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09806B - 一种虚拟会场的空间动态调整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虚拟会场的空间动态调整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09806B
CN116109806B CN202310368788.0A CN202310368788A CN116109806B CN 116109806 B CN116109806 B CN 116109806B CN 202310368788 A CN202310368788 A CN 202310368788A CN 116109806 B CN116109806 B CN 1161098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ace model
dynamic
model
meeting place
mode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6878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109806A (zh
Inventor
厉振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Weisaike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Weisaike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Weisaike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Weisaike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36878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09806B/zh
Publication of CN1161098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098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1098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098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9/00Manipulating 3D models or images for computer graphics
    • G06T19/20Editing of 3D images, e.g. changing shapes or colours, aligning objects or positioning par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虚拟会场的空间动态调整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属于虚拟现实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在场景搭建平台上建立三段式虚拟会场,设置位于中间位置的空间模型为动态空间模型;动态空间模型由若干预制体模型组成,设置单个预制体模型的配套人数以及排列长度;获取进入虚拟会场的实时人数,计算动态空间模型容纳实时人数时需要的预制体模型数量;根据预制体模型数量调整原动态空间模型长度,形成新的动态空间模型,固定头部空间模型的位置,原尾部空间模型按照原动态空间模型长度的调整值进行偏移,形成新的虚拟会场。通过将三段式的虚拟会场的中间段采用动态空间模型,根据进场人数调整动态空间模型大小,自适应容纳进场人数。

Description

一种虚拟会场的空间动态调整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虚拟现实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虚拟会场的空间动态调整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英文名称:Virtual Reality,缩写为VR)囊括计算机、电子信息、仿真技术,其基本实现方式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利用并综合三维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显示技术、伺服技术等多种高科技的最新发展成果,借助计算机等设备产生一个逼真的三维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从而使处于虚拟世界中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由VR搭建的虚拟场景应用广泛,在虚拟场景中通过搭建虚拟会场来代替现实会场的使用,实现了线下到线上的转换,目前虚拟项目场景大小基本是固定的,在项目开始时候就确定了场景中的空间大小,以及可容纳人数的上限,并且场景越大占用的资源以及内存就越大,但是在每次使用场景时,并不能保证都处于用户量较大的情况,而场景占用的资源和内存却始终一样,在用户量使用变少的情况下,不仅会显得会场空旷,也会造成资源闲置,因此这种固定场景空间的方式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虚拟会场采用固定的空间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而提供一种虚拟会场的空间动态调整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具有可通过进场人数自适应调整虚拟会场内的空间,减少资源浪费的优点。
第一方面,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虚拟会场的空间动态调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场景搭建平台上建立三段式虚拟会场,所述三段式虚拟会场由三个空间模型依次排列组成,设置位于中间位置的所述空间模型为动态空间模型,设置位于两端位置的所述空间模型分别为头部空间模型和尾部空间模型,所述动态空间模型由若干预制体模型组成;
设置单个所述预制体模型的配套人数以及排列长度;
获取进入所述虚拟会场的实时人数,计算所述动态空间模型容纳所述实时人数时需要的所述预制体模型数量;
根据所述预制体模型数量调整原动态空间模型长度,形成新的动态空间模型,固定所述头部空间模型的位置,原尾部空间模型按照原动态空间模型长度的调整值进行偏移,形成新的虚拟会场。
优选的,该方法还包括在空间模型之间的连接处设置转换通道,用于虚拟角色通过所述转换通道在所述空间模型之间移动。
优选的,所述头部空间模型和尾部空间模型内布设虚拟会场中的显示屏、和/或虚拟讲台;所述预制体模型内布设虚拟会场中的虚拟座椅。
优选的,所述计算所述动态空间模型容纳所述实时人数时需要的所述预制体模型数量的方法包括:
设定配套人数为m、实时人数为n和预制体模型数量为N;
此时判断,若n≤m,则N=1;
若n>m,则计算n/m的值M;
若M为整数,则N=M,若M为非整数,则N=M+1。
优选的,所述原尾部空间模型按照原动态空间模型长度的调整值进行偏移的方法包括:
设定预制体模型的排列长度为L,原动态空间模型长度为S1,新动态空间模型长度为S2;
计算S2=L*N;
则调整值S为,S=S2-S1;
若S=0,则原尾部空间模型位置不变;
若S<0,则原尾部空间模型朝着靠近头部空间模型方向偏移,偏移距离为S;
若S>0,则原尾部空间模型朝着远离头部空间模型方向偏移,偏移距离为S。
第二方面,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虚拟会场的空间动态调整系统,包括:
会场建立单元,用于在场景搭建平台上建立三段式虚拟会场,所述三段式虚拟会场由三个空间模型依次排列组成,设置位于中间位置的所述空间模型为动态空间模型,所述动态空间模型由若干预制体模型组成,设置位于两端位置的所述空间模型分别为头部空间模型和尾部空间模型;
动态空间模型调整单元,用于获取进入所述虚拟会场的实时人数,计算所述动态空间模型容纳所述实时人数时需要的所述预制体模型数量,根据所述预制体模型数量调整原动态空间模型长度,形成新的动态空间模型;
会场重组单元,用于固定所述头部空间模型的位置,原尾部空间模型按照原动态空间模型长度的调整值进行偏移,形成新的虚拟会场。
优选的,所述会场建立单元内部设置有转换通道模块,用于在空间模型之间的连接处设置转换通道,虚拟角色通过所述转换通道在所述空间模型之间移动。
优选的,所述动态空间模型调整单元内部设置有预制体模型数量计算模块,所述预制体模型数量计算模块通过设定配套人数为m、实时人数为n和预制体模型数量为N;
此时判断,若n≤m,则N=1;
若n>m,则计算n/m的值M,若M为整数,则N=M;
若M为非整数,则N=M+1。
优选的,所述会场重组单元内部设置有尾部空间模型偏移模块,所述尾部空间模型偏移模块通过设定预制体模型的排列长度为L,原动态空间模型长度为S1,新动态空间模型长度为S2;
计算S2=L*N;
则调整值S为,S=S2-S1;
若S=0,则原尾部空间模型位置不变;
若S<0,则原尾部空间模型朝着靠近头部空间模型方向偏移,偏移距离为S;
若S>0,则原尾部空间模型朝着远离头部空间模型方向偏移,偏移距离为S。
第三方面,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在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虚拟会场的空间动态调整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虚拟会场分为三段,中间段为动态空间模型,动态空间模型是通过预制体模型组成的,因此根据进场人数改变预制体模型的数量,使得动态空间模型的大小得到改变,从而保证该虚拟会场随着进场人数动态调整空间大小,在人少时,减少资源占用,人多时,也能满足虚拟会场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虚拟会场的空间动态调整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组成虚拟会场的空间模型排列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虚拟会场的空间动态调整系统示意图。
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虚拟会场的空间动态调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在场景搭建平台上建立三段式虚拟会场,所述三段式虚拟会场由三个空间模型依次排列组成,设置位于中间位置的所述空间模型为动态空间模型,设置位于两端位置的所述空间模型分别为头部空间模型和尾部空间模型,所述动态空间模型由若干预制体模型组成,如图2所示,动态空间模型采用N个预制体模型组成,N≥1,头部空间模型和尾部空间模型的空间大小固定,而动态空间模型的大小根据预制体模型的数量进行改变;通过在空间模型之间的连接处设置转换通道,用于虚拟角色通过所述转换通道在所述空间模型之间移动,通过转换通道可将空间模型设置成:无论是头部空间模型、尾部空间模型还是动态空间模型,均可以采用独立的模型结构,使每个空间模型的边界是封闭的空气墙,而转换通道可以让虚拟角色从空间模型连接处的边界继续行走时,利用转换通道切换到达另一个空间模型内部,只需要保证空间模型的衔接处地面材质和颜色一致,这样用户的视觉不容易因转换造成反差。
在步骤S1中,所述头部空间模型和尾部空间模型内布设虚拟会场中的显示屏、和/或虚拟讲台;所述预制体模型内布设虚拟会场中的虚拟座椅,由于头部空间模型和尾部空间模型空间大小是固定的,则在一个会场中配套必须的虚拟设备布置在上述两个空间模型内部,例如虚拟会场中所必须有的显示屏和/或虚拟讲台,显示屏可以方便用户投屏,也方便其他用户观看,虚拟讲台可以方便主持站在台上进行宣讲,当然必须的虚拟设备不仅仅包括显示屏和虚拟讲台,例如一些展示会场中,还需要添加虚拟展台,根据会场的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虚拟设备。而动态空间模型由于内部空间大小会更改,因此动态空间模型中只能投放虚拟座椅这种可复制的素材。
步骤S2、设置单个所述预制体模型的配套人数以及排列长度,为了保证整个动态空间模型内的布局整齐,因此每个预制体模型内的配套素材采用统一的样式,用虚拟座椅来举例,每个预制体模型内的配套人数根据虚拟座椅数量来确定,例如单个预制体模型的虚拟座椅数量为10,则说明单个预制体模型可容纳10个用户配套使用。每个预制体模型尺寸一致,如图2所示,预制体模型是采用横向排列的方式,因此组成动态空间模型的预制体模型数量不同,则动态空间模型的长度也不同,根据设定的单个预制体模型的排列长度,可以计算出整个动态空间模型的长度。
步骤S3、获取进入所述虚拟会场的实时人数,计算所述动态空间模型容纳所述实时人数时需要的所述预制体模型数量,当用户进入或离开虚拟会场,客户端会向后台发送消息,后台根据收到消息返回会场内的人员列表,根据人员列表统计会场内的人数作为实时人数,为了保证虚拟会场既可以完全容纳此时进入的所有用户,又可以避免虚拟会场显得空旷或者占用较大的内存资源,则需要调整动态空间模型的大小,因此通过增减预制体模型的数量达到组成合适的动态空间模型的标准。所述计算所述动态空间模型容纳所述实时人数时需要的所述预制体模型数量的方法包括:
设定配套人数为m、实时人数为n和预制体模型数量为N;
此时判断,若n≤m,则N=1,该步骤是为了判断当前会场中的用户是否不超过单个预制体模型的配套人数,以单个预制体模型的虚拟座椅数量为10举例,若实时人数在1-10之间任意一个数量,则动态空间模型只需要一个预制体模型组成,因此预制体模型数量选择1;
若n>m,则计算n/m的值M;若M为整数,则N=M,若M为非整数,则N=M+1,该步骤是为了判断当前会场中的用户数量再超过单个预制体模型的配套人数时,计算配套人数是否能被实时人数整除,还是以单个预制体模型的虚拟座椅数量为10举例,若当前会场人数是30人,则配套人数恰好被整除,且30除以10的结果M值为3,则需要生成3个预制体模型来组成动态空间模型,若是当前会场人数是32,则M值为3.2,此时M值不是整数,在虚拟会场中若是只生成3个预制体模型,则会多出2个用户无法使用虚拟座椅,从而造成人数冗余,因此此时的预制体模型数量生成为4个,虽然会多出8个虚拟座椅,但是不会造成人数冗余。
步骤S4、根据所述预制体模型数量调整原动态空间模型长度,形成新的动态空间模型,固定所述头部空间模型的位置,原尾部空间模型按照原动态空间模型长度的调整值进行偏移,形成新的虚拟会场,根据步骤S3确定好生成的预制体模型数量后,由于单个预制体模型的排列长度一定,则可计算出动态空间模型的长度,此时的动态空间模型为新的动态空间模型,由于头部空间模型和尾部空间模型的大小是固定值,固定所述头部空间模型的位置的方法是通过将头部空间模型的所有边界的坐标固定在场景搭建平台的坐标系中,根据原动态空间模型的长度可以计算出原动态空间模型和原尾部空间模型的边角坐标,将所有空间模型定位后才能形成虚拟会场,才能满足虚拟角色在虚拟会场中的交互功能可以正常使用,而动态空间模型若是长度变化,则尾部空间模型需要跟着变动。所述原尾部空间模型按照原动态空间模型长度的调整值进行偏移的方法包括:
设定预制体模型的排列长度为L,原动态空间模型长度为S1,新动态空间模型长度为S2;
计算S2=L*N;
则调整值S为,S=S2-S1;
若S=0,则原尾部空间模型位置不变;
若S<0,则原尾部空间模型朝着靠近头部空间模型方向偏移,偏移距离为S;
若S>0,则原尾部空间模型朝着远离头部空间模型方向偏移,偏移距离为S。
还是以单个制体模型的虚拟座椅数量为10举例,若原虚拟会场的中的用户数量是25人,动态空间模型需要3个预制体模型组成,为了保证单个预制体模型可容纳10个虚拟座椅,设置排列长度的值为200,在场景搭建平台中的距离单位为cm,此时原动态空间模型长度值S1为600。随着时间变动,虚拟会场中的人数会变动,则调整值会出现三种情况:
虚拟会场中的人数变为28人,动态空间模型需要3个预制体模型组成,则新动态空间模型的长度值S2依旧为600,调整值S的值为600-600=0,则尾部空间模型的位置无需变动,因此新虚拟会场和原虚拟会场的空间大小没变;
虚拟会场中的人数变为18人,动态空间模型需要2个预制体模型组成,则新动态空间模型的长度值S2为400,调整值S的值为400-600=-200,设定头部空间模型向尾部空间模型移动的方向为正方向,此时需要将尾部空间模型向着反方向偏移200,新的虚拟会场和原虚拟会场相比空间缩小;
虚拟会场中的人数变为38人,动态空间模型需要4个预制体模型组成,则新动态空间模型的长度值S2为800,调整值S的值为800-600=200,设定头部空间模型向尾部空间模型移动的方向为正方向,此时需要将尾部空间模型向着正方向偏移200,新的虚拟会场和原虚拟会场相比空间扩大。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一种虚拟会场的空间动态调整系统,包括:
会场建立单元,用于在场景搭建平台上建立三段式虚拟会场,所述三段式虚拟会场由三个空间模型依次排列组成,设置位于中间位置的所述空间模型为动态空间模型,所述动态空间模型由若干预制体模型组成,设置位于两端位置的所述空间模型分别为头部空间模型和尾部空间模型。所述会场建立单元内部设置有转换通道模块,用于在空间模型之间的连接处设置转换通道,虚拟角色通过所述转换通道在所述空间模型之间移动。
动态空间模型调整单元,用于获取进入所述虚拟会场的实时人数,计算所述动态空间模型容纳所述实时人数时需要的所述预制体模型数量,根据所述预制体模型数量调整原动态空间模型长度,形成新的动态空间模型;所述动态空间模型调整单元内部设置有预制体模型数量计算模块,所述预制体模型数量计算模块通过设定配套人数为m、实时人数为n和预制体模型数量为N;
此时判断,若n≤m,则N=1;
若n>m,则计算n/m的值M,若M为整数,则N=M;
若M为非整数,则N=M+1。
会场重组单元,用于固定所述头部空间模型的位置,原尾部空间模型按照原动态空间模型长度的调整值进行偏移,形成新的虚拟会场。所述会场重组单元内部设置有尾部空间模型偏移模块,所述尾部空间模型偏移模块通过设定预制体模型的排列长度为L,原动态空间模型长度为S1,新动态空间模型长度为S2;
计算S2=L*N;
则调整值S为,S=S2-S1;
若S=0,则原尾部空间模型位置不变;
若S<0,则原尾部空间模型朝着靠近头部空间模型方向偏移,偏移距离为S;
若S>0,则原尾部空间模型朝着远离头部空间模型方向偏移,偏移距离为S。
由于实施例2和实施例1的本质相同,因此不在过多赘述实施例2的各个单元是如何工作的。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以及运行即时通讯功能所需的程序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各种即时通讯信息和操作指令集等。计算机程序存储在存储程序区,在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实施例1所述的虚拟会场的空间动态调整方法。处理器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unit,CPU)或者为数字处理单元等等。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8)

1.一种虚拟会场的空间动态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场景搭建平台上建立三段式虚拟会场,所述三段式虚拟会场由三个空间模型依次排列组成,设置位于中间位置的所述空间模型为动态空间模型,设置位于两端位置的所述空间模型分别为头部空间模型和尾部空间模型,所述动态空间模型由若干预制体模型组成;
设置单个所述预制体模型的配套人数以及排列长度;
获取进入所述虚拟会场的实时人数,计算所述动态空间模型容纳所述实时人数时需要的所述预制体模型数量,所述计算所述动态空间模型容纳所述实时人数时需要的所述预制体模型数量的方法包括:
设定配套人数为m、实时人数为n和预制体模型数量为N;
此时判断,若n≤m,则N=1;
若n>m,则计算n/m的值M;
若M为整数,则N=M,若M为非整数,则N=M+1;
根据所述预制体模型数量调整原动态空间模型长度,形成新的动态空间模型,固定所述头部空间模型的位置,原尾部空间模型按照原动态空间模型长度的调整值进行偏移,形成新的虚拟会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虚拟会场的空间动态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在空间模型之间的连接处设置转换通道,用于虚拟角色通过所述转换通道在所述空间模型之间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虚拟会场的空间动态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空间模型和尾部空间模型内布设虚拟会场中的显示屏、和/或虚拟讲台;所述预制体模型内布设虚拟会场中的虚拟座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虚拟会场的空间动态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原尾部空间模型按照原动态空间模型长度的调整值进行偏移的方法包括:
设定预制体模型的排列长度为L,原动态空间模型长度为S1,新动态空间模型长度为S2;
计算S2=L*N;
则调整值S为,S=S2-S1;
若S=0,则原尾部空间模型位置不变;
若S<0,则原尾部空间模型朝着靠近头部空间模型方向偏移,偏移距离为S;
若S>0,则原尾部空间模型朝着远离头部空间模型方向偏移,偏移距离为S。
5.一种虚拟会场的空间动态调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会场建立单元,用于在场景搭建平台上建立三段式虚拟会场,所述三段式虚拟会场由三个空间模型依次排列组成,设置位于中间位置的所述空间模型为动态空间模型,所述动态空间模型由若干预制体模型组成,设置位于两端位置的所述空间模型分别为头部空间模型和尾部空间模型;
动态空间模型调整单元,用于获取进入所述虚拟会场的实时人数,计算所述动态空间模型容纳所述实时人数时需要的所述预制体模型数量,根据所述预制体模型数量调整原动态空间模型长度,形成新的动态空间模型;所述动态空间模型调整单元内部设置有预制体模型数量计算模块,所述预制体模型数量计算模块通过设定配套人数为m、实时人数为n和预制体模型数量为N;
此时判断,若n≤m,则N=1;
若n>m,则计算n/m的值M,若M为整数,则N=M;
若M为非整数,则N=M+1;
会场重组单元,用于固定所述头部空间模型的位置,原尾部空间模型按照原动态空间模型长度的调整值进行偏移,形成新的虚拟会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虚拟会场的空间动态调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会场建立单元内部设置有转换通道模块,用于在空间模型之间的连接处设置转换通道,虚拟角色通过所述转换通道在所述空间模型之间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虚拟会场的空间动态调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会场重组单元内部设置有尾部空间模型偏移模块,所述尾部空间模型偏移模块通过设定预制体模型的排列长度为L,原动态空间模型长度为S1,新动态空间模型长度为S2;
计算S2=L*N;
则调整值S为,S=S2-S1;
若S=0,则原尾部空间模型位置不变;
若S<0,则原尾部空间模型朝着靠近头部空间模型方向偏移,偏移距离为S;
若S>0,则原尾部空间模型朝着远离头部空间模型方向偏移,偏移距离为S。
8.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在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虚拟会场的空间动态调整方法。
CN202310368788.0A 2023-04-10 2023-04-10 一种虚拟会场的空间动态调整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61098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68788.0A CN116109806B (zh) 2023-04-10 2023-04-10 一种虚拟会场的空间动态调整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68788.0A CN116109806B (zh) 2023-04-10 2023-04-10 一种虚拟会场的空间动态调整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09806A CN116109806A (zh) 2023-05-12
CN116109806B true CN116109806B (zh) 2023-06-13

Family

ID=86265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68788.0A Active CN116109806B (zh) 2023-04-10 2023-04-10 一种虚拟会场的空间动态调整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09806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48098B (zh) * 2016-12-23 2021-01-08 武汉市马里欧网络有限公司 一种自定义场景的ar投影方法及系统
CN110197532A (zh) * 2019-06-05 2019-09-03 北京悉见科技有限公司 增强现实会场布置的系统、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4494577A (zh) * 2021-12-24 2022-05-1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展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09806A (zh) 2023-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47174B (zh) 用于管理图像数据的传送和/或存储的系统和方法
CN104077797B (zh) 三维游戏动画系统
CN106898047A (zh) 倾斜模型和多元模型动态融合的自适应网络可视化方法
CN110298873A (zh) 三维地图的构建方法、构建装置、机器人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2530005B (zh) 一种三维模型直线结构识别与自动修复方法
O'Brien et al. Automatic simplification of particle system dynamics
CN106952340A (zh) 三维虚拟建模的方法及装置
CN106296828A (zh) 一种实现虚拟场景分层次建模的方法与系统
CN116109806B (zh) 一种虚拟会场的空间动态调整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Lau et al. Emerging web graphics standards and technologies
CN116560498B (zh) 一种基于vr技术的数字化展览交互方法及系统
CN102129426B (zh) 显示人物关系的方法及装置
US20030193528A1 (en) Hierarchical data structure which enables interactive visualization of a geographical space
Swanson The cartographic possibilities of VRML
Engel et al. An immersive visualization system for virtual 3d city models
JPH10198823A (ja) 映像生成装置
Bryson et al. Research frontiers in virtual reality
AU2303199A (en) Method for representing geometric shapes and geometric structures in computer graphics
Achten et al. Virtual reality in early design: the design studio experiences
JPH09134440A (ja) グラフ図形配置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KR100301706B1 (ko) 계층 관계를 가진 3차원 모델들을 선택하는 방법
JP2949594B2 (ja) 動画表示装置
JPH09114992A (ja) フラクタル模様生成方法および装置
Obradovic et al. Fine arts subjects at computer graphics studies at the Faculty of technical sciences in Novi Sad
Shi et al.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3D Light Rail Landscape Interactive Design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Virtual Realit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