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66457B - 一种自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及其膜法海水淡化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及其膜法海水淡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66457B
CN116066457B CN202310355291.5A CN202310355291A CN116066457B CN 116066457 B CN116066457 B CN 116066457B CN 202310355291 A CN202310355291 A CN 202310355291A CN 116066457 B CN116066457 B CN 1160664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ure
seawater
cavity
chamber
energy recov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5529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066457A (zh
Inventor
郭淑婷
钟凯锋
胡远康
李晓宁
徐青
胡轶伦
黄泓浩
黄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035529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66457B/zh
Publication of CN1160664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664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0664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664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21/00Common features of fluid actuator systems; Fluid-pressure actuato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any other group of this subclass
    • F15B21/14Energy-recuperation mea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 C02F1/44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by reverse osmosi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3/00Intensifiers or fluid-pressure converters, e.g. pressure exchangers; Conveying pressure from one fluid system to another, without contact between the flu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3/00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 C02F2103/08Seawater, e.g. for desalin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3/00Specific treatment goals
    • C02F2303/10Energy recover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24Water desalination
    • Y02A20/131Reverse-osmosi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海水淡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及其膜法海水淡化系统,余压能回收装置包括壳体、转子、动力结构和海水压力转换结构;壳体内设有容纳腔,转子安装在容纳腔内,动力结构驱动转子在容纳腔内转动;转子上设有若干压力交换腔组,各压力交换腔组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压力交换腔组设有第一入口、第一出口、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海水压力转换结构设置在压力交换腔组内;本发明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海水余压能回收过程不连续且回收效率低的缺陷,能够利用流体压力交换实现余压能的连续回收,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余压能回收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自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及其膜法海水淡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水淡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及其膜法海水淡化系统。
背景技术
膜法又称为反渗透技术法,具有投资少、操作方便、建设期短等优点,是常用的海水淡化处理方法。现有反渗透技术法在海水淡化过程中,通常操作系统的压力达到5.8~8.0MPa,然而从膜组件中排放出的浓海水的余压仍高达5.0~6.5MPa,若直接将此部分浓海水排放到环境中,则造成海水余压能浪费,为回收海水淡化过程中高压浓海水的能量,在膜法处理中,还需加设余压能回收装置。
现有的余压能回收装置分为离心式和正位移式两种,其中,离心式能量回收效率较低,仅有30%~50%,虽然正位移式能量回收效率能够达到90%以上,但是,正位移式在余压能回收时需要频繁的开关多个阀门,设备受水击现象严重,造成损伤较大,缩短设备使用寿命,同时,频繁开关多个阀门会导致低压海水供给不连续,进而导致海水余压能的回收过程不连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余压能回收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海水余压能回收过程不连续且回收效率低的缺陷,提供了一种自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及其膜法海水淡化系统,能够利用流体压力交换实现余压能的连续回收,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余压能回收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包括壳体、转子、动力结构和海水压力转换结构;
所述壳体内设有容纳腔,所述转子安装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动力结构驱动所述转子在所述容纳腔内转动;
所述转子上设有若干压力交换腔组,各所述压力交换腔组包括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设有第一入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第二腔室设有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
所述海水压力转换结构设置在所述压力交换腔组内,高压浓海水经所述第一入口进入至所述第一腔室,所述高压浓海水推动所述海水压力转换结构动作,将所述第一腔室内原有的低压海水增压为高压海水经所述第一出口排出,同时,低压海水经所述第二入口被吸入至所述第二腔室,经所述海水压力转换结构动作将所述第二腔室内余压回收后产生的低压浓海水经所述第二出口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之间设有流道。
进一步地,所述流道内设有挡板,所述挡板将所述流道划分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挡板将所述第一腔室划分为第一处理腔和第二处理腔,所述挡板将所述第二腔室划分为第三处理腔和第四处理腔,所述第一处理腔与所述第三处理腔通过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处理腔和所述第四处理腔通过所述第二通道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海水压力转换结构包括第一活塞组和第二活塞组,所述第一活塞组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内,且所述第一活塞组贯穿所述挡板,所述第二活塞组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内,且所述第二活塞组贯穿所述挡板,所述第一活塞组和所述第二活塞组内设置有换相液。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活塞组与所述第二活塞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活塞组包括两活塞和连杆,两所述活塞分别设置在所述连杆的两端,所述连杆贯穿所述挡板,所述换相液设置在两所述活塞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结构包括若干旋转叶片、海水流入口和海水流出口,若干所述旋转叶片分布在所述转子上,所述海水流入口和所述海水流出口分别贯穿设置在所述壳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海水流入口为渐缩喷口,所述海水流出口为渐扩喷口。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叶片为螺旋结构或倾斜结构。
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膜法海水淡化系统,包括上述自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还包括低压海水储存箱、反渗透膜组、淡水收集箱、低压浓海水收集箱、高压泵和增压泵;
所述低压海水储存箱与所述反渗透膜组之间设有第一管路,所述高压泵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上,所述反渗透膜组与所述淡水收集箱之间设有第二管路;
所述余压能回收装置的第一入口与所述反渗透膜组之间设有第三管路,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一管路之间设有第四管路,所述增压泵设置在所述第四管路上,所述第二入口与所述低压海水储存箱之间设有第五管路,所述第二出口与所述低压浓海水收集箱之间设有第六管路。
进一步地,所述余压能回收装置的动力结构包括海水流入口和海水流出口,所述海水流入口与所述反渗透膜组之间设有第七管路,所述海水流出口与所述低压浓海水收集箱之间设有第八管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在使用时,在第一腔室中,动力结构驱动转子转动,高压浓海水从第一入口进入至第一腔室,借助高压浓海水的推力驱动第一腔室内的海水压力转换结构,将压力传递给第一腔室内原有的低压海水,对低压海水进行增压排出;在第二腔室中,低压海水从第二入口被吸入至第二腔室,利用海水压力转换结构将第二腔室内在上一循环中因高压浓海水的余压回收后转变的低压浓海水排出,随着转子的转动,每一次循环后,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交替更换,即在第一循环中的第一腔室转变为第二循环的第二腔室,第一循环的第二腔室转变为第二循环的第一腔室,相当于,第二腔室内吸入的低压海水即为第一腔室内原有的低压海水,第一腔室内进入的高压浓海水被余压回收后即为第二腔室内留存的低压浓海水,配合转子的转动,实现了余压能的连续回收;
由此,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能够利用转子转动吸收高压浓海水,借助高压浓海水的推力驱动海水压力转换结构将压力能传递给低压海水,对低压海水进行增压,同时,还能够将高压浓海水泄压后形成的低压浓海水再次排出,配合转子的不断转动,实现了对高压浓海水余压能的连续回收,提高了余压能回收效率,同时,避免了传统余压能回收装置需频繁地开关多个阀门的问题,减少因水击现象造成的设备损坏,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余压能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压力交换腔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压力交换腔组处于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压力交换腔组处于过渡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压力交换腔组处于结束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膜法海水淡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壳体;2-转子;210-第一腔室;211-第一处理腔;212-第二处理腔;213-第一入口;214-第一出口;220-第二腔室;221-第三处理腔;222-第四处理腔;223-第二入口;224-第二出口;230-流道;231-第一通道;232-第二通道;3-旋转叶片;4-海水流入口;5-海水流出口;6-第一活塞组;610-活塞;620-连杆;7-第二活塞组;8-挡板;9-换相液;10-低压海水储存箱;11-反渗透膜组;12-淡水收集箱;13-低压浓海水收集箱;14-高压泵;15-增压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区分实施例,而不是全区的实施例。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某些区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自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包括壳体1、转子2、动力结构和海水压力转换结构;
壳体1内设有容纳腔,转子2安装在容纳腔内,动力结构驱动转子2在容纳腔内转动;
转子2上设有若干压力交换腔组,各压力交换腔组包括第一腔室210和第二腔室220,第一腔室210设有第一入口213和第一出口214,第二腔室220设有第二入口223和第二出口224;
海水压力转换结构设置在压力交换腔组内,高压浓海水经第一入口213进入至第一腔室210,高压浓海水推动海水压力转换结构动作,将第一腔室210内原有的低压海水增压为高压海水经第一出口214排出,同时,低压海水经第二入口223进入至第二腔室220,经海水压力转换结构动作将第二腔室220内余压回收后产生的低压浓海水经第二出口224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壳体1为整个装置的最外层,转子2安装在壳体1内部的容纳腔中,通过动力结构能够驱动转子2在壳体1内部转动,实现转子2内腔室相位的改变,当高压浓海水流入至转子2内部的压力交换腔组内时,高压浓海水推动转子2内部压力交换腔组内的海水压力转换结构动作,实现对高压浓海水余压能的回收利用,其中,高压浓海水从第一入口213进入至第一腔室210后,高压浓海水推动海水压力转换结构动作,将第一腔室210内原有的低压海水增压为高压海水经第一出口214排出,同时,低压海水经第二入口223被吸入至第二腔室220内,再经海水压力转换结构动作将第二腔室220余压回收后产生的低压浓海水经第二出口224排出,实现对高压浓海水余压能的收回再利用。
在现有技术中,一方面,离心式的余压能回收效率较低,仅有30%~50%,另一方面,正位移式的余压能回收效率虽然较高,但是,正位移式在余压能回收时需要频繁的开关多个阀门,导致装置的水击现象严重,对设备造成的损伤大,使得设备的使用寿命变短,同时,频繁的开关多个阀门还会导致低压海水供给不连续,进而导致余压能回收过程不连续,限制了余压能回收效率。
而本发明提供的自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使用时,动力结构驱动转子2转动,实现转子2内腔室相位的改变,高压浓海水从转子2的第一入口213进入至第一腔室210内,借助高压浓海水的推力推动压力交换腔组内的海水压力转换结构动作,将第一腔室210内原有的低压海水增压为高压海水经第一出口214排出,同时,低压海水经第二入口223被吸入至第二腔室220内,再经海水压力转换结构动作将第二腔室220内余压回收后产生的低压浓海水经第二出口224排出,实现对高压浓海水余压能的收回再利用。
具体地,如图3-5所示,在第一腔室210中,动力结构驱动转子2转动,高压浓海水从第一入口213进入至第一腔室210,借助高压浓海水的推力驱动第一腔室210内的海水压力转换结构,将压力传递给第一腔室210内原有的低压海水,对低压海水进行增压排出;在第二腔室220中,低压海水从第二入口223被吸入至第二腔室220,利用海水压力转换结构将第二腔室220内在上一循环中因高压浓海水的余压回收后转变的低压浓海水排出,随着转子2的转动,每一次循环后,第一腔室210和第二腔室220交替更换,即在第一循环中的第一腔室210转变为第二循环的第二腔室220,第一循环的第二腔室220转变为第二循环的第一腔室210,相当于,第二腔室220内吸入的低压海水即为第一腔室210内原有的低压海水,第一腔室210内进入的高压浓海水被余压回收后即为第二腔室220内留存的低压浓海水,配合转子2的转动,实现转子2内腔室相位的改变,从而实现高压浓海水的余压能连续回收,提高了余压能回收效率,避免传统余压能回收装置频繁地开关多个阀门的问题,减少因水击现象造成的设备损坏,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由此,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利用转子2转动实现转子2内腔室相位的改变,同时借助高压浓海水的推力驱动海水压力转换结构将压力能传递给低压海水,对低压海水进行增压,还能够将高压浓海水泄压后形成的低压浓海水再次排出,配合转子2的不断转动,实现了对高压浓海水余压能的连续回收,提高了余压能回收效率,同时,避免了传统余压能回收装置需频繁地开关多个阀门的问题,减少因水击现象造成的设备损坏,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为了将第一腔室210与第二腔室220联动,本实施例中,第一腔室210与第二腔室220之间设有流道230,流道230用于将第一腔室210与第二腔室220连通,便于海水压力转换结构动作时,能够同时带动第一腔室210与第二腔室220内的海水流动。
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为了进一步联动第一腔室210和第二腔室220,利于回收高压浓海水的余压能,本实施例中,在流道230内设有挡板8,利用挡板8将流道230划分为第一通道231和第二通道232,挡板8将第一腔室210划分为第一处理腔211和第二处理腔212,挡板8将第二腔室220划分为第三处理腔221和第四处理腔222,第一处理腔211与第三处理腔221通过第一通道231连通,第二处理腔212和第四处理腔222通过第二通道232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利用挡板8将第一腔室210和第二腔室220划分为四个腔室,并且利用流道230将四个腔室划分为两组,一组为高压浓海水处理腔,另一组为低压海水处理腔,其中,高压浓海水处理腔为第一处理腔211、第一通道231和第三处理腔221连通的腔室,低压海水处理腔为第二处理腔212、第二通道232和第四处理腔222连通的腔室,第一处理腔211用于吸收高压浓海水,第三处理腔221用于排出低压浓海水,第二处理腔212用于排出低压海水增压形成的高压海水,第四处理腔222用于吸收低压海水;
具体地,当高压浓海水进入至第一处理腔211时,借助高压浓海水的压力推动海水压力转换结构,海水压力转换结构将第二处理腔212内的低压海水增压为高压海水排出,同时,利用第一腔室210与第二腔室220之间的流道230,海水压力转换结构联动将第三处理腔221室内的低压浓海水排出,且将低压海水吸入至第四处理腔222。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为了更好地回收高压浓海水的余压能,同时,联动第一腔室210和第二腔室220,本实施例中,海水压力转换结构包括第一活塞组6和第二活塞组7,第一活塞组6设置在第一腔室210内,且第一活塞组6贯穿挡板8,第二活塞组7设置在第二腔室220内,且第二活塞组7贯穿挡板8,第一活塞组6和第二活塞组7内设置有换相液9。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活塞组6与第二活塞组7结构相同,第一活塞组6包括两活塞610和连杆620,两活塞610分别设置在连杆620的两端,连杆620贯穿挡板8,换相液9设置在两活塞610之间。
具体地,如图3-5所示,换相液9利用流道230能够在第一腔室210内以及第二腔室220内自由流动,即当高压浓海水进入第一处理腔211时,借助高压浓海水的推力推动第一活塞组6,第一活塞组6在挡板8上滑动,将第二处理腔212内的低压海水增压为高压海水排出,同时,随着第一活塞组6朝向第二处理腔212的移动,第一活塞组6内的换相液9通过第一流道230进入至第二活塞组7,即第一处理腔211内的换相液9通过第一通道231进入第三处理腔221,使得第二活塞组7将第三处理腔221内的低压浓海水排出,并且第三处理腔221内的换相液9拉动第二活塞组7朝向第三处理腔221移动,第四处理腔222内的换相液9通过第二通道232流入至第二处理腔212内,使得第四处理腔222内能够吸入低压海水,实现对高压浓海水的余压回收,再配合转子2的转动,实现第一腔室210与第二腔室220的交替连续作业。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为了便于驱动转子2旋转,本实施例中,动力结构包括若干旋转叶片3、海水流入口4和海水流出口5,若干旋转叶片3分布在转子2上,海水流入口4和海水流出口5分别贯穿设置在壳体1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壳体1上分别设置海水流入口4和海水流出口5,当高压浓海水从壳体1上的海水流入口4进入壳体1内部时,利用高压浓海水冲击旋转叶片3,通过旋转叶片3带动转子2转动,且高压浓海水冲击旋转叶片3后降压,降压后的高压浓海水能够从壳体1上的海水流出口5排出,实现循环,便于实现转子2的驱动,无需外接电源装置。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为了高压浓海水更好地冲击旋转叶片3,海水流入口4为渐缩喷口,海水流出口5为渐扩喷口,通过渐缩喷口使得高压浓海水充分进入到壳体1内冲击旋转叶片3,利于带动转子2旋转,通过渐扩喷口使得壳体1内的降压后的高压浓海水充分排出,提高高压浓海水循环冲击效果,从而带动转子2旋转。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为了更好地带动转子2旋转,提高旋转叶片3与高压浓海水的冲击面积,本实施例中,旋转叶片3为螺旋结构或倾斜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高压浓海水压力可高达6.5MPa,蕴含有非常大的内能,实施例利用高压浓海水所蕴含的能量冲击旋转叶片3从而驱动转子2旋转,以及进入转子2内部的腔室驱动两活塞组移动,完成腔室内活塞组换向和压力交换过程,所有能量皆来源于高压浓海水。
工作原理:
本装置采用正位移式与离心式旋转结构相结合,采用离心式结构使转子2自驱动运行,采用正位移式结构进行余压能回收。高压浓海水从壳体1上的海水流入口4进入壳体1内部,利用高压浓海水冲击旋转叶片3,通过旋转叶片3带动转子2转动,且降压后的高压浓海水能够从壳体1上的海水流出口5排出,利用高压浓海水冲击旋转叶片3实现转子2的自驱动;在进行高压浓海水的余压能回收时,转子2旋转,实现转子2内腔室相位的改变,当高压浓海水通过第一入口213进入至第一腔室210后,高压浓海水推动第一活塞组6将第二处理腔212内的低压海水增压为高压海水,并经第一出口214排出,同时,将第一腔室210内的换相液9通过流道230推入第二腔室220中,流入第二腔室220内的换相液9推动第二活塞组7向第三处理腔221移动,将上一循环高压浓海水泄压后得到的低压浓海水推出第三处理腔221,并将低压海水吸入至第四处理腔222,至此完成一次余压能回收循环,当转子2继续转动90度时,第一腔室210和第二腔室220互换,进行下一循环,实现余压能的连续回收利用。
实施例2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膜法海水淡化系统,包括实施例1中的一种自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还包括低压海水储存箱10、反渗透膜组11、淡水收集箱12、低压浓海水收集箱13、高压泵14和增压泵15;
低压海水储存箱10与反渗透膜组11之间设有第一管路,高压泵14设置在第一管路上,反渗透膜组11与淡水收集箱12之间设有第二管路;
余压能回收装置的第一入口213与反渗透膜组11之间设有第三管路,第一出口214与第一管路之间设有第四管路,增压泵15设置在第四管路上,第二入口223与低压海水储存箱10之间设有第五管路,第二出口224与低压浓海水收集箱13之间设有第六管路。
同时,余压能回收装置的动力结构包括海水流入口4和海水流出口5,海水流入口4与反渗透膜组11之间设有第七管路,海水流出口5与低压浓海水收集箱13之间设有第八管路。
需要说明的是,膜法海水淡化系统工作时,低压海水储存箱10内的低压海水通过第一管路以及高压泵14加压后注入到反渗透膜组11中进行膜法海水淡化,获得的淡水通过第二管路收集到淡水收集箱12中。
其中,反渗透膜组11中的一部分高压浓海水通过第七管路进入至壳体1内,利用高压浓海水冲击旋转叶片3带动转子2转动,冲击旋转叶片3后的高压浓海水被泄压变为低压浓海水从海水流出口5流出壳体1,并经第八管路流入至低压浓海水收集箱13。
同时,反渗透膜组11中的另一部分高压浓海水从第一入口213进入第一腔室210内,通过第一腔室210与第二腔室220内的第一活塞组6和第二活塞组7完成余压能回收利用作业,并且,第一腔室210的第一出口214处设置有限压阀,从第一腔室210的第一出口214排出的高压海水达到限压阀设定的压力阈值后流出,并经过第四管路上的增压泵15进一步增压,与第一管路上的高压浓海水一同注入到反渗透模组中进行淡化,从第二腔室220的第二出口224排出的低压浓海水则通过第六管路汇聚到低压浓海水收集箱13中,同时第二腔室220的第二入口223通过第五管路吸入低压海水储存箱10中的低压海水,为下一循环准备。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自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转子(2)、动力结构和海水压力转换结构;
所述壳体(1)内设有容纳腔,所述转子(2)安装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动力结构驱动所述转子(2)在所述容纳腔内转动;
所述转子(2)上设有若干压力交换腔组,各所述压力交换腔组包括第一腔室(210)和第二腔室(220),所述第一腔室(210)设有第一入口(213)和第一出口(214),所述第二腔室(220)设有第二入口(223)和第二出口(224);
所述海水压力转换结构设置在所述压力交换腔组内,高压浓海水经所述第一入口(213)进入至所述第一腔室(210),所述高压浓海水推动所述海水压力转换结构动作,将所述第一腔室(210)内原有的低压海水增压为高压海水经所述第一出口(214)排出,同时,低压海水经所述第二入口(223)被吸入至所述第二腔室(220),经所述海水压力转换结构动作将所述第二腔室(220)内余压回收后产生的低压浓海水经所述第二出口(224)排出;
所述第一腔室(210)与所述第二腔室(220)之间设有流道(230);
所述流道(230)内设有挡板(8),所述挡板(8)将所述流道(230)划分为第一通道(231)和第二通道(232),所述挡板(8)将所述第一腔室(210)划分为第一处理腔(211)和第二处理腔(212),所述挡板(8)将所述第二腔室(220)划分为第三处理腔(221)和第四处理腔(222),所述第一处理腔(211)与所述第三处理腔(221)通过所述第一通道(231)连通,所述第二处理腔(212)和所述第四处理腔(222)通过所述第二通道(232)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水压力转换结构包括第一活塞组(6)和第二活塞组(7),所述第一活塞组(6)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210)内,且所述第一活塞组(6)贯穿所述挡板(8),所述第二活塞组(7)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220)内,且所述第二活塞组(7)贯穿所述挡板(8),所述第一活塞组(6)和所述第二活塞组(7)内设置有换相液(9)。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塞组(6)与所述第二活塞组(7)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活塞组(6)包括两活塞(610)和连杆(620),两所述活塞(610)分别设置在所述连杆(620)的两端,所述连杆(620)贯穿所述挡板(8),所述换相液(9)设置在两所述活塞(610)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自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结构包括若干旋转叶片(3)、海水流入口(4)和海水流出口(5),若干所述旋转叶片(3)分布在所述转子(2)上,所述海水流入口(4)和所述海水流出口(5)分别贯穿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海水流入口(4)为渐缩喷口,所述海水流出口(5)为渐扩喷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自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叶片(3)为螺旋结构或倾斜结构。
7.一种膜法海水淡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自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还包括低压海水储存箱(10)、反渗透膜组(11)、淡水收集箱(12)、低压浓海水收集箱(13)、高压泵(14)和增压泵(15);
所述低压海水储存箱(10)与所述反渗透膜组(11)之间设有第一管路,所述高压泵(14)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上,所述反渗透膜组(11)与所述淡水收集箱(12)之间设有第二管路;
所述余压能回收装置的第一入口(213)与所述反渗透膜组(11)之间设有第三管路,所述第一出口(214)与所述第一管路之间设有第四管路,所述增压泵(15)设置在所述第四管路上,所述第二入口(223)与所述低压海水储存箱(10)之间设有第五管路,所述第二出口(224)与所述低压浓海水收集箱(13)之间设有第六管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膜法海水淡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压能回收装置的动力结构包括海水流入口(4)和海水流出口(5),所述海水流入口(4)与所述反渗透膜组(11)之间设有第七管路,所述海水流出口(5)与所述低压浓海水收集箱(13)之间设有第八管路。
CN202310355291.5A 2023-04-06 2023-04-06 一种自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及其膜法海水淡化系统 Active CN1160664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55291.5A CN116066457B (zh) 2023-04-06 2023-04-06 一种自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及其膜法海水淡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355291.5A CN116066457B (zh) 2023-04-06 2023-04-06 一种自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及其膜法海水淡化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66457A CN116066457A (zh) 2023-05-05
CN116066457B true CN116066457B (zh) 2023-06-13

Family

ID=861701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55291.5A Active CN116066457B (zh) 2023-04-06 2023-04-06 一种自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及其膜法海水淡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66457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08048A (ja) * 1994-10-12 1996-04-30 Toray Ind Inc 逆浸透分離装置及び逆浸透分離方法
DE102009020932A1 (de) * 2009-05-12 2010-11-18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Druckaustauscher mit Linearantrieb
CN201538698U (zh) * 2009-06-29 2010-08-04 北京中联动力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反渗透浓水能量回收装置及车载海水淡化装置
CN201606355U (zh) * 2010-03-12 2010-10-13 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用于海水淡化系统的差动式能量回收装置
CN201723528U (zh) * 2010-04-22 2011-01-26 浙江新时空水务有限公司 一种液体余压能量回收器
CN202201738U (zh) * 2011-08-22 2012-04-25 厦门市冷空器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海水淡化设备的能量回收装置
JP6026133B2 (ja) * 2012-04-13 2016-11-16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海水淡水化システムおよびエネルギー回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66457A (zh) 2023-05-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82095B (zh) 用于海水淡化系统的差动式能量回收装置及方法
CN100450591C (zh) 海水或苦咸水反渗透淡化系统用双转盘耦合式压力交换器
CN103373898B (zh) 甲醇合成工艺、甲醇合成系统
US20100320768A1 (en) Hydraulic electricity generator
CN110578666A (zh) 一种水力恒压式双效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CN116066457B (zh) 一种自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及其膜法海水淡化系统
MacHarg Retro-fitting existing SWRO systems with a new energy recovery device
CN108506178B (zh) 一种结合温度差驱动的能量回收装置及其复合系统
CN210265134U (zh) 一种高效节段式双驱并联泵
Al-Hawaj The work exchanger for reverse osmosis plants
CN102865259A (zh) 一种压力交换器
CN206593504U (zh) 一种用于火电厂节能改造的射流真空系统
CN214273850U (zh) 一种多转轮水轮机
CN116255298B (zh) 一种双进口容积式透平增压泵
CN204342494U (zh) 一种双活塞海水淡化装置
CN219974585U (zh) 凝汽系统及燃气-蒸汽联合发电机组
CN108862479B (zh) 风力海水淡化系统
CN116272373B (zh) 一种磁力驱动式余压能回收装置及其海水淡化系统
JP6940680B2 (ja) 新規なエネルギー効率のよい海水淡水化システム
CN2883722Y (zh) 一种兼具马达和泵双重功能的复合泵
CN220227174U (zh) 一种带有排水槽和预排气的氢气循环泵泵头结构
CN110107560A (zh) 转叶式液压舵机
WO2020192857A1 (en) Pressure exchanger unit (pe) for saving energy
CN116177675B (zh) 一种流体余压能回收装置和海水淡化系统
CN203030192U (zh) 一种多转子能量转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