括收发器。其中,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调用并运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并控制收发器收发信号,以使通信装置执行如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用于接收数据和/或信息,并将接收到的数据和/或信息传输至所述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处理所述数据和/或信息,以及,通信接口还用于输出经处理器处理之后的数据和/或信息,以使得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被执行。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处理器处理待发送的数据和/或信息,以及,通信接口还用于输出经处理器处理之后的数据和/或信息,以使得如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被执行。
第九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或这些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被执行。
第十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或这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被执行。
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如第三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和/或如第四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适用于本申请的通信系统的场景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传输数据的方法的系统架构图。
图3为待编码数据的交织操作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加密操作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传输数据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物理层的三种编码模式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包括但不限于:第五代(the5th generation,5G)系统或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系统等。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应用于未来的通信系统,例如第六代移动通信系统。此外,还可以应用于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通信,车辆外联(vehicle-to-everything,V2X)通信,机器到机器(machine to machine,M2M)通信,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以及物联网(internet ofthings,IoT)通信系统或者其它通信系统,等。
适用于本申请的通信系统,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发送端,以及,一个或多个接收端。可选地,发送端和接收端中的一个可以为终端设备,另一个可以为网络设备。或者,发送端和接收端均为终端设备。
示例性地,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可以用于连接人、物和机,例如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车载设备等。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phone)、平板电脑(pad)、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device,MID)、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手术(remote medical 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可选地,UE可以用于充当基站。例如,UE可以充当调度实体,其在V2X或D2D等中的UE之间提供侧行链路信号。
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实现终端的功能的装置可以是终端,也可以是能够支持终端实现该功能的装置,例如芯片系统或芯片,该装置可以被安装在终端中。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括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示例性地,网络设备可以是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该网络设备可以是提供无线通信功能服务的设备,通常位于网络侧,包括但不限于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通信系统中的下一代基站(gNodeB,gNB)、第六代(6th generation,6G)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或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系统中的接入节点,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的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station controller,BSC)、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 band unit,BBU),传输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 point,TRP)、发射点(transmitting point,TP)、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等。在一种网络结构中,网络设备可以包括集中单元(centralized unit,CU)节点,或包括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DU)节点,或包括CU节点和DU节点的RAN设备,或包括控制面CU节点和用户面CU节点,以及DU节点的RAN设备,或者,网络设备还可以为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radio access network,CRAN)场景下的无线控制器、中继站、车载设备以及可穿戴设备等。此外,基站可以是宏基站、微基站、中继节点、施主节点,或其组合。基站还可以指用于设置于前述设备或装置内的通信模块、调制解调器或芯片。基站还可以是移动交换中心以及D2D、V2X、M2M通信中承担基站功能的设备、6G网络中的网络侧设备、未来的通信系统中承担基站功能的设备等。基站可以支持相同或不同接入技术的网络,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实现网络设备的功能的装置可以是网络设备,也可以是能够支持网络设备实现该功能的装置,例如芯片系统或芯片,该装置可以被安装在网络设备中。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括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此外,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多种通信场景,如图1,图1为适用于本申请的通信系统的场景的示意图。
参见图1,本申请提供的传输数据的方法,可以适用于网络设备和终端之间的数据传输,也即上行或下行的数据传输,也可以适用于终端和终端之间的传输,也即,侧行链路(sidelink,SL)的数据传输,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因此,本文中的发送端可以是指上行数据传输中的终端,或者下行数据传输中的网络设备,也可以是指侧行链路数据传输中的发送终端。类似地,接收端可以是指上行数据传输中的网络设备,或者下行数据传输中的终端,或者侧行链路数据传输中的接收终端。
在本申请的传输数据中的方法中,发送端的待编码数据的处理流程如图2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发送端的待编码数据是指发送端的物理层待编码数据,或者说,待执行物理层编码的数据,也即,待编码数据是针对物理层而言的,并不限定是否在其它层执行了编码操作。例如,发送端的信源数据经过应用层的信源编码传递到物理层。而该经信源编码获得的编码数据在执行物理层编码之前,对于物理层而言,仍然属于物理层的待编码数据。又例如,发送端的信源数据未经过应用层的信源编码被传递到物理层。同样地,在执行物理层编码之前,该信源数据也属于物理层的待编码数据。
参见图2,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传输数据的方法的系统架构图。
如图2,发送端的待编码数据经过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加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选择编码参数、拆分编码块(code block,CB)并给CB加CRC,物理层编码、加扰,以及调制和映射(例如,层映射、天线映射和资源映射等)等处理之后被发送。发送端获取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情况,并根据比特概率分布情况,可选地,再结合其它因素(例如,待编码数据的长度)来选择物理层编码的编码参数。下文会对选择编码参数的过程作详细说明。示例性地,编码参数包括码率、码长等。
另外,选择物理层编码的编码参数,还包括配置发送端的待编码数据的传输模式。
示例性地,对于传输模式的配置,本申请提供如下两种配置的方式。
方式1:针对不同的TB配置不同的传输模式(称为per TB的配置);
方式2:以时间段为单位来配置TB的传输模式。
在方式2中,以下行传输为例,网络设备只在切换传输模式的时候发送配置指令,指示需要切换到的特定传输模式;或者,网络设备指示一段时间内的传输模式,例如,指定特定长度的数据长度,或者参考网络侧和终端侧的定时同步信息。本申请不限制采用其它的配置传输模式的方式。
此外,可选地,如果数据传输开启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HARQ)机制,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情况还可以用于更新HARQ信息。在这种实现中,发送端根据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情况调整HARQ信息,以及选择合适的物理层编码的编码参数,从而实现特定传输模式的数据传输。关于数据的传输模式下文会作详细介绍。示例性地,HARQ信息包括最大重传次数。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可用于调整最大重传次数(或者说,重传次数阈值)。
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HARQ信息与物理层编码的结合为虚线,表示数据传输中启用HARQ机制为可选方案。因此,如果数据传输中不启动HARQ机制,则发送端根据物理层编码的编码参数,实现特定传输模式的数据传输。
此外,关于图2中涉及到的其它处理过程,例如,TB加CRC,拆分CB并给CB添加CRC、加扰、调制和映射等处理,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获知的技术内容,本申请不予详述。
可选地,在本申请中,如果选择有损的传输模式,则发送端对待编码数据的比特进行交织操作。
参见图3,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待编码数据的交织操作的示意图。如图3,待编码数据的比特经过交织操作,可以使得接收端解码后的出错比特可以均匀地分散在整个恢复的数据块中。在有损传输的情况下,在执行物理层编码之前对待编码数据进行交织操作,可以保证接收端恢复的数据块中不会出现一连串的连续错误。
此外,考虑到如果在物理层编码之前,对待编码数据先进行加密操作,可能导致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被破坏,从而可能使得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流中的0和1的概率呈近似等概分布,即0和1的比例接近0.5,导致在物理层无法进行压缩,或者无法利用待编码数据的冗余作进一步的其它编译码操作。因此,本申请提出在完成物理层编码和速率匹配之后,再进行加密操作。
对经过物理层编码和速率匹配之后的比特流,可以在如下情况下进一步进行加密操作,以增加传输的安全性。
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待编码数据为发送端的物理层原生数据,此时,可以开启物理层的加密功能。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待编码数据来自于发送端的物理层的上层(例如应用层),且PDCP层的加密功能是关闭的。
如果发送端的物理层待编码数据来自于发送端的上层,且发送端的PDCP层的加密功能关闭,则需要开启发送端的物理层的加密功能。这种情况下,发送端的上层,例如,PDCP层,需要指示其物理层开启加密功能。
以发送端为终端设备为例,终端设备的PDCP层向物理层发送第三指示信息,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物理层的加密功能的开启;或者,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PDCP层的加密功能未开启。终端设备的物理层在接收到第三指示信息的情况下,开启物理层的加密功能。
再以发送端为网络设备为例,网络设备的PDCP层向物理层发送第六指示信息,第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物理层的加密功能的开启;或者,第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PDCP层的加密功能未开启。网络设备的物理层在接收到第六指示信息的情况下,开启物理层的加密功能。
将加密操作设置在物理层编码(包括速率匹配)之后,可以确保在进行物理层编码之前,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特性不会被破坏,从而不影响传输性能。此外,加密操作也保障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下面结合图4对加密的过程进行说明。
参见图4,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加密操作的示意图。
如图4,发送端可以采用分块加密算法。加密算法的输入包括物理层密钥,物理层密钥KEY需要选取物理层能够获取到的参数。
在一个方案中,可以针对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分别设置物理层密钥,例如,设置针对控制信道进行加密的密钥KPHY_CTRLenc,以及针对数据信道进行加密的密钥KPHY_DATAenc。在另一个方案中,针对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设置共同的物理层密钥KPHYenc,也即物理层密钥不区分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物理层密钥可以根据网络侧的基础密钥KgNB获得。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物理层密钥也可以通过UE标识和小区标识等获得。UE标识例如可以为小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C-RNTI)、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IMSI)等。
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物理层密钥需要同步更新。
从图4可知,加密算法的输入参数还包括计数器(记作counter)、上行/下行传输方向(记作direction)和长度(记作length)。
计数器的配置如下:
1、接收端和发送端的PHY层维护一个相同的计数器(例如,32比特,初始化或更新达到232时置零),用于改变产生的加密序列(记作KEYSTREAM BLOCK);
2、初始化:建立连接时,接收端和发送端将计数器清零,或者初始化为一个约定的取值,可以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媒体访问控制(mediaaccess control,MAC)信令或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进行配置或重置;
3、传输阶段:通过接收端和发送端的定时同步信息来触发双方计数器的增加,从而改变产生的加密序列。可选地,触发可以与子帧(sub-frame,SF)、系统帧号(systemframe number,SFN)或超帧号(hyper frame number,HFN)更新同步,或者与某个上行链路(uplink,UL)或下行链路(downlink,DL)的SF同步,或者与系统信息块类型1(systeminformation block type 1,SIB1)、主信息块(main information block,MIB)的时间同步等。
加密序列的长度通过RRC信令、MAC信令或PDCCH进行配置和更新;方向由上下行决定。
加密算法可以采用128-EEA1、128-EEA2、128-EEA3等加密算法。发送端或接收端的物理层的加密功能的开启或关闭,可以通过在RRC/MAC/PDCCH中加入开关实现。其中,上行加密开关的控制可通过网络侧进行指示,同时需要显示或隐式地指示加密生效时间,例如,从肯定应答(acknowledgement,ACK)后的SF n开启加密功能。
以上结合图2-图4,对本申请提供的发送端的物理层编码和可选操作(例如,交织、加密等处理)进行了详细说明。下面介绍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的流程。
参见图5,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传输数据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510、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终端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
其中,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编码模式第一编码模式为如下编码模式之一:
信道编码模式、压缩和信道编码分离的编码模式、压缩和信道编码联合的编码模式。
在本申请中,上述三种编码模式是针对物理层而言的,或者说,物理层的编码可以采用上述三种编码模式之一。
例如,信道编码模式是指物理层仅执行信道编码(channel coding,CC)。物理层对待编码数据进行信道保护。
压缩和信道编码分离的编码模式,是指物理层执行压缩处理和信道编码。物理层先对待编码数据进行压缩,然后对压缩后比特进行信道保护。
压缩和信道编码联合的编码模式,是指物理层执行压缩处理和信道编码。物理层同时对待编码数据进行压缩和信道保护。
下面结合图6,对上述三种编码模式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6,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物理层的三种编码模式的示意图。
(1)信道编码:物理层只对待编码数据(也即待编码比特)进行信道保护,可通过打孔和/或缩短实现码率调整。可选地,发送端可以通过系统码或非系统码获得编码后比特。对于系统码,只对校验位进行打孔和/或缩短,对非系统码不进行限制。在采用信道编码模式的情况下,物理层的编码码率即为信道码率。为了和其它编码模式的码率区分,本文中将信道编码的码率记作R1
(2)压缩和信道编码联合的编码模式:物理层对待编码数据同时进行压缩和信道编码。编码数据可以通过系统码获得。通过打孔系统位实现压缩,结合系统位打孔、校验位打孔和/或缩短操作,实现对物理层的总编码码率的调整。物理层的总编码码率为联合码率,本文记作R2。其中,R2=压缩率/信道码率=压缩比特长度/待编码比特长度·待发送比特长度/压缩比特长度。
(3)压缩和信道编码分离的编码模式:物理层先对待编码数据进行压缩,获得压缩比特。然后,对压缩比特进行信道编码,获得编码后比特。通过压缩率和信道编码的打孔和/或缩短实现码率调整。编码数据可以通过系统码或非系统码获得。对于系统码,仅对校验位进行打孔和/或缩短。对于非系统码不作限制。在采用压缩和信道编码分离的编码模式的情况下,物理层的总编码码率由压缩率和信道码率共同决定,本文记作R3。其中,R3=压缩率·信道码率。
为了描述上的简洁,下文将上述三种编码模式按照(1)、(2)、(3)的编号顺序,依次称为编码模式a,编码模式b和编码模式c,以简化描述。因此,下文提及编码模式a即是指信道编码的编码模式,编码模式b是指压缩和信道编码联合的编码模式,编码模式c即是指压缩和信道编码分离的编码模式。
可以看出,在信道编码的编码模式中,物理层编码仅涉及信道编码,因此,物理层的总编码码率即为信道码率。而在压缩与信道编码分离/联合的编码模式中,物理层的总编码码率取决于压缩率和信道码率两个部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申请技术方案中的物理层编码中涉及的压缩,需要和信源压缩相区别。根据上文的介绍已经知道,本文中提及的压缩均是指在物理层的压缩处理。而信源压缩通常是指应用层针对信源数据的压缩处理。
本申请中,发送端的物理层对待编码数据的压缩处理,与发送端的应用层的信源压缩之间没有关联。换句话说,可选地,在发送端的物理层对待编码数据采用压缩和信道编码联合的编码模式,或者采用压缩和信道编码分离的编码模式的情况下,并不限定发送端的应用层是否对信源数据进行信源编码。
可选地,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待编码数据可以是上来自于发送端的应用层的数据。在待编码数据是来自于发送端的应用层的数据的情况下,如果应用层没有作信源编码,则待编码数据即为信源数据;或者,如果应用层对信源数据执行了信源编码,则待编码数据即为应用层执行了信源编码之后的编码数据。
因此,本申请中提及的待编码数据是针对物理层而言的,是指待执行物理层编码的数据,因此,待编码数据可以是来自于应用层的未执行信源编码的数据,也可以是来自于应用层的经过了信源编码的编码数据。可以理解的是,即使发送端的应用层对信源数据进行了信源编码,但是经信源编码获得的编码数据可能仍有一定程度的冗余,因此,在物理层可能依然有压缩空间。
可选地,在另一种可能的情况下,本申请中待编码数据为发送端的物理层的原生数据。物理层的原生数据可以是由物理层产生或者直接获得的数据。
示例性地,物理层的原生数据可以包括物理层获得的无线感知成像数据、定位跟踪数据以及神经网络数据等。
520、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终端设备接收第二指示信息,其中,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有损程度。
其中,有损程度包括有损或无损(或近似无损)。
可选地,第二指示信息可以直接指示失真度。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第二指示信息指示失真度,则隐含指示有损。
网络设备通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向终端设备指示了第一编码模式和有损程度。
已知,第一编码模式可以为编码模式a,编码模式b和编码模式c中的任意一种,有损程度可以为有损或无损,因此,第一编码模式和有损程度结合,可以得到六种不同的传输模式:
1、无损信道编码:兼容现有通信协议和信道编码的方法,通过自适应调制编码(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AMC)模块实现码率调整,结合重传机制实现无损传输;
2、有损信道编码:通过提高编码码率、减少最大重传次数或关闭重传实现;
3、无损的压缩和信道编码分离的编码模式:利用变长熵编码做无损压缩,然后进行信道编码,通过信道码率调整和重传机制实现无损传输;
4、有损的压缩和信道编码分离的编码模式:一种选项是使用定长编码(例如,定长算数编码)做有损压缩,然后进行信道编码,并结合重传机制实现可靠传输;另一种选项是使用熵编码(例如,哈夫曼编码、算数编码等)做无损压缩,然后进行信道编码,调整信道码率和最大重传次数实现总体有损;
5、无损的压缩和信道编码联合的编码模式:通过总编码码率和重传机制实现;
6、有损的压缩和信道编码联合的编码模式:通过提高总编码码率、减少最大重传次数或关闭重传实现。
为了避免描述上的累赘,下文将这六种传输模式分别记作传输模式1~传输模式6。
应理解,在图5的示例中,网络设备通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指示编码模式a,编码模式b和编码模式c中的一种,同时,通过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有损或者无损,间接指示了一种传输模式。下文将网络设备通过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所指示的传输模式称为第一传输模式。
可选地,不同于图5的示例,在另一种实现中,网络设备也可以直接向终端设备指示第一传输模式。
例如,网络设备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MAC信令或RRC信令向终端设备指示第一传输模式。
例如,网络侧在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MAC信令或RRC信令中设置“传输模式指示字段”,通过该传输模式指示字段向终端设备指示所选择的第一传输模式。
示例性地,网络设备通过若干比特指示第一传输模式。
可选地,网络侧和终端侧可以预配置或预先约定一个传输模式的集合,该传输模式的集合中可以包括传输模式1~传输模式6,或者也可以仅包括传输模式1~传输模式6中的部分传输模式而非全部。
例如,针对一些业务或者类型的数据,通常压缩的空间比较大,因此,物理层编码可以直接从上述的编码模式b和编码模式c中考虑,而不考虑编码模式a。由此,传输模式的集合可以仅包括4种传输模式,即上述的传输模式3~传输模式6。
因此,传输模式的集合可以基于物理层的待编码数据的特点来配置合适的传输模式供选择。
在一个实施例中,传输模式的集合中包括传输模式1~传输模式6。网络设备采用3比特指示第一传输模式,第一传输模式涉及3种编码模式。第一传输模式的指示可以为:000-传输模式1;001-传输模式2;010-传输模式3;011-传输模式4;100传输模式5;101-传输模式6;110和111作为预留。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网络设备采用2比特指示第一传输模式,第一传输模式涉及2种编码模式。第一传输模式的指示例如可以为:00-传输模式1;01-传输模式2;10-传输模式3;11-传输模式4;或者,00-传输模式1;01-传输模式2;10-传输模式5;11-传输模式6。
以上指示方式仅是作为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申请的设计构思,还可以想到其它的指示方式,本文不做限制。
通过步骤510-520,网络侧向终端设备指示了所选择的第一传输模式。
可以理解的是,在下行数据传输中,网络设备通过步骤510-520向终端设备指示了下行数据传输所采用的第一传输模式,后续,网络侧采用所选择的第一传输模式向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数据。在上行数据传输中,图5中的步骤510-520仅是作为一种实现,即,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或者说指定)了上行数据传输所采用的第一传输模式,后续,终端设备采用网络侧指示的第一传输模式向网络侧发送上行数据。
在上行数据传输中,还可以有其它的实现方式。
例如,在上行数据传输中,作为另一种实现,终端设备在接收到来自于网络侧的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之前,终端设备可以向网络侧请求发送上行数据所采用的传输模式。网络侧基于终端设备的能力(例如,重构失真数据的能力)以及一些因素,为终端设备选择第一传输模式,并通过步骤510-520向终端设备指示该第一传输模式。后续,终端设备采用网络侧指示的第一传输模式向网络侧发送上行数据。
又例如,在上行数据传输中,作为再一种实现,终端设备和网络侧预先约定发送上行数据所采用的传输模式,在所采用的传输模式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可以默认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一传输模式向网络侧发送上行数据,而不需要网络侧的指示。网络设备默认采用预先约定的第一传输模式接收来自于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在接收到来自于终端设备的改变传输模式的通知之后,网络侧切换为改变后的传输模式,接收来自于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
再例如,在上行数据传输中,作为再一种实现,终端设备自己选择发送上行数据所要采用的第一传输模式,并上报给网络侧。后续,终端设备采用自己选择的第一传输模式发送上行数据,网络设备根据终端设备上报的第一传输模式,接收来自于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
以上这些方式仅是作为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想到网络侧和终端设备协商上行数据/下行数据的传输模式的其它方式,本文不作限制。
在确定了数据传输的第一传输模式之后,数据的发送端还需要确定第一传输模式所对应的传输配置,下文记作第一传输配置。应理解,第一传输配置中包括传输参数,这些传输参数用于实现待传输数据以第一传输模式传输。
示例性地,这些传输参数可以包括编码码率、待编码数据的长度、编码调制策略(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等。
可选地,传输参数还可以包括反映信道条件的参数,例如信噪比。
可选地,传输参数还可以包括发送端的物理层的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
可选地,在开启HARQ机制的情况下,传输参数还可以包括最大重传次数NReTX
可选地,第一传输配置所包含的传输参数可以单独指示,也可以联合指示,本申请中不作限定。下面给出一些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传输参数的示例。
在不同的编码模式下,MCS索引所对应的码率不一定一致,例如,相比于信道编码的编码模式,信源和信道编码分离的编码模式、信源和信道编码联合的编码模式均会对待编码数据有一定的压缩,因此,信源和信道编码分离的编码模式、信源和信道编码联合的编码模式可以支持的最大总编码码率会更高。
下面分别针对开启HARQ机制和未开启HARQ机制这两种情况,分别说明第一传输配置对应的传输参数的指示。
情况1
不开启HARQ机制(即,关闭重传)。
在关闭重传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MCS索引,来调整物理层的待编码数据的有损程度。
在这种实现中,首先建立MCS索引和第一传输配置中的传输参数的映射关系,该映射关系可以通过MCS表格来表示。
(1)对于编码模式a(即,CC),在给定信道状态下,例如,信噪比(signal noiseratio,SNR)=6dB,有损程度仅与编码码率、调制有关。
示例性地,MCS索引与第一传输配置中的传输参数的映射关系可以如表1中的示例。
表1
Figure BDA0003349018590000131
Figure BDA0003349018590000141
表1以及下文的各表格中,QAM表示正交振幅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modulation),QPSK表示正交相移键控(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BPSK表示二进制相移键控(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下文不再赘述。
如表1,建立了MCS索引和一个或多个传输参数的映射关系之后,每给定一个MCS索引,则可以唯一确定和该MCS索引对应的传输参数。
示例性地,在表1中,MCS索引和码率、调制方式以及有损程度有映射关系。
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MCS索引,第一MCS索引用于确定第一传输配置,第一传输配置中包含第二指示信息。可选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失真度,或者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无损。终端设备根据第一MCS索引和MCS表格,确定第一MCS索引对应的码率、调制方式以及有损程度等传输参数。不失一般性,表1中的失真度1、失真度2、失真度3、失真度4的有损程度依次降低(也适用于下文的其它实施例)。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他们之间的大小关系,本申请并不限定。
例如,第一MCS索引为1,则表示数据传输为有损传输,且失真度为失真度2,码率为3/4,调制方式为16QAM;再例如,第一MCS索引为4,则表示数据传输为无损传输,码率为1/2,调制方式为BPSK。
应理解,表1仅是作为示例说明,第一传输配置中包含的传输参数可以为表1中的部分,不作限定。
在考虑不同信噪比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得到二维的MCS表格,如表2的示例。
表2
Figure BDA0003349018590000142
与表1中类似,给定一个MCS索引,则可以唯一确定和该MCS索引对应的传输配置。示例性地,网络设备可以基于信道状况,指示一定信噪比下的MCS索引。
(2)对于编码模式b或编码模式c,在给定的信道状态时,待编码数据的有损程度除了与总编码码率、调制有关,还与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有关。
在有损传输中,发送端对物理层的待编码数据进行交织之后,可以得到近似于伯努利分布的数据,并统计出相应的概率分布参数p1,其中,p1表示待编码数据中1的比例。或者,p1也可以表示待编码数据中0的比例。
发送端在获得当前TB的概率分布参数p1之后,可以通过控制信令显式告知接收端,或通过隐式的方式告知接收端,不作限制。
本申请中,对统计出的待编码数据的连续概率分布取值进行量化,得到若干个量化数值。示例性地,量化数值的集合为{0.1,0.25,0.5,0.75,0.9}。在此基础上,可以构建二维的MCS表格如表3。
表3
Figure BDA0003349018590000151
进一步地,在考虑不同信噪比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得到三维的映射关系,即MCS=f(p1,失真度,SNR)。根据此三维映射关系,在给定失真度(例如,BER=10-4)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为编码模式b或编码模式c构建信道状态、比特概率分布和MCS索引之间的二维映射关系。示例性地,该MCS表格可以如表4。
表4
SNR=0dB SNR=3dB SNR=6dB SNR=9dB SNR=12dB
<![CDATA[p<sub>1</sub>=0.1]]> 1,BPSK 1,QPSK 3/2,QPSK 3/2,16QAM 7/4,16QAM
<![CDATA[p<sub>1</sub>=0.25]]> 5/8,BPSK 5/8,QPSK 7/8,QPSK 7/8,16QAM 1,16QAM
<![CDATA[p<sub>1</sub>=0.5]]> 1/2,BPSK 1/2,QPSK 3/4,QPSK 3/4,16QAM 7/8,16QAM
<![CDATA[p<sub>1</sub>=0.75]]> 5/8,BPS 5/8,QPSK 7/8,QPSK 7/8,16QAM 1,16QAM
<![CDATA[p<sub>1</sub>=0.9]]> 1,BPSK 1,QPSK 3/2,QPSK 3/2,16QAM 7/4,16QAM
可选地,在有损传输中,数据传输的失真度可以由误比特率(bit error rate,BER)或重构均方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MSE)来度量,如表5中的示例。
表5
Figure BDA0003349018590000152
根据上述示例可见,在关闭重传的各实施例中,通过建立MCS索引与各传输参数的映射关系,网络侧向终端设备发送一个MCS索引(例如,第一MCS索引),终端设备根据第一MCS索引,通过查询预先建立的MCS表格,即可唯一确定第一MCS索引对应的一组传输配置,即第一传输配置。从而,终端设备可以确定第一传输模式下的编码码率、调制方式等传输参数。进一步,终端设备采用第一传输配置中的传输参数,处理下行数据或者待编码上行数据。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的MCS表格仅是用于表示MCS索引与传输配置所包含的一个或多个传输参数之间的映射关系,而不限制一定通过建立MCS表格来实现,也可以采用其它的方式,本文不作限定。
情况2
开启HARQ机制。
在开启重传的情况下,通过调整MCS索引和最大重传次数来调整物理层的待编码数据的有损程度。
下面以编码模式b或编码模式c为例,在给定信道状态(例如,SNR=6dB)时,发送端的待编码数据的有损程度,除了与总编码码率、调制以及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有关,还与最大重传次数有关。
(1)示例性地,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最大重传次数和MCS索引紧密耦合。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可构建MCS索引与传输参数的二维映射关系,如表6的示例。
表6
Figure BDA0003349018590000161
如表6中的示例,在最大重传次数和MCS紧密耦合的实现方式中,不同的MCS索引对应的最大重传次数即是确定的。因此,最大重传次数无需通过额外信令来传递。在考虑不同信噪比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得到最大重传次数、MCS索引与传输参数的三维映射关系(MCS,NReTX)=f(p1,失真,SNR)。
(2)示例性地,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最大重传次数和MCS索引松耦合。
例如,针对不同的最大重传次数,单独构建MCS索引与传输参数的三维映射关系。进一步在考虑不同最大重传次数的基础上,可以得到四维的映射关系,即MCS索引=f(p1,失真,SNR,NReTX)。
可见,松耦合的方式是更为一般性的MCS的控制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侧除了向终端指示MCS索引之外,还需要单独配置最大重传次数,或者说重传次数阈值。
示例性地,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指示信息,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重传次数阈值。
应理解,在下行数据传输中,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下行数据的最大重传次数。网络设备根据第一传输模式和最大重传次数,向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数据。终端设备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所述指示的第一传输模式,以及第四指示信息所指示的最大重传次数,接收来自于网络设备的下行数据。
在上行数据传输中,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上行数据的最大重传次数。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传输模式和最大重传次数,向网络设备发送上行数据。网络设备根据第一传输模式,以及最大重传次数,接收来自于终端设备的上行数据。
可选地,最大重传次数可以通过PDCCH配置,也可以通过MAC信令或RRC信令配置。也即,上述第四指示信息可以承载于PDCCH、MAC信令或RRC信令中。例如,NReTX可以通过RRC信令的maxRetxThreshold进行配置,同时可以增加关闭重传的选项,或者其它的方式配置。可以理解的是,当NReTX=0时,即为关闭重传,如情况1中的说明。
以上对网络侧向终端设备指示第一传输模式下的第一传输配置进行了详细说明。
从上文的说明可知,在上行数据传输或下行数据传输中,网络侧或终端侧根据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情况,选择相应的编码模式以及有损程度,从而也就确定了第一传输模式。
下面再给出根据发送端的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确定编码模式的一些示例,对于网络侧和终端侧都是适用的。
如上文所述,继续以待编码数据中1的比例p1来表示发送端的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情况。p1的取值范围为0~1,当p1接近0.5的时候,表示待编码数据的中0和1的分布较为均匀,可压缩的空间很小,因此倾向于直接使用信道编码,即编码模式a;当p1接近0或者1的时候,表示待编码数据中0和1的分布非常不均匀,可压缩空间大,因此倾向于使用编码模式b或编码模式c。
进一步地,在采用编码模式b或编码模式c的情况下,如果码长较短,和编码模式b相比,编码模式c具有更好的传输效率,因此,根据进一步结合当前选择的码长,从这两种编码模式中选择一种编码模式。
示例性地,下面给出一些选择编码模式的举例。
在一种方式中,根据比特概率分布,或者进一步结合待编码数据的长度(即,待编码长度),选择编码模式。
例如,在0.4<p1<0.6的情况下,选择编码模式a(即,CC);
在p1≤0.4或p1≥0.6的情况下,进一步有如下选择:
a)如果待编码长度(即待传输比特的分块长度)小于等于512,选择编码模式c;
b)如果待编码长度大于512,选择编码模式b。
在另一种方式中,根据比特概率分布和码长,选择编码方式。
例如,在0.4<p1<0.6的情况下,选择编码模式a;
在0.2<p1≤0.4或0.6≤p1<0.8的情况下,进一步地有:
a)如果待编码长度小于等于1024,选择编码模式c;
b)如果待编码长度大于1024,选择编码模式b;
在0.1<p1≤0.2或0.8≤p1<0.9的情况下,进一步地有:
a)如果待编码长度小于等于512,选择编码模式c;
b)如果待编码长度大于512,选择编码模式b。
在p1≤0.1或p1≥0.9的情况下,进一步地有:
a)如果待编码长度小于等于256,选择编码模式c;
b)如果待编码长度大于256,选择编码模式b。
以上对如何选择待编码数据的编码模式进行了示例说明。
可选地,网络侧或终端侧选择有损程度,可以基于多种因素来综合考虑。
示例性地,以网络侧(发送端的示例)确定有损程度为例,网络设备可以根据应用层指定的有损要求,来确定有损程度,例如,在发送端的物理层待编码数据来自于应用层的情况下,发送端的应用层可以向物理层指定待编码数据的有损程度要求,例如,无损或者有损,在有损的情况下,可以指定可接受的最大失真度。又例如,发送端可以根据接收端的重构失真数据的能力,来选择接收端可接受的最大有损程度。例如,在下行数据传输中,网络侧根据不同的终端重构失真数据的能力的不同,为不同的终端设备有针对性地选择传输数据的有损程度。
示例性地,如果待编码数据为发送端的物理层原生数据,发送端还可以根据待编码数据的类型以及接收端重构或恢复失真数据的要求,确定有损程度。
例如,如果待编码数据是发送端的物理层获得的无线感知成像数据或定位跟踪数据,发送端可以根据所需的感知精度或定位精度需求,确定有损程度。当感知精度或定位精度要求较高时,需要选择有损程度较低的传输参数。又例如,如果待编码数据是物理层获得的神经网络数据,发送端可以根据当前神经网络的功能类型以及对所实现功能在接收侧恢复的准确率、精度要求等,确定有损程度,从而实现对有损程度的控制。
应理解,终端设备也可以根据上述介绍的基于物理层的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或者,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与待编码数据的长度的结合,以及,待编码数据为物理层原生数据等因素,来确定有损程度,不再予以赘述。
530、网络设备根据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处理上行数据或待编码下行数据。
在上行数据传输中,如果第一传输模式是由网络侧确定的,则终端设备需要获取终端侧的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情况,并将该比特概率分布情况通知网络设备。示例性地,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五指示信息,第五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的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网络设备根据终端侧的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情况,选择相应的编码模式以及有损程度(也即,第一传输模式),并通知(或者说,指示)终端设备。后续,终端设备采用网络侧指示的第一传输模式发送上行数据,网络侧采用第一传输模式对接收到的上行数据进行解码。
在上行数据传输中,如果第一传输模式是由终端侧自己确定,并需要通知网络侧,则终端设备获取终端侧的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情况,并直接根据该比特概率分布情况选择相应的编码模式以及有损程度(也即,选择第一传输模式),并上报网络侧。后续,终端设备采用选择的第一传输模式发送上行数据,网络侧采用终端设备指示的第一传输模式对接收到的上行数据进行解码。
在下行数据传输中,第一传输模式是由网络侧确定并通知终端设备的,因此,网络设备获取网络侧的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情况,并直接根据该比特概率分布,选择相应的编码模式和有损程度,并通知终端设备。后续,网络设备采用选择的第一传输模式发送下行数据,终端设备则采用网络侧指示的第一传输模式对接收到的下行数据进行解码。
可以看出,采用本申请提供的传输数据的方法,发送端的物理层数据可以支持更灵活的编码模式,同时有损程度也可以灵活选择,而不局限于只能采用无损的分离信源信道编码的模式,灵活性更高。此外,由于物理层数据的压缩和编码均在物理层完成之后直接发送,不用再经过物理层-应用层-物理层的处理路径,节省了数据传输的时延,提升了系统性能。
应理解,图5所示的传输数据的流程仅为基础的流程,图5所示的流程可能还包括其它的步骤。
例如,在上行数据传输或下行数据传输中,如果开启重传功能,且MCS索引和最大重传次数松耦合,则方法500还包括步骤540。
540、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指示信息,终端设备接收来自于网络设备的第四指示信息。其中,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重传次数阈值,该重传次数阈值和第一MCS索引关联。第一MCS索引参见上文的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又例如,在上行数据传输中,终端设备可能需要向网络侧上报终端侧的物理层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情况,则方法500的步骤510之前,还包括步骤550。
550、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五指示信息,第五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上行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
相应地,网络设备接收来自于终端设备的第五指示信息。网络设备根据第五指示信息指示的比特概率分布,可以获知终端设备的上行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并基于该比特概率分布,确定第一编码模式等。
以上对本申请提供的传输数据的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可见,在本申请提供的传输数据的方法中,发送端的物理层待编码数据可以支持有损或无损传输,以及信道编码、压缩和信道编码分离的编码模式,以及压缩和信道编码联合的编码模式。因此,发送端的物理层编码可以支持更灵活的数据的传输模式。此外,发送端的物理层待编码数据可以在物理层完成压缩以及所支持的某种编码模式的编码之后直接被发送,不需要在发送到应用层处理之后,再经物理层的信道编码发出。因此,数据的发送路径更短,可以降低发送时延。鉴于上述优点,本申请提供的传输数据的方法可以提升数据传输的性能。
下面介绍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装置。
参见图7,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性框图。如图7,通信装置1000包括处理单元1100、接收单元1200和发送单元1300。
可选地,通信装置1000可以对应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
在这种情况下,通信装置1000的各单元用于实现如下功能:
接收单元1200,用于接收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编码模式,所述第一编码模式为如下编码模式之一:信道编码、压缩和信道编码分离的编码模式、压缩和信道编码联合的编码模式;
以及,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有损程度;
处理单元110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和所述有损程度,处理下行数据或上行待编码数据。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有损程度,包括:
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有损或无损;或者,
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失真度。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单元1100,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对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进行编码,获得编码数据;
以及,对所述编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单元1100,用于:
在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为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层原生数据,或者,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来自于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层的上层,且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的加密功能未开启的情况下,对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层通过所述接收单元1200,接收来自于所述通信装置的PDCP层的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物理层的加密功能的开启;或者,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PDCP层的加密功能未开启。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有损或失真度的情况下,处理单元1100,还用于:
对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的比特进行交织操作。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接收单元1200,用于:
接收第一MCS索引,所述第一MCS索引用于确定第一传输配置,所述第一传输配置中包括所述第二指示信息。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输配置中还包括重传次数阈值,所述重传次数阈值和所述第一MCS索引关联;
以及,处理单元110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所述有损程度和所述重传次数阈值,处理所述下行数据或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接收单元1200,用于接收来自于所述网络设备的第四指示信息,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重传次数阈值;
以及,处理单元110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所述有损程度和所述重传次数阈值,控制所述接收单元1200接收所述下行数据,或控制所述发送单元1300发送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上行数据传输中,发送单元1300,还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第五指示信息,所述第五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
以及,所述第一编码模式是基于所述比特概率分布确定的。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编码模式是基于所述比特概率分布确定的,包括:
所述第一编码模式是基于所述比特概率分布和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的长度确定的。
可选地,通信装置1000可以对应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
在这种情况下,通信装置1000的各单元用于实现如下功能:
发送单元1300,用于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编码模式,所述第一编码模式为如下编码模式之一:信道编码、压缩和信道编码分离的编码模式、压缩和信道编码联合的编码模式;
以及,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有损程度;
处理单元110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和所述有损程度,处理上行数据或下行待编码数据。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有损程度,包括:
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有损或无损;或者,
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失真度。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单元1100,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对所述下行待编码数据进行编码,获得编码数据;
以及,对所述编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单元1100,用于:
在所述下行待编码数据为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层原生数据,或者,所述下行待编码数据来自于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层的上层,且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的加密功能未开启的情况下,对所述下行待编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层通过接收单元1200,接收来自于所述通信装置的上层的第六指示信息,所述第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物理层的加密功能的开启;或者,所述第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PDCP层的加密功能未开启。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有损或失真度的情况下,处理单元1100用于:
对所述下行待编码数据的比特进行交织操作。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发送单元1300,用于:发送第一MCS索引,所述第一MCS索引用于确定第一传输配置,所述第一传输配置包括所述第二指示信息。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输配置中还包括重传次数阈值,所述重传次数阈值和所述第一MCS索引关联,
以及,处理单元1100,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所述有损程度和所述重传次数阈值,处理所述上行数据或所述下行待编码数据。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发送单元1300,用于:
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指示信息,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重传次数阈值;
以及,处理单元1100,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所述有损程度和所述重传次数阈值,控制所述接收单元1200接收所述上行数据,或控制所述发送单元1300发送所述下行待编码数据。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单元1100,还用于:
获取所述下行数据或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
根据所述比特概率分布,确定所述第一编码模式。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接收单元1200,用于:
接收来自于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五指示信息,所述第五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
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单元1100,还用于根据所述比特概率分布和所述下行待编码数据的长度,确定所述第一编码模式。
在以上各实现方式中,接收单元1200和发送单元1300也可以集成为一个收发单元或者一个输入输出单元,同时具备接收和发送的功能,这里不作限定。
在通信装置1000对应终端设备的各实施例中,处理单元1100用于执行除了发送和接收的动作之外由终端设备内部实现的处理和/或操作。接收单元1200用于执行终端设备的接收的动作,发送单元1300用于执行终端设备的发送的动作。
例如,在图5中,接收单元1200用于执行步骤510,520中的接收的动作;处理单元1100用于执行终端设备侧的步骤530;可选地,发送单元1300用于执行步骤550中发送的动作;可选地,接收单元1200还用于执行步骤540中接收的动作。
在通信装置1000对应网络设备的各实施例中,处理单元1100用于执行除了发送和接收的动作之外由网络设备内部实现的处理和/或操作。接收单元1200用于执行网络设备的接收的动作,发送单元1300用于执行网络设备的发送的动作。
例如,在图5中,发送单元1300用于执行步骤510,520中的发送的动作;处理单元1100用于执行网络设备侧的步骤530;可选地,接收单元1200用于执行步骤550中接收的动作;可选地,发送单元1300还用于执行步骤540中发送的动作。
参见图8,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8,通信装置10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1,一个或多个存储器12以及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13。处理器11用于控制通信接口13收发信号,存储器12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11用于从存储器12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以使得通信装置10执行本申请各方法实施例中由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执行的处理。
例如,处理器11可以具有图6中所示的处理单元1100的功能,通信接口13可以具有图6中所示的接收单元1200和/或发送单元1300的功能。具体地,处理器11可以用于执行由通信装置内部执行的处理或操作,通信接口13用于执行通信装置的发送和/或接收的操作。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通信装置10可以为方法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在这种实现方式中,通信接口13可以为终端设备的收发器。收发器可以包括接收器和/或发射器。可选地,处理器11可以为终端设备的基带装置,通信接口13可以为射频装置。
在另一种实现中,通信装置10可以为安装在终端设备中的芯片(或芯片系统)。在这种实现方式中,通信接口13可以为接口电路或者输入/输出接口。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通信装置10可以为方法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在这种实现方式中,通信接口13可以为网络设备的收发器。收发器可以包括接收器和/或发射器。可选地,处理器11可以为网络设备的基带装置,通信接口13可以为射频装置。
在另一种实现中,通信装置10可以为安装在网络设备中的芯片(或芯片系统)。在这种实现方式中,通信接口13可以为接口电路或者输入/输出接口。
其中,图8中器件(例如,处理器、存储器或通信接口)后面的虚线框表示该器件可以为一个以上。
可选地,上述各装置实施例中的存储器与处理器可以是物理上相互独立的单元,或者,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本文不作限定。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本申请各方法实施例中由终端设备执行的操作和/或处理被执行。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本申请各方法实施例中由网络设备执行的操作和/或处理被执行。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或指令,当计算机程序代码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本申请各方法实施例中由终端设备执行的操作和/或处理被执行。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或指令,当计算机程序代码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本申请各方法实施例中由网络设备执行的操作和/或处理被执行。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独立于芯片而设置,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使得安装有所述芯片的装置执行任意一个方法实施例中由终端设备执行的操作和/或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芯片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也可以为接口电路等。进一步地,所述芯片还可以包括所述存储器。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独立于芯片而设置,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使得安装有所述芯片的装置执行任意一个方法实施例中由网络设备执行的操作和/或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芯片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可以是输入/输出接口,也可以为接口电路等。进一步地,所述芯片还可以包括所述存储器。
可选地,上述处理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所述存储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所述存储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例如,可以为芯片或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根据前述任意一个方法实施例中由终端设备执行的操作和/或处理,所述通信接口用于接收(或称为输入)第一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等数据和/或信息,所述处理器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处理下行数据或上行待编码数据。可选地,通信接口还用于发送(或称为输出)处理器处理后的数据和/或信息,例如,发送第五指示信息、发送上行编码数据等。可选地,所述通信接口还用于接收(或称为输入)数据和/或信息,例如,接收第四指示信息,接收下行编码数据等。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例如,可以为芯片或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根据前述任意一个方法实施例中由网络设备执行的操作和/或处理,所述处理器确定第一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并根据第一编码模式和有损程度处理下行数据或上行待编码数据,所述通信接口用于发送(或称为输出)第一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等数据和/或信息。可选地,所述通信接口还用于接收(或称为输入)数据和/或信息,例如,接收第五指示信息、接收上行编码数据等。可选地,所述通信接口还用于发送(或称为输出)数据和/或信息,例如,发送第四指示信息、发送下行编码数据等。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与至少一个存储器耦合,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任意一个方法实施例中由终端设备执行的操作和/或处理。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与至少一个存储器耦合,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任意一个方法实施例中由网络设备执行的操作和/或处理。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本申请方法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RAM,DRRAM)。应注意,本文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
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编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例如,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仅仅是为了区分不同的信息,并不对其发送/接收的先后顺序进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编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51)

1.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编码模式,所述第一编码模式为如下编码模式之一:信道编码模式、压缩和信道编码分离的编码模式、压缩和信道编码联合的编码模式;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有损程度;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和所述有损程度,处理下行数据或上行待编码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有损程度,包括:
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有损或无损;或者,
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失真度。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和所述有损程度,处理上行待编码数据,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对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进行编码,获得编码数据;
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编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编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包括:
在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为所述终端设备的物理层原生数据,或者,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来自于所述终端设备的物理层的上层,且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的加密功能未开启的情况下,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的所述物理层接收来自于所述PDCP层的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物理层的加密功能的开启;或者,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PDCP层的加密功能未开启。
6.如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有损或失真度的情况下,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对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进行编码,获得编码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的比特进行交织操作。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第二指示信息,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第一MCS索引,所述第一MCS索引用于确定第一传输配置,所述第一传输配置中包括所述第二指示信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配置中还包括重传次数阈值,所述重传次数阈值和所述第一MCS索引关联;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方式和所述有损程度,处理下行数据或上行待编码数据,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所述有损程度和所述重传次数阈值,接收所述下行数据或发送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第四指示信息,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重传次数阈值;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和所述有损程度,处理下行数据或上行待编码数据,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所述有损程度和所述重传次数阈值,接收所述下行数据或发送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行数据传输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五指示信息,所述第五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
以及,所述第一编码模式是基于所述比特概率分布确定的。
11.如权利要求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编码模式是基于所述比特概率分布确定的,包括:
所述第一编码模式是基于所述比特概率分布和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的长度确定的。
12.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编码模式,所述第一编码模式为如下编码模式之一:信道编码、压缩和信道编码分离的编码模式、压缩和信道编码联合的编码模式;
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有损程度;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和所述有损程度,处理上行数据或下行待编码数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有损程度,包括:
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有损或无损;或者,
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失真度。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和所述有损程度,处理上行数据或下行待编码数据,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对所述下行待编码数据进行编码,获得编码数据;
所述网络设备对所述编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对所述编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包括:
在所述下行待编码数据为所述网络设备的物理层原生数据,或者,所述下行待编码数据来自于所述网络设备的物理层的上层,且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的加密功能未开启的情况下,所述网络设备对所述下行待编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的所述物理层接收来自于所述上层的第六指示信息,所述第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物理层的加密功能的开启;或者,所述第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PDCP层的加密功能未开启。
17.如权利要求14-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有损或失真度的情况下,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对所述下行待编码数据进行编码,获得编码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对所述下行待编码数据的比特进行交织操作。
18.如权利要求12-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一MCS索引,所述第一MCS索引用于确定第一传输配置,所述第一传输配置包括所述第二指示信息。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配置中还包括重传次数阈值,所述重传次数阈值和所述第一MCS索引关联,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和所述有损程度,处理上行数据或下行待编码数据,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所述有损程度和所述重传次数阈值,接收所述上行数据或发送所述下行待编码数据。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四指示信息,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重传次数阈值;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和所述有损程度,处理上行数据或下行待编码数据,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所述有损程度和所述重传次数阈值,接收所述上行数据或发送所述下行待编码数据。
21.如权利要求12-2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获取所述下行数据或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比特概率分布,确定所述第一编码模式。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获取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第五指示信息,所述第五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
23.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比特概率分布,确定所述第一编码模式,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所述比特概率分布和所述下行待编码数据的长度,确定所述第一编码模式。
24.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编码模式,所述第一编码模式为如下编码模式之一:信道编码模式、压缩和信道编码分离的编码模式、压缩和信道编码联合的编码模式;
以及,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有损程度;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和所述有损程度,处理下行数据或上行待编码数据。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有损程度,包括:
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有损或无损;或者,
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失真度。
26.如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对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进行编码,获得编码数据;
对所述编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
在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为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层原生数据,或者,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来自于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层的上层,且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的加密功能未开启的情况下,对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的所述物理层用于通过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来自于所述PDCP层的第三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物理层的加密功能的开启;或者,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PDCP层的加密功能未开启。
29.如权利要求26-28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在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对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进行编码,获得编码数据之前,对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的比特进行交织操作。
30.如权利要求24-29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单元,用于:
接收第一MCS索引,所述第一MCS索引用于确定第一传输配置,所述第一传输配置中包括所述第二指示信息。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配置中还包括重传次数阈值,所述重传次数阈值和所述第一MCS索引关联;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所述有损程度和所述重传次数阈值,处理所述下行数据或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
32.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单元,用于:
接收第四指示信息,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重传次数阈值;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所述有损程度和所述重传次数阈值,处理所述下行数据或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
33.如权利要求24-32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还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发送第五指示信息,所述第五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
以及,所述第一编码模式是基于所述比特概率分布确定的。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编码模式是基于所述比特概率分布确定的,包括:
所述第一编码模式是基于所述比特概率分布和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的长度确定的。
35.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编码模式,所述第一编码模式为如下编码模式之一:信道编码、压缩和信道编码分离的编码模式、压缩和信道编码联合的编码模式;
以及,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有损程度;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和所述有损程度,处理上行数据或下行待编码数据。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有损程度,包括:
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有损或无损;或者,
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失真度。
37.如权利要求35或36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
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对所述下行待编码数据进行编码,获得编码数据;
对所述编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
在所述下行待编码数据为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层原生数据,或者,所述下行待编码数据来自于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层的上层,且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的加密功能未开启的情况下,对所述下行待编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还包括接收单元,所述通信装置的物理层通过所述接收单元接收来自于所述上层的第六指示信息,
所述第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物理层的加密功能的开启;或者,所述第六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PDCP层的加密功能未开启。
40.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
在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对所述下行待编码数据进行编码,获得编码数据之前,对所述下行待编码数据的比特进行交织操作。
41.如权利要求35-40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
发送第一MCS索引,所述第一MCS索引用于确定第一传输配置,所述第一传输配置包括所述第二指示信息。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配置中还包括重传次数阈值,所述重传次数阈值和所述第一MCS索引关联,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所述有损程度和所述重传次数阈值,处理所述上行数据或所述下行待编码数据。
43.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发送第四指示信息,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重传次数阈值;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编码模式、所述有损程度和所述重传次数阈值,处理所述上行数据或所述下行待编码数据。
44.如权利要求35-4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
根据获取所述下行数据或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
根据所述比特概率分布,确定所述第一编码模式。
45.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还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五指示信息,所述第五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待编码数据的比特概率分布。
46.如权利要求45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单元,用于:
根据所述比特概率分布和所述下行待编码数据的长度,确定所述第一编码模式。
47.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与至少一个存储器耦合,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至少一个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以使所述通信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如权利要求12-2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48.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用于接收数据和/或信息,并将接收到的数据和/或信息传输至所述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根据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处理所述数据和/或信息。
49.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处理器根据如权利要求12-2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处理待发送数据和/或信息,所述通信接口用于发送处理后的数据和/或信息。
5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如权利要求12-2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实现。
51.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如权利要求12-2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实现。
CN202111331519.4A 2021-11-11 2021-11-11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Pending CN1161121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31519.4A CN116112120A (zh) 2021-11-11 2021-11-11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PCT/CN2022/125585 WO2023082943A1 (zh) 2021-11-11 2022-10-17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31519.4A CN116112120A (zh) 2021-11-11 2021-11-11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12120A true CN116112120A (zh) 2023-05-12

Family

ID=86253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31519.4A Pending CN116112120A (zh) 2021-11-11 2021-11-11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12120A (zh)
WO (1) WO202308294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34431A (zh) * 2023-09-19 2023-10-24 贵昌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商务数据智能管理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84623B2 (en) * 2011-09-26 2021-11-23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lossless coding mode in video coding
WO2013117811A1 (en) * 2012-02-06 2013-08-15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for coding and an apparatus
US10116933B2 (en) * 2013-10-14 2018-10-30 Mediatek Inc. Method of lossless mode signaling for video system with lossless and lossy coding
CN113472480B (zh) * 2020-03-31 2022-09-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处理方法及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34431A (zh) * 2023-09-19 2023-10-24 贵昌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商务数据智能管理系统
CN116934431B (zh) * 2023-09-19 2023-12-05 贵昌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商务数据智能管理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82943A1 (zh) 2023-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2534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1316714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EP4149157A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8063067A1 (en) Control information mcs offset determination for uci on pusch with shortened tti
KR102349879B1 (ko) 폴라 코드들에 대한 crc 인터리빙 패턴
US11743088B2 (en) Method and device in base station for unlicensed spectrum
WO2020029861A1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WO2018121190A1 (zh) 一种用于功率调整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US11711185B2 (en) Method and device in communication nod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11469779B2 (en) Efficient polar code construction in 5G
US11394398B2 (en) Adaptive selection and efficient storage of information bit locations for polar codes
EP3488529A1 (en) Adaptation of the crc code length for 3gpp nr
US20240137962A1 (en) Method and device in ue and base st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O2023082943A1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0216013A1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US11736120B2 (en) Method and device in UE and base st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11909483B2 (en) CSI based on code block segmentation
CN114696943B (zh) 序列传输方法、接收方法、终端、网络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4007292A1 (zh) 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的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US2023037019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of adaptive polar coding configuration
WO2023072138A1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