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95819A - 人员跨区域判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人员跨区域判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95819A
CN116095819A CN202111308435.9A CN202111308435A CN116095819A CN 116095819 A CN116095819 A CN 116095819A CN 202111308435 A CN202111308435 A CN 202111308435A CN 116095819 A CN116095819 A CN 1160958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
positioning
region
condition
ti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0843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恒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0843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9581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958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958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4/00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1Services related to particular areas, e.g. point of interest [POI] services, venue services or geofen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larm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人员跨区域判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信息;根据第一定位信息判断是否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若确定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则向监控平台发送第一请求消息,第一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监控平台判断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接收监控平台发送的第一响应消息,第一响应消息用于指示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从而可以降低跨区域误判的情况,以实现更加精确的跨区域判定。

Description

人员跨区域判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人员跨区域判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智能工厂等场景中,常常分布着一些对安全或者权限要求较高的特定区域,普通人员是不能进入这些特定区域的,因此,基于超宽带(Ultra Wide Band,UWB)定位技术来判断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应运而生,例如:基于UWB定位技术来判断人员是否进入了上述特定区域。
UWB定位技术是基于无线信号实现定位的,而无线信号常常存在信号不稳定、易干扰的情况,尤其在正常区域与特定区域的交汇区域更容易出现信号不稳定、易干扰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人员跨区域判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从而可以降低跨区域误判的情况,以实现更加精确的跨区域判定。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人员跨区域判定方法,包括:获取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信息;根据第一定位信息判断是否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若确定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则向监控平台发送第一请求消息,第一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监控平台判断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接收监控平台发送的第一响应消息,第一响应消息用于指示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人员跨区域判定方法,包括:接收定位平台发送的第一请求消息;根据第一请求消息判断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向定位平台发送第一响应消息,第一响应消息用于指示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人员跨区域判定方法,包括:获取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信息;根据第一定位信息判断是否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若确定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则向监控平台发送第二请求消息,第二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图像和第二时间的第二图像,第二时间为第一时间的前一时间;接收监控平台发送的第二响应消息,第二响应消息包括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根据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判断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人员跨区域判定方法,包括:接收定位平台发送的第二请求消息;根据第二请求消息获取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图像和第二时间的第二图像,第二时间为第一时间的前一时间;向定位平台发送第二响应消息,第二响应消息包括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其中,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用于判断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人员跨区域判定装置,包括:获取模块、判断模块、发送模块和接收模块,其中,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信息;判断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定位信息判断是否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发送模块用于若确定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则向监控平台发送第一请求消息,第一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监控平台判断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监控平台发送的第一响应消息,第一响应消息用于指示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人员跨区域判定装置,包括:接收模块、判断模块和发送模块,其中,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定位平台发送的第一请求消息;判断模块用于根据第一请求消息判断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发送模块用于向定位平台发送第一响应消息,第一响应消息用于指示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人员跨区域判定装置,包括:获取模块、判断模块、发送模块、接收模块,其中,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信息;判断模块用于根据第一定位信息判断是否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发送模块用于若确定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则向监控平台发送第二请求消息,第二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图像和第二时间的第二图像,第二时间为第一时间的前一时间;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监控平台发送的第二响应消息,第二响应消息包括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判断模块还用于根据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判断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人员跨区域判定装置,包括:接收模块、获取模块和发送模块,其中,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定位平台发送的第二请求消息;获取模块用于根据第二请求消息获取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图像和第二时间的第二图像,第二时间为第一时间的前一时间;发送模块用于向定位平台发送第二响应消息,第二响应消息包括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其中,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用于判断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调用并运行该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执行如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或其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或其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该计算机程序指令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或其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或其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本申请中,定位平台可以在判断目标人员存在潜在的跨区域行动时,令监控平台进行更加精确的跨区域判定,或者,定位平台令监控平台向其发送目标人员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定位平台根据该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进行更加精确的跨区域判定。此外,本申请提供的跨区域判断方法是一种实时判断方法,即可以快速地完成跨区域判断,从而可以减少事故发生,财产损失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场景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员跨区域判定方法的交互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人员跨区域判定方法的交互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员跨区域判定装置400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员跨区域判定装置500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员跨区域判定装置600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员跨区域判定装置700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800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服务器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介绍本申请技术方案之前,下面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相关知识进行说明:
UWB技术是一种无线载波通信技术,它不采用正弦载波,而是利用纳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因此其所占的频谱范围很宽,UWB技术尤其适用于室内等密集多径场所的高速无线接入。
下面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发明构思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UWB定位技术是基于无线信号实现定位的,而无线信号常常存在信号不稳定、易干扰的情况,尤其在正常区域与特定区域的交汇区域更容易出现信号不稳定、易干扰的情况,基于此,UWB定位技术极易导致跨区域判别错误的情况。
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本申请可以在定位平台判断目标人员存在潜在的跨区域行动时,定位平台令监控平台进行更加精确的跨区域判定,或者,定位平台从监控平台所获取到的目标人员在不同时间的视频图像,基于此,来进行更加精确的跨区域判定。
应理解的是,本申请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如下场景,但不限于:
示例性的,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场景图,如图1所示,该应用场景涉及如下设备:终端设备110、基站120、定位平台130、监控平台140和摄像头150。
其中,终端设备110是目标人员所携带的终端设备,例如:该终端设备110是目标人员佩戴的UWB工卡,该UWB工卡可以向四周发送定位信号,即无线信号,该信号可以用于定位该目标人员。当然,该终端设备110也可以是手机、可穿戴设备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例如:可穿戴设备可以是智能眼镜、智能手套、智能手表、智能服饰、智能鞋、智能手环、智能首饰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应理解的是,基站120可以测量终端设备110发送的定位信号,并对该信号进行测量,得到的测量数据,如定位信号的到达时间发送给定位平台130。其中,基站120可以是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基站(NodeB,NB),还可以是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者gNB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应理解的是,定位平台130可以接收基站120的测量数据,运行定位算法,完成对终端设备110的定位,同时该定位平台130可以检测是否存在潜在的跨区域情况,如果存在潜在的跨区域情况,可以将该情况的相关信息发送给监控平台140。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该定位平台130可以是一台智能设备,如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等智能设备,又或者,该定位平台130可以是多台智能设备的集成系统,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应理解的是,监控平台140可以获取定位平台130发送的相关信息,并基于此,从调取摄像头150所采集的视频信息,以进一步确认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该监控平台140可以是一台智能设备,如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等智能设备,又或者,该监控平台140可以是多台智能设备的集成系统,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应理解的是,摄像头150可以安装在监控区域的墙上,将视频信息传输给监控平台140。
需要说明的是,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一个终端设备、一个基站、一个定位平台、一个监控平台和一个摄像头,可选地,该场景可以包括其他数量的终端设备、基站、定位平台、监控平台和摄像头,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下面将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员跨区域判定方法的交互流程图,该方法涉及的网元可以包括:如图1所示的定位平台130和监控平台140,但不限于此,如图2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S210:定位平台获取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信息;
S220:定位平台根据第一定位信息判断是否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
S230:若确定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则定位平台向监控平台发送第一请求消息,第一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监控平台判断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
S240:监控平台根据第一请求消息判断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
S250:监控平台向定位平台发送第一响应消息,第一响应消息用于指示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第一定位信息可以是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坐标,或者,第一定位信息为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定位信号,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应理解的是,目标人员所持的终端设备可以发送定位信号,比如该定位信号是UWB定位信号,但不限于此。进一步地,基站对该定位信号进行测量,得到测量数据,例如:该测量数据可以是该定位信号的到达时间,即上述第一时间,又或者是该定位信号的强度。更进一步地,基站可以将测量数据发送给定位平台,定位平台可以根据该测量数据确定第一定位信息,例如:当上述测量数据是定位信号的到达时间,即第一时间时,定位平台将该第一时间作为输入之一,确定该终端设备的第一定位坐标。再例如:当上述测量数据是定位信号的强度时,该第一定位信息就可以是该定位信号的强度。
可选地,定位平台可以通过以下任一种可实现方式,来根据第一定位信息判断是否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但不限于此:
可实现方式一:假设第一定位信息为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坐标;那么定位平台根据第一定位信息判断是否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之前,还包括:定位平台获取目标人员在第二时间的第二定位坐标,第二时间为第一时间的前一时间;相应的,定位平台可以根据第一定位坐标和第二定位坐标判断是否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例如:定位平台根据第一定位坐标确定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所处的第一区域,并根据第二定位坐标确定目标人员在第二时间所处的第二区域;若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不同,则确定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若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相同,则确定不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
应理解的是,第二时间是第一时间的前一时间可以被理解为:由于终端设备可以周期性或者非周期性地发送定位信号,基于此,定位平台可以周期性地或者非周期性地获取到目标人员在各个时间上的定位坐标,假设定位平台先获取到了目标人员在第二时间T2上的第二定位坐标,下一次获取到了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T1上的第一定位坐标,这时可以称第二时间T2是第一时间T1的前一时间。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定位平台可以根据第一定位坐标先获取该第一定位坐标所在的第一地图,其中该第一地图可以包括多个区域,定位平台可以根据该第一定位坐标来确定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在该地图所处的区域,即第一区域。类似的,定位平台可以根据第二定位坐标先获取该第二定位坐标所在的第二地图,其中该第二地图可以包括多个区域,定位平台可以根据该第二定位坐标来确定目标人员在第二时间在该地图所处的区域,即第二区域。其中,关于定位平台如何确定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下面对可实现方式一进行示例性说明:
示例性地,假设定位平台根据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坐标,确定该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所处的区域是在走廊;定位平台根据目标人员在第二时间的第二定位坐标,确定该目标人员在第二时间所处的区域是在危险房间,说明目标人员存在潜在的跨区域情况。
可实现方式二:假设第一定位信息为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坐标;基于此,定位平台可以根据第一定位坐标判断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与特定区域的目标距离;若目标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则确定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若目标距离大于预设距离,则确定不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或者,若目标距离小于预设距离,则确定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若目标距离大于或等于预设距离,则确定不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该预设距离可以经过多次试验得到,其取值可以是3m,2m或者1m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应理解的是,若上述目标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或者,上述目标距离小于预设距离,则可以理解该目标人员在靠近上述特定区域。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该特定区域可以是高安全等级区域、高权限等级区域或者高误判区域,但不限于此。
应理解的是,所谓高安全等级区域指的是安全等级高于预设安全等级的区域。所谓高权限等级区域指的是权限等级高于预设权限等级的区域。所谓高误判区域指的是误判概率高于预设概率的区域,这里的误判指的是,针对同一人员在相同运动轨迹下,定位平台所确定的该人员的跨区域情况与监控平台所确定的该人员的跨区域情况或者基于监控平台提供提供的视频或者图像所确定的该人员的跨区域情况不同。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由于特定区域是高安全等级区域、高权限等级区域或者高误判区域等,因此定位平台需要更加关注目标人员是否进入至这类区域中,基于此,定位平台可以周期性地向监控平台发送第一请求消息;相应的,监控平台可以周期性地向定位平台发送第一响应消息,其中,第一请求消息的发送周期和第一响应消息的发送周期相同或者不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或者,定位平台可以非周期性地向监控平台多次发送第一请求消息;相应的,监控平台可以非周期性地向定位平台多次发送第一响应消息,例如:定位平台可以在t1时间向监控平台发送该第一请求消息,间隔T1时间之后,其可以在t2时间向监控平台发送该第一请求消息,再间隔T2时间之后,其可以在t3时间向监控平台发送该第一请求消息……相应的,监控平台可以在t1+t时间向定位平台发送第一响应消息,间隔T1时间之后,监控平台可以在t2+t时间向定位平台发送第一响应消息,再间隔T2时间之后,监控平台可以在t3+t时间向定位平台发送第一响应消息……其中,T1不等于T2。
可实现方式三:假设第一定位信息为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定位信号;那么定位平台可以判断定位信号的强度是否小于或等于预设强度;若定位信号的强度小于或等于预设强度,则确定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若定位信号的强度大于预设强度,则确定不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或者,定位平台可以判断定位信号的强度是否小于预设强度;若定位信号的强度小于预设强度,则确定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若定位信号的强度大于或等于预设强度,则确定不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
应理解的是,通常为了保证特定区域的信息安全,可以对该区域的信号进行干扰或者屏蔽等,以使在该区域的信号强度较弱,因此,当目标人员从一个普通区域进入特定区域时,目标人员在该特定区域的定位信号的强度应该较小,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上述可实现方式三来确定是否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
下面针对S230进行如下说明: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第一请求消息包括: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坐标、在第二时间的第二定位坐标、第一定位坐标所属地图的标识、第二定位坐标所属地图的标识。其中,这种方式是一种显示携带方式,当然,这些信息中的任一信息也可以通过隐式携带方式携带在第一请求消息中,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监控平台可以根据第一定位坐标所属地图的标识确定第一定位坐标所属的第一地图,并根据第二定位坐标所属地图的标识确定第二定位坐标所属的第二地图;根据第一定位坐标和第一地图确定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所处的第一区域,并根据第二定位坐标和第二地图确定目标人员在第二时间所处的第二区域;获取第一区域中的摄像头在第一时间所采集的第一图像,并获取第二区域中的摄像头在第二时间所采集的第二图像;若目标人员在第一图像内,则确定目标人员存在跨区域情况;若目标人员在第二图像内,则确定目标人员不存在跨区域情况。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第一请求消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终端设备的标识、目标人员潜在的跨区域类型、在定位平台是周期性地发送第一请求消息时,第一请求消息的发送周期,例如:发送周期是1秒。其中,这种方式是一种显示携带方式,当然,这些信息中的任一信息也可以通过隐式携带方式携带在第一请求消息中,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目标人员潜在的跨区域类型为隔墙跨域、门口跨域等,但不限于此。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第一响应消息可以包括:指示信息,该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其中,这种方式是一种显示携带方式,当然,该指示信息也可以通过隐式携带方式携带在第一响应消息中,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第一响应消息还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但不限于此:终端设备的标识、监控平台检测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的检测时间、第一时间所采集的第一图像、第二时间所采集的第二图像、在监控平台向定位平台发送第一响应消息时,该第一响应消息的发送周期。其中,这种方式是一种显示携带方式,当然,这些信息中的任一信息也可以通过隐式携带方式携带在第一响应消息中,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定位平台在接收监控平台发送的第一响应消息之后,还可以进行如下步骤:若定位平台根据第一响应消息确定目标人员不存在跨区域情况,则将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所处的第一区域更新为目标人员在第二时间所处的第二区域;其中,第二时间为第一时间的前一时间。若定位平台根据第一响应消息确定目标人员存在跨区域情况,则保持目标人员在在第二时间所处的第二区域不变。
应理解的是,由于定位平台是在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时,即定位平台确定目标人员存在潜在的跨区域情况,基于此,定位平台才触发监控平台进行跨区域情况的进一步精确判断,因此,若定位平台根据第一响应消息确定目标人员不存在跨区域情况,说明定位平台判断有误,基于此,定位平台可以将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所处的第一区域更新为目标人员在第二时间所处的第二区域;例如:假设定位平台自身确定的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所处的第一区域为A1,在第二时间所处的第二区域为A2,当它根据第一响应消息确定目标人员不存在跨区域情况时,它可以将第二时间所处的区域由第二区域A2更新为第一区域A1。相反地,若定位平台根据第一响应消息确定目标人员存在跨区域情况,说明定位平台判断无误,基于此,定位平台保持目标人员在在第二时间所处的第二区域不变。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若定位平台根据第一响应消息确定目标人员存在跨区域情况,则定位平台可以推送报警信息,以向目标人员报警,其存在跨区域情况,请尽快离开第二区域,或者,也可以向其他人员报警,以提醒该人员尽快驱赶目标人员离开第二区域。
在本申请中,定位平台可以在判断目标人员存在潜在的跨区域行动时,令监控平台进行更加精确的跨区域判定。此外,本申请提供的跨区域判断方法是一种实时判断方法,即可以快速地完成跨区域判断,从而可以减少事故发生,财产损失等。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人员跨区域判定方法的交互流程图,该方法涉及的网元可以包括:如图1所示的定位平台130和监控平台140,但不限于此,如图3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S310:定位平台获取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信息;
S320:定位平台根据第一定位信息判断是否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
S330:若确定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则定位平台向监控平台发送第二请求消息,第二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图像和第二时间的第二图像,第二时间为第一时间的前一时间;
S340:监控平台根据第二请求消息获取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图像和第二时间的第二图像;
S350:监控平台向定位平台发送第二响应消息,第二响应消息包括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
S360:定位平台根据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判断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
应理解的是,S310至S330与S210至S230相同,其内容和效果可参考上文,本申请对此不再赘述。
下面针对S330进行如下说明: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第二请求消息可以包括: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坐标、在第二时间的第二定位坐标、第一定位坐标所属地图的标识、第二定位坐标所属地图的标识。其中,这种方式是一种显示携带方式,当然,这些信息中的任一信息也可以通过隐式携带方式携带在第二请求消息中,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第二请求消息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终端设备的标识、目标人员潜在的跨区域类型、在定位平台是周期性地发送第二求消息时,第一请求消息的发送周期,例如:发送周期是1秒。其中,这种方式是一种显示携带方式,当然,这些信息中的任一信息也可以通过隐式携带方式携带在第二请求消息中,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目标人员潜在的跨区域类型为隔墙跨域、门口跨域等,但不限于此。
下面针对S340进行如下说明: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监控平台可以根据第一定位坐标所属地图的标识确定第一定位坐标所属的第一地图,并根据第二定位坐标所属地图的标识确定第二定位坐标所属的第二地图;根据第一定位坐标和第一地图确定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所处的第一区域,并根据第二定位坐标和第二地图确定目标人员在第二时间所处的第二区域;从第一区域中的摄像头获取在第一图像,并从第二区域中的摄像头获取第二图像。
在另一些可实现方式中,监控平台可以将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坐标、在第二时间的第二定位坐标、第一定位坐标所属地图的标识、第二定位坐标所属地图的标识转发给其他设备,该设备可以根据第一定位坐标所属地图的标识确定第一定位坐标所属的第一地图,并根据第二定位坐标所属地图的标识确定第二定位坐标所属的第二地图;根据第一定位坐标和第一地图确定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所处的第一区域,并根据第二定位坐标和第二地图确定目标人员在第二时间所处的第二区域;从第一区域中的摄像头获取在第一图像,并从第二区域中的摄像头获取第二图像,最后将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发送给监控平台。
下面针对S350进行如下说明: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第二响应消息还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但不限于此:终端设备的标识、第一区域中的摄像头的位置坐标、第二区域中的摄像头的位置坐标、在监控平台向定位平台发送第二响应消息时,该第二响应消息的发送周期。其中,这种方式是一种显示携带方式,当然,这些信息中的任一信息也可以通过隐式携带方式携带在第二响应消息中,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针对S360进行如下说明: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若目标人员在第一图像内,则定位平台可以确定目标人员存在跨区域情况;若目标人员在第二图像内,则定位平台可以确定目标人员不存在跨区域情况。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定位平台在接收监控平台发送的第一响应消息之后,还可以进行如下步骤:若定位平台根据第二响应消息确定目标人员不存在跨区域情况,则将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所处的第一区域更新为目标人员在第二时间所处的第二区域。若定位平台根据第二响应消息确定目标人员存在跨区域情况,则保持目标人员在在第二时间所处的第二区域不变。
应理解的是,由于定位平台是在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时,即定位平台确定目标人员存在潜在的跨区域情况,基于此,定位平台才触发监控平台进行跨区域情况的进一步精确判断,因此,若定位平台根据第二响应消息确定目标人员不存在跨区域情况,说明定位平台判断有误,基于此,定位平台可以将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所处的第一区域更新为目标人员在第二时间所处的第二区域;例如:假设定位平台自身确定的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所处的第一区域为A1,在第二时间所处的第二区域为A2,当它根据第二响应消息确定目标人员不存在跨区域情况时,它可以将第二时间所处的区域由第二区域A2更新为第一区域A1。相反地,若定位平台根据第二响应消息确定目标人员存在跨区域情况,说明定位平台判断无误,基于此,定位平台保持目标人员在在第二时间所处的第二区域不变。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若定位平台根据第二响应消息确定目标人员存在跨区域情况,则定位平台可以推送报警信息,以向目标人员报警,其存在跨区域情况,请尽快离开第二区域,或者,也可以向其他人员报警,以提醒该人员尽快驱赶目标人员离开第二区域。
在本申请中,定位平台可以在判断目标人员存在潜在的跨区域行动时,令监控平台向其发送目标人员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定位平台根据该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进行更加精确的跨区域判定。此外,本申请提供的跨区域判断方法是一种实时判断方法,即可以快速地完成跨区域判断,从而可以减少事故发生,财产损失等。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员跨区域判定装置400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装置400包括:获取模块410、判断模块420、发送模块430和接收模块440,其中,获取模块410用于获取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信息;判断模块420用于根据第一定位信息判断是否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发送模块430用于若确定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则向监控平台发送第一请求消息,第一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监控平台判断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接收模块440用于接收监控平台发送的第一响应消息,第一响应消息用于指示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第一定位信息为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坐标;获取模块410还用于获取目标人员在第二时间的第二定位坐标,第二时间为第一时间的前一时间;相应的,判断模块420具体用于:根据第一定位坐标和第二定位坐标判断是否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判断模块420具体用于:根据第一定位坐标确定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所处的第一区域,并根据第二定位坐标确定目标人员在第二时间所处的第二区域;若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不同,则确定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若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相同,则确定不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相应的,判断模块420具体用于:根据第一定位坐标判断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与特定区域的目标距离;若目标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则确定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若目标距离大于预设距离,则确定不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发送模块430具体用于:周期性地向监控平台发送第一请求消息;相应的,接收模块440具体用于:接收监控平台周期性发送的第一响应消息。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第一请求消息的发送周期和第一响应消息的发送周期相同或者不同。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第一定位信息为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定位信号;相应的,判断模块420具体用于:判断定位信号的强度是否小于或等于预设强度;若定位信号的强度小于或等于预设强度,则确定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若定位信号的强度大于预设强度,则确定不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装置400还包括:更新模块450,用于若根据第一响应消息确定目标人员不存在跨区域情况,则将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所处的第一区域更新为目标人员在第二时间所处的第二区域;其中,第二时间为第一时间的前一时间。
应理解的是,装置实施例与方法实施例可以相互对应,类似的描述可以参照方法实施例。为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具体地,图4所示的装置400可以执行图2对应的定位平台所执行的方法实施例,并且装置400中的各个模块的前述和其它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2对应的定位平台所执行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上文中结合附图从功能模块的角度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装置400。应理解,该功能模块可以通过硬件形式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形式的指令实现,还可以通过硬件和软件模块组合实现。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和/或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可选地,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的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员跨区域判定装置500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装置500包括:接收模块510、判断模块520和发送模块530,其中,接收模块510用于接收定位平台发送的第一请求消息;判断模块520用于根据第一请求消息判断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发送模块530用于向定位平台发送第一响应消息,第一响应消息用于指示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第一请求消息包括: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坐标、在第二时间的第二定位坐标、第一定位坐标所属地图的标识、第二定位坐标所属地图的标识,其中,第二时间为第一时间的前一时间;相应的,判断模块520具体用于:根据第一定位坐标所属地图的标识确定第一定位坐标所属的第一地图,并根据第二定位坐标所属地图的标识确定第二定位坐标所属的第二地图;根据第一定位坐标和第一地图确定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所处的第一区域,并根据第二定位坐标和第二地图确定目标人员在第二时间所处的第二区域;获取第一区域中的摄像头在第一时间所采集的第一图像,并获取第二区域中的摄像头在第二时间所采集的第二图像;若目标人员在第一图像内,则确定目标人员存在跨区域情况;若目标人员在第二图像内,则确定目标人员不存在跨区域情况。
应理解的是,装置实施例与方法实施例可以相互对应,类似的描述可以参照方法实施例。为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具体地,图5所示的装置500可以执行图2对应的监控平台所执行的方法实施例,并且装置500中的各个模块的前述和其它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2对应的监控平台所执行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上文中结合附图从功能模块的角度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装置500。应理解,该功能模块可以通过硬件形式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形式的指令实现,还可以通过硬件和软件模块组合实现。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和/或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可选地,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的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员跨区域判定装置600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装置600包括:获取模块610、判断模块620、发送模块630、接收模块640,其中,获取模块610用于获取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信息;判断模块620用于根据第一定位信息判断是否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发送模块630用于若确定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则向监控平台发送第二请求消息,第二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图像和第二时间的第二图像,第二时间为第一时间的前一时间;接收模块640用于接收监控平台发送的第二响应消息,第二响应消息包括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判断模块620还用于根据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判断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第一定位信息为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坐标;获取模块610还用于获取目标人员在第二时间的第二定位坐标;相应的,判断模块620具体用于:根据第一定位坐标和第二定位坐标判断是否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判断模块620具体用于:根据第一定位坐标确定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所处的第一区域,并根据第二定位坐标确定目标人员在第二时间所处的第二区域;若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不同,则确定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若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相同,则确定不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第一定位信息为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坐标;判断模块620具体用于:根据第一定位坐标判断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与特定区域的目标距离;若目标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则确定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若目标距离大于预设距离,则确定不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发送模块630具体用于:周期性地向监控平台发送第二请求消息;相应的,接收模块640具体用于:接收监控平台周期性发送的第二响应消息。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第二请求消息的发送周期和第二响应消息的发送周期相同或者不同。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第一定位信息为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定位信号;相应的,判断模块620具体用于:判断定位信号的强度是否小于或等于预设强度;若定位信号的强度小于或等于预设强度,则确定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若定位信号的强度大于预设强度,则确定不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装置600还包括:更新模块650,用于若根据第二响应消息确定目标人员不存在跨区域情况,则将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所处的第一区域更新为目标人员在第二时间所处的第二区域。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判断模块620具体用于:若目标人员在第一图像内,则确定目标人员存在跨区域情况;若目标人员在第二图像内,则确定目标人员不存在跨区域情况。
应理解的是,装置实施例与方法实施例可以相互对应,类似的描述可以参照方法实施例。为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具体地,图6所示的装置600可以执行图3对应的定位平台所执行的方法实施例,并且装置600中的各个模块的前述和其它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3对应的定位平台所执行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上文中结合附图从功能模块的角度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装置600。应理解,该功能模块可以通过硬件形式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形式的指令实现,还可以通过硬件和软件模块组合实现。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和/或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可选地,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的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人员跨区域判定装置700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装置700包括:接收模块710、获取模块720和发送模块730,其中,接收模块710用于接收定位平台发送的第二请求消息;获取模块720用于根据第二请求消息获取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图像和第二时间的第二图像,第二时间为第一时间的前一时间;发送模块730用于向定位平台发送第二响应消息,第二响应消息包括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其中,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用于判断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
在一些可实现方式中,第二请求消息包括: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坐标、在第二时间的第二定位坐标、第一定位坐标所属地图的标识、第二定位坐标所属地图的标识;相应的,获取模块720具体用于:根据第一定位坐标所属地图的标识确定第一定位坐标所属的第一地图,并根据第二定位坐标所属地图的标识确定第二定位坐标所属的第二地图;根据第一定位坐标和第一地图确定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所处的第一区域,并根据第二定位坐标和第二地图确定目标人员在第二时间所处的第二区域;从第一区域中的摄像头获取在第一图像,并从第二区域中的摄像头获取第二图像。
应理解的是,装置实施例与方法实施例可以相互对应,类似的描述可以参照方法实施例。为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具体地,图7所示的装置700可以执行图3对应的监控平台所执行的方法实施例,并且装置700中的各个模块的前述和其它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3对应的监控平台所执行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上文中结合附图从功能模块的角度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装置700。应理解,该功能模块可以通过硬件形式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形式的指令实现,还可以通过硬件和软件模块组合实现。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和/或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可选地,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的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800的示意性框图。
如图8所示,该电子设备800可包括:
存储器810和处理器820,该存储器810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并将该程序代码传输给该处理器820。换言之,该处理器820可以从存储器810中调用并运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
例如,该处理器820可用于根据该计算机程序中的指令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该处理器82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
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等。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该存储器810包括但不限于:
易失性存储器和/或非易失性存储器。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 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被分割成一个或多个模块,该一个或者多个模块被存储在该存储器810中,并由该处理器820执行,以完成本申请提供的方法。该一个或多个模块可以是能够完成特定功能的一系列计算机程序指令段,该指令段用于描述该计算机程序在该电子设备中的执行过程。
如图8所示,该电子设备还可包括:
收发器830,该收发器830可连接至该处理器820或存储器810。
其中,处理器820可以控制该收发器830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具体地,可以向其他设备发送信息或数据,或接收其他设备发送的信息或数据。收发器830可以包括发射机和接收机。收发器83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天线,天线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应当理解,该电子设备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相连,其中,总线系统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该计算机能够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方法。或者说,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该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方法。
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该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该的流程或功能。该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该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该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该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数字视频光盘(digital video disc,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模块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该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例如,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
以上该,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8)

1.一种人员跨区域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定位信息判断是否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
若确定满足所述跨区域判断条件,则向监控平台发送第一请求消息,所述第一请求消息用于请求所述监控平台判断所述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
接收所述监控平台发送的第一响应消息,所述第一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信息为所述目标人员在所述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坐标;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定位信息判断是否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人员在第二时间的第二定位坐标,所述第二时间为所述第一时间的前一时间;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定位信息判断是否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定位坐标和所述第二定位坐标判断是否满足所述跨区域判断条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定位坐标和所述第二定位坐标判断是否满足所述跨区域判断条件,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定位坐标确定所述目标人员在所述第一时间所处的第一区域,并根据所述第二定位坐标确定所述目标人员在所述第二时间所处的第二区域;
若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不同,则确定满足所述跨区域判断条件;
若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相同,则确定不满足所述跨区域判断条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信息为所述目标人员在所述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坐标;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定位信息判断是否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定位坐标判断所述目标人员在所述第一时间与特定区域的目标距离;
若所述目标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则确定满足所述跨区域判断条件;
若所述目标距离大于所述预设距离,则确定不满足所述跨区域判断条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监控平台发送第一请求消息,包括:
周期性地向所述监控平台发送所述第一请求消息;
所述接收所述监控平台发送的第一响应消息,包括:
接收所述监控平台周期性发送的所述第一响应消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信息为所述目标人员在所述第一时间的定位信号;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定位信息判断是否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包括:
判断所述定位信号的强度是否小于或等于预设强度;
若所述定位信号的强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强度,则确定满足所述跨区域判断条件;
若所述定位信号的强度大于所述预设强度,则确定不满足所述跨区域判断条件。
7.一种人员跨区域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信息;
根据所述第一定位信息判断是否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
若确定满足所述跨区域判断条件,则向监控平台发送第二请求消息,所述第二请求消息用于请求所述目标人员在所述第一时间的第一图像和第二时间的第二图像,所述第二时间为所述第一时间的前一时间;
接收所述监控平台发送的第二响应消息,所述第二响应消息包括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
根据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判断所述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信息为所述目标人员在所述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坐标;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定位信息判断是否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人员在所述第二时间的第二定位坐标;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定位信息判断是否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定位坐标和所述第二定位坐标判断是否满足所述跨区域判断条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定位坐标和所述第二定位坐标判断是否满足所述跨区域判断条件,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定位坐标确定所述目标人员在所述第一时间所处的第一区域,并根据所述第二定位坐标确定所述目标人员在所述第二时间所处的第二区域;
若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不同,则确定满足所述跨区域判断条件;
若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相同,则确定不满足所述跨区域判断条件。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信息为所述目标人员在所述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坐标;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定位信息判断是否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定位坐标判断所述目标人员在所述第一时间与特定区域的目标距离;
若所述目标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距离,则确定满足所述跨区域判断条件;
若所述目标距离大于所述预设距离,则确定不满足所述跨区域判断条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监控平台发送第二请求消息,包括:
周期性地向所述监控平台发送所述第二请求消息;
所述接收所述监控平台发送的第二响应消息,包括:
接收所述监控平台周期性发送的所述第二响应消息。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信息为所述目标人员在所述第一时间的定位信号;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定位信息判断是否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包括:
判断所述定位信号的强度是否小于或等于预设强度;
若所述定位信号的强度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强度,则确定满足所述跨区域判断条件;
若所述定位信号的强度大于所述预设强度,则确定不满足所述跨区域判断条件。
13.根据权利要求7-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判断所述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包括:
若所述目标人员在所述第一图像内,则确定所述目标人员存在跨区域情况;
若所述目标人员在所述第二图像内,则确定所述目标人员不存在跨区域情况。
14.一种人员跨区域判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信息;
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定位信息判断是否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
发送模块,用于若确定满足所述跨区域判断条件,则向监控平台发送第一请求消息,所述第一请求消息用于请求所述监控平台判断所述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监控平台发送的第一响应消息,所述第一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
15.一种人员跨区域判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标人员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定位信息;
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定位信息判断是否满足跨区域判断条件;
发送模块,用于若确定满足所述跨区域判断条件,则向监控平台发送第二请求消息,所述第二请求消息用于请求所述目标人员在所述第一时间的第一图像和第二时间的第二图像,所述第二时间为所述第一时间的前一时间;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监控平台发送的第二响应消息,所述第二响应消息包括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
所述判断模块,还用于根据第一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判断所述目标人员是否存在跨区域情况。
1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并运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8.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1308435.9A 2021-11-05 2021-11-05 人员跨区域判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09581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08435.9A CN116095819A (zh) 2021-11-05 2021-11-05 人员跨区域判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08435.9A CN116095819A (zh) 2021-11-05 2021-11-05 人员跨区域判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95819A true CN116095819A (zh) 2023-05-09

Family

ID=861855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08435.9A Pending CN116095819A (zh) 2021-11-05 2021-11-05 人员跨区域判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9581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44237A (zh) * 2023-08-15 2023-09-12 中移(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44237A (zh) * 2023-08-15 2023-09-12 中移(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7376793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and locating contraband devices in a secure environment
US10021515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location estimation
CN107079525B (zh) 跟踪移动设备
EP3391672B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finding rfid tags
RU2011125590A (ru) Способ предупреждения и идентификации мобильных устройств и система прогнозирования и уведомления при идентификации мобильных устройств
CN111901809A (zh) 一种定位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Wyffels et al. Distributed, signal strength-based indoor localization algorithm for use in healthcare environments
CN112017323A (zh) 一种巡检报警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及终端设备
CN116095819A (zh) 人员跨区域判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2857624B (zh) 一种通知方法、装置及源电子设备
CN114222365B (zh) 一种基于单基站的超宽带定位方法、装置、计算单元、系统
CN113923667A (zh) 终端设备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5567873A (zh) 物联网资产设备定位追踪和应急响应方法及装置
Monica et al. Robust UWB‐Based Localization with Application to Automated Guided Vehicles
CN112050803B (zh) 室内逃生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4005260A (zh) 物品遗漏的提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储存介质
TWI657686B (zh) 定點訊號傳輸系統及其定點訊號處理之方法
Hippelainen et al. Survey of cloud server geolocating techniques
CN111474518A (zh) 定位方法、融合定位基站及存储介质
Wyffels et al. Using a decision tree for real-time distributed indoor localization in healthcare environments
CN109283488B (zh) 位置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17499855A (zh) Uwb标签检测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CN113030857B (zh) 露天堆场物资定位方法和设备
CN116056003B (zh) 一种地理围栏的触发方法及相关电子设备
CN114047897B (zh) 检测信息显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8722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