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75180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075180A CN116075180A CN202211230361.6A CN202211230361A CN116075180A CN 116075180 A CN116075180 A CN 116075180A CN 202211230361 A CN202211230361 A CN 202211230361A CN 116075180 A CN116075180 A CN 11607518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light emitting
- emitting element
- display panel
- emitting element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7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102100040844 Dual specificity protein kinase CLK2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5
- 101000749291 Homo sapiens Dual specificity protein kinase CLK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102100040862 Dual specificity protein kinase CLK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1
- 101000749294 Homo sapiens Dual specificity protein kinase CLK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3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 G09G3/3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09G3/320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 G09G3/3225—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using an active matrix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透光衬底;发光器件层,包括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出光方向分别为透光衬底的一侧和另一侧;控制电路层,包括多个第一控制单元和多个第二控制单元,第一控制单元与第一电源信号线和第一发光元件连接,第二控制单元与第一电源信号线和第二发光元件连接;第一电源信号线用于提供第一电源信号;信号线层,包括第一控制信号线和第二控制信号线,第一控制信号线与第一控制单元的控制端连接,第二控制信号线与第二控制单元的控制端连接。根据本申请实施例,能够控制第一发光元件单独发光或控制第二发光元件单独发光,以实现正面、背面和双面显示的灵活切换,满足不同使用场景下的用户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显示面板通常是由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子像素组成,发光子像素由像素电路和发光元件构成。像素电路通常是由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和电容组成。发光元件则通常可以包括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或者其他发光器件。
现有的显示面板中通常可以采用顶发光结构或底发光结构进行发光元件的排布,在采用顶发光结构时,显示面板能够实现正面发光;而采用底发光结构时,显示面板则能够实现背面发光。无论是采用顶发光方式还是底发光方式,均只能够实现单一方向的显示。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能够解决显示面板仅能够进行单向显示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
透光衬底;
发光器件层,位于透光衬底的一侧,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发光元件,多个发光元件包括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的其中一者的出光方向为透光衬底的一侧,另一者的出光方向为透光衬底的另一侧;
控制电路层,位于发光器件层与透光衬底之间,包括多个第一控制单元和多个第二控制单元,第一控制单元连接于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一电源信号线之间,第二控制单元连接于第二发光元件与第一电源信号线之间;第一电源信号线用于提供第一电源信号,以驱动发光元件进行发光;
信号线层,位于发光器件层与透光衬底之间,包括第一控制信号线和第二控制信号线,第一控制信号线与第一控制单元的控制端连接,第二控制信号线与第二控制单元的控制端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设置衬底为透光衬底,并在发光器件层设置出光方向分别为朝向透光衬底两侧的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在需要显示面板进行单侧发光时,能够驱动第一控制单元导通或第二控制单元导通,以使第一发光元件或第二发光元件进行发光,实现单独正面显示或单独背面显示。在需要显示面板进行双面显示时,能够同时驱动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导通,以使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均能够进行发光,实现双面显示。根据显示面板当前所需的显示方向,能够驱动相应的发光元件进行发光,从而灵活满足不同使用场景下的用户需求,提升显示面板的兼容性和适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元件的发光层的正投影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元件的发光层的正投影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元件的发光层的正投影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元件排布方式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元件排布方式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元件排布方式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元件排布方式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元件排布方式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元件排布方式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元件排布方式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再一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元件排布方式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
10、透光衬底;20、发光器件层;21、第一发光元件;211、第一阳极;212、第一发光层;213、第一阴极;22、第二发光元件;221、第二阳极;222、第二发光层;223、第二阴极;30、控制电路层;31、第一控制单元;32、第二控制单元;33、控制模块;PVDD、第一电源信号线;PVEE、第二电源信号线;CLK1、第一控制信号线;CLK2、第二控制信号线;AA1、第一显示区;AA2、第二显示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意在解释本申请,而不是限定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来提供对本申请的更好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目前,显示面板可以包括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以及Micro-LED(micro LED,微发光二极管显示)等。显示面板通常是由阵列排布的多个发光子像素组成,发光子像素由像素电路和发光元件构成。像素电路通常是由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和电容组成。发光元件则通常可以包括OLED发光器件或者其他发光器件。
在现有的OLED显示面板中,通常可以采用顶发光结构的发光元件或底发光结构的发光元件进行排布,在采用顶发光结构时,显示面板能够实现正面发光;而采用底发光结构时,显示面板则能够实现背面发光。然而,无论是采用顶发光方式还是底发光方式,均只能够实现单一方向的显示。但随着显示面板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以及使用场景的复杂化,现有的单一方向显示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下面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进行介绍。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包括透光衬底10、发光器件层20、控制电路层30以及信号线层。
发光器件层20位于透光衬底10的一侧,发光器件层20包括多个发光元件。多个发光元件包括第一发光元件21和第二发光元件22。其中,第一发光元件21和第二发光元件22的其中一个的出光方向为透光衬底10的一侧,另一个的出光方向为透光衬底10的另一侧。即,上述两个出光方向中,出光方向与发光器件层20位于透光衬底10的同一侧时,该出光方向上的光线不会穿过透光衬底10;而出光方向与发光器件层20分别位于透光衬底10的不同侧时,该出光方向上的光线则是穿过透光衬底10后进行射出。
控制电路层30位于发光器件层20与透光衬底10之间,控制电路层30包括多个第一控制单元31和多个第二控制单元32。第一控制单元31连接于第一发光元件21与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之间,第二控制单元32连接于第二发光元件22与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之间,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能够提供第一电源信号,发光元件在两端分别与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和第二电源信号线PVEE连通时,第一电源信号和第二电源信号能够驱动发光元件进行发光。即,第一控制单元31导通时,与第一控制单元31连接的第一发光元件21能够在第一电源信号的驱动下进行发光;第二控制单元32导通时,与第二控制单元32连接的第二发光元件22能够在第一电源信号的驱动下进行发光。
可以理解的是,图1仅示意性地表示了第一控制单元31与第一发光元件21连接。在实际的电路连接中,第一控制单元31可以是直接与第一发光元件21电连接,也可以是通过像素电路中的各个晶体管与第一发光元件21电连接,例如第一控制单元31可以通过像素电路的发光控制晶体管和驱动晶体管与第一发光元件21电连接。
信号线层位于发光器件层20与透光衬底10之间,信号线层包括第一控制信号线CLK1和第二控制信号线CLK2。如图2所示,第一控制信号线CLK1与第一控制单元31的控制端连接,第二控制信号线CLK2与第二控制单元32的控制端连接。
第一控制信号线CLK1能够为第一控制单元31提供第一控制信号,第一控制单元31在控制端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时导通。同样地,第二控制信号线CLK2能够为第二控制单元32提供第二控制信号,第二控制单元32在控制端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时导通。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一控制信号线CLK1和第二控制信号线CLK2可以分别输出高低电平信号。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是指第一控制单元31和第二控制单元32的导通有效信号。例如,第一控制单元31在接收到高电平时导通,则第一控制信号即为高电平信号;第一控制单元31在接收到低电平信号时导通,则第一控制信号为低电平信号。
在第一控制信号线CLK1输出第一控制信号时,第一控制单元31导通,此时显示面板中的第一发光元件21可以在第一电源信号的驱动下进行发光。结合显示面板中的扫描信号线和数据信号线所提供的扫描信号和数据信号,可以通过驱动显示面板中的多个第一发光元件21进行发光,以实现图像内容的显示。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单个第一控制单元31可以是与一个第一发光元件21电连接,并控制该第一发光元件21与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的导通和断开。单个第一控制单元31还可以是与多个第一发光元件21电连接,同时控制多个第一发光元件21与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的导通和断开。
相应地,在第二控制信号线CLK2输出第二控制信号时,第二控制单元32导通。此时显示面板中的第二发光元件22可以在第一电源信号的驱动下进行发光。通过扫描信号线和数据信号线所提供的扫描信号和数据信号,可以驱动显示面板中的多个第二发光元件22进行发光,以实现图像内容的显示。
由于第一发光元件21和第二发光元件22的出光方向并不相同。显示面板可以根据当前图像内容所需的显示方向确定是由第一发光元件21发光还是第二发光元件22进行发光。例如,在第一发光元件21的出光方向与发光器件层20位于透光衬底10的同一侧时,该第一发光元件21的出光方向即为远离透光衬底10,第二发光元件22的出光方向即为穿过透光衬底10向透光衬底10的另一侧进行发光。此时,第一发光元件21即为顶发光,第二发光元件22即为底发光。
可以理解的是,在透光衬底10与发光器件层20之间还设置有像素电路层,与发光元件连接的像素电路可以布设在像素电路层上。对于第一发光元件21,其在经过第一阳极211反射后,不会经过像素电路层;而对于第二发光元件22,其在经过第二阴极223反射或者直接向第二阳极221射出后,需要穿透像素电路层和透光衬底10。为了避免第二发光元件22的发光亮度发生较大的衰减,还需要保障像素电路层具有较高的透过率,使得光线能够穿过像素电路层和透光衬底10后进行显示。同样地,控制电路层30也位于发光器件层20与透光衬底10之间,为了避免第二发光元件22的发光亮度在穿过控制电路层30时发生较大衰减,同样需要保障控制电路层30具有较高的透过率。
在需要显示面板的正面显示相应的图像内容时,可以通过驱动第一发光元件21进行发光来显示相应的图像内容;而在需要显示面板的背面显示相应的图像内容时,则可以通过驱动第二发光元件22进行发光来显示相应的图像内容。即,在需要显示面板进行正面显示时,可以通过第一控制信号线CLK1提供第一控制信号,以使第一控制单元31导通。在第一控制单元31导通时,第一发光元件21能够接收到第一电源信号,从而在扫描信号和数据信号的驱动下进行发光。相应地,在需要显示面板进行背面显示时,可以通过第二控制信号线CLK2提供第二控制信号,以使第二控制单元32导通。在第二控制单元32导通时,第二发光元件22能够接收到第一电源信号,从而在扫描信号和数据信号的驱动下进行发光。
需要说明的是,在显示面板单独进行正面显示时,第二控制信号线CLK2不输出第二控制信号,此时第二控制单元32断开,第二发光元件22接收不到第一电源信号而不发光。例如,若第二控制单元32在接收到高电平时导通,第二控制信号线CLK2不输出第二控制信号即为第二控制信号线CLK2输出低电平信号;若第二控制单元32在接收到低电平时导通,则第二控制信号线CLK2不输出第二控制信号即为第二控制信号线CLK2输出高电平信号。同样地,在显示面板单独进行背面显示时,第一控制信号线CLK1不输出第一控制信号,此时第一控制单元31断开,第一发光元件21接收不到第一电源信号而不发光。
在显示面板需要进行双面显示时,第一控制信号线CLK1提供第一控制信号,第二控制信号线CLK2提供第二控制信号,此时第一控制单元31和第二控制单元32均导通,第一发光元件21和第二发光元件22均能够接收到第一电源信号。
显示面板通过扫描信号线和数据信号线分别输出的扫描信号和数据信号,可以驱动正面显示的第一发光元件21显示对应的图像内容,以及驱动背面显示的第二发光元件22显示对应的图像内容。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发光元件21显示的图像内容可以与第二发光元件22显示的图像内容保持一致,也可以是第一发光元件21和第二发光元件22的其中一个显示的图像内容为另一个显示的图像内容的一部分,还可以是第一发光元件21和第二发光元件22分别单独显示不同的图像内容。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中设置有两种发光元件,分别为第一发光元件21和第二发光元件22。第一发光元件21和第二发光元件22的出光方向分别为朝向透光衬底10的两侧,即第一发光元件21和第二发光元件22的出光方向相反。通过第一控制信号线CLK1输出第一控制信号,可以使得第一控制单元31导通,此时在扫描信号和数据信号的驱动下,第一发光元件21能够与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连通以进行发光。相应地,通过第二控制信号线CLK2输出第二控制信号,可以使得第二控制单元32导通,此时在扫描信号和数据信号的驱动下,第二发光元件22能够与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连通以进行发光。在需要显示面板进行单侧发光时,能够通过第一控制信号线CLK1或第二控制信号线CLK2输出对应的控制信号,以驱动对应侧的发光元件进行发光,实现单独正面显示或单独背面显示。在需要显示面板进行双面发光时,两种控制信号线可以分别输出对应的控制信号,以使第一发光元件21和第二发光元件22均能够进行发光,实现双面显示。根据显示面板需要进行显示的方向驱动相应的发光元件进行发光,能够灵活满足不同使用场景下的用户需求,提升显示面板的兼容性和适用性。
请参照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发光元件21可以为顶发光元件。第一发光元件21可以包括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阳极211、第一发光层212和第一阴极213。其中,第一阴极213为透光阴极。
以多个第一发光元件21的其中一个为例,该第一发光元件21在扫描信号和数据信号的驱动下,与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连接以进行发光。该第一发光元件21的第一发光层212发出的光线可以经过透光的第一阴极213射出,也可以经过第一阳极211反射至第一阴极213再进行射出。即,第一阳极211可以将第一发光层212发出的光线向第一阴极213的方向进行反射,第一发光层212发出的光线在穿透第一阴极213后,可以在显示面板的正面进行显示。
请继续参照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发光元件22可以为底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22可以包括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二阳极221、第二发光层222和第二阴极223。其中,第二阳极221为透光阳极。
以单个第二发光元件22为例,第二发光元件22可以在扫描信号和数据信号的驱动下,与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连接以进行发光。在第二发光元件22的第二发光层222进行发光时,光线可以直接经过透光的第二阳极221射出,也可以是经过第二阴极223反射后,再从第二阳极221进行射出。经过第二阳极221射出的光线在继续穿过透光衬底10后,可以在显示面板的背面进行显示。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发光元件21和第二发光元件22中,其中一个为顶发光元件,另一个为底发光元件。对于顶发光元件,由于发光层所发出的光线需要经过阴极进行射出,光线在到达阳极时,阳极需要对光线进行反射。即,顶发光元件的阴极可以设置为透过率较大的透光阴极,阳极可以设置为透过率较小的反射阳极。相反地,对于底发光元件,阴极可以设置为透过率较小的反射阴极,阳极可以设置为透过率较大的透光阳极。
请参照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发光元件21的第一发光层212在透光衬底10上的正投影面积可以为S1,第二发光元件22在第二发光层222在透光衬底10上的正投影面积可以为S2。在对两种发光元件的发光层进行设置时,可以设置S1≥S2。即,可以将显示面板中的两种发光元件的发光层的正投影面积设计为一致或接近,也可以将两种发光元件的发光层的正投影面积设计为第一发光元件21大于第二发光元件22。
如图3所示,在S1=S2时,表示第一发光元件21的第一发光层212在透光衬底10上的正投影面积与第二发光元件22的第二发光层222在透光衬底10上的正投影面积保持一致或较为接近。在驱动发光元件进行发光的数据信号和第一电源信号相同时,若两种发光元件的发光层的正投影面积较为一致,则两种发光元件在发光时的亮度也较为一致。即,第一发光元件21和第二发光元件22的发光亮度较为接近。此时显示面板的正面显示效果和背面显示效果较为接近。
如图4所示,在S1>S2时,表示第一发光元件21的第一发光层212在透光衬底10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第二发光元件22的第二发光层222在透光衬底10上的正投影面积。在驱动两种发光元件进行发光时,由于两种发光元件的发光材料的面积存在差异,则两种发光元件的发光亮度和发光效果也存在差异。通过正投影面积较大的第一发光元件21与正投影面积较小的第二发光元件22,能够分别在显示面板的正面和显示面板的背面产生不同的显示效果,从而使得显示面板能够通过正面和背面进行不同显示效果的图像显示。例如,在设置S1>S2时,用于背面显示的第二发光元件22较小,用于正面显示的第一发光元件21较大,则显示面板的正面显示区域可以显示正常的图像内容,而背面显示区域则可以显示较为简略的图像内容或者信息内容。例如,背面显示区域可以显示时间、日期、消息提醒、备忘事项等内容。
请参照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发光元件21可以包括至少两种出光颜色不同的第一发光子元件,第二发光元件22可以包括至少两种出光颜色不同的第二发光子元件。第一发光子元件的第一发光层212在透光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为S3,第二发光子元件的第二发光层222在透光衬底10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为S4。
在第一发光子元件与第二发光子元件的出光颜色相同时,可以将两种发光子元件的发光层设计为S3≥S4。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出光颜色不同的两种发光元件,在数据信号和第一电源信号保持一致时,由于不同出光颜色的发光元件的发光特性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在两种发光元件的发光层大小相同,两种发光元件的实际发光亮度将会存在差异。例如,在相同的信号驱动下,发光层大小相同的蓝色发光元件与绿色发光元件之间的实际亮度将会存在较大差异,通常蓝色发光元件的实际亮度将会低于绿色发光元件。因此,相关技术中为了使得不同出光颜色的发光元件在相同条件下能够产生较为一致的发光亮度,通常会对不同出光颜色的发光元件的发光层面积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例如,蓝色发光元件的发光层面积通常设置为大于红色发光元件和绿色发光元件的发光层面积,红色发光元件的发光层面积通常设置为大于绿色发光元件的发光层面积。因此,对于两个出光颜色相同的发光子元件,其实际发光亮度与发光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面积具有正相关关系。而对于出光颜色不同的两个发光子元件,其实际发光亮度与发光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面积并非正相关关系。
在S3=S4时,表示出光颜色相同的第一发光子元件和第二发光子元件,具有相同或较为一致的发光层面积,在相同的信号驱动下,第一发光子元件和第二发光子元件的实际亮度较为一致。此时显示面板的正面显示效果和背面显示效果较为接近。
如图5所示,在S3>S4时,表示第一发光子元件的发光层投影面积大于第二发光子元件的发光层投影面积。即,第一发光子元件为较大的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子元件为较小的发光元件。在相同的信号驱动下,第一发光子元件的实际亮度将会大于第二发光子元件的实际亮度。通过两种不同的发光子元件,能够使得显示面板可以应用于不同使用场景下。例如,第一发光子元件的发光亮度较大,则显示面板的正面显示区域可以显示正常的图像内容。而第二发光子元件的发光亮度较小,则背面显示区域则可以显示较为简略的图像内容或者信息内容。例如,背面显示区域可以显示时间、日期、消息提醒、备忘事项等内容。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信号线层还可以包括多条数据信号线。单条数据信号线可以与同一列的发光元件进行连接。
以其中一条数据信号线为例,在第一控制单元31导通时,显示面板的驱动芯片可以根据当前需要显示的正面显示图像确定对应的第一数据信号,并将该第一数据信号提供给对应列的第一发光元件21。在单个发光帧中,显示面板可以从当前的正面显示图像中确定与该列发光元件对应的一列图像内容,并在扫描信号线逐行输出扫描信号时,根据该列图像内容依次向该列发光元件中的各个第一发光元件21对应的像素电路提供相应的数据信号。该列发光元件可以依次根据对应的数据信号进行发光显示,从而在该发光帧中显示出该列图像内容。
通过多条数据信号线,在第一控制单元31导通时,可以分别为各列第一发光元件21提供相应的数据信号,以使显示面板通过多个第一发光元件21进行正面显示图像的显示。
同样地,在第二控制单元32导通时,多条数据信号线可以根据背面显示图像分别为各列第二发光元件22对应的像素电路提供相应的数据信号,以使显示面板通过多个第二发光元件22进行背面显示图像的显示。
可以理解的是,在显示面板中可以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驱动芯片通常可以设置于非显示区,并通过数据信号端与各个数据信号线进行连接。各条数据信号线可以从数据信号端沿第一方向延伸至显示区内。在第一方向为纵向时,单条数据信号线可以与同一列发光元件对应的像素电路进行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数据信号线还可以是从数据信号端沿第二方向延伸至显示区内,第二方向可以为横向,即单条数据信号线也可以是与同一行发光元件对应的像素电路进行连接,相对应地,此时扫描信号线则可以采用与同一列发光元件对应的像素电路进行连接的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多个发光元件可以在显示面板内阵列排布。多个发光元件中,第一发光元件21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大于或等于第二发光元件22的数量。
在设置第一发光元件21的数量与第二发光元件22的数量一致时,显示面板的正面显示区域与背面显示区域的大小较为接近。此时显示面板可以通过正面显示区域进行图像内容的显示,也可以通过背面显示区域进行图像内容的显示,并且正面显示效果与背面显示效果大致接近。用户可以选择从正面观看显示内容,也可以选择从背面观看显示内容。
在设置第一发光元件21的数量大于第二发光元件22的数量时,显示面板的正面显示区域较大,背面显示区域较小。此时显示面板可以通过正面显示区域和背面显示区域分别进行不同内容的显示。对于较大的正面显示区域,可以显示详细的图像内容;而对于较小的背面显示区域,则可显示简略的图像内容。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显示面板的正面观看完整的显示内容,或者通过显示面板的背面观看一部分的显示内容。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上述显示面板可以为折叠屏幕,在屏幕处于打开状态时,可以通过显示面板的正面显示区域进行图像显示;在屏幕处于折叠状态时,显示面板可以通过背面显示区域进行图像显示。例如,用户将屏幕折叠时,背面显示区域可以显示时间、日期、消息提醒、电量指示等信息,以使用户不需要打开屏幕即可快捷地获取实时消息。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正面显示区域大于背面显示区域或者正面显示区域与背面显示区域的大小相同,是指若显示面板中两种发光元件的数量相近,则在两种发光元件排布密度较为接近的情况下,正面显示区域与背面显示区域的面积大小也较为接近;若显示面板中第一发光元件21的数量较大,则在两种发光元件排布密度较为接近的情况下,正面显示区域的面积大于背面显示区域的面积。
请参照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显示面板的至少一行发光元件中,第一发光元件21与第二发光元件22可以为交替排布设置。
由于第一发光元件21为顶发光元件,第二发光元件22为底发光元件。若在一行发光元件中,第一发光元件21较为密集地布设在一侧,第二发光元件22较为密集地布设在另一侧,则显示面板在进行正面显示时,第一发光元件21密集的一侧的发光亮度较大,而另一侧的发光亮度较小,从而产生亮度不均的现象。同样地,显示面板在进行背面显示时,第二发光元件22密集的一侧的发光亮度较大,另一侧的发光亮度较小,也会产生亮度不均。
为了避免显示面板在正面显示或背面显示时发生亮度不均,可以在同一行的发光元件中将第一发光元件21与第二发光元件22进行交替排布设置。此时第一发光元件21在该行中各个区域的排布密度较为一致,显示面板在进行正面显示时不会因为第一发光元件21的排布不均而导致亮度不均,从而能够提升显示均衡效果。第二发光元件22在该行中的各个位置处的排布密度也相同,显示面板在进行背面显示时同样能够改善亮度不均的现象。
请参照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显示面板的至少一列发光元件中,第一发光元件21与第二发光元件22可以为交替排布设置。
与上一实施例的原理相类似,若一列发光元件的不同位置处,第一发光元件21的排布密度存在差异,则显示面板在进行正面显示时,将会产生亮度不均的现象。通过将第一发光元件21与第二发光元件22进行交替排布设置,使得同一列上的各个位置处,第一发光元件21的排布密度均能够保持一致,从而改善正面显示时亮度不均的现象,提升显示效果的均衡性。相应地,第二发光元件22在同一列上的各个位置的排布密度也能够保持一致,从而改善背面显示时的亮度不均现象,提升显示效果的均衡性。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上述显示面板在行方向上的发光元件排布设置和列方向上的发光元件排布设置还可以进行结合。例如,显示面板中的各行发光元件和各列发光元件中,第一发光元件21与第二发光元件22均为交替排布设置。此时显示面板在进行正面显示时,由于各个位置的第一发光元件21的排布密度均能够保持一致,可以实现正面显示图像的均衡显示。同样地,在进行背面显示时,也可以实现背面显示图像的均衡显示。
请参照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至少一行发光元件均为第一发光元件21,或者,至少一行发光元件均为第二发光元件22。
由于第一发光元件21是通过第一控制单元31与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连接,在单个第一控制单元31仅与一个第一发光元件21连接时,显示面板中的第一控制单元31的数量至少需要设置为与第一发光元件21的数量一致。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控制单元31可以为TFT。然而,在显示面板中增设大量第一控制单元31,不仅会导致显示面板的器件数量和器件成本增加,还会增大像素电路的整体面积,导致显示面板的透光率发生下降,从而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为了降低显示面板内所设置的第一控制单元31的数量,可以将单个第一控制单元31与多个第一发光元件21进行连接,通过单个第一控制单元31控制多个第一发光元件21与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的导通与断开。在显示面板中的至少一行发光元件均为第一发光元件21时,可以通过一个第一控制单元31与该行的所有第一发光元件21进行连接,从而大大减小了显示面板内所布设的第一控制单元31的数量,降低了显示面板的器件成本。
同样地,在显示面板中的至少一行发光元件均为第二发光元件22时,可以通过一个第二控制单元32与该行的所有第二发光元件22进行连接。通过一个第二控制单元32控制一行第二发光元件22,能够大大减小显示面板内的第二控制单元32的数量,降低显示面板的器件数量和器件成本,还能够避免显示面板内的器件数量影响显示面板的整体透光率。
请参照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至少一列发光元件均为第一发光元件21,或者,至少一列发光元件均为第二发光元件22。
与上一实施例的原理相类似,在显示面板的至少一列发光元件均为第一发光元件21时,可以通过一个第一控制单元31与该列的所有第一发光元件21进行连接,以减少第一控制单元31的数量,避免器件数量增加而影响到显示面板的透过率,还能够降低显示面板的成本。
同样地,在显示面板的至少一列发光元件均为第二发光元件22时,也可以通过一个第二控制单元32与该列的所有第二发光元件22进行连接。
请参照图10-图13,显示面板中的第一发光元件21和第二发光元件22还可以是其他的排布方式。
如图10所示,显示面板中发光元件的排布方式可以是:每一列发光元件为同一种发光元件,相邻两列发光元件不为同一种发光元件。即,同一列均为第一发光元件21或均为第二发光元件,任一列第一发光元件21的左右两列均为第二发光元件22,任一列第二发光元件22的左右两列均为第一发光元件21。
如图11所示,排布方式还可以是每一列发光元件为同一种发光元件,相邻两列发光元件可以为同一种发光元件,也可以为不同发光元件。
如图12所示,发光元件的排布方式可以为,任意两个上下相邻的发光元件不为同一种发光元件,任意两个左右相邻的发光元件也不为同一种发光元件。
如图13所示,显示面板中在对第一发光元件21和第二发光元件22进行排布时,第一发光元件21和第二发光元件22的大小可以存在差异。
请参照图14,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电路层30可以包括与各列发光元件分别对应的多个控制模块33。每个控制模块33可以与对应的一列发光元件进行连接,以控制该列发光元件与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之间的导通和断开。
图14分别示出了一列发光元件均为第一发光元件21、一列发光元件均为第二发光元件22以及一列发光元件即包括第一发光元件21,也包括第二发光元件22,这三种不同情况下的控制模块33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在一列发光元件均为第一发光元件21时,控制模块33可以仅包括第一控制单元31,此时该列上的所有第一发光元件21均通过该第一控制单元31与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连接。在该第一控制单元31导通时,该列上的所有第一发光元件21军能够与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连通,并在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的驱动下进行发光。
在一列发光元件均为第二发光元件22时,控制模块33可以仅包括第二控制单元32,此时该列上的所有第二发光元件22均通过该第二控制单元32与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连接。在该第二控制单元32导通时,该列上的所有第二发光元件22军能够与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连通,并在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的驱动下进行发光。
在一列发光元件中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21和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元件22时,控制模块33可以包括第一控制单元31和第二控制单元32。此时,该列上的第一发光元件21通过第一控制单元31与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连接,该列上的第二发光元件22则通过第二控制单元32与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连接。
根据显示面板中第一发光元件21与第二发光元件22的排布方式,可以设置相应的第一控制单元31或第二控制单元32作为控制模块33。通过各个控制模块33分别控制各列发光元件,最终实现显示面板中的所有第一发光元件21与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的通断控制以及所有第二发光元件22与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的通断控制。
请参照图15,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显示面板可以包括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
发光器件层20可以包括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发光器件层和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发光器件层,第一发光器件层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元件21,第二发光器件层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元件21和多个第二发光元件22。
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一发光器件层仅包括第一发光元件21,而不包括第二发光元件22,表示显示面板的第一显示区AA1仅能够进行正面显示,无法进行背面显示。第二显示区AA2的第二发光器件层包括第一发光元件21和第二发光元件22,表示该第二显示区AA2既能够进行正面显示,也能够进行背面显示。
可以理解的是,在正面显示区域与背面显示区域在透明衬底上垂直于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的投影面积完全一致时,表示显示面板的正面显示区域与背面显示区域的大小相同,此时显示面板的各个位置均能够进行正面显示或背面显示。即,此时显示面板的全部显示区域均为第二显示区AA2,该第二显示区AA2的大小与正面显示区域和背面显示区域完全一致。
而在正面显示区域与背面显示区域在透明衬底上的正投影面积不完全一致时,表示显示面板的正面显示区域与背面显示区域的大小并不相同。通常显示面板会设置正面显示区域大于背面显示区域,以通过两个显示区域分别实现不同内容的显示。例如,正面显示完整图像内容,背面显示部分图像内容或简单信息等。此时显示面板可以包括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二显示区AA2,其中正面显示区域的正投影与背面显示区域的正投影重叠的区域即为第二显示区AA2,剩余区域即为第一显示区AA1。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第一触控芯片、第二触控芯片、第一触控感应层和第二触控感应层。
第一触控感应层位于透光衬底10的一侧,并与第一触控芯片电连接。第二触控感应层则位于透光衬底10的另一侧,并与第二触控芯片电连接。
在显示面板进行正面显示或背面显示时,用户可以在正面显示区域或背面显示区域进行触控操作。例如,第一触控感应层与第一发光元件21位于同一侧、第二触控感应层与第二发光元件22位于同一侧时,用户在正面显示区域进行触控操作时,对应的第一触控感应层可以将用户的触控位置发送至第一触控芯片,第一触控芯片可以根据用户的触控位置及其变化趋势确定用户的触控操作,显示面板可以对用户的触控操作进行响应。
同样地,用户在背面显示区域进行触控操作时,第二触控感应层与第二触控芯片可以确定用户的触控操作,从而使得显示面板能够对用户的触控操作进行响应。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请参见图16,该显示装置可以为PC、电视、显示器、移动终端、平板电脑以及可穿戴设备等,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
以上所述的结构框图中所示的功能块可以实现为硬件、软件、固件或者它们的组合。当以硬件方式实现时,其可以例如是电子电路、专用集成电路(ASIC)、适当的固件、插件、功能卡等等。当以软件方式实现时,本申请的元素是被用于执行所需任务的程序或者代码段。程序或者代码段可以存储在机器可读介质中,或者通过载波中携带的数据信号在传输介质或者通信链路上传送。“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够存储或传输信息的任何介质。机器可读介质的例子包括电子电路、半导体存储器设备、ROM、闪存、可擦除ROM(EROM)、软盘、CD-ROM、光盘、硬盘、光纤介质、射频(RF)链路,等等。代码段可以经由诸如因特网、内联网等的计算机网络被下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本申请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透光衬底;
发光器件层,位于所述透光衬底的一侧,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多个发光元件包括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其中一者的出光方向为所述透光衬底的一侧,另一者的出光方向为所述透光衬底的另一侧;
控制电路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与所述透光衬底之间,包括多个第一控制单元和多个第二控制单元,所述第一控制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一电源信号线之间,所述第二控制单元连接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与第一电源信号线之间;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用于提供第一电源信号,以驱动所述发光元件进行发光;
信号线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与所述透光衬底之间,包括第一控制信号线和第二控制信号线,所述第一控制信号线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二控制信号线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的控制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为顶发光元件;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包括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阳极、第一发光层和第一阴极,所述第一阴极为透光阴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为底发光元件;
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包括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二阳极、第二发光层和第二阴极,所述第二阳极为透光阳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发光层在所述透光衬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为S1,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第二发光层在所述透光衬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为S2;其中,
S1≥S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包括至少两种出光颜色不同的第一发光子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包括至少两种出光颜色不同的第二发光子元件;
所述第一发光子元件的第一发光层在所述透光衬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为S3,所述第二发光子元件的第二发光层在所述透光衬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为S4;其中,
在所述第一发光子元件与所述第二发光子元件的出光颜色相同时,S3≥S4。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线层还包括:
多条数据信号线;所述数据信号线与同一列的发光元件连接;
所述数据信号线,用于在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导通时将正面显示图像对应的第一数据信号提供给对应列的第一发光元件;在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导通时将背面显示图像对应的第二数据信号提供给对应列的第二发光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阵列排布,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数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行发光元件中,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交替排布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列发光元件中,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交替排布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行发光元件均为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或至少一行发光元件均为所述第二发光元件;
和/或,至少一列发光元件均为所述第一发光元件或至少一列发光元件均为所述第二发光元件。
11.根据权利要求7-10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层包括与各列发光元件分别对应的多个控制模块;
在一列发光元件均为第一发光元件时,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单元,第一发光元件通过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连接;
在一列发光元件均为第二发光元件时,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二控制单元,第二发光元件通过第二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连接;
在一列发光元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元件和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元件时,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第一发光元件通过第一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连接,第二发光元件通过第二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线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
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器件层和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第二发光器件层,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元件和多个第二发光元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一触控芯片;
第一触控感应层,位于所述透光衬底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触控芯片电连接;
第二触控芯片;
第二触控感应层,位于所述透光衬底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触控芯片电连接。
1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230361.6A CN116075180A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230361.6A CN116075180A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075180A true CN116075180A (zh) | 2023-05-05 |
Family
ID=861758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230361.6A Pending CN116075180A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075180A (zh) |
-
2022
- 2022-09-30 CN CN202211230361.6A patent/CN116075180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702459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組立体、及び、液晶表示装置組立体の駆動方法 | |
CN107765487B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US20060181895A1 (en) | Backlight modules | |
US20040075628A1 (en) | Double-side display device | |
US20090135108A1 (en) | Sample-and-Hold Display with Impulse Backlight | |
US11263996B2 (en) | Display device | |
KR101205535B1 (ko) | 광원 구동 장치,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및 광원 구동 방법 | |
CN112233611B (zh) | 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 | |
TW200537184A (en) | Display device, color filter,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 |
US11215857B2 (en) | Double-side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
TW201312520A (zh) | 畫素結構、複合式顯示裝置及驅動方法 | |
CN113516915A (zh) | 显示模组及其控制方法和电子设备 | |
CN110729340B (zh) |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KR20090080196A (ko) |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
US7609241B2 (en) | Double-faced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 |
WO2010147062A1 (ja) | 表示装置 | |
WO2018066513A1 (ja) | 表示装置 | |
CN110618559B (zh) |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屏幕补光方法 | |
CN108920023B (zh) | 智慧黑板 | |
JP4186901B2 (ja) | 照明装置、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CN114399976B (zh) |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驱动方法 | |
JP2006019142A (ja) | 発光素子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
CN116075180A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11640068B2 (en) | Display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JP2004152612A (ja) | 両面表示画面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