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94860A - 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及系统、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及系统、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94860A
CN116094860A CN202111316091.6A CN202111316091A CN116094860A CN 116094860 A CN116094860 A CN 116094860A CN 202111316091 A CN202111316091 A CN 202111316091A CN 116094860 A CN116094860 A CN 1160948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distributed
appliances
appliance
allo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1609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雄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1609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94860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29533 priority patent/WO2023078350A1/zh
Priority to EP22889371.5A priority patent/EP4254878A1/en
Publication of CN1160948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94860A/zh
Priority to US18/220,793 priority patent/US20230353454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H04L41/084Configuration by using pre-existing information, e.g. using templates or copying from other elements
    • H04L41/0846Configuration by using pre-existing information, e.g. using templates or copying from other elements based on copy from other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2803Home automation networks
    • H04L12/2807Exchanging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on appliance services in a home automation network
    • H04L12/2809Exchanging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on appliance services in a home automation network indicating that an appliance service is present in a home automation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2803Home automation networks
    • H04L12/2807Exchanging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on appliance services in a home automation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H04L41/0806Configuration setting for initial configuration or provisioning, e.g. plug-and-p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及系统、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该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包括:接收配网请求,确定配网家电,其中,配网家电包括待配网家电及至少两个已配网家电;获取已配网家电的环境信息,并基于环境信息将待配网家电分配给对应的已配网家电;利用已配网家电对其分配的待配网家电进行配网。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家电设备的配网效率。

Description

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及系统、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物联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及系统、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智能家居场景中通常有多个需要接入网络的家电设备,用户需要单独对每台家电设备进行配网,操作重复且耗时,配网效率低,给用户造成了不便捷感。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及系统、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以提高家电设备的配网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该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包括:接收配网请求,确定配网家电,其中,配网家电包括待配网家电及至少两个已配网家电;获取已配网家电的环境信息,并基于环境信息将待配网家电分配给对应的已配网家电;利用已配网家电对其分配的待配网家电进行配网。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家电设备的配网系统。该家电设备的配网系统包括:终端,用于产生配网请求;云端,与终端通信连接,用于接收配网请求,确定配网家电,其中,配网家电包括待配网家电及至少两个已配网家电;云端进一步用于获取已配网家电的环境信息,并基于环境信息将待配网家电分配给对应的已配网家电;云端进一步用于利用已配网家电对其分配的待配网家电进行配网。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相互耦接的存储器和处理器,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数据,以实现上述任一项的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数据,程序数据能够被执行以实现上述任一项的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先确定待配网家电及已配网家电,然后基于已配网家电的环境信息将待配网家电分配至对应的已配网家电,最后利用已配网家电对其分配的待配网家电进行配网。通过这种方式,本申请利用已配网家电对其分配的待配网家电进行配网,能够对多个待配网家电进行同步批量配网,能够提高待配网家电的配网效率;同时,本申请基于已配网家电的环境信息将待配网家电分配给已配网家电,能够保证将待配网家电合理的分配至对应的已配网家电,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待配网家电的配网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中步骤S11的具体流程示意图;
图3是图1实施例中步骤S12的具体流程示意图;
图4是图1实施例中步骤S13的具体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配网家电及网络设备的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实施例中步骤S32的具体流程示意图;
图7是图1实施例中步骤S12的具体流程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配网家电及网络设备的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9图7实施例中步骤S72的具体流程示意;
图10是本申请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家电设备的配网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实施例的信息交互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计算机存储介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申请首先提出一种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如图1所示,图1是本申请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接收配网请求,确定配网家电,其中,配网家电包括待配网家电及至少两个已配网家电。
本实施例可以采用面向连接的配网方式;面向连接依赖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显示通信和阻塞以管理双方的数据传输。网络系统需要在发送方与接收方之间发送数据之前先建立连接的一种特性。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保证配网过程的可靠性。
配网家电是指在智能家居系统中能够通过网络连接进行智能控制的家电设备。其中,已配网家电是在本次配网执行之前,已通过网络连接实现智能控制的家电设备,即已经与用户终端(控制家电设备的终端)进行了绑定,能够收发用户终端的配网信息,即具备配网能力的家电设备;待配网家电是在本次配网执行之前,未与用户终端绑定,且需要通过用户终端进行网络控制的家电设备。
可选地,本实施例可以通过如图2所示的方法实现步骤S11,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步骤S21至步骤S23。
步骤S21:接收配网请求,获取具备配网能力的已配网家电。
用户终端可以通过APP向云端发起配网请求,该配网请求包括用户终端的标识信息及请求指令;云端接收配网请求,查询并获取与该标识信息对应的具备配网能力的已配网家电。例如,云端基于该标识信息获取用户终端的用户账号,并查找该用户账号下已绑定(具备配网能力)的家电设备为已配网家电。或者用户终端的标识信息为用户账户。
步骤S22:将配网请求下发给已配网家电,以使已配网家电获取其配网范围内的待配网家电。
由上述分析可知,具备配网能力的已入网的家电设备为已配网家电,云端将配网请求下发给已配网家电;已配网家电接收到云端的配网请求,空口扫描附近的热点,将扫描到的热点对应的家电设备的设备信息反馈给云端;云端基于已配网家电的设备信息及反馈的家电设备的设备信息确定待配网家电。
已配网家电获取其配网范围(能通过热点传输配网信息)内的待配网家电,例如已配网家电获取携带一系列热点名称前缀的家电设备,或者获取广播的beacon携带特定厂商信息的家电设备为待配网家电。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已配网家电还可以通过其它近场通信方式获取其配网范围内的待配网家电,例如红外、蓝牙等方式。
已配网家电进一步将其获取的待配网家电的设备信息,例如设备名称、ID或者其它标识信息等反馈给云端。
其中,已配网家电获取的热点可能包含其它已配网家电的热点,云端可以根据已配网家电的设备信息从反馈的待配网家电中删除已配网家电,以确定最终的待配网家电。
步骤S23:向用户推送待配网家电,并获取用户从推送的待配网家电中选择的待配网家电为本次配网的待配网家电。
云端进一步将确定的待配网家电的设备信息推送给用户终端,用户可以通过用户终端的APP查看云端推送的待配网家电;用户在APP上从推送的待配网家电中选择需要配网的待配网家电,并形成待配网家电列表,并将该待配网家电列表上报给云端。
传统的家电配网方式包括:1)单个家电设备逐一配网,操作繁琐,体验差,效率低;2)通过广播方式进行批量配网,无法具体选择需要配置的家电设备,配网过程不可控。
而本实施例的配网方式,可以根据已配网家电获取到待配网家电,用户可以通过APP在待配网家电中选择具体的需要批量配网的待配网家电,可以灵活选择所需配网的家电设备进行配网,用户体验更好。
步骤S12:获取已配网家电的环境信息,并基于环境信息将待配网家电分配给对应的已配网家电。
该环境信息包括信号强度。已配网家电将自身连接的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中继器或者网关等的信号强度、已配网家电扫描获取的各个待配网家电的信号强度及待配网家电的热点信息上传到云端;云端收到多个(至少两个)已配网家电上报的待配网家电及信号强度将待配网家电分配给对应的已配网家电。
本实施例通过已配网家电自动发现周围的待配网家电,并且将自身携带的配网信息(如家庭路由信息)共享给待配网家电,让待配网家电绑定到共享配网信息的用户账号下,使得待配网家电与用户终端进行网络通信,能够提高重复配网的用户体验。
同时,本实施例通过云端对待配网家电进行分配,能够让多个已配网家电协同工作,可以更快完成待配网家电入网,且每一个已配网家电能够对其分配的多个待配网家电进行批量配网,能够提高配网效率。
在一应用场景中,不同的已配网家电与不同的网络设备连接,对此,本实施例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的方法实现步骤S12。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步骤S31至步骤S33。
步骤S31:获取已配网家电监听到的网络设备的第一信号强度、监听到的其它已配网家电的第二信号强度、监听到的待匹配设备的第三信号强度。
具体地,获取已配网家电监听到的网络设备的第一热点信号强度、该已配网家电监听到的其它已配网家电的第二热点信号强度、已配网家电监听到的待匹配设备的第三热点信号强度。
可以控制已配网家电进入混杂监听模式,监听空气中的无线包来获取对应的热点信号强度。
步骤S32:基于第一信号强度、第二信号强度及第三信号强度确定待配网家电分配至已配网家电的优先级。
云端基于第一热点信号强度、第二热点信号强度及第三热点信号强度可以确定智能家居系统中各已配网家电、待配网家电及网络设备之间的信号传输距离,因此基于上述热点信号强度确定待配网家电分配至已配网家电的优先级,能够提高配网的合理性,提高配网效率。
步骤S33:基于优先级将待配网家电分配给对应的已配网家电。
待配网家电与网络设备之间的距离越短,其分配至该网络设备对应(通过该网络设备入网)的已配网家电的优先级越高,能够保证将待配网家电连接最近的网络设备。
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信噪比、无线链路传输速率或者带宽等环境信息确定待配网家电分配至已配网家电的优先级。
步骤S13:利用已配网家电对其分配的待配网家电进行配网。
可选地,本实施例可以通过如图4所示的方法实现步骤S13。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步骤S41至步骤S43。
步骤S41:将配网请求及分配的待配网家电的设备信息下发给已配网家电,以使已配网家电基于配网请求与其分配的待配网家电连接。
云端已将用户终端上传的已确定配网的待配网家电分配至对应的已配网家电;云端将用户终端上传的配网请求及分配的待配网家电的设备信息下发给已配网家电,已配网家电与其分配的待配网家电的热点进行连接(或其它近场通信连接)。
进一步地,已配网家电产生配网随机数,并将配网随机数及记录的家庭路由器信息下发给分配的待配网家电;分配的待配网家电登录成功,向云端上报从已配网家电获取的配网随机数;已配网家电下发完成后,向云端返回各分配的待配网家电的配网结果及其生成的配网随机数。
步骤S42:将已配网家电反馈的配网随机数与待配网家电反馈的配网随机数进行校验。
云端对已配网家电反馈的配网随机数与待配网家电反馈的配网随机数进行校验,以确定该已配网家电与该待配网家电是否对应,即该待配网家电是否是该已配网家电对应的用户终端要配网的待配网家电。
步骤S43:响应于校验成功,将待配网家电与已配网家电对应的账号绑定。
由上述分析,已配网家电已经与账号(可以是用户的账号,也可以是用户终端的账号)绑定,能够实现用户或用户终端对已配网家电的控制;若校验成功,则将待配网家电与已配网家电对应的用户账号绑定,以实现用户终端对待配网家电的控制。
进一步地,配网完成后,云端将配网结果的汇总信息推送给用户终端,用户终端可以通过APP呈现给用户。
本实施例利用已配网家电对其分配的待配网家电进行配网,能够对多个待配网家电进行同步批量配网,能够提高待配网家电的配网效率;同时,本实施例基于已配网家电的环境信息将待配网家电分配给已配网家电,能够保证将待配网家电合理的分配至对应的已配网家电,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待配网家电的配网效率。
在一应用场景中,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至少两个已配网家电包括第一已配网家电M1及第二已配网家电M2,与第一已配网家电M1连接的网络设备为第一网络设备R1,与第二已配网家电M2连接的网络设备为第二网络设备R2,即第一已配网家电M1通过第一网络设备R1接入网络,第二已配网家电M2通过第二网络设备R2接入网络;第一已配网家电M1及第二已配网家电M2同时扫描到待配网家电S1。
需要对待配网家电S1进行配网,待配网家电S1的网络始终跟随其分配的已配网家电,即如果待配网家电S1通过第一已配网家电M1配置入网,则待配网家电S1与第一网络设备R1连接,如果待配网家电S1通过第二已配网家电M2配置入网,则待配网家电S1与第二网络设备R2连接;分配原则是保证待配网家电S1连接到距离更近的网络设备。
可选地,本实施例可以通过如图6所示的方法实现步骤S32。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步骤S61至步骤S65。
步骤S61:将第一信号强度转换成第一距离,将第二信号强度转换成第二距离,将第三信号强度转换成第三距离。
信号强度能够体现信号发送方与信号接收方之间的距离。具体地,信号发送方与信号接收方之间的距离d=10^(abs(rssi)-A)/10*n),其中,rssi为信号强度,A为发送方和接收方相隔1米时的信号强度,n为环境衰减因子。
通过上述公式可以将上述信号强度转换成对应的距离。
步骤S62:利用第一已配网家电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距离、第一已配网家电与第二已配网家电之间的第二距离、第一已配网家电与待配网家电之间的第三距离、第二已配网家电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距离及第二已配网家电与待配网家电之间的第三距离计算待配网家电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第四距离。
如图5所示,基于余弦定理,云端利用第一已配网家电M1与第一网络设备R1之间的第一距离DM1R1、第一已配网家电M1与待配网家电S1之间的第三距离DM1S1、第一已配网家电M1与第二已配网家电M2之间的第二距离DM1M2、第二已配网家电M2与第一网络设备R1之间的第一距离DM2R1及第二已配网家电M2与待配网家电S1之间的第三距离DM2S1获得三角形S1M1M2及三角形R1M1M2的任意夹角;对第三距离DM1S1和第二距离DM1M2之间的夹角与第二距离DM1M2和第一距离DM1R1之间的夹角求补,得到第三距离DM1S1和第一距离DM1R1之间的夹角;最后利用第三距离DM1S1和第一距离DM1R1之间的夹角、第三距离DM1S1及第一距离DM1R1获取距离DS1R1,即待配网家电S1与第一网络设备R1之间的第四距离DS1R1。
步骤S63:利用第二已配网家电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距离、与第一已配网家电之间的第二距离及与待配网家电之间的第三距离,以及第一已配网家电与第二网络接入设备之间的第一距离、与待配网家电之间的第三距离计算待配网家电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五距离。
如图5所示,基于余弦定理,云端利用第二已配网家电M2与第二网络设备R2之间的第一距离DM2R2、第二已配网家电M2与待配网家电S1之间的第三距离DM2S1、第二已配网家电M2与第一已配网家电M1之间的第二距离DM1M2、第一已配网家电M1与第二网络设备R2之间的第一距离DM1R2及第一已配网家电M1与待配网家电S1之间的第三距离DM1S1获得三角形S1M1M2及三角形R2M1M2的任意夹角;对第三距离DM2S1和第二距离DM1M2之间的夹角与第二距离DM1M2和第一距离DM2R2之间的夹角求补,得到第三距离DM2S1和第一距离DM2R2之间的夹角;最后利用第三距离DM2S1和第一距离DM2R2之间的夹角、第三距离DM2S1及第一距离DM2R2获取距离DS1R2,即待配网家电S1与第二网络设备R2之间的第五距离DS1R2。
步骤S64:响应于第四距离小于第二距离,确定待配网家电分配至第一已配网家电的优先级高于分配至第二已配网家电的优先级。
若第四距离DS1R1小于第五距离DS1R2,即待配网家电S1到第一网络设备R1之间的距离小于待配网家电S1到第二网络设备R2之间的距离,则云端确定待配网家电S1分配至第一已配网家电M1的优先级高于分配至第二已配网家电M2的优先级,云端将待配网家电S1分配至第一已配网家电M1。
步骤S65:响应于第四距离大于第二距离,确定待配网家电分配至第二已配网家电的优先级高于分配至第一已配网家电的优先级。
若第四距离DS1R1大于第五距离DS1R2,即待配网家电S1到第二网络设备R2的距离小于待配网家电S1到第一网络设备R1的距离,则云端确定待配网家电S1分配至第二已配网家电M2的优先级高于分配至第一已配网家电M1的优先级,云端将待配网家电S1分配至第二已配网家电M2。
若第四距离DS1R1等于第五距离DS1R2,可以将待配网家电S1分配给第一已配网家电M1及第二已配网家电M2中分配有较少待配网家电的一者。
在其它实施例中,已配网家电的数量可以大于2,或待配网家电可以大于1,均可以采用上述方法确定待配网家电分配至已配网家电的优先级。
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其它方式获取距离,例如红外等。
在另一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已配网家电与相同的网络设备连接,即至少两个已配网家电通过同一网络设备接入网络。对此,本实施例可以采用如图7所示的方法实现步骤S12。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步骤S71至步骤S73。
步骤S71:获取已配网家电监听到的待匹配设备的第三信号强度。
具体地,获取每个已配网家电监听到的待匹配设备的第三热点信号强度。
云端可以控制已配网家电进入混杂监听模式,监听空气中的无线包来获取对应的热点信号强度。
步骤S72:基于第三信号强度将待配网家电分配至对应的已配网家电。
云端基于至少两个已配网家电与其分配的待配网家电之间的第三热点信号强度可以确定智能家居系统中各已配网家电与其待配网家电之间的信号传输距离,因此基于上述热点信号强度将待配网家电分配至对应的已配网家电,能够提高配网的合理性,提高配网效率。
在一应用场景中,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至少两个已配网家电包括已配网家电M3、已配网家电M4及已配网家电M5,均通过网络设备R3接入网络,已配网家电M3、已配网家电M4及已配网家电M5同时扫描到待配网家电S1-S6。
需要对待配网家电S1-S6进行配网,分配原则是让相邻的已配网家电距离更近的待配网家电,待配网家电S1-S6尽量平均分配到已配网家电M3-M5。
可选地,本实施例可以通过如图9所示的方法实现步骤S72。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步骤S91至步骤S95。
步骤S91:将第三信号强度转换成第三距离。
信号强度能够体现信号发送方与信号接收方之间的距离。具体地,信号发送方与信号接收方之间的距离d=10^(abs(rssi)-A)/10*n),其中,rssi为信号强度,A为发送方和接收方相隔1米时的信号强度,n为环境衰减因子。
通过上述公式可以将第三信号强度转换成第三距离。
步骤S92:针对每个待配网家电,将其与多个已配网家电之间的第三距离进行比较,并获取第三距离的最小值对应的已配网家电。
如图8所示,针对每一个待配网家电,对其到已配网家电M1、M2及M3之间的第三距离从大到小,即升序进行排序,例如对待配网家电S1到已配网家电M1、M2及M3之间的第三距离DS1M1、DS1M2及DS1M3进行升序排列;又例如对待配网家电S2到已配网家电M1、M2及M3之间的第三距离DS2M1、DS2M2及DS2M3进行升序排列,等等;针对每一个待配网家电,按照该升序顺序将已配网家电M1、M2及M3进行行方向排列,得到下表。
Figure BDA0003343725060000111
Figure BDA0003343725060000121
基于上表,获取第三距离的最小值(上表第二列)对应的已配网家电M1、M1、M1、M3、M3、M2。
步骤S93:针对每个已配网家电,分配第一数量的最小值对应的待配网家电;其中,第一数量小于或等于预设数量。
预设数量为待配网家电的总数与已配网家电的总数的比值向上取整的数值。假设待配网家电的总数为CS,已配网家电的总数为CM,则预设数量CAV=CS/CM(如果不能整除,则向上取整)。
本实施例的预设数量CAV为2,即已配网家电M1、M2及M3均分配2个待配网家电。
具体地,将上表第二列(最小值)中已配网家电M1对应的2个待配网家电S1、S2分配给已配网家电M1;将上表第二列中已配网家电M3对应的1个待配网家电S4分配给已配网家电M3;将上表第二列中已配网家电M2对应的1个待配网家电S6分配给已配网家电M2。
在其它实施例中,不限定本轮分配中各个已配网家电分配的待配网家电的第一数量,只要第一数量小于或等于预设数量。
步骤S94:针对每个已配网家电,响应于第一数量等于预设数量,确定已配网家电完成分配。
已配网家电M1已经分配了2个待配网家电S1、S2,完成分配,而已配网家电M2及已配网家电M3还没完成分配,继续分配。
可选地,某个已配网家电(如M1)的第一数量(如3)大于预设数量时,可以基于该已配网家电与其最小值对应的待配网家电之间的距离大小来选择距离较近的待配网家电(如S1、S2)。
步骤S95:针对每个未被分配的待配网家电,获取第三距离的次小值对应的未完成分配的已配网家电。
已配网家电M2及已配网家电M3分配的待配网家电的总数均小于阈值2,进行第二轮分配。
步骤S96:针对每个未完成分配的已配网家电,分配第二数量的次小值对应的未被分配的待配网家电;其中,第二数量与第一数量之和小于或等于预设数量。
具体地,将上表的第三列(次小值)中已配网家电M2对应的1个待配网家电S5分配给已配网家电M2。
步骤S97:针对每个未完成分配的已配网家电,响应于和等于预设数量,确定未完成分配的已配网家电完成分配。
已配网家电M2已经分配了2个待配网家电S6、S5,完成分配。
每轮分配原则类似,只要保证每个已配网家电分配的待配网家电数量小于或者等于预设数量,若小于预设数量,进行下一次分配,若等于预设数量,完成分配。
步骤S98:以此类推,直至未被分配的待配网家电分配完成。
第三轮分配中,将上表的第四列中已配网家电M3对应的1个待配网家电S6分配给已配网家电M3。已配网家电M3已经分配了2个待配网家电S4、S3,完成分配。
针对上表,还可以有其它的分配方式,例如,第一轮可以基于上表的第二列,可以将待配网家电S4、S5分配给已配网家电M3,第二轮就可以基于上表的第三列将待配网家电S3分配给已配网家电M2,完成整个分配,等等。
本申请进一步提出另一实施例的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如图10所示,图10是本申请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的配网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接收配网请求,确定配网家电,其中,配网家电包括待配网家电及至少两个已配网家电。
步骤S102:获取已配网家电的环境信息,并基于环境信息将待配网家电分配给对应的已配网家电。
步骤S103:利用已配网家电对其分配的待配网家电进行配网。
步骤S101至步骤S103与上述步骤S11至步骤S13类似,这里不赘述。
步骤S104:配网完成后,获取待配网家电的配网归属权的确认信息。
所有已配网家电配网完成后,云端将配网结果返回给用户终端,以通过APP呈现给用户;用户可以通过物理按键完成待配网家电的归属权确认,向云端上传配网归属权的确认信息。
步骤S105:基于确认信息开放对待配网家电的操作权限。
云端基于确认信息开放用户终端对待配网家电的操作权限,激活待配网家电的全部功能,才能在APP中对已经本次配网的待配网信息进行控制,能够保证待配网家电不会被其它用户或用户终端控制。
为了更大程度的发挥批量配网的效果,未配网家电上电后需要长期处于可配置状态,以方便已配网家电发现,并通过已配网家电的共享信息入网,此时,如果没有对配网归属权进行确权,会存在安全问题。
步骤S106:标记具有操作权限的待配网家电为已配网家电。
云端标记具有操作权限的待配网家电为已配网家电,则下次批量配网时,这些被标记的待配网家电可以作为新的已配网家电。
而对于未确权的待配网家电则禁止参与配网,防止配网范围无限拓展。
本申请进一步提出一种家电设备的配网系统,如图11所示,图11是本申请家电设备的配网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配网系统包括终端111及与终端111通信连接的云端112;其中,终端111用于产生配网请求;云端112用于接收配网请求,确定配网家电,其中,配网家电包括待配网家电及至少两个已配网家电;云端112进一步用于获取已配网家电的环境信息,并基于环境信息将待配网家电分配给对应的已配网家电;云端112进一步用于利用已配网家电对其分配的待配网家电进行配网。
云端112可以是独立的物理服务器或者云服务器,也可以集成于已配网家电中等。终端可以是移动终端或者其它电子设备等。
在一应用场景中,如图12所示,用户通过终端111的APP发起查找附近待配网设备的请求(上述配网请求);云端112收到配网请求,并查找用户账号下具备批量配网能力的已绑定设备(主设备,也即上述已配网家电),并且向主设备下发扫描待配网设备请求;具备批量配网能力的已入网设备在本方案中称为主设备,主设备收到云端112的请求,将空口扫描附近的热点,以扫描附近待配网子设备(上述待配网家电),符合条件可以是携带一系列热点名称前缀设备,或者是设备广播的beacon携带特定厂商信息;主设备将自身连接的家庭路由器信号强度,以及扫描到的各个待配网子设备的信号强度,协同待配网子设备的热点信息上传到云端112;云端112收到多个主设备上报的扫描结果,根据各个待配网子设备的信号强度,按照上述配网方法中优先级算法进行分配(当然也可以按照图7-9的方法进行分配),云端112将分配结果通过列表下发到各个主设备;多个主设备开始并行对各自附近的待配网子设备进行配网:首先,主设备连接各个待配网子设备的热点;主设备产生一个配网随机数,将主设备记录的家庭路由器信息及配网随机数下发给待配网子设备;主设备对分配的列表逐一下发配网信息,下发完成后,向云端112返回各个待配网子设备的配网结果和生成的配网随机数;待配网子设备登录成功,向云端112上报获取的配网随机数;云端112根据待配网子设备上报的配网随机数和主设备上报的配网随机数进行校验,二者一致,则云端112将入网的待配网子设备绑定到主设备相同的账号下;最后待所有的主设备都完成配网,云端112将配网结果汇总,返回给终端111,通过APP呈现给用户;最后用户需要通过物理按键完成待配网子设备的配网归属权确认,才能在APP中对待配网子设备进行控制。同时完成入网的待配网子设备如果具备批量配网入网能力(确权的),则在下次批量配网流程中,其可以作为新的主设备,而对于未确权的待配网子设备则禁止参与,防止配网范围无限拓展。
用户可以根据主设备扫描到具体的待配网子设备,在APP上勾选具体需要批量配网的待配网子设备,用户体验更好;而通过云端分配待配网子设备列表的方法,又能让多个主设备协同工作,配网效率更高。
未配网设备上电后长期处于待配网状态,可以最大程度发挥批量配网的使用率;通过批量配网入网的设备,需要进行物理按键确权,保证设备的使用安全。
云端112还用于实现上述配网方法,这里不赘述。
本实施例的利用已配网家电对其分配的待配网家电进行配网,能够对多个待配网家电进行同步批量配网,能够提高待配网家电的配网效率;同时,本实施例基于已配网家电的环境信息将待配网家电分配给已配网家电,能够保证将待配网家电合理的分配至对应的已配网家电,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待配网家电的配网效率。
本申请进一步提出一种电子设备,如图13所示,图13是本申请电子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80包括处理器81、存储器82、输入输出设备83以及总线84。
该处理器81、存储器82、输入输出设备83分别与总线84相连,该存储器82中存储有程序数据,处理器81用于执行程序数据以实现上述配网方法。
在本实施例中,处理器81还可以称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处理器81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处理器81还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81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本申请进一步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160用于存储上述实施例的程序数据161,程序数据161能够被执行以实现上述配网方法。程序数据161已在上述方法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这里不赘述。
本实施例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160可以是但不局限于U盘、SD卡、PD光驱、移动硬盘、大容量软驱、闪存、多媒体记忆卡、服务器等。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先确定待配网家电及已配网家电,然后基于已配网家电的环境信息将待配网家电分配至对应的已配网家电,最后利用已配网家电对其分配的待配网家电进行配网。通过这种方式,本申请利用已配网家电对其分配的待配网家电进行配网,能够对多个待配网家电进行同步批量配网,能够提高待配网家电的配网效率;同时,本申请基于已配网家电的环境信息将待配网家电分配给已配网家电,能够保证将待配网家电合理的分配至对应的已配网家电,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待配网家电的配网效率。
另外,上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存储在一个移动终端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即,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存储有程序数据的存储装置,所述程序数据能够被执行以实现上述实施例的方法,该存储装置可以为如U盘、光盘、服务器等。也就是说,本申请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其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智能终端执行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机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机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机构、片段或部分,并且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申请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在流程图中表示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逻辑和/或步骤,例如,可以被认为是用于实现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的定序列表,可以具体实现在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中,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网络设备或其他可以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取指令并执行指令的系统)使用,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就本说明书而言,"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何可以包含、存储、通信、传播或传输程序以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或结合这些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而使用的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的更具体的示例(非穷尽性列表)包括以下:具有一个或多个布线的电连接部(电子装置),便携式计算机盘盒(磁装置),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辑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速存储器),光纤装置,以及便携式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另外,计算机可读介质甚至可以是可在其上打印所述程序的纸或其他合适的介质,因为可以例如通过对纸或其他介质进行光学扫描,接着进行编辑、解译或必要时以其他合适方式进行处理来以电子方式获得所述程序,然后将其存储在计算机存储器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机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其特征在于,
接收配网请求,确定配网家电,所述配网家电包括待配网家电及至少两个已配网家电;
获取所述已配网家电的环境信息,并基于所述环境信息将所述待配网家电分配给对应的所述已配网家电;
利用所述已配网家电对其分配的所述待配网家电进行配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信息包括信号强度,不同的所述已配网家电与不同的网络设备连接,所述获取所述已配网家电的环境信息,并基于所述环境信息将所述待配网家电分配给对应的所述已配网家电包括:
获取所述已配网家电监听到的所述网络设备的第一信号强度、其它所述已配网家电的第二信号强度、所述待匹配设备的第三信号强度;
基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及所述第三信号强度确定所述待配网家电分配至所述已配网家电的优先级;
基于所述优先级将所述待配网家电分配给对应的所述已配网家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已配网家电包括第一已配网家电及第二已配网家电,与所述第一已配网家电连接的所述网络设备为第一网络设备,与所述第二已配网家电连接的所述网络设备为第二网络设备,所述基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所述第二信号强度及所述第三信号强度确定所述待配网家电分配至所述已配网家电的优先级包括:
将所述第一信号强度转换成第一距离,将所述第二信号强度转换成第二距离,将所述第三信号强度转换成第三距离;
利用所述第一已配网家电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二已配网家电之间的第二距离及与所述待配网家电之间的第三距离,以及所述第二已配网家电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距离、与所述待配网家电之间的第三距离计算所述待配网家电与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第四距离;
利用所述第二已配网家电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距离、与所述第一已配网家电之间的第二距离及与所述待配网家电之间的第三距离,以及所述第一已配网家电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一距离、与所述待配网家电之间的第三距离计算所述待配网家电与所述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第五距离;
响应于所述第四距离小于所述第五距离,确定所述待配网家电分配至所述第一已配网家电的优先级高于分配至所述第二已配网家电的优先级;
响应于所述第四距离大于所述第五距离,确定所述待配网家电分配至所述第二已配网家电的优先级高于分配至所述第一已配网家电的优先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信息包括信号强度,所述至少两个已配网家电与相同的网络设备连接,所述获取所述已配网家电的环境信息,并基于所述环境信息将所述待配网家电分配给对应的所述已配网家电包括:
获取所述已配网家电监听到的所述待匹配设备的第三信号强度;
基于所述第三信号强度将所述待配网家电分配至对应的所述已配网家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配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三信号强度将所述待配网家电分配至对应的所述已配网家电包括:
将所述第三信号强度转换成第三距离;
针对每个所述待配网家电,将其与多个所述已配网家电之间的所述第三距离进行比较,并获取所述第三距离的最小值对应的所述已配网家电;
针对每个所述已配网家电,分配第一数量的所述最小值对应的所述待配网家电;其中,所述第一数量小于或等于预设数量;
针对每个所述已配网家电,响应于所述第一数量等于所述预设数量,确定所述已配网家电完成分配;
针对每个未被分配的所述待配网家电,获取所述第三距离的次小值对应的未完成分配的所述已配网家电;
针对每个所述未完成分配的已配网家电,分配第二数量的所述次小值对应的所述未被分配的待配网家电;其中,所述第二数量与所述第一数量之和小于或等于所述预设数量;
针对每个所述未完成分配的已配网家电,响应于所述和等于所述预设数量,确定所述未完成分配的已配网家电完成分配;
以此类推,直至未被分配的所述待配网家电分配完成;
其中,所述预设数量为所述待配网家电的总数与所述已配网家电的总数的比值向上取整的数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网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配网完成后,获取所述待配网家电的配网归属权的确认信息;
基于所述确认信息开放对所述待配网家电的操作权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所述已配网家电对其分配的所述待配网家电进行配网包括:
将所述配网请求及分配的所述待配网家电的设备信息下发给所述已配网家电,以使所述已配网家电基于所述配网请求与其分配的所述待配网家电连接;
将所述已配网家电反馈的配网随机数与所述待配网家电反馈的配网随机数进行校验;
响应于校验成功,将所述待配网家电与所述已配网家电对应的账号绑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配网请求,确定配网家电包括:
接收配网请求,获取具备配网能力的已配网家电;
将所述配网请求下发给所述已配网家电,以使所述已配网家电获取其配网范围内的待配网家电;
向用户推送所述待配网家电,并获取所述用户从推送的所述待配网家电中选择的待配网家电为本次配网的待配网家电。
9.一种家电设备的配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用于产生配网请求;
云端,与所述终端通信连接,用于接收所述配网请求,确定配网家电,其中,配网家电包括待配网家电及至少两个已配网家电;所述云端进一步用于获取所述已配网家电的环境信息,并基于所述环境信息将所述待配网家电分配给对应的所述已配网家电;所述云端进一步用于利用所述已配网家电对其分配的所述待配网家电进行配网。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耦接的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数据,以实现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配网方法。
11.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上存储有程序数据,所述程序数据能够被执行以实现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配网方法。
CN202111316091.6A 2021-11-08 2021-11-08 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及系统、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609486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16091.6A CN116094860A (zh) 2021-11-08 2021-11-08 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及系统、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PCT/CN2022/129533 WO2023078350A1 (zh) 2021-11-08 2022-11-03 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及系统、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EP22889371.5A EP4254878A1 (en) 2021-11-08 2022-11-03 Network distribu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household applian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US18/220,793 US20230353454A1 (en) 2021-11-08 2023-07-11 Method and System of Network Configuration for Domestic Appliances,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16091.6A CN116094860A (zh) 2021-11-08 2021-11-08 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及系统、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94860A true CN116094860A (zh) 2023-05-09

Family

ID=862050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16091.6A Pending CN116094860A (zh) 2021-11-08 2021-11-08 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及系统、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53454A1 (zh)
EP (1) EP4254878A1 (zh)
CN (1) CN116094860A (zh)
WO (1) WO202307835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67001B (zh) * 2020-07-24 2022-02-15 深圳创维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智能设备批量配网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1867007A (zh) * 2020-07-24 2020-10-30 深圳创维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智能设备自动配网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2752324B (zh) * 2020-12-30 2022-02-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设备的配网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2929224A (zh) * 2021-03-12 2021-06-08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设备的配网方法、装置、服务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53454A1 (en) 2023-11-02
WO2023078350A1 (zh) 2023-05-11
EP4254878A1 (en) 2023-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95358B (zh) 家用电器的配网方法及配网系统
KR102213640B1 (ko) 홈 네트워크 시스템에서 사용자 디바이스가 홈 디바이스 관련 정보를 전달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CN110971495B (zh) 智能家居系统的设备绑定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7528733B (zh) 一种物联网的管理方法和物联网系统
CN103399530A (zh) 智能家电统一控制的方法、系统和管控平台以及控制终端
CN104917762B (zh) 一种权限分配方法、第一电子设备及系统
US7593374B2 (en) Multi-to-multi point ad-hoc wireless data transfer protocol
CN109413653B (zh) 家用电器的配网方法及配网系统
CN112039739A (zh) 控制家电配网绑定的方法和家电
CN104601589B (zh) 一种接入广播电视系统的方法、终端和网络侧服务器
CN112152853A (zh) 设备配网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的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CN109168172B (zh) 一种多节点自组网的无线跳频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2738265A (zh) 设备的绑定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电子装置
CN111865731A (zh) 智能设备添加方法、装置、智能家居控制面板及存储介质
CN111741136A (zh) 自动配网方法及系统和服务器
CN112152887A (zh) 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7148020A (zh) WiFi共享系统及其方法、无线网络设备及路由器
US20160353489A1 (en) Opportunistic data transfer
CN115022353B (zh) 智能设备的网络连接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2738785B (zh) 设备连接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CN113810899A (zh) eSIM设备配置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6094860A (zh) 家电设备的配网方法及系统、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1132266B (zh) 终端接入方法、系统和云服务器
KR20120050652A (ko) 지그비 단말과 엠투엠 게이트웨이 간의 연결 설정 방법 및 그 시스템
CN102694879A (zh) 业务识别方法、设备和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