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97331A - 运动模拟器 - Google Patents
运动模拟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097331A CN116097331A CN202180061728.3A CN202180061728A CN116097331A CN 116097331 A CN116097331 A CN 116097331A CN 202180061728 A CN202180061728 A CN 202180061728A CN 116097331 A CN116097331 A CN 11609733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ing
- rear direction
- moving
- motion
- coupl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8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91 pa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B—EDUCATIONAL OR DEMONSTRATION APPLIANCES; APPLIANCES FOR TEACHING, 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BLIND, DEAF OR MUTE; MODELS; PLANETARIA; GLOBES; MAPS; DIAGRAMS
- G09B19/00—Teaching not covered by other main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G09B19/16—Control of vehicles or other craft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B—EDUCATIONAL OR DEMONSTRATION APPLIANCES; APPLIANCES FOR TEACHING, 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BLIND, DEAF OR MUTE; MODELS; PLANETARIA; GLOBES; MAPS; DIAGRAMS
- G09B25/00—Models for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09B23/00, e.g. full-sized devices for demonstration purposes
- G09B25/02—Models for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G09B23/00, e.g. full-sized devices for demonstration purposes of industrial processes; of machinery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B—EDUCATIONAL OR DEMONSTRATION APPLIANCES; APPLIANCES FOR TEACHING, 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BLIND, DEAF OR MUTE; MODELS; PLANETARIA; GLOBES; MAPS; DIAGRAMS
- G09B9/00—Simulators for teaching or training purposes
- G09B9/02—Simulators for teaching or training purposes for teaching control of vehicles or other craf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相比于以往能够实现更多方式的驱动的运动模拟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运动模拟器的特征在于包括支撑于地面的底座部以及设于所述底座部的底座运动驱动部,所述底座运动驱动部包括在水平面上向前后方向移动或旋转的驱动板部、包括连接于所述驱动板部的一侧的一对直线驱动部,根据所述一对直线驱动部的驱动方向在水平面上向前后方向移动或旋转所述驱动板部的驱动部;以及相对于上下方向支撑所述驱动板部及所述驱动部的支撑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运动模拟器,涉及可进行多种方式的驱动的运动模拟器。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运动模拟器是根据电脑控制的虚拟环境相应地再现动态变化使得使用者能够像现实一样感受到虚拟现实(VR)的运动的装置,不仅可以实现飞行模拟或驾驶模拟等,而且被广泛用作游戏用或剧场用模拟器等以使得能够体验三维。
尤其最近需要一种在向用户提供更精细的运动的同时稳定地驱动的运动模拟器。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相比于以往可进行更多方式的驱动的运动模拟器。
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运动模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三轴驱动的三轴运动驱动部,所述三轴运动驱动部包括框架部、设于所述框架部的上部支撑用户搭乘的搭乘部的搭乘部支撑部及连接所述框架部和所述搭乘部支撑部的多个促动器部,所述多个促动器部包括设于所述框架部的前方右侧的第一促动器部、设于所述框架部的前方左侧的第二促动器部及设于所述框架部的后方中央的第三促动器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促动器部包括结合于所述框架部的前方右侧旋转驱动的第一旋转部及一端结合于所述第一旋转部且另一端结合于所述搭乘部支撑部,随着所述第一旋转部的旋转驱动向相对于左右方向构成预定角度的方向旋转及向上下方向驱动的第一链接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部包括在内部包括蜗轮及与所述蜗轮啮合旋转的蜗杆驱动轴的蜗轮部及结合于所述蜗轮驱动所述蜗轮的电机。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链接部包括结合于所述蜗杆驱动轴的两侧,根据所述蜗杆驱动轴的驱动旋转的一对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一侧分别与所述一对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连接且另一侧与所述搭乘部支撑部连接,根据所述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的驱动旋转的支撑部连接连杆及形成于所述支撑部连接连杆的上部中央,将所述支撑部连接连杆可转动地结合于所述搭乘部支撑部的关节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促动器部包括结合于所述框架部的前方左侧旋转驱动的第二旋转部及一端结合于所述第二旋转部且另一端结合于所述搭乘部支撑部,随着所述第二旋转部的旋转驱动向相对于左右方向构成预定角度的方向旋转及向上下方向驱动的第二链接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旋转部包括在内部包括蜗轮及与所述蜗轮啮合旋转的蜗杆驱动轴的蜗轮部及结合于所述蜗轮驱动所述蜗轮的电机。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链接部包括结合于所述蜗杆驱动轴的两侧,根据所述蜗杆驱动轴的驱动旋转的一对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一侧分别与所述一对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连接且另一侧与所述搭乘部支撑部连接,根据所述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的驱动旋转的支撑部连接连杆及形成于所述支撑部连接连杆的上部中央,将所述支撑部连接连杆可转动地结合于所述搭乘部支撑部的关节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促动器部包括结合于所述框架部的后方中央旋转驱动的第三旋转部及一端结合于所述第三旋转部且另一端结合于所述搭乘部支撑部,随着所述第三旋转部的旋转驱动向相对于前后方向旋转及向上下方向驱动的第三链接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旋转部包括在内部包括蜗轮及与所述蜗轮啮合旋转的蜗杆驱动轴的蜗轮部及结合于所述蜗轮驱动所述蜗轮的电机。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链接部包括结合于所述蜗杆驱动轴的两侧,随着所述蜗杆驱动轴的驱动旋转的一对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一侧分别与所述一对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连接且另一侧与所述搭乘部支撑部连接,根据所述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的驱动旋转的支撑部连接连杆及形成于所述支撑部连接连杆的上部中央,将所述支撑部连接连杆可转动地结合于所述搭乘部支撑部的关节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促动器部及所述第二促动器部可相对于所述框架部的前侧中心向左右方向对称地配置。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促动器部及所述第二促动器部在水平面上查看时配置成相对于左右方向具有预定角度。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促动器部沿着前后方向配置。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部包括在所述框架部的前方向左右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一促动器部及所述第二促动器部向左右方向对称地配置的第一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连接且向前后方向延伸形成,设有所述第三促动器的第二框架及结合于所述第一框架及所述第二框架的下部的第三框架。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框架的前侧附近配置有一对,相对于上下方向结合于所述搭乘部支撑部和所述第三框架之间的第一冲击吸收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相对于左右方向隔着所述第二框架配置有一对,相对于上下方向结合于所述搭乘部支撑部和所述第三框架之间的第二冲击吸收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框架的前侧,控制所述第一促动器部、所述第二促动器部及所述第三促动器部的驱动的控制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促动器部各自配置成相对于上下方向向所述搭乘部支撑部的中心倾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运动模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使得能够实现至少一自由度的运动驱动的第一运动驱动部及结合于所述第一运动驱动部提供进一步的自由度的第二运动驱动部,所述第二运动驱动部使得能够实现所述运动模拟器的向左右方向的运动驱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动驱动部包括框架部、设于所述框架部的上部支撑用户搭乘的搭乘部的搭乘部支撑部及连接所述框架部和所述搭乘部支撑部的多个促动器部,所述多个促动器部包括设于所述框架部的前方右侧的第一促动器部、设于所述框架部的前方左侧的第二促动器部及设于所述框架部的后方中央的第三促动器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促动器部、所述第二促动器部及所述第三促动器部各自包括结合于所述框架部旋转驱动的旋转部及一端结合于所述旋转部且另一端结合于所述搭乘部支撑部,随着所述旋转部的旋转驱动旋转及向上下方向驱动的链接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促动器部及所述第二促动器部配置成相对于所述框架部的前侧中心向左右方向对称。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促动器部及所述第二促动器部配置成从水平面上查看时相对于左右方向具有预定角度。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促动器部沿前后方向配置。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运动驱动部配置于所述搭乘部支撑部上,随着所述第一促动器部及所述第二促动器部的驱动或所述第一促动器部、所述第二促动器部及所述第三促动器部的同时驱动一部分向上下方向移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运动驱动部包括搭乘部支撑板部及连接于所述搭乘部支撑板部的第一面,传递用于驱动所述搭乘部支撑板部的驱动力的驱动力传递部,所述搭乘部支撑板部根据通过所述驱动力传递部传递过来的驱动力向左右方向移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运动驱动部还包括结合于所述搭乘部支撑板部的第一面,向左右方向移动所述搭乘部支撑板部的左右方向移动部及一面与所述左右方向移动部结合的支撑板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搭乘部支撑板部的所述第一面向上下方向相对的所述搭乘部支撑板部的第二面上结合所述搭乘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支撑板部的一面向上下方向相对的所述支撑板部的另一面上结合所述搭乘部支撑部,所述驱动力传递部向上下方向通过所述搭乘部支撑部的控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运动模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运动驱动模块,所述运动驱动模块包括搭乘部支撑板部及连接于所述搭乘部支撑板部的第一面,传递用于驱动所述搭乘部支撑板部的驱动力的驱动力传递部,所述搭乘部支撑板部根据通过所述驱动力传递部传递过来的驱动力向左右方向移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驱动模块还包括结合于所述搭乘部支撑板部的第一面,向左右方向移动所述搭乘部支撑板部的左右方向移动部及一面与所述左右方向移动部结合的支撑板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力传递部包括电机部、通过从所述电机部传递过来的动力旋转驱动的驱动轴、结合于所述驱动轴通过所述驱动轴的旋转在水平面上旋转的动力传递部、设于从所述动力传递部的旋转中心相隔的位置的移动块结合部、可旋转地结合于所述移动块结合部的第一移动块及结合于所述搭乘部支撑板部的第一面,所述第一移动块可向前后方向滑动地结合的第一引导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方向移动部包括相对于前后方向隔着所述第一引导部配置有一对,结合于所述搭乘部支撑板部的第一面,向左右方向移动所述搭乘部支撑板部的第二移动块及结合于所述支撑板部的一面,所述第二移动块可向左右方向滑动地结合的第二引导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动块结合于形成在所述搭乘部支撑板部的第一面的一对支架。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搭乘部支撑板部的所述第一面向上下方向相对的所述搭乘部支撑板部的第二面上结合用户搭乘的搭乘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运动模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于地面的底座部;以及设于所述底座部的底座运动驱动部,所述底座运动驱动部包括:在水平面上向前后方向移动或旋转的驱动板部;以及包括连接于所述驱动板部的一侧的一对直线驱动部,根据所述一对直线驱动部的驱动方向在水平面上向前后方向移动或旋转所述驱动板部的驱动部;以及相对于上下方向支撑所述驱动板部及所述驱动部的支撑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向前后方向配置于形成在所述驱动板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的槽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直线驱动部包括第一直线驱动部及第二直线驱动部,所述第一直线驱动部及所述第二直线驱动部向相同方向驱动的情况下,所述驱动板部在水平面上向前后方向移动,所述第一直线驱动部及所述第二直线驱动部向不同的方向驱动的情况下,所述驱动板部在水平面上旋转。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所述驱动板部和所述驱动部,将所述驱动部的动力传递到所述驱动板部的驱动力传递链接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力传递链接部包括:一侧分别向前后方向结合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部及所述第二直线驱动部,相对于左右方向对称地形成的一对水平链接部;以及分别向前后方向连接于与所述一对水平链接部的一侧向左右方向相对的所述一对水平链接部的另一侧,向前后方向延伸向前后方向分别结合于所述驱动板部的一侧,相对于左右方向对称地形成的一对垂直链接部,所述水平链接部及所述垂直链接部根据所述第一直线驱动部及所述第二直线驱动部的向相同方向的驱动或不同的方向的驱动,在水平面上向前后方向移动或旋转所述驱动板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链接部包括:一侧向前后方向结合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部的第一水平链接部;以及一侧向前后方向结合于所述第二直线驱动部,与所述第一水平链接部相对于左右方向对称地形成的第二水平链接部,所述第一水平链接部在所述第一直线驱动部驱动时向前后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水平链接部在所述第二直线驱动部驱动时向前后方向移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链接部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水平链接部,根据所述第一直线驱动部的驱动向前后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水平链接部的第一支撑块;以及结合于所述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块可向前后方可滑动地结合的第一导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水平链接部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二水平链接部,根据所述第二直线驱动部的驱动向前后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水平链接部的第二支撑块;以及结合于所述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块可向前后方向滑动地结合的第二导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链接部包括:向前后方向连接于所述第一水平链接部的另一侧,向前后方向延伸向前后方向结合于所述驱动板部的一侧的第一垂直链接部;以及向前后方向连接于所述第二水平链接部的另一侧,向前后方向延伸向前后方向结合于所述驱动板部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垂直链接部相对于左右方向对称地形成的第二垂直链接部,所述第一垂直链接部根据所述第一水平链接部的驱动向前后方向移动,所述第二垂直链接部根据所述第二水平链接部的驱动向前后方向移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相对于左右方向在水平面上隔着所述驱动部对称地形成的第一移动部及第二移动部;在所述支撑部上比所述第一移动部及所述第二移动部形成于后侧,从前后方向查看时与所述驱动部相隔形成,从左右方向查看时位于所述第一移动部和所述第二移动部之间的第三移动部;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一移动部、所述第二移动部及所述第三移动部的下部的底座板,所述第一移动部、所述第二移动部及所述第三移动部连接于所述驱动板部,根据所述一对直线驱动部的驱动方向在水平面上向前后方向移动或旋转所述驱动板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还包括:结合于所述底座板的第一左右方向导轨;结合于所述底座板,与所述第一左右方向导轨相对于前后方向相对地配置的第二左右方向导轨;以及结合于所述底座板,与所述第二左右方向导轨相对于前后方向相对地配置的第三左右方向导轨,所述第一左右方向导轨及所述第二左右方向导轨根据所述一对直线驱动部的驱动方向引导所述第一移动部及所述第二移动部的向左右方向的移动,所述第二左右方向导轨及所述第三左右方向导轨根据所述一对直线驱动部的驱动方向引导所述第三移动部的向左右方向的移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及所述第二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左右方向导轨,所述第一左右方向导轨引导所述第一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及所述第二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的向左右方向的移动,所述第一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及所述第二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左右方向导轨,所述第二左右方向导轨引导所述第一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及所述第二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向左右方向的移动,所述第三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左右方向导轨,所述第三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三左右方向导轨,所述第二左右方向导轨引导所述第三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的向左右方向的移动,所述第三左右方向导轨引导所述第三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向左右方向的移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部包括:包括所述第一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及另一侧的第一支撑支架;连接于所述驱动板部的右侧,根据所述一对直线驱动部的驱动方向向前后方向移动所述驱动板部的右侧的第一前后方向移动块;结合于所述第一支撑支架的上部面,所述第一前后方向移动块可向前后方向滑动地结合的第一前后方向移动轨道;以及将所述第一前后方向移动块连接于所述驱动板部的右侧的第一结合支架,所述第一结合支架可转动地结合于所述驱动板部的右侧。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动部包括:包括所述第二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及另一侧的第二支撑支架;连接于所述驱动板部的左侧,根据所述一对直线驱动部的驱动方向向前后方向移动所述驱动板部的左侧的第二前后方向移动块;结合于所述第二支撑支架的上部面,所述第二前后方向移动块向前后方向可滑动地结合的第二前后方向移动轨道;以及将所述第二前后方向移动块连接于所述驱动板部的左侧的第二结合支架,所述第二结合支架可转动地结合于所述驱动板部的左侧。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移动部包括:包括所述第三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及另一侧的第三支撑支架;连接于所述驱动板部的后侧,根据所述一对直线驱动部的驱动方向向前后方向移动所述驱动板部的后侧的第三前后方向移动块;以及结合于所述第三支撑支架的上部面,所述第三前后方向移动块可向前后方向滑动地结合的第三前后方向移动轨道;以及将所述第三前后方向移动块连接于所述驱动板部的后侧的第三结合支架,所述第三结合支架可转动地结合于所述驱动板部的后侧。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用户搭乘的搭乘部配置在所述驱动板部的上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配置于所述底座运动驱动部的上部,使得所述运动模拟器能够实现至少第一自由度的运动驱动的第一运动驱动部;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一运动驱动部的上部,结合于所述第一运动驱动部提供进一步的自由度的第二运动驱动部,用户搭乘的搭乘部配置于所述第二运动驱动部的上部。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动驱动部配置于所述驱动板部的上部。
技术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运动模拟器,相对于前后方向配置两个促动器(第一直线驱动部及第二直线驱动部),使两个促动器相互工作以向相同方向或不同的方向驱动实现运动模拟器的纵荡(Surge)及首摇(Yaw)动作,因此具有不需要大容量的促动器,由于可制造成低高度而节省制造费用,能够稳定地驱动的优点。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运动模拟器,运动模拟器进行首摇(Yaw)动作的情况下,上下方向旋转轴的位置能够随着驱动板部的旋转向左侧或右侧移动,因此具有相比于以往可进行更多方式的驱动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运动模拟器的整体形状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运动模拟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运动模拟器中第一运动驱动部的整体形状的示意图;
图4是从正面查看第一运动驱动部的示意图;
图5是从上侧查看第一运动驱动部的示意图;
图6是从侧面查看第一运动驱动部的示意图;
图7是运动模拟器中运动驱动模块的整体形状的示意图;
图8是从正面查看运动驱动模块的示意图;
图9是从侧面查看运动驱动模块的示意图;
图10是运动驱动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11及图12是示例性地示出根据运动驱动模块的运动模拟器的驱动的示意图;
图13是运动模拟器中底座运动驱动部的整体形状的示意图;
图14是从正面查看底座运动驱动部的示意图;
图15是从上侧查看底座运动驱动部的示意图;
图16是从侧面查看底座运动驱动部的示意图;
图17是底座运动驱动部的局部的投影示意图;
图18及图19是示例性地示出底座运动驱动部的驱动的示意图;
图20是运动模拟器中搭乘部的整体形状的示意图;
图21是从正面查看搭乘部的示意图;
图22是从上侧查看搭乘部的示意图;
图23是从侧面查看搭乘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见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各图的构成要素添加附图标记方面,同一构成要素即使出现在不同的图上也尽可能添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在说明本发明时当判断认为对相关公知构成或功能的具体说明可能会混淆本发明的主旨时省略对其具体说明。另外,以下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限定或限制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进行变形以多种方式实施,这是理所当然的。
图1是示例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运动模拟器1的整体形状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运动模拟器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运动模拟器1中第一运动驱动部100的整体形状的示意图,图4是从正面查看第一运动驱动部100的示意图,图5是从上侧查看第一运动驱动部100的示意图,图6是从侧面查看第一运动驱动部100的示意图。
用于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运动模拟器1的附图中X轴是指前后方向,Y轴是指左右方向,Z轴是指上下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运动模拟器1中,横摇(Roll)是指运动模拟器1在左右方向上旋转驱动(以X轴为中心旋转),纵摇(Pitch)是指运动模拟器1在前后方向上旋转驱动(以Y轴为中心旋转),垂荡(Heave)是指运动模拟器1向上下方向(Z轴方向)直线移动,横荡(Sway)是指运动模拟器1向左右方向(Y轴方向)直线移动,纵荡(Surge)是指运动模拟器1向前后方向(X轴方向)直线移动,首摇(Yaw)是指运动模拟器1水平旋转驱动(在水平面(XY平面)上旋转)。
参见图1及图2,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运动模拟器1包括第一运动驱动部100(在一个实施例中,可命名为‘三轴运动驱动部’)、运动驱动模块200(在一个实施例中,可命名为‘第二运动驱动部’)、底座运动驱动部300(在一个实施例中,可命名为‘第三运动驱动部’)及搭乘部400。作为一例,第一运动驱动部100可配置在位于地面的(被地面支撑的)底座部10的上部面,底座运动驱动部300可设于底座部10。
第一运动驱动部100可使得能够实现至少一自由度(例:横摇(Roll)、纵摇(Pitch)、垂荡(Heave))的运动驱动。
参见图1至图6,第一运动驱动部100包括框架部110、搭乘部支撑部120、多个促动器部(第一促动器部130、第二促动器部140及第三促动器部150)。
在此,多个促动器部可连接框架部110和搭乘部支撑部120。作为一例,在搭乘部支撑部120上可向前后方向形成有孔122。
框架部110包括第一框架112、第二框架114及第三框架116。
第一框架112向左右方向延伸形成于框架部110的前方,第一促动器部130及第二促动器部140可向左右方向对称地配置于第一框架112。
第二框架114连接于第一框架112且向前后方向延伸形成,第二框架114上可设有第三促动器150。在此,第二框架114可从第一框架112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框架部110的前侧中心)向前后方向延伸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下述的搭乘部400的座位部410及多媒体部420等构成配置在框架部110的上部,因此能够通过在框架部110的前侧向左右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框架112和向前后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框架114的构成有效支撑设于搭乘部支撑部120的上部的搭乘部400。
第一促动器部130、第二促动器140及第三促动器部150可同时驱动或各自分别驱动。
第三框架116可结合于第一框架112及第二框架114的下部。作为一例,第三框架116可以是用于在上述底座部10装配第一运动驱动部100的构成。
搭乘部支撑部120可设于框架部110的上部支撑用户搭乘的搭乘部400。
第一促动器部130可设于框架部110的前方右侧(第一框架112的右侧)。
第二促动器部140可设于框架部110的前方左侧(第一框架112的左侧)。
第三促动器部150可设于框架部110的后方中央(第二框架114的中央)。
第一促动器部130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向上下方向结合于框架部110和搭乘部支撑部120,从水平面(XY平面)上查看时,可配置成相对于左右方向(Y轴)具有预定角度。作为一例,第一促动器部130在从水平面上查看时,相对于左右方向构成的角度可以是15°,但并非限定于此。
第二促动器部140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向上下方向结合于框架部110和搭乘部支撑部120,从水平面(XY平面)上查看时,可配置成相对于左右方向(Y轴)具有预定角度。作为一例,第二促动器部140在从水平面上查看时相对于左右方向构成的角度可以是15°,但并非限定于此。
第三促动器部150的一侧和另一侧分别向上下方向结合于框架部110和搭乘部支撑部120,能够沿着前后方向配置。
另外,第一促动器部130及第二促动器部140可相对于框架部110的前侧中心(第一框架112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向左右方向对称地配置。
作为一例,第一促动器部130及第二促动器部140以框架部110的前侧中心(第一框架112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为基准在水平面上构成的角度可以是150°,但并非限定于此。
并且,由于第一促动器部130及第二促动器部140相对于框架部110的前侧中心向左右方向对称地配置,因此第一促动器部130及第三促动器部150在水平面上构成的角度(例:105°)和第二促动器部140及第三促动器部150在水平面上构成的角度可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上述框架部110的构成(第一框架112及第二框架114)的基础上,还相对于框架部110的前侧中心向左右方向对称地配置第一促动器部130及第二促动器部140,可配置成从水平面上查看第一促动器部130及第二促动器部140时相对于左右方向具有预定角度。
通过所述构成,本发明的第一运动驱动部100中将多个促动器部分别配置于在水平面上从框架部110的中心部向三个方向相隔的位置,从而能够有效支撑设于搭乘部支撑部120的上部的搭乘部400。
并且,本发明的第一运动驱动部100中各个促动器部(第一促动器部130、第二促动器部140及第三促动器部150)分别配置在从框架部110的中心部向三个方向相隔的位置的构成的基础上,还配置成在初始状态下各个促动器部相对于上下方向向搭乘部支撑部120的中心倾斜,因此能够在三个方向有效分散通过搭乘部支撑部120传递过来的搭乘部400的荷重。
第一促动器部130包括结合于框架部110的前方右侧(第一框架112的右侧)旋转驱动的第一旋转部132及一端结合于第一旋转部132且另一端结合于搭乘部支撑部120,随着第一旋转部132的旋转驱动向相对于左右方向(Y轴)构成预定角度的方向旋转及向上下方向驱动的第一链接部134。
作为一例,第一旋转部132包括在内部包括蜗轮(未图示)及与蜗轮啮合旋转的蜗杆驱动轴132b的蜗轮部132a、结合于蜗轮驱动蜗轮的电机(未图示)。在此,电机可位于第一框架112内部。
在此,第一链接部134支撑结合于上部的搭乘部支撑部120的荷重,由于第一旋转部132由蜗轮部132a构成,因此能够减少传递过来的荷重,从而能够提高电机的耐久性。
并且,第一链接部134包括结合于第一旋转部132的蜗杆驱动轴132b随着蜗杆驱动轴132b的驱动旋转的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134a、一侧与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134a连接且另一侧与搭乘部支撑部120连接的支撑部连接连杆134b及形成于所述支撑部连接连杆134b的上部中央且将支撑部连接连杆134b可转动地结合于搭乘部支撑部120的关节部134c(例:球关节(ball joint))。
作为一例,可在蜗杆驱动轴132b的两侧结合有一对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134a,而且支撑部连接连杆134b也具有一对,一侧可分别连接于一对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134a。
在此,支撑部连接连杆134b可形成为U字形,一对一侧分别连接于一对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134a使得能够分散从搭乘部支撑部120传递过来的荷重。
本发明的第一促动器部130的驱动可如下实现:随着电机的驱动,蜗轮及蜗杆驱动轴132b依次驱动,结合于蜗杆驱动轴132b的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134a、连接于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134a的支撑部连接连杆134b依此旋转。从而可实现连接于支撑部连接连杆134b的搭乘部支撑部120的驱动。
第二促动器部140包括结合于框架部110的前方左侧(第一框架112的左侧)旋转驱动的第二旋转部142及一端结合于第二旋转部142且另一端结合于搭乘部支撑部120,随着第二旋转部142的旋转驱动向相对于左右方向(Y轴)构成预定角度的方向旋转及向上下方向驱动的第二链接部144。
作为一例,第二旋转部142包括在内部包括蜗轮(未图示)及与蜗轮啮合旋转的蜗杆驱动轴142b的蜗轮部142a、结合于蜗轮驱动蜗轮的电机(未图示)。在此,电机可位于第一框架112内部。
在此,第二链接部144支撑结合于上部的搭乘部支撑部120的荷重,由于第二旋转部142由蜗轮部142a构成,因此能够降低传递到电机的荷重,从而能够提高电机的耐久性。
并且,第二链接部144包括结合于第二旋转部142的蜗杆驱动轴142b随着蜗杆驱动轴142b的驱动旋转的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144a、一侧与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144a连接且另一侧与搭乘部支撑部120连接的支撑部连接连杆144b及形成于所述支撑部连接连杆144b的上部中央且将支撑部连接连杆144b可转动地结合于搭乘部支撑部120的关节部144c(例:球关节(ball joint))。
作为一例,可在蜗杆驱动轴142b的两侧结合有一对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144a,而且支撑部连接连杆144b也具有一对,一侧可分别连接于一对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144a。
在此,支撑部连接连杆144b可形成为U字形,一对一侧分别连接于一对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144a使得能够分散从搭乘部支撑部120传递过来的荷重。
本发明的第二促动器部140的驱动可如下实现:随着电机的驱动,蜗轮及蜗杆驱动轴142b依次驱动,结合于蜗杆驱动轴142b的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144a、连接于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144a的支撑部连接连杆144b依此旋转。从而可实现连接于支撑部连接连杆144b的搭乘部支撑部120的驱动。
第三促动器部150包括结合于框架部110的后方中央(第二框架114的中央)旋转驱动的第三旋转部152及一端结合于第三旋转部152且另一端结合于搭乘部支撑部120,随着第三旋转部152的旋转驱动相对于前后方向旋转及向上下方向驱动的第三链接部154。
作为一例,第三旋转部152包括在内部包括蜗轮(未图示)及与蜗轮啮合旋转的蜗杆驱动轴152b的蜗轮部152a、结合于蜗轮驱动蜗轮的电机(未图示)。在此,电机可位于第二框架114内部。
在此,第三链接部154支撑结合于上部的搭乘部支撑部120的荷重,由于第三旋转部152由蜗轮部152a构成,因此能够降低传递到电机的荷重,从而能够提高电机的耐久性。
并且,第三链接部154包括结合于第三旋转部152的蜗杆驱动轴152b随着蜗杆驱动轴152b的驱动旋转的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154a、一侧与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154a连接且另一侧与搭乘部支撑部120连接的支撑部连接连杆154b及形成于所述支撑部连接连杆154b的上部中央且将支撑部连接连杆154b可转动地结合于搭乘部支撑部120的关节部154c(例:球关节(ball joint))。
作为一例,可在蜗杆驱动轴152b的两侧结合有一对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154a,而且支撑部连接连杆154b也具有一对,一侧可分别连接于一对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154a。
在此,支撑部连接连杆154b可形成为U字形,一对一侧分别连接于一对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154a使得能够分散从搭乘部支撑部120传递过来的荷重。
本发明的第三促动器部150的驱动可如下实现:随着电机的驱动,蜗轮及蜗杆驱动轴152b依次驱动,结合于蜗杆驱动轴152b的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154a、连接于蜗杆驱动轴连接连杆154a的支撑部连接连杆154b依此旋转。从而可实现连接于支撑部连接连杆154b的搭乘部支撑部120的驱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旋转部132、第二旋转部142及第三旋转部152可被命名为旋转部,所述第一链接部134、第二链接部144及第三链接部154可被命名为链接部。
参见图3至图6,运动模拟器1的横摇(Roll)动作可在第一促动器部130的第一旋转部132及第二促动器部140的第二旋转部142向相同方向驱动的情况下实现。在此,第三促动器部150可不驱动。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促动器部130和第二促动器部140相对于框架部110的前侧中心(第一框架112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向左右方向对称地配置,因此第一旋转部132及第二旋转部142向相同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第一促动器部130的第一链接部134及第二促动器部140的第二链接部144可向相反方向驱动。
具体来讲,第一旋转部132及第二旋转部142向相同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第一链接部134下降或上升,第二链接部144上升或下降,从而搭乘部支撑部120向左侧或右侧倾斜,从而可实现运动模拟器1的横摇(Roll)动作。
作为一例,运动模拟器1的横摇(Roll)动作的旋转范围(角度)为±20°,旋转角速度最大为180°/s,最大输出可以是1hp,但并非限定于此。
并且,运动模拟器1的纵摇(Pitch)动作可在第一促动器部130的第一旋转部132及第二促动器部140的第二旋转部142向不同的方向驱动,第三促动器部150的第三旋转部152向前后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实现。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促动器部130和第二促动器部140相对于框架部110的前侧中心(第一框架112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向左右方向对称地配置,因此第一旋转部132及第二旋转部142向不同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第一促动器部130的第一链接部134及第二促动器部140的第二链接部144可向相同的方向驱动。
具体来讲,第一旋转部132及第二旋转部142向不同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第一链接部134下降或上升,第二链接部144也可以同样地下降或上升。
实现运动模拟器1的纵摇(Pitch)动作时,第一旋转部132及第二旋转部142驱动使得第一链接部134及第二链接部144上升的情况下,第三促动器部150的第三旋转部152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且第三链接部154下降,搭乘部支撑部120向后侧方向倾斜,从而可实现运动模拟器1的向后侧方向的纵摇(Pitch)动作。
并且,第一旋转部132及第二旋转部142驱动使得第一链接部134及第二链接部144下降的情况下,第三促动器部150的第三旋转部15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且第三链接部154上升,搭乘部支撑部120向上侧方向倾斜,从而可实现运动模拟器1的向前侧方向的纵摇(Pitch)动作。
作为一例,运动模拟器1的纵摇(Pitch)动作的旋转范围(角度)为±20°,旋转角速度为最大180°/s,最大输出可以是1.5hp,但并非限定于此。
并且,运动模拟器1的垂荡(Heave)动作可在第一促动器部130的第一旋转部132及第二促动器部140的第二旋转部142向不同的方向驱动,第三促动器部150的第三旋转部152向前后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实现。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由于第一促动器部130和第二促动器部140相对于框架部110的前侧中心(第一框架112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向左右方向对称地配置,因此第一旋转部132及第二旋转部142向不同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第一促动器部130的第一链接部134及第二促动器部140的第二链接部144可向相同的方向驱动。
具体来讲,第一旋转部132及第二旋转部142向不同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第一链接部134下降或上升,第二链接部144也可以同样地下降或上升。在此,第三促动器部150的第三旋转部152也可以驱动使得第三链接部154像第一链接部134及第二链接部144一样下降或上升。
实现运动模拟器1的垂荡(Heave)动作时,第一旋转部132及第二旋转部142驱动使得第一链接部134及第二链接部144上升的情况下,第三促动器部150的第三旋转部15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三链接部154也像第一链接部134及第二链接部144一样上升,从而能够实现运动模拟器1的向上侧方向的垂荡(Heave)动作。
并且,第一旋转部132及第二旋转部142驱动使得第一链接部134及第二链接部144下降的情况下,第三促动器部150的第三旋转部152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且第三链接部154也像第一链接部134及第二链接部144一样下降,因此能够实现运动模拟器1的向下侧方向的垂荡(Heave)动作。
作为一例,运动模拟器1的垂荡(Heave)动作的向上下方向的移动距离范围是±50mm,向上下方向的移动速度最大为120mm/s,最大输出可以是1.5hp,但并非限定于此。
参见图3至图6,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运动模拟器1还包括配置于第一框架112的前侧附近,相对于上下方向结合于搭乘部支撑部120和第三框架116之间的一对第一冲击吸收部160。作为一例,所述第一冲击吸收部160可以是空气悬架,但并非限定于此。
框架部110的前侧部分相比于框架部110的后侧部分,更大的上下方向上的荷重发挥作用,因此可在第一框架112的前侧附近配置第一冲击吸收部160。
从而能够缓解通过运动模拟器1的横摇(Roll)、纵摇(Pitch)及垂荡(Heave)动作施加于搭乘部支撑部120的前侧的荷重。
并且,运动模拟器1还包括相对于左右方向隔着第二框架114配置一对,相对于上下方向结合于搭乘部支撑部120和第三框架116的第二冲击吸收部170。作为一例,所述第二冲击吸收部170可以是空气悬架,但并非限定于此。
第二冲击吸收部170可形成于第三促动器150的附近,可缓冲通过运动模拟器1的横摇(Roll)、纵摇(Pitch)及垂荡(Heave)动作施加于搭乘部支撑部120的后侧的荷重。
并且,运动模拟器1还包括形成于第一框架112的前侧,控制第一促动器部130、第二促动器部140及第三促动器部150的驱动的控制部180。
作为一例,所述控制部180可根据外部控制装置(未图示)的控制分别或同时驱动第一促动器部130、第二促动器部140及第三促动器部150。
根据本发明的运动模拟器1,将多个促动器部配置成支撑搭乘部400所配置的搭乘部支撑部120的荷重,从而具有运动模拟器1的横摇(Roll)、纵摇(Pitch)及垂荡(Heave)动作时其驱动稳定地实现的优点。
图7是运动模拟器1中运动驱动模块200(在发明的说明中还称作‘第二运动驱动部’)的整体形状的示意图,图8是从正面查看运动驱动模块200的示意图,图9是从侧面查看运动驱动模块200的示意图,图10是运动驱动模块200的分解立体图。在此,图7中图7(a)是从上侧查看运动驱动模块200的立体图,图7中图7(b)是从下侧查看运动驱动模块200的立体图。
在本发明的运动模拟器1中,运动驱动模块200结合于第一运动驱动部100可提供进一步的自由度,具体来讲能够使得可向运动模拟器1的左右方向运动驱动。
参见图7至图10,运动驱动模块200包括搭乘部支撑板部210、驱动力传递部220、左右方向移动部230及支撑板部240。
驱动力传递部220连接于搭乘部支撑板部210的第一面(下部面),起到传递用于驱动搭乘部支撑板部210的驱动力的功能。
具体来讲,驱动力传递部220包括外壳221、电机部222、驱动轴223、动力传递部224、第一移动块225及第一引导部226。在此,用于保护电机部222和驱动轴223的外壳221可以以遮盖电机部222和驱动轴223的形态结合于支撑板部240的下部面。
驱动轴223通过从电机部222传递过来的动力旋转驱动,可以以上下方向为中心进行旋转。电机部222的输出可通过齿轮箱传递到驱动轴223。
动力传递部224可通过结合于驱动轴223通过驱动轴223的旋转进行旋转。动力传递部224可向水平方向配置,可通过驱动轴223的旋转在水平面上旋转。
从动力传递部224的旋转中心相隔的位置上设有移动块结合部224a,第一移动块225可以可旋转地结合于移动块结合部224a。
作为一例,轴承可以设于移动块结合部224a的内部,使得第一移动块225能够自由旋转。
第一移动块225可以可滑动地结合于第一引导部226。在此,第一引导部226可沿着搭乘部支撑板部210的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结合于搭乘部支撑板部210的第一面。
动力传递部224通过驱动轴223的旋转进行旋转的情况下,第一移动块225可沿着第一引导部226向前后方向移动。
在此,第一移动块225相对于动力传递部224的旋转中心偏置,因此随着动力传递部224的旋转,搭乘部支撑板部210可向横方向(即,左右方向)移动。搭乘部支撑板部210的左右方向移动可通过可滑动地结合于下述的第二引导部234的第二移动块232的移动实现。
左右方向移动部230结合于形成在搭乘部支撑板部210的第一面的一对支架212(第一支架212a及第二支架212b),能够向左右方向移动搭乘部支撑板部210。作为一例,可相对于前后方向隔着第一引导部226配置有一对所述一对支架212。
具体来讲,左右方向移动部230包括第二移动块232及第二引导部234。
第二移动块232相对于前后方向隔着第一引导部226配置有一对,可结合于形成在搭乘部支撑板部210的第一面的一对支架212(第一支架212a及第二支架212b)。
具体来讲,所述第二移动块232可相对于前后方向隔着第一引导部226包括第一块232a及第二块232b。在此,第一块232a可结合于上述一对支架212中第一支架212a,第二块232b可结合于第二支架212b。
作为一例,第一块232a及第二块232b可向左右方向分别形成有多个。
第二移动块232可以可滑动地结合于第二引导部234。在此,第二引导部234可沿着左右方向配置,可相对于前后方向隔着第一引导部226配置有一对。
具体来讲,第二引导部234可相对于前后方向隔着第一引导部226包括第一引导结构234a及第二引导结构234b。作为一例,形成有多个所述第一块232a且可以可向左右方向滑动地结合于第引导结构234a,形成有多个第二块232b且可以可向左右方向滑动地结合于第二引导结构234b。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动力传递部224通过驱动轴223的旋转进行旋转的情况下,第一移动块225可沿着第一引导部226向前后方向移动。
在此,随着动力传递部224的旋转,搭乘部支撑板部210向左右方向移动,搭乘部支撑板部210的左右方向移动可通过可向左右方向滑动地结合于上述第二引导部234的第二移动块232的移动实现。
在此,结合于第二移动块232的搭乘部支撑板部210及配置于搭乘部支撑板部210的上部面(支撑板部210的第二面)的搭乘部400也随着第二移动块232的移动一起向左右方向移动,从而可实现运动模拟器1的横荡(Sway)动作。
支撑板部240的一面(上部面)上可结合左右方向移动部230,具体来讲第二引导部234可结合于支撑板部240的一面。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可通过相对于前后方向隔着第一引导部226在支撑板部240的一面固定结合有一对,沿着左右方向配置的第二引导部234约束搭乘部支撑板部210的前后方向移动。
作为一例,运动模拟器1的横荡(Sway)动作的向左右方向的移动距离范围是±50mm,向左右方向的移动速度最大为120mm/s,最大输出可以是0.5hp,但并非限定于此。
根据本发明的运动模拟器1,通过运动驱动模块200的驱动力传递部220将旋转驱动力变换成向前后方向的直线驱动力传递到搭乘部支撑板部210,从而左右方向移动部230向左右方向直线移动的过程中运动驱动模块200向左右方向执行横荡(Sway)动作,因此无需具备多个促动器,从而具有节省制造费用、能够稳定地驱动的优点。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运动模拟器1不包括上述第一运动驱动部100而只有运动驱动模块200的情况下,搭乘部400可结合于与搭乘部支撑板部210的第一面向上下方向相对的搭乘部支撑板部210的第二面(上部面)。
如上,运动模拟器1也可以不具有第一运动驱动部100,只有运动驱动模块200,以此进行横荡(Sway)动作。
图11及图12是示例性地示出根据运动驱动模块200的运动模拟器1的驱动的示意图。在此,图11是示例性地示出运动模拟器1的横摇(Roll)动作时根据运动驱动模块200的运动模拟器1的驱动的示意图,图12是示例性地示出第一促动器部130、第二促动器部140及第三促动器部150同时驱动时根据运动驱动模块200的运动模拟器1的驱动的示意图。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运动模拟器1同时具备上述第一运动驱动部100及运动驱动模块200的情况下,运动驱动模块200可配置于第一运动驱动部100的上部。
在此,搭乘部400可结合于搭乘部支撑板部210的第二面,第一运动驱动部100的搭乘部支撑部120可结合于与支撑板部240的一面向上下方向相对的支撑板部240的另一面(下部面)。
参见图3至图6,在搭乘部支撑部120上可向前后方向形成有孔122,运动驱动模块200的外壳221可在第一运动驱动部100的搭乘部支撑部120和运动驱动模块200的支撑板部240向上下方向结合时,向上下方向通过搭乘部支撑部120的孔122配置。
即,驱动力传递部220可向上下方向通过搭乘部支撑部120的孔122配置。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运动模拟器1同时具备上述第一运动驱动部100及运动驱动模块200的情况下,运动驱动模块200配置于搭乘部支撑部120上,随着第一促动器部130及第二促动器部140的驱动或第一促动器部130、第二促动器部140及第三促动器部150的同时驱动,一部分可向上下方向移动。
具体来讲,如图11第一促动器部130及第二促动器部140驱动从而第一链接部134上升,第二链接部144下降,运动模拟器1向左侧进行横摇(Roll)动作的情况下,同时可通过配置于第一运动驱动部100的上部的运动驱动模块200实现运动模拟器1的横荡(Sway)动作。
在此,通过利用第一促动器部130及第二促动器部140的运动模拟器1的横摇(Roll)动作,配置于第一运动驱动部100的上部的运动驱动模块200的左侧一部分能够下降,运动驱动模块200上的搭乘部400的左侧一部分也能够下降。
该情况下,运动驱动模块200的左侧一部分下降的同时通过运动驱动模块200的横荡(Sway)动作产生重力作用,因此能够使得利用第一促动器部130及第二促动器部140的运动模拟器1的横摇(Roll)动作更极大化。
并且,虽未图示,但第一促动器部130及第二促动器部140驱动从而第一链接部134下降,第二链接部144上升的过程中运动模拟器1向右侧进行横摇(Roll)动作的情况下,同时可通过配置于第一运动驱动部100的上部的运动驱动模块200实现运动模拟器1的横荡(Sway)动作。
在此,通过利用第一促动器部130及第二促动器部140的运动模拟器1的横摇(Roll)动作,配置于第一运动驱动部100的上部的运动驱动模块200的右侧一部分能够下降,运动驱动模块200上的搭乘部400的右侧一部分也能够下降。
该情况下,运动驱动模块200的右侧一部分下降的同时通过运动驱动模块200的横荡(Sway)动作产生重力作用,因此能够使得利用第一促动器部130及第二促动器部140的运动模拟器1的横摇(Roll)动作更极大化。
参见图12,随着第一促动器部130、第二促动器部140及第三促动器部150的同时驱动,第一链接部134下降,第二链接部144上升且第三链接部154下降的过程中,运动模拟器1向右侧进行横摇(Roll)动作,同时进行向后侧进行纵摇(Pitch)动作的情况下,同时可通过配置于第一运动驱动部100的上部的运动驱动模块200实现运动模拟器1的横荡(Sway)动作。
在此,通过利用第一促动器部130、第二促动器部140及第三促动器部150的运动模拟器1的横摇(Roll)及纵摇(Pitch)同时动作,配置于第一运动驱动部100的上部的运动驱动模块200的右侧一部分及后侧一部分能够下降,运动驱动模块200上的搭乘部400的右侧一部分及后侧一部分也能够下降。
该情况下,运动驱动模块200的右侧一部分及后侧一部分下降的同时通过运动驱动模块200的横荡(Sway)动作产生重力作用,因此不仅能够更极大化运动模拟器1的横摇(Roll)动作,而且上下方向旋转轴(Z轴)的位置能够向位于搭乘部400的用户侧移动。
并且,虽未图示,但由所述动作产生的效果在运动模拟器1向左侧进行横摇(Roll)动作,向后侧进行纵摇(Pitch)动作的情况下也可以适用。并且,虽未图示,但运动模拟器1向左侧或右侧进行横摇(Roll)动作,向前侧进行纵摇(Pitch)动作的情况下上下方向旋转轴(Z轴)的位置不同于图12图示的实施例,能够背离位于搭乘部400的用户。
根据本发明的运动模拟器1,将进行横荡(Sway)动作的运动驱动模块200配置在第一运动驱动部100的上部,从而具有能够更极大化利用第一运动驱动部100的运动模拟器1的横摇(Roll)动作,能够相比于以往进行更多方式的驱动的优点。能够由此在通过下述的搭乘部400的多媒体部420向用户输出的影像信息示出的对象进行滑动运动或重力向左右方向产生作用的情况下容易适用这种运动。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运动模拟器1,将进行横荡(Sway)动作的运动驱动模块200配置在第一运动驱动部100的上部,从而不仅能够更极大化横摇(Roll)动作,而且具有能够变更上下方向旋转轴的位置的优点。能够由此使得通过下述的搭乘部400的多媒体部420向用户输出的影像信息示出的对象进行强烈的旋转运动的情况下(例:飞机盘旋/车辆翻车等),可容易变更利用运动模拟器1的上下方向旋转轴的位置,因此能够最小话向用户输出的影像信息和运动模拟器1的动作之间的异质感。
图13是运动模拟器1中底座运动驱动部300(在发明的说明中,还称作‘第三运动驱动部’)的整体形状的示意图,图14是从正面查看底座运动驱动部300的示意图,图15是从上侧查看底座运动驱动部300的示意图,图16是从侧面查看底座运动驱动部300的示意图,图17是底座运动驱动部300的局部的投影示意图,图18及图19是示例性地示出底座运动驱动部300的驱动的示意图。
参见图13至图19,底座运动驱动部300包括驱动板部310、驱动部320、驱动力传递链接部330及支撑部340。作为一例,所述底座运动驱动部300可设于图1及图2图示的底座部10。并且,支撑部3404能够对上下方向支撑驱动板部310及驱动部320。
驱动板部310能够在水平面(XY平面)上向前后方向移动或旋转。
驱动部320包括连接于驱动板部310的一侧的一对直线驱动部322、324,能够根据一对直线驱动部322、324的驱动方向在水平面上向前后方向移动或旋转驱动板部310。作为一例,所述一对直线驱动部322、324可以是线性促动器(linear actuator)。
并且,驱动部320可向前后方向配置于形成在驱动板部310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的槽部312。作为一例,驱动部320可通过另外的连接构成(未图示)向上下方向结合于支撑部340。
一对直线驱动部322、324包括向前后方向驱动的第一直线驱动部(右侧直线驱动部)322及第二直线驱动部(左侧直线驱动部)324。
具体来讲,第一直线驱动部322及第二直线驱动部324向相同方向(前侧方向或后侧方向)驱动的情况下,驱动板部310可在水平面上向前后方向移动。
并且,第一直线驱动部322及第二直线驱动部324向不同的方向驱动的情况下,驱动板部310可在水平面上旋转。
驱动力传递链接部330连接驱动板部310和驱动部320,能够将驱动部320的动力传递到驱动板部310。
具体来讲,驱动力传递链接部330包括一侧分别向前后方向结合于第一直线驱动部322及第二直线驱动部324,相对于左右方向对称地形成的一对水平链接部332及分别向前后方向连接于与一对水平链接部332的一侧向左右方向相对的一对水平链接部332的另一侧,向前后方向延伸向前后方向分别结合于驱动板部310的一侧,相对于左右方向对称地形成的一对垂直链接部334。
在此,水平链接部332及垂直链接部334能够根据第一直线驱动部322及第二直线驱动部324的向相同方向的驱动或不同的方向的驱动在水平面上向前后方向移动或旋转驱动板部310。
更具体来讲,水平链接部332包括一侧向前后方向结合于第一直线驱动部322的第一水平链接部332a及一侧向前后方向结合于第二直线驱动部324,与第一水平链接部332a相对于左右方向对称地形成的第二水平链接部332b。
第一水平链接部332a在第一直线驱动部322驱动时能够向前后方向移动,第二水平链接部332b在第二直线驱动部324驱动时能够向前后方向移动。
第一水平链接部332a包括连接于第一水平链接部332a随着第一直线驱动部322的驱动向前后方向移动第一水平链接部332a的第一支撑块332a1及结合于支撑部340(具体来讲,支撑部340的底座板340a),第一支撑块332a1向前后方向可滑动地结合的第一导轨332a2。
第二水平链接部332b包括连接于第一水平链接部332b随着第二直线驱动部324的驱动向前后方向移动第二水平链接部332b的第二支撑块332b1及结合于支撑部340(具体来讲,支撑部340的底座板340a),第二支撑块332b1向前后方向可滑动地结合的第二导轨332b2。在此,第一导轨332a2及第二导轨332b2可相对于左右方向对称地配置。
并且,垂直链接部334包括向前后方向连接于第一水平链接部332a的另一侧,向前后方向延伸向前后方向结合于驱动板部310的一侧(具体来讲,驱动板部310的一侧中右侧)的第一垂直链接部334a及向前后方向连接于第二水平链接部332b的另一侧,向前后方向延伸向前后方向结合于驱动板部310的一侧(具体来讲,驱动板部310的一侧中左侧),与第一垂直链接部334a相对于左右方向对称地形成的第二垂直链接部334b。在此,第一垂直链接部334a及第二垂直链接部334b可隔着驱动板部310的槽部312相对于左右方向对称地形成。
第一垂直链接部334a可随着第一水平链接部332a的驱动向前后方向移动以向前后方向移动驱动板部310的右侧,第二垂直链接部334b可随着第二水平链接部332b的驱动向前后方向移动以向前后方向移动驱动板部310的左侧。
支撑部340包括第一移动部341、第二移动部342、第三移动部343、底座板340a、第一左右方向导轨344、第二左右方向导轨345及第三左右方向导轨346。
具体来讲,第一移动部341及第二移动部342可相对于左右方向在水平面上隔着驱动部320对称地形成。
第三移动部343在支撑部340上相比于第一移动部341及第二移动部342形成于后侧,从前后方向查看时与驱动部320隔开形成,在左右方向查看时可位于第一移动部341和第二移动部342之间。优选地,第三移动部343在第一移动部341及第二移动部342的后侧从左右方向查看时可位于第一移动部341和第二移动部342的中央。
并且,第一移动部341、第二移动部342及第三移动部343与驱动板部310向上下方向连接,可根据一对直线驱动部322、324的驱动方向在水平面上向前后方向移动或旋转驱动板部310。
底座板340a可配置于第一移动部341、第二移动部342及第三移动部343的下部。
第一左右方向导轨344可结合于底座板340a。
第二左右方向导轨345结合于底座板340a,可配置成与第一左右方向导轨344相对于前后方向相对。
第三左右方向导轨346结合于底座板340a,可配置成与第二左右方向导轨345相对于前后方向相对。
在此,第一左右方向导轨344及第二左右方向导轨345可根据一对直线驱动部322、324的驱动方向引导第一移动部341及第二移动部342的向左右方向的移动。
并且,第二左右方向导轨345及第三左右方向导轨346可根据一对直线驱动部322、324的驱动方向引导第三移动部343的向左右方向的移动。
具体来讲,第一移动部341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341b及第二移动部342的前后方向的上的一侧342b可以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一左右方向导轨344。在此,第一左右方向导轨344可引导第一移动部341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341b及第二移动部342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342b的向左右方向的移动。
虽未详细图示,但在第一移动部341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341b及第二移动部342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342b,左右方向移动块分别可滑动地设于第一左右方向导轨344,从而能够使得第一移动部341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341b及第二移动部342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342b能够沿着第一左右方向导轨344向左右方向移动。
第一移动部341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341c及第二移动部342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342c可以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二左右方向导轨345。在此,第二左右方向导轨345可引导第一移动部341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341c及第2移动部342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342c的向左右方向的移动。
虽未详细图示,但在第一移动部341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341c及第二移动部342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342c,左右方向移动块分别可滑动地设于第二左右方向导轨345,从而能够使得第一移动部341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341c及第二移动部342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342c能够沿着第二左右方向导轨345向左右方向移动。
第三移动部343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343b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二左右方向导轨345,第三移动部343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343c可以可滑动地连接于第三左右方向导轨346。在此,第二左右方向导轨345引导第三移动部343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343b的向左右方向的移动,第三左右方向导轨346可引导第三移动部343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343c的向左右方向的移动。
虽未详细图示,但在第三移动部343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343b,左右方向移动块可滑动地设于第二左右方向导轨345,从而能够使得第三移动部343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343b沿着第二左右方向导轨345向左右方向移动。并且,在第三移动部343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343c,左右方向移动块可滑动地设于第三左右方向导轨346,从而能够使得第三移动部343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343c沿着第三左右方向导轨346向左右方向移动。
第一移动部341包括第一支撑支架341a、第一前后方向移动块341d、第一前后方向移动轨道341e及第一结合支架341f。
第一支撑支架341a包括第一移动部341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341b及另一侧341c。因此,第一支撑支架341a可根据一对直线驱动部322、324的驱动方向受到上述第一左右方向导轨344及第二左右方向导轨345的引导而向左右方向移动。
第一前后方向移动块341d连接于驱动板部310的右侧,可根据一对直线驱动部322、324的驱动方向向前后方向移动驱动板部310的右侧。
第一前后方向移动轨道341e结合于第一支撑支架341a的上部面,第一前后方向移动块341d可以可向前后方向滑动地结合于第一前后方向移动轨道341e。
第一结合支架341f可将第一前后方向移动块341d连接于驱动板部310的右侧。在此,第一结合支架341f可以可转动地结合于驱动板部310的右侧。
第二移动部342包括第二支撑支架342a、第二前后方向移动块342d、第二前后方向移动轨道342e及第二结合支架342f。
第二支撑支架342a包括第二移动部342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342b及另一侧342c。因此,第二支撑支架342a可根据一对直线驱动部322、324的驱动方向受到上述第一左右方向导轨344及第二左右方向导轨345的引导而向左右方向移动。
第二前后方向移动块342d连接于驱动板部310的左侧,可根据一对直线驱动部322、324的驱动方向向前后方向移动驱动板部310的左侧。
第二前后方向移动轨道342e结合于第二支撑支架342a的上部面,第二前后方向移动块342d可以可向前后方向滑动地结合于第二前后方向移动轨道342e。
第二结合支架342f可将第二前后方向移动块342d连接于驱动板部310的左侧。在此,第二结合支架342f可以可转动地结合于驱动板部310的左侧。
第三移动部343包括第三支撑支架343a、第三前后方向移动块343d、第三前后方向移动轨道343e及第三结合支架343f。
第三支撑支架343a包括第三移动部343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343b及另一侧343c。因此,第三支撑支架343a可根据一对直线驱动部322、324的驱动方向受到上述第二左右方向导轨345及第三左右方向导轨346的引导而向左右方向移动。
第三前后方向移动块343d连接于驱动板部310的后侧,可根据一对直线驱动部322、324的驱动方向向前后方向移动驱动板部310的后侧。
第三前后方向移动轨道343e结合于第三支撑支架343a的上部面,第三前后方向移动块343d可以可向前后方向滑动地结合于第三前后方向移动轨道343e。
第三结合支架343f可将第三前后方向移动块343d连接于驱动板部310的后侧。在此,第三结合支架343f可以可转动地结合于驱动板部310的后侧。
如图13至图19所示,壳体350结合于支撑部340,在内部收容驱动部320的一部分、驱动力传递链接部330的一部分,可针对外部的冲击保护驱动部320及驱动力传递链接部330。
图18是根据底座运动驱动部300的驱动实现运动模拟器1的纵荡(Surge)动作的状态的示意图,图19是根据底座运动驱动部300的驱动实现运动模拟器1的首摇(Yaw)动作的状态的示意图。
以下参见图18及图19,根据上述底座运动驱动部300的构成对底座运动驱动部300的驱动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18,运动模拟器1的纵荡(Surge)动作可在驱动部320的第一直线驱动部322及第二直线驱动部324相对于前后方向向相同方向(前侧方向或后侧方向)驱动的情况下实现。
示例性地,从如图18(a)的初始状态到图18(b)所示,第一直线驱动部322及第二直线驱动部324相同地向后侧方向驱动的情况下,结合于第一直线驱动部322的第一水平链接部332a及第一垂直链接部334a向后侧方向移动,结合于第二直线驱动部324的第二水平链接部332b及第二垂直链接部334b也可相同地向后侧方向移动。
因此,向前后方向结合于第一垂直链接部334a及第二垂直链接部334b的驱动板部310向后侧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可实现运动模拟器1的向后侧方向的纵荡(Surge)动作。
并且,虽未图示,但第一直线驱动部322及第二直线驱动部324相同地向前侧方向驱动的情况下,结合于第一直线驱动部322的第一水平链接部332a及第一垂直链接部334a向前侧方向移动,结合于第二直线驱动部324的第二水平链接部332b及第二垂直链接部334b也可相同地向前侧方向移动。
因此,向前后方向结合于第一垂直链接部334a及第二垂直链接部334b的驱动板部310向前侧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可实现运动模拟器1的向前侧方向的纵荡(Surge)动作。
另外,在运动模拟器1的纵荡(Surge)动作时,第一垂直链接部334a及第二垂直链接部334b向相同的方向驱动,因此力能够向相同的方向施加于驱动板部310的左侧和右侧。
因此,连接于驱动板部310的右侧的第一移动部341、连接于驱动板部310的左侧的第二移动部342及连接于驱动板部310的后侧的第三移动部343不向左侧或右侧偏置,能够在水平面上向前后方向移动驱动板部310。
具体来讲,在运动模拟器1的纵荡(Surge)动作时,第一移动部341及第二移动部342不会沿着第一左右方向导轨344及第二左右方向导轨345向左右方向移动,第三移动部343能够不沿着第二左右方向导轨345及第三左右方向导轨346向左右方向移动。
在此,连接于驱动板部310的右侧的第一移动部341的第一前后方向移动块341d能够根据一对直线驱动部322、324的驱动方向向前后方向移动驱动板部310的右侧。
并且,连接于驱动板部310的左侧的,第二移动部342的第二前后方向移动块342d也能够根据一对直线驱动部322、324的驱动方向向与驱动板部310的右侧相同的方向向前后方向移动驱动板部310的左侧。
并且,连接于驱动板部310的后侧的,第三移动部343的第三前后方向移动块343d能够根据一对直线驱动部322、324的驱动方向向与驱动板部310的左侧及右侧相同的方向向前后方向移动驱动板部310的后侧。
作为一例,运动模拟器1的纵荡(Surge)动作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距离范围是±25mm,向前后方向的移动速度最大为210mm/s,最大输出可以是1hp,但并非限定于此。
参见图19,运动模拟器1的首摇(Yaw)动作可在直线驱动部320的第一直线驱动部322及第二直线驱动部324相对于前后方向向不同的方向驱动的情况下实现。
示例性地,如图19(a)所示,第一直线驱动部322向前侧方向驱动且第二直线驱动部324向后侧方向驱动的情况下,结合于第一直线驱动部322的第一水平链接部332a及第一垂直链接部334a向前侧方向移动,结合于第二直线驱动部324的第二水平链接部332b及第二垂直链接部334b可向后侧方向移动。
因此,向前后方向结合于第一垂直链接部334a的驱动板部310的一侧中右侧向前侧方向移动,向前后方向结合于第二垂直链接部334b的驱动板部310的一侧中左侧向后侧方向移动的过程中,驱动板部310能够在水平面上向右侧旋转,能够实现运动模拟器1的向右侧方向的首摇(Yaw)动作。
并且,在图19(a)图示的实施例中,实现运动模拟器1的向右侧方向的首摇(Yaw)动作的情况下,上下方向旋转轴(Z轴)的位置可随着驱动板部310在水平面上的旋转向右侧移动。
另外,如图19(b)所示,第一直线驱动部322向后侧方向驱动且第二直线驱动部324向前侧方向驱动的情况下,结合于第一直线驱动部322的第一水平链接部332a及第一垂直链接部334a向后侧方向移动,结合于第二直线驱动部324的第二水平链接部332b及第二垂直链接部334b可向前侧方向移动。
因此,向前后方向结合于第一垂直链接部334a的驱动板部310的一侧中右侧向后侧方向移动,向前后方向结合于第二垂直链接部334b的驱动板部310的一侧中左侧向前侧方向移动的过程中,驱动板部310可在水平面上向左侧旋转,可实现运动模拟器1的向左侧方向的首摇(Yaw)动作。
并且,在图19(b)图示的实施例中,实现运动模拟器1的向左侧方向的首摇(Yaw)动作的情况下,上下方向旋转轴(Z轴)的位置可随着驱动板部310在水平面上的旋转向左侧移动。
另外,运动模拟器1的首摇(Yaw)动作时,第一垂直链接部334a及第二垂直链接部334b相对于前后方向向不同的方向驱动,因此驱动板部310的左侧和右侧可被施加朝向不同的方向的力。
因此,连接于驱动板部310的右侧的第一移动部341、连接于驱动板部310的左侧的第二移动部342及连接于驱动板部310的后侧的第三移动部343向左侧或右侧偏置,从而能够产生向上述驱动板部310的左侧或右侧的旋转驱动。
具体来讲,图19(a)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垂直链接部334a向前侧方向移动,第二垂直链接部334b向后侧方向移动,因此连接于驱动板部310的右侧的第一移动部341的第一前后方向移动块341d向前侧方向移动驱动板部310的右侧,连接于驱动板部310的左侧的第二移动部342的第二前后方向移动块342d可向后侧方向移动驱动板部310的左侧。
在此,第一前后方向移动块341d向前侧方向移动的距离、第二前后方向移动块342d向后侧方向移动的距离被设为相同(第一直线驱动部322和第二直线驱动部324的驱动力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因此连接于驱动板部310的后侧的第三移动部343的第三前后方向移动块343d不向前后方向移动,因此驱动板部310的后侧可不向前后方向移动。
在图19(a)图示的实施例中,驱动板部310的右侧向前侧方向移动,驱动板部310的左侧向后侧方向移动,驱动板部310的后侧不向前后方向移动,因此第一移动部341、第二移动部342及第三移动部343上可被施加朝向右侧方向的旋转力。
具体来讲,第一移动部341及第二移动部342能够沿着第一左右方向导轨344及第二左右方向导轨345向右侧移动,第三移动部343能够沿着第二左右方向导轨345及第三左右方向导轨346向右侧移动。
在此,第一移动部341可通过可转动地结合于驱动板部310的右侧的第一结合支架341f向右侧方向旋转驱动板部310的右侧。
并且,第二移动部342可通过可转动地结合于驱动板部310的左侧的第二结合支架342f向右侧方向旋转驱动板部310的左侧。
并且,第三移动部343可通过可转动地结合于驱动板部310的后侧的第三结合支架343f向右侧方向旋转驱动板部310的后侧。
并且,在图19(b)图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垂直链接部334a向后侧方向移动,第二垂直链接部334b向前侧方向移动,因此连接于驱动板部310的右侧的第一移动部341的第一前后方向移动块341d向后侧方向移动驱动板部310的右侧,连接于驱动板部310的左侧的第二移动部342的第二前后方向移动块342d能够向前侧方向移动驱动板部310的左侧。
在此,第一前后方向移动块341d向后侧方向移动的距离、第二前后方向移动块342d向前侧方向移动的距离被设得相同(第一直线驱动部342和第二直线驱动部344的驱动力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因此连接于驱动板部310的后侧的第三移动部343的第三前后方向移动块343d不向前后方向移动,因此驱动板部310的后侧能够不向前后方向移动。
在图19(b)图示的实施例中,驱动板部310的右侧向后侧方向移动,驱动板部310的左侧向前侧方向移动,驱动板部310的后侧不向前后方向移动,因此第一移动部341、第二移动部342及第三移动部343可被施加朝向左侧方向的旋转力。
具体来讲,第一移动部341及第二移动部342能够沿着第一左右方向导轨344及第二左右方向导轨345向左侧移动,第三移动部343能够沿着第二左右方向导轨345及第三左右方向导轨346向左侧移动。
在此,第一移动部341可通过可转动地结合于驱动板部310的右侧的第一结合支架341f向左侧方向旋转驱动板部310的右侧。
并且,第二移动部342可通过可转动地结合于驱动板部310的左侧的第二结合支架342f向左侧方向旋转驱动板部310的左侧。
并且,第三移动部343可通过可转动地结合于驱动板部310的后侧的第三结合支架343f向左侧方向旋转驱动板部310的后侧。
作为一例,运动模拟器1的首摇(Yaw)动作的旋转范围(角度)为±12°,旋转角速度最大为180°/s,最大输出可以是1hp,但并非限定于此。
根据本发明的运动模拟器1,相对于前后方向配置两个促动器(第一直线驱动部及第二直线驱动部),使两个促动器相互工作以向相同方向或不同的方向驱动实现运动模拟器1的纵荡(Surge)及首摇(Yaw)动作,因此具有不需要大容量的促动器,由于可制造成低高度而节省制造费用,能够稳定地驱动的优点。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运动模拟器1,运动模拟器1进行首摇(Yaw)动作的情况下,上下方向旋转轴(Z轴)的位置能够随着驱动板部310的旋转向左侧或右侧移动,因此具有相比于以往可进行更多方式的驱动的优点。从而具有对于通过下述的搭乘部400的多媒体部420向用户输出的影像信息示出的对象(船(ship)、飞机等)的盘旋运动等物理方位角变更的特殊运动(motion)也能够轻易适用的优点。
并且,具有能够利用本发明的具有底座运动驱动部300的运动模拟器1根据位于搭乘部400的用户的要求容易适用符合情况的运动的优点。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运动模拟器1不包括上述第一运动驱动部100及运动驱动模块200(第二运动驱动部)而只具有底座运动驱动部300的情况下,搭乘部400可配置于驱动板部310的上部。
另外,运动模拟器1同时具有上述第一运动驱动部100、第二驱动模块200及底座运动驱动部300的情况下,在第一运动驱动部100的上部配置运动驱动模块200,底座运动驱动部300配置于第一运动驱动部100的下部,搭乘部400可配置于运动驱动模块200的上部。具体来讲,第一运动驱动部100可配置于底座运动驱动部300的驱动板部310的上部,第一运动驱动部100的第三框架116可配置于驱动板部310的上部。
并且,运动模拟器1也可以只具有第一运动驱动部100及底座运动驱动部300,也可以只具有运动驱动模块200及底座运动驱动部300。
图20是运动模拟器1中搭乘部400的整体形状的示意图,图21是从正面查看搭乘部400的示意图,图22是从上侧查看搭乘部400的示意图,图23是从侧面查看搭乘部400的示意图。
参见图20至图23,搭乘部400示例性地可以配置于第一运动驱动部100上,可通过搭乘部支撑部120被向上下方向支撑。
并且,搭乘部400包括座位部410及多媒体部420。
座位部410上可搭乘用户,座位部410可根据通过第一运动驱动部100提供的横摇(Roll)动作、纵摇(Pitch)动作及垂荡(Heave)动作、通过运动驱动模块200提供的横荡(Sway)动作及通过底座运动驱动部300提供的纵荡(Surge)动作及首摇(Yaw)动作驱动。作为一例,座位部410可以是椅子,但只要是使得用户能够得到第一运动驱动部100、运动驱动模块200及/或底座运动驱动部300的驱动的构成,则其形态方面没有限制。
并且,所述座位部410可以是单体壳(mono-coque)结构,但并非限定于此。
多媒体部420用于向用户输出影像信息、振动信息及语音信息中至少一个,示例性地,可包括显示器(display)、扬声器(speaker)及振动装置。
以上说明只是示例性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而已,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本质特性的范围内可进行多种修正、变更及替换。因此,本发明中记载的实施例及附图并非限定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而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并非限定于这些实施例及附图。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范围确定,与其等同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思想均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范围。
Claims (18)
1.一种运动模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于地面的底座部;以及
设于所述底座部的底座运动驱动部,
所述底座运动驱动部包括:
在水平面上向前后方向移动或旋转的驱动板部;
包括连接于所述驱动板部的一侧的一对直线驱动部,根据所述一对直线驱动部的驱动方向在水平面上向前后方向移动或旋转所述驱动板部的驱动部;以及
相对于上下方向支撑所述驱动板部及所述驱动部的支撑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模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向前后方向配置于形成在所述驱动板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的槽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模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直线驱动部包括第一直线驱动部及第二直线驱动部,
所述第一直线驱动部及所述第二直线驱动部向相同方向驱动的情况下,所述驱动板部在水平面上向前后方向移动,
所述第一直线驱动部及所述第二直线驱动部向不同的方向驱动的情况下,所述驱动板部在水平面上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动模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所述驱动板部和所述驱动部,将所述驱动部的动力传递到所述驱动板部的驱动力传递链接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动模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力传递链接部包括:
一侧分别向前后方向结合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部及所述第二直线驱动部,相对于左右方向对称地形成的一对水平链接部;以及
分别向前后方向连接于与所述一对水平链接部的一侧向左右方向相对的所述一对水平链接部的另一侧,向前后方向延伸向前后方向分别结合于所述驱动板部的一侧,相对于左右方向对称地形成的一对垂直链接部,
所述水平链接部及所述垂直链接部根据所述第一直线驱动部及所述第二直线驱动部的向相同方向的驱动或不同的方向的驱动,在水平面上向前后方向移动或旋转所述驱动板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运动模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链接部包括:
一侧向前后方向结合于所述第一直线驱动部的第一水平链接部;以及
一侧向前后方向结合于所述第二直线驱动部,与所述第一水平链接部相对于左右方向对称地形成的第二水平链接部,
所述第一水平链接部在所述第一直线驱动部驱动时向前后方向移动,
所述第二水平链接部在所述第二直线驱动部驱动时向前后方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运动模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链接部包括:
连接于所述第一水平链接部,根据所述第一直线驱动部的驱动向前后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水平链接部的第一支撑块;以及
结合于所述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块可向前后方可滑动地结合的第一导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运动模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水平链接部包括:
连接于所述第二水平链接部,根据所述第二直线驱动部的驱动向前后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水平链接部的第二支撑块;以及
结合于所述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块可向前后方向滑动地结合的第二导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运动模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链接部包括:
向前后方向连接于所述第一水平链接部的另一侧,向前后方向延伸向前后方向结合于所述驱动板部的一侧的第一垂直链接部;以及
向前后方向连接于所述第二水平链接部的另一侧,向前后方向延伸向前后方向结合于所述驱动板部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垂直链接部相对于左右方向对称地形成的第二垂直链接部,
所述第一垂直链接部根据所述第一水平链接部的驱动向前后方向移动,
所述第二垂直链接部根据所述第二水平链接部的驱动向前后方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模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
相对于左右方向在水平面上隔着所述驱动部对称地形成的第一移动部及第二移动部;
在所述支撑部上比所述第一移动部及所述第二移动部形成于后侧,从前后方向查看时与所述驱动部相隔形成,从左右方向查看时位于所述第一移动部和所述第二移动部之间的第三移动部;以及
配置于所述第一移动部、所述第二移动部及所述第三移动部的下部的底座板,
所述第一移动部、所述第二移动部及所述第三移动部连接于所述驱动板部,根据所述一对直线驱动部的驱动方向在水平面上向前后方向移动或旋转所述驱动板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运动模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还包括:
结合于所述底座板的第一左右方向导轨;
结合于所述底座板,与所述第一左右方向导轨相对于前后方向相对地配置的第二左右方向导轨;以及
结合于所述底座板,与所述第二左右方向导轨相对于前后方向相对地配置的第三左右方向导轨,
所述第一左右方向导轨及所述第二左右方向导轨根据所述一对直线驱动部的驱动方向引导所述第一移动部及所述第二移动部的向左右方向的移动,
所述第二左右方向导轨及所述第三左右方向导轨根据所述一对直线驱动部的驱动方向引导所述第三移动部的向左右方向的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运动模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及所述第二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左右方向导轨,所述第一左右方向导轨引导所述第一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及所述第二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的向左右方向的移动,
所述第一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及所述第二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左右方向导轨,所述第二左右方向导轨引导所述第一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及所述第二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向左右方向的移动,
所述第三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左右方向导轨,所述第三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可滑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三左右方向导轨,所述第二左右方向导轨引导所述第三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的向左右方向的移动,所述第三左右方向导轨引导所述第三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向左右方向的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运动模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部包括:
包括所述第一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及另一侧的第一支撑支架;
连接于所述驱动板部的右侧,根据所述一对直线驱动部的驱动方向向前后方向移动所述驱动板部的右侧的第一前后方向移动块;
结合于所述第一支撑支架的上部面,所述第一前后方向移动块可向前后方向滑动地结合的第一前后方向移动轨道;以及
将所述第一前后方向移动块连接于所述驱动板部的右侧的第一结合支架,
所述第一结合支架可转动地结合于所述驱动板部的右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运动模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动部包括:
包括所述第二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及另一侧的第二支撑支架;
连接于所述驱动板部的左侧,根据所述一对直线驱动部的驱动方向向前后方向移动所述驱动板部的左侧的第二前后方向移动块;
结合于所述第二支撑支架的上部面,所述第二前后方向移动块向前后方向可滑动地结合的第二前后方向移动轨道;以及
将所述第二前后方向移动块连接于所述驱动板部的左侧的第二结合支架,
所述第二结合支架可转动地结合于所述驱动板部的左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运动模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移动部包括:
包括所述第三移动部的前后方向上的一侧及另一侧的第三支撑支架;
连接于所述驱动板部的后侧,根据所述一对直线驱动部的驱动方向向前后方向移动所述驱动板部的后侧的第三前后方向移动块;以及
结合于所述第三支撑支架的上部面,所述第三前后方向移动块可向前后方向滑动地结合的第三前后方向移动轨道;以及
将所述第三前后方向移动块连接于所述驱动板部的后侧的第三结合支架,
所述第三结合支架可转动地结合于所述驱动板部的后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模拟器,其特征在于:
用户搭乘的搭乘部配置在所述驱动板部的上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动模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配置于所述底座运动驱动部的上部,使得所述运动模拟器能够实现至少第一自由度的运动驱动的第一运动驱动部;以及
配置于所述第一运动驱动部的上部,结合于所述第一运动驱动部提供进一步的自由度的第二运动驱动部,
用户搭乘的搭乘部配置于所述第二运动驱动部的上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运动模拟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运动驱动部配置于所述驱动板部的上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20200164428 | 2020-11-30 | ||
KR10-2020-0164428 | 2020-11-30 | ||
KR1020210166177A KR102580730B1 (ko) | 2020-11-30 | 2021-11-26 | 모션 시뮬레이터 |
KR10-2021-0166177 | 2021-11-26 | ||
PCT/KR2021/017726 WO2022114883A1 (ko) | 2020-11-30 | 2021-11-29 | 모션 시뮬레이터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097331A true CN116097331A (zh) | 2023-05-09 |
Family
ID=81755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061728.3A Pending CN116097331A (zh) | 2020-11-30 | 2021-11-29 | 运动模拟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097331A (zh) |
WO (1) | WO2022114883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01300552D0 (en) * | 2013-01-14 | 2013-02-27 | Moog Bv | Motion simulator |
KR20160082423A (ko) * | 2014-12-30 | 2016-07-08 | 유도스타자동화 주식회사 | 요트 시뮬레이터 |
KR101873384B1 (ko) * | 2016-03-23 | 2018-08-03 | 이지선 | 가상현실 체험을 위한 3자유도 모션 플랫폼 |
ES1195485Y (es) * | 2017-10-05 | 2018-01-17 | Martin Francisco Jose Gonzalez | Simulador compacto de movimiento |
KR102115287B1 (ko) * | 2018-12-19 | 2020-05-26 | 주식회사 모션디바이스 | 모션 시뮬레이터 |
-
2021
- 2021-11-29 CN CN202180061728.3A patent/CN116097331A/zh active Pending
- 2021-11-29 WO PCT/KR2021/017726 patent/WO2022114883A1/ko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2114883A1 (ko) | 2022-06-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035079B1 (ko) | 탑승부의 자체 회전 및 전후진이 가능한 시뮬레이터 | |
US5209662A (en) | Riding simulation system of motorcycle | |
US20150030999A1 (en) | Motion simulator | |
KR101049198B1 (ko) | 뒤틀림 방지 및 수직 지지력이 보강된 시뮬레이터 | |
CN104885137A (zh) | 运动模拟器 | |
EP3917631B1 (en) | A motion simulation apparatus | |
JP2008036099A (ja) | 揺動装置及び揺動装置の制御方法 | |
KR101695947B1 (ko) | 모션 시뮬레이터 | |
EP3739558B1 (en) | Motion generator | |
KR20170066561A (ko) | 작동 가능한 모션 베이스 시스템 | |
EP0406729A2 (en) | Riding simulation of motorcycle | |
US20220180765A1 (en) | Motion system | |
KR102580730B1 (ko) | 모션 시뮬레이터 | |
WO2022253466A1 (en) | Motion generator | |
US20180096622A1 (en) | Motion arrangement | |
CN102466555A (zh) | 机动车碰撞模拟试验装置 | |
JP2022535977A (ja) | モーションシステム | |
CN116097331A (zh) | 运动模拟器 | |
GB2378687A (en) | Motion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simulator | |
JP2009098563A (ja) | 起震車 | |
JP2834546B2 (ja) | 二輪車のライディングシミュレーション装置 | |
JPH10509813A (ja) | 対応性のある直方形モーションベース | |
TWI796669B (zh) | 搖擺裝置 | |
US12109505B2 (en) | Motion simulating apparatus | |
WO2024094960A1 (en) | Motion generation apparatu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