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95672A - 一种设备解锁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设备解锁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95672A
CN116095672A CN202211712730.5A CN202211712730A CN116095672A CN 116095672 A CN116095672 A CN 116095672A CN 202211712730 A CN202211712730 A CN 202211712730A CN 116095672 A CN116095672 A CN 1160956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locking
user
relationship exists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71273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婷
许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71273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95672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956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956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2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e.g. protecting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information [PI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context-related or environment-related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6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to restrict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 H04M1/724631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to restrict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by limiting the access to the user interface, e.g. locking a touch-screen or a keyp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60Context-dependent secur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设备解锁方法及其相关设备,可避免用户隐私泄露等安全问题的出现,从而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本申请的方法包括:基于用户对第一设备的唤醒操作,第一设备生成解锁请求;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解锁请求,解锁请求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第一设备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解锁响应,解锁响应用于指示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第一设备基于解锁响应完成解锁。

Description

一种设备解锁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设备解锁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终端设备的解锁方式通常是由用户向电子设备输入密码、指纹或面部信息等以实现解锁,此类解锁方式主要依赖于终端设备本身。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穿戴式设备进入用户的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用户对终端设备的不同解锁需求,利用穿戴式设备对终端设备进行辅助解锁的方式也应运而生。
为了便于说明,下文将终端设备称为第一设备,将穿戴式设备称为第二设备。在分布式场景中,用户将其使用的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完成通信连接后,一旦用户唤醒第一设备,第一设备可向第二设备发送解锁请求。接收到解锁请求后,第二设备可获取用户输入的解锁信息,并对解锁信息进行验证。在验证通过后,第二设备可向第一设备发送解锁响应,以使得第一设备完成解锁。
然而,在第二设备对第一设备进行辅助解锁的过程中,用户向第二设备所输入的解锁信息,往往是用户所设置的密码、指纹或面部信息等等,此类信息涉及用户的隐私,可能存在用户隐私泄露等一系列安全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解锁方法及其相关设备,可避免用户隐私泄露等安全问题的出现,从而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设备解锁方法,该方法包括:
在分布式场景中,若用户对第一设备执行了唤醒操作,第一设备可响应于来自用户的唤醒操作,从而生成解锁请求。得到解锁请求后,第一设备可将解锁请求发送至第二设备。
得到解锁请求后,第二设备基于解锁请求,可确定需要对第一设备进行辅助解锁。那么,第二设备可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第二设备可生成解锁响应,并将解锁响应发送至第一设备。得到解锁响应后,第一设备基于解锁响应,可确定需要对自身进行解锁。那么,第一设备可自行完成解锁,以供用户使用。
从上述方法可以看出:在接收到用户对第一设备的唤醒操作后,第一设备可生成解锁请求,并将解锁请求发送至第二设备。接收到解锁请求后,第二设备可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第二设备可向第一设备发送解锁响应。接收到解锁响应后,第一设备可完成解锁。前述过程中,第二设备可自行检测第一设备是否满足解锁条件(即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若满足解锁条件(即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则通知第一设备完成解锁。由此可见,第二设备在对第一设备进行辅助解锁时,不需要用户向第二设备输入解锁信息,可由第二设备自行完成解锁条件的验证,可避免用户隐私泄露等安全问题的出现,从而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解锁请求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检测第二设备是否朝向第一设备,解锁响应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朝向第一设备。前述实现方式中,得到解锁请求后,第二设备基于解锁请求可检测第二设备是否朝向第一设备,若第二设备朝向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可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并相应生成解锁响应,再将解锁响应发送至第一设备,以使得第一设备基于解锁响应完成解锁。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解锁请求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是否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解锁响应用于指示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前述实现方式中,得到解锁请求后,第二设备基于解锁请求可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是否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第二设备可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并相应生成解锁响应,再将解锁响应发送至第一设备,以使得第一设备基于解锁响应完成解锁。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在确定第二设备佩戴于用户身上,且第二设备已连接至第一设备的情况下,第一设备向用户提供接口;第一设备通过接口接收来自用户的权限配置请求;第一设备基于权限配置请求,向第二设备授予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解锁权限用于允许第二设备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前述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可检测第二设备是否连接至第一设备,第二设备是否佩戴于用户身上,且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是否满足其余解锁情况,若第二设备已连接至第一设备,第二设备佩戴于用户身上,且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满足其余解锁情况,第一设备则向用户提供接口,该接口可提示用户来确认是否向第二设备授予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用户确认可向第二设备授权后,则向第一设备所提供的接口输入权限配置请求,以使得第一设备通过接口接收来自用户的权限配置请求。接收到权限配置请求后,第一设备基于权限配置请求可确定针对第二设备的认证成功,故第一设备可向第二设备授予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具备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后,第二设备则可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以基于检测结果来对第一设备进行辅助解锁。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在确定第二设备佩戴于用户身上,第二设备已连接至第一设备,且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的情况下,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授予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解锁权限用于允许第二设备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前述实现方式中,第一设备可检测第二设备是否连接至第一设备,第二设备是否佩戴于用户身上,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且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是否满足其余解锁情况,若第二设备已连接至第一设备,第二设备佩戴于用户身上,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且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满足其余解锁情况,第一设备可直接确定针对第二设备的认证成功,第一设备则向第二设备授予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具备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后,第二设备则可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以基于检测结果来对第一设备进行辅助解锁。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在确定第二设备未佩戴于用户身上的情况下,第一设备撤销第二设备具备的解锁权限。前述实现方式中,若第一设备检测到第二设备未佩戴于用户身上,也就是第二设备被用户取下,第一设备可撤销第二设备所具备的解锁权限,那么,后续第二设备则不能对第一设备进行辅助解锁。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设备解锁方法,该方法包括: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解锁请求;第二设备基于解锁请求,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在确定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的情况下,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解锁响应,解锁响应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完成解锁。
从上述方法可以看出:在接收到用户对第一设备的唤醒操作后,第一设备可生成解锁请求,并将解锁请求发送至第二设备。接收到解锁请求后,第二设备可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第二设备可向第一设备发送解锁响应。接收到解锁响应后,第一设备可完成解锁。前述过程中,第二设备可自行检测第一设备是否满足解锁条件(即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若满足解锁条件(即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则通知第一设备完成解锁。由此可见,第二设备在对第一设备进行辅助解锁时,不需要用户向第二设备输入解锁信息,可由第二设备自行完成解锁条件的验证,可避免用户隐私泄露等安全问题的出现,从而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二设备基于解锁请求,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包括:第二设备基于解锁请求,检测第二设备检测第二设备是否朝向第一设备;在确定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的情况下,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解锁响应包括:在确定第二设备朝向第一设备的情况下,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解锁响应。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二设备基于解锁请求,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包括:第二设备基于解锁请求,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是否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在确定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的情况下,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解锁响应包括:在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的情况下,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解锁响应。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第二设备被第一设备授予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解锁权限用于允许第二设备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第二设备被第一设备撤销解锁权限。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设备解锁方法,该方法包括:基于用户对第一设备的唤醒操作,第一设备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在确定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的情况下,第一设备完成解锁。
从上述方法可以看出:在接收到用户对第一设备的唤醒操作后,第一设备可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第一设备可完成解锁。前述过程中,第一设备可自行检测第一设备是否满足解锁条件(即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若满足解锁条件(即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则自行完成解锁。由此可见,第一设备在借助第二设备进行解锁时,不需要用户输入任何解锁信息,可由第一设备自行完成解锁条件的验证,可避免用户隐私泄露等安全问题的出现,从而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设备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包括:第一设备检测第二设备是否朝向第一设备;在确定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的情况下,第一设备完成解锁包括:在确定第二设备朝向第一设备的情况下,第一设备完成解锁。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设备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包括:第一设备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是否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在确定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的情况下,第一设备完成解锁包括:在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的情况下,第一设备完成解锁。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在确定第二设备佩戴于用户身上,且第二设备已连接至第一设备的情况下,第一设备向用户提供接口;第一设备通过接口接收来自用户的权限配置请求;第一设备基于权限配置请求,向自身授予解锁权限,解锁权限用于允许第一设备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在确定第二设备佩戴于用户身上,第二设备已连接至第一设备,且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的情况下,第一设备向自身授予解锁权限,解锁权限用于允许第一设备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在确定第二设备未佩戴于用户身上的情况下,第一设备撤销自身具备的解锁权限。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设备,该设备作为第一设备,第一设备包括:生成模块,用于基于用户对第一设备的唤醒操作,生成解锁请求;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二设备发送解锁请求,解锁请求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解锁响应,解锁响应用于指示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解锁模块,用于基于解锁响应完成解锁。
从上述设备可以看出:在接收到用户对第一设备的唤醒操作后,第一设备可生成解锁请求,并将解锁请求发送至第二设备。接收到解锁请求后,第二设备可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第二设备可向第一设备发送解锁响应。接收到解锁响应后,第一设备可完成解锁。前述过程中,第二设备可自行检测第一设备是否满足解锁条件(即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若满足解锁条件(即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则通知第一设备完成解锁。由此可见,第二设备在对第一设备进行辅助解锁时,不需要用户向第二设备输入解锁信息,可由第二设备自行完成解锁条件的验证,可避免用户隐私泄露等安全问题的出现,从而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解锁请求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检测第二设备是否朝向第一设备,解锁响应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朝向第一设备。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解锁请求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是否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解锁响应用于指示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设备还包括:授权模块,用于:在确定第二设备佩戴于用户身上,且第二设备已连接至第一设备的情况下,向用户提供接口;通过接口接收来自用户的权限配置请求;基于权限配置请求,向第二设备授予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解锁权限用于允许第二设备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设备还包括:授权模块,用于在确定第二设备佩戴于用户身上,第二设备已连接至第一设备,且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的情况下,向第二设备授予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解锁权限用于允许第二设备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设备还包括:取消模块,用于在确定第二设备未佩戴于用户身上的情况下,撤销第二设备具备的解锁权限。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设备,该设备作为第二设备,第二设备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解锁请求;检测模块,用于基于解锁请求,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发送模块,用于在确定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的情况下,向第一设备发送解锁响应,解锁响应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完成解锁。
从上述设备可以看出:在接收到用户对第一设备的唤醒操作后,第一设备可生成解锁请求,并将解锁请求发送至第二设备。接收到解锁请求后,第二设备可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第二设备可向第一设备发送解锁响应。接收到解锁响应后,第一设备可完成解锁。前述过程中,第二设备可自行检测第一设备是否满足解锁条件(即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若满足解锁条件(即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则通知第一设备完成解锁。由此可见,第二设备在对第一设备进行辅助解锁时,不需要用户向第二设备输入解锁信息,可由第二设备自行完成解锁条件的验证,可避免用户隐私泄露等安全问题的出现,从而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检测模块,用于基于解锁请求,检测第二设备检测第二设备是否朝向第一设备;发送模块,用于在确定第二设备朝向第一设备的情况下,向第一设备发送解锁响应。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检测模块,用于基于解锁请求,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是否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发送模块,用于在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的情况下,向第一设备发送解锁响应。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二设备还包括:授权模块,用于被第一设备授予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解锁权限用于允许第二设备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二设备还包括:取消模块,用于被第一设备撤销解锁权限。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设备,该设备作为第一设备,第一设备包括:检测模块,用于基于用户对第一设备的唤醒操作,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解锁模块,用于在确定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的情况下,完成解锁。
从上述设备可以看出:在接收到用户对第一设备的唤醒操作后,第一设备可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第一设备可完成解锁。前述过程中,第一设备可自行检测第一设备是否满足解锁条件(即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若满足解锁条件(即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则自行完成解锁。由此可见,第一设备在借助第二设备进行解锁时,不需要用户输入任何解锁信息,可由第一设备自行完成解锁条件的验证,可避免用户隐私泄露等安全问题的出现,从而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第二设备是否朝向第一设备;解锁模块,用于在确定第二设备朝向第一设备的情况下,第一设备完成解锁。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检测模块,用于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是否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解锁模块,用于在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的情况下,第一设备完成解锁。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设备还包括:授权模块,用于:在确定第二设备佩戴于用户身上,且第二设备已连接至第一设备的情况下,向用户提供接口;通过接口接收来自用户的权限配置请求;基于权限配置请求,向自身授予解锁权限,解锁权限用于允许第一设备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设备还包括:授权模块,用于在确定第二设备佩戴于用户身上,第二设备已连接至第一设备,且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的情况下,向自身授予解锁权限,解锁权限用于允许第一设备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设备还包括:取消模块,用于在确定第二设备未佩戴于用户身上的情况下,撤销自身具备的解锁权限。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设备,该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存储有代码,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代码,当代码被执行时,该设备执行如第一方面、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第二方面、第二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多个指令,指令在由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执行时使得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实施如第一方面、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第二方面、第二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计算机程序产品存储有指令,指令在由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计算机实施如第一方面、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第二方面、第二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接收到用户对第一设备的唤醒操作后,第一设备可生成解锁请求,并将解锁请求发送至第二设备。接收到解锁请求后,第二设备可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第二设备可向第一设备发送解锁响应。接收到解锁响应后,第一设备可完成解锁。前述过程中,第二设备可自行检测第一设备是否满足解锁条件(即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若满足解锁条件(即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则通知第一设备完成解锁。由此可见,第二设备在对第一设备进行辅助解锁时,不需要用户向第二设备输入解锁信息,可由第二设备自行完成解锁条件的验证,可避免用户隐私泄露等安全问题的出现,从而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解锁控制系统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200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解锁方法的一个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解锁方法的另一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解锁方法的第一应用例的一个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解锁方法的第一应用例的另一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解锁方法的第一应用例的另一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解锁方法的第一应用例的另一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设备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设备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解锁方法及其相关设备,可避免用户隐私泄露等安全问题的出现,从而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这仅仅是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对相同属性的对象在描述时所采用的区分方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以便包含一系列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那些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单元。
终端设备的解锁方式通常是由用户向电子设备输入密码、指纹或面部信息等以实现解锁,此类解锁方式主要依赖于终端设备本身。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穿戴式设备进入用户的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用户对终端设备的不同解锁需求,利用穿戴式设备对终端设备进行辅助解锁的方式也应运而生。
为了便于说明,下文将终端设备(例如,手机、笔记本以及平板电脑等等)称为第一设备,将穿戴式设备称为第二设备。在分布式场景中,用户将其使用的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完成通信连接后,一旦用户唤醒第一设备,第一设备可向第二设备发送解锁请求。接收到解锁请求后,第二设备可获取用户输入的解锁信息(例如,用户在第一设备上设置的密码、图形、指纹以及面部信息等等),并对解锁信息进行验证。在验证通过后,第二设备可向第一设备发送解锁响应,以使得第一设备基于解锁响应完成自身的解锁。
然而,在第二设备对第一设备进行辅助解锁的过程中,用户向第二设备所输入的解锁信息,往往是用户所设置的密码、指纹或面部信息等等,此类信息涉及用户的隐私,可能存在用户隐私泄露等一系列安全问题。
进一步地,若第二设备为智能耳机、智能眼镜等头戴式设备,一旦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完成通信连接,第一设备则会直接授予第二设备针对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那么,一旦第二设备在用户身上,而用户的第一设备在他人手上,会导致他人也能解锁第一设备,也会导致用户隐私泄露。
更进一步地,用户在利用第二设备对第一设备进行辅助解锁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向第二设备输入解锁信息,由此可见,设备的辅助解锁过程需要用户付出较多的操作,会导致用户体验不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设备解锁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由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构成的解锁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解锁控制系统的一个结构示意图),解锁控制系统包括: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第一设备也可以称为主设备,第二设备也可以称为辅助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隶属于某一个用户,在分布式场景中(例如,智能家居场景、智能办公场景等等),第一设备通常为用户的便携式设备,包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笔记本等等,第二设备通常为用户的穿戴式设备,包含智能耳机、智能眼镜等头戴式设备,以及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戒指等手戴式设备。
在用户直接解锁第一设备后,可利用第一设备对第二设备进行一系列的认证,在认证通过后,第一设备可向第二设备授予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如此一来,当第二设备佩戴在用户身上时,用户可利用第二设备对第一设备进行辅助解锁(也可以称为间接解锁),此处先不对认证以及辅助解锁的过程进行展开。
进一步地,对于图1中的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通常可以是用户所使用的电子设备。为了便于了解用户所使用的电子设备,下文结合图2对电子设备作进一步的介绍(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200的一个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电子设备200包括:应用处理器201、微控制器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203、存储器205、调制解调器(modem)207、射频(radio frequency,RF)模块209、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简称Wi-Fi)模块211、蓝牙模块213、传感器214、定位模块250、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设备225等部件。这些部件可通过一根或多根通信总线或信号线进行通信。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中示出的硬件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的限定,电子设备2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下面结合图2对电子设备200的各个部件进行具体的介绍:
应用处理器201是电子设备200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总线连接电子设备200的各个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201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
存储器205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诸如图2所示的操作系统261和应用程序263。应用处理器201被配置用于执行存储器205中的计算机程序,从而实现该计算机程序定义的功能,例如应用处理器201执行操作系统261从而在电子设备200上实现操作系统的各种功能。存储器205还存储有除计算机程序之外的其他数据,诸如操作系统261和应用程序263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存储器205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一般包括内存和外存。内存包括但不限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高速缓存(cache)等。外存包括但不限于闪存(flash memory)、硬盘、光盘、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盘等。计算机程序通常被存储在外存上,处理器在执行计算机程序前会将该程序从外存加载到内存。
存储器205可以是独立的,通过总线与应用处理器201相连接;存储器205也可以和应用处理器201集成到一个芯片子系统。
MCU 203是用于获取并处理来自传感器214的数据的协处理器,MCU 203的处理能力和功耗小于应用处理器201,但具有“永久开启(always on)”的特点,可以在应用处理器201处于休眠模式时持续收集以及处理传感器数据,以极低的功耗保障传感器的正常运行。在一个实施例中,MCU203可以为sensor hub芯片。传感器214可以包括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具体地,光传感器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其中,环境光传感器可根据环境光线的明暗来调节显示器251的亮度,接近传感器可在电子设备200移动到耳边时,关闭显示屏的电源。作为运动传感器的一种,加速计传感器可检测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传感器214还可以包括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等其它传感器,在此不再赘述。MCU 203和传感器214可以集成到同一块芯片上,也可以是分离的元件,通过总线连接。
Modem 207以及射频模块209构成了电子设备200通信子系统,用于实现3GPP、ETSI等无线通信标准协议的主要功能。其中,Modem 207用于编解码、信号的调制解调、均衡等。射频模块209用于无线信号的接收和发送,射频模块209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耦合器、双工器等。射频模块209配合Modem 207实现无线通信功能。Modem 207可以作为单独的芯片,也可以与其他芯片或电路在一起形成系统级芯片或集成电路。这些芯片或集成电路可应用于所有实现无线通信功能的电子设备,包括:手机、电脑、笔记本、平板、路由器、可穿戴设备、汽车、家电设备等。
电子设备200还可以使用Wi-Fi模块211,蓝牙模块213等来进行无线通信。Wi-Fi模块211用于为电子设备200提供遵循Wi-Fi相关标准协议的网络接入,电子设备200可以通过Wi-Fi模块211接入到Wi-Fi接入点,进而访问互联网。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Wi-Fi模块211也可以作为Wi-Fi无线接入点,可以为其他电子设备提供Wi-Fi网络接入。蓝牙模块213用于实现电子设备200与其他电子设备(例如手机、智能手表等)之间的短距离通信。本申请实施例中的Wi-Fi模块211可以是集成电路或Wi-Fi芯片等,蓝牙模块213可以是集成电路或者蓝牙芯片等。
定位模块250用于确定电子设备200的地理位置。可以理解的是,定位模块250具体可以是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俄罗斯GLONASS等定位系统的接收器。
Wi-Fi模块211,蓝牙模块213和定位模块250分别可以是单独的芯片或集成电路,也可以集成到一起。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Wi-Fi模块211,蓝牙模块213和定位模块250可以集成到同一芯片上。在另一个实施例中,Wi-Fi模块211,蓝牙模块213、定位模块250以及MCU 203也可以集成到同一芯片中。
输入/输出设备225包括但不限于:显示器251、触摸屏253,以及音频电路255等等。
其中,触摸屏253可采集电子设备200的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事件(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控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在触摸屏253上或在触控屏触摸屏253附近的操作),并将采集到的触摸事件发送给其他器件(例如应用处理器201)。其中,用户在触摸屏253附近的操作可以称之为悬浮触控;通过悬浮触控,用户可以在不直接接触触摸屏253的情况下选择、移动或拖动目标(例如图标等)。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来实现触摸屏253。
显示器(也称为显示屏)251用于显示用户输入的信息或展示给用户的信息。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形式来配置显示器。触摸屏253可以覆盖在显示器251之上,当触摸屏253检测到触摸事件后,传送给应用处理器201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应用处理器201可以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显示器251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虽然在图2中,触摸屏253与显示器251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来实现电子设备200的输入和输出功能,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摸屏253与显示器251集成而实现手机200的输入和输出功能。另外,触摸屏253和显示器251可以以全面板的形式配置在电子设备200的正面,以实现无边框的结构。
音频电路255、扬声器226、麦克风217可提供用户与电子设备200之间的音频接口。音频电路209可将接收到的音频数据转换后的电信号,传输到扬声器213,由扬声器213转换为声音信号输出;另一方面,麦克风214将收集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由音频电路209接收后转换为音频数据,再通过Modem 207和射频模块209将音频数据发送给比如另一电子设备,或者将音频数据输出至存储器205以便进一步处理。
另外,电子设备200还可以具有指纹识别功能。例如,可以在电子设备200的背面(例如后置摄像头的下方)配置指纹采集器件,或者在电子设备200的正面(例如触摸屏253的下方)配置指纹采集器件。又例如,可以在触摸屏253中配置指纹采集器件来实现指纹识别功能,即指纹采集器件可以与触摸屏253集成在一起来实现电子设备200的指纹识别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该指纹采集器件配置在触摸屏253中,可以是触摸屏253的一部分,也可以以其他方式配置在触摸屏253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指纹采集器件的主要部件是指纹传感器,该指纹传感器可以采用任何类型的感测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光学式、电容式、压电式或超声波传感技术等。
进一步地,电子设备200搭载的操作系统261可以为
Figure BDA0004027126650000101
或者其它操作系统,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以搭载
Figure BDA0004027126650000102
操作系统的电子设备200为例,如图2所示,电子设备200从逻辑上可划分为硬件层、操作系统261,以及应用层。硬件层包括如上所述的硬件处理器201、微控制器单元205、Modem 207、Wi-Fi模块211、传感器214、定位模块250等硬件资源。应用层包括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比如应用程序263,应用程序263可以为社交类应用、电子商务类应用、浏览器等任意类型的应用程序。操作系统261作为硬件层和应用层之间的软件中间件,是管理和控制硬件与软件资源的计算机程序。
在一个实施例中,操作系统261包括内核,硬件抽象层(hardware abstractionlayer,HAL)、库和运行时(libraries and runtime)以及框架(framework)。其中,内核用于提供底层系统组件和服务,例如:电源管理、内存管理、线程管理、硬件驱动程序等;硬件驱动程序包括Wi-Fi驱动、传感器驱动、定位模块驱动等。硬件抽象层是对内核驱动程序的封装,向框架提供接口,屏蔽低层的实现细节。硬件抽象层运行在用户空间,而内核驱动程序运行在内核空间。
库和运行时也叫做运行时库,它为可执行程序在运行时提供所需要的库文件和执行环境。在一个实施例中,库与运行时包括安卓运行时(Android Runtime,ART),库,以及场景包运行时。ART是能够把应用程序的字节码转换为机器码的虚拟机或虚拟机实例。库是为可执行程序在运行时提供支持的程序库,包括浏览器引擎(比如webkit)、脚本执行引擎(比如JavaScript引擎)、图形处理引擎等。场景包运行时是场景包的运行环境,主要包括页面执行环境(page context)和脚本执行环境(script context),其中,页面执行环境通过调用相应的库解析html、css等格式的页面代码,脚本执行环境通过调用相应的功能库解析执行JavaScript等脚本语言实现的代码或可执行文件。
框架用于为应用层中的各个应用程序提供各种基础的公共组件和服务,比如,窗口管理、位置管理等等。在一个实施例中,框架可包括地理围栏服务,策略服务,通知管理器等等。
以上描述的操作系统261的各个组件的功能均可以由应用处理器201执行存储器205中存储的程序来实现。
为了进一步理解前述解锁控制系统的工作流程,下文结合图3对该工作流程作进一步的介绍。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解锁方法的一个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方法可通过如图1所示的系统实现,该方法包括:
301、第一设备对第二设备进行认证。
302、在认证成功后,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授予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解锁权限用于允许第二设备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本实施例中,在分布式场景中,某个用户拥有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为了令第二设备能够对第一设备进行辅助解锁,第一设备可提前对第二设备进行认证,从而判定是否可以向第二设备授予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
若认证成功,第一设备则向第二设备授予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具备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后,第二设备可对第一设备进行辅助解锁。若认证失败,第一设备则不向第二设备授予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故第一设备需借助用户的解锁信息完成解锁。
具体地,第一设备可通过多种方式来对第二设备进行认证:
(1)第一设备可检测第二设备是否连接至第一设备,第二设备是否佩戴于用户身上,且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是否满足其余解锁情况(例如,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之间的距离是否小于预设的距离阈值,又如,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之间的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等等)。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通常是无线连接,例如,蓝牙连接、wifi连接等等。
若第二设备已连接至第一设备,第二设备佩戴于用户身上,且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满足其余解锁情况,第一设备则向用户提供接口,该接口可提示用户来确认是否向第二设备授予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例如,设用户拥有智能手机以及智能眼镜这两个设备。在确定智能眼镜已连接至智能手机,且智能眼镜佩戴于用户身上,且智能眼镜位于智能手机的附近后,智能手机可向用户显示一个用户界面(即前述的接口),用户界面可向用户展示一个通知窗口,通知窗口显示有“已检测到智能眼镜,是否对智能眼镜配置智能手机的解锁权限”等通知内容,且通知窗口包含“配置”以及“不配置”两个选项,这两个选项分别在通知窗口中所占据的两个区域可供用户点击。
用户确认可向第二设备授权后,则向第一设备所提供的接口输入权限配置请求,以使得第一设备通过接口接收来自用户的权限配置请求。接收到权限配置请求后,第一设备基于权限配置请求可确定针对第二设备的认证成功,故第一设备可向第二设备授予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具备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后,第二设备则可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以基于检测结果来对第一设备进行辅助解锁。依旧如上述例子,用户点击“配置”选项后,通知窗口可生成权限配置请求,并发送至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接收到权限配置请求后,智能手机可基于该请求向智能眼镜授予自身的解锁权限。如此一来,智能眼镜可对智能手机进行辅助解锁。
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不满足前述多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条件,第一设备可直接确定针对第二设备的认证失败,第一设备则不向第二设备授予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故第一设备需借助用户的解锁信息完成解锁。
(2)第一设备可检测第二设备是否连接至第一设备,第二设备是否佩戴于用户身上,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且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是否满足其余解锁情况(例如,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之间的距离是否小于预设的距离阈值,又如,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之间的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等等)。
若第二设备已连接至第一设备,第二设备佩戴于用户身上,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且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满足其余解锁情况,第一设备可直接确定针对第二设备的认证成功,第一设备则向第二设备授予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具备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后,第二设备则可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以基于检测结果来对第一设备进行辅助解锁。
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不满足前述多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条件,第一设备可直接确定针对第二设备的认证失败,第一设备则不向第二设备授予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故第一设备需借助用户的解锁信息完成解锁。
更具体地,第一设备可通过多种方式来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2.1)第一设备可检测第二设备是否朝向第一设备,若第二设备朝向第一设备,第一设备可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若第二设备未朝向第一设备,第一设备可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不存在交互关系。依旧如上述例子,智能手机可向智能眼镜发送至少两个测试信号,智能眼镜可基于测试信号到达的时间差,计算测试信号与智能眼镜之间的角度,也就是智能手机与智能眼镜之间的角度,并反馈给智能手机。那么,若该角度位于预设的取值范围内(该范围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此处不做限制),智能手机可确定智能眼镜朝向智能手机,即智能眼镜与智能手机之间存在交互关系,若该角度位于预设的取值范围外,智能手机可确定智能眼镜未朝向智能手机,即智能眼镜与智能手机之间不存在交互关系。
(2.2)第一设备可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是否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第一设备可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不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第一设备可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不存在交互关系。例如,设用户拥有智能手机以及智能手表这两个设备。智能手机可提示用户执行一个动作,比如,向某个方向晃动或摇一摇,若智能手机(通过运动传感器等等)检测到自身与智能手表往相同的方向运动,说明用户的某一只手同时持有智能手机并佩戴有智能手表,故智能手机可确定二者具有相同的运动趋势,即智能手表与智能手机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又如,智能手机可(通过运动传感器等等)检测用户佩戴有智能手表的手,是否以触控、点击等方式来操作智能手机,若是,智能手机可直接确定智能手表与智能手机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再如,若智能手机(通过运动传感器等等)检测到自身与智能手表在靠近对方,说明用户准备使用佩戴有智能手表的手来操作智能手机,故智能手机可确定二者具有相互靠拢的运动趋势,即智能手表与智能手机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等等。
303、基于用户对第一设备的唤醒操作,第一设备生成解锁请求。
304、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解锁请求。
完成针对第二设备的授权后,若用户对第一设备执行了唤醒操作,第一设备可响应于来自用户的唤醒操作,从而生成解锁请求。得到解锁请求后,第一设备可将解锁请求发送至第二设备。
305、第二设备基于解锁请求,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306、在确定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的情况下,第二设备向第一设备发送解锁响应。
307、第一设备基于解锁响应完成解锁。
得到解锁请求后,第二设备基于解锁请求,可确定需要对第一设备进行辅助解锁。那么,第二设备可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第二设备可生成解锁响应,并将解锁响应发送至第一设备。得到解锁响应后,第一设备基于解锁响应,可确定需要对自身进行解锁。那么,第一设备可自行完成解锁,以供用户使用。
具体地,第二设备可通过多种方式来对第一设备进行辅助解锁:
(1)得到解锁请求后,第二设备基于解锁请求可检测第二设备是否朝向第一设备,若第二设备朝向第一设备,第二设备可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并相应生成解锁响应,再将解锁响应发送至第一设备,以使得第一设备基于解锁响应完成解锁。依旧如上述例子,智能手机对智能眼镜进行授权后,一旦智能手机被用户唤醒,智能手机可向智能眼镜发送解锁请求。基于该请求,智能眼镜可通知智能手机向智能眼镜发送至少两个测试信号,智能眼镜可基于测试信号到达的时间差,计算测试信号与智能眼镜之间的角度,也就是智能手机与智能眼镜之间的角度。那么,若该角度位于预设的取值范围内,智能眼镜可确定智能眼镜朝向智能手机,即智能眼镜与智能手机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并相应生成解锁响应,反馈给智能手机,以使得智能手机基于解锁响应实现解锁。
(2)得到解锁请求后,第二设备基于解锁请求可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是否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第二设备可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并相应生成解锁响应,再将解锁响应发送至第一设备,以使得第一设备基于解锁响应完成解锁。依旧如上述例子,智能手机对智能手表进行授权后,一旦智能手机被用户唤醒,智能手机可向智能手表发送解锁请求。基于该请求,智能手表可提示用户执行一个动作,比如,向某个方向晃动或摇一摇,若智能手表检测到自身与智能手机往相同的方向运动,说明用户的某一只手同时持有智能手机并佩戴有智能手表,故智能手表可确定二者具有相同的运动趋势,即智能手表与智能手机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并相应生成解锁响应,反馈给智能手机,以使得智能手机基于解锁响应实现解锁。又如,智能手机对智能手表进行授权后,一旦智能手机被用户唤醒,智能手机可向智能手表发送解锁请求。基于该请求,智能手表可检测用户佩戴有智能手表的手,是否以触控、点击等方式来操作智能手机,若是,智能手表可直接确定智能手表与智能手机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并相应生成解锁响应,反馈给智能手机,以使得智能手机基于解锁响应实现解锁。
进一步地,若第一设备检测到第二设备未佩戴于用户身上,也就是第二设备被用户取下,第一设备可撤销第二设备所具备的解锁权限,那么,后续第二设备则不能对第一设备进行辅助解锁。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接收到用户对第一设备的唤醒操作后,第一设备可生成解锁请求,并将解锁请求发送至第二设备。接收到解锁请求后,第二设备可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第二设备可向第一设备发送解锁响应。接收到解锁响应后,第一设备可完成解锁。前述过程中,第二设备可自行检测第一设备是否满足解锁条件(即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若满足解锁条件(即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则通知第一设备完成解锁。由此可见,第二设备在对第一设备进行辅助解锁时,不需要用户向第二设备输入解锁信息,可由第二设备自行完成解锁条件的验证,可避免用户隐私泄露等安全问题的出现,从而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
进一步地,无论第二设备为智能耳机、智能眼镜等头戴式设备,还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手戴式设备,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完成通信连接,并确认第二设备佩戴于用户身上后,第一设备则先第二设备进行认证,认证通过后才会授予第二设备针对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如此一来,若用户的第一设备在他人手上,可防止他人解锁第一设备,可进一步防止用户隐私泄露。
更进一步地,用户在利用第二设备对第一设备进行辅助解锁的过程中,不需要向第二设备输入解锁信息,由此可见,设备的辅助解锁过程可高度自动化,不需要用户付出较多的操作,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解锁方法的另一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包括:
401、第一设备对第二设备进行认证。
402、在认证成功后,第一设备向自身授予解锁权限,解锁权限用于允许第一设备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本实施例中,在分布式场景中,某个用户拥有第一设备以及第二设备。为了令第一设备能够自行借助第二设备完成解锁,第一设备可提前对第二设备进行认证,从而判定是否可以向自身授予新的解锁权限。
若认证成功,第一设备则向自身授予新的解锁权限,具备该解锁权限后,第一设备可自行借助第二设备完成解锁。若认证失败,第一设备则不向自身授予新的解锁权限,故第一设备需借助用户的解锁信息完成解锁。
具体地,第一设备可通过多种方式来对第二设备进行认证:
(1)第一设备可检测第二设备是否连接至第一设备,第二设备是否佩戴于用户身上,且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是否满足其余解锁情况(例如,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之间的距离是否小于预设的距离阈值,又如,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之间的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等等)。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通常是无线连接,例如,蓝牙连接、wifi连接等等。
若第二设备已连接至第一设备,第二设备佩戴于用户身上,且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满足其余解锁情况,第一设备则向用户提供接口,该接口可提示用户来确认是否向第一设备授予解锁权限。
用户确认可向第一设备授权后,则向第一设备所提供的接口输入权限配置请求,以使得第一设备通过接口接收来自用户的权限配置请求。接收到权限配置请求后,第一设备基于权限配置请求可确定针对第二设备的认证成功,故第一设备可向自身授予解锁权限。具备解锁权限后,第一设备则可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以基于检测结果来对自身进行解锁。
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不满足前述多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条件,第一设备可直接确定针对第二设备的认证失败,第一设备则不向自身授予解锁权限,故第一设备需借助用户的解锁信息完成解锁。
(2)第一设备可检测第二设备是否连接至第一设备,第二设备是否佩戴于用户身上,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且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是否满足其余解锁情况(例如,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之间的距离是否小于预设的距离阈值,又如,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之间的信号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等等)。
若第二设备已连接至第一设备,第二设备佩戴于用户身上,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且第二设备和第一设备满足其余解锁情况,第一设备可直接确定针对第二设备的认证成功,第一设备则向自身授予解锁权限。具备解锁权限后,第一设备则可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以基于检测结果来对自身进行解锁。
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不满足前述多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条件,第一设备可直接确定针对第二设备的认证失败,第一设备则不向自身授予解锁权限,故第一设备需借助用户的解锁信息完成解锁。
更具体地,第一设备可通过多种方式来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2.1)第一设备可检测第二设备是否朝向第一设备,若第二设备朝向第一设备,第一设备可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若第二设备未朝向第一设备,第一设备可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不存在交互关系。
(2.2)第一设备可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是否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第一设备可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不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第一设备可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不存在交互关系。
403、基于用户对第一设备的唤醒操作,第一设备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404、在确定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的情况下,第一设备完成解锁。
完成针对自身的授权后,若用户对第一设备执行了唤醒操作,第一设备可响应于来自用户的唤醒操作,从而可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第一设备可自行完成解锁,以供用户使用。
具体地,第一设备可通过多种方式来对自身进行解锁:
(1)第一设备可检测第二设备是否朝向第一设备,若第二设备朝向第一设备,第一设备可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并完成解锁。
(2)第一设备可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是否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第一设备可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并完成解锁。
进一步地,若第一设备检测到第二设备未佩戴于用户身上,也就是第二设备被用户取下,第一设备可撤销自身所具备的解锁权限,那么,后续第一设备则不能对利用第二设备来完成解锁。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接收到用户对第一设备的唤醒操作后,第一设备可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第一设备可完成解锁。前述过程中,第一设备可自行检测第一设备是否满足解锁条件(即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若满足解锁条件(即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则自行完成解锁。由此可见,第一设备在借助第二设备进行解锁时,不需要用户输入任何解锁信息,可由第一设备自行完成解锁条件的验证,可避免用户隐私泄露等安全问题的出现,从而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
为了进一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解锁方法,下文结合两个具体应用例对该方法作进一步的介绍。如图5至图8所示(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解锁方法的第一应用例的一个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解锁方法的第一应用例的另一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解锁方法的第一应用例的另一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解锁方法的第一应用例的另一示意图),该方法的第一应用例包括:
(1)当用户每次配戴智能眼镜时,智能眼镜通过蓝牙连接到智能手机。在智能手机完成解锁时,且用户的头部朝向智能手机时,则智能手机可授予智能眼镜高级权限,例如,消息内容展示、辅助解锁等等,如图5所示。
(2)完成授权后,用户保持智能眼镜的配戴状态,就可以通过智能眼镜来辅助解锁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端触发解锁流程,即便是用户戴了口罩的状态下,只要智能眼镜未被摘下,也可通过头部朝向正确等各种信息辅助快捷解锁智能手机,如图6所示。
(3)在一些特定的场景下,他人有可能会用到用户的智能手机,当他人触发辅助解锁流程时,即使用户佩戴着智能眼镜,因为智能眼镜的朝向并未对这智能手机的屏幕,故不会完成辅助解锁,如图7所示。
(4)在用户取消佩戴智能眼镜后,智能手机断开与智能眼镜的连接,此时智能眼镜则被取消辅助解锁权限,如图8所示。
该方法的第二应用例包括:
(1)智能手表佩戴在用户手上后,会连接到智能手机,如果智能手机已经解锁,则检测设备用户佩戴智能手表的手是否是正在握持智能手机或者在与智能手机进行交互,如果是,则可授予智能手表高级权限,如消息内容展示、辅助解锁等等。
(2)完成授权后,用户保持智能手表的配戴状态,就可以通过智能手表辅助解锁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端触发解锁流程,即便是用户戴了口罩的状态下,智能手表只要未被摘下,也可通过佩戴智能手表的手是否是正在握持智能手机或者在与智能手机进行交互等信息快速解锁智能手机。
(3)智能手表被用户从手上取下以后,智能手表则被取消辅助解锁权限。
以上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解锁方法所进行的详细介绍,以下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设备进行介绍。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设备的一个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第一设备包括:
生成模块901,用于基于用户对第一设备的唤醒操作,生成解锁请求;
发送模块902,用于向第二设备发送解锁请求,解锁请求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接收模块903,用于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解锁响应,解锁响应用于指示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
解锁模块904,用于基于解锁响应完成解锁。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接收到用户对第一设备的唤醒操作后,第一设备可生成解锁请求,并将解锁请求发送至第二设备。接收到解锁请求后,第二设备可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第二设备可向第一设备发送解锁响应。接收到解锁响应后,第一设备可完成解锁。前述过程中,第二设备可自行检测第一设备是否满足解锁条件(即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若满足解锁条件(即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则通知第一设备完成解锁。由此可见,第二设备在对第一设备进行辅助解锁时,不需要用户向第二设备输入解锁信息,可由第二设备自行完成解锁条件的验证,可避免用户隐私泄露等安全问题的出现,从而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解锁请求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检测第二设备是否朝向第一设备,解锁响应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朝向第一设备。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解锁请求用于指示第二设备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是否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解锁响应用于指示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设备还包括:授权模块,用于:在确定第二设备佩戴于用户身上,且第二设备已连接至第一设备的情况下,向用户提供接口;通过接口接收来自用户的权限配置请求;基于权限配置请求,向第二设备授予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解锁权限用于允许第二设备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设备还包括:授权模块,用于在确定第二设备佩戴于用户身上,第二设备已连接至第一设备,且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的情况下,向第二设备授予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解锁权限用于允许第二设备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设备还包括:取消模块,用于在确定第二设备未佩戴于用户身上的情况下,撤销第二设备具备的解锁权限。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设备的一个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第二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1001,用于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解锁请求;
检测模块1002,用于基于解锁请求,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发送模块1003,用于在确定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的情况下,向第一设备发送解锁响应,解锁响应用于指示第一设备完成解锁。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接收到用户对第一设备的唤醒操作后,第一设备可生成解锁请求,并将解锁请求发送至第二设备。接收到解锁请求后,第二设备可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第二设备可向第一设备发送解锁响应。接收到解锁响应后,第一设备可完成解锁。前述过程中,第二设备可自行检测第一设备是否满足解锁条件(即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若满足解锁条件(即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则通知第一设备完成解锁。由此可见,第二设备在对第一设备进行辅助解锁时,不需要用户向第二设备输入解锁信息,可由第二设备自行完成解锁条件的验证,可避免用户隐私泄露等安全问题的出现,从而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检测模块1002,用于基于解锁请求,检测第二设备检测第二设备是否朝向第一设备;发送模块1003,用于在确定第二设备朝向第一设备的情况下,向第一设备发送解锁响应。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检测模块1002,用于基于解锁请求,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是否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发送模块1003,用于在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的情况下,向第一设备发送解锁响应。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二设备还包括:授权模块,用于被第一设备授予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解锁权限用于允许第二设备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二设备还包括:取消模块,用于被第一设备撤销解锁权限。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第二设备包括:
检测模块1101,用于基于用户对第一设备的唤醒操作,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解锁模块1102,用于在确定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的情况下,完成解锁。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接收到用户对第一设备的唤醒操作后,第一设备可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若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第一设备可完成解锁。前述过程中,第一设备可自行检测第一设备是否满足解锁条件(即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若满足解锁条件(即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则自行完成解锁。由此可见,第一设备在借助第二设备进行解锁时,不需要用户输入任何解锁信息,可由第一设备自行完成解锁条件的验证,可避免用户隐私泄露等安全问题的出现,从而有效保护用户的隐私。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检测模块1101,用于检测第二设备是否朝向第一设备;解锁模块1102,用于在确定第二设备朝向第一设备的情况下,第一设备完成解锁。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检测模块1101,用于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是否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解锁模块1102,用于在确定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的情况下,第一设备完成解锁。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设备还包括:授权模块,用于:在确定第二设备佩戴于用户身上,且第二设备已连接至第一设备的情况下,向用户提供接口;通过接口接收来自用户的权限配置请求;基于权限配置请求,向自身授予解锁权限,解锁权限用于允许第一设备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设备还包括:授权模块,用于在确定第二设备佩戴于用户身上,第二设备已连接至第一设备,且第二设备与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的情况下,向自身授予解锁权限,解锁权限用于允许第一设备检测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第一设备还包括:取消模块,用于在确定第二设备未佩戴于用户身上的情况下,撤销自身具备的解锁权限。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装置各模块/单元之间的信息交互、执行过程等内容,由于与本申请方法实施例基于同一构思,其带来的技术效果与本申请方法实施例相同,具体内容可参考本申请实施例前述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叙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涉及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用于进行信号处理的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图3或图4所示的方法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涉及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存储有指令,该指令在由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图3或图4所示的方法。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Claims (23)

1.一种设备解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用户对所述第一设备的唤醒操作,所述第一设备生成解锁请求;
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解锁请求,所述解锁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检测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设备的解锁响应,所述解锁响应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
所述第一设备基于所述解锁响应完成解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检测所述第二设备是否朝向所述第一设备,所述解锁响应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朝向所述第一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检测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是否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所述解锁响应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所述第二设备佩戴于所述用户身上,且所述第二设备已连接至所述第一设备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用户提供接口;
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接口接收来自所述用户的权限配置请求;
所述第一设备基于所述权限配置请求,向所述第二设备授予所述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所述解锁权限用于允许所述第二设备检测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所述第二设备佩戴于所述用户身上,所述第二设备已连接至所述第一设备,且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授予所述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所述解锁权限用于允许所述第二设备检测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所述第二设备未佩戴于所述用户身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撤销所述第二设备具备的所述解锁权限。
7.一种设备解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解锁请求;
所述第二设备基于所述解锁请求,检测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在确定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解锁响应,所述解锁响应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完成解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基于所述解锁请求,检测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基于所述解锁请求,检测所述第二设备检测所述第二设备是否朝向所述第一设备;
所述在确定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解锁响应包括:
在确定所述第二设备朝向所述第一设备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解锁响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设备基于所述解锁请求,检测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基于所述解锁请求,检测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是否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
所述在确定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解锁响应包括:
在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的情况下,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解锁响应。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被所述第一设备授予所述第一设备的解锁权限,所述解锁权限用于允许所述第二设备检测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被所述第一设备撤销所述解锁权限。
12.一种设备解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用户对所述第一设备的唤醒操作,所述第一设备检测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在确定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完成解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检测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检测所述第二设备是否朝向所述第一设备;
所述在确定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完成解锁包括:
在确定所述第二设备朝向所述第一设备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完成解锁。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检测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检测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是否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
所述在确定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完成解锁包括:
在确定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具有相关联的运动趋势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完成解锁。
15.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所述第二设备佩戴于所述用户身上,且所述第二设备已连接至所述第一设备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用户提供接口;
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接口接收来自所述用户的权限配置请求;
所述第一设备基于所述权限配置请求,向自身授予解锁权限,所述解锁权限用于允许所述第一设备检测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16.根据权利要求12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所述第二设备佩戴于所述用户身上,所述第二设备已连接至所述第一设备,且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向自身授予解锁权限,所述解锁权限用于允许所述第一设备检测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所述第二设备未佩戴于所述用户身上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设备撤销自身具备的所述解锁权限。
18.一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作为第一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包括:
生成模块,用于基于用户对所述第一设备的唤醒操作,生成解锁请求;
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所述解锁请求,所述解锁请求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检测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二设备的解锁响应,所述解锁响应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
解锁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解锁响应完成解锁。
19.一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作为第二设备,所述第二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设备的解锁请求;
检测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解锁请求,检测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发送模块,用于在确定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解锁响应,所述解锁响应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完成解锁。
20.一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作为第一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基于用户对所述第一设备的唤醒操作,检测所述第一设备与所述第二设备之间是否存在交互关系;
解锁模块,用于在确定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之间存在交互关系的情况下,完成解锁。
21.一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代码,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执行所述代码,当所述代码被执行时,所述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7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22.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多个指令,所述指令在由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实施权利要求1至17任一所述的方法。
23.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存储有指令,所述指令在由计算机执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实施权利要求1至17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211712730.5A 2022-12-29 2022-12-29 一种设备解锁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Pending CN11609567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12730.5A CN116095672A (zh) 2022-12-29 2022-12-29 一种设备解锁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12730.5A CN116095672A (zh) 2022-12-29 2022-12-29 一种设备解锁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95672A true CN116095672A (zh) 2023-05-09

Family

ID=86198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712730.5A Pending CN116095672A (zh) 2022-12-29 2022-12-29 一种设备解锁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9567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27809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of mobile terminal, storage medium and mobile terminal
KR102483832B1 (ko) 생체 정보 기반 인증을 이용한 전자 장치들 간 연결 방법 및 장치
JP6997343B2 (ja) 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またはアプリケーション機能を迅速に開くための方法、および端末
JP6060267B2 (ja) 端末のロック解除処理方法、装置、端末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US9767338B2 (en) Method for identifying fingerpri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of
CN110753928B (zh) 控制应用程序的许可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KR102370678B1 (ko) 전자 장치의 터치 센싱 모듈 제어 방법 및 전자 장치, 전자 장치에 구비된 터치 센싱 모듈의 동작 방법 및 터치 센싱 모듈
US10558840B2 (en)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3914646A (zh) 触摸事件处理方法和实现所述方法的便携式设备
KR102208430B1 (ko) 지문 센서의 전원을 제어하는 방법과 이를 수행하는 지문 처리 장치 및 전자 장치
CN108235767B (zh) 一种支付应用的隔离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7422860B (zh) 基于黑屏手势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移动终端
EP3514712B1 (en) Fingerprint collection method and terminal
CN108737638B (zh) 应用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AU2022201487B2 (en) Authentication window display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9416800A (zh) 一种移动终端的认证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6940940B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解锁终端设备的方法及通信系统
WO2018223402A1 (zh) 功能控制方法及终端
EP3021250B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suggesting response manual in occurrence of denial
CN108710806B (zh) 一种终端解锁方法、移动终端
KR102305245B1 (ko) 스마트 밴드를 이용한 사용자 인증방법
KR20140114263A (ko) 어플리케이션 인증 방법 및 이를 구현하는 전자 장치
WO2018156364A1 (en) Validating human input devices when connected to a computer
CN116095672A (zh) 一种设备解锁方法及其相关设备
CN110502302A (zh) 应用程序界面的控制方法、终端设备和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